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1 22:13: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科培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15年4月24日,根据昆明市卫生和计生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昆明市《2014年中西部地区儿科医师培训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我局立即按照通知要求,组织相关医疗机构的儿科医师参加培训,从直属医院、卫生院及社区中心选派,共计4名医师参加培训。
根据培训要求,我局组织参培人员于2015年5月11日至20日期间,通过云南华医网教育中心的远程教育形式完成理论知识的培训,学员们都分别在要求的时间内,认真完成了80个学时的理论培训学习,并在区人民医院进行了临床实践的学习。2015年5月26日下午2时,我局组织4名参培人员在局会议室完成了试卷考试,考试成绩平均分达到了92分。
通过这次培训,使参加培训的各位医师,对儿科学科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加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得到解答,帮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的结合实际病例,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这次培训是有实际意义的,希望上级部门多组织临床医疗质量提升的培训,结合培训的性质、结合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办法,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能授予相应的学分,这样更能激励他们参加培训学习的热情。
篇2
【关键词】 儿科临床护理; 常见风险因素;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1-0086-02
所谓儿科的护理风险因素即在儿科临床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所有危险事件。由于患儿不具备危险意识,无法进行自我保护,往往容易在住院期间发生意外伤害[1]。这对于护理工作来说,始终是极其重要的工作内容,需要护理人员提高风险防范的意识,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能够预知可能发生的风险,从而确保患儿的护理安全。本文就本次研究的案例及处理结果进行总结和探讨,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及适宜的防范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月-2010年1月儿科共计发生护理风险事件63起,自2010年开始制定并执行风险应对措施后,2010年3月-2012年1月共计发生护理风险事件11起。以2006年1月-2010年1月所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定为对照组,将2010年3月-2012年1月所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定为观察组。
1.2 研究方法
整理总结两组各事件的发生原因及各项指标,通过比对两组间差异,总结探讨护理风险应对措施的效果及适用范围。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对照组63起护理事件中,属于意外事件因素的为23起,属于护理失误的为28起,属于职业损害的为5起,属于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造成的为3起,属于抢救重症患儿的护理风险事件的为4起。护理组11起护理事件中,属于意外事件因素的为3起,属于护理失误的为6起,属于职业损害的为1起,属于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造成的为1起。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儿科常见意外事件发生的原因总结
儿科通常容易出现的意外风险伤害有:患儿跌倒;从床、车、窗等处坠落;烫伤、骨折、眼外伤、利器割伤、牵拉伤、气管及食管异物、窒息、重物砸压伤等。由于患儿身体发育尚不完善,平衡功能较差,同时对外界环境的好奇心较强,具有强烈的模仿性,却缺乏对危险的认知能力,很容易模仿危险动作或接触到各种危险因素。若陪护家长同样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例如未随时监护患儿,离开时忘记将病床防护栏拉起,将开水等危险物品置于患儿能够接触到的位置,或与患儿挤睡等,容易增加患儿遭遇意外伤害的风险概率[2]。
3.2 护理因素造成的护理风险事件总结
护理方面的操作问题,如静脉穿刺无法做到一针见血,延误静脉用药,或患儿家属出现焦急、心疼等情绪,从而引发不满;在输液过程中,因药液速度过快导致患儿循环过重,或药液过慢未能遵医嘱完成用药计划;对药物的剂量计算出现差错,用药不足或过量,用药错误等造成护理失误;未掌握药物配伍禁忌尝试,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导致药物浑浊或相克;因未能熟练掌握急救技能,未按轻重缓急进行抢救,或抢救不到位而未能及时抢救患儿生命;例行巡视或指导不到位而导致患儿出现各种意外伤害;监管不力使患儿擅自离开病室而发生意外;护理记录混乱不清,患儿出现病情异常时,采取了护理措施却未有护理记录,或记录与实际不符,无法发挥法律证据作用,或起到反作用;医疗设备未能及时检查,导致使用时因性能不稳定却无人察觉,导致患儿发生意外[3];或医疗设备不到位,当有护理需要时却无法及时使用;护理人员心理素质不过硬,或团队精神缺失,面临紧急情况时无法冷静对待,正确处理,或同事间相互指责相互猜疑,导致护理工作出现意外[4]。
3.3 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的方法
(1)完善管理制度。应及时建立起完善有效的护理规范及风险应对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确保从源头上控制意外风险事件的发生,并将完善的护理规范及风险应对管理制度作为全体护理人员日常工作的行为指南,将其作为工作准则,从而确保护理工作能够保持安全且高质量。(2)加强护理人员培训。首先应培训护理人员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在日常工作中,持续定期地对护理人员举办各种护理知识及风险意识的培训,使护理人员不断增强诚信度及工作责任感,并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从而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应对、防范护理风险的业务能力[5]。此外,应将已发生过的意外风险事件制作成反面教材,具体形象地通过这些案例向护理人员宣导风险意识的重要性,从中吸取教训,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6];此外,护理岗位技能的培训也是极其重要的方面,应在全体护理人员中展开岗位业务技能的培训,使全体护理人员都能够掌握护理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等内容,从而熟练操作、及时应对,降低意外风险事件的发生率。(3)护患间应增强沟通。作为护理工作本身而言,始终是一种高风险、无法完全预见的工作,需要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共同建立起一个抵御意外风险的协作整体,而并非仅仅依靠护理人员[7]。因此,应全面、随时地与患儿家属沟通宣导,及时告知护理工作进度及要求,取得患儿家属的配合和理解,既明确了解护理服务,又能够对可能出现的潜在意外风险有所准备并能共同承担。就具体工作而言,护理人员应在护理时随时告知家属每项护理操作的目的、存在的风险等因素,力求获得理解及配合,若需要采取特别护理或治疗时,应在实施前征得患儿家属同意,必要时应做好签字确认工作,风险由护理人员及患儿家属共同承担,从而建立起意外风险防御整体[8]。
综上所述,确保真正降低护理意外风险因素的发生率,关键在于对风险事件展开全面分析,总结其发生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方案,严格贯彻执行,同时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及风险意识。相信通过长期的探讨、完善及执行,尤其引起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及支持后,护理工作一定能够更加优质有效,从而确保患儿的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1]王彩云.儿科护理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及防范对策[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5(7):190.
[2]张春侠.儿科护理中的风险管理和防范措施[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6):2397.
[3]林晓枫,张秀玲.儿科静脉输液中护理风险因素安全管理[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5(7):118.
[4]王玉枝.新生儿科护理风险的研究[J].河北医学,2011,17(7):969-971.
[5]香祝浓.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9):118-119.
[6]李含芬,马树芬,黄婉云,等.浅谈儿科护士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7):944.
[7]李红梅.对儿科风险管理问题及防范措施的探讨[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0,4(10):57.
篇3
目的探讨儿科护理差错事故的原因,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策略。方法回顾分析本院于2010年6月至2015年1月儿科护理出现的差错事故,对出现差错事故的当事人进行分类,总结事故出现的原因。结果经分析得知,在共计39起儿科差错护理事故中,主要的差错事故原因包括制度执行力不强、工作衔接断档、管理缺失、专业知识薄弱等,同时,儿科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同护士人员的编制与工作年限亦呈现出正相关关系。结论防止儿科护理差错事故需要强化制度的执行力、保证工作衔接顺畅、提高护士责任心、严格管理和加强培训力度提高护士专业知识水平等。
关键词:
儿科护理;护理差错;事故原因;防范对策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推动作用下,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新时期的新背景使得社会对于儿科护理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儿科护理不同于普通护理,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通常情况下发病都较急,病情的稳定性也难以保证,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儿童患者并不会准确地描述出自身的病状。而一旦儿科护理出现差错事故,轻者导致患儿康复的拖延,重者将直接对儿童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1]。因此,儿科护理工作中对于差错事故的防范也就成为了重中之重。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回顾性分析总结出儿科护理当中差错事故出现的原因与防范策略,旨在为进一步提高儿科护理质量提供一定的借鉴。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儿科住院部共有护士人员48名,护士人员类别结构见表1。
1.2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0年6月至2015年1月儿科护理出现的差错事故共计39起。对出现差错事故的当事人进行分类,总结事故出现的原因。
2结果
在共计39起差错事故中,不同编制的护士人员差错事故发生情况见表2。从表2与表3中得知,不同编制和不同工作年限护士的差错事故发生率有明显差异。具体事故差错表现为责任缺陷19起,管理缺陷8起,技能缺陷12起。其中包括配药错误、医嘱转抄错误、样本采集错误与患儿照顾不周等。
3讨论
3.1儿科护理差错事故原因分析
3.1.1责任缺陷:研究结果显示,合同制儿科护士差错事故发生率占比总数的97.43%,能够看出相比之下,这部分护士责任感稍差。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部分护士缺乏一定的责任心,每天重复性的工作已经使其形成思维定势,制度的建设也就沦为了一纸空文,很多护士进行各项操作都凭经验,比如对不同患儿的输液频率都无差异,或者疏忽大意,使被保暖患儿低温烫伤等,并且在忙乱之时过分依赖于患儿家长,导致很多问题处理不及时。3.1.2管理缺陷:部分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使各项规章制度难以有效被执行。加之院方存在管理不当之处,儿科护士分工合理性不足,对实习护士的关注度不够高,很多本应有经验护士处理的问题却交由实习护士处理。诸多问题凸显出了管理缺陷。
3.1.3技能缺陷:儿科患者病情不稳定,操作难度相对较大,并且无法与患儿直接形成有效沟通,也就为儿科护士的专业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技能缺陷所引发的儿科护理差错事故也是一大主因,比如输液速度、输液顺序、对患儿病情变化的掌握程度不足导致耽误救治等情况。本研究显示,工作年限越久的员工发生差错事故的概率就越小更是充分证实了这一问题。
3.2儿科护理差错事故防治对策: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认为需要重点从相对应的三大方面进行整改。首先,完善合同制护士的激励机制,全面提高儿科护士的责任感。对此,院方应当加强对护士的思想道德意识建设,使护士能够热爱本职工作,进而通过良好环境的创设使每位护士人员都能够不断提升综合素质[2]。另外,还要重点落实岗位责任制,完善护士激励机制,加强对合同制员工的关怀,提高合同制员工的归属感与使命感,进而提高责任感。与此同时,完善对在编护士的考核指标。其次,加强管理,这也是所有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保障。作为儿科医护人员,强化自身的职业道德是基础,但仅仅凭借个人道德意识形成约束显然不现实。因此院方应当加大管理力度,大力开展法律与护理相关知识的普及活动,同时巩固制度的约束力。管理层人员应当贯彻规范化管理,加大监督力度以确保各项工作都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中,同时确保各个部门能够对所有问题形成有效沟通,避免工作出现断档情况,共同保证患儿护理质量的提升,提高医院的整体形象。最后,就是应加大培训力度,使儿科护士人员的综合能力与专业水平不断上升,这是确保降低儿科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的有效措施。在医学技术水平不断进步的新时代背景下,儿科专业知识也随之呈现出日益复杂的发展态势,对于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也就必然有所提高[3]。对于减少患儿的痛苦,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具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应当对儿科护士进行定期培训,包括技术、业务与素质教育等,同时加强考核,确保培训的有效性。总之,防止儿科护理差错事故需要强化制度的执行力、保证工作衔接顺畅、提高护士责任心、严格管理和加强培训力度提高护士专业知识水平等。
参考文献:
[1]王艳娟,张永男,翟淑娟.儿科护理差错事故的分析及防范[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12):181.
[2]石瑶,陈燕.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探讨[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4,28(1):85-86.
篇4
关键词核心能力;岗位职责;规范化培训
我科针对新进护士有计划、分阶段、可操作性地培训,努力提高她们的临床护理能力,每人发放培训手册1本,培训持续12个月。
培训课程分期
工作适从期(3个月):主要培训儿科护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技能,包括岗前培训、专业培训及专科培训3部分。①由护理部进行岗前基本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医院概况、规章制度、院训院规、依法执业、护理安全、服务规范等。②专业培训:专业培训分3步:由儿科先培训儿科护患沟通;由高年资护士培训儿科护理理论知识、常见病的理论知识、急诊急救知误及临床常见病,提高应对各种临床突发状况的能力;患护之间的沟通技巧、儿科心理护理、医院感染防控知识、护理礼仪、护理美学、应急预案儿科护理知识。护士长讲解儿科各系统的基本知识,传授多种儿童常见病护理要点及护理过程中的观察要点。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每天理论学习2课时,操作培训及护理案例分析1课时。③专科培训:进入临床后开始专业培训,按照每周的计划进度表,熟悉各病房护理单元的环境、物资管理,以及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专科护理规范及操作流程。技能熟悉成熟期(9个月):①细化临床专科知识,将儿科常见病例护理知识进行操作实训及考核。②做好读书笔记、护理案例分析、护理新理念的掌握。1年后撰写个人总结,传讲搜索文献、制作PPT课件的能力,以演讲、朗诵等形式增强表达能力,为分层培养打好基础。③完成定级考核后主要由临床继续进行专科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培训管理:严格执行学习纪律,实行签到和考核机制,保证学习质量;加强带教老师的管理,执行带教老师准入制,由临床工作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护师或优秀护师进行带教,并对带教老师统一标准化培训,保证师资力量的专业性、规范性;按照标准考核,要求带教老师至少考核6次,按照学习阶段的不同,由科室统一组织3次理论考试和4次操作考试,便于新护士巩固所学知识,掌握操作规范;进行夜班准入考核,达标后带教3~4轮夜班,可独立值班,新护士的考核水平与带教老师绩效工资、新护士的定级挂钩[1]。
结果
通过规范化培训,新进护士能够增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并且具备一定的独立应对临床护理突发状况的应急能力。与以往常规培训的护士相比,其护患沟通能力增强,并且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能够自如地应对患儿家长。另外,通过定期开展读书报告会、授课大比武等活动,能够为新护士提供展示个人才华的平台和机会,提升其工作成就感与自豪感,同时也能够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护理服务满意度[2]。
讨论
新护士刚进入临床岗位,常规的培训方式是针对特定工作需求的培训,学员会采取选择性记忆和选择性学习,关注自己认为与实际工作关系密切的知识,而忽视与自己实际工作联系小的课程,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为进一步规范化新护士培训,应从院级常规培训逐渐过渡到科室的专业培训,树立“人性关怀”的专业价值观,将日常操作规范与服务礼仪和沟通技巧相结合。选拔理论知识扎实、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采用专人带教的方式,使新进护士能够获得高素质导师的全面指导,有利于新护士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规范化培训以及有意识的引导,帮助新护士确立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提高她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职业忠诚度[3]。
参考文献
[1]高学农,杨蓉,刘红菊,等.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多元化策略探讨[J].护理学杂志,2010,25(15):8-9.
[2]吴菊芬,华皎,谢晓颖,等.多元化培训路径在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28-29.
篇5
关键词 区域医疗联合体 全科医生 儿科诊疗技能
中图分类号:R71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6)12-0019-03
The role of improving pediatri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kills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s in the center under the mode of medical consortium
LI Xin1, DU Zhaohui1, FANG Weimin2(1. Weif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0122, China; 2. People’s Hospital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129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troduce the teaching work for improving pediatri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kills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s through the medical consortium platform in Weif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Methods: Since 2013, experts from the general hospitals in medical consortium and senior pediatrician in the center have been invited as the teachers to retrain 11 general practitioners after standardized training for resident doctors for improving their pediatric technical skills. The general practitioners entered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to work for 2 working days a week, and the “1+1” mode used was that a pediatrician and general practitioner worked in pair for 3 months. After training in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of the Center, they followed the experts to carry out the pediatrics teaching in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for a half day for 3 months. GP clinic ability of the trainees and the teaching specialists were assessed when the training expired. Results: After the general practitioners entered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to work, the number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rose from 30 to nearly 200 visits every month.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kills of GP self-assessment and specialist assessment had different degrees of promotion. Conclusion: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s under the medical consortium mode is worthy of being popularized and used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regional medical consortium; general practitioner; pediatri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kill
区域医疗联合体也称作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即以高等级医疗机构为主体,联合区域内若干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整合医疗资源,充分发挥三级医院的综合实力来带动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与完善,其宗旨和发展目标在于打造“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模式[1],在医联体中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包括医疗和社会关怀在内的日常初级卫生保健[2]。2012年,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浦东二、三级综合医院建立了医联体模式,开展医疗合作,患者通过医务科等职能部门建立的绿色通道网络逐步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3]。
近年来,区域医联体开展的医疗合作主要为成人内科疾病诊疗、预防和慢性病管理等,但很少在专科、尤其是儿科诊疗方面开展合作,原因主要是基层医疗机构的全科医生不具备胜任儿科岗位的能力。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简称中心)设置了儿科及儿童保健门诊,配有儿科和儿童保健医生各1名,儿科门诊就诊月均量为800人次,疾病高发期单日门诊量近100人次,其医疗资源明显无法满足本区域内儿童诊疗所需。
根据国外经验,无论在全科起步阶段或成熟阶段,全科医学教育都离不开专科医师的作用[4]。因此,自2013年以来,中心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的11名全科医生(简称规培全科医生)开展了儿科技能再培训,聘请医联体内综合医院专家对规培全科医生进行了儿科带教。培训分儿科专科医生和儿科专家门诊带教2个阶段,规培全科医生分批进入中心儿科轮转,每次培训1~2名全科医生,轮转后进入儿科专家带教模式。儿科技能培训后,全科医生在全科或儿科门诊进行接诊。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接受带教的学员为中心接受5+3的11名规培医生,即先接受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后,再接受3年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的全科医生。
1.2 方法
1.2.1 门诊教学
规培全科医生每周2个工作日进入儿科门诊工作,按照时间分批次将中心内11名全科医生送至儿科门诊进行培训,采用“1+1”模式即儿科医生与全科医生结对坐诊的方式进行。第1个月由全科医生协助儿科医生诊治患儿,1个月之后由全科医生主诊、儿科医生协助诊治,全科医生遇到问题及时提问,专科医生回复和进行协助诊疗,带教时间为期3个月。
全科医生经过中心儿科门诊培训后,按照时间分批次跟随三级医院从事临床教学工作的儿科专家在中心开展每周半天的儿科门诊教学,采用“1+1+1”即1名儿科专家、1名儿科医生和1名全科医生的合作工作模式。专家门诊限诊15人,以全科医生为主处理儿科患者,儿科医生和专家从旁协助。门诊结束后坐诊医生共同讨论病例,专家进行点评和讲解本次门诊所诊治疾病的相关专业知识,带教时间为期3个月。
1.2.2 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教学
中心除采取传统门诊带教方式外,还采用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方式(PBL)。在这种“1+1+1”的教学平台中,专家引导全科医生提出符合临床逻辑的问题,讲解总结解决问题的知识与方法[5]。
1.2.3 标准化患者教学
从事儿科工作需要医生具备良好的医学沟通能力,中心引进标准化患者教学模式,由所有全科医生共同探讨儿科诊疗中常见的医患沟通问题,避免因沟通不畅引起的医患矛盾。
1.2.4 全科医生儿科诊疗技能评估
中心与中山医院全科医疗系开展全科教学模式时,为评估教学成效,制订了全科医生门诊能力评估表。儿科轮转时为评估医生的儿科技能学习效果,轮转前、后由全科医生进行自评,同时由专科医生对轮转医生分别进行评估。
2 结果
全科医生经过儿科技能培训后,开始在全科门诊或/和儿科门诊接诊儿科患者,2014年中心全科医生开始介入儿科门诊工作,儿童诊治数量从最初每月30人次上升到近200人次。由此可见,在医联体模式下开展儿科技能培训带教有利于提升全科医生儿科诊疗技能、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和培养合格全科医生。
2.1 全科医生儿科诊疗技能得到提升
全科医生介入儿科诊疗后,利于建立儿科、儿童保健及全科医生儿童医疗服务团队,扩大服务范围并保证服务质量。培训前、后的儿科门诊接诊能力评估表分数也有所提升,评估表采用9分制,1~3分为有待改进,4~6分为合格,7~9分为优秀(表1)。
评分结果表明,全科医生自评和专科医生评估的接诊技能都有了不同程度提升,病史采集全面性、复诊时间选择、药物选择和剂量计算等方面提升最快;但在安抚家长情绪、获得儿童配合度、咽部体检等方面还有待提升。
2.2 利于分级诊疗制度建立
专家带来了儿科诊疗方面的最新进展,更新了儿科和全科医生知识体系,使具有同种健康问题及需求的患者在医联体内得到相同质量的医疗服务[6],推动医联体内服务体系下儿科诊疗的同质化,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进行诊治,疑难杂症及急症在专科医院诊治有利于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全科医生将成为儿科接诊量最大的一线工作人员[7],能更好地实现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和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8]。
2.3 利于培养合格全科医生
专家进入社区带教使专家与全科医生有机会在同一平台共同工作,专家能更深入地了解社区实际情况,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培养全科医生更加有的放矢,以满足社区医疗的发展和需求[9]。
3 讨论
儿科诊疗技能培训中,笔者也发现了不少有待改进的方面,包括医师对待培训的态度、带教师资的匮乏和需建立长期培训政策及标准等等。
3.1 部分全科医生对儿科技能培训持消极态度
儿童疾病变化快、诊治儿科患者费时费力、经济收入与工作付出不成比例等综合原因,导致部分全科医生对培训持消极态度。
3.2 带教师资不足
随着儿科医学的发展,其分科也越来越细,而对社区儿童出现的生长发育、心理问题、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预防接种和儿童保健等疾病,需要多专科专家深入社区,分时段进行带教,无形中增加了专家带教时间安排和衔接上的难度;传统儿科医生培养侧重于小儿内科学,专科医生则欠缺相关的全科理论,只着重于疾病本身,这些都不利于培养儿科全科医生[10]。
3.3 开展儿科诊疗服务建议
开展专科技能培训需要医联体各成员单位共同协商符合长期运作的政策和标准,三级医院需对各专科专家的带教工作进行时间上的统一协调,同时对在社区开展教学门诊的专家在政策上有所倾斜。只有完善的政策和标准才能促进三级医院专家下沉社区开展专科技能培训;社区专科医生应有机会到三级医院全科医学科室进行进修学习,带教时才能具有更好的全科思维模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制订相应的薪资奖励机制,保障全科医生承担专科工作时获得合理报酬;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全科医学,全科医生在未来医疗体系中将承担基本医疗重任,全科医生临床技能的不断提高也是实现分级诊疗制度的有效保证,因此在医联体模式下开展全科医生专科培训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借鉴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闻有成. 区域医疗联合体啃下“看病难”硬骨头[N]. 经济参考报, 2012-12-14(7).
[2] 陶然, 吴华章. 国外医疗联合体模式研究概述[J]. 国外医学: 卫生经济分册, 2015, 32(3): 97-110.
[3] Lakhani M, Baker M. Good general practitioners will continue to be essential[J]. BMJ, 2006, 332(7532): 41-43.
[4] Harrison J, Harrison CE. Developing a model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provision in primary care[J]. Int J Occup Med Environ Health, 2002, 15(2): 185-192.
[5] 郭林杰, 吴浩, 唐承薇. PBL教学方式探讨[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4, 31(3):215.
[6] 赖伟, 许海风, 万文. 论中长期医疗改革重要任务: 推进医疗同质化[J]. 中国医院管理, 2015, 35(6): 1-3.
[7] 苏苗赏, 徐漫欢, 张海邻, 等. 香港与内地儿科医学教育模式的比较及研究[J]. 中国高等教育, 2012, (6): 44-45.
[8] 魏登军, 黎夏. 国外分级诊疗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6, 30(2): 8-10.
篇6
关键词:品管圈;儿科病房;护理工作;满意度
社会文明在不断进步,人们的自身意识也得到了提高,对服务类行业的要求也越加的苛刻。医院作为一个大众场所,其自身体系的庞大,业务种类的繁多使其的管理难度非常大[1]。要做好工作效率及服务质量的同步发展,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管理体系。品管圈的概念最早由美国Deming教授提出,并在实践中验证了多年其合理有效性[2]。为了进一步加强医疗管理的质量及服务质量,本次研究选择了在儿科病房成立品管小组,以观察患儿家属的总体态度,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病房住院治疗患儿及相对应家属100例,以实施品管活动为界,实施前50例及实施后50例进行对比。儿科护理工作人员14名,年龄分布在20~37岁,平均(27.53±4.82)岁。受教育程度分布为大专3名,本科11名。其他信息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品管圈活动实施办法:①准备阶段:认清护理工作现状,明确活动的目标。在儿科病房成立QC小组,命名为"爱帽圈",由所有护理工作人员14名组成,护士长任QC组长,监督带动活动的进程。其中本活动每2w组织1次,首先进行相关课程的培训与指导,对所有相关人员进行QCC培训,做好记录及评测,如护理方法、要点及健康宣教从而将其运用到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其次根据相关检查,并不断改善活动的相关内容;②实施阶段:分析儿科病房需要进行本次活动的理由,各抒己见找出需要改善的问题,现状调查并制定活动目标 组织本次圈活动的相关成员进行讨论,并制定出解决方案及所要达到的效果。实施过程中做好监督协调工作,遇到问题积极改进,并做到每日一查及阶段性检查成效;③总结阶段:做好整个活动过程的记录汇总,总结得与失及未来的打算。鼓励参与人员积极撰写论文并召开座谈会,丰富活动的成果。
1.3评价标准[3] 由我科室自行制定量评标准,制作满意度量表,通过接待、服务、医疗等项目进行评定,统计10分。其中优秀:8分及以上;良好:6~8分;差:6分以下。优秀及良好评定为总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中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检验标准取0.05。
2 结果
2.1家属满意度对比 患儿家属在QCC活动实施后评价服务优秀的31例,良好的17例,总满意率为96.00%,实施前评价优秀的19例,良好的23例,总满意率为84.00%,QCC实施后的患儿家属的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护理工作人员对比 本次研究阶段护理工作人员未出现过变更及增减。QCC活动实施前14名护理工作人员4篇,实施后18篇,QCC活动实施后数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品管圈是推动质量管理走向规范化、合理化的优秀的质管体系。QCC活动在日本各大行业均已得到普及,在对日本医疗体系的调研中发现,其技术的领先及素质的打造均得益于QCC的质管体系。QCC的实施能够大大提高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工作中能够很好的贯彻执行各种相关工作准则,相关人员间的协作精神也得以体现[4]。对于医院整体来说,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带动了医院整体凝聚力及形象的提升,全体护理人员均具有以患儿安全为第一的工作理念和工作宗旨,加强培训,人人重视,营造氛围,增加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保证临床护理安全工作真正落实,真正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大众[5]。本次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品管圈的良好成效,患者家属的满意度明显得到提升,工作人员的热情进一步的放大。找到并解决医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让患儿有一个优越的治疗环境,另陪护人员的身心也得到放松,这就是本次研究的宗旨。品管圈在临床中的成效明显,应当在我国医疗体系及更多的相关行业得到推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许晨耘,柯雅娟,陈茹妹,等.品管圈活动在手术病理标本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21-22.
[2]王颖雯,沈国妹,孔梅婧,等.品管圈活动降低儿科血液肿瘤病房响铃频次[J].护理学杂志,2013,28(23):49-50.
[3]何万涛.品管圈在儿科手足口病患儿护理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11):1685-1686.
篇7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复苏操作;培训;专科医生基地学员
[中图分类号] R174;R72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10(b)-0159-04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necessity and effect of neonatal asphyxia resuscitation technique training for specialist training base students.Methods 55 students in specialist training base including gynecology,obstetrics,neonatology,pediatric,anesthesiology department from August 2009 to August 2013 were centrally train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ormer ministry of health of newborn asphyxia resuscitation training course requirements and had the theory test and comprehensive simulation test,the theory test result and the examination pass rate of the students in different department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Results Training improved neonatal asphyxia resuscitation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students,the total mean score before training was (60.1±1.7),the total mean score after training was (95.4±2.3),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P
[Key words]Neonatal asphyxia;Resuscitation technique;Training;Specialist training base students
新生儿窒息是导致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全球每年400多万死亡新生儿中约有1/4的死因是新生儿窒息[1]。新生儿窒息也是我国新生儿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推广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是保障新生儿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有效措施。为了认真实施原卫生部提出的“确保每个分娩现场至少有一名受过复苏培训,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2]”目标,作为综合性三甲医院,具有妇产科、儿科、麻醉科等多个专科培训基地,为了全面提高我院新生儿窒息复苏力量,本院自2009年专科培训基地成立以来,对所有新入基地的涉及新生儿窒息复苏的科室学员进行规范化培训。规范培训、科学的考核评价是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技术推广工作的关键[3]。本文通过比较培训前后专科医生培训基地成员新生儿窒息复苏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培训后医务人员新生儿窒息复苏考核的合格率,探讨新生儿窒息复苏规范化培训方法的有效性,以期通过有效培训能够准确和熟练地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操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09年8月~2013年8月进入专科医生培训基地的培训包括妇科、产科、新生儿科、儿科、麻醉科5个科室学员,包括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共55名。参加培训的各个基地成员的年龄、职称、工作年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培训前的调查工作 在进行正式培训前,对参加培训的学员的新生儿窒息复苏相关知识理论摸底考试,试卷由100个单项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满分100分,60分为及格分。
1.2.2培训方法 按照原卫生部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课的要求进行培训,集中培训2 d,培训内容统一采用《新生儿窒息复苏》教材,培训的形式有理论授课、理论考试、操作练习、综合模拟考试。指南中的主要内容包括新生儿窒息复苏的原理综述、复苏最初的步骤、复苏面罩和气囊的使用、胸外按压、气管内插管、新生儿用药、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注意事项等七个方面的内容。由我院4名通过原卫生部考核、获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省级师资资格的人员担任教师,对参与培训的所有学员进行培训、复训、考核,培训教材采用《新生儿窒息复苏》教材。
1.2.3培训效果考评 ①培训后再次对学员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相关知识进行理论考试,试卷由100个单项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满分100分,60分为及格分;②培训后再次对学员综合模拟考试,参照《新生儿窒息复苏(5版)》教材考核量表,对参加培训的学员新生儿窒息复苏合格率进行考核,考核小组成员均参加过国家级师资培训,具备考核资质,考核满分38分,及格为33分。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 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不符合χ2检验条件者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以P
2结果
2.1各培训基地学员培训前后理论考试成绩的比较
各培训基地的学员培训后理论考试成绩成绩平均分>90分,明显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各培训基地学员的新生儿窒息复苏考核合格率
所有学员总的考核合格率为87.3%,其中合格率最高的是新生儿科,为100.0%,最低的为麻醉科,为70.0%(表3)。
3讨论
毕业后医学教育是医学门类的特有阶段,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训是医学生进行学生和临床医生角色转化的重要阶段,既能培养优秀合格的专科医生,也符合国际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4-5]。以需求为依据确定的标准培训课程可进行规范化培训,应用科学的评价体系可显著提高临床基本技能及相关理论集中培训的效果[6]。调查发现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不仅有利于培养胜任临床日常工作的医师,而且对培养出名符其实的临床医学研究型专家更有重要意义[4],特别是对专业性较强的学科[7],如妇产科、儿科等。全世界每年有近500万的新生儿死亡,其中约19%为出生时窒息,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2004年原卫生部启动“自由呼吸生命之源”的中国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其目标是确保每个分娩现场至少有1名受过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并掌握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全国范围开展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的效果显著[8-10]。而本院各个基地培训的学员是各个科室的有生力量,他们的年龄在22~26岁,工作年限为0.5~4年。本研究培训前调查发现,各个相关培训基地学员在培训前对新生儿窒息复苏相关知识的掌握不容乐观,整体的平均成绩为60.1分,刚过及格分数线,这其中包括新生儿和产科专科的学员,虽然他们的成绩相对其他专科较高,但仍然在60~70分水平,将为以后新生儿窒息复苏的重要力量。基于新生儿窒息复苏技能掌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故对各个相关培训基地学员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技能培训是很有必要的。研究发现对相关科室医护人员进行新生儿复苏项目培训,可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提高复苏成功率,降低围生期新生儿死亡率和提高新生儿存活质量[11]。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新生儿窒息复苏的规范化培训,首先,新生儿窒息的理论考试成绩得到很大的提高。各个培新基地的学员参加培训前后理论考试成绩比较,培训后考试成绩平均分>90分,明显高于培训前。由于我们的培训计划严格按照原卫生部全国统一的《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课的要求进行培训,培训的形式有理论授课、理论考试、操作练习、综合模拟考试,并且是由获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省级师资资格的人员担任培训教师。因此,不仅理论知识得到很好的提高,而且培训学员总的考核合格率为87.3%,其中合格率最高的是新生儿科。可以说经过培训,87.3%的学员成为掌握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具有在分娩现场抢救新生儿生命的能力。臧贤玲等[12]对上海市某辖区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培训效果进行评价,发现培训使医务人员窒息复苏技能明显提高,不同机构和部门的测试成绩都有显著改善,经培训后各助产医疗机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培训前下降8.83%,复苏成功率提高16.33%,新生儿窒息死亡率下降30.77%,效果非常显著,与本研究的结果一致。成丽霞[13]培训后总结也发现规范化地对医务人员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技能的有效培训,大大地降低了新生儿因窒息而导致的伤残或死亡概率。因此,新生儿窒息复苏技能的全面掌握是保障新生儿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有效措施。
在培训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无论在培训前还是培训后,麻醉科的学员对新生儿窒息复苏的知识掌握是相对较低的。分析可能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所学专业的限制,麻醉科所学专业与产科和新生儿的相关性相对较小,具备的理论知识薄弱,所以在培训前后的提高要相对困难;另一方面,由于麻醉科医生更擅长的是成人的抢救,新生儿科的抢救原则和成人有很多的不同[14],或相反的地方,这是麻醉科医生需要克服的。其次,培训时发现有一定产科基础的,对新生儿窒息复苏知识接受能力更强一些。学员因没有轮转过产房,对自然分娩新生儿出生后的生理过程不了解,可能会影响其对窒息复苏的理解。因此,培训需安排在学员轮转过产房,对自然分娩有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这样培训的效果将会更好,韦彩妹[15]研究也发现相同的问题。再次,合理地安排理论授课和操作练习的时间,重点是学员在模拟情镜下反复的模拟训练[16]。因此,应总结经验,有针对性地制定合理有效的新生儿窒息复苏的培训计划。
总之,对专科医生基地成员,作为医院的有生力量,其新生儿窒息复苏操作培训是很有必要的,而且培训效果显著,大多数能掌握这一操作[11]。
[参考文献]
[1]臧贤玲,王珏,汤振宇.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管理方法探索[J].上海预防医学,2012,4(2):81-82.
[2]尹丽霞,胡艳丽.新生儿窒息规范化复苏的培训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5):594-595.
[3]李小清,马麟娟.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技术推广模式效果评价[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2,2(2):83-84.
[4]郭华,孔江联.临床住院(专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与在职研究生培养同期对接模式的研究与实施[J].中国成人教育,2010,(19):104-105.
[5]何坪,李曼霞,张朝鸿,等.重庆市实施新颁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大纲的效果与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3):1384-1387.
[6]高洁,李雁平,李彤,等.天津市以需求为导向的全科医师技能集中培训的实践与探索[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7):1227-1230.
[7]于月成,姜伶俐,辛晓燕,等.妇产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践与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94-96.
[8]赵秀敏,卢彩玲,王晓艳,等.精益管理在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推广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28):111-114.
[9]王宁,王宝生,高科,等.区县级医院医务人员新生儿复苏培训效果评估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3,8(4):245-248.
[10]谭玮,丁香平,周锦龙,等.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临床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3,8(4):256-258.
[11]顾海红,俞丽君,张豪,等.持续新生儿复苏培训对新生儿窒息和病死率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9):1512-1515.
[12]臧贤玲,王珏,汤振宇.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培训效果评价[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2):1765-1766.
[13]成丽霞.医务人员新生儿窒息复苏技能规范化培训的方法与意义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46(28):584-585.
[14]林娟,甘淑贞,罗银秋.多元化信息化形式培训对医技人员掌握心肺复苏技能的影响[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4, 10(5):421-422.
篇8
【关键词】儿科;实习;临床带教;方法
1内容和方法
实验组采用改良带教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法。实习结束后评价实习效果。其中改良带教法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如下。
1.1入科前培训要求
教学秘书在实习第一天就对医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并上好入科指导第一课。带领医学生认识带教教师,消除学生的顾虑。主要内容有:(1)介绍环境,熟悉科室规章制度、实习生纪律和职责,以及医德医风和法制建设等。(2)了解入科8周的技能掌握进度、时间安排,明确需要掌握的技能及完成的实习任务。
1.2提前接触临床活动
(1)每天早上提前20分钟到岗,进入病房,了解所管患儿前一天的病情变化及各项检查结果,与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进行病史采集、体检等;查房时由医学生汇报患儿的病情,提出当天的诊疗重点。(2)每人分配1~3个固定的床位,跟主管医生一起管理患儿。(3)每天上、下午各巡视病房一次,随时了解患儿病情。(4)每周四进行一次大病区病情汇报,使信息互通,不拘泥于各自所管理的病种。(5)每周五教学查房,随机挑选医学生汇报病史,对患儿进行全面体检,由带教教师总结存在的问题。(6)查房时随机抽查医学生的完整病历、病程记录、出院记录等医疗文件,着重培养其诊疗逻辑思维能力。
1.3模拟医学
结合医学生实习特点进行操作技能模拟训练,包括静脉穿刺、骨髓穿刺、腰椎穿刺、新生儿窒息复苏操作等。操作前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处理措施,即如何在操作前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取得他们的信任等。应用模拟医学教学时,由医学生根据理论及教学光碟先独立操作一次,针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及不足之处及时纠正和总结,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增强了自主意识。
1.4开展循证医学(EBM)教育
每周挑选有代表性的病例,根据患儿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预后等,鼓励实验组医学生按下列步骤接受EBM教育:(1)根据临床信息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2)寻找问题的证据。对文献中的证据进行检索,搜集证据。(3)对所获得的证据进行真实性和临床实用性的评价。(4)将证据与患者的个体因素相结合作出医疗决策并予以实施。(5)对整个医疗过程进行总体评价。在此过程中,实验组医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共同努力、查阅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演讲和报告。
2评价
2.1病例分析测评
指定两名带教教师对两组医学生进行病例分析测试,并根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评分项目有:主诉提炼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手法的规范性、准确性;辅助检查的判读;鉴别诊断及依据(至少3种);进一步应做哪些辅助检查,目前的治疗方案。
2.2病历书写测评
随机抽查两组医学生的病历、医疗文书,并按病历质量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2.3技能操作测评
根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即:是否提前与家属沟通,沟通技巧,操作的手法及无菌观念,定位是否准确,操作后对患者的安排及操作器械的清理等。
2.4主客观评价
对患儿家属进行问卷调查,以获得家属对医学生的总体评价;对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医学生对改良后带教方法的评价。
2.5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u检验。
3结果
3.1两组考评成绩比较
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医学生各项考评成绩更高,组间存在的差异明显。
3.2实习结束后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结果比较
实习结束后对180名患儿家属及医护同事进行实习效果问卷调查,客观评价结果上对照组与实验组无明显差异。实习结束后对两组医学生就实习效果主观评价进行问卷调查,实验组医学生实习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表现为高分值区间选择者较多,尤其在EBM等上有明显区分。
4讨论
4.1高校扩招后学生素质普遍下滑,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差,很多医学生由于茫然而随波逐流,实习盲目而被动[1]。为此,我们把对医学生的要求细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强入科实习前培训,制定具体培养目标,明确应掌握的内容,详细列出实习工作要求,使医学生心中有数。而早期接触临床活动有助于医患沟通能力、临床能力及临床思维的培养,能促使医学生了解更多病种,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且改良的实习方法打破了以往集中实习的模式,患儿及其家属不易产生抵触情绪。医学生在采集病史及体格检查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不知道如何与患者家属沟通,病史采集不全,由于患儿不合作不能很好地完成体格检查等[2-3]。经过主管医师和带教教师的具体指导,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临床技能逐渐提高。
4.2模拟医学有助于提高操作技能。由于模拟人及操作模块采用了与人体近似的材料,与在患者身上操作很相似,所以学生兴趣较浓,积极性较高,通过反复练习手法越来越熟练,无菌意识也逐步增强。模拟医学的应用,使医学生较早接触临床,增加了动手机会。我们鼓励医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儿科内容,全组人员共同努力,查阅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演讲。最后发现,医学生对专题疾病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远不是几堂理论课所能比拟的,而且在查阅资料过程中他们能发现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EBM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使医学生掌握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医学生科学治病的理念。
4.3调查结果显示,客观评价结果两组无明显差异,可能与问卷设计及“人情打分”有关,没有统一的量化指标,因而测评结果较模糊,需要改进;在主观评价结果中,实验组医学生的高分值区间选择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尤其在EBM教育等方面。
【参考文献】
[1]许莉.关于儿科临床实习带教问题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177-178.
[2]韦桂姬.规范带教程序提高儿科临床实习效果[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05)101-102.
篇9
新生儿专业是儿科学中建立最早和规模最大的专业,新生儿的理论教学和技能培养以及知识运用脱节是儿科教学的突出问题,由于临床医疗质量监督的特殊要求、临床医患关系日趋紧张以及新生儿科学的特殊性,越来越多的医学生对新生儿学的了解仍然停留在理论程度,对新生儿疾病的认识非常有限,更谈不上技能的培养及知识的拓展运用。在其他相关临床学科的学习中,同样的状况并不少见,这也使得很多医学生走出校门即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在实施临床医学生新生儿学教学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临床医学生对于新生儿疾病的了解停留在课堂讲授的层面,缺乏调动学生主动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学习的手段;(2)《儿科学》课程设置中缺少对于新生儿相关技能培训的安排,没有直观的教材和生动的专题对于新生儿疾病相关技能的运用做详细阐述;(3)缺乏针对临床五年制医学生学习新生儿学的社会人文科学教育,学生自主学习、搜索、总结、调研的意识不足。
2STS教育意义和作用
STS教育{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STS教育的基本精神强调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等紧密结合,使学生的智能得到开发,劳动素质得到提高,未来意识和参与意识得到增强,即培养出具有良好科学素质和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该方法自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诞生以来,在全球各大高校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推广。自上个世纪末引进国内后,在医学教育学领域的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医学遗传学等基础学科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及社会责任感得到提高,获得了不错的效果。STS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科学教育要着眼于现实的世界。这就要求医学教育要学以致用,要涉及当地与医学相关的事物或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世界观,提高科学探究的技能,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新生儿学教学渗透STS教育的现有基础渗透
STS教育思想,实质就是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培养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通过新生儿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内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医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医学与技术的相互支持。在讲述新生儿学基本概念和病理的课程的同时,应适当介绍与之密切相关的技术。二是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体现新生儿科学发展促进人类健康,推动社会进步,人类社会的需求又为新生儿科学发展提供动力。所以,现代新生儿学作为临床学科,虽然专业性很强,但是我们也应该尝试渗透STS教育理念,将医学知识和社会生产及生活现象相互联系;重视技术教育,使科学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重视素质教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素质,培养发散式思维,提高学生应用技能和知识的能力。针对上述问题和教学现状,我们在临床医学《儿科学》课程新生儿学的教学中,建立用于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新生儿学STS教育专题,培养学生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主动学习的习惯,继而规范临床见习课程中新生儿相关技能的培训。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鼓励临床医学生开展社会人文科学主题讨论,组织学生共同完成新生儿临床疾病的现状调查,并可能对临床医学中其他课程的STS教育的实施也具有借鉴作用。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采取讲授法和多媒体及网络教学的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授新生儿疾病知识的同时,一并渗透STS教育观念,使学生了解STS教育的内涵,并开始自主思考相关问题,并在课后利用在网络平台上的相关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将学习心得以论坛发帖或讨论的形式,反馈到教师处。
(1)制作实施临床医学生新生儿学教学渗透STS教育各个专题:搜集资料,制作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窒息、黄疸专题、新生儿复苏、氧疗后ROP专题、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回肠造瘘术专题、新生儿早期信号专题、新生儿口腔功能异常专题、新生儿先天性甲低、唐氏综合症专题、新生儿唇腭裂、外耳道闭锁、多指专题、新生儿静脉内应用造影剂过量专题、新生儿输液液体外渗导致的腔隙综合征专题、静脉营养液引起的新生儿组织坏死专题。教学准备是一个非常严谨和复杂的过程,对于题材的挑选,不仅要根据医学技术的发展与当今社会现状乃至国情,并且还要考虑到本教研室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基础,因此,我们选择的专题必须是临床常见、且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新生儿疾病,对于这些疾病,我们有足够的临床病例及治疗经验,配合教学的实施。
(2)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课程完成对专题的总结及: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总结、整合,完成相关专题的多媒体课件和教材的制作,将专题在网络课程中。多媒体制作是一项技术,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将本身技术性很强的临床新生儿学融入多媒体中,对大量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资料整合编辑,选材以及教学设计很重要,后期制作也需要有相当的医学美学基础。我科已有网络课程系统,可供数百名学员同时在线完成自主学习、课后答疑及考试,课程网站中的论坛作为开放的交流区,为师生的互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组织学生利用教室和宿舍的计算机终端自主学习相关专题:仅仅通过授课和被动的阅读资料,学生自主阅读和学习的能力无法得到实际的增强。这和教师的引导及督导作用不够息息相关。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又无法抵制网络中无效信息的诱惑,于是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沉溺于网络游戏、聊天和小说阅读中。对于真正需要认真学习和思考的问题,往往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应付了事。因此,我们很好地利用网络课程这个高效的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并监督导其学习效果。网络课程中在线时间的控制,自学笔记本、知识点习题以及在线自测等一系列教学手段,都为教学督导提供了很好的模式,且省去了大量的人工。而在网络课程中,即使通讯软件的使用,则更好地将我们的网上教学从一代、二代的被动和延迟交互模式,逐渐过渡到同步教学的模式。
(4)利用儿科技能培训室,以PBL教学法在标准化新生儿模型上进行技能培训:目前,临床医疗质量监督要求严格,临床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再加上新生儿学的特殊性,学生操作技能的培训,不得不依赖模型和教具,儿科技能培训室便应运而生。许多在真实人体上实施的临床操作都可在高仿真的模型上进行,例如心肺复苏、误吸急救、气管插管、胃肠减压、导尿、清创、缝合、穿刺、输液、腰穿、骨穿、胸穿、腹穿、脐部护理等操作都已一一实现。我院已经建立的儿科技能培训室(临床技能培训室),包括标准化新生儿、新生儿护理模型、新生儿复苏模型、新生儿静脉穿刺模型、抢救台等。其适用于学生技能操作训练和考试,解决了学生临床实践机会较少的问题,成为理想的教学辅助工具。对于临床较少能实践的新生儿疾病的查体、护理、静脉注射、心肺复苏等一些临床医学生必须掌握的操作,可以在技能实验室供学生反复训练,促进学生临床技能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技能培训中,教师在讲解操作步骤和示范教学后,就可以让学生自主练习。在该过程中,我们将PBL教学法贯穿始终,以模型模拟的疾病为切入点,让学生在整个操作中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整体的概念,对于操作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也有深刻的印象,而不是把技能培训当作单纯地在模型上重复机械的动作。
4新生儿学教学渗透STS教育的前景
新生儿教学渗透STS教育在现有基础上,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相关设想如下: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次研究的对象为72例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儿科患儿。72例患儿中,男37例,女35例,年龄范围3~15岁,平均年龄(9.2±0.3)岁。依照随机抽样方式将72例患儿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例数均为36例。
1.2儿科护理风险问题:①患儿识别错误。儿科护理工作中,通常采用床头卡对患者进行身份识别,或是直接叫名。但是由于姓名重合或是床头卡混乱等原因,极易出现身份识别错误问题。针对此类儿科护理风险,应对患者采用具有二维码的腕带,在护理工作中对患者进行二维码扫描及叫名身份识别。如有患者丢失腕带需立即前往住院处补办,患者需将腕带随身携带。②儿科护理工作中,未对患儿实行严密细致的护理[1]。护理工作上的疏忽不细致将会致使患儿身体出现较为严重的异常状况。对于患儿身体存在的突发病情未及时与相关医师联系会导致患儿病情无法得到及时救治,严重时会危及其生命。③特殊药物的应用注意。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加强对药物应用管理问题的关注。对用药后患儿的病情变化及反应严密观察,在护理中时刻注意证据的保全问题,对存在疑问的患儿应留存安瓶等物品,以便在医疗纠纷发生后进行举证。如在对病情危急患儿进行抢救需口头下达医嘱时,护理人员应将所听到的医嘱进行重复,待确认无误后方可遵照医嘱工作,在抢救后再及时进行具体记录。若发生医嘱存在问题,护理人员有权拒绝执行医嘱,如药量、配伍禁忌等。
1.3儿科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1.3.1对照组护理管理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方法具体为:指导护理人员对患儿的基本资料进行回顾总结,对其病情状况进行认真分析研究。
1.3.2实验组护理管理方法:①增强风险意识,加强安全管理。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其全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存在护理风险,一旦处理发生失误、不当,风险问题就会产生。因此,护理人员岗前培训工作极为重要[2]。在岗前培训活动中,进一步树立提升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及素养,在护理记录书写中也不应随意进行修改。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始终保持着一个认真、谨慎的态度,对先进的护理技术及知识进行全方面的学习。②制定落实科学细致的风险管理计划。首先应对医疗事故处理规范及其相关文件认真阅读,对已明确的护理风险进行正确辨别及细致分析,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一些有极大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问题进行应对措施的提前制定,如用药问题、抽血问题等。在护理风险管理计划制定中应将日常的护理情况作为依据,对风险管理的防范措施进行明确,依照相应计划落实风险管理工作。③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护理人员应始终运用认真、耐心的态度向患儿家属进行病情介绍几护理方案、结果、问题解答。同时还需运用真诚、主动的态度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与患儿沟通,尽量争取到患儿最大程度的治疗配合。与患儿及其家属以诚相待,积极建立起一个良好优良的护患关系。对已存在的风险问题实行及时补救措施,对患儿家属给予最诚挚的安慰及歉意。在儿科护理工作中认真负责,才能够将医护纠纷的发生率降到最低,进一步提升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④制定科学的干预措施。行政干预:锐器伤害的报道及反馈制度的建立[3]。对于锐器使用问题,应积极建立起相关科学的安全操作规范,同时对一些引进的新型护理产品安全使用进行培训,从而进一步增强护理人员的行为依从性。强制干预:主要是指对法律、规范进行充分科学的运用,以其强制性对用人单位的安全工作环境及条件进行要求,从而有效减少锐器伤害发生率。
1.4观察指标:对两组患儿的风险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具体为:对两组患儿护理中出现的风险问题数量及所占比例进行对比研究,主要的风险问题为用药不当、护理不细致及患儿识别错误等。
1.5统计学分析: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儿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主要为特殊药品应用失误、护理工作疏忽、护理文件识别错误等。36例实验组患儿中,用药不当问题1例,护理不细致问题1例,患儿识别错误1例;对照组患儿中,用药不当问题2例,护理不细致问题3例;患儿识别错误1例。实验组与对照组患儿的风险发生率分别为8.33%及16.67%。实验组患儿家属中,满意例数为35例,1例表示护理一般,护理满意度为97.22%;对照组患儿家属中,满意例数30例,6例表示护理一般,护理满意度为83.3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