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6 16:40: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武术培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武术培训总结

篇1

半个月的培训很快就结束了,时间虽短,但却鉴证了我的成长过程。从最初的茫然到确定奋斗目标,从逃避现实到勇于面对种种困难,从不自信到自信,我经历了一个质的蜕变。

从培训的第一天开始,我就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完全摆脱了在大学期间的散漫状态,努力按要求做好每一件事,因为这样可以向成为一名教师的信念越走越近。在培训过程中,我主要在两方面得到了收获,一是做人方面,二是技能方面。

在做人方面,从郑校长讲授的课程中吸取了很多精髓。首先,在积极心态与消极心态处理事情的对比分析中,我知道了心态对人生的重要性。人无论面对什么事,都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因为乐观会让人心胸开阔,乐观有助于人的成功。正是因为明白了这一点,我用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培训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坚持到了最后。同时,我将“成熟的人不问过去,豁达的人不问未来,成熟的人只看现在”作为保持良好心态的规范,铭记于心。其次,我认识到了与人沟通的重要性。明白为什么喜欢和“她”说话,而不喜欢与“她”交流,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表达,这里起最主要作用的是表达方式和肢体语言。我自己本身也欠缺这种与人沟通的能力,但在培训过程中我知道该如何与家长、学生进行沟通。不只老师要学会这点,这是社会的生存技能,是一种本能,任何时候都可以受用。再次,我学会了坚持。说实话,培训的半个月也挺苦的,因为要有一项项的考核,每天都有不同的事情要去完成,压力是很大的。每当有内容我想不出时,就拼命地鼓励自己认为我能行,为了不断前进不离开这支队伍,我学会了坚持而不再会面对困难而退缩,而是勇敢的面对。无论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什么事,我都会坚持自己的目标,一直走下去。最后,我学会了多种场合的礼仪。以前我认为只要说话对人尊敬,动作不夸张,这就是礼貌。其实并不是这么简单的,培训后我觉得以前的想法太幼稚,同时也理解有些事失败的原因。礼仪是一种素质的象征,在一个人的命运中起着重要作用。上了礼仪课,我知道最标准的站、坐姿,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不同的民族习惯要尊重等等规则细节,我感觉按这种标准走,自己的气质变的都比以前好了,因为精神饱满不但会影响自己心情,还会感染周围的人。这是我在培训中在做人方面所学习和收获的主要几方面,当然有的只是领悟到了,在以后的生活中加以运用,我相信一定会又好的效果,终身受用。

在技能方面,我也学会了好多东西。首先,在吴校长的细心讲解下,我真正理解了“教”与“学”的关系。在大学时知道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但都是理论性记忆,培训中才明白应是教师起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要群体,自主学习知识,不再使用以前的“讲授式”教学法,课堂上学生能做的就不用老师,就是这种理念才是现代教学理念,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是重点。其次,我明白了五步教学法的设置意义。导入是一个关键点,就像演出时的开场,一定要精彩才能吸引观众,同样一节课导入要有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那样下面所要传授的知识才会有价值。呈现是新知识的讲解,在这个过程中要精练,做到突出重点、讲好难点、说明疑点,这样才能讲好课。操练时老师起规范督导作用,练习是学生自主强化过程,不要误认为相等同。巩固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学习完要巩固练习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取得效果。这五个教学环节环环紧扣,这样的课堂才是好的课堂。再次,我学会课件制作中有的细节。以前学习的只是表面的东西,通过跟计算机老师的学习,我可以让蝴蝶飞舞起来,可以使用超链接,可以使用各种方法达到增强学生记忆的效果。这都是在专业老师指导下自己试验得出的。记得当时我还不理解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怎么做,但郭老师说自己发现方法可以记的印象深,现在看来果然效果很好,在我的教学中将也采用此方法。最后,我学会了讲课,这是我培训中最有成就感的事。我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都运用到我的课程设计中,以前我也可以讲但主要采用讲授式,现在我的讲课中融入新内容,我本着学生能做的事老师不做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数学本身是一种枯燥的学科,要在课堂上适当采用幽默方式,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爱上数学,才有兴趣去学习。这就是培训中我在技能上所学到的,我会把它们全部融入我的课堂,争取早日讲出一堂生动的课。

培训虽然结束了,但我的任务更重了,身上的压力也更大了,我要将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思想加以运用,真正体现它们的价值。可以说这十五天我学到的东西比大学四年学的内容更有价值。我会永远记得这个成长的过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更要努力,为了不浪费我所学的知识,为了完成我的教师梦,为了一切一切

篇2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的体育体制也发生了改变。以往业余体校的培养模式已不能再满足市场的发展需要,各种形式私人开办的体育培训机构应运而生。本文对平顶山市区少儿武术培训机构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建议,为平顶山市武术培训机构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少儿 武术培训机构 现状 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平顶山市区少儿武术培训机构。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为本文研究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2.访谈法。通过各种渠道有针对性地与本研究有关的人员进行访谈,获取研究上的资料。

3.逻辑分析法。运用逻辑的方法进行归纳推理和总结,得出结论。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少儿武术培训机构类型

(二)少儿武术培训机构的盈利状况分析

经济效益是市场运作的驱动力。笔者对22个培训班的盈利状况调查如下:处于赢利状态的有15家,占62.8%;处于亏损状态1家,占4.5%。目前平顶山市武术培训班大多处于赢利状态。

(三)少儿武术培训机构规模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培训机构的类型大体可以分为公办和私办,由表1可知公办可分为以下三种:1.市重点体校武术训练点(2个);2.市教育局下属少儿武术培训学校(5个);3.市团委下属青少年宫(1个)。私办可分为两种:1.个人独立投资拥有长期使用权,以及拥有培训必需硬件所有权的(8个);2.个人租用场地,只在培训时间内拥有场地使用权(6个)。其中,私办培训机构占较大比例。

(四)教练员现状分析

1.文化程度

教练的文化程度不仅反映出他的理论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反映出他的实践经验。调查发现,本科以上学历为25.0%,专科以下占43.8%虽然武术运动是一项技能运动,但是理论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科学的训练理论能更加正确的引导学员进行科学、健康的训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从教资格

三、建议与对策

(一)转变教练员的观念提高教练员的业务水平

在平顶山市目前的少儿武术培训市场上,如何使教练员的观念尽快转变,就成为了这个市场良性健康发展的关键。教练员一定要转变从前他们自己在业余体校训练时接受的教练员观念,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转变从前“教练员为主”的旧观念,培养开拓进取精神,树立服务的思想观念,用优质的服务为社会培养体育人才,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并从事体育训练。教练员只有用服务行业的服务理念、职业道德来规范自我,本着服务的理念开展工作,才能把自己的培训水准提高,才能使培训事业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二)加强对少儿武术培训服务的营销组合策略研究

少儿业余武术培训是属于服务性的产业,这就要求教练员也就是培训班的开办者要有一定的市场营销的经济意识。培训班的经营者要有一定的组合策略,概括起来可分为一、培训内容策略,包括武术培训内容的发展课程计划、课程设计以及实际时间等;二、培训内容价格策略,主要解决如何看待和评价课程内容的价值,实现营销目标和利润目标;三、促销策略,主要是研究如何促使更多的孩子来参加乒乓球的培训,如何和更高一级的武术俱乐部和专业队建立梯队建设框架,从而使自己的培训班在学员出路问题上有新的突破

(三)规范和加强少儿武术培训市场的管理

平顶山市的少儿武术培训市场起步晚、规模小,行业组织尚未形成,这就要求各个培训班要加强相互交流,为自己培训班也为整个培训市场健康合理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虽然随着人们法制观念的加强以及政府层面的管理宣传力度的加大,但整体的宏观层面以及中观层面的管理、监督比较缺乏,因此,在微观层面就更需要各个培训班加强自身的管理

四、结论

体育培训机构是一个有发展潜力的机构。开展的越来越火热,少儿体育培训市场也引起了关注,人们对少儿体育培训机构的认识更加理性化,不再是走专业化的道路,而是促进少儿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本文对少儿武术培训机构进行了调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为平顶山市区武术培训机构的生存与健康快速有序的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3

一、传统武术的现状

1979年1月,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之后便掀起了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动员了8000余名专职武术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耗资100多万,开展了我国武术史上空前的“普查武术家底,抢救武术文化遗产”的工作。经过3年的努力,初步查明流传各地的“流源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129个;然而,挖掘整理时出版发行的武术书籍有相当一部分近年来已经绝版。全国各省市的许多书店只能买到一些太极拳系列的书或教学VCD碟,偶尔会碰到为数不多的规定套路,传统武术方面更是少之又少。

二、中国传统武术的普及情况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据有关调查统计资料表明,全国经常从事武术锻炼的人数达6500万以上。但是这些锻炼这中青少年大都练习竞技武术或规定套路,而其余的中老年主要练习24式、48式、42式及陈、杨、吴、孙、武竞赛套路及相应的太极剑术,而练习传统武术的却为数不多。长此以往,中国武术这样的传承方式确实令人担忧。

三、散打未进入2008年奥运会之原因

1.散打运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散打运动经过20多年的总结、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已为世人所瞩目。目前,现代散打运动无论是在竞赛规则、教学、训练方面都已形成可较为系统的体系,而且还在教练员岗位的培训、技术理论专著的出版、音像制品的推广等方面都已形成规模。然而,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武术散打改革远远不够,进军奥运还需要我们武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从根本上总结、分析、改进散打运动项目。

2.我国散打竞技水平发展不均衡

在近几年的国际比赛中,我国运动员的优势正在逐渐减小,甚至在有些级别已不存在优势,其他国家的进步已经对我们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我国散打小、中级别具有一定的优势,而75kg以上的大级别没有优势且处于劣势。 散打项目,除了要求运动员掌握一定的技术、战术以外,对运动员意志品质和体能都有较高的要求,而我国大级别选手在力量和灵敏等方面的素质都无法和欧美很多运动员相比。

3.散打比赛的规则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规则改动至今,比赛中的高难动作和腾空动作仍然很少运用,这主要与教练员。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打法战略有关。他们认为:散打比赛,最根本的是要取得比赛胜利,常用的基本技术最可靠,费力少,得分率高,而高难度动作和腾空动作不但费力得分率低,而且还容易给对方留下反击空挡,得不偿失。所以在平时训练中,不论是单项技术训练还是技术训练,都不把发展难新技术作为一个专门训练来进行。因此,建议规则中通过一定的方式,规定高难动作和腾空动作,鼓励使用创新动作。使用得罚高分的办法来促进散打难新技术的发展。这样,运动员和教练员才会主动地去发展训练难新动作。在积极推进难新技术的同时,对运动员整体技术也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运动员的力量、柔韧性、协调性、平衡能力以及对节奏的控制和对战机的把握与控制能力都会随之提高。

四、从跆拳道看武术的发展

有人说跆拳道源于我国的武术,是传统武术的一个脉系。不知这种说法是否准确,也不知这种说法是否真正有人去考证,但共同作为东方文化的因子,跆拳道与武术在技击、养生等多方面有着许多共性。并且可以肯定传统武术无论在技击效用上还是在养生健身效能上,以及承载文化内涵方面都要优于韩国的跆拳道。传统武术比跆拳道更具吸引力,更具魅力。

篇4

关键词: 中专院校 武术教学 教学改革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作为一门传统民族体育项目,武术教学在中专院校教学改革中具有特殊意义。

一、中专院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意义

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项优秀的体育项目。武术教学不仅能够起到发展充实我国体育事业的目的,还具有传承文化的独特功能。在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武术一直是人们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武术项目经历沧桑变迁最终得以保存。现代武术是传统武术项目在现阶段的创新和发展,在中专院校的体育教学中武术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他们经过更加系统的武术理论学习和武术文化的学习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对中华武术的认知[1]。

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武术技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当前中专院校的武术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武术课程实践实训课所占比例过大,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另外,武术文化的教育立足明显不足,武术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了解武术文化对于提高综合武术修养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就教学现状来看,非常有必要开展教学改革。

二、中专院校的武术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武术教学在不同层次的学校都有设置,中专院校的武术教学经历了长期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中专院校武术教学目标缺乏长远规划,对学生的终身锻炼意识的教育存在不足。而且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不能很好地提高心理素质。武术课程学习中学生主要进行短期的武术技能训练,而他们所学的这些技能在毕业之后基本处于荒废,同时从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直接从事与自己所学武术专业相关的工作。我们要反思中专武术教学的实效性和对学生的影响力。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对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和影响不足,武术教学仅仅是传授技能,而没有对学生的意识和精神层面产生更大程度的影响。针对此种情况,中专院校必须开展教学改革。以优化课程资源为基础,增加武术理论和文化的教学内容。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转变他们的教学理念,使他们认清武术教学任务的艰巨性和科学性。

三、高职院校武术教学改革的途径

1.提高师生参与武术教学改革的兴趣。当前武术教学中对于体育专业学生来说存在兴趣不足,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现象。课上表现被动,只完成教师布置的训练任务便草草完事,武术项目本身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厌学情绪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有很大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按部就班,没有充分挖掘武术教学的文化资源价值。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的影响明显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从教学改革入手,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加深学生对武术文化的全面系统了解,使他们更加自觉地参与到武术教学中。

2.改进武术教学内容。目前中专院校的武术教学内容单一,主要以三路长拳和简化太极拳为主,内容简单枯燥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武术教学中应当以丰富教学内容为基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理论层面看武术教学内容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有学者提出,中等教育中的武术教育应当遵循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方向,其次要发挥武术教学的价值功能,完善武术教学的技术体系。在教学内容中应当突出基本功的训练和一些简单实用功能的传授与教育,例如一些基本的防身技能等[2]。

3.创新完善武术教学的授课模式。授课模式的改革是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的武术授课主要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然后重复练习和复习这样一个流程。这种授课模式长期得不到完善和更新,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产生了不利影响。现阶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专学生作为一个年轻群体,他们在接受新事物的方式上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个性需求越来越明显,那些老套的授课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因此,授课模式的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具体而言,在授课模式的改革中应当秉承寓教于乐的整体思路,提高课堂授课的生动性和灵活性。

4.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创新对于强化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恰当的教学方法对于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在这样的背景下应当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情景式教学和任务驱动法教学方式尝试新的改革。也可以结合武术赛事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班级内可定期举办小型武术比赛,无论是比赛中的胜出者还是失败者都要总结原因,在此基础上还应当适当加大他们的工作力度,加大教学科研机构在这些方面的支持力度,为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综上所述,中专院校武术教学改革是当前武术教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要求。这是学生情况和时代变化发展所致,武术教育工作者应当认清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和当前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丰富武术教学内容,适当增加武术理论和相关文化知识,创新授课模式,不断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篇5

走进马俊祥家的客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橱柜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奖杯。有水晶的、镀金的,有中文的、韩文的还有英文的,有冠军奖杯、有亚军奖杯,见到记者惊讶的目光,马俊祥非常自豪地打开了话匣子。

马俊祥出生于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武术之乡――甘肃省武山县,自幼习武,曾在国际、全国武术比赛中,获金牌26枚。退役后,干过教练、校长、保镖等工作,然而最让他自豪的是近年来策划组织武术大赛。他说:“这一辈子我都会把推广武术作为我的事业,我不会太多的计较得失,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坚持下去。只有通过交流与学习,中国的武术才会真正走出去,走上国际大舞台”。

世界各国的武术大多源出中国,武术承载了非常深厚的中国精神与文化内涵。但非常遗憾的是,中国至今还没有打造出有自己特色的、真正有实力的、能够吸引观众眼球的武术赛事出现。为了促进中,国武术产业的发展,打造民族体育品牌赛事。马俊祥认为,“中国的武术赛事发展必须借鉴国外的赛事体制和规则进行改革。

2004年,马俊祥借鉴了香港、日本的经验,创办的华夏武状元争霸赛就不设参赛门槛,在参赛选手的要求上遵循“英雄不问出处,只要你有一技之长,都将为你提供一个圆你擂台称霸梦想、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的原则。

八年来,在广大武术组织及各界人士的支持下,马俊祥大胆创新,率先创办华夏武术文化发展中心,打造了华夏武状元争霸赛、南少林华夏武术大赛、华夏武坛风云榜、东亚武术交流大会、湖南武术节……。有法国、英国、意大利、加蓬、日本、韩国、德国、朝鲜、美国、泰国、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10000余人次参加,现场观众达15万人次以上。

八年风雨历程,华夏武术文化发展中心已经由创建迈向了发展。而这一切就如同在昨天发生一样,有过失败,有过成功。听马俊祥娓娓道来,记者心中不由升起一股敬意。不是为他获得了无数的奖杯和荣誉,是他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是他一直在做自己生活的主宰。

国务院驻澳门联络办公室原副主任宗光耀先生曾这样评价到:“华夏武术文化发展中心马俊祥是凭自己多年摸索真正总结出了一套能自身造血、非常成功的武术赛事模式,值得大家参考学习。”原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张山先生说:华夏武术文化发展中心已成为了武术爱好者交流平台的制造者。

多年的风雨历程,已将马俊祥磨练成了一个乐观豁达、成熟稳重的男人。在采访的过程中,他带记者参观了他的书房。书房不大,但很明亮,书很多。书橱里面已经是满满的了,有《体育赛事组织概论》、《中国武术史》……靠近书橱旁边的桌子上还摆了厚厚的两撂书笔记本。马俊祥告诉我,近几年来他一直在学习国学,在感悟国学的同时思考该如何为人处事?如何厚德载物?正如他在谈话的过程中始终强调的观念一样:“我们要快乐的工作,快乐的学习,快乐的生活”。

由于赛事的频繁,曾一度有人戏称他为武术赛事专业户。对此,马俊祥答到:“我是中国较早策划组织商业武术赛事的人,华夏武术文化发展中心是赛事的加工厂。我希望能为中国的武术产业开发做出一些尝试,我追求的是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的确如此,如果一场赛事不能得到合作伙伴以及媒体、参赛选手的高度评价和认可,不能多赢,相信没有人会继续玩下去。对于他策划组织各种赛事取得的成功,他谦虚的说“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更好的团队。所有的成绩都是大家共同付出的结果。”“我们要心怀感恩之情,要能够换位思考,要把别人的利益排在前面,凡事做到问心无愧”。

“2012年,我们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将举办第四届华夏武状元武术大赛;还计划与国际武术文化研究院合作,举行国际武术文化传播大使命名表彰大会。另外为了满足更多武术爱好者的要求,我们还会组织中国传统武术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目前,我们已经与新加坡、香港、澳门共同开发武术产业,规范武术赛事竞赛市场,真正打造出一个良性循环的武术赛事产业链。”

说到这里,马俊祥非常自信的笑了起来。

相信马俊祥不是凭空之说。不远的将来,华夏武术文化发展中心、华夏武状元武术大赛一定会为中国武术弘扬于华夏、闻名于世界而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6

目前,在高校开展太极推手项目作为体育项目的很少,但是作为传统的中华武术的项目在高校开展非常有必要。并且太极推手与其他项目相比较有其自身的优势,太极推手训练的特点与武术套路、太极拳等项目的训练有其自身的优势,可行性很强,既能够学习传统武术文化,又能够通过对抗性练习体会武术技击的本质特征,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身防卫能力。在训练时,动作难度、受伤可能性、技术难度等方面较其他项目的优势。通过对太极推手训练的特点进行总结与比较分析,为高校民族传统类体育提供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武术套路一级运动员二级运动员,共计85人。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对首都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武术套路一级运动员18人二级运动员17人,随机发放问卷进行调查。 

2.数理统计法。对调查问卷相关数据内容进行整理,并用EXCEL程序对数据进行统计。 

3.文献资料法。利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等网络工具搜索,查阅有关太极推手和高校体育等方面的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对重点文献进行了深入分析。 

二、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武术套路运动员赛前产生的情绪的体验 

不良情绪是指一个人对客观刺激进行反映之后所产生的过度体验。通过问卷调查统计,运动员在比赛之前,多数人会出现不良的情绪体验,会对比赛成绩有所影响。 

(二)武术套路运动员赛前产生的不良情绪的表现类型 

赛前武术套路运动员容易产生的不良情绪有紧张,焦虑,心里不踏实,兴奋,情绪低落、萎靡不振、软弱无力这五种,致使运动员萎靡不振,甚至不想参加比赛。处于这种心态的运动员,即使参加比赛,成绩也不会好的。 

(三)武术套路运动员赛前产生的不良情绪的原因 

客观原因包括:武术套路运动与其他项目相比具有特殊性;比赛规则及时间的限制;比赛规模的大小对运动员心理有时会造成很大的压力。 

主观原因包括:有些运动员过于在乎比赛的结果;有的运动员觉得某项是自己的强项,深怕发挥不出正常水平,影响套路的演练水平。 

(四)武术套路运动员赛前情绪对比赛的影响 

赛前不良情绪对比赛的影响包括:会使运动员在场上训练达不到训练时水平;在比赛中,当做到平时训练中偶尔会失误的动作时,心里就会很紧张,有动作失误的阴影,从而使得整套的演练水平下降,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五)武术套路运动员赛前出现不良情绪时采用的调控方法及效果 

赛前心理调控方法,就是采用各种手段有意识、有目的对运动员的赛前心理施加影响,使运动员调节和控制自己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调节方法有调节呼吸法、注意调节、暗示调节法、激励调节法等。 

武术套路的比赛,比赛成绩的好坏、比赛场上的发挥情况,与赛前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有直接的关系。调整好心态上场就会有出色的表现,每个运动员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调控方法,在赛前进行简单的调控,上场感觉就会大不一样,可见调控的重要性。 

(六)对仪器测试结果的分析 

测试结果表明大部分的武术套路运动员在此项的得分都没到60分,这说明赛前武术套路运动员的自我调控能力需要加强。仪器测试结果表明:在此项测试中,80%的武术套路运动员需要加强,这表明在赛前运动员在调控心理综合能力需要加强。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武术套路运动员在赛前,60%的运动员会出现不良情绪状态。2.不良情绪分为:紧张,焦虑,心里不踏实,兴奋,情绪低落、萎靡不振、软弱无力这五种。3.武术套路运动员赛前产生不良情绪的客观因素有:出场顺序、裁判评判、观众监督、比赛规则及时间限制以及比赛规模的大小;主观因素有:过于在乎比赛成绩和参赛动机。4.赛前不良情绪会使运动员无法发挥出正常演练水平即达不到训练时的水平,还会使动作僵硬、变形,动作不协调,做得不够规范等。5.在赛前运动员采用多种调节方法来放松身心,上场前采用拍打或抖动肌肉的方式,调控效果都很有效。 

(二)建议 

1.应加强赛前的心理训练,使运动员在期望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竞技状态。2.教练员应对运动员进行赛前的心理培训。3.在平时应注重心理的训练,使运动员以顽强的意志努力拼搏。4.临比赛之前做心理的调控,找到适合自己的调控方法缓解赛前的不良情绪。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全民健身;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人才培养;整合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改善,健身活动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人们也已将体育锻炼纳入日常的一项基本生活内容。全民健身运动作为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在综合预防当代社会背景下的“文明病”方面发挥着显著的社会效果和重大意义。全民健身运动以群众为主体,全民参与,以健身为立足点,以社会为依托,充分组织与调动全国人民积极地参与到形式多种多样的身体锻炼中来,旨在切实有效地增强人民体质和健康。因此,无论是从活动性质还是从社会规模来讲,全民健身运动无不体现出体育的本质意义以及对其较高层次的回归。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普遍流行,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越来越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其培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这也表明,虽然普及全民健身运动是当前工作的重点,但如何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却是工作的难点,如何正确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地、自觉地、自愿地、有效地参与到健身运动中来,同时做到锻炼有理可依,拒绝盲目锻炼,形成全民健身、终身体育的局面,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各体育院校的大学生与各类社会体育的指导员,此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共同承担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各项任务。而要做到能指导群众锻炼,充当社会体育的指导员,高校的培养是重点。

1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1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价值的改变以及全民健身运动的逐渐流行,我国的社会体育专业也随之发展起来。为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国内一些高校开始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设置,力求社会体育专业的创办与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能够接轨,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与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共同促使了社会体育专业的产生与不断发展。自1993年社会体育专业首次在天津体育学院设立以来,截止到2011年,已在200多所高校被陆续创办起来。历经20多年的发展,社会体育专业的建设已取得很大进步,颇具规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备社会体育专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能够指导全民健身,有能力开发、经营和管理与体育相关的休闲娱乐市场等专业人才,为全民健身事业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尽管如此,伴随对健康的追求深入人心,人们对社会体育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群众调查显示,在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武术在所有的体育锻炼项目中排名第二,群众基础较为广泛,但是,同时与武术相关的专业性健身指导的匮乏也正作为一项主要因素,制约其在群众体育当中的开展,这充分表明武术专业人才的发展现状还满足不了全民健身需求,也揭示出专业人才的培养同全民健身的整合途径有待探索。此外,社会体育专业是一个新生事物,存在缺陷和不足在所难免,在发展过程中这些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例如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毕业以后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人员稀少、转行现象较为普遍等。这充分表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就业市场尚未建立完善。

1.2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存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社会体育专业相比于体育学其他四门基本专业,起步较晚、发展较新,作为新兴事物,存在缺陷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普遍流行,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越来越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其培养存在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当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各体育院校的大学生与各类社会体育的指导员,此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共同承担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各项任务。考虑到他们的性质和来源各不相同,对存在的问题也要分别进行剖析。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时间相对较短,培养目标未完全明确,学生毕业后择业受限也暴露出其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社会体育专业的一些课程教学在体育教育专业影响之下,重视技术而忽视教法的思想严重,最终导致学生虽然技术水平过硬,但对社会教育相关指导工作却毫无对策。学校对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脱离社会需求的实际情况,严重缺乏针对性,因而无法与时下热门项目如武术当中的健身气功、太极拳等健身项目联系起来,结合群众的实际需求开展教学、培养学生。专业课程内容仍待深化改革,部分课程设置内容陈旧,脱离实际,已经明显跟不上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信息量不足,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师资力量整体不高、结构不合理等,最终导致学生毕业之后,缺乏独立进行社会体育指导的能力,在人才竞争中被淘汰,同时造成教育资源浪费。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对象包括专业的运动员、体育老师、社区体育运动的爱好者甚至工作人员。以武术项目为例,参与武术培训的民间爱好者占据了很大比例,真正的专业人员却寥寥无几,加上社会指导员的培训时间受到限制,均导致培训过后,相当多的人员达不到独立开展社会体育指导的专业要求。对广场、公园练习健身气功、太极拳等的健身爱好者进行的实际调查显示,在这些人数庞大的健身爱好者当中,参加过专业培训的人员竟然只占少数。他们当中虽然不乏武术门派传承者,有着较高的技术水平,但不具备社会体育指导员资质证书。然而接受过正规训练的人员通过国家审批且技术过硬,却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很少有人承担起我国社会教育指导工作。

2全民健身运动创造人才培养的契机

一方面,全民健身运动大力提倡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明确了组织和鼓励广大民众参与到健身活动的必要性,以增强人民体质、提升健康水平,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相适应,逐步形成群众广泛参与以及充满活力的一套运行机制,并建立健全科学化、社会化、产业化、法制化全民健身体系基本框架。武术项目有着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相应地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也较高,随着《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的施行,使得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化有据可依,同时也为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指明方向。另一方面,2006年,在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可见武当武术、少林功夫、太极拳等受民众喜爱的武术项目,旨在传承与发展中华武术。伴随全民健身运动体系逐步完善,武术这项民族运动因其练习形式较为灵活、很少受器材和场地的限制等特点而受到群众的广泛喜欢与推崇,是全民健身运动体系的首选项目,从武术竞技比赛到群众性体育的转变使得在健身养生的同时,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了完美传承。

3全民健身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整合研究与建议

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以及健身服务体系的完善都离不开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性越强,整个全民健身队伍专业性也越强,相应的服务就会越到位,体系就会更加趋于完善。现阶段如何将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整合到全民健身运动中来,从而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健身健康需求,迫在眉睫。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环节至关重要,只有专业人才的培养跟上去了,其综合能力才能得到提升。高校应当对社会体育人才进行有效地管理,避免人才的流失,尽力组织和开展全民性健身运动,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实现社会稳定,促进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再构建

首先,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与实验齐头并进有待加强。实践和实验教学作为专业体育教学、科研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在知识的获取与验证,能力培养方面至关重要。而实习实训基于实践教学基地,它的开况与建设的好坏直接关乎到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与此同时,实践教学工作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务必把握好六个环节一个制度原则,即实验、实训、实习、技能上的教学与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这六个环节并重,教师职业资格证书、运动员技能等级证和裁判证书与毕业证、学位证并重。第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刻不容缓。理论教学应当加大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力度,增添形象思维教学工具,鼓励启发式教学,及时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在直观性教学中确保课堂信息量输出。技术教学应当加大设施投入,改进人体示范落后教法,改用同步摄像先进教法,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及对其进行分辨的能力。课程考试评分体系力求完善,确保专业考试在检测学生们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综合素质、教学效果时,趋于科学、合理、公平。深化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于教育部对体育专业的课程方案意见对培养方案内容进行修订,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在充分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下,减少必修课、加大选修课程,同边缘学科交叉融合。此外,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很有帮助。教师应当关心学生,善于倾听他们的意见,关注学生对运动情感的体验,努力营造学生积极讨论畅所欲言的良好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快和满足中提升兴趣、乐于学习,获得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通过对在职进修等方式鼓励读研考博,促使学校教师的学历得以提高、知识结构获得更新;另一方面注重国内外高学历和高职称专业人才的引进并为之创造条件,争取又快又好地建成一支年龄、职称、学历和知识结构都趋于合理的师资人才队伍。

3.2专业权威性教材的创编

鉴于当前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涌现出无数的武术爱好者,加上武术在全民健身运动中有着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大受欢迎,因此,有必要创编武术项目专业性权威社会指导教材。一套系统规范的武术专业指导教材不仅有利于社会指导员的学习和考核有理可依,增强指导工作的专业性与科学性,有助于大量武术爱好者在参照蓝本下进行技能与教法的学习,避免锻炼的盲目性,而且作为范本与指导方向有利于武术文化的传承。

3.3社会指导员的技术培养与专业知识并重

现阶段,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性良莠不齐,看似队伍日益壮大,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担任在第一线的屈指可数。因此,在指导员培训上要对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加强,侧重对教学教法的培养和训练。以武术项目中的太极拳为例,对基础动作要点能够及时归纳总结与改正,比如身体要中正、动作应连绵不绝,对广场上、公园中低头猫腰、忽快忽慢等动作极其不规范的常见错误能够予以纠正。这也就体现出社会体育指导员对业余锻炼者错误的动作要点进行指导和改正使其尽量趋于规范是开展传播工作重要的一环,能从根本上带领他们及时走出误区,树立正确的健身观和体育观。

参考文献

[1]孙文树.全民健身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整合研究[J].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2010.

[2]梁宝君,刘红.河南省社会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11:019.

[3]蒋波.潍坊市大众体育发展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4]孟祥武.全民健身运动与社会体育专业改革双赢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11):188-190.

篇8

一、水秀花香学校文化重建和扬长教育品牌特色定位

建立一个“文化场”,让师生置身其中,受到文化的熏陶与洗礼。学校历史文化分析:2003年学校更名、搬迁,当时,珠江水污染严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校内矛盾众多,影响了学校发展,学校陷入发展危急;2005年,分析学校危急状况,提出将“学会共处”作为校训,在建设“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校本课程中,在“互相学习,共同成长”校风激励下,学校得到跨越式发展;2015年学校改革进入风口,重新以“水秀花香,适性扬才”作为校训,水秀花香学校文化成为学校核心文化,水秀花香课程体系建设成为特色的核心内容。

所谓扬长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基于学生,为了学生,尊重每一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关注“全人”关注“差异”用丰富的课程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选择性需要,以特色课程培养特长学生。

二、水秀花香学校特色课程体系构建及实施

以 “学习怎样学习,学习怎样思考”为课程建设思想。水秀花香特色课程体系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为教师和学生喜欢的运动设置运动课程。学校运动课程的设置从体力活动、精神活动两方面考虑。没有体力活动便不会增强体质和力量,身体器官也不会发达,功能会逐渐减退,更谈不上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建立课程超市,实现教师、学生、家长参与课程设计,个人自选课程,走班学习。如“水秀花香课程体系建设”首先进行文化认同工作,围绕“水”和“花”让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士参与学校课程理念的思考。采取调查问卷、征集提案的方式获得文化认同。各班自主设计,自主申报“一班一特色”,开展行动研究。

实施学校组织变革,实现项目管理,研究学生的时间管理问题;将课程内容重新系统设计,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研修和课程开发,实施课堂教学方式变革。

三、“一师一项目,一班一特色、一生多才能”特色项目设计和实施

此项目是发挥教师和学生“个性特色”的推手。“一师一项目”基于教师个人自愿选择,扬教师个人之所长。在具体项目选择上以醒狮文化、中华武术(太极扇、蔡李佛拳)、体育艺术科技2+1+1项目(花样跳绳+背越式跳高+中国鼓乐+版画+海陆空模型创新)为特色项目,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培植鲜明的学校特色。

特色教育教师队伍培养策略:一是校内指导。校内指导重点在教师观念的转变的培训、教师“一师一项目”选项指导、教师校本培训、请进专家现场培训。二是做中学。聘请专家和优秀的校外辅导员担任主要的指导教师,本校教师担任辅导和组织教学,要求教师在专家的带领下,限r独当一面,和学生一起同步学习。三是定期研讨。学校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讨,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不断完善。四是外出培训取经。

一班一特色与社团特色实施策略:一是采用长短课结合,根据学生年段特点,爱好需求,师生共同选课,正副班主任合作,每个班级选择一个特色项目,在综合实践课程中落实。二是特色社团建设采取由聘请专家指导和校内教师辅导结合,在第二课堂落实。三是中国鼓乐――岭南大鼓从三年级开始,邀请岭南醒狮会会长我校退休老校长担任教师,在音乐课堂中进行普及教育,挑选优秀人才建立学校鼓乐队。四是中华武术――太极扇邀请全国武术冠军,国家武术比赛一级裁判员,广州市老干部大学副教授郑教授担任教师,每星期四分为三个年段训练教师,学生训练在体育课堂落实,教师训练在教师校本培训中落实。

篇9

一、加强思想文化建设

1、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政策水平。

2、学习《公务员法》《计划生育法》《卫生管理条例》《五五普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积极参加肃宁县党校培训,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和理论水平。

二、积极做好本职工作

1、纵深投入到“四个覆盖”工作中去。去年8月分,经村“两委”商议,村代会讨论通过,本村修建了集农村文化和计生于一体的大院。

为积极做好农村文化生活建设,县乡出资购置了锣鼓、服装、健身器材等,并组织村民成立了秧歌队,大鼓队、武术队。每天晚上文化大院里都十分热闹,女的排练秧歌舞、男的敲大鼓、打打乒乓球,年长的就耍耍武术。乡亲们不仅扭出了好身体,更扭出了精气神,扭出了文明,扭出了和谐。每天丰富的文化生活受到老百姓的热烈好评。由此,人民日报,中国法制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对我村的文化大院进行了大篇幅的宣传报道;今年1月份,中央七套栏目专门对我村的农村文化生活进行了专题采访。

篇10

关键词:岭南武术文化 传承 广州市 小学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10―0023―03

《叶问》题材系列影视的热播又一次唤醒了人们对岭南武术题材类电影的记忆,掀起了人们习练岭南武术的浪潮。岭南武术是流传于中国南方北部五岭山脉之南的各地方拳种的统称,以传统南拳类为主Ⅲ。传统南拳类拳种多以地域而得名,如广东南拳,江西南拳、广西南拳等,其中广东南拳极为盛行,有洪家拳、刘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五大门派。还有蔡李佛拳、虎鹤双形拳、佛家拳、侠家拳、刁家拳、岳家教、朱家教等等。中国近代以来,海外流传最早与最广的中国武术多属岭南武术类,岭南武术文化的传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目前,岭南武术的传承主要是通过高等体育院校、拳会拳馆、各级体育局体工大队武术队、县区级业余体校等来实现,没有利用小学教育进行传承。小学教育具有启蒙性、目的性、系统性的特点,岭南武术文化在广州市小学教育中进行传承,有利于规范化、系统化地培养岭南武术后备人才,丰富小学武术教学内容,保护与传承地域文化。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广州市随机抽取5所小学,每所学校随机抽取60个学生为调查对象。以2013年2-7月在广州市各小学代课的广州体育学院武术系在校生为访问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根据需要,广泛地查阅参考了与本课题相关的学校体育学、学校武术发展等学科资料,在中国知网上查阅关于岭南武术文化传承和中小学武术教育的文献,并做出总结,借鉴文中有用观点。

1.2.2 访谈法

对2013年2-7月在广州市小学代武术课的广州体育学院武术系在校生20人进行电话访问。

1.2.3 问卷调查法

在广州市随机抽取5所小学每所学校随机向学生发放60份调查问卷,共发放300份,回收293份,回收率97.67%,其中有效问卷280份,有效率95.56%。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软件与Excel软件对问卷所得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为文章的写作提供准确的数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岭南武术文化传承现状及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受外来文化冲击的影响,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断层问题日益严重,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空间也逐渐被外来技击术(如跆拳道)所挤占,面对武术文化的流失,岭南地区武术工作者采取了很多措施,传承和保护岭南武术文化。借助影视作品,宣传和传播岭南武术文化;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岭南武术文化;通过体育局、拳会拳馆、高等体育院校等机构传授岭南武术。这些措施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黄飞鸿》、《叶问》等题材电影的热播,将岭南武术文化推向了新的高度,扩大了岭南武术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蔡李佛拳、咏春拳成为了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各级体育局、各类业余体校中开办的武术班、武术队等,在体质内强化了岭南武术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性,成为岭南武术社会发展的主流,是岭南武术存在的主要形式;拳会拳馆的蓬勃发展充分体现了岭南武术的社会功能和市场价值;高等院校的武术教育特别是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历教育(学士、硕士、博士),更是增添了岭南武术更多的文化意义,赋予了其更加强劲的生命力。

2.2 岭南武术文化在广州市小学教育中传承的优势

2.2.1 有利于岭南武术文化科学、规范、系统地传承

传承是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是文化的延续。岭南武术文化如何薪火相传,使之得以延续,我们就必须找到更有利的传承途径。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这其中,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学校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目的性、系统性等特点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方式,只有通过学校教育,进行辐射,才能扩大群众基础。

岭南武术文化是广东省的地域文化,适合在广州市小学开展,我们可以根据广州市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把岭南武术文化纳入其中。学校完善的功能弥补了很多民间传承的不足,有利于构建一个科学、系统、规范且具有可行性的传承体系,为岭南武术文化传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以往我们把学校武术只当作一种体育项目来看待,认为学校武术只是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一种手段,忽视了其中蕴含的文化资源。

因此,需要从传承地域文化的高度把岭南武术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引入广州市各小学,让青少年从小接受岭南武术文化的熏陶,从拳脚功夫中体会岭南武术所蕴含的文化意境。

2.2.2 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兴趣

目前,广州市小学的武术课内容多以长拳(如:五步拳、初级长拳等)为主,教学内容单调乏味,技击性不强,等到实际应用难以起到防身作用,以致出现很所学生热爱武术,但讨厌上武术课的现象。而岭南武术(如:咏春拳、洪拳等)技击性强、拳种丰富多样,常以吐气发声助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以往小学武术课,主要是以技术练习为主,缺乏对学生武德的教育,岭南武术文化包含丰富的武德内容,将岭南武术文化引入小学,可以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与意志品质,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武术自古以来就强调对武德的修养,习武先修德,通过武德的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学生不怕吃苦、坚韧不拔、尊师重道、诚实守信等优良品质。武德教育在小学的开展,还可以丰富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为提高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做出贡献,促进小学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

2.3 岭南武术文化进广州市小学的可行性分析

2.3.1 岭南武术在广州市小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调查分析

表1、表2数据说明,广州市小学生了解岭南武术文化的途径主要集中在武侠电影电视方面,广州市小学对于具有地域特色的岭南武术的宣传教育不够,但小学生对于岭南武术的学习热情很高,这为岭南武术文化走进广州市小学奠定基础。

2.3.2 广州市小学岭南武术教学条件调查分析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见表3)表明:广州市小学武术课教师中,50.71%为一般体育教师,34.64%为专业武术教师,专业武术教师虽有一定数量,但不能满足武术教学需要。

通过对武术教师的调查(见表4)表明:广州市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居于首位的是自编内容占65%;其次是按国家教材占25%;最低的是按校本教材占10%。由此可见,由于教材资源的匮乏,武术课的教学内容在具体的教学中有很大的随意性,教师往往根据自己掌握武术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教学内容。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岭南武术武术文化小学教育中传承,有利于岭南武术文化科学、规范、系统地传承,能够提高小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2)通过对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小学生对岭南武术的学习热情很高,这为岭南武术文化走进广州市小学奠定基础,岭南武术文化可以深入地引入到小学教育中来。

(3)目前广州市小学武术专业教师匮乏,没有适用的武术教材,这些因素制约岭南武术文化在广州市小学教育中传承,需要进行完善。

3.2 建议

(1)加强武术师资力量建设,聘请知名南拳教练对各小学体育教师进行校内培训,提高教师的技术水平以及岭南武术教学能力。申请校外援助,聘请民间拳师和广州市高校武术与名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到小学代课,弥补小学武术师资力量的不足。

(2)根据各小学自身办学特点,以小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开发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岭南武术校本教材理论体系,在教材中把岭南武术作为一种文化,注重对岭南武术精神的培养,精选并整编出一系列由易到难、动作简单、实用,又能体现传统南拳风格特点的新的套路、功法,并且合理设计大纲、进度、技术等级。

参考文献:

[1]李朝旭著.岭南武术文化[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3.

[2]邱丕相主编.中国武术教程(上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3]张云崖,牛爱军,虞定海.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性传承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7):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