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入职教师培训考核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5 02:48: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入职教师培训考核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调研对象
本研究重点对两类人群进行了调研。一类是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项目的管理者。管理者参与了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方案的开发、实施、管理及评估的全过程,并在其中充当统筹者、领导者的角色。由于上海市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以各个院校为单位进行,本研究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从14所高职学院抽取了共28名调研对象,包括学院人事处处长、副处长,教务处处长、副处长等。另外一类是高职院校入职3年以内的新教师。新教师不仅是入职培训关键参与者及最大受益者,而且也是入职培训最主要的服务对象,对其展开深入调研能够对培训需求及问题有更为深刻的领悟。本研究在19所高职院校中回收有效问卷280份,并对样本的教龄和来源做卡方检验,存在显著性差异,样本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调研框架
本研究选取了培训主体、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师资及培训评价五个核心要素展开调研。分别从组织管理、实施载体、操作手段、实施人员、反馈机制五个层面对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的现状与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全面了解上海市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由谁组织培训、培训什么、怎么展开培训、由谁实施培训、培训效果如何五方面的问题。
(三)调研工具
主要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进行调研。根据目力所测,目前尚未有关于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现状与需求现成的调研量表,因此本研究在搜集文献资料、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遵循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标准化要求,设计了“上海市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现状调查问卷”和“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需求调研问卷”两份问卷作为调研工具。为了保证问卷设计的有效性和可信度,分别请15位教育专家、高职教师及企业专家就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进行检验,并在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小范围的前后施测,检验结果取得了较高效度和信度,符合统计学要求。对于调研结果,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的统计方法。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上海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主体的现状及需求调研
培训主体作为培训项目的供给方,参与培训方案的开发、培训师资的遴选、培训计划的实施以及培训效果的反馈,发挥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不同的培训主体,由于行为风格、资源优势以及统筹能力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培训效果。在上海市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中,采取的最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学校自行培训的方式,占到了调查院校的53.6%;部分学校委托高校进行培训,这种形式占到了28.6%;学校和高校联合培训占14.3%;其他形式培训占到了3.5%。从调研数据中发现:
1.市级层面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缺位。
在调研的高职院校中,虽然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的组织形式各不相同,但无不例外都由各院校自身通过各种渠道来对新入职专业教师进行培训。高职院校各自为战,缺少省(市)级层面的统一培训。
2.校本培训是目前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的主流形式。
校本培训以新教师所在的学校为培训主阵地,培训的师资一般以本校的校长和经验教师为主,其优势在于以校为本的特色化培训、组织灵活、便捷经济。
3.高职院校与高校联合培训实践初探。
值得欣喜的是,有部分高职院校主动与高校合作培训,虽然比例不高,但也为培训中多主体参与提供了实践范本。不过这类高职主要集中在办学条件优良、经济实力雄厚的院校。另外,在搜集和整理被访新教师关于培训主体的意见和建议中发现,绝大多数的新教师都提到了培训主体单一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的要求上。部分新教师表示,校本培训固然可以帮助新入职教师充分感知所在院校的特色、文化和组织氛围,却得不到外校教学名师、高校专家学者、企业专家的指导。也有被访教师表示,完全委托高校进行培训的形式往往不接地气,理论知识传授居多。
(二)上海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内容的现状及需求调研
培训内容作为实现培训目标的重要载体和受训者最为直接的需求,其设置和开发的过程渗透了培训理念和价值观,不同类型课程设置比例直接影响着培训结果。因此,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是成功的培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在对上海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内容的调研中发现,开设比例最高的五门课程是:高职教师管理相关政策(87.6%)、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80.3%)、高职学生发展特点(79.3%)、高职教育的特征与发展形势(79.3%)、高职教师的使命(75.6%)。而开设比例最低的五门课程分别为学习情境开发(44.1%)、高职教育教学设计训练(45.2%)、德育工作案例分析(45.9%)、职业教育课题设计与论文写作(50.5%)、教学名师观摩与研讨(50.9%)。在需求调研中,呈现了与现状调研中相同的15门课程,每门课程后有5个必要性层级供受访者选择。以拟开设课目在“非常有必要”这一选项上的百分比的高低为依据,教师视野中最具开设价值的五门课程,分别为教学名师观摩与研讨、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高职教育教学设计训练、高职学生发展特点、高职教师生涯发展案例。将调研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后发现,上海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内容有以下特征:
1.培训内容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在开设比例最高的五门课中,理论课居多。而对于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提升的课程,比如高职教育教学设计训练、教学名师观摩与研讨等,却出现在了开设率最低的五门课中。
2.培训内容供求关系失衡。
开设率高的课程新教师的需求往往较低,而新教师最为迫切的需求却无法在培训内容中体现和满足。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由于培训主体对于高职专业教师能力结构把握不当,另一方面自上而下的培训内容设计方式,脱离培训对象的真正需要。
3.培训内容空泛、针对性不强。
如前所述,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的来源广泛、专业差异复杂,如此多元背景的培训对象却在同一培训内容下进行“加工”,严重违背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
(三)上海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方法的现状及需求调研
培训方法是培训教师和培训对象为了实现共同的培训目标,完成特定的培训内容,在培训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因此,培训方法是实现培训目标、提高培训质量,保证培训效果的重要渠道。在对上海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方法的调研中发现,被调研的高职院校全都采用了讲座式;将近七成的院校开展理论教学;而只有11.6%的院校采用做中学的形式;采用现场观摩和研讨的院校不到四成。然而,在需求调研中教师最认可的三种培训方法分别为做中学、现场观摩与研讨、教学设计与实践。将讲座式和理论教学作为最有价值培训形式的受访者仅有3.9%和3.1%。基于现状和需求调研数据的分析,上海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方法主要有如下的特点:
1.静态单边的传统培训形式占主导地位。
目前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方法以课堂讲授和理论教学为主流形式,做中学和现场观摩等培训方法只是作为一种补充形式在部分院校被采用。在培训过程中,培训教师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忽视培训对象的主体性与个体资源,忽视成人学习规律,单纯灌输知识。而受训者则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以接受专家传授的知识为主要任务,与培训教师缺乏必要的交流和互动。
2.培训方法与培训内容之间默契度低。
目前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中,鲜有培训教师根据培训内容的不同对培训方法进行差异性选择。例如,开设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这门课程,培训目标是丰富和提升培训对象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能力,而在调研的大部分学校中仅用单一的讲授法授课,无法提供培训对象“做中学”的机会,从而影响了培训效果。
(四)上海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师资的现状及需求调研
培训师资作为培训方案的实施者,在培训内容与培训对象之间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培训教师不仅需要将静态的培训内容,辅之以合适的培训方法,来影响培训对象的知能结构,而且要让培训对象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引起共鸣。因此,培训师资的选择至关重要。在对上海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师资的调研中发现,有87%的高职院校都聘请了高校或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也有超过半数以上的高职选用本校教师,而邀请企业行业教师的院校仅有30.4%的比例。然而,在征求被访者关于培训师资选择中的意见中了解到,希望优化培训师资构成,进一步加大教学名师、企业专家在培训师资队伍中的比重,同质单一的培训师资结构会影响新入职专业教师能力均衡发展。也有其他受访者提到,对于不同的培训内容需要选择不同的培训师资,要充分发挥不同类型培训教师的专业特长。基于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师资的现状与需求调研,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问题:
1.理论型师资与实践型师资比例失衡。
与培训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的症结类似,培训师资的选择也以理论型师资为主,实践型师资为辅,尤其缺少企业方面的专家。并且有部分高职院校过度依赖专家学者,在资源选择、整合及利用中自身缺乏主动性。在目前培训师资比例失衡的情况下,新入职专业教师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令人堪忧。
2.培训内容与培训师资匹配度低。
对于不同的培训内容,应该根据培训师资各自的专业特长进行匹配。然而在调研中发现,有一定比例的高职院校并没有充分考虑这一因素,而是根据管理的便捷性和经济性让本校教师或专家学者包办一切。
3.资金问题成为培训师资选择的一大顾虑。
目前上海市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是各自为战的状态,其资金来源主要由各院校自身提供。对然各高职院校也表示希望多聘请各领域专家能手参与培训,但资金的问题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之一。
(五)上海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评价的现状及需求调研
培训评价作为培训过程的反馈环节,注重培训对象的满意度和培训目标的达成情况、培训中相关课程资源的生成情况和对培训本身的研究。因此,培训评价不管是对培训对象而言,还是对培训本身而言,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在对上海市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评价方式的调研中,使用率最高的是撰写培训总结,占到了91.3%;现场汇报总结的方式占到了69.6%;也有34.8%的学校采用设计具体作业;设计职业规划的学校占21.7%;另外分别有17.4%的学校以考取资格证书或者提交相关论文进行评价;仅有8.7%的学校进行技能操作考试。而在需求调研中发现,教师们最认可的三种培训评价形式分别为现场汇报总结、设计具体作业与技能操作考试。在访谈过程中,部分受访者也表示,希望培训评价能够渗透培训的每一个环节,以更加规范和量化的方式促进新入职教师能力的发展。将现状和需求调研数据分析比对,上海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方式有以下特征:
1.“重形式、轻考核”现象突出。
在需求调研中,意外发现受访者对于技能操作考试这一评价方式的需求较高,而一般情况下学习者对于类似考试的评价方式相对排斥,理论考试需求较低),两者之间形成反差。这反映了培训对象对于了解自身专业实践技能变化的迫切需求。间接说明,目前实施的培训评价已经沦为了一种“走过场”的形式,考核效能低下。
2.评价方式及价值单一。
评价方式单一,高职院校采用较多的评价方式主要集中于撰写培训总结和现场汇报总结两种。并且,目前采用的评价方式关注培训结果的较多,关注培训过程培训对象的变化以及培训本身的评价方式较少。
三、对策建议
(一)培训主体:从独立分散走向资源统筹
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是一项兼具系统性、复杂性及特殊性的工程。目前采用较多的校本培训固然可以对本校教师进行特色化培养,但其资源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在提高国内职业教育教师质量水平浪潮的推动下,仅有学校层面的培训已经不能满足新入职专业教师的需求。构建高职、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多元主体的培训体系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其中一条途径就是,充分发挥地市层面的培训功能。搭建地市层面的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平台,有以下几点优势:第一,规模大,覆盖面广。地市层面的统一培训能够通过政府部门的硬性要求,保证每一位新入职专业教师,在入职初期接受一定时长的培训。第二,统筹力度强。地市层面培训拥有更强的资源统筹和规划的能力,能够将分散在高职、高校和企业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充分调用,进行统一规划和部署。第三,规范化运作。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地市层面培训在制度上更有保障。成立专门的组织管理小组,设立专项基金,出台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管理办法,提高各利益相关者的合作积极性。
(二)培训内容: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
传统培训以知识导向型培训模式为主,它以知识的传授为基础,或强调学科知识,或强调教育专业知识。培训内容的设置往往也是知识本位,只关注培训对象在培训过程中学习了哪些知识。然而,随着知识观从知识本体论向知识价值论的转变,以关注培训对象在培训结束后能做什么的能力本位培训得到重视。另外由于高职教师能力结构的特殊性,在培训内容的设计过程中,一方面应该做好深入调研,把握培训对象的内在需求,关注个体差异和先前学习经历,以此作为培训内容设置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应紧紧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进行培训内容的开发设计,以切实提升新入职教师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为核心,从具体的教学环境中选择促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发展的实用知识与技能,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技能有机整合和编排。
(三)培训方法:从静态单边走向行动导向
如前所述,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多以静态的、单边的培训方法为主,严重影响培训对象在培训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为了扭转当前此种局面,行动导向培训方法的实践是其中一条解决途径。行动导向的培训方法,又称为行为导向、活动导向、行为引导型培训法等,强调“以培训对象为中心,以行动为导向”,使培训对象经历“尝试行动”、“自觉行动”到“自发行动”的过程,在“行动”中获得专业知识与教育知识,发展专业实践能力与教育实践能力。其主要做法有二种:其一,做中学。打破传统的“先学后做”的培训方法,让培训对象“边做边学”,或者“先做后学”,在实践中体味真知、发展能力。使培训对象成为课程真正的主人,这不仅能提高培训对象在课堂中的参与度,而且也能增强其培训兴趣,从而提高培训效果。其二,多种培训方法交替使用。行动导向培训方法包括项目教学法、讲座法、案例研究法、参观教学法、现场培训法等。对于不同的培训内容,要有计划、有选择的匹配相应的培训方法。
(四)培训师资:从同质单一走向多元高端
现阶段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师资构成相对单一,主要以专家学者和本校骨干教师为主。但是,由于职业教育自身的“跨界”属性,其对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自然也体现出这一特性,即高职教师不仅仅要能够掌握理论知识、传授理论知识,同时也必须能够掌握所教专业的实践技能,以及传授实践技能的教学论知识,这就必然要求在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队伍的选择上也体现出这一“跨界”特征。因此,需要打造多元高端的培训师资队伍。所谓“多元”,就是要丰富培训队伍中教师来源与背景的多样性,增加教学一线教师和生产一线企业人员在培训队伍中的比重。并且,在培训过程中充分发挥各类培训教师的特长。所谓“高端”,就是要选择各个领域中出类拔萃的培训教师来对培训对象实施培训,当然在选择时不能只以培训教师的职称为遴选标准,更多的需要考虑具有真正实力、代表性、接地气的培训教师。
(五)培训评价:从结果评价走向发展评价
篇2
关键词:油田企业培训工作 培训存在的问题 对策建议
一、油田企业职工技能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职工年龄偏大化,学习能力相对不足
随着企业招工及就业机制改革的影响,一方面,石油企业新招的职工越来越少,老职工越来越多,职工队伍的年龄偏大,凸显学习能力及学习热情不足、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强。与石油企业的业务领域不断拓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更新、信息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体现了职工职业技能素质与改革的步伐发展不一致性,影响了企业的科学持续发展,因此提高职工职业素质成为企业当前迫在眉睫的需求。
2.培训队伍力量薄弱,影响技能素质快速提升
石油企业职工技能培训的兼职教师皆来自基层,其文化知识水平高低不一,储备的专业技术含量相对很足,来自基层生产骨干、技术能手、技能专家等,他们也只是职工中的一员,业务知识单一老化,满足不了培训工作的个性化需求,使得培训工作标准不高,有待于组织系统的、深层次的技术充电和知识更新,增强企业基层培训队伍力量。
3.基层生产任务过重,制约职工学习的热情
每个职工都承担着一份工作和责任,特别在企业追求安全生产效益最大化的现状下,实现工作与学习 “两手抓两促进两提高”的目标,不是件简单见效的事。在抓安全抓生产管理工作中,各级管理者特别是基层生产单位的干部职工担负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加之人员管理分散等因素的影响,能在工作之余自觉加强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学习的人不是很多,使基层单位在日常培训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突显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
二、提高职工技能培训工作水平的对策
企业培训工作中存在的现状与问题是现实的,要满足企业多元化的培训需求,应该在创新学习理念、运用现代培训方法、制定完善的培训机制与措施等方面下真功夫,切实提高培训工作效果。
1.创新学习培训理念,营造浓厚氛围
要通过思想引导、理念创新、文化宣传,教育引导职工在企业激烈的岗位竞争中,清楚学习是提高知识水平和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岗位成才的必由之路,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真正实现“企业要我学习到我要自觉学习”的思想观念转变,做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积极营造全体职工“要学习、爱学习”的浓厚氛围。
2.建立健全培训新机制,提供培训制度保障
结合新老职工交替、在年龄、体能、技能等方面的诸多差异,创新培训方式,建立健全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培训机制,注重从传统型的培训方式向多样式套餐式培训模式转变,使单一的职工培训机制逐步演化为形式多样、推陈出新的创新型培训模式,加大各岗位职工的培训,加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3.采取灵活措施,完成培训目标
企业组织参加培训的绝大多数是在职职工,因为油田企业是连续生产单位,不可能做到让职工大量的、长期的脱产进行培训,这就对油田企业的职工技能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重坚持培训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注重长期、中期、短期培训方式相结合,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因地制宜地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方法。科学制定培训计划,注重实用性,并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晋级、比武、聘用技能专家等有效措施,积极探求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教育培训途径和方法,全面提高油田企业职工技能素质,培养熟练掌握岗位安全生产技术、高超技艺的“技能型”职工队伍。
三、提高职工技能培训工作水平的措施建议
结合多年来油田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工作实际,总结出提高专兼职教师培训水平、开展实践经验传授式培训、开展竞技比武式培训等灵活有效的措施,实现职工技术培训工作水平的有效提高。
1.提高专兼职教师培训水平,提高培训效果
在工作中,要特别注重对专兼职教师的培训,提高其知识结构、理论水平、责任意识。同时,强化教师培训环节管控,保证培训效果。首先要教师要提前一段时间做好各自所要培训人员的现实技术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性分析,以便做好下步有针对性地教材内容收集准备工作。其次教师要全力做好培训材料及课件的精心准备,保证授课内容的实用性和合理性,最好是通过直观性很强的多媒体等方式进行授课,在培训过程中采取提问式等台上台下互动的形式,提高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促进培训人员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建议一并要建立培训评价反馈及奖惩机制,形成健全完善的培训-评价-考核为一体的培训体系。
2.开展实践经验传授式培训,促进双提高
针对老职工实践能力强理论学习能力弱、新职工理论学习能力强实践能力弱的现状,坚持对新入厂、转岗职工开展岗位技能知识实践经验传授式培训,通过“师傅带徒弟”、“问题式培训”、“每日练兵”等载体,让生产实践经验的丰富老职工、生产骨干发挥长处,对新职工进行实践培训,将自己多年在生产管理实践中积累的理论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将生产现场当作讲堂,手把手式进行岗位理论和实际操作知识的讲解、传授和辅导,以保障理论知识与实践生产相结合,做到学以实用、学以致用。要注重将每日一练等形式的岗位练兵与之有效整合,注重坚持以师徒合同为契约,制定合同签订率、培训时间、考核目标、考核方式、奖惩措施,做到奖优罚劣,切实提高培训效果,促进双提高,同时节约师资成本。
篇3
一、指导思想
以滨海新区教体局十四五发展规划为蓝图,以远洋城小学“乐学”教学理念为核心,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工作重点,在实践中进一步落实和突破我校“三段式”(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深入开展校本研修活动,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努力提升课程实施水平、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大力提升学校办学内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工作思路
坚持一个中心——提高教学质量;抓住两个重点——全面抓好队伍建设,提升整体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好三篇文章——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努力在管的科学,理的规范上做文章;加强教科研教改工作,努力在教的科学,改的规范上做文章;加强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管理,继续在探索中高年级的“自主、合作、探究”,低年级的“玩中学”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在学的科学,习的高效上做文章。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和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走学习、反思、总结之路。
三、主要工作及保证措施
(一)、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向管的科学要质量。
1.严把备、教、辅、批、评教学常规管理关,坚持把教学管理过程落实到位。每月都要对教师的教学工程进行细致的检查,每次检查后都要认真地做好记录,要把检查评比工作成为教学过程监控的主要手段。要通过严格的管理,在量化管理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真的做到向科学、高效、严格的管理要质量。
2.要严把课堂教学质量关,坚持把教师会教,学生会学,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课堂效率的标准要求落实到位。落实我校“三段式”(自主、合作、探究)、“玩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且在各年级中体现新课改。课堂教学重点看教师引导力度,学生参与程度,学生学习深度,知识掌握广度,知识运用灵活性,听、说、读、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在把好课堂教学质量关方面通过两个措施来保证:一是每位教师都要学会《学科教学课程标准》,教师做到不备课不讲课,要讲课必须提前备课,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学生预习准备,教学教具准备等),尽量用《课程标准》来完善课堂教学。二是学校领导要坚持听评课,一是跟踪听课,二是落实课堂教学分析。通过走进课堂了解教师备课情况,了解教情和学情等情况,帮助教师分析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课堂上的主要因素,找准解决课堂教学效率底的有利措施,争取在本学期人人的课堂教学效率都有明显的提高,再也不出现因课堂教学效率底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情况出现。在教师中掀起互相学习互相请教的研究风气。总之,学校要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多做文章,死死盯住、紧抓不放,力求知识当堂消化,问题当堂解决。通过以上措施真正体现向教的科学要质量。
3.要严把教学质量检测关,坚持单元把关跟踪问题的教学监控过程落实到位。首先定好练习形式,以各年级各学科组为单位统一组织。其次做好各单元、期中、期末练习内容,通过各阶段的练习落实好教学质量分析,通过分析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对策,不段改进教和学的方法,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 提倡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的科学辅导原则。要重视学生学习方法和学校习惯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对学生学科特长的重点培养,重视对暂困生的个别辅导,以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发展。首先,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各次练习的结果,查找出学生的原因,对学生学习状况全面了解,。其次是制定帮教辅导计划,组建学习小组(帮教小组),发挥帮教小组长的作用,使暂困生在同学的帮助下提高上来。再次是教师对暂困生采取优先政策,即优先调动暂困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先提问暂困生,优先批改暂困生作业。总之,在教师和同学的共同帮助下使暂困生尽快提高。建立“一个都不能少”暂困生转化档案,制定切实的转化方案,要有措施、有目标,及时总结经验。
5.严把科研教改质量关,坚持把改革与创新、质量与效益同步落实到位。首先是在领导和教师中树立科研兴校科研提质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再次是广大教师人人确定科研课题,共同围绕教学“三段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大课题进行研究。结合大课题抓好小课题研究工作,加强过程管理,尤其要抓好教科研档案的建设与管理工作,重视原始资料和科研成果的积累,突出过程性、完备性和准确性,努力使教育科研工作规范化。为了突出研究新课程,学校带领课改教师探索新课程,边改革边反思,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学校的资源条件,我校校本课程已经完善,后面做好校本课程的落实与管理工作。
(二)、完善学籍管理,加强规范办学行为力度。
1.做好控辍保学工作。保证学生流失业率为0,巩固率100%。
2.由于转学政策的调整,新学期我校仍不接收转入学生,要耐心与家长沟通,做好政策的解释及转入转出工作。
3.做好2021年本市小一线上预约报名的准备,统筹规划,制定招生方案,确保本市户籍小一招生工作顺利进行。
4.做好六年级毕业升学工作,按要求进行毕业学生信息核查工作,与对口初中做好交接工作,确保六年级学生顺利毕业升学。
5.继续做好“随班就读”工作。要认真落实上级文件要求,建立心理咨询室,关注随班就读学生的心理健康,安排相关教师对随班生进行个别辅导,在备课中定出分层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又能兼顾特殊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特殊学生健全部分和潜能,对于缺陷部分实施补救教学,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帮助。
(三)、加强学生参与学习,向素质教育要质量。
1.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要本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注重从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创设提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培养解决问题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体现素质教育的方向性。
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均采用“三段式”(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体现素质教育的基础性。
三是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创新想象的机会,培养学生赋予想象,永于创新的能力,体现素质教育的发展性。
四是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培养学生动手动脑,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体现素质教育的实践性。
2.扎实“减负”,严格执行国家《减负三十条》规定,落实以下工作:
一是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开好各类课程,杜绝私自调课、旷课、迟到、早退、中途离堂等现象,教导处随时巡课抽查。学期末做好学生、家长减负问卷调查,将调查结果及时总结并反馈给每一位教师,全力以赴迎接迎接上级检查。
二是健全减负监控机制,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建立完善的家庭作业备案抽查制度。
三是做好课后服务工作,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学校主动向学生及家长告知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安全保障措施等,建立学生自愿申请、班级审核、学校统一实施的工作机制。所有参加课后服务的老师都能提高思想意识,按学校的安排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参加这项工作,切实做到真正为广大学生成长为出发点,真正做到育人教书。
四是完善课程体系,落实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积极开发具有特色和实效的校本课程,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创新活动,本学期完成综合实践校本教材编写工作,组织教师与德育处合作编写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力争每个年级组织一次综合实践外出参观活动。
五是开展学生学科竞赛活动,进行多元评价。为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发挥学生的特长,各年级组开展各学科竞赛活动。要求活动前有方案,活动中有秩序,活动后有总结、结果公布、材料支撑。积极参加天津市新一届科技节,在全校范围内收集有创意的科技作品,准备科技节文字、照片材料,宣传展板等。
六是营造书香校园。结合“世界读书日”活动,开展“领读者”、“推荐者”校园读书节活动,教务处严格把关,在作品质量过关的前提下印制《远洋城小学第一期“领读者”》《远洋城小学第一期“推荐者”》,并为优秀学生颁发“我是小小读书郎”奖章。
七是远洋城小学第一届学生“作文节”活动。为加强读书工作的展开,本学期起着手打造远洋城小学学生“作文节”活动,各年级语文备课组长及青年教师代表形成工作小组,开展作文节活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形成具体方案,评选各班学生优秀作文,印制《远洋城小学第一届“作文节”优秀作品集》。
八是成立汉字学习小组,进行汉字资源创编。听写小组成员教师,根据本年级统编语文教材中的会写字情况,适当予以词汇类或同音字、形近字的补充,着手各年级汉字资源的创编。组织校级汉字听写大赛,评选“远小汉字小能手”。
总之,通过课内外的各项有益的活动,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真正来实施素质教育。
(四)、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向教师素质提高要质量。
1.深化效率课堂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围绕效率课堂,扎实有效的组织好“效率课堂研讨”三课活动,即 “示范引路课”(骨干教师)、“培优研究课”(青年教师)、“ 成果展示课”( 第十届双优课区级获奖教师)。
2.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继续实施“青蓝工程”、“名师工程”,有目标,有层次,有措施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骨干争创意识。青年教师创优课:入职第二年、第三年的青年教师精备一节体现自己最高水平的课,作为青年教师展示课,给同学科教师做以研究参考。新入职教师期末汇报课:2020级新入职教师在期末阶段上一节汇报课,展示自己入职以来的成长与进步,设立一等课三节,以兹鼓励。师徒同课异构课:发挥师傅的作用,在鉴赏中寻找差异,在比较中学习特性,从而达到取长补短,优化教学的目的,从异中领悟有价值的东西。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内在潜能,张扬个性,从而追求异中有同、同中求异的境界。
3.组织2021年度“求真杯”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和新入职教师学期中教学设计(现场手写)大赛。本学期组织入职三年内教师参加我校第五届“求真杯”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本届大赛以现场说课、板书形式进行,参赛教师提前半小时抽取题目,现场准备后参赛,完成说课及现场书写板书,教务处组织校级评审团教师评出一、二、三等奖。
4.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挖掘教师个人潜能,发挥群体优势,提高教研的实效性。建立教研组长考核评价制度,树立教研组工作的典型,提高教研组长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推动教研工作的规范化。本学期拟定进行远洋城小学第二届优秀教研组评比活动。
5.搞好师资培训,切实提高每位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技能。积极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教师培训(第六周期继续教育)并组织好校内培训。本学期开展“说课”技能培训和“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书写”培训。
(五)、加强信息化建设,向先进的教学质量要质量。
我校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比重很大,结合达标要求,提高信息技术水平显得尤其重要,鼓励大胆使用现有的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加快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步伐。因此,我们将制定计划,定时、定任务地进行培训,培训采用集中培训和个人自修相结合,培训内容将侧重使用,使教师尽快地能做到边学边用,以使我校先进的设备发挥效用。同时落实教师网络教研、网上办公、网上资源共享等工作,教务处委派信息组进行月反馈。
四、具体工作安排
时间
具体工作
二月
制定各类计划等常规工作。
听“推门课”。
转入转出工作
做好课后服务安排工作。
三月
教学质量分析,布置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开展随班就读工作。
启动校级课题。
骨干教师展示课。
双优课获奖教师展示课。
“如何写好教学设计”校级培训。
启动“汉字学习”小组工作。
迎接上级部门教学常规工作督查。
教案检查。
四月
青年教师创优课。
其他教龄教师视导课。
青年培优研究课。
新入职教师教学设计大赛。
“说课技巧”校级培训。
远洋城小学“第一届作文节”活动。
开展学生学科竞赛活动。
学生作业检查。
五月
期中阶段练习。
小一招生工作。
小六毕业升学工作。
其他教龄教师视导课。
2021年度“求真杯”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
第二届优秀教研组评比。
各年级学生汉字听写活动。
六月
新入职教师汇报课。
做好语数外学科的课堂教学分析。
教案、作业第二次检查
七月
做好期末检测及期末考试分析。
篇4
关键词:以校为本;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269-03
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体系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最终目标是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比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新课程改革提出“信息素养”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培养,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因此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师要想胜任新的教学工作,必须坚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然而,信息技术教师在长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队伍的一些特点,如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相对较低,教师个体之间差异明显等。由此提出了针对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需求而开展的校本培训,我们认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校本培训将成为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从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出发,结合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中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需求,分析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校本培训的实施建议,以期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概述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现有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可概括为:
1.入门培训专业发展模式。对于新入职教师一般设置岗前培训,即担任教师正式上课之前的培训教育。这种新任教师培训模式,大致有三种情况:老教师传、帮、带方式,教师集中培训方式,新教师专业研修方式。教师入门培训专业发展模式可以有效促进新教师培训工作的全方位深入展开。
2.以高校为依托的专业发展模式。依托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可以高等教育机构为培训基地,在高等师范院校及综合性大学教育学部实施。以高校为依托的专业发展模式具有较强的学科理论优势,可使教师系统地学习信息技术专业理论知识。但由于高校教师在长期教学过程中相对封闭,会导致其专业培训经常会一定程度地脱离真实一线教学实际。
3.校本培训模式。校本培训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英国等国家提出,“校本”表示“以学校为根本”、“以学校为基础”。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单位,面向教师的学习方式,内容以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此外,校本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验对知识综和运用的课程。它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
我国“校本培训”的概念最早是在1999年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提出的,根据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专长和创造能力的要求,校本培训要从改革传统的课堂灌输式传授知识的陈旧方法入手,攻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以此谋求学校素质教育的办学特色;建设一支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较强的创造能力的有特色的师资队伍。
二、校本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及实施建议
校本培训作为一种未来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比较符合我国地域分布广、培训任务重、经费短缺、保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等实际情况,成为一种与离职培训优势互补的运作方式,一经提出就受到广泛重视。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较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只要技术好即可,学校没有组织专门的信息技术教师科研活动;很多学校只有为数不多的信息技术教师,学校常采取的办法是让信息技术教师参加通识培训或者其他理科教研组培训活动。但是信息技术学科有很强的学科特点,信息技术教师即使参加了通识培训,也很难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际中;由于对信息技术课程解读不到位,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内容的制定往往局限于专业知识的技术内容,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就是以学习“技术”为目标的,培训主要内容是课件制作、网络技术等,很少涉及到教育理论、学科教学论、教学法等方面的内容。然而,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显然与信息技术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有本质区别,信息技术教师不仅需要完善和提高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在新课程背景下,更急需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育理论等方面进行全面学习。针对这些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实施建议:
1.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作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各个学校在新一轮校本培训、校本研修中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形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研修成果,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本身就是很好的研修资源,无论是成果本身还是创造成果的信息技术教师,都可以在学校中发挥示范作用。可以以学校网站为主阵地设立信息技术教师论坛,探讨教育教学规律,分析教育教学现象,发表教育心得,激发创新思维,提高专业发展水平。可以开展主题教学研讨和技能培训,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技能、现代教育技术和课堂教学整合的能力,引导教师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育教学行为,并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实践、分析、反思、总结,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和专业化成长。可以以课题为载体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科研基本理论及方法的培训,指导教师有效地开展教育科研,将教育科研工作融入新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所以,各学校不但要加强校本培训和校本研修的组织活动,更要重视对研修成果的总结,经由合适的方式向其他学校进行成果共享和传递,以扩大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引导全体信息技术教师走研究型教师专业发展之路。学校也可以定期聘请校内外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师、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以扩展教师们的视野,提高教师们的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2.校校联合的校本培训。由于部分学校信息技术教师较少,没有学科带头人,校本培训难于组织和管理,学校很难建立完善的校本培训体系来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因此,在组织形式上,可以以各个学校为单位,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学校为基地开展校校联合的校本培训。学校逐步加强与其他兄弟学校、联谊学校的合作,充分利用兄弟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资源,拓宽校本培训的师资渠道,增加教师培训机会。虽然不同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会不尽相同,但学校的发展现状决定了必然有着很多共性的发展需求,如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教学内容的更新、经典教学案例的分享等,通过校校联合的校本培训方式,可以有效地组织各个学校之间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进行交流、合作和共同发展。可以选择一所固定的学校作为区域培训的基地,可以在几个学校之间轮流组织开展实施,也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有针对性地独立组织教师开展培训。在校校联合的校本培训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各地区的特点和各学校的优势,灵活开展校本培训活动。
3.以新课程改革为中心,适度延伸培训内容。校本培训的内容应以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为中心,在新课程理念、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方面作适度延伸。不同学校、不同个体的信息技术教师的需求不尽相同,校本培训内容应根据需求不同灵活设置。学科专业知识包括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信息文化、信息技术前沿等多类问题,涉及到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学科教学理论、学科教学法更是种类繁多。那么,如何处理好校本培训中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呢?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大的背景,在这个背景下的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等集中培训都必将围绕新课程改革进行。在这个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校本培训的目的之一是将集中培训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一线中得以实践,使更多的信息技术教师真正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实践到新课程改革中。因此,校本培训的内容应该以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为中心,在具体设计培训内容时,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方面作适度延伸,包括加强师德修养、更新教育观念、加强专业基础和更新专业基础和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
4.提供培训实施保障。通过校本培训,调动和发挥学校和教师层面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无论是学校自身组织培训还是校校联合的形式组织实施校本培训,只靠学校和教师的自发行为是不够的,必须有市地教育主管部门的人力和财力等资源的支持保障才能保证校本培训的顺利展开。例如,请专家或者市地教研员等参与培训,有时需要通过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协调和组织。因此必须有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推动、区域推进、学校支持和教师主动参与,才能确保信息技术教师校本培训的有效实施。
5.建立健全校本培训档案。校本培训档案可以包括:①成立校长为组长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及职责。②各项规章制度。③培训计划(培训的专题名称、培训的目的要求、参加培训的对象、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培训的具体时间安排、培训活动的保障措施以及每次培训活动的组织者)。④校本培训活动记录(培训活动的地点、培训活动的日期与持续的时间、培训的主题、培训活动的组织者和主讲人、培训活动参与者的签名记录、培训的主要内容)。⑤校本培训教材(含录像带、光盘、软件)及其他文件资料。同时要建立校本培训教师个人档案,包括参加学校集中培训情况记录、自学笔记、听课笔记、上公开课教案、个人课题研究情况等。⑥建立考核与奖惩制度,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实行过程监控与结果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教师业务考核内容。
三、小结
本文以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根据现有校本培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校本培训中的一些实施建议。校本培训既是一种模式,更是一种思路。通过校本培训可以加深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和支持,进一步学习课改理念,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校本培训,将课程改革的理念深入到教学第一线,深入到学生的课堂实际教学中,推进课程改革稳步、快速、有效地前进。在学校内营造一种研究和创造的氛围,提供环境支持,使教师边行动边研究,在实践中落实新课程理念,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为新课程实施提供反馈。围绕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以校为本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仍然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
参考文献:
[1]郭莉.现代信息技术在新形势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2,(6).
[2]李方.浅谈教学技巧的形成基础―教学反思[J].教育研究,2009,16(8).
[3]武博、宋智勇.浅析教学反思技能[J].新课程研究,2009,(8).
[4]于环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协作学习设计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人学,2009.
[5]赵可心.信息技术课程的协作学习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人学,2008.
[6]蔡笑岳.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科研[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7]张伟.自我反思 同伴互助 专家引领―谈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J].吉林教育,2006,(3).
篇5
一、背景意义
2012年宁波市教育局把教师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第一战略资源,重点推出了覆盖青年教师的“曙光工程”和培养优秀青年教师骨干队伍的“卓越工程”。其中,“曙光工程”以县(市、区)为单位组织实施,以校为主开展,全面覆盖全大市3万余青年教师,具体包括岗位成长计划、师资交流计划、学历提升计划、职业道德修养与心理健康促进计划,以及中职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实践计划。这一工程旨在帮助每一位青年教师在成长道路上打好基础、起好步,找准目标,快速提升。
宁波市教育局“曙光工程”的推出,为教师培训机构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宁海县教育局在执行《宁波市教育局关于实施中小学(幼儿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曙光工程”和“卓越工程”的若干意见》精神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勇于实践,逐渐构建出了一条凸显“曙光工程”特色的新教师培养体系。
二、三大实践
(一)实施“雏鹰工程”,提高新教师“专业适应力”
为帮助新入职教师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并顺利通过一年试用期的考核,宁海县教育局每年都对通过公开招考被录取的新聘任教师实施为期一年的“雏鹰工程”入职培训,以提高新教师“专业适应力”,缩短新教师的角色转换期。“雏鹰工程”采用“集中培训—岗位实践—考核评定”的培训模式。
1.以集中培训为基础,注重教师素养的养成
在集中培训阶段,为了让新聘任的教师具备基本的教师素养,我们进行了多项内容的培训。(1)师德教育。做法有三:一是举行新教师宣誓仪式,让他们以庄严的誓词来坚定做好一名教师的决心;二是让教龄为3~4年的教师现身说法;三是延请权威的获得“省优秀班主任”称号的教师来作讲座,传授教育教学的经验。(2)如何面对不同情况的学生。新教师进入工作岗位后,马上就会面对学生。因此,非常有必要让新教师知道学生是各种各样的,学生的情况是复杂的。我们选择了娄亚文主编的《爱满天下——新时期班主任工作创新与实践》一书作为培训教材。(3)课堂一般流程。我们选择了洋思中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一般操作流程(通用篇)作为基准流程。同时,我们还聘请了不同学科的名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段的新教师进行分班辅导,使他们了解各自学科教学的一般流程,能够心底踏实地走向讲台。这一系列的集中专题培训,使新教师获得了基本的教师素养,为他们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实在的帮助。
2.以岗位实践为重点,突出教学常规的提升
在新教师进入工作后的一学年里,我们要求新教师在岗位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教学常规,使自己成为一名初步合格、符合教育教学一般规范的教师。在备课、教案撰写、上课、作业布置、课外辅导、考试、实验、教学质量分析、教研活动等教学常规方面,我们规定了新教师必须达到的一般要求。例如在备课上,新教师要做到“五备”:备教材——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本章、本节在整个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其与教材的内在联系,突破重点与难点的具体意见,提出落实“双基”“双力”的具体办法;备学生——考虑学生知识状况,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预测并掌握学生在理解掌握本章、本节内容时易出现的疑点和难点;备教法——在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提出符合学科特点、符合教学原则的有助于实现教育目的的教学方法;备德育——教学过程力争做到知识性与思想性有机结合,注意素质能力培养,渗透道德教育;备作业——围绕授课内容精选练习题,教材上的练习题教师自己要先做一遍。对于其他的教学常规,同样要做到明确、精要。在一个学年的岗位实践时间里,我们还借助基地学校指导教师的有效指导,使新教师基本掌握教学常规,快速地走上轨道。
3.以考核评定为手段,促成教师角色的认同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建立了新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以确保培训实效。一是建立班级管理制度,包括学员听课评课制度、阶段性考核和结业考核制度、组班教师和讲课教师工作情况调查问卷制度,以及新教师、指导教师帮带职责等有关规章制度。二是做好评价与考核。内容包括听课20节,上汇报课4节和完成“7个1”作业(即教学设计1份,教学案例分析1份,学生作业分析1份,试卷设计1份,读书笔记1份,爱心体验日记1份和培训总结1份)。组班教师要经常下乡调研,做到“3个1”:听好1堂学员汇报课;会同新教师的指导教师评好1堂汇报课;开好1个由基层学校领导和指导教师参加的座谈会。培训结束时,先由学员、指导教师、基层学校领导对新教师进行多元评价,再由师训处对学员的各项考核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产生考核等级。最后,由县教育局审核验收。“雏鹰工程”的实施有力提高了新教师的专业适应力,同时也为新教师下一阶段的专业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启动“123”工程,提高新教师的“专业胜任力”
“雏鹰工程”实施之后,我们对新聘任教师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尽管大部分新教师能适应自己的教学岗位,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新教师的专业基本功还不够扎实,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为了加快新教师的专业成长,从2008年暑期开始,宁海县教育局启动了“新教师素质过关‘123’工程”,以提高新教师的“专业胜任力”,对象为见习期满后3年教龄以内的中小幼在职专任教师。
1.以特色课程为载体,强调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在“123”工程 的培训中,为了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宁海县教育局在了解教师情况和需求的基础上,特别设计了以“新教师素质过关培训”为主题、以提高新教师“一画二字三能力(一画即教学简笔画;二字即钢笔字和粉笔字;三能力即课堂教学管理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偶发事件应对能力)”为目的的培训课程。然后,由宁海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和教师编写了新教师培养专用教材《走向明天》,内容包括“一字二画三能力”三大部分。在编写教材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与之相应的专题讲座,并选定了具有专业特长、富有教学经验的授课教师。然后,每位授课教师都分别作了五大板块内容的专题试讲和演练。专题讲座与教材《走向明天》既有联系又有不同,它以拓展知识、提高技能、促进提升为目的,并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做到既针对新教师的困惑,又贴近教育教学实际。
2.以校本研修为依托,凸显技能训练的实践性
除了一系列的专题性培训外,校本培训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种重要途径。校本培训的重点培训内容为“三能力”。 能力一——课堂教学管理能力:教材每节内容中都设计了“活动与实践”,至少选择2次活动,让新教师从活动交流中体验和感悟。能力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请学校领导或导师向新教师介绍“如何处理教师工作中碰到的人际关系问题”;组织一次“教师人际关系面面观”的讨论活动,重点让新教师把平常碰到的与同事、学生、家长以及领导、社区之间比较难处理的关系摆出来,再共同商讨处理的办法。能力三——偶发事件应对能力:在新教师自学教材的基础上,学校组织辅导,重点学习“校园偶发事件处理的应对方法”中的教学类部分,安排2次活动;搜集本人遇到的或本校发生的偶发事件,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校园偶发事件处理典型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校本培训学校在校本研修计划的制定、导师的确定、摸底测试、培训过程的记录、过程的考核、培训的总结等方面都要建立专项档案。
3.以自修自练为手段,培养教师成长的自觉性
自修自练是由新教师本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练习计划,明确努力方向,练习计划由学校负责审核、检查与考核。新教师自修自练内容为“一画二字”,时间在7~8月。一画——教学简笔画:导师指导、督促新教师自主开展教学简笔画的练习,在一学年时间内每人至少完成80张(大小为8开,下同),其中物品类15张、植物类15张、风景类10张、动物类17张、人物类18张、学科课堂教学类5张;每人上2节运用教学简笔画的公开课,并组织讨论评课。二字——钢笔字和粉笔字:在导师的辅导、督促下,每人完成基本笔画、偏旁部首、单字、字词、篇段等练习一学年内不少于120张(小学、幼儿园教师以正楷为主);粉笔字除每天上课认真书写外,每周在办公室展示不少于2小黑板(每板20字左右)。
在完成以上系列培训的基础上,宁海县教师进修学校及时组织书面能力测试,对合格等级以上者发给培训合格证书及相应学分,对考核不过关的教师则转入下一期重修。同时,举行综合素质竞赛,对竞赛优胜者予以表彰奖励。“123”工程的实施,有效提高了新教师的专业胜任力,而如何促使新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成长,则成为我们下一步思考的课题。
(三)实施“苗子”工程,提高新教师的“专业成熟力”
为了进一步推动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根据教师成长的基本规律和宁海县师资队伍建设的需求与规划,2011年9月,宁海县教育局在总结“123”工程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启动了三年一轮回的新教师培养“苗子”工程,对象为“123”工程后教龄在5年内的中小幼专任教师。
1.明确定位,提高培训项目的吸引力
“苗子”工程的培养目标是旨在经过三年培训,使学员的基本素质、理论水平、教学实践能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使参训教师快速成长为县市级学科骨干或名教师的后备力量。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学员的选择就显得非常重要。对此,我们把“苗子”工程定位为新教师培养中的高端项目,对“苗子工程”学员的选拔制定了严格的条件和程序。参加“苗子工程”的培训对象必须是已参加过“123”工程培训并已取得结业证书且年龄未满28周岁的优秀年轻教师。选拔的方式:由教师个人、学校根据条件自荐或推荐,经过书面测试和导师面试,然后依据综合成绩择优录取。目前,符合条件的第一批“苗子”学员共有80人,涉及中小幼学校8个学科。
2.创新模式,形成培训资源的合作力
在培训中,我们采用了“导师+基地”的模式。每门学科由一位特级教师或名优教师作为首席导师,再挑选市、县名师、骨干教师3~5名,建立一个捆绑式的导师团,并把首席导师所在学校定为理论研修和实践培训的主要基地。在这个过程中,首席导师和师训机构教师不但负责对学员的理论引导,更负责落实学员的教学实践活动,以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并接受教学实践的检验,促进培训实效。为确保培训取得成功,培训工程建立了由县教育局领导、县师资培训中心(教师进修学校)主管,首席导师分班组织实施和学员所在学校有力配合的培训管理机制。教育局明确规定导师在培训期间不得外出,要全力以赴地投身到“苗子工程”的培训中去,并规定了培训结束后的考核方法与奖励办法。
3.强化过程,激发学员参训的驱动力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采用了“理论引领—观摩学习—实践反思—教学展示”的培训流程。每次培训,学员都先听导师的示范课或讲座,了解各种课型的教学步骤,接着观看教学录像剖析教学案例,然后选择适当的内容分组上诊断课。在自行实践时,导师要求学员按学习小组集体备课,独立制作课件,抓阄上课。课后进行诊断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继续上提高课。最后集体讨论,分析小结。在培训的过程中,考核也贯穿其中。学员完成全部培训内容和规定学时的学习后,才有资格参加考核。考核采用县、校两级联合的方式进行,按照考核办法,每位学员必须完成发展规划、课堂 展示、教学设计、教研论文、读书报告以及岗位实践考评等8项规定的学习任务。成绩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给予相应学时的学分。
三、成效分析
宁海县培养新教师的三大举措具有递进性、阶梯性的特点,也遵循了新教师成长的规律,在实施过程中创新机制,成效斐然,凸显了“曙光工程”的实施质量。
(一)确保了中小幼新教师的健康快速成长
新教师不仅顺利融入了新的教育环境,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而且在师德观念上对本职工作形成了新的价值取向。特别是通过首席导师制培养出来的中小幼优秀“苗子”教师,他们已经在校本研修和区域研训共同体的平台上起到了示范和辐射的作用,正在成为各自学科的一颗颗新星。
(二)构建了新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体化培养模式
新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体化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篇6
我国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起步于2004年。申仁洪首次将特教教师专业发展界定为“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的过程”[1],开启了对特教教师专业发展过程性和动态性的关注。10年来,我国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广泛研究与实践,既有理论层面对专业发展标准和模式的探讨,又有对一线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和需求的实证研究,内容涉及各省市不同类型的特殊学校,收获了大量研究成果。
一、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概念分析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这一概念经常和专业化、专业成长、专业化发展等名词交替使用,这主要因研究视角所致。从群体层面探讨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常采用的概念为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与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前者指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达到的专业标准和资格要求,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是一个静态化概念;后者则强调教师整体专业性的发展变化,是一个动态化概念。从个体层面研究,通常见到的概念有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侧重于教师内在专业性的提高过程。
沈立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本质上是教师个体专业由不成熟到成熟的主动发展历程[2]。张继成则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界定为,教师在自己教学生涯中必须提高专业修养,在不断学习、研究和反思中使自身得到全面的可持续发展[3]。由此可知,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更侧重教师个体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后专业能力的提升,是在不断学习和反思中逐步达成职业目标的动态发展过程。笔者总结认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是指,特殊教育教师在入职后通过主动、积极地学习、研究和反思,不断完善自身复合型专业知识和全面专业技能,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发展出积极的专业态度,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持续和动态的发展过程。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主观能动性。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外界环境的辅助和支持,但归根结底还需主体主动、自觉地参与,主观能动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专业发展过程和水平,对个体需要的重视和潜能开发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是连续和动态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发展目标也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应在整个职业过程不断学习反思,实现持续积累提升。
第三,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是教师的自我实现。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除关注专业能力提升外,还要重视个体需求。应实现教育教学的游刃有余和职业满意度提升双重目标,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提升教师自我效能感。
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要求
专业发展的目标要求指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应达到的水平。目前,我国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目标要求的研究主要采用两种途径,一是在理论层面对专业发展应达到的目标、水平进行探讨和设定;二是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对一线教师认同的专业发展目标进行分析和总结。两种途径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界定异曲同工,结论一致。如,应掌握多样化和复合性专业知识,具备心理调适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高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等[4]。
特殊教育教师因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专业发展较普通教师有更高的目标。概括而言,特殊教育教师在其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自身复合型的专业知识和全面的专业技能。除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特教教师还应了解教育对象的特点,具有专业化和现代化的教学训练和沟通技能[5]。特殊教育教师既是诊断者、评估者、学生潜能的开发者,又是差异教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多方面的专业技术和高度的专业精神是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6]。专业发展目标可分解为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教育观念和知识技能四方面[2]。然而,对早期融合教育教师而言,除具有特殊教育教师的共性外,还在课堂教学策略、多元文化理解、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等方面有独特要求[7]。在“医教结合”背景下,“双师型”教师应同时了解教育及医学康复相关知识、熟练掌握必要康复实践技能、能够独立完成评估诊断、制定教育康复计划、承担个别化训练,并能将个别化康复教学与集体教学相融合[8]。特殊教育教师还应具有较好的专业化发展意识、学习意识,有意识利用各种机会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提高专业化水平[9]。
此外,因教育对象障碍类型不同、障碍程度各异,还有多重残障集于一身等,不仅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技能要求高,对他们的心理调节能力也有一定要求,尤其对于新入职教师,帮助其降低负面情绪影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发展积极的专业态度,也是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要求。
三、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划分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情况在不同的年龄(或教龄)阶段会呈现不同特点,对于专业发展阶段的划分有助于更加连贯、系统地了解特教教师专业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从而有的放矢地为他们提供恰当的专业发展培训,创造专业发展机会。
我国采用“新手—熟手—专家”的研究范式,对普通教育领域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特点进行了广泛研究,在知识技能、教学策略和教学效能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比较,证实了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不同阶段,教育教学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但在特殊教育领域,从时间维度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差异关注较少。
教龄是划分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有效依据之一,当下我国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是从普通学校转来的,整体教龄和特教教龄不一致。目前,对不同教龄特殊教育教师心理指标差异研究较多,对知识技能和教育观念等变化情况研究较少,对于某教师或教师群体的纵向追踪研究亦属空白,而这些恰恰是分析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情况的重要维度。
根据对特殊教育教师在职业倦怠、职业效能感、专业态度和心理健康水平等维度的既有研究,笔者认为,可以将特殊教育教师心理情况变化分为职业起步期、职业波动期、职业倦怠期和职业成熟期四阶段。四阶段可大致区分为教龄5年以内、教龄6-10年、教龄11-20年和教龄20年及以上。各阶段心理特征如下表:
表1 心理层面上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划分
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在不同年龄、教龄之间差异显著。上表显示,随教龄增加,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各项心理指标呈现了“高—低—高”的变化趋势,入职后6-10年普遍会遇到职业发展瓶颈期。除上述四个维度,其它维度上是否也可以划分成相同阶段,为何不同发展阶段会呈现不同趋势、心理特征变化与该阶段专业发展有何关联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不断学习和研究、复合型专业知识、全面的专业技能、良好心理健康水平和积极的专业态度五个因素,它们构成影响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因素。
首先,五因素相互关联。不断学习研究是掌握复合型专业知识的前提,复合型专业知识是发展全面专业技能的基础。掌握了全面的特殊教育专业技能,可以有效应对工作中的各类情况,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教师的职业认同,形成积极的专业态度。教师主观能动性增加,工作中会更加积极地学习和反思,对增加知识和技能大有裨益。
学校和社会等外界因素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同样有影响。学校层面上,整体学习氛围、多元发展评价和长效激励机制给教师专业发展以动力,新教师职业导航、专业发展规划和专家指导为教师专业发展指引方向,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是获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直接来源,同伴支持、教师关怀计划和待遇保障有助于教师保持健康心态、增加职业认同。社会层面上,相关政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社会理解和支持是教师职业认同的有效支撑,组织有序、落实到位、监管有力的在职培训是教师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
五、推动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
如何推动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当下研究的又一重点。现有关于特教教师专业发展的讨论和建议,往往从内部和外部两个维度展开。内部因素是教师自身对专业发展的主动追求,外部因素则是政府、学校、社会等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群体意义上的专业发展施加的影响。
1.外部因素对专业发展的促进
外部因素是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由于其较为宏观,易于在群体层面上整体促进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发展,因而成为现有研究中重点关注的领域。概而言之,外部促进因素主要可分为政策保障、学校支持和在职培训三个层面。
(1)政策保障
教育部2012年12月的《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开展特殊教育教师全员培训、健全特殊教育教师管理制度、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营造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浓厚氛围[2],第一次在政策层面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进行关注。随着特殊教育的蓬勃发展和对特殊教育教师关注的增加,我国已在多项政策文件中就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做出规定,但我国现有政策缺乏系统性和完备性,教师政策作为特殊教育政策核心部分的地位尚未体现出来。
(2)学校支持
特殊学校是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阵地,学校为教师营造积极的工作氛围,通过帮助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开展主题性校本教研、开发实施教师学习课程等,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学校逐步建立合作交流、支持共享、构建具有共同信念和目标的学习共同体。有学校还邀请专家指导和开展校际合作,为新入职教师进行职业导航。考核和评价方面,建立多元发展评价机制,纵向评估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学校还关重教师心理健康,培养教师良好的心态,减轻压力。
(3)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是教师入职后提升自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有效的在职培训能够满足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帮助他们找到应对问题的办法、减轻教学及课堂管理压力、提升专业效能感。但目前我国教师在职培训机构少、机会少,缺乏制度化安排,培训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与教师关注的内容存在脱节。为真正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必须深入了解一线教师需求,通过培训改革、加强监管和落实等一系列手段,建设完备的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体系。
2.内部因素对专业发展的促进
专业发展必须建立在教师自主寻求自我发展基础上,外部推动最终也要落实到自身的行动才能实现。对于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观念已不再停留在整体齐头并进,而是强调个人成长和自我知识更新上,主观能动性对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
首先,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动力是促进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主体意识的树立有助于教师认识到自己在教育环境中的客观存在,保持先进的专业发展意识,自觉承担工作义务与责任,从外在强制推动变为自我主动发展。教师根据自身专业发展阶段,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将自主发展的观念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和培训研修中,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和探索,促使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其次,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在学习中获得促进和提升。知识和技能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特教教师应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观摩教学和阅读专业书籍获取专业知识;通过主动研究特教理论,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通过参加理论培训,提高自身教育理论水平和能力;通过互联网等了解学习国外先进特殊教育教学理念,开阔视野,并运用到实际工作。
培养问题解决的意识和能力,也是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因素。现在的特教教师专业化发展已从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转向帮助教师提升专业决策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解决问题的有效性、问题反思的深入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速度和水平。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深入分析的习惯、掌握有效应对的方法、具备百折不挠的毅力的特教教师,会在专业发展中具备更大优势。
六、总结与展望
上述分析可知,我国近年来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在概念界定、目标要求、阶段划分、影响因素、促进发展等方面,内涵更加清晰,理论论述在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基础上达成了一定共识。但由于对专业发展概念理解有差异,现有研究存在概念内涵混淆化、研究视角群体化、研究方法单一化等问题。
首先,存在概念混用倾向。“发展”的内涵更多停留在早期“教师专业化对于教师培训的意义”的角度,没有探讨教师专业发展对于教师个人职业生涯的意义,对专业化和专业发展两个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不够清晰。概念使用的不一致,致使很多学者在不同层面探讨同样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研究方向和观点的迥异。很多研究在专业发展的内涵、意义及标准上尚未界定明确,就急于转向专业发展的实现途径、促进办法、发展机制和评价等的探讨。
其次,现有研究更多关注群体的专业发展,对教师自身因素及其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挖掘。虽然在文章的讨论和建议部分,大多会关注到教师的主体地位,但从被动适应职业要求到主动提高能力这样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态势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实证研究也只是在群体层面对不同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这些使现有研究成果较为笼统抽象,据此制定的政策和安排的培训也就无法深入和具体。
第三,对专业发展过程的研究不够具体且方法单一。已有研究多静态论述或探讨专业发展路径和策略,没有从动态角度对发展过程及内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间维度上也是单一时间点的横向研究,少有追踪发展过程及其前后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教师专业发展面临从宏观到微观、从外部因素到内部因素、从群体到个体、从静态到动态、从政策到实践等各种复杂情形,必须使用多元的教育研究范式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对相关问题进行全面的理解、把握和推进。可以通过质性研究、行动研究、个人生活史研究和新手—专家教师研究等多项研究范式,对特教教师专业发展各方面进行深入揭示和刻画。
今后研究中,应在概念界定清晰的基础上,凸显特殊教育教师作为专业发展研究主体的地位,广泛开展专业发展规律的研究,了解他们专业发展阶段特征及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变化,揭示促使新手教师发展为专家教师的共性因素。将一线教师的情感、需求、意识、权利和自主性等纳入研究视野,增加对教师实际生存状态的关注,满足教师自身需要的本体价值。通过研究范式的完善和变革,兼用质和量的研究方法,将研究结论具体化、明确化,有利于一线教师在自我评价和职业规划过程中进行衡量和定位,亦有助于教育管理者进一步细化和落实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1] 申仁洪.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范式转变.中国特殊教育,2004.4(46).
[2] 沈立,夏峰,徐玉珍.特教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探索.思想理论教育,2010(12).
[3] 张继成,王志华.校本培训: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之快车道.绥化学院学报,2011(8).
[4] 毕书慧.基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4).
[5] 万莉莉,王和平,杜晓新,陈榕娥.上海市辅读学校教师专业化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8(8).
[6] 王正.特教师资专业化发展的现实困境与途径.甘肃教育,2012(24).
[7] 李锐.对特殊教育中早期融合教师的思考.科教导刊,2012(11).
[8] 孙韡郡,卢红云.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培训模式之初探.学术探索,2012(5).
篇7
1、幼儿教育:加快农村规范化、标准化幼儿园建设,力争全县农村规范化幼儿园达到70%,农村省一类园达到12所。幼儿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
3、普通高中教育:加快省示范性高中创建步伐,年内胡各庄高中通过省示范性高中达标验收,长凝高中争创省示范性高中。全县普通高中升学率有新提高,本科二批上线人数达到1200人以上,确保我县高考强县地位。
4、职业教育:职教中心招生达到1600人、学生就业稳固率达到75%以上、对口升学率达到90%以上、“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30%。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00人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00人,使之真正成为我县人才培养、生产示范、技术推广的重要基地。
5、成人教育:加强镇成人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力争2至3所镇级成人学校达到市级示范性成人学校标准。成人教育功能有效发挥,举办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500期,培训农民10000人次,培养“新农村双带头人”700人。全面完成初中毕业生“三加一”培训工作。二、保障措施
(一)以育人为根本,不断提高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1、推进德育创新,提升育人质量。认真贯彻落实《滦南县教育局2009—2012年度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创新德育模式,丰富德育内涵,拓展德育阵地,不断推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生活化、社会化。突出抓好德育队伍建设,加强业务指导和培训,发挥网络平台优势,通过设立德育专刊、举办班主任论坛等形式,努力形成制度化的德育研讨和交流机制,培育高素质的德育管理队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总揽,以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不断推进德育方法、途径、制度创新,在“精细”上做文章,在“内化”上找动力,在“自觉”上求实效,形成学生自我教育、主动发展的生动局面。全面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范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培训和辅导,培养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有效整合社会德育资源和组织优势,促进学校、家庭、社会相互结合、协调联动,形成合力育人的良好局面。
2、强化师德教育,树立良好形象。着眼于教师队伍现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制定《教育局关于在教师队伍中开展“五讲五重”师德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明确目标要求,分阶段、分层次开展师德教育活动,积极营造“校校抓师德、人人重师德”的良好风气。进一步加强师德宣传,通过典型示范,弘扬正气,树立新风。明确师德“底线”要求,加大督导检查力度,着力解决教师队伍中存在乱办班、乱收费、有偿家教、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师德失范现象,纯洁教师肌体,维护教育形象。建立并完善师德建设考核机制,将教师师德表现作为年度考核、职称晋升、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并纳入绩效工资的评价范畴。各学校要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从方法创新、制度创新入手,建立健全具体化、个性化的师德教育规范,使之成为全体教师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确保师德建设纵深推进,取得实效。
(二)以“教学质量提高年”为抓手,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1、抓课改促教学。将2012年确定为“教学质量提高年”,不断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向课堂要质量。全县初中要按照“巩固成果、稳步推进、保证质量”的方针,继续强化“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加强交流,积累经验,认真总结,提升内涵,力争推出一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不断将新的课堂教学改革引向深入;各小学要立足于智力开发和兴趣培养,不断实践“主体性教学”思想,尽快生成各具特色、高效实用的课堂教学模式;各普通高中要切实转变观念,把握新理念,研究新课程,探索新教法,大力推广“分组合作探究”、“自学辅导”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策略,准确把握高考命题的价值取向,提高三年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教学质量持续攀升。
2、抓教研促发展。坚持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以教学实际问题为切入点,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县局教研员要深入基层、扎根课堂,充分发挥传递教改信息、改革教学方法、矫正教学策略的作用,引导教师加强交流与合作研究,通过开展各个层次的教学观摩、授课评课、竞赛比武、专题研讨、经验交流、成果展示等活动,促进
教师共同成长。发挥县、镇、校三级教研网络,大力推行“以问题为中心”的校本教研模式。进一步建立教科研激励机制,指导中小学开展各学科共同参与,学校整体实施的教科研活动。启动教科研示范学校评选工作,抓典型、树标兵,促进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
3、提高体育艺术教育水平。以体育艺术课、大课间活动、第二课堂活动为平台,扎实开展艺术节、体育节、篮球赛、美术展、文艺汇演等群众性体育艺术活动。全力推进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大力实施“一校一品牌、一生双爱好”工程,科学谋划、制定方案,精心组织,发展学生爱好和特长,并将其纳入学校常规档案体系。年内县局将对工程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将其列为学校综合评价的重要指标。
(三)以“三风”建设为重点,努力提高学校管理效能
1、突出抓好“三风建设”。切实将“三风建设”摆在学校管理的重要位置,以教风带动学风,以学风塑造校风,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质量和办学水平。教风建设要侧重于规范教师日常教学行为,督促教师端正教学态度、严格落实《课堂教学常规》。加强备课、上课、作业批改、教学反思等基本教学环节的检测和管理,积极构建学生、学校、家长共同参与的开放式教学评价体系,激励教师严谨治学、务实创新;学风建设要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各学校要积极推行班级自主管理模式,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教育活动,营造勤奋学习、求知进取的良好风气;校风建设要突出抓好学校文化建设,既要注重物质文化建设,大力开展创建花园式、园林式、书香式校园创建活动,更要本着“深层次挖掘、高品位提炼、分阶段实施”的原则,加强学校思想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人文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展现团结拼搏、创新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2、抓实学校常规管理。全面落实“细、严、实、常”基本要求,不断推动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人文化”。各学校要遵循教育规律,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按照省颁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全部课程;大力实施“降、活、提”工程(即:把学生的课业负担降下来,让校园活起来,使教育质量提上来),让中小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学校精细化管理,关注细节,延伸触角,完善制度,建立覆盖学校各个环节的管理体系。创新管理手段,发挥管理“名校”作用,通过结对帮扶、捆绑发展等途径,共享先进的管理经验,实现整体发展。继续完善学校常规管理督导检查评价机制,落实“局长包片、科室包校”责任制,将随机抽查和年终考评相结合,调动学校实施管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加快特色学校创建步伐。各学校按照“以特色促发展、以特色树品牌”的思路,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全面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要立足学校办学理念和传统优势,将特色创建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后勤服务等有机融合,按照“选准特色-培育特色-发展特色”的阶段要求,扎实开展创建活动,提高学校办学品位。县局将加强对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的督导和管理,定期举办汇报会、观摩会、现场会,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不断提高学校创建水平。
(四)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全力打造高素质干部教师队伍
1、创新人才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大教师引聘力度,采取考试和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择优聘用一定数量的师范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解决农村教师结构性短缺的矛盾。本着“优势互补、协作互助、共同发展”的原则,打破校级和区域壁垒,进一步科学配置和优化人力资源,稳步推进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服务制度、骨干教师巡回授课制度、紧缺教师跨校走教制度、区域内中青年定期交流制度。改革职称评聘机制,对农村、边远地区教师给予政策倾斜,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结合义务教育阶段绩效工资的实施,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以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为重点,坚持面向全员、倾斜农村、突出骨干的原则,建立教、研、训、赛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认真贯彻《滦南县教师继续教育纲要》,全面实施新一轮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围绕普通高中新课标教材实施,采取聘请专家讲座、开展校本教研、举办案例分析等形式,着力加强高中教师的教材培训和教法指导,提高教学工作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发挥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开展教学观摩和交流互动活动,辐射推广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3、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围绕“五好”(班子团结协作好、中心工作落实好、常规工作管理好、校务财务公开好、勤政廉政风气好)的总体要求,着力加强学校领导班子思想作风、组织作风和工作作风建设。大力实施“中小学校长素质提高工程”,制定培训规划,拓宽培训渠道,将自学和集中培训相结合,岗位培训和提高培训相结合,努力提高校长队伍理论素养和管理能力。积极探索校长队伍选拔、考核、奖惩的有效机制,健全校长队伍竞聘上岗、交流锻炼、末位淘汰等制度,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选人用人格局。
(五)以均衡发展为导向,全面推进城乡教育等值化进程
1、大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方针,制定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固改造方案,确保完成工程总量的90%。主动对接上级政策导向和投资方向,强化项目带动,拓宽筹资渠道,将校舍安全工程、陈旧校舍改造工程和学校布局调整统筹考虑,计划投资6678.6万元,分期分批实施宋道口初中宿舍楼、长宁镇温庄小学教学楼等49个建设项目,新建校舍68290.66平方米,进一步提高学校基础办学能力。以办好每一所学校为目标,以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为重点,积极稳妥地调整学校布局,不断扩大优质教育服务范围,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进程。
3、强力推进“普三提高”工程。以建设农村规范化幼儿园为着力点,加强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分类挂牌动态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办园水平。年内力争东黄坨镇中心幼儿园、宋道口镇中心幼儿园、方各庄镇李方各庄独立幼儿园通过省一类园验收。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幼儿园规范化管理,优化幼儿一日活动,提高保教质量。将幼儿艺术教育作为特色办园的突破口,面向全体幼儿,多渠道、全方位开展艺术启蒙教育,培养兴趣爱好,开发幼儿潜能。积极引导幼儿园增强自主发展意识,优化教育资源,提升整体竞争力,吸引更多地幼儿接受正规优质的教育。
(六)以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为宗旨,做大做强职业、成人教育
1、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按照“优化结构、突出特色、灵活模式、促进就业”的指导方针,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确保形成出口旺、入口畅的良好局面。紧紧围绕市场和用工单位需求,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合理调整专业设置,不断拓宽“校校结合、校企结合、产教结合”的办学渠道,强化“订单培养、定向就业”的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进一步畅通就业渠道,健全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积极做好职前指导和跟踪服务,提高学生就业稳固率,把毕业生打造成有影响力的品牌。突出抓好招生工作,加大宣传攻势,制定责任目标,层层分解任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促进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2、大力扶持成人学校自主发展。各镇成人学校要依托资源优势,发挥阵地作用,创新办学模式,以服务“三农”的实际成果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要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师资培训,力争打造一批素质较高、技术过硬的“本土型”、“专家型”教师队伍。发挥“上挂、横联、下辐射”的功能,推动新项目、新品种的引进、实验和推广,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瞄准农村特色养殖和高效农业,发挥成人学校阵地作用、职业学校人才优势,采取长短结合,以短为主的办学模式,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着眼于构建学习型农村,举办农民学历教育中专班,计划开设种植、养殖、农村经济管理三个专业,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学历水平。
(七)以“创建平安和谐校园”为载体,努力提高教育幸福指数
1、着力加强学校安全管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进一步强化学校安全防控工作,严格执行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大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力度,完善应急预案,努力构建防控有力、处置迅速、责任分明的学校安全工作体系。突出抓好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工作,严格执行晨午检、消毒和病因追踪登记等一系列制度,加大督导检查力度,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围绕防火、防食品中毒、防校园踩踏,经常性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和应急演练,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2、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全面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建设。继续深化民主评议学校工作,促进教育行风不断好转。健全完善反腐倡廉各项制度,切实加强基建工程、物资和图书(教辅资料)采购、后勤保障等工作的监督管理。加大教育收费监管力度,深入推进政务、校务公开,提高工作透明度和群众满意度。
- 上一篇: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总结
- 下一篇:幼儿园消防安全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