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3 06:3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刺绣培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刺绣培训总结

篇1

来自凯里市旁海镇的文正荣是公司的专职绣娘,从小就跟妈妈学绣嫁衣,至今已经有30多年的绣花经验,有着精湛的绣花技艺。但她觉得穿在自己身上的苗绣,除了外界欣赏收藏外,并没有太多的市场。“要想绣出受到市场欢迎的花色和图案,传统绣法还需要结合一些时尚的元素进行创新。”文正荣边绣花边对记者说:“这块准备镶在银手镯上的绣片,是用侗族的卷线法绣苗族图腾里的蝴蝶图案,很好看吧?这是在一次‘锦绣计划’培训里几个不同地方和民族的绣娘在培训老师的指导下一起研究出来的绣法。”

“‘锦绣计划’为企业和绣娘做实事。”唐胜兰说,通过“锦绣计划”成立的妇女民族手工产业协会,给企业间提供了相互了解和学习的平台,减少了企业间的不良竞争,也为企业品牌宣传推广搭建平台,建起了企业和政府间的桥梁。

“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及各部门及时向我们伸出了援手,一是在凯里经济开发区以工业用地价格为我们划出了20余亩土地,用于我们建设生产基地;二是民委、妇联、工信、文产等部门给予了我们一定的资金帮扶。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公司除了招收大量员工外,还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生产模式,把部分订单发到一些特色村寨。为了提高农村妇女的手工技能,我们直接把老师请到村里,对农户开展面对面的培训。通过这种方式,苗妹公司带领群众共同增收致富、互利互惠,并推动公司的规模化发展。”公司总经理欧阳珍珍说。

贵州苗妹银饰工艺品有限公司理念与旨在促进贵州传统民族手工业发展、提升妇女手工技能、弘扬少数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促进少数民族绣女在家就业的“锦绣计划”不谋而合。

在“锦绣计划”助推下,苗妹银饰工艺品公司成为贵州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示范基地。

贵州苗妹银饰工艺品有限公司在“锦绣计划”中受益的同时,也在助推“锦绣计划”的发展,承担“锦绣计划”使命,展现出一个文化企业的经济追求、社会担当和文化传承。“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的愿景日渐清晰。

一个企业发展壮大可以带动一个行业的发展,一个行业的发展壮大才能有市场和市场竞争力,有了市场才能形成产业链和产业发展方向。“民族民间手工艺品,根基在民间、在农民绣娘和银匠手中。这就更需要一个龙头企业去为他们闯市场,带动他们在家门口就业。”欧阳珍珍坚定地说。

目前,苗妹银饰工艺品公司除了继续与1000余户遍布黔东南苗乡侗寨技艺精湛的居家银匠绣娘合作之外,还有160余人固定员工。“银匠和绣娘的创作离不开他们的生活文化,但如果创作没有市场也很难维系。要让传统手工技艺在市场效益的助力下传承发展。”欧阳珍珍说。

为了留住不可复制的民族民间手工艺品,2014年11月,贵州苗妹银饰工艺品公司投资建设一个占地2000平方米,馆藏1000余件以传统服饰、被单、鞋帽、银饰、少数民族传统生产生活用具等为主的苗妹非遗博物馆。

“过去没钱的时候,也卖了很多,钱花光了,文化也没了。”谈及博物馆背后的故事,欧阳珍珍感慨地说,“祖传下来东西有些是不可复制的,我们自己不去保护,那谁来保护?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来路。”

【见闻二】 一朵 “鸽子花”盛开武陵山

“‘锦绣计划’实施以来,政府在人力、财力上都给予了极大支持,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有企业唱独角戏。”松桃县鸽子花牌苗绣基地创始人、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公司董事长石丽萍评价说。

松桃众多苗族妇女素有苗绣手艺,但民间刺绣只限于装饰自己的衣着及家居用品。如何引导广大苗族妇女传承和发展苗绣,把指尖技艺转变为指尖收益,是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公司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为了把分散的苗绣小作坊、小手艺转变为大集群、大收益,实现松桃整个苗绣产业的研发、生产、流通、营销一条龙发展,松桃县政府从税收减免、费用扶持等方面给予苗绣公司多种优惠。

政府的大力支持,增强了公司创新发展的信心。仅2014年,公司实现销售额1890万元,利润223.8万元,上交税款56.7万元,带动2200名苗族妇女就业。

“我们的目标是把鸽子花牌苗绣打造为全国知名品牌,带动武陵山区更多妇女就业。为推动‘锦绣计划’更好地实施、推广,松桃县政府铆足了劲儿。”松桃县妇联主席石小莉说。

为吸引更多妇女返乡就业,松桃县推出了苗绣厂公租房项目――持续在苗绣基地工作5年的绣娘可得到户均建筑面积35平方米的公租房一套,工作超过7年的,可得到房屋产权。

另外,为切实加强对松桃苗绣基地建设的领导,松桃县成立了以副县长龙正江为指挥长的基地建设指挥部。“我们还抽调了30多名同志到公司和各基地办公,督促基地建设。”石小莉介绍。

“政府这两大行动解决了我的心头之痛,为我们公司花大力气打造武陵山苗绣基地奠定了基础。”石丽萍说。

当前,松桃县正重点打造武陵山苗绣基地,这个预计总投资2.49亿元的工程将于201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基地集办公区、职工宿舍区、展示销售区三个大区为一体。

“基地建成后,将以松桃为总基地,辐射贵州、重庆、湖南等省市武陵山区部分贫困县市,预计可以吸纳二三万名农村妇女就业。”石丽萍预测。

目前,公司在苗王城、太平营乡古丈村等苗族乡镇建立了10个基地(5个刺绣基地,5个纺织基地)。省外基地也在建设中,秀山绣缘公司已于2014年5月20日正式开业。

为带动更多绣娘加入基地,公司成立了“松桃苗绣技能培训学校”,以“传、帮、带”的方式在学校及各个基地展开培训,给全县28个乡镇的3800名苗家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其中,3600多名绣娘与公司签订了加工合作协议。

“有黄金万两,不如有一技之长”,培训既保证了苗绣的传承,又解决了农村妇女的就业问题,绣娘田应美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记者走进基地时,田应美正在绣织一幅鸽子花。“最近家里忙着种花生、玉米,只能抽空绣。现在一个月能挣3千多,一年下来能挣4万多呢,与之前在厦门打工相比,现在轻松快活多啦,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田应美笑呵呵地说。

除了居家妇女,在职职工也可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刺绣,产品经公司验收合格后同样可获得收入。蓼皋镇南门社区梁丽芳每年通过刺绣手艺可获利2万余元。

松桃苗绣基地带动妇女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实践经验不断得到各级领导的关注和重视:

自2010年以来,中央、省市领导多次前往基地考察,倡导把苗绣打造为类似老干妈的第二个贵州民族品牌。

2011年5月31日,时任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视察松桃苗绣楼,提议把松桃苗绣基地建设为环绕武陵山腹地的苗绣大基地,用苗绣产业带动贫困山区脱贫致富,“只有武陵山脱贫了,中国才能脱贫”。

2012年贵州省“两会”上,石丽萍提交了关于把松桃苗绣基地打造为武陵山苗绣基地的议案。

2012年4月8日,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在中办《每日汇报》贵州省委上报的“贵州松桃县苗族妇女巧手赚钱”信息上批示:“请妇儿工委认真总结推广贵州武陵山区重点贫困区发动苗族妇女农闲时节刺绣创收的经验,促进贫困地区妇女脱贫致富。”

全国妇联将批示转贵州省妇联,省妇联经过多次深入调研总结经验,逐渐聚焦把发展手工业作为支持妇女创业的重要抓手。

作为锦绣计划的起源地,松桃苗绣基地如今也成为推动该计划实施的重要考察点。文化资源优势与领导重视、政策倾斜相结合,助推着松桃苗绣基地一步步发展壮大。

【见闻三】 一双手撑起姊妹街“半边天”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姊妹街的色彩和轮廓。

明晃晃的阳光、青石板路、白墙黑瓦、牌匾灯笼……在浮动着的金色中,身着蓝色苗装的绣娘,三三两两扎堆坐在店铺门口,飞针走线,她们时而发出的欢声笑语,让四月的早晨生气蓬勃。

姊妹街,这个位于台江县城中心的步行商业街,全长不过510米,但却因集苗绣银饰培训、研发、制作、文化旅游及销售于一体,被誉为“天下苗族第一街”,自2013年4月建成开放以来,各类苗绣艺术店、刺绣大师工作室和绣娘实训基地已达70余家,其产品远销国内大中城市、东南亚及欧美各国……

在这里,刺绣是女人们的事业,几乎所有的妇女都会刺绣,所有微企的注册法人全为女性,可以说,妇女们用一双手撑起了姊妹街的“半边天”。台江县妇联主席李贵红告诉我们,随着“锦绣计划”的推进,姊妹街如今不仅是推动苗绣产业发展、展示苗绣文化魅力、开展苗绣技艺交流和发展苗绣文化旅游的重要窗口,更成为了让妇女在家庭和人生中展示自主自信的平台。

“现在我家的收入主要是靠刺绣。”35岁的绣娘刘谷五毫不讳言。走进阿谷精品苗绣,但见店内商品琳琅满目,各类苗绣服饰精美绝伦。实际上,刘谷五并不是这家店铺的店主,老板的长期外住,让她成为了店铺的人。除了照看店铺的生意,闲暇时间里,刘谷五总是一手针线,忙个不停。

作为一个农村进城务工妇女,两个孩子的母亲,刘谷五的生活是艰辛的。由于丈夫临时工的收入不稳定,因而照顾家庭的担子更多落到了她的肩上。除了供小孩念书之外,刘谷五还要时常接济家里的老人。庆幸的是,2013年3月,在由台江县妇联举办的“百佳绣娘”大赛中,刘谷五凭借精湛的苗绣技艺一举摘获了一等奖,为自己接到了更多的订单。“现在,每月可以收入3000多元,也在县城买下一套廉租房,算是安定了下来。”刘谷五说。

在台江县,像刘谷五这样长期从事刺绣工作的绣娘达万余人,仅姊妹街带动绣娘就业就达3500人,真正做到了让妇女们在家门口增收,撑起了家庭的半边天。

告别阿谷精品苗绣,沿着青石板路,我们来到了贵州远东服饰刺绣厂。作为刺绣厂的负责人,张贤英最近忙得不可开交,“刚从云南昆明交货结账回来,明天又得去凯里收货。”张贤英告诉我们,仅昆明这一趟的收入就达6万元。因为刺绣,近两年来,张贤英的事业风生水起,她的刺绣厂不仅招纳了200余名绣娘,还在凯里开了一家分店。生意越做越大,这让在武装部上班的丈夫不得不腾出时间来帮忙。

“一到周末,他就主动来帮我分线、配线,要么就是下乡收集绣片。”

“那你俩在家一般是谁做家务活呢?”

“以前是我做,但为了支持我的工作,现在做饭洗碗都是他包了。”张贤英脸上洋溢幸福的笑容。

仅刺绣一项,张贤英的年收入就达五十余万。家里不仅把小孩供上了大学,还买了房子和小车。

“订单太多了,总搞不快……看来还得加大对绣娘的培训……”看见我们进门,台江秀妮服饰公司的老板邰昌妮就开始唠叨。今年3月,秀妮服饰公司刚刚配合县妇联在台江姊妹街联合举办了为期10天的“锦绣计划”培训,共培训了100名妇女。这位靠刺绣白手起家的苗家妇女,如今俨然成为了姊妹街的“刺绣大户”。受邰昌妮影响,丈夫和女儿先后也加入了这支队伍。

“培训了这么多绣娘,还不够用吗?”

“搞不快,姊妹节马上快到了,一年生意最好就是这几天。”

邰昌妮口中所说的姊妹节,即农历三月十五这天,苗族一年一度的盛会,有“东方最古老情人节”之称。这一天,姊妹街上熙熙攘攘,游人如织。仅去年姊妹节,秀妮服饰公司收入就达到两万余元,难怪邰昌妮对姊妹节如此期待。

“现在是农忙季节,又要照顾老人孩子,绣娘都是在家刺绣,但我们是按件计算,工资一样的开。” 可能是看店子里比较冷清,邰昌妮又连忙向我们解释。据她介绍,通过刺绣,公司里长期固定的绣娘每月能拿到2000元到4000元不等的工资。

“欢迎你们姊妹节来玩,那时候,姊妹街还要搞‘百佳绣娘’评选、苗绣展览,那才是热闹呢。”当我们离开时,邰昌妮热情地说。

【见闻四】 一所学校和一群绣娘

“杨老师,这里应该怎么绣?”

“杨老师,这样搭配颜色好看吗?”

4月13日,春意正浓,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刺绣专业的学生与他们的老师杨红丽正在切磋技艺。

2013年,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旅游与商务管理系开设了刺绣专业,一场苗侗刺绣的传承与创新的实验从这里开始。

同年,贵州省“锦绣计划”正式启动,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成为“锦绣计划”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院搭建了一套“师徒制、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刺绣专业学生经过3年的学习,大多能成为合格的刺绣者,成绩优异的还能成为刺绣产品的高级制作者。

杨红丽现在是学院里刺绣实训工作室的专职老师,作为绣娘的她有着很好的苗侗刺绣手艺,每周她都会教授学生一种苗侗刺绣针法,指导他们进行练习,直到掌握并熟练运用。

经过第一学期的理论学习后,刺绣专业的学生开始进入实践教学,通过校内实验实训和企业实训来提高手工技能。

20岁的熊健,是来自毕节织金县的小伙子,因为专业调剂被分配到刺绣专业,却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手工刺绣,“初学者拿针这么平稳,他在刺绣方面比较有天赋。”杨红丽的夸奖让熊健特别高兴,他立志成为一个优秀的“绣郎”。

靳丽已经完成将近1年的校内实训,她独立完成的绣片已经达到订单标准。“能把设计好的图案绣出来,让人特别有成就感,用心做出来的绣片就跟有灵魂一样。”四位像靳丽一样表现突出的学生,目前已经被企业提前预定,黔东南太阳鼓苗侗刺绣有限公司希望能把学生留住培养成更优秀的绣娘。

利用贵州省妇联 “锦绣计划”专项资金,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全校学生开展手工刺绣培训,培训分4期进行,每期学生大约40人。在为期7天的培训周期内,每天下午会安排2个小时,加上周末全天时间,了解苗侗刺绣的知识和进行简单的绣片制作。

有这么多学生认真地学习刺绣,杨红丽从心底里感到高兴。一张张绣片摆在桌前,杨红丽看到的是一个个希望。对于合格的绣片,杨红丽从不吝啬自己的赞美,“希望更多的学生能喜欢上刺绣,能传承苗侗刺绣。”

但是,作为学院新开设的专业,刺绣专业的发展却没有预期的顺利。

黔东南的民族刺绣往往是代代相传,刺绣手艺通过母亲传给女儿,但手工刺绣耗时耗力,愿意成为绣娘的孩子越来越少。

旅游与商务管理系主任闻芳说,“学生家长普遍还没认识到刺绣的价值,没有看到手工刺绣的市场前景,2014年秋季招生情况就没有2013年好,主动选择学习刺绣专业的学生很少。”

在苗侗刺绣中,传统理念习惯用大红大绿的色彩,而且绣片主要用于服饰。闻芳说,观念的转变也很重要,大红大绿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苗侗刺绣要结合现代时尚的理念才能走进市场。“刺绣专业的理论课程学习中就包含了色彩和设计的知识,在实践课程中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鼓励学生将手工刺绣运用到包具、饰品、日用品等品类的装饰,拓展产品的用途,挖掘市场的潜力。”

篇2

刺绣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笔者所在的学校座落于太湖之滨钟灵毓秀的镇湖,是全国闻名的刺绣艺术之乡。独特的地方资源特色造就了本校“刺绣艺术”的特色教育。本校多年前就确定将“苏绣文化”作为本校的办学地方文化特色之一,且围绕苏绣文化开展课题研究,进行苏绣艺术校本课程的探索和实践,为此学校特开设课题《“苏绣艺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管理和评价研究》、《课程管理(校本课程)视域下:“现代吴娃”综合素养培育的实践研究》等。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管理、评价来继承和挖掘本地的刺绣文化,丰富学生的素养,以此来推动学校的教育改革,从而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提升。

刺绣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以学生为本 以刺绣校本课程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进一步了解苏绣的历史发展、制作过程,学会刺绣,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了解家乡镇湖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厚实的文化底蕴,从而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领悟家乡的美丽,并懂得怎样去欣赏美、维护美、创造美。

以学校为基准 学校开发刺绣校本教材,开发的幅度和范围,开发的方式和策略等都以学校自身的性质、条件和特点以及可利用的地方资源为依据。以此推动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校的办学内涵,深化办学特色,提升办学理念,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人文精神。

刺绣校本课程开发的效能

学生个性的发展 学生天动,在这些实践操作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激发想象力,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创造能力。在活动过程中还能提炼品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在“刺绣”过程中培育学生的细心、恒心等个人品质,且在活动中增加与人交往的机会,培养他们交往的能力。

教师专业的成长 学校的特色创建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刺绣文化特色的开发与实践也是出于对教师专业发展而开展的,推行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倡导教师成为学校课程的管理者、决策者和刺绣文化的传播者,作为主体参与到新课程开发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不同的课程试验,参与完整的课程开发过程,从而改变教师只是既定课程执行者的角色,改变教师仅把课程当作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形成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意识,促进专业成长。

刺绣校本课程开发的举措

建好组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成立刺绣校本《镇湖绣艺》《刺绣奇葩》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研发、规划、督导、评估;成立该校本课程的研究小组,具体负责实施、研讨、总结等;成立教材编委会,具体负责教材的采集、设计、编辑工作。在教师队伍中抓强抓实校本培训,加强理论学习,做到人人参与,从而为校本课程的实施奠定基础。

利用苏绣文化教育资源 本校社区是苏绣文化的发源地及生产基地,苏绣的生产、制作、销售、欣赏、研究机构一应俱全,中国刺绣艺术博物馆、绣品一条街等为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创设了开放性的教育资源,再加上学校的苏绣文化特色氛围也为学生提供了舞台。

编好刺绣校本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是保障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教材的编写既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具体实施 实施要求:该教材使用对象为一至六年级学生,为此,学校制定了刺绣校本教材的实施方案,由专门任课教师组织实施,可在实践活动课上实施,学校兴趣小组根据实际也可进行有选择性地使用这本教材,教材使用时,要注意让学生领会。学校一手抓艺术水平的提高,一手抓精神品质的培植。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校本教材的实施本身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施过程中坚持让学生自主探究,促进其个性发展,促使学生发现、探索、创造。体验自身和社区苏绣文化的关系,促进其自身的发展。

组织多姿多彩的活动 校本课程的教育需渗透于其他学科之中,更需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学习感悟。室内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中队活动,有意识地渗透校本课程内涵或直接学习。室外活动:参观苏绣生产的家庭作坊、制作工场、苏绣艺术馆等,感知家乡的变化,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篇3

在数以千计的项目中,跟手艺、非遗相关的项目凤毛麟角,如果不用心寻找,几乎无法察觉。为数不多的涉及手工的项目,多半是残障帮扶项目的手段,是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妇女树立自信和发展生计的方法,项目设计中也极少把文化传承和保护明确地提出来。这不禁让人思考:和非遗保护、传统文化保育、民族手艺相关的公益项目,为什么不在这样的盛会中做展示和交流?大众所认知的公益慈善,何时才能有传统手工文化项目的一席之地?

刹那绽放背后

9月22日,一进慈展会,笔者立刻被沙龙4区的活动吸引。会场正中的台上站着一个外国人,门的左侧有两位身着完整民族服饰的妇女,她们身前的台子上,陈列着各种手工刺绣产品,艳丽无比。

这场沙龙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某企业的一个经验分享会。他们合作了一个彝族手工文化保护与发展项目,对妇女进行培训,让她们学会利用刺绣手艺,生产既有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人审美的产品,并将其销售出去。

参与沙龙讨论的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代表介绍:“这个项目搭建起了公益平台对接外部专业支持的公益链条,让妇女走进了经营领域,不是单向的资金支持,是长期的、可持续的、战略性的慈善。”这个项目究竟是不是如其所言,从门外两个彝族妇女的脸上就能看出来。她们盈盈而立,自信满满,这是自内向外的从容,项目改变了她们的命运,也挽救了手艺。

可惜的是,这样一个多方共赢、经验可贵的项目,关注度并不高,参加沙龙的人也不算多。值得一提的是,3天的展会共进行了12场研讨会和51场沙龙,这是唯一一个关于文化传承和保护的专题讨论,而且是联合国做的。

那么,国内类似的项目都到哪里去了?朱哲琴领衔的“世界看见”,黄黑妮做的“蓝草计划”、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孟连手工编织项目”等一些拥有同样力度和广度的项目,为什么不能在这样一个人头攒动的盛会上做个惊艳的亮相呢?

手工作为手段

单纯以手工文化保护为目的的公益项目在慈善会上确实少之又少,这并不意味着手工毫无立足之地。由慈展会整理的2013年全国公益慈善项目中,作为“手段”存在的手工不容忽视。

慈展会根据项目服务对象,将968个项目分为妇幼家庭、青少年教育、老年残障、劳务工关怀、社区发展、文化艺术等12大类,其中明确涉及到手工的项目共有14个,占比为1.4%。

这14个项目中,妙笔生画、佳漆如梦、金织玉叶、隐形的翅膀要飞翔、未来艺术家、小小艺术家·悦苗工艺社项目等6个项目涉及到的手工分别为芦苇画、漆艺、玉米皮编织、十字绣、软陶、串珠,它们无一例外都是社会机构帮助残疾人重建生活梦想的手段。

自闭症患者帮扶项目非常多,例如绘画小屋、紫飞语特儿自然艺术生活馆、纸情艺趣,涉及到的手工包括手绘、陶艺、木工、烘焙、折纸等,它们无一例外,都是“手工疗法”所采用的手段。

妇女能力建设和发展方面也多涉及手工:“我们的回‘艺’路—本土妇女传统技艺保卫计划”通过倡导妇女重拾传统烹饪技能来提升她们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和提升,增强她们的社会参与度;“彩蝶晴天女性成长计划”则通过执行彩蝶学堂、彩蝶工坊、彩蝶驿站、彩蝶舞台4个子项目,让职场女性透过互助及参与项目,发挥个人潜能,舒缓压力,提升自信;“展能之家手工拼布”则主要针对街道下岗女工及单亲、贫困妈妈,通过手工培训制作订单,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加家庭收入……

当手工作为“手段”存在,助残、手工疗法、提升妇女地位是它的主要舞台。随着社会机构、公益项目数量的迅猛增加,手工还将在更宽广的领域发挥功用。

“不被认知”惹人愁

笔者注意到,在对项目进行分类时,一个由大学生做的“毛猴民俗传统传承”项目被分在了生态保护类别中。这一现象从表面看是工作人员的疏忽,但实质上折射着手工、非遗的不为人知。

在慈展会的一个展位上,笔者看到几条非常低调但精致的鲁锦围巾,同样材料的产品还包括笔记本、钱夹、钱包、挎包,件件赏心悦目;图案独特的苗族锁绣,绣着苗族妇女对山川、河流和云朵的认知和理解……

这是北京采桑子文化艺术发展中心的展区,中心通过持续购买、持续培训、持续研发,以“公司+农户”的方式,使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和民间公益得以“活态”传承。据销售经理甄双全介绍,目前采桑子发展出4支主线产品,让3个省20多个村寨的 2000余人受益。

篇4

【关键词】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发展;基本现状;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措施

目前,我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取得了阶段行的成果,其产业发展同时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为使这项工作能够得到有序、健康的发展,我作了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并从四个大的方面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有效的保护措施和做法。

一、基本概况

锦屏位于贵州东南部,东临湖南省靖州县、南接黎平县、西连剑河县、北抵天柱县,土地总面积1596平方公里,辖7镇8乡207个行政村,总人口22万人。锦屏居住侗、苗、汉等17个民族,其中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9.4%、苗族占37.6%、汉族占12.5%。此外,还有水、布依、彝、壮、瑶、土家、仡佬、黎、白、回、满等少数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各民族和睦相处、亲密无间,祖祖辈辈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

二、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如前所述,锦屏县民族民间文化源远流长,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风和民俗,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主要有:一是以平秋、固本刺绣为代表的民间工艺美术;二是以九寨民歌、裕河民歌以及隆里汉文化为主体的民间民俗和口传文化;三是以隆里舞龙、新化舞狮等为代表的民间娱乐文化;四是以民族节日、民间竞技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近年来,当地政府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工作十分重视,文化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合理开发利用本地区的文化遗产,并取得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民族民间活动为载体,挖掘、保护、弘扬民族歌舞服饰。1.以民族节日开展的歌会为契机,收集整理民族歌曲。主要有《九寨大歌》、《十二诗腔》、《大河腔》、《苗族古歌》、《大同腔》。2.挖掘、保护民族服饰。锦屏民族服饰多种多样,主要体现在苗、侗服饰之中。3.组织开展民族文化活动。锦屏民间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其大小活动开展每年上百余次,最具有代表性的有隆里龙灯会、新化水龙汉戏舞狮文化节、瑶白摆古节等文化节日。

(二)成立九寨侗族文化艺术学校,把民族文化引入课堂。为传承民族文化,培养侗族艺术人才,展示侗族民族风情,平秋中学成立九寨侗族文化艺术学校。开设民族舞蹈、民族服饰表演等课程,聘请具有一定资历的老师和代表性传承人任教。经过学习和培训,有的学生都已成为当地民族文艺的骨干。为抢救、保护和推广民族民间音乐,近年来,锦屏县把传统苗侗民歌引入学校,使民族文化得到传承。

(三)做好隆里古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隆里民间传统文化就类别而言,有戏曲文化、节日文化、刺绣编织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等,尤以戏曲文化闻名。为挖掘保护民间文化,当前已有针对性的对隆里民间技艺高超的艺人(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普查登记、对民间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活动开展进行拍照和录像,据普查登记传承人80余人,收集、整理民间资料5万多字,拍摄图片800余张,摄录资料10个小时。

(四)抓好锦屏文书的保护、抢救工作。锦屏县是侗族苗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县,又是我国南方著名的人工林区,其林业有500多年辉煌历史,在中国乃至世界堪称独特和罕见。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林业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山林权属买卖转让和佃山造林及山林管理的契约文书。为保护、抢救林业历史文化遗产,再现锦屏500多年林业发展辉煌历史,增强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县人民政府与中山大学合作,成立了专门的契约征集研究办公室,收集研究锦屏民间林业契约。

三、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发展效益分析

近年来,锦屏县作出了“一高一快”(高速公路、快速铁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10-2015年,规划内容为隆里古城开发保护,修建苗族、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保护苗族侗族民间文化,修建龙大道纪念馆等。

四、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措施

锦屏县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对其保护既要采取全局性的宏观措施,又要采取具体的微观方式方法。根据当前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其抢救和保护工作应在摸清家底(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的基础上,分类分层次进行保护。

(一)加强民间音乐保护。锦屏县地方性民间音乐资源丰富,极具地方特色,主要有平秋侗族大歌、韶霭河边腔苗歌、裕和十二诗腔苗歌等代表性民间音乐。采取的保护方式方法:一是组织音乐专家对县内流传的地方音乐文化资源进行普查研究,挖掘整理,编辑出版民间音乐专辑;二是继续把民间音乐引入课堂传授,普及民间音乐教育,培养民间音乐传承人;三是通过推荐、申报,由政府命名一批具有代表性传承人。

(二)加强民族节庆保护。锦屏县较为有名的节庆有隆里龙灯节、瑶白摆古节等。因此,保护传统节庆文化,首先要保护和弘扬原生态的民族文化。要对传统节日禁忌、祭礼等民风民俗,进行认真研究和系统整理,不断丰富传统节日的内容和形式,同样可以把传统节日教育纳入学校教学活动中。其次要加强节庆文化与旅游文化的结合。其三,应本着群众自发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把节日办出特色。

(三)加强传统工艺保护。平秋的侗布制作工艺因受市场需求萎缩而衰退,因受现代化纤原料的掺入而变异。因此对有价值的并能进行保护的民族传统工艺进行保护显得十分迫切。据初步调查,锦屏县比较有保护价值的传统工艺有侗族刺绣、九寨侗布制作工艺等。在保护传承上,除了进行记录式保护外,还要根据不同工艺特点有所侧重,有的偏重对艺人的保护,有的偏重对产品和资料的收集。

(四)加强戏曲、杂耍竞技文化保护。戏曲文化主要有隆里汉戏和亮司阳戏,这类文化应以原初的文化形态(原初的舞美设计、原初的文本、原初的唱腔唱调)为基础进行完整的“活化石”式的保护。杂耍竞技文化的传承方式主要以传承和组建表演队伍、成立协会等群众性组织为主。

(五)加强服饰文化保护。锦屏民族服饰丰富多彩,别具特色。由于服饰固有的不断弃旧迎新的特性,近年来面临着流失和消亡。优秀的服饰文化需要继承发展,在保护上除了实物展示外,还要运用多种形式挖掘、弘扬:一是通过参加民族服饰展示活动,提升民族服饰的附加值,创新服饰文化品牌;二是依托民族专业博物馆,借助其技术力量挖掘、保护民族服饰,并开展服饰文化交流,促进服饰文化的繁荣的开发利用。

(六)加强民族文化村寨保护。锦屏县民族文化村寨列入省、州级保护的有10个,其中隆里已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茅坪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还与平秋、偶里、瑶白、文斗、韶霭、平敖、亮寨等8个村列入黔东南州100个重点保护的民族文化村寨。

篇5

人物名片:吴儒文,男,大专文化,生于1964年,纳雍县老凹坝乡平寨村党支部书记,县级农民讲师。

致富故事:1980年高中毕业回家,结婚,从父亲手中分到能产8背包谷的土地。他使用杂交玉米种子、单株定向移栽等综合方式,让能产8背包谷的土地释放出产包谷40背的能量。

他腾笼换鸟,先引进桃李等果树种植,又在树下套作蔬菜,最终探索出了“果+X”路子——“X”就是蔬菜、牧草、药材、茶叶。

1980年,以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完成,统一出工统一收工统一分配的时代随着土地的家庭单元化而成为历史。土地分到家庭30余年后的今天,由分到合的变革又在吴儒文的探索下初步显现。这,凸现了观念转变。

今年,在他所在的平寨村,他又引进其他乡镇的烤烟大户郭加奎等5人,流转土地760亩。当地农民出租了土地,返回土地上拿打工工资,减小了种植风险;种植大户整合了土地资源,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种植烤烟,形成了“家庭农场”雏形。

巡讲摘录:别人老是叫我“讲师”,我经常纠正。我说,“讲师”两个字的前面,还要加上两个字——“农民”。

我是农民讲师,“农民讲师”这个称呼,是荣誉、也是责任……

关于“果+X”的产业结构调整,只要把好墨斗,就能弹出墨线。

长“绣”善舞罗飞扬

人物名片:罗飞扬,男,苗族,中专文化,生于1978年,贵州复临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县级农民讲师,组织创作了长幅绣品“清明上河图”。

致富故事:小学毕业后,父亲把他送去少林寺习武。三年后学成下山,罗飞扬前往广东当保安。面对开放前沿的市场生存法则,他发现,拳脚功夫只是一种陪衬。

和许多山里人一样,罗飞扬也曾外出打过工。2000年春节刚过,他就去了四川,结果20多天没找到工作,身上的钱全部用光了,每天只能啃2个馒头。从此,他下定决心,回家创业。于是,他筹资办起了苗绣厂,寨子里的28名苗族妇女成了第一拨工人。这时已经是2010年。

依靠他的工厂,许多不识字的苗族妇女在家门口转型当了工人,按点上班,按月领钱——绣完“清明上河图”的28名妇女,工资最低的有9700多元,最高的达到13800元。

去年,罗飞扬又成立了九黎山民族工艺园,正在绣中国十大名画,第一幅刺绣就解决用工40人,另外还有500多人报名要参加刺绣。

巡讲摘录:尝试不一定成功,不尝试没办法成功。所以,我坚持。

苗族妇女比男人更值钱的东西就是,只要有一根针,就可以改变一个家庭。我们厂里有个女员工,哪个月的工资都是3000多——她叫马正兰。如果按这个数计算,苗家妇女刺绣一个月,也比男人种一年庄稼、养一年的猪划算。

与烟结缘熊朝举

人物名片:熊朝举,男,生于1964年,高中文化,县级农民讲师,毕节烟草公司纳雍分公司龙场镇烟草站技术指导员。

致富故事:高中毕业,回家务农。确切地说,他还没毕业就回家了,母亲走得早,到高二时父亲又走了,家庭的重担落在了他的身上,被迫辍学;他种的也不是田,海拔高,水源低,种的是的5亩山坡地。

看到别人种烟钱袋子鼓起来,他把5亩地全部种上烤烟,因烟叶质量好,种植技术过硬,被龙场镇烟草站聘为烤烟收购员。

2007年,同村的烟农邓庭义发现了一株异常烟种,他通过长期观察后说服邓庭义留下了烟种,就是后来的烤烟新品种——“毕纳1号”,经媒体报道和专家论证后,“毕纳1号”成功在全镇、全县和全市推广。目前,仅纳雍县种“毕纳1号”达到4.2万亩,年创收1.47亿元,带动了1993户群众致富。

2012年,他发明的先膜后烟栽种技术和烟叶散堆烘烤技术已在全县推广。他的理想,把这一种烤技术和“毕纳1号”一起向全省和全国推广。

巡讲摘录:县里聘我为讲师,全家老小乐滋滋;深知肩上责任大,种烟技术必先知;要让群众能听懂,精心总结打油诗;只愿大家能致富,不枉组织费心思。

烤烟生产盖地膜,先膜后烟很科学;重点技术碟形垄,深浅大小要掌握;下雨可纳天上雨,天晴能把水份保;能使肥料转化快,烟株需肥相吻合;风调雨顺生长好,恶劣天气也适合;雨多保证不积雨,晴天能保水份多;先膜后烟多好处,大力推广效率高。

“饲”羊开泰李俊

人物名片:李俊,男,生于1980年,中专文化,县级农民讲师,纳雍强立养殖有限公司法人代表。

致富故事:1997年4月,读初三的李俊放弃中考去福建当工人。第一天活干下来,人累得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残酷的现实打碎了他的梦。

4个月后,李俊回到学校重读初三,1998年7月被省畜牧学校录取。2001年中专毕业,李俊应聘到贵阳一家公司从事养殖技术推广工作。

2003年,李俊被盘县一家从事现代农业项目的公司聘为经理。第一个月的月薪近5000元,差不多等于别人一年的工资。

2005年,李俊的存折上有了15万元。这时,他却做出了一个惊人选择——回乡办养猪场。在创业遇到挫折心灰意冷时,岳父给他送来5000元钱。后来他才得知,这是姨妹存在自己岳父那里以备急用的钱。

2008年,猪价下跌,养猪业进入低谷,李俊毅然转型,注册纳雍县黑山羊种羊繁育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养殖户”的经营方式,目前,基地养殖黑山羊900只、牛23头,解决了12人的就业,同时112户农民与其签约分户饲养山羊1500只,农户获利120万元。

巡讲摘录:俗话说,“母猪好,好一窝,公猪好,好一坡。”养猪,品种选择很重要。

养好母猪的标准是:“肥不见膘,瘦不见骨。”这就像我们养殖户所说的那样:“待配母猪八成膘,容易怀胎产仔高”,肥了不易配种,瘦了不易怀胎。

“老配早,小配晚,不老不少配中间。”母猪配种最佳时期以这个顺口溜来把握。

草药鸡王陈明松

人物名片:陈明松,男, 生于1982年,县级农民讲师,纳雍县燕子山草药鸡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致富故事:2008年,在浙江开理发店生意红红火火的陈明松回到家乡,将自己的承包地全部种成果园,以此作为实验基地,发挥示范作用,唤醒群众学会用科技致富的意识。冷江、陈真、李成敏等农户在陈明松的带动下,成功种植了30多亩果林。

跨过了成功的第一道门槛,陈明松萌生了饲养草药鸡的念头。投资120余万元,租用承包地100亩,荒山2000余亩,在滑竹箐燕子山办起了养鸡场。目前,养鸡场有员工25人,养殖草药鸡12000余只,鸡场建有办公楼、工人宿舍、脱温室、中药室、仓库、水池、养殖大棚、鱼塘等。

一人有福,拖带一屋。陈明松最大的乐趣就是帮助别人。他高价租用场房占地;为村民们种上果木,指导他们科学管理;解决当地村民的就业问题;出资修通三条通组路,方便老百姓出行。

巡讲摘录:不是每个人都能想出成功的路径,不是每个想到出路的人都能成功,更不是每个成功的人都具有新奇的思想。

我的音乐养殖法,每天给鸡播放三次音乐,让鸡在快乐中无忧无虑地吃食,在快乐中成长,鸡高兴了,身体里所含的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自然就会多起来。一只身心都健康的鸡,人吃了自然有利健康。

人生在哪里,哪里就有金子,关键是看你怎样去发现金子。

天麻仙子余群

人物名片:余群,女,生于1983年,县级农民讲师,贵州森宝天麻有限责任公司法人代表。

致富故事:她长在纳雍县城郊的山村,足迹却遍布县内外的山山岭岭。

她是“2009—2010年度贵州省拔尖乡土人才”,在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余群曾经想过上大学,但现实还是打碎了她的梦。那一年,她19岁。她回到老家,在老家贫瘠的土地上播种希望——天麻。

从播下第一个天麻开始,余群就踏上上艰难的创业历程。没有创业资金,没有栽培技术,没有专业引领。2003年,她怀揣着种植天麻的梦想,踏上了取经之路。去过湖北,到过四川,近到云南,远到陕西。一步步走来,路漫漫其修远,她边求索,边前行,学到了菌类提纯、复壮,生产管理,天麻的花粉制作、种植、加工等技术。

她的公司已建成育种基地3个,天麻种植示范基地11个近3500亩,每年能生产天麻“两菌一种”100万套。她举办农民培训班百余期,培训群众6000余人,解决农村就业人员近万人,让农民脱贫致富。

巡讲摘录:林区有三剩:杂草、树叶和树枝。贵州有三宝,天麻、杜仲和灵芝。作为山里人,我们要学会变废为宝。用砍下来的树枝种天麻,转化为经济价值。

为什么要选择种植天麻呢?它方便,不需要占用我们的耕地,不需要投入太多的精力;它管钱,俗话说:“一窝一头猪、十窝一头牛、百窝万元户、千窝小洋楼。”种上一亩两亩,就可以致富了。

水果王杨开隆

人物名片:杨开隆,男,1969年出生,大专文化,纳雍县玫瑰王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致富故事:任过会计、当过财会监管、做过基层干部。1996年因沙包乡安乐村老家的土地无人耕种而变荒地,产生了种果树的念头,1997年经专家介绍,引进了世界上最优质的美国布朗李“玫瑰皇后”品种,种了50多亩。

1999年,水果投产,亩产300-350公斤,是同类产品“改朝换代”的娇子,他被媒体誉为“水果王”。

2007年,向单位辞去公职,丢掉端了多年的“铁饭碗”,开办了纳雍县玫瑰王果业开发有限公司,任公司总经理。

2010年又在雍熙镇石板河村流转土地800亩种植布朗李,每亩纯收入两万元以上。在他的带动下,沙包乡群众种植了3000多亩,雍熙镇石板河村种了3000多亩,他的种苗,推广到六盘水、安顺和贵阳等地。

巡讲摘录:养猪选猪种,种包谷选包谷种,种果树同样要选良种。同时,选种还得结合本地实际,哪些地方适合种什么,自己心里要有底。

前几年,我一直舍不得放弃工作,毕竟一个月有七八千块钱,所以出来晚了点。假如我早出来几年,早点把布朗李这个产业发展壮大,可能我们下木村全部都种起布朗李了,大家也都已经富裕了。

一亩土地栽六七十棵布朗李,每棵树疏花疏果后留100斤水果,一亩土地最低产7000斤布朗李,每斤卖12块钱,一棵树子一年就是1200块,一亩地就是一个绿色银行,且年年有收入……

无地生金罗德华

人物名片:罗德华,男,生于1971年,专科文化,纳雍县阳长镇乐丰社区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纳雍县县级农民讲师。

致富故事:乐丰社区耕地2600亩,辖13个村民组14个自然村寨,有1280户4480人。

2002年,装机容量4×30万千瓦的纳雍火电二厂在乐丰村开工建设,电厂建设占用了社区土地1860亩,1568名农民失地。

面对这个情况,他组织失地农民创办了砂石厂,每年营利300多万元,解决了50多人就业;创办了四新六合养殖责任有限公司,每年营利100多万元,解决了118户失地农民就业;还创办了铧鑫汽配修理厂、成立了公益性的华永人力资源劳动服务公司等。

如今,乐丰社区除村集体经济企业外,还有成规模的小生产私营企业18个,全村人均纯收入升至7600元。

当选纳雍县县级农民讲师后,通过巡讲带动,又让一些失地农民找到了发家致富的路子。

篇6

重点打造“一个家”。

强化“三个阵地”建设,主动争取各方资源,不断强化“妇女之家”阵地作用。一是将“妇女之家”建成宣传政策的阵地。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班、开设远程教育等形式,对妇女进行实用技术、家庭教育、健康保健等培训,全面提高辖区妇女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二是将“妇女之家”建成联系和服务妇女的阵地。在“妇女之家”建立妇女调解小组、巾帼帮扶小组,以妇女特有的热心、耐心、温情及时化解家庭纠纷、社会矛盾,共建平安城区。三是将“妇女之家”建成展示妇女的阵地。广泛开展广场舞比赛、厨艺比拼、花卉展等活动,丰富辖区妇女的业余生活,使“妇女之家”真正成为了广大妇女群众可以依靠和信赖的“温暖之家”。

宣传实施“两个纲要”。

深入推进“两纲”指标全面落实,进一步营造妇女儿童发展良好氛围。一是把实施“两纲”工作作为重要抓手,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把实施两纲工作与解决事关妇女儿童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二是加强社会普及宣传。以男女平等、儿童优先为核心内容,以实施两纲中的重难点指标为重点,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等宣传舆论阵地,开展法律、科技、卫生等方面知识的宣传,进一步扩大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社会知晓率。三是切实加强对两纲实施工作的监测评估。及时收集、整理、反映妇女儿童发展状况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动态监测妇女儿童发展状况,客观真实反映两纲目标进展情况,为全面推动两纲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积极开展“三项行动”。

以“靓丽工程”行动为着力点,全面深化“用色彩塑造女性靓丽人生”工作内涵。一是召开“靓丽工程”现场推进会,以“弘扬靓丽精神,创造美好生活”为宗旨,发挥我区现有的创业型妇女、优秀妇女代表的作用,为大家讲述自己的故事,营造全社会妇女争当靓丽女性的氛围;以“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5周年为契机,举办丰富多彩的庆“三八”活动,激励更多的妇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二是打造母亲素质提升工作品牌。通过举办主题为用“责任”构建和谐婚姻家庭、用色彩打造“靓丽人生”、用“关爱”呵护母亲健康、用“法律”维护母亲权利、用“技能”实现妇女创业、用“文化”提升母亲素质等六大讲堂,努力提高母亲的综合素质,发挥各族妇女在弘扬家庭美德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积极作用。三是培养一批基层“靓丽工程”宣讲员和志愿者,走进妇女的生活,通过拉家常、谈心的方式,让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入脑、入心。四是在小拐乡开展和谐乡村的“最美庭院”示范创建活动,带动妇女和家庭共建绿色环境、共享绿色生活、共建美好家园。

强化民族团结进步行动,引领妇女积极参与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一是积极开展去极端化工作。发挥好妇联组织和妇女群众在推动社会稳定、长治久安中独特作用,各级妇联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好人要让基层干部去做,好事要让基层组织去办”的理念,引领社工组织项目化运作,大胆探索治理妇女蒙面、着吉里巴甫服饰的好方法,要深入社区定期对蒙面、着吉里巴甫服饰人员和已揭开面纱的人员进行走访、谈话,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及情况。同时,积极组织已摘掉面纱的妇女开展民族厨艺大赛、刺绣比赛、编辫子比赛等活动,帮助她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二是开展“巾帼靓丽”面对面大宣讲活动。基础在基层、活力在基层、困难在基层,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妇女的需求特点,组织已建立的“爱心妈妈”宣讲队伍,针对基层妇女群众开展“大力弘扬宪法精神,自觉抵制非法宗教”为主题的法治宣讲活动。

深化妇女儿童权益保障行动,促进妇女合法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一是构建男女平等权益保障长效机制。利用女性生活指导中心、女性读书课堂、“妇女之家”等平台,举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专题讲座,使男女平等为核心的先进性别文化得到广泛深入的宣传。二是打造“阳光女性”心理咨询服务品牌。组织全区取得“心理咨询师”的女性组成“阳光女性”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队,定期深入社区、村(队)妇女之家开展“心理咨询日”活动。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举办以“亲子课程”、“婚姻课堂”等内容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为广大妇女提供面对面的心理咨询服务。

着力提升“四大品牌”。

巾帼文明岗创建。以“巾帼建功”为出发点,动员各族妇女在牵手共建中争优秀。不断深化“巾帼文明岗”创建模式,要在外延上拓宽延伸,更在内涵上创新发展,发挥品牌效应,展示品牌特色,不断扩大“巾帼文明岗”创建活动的影响力。一是深化创建模式。在纵向上,已开展活动的行业和单位要抓好活动的延伸和创新发展,增加行业内部争创数量,培育精品岗、特色岗。在横向上,全面推进创建活动“进行业、进企业、进社区(村)”三进活动,提高广大妇女的参与率和受益面。二是深化创建内涵。不断总结、探索、学习“巾帼建功”活动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根据自身的岗情优势和工作实际,结合本岗位的业务专长和岗位职责,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和信息等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创建活动,打造各部门、各行业的特色岗,使“巾帼文明岗”成为满足社会需要、促进行业发展、推动妇女进步的一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群众性工作品牌。

家庭文明建设。

一是在家庭教育工作中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特殊作用,全面构建家庭教育体系,大力开展家庭教育,努力打造“好父母”工程品牌,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做好“12345”家庭教育,搭建一个平台,办好“家庭教育大讲堂”、“传统文化大讲堂”两个讲堂,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平台,形成“一校一园一特色”抓好家庭教育指导师队伍,家庭教育讲师队伍,家庭教育志愿者队伍等三支队伍;筑牢网络、热线、专栏、访谈四个阵地,坚持“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进乡村”五进活动,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二是要抓住“家”字品牌,拓展和丰富家庭文明内涵,继续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吸引更多家庭踊跃参与,充分发挥妇女独特作用,以家庭和谐带动社会和谐。开展以“廉洁和谐”为主题的家庭助廉教育活动,开展民族团结家庭厨艺大赛等活动,倡导创建文明和谐家庭。引导妇女群众自己说、自己演、自己唱、激发她们的文化创造力。牢固树立“母亲好孩子就好,孩子好民族就好,民族好祖国就好”的理念,从弘扬家庭新风、强化家庭教育、维护家庭稳定入手,筑起反对民族分裂的铜墙铁壁。

心灵关爱服务。

拓展“巾帼关爱”工作内涵,为妇女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一是积极推进社工服务项目并实施的关爱困难单亲母亲服务项目,组织各级妇女组织与贫困单亲母亲结对子,在资金、情感、生活上的三帮扶,在电话、上门、政策、心理健康上的“四服务”,帮助她们获得自助的能力,从而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在“六一”前夕开展“玩具+图书再分享”公益募捐活动,组织贫困儿童参观科技馆、图书馆等,丰富贫困儿童的文化生活,从而更好地促进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三是进一步扩大“爱心一元捐”公益品牌活动的覆盖面,用“爱心一元捐”所筹善款开展“爱心一元捐温暖好姐妹”活动,帮助贫困妇女健康体检。四是坚持面向基层妇女,开展“共建一家亲”赴基层、访妇情、办实事活动。

篇7

(一)生活习惯的改变

民族特色生活习惯是民族文化的载体,特色习惯的保留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积极的作用,反之则不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被采访的对象都是身处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他们都有着能代表自身身份的民族服饰,但让人遗憾的是,这些色彩鲜明、风格迥异的服饰除盛大节日外是不会出现在人们平时的生活中。据2012年数据统计,凤凰县三拱桥乡全乡总人口15186人,全乡在外打工者达4600多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0%,这些外出的打工者们大多会选择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打工,这里的信息传播快速,不同层次的物质的、精神的“舶来品”冲击着远道而来的苗家打工者们的生活,他们效仿城里人,穿起了西装、连衣裙,他们卷发、染发,回到家乡后,这些自身显现出来的时尚元素影响了当地的居民,久而久之本民族的“传统服饰”逐渐被“时代潮流”取代了!

(二)民族认同感弱化

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是凝聚一个民族、团结一个民族的强大动力,是族群保持自身特色的关键,苗族的歌舞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调查,得知三拱桥乡懂本民族歌舞的人主要是老年人,为进一步了解该地区民族文化传承现状,我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拜访了某校校长,校长叹惜地说:“苗歌对老一辈来说就像我们现在的必修课,几乎人人都懂。之所以今天的年轻人知之甚少,一是父母辈无空闲时间教他们,二是他们对此兴趣不大。在这个呼吁竞争的年代,大家都在忙于为生计而奔波,无暇兼顾这些琐碎的事情,久而久之,所谓的传统就这样在人们的意识里逐渐被淡化”。

二、三拱桥乡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少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是学校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民族文化和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是以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为基础,以满足民族地区学生的实际需求为目标,以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为旨归,充分挖掘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及各种表现,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中形成和开发出来的课程。”凤凰县三拱桥中心完小自2008年开始,加大力度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活动的开展是为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三拱桥乡的民族文化,该校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现状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课程内容

从课程内容来看,三拱桥中心完小民族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集中在歌舞方面(如“苗家花鼓操”在全校已全面铺开,学校规定每周一、三、五做花鼓操,二、四做广播体操,使少儿广播体操和花鼓操交替进行),其次是苗族体育和苗族美术(如美术课上以剪纸和刺绣代替传统课堂里的水彩和颜料,体育课上以苗拳作为课前十分钟的热身训练)。可见,课程内容的选择是让孩子们更多的去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但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出,课程内容的选择比较单一,未把本民族的语言、历史、地理、科学等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二)课程类型

三拱桥中心完小民族文化课程类型的设置同课程内容的选择一样,都较为单一,主要以活动课的形式为主。具体原因在调查中得知,授课教师们平时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开展这方面的课程教学,学校教学的重点依旧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升学考试。一般情况下,此类型课程的课时一周只有一至两次,如果遇到湘西州两年一次的“民族文化节”等活动,此类校本课程的课时才会有所增加。在孩子们看来,此类课程和必修课有很大的区别,与自己的考试并无多大关系。

(三)教师态度

起初该校对于“乡土民族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兴趣很大,从广搜资料到小组讨论再到试图进行教材编写,但进展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缺少专家指导、缺少学生参与、更缺少经费的支持,渐渐地,教师们的积极性减弱,据调查得知,首先教师们认为此类民族文化课与学生的考试分数没有多大关系,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考核主要还是学校的升学率或期末考试的平均分,其次家长们依旧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考上大学,而校本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成绩并无太大帮助,促使教师们不得不将自己的视角转移到与升学考试息息相关的考分上。

三、三拱桥乡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理论或专家指导,教师开发能力不强

校本课程的开发给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它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学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及特长去“编”书。通过调查发现,三拱桥乡尽管有绝大多数老师都具有较强的开发意识,但他们表现出对自己的开发能力缺乏自信。由于地域上的限制、经费的不足,湖南凤凰县三拱桥完小去聘请资深专家指导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不现实的。有的老师认为通过参观、观摩别校的几节校本课程公开课,甚至认为可以模仿、照搬别校的校本课程,就能够获得校本课程开发的全部真义,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都不利于校本课程的开发。试想若没有理论与技术的支持,仅靠经验型摸索,必然影响到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水平。

(二)缺少足够的经费

三拱桥乡位于凤凰县东北部,是一个偏远落后的贫困地区,对于校本课程开发,学校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主要依靠美国“蒲公英行动”教育基金的支持,但是,单纯依靠这种经费的支持毕竟是有限的。经费的不足,导致民族文化课程门类的设置不得不缩减,而且一旦失去此类经费的支持,课程的开展也就不能顺利的进行。

(三)缺乏学生及家长的积极参与

校本课程开发不是由校长和教师们共同编制就可以完成的,它还需要课程专家、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共同参与研究、审议和探索。当前,凤凰县三拱桥中心完小的大部分学生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度不够,许多学生还没有跨出“上学就是为了考大学”这道门槛,他们关注的重点在与学习相关的考分上,因而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敢兴趣。作为教育伙伴的学生家长,是能够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他们可根据自己的阅历和储备的知识向学校及教师提供更多利于课程开发的信息和素材。但是,凤凰县三拱桥乡许多学生家长文化水平不高,他们大多只是监督孩子学习,扮演着陪读的角色,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较少过问且难有时间参与其中,他们大多为了生计而奔波,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认为课程问题应是政府和学校的事,因而对学校开设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校本特色课程并不感兴趣。

(四)认识不足,片面追求升学率,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

当下,升学率的高低成为衡量学校的重要指标,老师们根本无暇顾及校本课程开发,民族文化的传承及校本课程的开发势必会受到影响,凤凰县三拱桥中心完小也不例外。该校虽是一所民族学校,但学校的科目设置与民族文化相关的课程较少,占据课时最多的依旧是国家课程语文和数学。正如老师们所言:“我们是民族地区,贫穷落后,山大沟深,像我们这种三流小学,若没有一定的升学率和可观的排名,有哪位家长愿意把自己孩子送到这里来学习?校本课程开发,我们也想过,但立足当前的情况来说,我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可见,校本课程的开发在该校教师的观念里是有的,但因条件的限制不得不将其搁置一旁,因为它与学校的升学率毫无关系。

四、三拱桥乡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及建议

(一)重视课程专家引领,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

课程专家的理论指导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教育主管部门可定期派课程专家到学校进行指导,并在指导中为学校培养一两名带头人,然后,由他们带领其他教师开展课程研讨和开发活动。从调查中得知,缺少带头人,教师开发能力有限阻碍了该校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如果有课程专家的引领,教师们就可将自己的特长和自身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提出新颖且利于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观点,在课程专家们的从旁协助下,有助于教师们拓展思维,互相增进交流,取长补短,这些都利于校本课程的开发。

(二)提升教师素质,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队伍

民族地区制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关键性因素在于教师素质普遍偏低,对校本课程开发理解存在多种误区,笔者认为,提高民族地区教师的综合素质、转变教师的“校本观念”,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学校应鼓励教师开展“校本研究”活动,以“研究”促“发展”。校本研究是教师在学校工作中展开的教改探究活动,是教师通过对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地反思、修改及总结。学校中的教师都处在相同的教育环境下、面对着同样的受教育者、需要完成相同的教育任务,尽管教师个体间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不同,但在教学过程中势必会遇到相似的问题,教师可通过校本研究将遇到的问题作为一个案例与同事分享,这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对民族地区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学校应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校本理念。针对凤凰县三拱桥乡各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专业培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是一个亟待发展的薄弱环节。长此以往,不但会影响教学质量,搞不好会影响该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若该地区学校能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使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角色有新的认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新的理解,从而更好的更新自己的校本理念。

(三)加大资金投入

三拱桥乡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中,面临的最大阻力就是资金不足的问题。就三拱桥完小来说,公用经费捉襟见附,能保证正常的运转已是不易,而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难以拿出专项资金予以支持,资金匮乏,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就难乎为继。学校自身不能解决资金紧缺的问题,唯有向外寻求帮助,但学校因繁重的教学任务难有时间和精力去吸引“外资”,因此,作为支持学校发展的“领头军”教育行政部门,应成立专项管理小组,匹配专门的校本课程开发基金,专款专用,为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四)大力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为校本课程开发服务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支撑校本课程开发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凤凰县三拱桥乡具有独特的资源,宽广的河流清澈见底,巍峨的山川美轮美奂,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熠熠生辉,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注意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凤凰县三拱桥乡是一个以苗族人口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这里的苗家人民勤劳朴实,他们用灵巧的双手诠释了对本民族的爱,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有风格独特,富有情感的苗族语言;有雕龙画凤、鸟语花香的苗装刺绣;有情感细腻、优美动听的苗族民歌;有步法稳健、气势刚烈的苗族武术;有寓意丰富、欢快灵动的苗族鼓舞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素材。另外,民族博物馆、苗家节日庆典、等都是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

篇8

脱贫先强志

贫困村之所以贫困,固然有资源紧缺、环境险恶等先天性因素,但人穷志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江苏省滨海县卯酉河村沿街几十户村民,祖祖辈辈喜欢站在自家门前数人头。原来每月农历初五、十五、二十五这三天是卯酉河村附近的一条街上的集市,沿街的村民什么事情也不做,就站在自家门前观望来来往往的人流。

扶贫工作队进村后,先从思想工作入手,动员广大村民向懒散告别,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卯酉河村五组有个叫陆亮的回乡知青是高考落榜生,在工作队的引导下,他决心扎根农村,搞出点名堂来。陆亮毛遂自荐,在竞选组长的大会上发表演说,保证用3年时间改变全组的贫困面貌。当选组长的第二天,他就组织青年突击队疏浚农田排水系统,改造盐碱地,向土地要产量,增加收入。这一年冬天,陆亮和青年突击队一共挖了3000多立方米土,降低了水位。第二年土地返碱的态势得到了抑制,棉苗成活率有了很大提高。

30年过去了,五组家家住上了标准的农家住宅楼,男人们大多外出打工,妇女们在家留守,农忙时种庄稼,农闲时搞副业。陆亮将妇女们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绣花作业组,与苏州市某外贸公司建立起协作关系,刺绣产品远销欧美。现在,该组户均年收入5万元。

产业扶贫替代给钱、给粮

我国自1980年代开展扶贫工作以来,脱贫农民再次返贫的问题一直存在。据估计,每年的返贫率大约在20%~30%,有些地方甚至高达50%以上。造成返贫的原因除了一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薄弱外,与这些地区干部、群众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有很大关系。有些人认为养起这些牛羊,政府来年就不再扶持他,所以把扶贫的耕牛、种羊宰杀食用。个别领导会把扶贫款中相当一部分用在跑下一轮的“贫困帽”上,因为发展生产远不及“跑”扶贫款更来效益。

有媒体报道,某贫困山区脱贫后,第二年上级去调查情况时,有的村民把自家的粮食藏到地窖里,在来的干部面前叫穷。这些人主要是缺少自力更生的精神,一味地等靠要。思路决定出路。事实证明,给钱给粮不如产业扶持。要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摘掉“贫困帽”。

2009年初,四川省金堂县高板镇高龙村两委按照上级产业扶贫的指导方针,结合高板镇提出的发展定位,借助成都市农林科研所的技术支撑,充分利用当地地理资源优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完善高龙村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了“山顶栽林子,山腰填肚子,山下挣票子”的产业发展思路,打造以干果种植和特种水产养殖为主的种养业,努力把高龙村打造成为丘陵区偏远乡镇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同时,在成都市农林科研所、金堂县农发局的支持下,高龙村开展生态养鸡、桃树管理、核桃树管理、蔬菜种植等实用科技培训1200人(次),拓宽贫困群众的科学种养殖知识面,为该村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技保障。

高龙村通过发展这些产业,可就地吸纳村劳动力230多人,在产业发展上基本形成了“点上出彩,面上开花”的良好势头。村党支部书记文敏说:“两年的产业帮扶,不仅彻底改变了我村没有支柱产业的窘况,还与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引来投资发展的龙头企业,解决了全村农业产业单一的局面,实现了农业产业多元化的发展。”2010年年终,在高板镇召开的丘陵地区城乡统筹示范村建设评选大会上,7村2社区参加角逐,文敏代表高龙村两委,以“高龙醒了”为题,汇报了产业扶贫带来的变化,勇夺第一。

争取援手

贫困村要想彻底改变面貌,还离不开外援。村干部只要肯动脑筋,摸清上情,迈开双腿,就能跑到资金。

篇9

【关键词】精益改善;刀具优化;工装改进;标准作业;工艺

电脑绣花机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 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应用而不断发展起来的高自动化的刺绣设备。在江浙一带电脑绣花机产品已形成规模效应[1],要想获得更高的市场占有能力,就要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速度。在此背景下,浙江某电脑绣花装置生产公司提升加工能力的需求特别强烈。这家公司是我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的重要客户,为了帮助客户解决生产运营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对该公司的加工部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该公司加工部分共有9种自制零件。按照市场每月4000套的需求,我们将识别出的改善前零件的加工时间绘制成柱状图,以供进一步研究使用。

由于加工部分为两班制,每班有效工作时间为8小时,每周休息1天,每月工作时间为26天。 故计算其节拍时间(TT)为374S。从改善前的柱状图可以看出,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工序平衡率低、存在瓶颈序,部分零件加工时间超节拍等。且改善前加工部分所用设备19台,每班操作员12人。

1.对加工部分的改善

针对该公司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从刀具优化、工装改进、工序合并和制定标准作业等方面入手进行改善。

1.1刀具优化

由于加工零件的材质为铝合金,传统的加工刀具是造成生产过慢的原因之一。

在孔加工方面,受排屑性能和线速度等方面的影响,原来应用的普通高速钢钻头,啄钻达到Q2(2mm/次),转速3800rpm,进给280mm/min,加工效率低;改善后选用适合铝合金加工的硬质合金钻头,使得一般2-3倍孔径比的加工可以一次加工成型且切削参数有所提高,加工效率提升约30%。

在螺纹加工方面,原来应用的切削丝锥的参数为啄攻Q3(3mm/次),转速2000rpm,进给1400mm/min,加工效率低;改善后选用适合塑性材料螺纹加工的挤压丝锥,使得螺纹可以一次成型进行加工,且加工参数提升至转速3000rpm,进给2100mm/min,加工效率提升了45%。

在倒角加工和槽加工方面,原来应用的两刃倒角刀和普通立铣刀加工效率较低,通过试验,应用多刃倒角刀和适合铝合金加工的立铣刀后提升效率也比较明显。

1.2工装改进

改善前,该厂所应用的工装为传统的虎钳装夹工装,每次只能装夹一个工件,装夹时间为人工内部时间,制约生产效率的提高。为此,本项目也设计了专用的工装夹具,一次完成4个工件的装夹,且装夹操作由气动部件来完成,目的是节省机床的换刀时间并且减轻操作员的劳动强度。应用此气动工装后,加工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1.3合并工序

经过上述改善后,加工效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对该公司的加工部分进行了部分工序的合并,并且进行了加工单元的划分,对每个加工单元进行了“三定”(“三定”通常指定件号、定机台、定工艺)作业。

1.4制定标准作业[2]

在上述改善的基础上,又针对单元中每个操作员进行了标准作业合并表的编制。每一个操作员按照标准作业合并表规定的动作进行作业,一人操作2-3台机床也能保证在节拍时间内完成生产任务。通过应用标准作业,可以便于对操作员进行相应的培训,也便于管理者对现场运行进行考核和评价。

总之,通过刀具优化、工装改进、工序合并和制定标准作业等方面的改善,该公司的生产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和均衡。改善后消除了瓶颈工序,工序平衡率达到了92%,所需设备降为13台,所需操作员降为6人,均衡生产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总结与探讨

在江浙一带有很多家族式的加工厂也存在本项目所研究公司遇到的问题。由于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造成加工效率低、生产不均衡以及资源利用不合理等诸多问题。本项目为解决这类问题作了一定的探讨,对于合理并充分利用加工资源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由于作者的能力有限,考虑不周的地方在所难免,项目中的论述也可能有失偏颇,希望能得到及时的批评与指正。

【参考文献】

篇10

创业是让青年人富有成就感而又充满挑战的选择,而资金不足、缺乏商业经验是启动创业的两大障碍。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简称YBC)作为成长性教育公益项目,就是以公益的方式动员社会各界,特别是工商界的资源和力量,为创业青年提供无利息、无抵押、免担保的资金支持和“一对一”导师辅导,引导青年进入商业网络,帮助青年迈出成功创业的第一步。

从成立至今,YBC已经走过了6年的创业路,YBC首届年会于2009年11月29日在北京召开,YBC总干事、专家委员会主席谷丽萍女士向记者介绍:“6年的积淀,YBC历久而弥新,始终坚持公益性原则,保持着旺盛的创新力,向着专业化的目标不断进取,不仅激发了青年人的创业精神,而且激励着导师志愿者们和工作人员一道探索着公益扶持青年创业的新模式。”

扶持一个青年,成就一个未来企业家

为了解决青年人创业启动难的问题,并推动青年创业企业持续发展,从2000年~2003年,YBC的几位创始人对英国的青年创业计划项目进行多次考察,学习公益扶持青年创业的方法。在对这一项目在中国的可行性进行反复论证后,决定引入这一模式。

2003年11月25日,在、全国工商联等七部门的倡导下,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正式在北京启动,刘建刚成为YBC扶助的第一位创业青年。

为实现持续健康发展,YBC首先在北京、上海、山东、陕西、福建建立了试点,在实践中一面研究和借鉴国际经验,一面着眼于本土实际,总结在中国动员社会资源、以公益的方式扶持青年成功创业所需的各种条件。

谷丽萍总干事表示:“YBC的口号就是‘扶持一个青年,成就一个未来企业家’。YBC鼓励青年在创业中锐意创新,填补市场空白,并倡导企业家和创业青年在学习创业的过程中践行社会责任,从单纯的物质追求转向兼顾对人的关怀,从征服自然转向尊重自然,从追求单一增长转向可持续发展。”

在逐步探索中,YBC的愿景和使命的内涵不断丰富,YBC开始致力于创立世界领先的公益模式和标准,动员并整合社会资源,特别是工商界的力量,发展强大的专业化志愿服务工作网络平台,扶持和培养千千万万有社会责任感和贡献力的青年创业带头人,大力开发青年的潜能,创办企业,活跃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就业,造福于国家和人民。

扶持了1000家青年创业企业

每一个能够接受YBC创业帮助的创业青年都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的创业项目需要经过层层的审评。谷丽萍总干事介绍说:“项目评审是YBC运行的关键内容,借助评审导师的智慧和经验,去发现那些具有创业潜质但在起步阶段处于弱势的创业青年,帮助他们完善商业计划、控制风险,以保证创业项月的顺利启动。”为此,YBC设计出一套评审程序和标准,保证项目评审的规范、公平、优质和高效。

6年来,YBC接到青年提交的创业扶持申请达8000多份,共开展实地考察1600多次,面试1200多次,共有1000个青年创业项目符合YBC扶持条件,得到了资助和扶持。

在YBC所扶持的项目中,90%的创业青年认为,“一对一”的导师辅导是他们成功创业的关键,这也是YBC的独特性的体现。导师辅导的内容包括为青年传授商业经验,引导青年进入工商网络,提醒青年规避商业风险,更重要的是培养创业青年塑造完善的人格、加强创业信心、树立诚信和责任意识、鼓励创新。作为YBC专家委员会主席,谷丽萍把这形象地表述为导师把创业青年“扶上马,再送一程”。

6年中,YBC提供专业培训280期,导师巡诊280次。YBC凝聚的导师志愿者有3000多位,和专职工作人员的比例为50:1,为创业青年提供了多达4万小时的服务,其中,提供“一对一”导师辅导达1.8万个小时。

根据YBC的统计,截至2009年11月,YBC扶持的青年创业企业的成活率达97%,按时还款率达88%,企业盈利率达74%,新增就业岗位1万多个,营业总额达7亿多元,纳税总额达700多万元,吸引投资2000多万元。

此外,青年创业企业还极大地增强了经济活力和创新力,在1000个创业项目中,许多项目填补了市场空白;发明专利有70多项,获得过国家和地方奖项的有80多个,发挥着带头创业的作用。

YBC的资源是由合作伙伴共同构建的。在YBC这个网络中,合作伙伴、导师志愿者、创业青年和工作人员都是平等的朋友,互敬互助、和谐共进、分享着成长的快乐。截至2009年11月,YBC已汇集各类合作伙伴350多家。

谷丽萍总干事坦言:“在YBC的帮助下,还有很多残疾青年、灾区青年、少数民族青年、农村青年、女性青年以及西部青年受到了扶持,解决了他们创业之初遇到的困难。他们也在创业中改变着自己,并回馈社会。”

YBC成功的关键是创新

YBC不仅鼓励青年人在实践中创新突破,也努力寻求组织自身的创新,以及跨部门合作的创新,为青年人营造创新的生态系统。

2009年10月19日,谷丽萍女士一行6人远赴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卡尔加里大学进行了一周的考察访问,并成功地为维多利亚大学商学院师生作了创业专题演讲,YBC的创新机制引起了听众的热切关注。鉴于YBC这项公益事业将会对中国下一代创业者乃至全体青年产生重要的影响,维多利亚大学董事会授予谷丽萍女士维多利亚大学终身荣誉教授证书。

从组织设立开始,YBC就一直在追求理念的创新。YBC作为成长性教育公益项目,倡导创业青年、志愿者、公益组织共同成长。在YBC的公益网络中,导师志愿者是项目运作的主体,也是宝贵的智力资源,志愿者通过对项目的参与和分享,体验公益人生,实现公益理想,放大社会价值。谷丽萍认为,“公益组织为政府分忧解难,也为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角色转变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YBC依靠构建互利、互信、公益、平等、持久、深厚的伙伴关系,把参与项目的人和组织凝结成一张不断扩大的资源网络。在这个资源网络上,每个参与者都是网络上的结点,每个人都会带来资源,政府、企业与社会实现了跨部门合作。这是YBC在资源汇集机制上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