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机构校长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4 14:34: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训机构校长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中小学校长培训 组织变革 关系处理
在推动基础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广大中小学校长是最为重要的力量之一。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活动组织管理,离不开校长的教育智慧和辛勤劳动。校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以及学校的各项管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智慧,则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最深厚的动力源泉,是提高学校管理绩效的关键。在现代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在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中早已将其战略眼光聚集在校长人才资源上。21世纪的教育竞争,将主要是科技的竞争、智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校长人才资源开发及其潜能充分发挥的竞争。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创新人才,加快新课程改革步伐,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中小学校长队伍的需要迫在眉睫。
我们知道,近二十年校长培训工程,在提高校长队伍的素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培训实践中也逐渐暴露出不少问题,尤其在培训目标的确定、模式的选择、培训内容以及培训手段与方法等方面表现出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够、与中小学教育实际需要脱节等问题。在教育发展与校长培训的现实需要的推动下,这些问题的解决,已经引起了教育研究者和广大参培中小学校长的积极关注,对如何解决校长培训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本文试图从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的组织变革的观察视野,思考如何在继承和发展“十五”校长培训所获得的经验基础上,处理好“十一五”期间中小学校长培训中需要关注的六大关系,以期提高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一、影响新一轮中小学校长培训展开的主要障碍
根据已有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实践进行分析,阻碍“十一五”中小学校长培训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机构方面的障碍
(1)理论研究与培训模式滞后于实践需要,对培训者的培训有待加强
在广大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看来,中小学校长培训是一项常规性工作。校长的培训工作,甚至被培训机构当作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任务来被动完成。在培训活动中,培训者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由此的必然结果是培训者缺乏对校长培训工作进行理论研究的热情,在一定时期里,对中小学校长培训情况的研究比较鲜见。虽然最近几年以来,随着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日益受到重视,有关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研究也逐渐开展起来,但对中小学校长培训情况的研究多处于实践总结和经验概括的层面上,有关校长培训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校长培训理论研究的不足,必然导致广大校长培训机构在解决校长培训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时缺乏理论引领,这也使得各级教育学院以及校长培训机构凭借自身培训经验开展新一轮的校长培训变得十分普遍。对新一轮校长培训的性质、目标、模式与手段缺乏科学认识,是培训者尚未形成校长培训理念的突出表现。培训缺乏针对性、实效性,自然缺乏对校长参加培训的吸引力。如何加强对培训者进行培训,使培训者树立正确的培训理念,认真研究校长培训的实际需要,自觉研究校长培训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现代校长培训的新理论,让广大校长培训工作者成为校长培训工作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服务者,是当前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
(2)管理方式落后,培训组织缺乏变革活力
调查研究表明,校长培训机构普遍存在管理落后于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无论是管理理念,还是管理模式的选择方面,许多培训机构都习惯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这使得校长培训工作缺乏应有的活力,无法适应校长培训需要的变化,管理没有效率、严重缺乏服务意识,自然使得广大校长缺乏对参加培训的热情。
导致培训机构管理方式落后,缺乏组织变革活力的因素很多,主要原因是两个方面造成的。
首先是承担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的主要管理者因素。由于他们的培训管理理念和管理习惯,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校长培训的实际需要。在选择什么样的人来管理校长培训机构方面,培训机构一般是遵循“专家路线”。这些管理者可能是教育某个领域研究的“专家”,但他们未必一定是有着现代管理理念和熟练掌握组织管理技术的“专家”,他们有的不仅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模式,更要命的是习惯于对新的管理思想和模式加以抵制或者不屑一顾,由此导致在组织变革方面因循守旧,缺乏或者不敢开拓创新,使得整个校长培训工作缺乏活力。
第二方面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校长培训工作的日益重要和加速发展,各种社会培训力量积极参与,无论是规模还是发展速度上,都超过了校长培训机构的预期,使培训机构在组织上准备不够。很多培训机构在校长培训工作中都出现学科建设和师资准备方面的窘况,这也进一步造成了校长培训工作中的管理落后问题。
(3)发展策略单一,培训机构对高端教育人才缺乏吸引力
承担“十一五”校长培训任务的各级教育学院以及其它培训机构,在当前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进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支持,同时又受到外在环境的巨大影响,他们的办学能力横向比较而言呈现下降趋势。与其它大学相比,市场、信息、资金等都处于劣势,规模小、成人高校性质、待遇低等等,自然难以吸引优秀的教育硕士、博士加入到校长培训者行列,这也是校长培训机构在低发展水平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
2、参培者方面的因素
(1)对校长专业化发展需要缺乏正确认识,参培主动性不够
基础教育的蓬勃发展,社会对教育需求的巨大扩张,使得广大中小学校长不得不面临许多实际的办学问题。他们的大多数精力被分配到解决学校发展的实际问题中,疲于奔命,尤其是以升学为导向的学校教育,极大的扭曲了校长们对素质教育理念的理解,他们关心办学经费的筹措远胜于关心教育理想的树立,他们关心升学率远胜于关心自身专业化发展,由此被动参与校长培训,在培训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不足为奇了。
(2)培训缺乏层次性,培训起点不高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校长培训缺乏层次性,培训起点不高。对参加培训的校长提出诸如学历、资格以及经验等方面的要求是培训工作的必需。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分层次举办各种校长培训,以校长为本,以解决校长面临的教育教学问题为中心,以校长发展为本,使培训工作满足多样性、个性化的需要。
3、校长培训的环境性障碍
(1)缺乏完善的校长培训政策支持体系
校长培训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工程,持续的完善的培训政策体系的建立十分重要。当前,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对校长培训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强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发展规划的制定的重视程度,在校长培训工作的计划、实施、检查、总结等环节形成长期监管机制。
(2)校长参培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作为校长培训制度设计者,要不断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校长参加培训的薪酬机制、荣誉机制、竞争机制、感情机制等制度环境的建设。在培训体制、机制与运作模式等方面不断创新,要让校长培训与否成为一向校长的薪资、职业发展通道、职称、岗位胜任及业绩评估等方面的重要因素。如在校长选拔使用中,要加大对校长是否参加培训的重视程度。校长参培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否,是影响校长培训的重要环境因素。
二、中小学校长培训的组织变革观
中小学校长培训的组织变革是指校长培训机构为了适应培训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对培训组织机构的结构和组织管理策略进行调整、修正以及创新的过程。任何组织都是开放的系统,都处在内外条件的不断变化的影响之中。校长培训机构,必须学会在这种相互作用中,积极主动的适应校长培训环境甚至影响环境,组织必须积极变革才能不断发展,满足校长培训在新时期的新需要。
美国学者哈罗德·莱维特认为,组织变革模式由四个变量构成,并由此形成特定的关系。这四个变量是:结构(主要指组织的权益关系、工作流程等)、工作(主要组织的目标体系)、技术(主要指完成目标所采用的方法与手段等)、人员(主要指达成目标的人群及其关系)。这四个变量相互依存,任何严格变量的变化都会引起其它变量的改变。校长培训的环境与“十五”期间校长培训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当前宏观外部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微观教育环境是新课程改革。这种校长培训环境的变化,必然要求培训组织变革培训目标、内容,而目标、内容体系的变化,必然要求校长培训模式以及培训方式的改变,而培训模式以及培训方式的改变,也就引发培训的沟通方式、组织成员的角色结构等方面进行变革。因此,在进行组织变革时,必须要以系统和运动变化的观点考虑问题。
人们常常把组织变革和组织创新结合起来认识组织发展的问题,这就引发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组织发展观:组织变革是一种采纳新构思和采取新行动的观点。要创新中小学校长培训体制与机制,以组织变革的观点来思考问题的解决,是一种面向校长培训实际需要的选择。
校长培训的组织变革,其基础和前提是进行组织文化变革。校长培训机构的组织文化,是指校长培训机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自独有的关于校长培训的理念、培训的价值取向、培训管理思想以及培训者行为规范的总和。实际上,培训机构的培训任务的达成,没有不受培训机构全体长远共同形成的价值标准、道德标准以及培训态度的影响的。
在组织变革理论研究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组织文化变革的研究。组织文化源自“企业文化”,最早由迪尔(T.E.Deal)与肯尼迪ennedy)在他们的著作《企业文化》一书中提出。组织文化对一个组织机构而言,具有导向、约束、凝集、激励等作用,其内容包含精神层、制度层、器物层三个层次,基本内容涵盖了价值观、信念、职业道德、群体意识、规章制度等方面。学者们的研究表明,有效的组织都有强烈且有特色的组织文化,组织的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是组织成功的原动力。这就需要校长培训机构的管理者重新审视培训机构的发展问题,应该重视塑造培训机构的组织文化,尤其要使每一个培训者树立起为校长“专业化”和“先进性”发展服务、为基础教育发展服务的核心价值观,以次来保证培训目标的达成。
校长培训机构的组织变革过程,可以基于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来认识。任何组织,都需要实现信息在组织内外的无障碍沟通。中小学校长的培训过程,可以被视为是一个信息的输入、输出、存储和提取的加工过程。Newell 和Simon对信息加工过程的一般原理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组织的信息加工就是对符号(Symbol)进行操作,符号或者符号结构是外部事物的内部表针,其功能是代表、标志或者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应用这一原理来分析校长培训组织变革的过程,可以看到,中小学校长培训所面临的内外环境的变化,如新课程改革、公众教育需要的变化、和谐社会构建目标的确定……等等,就是输入到校长培训组织的外部信息,培训者必须对这些外部信息作出反应,以及对已有的关于校长培训的信息进行辨别、比较和保持,进一步对这些信息加以整合,引导培训组织在人员、结构、任务和技术等方面发生适当的积极的变化,主动适应校长培训需求变化,从而达到培训组织内外环境之间的协同与平衡,促进培训组织的发展。
因此,要提高“十一五”期间中小学校长培训质量和水平,就必须有足够的勇气进行培训机构的组织变革,在变革中寻求动态平衡:保持足够的稳定性,以继承和发展“十五”校长培训取得的丰富经验和成果;要有足够的革新性,使培训机构在校长培训目标的确定、培训模式的选择上保持活力,不断调整组织的变量,积极主动的适应内外条件的变化,让校长培训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在培训组织变革中要正确处理好的六大关系
如前论述,基于组织变革观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创新,就需要教育培训机构通过塑造组织文化、加强培训工作中的信息沟通等工作,实现培训机构在培训观念、培训组织结构、培训模式构建、培训方法选择、培训者素质提高(培训态度转变、行为方式改造、培训能力提升等)等方面变革。其中,培训者素质的提高,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变革。校长培训工作需要一大批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功底、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和对校长培训工作充满热情的培训者。因此,在校长培训组织变革中,培训机构要加强对培训者的培训,使广大参与校长培训工作的教师,树立起正确的校长培训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加强对校长培训工作的理论研究,掌握校长培训所需的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
校长培训创新,主要是指通过组织变革来实现校长培训工作中各种关系的协调和运作方式的创新。变中小学校长培训“行政——计划式”运行机制为“指导——服务式”运行机制,创新校长培训的激励机制与制约机制,建立并完善的校长培训政策支持体系。
在进行校长培训创新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
(1)要处理好上级要求与校长培训的实际需要的关系
长期以来,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缺乏需求分析,培训机构无法协调上级要求与校长培训的实际需要的关系。培训机构应该依据培训的不同层次、不同培训背景和不同的培训目标,加强对培训需求的调查,有针对性地拟定出不同的培训内容,使每次培训都经过必要性与可行性的论证,这样有助于教师教学和参培者学习。
(2)要处理好先进培训体制与发挥传统培训体制作用的关系
培训体制是培训管理机构与培训规范的统一体,它包括培训行政管理体制和培训实施机构管理体制两部分。在关系协调上,要处理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教育行政部门与培训机构之间的关系;在培训机构内部,要处理好培训机构内部领导体制、执行体制、咨询体制、监督反馈体制之间的关系。当前,中小学校长培训体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革,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先进培训体制与发挥传统培训体制作用的关系,也就是要解决好继承与发展问题。即要不断创新培训体制,也要重视继承传统培训体制的所获得的宝贵经验。
(3)处理好个性化学习与班级学习的关系
如何在中小学校长培训过程中,既满足班级培训目标的达成,又能满足学员个别化的需要,正成为困绕培训机构的一个难题。要处理好学员个性化学习需要与班级学习的目标达成的关系,就必须创新培训模式。四川教育学院在中学校长培训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大胆的探索和创新,提出了中学校长高级研修“‘菜单’式、导师制、双向选择”新模式。是一种双向选择和互动式的学习方式。此种培训模式,既充分注意了学员需求、注意培训的针对性和学员的选择要求,又十分有利于指导教师的专业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和班级培训目标的达成。在培训中注意体现研修者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其主体作用,这样更容易调动校长们接受培训的主动性,更容易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也更有利于引导校长的自我教育和职业发展。
(4)处理好培训单向与互动的关系
在校长培训中,常常采取集中理论学习的方式,这种单向的培训方式,缺乏学员的积极参与,培训的质量就严重受到影响。因此培训机构要处理好培训单向与互动的关系。
培训中可以先集中理论学习,在此基础上,再分成学习小组,构建导师制。教师特色讲座和专题研讨相结合,考察与实战演练相结合,现场相互借鉴,专家昭示性点评、警醒式点拨,互动式答疑。可以较好地保证了教师与接受培训的校长之间的互动。
(5)处理好理论前瞻性引导与应对现实需要的关系
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是制约中小学校长参加培训积极性的关键因素。学非所用,学不能用现象十分普遍。要处理好理论前瞻性引导与应对现实需要的关系,就需要培训者深入基础,深入中小学教育实际,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作好培训需求调查与分析工作。
(6)处理好国外理论引进与理论的本土化关系
中小学校长培训实践需要达到培训理论的的引导,但在培训中课程中,大量的充斥着西方教育理论,有的理论,甚至培训者自己也尚未完全消化。这就导致了校长们在培训中对理论产生畏难情绪和消极抵触心理。国外的教育理论,是在他们的教育背景下进行研究而获得的,自有其特殊性,过分强调引入西方的校长培训模式和教育理论,会让培训工作走入歧途。应从历史的和跨文化的角度,要加大国外校长培训模式与教育理论的本土化工作,科学地研究和应用国外校长培训的理论。
注:
1、本文为教育部人事司资助的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研究重点课题《新型校长培训模式的构建》的部分工作。
2、该文全文发表于《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人事司编《全国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课程教学大纲》,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Ralph B.Kimbrough, Charles W.Burkett, The Principalship:Concepts & Practices, Prentice-- Hall, 1990
篇2
关键词:任务驱动;名校长;培训
一、“任务驱动式”名校长培训的基本界定
(一)“任务驱动式”名校长培训的含义
所谓“任务驱动式”名校长培训,就是把培训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中,参训校长通过对任务的分析讨论,明确新旧知识,并在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促进发展。它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使参训的名校长主动置身于任务情境中,通过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自主建构知识经验。
(二)“任务驱动式”名校长培训的主要特点
1.强调学员自主学习。在“任务驱动式”培训中,培训机构设计一系列的任务,而且所设计的任务来源于学员的日常管理工作,然后由学员自主去分析问题,并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同时加以实践。这样,当学员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的目的有关时,就会激发个人的认知和情感,学习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从而由被动变为主动,进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
2.强调学员个性化需求。“任务驱动式”培训中的培训内容具有很强的现场生成性,实际是学员在自主完成任务过程中所需要的新知识。不同的学员由于原有知识经验不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就会有不同的需求,同时会采用适合自己的不同方式和时间去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可见,这种培训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员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3.强调学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任务驱动式”名校长培训重在帮助学员发现并解决学校管理中的现实问题,所设计的任务并非是人为设计的假想任务,因此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学员完成任务的过程,实际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实践过程。
4.强调学员之间的相互协作支持。完成任务的过程离不开学员之间的相互协作支持。相互协作过程中,各学员有均等的机会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求获得大家的帮助。这种共享与互助不仅可以使任务完成得更完满,而且也可以通过学员之间的观察学习,最大限度地促进参训学员的发展。
二、“任务驱动式”名校长培训的课程设置
(一)基础任务板块。主要包括现代管理理论等理论知识的学习任务,着眼于提高参训校长的综合理论素养,拓展思维,夯实基础,增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及时了解当代社会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形势,准确把握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方向。
(二)实践任务板块。是指参训校长必须完成的各项实践任务,包括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等,主要着眼于参训校长实践能力和实践反思能力的培养,为参训校长提供实践观察以及自我实践的机会,对他人及自身的实践进行总结反思,并制定改进和发展计划,自觉将获得的新知识、新经验和形成的新见解用于指导学校管理实践,以进一步推动自身和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
(三)研究任务板块。着眼于强化参训校长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主要包括研究省内外知名学校与
知名校长的形成条件、成长规律,研究和借鉴省内外知名校长的管理经验,研究自身在发展中与学校管理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等。
(四)帮扶任务板块。主要是指参训校长除需要完成学习任务外,作为区域性名校长还应对本地区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发展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并应承担一定的带徒帮扶任务。
三、“任务驱动式”名校长培训的阶段划分
(一)建立团队,确定方案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团队,确定方案。一方面,参训校长在教育行政部门推介、培训机构推介或自己物色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师徒结对,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研修方案;另一方面,学员之间通过体验式拓展训练、网络论坛等形式增进了解,建立感情,组成学习团队。
(二)名校与名校长研究阶段
本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对更高层次的名校、名校长的形成条件和共性特征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研究作业。首先,由专家通过专题报告进行研究所需的知识、方法、资源等的引领;然后,学员在导师指导下通过文献研究、名校考察等途径开展有关研究;完成《×××学校的发展历程》《×××校长的成长经历》等研究作业并以一定理论为基础整理出完整的研究报告;最后,在学员各自汇报、小组讨论整理、交流小组讨论结果等研究成果交流的基础上,通过专家点评,进一步抽象出“名校与名校长共性特征”。
(三)问题诊断阶段
(1)专家引领:“如何开展校长成长与学校管理问题诊断”等专题报告;(2)名校蹲点:在蹲点学习中尝试诊断名校学校管理问题;(3)自我诊断:学员在导师指导下,对照“名校与名校长共性特征”进行自我诊断,写出自身与学校两份自我诊断报告;(4)相互诊断:听取被诊断学员自我诊断汇报、专家带领团队成员开展现场诊断调查、专家反馈团队诊断结果;(5)修正诊断报告:学员根据团队诊断结果修正完善自我诊断报告。
(四)发展规划设计阶段
在明确现存问题的基础上制订修正方案和发展规划。在此阶段,学员需要设计的规划包括个人发展规划和学校发展规划,学员在自我设计的基础上接受同伴意见和专家点评,并根据团队意见修正完善自己设计的发展规划。
(五)发展规划实施阶段
本阶段是培训重点,为了顺利完成培训,本阶段需要分解成若干小阶段、总任务分解成若干子任务。这其中包括:在专家引领基础上,培训机构根据学员实施规划的需求,调研、商定培训课程,请导师到本校指导等等。每一子任务完成、每一小阶段结束后学员都要对规划实施情况作出自我评价,并接受同伴和专家的指导帮助,提出整改或进一步实施的计划,从而顺利进入下一时期的学习。
(六)考核总结阶段
每一阶段结束都有阶段性的考核总结。当全部培训结束时,主要涉及学员实施规划情况考核、课题研究情况考核和带徒帮扶情况考核等。考核一般通过学员自评、互评、导师评定、专家和教育行政领导组成考核组考核等方式进行。总结包括学员个人参训总结和整理培训班的总结,在总结基础上做好成果展示交流和成功经验推广活动。
四、“任务驱动式”名校长培训的操作步骤
(一)激发内驱,设置任务
在“任务驱动式”培训中,“任务”的设置最关键,它决定着整个培训中学员的参与程度和学员主动性的发挥,从而直接影响着培训效果。激发学员的内驱力是合理设置任务的前提。只有立足于学员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等心理需要,使学员渴求不断地完善自己,渴求将自身潜能发挥出来,才能有效驱动学员的行为。
(二)提供帮助,分析任务
为了顺利完成任务,必须对任务进行全面透彻地分析。“任务驱动式”培训中的参训学员皆为名校长,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因此,学员对所设置的任务有能力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理解,但是个人局限性仍不可避免。全面科学地分析任务,在学员自身努力的同时,仍需要专家引领、导师指点、同伴讨论等多种形式的帮助。为学员提供必要帮助,成为培训机构在此阶段的主要任务。
(三)循序渐进,完成任务
任务的完成依赖于学员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任何教学都须落入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内。因此,“任务驱动式”培训并不是跳跃式无序化的,而是一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完成各项任务的整体。从名校长研究到自我问题诊断再到发展规划设计、发展规划实施等,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前一阶段任务的完成是后一阶段任务产生的基础。一个任务往往细分为若干小任务,按次序逐个完成。
(四)总结评价,提升任务
每项任务的完成都能产生一定的成果。总结的重要意义在于,依据任务的完成情况和成果的展示情况,通过学员自评、互评、教师导评等方式,对学员在自我认识、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等方面的进步做出必要评价。
参考文献:
篇3
继去年贵州省联社与贵州省教育厅携手开展“信合情・同心梦”贵州万名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行动计划后,贵州省信合公益基金会又按照合作协议,积极开展新一期培训,大力支持贵州偏远山区教育事业,践行“做值得尊敬的百姓银行”的承诺和愿望。
携手共谋贵州山区教育大计
去年5月,为加快推动实施贵州教育“9+3”计划,贵州省联社与贵州省教育厅联合决定,依托贵州省信合公益基金会平台,在全省开展“信合情・同心梦”贵州万名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行动计划。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贵州省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因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贵州农村教育仍落后于城市教育。校长是学校教育的领头羊,是学校的灵魂,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决定着整个学校的办学质量。
基于这样的认识,贵州万名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计划启动了。培训旨在让农村中小学校长能及时掌握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管理水平等方面的能力,以最大限度发挥校长在学校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促进贵州省基础教育质量提升。
“支持教育、关注教育、服务教育,是社会的责任,也是贵州信合的责任。”贵州省联社党委书记宋锐说道。作为一名信合老兵,他见证了贵州信合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由差变好的蜕变,他怀着感恩之心关注贵州教育等民生工程,带领贵州农信追求“做值得尊敬的百姓银行”的贵州“信合梦”。
通过61年的发展,目前贵州信合已成为全省资产规模最大、存贷款余额最高、支农支小力度最强、金融服务最宽、机构覆盖最广、从业人员最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2013年末,贵州省农信社各项存贷款余额突破5000亿元,资产规模突破4000亿元,存款余额突破3000亿元,贷款余额也近2000亿元,银行卡突破1000万张,全省农信社各项存款余额、个人存款余额两项经营指标增幅均位居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第一名,资产总额、单位存款余额、各项贷款余额、涉农贷款余额四项经营指标增幅均位居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第二名。预计到2014年底,贵州信合存贷款余额将有望分别达到3500亿元、2500亿元,将继续更大限度发挥地方金融主力军作用。
精心组织培训实打实
信合公益基金会成立之初,省联社和省教育厅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该协议规定,从2013年起,贵州省信合公益基金会连续3年,每年资助800万元专项用于开展万名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行动。培训对象为全省农村中职学校校长、初级中学校长、完小校长、幼儿园园长和特岗教师。同时,遴选了贵州师范学院、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教师教育学校等4家学校作为培训行动计划的培训机构。
据省信合公益基金会主要负责人张金兰介绍,2013至2015年,培训行动预计将达14000余人次。培训内容包括学校管理理论与案例分析、教育政策法规、职业素养、人文素养、校本教研等。培训主要采取集中授课,合作小组、拓展训练、实地观摩、自主学习等方式进行。
为确保培训行动的实效,省教育厅、省信合公益基金会与培训机构,对培训计划的制订、课程设计以及教学管理等都做了详细安排,并邀请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江南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资深的教育界专家教授和省内一线校长为学员进行授课。
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还将及时上报培训工作总结、自评报告和培训过程材料,省教育厅、省信合公益基金会将委托第三方适时对培训实施情况开展绩效评估。
齐心协力助山区教育突围
要以“穷省办好大教育”的决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新增财力更多投向教育,再难也要把教育这件事关人民幸福和贵州长远的大事搞上去。这是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省长陈敏尔对贵州教育的殷切希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才是关键,基础在教育。我们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改革发展大局,一如既往地为贵州农村山区教育事业的美好明天贡献力量、添砖加瓦。”宋锐动情地说。
自万名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行动计划开展以来,截至2013年底,已培训26期,2884人,支付培训经费400.51万元。2014年预计培训支出800万元。目前,培训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中。
是否取得培训实效是开展此次培训行动的关键问题。
篇4
一是开展专项督查,规范办学行为。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2013年4月1日至5月10日期间,从省、地(市)、县(区)、学校等不同层面,组织开展规范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行为自查工作,并于5月15日前将自查报告报教育部。在各地自查的基础上,教育部将从5月中旬起组成督查组对部分省份进行抽查,抽查情况将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二是加强招生管理,规范入学秩序。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法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指导学校依法有序做好招生入学工作,科学划定本行政区域内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的招生范围并向社会公布,明确招生时间,推进网上招生,主动公开信息,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探索建立区域内小学和初中对口招生制度,提高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各初中的比例。要加强监管,及时纠正违规行为,严禁义务教育学校举办任何形式的选拔生源考试,严禁将“奥数”及其他变相培训与入学挂钩,严禁将各类竞赛、考级、奖励证书作为入学依据,严禁公办学校举办或参与举办“占坑班”。要设立举报电话或其他举报平台,认真受理举报信息,及时核查,依法依纪严肃追究违规单位和个人的责任,并对查实的问题进行公开曝光。
三是完善培训管理,推动行业自律。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工商等部门探索加强对各类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措施。校外培训机构不得以各类培训成绩与义务教育入学挂钩为名进行虚假宣传,不得举办与入学挂钩的培训班,不得超出批准的业务范围开展学科培训,不得有上新课、赶进度等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培训行为。鼓励和提倡更多培训机构加入《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自律公约》,规范培训机构的资质、服务、质量和收费,履行社会责任,开展绿色培训。
四是创新工作方式,推介“身边的好学校”。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新媒体拓展方式,丰富内容,深入开展“身边的好学校”主题介绍活动。介绍材料要以学生、家长、亲属、教师、校长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为主,以客观、生动地反映被宣传学校的鲜明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和办学成果,引导家长形成“适合孩子的学校就是最好的学校”的正确观念,理性安排子女就近入学。教育部将通过设在新浪网、腾讯网的官方微博“微言教育”专栏,对各地报送的“身边的好学校”进行报道,同时也将开展“身边的好学校”微话题及微活动等。
五是探索科学评价,完善考评体系。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实际,研究制订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方案,组织开展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研究、试点工作,积极探索以完成本学段国家规定教育目标为基本标准、以学业水平测试和学生综合素质等为主要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科学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逐步扭转单纯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评价教育质量的倾向。积极开展中考制度改革,推进综合素质评价,鼓励用等级制呈现中考成绩,扩大优秀初中毕业生保送人数。
篇5
一、培训目标
2013年,全区劳务品牌项目培训任务400人。培训合格率达90%,出勤率达95%,就业率达80%以上。
二、培训的重点
一是对新成长的劳动力(初、高中未升学人员)和失去工作返乡的农民工;二是区内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三是失业人员(包括参加失业登记的大学毕业生、留在城里的失地农民工)针对个人实际情况和用工需求开展中短期的职业技能培训。
三、培训的实施
(一)邀请招标。由区劳务开发办公室组织邀请招投标,于7月30前刊登招标公告,对参与投标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具有培训资格)筛选择优,在评标会上综合核定各中标机构承担2013年劳务品牌培训项目任务。
(二)操作办法
1、参与招投标的培训机构范围及条件
(1)范围:凡经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区财政局共同认定的区内职业培训机构。
①年培训(教学)规模应不低于500人。
②有与技能培训工种、人数相适应的培训场所和办公用房,教学、实习、实验设施和设备,有充足的学习工位。
③配备有专职校长与教学管理人员,有从事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相关人员,财务管理人员应具有财会人员资格证书;配备有与技能培训相适应、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④具有与技能培训专业(职业、工种)相对应的教学(培训)计划、大纲和教材。
⑤建立有包括办学章程与发展规划、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财务及卫生安全管理、设备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
2、参训对象
法定劳动年龄,自愿参加劳务品牌培训的城乡劳动者。
3、投标程序
(1)符合品牌培训条件的培训机构,可向我区劳务开发办公室提交与基础条件相符的相关证明和资料。
(2)区劳务开发办公室对培训机构提交的资料进行复核认定;
(3)经复核、认定符合培训条件的培训机构可向劳务开发办公室提出劳务品牌培训招投标要求,并提交与招投标相符的各类资料;在规定的时限内向区劳务开发办公室投标;投标书递交7份(其中正本1份,副本6份),递交的投标书在密封后加盖单位和法定代表人的印鉴,于具体公告日后的10天内交劳务开发办公室。
(4)区劳务开发办公室将于投标结束的5天内邀请有关单位负责人和专家,组成评审小组,采取集体评议方式对投标的单位进行评审,确定各单位中标情况,并将评标结果书面通知中标单位,中标单位在三日内交缴履约保证金并签订培训协议。
(5)培训机构根据中标的劳务品牌培训专业(职业、工种)和人数,组织符合参训对象条件的人员进行培训;在每期培训班开班时必须书面请示(附参训人员详细花名册),由培训验收监督领导小组对参训人员进行复核后方可开班。
4、验收程序
(1)在培训结束前3日内向区劳务开发办公室书面申请,由区劳务办公室、培训验收领导小组组织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考试考核。对需要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的,试卷必须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库中提取,否则考试无效。考试合格率达到90%以上的,培训机构才有资格申请培训补贴。
5、补贴标准
该项目培训的补贴标准为500元/人执行。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协调,做好宣传发动。要继续发挥区劳务办开发办公室的协调作用,充分调人社、财政、就业等部门的积极性,切实履行职能职责,进一步加强对劳务品牌培训项目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同时强化对培训的监管,加强综合管理,建立由培训、监督、就业等工作的协调机制,研究制定政策,提高好衔接工作,并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培训质量。要围绕技能就业培训的主题,加大技能就业培训工作实施的宣传力度,努力扩大技能就业培训的社会影响,形成全社会关注和支持技能就业培训的良好氛围,推动劳务品牌培训项目工作的顺利开展。抓好一批技能就业培训学员典型,树立样板,用致富学员事迹进一步激发广大城乡劳动力参加培训和外出务工的积极性。
(二)严格项目管理,公开招投标。继续实行培训项目管理,公开进行劳务品牌培训项目招投标。要分别根据本级所承担的农民工培训任务,确定分布合理的培训工种,严格按照招投标要求规范操作,在招投标过程中,劳务开发办公室要继续邀请纪委(监察局)、招标办等有关单位的相关人员对招投标进行全程监督,要强化过程监督和效果评估。要现场随机抽取人员组成评标委员会,独立评标,新闻媒体参与并追踪报道,确保招投标的公正、公开、公平。
篇6
关键词:教育干部;培训;电子档案;管理
开展教育干部培训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干部培训在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十多年来,接受培训的大批干部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事实证明,培训是继续教育和提高校长素质的有力手段。但培训面积大、人数多、形式多样、人员调离与转岗、学校合并等原因也给培训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培训电子档案,探索多种形式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已成为目前高校教育干部培训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教育干部培训电子档案的特点
教育干部培训电子档案既有电子档案的共同特点,也有别于其他电子档案的特性。
1.共性
依赖性。电子档案的形成、存储、转移、输出等均须借助计算机、照相机、录像机等设备才能够完成,一旦离开计算机等设备,电子档案就无从谈起。电子档案依赖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数字编码、硬件、软件、技术设备更新和安全加密等。
数字性。电子档案是数字化信息技术的产物,其信息形态是数字化的。人们在计算机上看到的由文字、图形等构成的电子文件形态只不过是电子文件的某种输出形式,电子档案均是以数字编码的形式存在,所有的操作处理实质上都是数字信号的相互转化。
共享性。电子档案容易复制,便于传播,发达的网络技术平台能够实现电子档案资源的共享。
2.个性
不稳定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电子档案产生之初,由于培训工作任务的突击性和时间安排的局限性,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培训,同一时期可以有不同类别的培训,基本上不按照学期或者学年规划,具有任意性,电子档案的形成时间出现延迟,从形成时间上来看具有分散性、不连续性和不稳定性;二是由于受载体寿命、保存环境、管理手段和方法等因素的影响,电子档案容易遭到损坏,从而影响到电子档案的安全。
多样性。主要存在于电子档案的归档整理过程中,是由教育干部培训类型的多样性和电子档案载体形式的多样性决定的,具体体现在档案类型和档案形式上。根据培训形式,可分为常规集中培训、现场培训、各种专题培训、异地办班培训、网络培训、远程培训等;根据培训学习方式,可分为学分制、脱产、半脱产等;根据培训目的,可分为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研修培训等;根据档案形式,可分为文件、培训方案、领导讲话、规章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讲义、科研课题、教学质量评估等。培训的内容广泛,种类繁多,目标不一,对象参差有别,直接造成电子培训档案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给立卷归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系统性。主要体现在电子培训档案归档和检索的过程中。从办班开始到结束,每期培训都有一系列有序的组织实施过程,如确定办班意向、上报领导审批、制定培训方案、组织报名注册、组织课堂教学、资料录入、证书审批、证书发放等。在归档时需要广泛收集各个环节中的相关资料,经过精心的整理、组卷、编目,成为一套完整的培训档案,方便今后检索查询。
二、教育干部培训电子档案的分类
培训档案主要分为学员培训档案、培训班管理档案和培训知识储备档案三个大类。
1.学员培训档案
学员培训档案是培训管理部门为受训者建立的体现受训者在一定时期内参加培训项目的记录性文件。档案的主要内容涉及个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历、职务、职称、单位、参加培训的名称、培训日期、培训学时、培训机构、授课人、培训结果、培训费用等。
2.培训班管理档案
培训班管理档案是培训管理人员在培训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一些过程性文件档案,包括培训计划、培训项目建议书、培训项目评估报告,培训中心及外聘培训师资档案、培训证书打印发放和继续教育档案、培训业务定点联系机构档案等。
3.培训知识储备档案
培训知识储备档案是由培训管理部门负责积累和不断完善的、在培训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数据档案,主要包括以专业类别划分的自行设计和开发的培训课程、各种介质形态的培训书籍和讲义、培训实况影像记录光盘,另外还包括以发生时间为分段的同一培训课程的版本修订、知识补充与变更情况档案等。
三、建立教育干部培训电子档案的必要性
电子文件归档、电子档案保存及开发利用是培训档案管理要面对的新课题。由于电子档案的信息内容是数字化, 文档处理需要一体化;电子档案保存是技术化,开发利用形式又是多样化,造成电子档案的管理与纸质档案的管理有着明显的区别,形成了电子档案管理的特殊性。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档案管理工作普遍存在重保存轻利用的现象。无论是纸质档案还是电子档案,档案保存的目的都是利用,存而不用只会失去档案的价值,造成档案的浪费。时代在发展,教育干部培训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为适应校长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培训,必须建立培训电子档案。
四、教育干部培训电子档案管理措施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培训档案管理的电子化和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子化和信息化管理能够充分提高培训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效率,实现相关信息和数据共享,从而节约人力物力给培训档案管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电子档案存储信息量大,便于归档整理和编目,有利于信息整合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共享能够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培训对象足不出户就能够接受培训,方便各类人员的检索查阅,使教育干部培训工作更加人性化、公开化和方便化。
1.收集整理归档
培训档案内容很多,从培训班前期准备时就应着手资料的采集、整理、加工、归档和档案的电子化。自培训班筹办之日起就开始建立培训班档案和学员档案,培训班的档案包含培训班通知,培训班学员报名表,培训班实施方案,培训班教学讲义、提纲,培训班教材、课件、参考资料,培训班音像资料,培训班照片,领导讲话,学员名册,考勤表,研讨交流论文,研讨交流会议记录,考试试卷及成绩,教学效果测评表,培训班教学意见、建议表,教学质量评估资料,培训班总结,宣传报道等内容。
学员档案包含学员培训情况登记卡,个人信息,培训班名称及培训时间,培训科目、课时及考核成绩,考勤情况,班主任鉴定,培训机构意见,人事部门意见,学员考试成绩、参训学员花名册等。以班次为单位建档,凡属培训班档案的基本内容均逐项录入电子档案。
每期培训结束后,都要及时做好培训电子培训系统的电子报送工作,将培训的办班计划、课程表、校长培训审核表、学员成绩等报送河南省教育干部培训中心审批,待审批合格加盖省教育厅公章后及时做好计算机证书的打印及发放留档工作。
2.载体的管理
培训档案的载体主要是只读光盘、一次性可写光盘、可擦写光盘、磁带等。禁用软磁盘作为归档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的载体。归档后的培训电子文件需要集中存放,制成归档数据集,拷贝至耐久性的载体上,至少一式三份,一份封存保管,一份供查阅使用,另一份异地保存,对于加密电子文件,则应解密后再完成上述工作。存储培训电子文件的载体或包装盒上应贴有标签,标签上标明编号、名称、密级、保管期限等;归档的载体应作防写处理,不得擦、划、触摸记录涂层,存放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环境中,要远离强磁场,与有害气体隔离。
3.制度上如何规范
培训电子档案从形成、归档到开发利用,中间经过许多环节,培训的电子文件类型包括文本文件、图形文件、多媒体文件,还有学员成绩数据库、学籍管理数据库等。将如此复杂、数量众多的电子文件收集归档,必须有规范的制度约束,因此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归档工作有章可循。可根据《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和《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结合各类培训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培训电子文件归档细则》《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等文件,以加强对电子文件的全程管理。
4.人员的培训管理
《全国教育系统干部培训“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促进优质培训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培训,努力探索干部培训管理的新模式和新途径。
新时期的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现代化的成果在档案管理工作的应用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业务素质要求。因此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转变观念,主动适应档案信息化的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档案管理和计算机业务水平。
培训中心要高度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加大档案人员业务培训力度,注重加强电子档案管理人员的心理教育及职业引导,爱岗敬业,勇于探索。加强电子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相关知识培训,充分利用高校和社会上广泛的教学资源,结合工作实际以多种形式按需施训,使档案管理人员能不断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
5.建立与其他高校培训机构的联系
此外,培训部门要注意加强沟通,建立与其他高校培训机构的联系,实现资源共享。高校培训部门要主动走出去,加强沟通,建立与其他高校培训机构的横向联合,打破各个高校培训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培训档案一体化管理,通过建立局域网、培训档案数据管理中心、网站等,利用网络开展在线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总之,面对教育干部培训电子档案管理的现状,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教育干部培训电子档案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努力探索干部培训档案管理的新模式和新途径,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朱燕.“十一五”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新视点[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5,(12).
[2]隋春玲,刘晖,罗发奋.“十一五”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应凸显网络优势[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11).
[3]王伟平.试论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J].科技档案,2004,(3).
[4]白莉,张莉英.论学校电子档案的管理[J].黑龙江史志,2010,(3).
[5]屈秀红.成人教育培训档案的特点与管理[J].云南档案,2008,(5).
[6]梁秋英.电子档案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史志,2010,(22).
篇7
关键词:中小学;校本培训;管理员队伍建设;策略
基于学校自身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资源,由学校发起、规划和实施的校本培训,能满足学校及教师的发展需要,提高学校每位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学校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落实新课程改革,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佳途径。校本培训是全员性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主要形式和主要渠道。我院作为市(地)级教师培训机构,承担着金华地区各县(市)高中和市本级中小学近万名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指导中小学开展好校本培训工作也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和义务。针对当前中小学校本培训的现状和发展现实,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个学校校本培训管理能否规范,校本培训活动开展是否扎实,教师的专业素养能否有效提高,校本培训的预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除了与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校长对校本培训的重视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外,还与学校校本培训的管理和实施者――校本培训管理员密切相关。
一、中小学校本培训管理员的职责和要求
校本培训管理员是在学校校长领导下,在校本培训上级主管部门、培训机构的指导下,负责其所在学校校本培训开展与实施的管理者,是下情上达和上情下达的沟通桥梁,代表学校行使校本培训的管理职能,是校本培训的“第二责任人”。明确职责是管理员开展校本培训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本要求,校本培训管理员职责主要有如下几条:
1.认真做好校本培训的需求调查。校本培训的特点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其实质是通过培训解决学校、教师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校本培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实现校本培训的上述功能,其前提是对本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进行有效的调查分析,找准问题。一般可采用问卷调查、教师座谈会、教研组讨论等形式进行。摸清了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问题及需求,找准了学校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及突破口,就为制订好针对性强的校本培训计划,实施有效的校本培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项工作主要由校本培训管理员在校长的领导和支持下负责完成。
2.认真制订好校本培训学年计划。校本培训计划是校本培训的“蓝图”,可分为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学年度)计划。校本培训的中长期规划一般应由校长亲自制订,可包含在学校中长期规划当中,主要对学校3-5年内的发展以及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总体的规划及要求。校本培训年度(学年度)计划则根据学校的中长期规划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情况,由校本培训管理员制订,一般以学年为周期,最后交校长审定后实施。校本培训学年计划内容包括校本培训的总体目标、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分析、学年校本培训具体安排、制度及激励措施等。
3.负责对校本培训的实施。校本培训学年度计划制订好后,校本培训管理员要按计划做好各项培训的落实和检查工作。在实施过程中,要督促相关部门做好校本培训的场地、人员、设备、发放资料等的准备工作,及时掌握校本培训实施的进度、内容。要主动积极参与学校校本培训活动,并尽可能多的全程参加(原则上要求每学年参加一半以上的培训活动),并指定人员如实记录校本培训的实施情况,如培训要求、培训内容、参训人数、培训形式等。因为,校本培训管理员只有参与到校本培训活动中,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各项培训计划落实的情况,取得第一手的材料,并及时发现和解决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和改进培训的实施,从而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4.认真做好沟通和协调工作。校本培训从计划制订到工作落实,这个过程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并不一定能按照计划顺利实施,如有时外聘教师的上课时间有变动、学校培训场地可能有冲突、学校原来的校本培训时间安排与县(市)教研活动有冲突、学校的课题研究活动不能按计划完成等。面对校本培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向校长反映,并与校本培训指导中心(业务主管部门)、学校相关部门进行协商与调整,及时解决各种问题,使校本培训工作顺利有序地开展。
5.认真做好校本培训的档案整理工作。校本培训档案包括学校组织实施的校本培训过程档案和教师专业发展业务档案两部分,其中教师专业发展业务档案主要内容包括学年度教师成长手册、教育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分析、一学年中撰写和发表或获奖的论文、学年个人总结等内容。档案建设在校本培训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是管理部门对学校校本培训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评估的重要依据,建档的过程也是对校本培训工作的梳理过程,通过对获得的资源进行整理、加工使知识进行重组、资源再开发,保证校本培训工作得以进一步完善。因此校本培训管理员必须抓好校本培训的考勤、记录、考核、书面总结等过程管理工作,全面、系统地做好校本培训各类档案的整理、归档和管理工作。
6.做好每学年校本培训的总结和自评工作。我院作为校本培训业务主管部门每年组织相关人员成立考核评估组,依据学校自评和培训档案展示的结果,通过“听、看、查、谈、评”等措施,全面了解校本实施情况,作出考核评估意见,然后核定参训教师的继续教育学分。因此,校本培训管理员需要在每学年工作结束前,将学校一学年来的校本培训实施状况做出自评,并写出工作总结报告,上报到业务主管部门。
二、中小学校本培训管理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做好校本培训工作,既需要作为第一责任人的学校校长的高度重视,也需要有良好的开展校本培训的条件;既需要上级主管部门(教育局、教师培训机构)的指导支持,也需要有良好的制度、机制作为保障;既需要校本培训管理员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管理实践能力,也需要有一支较稳定的校本培训管理员队伍。但是,考察近年来中小学校本培训管理员队伍现状,发现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队伍不稳定。根据我们的调查了解,校本培训管理员一般由负责教师业务提高的教导处或教科室负责,有的学校则由学校办公室负责。从近几年我们组织对辖区校本培训管理员进行培训的情况看,很多学校参加校本培训管理员培训的人员是不断变动的,这意味着负责校本培训的管理员队伍是不稳定的。而校本培训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时间跨度长、内容安排多、工作要求高,是一项比较复杂而十分重要的工作。由于校本培训管理员队伍不稳定,导致管理员职责不明确,培训工作不落实,校本培训的管理工作不熟悉,只能应付了事,使提高培训质量成了空头支票。
2.认识不充分。从与管理员的接触、座谈中发现,许多校本培训管理员对校本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部分管理员认为,搞校本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拿到教师校本培训的学分,可以评职称,因此仅根据培训机构的要求做一些书面材料(甚至为应付检查而做一些虚假的材料)应付了事,而不是真正从学校发展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实际出发,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富有实效的校本培训工作。再加上校本培训管理员多由学校里的中层干部兼任,如教务主任、办公室主任或教科室主任,这些人同时大多也是学校的骨干教师,本身已担负了繁重的行政管理和教学任务,接手校本培训管理工作后,往往分身乏术而感到力不从心。
3.业务不熟悉。校本培训管理员是本校教师的教育者和研究者,应该是培训工作的内行,懂得校本培训工作应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应该能独立地制订培训方案,开发培训课程,组织培训活动,开展培训研究,反思培训中的各种现象;应该能主动探索培训的新经验、新思路,不断使培训工作走上新的台阶。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校本培训管理员对校本培训的内涵、特点、规律、内容、方法、要求等心中模糊不清,对本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不甚了解。由于对校本培训的计划如何制订,培训实施要抓好哪些环节,校本培训的档案应如何建立等校本培训业务不熟悉,大大影响了校本培训的质量以及管理的规范性。
4.落实不到位。校本培训管理员的工作任务重、责任大。校本培训工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快慢,关系到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水平提高的高低。然而有不少学校校本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如培训计划上报不及时,内容不完整或过于简单,没有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分析;执行中打折扣,有的校本培训计划做得比较好,但执行马马虎虎或根本不执行,计划和执行成了“两张皮”;有的校本培训过程记录不健全,没有教师专业发展业务档案;有的校本培训的总结闭门造车,应付了事等。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校本培训管理员的工作得不到学校足够的重视,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激励措施是主要的原因。由于不少学校的领导对校本培训管理员工作的重要性及工作职责认识不充分,对负责这块工作的老师既没有独立核算其相应的工作量,也没有任何的津贴。再加上校本培训管理员的职责不明确,缺乏相关的任后管理、评价机制、奖惩和激励措施等,极大地制约管理员工作能力和积极性的发挥。
三、加强中小学校本培训管理员队伍建设的若干对策
要提高中小学校本培训的实效性,就必须加强中小学校本培训管理员队伍建设,促使他们认真履行管理职责,提升他们的管理能力和水平。首先,学校校长必须十分重视校本培训工作,大力支持校本培训管理员大胆开展校本培训工作,主动送校本培训管理员参加各种培训,提高管理员开展校本培训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作为业务主管部门的教师进修学校,理应在管理员队伍建设上发挥管理和指导的职能,要联合各中小学校共同参与,上下联动,内外结合,全面推进校本培训管理员队伍的建设。我院作为金华市(地)级教师培训中心,近几年来积极探索加强中小学校校本培训管理的路子,并在加强校本培训管理员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以观念“导”。“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要想提高校本培训管理员的工作效能,首先应该转变校本培训第一责任人――校长的观念。有不少学校由于学校领导不够重视,使学校校本培训过程流于形式,校本培训管理员的工作无法顺利开展起来。认识的偏差和观念的滞后是阻碍校本培训在学校顺利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影响校本培训管理员工作积极性的最核心因素。为此,作为市(地)级教师培训机构,我院近几年来,首先组织了数次以校本培训研究为主题的校长培训或论坛,提高中小学校长对校本培训的认识,转变观念,调动各校校长领导、支持本校教师开展好校本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转变管理员的管理观念。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校本培训管理员存在畏难情绪,工作中缺乏激情和主动性,态度不积极,被动应付。为此,我院通过组织每年一次的校本培训管理员培训班,请市教育局的领导讲校本培训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向市教育局建议开展优秀校本培训管理员评比等,引导他们提高对校本培训管理员工作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工作激情。
以指导“引”。为了提升管理员的校本培训管理能力,将校本培训管理引导到规范化、科学化操作的轨道上来,我院加强了对校本培训管理员的工作指导。自2006年以来举办每年一次的校本培训管理员培训班。通过培训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校本培训管理员的管理素质:明确职责,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举办校本培训操作技能讲座,组织实地(校本培训优秀单位)参观考察,提供借鉴;进行怎样开展好校本培训的研讨;加强对校本培训的宏观管理,规范校本培训的基本要求及管理员的基本管理程序。实践证明,举办校本培训管理员培训是提高校本培训管理员的工作责任心、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以制度“束”。校本培训在指导思想、组织领导、培训基本内容、教学计划、考核验收等方面都要有规范的要求,以避免“形式主义”和浮夸。为此,金华市教育局于2004年5月出台了《关于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的意见》(金市教职成高[2004]23号)文件,在政策上确立了校本培训工作在我市中小学工作中的地位。为了提高校本培训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我院根据市教育局的文件精神,又进一步细化了校本培训管理细则,出台了《金华市校本培训管理方案》,使校本培训管理员在实施和管理校本培训中有章可循,促使各校的校本培训工作走向正常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也为校本培训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以评价“促”。本着通过评价激发管理员工作热情,增强管理员工作能力的原则,我院在《校本培训管理方案》出台后,在金华市教育局的支持下,又推出了校本培训示范学校和优秀校本培训管理员评选活动,制订了操作性很强的评估标准和评选细则。一方面通过召开校本培训研讨会、表彰会等形式推动各校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工作,另一方面通过考核和评选,发现、挖掘、树立典型和榜样,进而达到“先进促后进,先进更先进”的管理目标。
以交流“带”。校本培训状况校际差异、城乡差异、区域差异明显。高度重视校本培训的学校已经形成了校本培训体系化管理,而不少薄弱学校的校本培训并未得到有效开展。校本培训管理员的素质也良莠不齐,从思想观念到理论素养再到实践操作能力,从工作态度到工作作风以及方式方法都差距明显。加强校本培训校际之间的交流,加强管理员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是提升管理员素质的重要途径。我院多管齐下为管理员创造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举办管理员专题培训班,通过专家理论讲座、学员论坛交流、现场观摩诊断等专题培训的形式,组织管理员们定期交流;构建网络互动平台,借助现代化网络平台,加强管理员间的日常交流,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培训机构对校本培训的宏观指导和管理作用。
篇8
关键词 中小学校长 培训 现状分析 系统思路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Chongqing's Principals in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HU Shu'e
(Chongqing Education College, Chongqing 400067)
Abstract As the decision makers of school management system, principals in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s the soul of a school. Effective principal training, should be based on the main problems of headmaster training, focusing on the overall planning target. Constructing a comprehensive headmaster training mechanism.
Key words principals; training;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system thought
中小学校长承担着引领学校改革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历史重任,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已经成为未来10年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对加强中小学校长继续教育、促进校长专业发展和培训提高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重庆市中小学校长队伍整体水平,重庆市在2011年3月―4月对全市所有区县校长培训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校长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如何促进中小学校长培训优质发展提出了参考建议。
1 重庆市中小学校长的培训现状分析
1.1 任职资格的培训率不高
调查数据显示,高(完)中、初中(含九年一贯制)、小学、中职等各层次校长的任职资格培训率为75%左右,均未达到100%。“一小时经济圈”的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率为77.76%,渝东北翼的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率为70.29%,渝东南翼的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率为60.8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重庆市大多数校长具有了任职资格证书,但仍有20%~40%左右的校长无证上岗,离“每一名校长持证上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渝东南翼地区的任职资格培训率与经济较发达的“一小时经济圈”相比,相差了约17%。
1.2 高端培训的机会不均等
调查数据显示,在参加了国家级培训的校长中,“一小时经济圈”占46.17%,渝东北翼占22.89%,渝东南翼占30.93%。在参加了省市级培训的校长中,“一小时经济圈”占53.09%,渝东北翼占22.63%,渝东南翼占24.28%。由此看出,农村校长接受国家级、省市级等较高层次和高层次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培训机会不均等,将挫伤农村地区的优秀潜力校长的积极性,加大重庆城乡教育的差距,使农村地区的校长总体实力偏低,影响全市基础教育的协调发展。
1.3 培训需求重点有所转移
第一,对于培训模式,27%的校长希望多开展实践性强的挂职培训或影子培训,37%的校长希望进行阶段式培训,更倾向于通过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重复循环来不断更新、消化和巩固培训内容、提升实际办学和管理水平。第二,对于培训内容,47%的校长希望进行学校特色与品牌创建的主题培训,希望进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内部组织管理和学校发展规划的校长各占13%、13%和12%,说明校长们已认识到学校品牌提升的重要性,将培训需求从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等转移到学校发展规划、教师专业发展等核心问题。第三,对于结业考核方式,64%的校长倾向于撰写学校管理改进方案或学校发展规划,表明重庆市的校长们不再以应付的态度对待培训,而是希望能通过培训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摸清办学方向、规划办学未来。第四,对于培训目的,22%的校长希望通过培训提高治校能力,16%的校长希望通过培训可以交流办学经验、获得教育改革新理念,说明校长的职业角色观念已经发生改变,把对管理者的重要性逐步转移到领导者和教育者。第五,对于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39%的校长认为最大问题是培训内容不符合校长实际,另有26%的校长认为培训方式方法不符合校长实际,表明全市各级各类校长培训的训前需求调研和训后跟踪调查还缺乏力度和深度。第六,对于培训需改进的方面,25%的校长认为应设计合理的培训课程,20%的校和认为应引进优质的培训资源,课程是核心,资源是保障,反映出重庆市目前的课程设置和培训资源已不能满足校长多元化和专业化的需求。
2 有效提升重庆市中小学校长培训效能的系统思路
在美国,“自从1980 年以来, 每一次的教育改革报告中都会提到学校的好坏是由该校的校长决定的” 。①而每一名校长的后劲力和作用力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培训的效能。如何有效提升重庆市中小学校长培训效能,实现校长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成了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2.1 拟定目标,实现校长培训的“计划性”
校长培训目标包括质与量的要求。就质的方面来说,就是要制定好校长专业标准,校长专业标准是校长任职的基本依据,②是其专业化的起点和标尺。《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中小学校长要成为教育家,就对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提出了校长专业化的新目标和新要求。③褚宏启认为:“校长专业化是指校长的内在专业结构,如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④而这些专业精神、知识和能力的演进需要明确校长的职业角色和成长路径。校长的职业角色分为教育者、领导者和管理者,每一种角色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能力都不相同。校长的成长路径则是职前预备期、岗位适应期、称职期、成熟期四个互相联系、前后衔接的时期。每一时期需要的知识量、知识水平、实践经验、发展途径与方式等均不相同。因此,要实现打造教育家这一“质”的要求,就要实行符合校长不同职业角色和不同成长路径的继续教育计划,这个计划就是“量”的要求。重庆市及各区县需要通过制定远期计划、中期计划、近期计划,保证全市统筹设计培训目标、任务、内容、重点、阶段、步骤和具体措施等,避免各地区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毫无章法,交叉混乱。
2.2 制定制度,加强校长继续教育的“规范性”
制度是校长培训焕发生命力的保障,是培训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首先,应建立校长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审核制度,制定下发《重庆市中小学校长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校长参加培训的考核成绩记入本人档案,使校长培训与管理、聘用、奖惩等相挂钩,作为评优、晋级、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只有这样,才能从内部来增强校长参训的积极性。其次,实行合理的中小学校长交流制度。根据各学校实际,有侧重、有选择地在一定时间内安排一定比例的校长进行交流。交流可采取调任、转任、轮换、挂职锻炼和组团巡回演讲等形式实施。再次,应建立健全培训机构资质评估与准入制度,完善培训机构资质认定标准,制定干训质量评估办法,对机构干训工作和项目培训实行定期考评、层层考评、动态管理。最后,设定充分的经费保障制度。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培训经费应全额列入财政预算,其他教育阶段的校长培训经费应坚持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为辅。
2.3 优化体系,强化校长培训的“实效性”
2.3.1 打造符合重庆教育情况的科学课程体系
培训的内容与课程设置是培训工作的核心问题之一,应充分作好训前需求调研和训后跟踪调查,结合深度的专业知识和一定广度的辅专业知识,整合、开发、采集国内外优质课程资源,开展重庆市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体系研究,开发本土优秀视频课程,收集名校长教育管理案例,组织专家团队进行筛选和编撰,形成具有“重庆特色”的干训教材。
2.3.2 构建体现优质价值的高素质师资体系
培训师资队伍的素质状况如何,是一个国家、地区、部门、企业继续教育能力的重要标志。⑤可整合高校专家、行政官员、研究员级教师、特级教师、骨干校长、学科带头人等培训力量,建立专兼职校长培训师资资源库。研究制定培训者培训计划,每年选派一批骨干教师到北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接受培训者培训,分期分批组织校长培训专职教师接受1个月以上的专项培训。
2.3.3 创新提升校长能动性的培训模式体系
新专业主义是实践―反思取向的,它关注实际,强调行动研究。⑥应针对中小学校长的成人特点,在理论讲座式的培训方式基础上,着重推广课题研究式、影子研修式、案例分析式、问题讨论式、社会调查式、经验交流式等实践性培训模式,做到因材施教,切实提高培训质量与效率。
2.3.4 实施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培训项目体系
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⑦城乡统筹发展就是城市和农村地区获得资源的机会大致相当。⑧在重庆市典型二元结构下,中小学校长培训需兼顾城市校长和农村校长的双向发展。第一,提升品牌,实施名校长培养工程。进一步实施重庆市“321”中小学骨干校长队伍建设工程,实施“中青年骨干校长培养计划”,将其纳入名优校长后备库,开设“名校长工作室”、“名校长论坛”等,努力造就一批在市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型校长。要重视总结名校长先进教育理念和办学经验,通过带教帮学、经验分享、定期任教等措施,充分发挥辐射、示范、引领作用。第二,缩小差距,启动农村校长素质提升工程。要组织“一小时经济圈”区县通过代培代训、挂职学习、经验交流、信息共享等多种形式,为“两翼”区县中小学校长培训提供支持。建立健全城市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和中职学校与农村学校“以城带乡,对口帮扶、结对发展”的帮带培训机制,启动城乡学校校长“1+N”捆绑式发展试点,带动农村学校共同发展。
注释
① Fred C. Lunenburg,Allan C.Ornstein.教育管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511.
② 张祥明.福建省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7):14-19.
③ 孙霄兵.《教育规划纲要》对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新要求[J].中小学校长,2010(12):11-12.
④ 褚宏启.走向校长专业化[J].教育研究,2007(1):80-85.
⑤ 胡枢.继续教育论[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223.
⑥ 江峰.教师专业性问题与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1).
篇9
一、做法与成效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对校本培训重要性的认识
校本培训是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以教育教学实践为落脚点,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为目的的一种开放式的教师培训方式。中小学校和教师对校本培训拥有充分的自,提高中小学校长和广大教师对校本培训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他们组织、开展、参与校本培训活动的积极性,是实施校本培训的关键。为此,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举办校本培训专题研修班。我们先后组织全县中小学校长及校本培训组织管理者围绕《校本培训的理念与方案设计》、《校本培训的组织与实施》、《校本培训与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训的管理与评价》等专题进行了专题研讨培训;其次,提供校本培训学习材料。我们为全县中小学校推荐了《校本培训实施指南》一书,做为各校组织学习的主要材料,同时编印《校本培训知识问答》,围绕广大中小学教师关心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第三,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我们经常在中小学校长会议、教务主任会议及参与各校教研活动等活动中,积极宣讲校本培训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广泛深入地学习、宣传、研讨,许多中小学校长及中小学教师进一步明确了开展校本培训是新时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是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的需要;是提升学校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统筹规划,明确职责,确保校本培训工作的落实
校本培训工作得以持续开展的关键在于能否取得实效。为避免出现“轰轰烈烈搞培训、认认真真走过场”的现象,确保我县校本培训工作的良好开局,在认真总结新课程教师培训工作的经验教训、深入中小学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市校本培训实施方案》的要求,县教育局以文件形式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的通知》。该《通知》遵循“加强领导、上下互动、分工协作、形成合力”的原则,对校本培训的目标和意义、组织与领导、实施与管理、条件与保障等方面做了的明确规定、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知》指出:“县教师进修学校具体负责全县中小学、幼儿园的校本培训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各校要将培训内容向县教师进修学校申报”、“培训方案须经审核同意后,方可实施”。《通知》进一步明确:各中小学校长是校本培训工作的“第一负责人”、“各校要根据市实施方案的要求,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并指定专人具体负责校本培训工作,中学以校为主,各乡镇小学以中心校为主体开展此项工作”,要求各中小学校长要结合校情提出校本培训的思路和构想,充分发挥校长在校本培训中导向和引领作用。按照《通知》要求,全县中小学校普遍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初步形成了我县校本培训工作的组织网络。
3、立足校情,突出重点,科学确定校本培训的内容
校本培训的内容应与学校的校情紧密相联,与教师的工作相伴而行。近年来针对许多教师对于如何将新课程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等仍感困惑的问题,我们确定了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为校本培训的重点内容,围绕这一重点,许多学校通过召开师生座谈会、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方式,把握培训需求、确定培训内容、制订培训计划。如牙城中心小学以“重读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率”为培训主要内容;三沙中心小学以“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为培训主题;县一小以“教师角色转换与建立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关系”为培训主题;*中心小学以“复式教学如何体现课堂新理念”为培训专题。总体上看,我县各中小学校本培训的内容大多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为重点,在关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
4、创新模式,研训一体,促进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的有机结合
先进的培训理念,只有外化为具体的培训形式,才能有所依托、落到实处。实践经验表明,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上是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校本教研是前提和基础,校本培训是手段和保障。在实际工作中,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研中有训、训中有研、以研代训、以训促研,研训一体,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才能有效地开展校本培训工作。为此,我们在校本培训形式上不断创新和探索。在组织实施校本培训工作中,积极尝试以活动为载体,以校际交流为媒介,以实践反思为突破口,以竞赛评优为动力,来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以推动校本培训的深入开展。如沙江中心小学通过开展“朝阳工程”活动,来进一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与管理,溪南中心小学通过开展“课改三星”评选活动,激发教师积极参与课改热情;*中心小学通过开展“自我研读”活动,引导教师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解决问题。通过定期举办校际协作交流研讨活动、教坛新秀评选活动、教育教学案例征集活动、课堂教学开放周等活动展示各校风采,提高培训效益,扩大培训成果。由于学校不同、学科不同、教师本身的特点不同,各校校本培训的组织形式和开展方式也表现得不尽相同。如许多学校广泛采用的基于校际协作的校本培训形式、基于课堂观摩的校本培训形式、基于专题讲座的校本培训形式、基于课题引领的校本培训形式。随着我县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工作的开展,一些学校还开展了基于网络资源的校本培训形式的尝试。*年初我们受市教师进修学院的委托,承办*年市校本培训现场研讨会,分别在三沙中心小学、十八中开展基于课例研讨和案例分析的校本培训的尝试,取得了显着的效果,受到与会领导、老师的一致好评。
5、关注过程,讲求实效,加强对校本培训的管理
校本培训是一项涉及面广、业务性强的复杂系统工程。要提高校本培训的质量,必须要有一个完善、严格的管理制度做保障。为此,我们主要要求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校本培训管理机构,在明确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前提下,要求指定具体召集人,明确承办部门。我县各中小学普遍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研室、教务处、骨干教师共同参与的培训管理机构,初步建立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根据市县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订了《霞浦县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管理办法》,建立了校本培训申报审批制度、培训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及考核评估制度等。许多学校的校本培训工作基本做到了有组织、有计划、有措施,一些学校还制定和完善了专题讲座学习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师徒结对和名师帮带制度、骨干教师示范制度等等,这些既为校本培训活动的开展、增强培训实效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每一位教师的参与和投入的积极性。
6、深入基层,加强指导,充分发挥培训机构的作用
新课程突出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此理念的指导下,课程设置、教材选编、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考试评价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使教学实践遇到了大量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从而使许多教师在新课程面前感到茫然和困惑,这使得中小学开展校本培训成为必须,同时也对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角色转变及作用发挥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尤其是在校本培训中引领示范、参与合作、评价指导、服务推广、沟通互联等作用的发挥。为此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首先建立校本培训试点校,我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选择了四所层次不同、特色各异的中小学作为市级校本培训试点校,通过试点校校本培训工作的开展,以点带面,推动全县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其次,通过组织研讨会、深入中小学巡回辅导、帮助分析诊断校情、指导制订计划等方式为中小学提供帮助指导。第三,经常组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送教下乡”、开展校际交流活动、举办专题讲座、参与教学研讨等,努力做到培训资源共享,培训优势互补。
二、问题与困惑
1、认识不足,观念模糊
虽然从整体上看,校本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已被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所接受和重视,但认识不足、观念模糊等情况仍较普遍存在,一些学校领导对于教师培训的认识并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认为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应集中精力抓考试成绩、升学率的提高,而校本培训是可有可无的,可以忽略或不必开展,存在降低要求,流于形式的现象。有的学校虽然把校本培训工作虽然写入了学校的工作目标,列入了年度的工作计划,而更多的情况下是抓而不实、流于形式的。因此进一步提高对校本培训的认识,这是做好校本培训工作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此外一些教师困于沉重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没能把参加培训学习与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联系起来,对校本培训的意义认识不足,认为是搞形式,是增加负担,因而对培训存在抵触情绪,参加培训学习自主性不强、积极性不高。
2、内容单一,形式泛化
虽然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进行校本培训,但究竟什么是校本培训、怎样培训、培训什么,许多学校还不是很清楚,缺乏对校本培训的理性思考。一些学校把校本培训的简单理解为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教育教学经验介绍、专题讲座、听课评课等,因此开展校本培训工作内容陈旧、模式僵化、缺乏新意。主要表现为:第一、培训目标缺乏科学性。一些学校在制定培训计划时过多考虑学校的工作安排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却忽视了教师的培训需求,缺少针对性、层次性,特别是对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需求有何不同,如何在保证通识培训需要的前提下,满足教师的个人专业成长需要方面。有些学校前后年度的培训计划几乎完全不同,毫无联系,缺少连续性。第二、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多数学校的校本培训内容过于集中和单一化,注重理论观念培训,信息技术培训,忽视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学科知识的拓展培训。学校在选择和确定培训内容时存在想培训什么就培训什么,流行什么就培训什么的随意性,难以保证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无法满足不同教师的不同学习需要和个体成长需要。第三、培训形式泛化。有的学校用常规教研代替校本培训,认为定期举办一些专题讲座、适时开展课堂观摩、组织优秀论文评选等便是校本培训,培训缺乏层次性、互动性,形式单一,培训低效。常常是不同学科、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教师同时听一个报告、一个讲座,其效果可想而知。陈旧落后的培训方式,低劣的培训手段,常常造成教师被动的接受培训,自我培训动力不足,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培训的效果。
4、资源不足,管理滞后
目前,我县的校本培训工作仍存在管理滞后的问题,配套的考核、奖惩机制仍未建立,无法评定优劣,难以激发学校组织校本培训的积极性。同时,培训设施落后,培训资源缺乏,专业指导不力等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本培训的开展以及培训质量的提高。就我县校本培训工作进展情况看,许多学校反映教学任务繁重,时间紧,缺乏培训师资和学科带头人,加上资料、设施和经费等客观方面的困难比较多,影响了校本培训的开展及其效果。如培训师资问题的解决,如果一味外聘势必受到学校财力等多方面的影响,而一味的校内开发则一所学校中的名师毕竟有限,而且容易出现“近亲繁殖”、低水平重复的现象。
5、经费短缺,研训分离
机构设置的不合理,分工协作机制的缺乏,人为造成了研训分离。目前就我县来说,教师进修学校与中学教研室尚未整合,就教师进修学校内部来说,仍分设小学教研室与培训处。其次,在师训经费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开展校本培训,深入中小学指导推动校本培训,以及提高研训人员专业素质等工作动力何来,能持续多久。高质量的教师培训需要现代化的培训手段、良好的培训环境,没有一定经费投入是难以运行的。就目前的校本培训来看,教育行政部门对校本培训的经费投入微乎其微,大多的情况是学校自筹资金组织开展培训活动,学校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组织培训活动。
三、认识与感受
1、实施校本培训,提高认识是关键
要使校本培训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校长的认识是关键,必须强化“校长是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中小学校长应在校本培训工作中,努力成为学习研讨的积极参与者、专业引领上的平等研究者、财力支持上的主动服务者。应从教育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度,重新认识和定位校本培训工作。要充分充分认识到校本培训工作对于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改进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等方面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校本培训的内涵和实质,充分认识校本培训的特点和优势,正确处理好校本培训工作中近期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规范和自由等方面的关系。
2、实施校本培训,形成氛围是前提
校本培训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多样性、自主性的特点,能否形成有利教师研讨、交流、对话的工作氛围;能否给教师提供民主、开放、自由的空间,为教师搭建展示自我、显示个性的舞台,是开展校本培训工作的前提,只有这样,校本培训才能生机勃勃地持续开展起来。学校管理者要积极营造了宽松、参与、互动、整体推进的培训环境,搭建专家、校长、教师对话、交流的平台。校长应成为教师的合作伙伴,与教师合作探究新的教学机制与教师一道攻克难关;校长成为教师的良师益友,激励教师教学创新和专业成长,促进教师的良好个性发展和教育反思能力的提高,为教师的成功和成长创造机会。要着力于建设注重学习、注重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积极在学校建设学习型团队,促进学校教师共同发展,建立学习工作一体化机制,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形成宽松的环境和开放的氛围,让教师在交流与合作、沟通与对话中,共同分享、共同提高。
3、实施校本培训,关注课堂是重点
课堂不仅是教学的时空场所,是师生对话与交流的舞台,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阵地。以关注教师专业成长为首要目标的校本培训,应以关注课堂,分析课堂,优化课堂为重点。问题是教师学习与成长必经的过程,因此,校本培训不仅不应回避问题,而且应主动地回到每一个教师的课堂中去寻找问题,在研究课堂的同时研究教师、学生,从而加以总结、提升,以此作为校本教师培训的内容。也只有当教师的培训回归到真实的课堂,研究课堂教学情境下的具体问题,才能吸引和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所以,校本培训必须植根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聚焦课堂教育教学实践,贴近课程改革实际,选择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作为培训内容,将教师在教育过程和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产生的困惑作为培训的起点,以问题得以解决作为培训的归宿,引导中小学教师立足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不断反思、研究和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实施校本培训,制度建设是保障
校本培训的针对性、自主性的特征,对校本培训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校本培训制度建设是实施校本培训的重要保障,中小学应结合学校实际,建立一套校本培训的计划审批制度、培训管理制度、考核评估制度以及学时登记制度,是校本培训工作持续开展的重要保证。教育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校本培训工作,把校本培训当作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大事来抓,及时研究制定政策,确保中小学校本培训的顺利开展;应将学校校本培训开展情况作为年终评估检查的一项主要内容,对校本培训开展好的学校进行表彰奖励,同时设立专项资金解决校本培训经费的不足。各学校在年终考评时应将教师参加校本培训情况纳入考核的重要内容,与评优、评职、晋级挂钩。
5、实施校本培训,专业引领是支撑
校本培训是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但要开展好校本培训,仅仅依靠各个中小学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中小学受自身条件的制约,仅仅依靠他们自身的力量来组织校本培训,培训工作常常会陷入低层次、低效率、低格局的状态。实践表明,专业研究人员的介入是校本培训不可缺少的因素,离开了专业人员的学术支持和专业引领,校本培训就会处在低水平重复的状态,所以说校本培训要取得实质性的进步,取得可持续地发展,获得专业人员的支持和帮助是一重要支撑。教师培训机构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通过确定校本培训试点校,实行教研员挂校指导,推动校本培训工作的开展;第二、深入研究校本培训的规律、特点以及操作层面的问题,积极开发培训资源,定期深入基层学校,为基层学校有效开展校本培训提供帮助和指导;第三、充分发挥教研员的作用,有计划地培训辅导教师队伍,逐步建立一个逐级负责、纵向贯通、横向辐射、协调高效的立体的培训网络格局。
篇10
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为了创新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顺利完成“十二五”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任务,我们觉得非常有必要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师培训,即网络校本研修模式。所谓网络校本研修模式,就是依托教师远程培训网络,构建以培训院校为指导,以网络平台为支持,以校本培训为基础,大面积地组织教师进行在岗研修和学习,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整体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
⒈组织农村中小学教师开展网络校本研修的原则
(1)网络为核心的原则。在研修过程中,网络将成为研修活动的核心,无论是自主学习、组织研讨,抑或是专家引领、过程管理,基本上都通过网络来进行。用网络进行研修过程的管理,包括公告、通讯,进行数据统计,公布学习成绩,进行批评与表扬。 利用网络为教师开展校本研修提供学习资源。用网络放大“校本”,突破传统的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校本研修的格局,构建县域校本新格局。用网络营造学习气氛,构建校本文化,凝聚学员之心。用网络记录学习资料,展示研修过程中的成果。网络中规定的必修课程更是学习的核心课程。网络平台中教师的“个人空间”是教师开展校本研修的阵地之一(记载和展示教师校本培训的成果)。课程导师通过网络进行专业引领与跟进。
(2)主体学习原则。网络校本研修强调主体性,班级成员共同确定研修主题;课程导师和辅导教师确定学期研修计划;在辅导教师指导下,学员个人根据研修主题确定学习的网络课程.
(3)放大“校本”原则。以县域为单位开展远程学习和校本研修,以学段、学科为依据建立网络学习班级,以学校为单位开展学习评比,以网络班级为单位组织线上线下研修活动。实现“大校本”组织策略,为远程学习和学科研修提供课程资源、交互场所、跟进指导、学习管理和评价反馈的支持环境,以解决农村中小学校本研训中存在的研训资源缺陷、活力不足、动力不大、能力不够等问题。
(4)资源共享原则。远程培训平台为每个班级建立“课程资源包”,并根据需要随时补充课程资源,作为班级成员学习内容和校本研训资源;县域本土优质资源上传网络,作为网络校本培训特色课程;学员在学习和研训过程中生成的优秀资源作为成果上挂网络,供全体学员共享。这样,在网络平台上,构建了立体化的网络资源体系,大面积地丰富了中小学教师开展网络校本研修的资源。
(5)长效学习原则。网络校本研修以培养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为目标,以“问题解决”为学习和研讨的核心内容,以网络为中枢构建教师终身学习平台。广大教师随时随地可以登录网络平台自主学习,与同伴共同研讨,遇到困难,求助专家。
(6)导师专业引领原则。由高校学者、省市县教研员、培训机构优秀培训者、一线名(特)优教师共同组建网络校本研修导师团队。一个导师负责1~2个或者更多的网络班级,跟班进行长期的专业引领。在征求全体学员意见的基础上,导师和辅导教师一起制定每期的学习计划,确定学习课程,为班级提供学习和研究的资源,组织和参与网上网下集中研讨,组织听课、评课活动和学术讲座。
(7)多元评价原则。评价主体为远程培训机构、辅导教师、课程专家,教师培训机构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内容为网络研修情况、校本研修情况;网络研修评价按照课程资源学习时间、网络集中研讨、作业完成等项目预设评价标准,达到标准即可取得年度网络研修阶段合格成绩,网络研修成绩由远程培训机构协同县教师进修学校共同进行;校本研修由县教师进修学校制定评价细则,协同学员所在学校以网络个人空间的记载及平时学校活动记录为依据进行评价,达到规定的标准即可取得年度校本研修合格成绩。每年度进行一次评价,并在培训专页上进行公示。
⒉开展中小学教师网络校本研修,必须加强组织与管理
(1)要建立大校本的组织机构。县教育局制定具体政策和措施,进行统一领导和管理。区县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培训过程的管理以及学籍管理、学分登记,组织人员进行班级管理和专业指导。乡镇中心学校积极配合县教师进修学校进行检查、评价和督促工作,保证学员按时、按质完成学习和研修任务。
(2)要形成立体化的平台结构。建设中小学教师网络校本研修频道。构建虚拟学习社区,组建网络研修班级,为每位参训教师提供个人网络空间。
(3)要成立专业指导机构。由省级课程专家、县区级辅导教师以及中小学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一起组建专业指导和引领队伍,为学员学习提供业务支持。
(4)要成立项目实施小组。由远程培训机构、县进修学校以及中小学学校校长一起组建项目实施小组,建立QQ群网络,及时为学员提供教务和网络技术支撑。
⒊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开展校本研修活动的五个环节
(1)制订网络校本研修计划。在开展培训前,县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要广泛开展培训调研活动,深入学校、深入教师、深入课堂进行调研,通过听课、座谈、问卷等多种形式,了解教师教育教学以及科研现状,全面了解教师对课程资源、培训形式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制订培训计划,同时,搭建县域培训网络专页。
(2)制定网络校本研修方案。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要通过网络平台组织教师围绕培训主题和培训内容,提交教育教学问题。问题收集后,首先进行“问题过滤”,淘汰质量不高、价值不大的问题“,选出培训需要的、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问题”;其次是“问题分析”,通过严密分析,明确培训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最后是“问题诊断”,确定校本研修主题,由培训者完善培训计划,制定校本研修实施方案。
(3)建设网络校本课程资源。教师培训机构根据专题培训计划和校本研修方案,邀请课程专家和专家教师集体备课,建设培训课程和校本研修资源,向全体参训教师征集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等校本研修资源,并上传网络平台,建成课程“资源包”和校本研修“资源包”。
(4)实施网络校本研修。围绕培训主题,通过资源学习、问题反思、问题研讨等环节组织教师参加网络专题培训,在培训过程中,班级管理员的及时管理、辅导教师的及时辅导、课程专家的及时引导都非常重要,是保证培训质量,提升培训品味的关键因素。学员所在学校要积极配合县域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组织全体参训教师参加主题校本研修活动。校本研修要做好“网下”与“网上”的有机结合。“网下”实践、反思,自主学习,行为跟进;“网上”交流、讨论、质疑,分享经验、同伴互助,表达困难、获取指导。这样,实现理论和理念的内化。在这个环节,研修指导团队要根据实际,不但进行网上在线跟进指导,答疑解惑,而且下到学校,现场诊断,或组织学科教研活动,进行示范观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