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入职教师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8 23:25: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入职教师培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注重师德,关注教学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此句话的意思是:老师,是传输道理,讲授学业知识,解答疑惑的人。传输道理,在我看来,就是传输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到校,先学做人,再搞学习。我所在的工作单位东风五中的办学理念也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人,成才,成功”,把“成人”放在第一位,这也看出学校对学生品德培养的重视。然而要想更好地教会学生做人,那老师就必须先做好自己,正如师范生应铭记于心的“身正为师,学高为范”那样。
在我看来,“身正为师”强调的就是老师要具备高尚的师德,然后通过自身行为去影响学生。赵平老师在《新教师的角色适应与专业发展》讲座中讲到老师的师德,针对拿什么赢得学生这个问题,赵老师提到“平等”,“同感理解”,“真诚”,“积极关注”,“尊重和温暖”这五个关键词。师生最好的状态就是:学生既喜欢你又怕你。要达到这种最好的状态,对老师的师德要求是很高的,老师必须要具备自己独特的魅力,去赢得学生。当今社会对老师的负面评价太多,提及老师,很多社会刻板印象就是“补课”,“收礼”,“歧视差生”等。每每看到这样的评价或者报道,我都觉得很难过。确实,如今有一些老师是有这样的特点,但是,我相信,我能做的是做好自己,常说教师是良心职业,那我就努力不愧对自己的良心,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个称号,时间久了自见品格。
关注教学,就我个人而言,那就是要关注语文教学,用心搞好语文教学。我很幸运在这次培训中听到教语文的廖安丽老师的讲座——《教师技能的提升与专业发展》,廖老师在“教学那些事儿”专题中讲到诸多语文教学方面的建议。语文教学大体上就是:计划,备课,课堂教学,作业,评价。
书写计划这一块对刚入职的我来说就比较艰难,因为不容易把握好上课进度。还好,五中实行带教制,帮我安排了指导师父,计划这一块我基本就是询问师父,然后再根据班级实际学习情况进行调整。备课,这对青年教师来说是比较花费时间和精力事情,但是做好这一点,也会促使我们快速成长。身为青年教师,一定要用心备好每一堂课,研究每篇课文应当教什么。从认真书写三维目标开始,结合班级学情,参考课程标准,合理构架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学生合作探究问题。语文是一门非常“活”的学科,所以备课时一定要注意给学生留有表达见解的环节。教学过程,首先要注意导入语的设置,一方面帮助学生明确思维,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动力。同时,老师还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注意提问的方式和问题的质量。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要注意评价,评价语言要具有激励性,针对性,启发性和情感性。最后就是作业,讲完一节课,一定要注意作业的科学布置。作业的收发,批改,讲解,辅导都要及时,而对于总是不交作业的学生一定不能听之任之,最开始的作业习惯务必抓好。
在廖老师的基础上,教学还应当再增加一项:教学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从叶教授这句话中,足以看出教学反思的重要性。而教学反思,要侧重对教学技能(教学策略)的反思。一方面老师要根据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和反馈等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反思,另一方面,青年教师还应当多听课,学习老教师讲课游刃有余的技巧,再对照自己讲课中的问题进行反思改进。
(二)收获关爱,施予关爱
六月毕业季,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魏天无教授给我们毕业生的寄语是:为了爱,施予爱,这是文学教会我们的。
在这个十月,我在东风分局听到了一批优秀教师的讲座,从他们的言语之间,我听出了一名好教师身上的一个重要标签,那就是:爱。这个字也正是我的师范大学教会我,并希望我去践行的理念。10月12日下午,左玲老师,李定洋老师,以及张翼老师饱含深情的演讲,字字句句中都流露出他们高尚的师德,传达着他们对孩子真挚纯粹的爱,也让我备受感动。
具体到个人来说,我认为我们从入职起,就在不断地收获着关爱,并应当学会施予关爱。在单位,我们应当关注三个方面的爱:对单位的爱,对学生的爱,对同事的爱。
首先是对单位的爱。仔细想想,我们每天在单位待的时间比在家时间还长。单位接纳了我们,为我们提供了温暖干净的工作环境。那我们也应当对单位施予爱,为单位的更好发展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而我认为,一名教师对单位施予爱最好的方式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教学和班级管理事务。对单位的爱更多是无形的,需要从心出发。
其次是对学生的爱。老师收获关爱,施予关爱,最主要的群体就是自己每天面对的学生。孩子们是充满活力的,他们的内心都是本真美好的。每个班级都有着庞大的学生群体,只要你愿意对孩子们施予关爱,你所收获的将是来自孩子们几十倍的关爱。我的大学辅导员陈璐老师对我们说过:给学生以耐心,学生必回馈你以真心。是的,给学生以关爱,学生必回馈你以关爱。作为教师,一定要学会关注细节,于细节处给学生以举手之劳的帮助,给孩子一句不经意的问候和鼓励。爱很简单,只要你舍得给予。孩子内心是细腻的,他能感受得到老师的爱。我是两个班的语文老师,并且担任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课下,总会有孩子询问我更喜欢哪个班,如果两个班的学生一起参加运动会,我会给谁加油。我对他们的回答是:两个班我都喜欢,每个班各有自己的特点,都有值得我肯定之处,也有我希望改进的地方。两个班的学生一起参加运动会,我会给两个孩子都加油。实际上,在前段时间学校召开的运动会中,我也是这样做的。孩子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他们害怕被老师忽视,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不吝啬自己的关爱,也会让自己收获更多来自学生的关爱,“老师,你黑眼圈好重,要注意休息”,“老师,你嗓子哑了,我下午给您带一盒金嗓子”......爱的暖流在不经意间流淌着,从不张扬,却最能让人感觉到幸福。
最后是对同事的爱。青年教师到新的单位,最先见到的是自己的同事,平日里除了学生,接触最多的也是同事。刚进单位,对所有事情一无所知,这时同事出现了,“你需要用xx资料的话,我这里有”,“xx办公室在xx处”,“学生出现xx情况,你应当这样来做”......虽然每个人性格不同,但是同办公室的大部分同事都是非常热心的,主动关心你的生活,你的工作,对你提供及时的帮助。收获了来自同事的爱,那也要施予爱。在分局组织的培训中,刘涛老师提到与同事沟通的艺术,静观与普爱。当同事有需要时,自己力所能及地伸出援助之手。在办公室,青年老师更应当勤快一些,早上早一点到,烧好水,拖一下办公室地面,倒一下垃圾,帮助同事擦一下桌子。同时谈话时,不随意插话,需要自己发表意见时,也大方参与其中。相互尊重,融洽相处,和谐的工作氛围就形成了。
为了爱,施予爱,这是每一个老师应当铭记于心的的。
(三)学会突围,幸福成长
分在局组织的这次培训中,赵平老师,廖安丽老师,以及陈刚老师都鲜明地提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新教师要学会在学习中充实自我,在教学中体现特色,在反思中前行。而在这一方面让我觉得最有实用意义的是陈刚老师的讲座。
陈刚老师在《班级管理与德育体验》的讲座中讲到青年教师的突围策略,这对刚入职并且担任班主任的我来说是极好的指导。在听陈刚老师讲座时候,我也会结合他所讲的策略对照自身,告诉自己怎样做更好。陈刚老师针对青年教师的突围策略提出了五点建议。
一是要利用好网络,比如建立班级QQ群,可以及时地把学生的在校表现公布在群里,方便家长了解。这一点我很有感触,因为我自己就是班主任,我分别建了班级家长群和班级学生学习交流的群。在家长群里,我会时常发一些通知,也跟家长在群里交流班级学生最近情况,提醒家长需要关注的事情。有了家长群,家长可以随时通过QQ消息询问我孩子的情况,不必要劳烦家长跑来学校或者还要打电话。而在班级学习交流的群里,我也会时常跟学生分享一些我的感受,提醒学生该注意的事情。网络的应用让我跟家长,跟学生之间的沟通变得方便很多,也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习惯。陈老师介绍了培养习惯的五步骤:提高认识——明确规范——持久训练——及时评估——形成环境。习惯真的很重要,不管是生活习惯还是学习习惯。我所带的班级有一个男孩子经常骂人,开学没多久,班上一打扮的学生就很讨厌他。后来我采用单独谈话和班级舆论管理的方式,让他意识到这种行为是不正确的,是不被大家所接纳的。在对他进行批评之后,我又在接下来一周时间内对全班学生反复强调“尊重”一词,并且私下找这个男生交流。目前发现他这种骂人的情况已经有很大好转,起码不会再公开辱骂同学和老师。学生的很多坏习惯并不是来到初中才养成的,但是适当加以引导,不断进行监督,这些坏习惯是可以慢慢消融的。对学生的批评不是关键,关键是告诉他怎样才是正确的。
三是关注早恋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仅是让青年教师棘手,很多老教师也没有良策。自己所接触的是初一学生,开学初还没发现这种情况,不过我想这初中三年中肯定会有这种情况出现。早恋是内心情感的表达,很难解决,还是要采用攻心术。至于究竟怎么办,那可能真的要等自己面临这种情况时才能根据实际情况来想办法解决了。
四是组织有意义的活动。这个更多是要根据学校的活动要求来开展适合班级的特点的活动了,活动的组织要考虑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有可操作性,还需要有大量的参与人员。
五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实现这种关系需要老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实现学生快乐懂规矩,老师幸福干工作。
陈刚老师这里提出的主要是班主任老师的突围策略,是非常切实的建议。而对于教学方面的突围,我认为廖安丽老师提出的“教学那些事儿”讲述已经非常明确,也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至于做幸福教师,让自己幸福成长,我在这里借邹玉明老师给青年教师的建议进行自勉:
1.随身携带一支笔,几张纸。
2.在台历上写下明天必须要做的事情。
3.在节日给老师发短信或者电子邮件问候。
4.从打扫办公室卫生和烧一壶水开始。
5.把本届学生的特色留下来。
6.订一份适合自己的刊物,经常学习。
7.爱好广泛,唱歌,跳舞,书法,运动。
8.每周写200字左右的工作随笔。
9.经常了解国内外新闻。
篇2
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007-02
教育的不断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更高,比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理论修养,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等。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笔者所在的学校采取分层培养的方式,坚持以师为本,尊重教师的价值,挖掘教师的潜能,为教师提供学习交流与展示自我的平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教师分层培养注重教师学习风格的差异,坚持个性化发展的原则,承认差异,尊重差异,鼓励个性化学习,促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够获得发展。
一、教师发展不均衡,出现不同层次的培养需求
(一)教师发展存在层次差异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学校在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调查后发现,有的教师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教学定势,缺乏继续学习的热情;有的教师在面对新课程改革时感到力不从心,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有的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水平,也拥有一定的职称,但是在工作中缺少激情,产生“高原反应”;有的教师受社会因素和自身因素的影响,缺乏对事业和理想的追求,在工作上比较被动;有的新入职教师不适应新环境,虽然工作认真、肯干,但是在面对学校班额大、家长期望值高、教学任务繁重等问题时感到压力比较大。如何解决教师存在的这些问题,调动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是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发展需求
由于年龄、兴趣爱好、个性、学科教学、自身发展状况的不同,教师的发展需求也不同,现有的学习形式针对性不够强,因而教师培养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有的教师在发展自身专业的同时,希望可以学习多种技能,如教育教学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班主任工作方法等。
二、以教师文化建设为抓手,促进教师的分层培养
(一)营造教研文化氛围,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笔者所在的学校以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为手段,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指导,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与创新能力。一方面,以学校立项课题为主课题,教师将主课题分解成为若干子课题,以学科组为研究单位,形成“主课题―子课题”的课题研究网络和科研管理网络。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每个学期分阶段召开课题负责人会议,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与操作指导,为各个课题组提供与课题研究相关的书籍或研究素材。教师把在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且具备研究价值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如以“如何促进学困生数学学习”为研究方向的课题,以“提高学生化学学习参与度”为研究方向的课题等。学校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各级各类业务学习和培训,并引导教师在学科组中进行交流、讨论,从而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此外,学校还定期举办教学开放周活动,组织教师分年级、分学科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其他学校进行交流。
(二)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增强教师分层培养的针对性
学校给教师提供了合作交流的平台,针对骨干教师、年轻教师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对教师进行多层培训,加强教师分层培养的针对性,提高教师培训效果。学校定期组织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鼓励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承担一定的课题研究工作。首先,由学校科研室分批分主题对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培训和指导,再由这部分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然后开展课题研究。到学期末,学校要对教师负责的课题进行考核、评比,完善激励机制,提高骨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其次,每个学期开学初,各科研室召开课题负责人会议,要求课题组制订课题研究计划,根据计划开展课题研究,到学期末收集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材料和总结,根据课题研究的情况给予不同的绩效奖励分值,进行绩效奖励。教师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增强了责任感,提高了学习积极性,能够自觉运用专业知识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技能。
此外,为了加强对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学校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方面促进他们的成长,培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拜师阶段,学校为教师成立了“传帮带”学习小组,明确新入职教师学习的内容。第二,观摩学习阶段,新入职教师观摩和学习老教师的工作,了解教育教学工作常规和流程,掌握教学工作的方式方法。第三,练兵阶段,新入职教师在工作中不仅要学习教育理论知识,还要增强体验,提高专业素养。
三、建设合作型教师文化,促进教师共同发展
教师在合作学习活动中既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又要主动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才智。教师参加合作学习活动,要重视自身知识的更新,在原有基础上要有所提高。新入职教师接受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的速度比较快,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学习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能够教给老教师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例如,学校每个学期都会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培训内容有课件制作、教学一体机的使用等。学校首先会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培训,然后由信息技术教师分学科分时段对没有接受过培训的年轻教师和老教师进行再培训,让这些教师在培训中互相合作交流,共同获得提高和发展。
建设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合作文化,既要依靠制度的引领,又要鼓励教师开展多样化的合作学习活动,引领教师走上基于合作的专业发展道路。从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与特点出发,学校可以将培训内容划分为不同的模块,以模块的形式开展师德培训、教育教学技能培训、教育科研培训等。比如,开展师德演讲和师德案例分析活动,有利于教师树立教育信仰,更新教育理念,拓宽教育视野,提高教学技能。
通过建设合作型教师文化,促使不同的教师得到了共同发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建设教师文化的关键。因此,学校要引导教师在学习他人的经验的过程中完善自己,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中丰富自己,并在教学研究中获得提高,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篇3
借鉴“双元制” 培养具备“一体化教学”能力的“双师型”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自1983年改制为与德国合作的“双元制”国际合作项目校后,学校领导层始终高度重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在厂校结合中首要元素是依据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培养适用的合格师资。为此,学校以“适应岗位实际需求,就业即可顶岗”为教学目标,展开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逐步形成了一套教师培训、进修及不断提高的制度体系。
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双元制”下的“双师型”教师内涵 德国“双元制”提出的“文化课分量适用、专业理论课与专业技能课为主导”的教学方向与师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全程陪同学生学习的“一体化教学”能力。
为此,学校在课程设计、校本教材、师资培训等方面,全面围绕企业实际需求开展工作。编制课本时,文化课仅占全部教学的三分之一,强化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即实训课程的授课比例;在课堂教学方面,全部实行小班教学,实现了专业课程一人一工位;提出专业教师胜任文化课、专业理论课教学,专业技能与技巧高超的师资要求;确定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毕业生上岗即能顶岗、上岗就是骨干技术力量,不需要企业再培训,即实现德国“双元制”提出的“使学生由职业教育顺利地过渡到职业生活”“从而确保经济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满足”。
以岗位需求为目标,以服务企业人才实际需求为宗旨,培养双师型或“多师型”教师,提高教师“一体化教学”能力,已成为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共识。
制定相关管理制度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制定出合适的教师培训、进修及不断提高的管理制度,是做好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前提条件。学校依据“双元制”下的“双师型”“一体化教学”能力的内涵要求,先后制定了《CDAB与MES合作协议》《学校教师赴企业学习条例》《教师岗位聘任方案》《“老教师”带“新教师”“一帮一”制度》《新入校教师培训方案》等规章制度。
同时,每年选派干部、教师到德国进修,请德国友好合作学校来校指导,不断引进德国“双元制”的新鲜理念,修正并丰富学校各项师资培训制度与要求;经常组织教师开展“一体化教学”能力的岗位培训,使每一位教师都熟知相关管理制度及规定,充分认识到培训、进修及不断提高的意义和重要性,明确努力方向和目标。
建立运行激励机制 传统的文化课与专业理论课、实训课互不相关,“各科教各科”自扫门前雪的教学方法显然不适宜“双元制”。而要实现“一体化教学”,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辛苦。因此,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正向激励机制,创设出一套鼓励、支持机制,是做好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助推剂。
学校积极鼓励在职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提升学历、晋升职称、提升技术等级,尽最大可能为教师提供时间和费用方面的支持。在评选认定专业学科带头人,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方面向“双师型”“一体化教学”教师倾斜。学校规定,专业学科带头人必须为“双师型”、具备“一体化教学”能力的教师;对“双师型”“一体化教学”教师在岗位津贴和课时津贴标准等方面,给以特殊奖励政策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和保护教师的积极性。
围绕教学培训 以“五个落实”巩固师资队伍建设
在具体的教师队伍建设中,学校紧密围绕教学培训这一中心工作,坚持以教师培训为主体,以教学研交流活动为平台,以教学课程改革实践活动为载体,以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为途径。
首先,学校要求并支持在职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提升学历;帮助尚未达到规定学历标准的教师达标。要求并支持在职教师晋升专业技术职称,考取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等级。支持教师不断了解企业人才需求标准的变化,以利于专业教学和课程动态改革。
其次,学校常年坚持公派教师赴德国、新加坡培训、进修和教学交流;每年邀请国外职教专家、学者来校作指导、讲座和培训。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了解和学习国际上最新的职教理念、教学观念、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及教学方法等,不断丰富学校双元制下的一体化教学特色。
第三,学校充分利用国内各级政府、行业部门和社会培训机构的资源,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培训进修和教学研交流活动,积极了解国内职业教育新形势、新问题、新发展。在校内开办各种师资培训工作,普及和加深教师对“双元制”“一体化”职教模式内涵、精髓等的认识;组织教师参加理论与实训教学法的学习培训;积极组织教师参观各种与专业技术相关的博览会,参加专业领域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培训;开展教师观摩课切磋技艺的实践培训。
第四,加强产教结合是培养“双师型”教师具备“一体化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学校利用与全国和北京市多家电器模具与汽修大型企业建立起的校企合作友好关系,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利用寒暑假轮流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工作式学习”“顶岗式学习”,邀请企业的专家、工程师、技师为学校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辅导及培训。另一方面,学校大力支持和鼓励各专业教研室积极引入企业的产品加工等生产任务,使教师能同步了解和熟悉相关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积累生产实践经验,提高专业实操技能。
最后,学校坚持实行“岗前培训考核”和“老教师”带“新教师”的“一帮一”制度。新入校教师必须接受一个学期的相关业务系列培训,经专业教研室和教务科考核通过后,在第二个学期才能安排课程授课任务,并配备一名专门指导教师为其承担的首门课程进行伴随式把关指导帮助。
以市场为导向 教师“一体化”教学能力大放异彩
学校领导班子认为,“双元制”是以职业教育学校为一元,以实训企业需求标准、企业用人支撑为一元的互动的教育体制,这种教育体制需要教师具备“一体化教学”能力。这种理解是学校能够长期与德国“双元制”学校友好合作的基础,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
对于“一体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学校坚持:一是培训教师要深刻认识“双元制”模式的内涵;二是培训教师在上岗前必须接受专业方面的、教育心理学方面的、教学法方面的进修培训;三是培训教师要具备既能胜任专业理论教学,又能胜任专业实操技能教学的双重能力;四是培训教师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并具备实际专业操作能力。
篇4
一、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建立严格的教师准入机制
国外职业院校对教师的任职条件要求很高,一般应是在高等学校完成本科或更高层次的专业教育,掌握包括专业知识在内的管理、文学、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辅修职业教育类专业相关课程,系统学习和掌握有关教育心理、教育手段和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等教学技能;完成在企业一定期限的锻炼,了解生产环节和技术工艺,掌握进行技术创新、指导技能培训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经过院校综合考评,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才有机会进入职业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比如,德国要求职业院校教师需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必须经过师范专业培训,系统学习教育学相关理论知识;必须具备五年的实际工作经历,且需有三年或以上企业或行业工作经历。而加拿大职业院校教师主要来自高等院校,一般要求具备5年以上企业行业经历,并获得顶级资格证书或相当的文凭。澳大利亚职业院校对教师的资格要求非常严格,要求教师必须具备3-5年的行业经验,至少有所授技能的四级证书,同时还要具有学士学位,取得大学教育学学位。而相对我国职业院校教师准入机制来说,一般从高等院校直接引进,基本没有企业一线工作经历,大多看重学历,对实践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的要求不高,入职的门槛较低。因此,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应站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院校科学发展的高度,把好入口关。应综合考评其学科知识结构,将系统学习高等教育理论和方法手段、参与一定期限的企业实习作为选聘教师的关键条件。同时,高等职业院校要建立科学、完备的教师选聘机制,转变“只重学历、不重技能”的传统观念,引入企业和学生参与教师选聘,形成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联合考评选聘教师的体制和机制。
二、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实施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模式
国外职业院校师资培养的显著特点是重视双师素质,实施途径是紧密型的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在国外,职业院校教师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职工,更是企业的“员工”。企业肩负着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与学校联合培养师资等责任,教师也承担着参与企业改革、承担联合技术攻关、为企业发展诊断把脉,破解发展难题的义务。职业院校教师经常赴企业锻炼,学习最新的技术,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形成了企业支持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助力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比如,英国职业院校要求教师必须定期赴企业一线岗位锻炼,以获得行业前沿动态和最新技术技能。同时,要求企业等用人单位为在职教师提供大量实践工作岗位,并由经验丰富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担当指导教员,制定培训方案,细化培训计划,监控培训进程,进行培训效果的考核和认定;美国社区学院要求教师则要定期到企业一线实践锻炼,以了解行业前沿,进行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的学习和更新;加拿大职业院校要求教师一般每年有两个月或更长时间到企业工作或实践,参与项目开发和技术研发,提高其应用技术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澳大利亚政府规定,教师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到企业进行技术实践和实操培训。各TAFE学院也规定,教师每月在相关企业必须完成至少40个小时的兼职工作。而在我国职业院校中,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师资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持久动力不够,往往是职业院校教师一腔热情,而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教师为企业提供的服务远远不够。因此,应从国家层面制定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师资的制度文件,明确企业在参与职业院校师资培养中的责任和义务,规定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定期赴企业一线挂职锻炼,进行行业前沿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学习和培训,以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培养规格与企业人才需求层次的吻合度。改革现有职称评定制度,改变现行的以学术评价为主的评定办法,将教师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以激发和调动职业院校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工作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加强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自觉承担起企业诊断把脉、技术改进的重任,在服务企业发展中有所作为、有所贡献。
三、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完善系统的教师培训体系
纵观国外职业院校的师资培养,普遍重视教师的职业培训和业务提升。职业院校教师大多进行严格规范的入职教育培训,接受教育思想、教学技能、教学手段、学校文化等多方面的培训,并建有完备的考评机制。职业院校教师的职后培训一般有所在地区政府组织、院校自身组织、兄弟院校联合组织等三种形式,大多设有专门的教师培训工作管理机构,制定有完备规范的培训内容,并将培训工作作为教师的重要职责,是“必修课”。比如,德国《职业教育法》和《教师培养法》规定,职业院校教师可以带薪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类型的师资培训。英国高职院校教师可接受长达3个学期的入职辅导,不仅要接受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的培训与评估,还要组织对培训效果的全面考察。美国政府每年划拨专项经费,用于社区学院专职教师的进修和培训,还提供不同期限的国外访学、参加教学研讨、课程培训、教学方法培训,并可报销相关费用。澳大利亚职业院校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是必修课,整个培训工作分为校外培训、书面汇报、校内培训和其他活动等四个方面,教师接受教学任务初期,一般会为新教师减少10%的工作量;澳大利亚职业院校还规定,教师在完成现有教学任务的同时,每周必须在校内进修两天、校外进修一天,一年不少于90天。日本文部省、地方教育委员会及有关校长协会每年组织多项教师培训项目,以确保每位教师都获得培训提升的机会,并对培训工作作出了战略层面的统筹安排。新加坡高职院校师资培训的投入巨大,培训费用约占工资总额的5%左右,要求每位教师到国内外高校、企业、研究单位、培训机构等接受培训不能少于规定的时间。而在我国,无论是教师的职前培训还是职后培训,大多流于形式,以学术报告、参加相关会议为主,特别是教师的职后培训体制不健全、保障机制不到位。因此,应加强教师的职前培训,邀请院校领导、部门负责人、校外专家、企业人士对新教师着重开展教学方法、办学理念、规章制度、学生管理、校园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培训结束后,应通过教学能力测试、同行和学生满意度测评等形式和途径,完善入职培训结果的考核。高职院校教师的职后培训应充分考虑教师职业发展需求,建立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档案,制定教师培训战略规划,开展以专业化、职业化为主的有针对性的培训,鼓励教师通过专业调研、社会实践、企业挂职等形式,提高综合职教能力。发挥科研引领作用,鼓励教师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特别是与企业联合申报的产品研发、技术革新、工艺升级类课题,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提高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
四、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
篇5
[关键词] 教学能力再造;教师;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3-0084-02
一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再造的涵义
教学能力再造是教师有目、有意识、主动自我发展的过程,是教师职业生涯自我发展的需要,是教师在学习中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能力进行重新建构的过程,是教师在外在形势与发展观念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形成自己制订发展目标计划,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自己监控发展过程,自己评价发展效果的一种教学行为状态。
教师能力再造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和常态化的过程。是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所以教师能力再造不仅是一个塑造的过程,更是一个再次创造的过程。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只有自觉主动地不断重新构建自己的教学能力,并不断地让自己的教学能力具有生成性、发展性的特点,教师才会在原有的教学能力基础上获得提升与发展,进而再造自己的教学能力。
根据教学能力的内涵特点以及教学能力再造的现实变化,我们认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再造是教师在教学生活过程中,通^系统的培养与培训,经由教师积极主动的自我反思、自我学习和主动合作交流,在原有的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再形成由旧向新的一种教学能力,是教师有意识的、持续的、自主的、系统的能力再提高与发展变化的过程。主要表现在教学知识不断丰富与更新、教学技能不断娴熟与提高、教学能力灵活运用与不断发展、教学风格不断个性化的过程。教学能力再造的概念充分说明了教学能力的可培养性、持续性、创造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二 制约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再造发展的主要因素
1 教师对现代教学新理念缺乏深刻认识
长期以来,高校教师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与知识观的影响下,将教学看成是知识的传递与复制的过程,而不是把教学看成是一个创造与发现真理的过程,这种固有的思维定势和教学理念的惯性又是很难改变的。又因为教师对现代高校教学改革意义的认识不足,缺乏现代教育新理念,使教师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容易产生惰性,在思想观念上重视不够,在转变教学理念的要求上不强烈,在提升教学能力的态度上不积极,没有真正把“能力培养”“创新发展”的理念作为自己的教学主导思想,致使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再造发展比较缓慢。
2 学校对教师、教学管理重视不够
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由于学校领导对专业建设高度重视,而时常对教师教学管理的关注程度明显不足,导致学校疏忽对教学与教师的管理。高校都是以专业课程为核心来设置学时的,增加其课程的实践、实习与实训的学时,必然就要减少理论教学的学时数。教师还要完成一定数量论文、课题、出版教材与专业科学研究,在有限的时间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与任务,导致教师力不从心。学校领导又疏于对课堂教学的管理,致使高校教师研究教学的精神、钻研教学的业务不够,使得教师在教学中随意性大,自愿提高教学能力的动力不足。
3 学校对教师教学能力缺乏系统培训
高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还没有形成系统性和常态性的机制。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新入职的非师范类专业教师一般采用岗前集中一周或十天的专业培训,培训时间短、内容多、效果差。二是培训的内容与教学能力掌握相脱离,重视教育理论知识的培训,忽视教学能力,特别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技术、教学技能的培训。三是培训的形式大多采用“大统一”式,各个学科的教师在一起进行统一培训,无法满足各个学科教师培训的差异化。四是教师培训是终结性的,没有形成过程性的培训体系,多年没有对教师进行再一次的系统培训,更没有形成系统化和常态化的教师能力的培训机制。这样就导致教师教学能力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有效提高。
4 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核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对教师普遍采用“重科研、轻教学”的考核导向。在对教师进行年终考核、评职、晋级、聘任、岗位定级等考核评价时,都是把科研能力的“硬性指标”作为重要依据,而忽视教学投入与教学能力的“软性指标”的评价。对于教学质量、教学实效性、教学投入等定性化的指标难以在评价指标中体现。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考核评价导向,严重地影响了以“教学型”为主的教师的教学工作积极性,使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评价的“硬性指标”上。这样就直接导致教师对教学投入、教学能力提高的重视程度不够,致使教师教学能力再造的动力不足。
三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再造发展的路径
1 更新教育理念,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行为习惯
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所以,高校教师要在不断学习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教学第一”的理念。这种理念的建立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师的思想观念之中,更应该具体体现在教学工作中的一切,并把它作为自己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成为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行为习惯,更要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教师要把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作为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思想,并在教学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与激情,用心用情用爱服务好学生,挖掘、加工、整合教学资源,把不断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看成是自己的职业道德与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需要。这是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再造发展的基础。
2 增加在职教师培训学习机会,有效提高业务能力水平
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再造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与教学智慧的有机结合,而教师应有的专业培训学习、教育类知识结构、积极的教学反思和教学经验的积累等,则是影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再造的主要因素。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在职教师的职业培训教育,多给教师进修、培训、访学、教学研讨、外出学习的机会,通过讲课比赛、分散听课和集中听课、观摩研讨课、老教授和名师的“传帮代”、各种教学大赛、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多种形式,构建以教学能力发展为本的系统化和常态化的多维度的教师培训体系,以强化、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和教学能力为重点,切实把“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任务来抓好。这是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再造发展的有效方法。
3 构建合理、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增加教师教学精力的投入
要将教师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之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再造,就要积极建立科学、公平、合理、有效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在建立考核评价机制上,应当从教师的育人能力(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教师的身心投入)和科研能力两个方面来把握。对于教师的育人能力的评价,以定性考评为主,通过对学生的调查、访谈和网上的评教,以及督导组、专家和领导的考评等多方面进行真实有效的考核。在教师科研能力的评价上,建立以严格的量化考核为主的考评机制,将发表的论文的数量、课题的立项数量、出版教材与专著的数量、科研经费的数量等进行量化打分。同时还要建立奖惩机制,对于在教学方面表现突出优异的教师应当树立典型,进行表彰奖励;对于在教学方面考核结果或表F较差的教师,取消其评优、晋级、评职的资格。这样才会促使教师加强教学精力的投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与业务能力水平。这是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再造发展的动力。
4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教师教学能力再造发展的重要性,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改革的领导、督导、研究机构,这有助于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之中,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自主提高与发展。组织教师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探讨教学改革的途径与方法,对教学过程实施有效的检查、督导和评估,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与管理,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同时,在教师之间积极开展合作交流,建立教师教学合作共同体,对于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成功的经验与教训,及时进行总结、研究与反思,不断地探索改进教学工作的方法与策略,让教师自觉主动地促进教学能力再造的发展,并形成教师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此外,还要让教师规划自己职业发展方向,既要成为教书育人的“教育家”,又要成为某一专业领域的“研究专家”。这是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再造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樊泽恒.提升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技术选择及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9(8).
[2]陈凡,吴跃文.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标准体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
[3]毛洪涛.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机制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1(23).
篇6
关键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分层培训;模式
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每个幼儿园管理者一直思考并致力于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园从本园实际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出发,努力让教师成为培训活动的主体,根据个人成长需要,设计多元化、个性化、分层级的培训模式,不断拓展教师培训新途径,积极探索灵活、高效的培训机制,努力建构多层次的培训体系。在我们的积极努力和尝试下,幼儿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升,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实现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优化,形成了园本培训的有效模式。
一、开展全员培训,夯实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幼儿教育事业日渐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社会、家长对幼儿教师业务素质的期望与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促使教师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在全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全员培训,积极营造“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的氛围,帮助教师从各方面提高教育实践能力。
1.以一日生活组织为抓手,夯实教师专业能力的基础
“一日生活皆教育”,组织好一日活动,确保每个环节的教育价值是每一位教师专业能力的基础,也是保证幼儿全面发展的底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都提出了“教师要合理组织幼儿一日生活,充分发挥游戏和生活独特的教育价值”的要求,为了将《纲要》《指南》的精神落到实处,不断提升教师组织幼儿一日活动的能力,我们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为指导,把提升教师一日活动组织能力当做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常抓不懈。组织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学习,通过集体学习、自学、理论考试、知识竞赛等形式深入领会《纲要》《指南》精神,不断强化教师“一日生活皆教育”的科学理念,要求教师将一日生活中的“生活、游戏、学习、运动”四大板块教育活动有机整合,使这四大板块相互渗透,让幼儿的一日活动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使幼儿在适宜的环境和丰富的活动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各教研小组认真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坚持教研小组每周一次说课研课活动,对集体教育活动实施“个人初备―集体研备―个人精备”的流程,保证了集体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每学期组织班级一日生活的观摩交流活动,使教师发现问题,取长补短。教师对科学教育理念的实施和践行有效地优化了一日活动的质量,提高了组织一日活动的实践能力,为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以区域活动为载体,提高教育环境创设和开展游戏的专业能力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由、自主、自选的游戏活动,幼儿通过与材料的互动获得经验和能力的发展,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也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支持幼儿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游戏,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体现。我们积极开展“小区域大发展”活动,组织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学研做”,带领幼儿“做中玩,快乐学”,并不断在区域材料的投放和区域游戏的设计中积累实践经验与智慧,完善区域教学活动。引导教师围绕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常规培养,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有效性,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介入与指导策略,区域活动中“分享交流环节”的有效策略等问题进行积极的实践与研究,目前全园十个班级已开设近70个室内外活动区。丰富的区角为幼儿的自主游戏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丰富多样的材料,通过组织班级区域活动现场观摩评比,实现了区域活动的常态化、优质化。同时,在学习、实践、反思、总结的过程中促进了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探究,提高了教师的观察、指导、反思等实践能力。
3.以课题研究促教师专业成长,教研兴园,铸造高素质的教师团队
没有研究就没有教育教学的反思,没有教学的反思就没有教师专业的成长和职业素养的提升。我们以“以研促教、科教兴园”为目标,努力形成“合作、对话、创新、共进”的教研文化,引导教师摒弃“教师只要带孩子就可以了,教研是专家的事情”的错误观念,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提高教研能力,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引领教师专业的成长。成立“幼儿园课题小组”,指导教师做好课题研究,保证园级课题和市级课题全覆盖,以课题为抓手促进保教人员专业素养、专业能力的内化和提升。通过教师自愿报名、自主组合、自主研究,积极申报省、市级课题及市级小课题和园本课题,做到人人有参与、个个有发展。多年来,我们坚持教研兴园,硕果累累,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和教研能力的提高。
二、开展多层次、全覆盖的分层培训,关注不同发展需求,优化园本培训效果
在园本培训中,准确地分析把握每一教师的情况,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分层次、全覆盖地做好新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的培训,通过分层次、多角度的培训,满足不同阶段、不同教师的成长需要,激发学习动机,优化培训效果。
1.开展岗前培训,促使新教师尽快适应角色
新教师是幼儿园的未来和希望,她们带着对幼教事业的激情来到新的集体,如何让新教师尽快了解幼儿园的办园理念、教育目标、园所文化、规章制度,尽快融入集体,顺利开展工作,是新教师培训要解决的问题。在每学年新教师上岗之前,幼儿园会组织为期一周的岗前培训,内容包括专业思想及职业道德教育、团队精神、《纲要》《指南》《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内容的解读,组织学习幼教法、幼儿园规章制度、教育教学常规,了解办园理念,感受园所文化,请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介绍带班经验,请有专长的教师进行基本技能培训等,为其今后顺利开展工作打好基础,做好准备。鼓励新教师抓紧业余时间进行自学,以“自学为主、集体培训为辅,一次过关,过关项目一律免试”的原则,开展教育教学能力和基本专业技能培训,通过集中学习、自主研修、实践锻炼,将培训落到实处。要求青年教师每月上交听课记录4篇、绘画作品4幅,每月集中测查4首自弹自唱曲目、一个民族民间舞蹈或儿童舞蹈组合,采取达标测试方式过关。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实施了“助苗行动”,以师徒结对的方式帮助新入职教师奠定专业成长的坚实基础,使其尽快胜任幼教工作,提升专业技能和素养。
2.重视岗位练兵,加快青年教师成长进程
青年教师是幼儿园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她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有较强的业务技能,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部分优秀的教师已崭露头角。对于这些教师的培训,一方面要鼓励她们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师专业能力大赛及赛教活动,进行实战训练;另一方面,在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的同时,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注重理论实践相结合,将目标定位在对新理念、新方法的探寻上。为了促进这些教师不断提升,幼儿园组织了以“专业成就职业理想 素养奠基人生幸福”为主题的“成长杯”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大赛,并根据参赛青年教师的情况分为骨干组和潜力组,设置不同的比赛项目,潜力组教师重基础技能,骨干组教师重教育实践能力提升和教学研究。为期一年的比赛中进行教育理论测试、集体教育活动观摩、歌曲弹唱、教育环境创设、舞蹈、看图创编故事、绘画、教育案例分析、课题研究等项目。比赛过程中以培促赛,使每位青年教师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快速成长起来,同时让她们在收获成绩中体现自身职业价值,享受职业幸福。
3.鼓励骨干教师追高逐远,为她们施展才华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
骨干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练就了扎实的教学功底。为了充分发挥她们的特长,我们组织她们与新教师开展“拜师结对”助苗行动,以此培训方式充分利用指导教师的优质资源,促进双方教学相长,共同提高;根据自己的特长与青年教师结成“同伴互助体”,帮助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形成自己的L格,骨干教师在帮助、指导新教师、青年教师的过程中,以较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准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担当青年教师的专业引路人。同时,积极为骨干教师施展才华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在承担的“国培”“市培”中众多的老师分别承担了教育理论讲座、教育技能培训和优质教育活动展示以及指导教师的任务。省、市级教学能手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送教下乡和“名师大篷车”活动,这些任课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她们追高逐远,在专业发展方面给自己设置更高的目标,争做市、省级学科带头人,争做教学名师,实现教育生涯的“华丽转身”。
篇7
人事个人工作总结
20xx年,在市教育局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紧密围绕工作中心,重点做了以下十二个方面的工作。
一、校长队伍建设
1、建章立制,依法管理。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长队伍教育管理的意见》,以进一步规范校长的行为。
2、加强考核,选贤任能,合理配置中小学校长。
3、坚持“校长持证上岗”制度。根据国家规定,对未培训上岗者和已培训上岗者分别进行上岗培训、提高培训。全年举办小学校长上岗及提高培训班2期,103人参训。选送初中校长到州继教中心参训16人。
4、举办全市中小学校长混合培训班一期,参加人员达90余人,结合政策法规、国际国内时事、学校实际进行针对性培训。
二、教师队伍管理
20xx年,我们加大了对教师队伍管理的力度,依法从严管理。进一步核定了教师编制,按照编制和学科需要原则,合理调配教师。进一步清理了在编脱岗人员,对外出务工者限期返岗,对因病(事)未在岗者责令其履行病(事)假手续,对离职进修者严格审批程序。此外,对缺编单位聘用临时用工人员也提出了要求,必须严格控制。
三、师德师风建设
1、下发“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方案,对全市师德师风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
2、在全市开展禁止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等活动,规范教师职业行为。
3、开展向师德楷模郑琦、林瑞生等同志学习活动,把师德建设引向深入。
4、建立教师师德档案册,一人一册,装入个人业绩档案。
5、结合庆祝教师节活动,举办师德先进事迹报告会,并表彰103名师德模范,
6、开展全市师德档案以及人事编制、继续教育考核管理专项检查。
四、教师培训
1、下发了全市20xx年继续教育工作计划。
2、规范了教师脱产学历进修审批程序。
3、启动“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组织632名农村教师赴武汉市参加省级集中免费培训。
4、组织了35名中小学教师参加州电大举办的“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班。
5、举办全市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班2期,132人参加培训。
6、组织80名中小学教师参加州举办的课改培训班。
7、举办民转公培训班,101人参加了培训。
8、组织全市中小学教师参加xx知识培训及考试。
五、特级教师评选推荐
在全省第七批特级教师评选工作中,我市推荐了四名优秀教师参加全省评选。
六、招聘教师
1、从20xx年一次性辞退民办教师中一次性选招公办小学教师110名。
2、招聘高中新教师13名。
3、考核接收省派“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资教生42名。
七、建立支教制度
20xx年我市建立了城区学校对口支援农村学校制度。暑期在城区9所学校选派24名教师对口支援农村9所学校。
八、教师职务评聘工作
1、20xx年,聘任初级教师职务255人,中级教师职务306人,高级教师职务66人。
2、20xx年推荐评审申报教师职务人员:高级64人,中级369人,初级148人。
3、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晋升中、高级教师职务水平能力测试约400人。
九、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20xx年申报总人数170人,市教育局认定125人,市教育局初审后报州教育局认定40人,未认定5人。
十、劳动工资、福利工作
1、根据x人薪函[20xx]17号、[20xx]26号文件办-理在职人员工资正常升档手续5000多人次,办-理离退休(职)人员提高待遇手续2100多人次。
2、根据市教人文[20xx]11号、32号文件办-理晋升初、中、高级教师职务工资进档手续550多人次。
3、按x政发[xx]107号、x人薪函[xx]77号文件规定办-理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职务等级工资手续110人次。
4、呈办20xx年9月、11月新参加工作人员转正定级手续31人次;审批教龄津贴402人次,山区津贴108人次。
5、呈办教职工退休手续54人次,呈办教职工遗属生活困难补助手续315人次。
十一、“普九”师资队伍档案建设
各学校根据市教育局的部署,对“普九”师资队伍档案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归档上柜。为迎接省“普九”复查奠定了基础。
十二、普通话测试工作
20xx年,普通话测试对象,主要是崔坝镇、沙地乡的教师,共测试324人,264人达到相应的等级标准,60人没有达到规定的等级。全市教师普通话测试工作基本完成。
人事个人工作总结
我于年月日在xx客服中心担任人事助理一职,至今在这里工作已近一年,现将我入职以来的工作向领导汇报:
一、xx年主要工作业绩及存在的不足
(一)做好人事基础工作
我首先接触的工作就是人员招聘,因为新乡招聘市场比较局限,所以我们把重点放在网络招聘上,定时在网上更新我们的招聘信息,并根据新乡人才市场的招聘时间,去人才市场参加现场招聘。我们根据公司各岗位入职标准进行筛选,通知其进行面试、审批、通过、录用。员工录用后我们会根据各部门的工作安排对新进员工进行入职培训,并且每次培训都会进行意见反馈,不断完善我们的培训内容。加上郑州分公司对我们进行的各种培训,大大提升了员工的知识面和业务水平。
(二)完善人事档案管理
我会按月把员工的资料整理清楚,并分析各部门员工的情况,根据公司岗位编制,按月统计出本月全公司员工数,员工的新进人数,辞职人数,需要招聘人的人员,需要签定合同的人数,每个部门的总人数,上报需转正人员,上报失职问责等。并且按照集团要求每月上报本项目的花名册,及时更新人员情况。由于刚接手人事的时候,交接工作没有做好,导致花名册人员对照不上,令郑州分公司人事专员花了好长时间才把人数对上。从那以后,让我明白了,做人事工作,不得有丝毫的马虎,因为一点点的疏忽对员工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三)保障员工福利机制
我于11月份开始接手配合地产行政人事完成新乡公司社保开户及员工参保工作。由于之前从未接触过社会保险,一开始工作起来相当迷茫,有想过要放弃社保这个工作,但是我清楚必须要做好这项工作,所以经常往返于社保局和办公室之间。从对社会保险一无所知到略知一二,再到必须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流程,通过我的不懈努力,终于开通新乡社保账户,并陆续办理员工参保。接下来,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社会保险知识,才能更好的做好此项工作,为员工服务。
(四)规范行政工作流程
在从事人事助理的同时,还兼做一些办公行政工作。例如日常例会的安排,协助各部门按计划进行培训,以及一些活动的组织和协调。通过这些日常的工作,不仅充实了我的工作内容,也锻炼了我的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
有幸能参加集团组织的岗位培训心得体会,通过系统的学习,让我这个刚入门的新手如沐春风,受益匪浅。从郑州回来后,就开始系统的整理我的工作,但是还是有不足的地方。九月份郑州监察室对我们新乡项目进行检查,针对我负责的工作提出了需要整改的地方,在监察室的指导下和同事们的配合下,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将我所作的工作规范化、系统化。我发现只有自己先理顺了工作思路后,才能更有效、更高效的开展工作。比如说对郑州传达的文件、周计划周总结、月计划月总结、会议纪要、培训纪要等文件的存档工作。这是一项需要日积月累的工作,把每次需要签字存档的文件按其类别进行归类保存,才能保证工作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在过去的四个月中,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由于我本身经验不足,做事常粗心大意,导致在工作中总会出些小差错,加上做事考虑的不够全面,所以我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生活中,更加仔细、认真,才能保证减少工作中的失误。
二、20xx年工作计划
通过四个月的工作和学习,使我初步掌握了人事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接下来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恒大的文化、精神、规章制度和管理模式。
1、进一步掌握行政人事工作流程及规范。除了按照公司时间节点高效、高质量地完成日常工作以外,还要努力提升自己工作业务水平,争取在行政人事工作方面能够独挡一面。
2、做好上传下达工作,积极配合各部门完成日常工作。深刻领会公司下发传阅文件,协助领导及各部门负责人落实文件要求。
在过去的四个月里里,我认真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及教训,继续改进工作中的不足。20xx年,我将更加努力,积极配合领导完成日常行政人事管理工作。
感谢恒大给我这个能够锻炼和发挥的平台,我会不断学习,努力工作,用成绩来回报公司。
人事个人工作总结
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的总结中成长,在不断的审视中完善自己20xx年自己也是在总结、审视中脚踏实地地完成好本职工作,现将20xx年工作总结如下:
1、招聘:
按照公司的年度规划,通过公共招聘网、前程无忧、医药报、内部推荐等渠道进行人才招聘。招聘的岗位有:安全管理人员、研发人员,其中研发人员录用了1人。年底的中高层岗位竞聘是今年招聘工作的重点,共了10个岗位信息,从11月8日简历至11月25日截止,共收到简历1742份,简历的来源基本上来自前程无忧。初试共安排了74人,进入复试的有27人,其中的8人从中脱颖而出与公司内部的6人一起参加最后的竞聘。为配合此次竞聘工作,精心设计了复试人员岗位笔试题,竞聘评估打分标准,并努力协调安排好面试时间,积极做好整个面试过程中的后勤保障工作。
2、培训:
对于新入职的员工做了安全防范、员工手册、公司有关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入职培训,同时为新员工协助办理后勤手续等工作,使新员工快速适应公司环境。自己则在10月份完成了人事管理继续教育的验证工作。
3、社保、公积金、各类保险:
每月在10日之前做好社保、公积金的缴纳工作,并与财务对帐完成各部门的费用分摊报表。5月及7月初完成了社保缴纳基数及公积金基数的调整工作,根据市总工会和公积金管理中心的要求完成公积金缴存情况的自查工作。
对于新入职的员工及时为其办理了社保、公积金、档案的转入,对于退休人员及时为其办理了退休手续及公积金的转入手续。
完成了一年一度的残疾人保障金、欠薪保障金的缴纳。在职、退休职工住院保险和职工特种重病的续保工作。本年度为2位职工办理了特种重病的保险理赔。
对于20xx—20xx年共6个未完成献血指标的名额作了献血补偿金处理,共计7200元。
4、福利:
全年一次的高温补贴,全年二次的医药、购药补贴,每2月一次的交通费补贴都按时发放到每个员工的手里;对于每二年一次的职工体险,先后比较了瑞美、美年、爱康国宾三家体检中心,最后确定了性价比较高的瑞美体检中心,并将体检须知和体检卡发到每个员工手中。重阳节前夕为退休职工购买了礼品卡。
5、合同管理:
本年度自我进公司以后,新进员工的合同签订1人;老员工合同续签4人;退聘人员退聘协议书的签订1人。
6、各类报表:
每月底收集下属企业的人员信息并进行分类统计汇总,按时上报人员信息分析。每季度完成季度报表和国资委统计报表并及时上报。
7、完成上药布置的工作:
为配合20xx年校园招聘,年中的时候对本部及下属企业的应届生招聘情况进行了调研。下属各企业出于人力成本、用工需求、以往校招效果方面的考虑,不需要招应届生,所以此次上药组织的20xx校园招聘会我们公司及下属企业没有参加。
上药集团为了增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实时性,改善日常事务劳动效率,将启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项目建设调研通知下发后,我认真细致地为此次调研准备材料,并与同事一起接待了上药及用友公司人员的来访调研,顺利完成了此次调研工作。
近一年来,我虽然努力完成一些工作,但在有些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专业水平、工作能力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工作岗位的全方位认识还不够等等,这些问题,我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改进和解决,使自己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服务公司。
针对以上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在新的一年中我打算做好以下三点来弥补工作中的不足:
一、加强对人力资源专业知识的学习,参加人力资源相关培训,做到全面深入的掌握本职工作的专业知识,以便结合实际更好的开展工作。
二、以实践带学习全方位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在注重学习的同时也需要抓实践,在实践中利用所学知识,用知识指导实践全方位的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三、对工作中有些进展不顺利的问题,需要滤清思路重新整理,对工作中的不足进行改进,养成做事细致、全方面考虑问题的好习惯。
篇8
关键词:分类别;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向;多途径;“双师”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的第一线高技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要培养技能型的学生,首先得有技能型的“双师型”教师。建立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彰显高职教育特色的关键。尽管对于“双师型”教师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不同的讨论,但笔者认为,“双证”、“双职称”只是外在条件,真正的内涵是教师具备独立开展系统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能力。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2006-2009年是国家示范建设专业带动的专业群,2007-2010年是广东省高职教育示范建设专业,2011年开始成为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的重点建设专业,在多年的不同层次的专业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出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证书、梯队合理、专业分布合理的良好态势,形成了分类别、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向、多途径培养“双师”队伍的特色。
一、分类培养
1.按照教师来源,针对性地分类培养
从高校毕业分配来校工作的应届毕业老师,如果一直从校门到校门就会缺乏物流行业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对他们一般通过外出技能培训、下企业顶岗锻炼提升实践能力。
从事教学工作多年同时又常在各种横纵向项目中承担任务的教师,因已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同时教学经验非常丰富,一般重点加强新知识、新思想、新教育技术的培训,并有意识地给项目、压担子,促使其向专业带头人的方向发展。
从科研院所、物流企业引进的高素质的科技人员因通常都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工程能力,但教育教学经验缺乏,一般重点从教育理论、高职教育特色、教育技术等方面去培养。
从其它院校引进的教师,分别归入上面三类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
2.根据教师任课的类型,针对性地分类培养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可以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职业实践课,与此相适应,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也可以分为三类。
专业基础课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电子商务实务、会计基础、沟通与谈判等,其内容以满足专业课程的需要和符合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需要在教学方法上更注重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对于这类教师,如经济师、创业指导师、项目管理员、电子商务师等,鼓励他们去考取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但不必硬性规定。
专业理论课的要求是能充分满足物流所面向的职业或职业群的实际需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需要授课教师既传授实际知识和经验,也能现身示范技能操作。职业实践课包括专业认知实习、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其内容以形成职业技能为目标,尤其注重智力技能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专业理论课教师和职业实践课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要同时具备教师证和职业资格证。
3.根据教师综合素质和成长潜力,有针对性地分类培养
一些有师范教育背景和企业工作经历且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的教师,教学科研实习强、综合素质和成长潜力大,可以通过积极利用学校平台、社会资源,在教师成长上给予重点支持,筑平台、给经费、行方便,帮助形成行业影响,抬升社会地位。
对于单项素质好的教师,鼓励他们在学历、职称、职业资格证书上逐渐进步,在教学、科研、指导大赛等方面形成特色,在顶岗锻炼、进修、访学、学习考察、会议培训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鼓励他们把自己的优势转化为特长,并从单项优势向多项优势、综合优势努力。
二、分层培养
1.按照综合实力的分层培养
物流管理专业将整个教师队伍分为顶层、中间层、基层三层进行培养。当然,所谓的顶层、中间层、基层只是相对的,也是动态变化的。
顶层是校内“双师型”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应对高职教育特点和规律有深刻的理解,熟悉物流专业各教学环节,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和较强的专业科研能力,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动态,把握物流发展的基本情况。
中间层则由物流专业“双师型”骨干教师、各课程负责人组成。这是教师团队的中坚力量。“双师型”骨干教师、课程负责人应具备较好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及较强的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技能水平,能独自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能够满足学生实践课程所需的知识储备,并能及时应对实践需要的转变。
基层则是由青年教师组成,这部分教师能在专业带头人的带动、中间层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开展日常的教学和实训指导工作。对于基层的专任教师,应着重从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增加实践经验方面进行培养。
2.按照领导能力的分层培养
按照专业教师在工作中表现出的领导潜力和能力的大小,分摊专业责任和任务,进行项目培养、课程培养、岗位培养。具体做法是:将教师分别任命为项目领导、课程负责人、专业领导,优秀的教师可以通过竞聘成为院系领导,在领导力的提升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3.按照影响力的分层培养
高职院校的老师,影响力可以通过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在职业院校同行中的影响力,二是在行业中的影响力。从影响的范围看,主要是地方和全国。因此,优秀的教师可以沿着地方职教界有影响的专家、全国职教界有影响的专家或地方行业内有影响的专家、全国行业中有影响的专家的路线成长,也可以先扩大在地方职教界的影响,进而成为地方行业内有影响的专家,再成为全国职教界有影响的专家。
三、多渠道培养
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依托校内培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教育部师资培训基地、国外培训基地四个培养基地,多渠道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师资。
1.利用校内培训基地培养教师
(1)实施“青蓝”工程。青年教师进校后,专业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指定导师进行师徒结对,实现从实习到转正、长期发展的帮代,全面辅导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专业实践能力提升,促进新教师成长。专业对所有结对新教师进行达标验收,并评定“教学新人奖”,对获得“教学新人奖”新教师的指导教师颁发优秀指导教师证书,对不达标的新教师延长一年结对期。
(2)实施“如何成为教学能手”计划。针对青年教师、从企业新引进教师上不好课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在借鉴加拿大NAIT的经验的基础上,学校2010年推出了由学校名师共同开出的系列课程——“如何成为教学能手”。主讲人包括学校历届金牌教师、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国家精品课程主持人、赴德培训回国教师等。内容包括高职教育与师资培训、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高职教师、如何教好一门课、教学方法探讨、课堂管理、教学评价、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学研究。
(3)教师岗前培训工程。针对新入校的教师,学校每年暑假举办岗前培训班。该培训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高等教育法规四门课程的系统学习,二是校本培训,主要包括中外高职教育发展概况、高职教育的特点、深职院概况、电工实训等。
(4)青年教师技能大比武。从2011年开始,学校每年举办青年教师技能大比武,全面检阅青年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以此为契机,现在专业内举办“物流设备操作竞赛”,要求专业教师实施专业技能达标,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和参赛热情。
(5)各种培训、考评基地的培训、考核。物流管理专业是深圳国际货代从业人员考试培训基地、物流职业资格证书考评基地、集装箱港口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基地,物流考评基地需要每年由劳动部门专业考评员对专业相关教师进行专业技能考试,国际货代从业人员考试培训和装箱港口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需要教师竞聘上岗,这些措施也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的提升。
(6)实施教师下实训室工程。专业建有港航与供应链一体化实训室,面积384平方米,硬件设备共150件(台),设备价值额为172.7686万元,软件26套,价值286.16万元,教学仪器设备先进,能够开展港航、国际商务、物流管理通识技能的训练,以及航运业务操作、货代业务操作、公路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能力模块的校内实训、生产性实训需要,成为青年教师培训、成长的校内基地。
2.依托社区活动和企业实习基地培养教师
(1)开展多种形式的为社区居民服务活动。根据学院的《社会公共服务工作量计算办法》,物流管理专业每年需要完成100小时的社会公共服务工作量,包括开展物流服务咨询、开展物流专题讲座和培训课等。
(2)到企业、行业协会、学会兼职。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行业学会、技术部门兼职,把专业教师掌握的知识技能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3)依托企业实习基地挂职锻炼。根据学校的要求,专业坚持每年安排教师至少有15天时间到合作办学的企业实习基地挂职锻炼,了解企业管理知识,学习专业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动态,新进的年轻教师在两年内必须下企业锻炼半年。专业负责给每位挂职锻炼的教师聘请一位企业师傅,锻炼结束由企业方对锻炼教师进行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的鉴定。
3.依托学校师资培训基地进行继续教育学习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是教育部师资培训基地,2008年至2011年,经济管理学院先后举办了与物流相关的“基于行动导向的经管类课程开发”、“现代物流技术应用”、“港航与国际货运专题”5次专题培训,邀请了国内知名职教专家、行业专家和物流管理专业资深教师主讲,9名专业教师参加培训或旁听,6位教师获得教育部师资培训基地颁发的“‘双师型’骨干教师证书”。
4.依托国外培训基地再提高
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专业带头人的实力,学校实施了“国际化”工程,每年设立200万元的国际化基金、200万的干部培训基金,支持教师、干部出国培训进修。学校与国外及港台地区80所高校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建立了80个国外培训基地,合作开展教师培训。这种国外基地培训分为三种:
(1)香港培训。专业教师只要到校3年,就可以申请到香港进行为期1周至半月的香港职业教育考察培训,到香港职业训练局下属的各职业院校学校学习,学校为每位教师全额支付相关费用。
(2)国外培训基地的培训。专业教师可以申请国际化基金、干部可以申请干部培训基金,到国外基地培训进行培训。此外,物流管理专业利用国家示范建设专业群、广东省高职教育示范建设专业、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经费以及教师自己的科研经费,前往港台地区或国外考察学习。
(3)在专业的国外培训基地培训。物流管理专业2012年与美国西雅图城市大学建立了国际合作关系,美国西雅图城市大学管理学院成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海外培训基地,专业自2012年起每年可以派团前往学习,2012年有3名教师前往培训。
四、多方向、多方法培养
培养的多方向和对应的方法见表1。
表1 师资培养的多方向和对应的方法
五、多途径引进与培养
引进人才:从高校、企业引进理论功底好、实践经验丰富的毕业生或技术、管理人员进入专业,壮大专业教师队伍。
聘请兼职:聘请本行业的专家、企业家担任专业专家团队专家、客座教授,聘请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来校进行专题讲座或进行企业现场授课,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讲授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聘请企业人员做兼职教师,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做毕业设计,聘请企业人员担任物流技能大赛的指导教师或评委。
选送深造:选拔从企业引进的实践应用能力强,但专业理论相对薄弱的部分专业教师到重点院校的物流及相关专业进行深造。
游学访学:专业选派英语基础好的优秀教师到国外进行游学访学,学习先进的专业建设、科学研究、校企合作的经验,2009-2010年,专业2名教师分别到美国两所大学物流相关专业做访问学者。
担任兼职:推举专业优秀教师,兼任各种教职委、行业指导委员会、协会、学会的社会职务,服务社会,指导行业发展。
参加会议:选派部分专业教师,参加各种研讨会、沙龙、论坛,开阔视野,结交同行,扩大影响。
接受培训:选派部分专业教师,参加各种培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
出任考官:推举专业优秀教师,担任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培训师、考评员、考官,跟踪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考证的最新动态,保持技能水平。
走访企业:每个专业教师每年要走访企业至少4家,至少与2家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走访企业要带回人员招聘、员工培训、横向课题、行业动态、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有用信息。
顶岗实习:让部分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下到物流企业、政府物流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包括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顶岗锻炼,专业要求企业指派担任管理职务的企业领导担任实习导师,在实干中提高青年教师的实际知识和能力。
跟随导师:新来的青年教师,专业确定一名高职称、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帮助其在教学、科研、实践能力方面全面进步。
以老带新:根据课程建设、团队建设,实行以老带新、以强带弱、专业搭配的传帮带,定期对中青年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全面培训。
建设基地:分配部分青年教师,在调研的基础上,形成校内实训室的建设规划、方案,并跟进采购、装修、运行、维护,通过实训室建设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
建设课程:作为课程负责人或课程建设成员,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进行课程建设。
开发证书:联合行业协会或政府机构,开发职业能力标准、职业资格证书。
开设讲座:部分优秀的教师,应根据专业需要,总结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专业建设、社会培训、行业新趋势等方面的经验,为教师、学生、企业人员进行培训。
开展咨询: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企业、协会、同行进行专业建设咨询、行业发展问题咨询。
融入教改:参加各种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活动,身体力行,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技能。
研究项目:参与或带领团队,进行各种横向、纵向的教学课题、专业课题研究,在研究中学习新知识,把握新趋势,提高实战能力。
参与工程:选派具有一定科研和工程实战能力的教师,参与各种物流工程的设计、施工,参与企业的新产品研发、流程改造、管理升级,解决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问题,或将科研成果产业化。
篇9
一、建立教育行政主管与专家业务
指导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性较强,且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与国外相比较短,特别是在个别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危机预防等多方面工作需要专家的研究和引领,单靠教育行政部门推动,其科学性难以得到有效保证。许多省市和地区创造性地统合行政和学术两股力量,建立了教育行政主管和专家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如广东省成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统筹规划全省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依托华南师范大学,设立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具体工作。上海市教委依托专业培训机构对学校心理咨询培训师进行职业化培训,依托上海市人事局下设的职业能力考试院,开展学校心理咨询专业技术水平认证,依托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课的评选,并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实现科学高效管理。实践证明,教育行政主管和专家业务指导(主办)相结合的工作推进机制适合中国国情,效果是好的,值得广泛推广。
二、建立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
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专题教育
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途径,与其他途径相比,体现出更加明确的目的性、针对性、系统性,更为有效和直接。因此,应在进一步实践探索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不同年龄分层递进、相互衔接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教育内容体系和课程教材标准。目前此项工作各地已有一定探索,但还未形成公认的成熟经验,应作为下一阶段重点工作加以推进。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和预防性的心理教育,包括专题讲座、校园心理剧、游戏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心理拓展训练等多种形式。这些内容可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安排课时,同时注意到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应以活动为主,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
心理辅导室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场所和重要阵地,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主导途径,它既要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又要对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识别和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例如,天津、成都等多地就已经出台了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和使用管理规范,许多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和心理活动室等比较完整、功能健全的学校心理辅导室,下一步工作应进一步对心理辅导室工作标准等加以规范。
三、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培训、
教研制度
按照《纲要》要求,各地各校要逐步配齐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教师配比,可参照福建省的要求,每年学校按照1:1000师生比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制订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价标准,落实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如广东省自2008年开始将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纳入职称评审范围并设定专门资格条件,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和个别辅导的专门人员,应切实通过有计划的轮训,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
学校校长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直接领导者和推动者,校长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健康开展,应切实在校长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
班主任是学生学习生活中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交往最多的教师,他们通过日常学习生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切实在班主任培训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培训内容。
其他科任教师通过各门学科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在学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内容。
广东省、天津市等通过培养督导型的专业心理教师(A级)、骨干型的专兼职心理教师(B级)和以班主任为主要对象的普及型的兼职心理辅导员(C级),整体加强了心理教师队伍建设。福建省实施了“十、百、千、万”心理健康教师师资培训工程,即培养10名上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和学科培训带头人;100名以上既能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又能承担科研工作的研究型教师;1000名以上优秀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10000名以上的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兼职教师,有计划分层次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
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建立心理健康教研制度势在必行。如天津市河西区将全区中小学按地域划分为10个学片,确定10所示范校为学片中心校。学片中心校设定专人,负责定期召集学片内其他学校的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就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就各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经验,组织观摩交流,做到教研活动常规化,教研内容专题化,教研形式多样化。同时,要求各校打破校际界限,将本校的心理健康、设备、设施、自己聘请的专家报告等资源,定期向学片内其他学校的师生和家长开放,解决了一些学校硬件资源不足的问题。可见,各地各级教研机构应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制度。
四、建立科研引领机制和专项督导检查
制度,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强的工作,其科学健康发展离不开教育科研的有力支撑。心理健康教育规划的制定、教材的编写、教师的培训、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典型经验的示范总结与督导等多方面,都需要专业科研人员的大力支持。
广东、福建、成都等省市成立了以高校和研究机构人员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参与当地心理健康教育规划的制定,编写相关教材,开展教师培训;上海市教委委托专业协会开展示范校评选;多地依托专业科研机构,围绕心理健康教育重大问题开展教育实验,引领发展方向。《纲要》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指导,增加经费投入,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科学研究规划,积极组织相关课题申报和优秀成果评选。
教育督导部门应定期对地方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专项督导检查,确保此项工作的健康发展。目前,许多省市和地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检查多由教育行政部门自身实施,根据《纲要》的要求,今后此项工作的督导应由专门督导机构负责实施,专门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专项督导,以确保督导不走过程,切实发挥督导、检查、评价和促进工作的目的。
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
家庭、社会教育全过程
家庭和社会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力量,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重要支持性途径,要求学校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上海市教委通过广泛开展“温馨教室”建设,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集体建设之中。“温馨教室”建设包括班级人际环境、课堂教学环境、自身心理环境和教室物质环境四个方面。在人际环境建设方面,强调平等、公正、真诚、互助,力求达到“沟通协调讲诚信,人际交往见真情”。在课堂教学环境建设方面,强调“勤勉、笃学、活跃、宽松”,力求达到“教风学风要严谨,求索创新入佳境”。在自身心理环境创设方面,强调“自信、自尊、平和、达观”,力求达到“自我意识能稳定,顺境逆境好心境”。在教室物质环境创设方面,强调“安全、舒心、美观、宜人”,力求达到“硬件设计讲人性,环境布置显温馨”。
吉林长春市、江苏无锡市、福建厦门市等积极组织编演校园心理剧,把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搬上校园舞台,让学生自己写剧本,自己表演,自己观看,自己体悟,使表演者和观察者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得到启发,从而达到体验内心冲突,增强自我认识,学习解决问题的办法的目的。
篇10
【摘要】在教师职后专业发展阶段,要努力改善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状。培训者在培训前要进行广泛的调查,了解一线外语教师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安排培训内容,实施培训活动,让受训教师学习之后能用得上。在培训方法上,可采用案例教学和微格教学,创设具体的教学情景,让受训者有机会参与活动,通过实践观察和反思,进一步拓展学科教学知识,丰富教学经验,提高学科教学能力。
1.引言
外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依赖于教师素质,教师素质的提升要靠教师教育。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提升外语教师的整体素质,发展教师教育已成为外语教育的关键问题。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终生的个体社会化过程,是教师职前职后连续性的一体化发展,是教师将教学作为一门专业的认知和发展过程。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外语教师对外语教学的认知和发展的过程,它包含教师在专业知识基础、专业技能和专业认知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发展。而“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教学的知识基础,是教师知识的核心部分。因此,从学科教学知识的角度来探讨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外语教师教育研究的又一视点。
2.外语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及特征
2.1外语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学科教学知识”这一概念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Shulman提出的,它是指用专业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的综合去理解特定主题的教学是如何组织、呈现以适应学生不同兴趣和能力的知识(1987:1-22),即教师在面对特定主题时,针对教学情景,将自己的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进行组织、加工,并运用于教学的知识。Shulman还对学科教学知识的构成进行了界定,认为学科教学知识基础包括七类知识:(1)学科内容知识(contentknowledge);(2)一般教学法知识(generalpedagogicalknowledge);(3)课程知识(curriculumknowledge);(4)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简称PCK);(5)关于学习者及其特性的知识(knowledgeoflearnersandtheircharacteristics);(6)教育情景知识(knowledgeofeducationalcontexts);(7)教育目标与价值的知识(knowledgeofeducationalends,purposesandvalues)(ibid.)。在上述的七种知识中,Shulman特别强调了学科教学知识作为教学知识基础的重要性,认为该知识是最能区分教师与学科专家的一个重要知识领域,因为它是学科知识与一般教学法知识的整合,是教师特有的、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因素。“学科教学知识”概念的提出拓展了教师知识的内涵,也引起了更多学者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如果说Shulman是从一种静态的角度来研究学科教学知识,Cochran等人则以一种动态的视角来研究学科教学知识。他们依据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研究教与学,强调知识发展的动态本质,提出了“学科教学认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ing,简称PCKg)的概念,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对教学知识、学科知识、学生特征和学习情景等知识的综合理解”(1993:263-272)。换句话说,教师PCK的发展就是教师不断整合教学知识、学科知识、学生特征和学习情景知识而形成学科教学知识的过程。作为外语教师,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丰富的语言专业知识是实施教学的前提,因为在外语教学中,语言既是教学工具又是教学内容;而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则是教学活动顺利实施的必备条件。另外,由于我国的外语教学的主要场所是课堂,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还要努力创设语言学习情景,保证语言输入的数量和质量,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因此,外语教学作为一种涉及多学科领域知识的复杂教学活动过程,需要教师具有比较宽泛的包括教育心理学、社会学和应用语言学基础理论知识在内的知识结构(周燕,2005:206-210)。外语教师知识结构的跨学科特点是外语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本质特征。作为外语教师知识核心的外语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根据外语学科教学规律和学习要求,对学科知识(含技能)经过筛选、加工和再组织而形成的知识”(吴一安,2005:199-205),它是学科知识、学科技能和教学知识、教学技能的有机融合。2.2外语学科教学知识的特征2.2.1专业性教师职业具有独特的专业性,它是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的融合。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知识的一个特殊领域,高度概括了教师知识的特点,将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区分开来。优秀的外语教师应该是善于将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依据教学规律和学生需求有效地融合于教学过程的专家,这就要求外语教师首先具备扎实的外语语言知识基础、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广博的目的语文化知识,才能很好地胜任外语教学。因为,外语教学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也是这门学科的独特性。2.2.2个体性教学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在外语教学的环境下,外语教师首先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才能熟练地运用语言工具,创设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情景,扩大语言输入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其次,教师不仅要具备充分的教育教学知识,懂得课堂教学的原则,还要善于利用这些知识,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不断审视、调整或重组部分既定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方法来实施教学。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就是在不断总结课堂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教师和教学情景。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教师人格的一部分(Williams,1997:53)。因此,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具有个体性。2.2.3建构性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在经历具体的教学情景下主动建构起来的,它所关注的是如何更有效地传递学科知识。外语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下建构的。在职前教育时期,职前外语教师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等一般教学知识和外语教育学、教学法等学科教学理论的学习,再加上对自己的老师的课堂观察和教学见习、实习的教学实践,经过反思形成对外语教学的初步认识,具备了一定的学科教学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完全具备了胜任外语教师这一岗位的能力。在后来的外语教学实践中,外语教师会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将学科知识、教学知识、教学情景知识以及对学生的知识进行综合、加工,以适应教学实际需要。教师就是在综合理解这些知识的基础上,不断重组和建构学科教学知识。这种重组与教师个人的价值观与教学信念以及对课程的认知相关联。在建构学科教学知识的过程中,反思起着关键作用。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越强,教学经验越丰富,越有助于学科教学知识的构建。2.2.4实践性学科教学知识是一种教师独有的知识,它是关于如何教的知识,是学科知识和一般教学法知识的整合,这种整合是基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实践以及教师之前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以自己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并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相应的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实际上,这就是教师对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验证,而经验的积累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反思、总结的结果。教师通过这种实践、反思、实践、反思的循环往复,对原有的知识进行重组,形成学科教学知识。因此,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具有实践性。
3.外语学科教学知识——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分为职前和职后两个重要阶段。教师专业发展是以知识的增长为前提的,而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知识的核心,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因此,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纽带。3.1学科教学知识缺失影响外语教师专业发展3.1.1职前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职前教师培养是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阶段,但师范院校在师范生培养方面的力度不够,部分师范院校还存在“去师范化”的倾向(程晓棠等,2010:1-6),外语师范教育的目标一直侧重于培养专家型的教师,以学科知识为中心,重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忽视对教学综合技能的培养。学生毕业后走上讲台,由于学科教学知识的缺失,不知如何去教。近年来,随着外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外语教师教育也注重“师范性”,许多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作了一些调整,除开设教育学、心理学外,还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外语教学论等培养专业技能的课程,“重学科知识、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现状有所改观,但课程设置上,实践类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总体比例偏小。学生由于缺乏具体的实践训练和体验,不能获得足够的学科教学知识。有研究表明,职前外语教师教育中最欠缺的是学生知识和主题知识(吕筠等,2010:64-70)。新入职的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不强,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科教学知识缺失,不能完全胜任教学任务。3.1.2职后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智能、经验以及教学态度上不断成长的过程(Lange,1990:250)。教师职后的专业发展主要是通过教学工作实践和职后培训这两个途径得以实现。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学实践活动是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的根本途径。但是,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而理论脱离了实践也就失去了意义。在外语教师队伍中,一些刚走上讲台不久的教师只是单纯机械地传授知识,不懂得教育教学规律,不进行教学反思,当然也就不能把教学知识和学科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也难以形成学科教学知识。这种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同样存在于教师的职后培训中。传统的外语教师培训强调的是学科理论知识和外语教学法知识的传授,希望通过有关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的课程培训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许多老师也意识到理论知识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但对如何将这些知识转化为教学实践能力缺乏感性认知,所以教师在学习结束后不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依旧我行我素。学科教学知识的缺失是造成教师理念和课堂教学活动之间脱节的重要原因之一(周燕,2008:40-47)。吴一安指出:以传授相关学科知识+“教学法”课为基础的外语教师教育难以培养出合格的教师,新的培养范式要在正确教育观和教学理念引导下,注重外语学科教学能力的培养,并在培养过程中引入促进教师学习/发展的机制(2005:199-205)。3.2重视学科教学知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3.2.1突出教师职前教育的师范性师范院校承担着职前教师培养的任务,师范教育的师范性决定了它与其他类型教育的不同。但是,我国一些师范院校外语教育专业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方面依然存在着“去师范化”的倾向。教师职业是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的融合,优秀的外语教师应该是外语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的融合。而外语教学由于其学科的独特性,要求外语教师既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又要有良好语言教学技能。因此,外语类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更侧重师范性,改变“重学术、轻师范”的现象。然而,突出师范性并不意味着要削减甚至剔除学术性,因为学科知识是生成学科教学知识的基础,学生掌握了丰富的学科知识,再加上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才能胜任外语教学的任务。所以,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应增加心理学、教育学、应用语言学、外语教学法等教师教育类课程在专业课程中所占的比重。另外,要适当延长教育实习、见习的时间,变集中实习为分段实习,加强实践环节的培训和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变“学科教育”为“教师教育”,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3.2.2重视教师职后培训的实践性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反思、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教师专业行为过程中的反思实践为专业能力的提高提供必要的推动力,教师通过实践、反思、实践、反思的循环达到教师专业的发展(Wallace,1998:12-13)。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是在这样的反思性实践中建构的,它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因此,对于新入职教师的入职引导不能局限于集体讲座和以老带新,因为集体讲座只能传授理论知识,以老带新虽能兼顾到学科教学知识的传递,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的水平。如前所述,刚入职的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不强,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科教学知识缺失,不能完全胜任教学任务。所以,初任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加强教学反思,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丰富学科教学知识,获得学科教学能力。
- 上一篇:中青年干部培训总结
- 下一篇:体育骨干教师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