宏观调控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3 20:34: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宏观调控培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当前我国经济宏观调控面临着市场化、信息化、虚拟化、全球化、资源紧约束、经济目标多元化等多重挑战,国民经济调控能力建设已成为重大急迫课题。建设和谐经济与社会秩序,需要进一步明确宏观调控的目的性,强化对经济信息的准确掌控能力,增进中央调控的权威性,发育政策实施的中间组织,把握调控政策的主动性。
关键词:宏观调控能力建设政策
从国际经验来看,后发国家要在既有国际竞争秩序中取得优势,就必须在引入市场机制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对国民经济的规划组织和领导力。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就构成了我国国家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对我国而言,宏观调控能力就是紧紧围绕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国际合作措施,保证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均衡,保持国民经济与社会又好又快稳健运行的综合掌控能力。
今后15-2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在此期间,以科学发展观基础的宏观调控能力,是我党执政兴国能力的核心表现形式之一,而且,通过宏观调控能力建设,有助于根除体制转轨阶段经济领域的腐败现象,增强人民群众对国家建设与发展信心。因此,研究宏观调控能力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宏观调控能力建设面临着历史性的新挑战
2003年以来的本轮宏观调控,已经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同时我国的经济总量与结构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根本变化,与改革开放以来前几轮的宏观调控相比,当前的宏观调控能力建设面临着一系列历史阶段性的新挑战:
其一是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挑战。众所周知,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长期目标。当前,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水平越来越高,市场机制正日益发挥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但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并成熟运转,同时传统管制经济的机制在逐步推出,在此背景下,同时出现了诸多“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现象,宏观调控时常面临两难选择。
其二我国经济与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的挑战。现代信息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模式正产生深刻的长远影响,经济信息数量随之剧增,但其中不乏一些严重失真的信息,这些失真信息传播开来很可能会冲击市场经济秩序,甚至衍生出无法控制的消极经济“蝴蝶”效应。全面、准确、快速国民经济运行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在宏观调控能力建设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
其三是我国经济的虚拟化的挑战。纵观当达国家的经济结构,以股票交易、债券市场、期货交易、外汇交易等为主要内容的虚拟经济及房地产半虚拟经济已经占有很大的比例。与2005年GDP相比,我国股票市值占GDP达到57%,但是以市场实际可交易的流通市值看,这一比值仅仅为14%。专家估计,当前美国的虚拟经济规模是中国的20倍以上,日本的虚拟经济规模也比中国大18倍,这说明中国虚拟经济发展仍有很大空,。但虚拟经济运行具有其独特规律。毋须置疑,我国政府在调控实体经济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有益经验做法,但在调控宏观虚拟经济方面总体来看仍然处于探索学习阶段。
其四是资源、生态状况和环境日益恶化的挑战。当前,我国现有的自然资源已大多难以完全由国内供应,相当一部分重要自然资源有赖于国际贸易,同时因改革深化各级政府直接调拨资源的能力受限增多,而且,随着人口总量的持续增加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水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保持、恢复和改善面临着空前大的压力。宏观经济调控措施面临着尖锐的长期与短期、局部与整体利益矛盾压力。
其五是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已高达70%以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和产业分工中的重要一环。可以预见,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仍将继续扩展,相关的国际经济规范和其它国家的经济波动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也必然对我国的宏观调控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同时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对这些国家和地区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互动效应带来了我国宏观调控措施的制定、出台时机、过程监督、效果评估等一系列新的研究课题,我国的宏观调控势必要和相应的政治外交、国际协调结合起来。
其六是和谐社会目标多元化的挑战。和谐社会是我国中长期战略目标,它囊括了社会、经济、政治、地区、自然生态等多层面的和谐内涵,其目标是多元性的,这就使我国宏观调控已经远远地超过经济总量调控的范围,肩负着调整各项失衡的重任,要求宏观调控在重点关注经济层面目标的同时,还必须顾及它层面的要求。
二、强化宏观调控能力建设的战略选择
1.进一步明确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强化其根本的目的性
“权为民所有,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我党新时期执政兴国的总体要求,一切宏观调控能力建设和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都必须以此为立足点,宏观调控能力建设必须时刻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切身利益为归宿,尤其是要避免使宏观调控变成某些少数特殊经济利益集团的工具,损害社会弱势大众的基本利益。
2.进一步加强对基础经济信息的及时统计分析能力,准确地把握经济运行的真实情况,增加宏观调控的精确性。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和市场化水平的提升,现有的国民经济统计体系已难以独自承担国民经济和社会统计工作,一些重要统计信息不够准确、完整,个别指标与实际情况相比甚至出现严重偏差,必须进一步加快国民经济与社会统计体系改革,整合工商、税务、海关、金融、行业主管、司法等部门经济类信息,引进有关国际组织、机构投资者、信用评级机构等第三方信息补充、完善。要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加必要的财力投入,持续加强人员培训、培养工作,全面提升基础经济信息的及时收集、整理分析能力,鼓励各种行业经济组织积极从事行业国内外信息搜集、整理工作,鼓励社会公益性的调查研究工作。
3.积极研究和整合政府有关部门职能,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的权威性。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化,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日趋紧密互动,宏观控制政策的研究、制定、落实需要政府越来越多的部门配合,在此过程中难免出现政出多门,不利于向市场和产业界发出统一的调控信号,造成某些地区或某些产业领域执行困惑,为此,有必要研究和整合政府有关部门职能,尤其是金融等虚拟经济管理部门职能,建议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统一宏观调控政策,各有关部门贯彻实施,社会中介组织、媒体、公众监督反馈,增强宏观调控的权威性。
4.进一步加强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总结出适用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的逻辑模型,增强宏观调控的可预见性。
政府现有的宏观经济参谋管理部门,对已往的宏观调控的成功实施做出了众所周知的重大贡献,这些部门与宏观调控决策部门保持高效沟通,对国家宏观政策理解全面准确,尤其是在研究国有经济方面占有很多优势资源。但随着非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力的逐步提升,也急需一批官办的或官民合办的或者自愿合作的民间专业研究机构成长壮大,它们既可以反映非公有经济的真实情况和补充现有宏观经济参谋管理部门工作,也可以为宏观决策部门提供新的政策视角。另外,还必须加强虚拟经济成长与发展研究。只有建立在集思广益基础上的宏观决策模型,才能增强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的前瞻性,也才能增强产业界对宏观调控的可预期性,尽量消除过多的市场波动引起的经济秩序混乱状况和社会经济资源浪费情况。
5.进一步推行上下互动、区域合作、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国民经济与社会规划编制机制,尽快制定出覆盖所有国土的功能综合规划,促经济资源在地区间的合理配置,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增强宏观调控的规范引导性。
为了更高效地引导各类经济资源在地区间合理配置,促进区域分工合作,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即在制定全国范围内的国土功能规划,避免大量的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将国家宏观调控最高决策部门由目前的单个产业政策制定甚至单个项目审批的中微观管理中解脱出来,增强宏观调控的宏观指导性。
6.进一步强化具有社会公益性政策传导工具组织发育成长和职能拓展,增强调控的主动性、可逆行和执行力。
市场机制优势的充分发挥有赖于大量的社会中介组织,如信用评估机构、行业协会、学会、产业合作联合体等行业组织,这些中介机构的建立、成长和运作,一方面有利于形成理性有序市场竞争的氛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研究、制订和执行,将这些中介组织视同宏观调控的传导工具,无疑可以强化宏观调控的主动性、间接性和可逆性,同时也提高宏观调控的执行力。当前此类组织成长急需破除过多的官办性质,在加强监督的同时尽量恢复其应有的民间公益性和自组织性。
7.进一步加强全球和地区经济合作,增强宏观调控的主动性。
中国经济已成为全球性和地区性经济的重要部分,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也有赖于在全球及地区经济的合作与分工。积极参与全球性和地区性各种经济合作组织事务,不但有利于国际经济规范的中国化,而且也十分有利于中国经济活动的国际化、地区化。主动参与合作,既可以减少外部国家宏观调控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也可以减轻我国宏观调控对有关国家经济的不利影响,保证相对和谐的国际经济秩序,为我国经济又好又快持续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凯主编,《”十一五”战略研究》,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
2.林毅夫,2007,《潮涌现象与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理论的重新构建》,《经济学动态》2007年第1期
3.课题组,2006,《2006-2007年经济运行基本态势、主要问题与政策建议》,《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11期
4.韩文秀,2006,《改善宏观调控需要提高判断力、决策力和执行力》,《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11期
5.王力,张跃文,2006,《金融综合经营、金融体系功能与经济增长》,《财贸经济》2006年第8期
6.王爱俭,陈杰,2006,《中国虚拟经济适度性研究》,《财贸经济》2006年第8期
7.李永友,周达军,2007,《自动稳定器与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宏观调控机制的权衡与完善》,《财贸经济》2007年第2期
篇2
这次全省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会议,会期一天,上午四个试点单位介绍了登记工作经验,储量处刘政处长对登记工作的有关要求作了说明;下午进行了分组讨论,大家对如何做好储量登记工作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召开这次会议,厅酝酿已久。通过会议,一方面是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另一方面是对全省的储量登记工作作出部署和安排。总的来说,我省登记工作要按照部和省厅文件精神,以及这次会议提出的要求,结合试点经验,扎实稳步推进。下面我就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要充分认识搞好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的重要性
国土资源部就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专门了《矿产资源登记统计管理办法》,并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文件。省厅结合浙江实际对全省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作了部署、发了文件、搞了试点。为什么要抓这项工作,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一)搞好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是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是依法行政的部门,要依法办事。部长令作为政府规章是整个法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矿产资源登记统计管理办法》(23号部长令)已经于年3月1日起开始施行,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把认真贯彻实施这个办法作为我们的重要职责,将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列入矿产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这是一项应当做好的重要工作,不是可做可不做,而是必须做的工作,不做就是行政不作为。
(二)搞好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基础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是宏观调控的部门。去年,中央明确宏观调控的有两大类,即信贷和土地。土地调控什么?是总量。矿产资源也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矿产资源参与宏观调控,也是调控总量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源总量,即大宗矿产资源有多少;二是价格,即大宗矿产品在市场上,包括国际、国内市场上的价格走势。矿产资源开采多了,矿产品就会供大于求,市场价格就会下降;开少了,价格就会涨上去。比如,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钨生产国和出口国,国家对钨矿生产实行指令性指标,通过限量开采稳定国际市场价格,保护国家利益。如果家底不清,底数没有,政府就不知道该调什么矿种、怎么调。这说明矿产资源储量家底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基础。所以,登记统计工作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基础工作。掌握了数据,心中就有数,制定政策与相关的国土资源规章就有依据,我们就能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市场价格的变化,制定矿产资源政策,明确鼓励开采、限制开采和禁止开采的矿种,达到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目的。
(三)搞好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是矿业权市场建设的重要条件
如果说,矿业权市场建设是整个矿政管理的核心,那么,矿产资源储量是矿业权市场建设核心中的核心。近几年来,我省大力推进采矿权市场建设,到年底,全省4824个矿山,4000多个已有偿使用,达到84%,基本实现有偿使用。那么,采矿权构成的要素有哪些?有三大要素:第一要素是客观存在的矿产资源储量;第二要素是运用各种勘查手段对客观存在的矿产资源储量,通过主观认识而形成的文字报告和图件、附表;第三要素是依法取得开采权的法律许可文件,即采矿许可证。这三点构成矿业权管理的内容,其中的基础是矿产资源储量。由于矿产资源储量问题,带来采矿权运作的麻烦,在省内已有发生。所以,采矿权市场建设本身要求我们在市场运作管理上必须深化和细化,进一步深化与完善采矿权市场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做好矿产储量登记工作。
(四)搞好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是矿政管理从有序到科学的重要环节
我们整个矿政管理工作,从86年矿法颁布,已近二十年了。经历了从无法到有法,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序到科学。矿产资源不可再生。科学管理矿产资源是国土资源部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也是履行保护与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管理职责的要求。
现在,我们浙江的矿政管理工作正处在从有序走向科学的阶段。这就要求我们管理工作本身要科学,资源利用要合理,环境保护要按照生态建设要求达到各项指标。我们不能再搞粗放型的管理。矿产储量管理工作,尤其是储量登记统计工作在整个矿政管理工作中应当是个重要环节。比如,全省开采水泥灰岩的统计数据是4485.3万吨,消耗的资源储量是3185万吨,而同期的水泥产量是7140万吨,按生产1吨水泥需1.2吨石灰岩计算,也就是说生产水泥实际消耗的石灰岩在8000多万吨,但统计数据只有4000多万吨,这样的统计数据能说我们的管理工作科学吗!还有,苍南矾山明矾石矿向省政府报告鸡笼山明矾石矿已开完,要求开采水尾山矿区。水尾山矿区,省政府已经列为保护矿区。我看了文件后就想,首先要对鸡笼山明矾石矿区实际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将近多万吨的资源储量,只开了几百万吨就没了,到那里去了呢?储量处组织专家进行了调查。后来,专家把数字核算出来了。建筑物压掉了不少,开采丢掉了不少,还有应该采出的没有采。我们将这情况向省政府报告,省政府就说不能批。统计数据不真实、不可靠的现象,还有不少,这样的情况大家都能看到。矿政管理就是要掌握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的利用状况。通过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再把统计工作跟上去,动态变化的情况就掌握起来了,管理才有科学依据。所以,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的意义很大。各市、县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开,切实抓好。
二、全面推进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
按照部35号文件要求,这项工作原则上要在年底以前完成。厅在121号文件中明确,要在年完成。我们的部署与部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这主要是根据浙江的实际情况,先进行试点、调查研究,积累经验,再在面上推开登记工作。年要基本完成全省的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
(一)全面开展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的条件已经具备
一是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的相关法规、文件已经制定。这一条很重要,矿产资源储量登记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法规、文件和技术要求不明确,操作程序不明确,很难搞。我们根据部的文件,结合实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相应的文件,制定了技术标准,明确了相应的要求。这为我们全面推进登记工作提供了依据。
二是登记的试点工作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缙云、湖州、建德、武义四个市、县的试点工作做得不错,总结材料写得很好,试点单位的领导和同志们在试点阶段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研究思考了许多问题,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为全面开展登记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板。
三是采矿权市场的健康发展向我们提出了现实要求。去年,我省的采矿权市场建设基本上实现单轨制运行,甲类、乙类矿产都实行有偿使用,全省采矿权出让金累计已近20亿元。现在我们有不少东西需要进一步完善。今年,要把完善和深化作为矿业权市场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储量登记工作也是矿业权市场建设客观现实对我们的要求。
四是广大干部对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重要性已经形成共识。
所以,召开这次会议,部署这项工作,全面推进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条件已经具备。
(二)全面推进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的总体要求
年10月底前,完成现有开采矿山企业占用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及《办法》施行以后(年3月1日以后)已经查明的、残留的、压覆的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
年12月底前,完成市、县两级矿产资源储量登记数据库的建设,基本建立与两权管理相衔接的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管理体系;搞好总结,为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进入经常性的矿政管理工作做好准备。
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是一项经常性的日常工作,现在我们要集中抓《办法》出台前已经形成的矿山占用储量登记工作的到位,通过今年的登记,明年就要进入正常的登记管理。新的采矿权申请,严格按照《办法》的要求搞好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
(三)全面开展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需要把握的几个主要环节
根据试点单位的经验,全面推进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主要把握好以下七个环节:
第一,建立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的组织机构。要有一个组织机构来协调、组织这项工作。特别强调的是在工作机构中要有一、二个懂专业的,如果本市、县局没有懂专业的,可充分发挥事业单位或地勘单位、中介机构技术干部的作用。这项工作没有技术干部不行,工作开展起来有困难。
第二,制定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的方案。如何开展登记工作,总体上要有个方案和计划,各市、县在制定工作方案前要很好地调查研究,对本辖区范围内矿产资源开发的现状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包括矿山企业的数量、企业的性质、开采的矿种、采矿发证的权属等要调查清楚,这样编制的工作方案才会有的放矢,工作才不会盲目。
第三,搞好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的业务培训。对有关的登记工作人员,包括矿山企业从事这方面的人员要集中起来开会,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进行登记工作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要求、登记方法的学习、培训,明确要求。使培训人员明确怎样进行登记,登记需要提交哪些资料,登记书怎么填,登记书中的数据内容怎样把握,做到心中有数。否则,这项工作不做,登记工作质量很难满足要求。培训工作可分层次进行,省里培训市、县登记工作的骨干,市、县直接培训与登记有关的采矿权人。
第四,选择几家矿山开展登记试点。根据试点单位的经验,登记工作在一个市、县可以选几家矿山先登记,不要一下子全面推开,通过选择几家矿山先登记,看看登记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如果可以,就以此为样板,召开登记工作会议,把工作布置下去。
第五,审查登记资料,确保登记质量。登记过程中对提交的登记资料要严格审查,是否符合要求,还有什么问题;有问题的应当提出补充、完善的具体要求,确保登记工作质量。审查登记资料过程中需要有几个懂专业的人来把关。
第六,登记资料的归档。对登记工作过程中形成的登记资料要及时归档,要做到一矿一档。
第七,加强舆论宣传。随着登记工作的展开,宣传工作必须跟上,要广泛宣传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的重要意义、必要性,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
(四)搞好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的总结
年底前做好登记工作总结,并为登记工作转入经常性工作打好基础,做好准备。各市、县要把这项工作列入年的工作目标责任,列入今年工作目标考核内容。
三、试点工作中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的范围
1、甲类矿产,不论规模大小,一律要登记。
有的人认为,浙江许多甲类矿产的开采矿山规模都很小,资源储量有的连小型都够不上,为什么要登记?我们认为需要登记。其一,浙江甲类矿产的开采矿山,特别是有色金属矿山对环境的破坏、污染比较严重。一些小矿的开采,对环境的恢复代价相当大,一些个体矿山开采时留下的环境问题,大家都非常清楚。其二,一些零星分散的小矿,在经济技术条件发生改变后,可能是大矿,可以规模开采。所以,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小矿最好少开或不开。甲类矿产不论以何种方式取得采矿权的,都要进行登记。你不登记可以,不登记就不要开采了。
有的人认为,通过自己出资勘查取得采矿权,风险自己承担,为什么还要登记?我们认为需要登记。因为矿产资源是国家所有,你取得采矿权,但国家需要掌握、了解资源的情况,这在法理上也是站得住的。
2、乙类矿产,凡是招拍挂出让采矿权的,都要登记。
由于乙类矿产的采矿权出让主体都是政府,有偿出让主要的形式是招拍挂,虽在法律上没有明确建筑用砂石、粘土需要登记,但从采矿权市场的建设来讲,登记是有利的。为什么?采矿权通过招拍挂出让时,政府与采矿权人之间法律地位是清楚的,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政府出让这个矿区的采矿权,政府的权利是收取出让金、检查监督采矿权人科学合理开采矿产资源;采矿权人的权利是获得一定数量、质量的资源开采权,在采矿过程中得到法律的保护,双方法律地位是平等的。我们有个县通过招拍挂出让一个玄武岩石料矿产采矿权,采矿权人花了100多万元取得采矿权,但投入开采后不久,发现矿产资源储量没有原先讲的这么多。这个时候,采矿权人找来了,政府怎么办?类似的现象时有出现。从这一点分析,我们的采矿权市场要健康发展,要防止招拍挂出让中出现类似问题,就必须做地质工作,必须进行矿产资源储量的登记。
对于协议出让的,原则上要登记。具体登记的要求,按采矿权发证权限,由市、县结合本地实际把握。
(二)关于登记的资料问题
对在采矿权有偿出让过程中已经做过地质工作,并且有地质资料,能满足登记要求的,可不再补做地质工作,直接作为依据进行登记。如果地质资料不能满足登记要求、有缺陷的,再补做一些地质工作,满足要求后进行登记。
新发证的采矿权,一律按照《办法》的要求进行登记。
(三)关于地质工作和评审费用的问题
这里,我想讲二句话。一是作为地勘单位和评审中介机构,要做好工作、树立信誉。现在市场已经启动,地勘单位和中介机构要打好品牌,树立形象,主动服务、优质服务、高效服务,在这个基础上合理收费,不可以做一锤子买卖。二是要引入竞争机制,各县可以在掌握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量的基础上,以县为单位集中聘请中介机构评审,降低评审成本、费用。
(四)有关地质勘查资质的问题
篇3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在整个行政事业单位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预算管理的高效,会实现企业资金运用高效,从而使得企业适应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潮流。为更好地执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本文就此提出几点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建议。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建议
1.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意义
1.1预算管理的内涵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预算管理是对其资金运动进行预算,例如对其生产、批发、销售等环节对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四表一注等进行预算。科学的预算管理,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方法之一,对提高行政事业内部管理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预算管理在企业中具有:事前规划与协调、事中监督与控制、事后考核和绩评作用。
1.2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意义
1.2.1提高财政资金利用率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是对财政资金利用的直接体现,制定财政资金预算计划,明确财政资金使用情况,防止内部管理人员随意使用,控制资金使用的额度,将预算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事前规划、事中监督、事后考核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1.2.2提高内部管理
行政事业内部预算管理对该单位的内部管理,有促进作用。预算管理活动是对财政资源的合理优化及高效利用,改善收支不均的现象,杜绝的陋习。这既是对财政人员能力的考验,也促进了团队协作的能力。
1.2.3提高政府宏观调控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主要是针对国家财政资金的管理,科学的预算管理,促进了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能力,就某些问题,便于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及时做出相关调整,从而更好地满足于社会群众。
2.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现状
2.1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
我国的某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人员不积极,对实际经济活动缺乏调研,造成的某些预算与相关部门实际情况严重不符,缺乏真实性,对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年度计划造成阻碍。
2.2预算缺乏执行力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我国拥有较为完善的经济体制,但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对于预算编制的执行却显出了疲态。对财政预算计划实施情况不及时进行跟踪调整,忽视了事后考核这一环节;除此之外,一些单位的财务部门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存在身兼多职现象,违反了相关规定,不认真对待预算编制,造成的预算管理失真导致财政资源的浪费利用率极低。
2.3预算缺乏管理意识与监督体系
目前我国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在事中监督、事后考核这一方面做得不够好,相关财政部门的领导缺乏管理意识,存在一些人员不以大局为重,对预算编排缺乏公平性,缺乏相关体制约束他们散漫的预算管理,造成财政资源的流失,安全性降低等等。
3.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建议
3.1完善预算管理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个行业都有要遵循的体制,行政事业单位自然也不例外。然而近几年的发展发现,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机制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财政部门相关人员定期组织研讨会,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的单位发展状况及经营能力,进行研讨,进一步完善机制。遵循预算管理体制可以较好地提高财政资源的利用率,较高的加强财政部门领导管理意识,使得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更趋向于规范化。
3.2提高预算科学性
就适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预算编制这一工作为适应这种发展必须做出相关方法的转变,例如,最初的“上年基数+本年因素”应转变为零基预算法。相关预算工作人员应将目光放长远,结合发展前景和国家政策和本单位经营状况等做出有利于财政资源达到最大利用值的预算编排。
3.3强化预算执行力
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管理需要实行责任制,责任到人。预算工作是一个工作量比较大的工作,需要充分发挥每个预算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保证预算工作的有序进行。某些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评估,结合预算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分配相关的预算任务。在预算过程中,根据预算编制的具体实施情况,及时对内部人员任务做出相关调整。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财政部门负责人可以组织预算工作人员发表自己的看法,找到适合本单位的预算方法进行预算编制,将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保证财政资源的高效使用。
3.4加强预算监督
为保证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排公平性、真实性,我国应根据目前存在的相关预算问题,在完善预算机制的基础下,可以对社会群众进行调研,听取民意,结合一些优秀的行政单位实际情况设置监督体系,将预算安排透明化,坚持杜绝财政资源的浪费,将国家、政府宏观调控落到实处,坚决维护预算管理的公平性,贯彻国家相关预算政策的执行,为预算体制的实施提供保障。
3.5提高预算人员专业素养就适应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预算编制这一工作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要有对就职行业前景的分析能力,从客观出发,对本单位的经营能力和未来发展有良好的评估能力。另一方面,需要预算人员协调好时间,全方位地对单位财政资金进行预算安排,预算安排透明化,既让社会群众参与监督工作,有利于企业及时地了解民意对预算安排做出调整,也让政府部门做出相关策略及时进行宏观调控。行政事业部门应定期对预算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加强他们对我国相关预算政策的学习,让其根据自身能力结合单位实际状况对预算方法进行调整,提高预算编制的可行度。
总结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支出十分重要,侧面的体现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只有建立完善的预算体制,加强预算监督,提高预算执行力,培养预算人员的专业能力,科学地进行预算管理,才能提高行政单位行使公共职能的能力,更好地利用财政资源,充分发挥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三大功能。由此看出,加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叶霁.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师,2014(15):70-72.
篇4
【关键词】工业企业 统计工作 问题 对策
工业企业统计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业企业进行经济策略的有效制定与企业正常的运行与管理。经企业的有关工作部门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后,总结出相关的规律与结论,并且能够体现企业的采购、生产与销售全过程各个环节,工业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现状也要通过工业企业统计来反映。因而其存在的问题应当得以重视与改进,进而全面的促进企业的良好进步与发展。
一、工业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企业统计工作的制度不健全。
工业企业的有关管理工作在企业逐步向市场放开的过程中发生改变,因而工业企业的统计工作也随之发生本质上的变化。统计工作过去的简单摘抄记录及计算的工作形式已经被取代,工作要求和标准也更加严格,企业管理及决策也要依次作为依据和标准。这就需要企业具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及体系,使得统计工作更加规范,然而我国目前许多的工业企业制度都不健全,少数工业企业甚至设立多套账目,其统计工作的具体指标并不按照具体的统计要求进行设置与填报记录。这就导致了工业企业的基层数据严重缺乏真实性与有效性,影响了企业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工业企业管理者缺乏对统计工作的重视。
统计工作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和经营状况,然而一直以来,许多工业企业的领导者却严重缺乏对统计工作的重视。企业的管理者大都认为对于企业的经营与运转来说,最重要的是会计工作,例如财务、管理以及成本核算的会计工作,上述工作能够实现企业成本的核算及控制企业的成本管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利益并为企业的发展和经营服务。然而统计工作则是为各级的政府统计职能部门服务,对工业企业来说,统计工作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地位,这就导致了在工业企业的调整、重组或改革的过程中,统计职能部门及统计工作岗位首先被撤销,统计工作人员被大量精简。统计工作的人员工作变动较为频繁,缺乏专门长期的统计人员进行统计工作的处理。这些因素都会使得企业的统计数据缺乏连续性,阻碍企业的发展。
(三)工业企业统计工作人员素质不足。
部分工业企业不仅并不具备专职的统计机构与统计岗位,从事相关的统计工作的工作人员也缺乏专业的统计能力与水平。这些企业的统计工作人员接受的是相对落后的统计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其自身的统计知识框架与认知结构较为保守与传统,与现代化的工业企业的管理与经营难以相容。加之工业企业的人员调配与变动与企业的改制与重组等,就使得工业企业的统计人员进行工作时格外艰难,企业内部缺乏健全的人员培训制度等,这些原因都阻碍企业统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的发展。
二、完善工业企业统计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工业企业应健全统计制度和管理体制。
工业企业健全的统计制度和管理体制是确保统计高质准确数据的前提条件,因此企业务必要建立专职的统计机构并明确的规定不同统计工作岗位的具体责任。此外,工业企业的统计部门要充分考虑工业企业适应市场的多个角度,对于企业的统计工作所需要的各类信息做到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多角度契合。同时,对于工业企业所收集的统计信息与资料进行高层次高标准的综合分析与整合,并使统计部门能够适时向工业企业的领导者提出切实可行的与企业发展与经营相关的高操作性的统计类信息应用产品。此外,还要及时精确的向各级政府有关统计职能部门进行统计资料的送达与汇报,做到与政府的宏观调控相适应。
(二)企业经营管理与统计部门统计工作的有机结合。
工业企业的统计工作指标应得到相应的完善与改进,企业的具体管理制度应为其保驾护航。企业应当实现企业的管理经营部门与统计部门二者间的统计工作的有机结合,实现工作高效高质。企业在设立具体的企业经营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时,不仅要满足国家的宏观统计调控政策,还要满足具体的工业企业的微观需求。实现统计工作中信息功能、监督功能与咨询功能在工业企业的生产与经营管理中发挥作用与功能,使得工业企业的领导者与管理者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对企业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
(三)提升工业企业统计工作人员的水平与素质。
工业企业的统计工作质量提升主要依靠于统计工作人员的水平与专业素质,因而企业加强统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并建设统计人员队伍显得迫在眉睫。统计人员的水平与素质的提升,不仅能够为其自身与企业积累工作经验,更能够提供政府统计部门准确有效的企业统计信息。企业要加强统计人员队伍的建设,确保企业的统计人员都能够持证上岗并定期进行统计人员的知识与技能培训,使其能够掌握对统计知识与有关的业务技能以及法律知识。此外,还应当设立有关的职称考试与选拔政策制度,确保统计人员的高水平技能,使得统计数据与信息能够更好地为工业企业服务并且满足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
三、结语
企业应重视目前工业企业的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企业的领导者应转变既有观念,重视统计工作的人才培养,强化统计意识,建立健全一系列的制度与政策,确保企业的统计工作能够具有良好的工作效率与质量,实现工业企业的长足发展与不断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冯彩银.工业企业统计工作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浙江统计,2002,(6).
[2]高宪峰.工业企业统计工作现状及完善分析[J].中国经贸,2013,(2).
篇5
关键词:工程造价;分析;控制;法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
1.1工程造价管理体制不健全,存在多头管理
就工程定额而言,按主编单位和管理权限分为:全国统一定额、行业统一定额、地区统一定额、企业定额、补充定额等,地区省定额是由省定额站编制颁发在全省统一执行的,政府投资的市政工程又由政府颁发了市政定额,由于两部门的要求和掌握尺度不同,在执行过程中常常发生矛盾,致使定额使用单位无所适从,有关主管部门难以仲裁。
1.2计价方式落后,不适应建筑市场经济的发展
当前,我国的建设工程招标投标中所采用的工程造价计算模式仍然是以定额计价为主的计划经济模式。定额总想包罗万象,却总是不可能面面俱到,因为社会在进步,技术在发展,定额越是追求全面,越是事与愿违,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时间上的滞后性和内容的呆板常常会使人在使用定额时处于进退两难、十分尴尬的境地。另外我国现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工程预算定额消耗量和有关费用以及相应价格是按照社会平均水平编制的,以此为依据形成的工程造价基本上属于社会平均价格。这种平均价格可作为市场竞争的参考价格,但不能充分反映参与竞争企业的实际消耗和技术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公平竞争。
1.3缺乏对工程造价管理的全过程监控
当前建筑市场交易中不正当竞争仍十分严重,不按规律办事,盲目压低造价、压缩工期、不按质论价、垫资施工、拖欠工程款现象相当普遍,造成许多建设项目质量差、工期长、超预算、效益低、浪费人等现象,甚至有甲方、乙方、咨询中介机构三方串通一气,有意加大工程造价,来牟取利益,后果十分恶劣。如设计人员人为变更设计,抬高标准的情况时时可见;而由于精度、深度不足,等到施工时频繁变更的设计也不少;投资方只希望以低价招标,但是往往忽视对投标施工单位或材料供应商的资质审查,导致出现转包行为,承包方往往采取“低价中标,索赔盈利”的方式承揽工程,靠合同漏洞和监控不力来“赚钱”,造成工程造价管理的被动局面。
1.4市场供求关系失衡, 造成市场竞争不规范,影响了合理定价
近几年来, 在宏观政策调控下,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从事建筑施工的队伍却以更大幅度增加,“僧多粥少”的供求局面使得本己激烈的市场竞争更趋激烈。 一些施工企业为争得施工任务不得不面对难以接受的招标条件,如压价承包、 垫资施工、压缩工期、 肢解发包、 指定分包...面对这些不规范的市场交易, 施工企业只有拼老本, 保眼前,长此下去, 企业缺少更新改造的后劲, 冲击了正常的工程造价管理, 而现行的政策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这样也就更加助长了建筑市场竞争中的不规范行为。
1.5工程立项阶段和设计阶段造价管理薄弱
多年来,我国的建设项目普遍忽视了项目建设前期阶段的重要性,造价控制的重点主要放在项目建设的后期阶段甚至在工程决算阶段,因此经常出现投资超限的现象。有些项目甚至在建成后投资大幅超过计划,从而建设了大量效益不好的工程。所以,我们必须更新观念,重新认识,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方法。工程造价控制应贯穿于建设项目的全过程,但控制重点应转移到项目建设的前期,即转移到项目决策和设计阶段,而一旦投资决策后,控制的重点应放在设计阶段。
2.加强工程造价管理的措施
2.1建立一套健全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
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强化工程造价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健全工程造价管理的制度和办法,加快法规建设,规范建筑市场,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理顺各种工程造价管理主管部门的关系,建立各部门定期的协调联系制度,使工程造价管理的标准和指标能够更好地衔接、配套。从政府组织管理逐渐过渡到行业协会管理,鼓励设立专业的工程造价咨询中介机构。国家部门对政府和非政府投资分开管理,放开建材和人工的价格,由直接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工作重点放到制定有关法规、政策,搞好协调,理顺关系,提供信息服务上。
2.2改革现行的工程计价方式,实施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
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是由业主和招标单位根据统一的工程量清单项目设置规则编制工程量清单,投标人根据企业水平填报综合单价,它体现了企业的整体实力,满足了平等竞争的需要,有利于获得最合理的工程造价,有利于控制投资。工程量清单计价,为投标者提供一个共同的竞争性投标的基础(也是评标的基础),同时也是施工过程中支付工程进度款的依据。另外,当发生工程变更时,工程量清单计价也是合同价格调整或索赔的重要参考标准。
2.3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的造价管理
加强设计阶段对造价的控制工作。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和竣工验收时,应注意同设计方案对照检查,对工程造价有较大影响的设计变更,须经原项目批准机关审核认可,未经批准同意,擅自追加投资、改变设计、提高标准、扩大建筑面积的,审查造价时不予承认,有关部门还应追究责任。
加强工程招投标管理,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造价管理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推行和完善招投标制,利用市场竞争达到优胜劣汰、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目的。
加强工程预决算环节的监督管理。针对工程预决算环节较混乱的情况,除加强对编审从业人员的工作管理外,还应将此作为建设工程项目执法监察的重点,组织一次工程预决算的检查。工程决算后上交审计部门审查,多方面对工程建设造价进行监督。
加强工程造价咨询业管理。一方面要加大管理力度。理顺管理体制,通过有效的监督管理,保证咨询工作的科学性、技术性和公正性。另一方面要认真做好工程造价咨询执业人员的培训和资质管理工作,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其在咨询服务和市场中介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4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法制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建设工程造价管理要依法管理,尤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更应加强法制建设,要健全法制、完善法规,逐步建立起一个以《建筑法》为核心的建筑法律体系,使建设工程造价管理走向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的法制轨道;要继续完善建筑施工企业资质管理办法、招投标法、施工合同法、质量管理法等法规制度;要明确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坚持政府的宏观调控,消除那些认为“愿打愿挨就是市场经济的定价原则”的错误认识,法制建设要结合实际,便于操作,对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都要有相应的约束机制。
2.5适应市场发展,改革造价管理
定额管理一直是造价管理的基础 ,但是由于它所存在的某些不足,导致造价管理的落后。为适应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造价管理应适应市场的发展,适应建设工程分阶段计价需要,建立全过程造价管理体系,今后造价管理的重点应放在投资估算、设计概算管理上,放在价格管理动态宏观调控上。我们应该在全国范围内改革造价管理,首先要从改革定额管理出发。建立一套在国家宏观调控前提下,以市场调节为主,实体性消耗量以定额为主,非实体性消耗量采用企业自行确定与政府指导相结合,价格实行市场信息价,把指令性的间接费改变为在一定范围内浮动的指导性取费,按工程量清单来进行招标,施工企业根据定额、有关规定及市场价格自主报价的管理模式。作为工程造价的主管部门除了作好基础工作外,今后要大力发展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系统,抓好信息的收集、加工、传输、贮存等四个环节,建立完善快捷的信息服务系统,为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3.结语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的核心在于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加强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工作,只有在政策的指引下,大力提升造价人员综合素质,相关部门全力配合,才能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解决当前工程建设中随意压价,高估乱算、投资失控等问题,节约国家建设资金,提高建设投资收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蔡益新,试论工程造价管理机制的完善与创新2002.
篇6
关键词:经济动员;综合评估;对策
中图分类号:E00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1008702
1 湖南省经济动员能力综合评估
经济动员能力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它包括经济实力、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生产力等硬要素,也包括经济动员的体制、机制、管理和协调能力等软要素。下面分别从经济动员能力的硬软两方面因素对湖南省的经济动员能力进行评估。
(1)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实力是经济动员能力的关键因素,是动员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2006年,湖南省生产总值为7493.17亿元,增长12.1%,比上年快0.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31.31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3123.46亿元,增长15.5%;第三产业增加值3038.4亿元,增长12.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1830元,增长10.5%。全省生产总值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增长12%、12.2%和12%,连续12个季度保持了11%以上的增长,且波动幅度较小。企业效益提高,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264.75亿元,增长39.4%。对经济动员能力影响较大的主业产品增长较快,优势产业的相对优势进一步得到巩固,为经济动员能力的发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财政金融运行健康平稳,财政收入增长较快。财政金融动员是经济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经济动员效果的主要参考指标。据有关数据显示,2006年湖南省省财政总收入891.16亿元,增长19.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75.3亿元,增长20.3%。各类社会资金的动员潜力显着增强,能够为国民经济动员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湖南省较为雄厚的财政金融实力为夯实国民经济动员基础,提高经济支持能力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力地增强了经济动员能力的发展后劲,将对今后国民经济动员发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对经济动员成本有较大影响,是提高经济动员能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湖南省优势地区继续发挥带动作用,以2006年统计数据来看,长株潭三市生产总值达2818亿元,增长14.1%,比全省平均快2个百分点;“一点一线”地区生产总值为4770.15亿元,增长12.9%。大湘西地区开发稳步推进,生产总值为814.24亿元,增长11.6%。“3+5”地区生产总值为5644.98亿元,增长13.2%。虽然大湘西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但受交通等基础建设的限制,其经济动员能力的发挥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经济动员能力的发挥更多的要倚重“一点一线”地区便利的交通和强大的经济实力。
(4)高新科技产业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动员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提高经济动员能力的贡献越来越大。长沙、株洲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湘潭、衡阳、岳阳、益阳和郴州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动员能力的主要形成地。湖南的高新技术领域集中在电子与信息、生物医药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及高效节能、环境保护、航空航天等几大领域,相关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有很强的科研实力,产学研的进程进一步加快,近年来对高新技术产业投入的持续加大和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高新技术产业对于提高湖南省综合实力和劳动生产率,增强经济动员能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5)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取得了显着的成绩。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的宣传教育是经济动员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的乘法器,加强和改善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究的指导和管理,整合研究力量,拓宽研究领域,开阔研究视野,在国民经济动员理论和实际的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湖南省各级各部门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国民经济动员培训工作,通过“走出去”的办法学习借鉴省内外国民经济动员的先进思想和成功做法,结合湖南省自身的特点和在应急作战中的地位,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大众传播手段加强国民经济动员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了社会大众对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认知度、认同度,参与意识,使民众逐渐意识到国民经济动员真正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事业。
(6)湖南省宏观经济调控机制日趋完善。宏观调控能力的增强为提高政府实施经济动员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进,也为优化国民经济动员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了科学的框架,为从制度层面上将国民经济动员纳入国民经济体系创造了条件,也为提高经济动员能力实现的速度和效率,提供了有效的政策工具和调控手段。湖南省在处理非典、地质灾害及冰冻雨雪灾害的过程中,反应迅速、准备充分、决策周全、时机恰当、落实有力,实现了由运用单一调控工具向多种调控工具并用的转变,体现了较强的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宏观调控紧扣经济运行的脉博,实现了被动型调控向主动型调控的转变,适应市场经济主体多元化的实际情况,将宏观调控对象由以企业、单位和个人为主,转到以调控市场为主。同时,宏观调控坚持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宏观经济调控坚持扩大内需的政策取向,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一方面推动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增加了国防经济实力,提高了经济动员能力。
(7)国民经济动员体制建设逐步适应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全面发展要求。湖南省各地在机构改革中进一步完善地市级国民经济动员机构,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市三级经济动员机构体系已经初步建立,湖南省动员机构体系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地区、行业、基层单位的国民经济动员管理机构和工作队伍得到了加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战略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各地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适应军事斗争准备各项工作和未来军事斗争的要求,认真总结近年来启动国民经济动员机制,参与抢险救灾等处理应急事件的成功经验和现实要求,使国民经济动员体制建设能够较好地实现保障军事行动与保障非战争军事行动、处置重大突发事件接轨,与抢险救灾等紧急情况处置接轨,既能为保卫国家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也能为促进湖南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 增强湖南经济动员能力的对策思路
2.1 贯彻国民经济动员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方针
湖南省要抓住战略机遇期,加快经济发展,国民经济动员要继续服从服务于地区经济建设大局。要树立大局意识,在服从大局的前提下,推进国民经济动员准备,立足现实,在尽可能减少资源占用和消耗的情况下开展动员准备工作,将国民经济动员的工作融合到地区的经济建设中去,适应国家安全和国防安全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以及湖南经济发展与改革呈现出的特点,总结近年来湖南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内外的成功做法,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大经济动员的观念,加大国民经济动员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民众的国防动员意识和水平。努力提高军民结合、寓民于民的水平,增强国民经济应变能力,提高国民经济对应急事件的支持保障能力,实现“小实力,大潜力”的支持保障能力。
2.2 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经济实力是经济动员能力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只有经济实力的大幅度提高才能带来经济动员能力的提升,否则经济动员始终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要紧紧依靠经济发展带动动员能力的提高。本世纪的前几年湖南已有了较快速度的发展,但是总体还是偏于落后,湖南省要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有利时机,搭上国家快速发展的快车道,迎头赶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靠前的第一梯队成员。同时,在加快发展速度的同时,还要注意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减少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形成社会和谐、经济快速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创新型经济区。
2.3 加快湖南省国民经济动员的信息化建设
首先,运用信息技术术改造动员对象,实现国民经济动员资源数字化。信息化战争首先要求国民经济动员资源成为信息技术可以利用的信息。加强湖南省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库建设,在依托国家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平台的基础上,形成指标规范、统一、齐全,信息更新及时、可靠、准确,信息查询方便、快速、保密的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库。
其次,建设湖南省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的决策平台,形成国民经济动员组织和控制的可视化。建立能够为决策部门及时准确地提供有关武器装备、军需物资研制和生产的技术设备、基础设施、人员、原材料、能源及相关技术资料的名称、位置、数量、状况特征等信息的技术平台。根据军事斗争准备的要求,从湖南省实际出发,有重点的研究关键动员能力的可视化问题。
最后,构建湖南省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通道,形成快速、安全的国民经济动员信息传递网络。建立覆盖省、市、县的三级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网络体系,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逐步解决现有的不同部门、不同系统之间信息网络的技术差异、信息遮避等问题,为实现国民经济动员信息传递网络化创造有利条件。
2.4 完善湖南省国民经济动员的组织机构
积极推进和加强国民经济动员的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办事高效、运转协调的经济动员运行机制。在国家设立的各级经济动员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可结合湖南省自身优势,建立各个不同部门的动员办公室,各部门经济动员组织机构,各类型(决策、执行、监督)经济动员组织机构要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付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要高度重视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在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中的作用,提高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效率,积极探索依托现有的政府组织机构、法律法规体系和科技工业基础,开展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提高国民经济的应变能力。要结合湖南省地区和本部门的工作实际,探索国民经济动员准备的特点和规律,建立健全科学、民主、规范的经济动员决策机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规范经济动员机构的职能,坚持依法行政,提高经济动员的效率与速度。同时,要开展经济动员机构和经济动员工作规范化大检查,及时总结经验,查找差距,使动员机制不断完善,动员能力不断增强。
3 结语
国民经济动员归根结底是资源的重新组合与配置,提高经济动员能力建设就是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产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对湖南省经济动员能力的综合评估,一方面可以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应急作战的经济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动员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有力对策。另一方面,还可以加强应急与应战机制的整合,实现了平战结合,提高湖南省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下一阶段将进行正式普查登记。这一环节是整个普查工作中最为关键的工作,现在按照县经普办要求和《茅坪镇第一次经济普查工作方案》安排。工作量最大,动员力量最多,质量要求最高,真正意义上的实战阶段。此之前,全县组织了对乡镇一级的培训,下发了相关文件,出台了秭归县第一次经济普查工作考核办法》镇普查办公室已经恢复办公,各村居委会、镇直各单位及相关部门一定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强化责任,精心组织,确保普查工作的顺利推进。此,强调以下几点:
一、正视在前段工作中存在不足,再次充分认识经济普查工作的重要意义。
可以全面了解二、三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益等信息,为编制国民经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和履行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提供重要依据和重要基础。明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出台,近期,中央召开了经济工作会议,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精神就是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工作,可以说,这次的经济普查,通过经济普查。对今后几年甚至是一个时期将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全镇上下紧紧围绕第一阶段的工作要求,前段工作中。克服种种困难,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但是要看到存在不足,一是宣传力度不够。由于对政策的不理解,导致出现少数单位不配合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填报质量。二是单位清查中有漏登现象。有的一级局级单位,却因办公地点和活动地点不在一起,导致两个地方都没有登记。个体户由于受季节、时间等因素造成登记户数的差异。三是分类不清。工业、租赁和商务服务等行业有错划现象。四是表格质量不高。有的单位交来的报表字迹不清,逻辑关系错误,最后不得不重新推倒重来,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二、精心组织,明确任务。扎实工作,确保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
对个体户按的比例分行业抽查后进行重新登记。同时,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对辖区内所有的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进行登记。对清查后的新增单位或补漏发现的单位,也要全部登记起来。普查的标准时点为月日,时期数为年全年,具体入户籍登记时间以全县统一要求的为准。这次经济普查按“地统计原则、最小法人原则、不重不漏原则”执行,组织方式上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方式,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建筑房地产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由县经普办直接组织企业登记,企业登记后直接到县经普办查办报表。其它单位由乡镇组织实施。
要把握四个环节:工作中。
全镇最少要有张登记工作照片、三条横幅标语及适量小标语、两条信息、一次重要普查条例的宣传。县经普办已下发了考核办法,一是宣传关。按照县经普办“要求。尤其对宣传工作实行了单项考核,内容繁多。涉及到各村居委会的任务,就是要利用广播、小标语、印制宣传单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各村要开好广播会,大力宣传《经济普查条例》尤其是九里、桔颂、滨湖及工商局必须悬挂横幅标语,其他单位多多不限。
县、镇、村居委会都要进行培训,二是培训关。这次普查。全镇的培训今天下下午进行,要求参加培训的文书都要认真听会,弄清政策口径,切实明确工作要求,避免工作失误。同时,各村居委会要认真组织好各辖区内的培训,县直各单位的培训由各居委会负责组织。这项工作要求在本月底前结束。
把握好登记范围、对象、重点、方式和方法,三是登记关。继续坚持“五个把握”要求。做到文明登记,不重不漏。对填报表格上各项内容和各个数据都要认真调查登记,确保数据准确、全面、详实、可靠,切切实实能反映一个单位的经济水平。
首先是普查员填写时由单位法人亲自审查,四是审核关。实行三审制。其次是由负责普查的指导员进行审核,最后由镇经普办审核。这次普查工作中,印制有草表,要在确认无误后正式过录。
篇8
为切实做好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行政执法工作,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__市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人员行为规范》(试行)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结合我市粮食部门实际,现就我市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行政执法体系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权限,认真履行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职责,依法管粮,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国家宏观调控服务。
二、工作目标
结合我市粮食工作实际,充分发挥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调动积极因素,建成纪律严明、勤政高效、优势互补、灵活机动的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行政执法体系,维护粮食流通秩序,打击不法经营者的违法行为,保护种粮农民、粮食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证粮食流通统计数据真实有效,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三、体系框架
市局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行政执法体系的执法工作人员由市局、市粮油质量检测站、军粮供应中心、市内四个粮食分局、局属四个粮食储备库中,经过专门培训具有粮食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组成。这些人员平时在各自岗位上工作,遇有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任务时,服从市局的安排,参加统一的监督检查活动。
各县(市、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可根据实际建立专门的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行政执法队伍。
四、主要职责:
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规定,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下列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1.按有关规定要求开展对辖区内粮食流通情况以定期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检查、抽查和专案监督检查的;
2.公民、法人及其它组织举报的;
3.上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交办的,下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请的,其它上级机关交办的,有关部门移送的;
4.其它方式途径披露并属于本部门管辖的。
五、运行机制
局属单位中具有监督检查资格的人员平时在单位正常工作,遇有以下工作任务时,按市局的统一调配参加监督检查。
1.遇到“主要职责”中所列情况时;
2.按市局要求开展市场信息搜集整理及调研工作;
3.与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相关的其它工作。
六、联动机制
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行政执法工作,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来说,既是一项重要工作,又是一项新工作。执法基础和执法力量还比较薄弱,因此,为了充分发挥现有执法力量的作用,及时交流,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粮食行政执法水平,根据情况可采取联动执法机制。
1.对重要的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行政执法活动,按照市局的统一部署,同时展开,增强执法力度和效果。
2.市局要求某个县(市、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参加市局安排的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行政执法活动。
3.各县(市、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可请求市局配合其所要进行的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行政执法活动。
4.地域相邻的县(市、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主动加强协调配合,积极开展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联合执法活动。
七、工作措施
1.建立例会制度
每半年召开各县(市、区)粮食局及有关单位负责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人员会议,总结工作,研讨交流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行政执法中的经验做法,以及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探讨创新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行政执法工作思路,不断提高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行政执法水平。
2.加强执法人员培训
3.加强基础条件建设
要积极向政府汇报,争取人员、经费、机构三落实。添置车辆等必需的设施、设备,为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行政执法提供基本的基础条件。
4.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共同做好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
要加强与工商、物价、质监等部门的联系和配合,及时沟通信息,通报情况,并根据工作需要开展一定的联合执法活动,共同做好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行政执法工作。
八、组织纪律
篇9
1.校企合作双方认识角度不同
我国的中职教育大多实行的是校企合作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为学生制定一系列的教学计划,通过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来达到培养目的。但是当前我国的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发展方向出现了偏差,学校想要通过校企合作来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而企业想要通过校企合作为自己培养一些应用型人才。这种校企合作方式在实际意义上,对于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的作用不大。因为校企合作的作用不仅仅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更牢固的掌握专业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只有适应了社会的发展,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
2.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企业缺乏参与积极性
机制是模式发展的基础,只有建立一个科学的机制才能够保证模式的健康发展。我国中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尚处于发展阶段,机制的构建还很不完善。校企合作实质上并不是只有学校和企业两个方面,政府的调控作用更为重要。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是中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转型期,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技术用于工业生产中,以往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也在抓紧转型。很多中职学校能够明显的感觉到,如今的校企合作有些“一厢情愿”的味道,学校积极与企业联系开展校企合作,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学生的就业以及教学问题,但是企业却显得积极性不高。这种校企合作的不协调情况,极大地影响着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
二、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现行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改革创新
1.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为校企合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国家能够使用的调控方式越发多样,行政、法律、经济等都能够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效措施。中职教育是我国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中坚力量,社会上对于中职教育的扭曲认识,需要政府进行积极引导与纠正:一方面,政府要大力宣传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让社会大众认识到中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起到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对优秀中职院校的宣传,在社会观念上以“学力”取代“学历”。政府出台相应的法律与支持政策,为校企合作增加新的动力,特别是对企业实行一些优惠政策,让企业能够从校企合作中得到更多的利益。
2.企业是校企合作的关键
企业是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主力,是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建立“实训基地”是企业和学校二者实现“共赢”的方式之一,但是切不可流于形式,要利用学校的教师资源以及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的整个“实训”过程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与监督,为培养更多的企业“第一线”应用型人才提供保障。企业要为“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学校教师可以利用企业的条件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同时,由于学校教师普遍具有较为深厚的理论知识,所以对于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有着一定的帮助。
3.学校应该为校企合作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专业性、应用性,所以在专业设置上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按照社会需求适当调整专业设置。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企业的需求,让企业能够从校企合作中感受到这种方式带来的好处。长期与企业保持沟通,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调整学校相应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及方式,让企业能够感受到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能够直接应用于“生产一线”。学校要经常请企业负责人或者专家来学校给学生作报告,让学生了解不同企业的实际涉及内容、近几年企业的发展方向等等。这样学生就可以真实了解到自己感兴趣企业的实际情况,以便于确定自身将来的学习目标以及发展方向。教学计划的制定一定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不能够单一的制定学生实训内容,以免出现计划与实际的脱节。学校和企业可以组织人员共同构建一个“校企合作”负责小组,通过实时沟通协商与研究,保证校企合作能够长期有效的发展下去,是学校和企业实现“共赢”的关键措施。
三、总结
篇10
去年以来,各级粮食部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粮食工作大局,切实履行监管职能,积极推进监督检查体系建设,扎实开展各项监督检查,取得了新的成绩,为维护粮食流通正常秩序,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各地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强汇报沟通,加大工作力度,监督检查机构进一步落实。辽宁、江苏、陕西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粮食局设立了单独的监督检查处,黑龙江省粮食局新设立了合署办公的监督检查处。到去年底,全国2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粮食局设立了监督检查机构,比例为94%。地(市)级粮食部门设立监督检查机构的有274个,比上年增加78个,比例达到78%,提高了22个百分点。县(市)级粮食部门设立监督检查机构的有15*个,增加423个,比例为61%,提高了17个百分点。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上海、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湖北、湖南、重庆、宁夏等15省(区、市)实现了国家粮食局年初提出的地(市)级80%、县级70%的机构建设目标。许多市、县还成立了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执法队,全国市、县级粮食行政执法队已有1096个,增加212个。与此同时,执法队伍进一步壮大,全国取得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24573人,增加2254人。其中地(市)级占18%,县(市)级占78%,为执法重心下移创造了条件。各级粮食部门还积极采取措施改善行政执法条件,23个省级、143个地(市)和543个县(市)粮食部门,得到了同级财政部门的监督检查专项经费支持。河北、江苏、江西、安徽、山东、河南、湖南、甘肃等省(区)粮食局积极为行政执法工作配备专用车辆和设备器材。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体系的逐步完善,促进了粮食部门职能转变,为有效开展各项监督检查工作奠定了基础。
——专项检查工作成效明显。围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粮食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各级粮食部门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专项检查。一是开展对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我局会同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对这项工作进行部署,并派出工作组赴重点地区巡查督导。河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南、湖北等小麦主产省粮食局高度重视,制定详细的检查方案,精心组织,深入基层开展指导和督察活动。在检查中,把粮食质价政策执行情况作为重点,纠正了一些企业违反国家政策的行为,促进了最低收购价政策落实,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针对最低收购价粮食和临时存储粮销售出库、移库缓慢等问题,相关地区粮食部门还加大了对这部分粮食销售和移库工作的监管。河南、安徽省粮食局会同有关单位专门成立检查工作组,沟通信息,宣传政策,调节纠纷,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督促有关企业严格执行国家规定,对个别承储库点无故推延出库的行为进行了严肃处理。二是开展粮食收购市场专项检查。各地特别是主产区粮食部门在当地粮食收购季节组织粮食收购市场专项检查,按规定查处违法违规收购活动,有效维护了粮食收购秩序。贵州、云南、宁夏等省(区)粮食局在辖区内对发放的粮食收购许可证进行定期审核,进一步规范了粮食收购主体。三是开展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执行情况专项检查。不少地方通过这方面的专项检查,推动了粮食经营档案的建立,提高了粮食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四是开展政策性用粮购销活动的检查。一些地方以军粮、救灾粮为重点,突出对政策性用粮的购销全过程和质量卫生监管,保证了部队官兵和受灾群众吃到放心粮食,也促进了军粮等政策性粮食管理水平的提高。五是与有关部门共同开展成品粮油市场检查。许多地方粮食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要求,积极参与当地政府组织的市场和价格专项检查,会同有关部门对粮油加工、批发、零售环节的质量卫生、保持必要库存量等情况进行检查,保证了粮油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保护了消费者利益,也推动了粮食流通监督检查领域的拓展。在今年一、二月份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雨雪冰冻灾害中,不少受灾地区粮食部门对救灾粮和当地粮油市场加强监督检查,对保证灾区粮油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20*年地方各级粮食部门共开展各种形式的监督检查行政执法活动80228次,出动人员361637人次,检查企业340001个次,对18221例违反两个条例和国家粮食政策的案件进行了处理。执法活动次数、出动人员数和检查企业次数均超过上年,粮食部门主动开展的监督检查工作达97%以上,各项检查工作更加扎实,效果更加明显。
——库存检查工作进一步规范。去年是《粮食库存检查暂行办法》全面实施的第一年,为更好指导各地做好库存检查工作,我们组织编写了《粮食库存检查实务》,举办了粮食库存检查人员的专业培训,共培训了970多名业务骨干,对考试成绩合格的同志颁发了“粮食库存检查资格证书”,初步建立了粮食库存检查持证上岗制度。在此基础上,选拔部分业务能力较强、政策水平较高的同志,纳入我局粮食库存检查专家库,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提供了队伍保障。我们还组织开发了“粮食库存检查软件”,并在北京市和山东省的查库中试用,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推动检查手段科学化、提高库存检查准确性和工作效率方面,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随着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职能、机构、人员和经费的逐步落实,很多地方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机构承担了库存检查的牵头、组织协调和落实工作,工作职能得到加强,作用得到更好发挥,队伍得到进一步锻炼,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粮食库存检查工作的开展。一些地方除组织落实国家组织的库存检查外,还在本地区开展了地方储备粮油库存检查等专项性检查。近几年来的粮食库存检查,不仅比较准确全面地掌握了粮食库存情况,为落实宏观调控提供了比较可靠的依据,也促进了粮食库存管理和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20*年全国粮食库存检查结果表明,粮食库存数量真实程度提高,质量及原粮卫生指标总体良好,储存安全有较好保障。但是,粮食库存检查工作也存在一些不足,个别地方对粮食库存检查组织不力,自查、复查流于形式;通过检查也发现一些问题,如粮食库存的结构、品种和布局不尽合理,有的省份地方储备粮规模不落实,一些地方的粮食存在质量卫生安全隐患,中央储备粮管理的一些环节还不够规范,个别企业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违规违纪问题。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各地要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我们在粮食库存检查报告中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一些意见得到国务院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正在采取措施逐步解决。
——粮食质量监督得到加强。按照有关规定对粮食质量卫生进行监管,是粮食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高度关注,针对存在的问题,去年国务院开展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国家粮食局认真贯彻国务院的有关精神,积极主动开展粮食质量安全整治专项行动,监督检查司和标准质量中心具体组织实施,制定了工作方案,及时了解各地进展情况,派工作组到部分省份进行督导。地方各级粮食部门也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机构和质检机构相互支持配合,细化整治措施,健全责任体系,突出重点环节,强化监督检查,基本实现和完成了专项整治行动确定的4项工作任务、15个工作目标和5个100%量化指标。结合全国粮食库存检查,我们还对中央储备粮、地方储备粮质量进行了重点抽查,并加强了对中央储备粮原粮卫生专项抽查。通过开展这次专项整治行动,促进了当前粮食质量和卫生方面安全水平的提高,推动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粮食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在粮食质量安全监管的制度创新和长效机制建立方面取得很大进展。
——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一是完善监督检查相关配套制度,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提高执法水平。天津、安徽、河南、湖南、甘肃等地制定了粮食行政执法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投诉举报和案件办理制度、行政执法监督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内蒙古、辽宁、吉林、福建、河南、湖北、湖南等地完善了执法人员行为规范制度。山西、云南、陕西等地制定了监督检查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宁夏区粮食局成立了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和粮食行政复议领导小组及案件审理委员会。贵州省对粮食行政处罚罚款汇缴等事项进行了规范。吉林、江苏、河南等地制定了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行使办法和标准。这些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使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行政执法行为更加规范。二是建立层级监督机制,加强对基层工作的指导。天津市、湖北省粮食局制定了监督检查行政执法综合考评办法,从机构建设、执法培训、制度建设、执法工作开展、监督检查基础工作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为开展层级监督提供了依据。北京、浙江、广西、四川、贵州、宁夏等省(区、市)粮食局加大层级监督力度,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定期检查,年底考核,有力地推动了工作。吉林、山东、四川等省粮食局召开现场会,宣传推广行政执法典型经验,推进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山西、辽宁、安徽、湖北、青海等省粮食局建立了信息交流和通报制度,促进全省整体工作的提高。三是健全对粮食行政执法人员管理的有关办法。山西、江苏、山东等省针对行政执法人员变动的情况,根据《粮食监督检查证件管理规定》的要求,加强对证件使用的管理。监督检查司也正在着手组织开发《粮食监督检查信息管理系统》,以逐步实现全国粮食行政执法人员信息和执法活动的动态管理。
——监管方式有所创新。不少地方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创新监管手段,实施科学监管,进一步提高了监管效能。天津、内蒙古、吉林、江苏、江西、山东、河南、湖北、青海等省(区、市)粮食部门对粮食经营企业、应急定点加工企业和粮油定点销售网点等进行调查摸底,建立监管对象数据库,实施分类监管。河北、安徽、重庆、四川等省(市)粮食局坚持“寓服务于执法”,以服务“三农”、服务粮食经营者为立足点,将执法与服务有机结合。上海、安徽、广东、重庆、青海等省(市)和贵阳、西安等市粮食局加强与工商、卫生、质监、物价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推行监督检查行政执法联席会议制度,通过部门联动推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一些地方粮食部门专门开发了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计算机专用软件。针对粮食经纪人面广、量大、流动性强的特点,一些地方探索有效的监管方式。这次会上我们还将请江苏省无锡市、安徽省宿州市、江西省安福县等基层粮食部门介绍他们创新监督检查工作方式的做法。
——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在去年全国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会议上,任正晓副局长对加强粮食流通监督检查队伍的作风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在积极推动监督检查体系和队伍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队伍的作风建设,提高监督检查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青海、新疆、新疆兵团等地制定了详细的作风建设实施计划,严肃执法纪律。各地坚持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采取日常学习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现场培训相结合,以及到有经验的执法部门跟班实习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在各地粮食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编写了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案例分析教材和各地经验材料汇编,举办了行政执法培训班。
——执法环境逐步改善。各地粮食部门始终重视粮食法制和监督检查宣传工作,将执法宣传与执法活动相结合。内蒙古、山东、青海、宁夏等地利用世界粮食日、《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三周年纪念日等时机,结合监督检查工作的开展,以网络、案例分析、现场解答、印发资料、入户到村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不仅使粮食经营者受到了教育,也使各级粮食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管粮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各地围绕政府关注的重点、群众关心的热点,积极开展专项检查,加大涉粮案件的核查,处理了一批典型案件,扩大了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的社会影响,粮食行政执法的重要作用逐步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认知。
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能够取得这些成绩,主要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对粮食工作的高度重视,各级粮食部门对监督检查工作的有力领导,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人员的辛勤劳动和奋力进取。各地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很多地方工作成绩突出,经推荐和综合考核,国家粮食局评定了16个省级粮食部门和82个市、县级粮食部门为20*年度全国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先进单位,予以表彰。希望受到表彰的单位再接再厉,其他地方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共同把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当前各地的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进展还不平衡,与新形势的要求还不完全相适应。少数地方粮食部门还没有把监督检查工作放到应有的位置,开展工作不够积极主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体系还不完善,向基层延伸的难度增大;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的制度建设、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工作条件面临不少困难;监督检查队伍的素质和执法能力有待提高,作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有粮食部门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体制没有完全理顺等因素的影响,也与一些地方推进工作的力度不大有关系。从监督检查司自身看,我们调查研究工作不够深入,对地方工作的指导还有待加强。对上述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扎实做好20*年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
关于20*年的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聂振邦局长在全国粮食局长会的工作报告和这次重要批示中提出了明确的任务,任正晓副局长在刚才讲话中进一步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服务粮食流通工作大局,围绕保证粮食市场供应、稳定粮食价格的调控目标,加强对粮食宏观调控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进一步推进对全社会粮食流通的监管,继续抓好监督检查体系建设、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提高监督检查效果和工作水平,切实维护粮食流通秩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大专项检查力度,确保粮食宏观调控政策落实
落实粮食宏观调控政策,保障粮油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对实现今年国家宏观调控“双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要把监督各项粮食调控措施的落实作为重点,通过积极主动开展相关专项检查,为粮食流通中心工作保驾护航。
一是检查粮食收购政策落实情况。今年国家继续对稻谷、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提高了价格水平,这是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一项重大政策措施。预案启动后,有关地区要及时组织专项检查,督促委托收储库点严格执行有关政策和新的小麦标准,防止出现压级压价和抬级抬价等问题,确保中央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其他地区也要在粮食收购季节,结合粮食收购资格的定期核查,组织开展粮食收购市场的检查,规范收购市场秩序。
二是检查最低收购价粮食、国家临时存储粮食销售和移库的出库情况。一些存储库点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出库不积极,有的人为设置障碍拖延出库,甚至个别基层粮食部门从局部和所属企业利益出发,阻挠外地企业竞买粮食或干扰粮食出库,严重影响了粮食市场正常运行和宏观调控。有关地区的粮食部门一定要从大局出发,做好粮食销售和移库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同时要加强督促检查,对所属企业提出明确具体要求,确保粮食按规定及时出库,对违反规定的行为,必须严肃处理。国家粮食局也将加大检查力度,进行重点检查和随机抽查,对典型案例进行通报。
三是检查粮食经营者保持必要库存量情况。粮食经营者履行最低最高库存义务,对防止囤积居奇、稳定粮食市场和价格有积极作用,是《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去年底国家粮食局会同有关部门下发文件,要求各地尽快制定粮食经营者最低最高库存量标准,一些省(区、市)已有明确规定。地方粮食部门要积极推动这项工作,抓紧制定相关标准,采取措施引导粮食经营者认真履行最低和最高库存量义务,同时通过开展检查,督促经营者落实有关规定。
四是检查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执行情况。落实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是搞好粮食宏观调控的基础。我们要和粮食统计机构共同加强监督检查,督促各类粮食经营企业和转化用粮企业及时准确报送统计报表。
五是协调和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成品粮油市场的检查。加大对粮油加工、批发、零售等重点环节经营行为的监督检查力度,加强对大型粮油批发市场、超市和农贸市场的巡查,督促企业加强自律和承担社会责任,维护正常市场秩序。各地还要根据当地实际和需要,及时组织开展军粮、救灾粮等政策性粮食的专项检查,促进政策性粮食供应和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搞好粮食库存检查,确保粮食库存真实可靠
当前粮食供求形势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运用调度好粮食库存对调控粮食市场非常重要。最近聂振邦局长批示:“要切实保证粮食库存充实可靠,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认真履行好粮食部门的职责”。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粮食库存检查工作,始终做到对粮食库存的底数清、情况明,保证粮食库存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确保需要时调得动、用得上。关于今年的粮食库存检查工作,我局已经发文进行了部署,请各地按要求做好各项工作。这里向大家说明和强调的:一是从今年开始,调整了检查时间。近年来,全国粮食库存检查基本以8月末为检查时点。由于8、9月份不仅是主产区夏粮和早稻收购旺季,也是各地储备粮轮换高峰,粮食库存数量变动频繁,不利于真实反映粮食库存情况,此时也是各地库存粮食集中密闭熏蒸的时间,开仓检查不利于科学保粮,不少地方建议进行调整。经广泛征求意见和认真研究,决定自今年起,将检查时点调整至每年的3月末,结合地方春季储粮安全普查一并进行。这样便于各地今后统筹安排有关工作,降低工作成本,但是由于今年是调整的第一年,距离去年检查的时间较近,相对来说准备时间较紧,压力较大。各地要抓紧时间,及时进行部署,保证工作落实。二是要进一步提高检查工作的质量。各地要严格按照《粮食库存检查暂行办法》的要求开展工作,在提高检查质量上下功夫。在企业自查的基础上,各级地方粮食部门要进行复查,复查覆盖面应不低于自查企业数量的10%,且兼顾代表性,以确保检查结果的真实准确。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机构要切实发挥牵头作用,加强与相关职能机构的协调配合,落实好检查工作具体任务。对检查结果要层层把关,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还将选择一些地区进行随机抽查和重点督查。三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粮食库存监督检查的长效机制。为了进一步提高库存检查的有效性,除了全面检查外,我们还要完善检查措施,更多地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检查、突击检查,建立经常性的随机抽查机制。在这方面,各地要加大力度,积极探索,逐步形成制度。
今年我们将在适当的时候,组织一次中央储备油和地方储备油库存的全面清查。检查的原则是“有库必到,有罐必查”,对中央储备油的检查,由国家粮食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对地方储备油的检查,以各省(区、市)粮食局检查为主,国家粮食局组织抽查。我们在组织大规模油脂库存检查方面缺乏经验,人员和技术力量也不足,还要做很多准备工作,请各地给予支持和配合。
(三)继续推进体系建设,夯实监督检查工作的基础
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机构建设是体系建设的核心。我们要继续把机构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推进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体系建设。今年的目标是,尚未设立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机构的两个省级粮食部门,要力争成立专门的监督检查机构,如设立专门机构的条件不成熟,也必须落实履行监督检查职责的职能处室;市级粮食部门设立监督检查机构的比例达到85%以上,县级粮食部门设立监督检查机构的比例达到75%以上。目前,已达到上述比例的地方要继续努力,力争更上一个台阶;低于上述目标的地方要切实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这一目标。确有工作需要且条件具备的市、县要成立粮食行政执法队。推进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机构建设,关键在于粮食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争取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同时有为才有位,要通过切实发挥监督检查职能作用,积极主动地开展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以实实在在的工作实绩赢得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赢得有关部门的认同和支持。各省级粮食部门要进一步发挥督促指导作用,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市县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机构建设,为监督体系的完善和执法重心下移奠定基础。
(四)加强粮食质量检查,健全粮食质量监督长效机制
粮食质量和卫生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今后我们在监督检查中既要重视数量问题,也要重视质量和卫生问题,通过有效的监督检查,保障粮油食品安全,维护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在粮食质量监督检查方面,各地工作开展不平衡,有的地方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效果不明显。今年,各级粮食部门的监督检查机构要与粮食质量管理和检验机构相互配合,进一步加强对粮食质量的监管,巩固和扩大粮食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的成果。一要做好库存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的监督检查。在今年的粮食库存检查中,地方要对地方储备粮质量状况认真检查。还要检查企业的粮食质量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索证及执行出入库检验制度、建立质量档案等情况。二要加大政策性供应粮食质量的监督检查力度,强化采购、加工、包装、储存、运输、配送和销售全过程的质量监管,确保政策性粮食库存质量良好、储存安全。三要切实加强对粮食收购入库质量的督查。在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过程中,加大检查力度,确保按质定等、依质论价,坚决查处压级压价、坑害粮农的行为。四要进一步健全粮食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机构要与粮食质检机构密切配合,落实粮食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粮食销售出库的质量检验监管,加强对有毒有害粮食的监管,逐步健全覆盖粮食收购、储存、运输环节和政策性粮食购销活动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五)进一步推进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检查工作机制
制度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提高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水平,必须进一步加大制度建设力度。各地要继续抓好中央和地方出台的有关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制定具体的办法和工作程序,同时要根据新情况和工作需要,修改完善原有的一些制度和办法。今年我们要抓紧修改完善《粮食行政执法文书》,建立规范、统一和适用的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行政执法文书。为了搞好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调查统计数据报送和管理,我们正在开发《粮食监督检查信息管理系统》。为提高粮食库存检查的准确性和效率,我们要推广应用粮食库存检查专用软件,力争在2009年4月份库存检查中全面应用。今年的工作重点是抓紧开展培训工作,做好明年使用的准备。计划采取分级培训方式,下半年先由我局组织对各省(区、市)软件推广师资人员进行培训,年底前各地组织开展本辖区内的培训。请各地给予支持和配合。
(六)加大涉粮案件查处力度,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
近些年,各地在查办涉粮案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大多数案件都得到了及时查处并按时结案。但也有一些地方不够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办案机制不完善,案件得不到及时处理,对上级转办的案件无故拖延或者层层转办,办案质量低,出现同一案件反复举报的现象,影响了粮食行政执法的权威性和粮食部门的形象。案件查处是监督检查工作非常重要的环节,办案质量和效率反映一个部门的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是提高监督检查效能的重要途径,通过办案也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完善政策,锻炼执法队伍。各级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机构要高度重视涉粮案件查处工作,加快建立规范的案件查处工作机制,提高粮食行政执法的严肃性、权威性、威慑性。要认真对待每一个案件,落实办案责任,做到案件线索不查实不放过,责任追究不到位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以保证查办案件的质量。要严格保证办案时限,做到及时查办,不得久拖不结。上级转办的案件不得层层转办。要建立跟踪督办机制,落实案件处理结果,建立结果通报制度,对重大案件予以公开曝光。要及时分析总结查处案件中反映出来的问题,通过案例剖析查找粮食流通管理的薄弱环节和漏洞,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完善政策措施和相关制度的建议,更好地发挥监督检查的作用。
(七)加强工作指导和层级监督,提高整体工作水平
目前各地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进展不平衡,要加强调查研究,加强工作指导,加强交流学习,加强层级监督,以带动和促进工作比较滞后地区提高工作水平。要针对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地区的不同特点,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找准工作定位,理清工作思路,抓住工作重点,突出当地特色,积极探索创新,使我们的工作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中有位置,在社会上有反响。各省可以采取组织跨地区的监督检查行政执法交叉调研,召开专题研讨会、现场交流会,编发信息简报,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研究问题,交流经验,推动工作。我们在这方面将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对关系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的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采取一些办法推广交流典型经验。在层级监督方面,要加强工作考核,完善考核办法,促进工作目标的实现。参照各地现有做法和有关部门的办法,我们起草了《全国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考评暂行办法(讨论稿)》,请大家提出意见。今后,我们将按照这个办法对各省级粮食部门进行考评。
(八)抓好作风建设和业务培训,提高队伍政治业务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