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11 04:27: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联网培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物联网培训总结

篇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报告提出的“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决策,抢抓我市被整建制列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村信息化试点城市和市农业局被列入首批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省唯一一家)的机遇,以全面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信息化为主攻方向,以农业物联网重点工程建设为抓手,推进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建设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智慧农业”发展模式,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目标任务

在现有农业农村信息化资源基础上,有效整合利用全市涉农信息网络资源,启动农业物联网试点工程,以物联网技术带动农业现代化。利用三年的时间,逐步建立起覆盖广泛、功能齐全、体系完备、高效共享、反馈灵敏、运行畅通、全国领先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整体平台,全面提升我市农业信息化整体水平。

今年首期启动农业生产领域物联网试点工程。建设包括生产环境监测子系统、土壤监测子系统、无线设备控制子系统、短信子系统、远程农业专家音视频会诊及远程培训系统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物联网。

三、建设内容

(一)环境监测子系统建设。开发生产环境监测软件,利用无线网络传输,将生产现场传感器采集到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生产环境信息进行分析汇总,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

(二)土壤监测子系统建设。开发生产环境土壤信息监测软件,利用无线网络传输,将生产现场传感器采集到的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成分等信息进行实时分析,实现肥水精准化管理。

(三)无线设备控制子系统建设。开发生产环境无线设备控制系统软件,利用3G手机和电脑,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对生产现场的各种设备进行远程控制,实现浇水、施肥、卷帘等智能操作,提高效率,节省人工。

(四)短信子系统建设。开发生产信息短信软件平台,利用手机短信实时发送监测到的生产环境数据信息,实时提供生产环境的各参数值,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控制与决策,实现节能降耗、绿色环保、增产增收的目标。

(五)远程农业专家音视频会诊及远程培训系统建设。利用信息网络,实现信息惠民、技术惠民。通过音视频远程系统,让农民足不出户接收到农业专家面对面的技术与信息服务。同时实现对全市农业专家、基层农技人员、信息员、技术员等群体的远程音视频同步培训。建设内容:会诊硬件平台;会诊会议室终端、接入终端;USB摄像头、USB麦克。市局统一建设无限级用户注册管理平台,设备平台最大可扩展到200用户同时在线,满足专家按专业划分,按所在地划分,支持多专家同时为一个用户服务功能,实现音视频、文字同时在线。首期建设配置64个用户同时在线。

(六)农业物联网硬件支持平台建设。建设网络设备,市局铺设100M互联网专线,实现双链路网络,突破城域网限制,为全市农业物联网建设提供稳定的互联网平台。建设网络安全设备,主要是网络出口负载均衡设备、防火墙设备、入侵防御系统等。硬件支持平台建设,建设应用服务器4台、数据库服务器2台,数据存储设备1套及应急体系。

(七)农业物联网试点工程终端硬件设备。在农业生产现场,建设中继器、采集器、控制器、三合一大气传感器、照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土壤温度传感器、土壤水分传感器、土壤酸碱度传感器等终端设备。

(八)网络托管维护服务。

(九)全市农业农村信息化整体规划。

四、实施进度

(一)制定实施方案(6月底前)。在认真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可行的项目实施方案。

(二)组织实施(7月-11月底)。建设完成2013年农业信息化提升工程全部内容。

(三)总结验收(12月份)。对工程建设情况进行检查验收,拨付项目资金。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农业信息化提升工程建设的组织领导,明确责任人,制定工作方案,扎实推进。加强与市经信委、联通公司的沟通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农业物联网工程建设。

篇2

关键词:5G时代;教师培训;专家教学;互联网

15G时代教师培训发展机遇

1.15G开启互联网发展新篇章

2019年6月6日,我国工信部向四大运营企业发放5G商用拍照,预示着我国5G网络建设和应用将进一步加速。2019年中国互联网大会的《中国“智能+”社会发展指数报告2019》指出,目前,我国“智能+”社会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数字化和网络化仍在快速发展,智能化初步应用,未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长期并存。5G通讯技术具有低延时性、高可靠性、高带宽、大连接等特性,它将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革,正如华为提出的基于5G技术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畅想所言,5G通讯技术将实现工业、医疗、交通、教育等领域融合,形成万物感知、万物互联和万物智能的未来。

1.25G时代教师培训新机遇

5G通信技术将给教育领域带来深刻变革,5G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能够促进智慧教育、智能远程教育的应用发展,将对教师培训产生重要影响。中国移动通讯发表的《5G+智慧教育白皮书》分析认为5G标准发展成熟要1-2年,5G教育网络成熟需要3-5年,而达到5G支持的教育模式变革则需5年以上。教师培训是教师继续教育获取新知识、提升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实现跨时间、地域资源共享,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5G时代,教师培训在授课方式、互动教学、协作学习等方面都会产生巨大影响。例如,5G通信技术的低延时性将极大程度上消解网络平台信息传输的延迟效应,实现真实情境再现,为情景化学习等远程参与式学习提供更有力支持。

25G网络的主要特征

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是最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5G的性能目标是高数据速率、减少延迟、节省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系统容量和大规模设备连接。

2.1高数据速率

早在2013年5月,韩国三星电子有限公司宣布,已成功开发第5代移动通信(5G)的核心技术,该技术可在28GHz超高频段以每秒1Gbps以上的速度传送数据。相比之下,第四代通讯技术服务的传输速率仅为75Mbps。2018年2月,华为在MWC2018大展上了首款3GPP标准5G商用芯片巴龙5G01和5G商用终端,支持全球Sub6GHz(低频)、mmWave(高频)等主流5G频段,理论上可实现最高2.3Gbps的数据下载速率。

2.2低延迟

5G通信技术是当前领先而可靠的网络技术,其空中接口时延水平在1ms左右,能够满足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实时应用。2019年1月,我国一名外科医生在福建省,利用5G网络操控约48公里以外的机械臂开展手术,成功切除了一只实验动物的肝脏,实现全球首例远程外科手术,手术中,视频成像、手术操作实施等几乎同步实时完成,延时只有0.1秒。基于5G网络低延迟特点,能够实现远程教育人机协同、智能操控等做到精确同步。

2.3广覆盖

5G网络能够实现超大网络容量,提供千亿设备的连接能力,满足物联网通信,实现万物感知、万物互联和万物智能。未来5G将通过超密集异构网络实现高数据流量,超密集异构网络功率和频谱效率高,扩大了网络覆盖范围,扩展了系统容量,增强了业务在不同接入技术和各覆盖层次间的灵活性。未来的无线网络将部署超过现有站点10倍以上的各种无线节点,在宏站覆盖区内,站点间距离将保持10m以内,并且支持在每1km2范围内为25000个用户提供服务。5G通讯技术的广覆盖特点将有效推动智慧城市、智能家居、远程医疗、智慧教室等领域的建设和发展。

35G对教师培训的变革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要加强教师信息素养,引导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启动“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2018年9月《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指出,要推动人工智能、智慧学习环境等新技术与教师教育课程全方位融合,充分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等,建设开发一批交互性、情境化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深度融合势在必行。教师培训的基本要素包括培训相关主体、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其中培训相关主体主要为培训管理者、授课专家和参训者。从培训相关主体的视角出发,5G对教师培训的变革主要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外部的变革主要为学习环境的日益丰富和学习资源的更加多元,内部的变革主要为培训管理者培训理念和培训管理方式的转变,授课专家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参训者学习方式的转变。内外的不断变革促使着教师培训向信息化、情境化、个性化方向不断推进。

3.1教师培训外部的变革

(1)学习环境日益丰富化。5G信息技术为当前教师培训开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有效打破当前网络技术壁垒,解决相关网络性能问题,满足VR、AR、远程直播等教学环境对数据传输的要求,实现高分辨率、多设备连接,实现情景同步再现、互动实时,达到虚拟和现实的有效结合,推动远程直播互动课堂、虚拟现实教学、触觉互联网等教学发展,为学习者创设一个更为自主、体验、合作与交流的贴近真实、多感官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得到卓越的学习体验。当前环境下,知识付费行业内的直播,往往是通过音视频录播结合及时性的互动答疑来完成,在5G时代,高数据传输和低延时等特点将为用户带来更为流畅的体验,远程培训跟面对面学习交流信息传输速度几乎一致,借助物联网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实现师生实时有效互动,随时答疑,获得和真实面对面教学一样的学习体验,有效的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极大降低了学习成本,这在以往的互联网时代是不可想象的。基于5G网络,结合VR/AR/XR技术,将创造以往教学中难以实现的高成本场景教育培训,例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实验操作教学场景,以及相关实践类技能类培训的模拟演练。实现触觉互联网,即通过通信技术远程控制实际或者虚拟的目标,实现远程技能交流,这将会创新教师教育培训中,例如美术、音乐等学科技能培训,为学习者带来全新的沉浸式、感触式学习体验。(2)学习资源更加多元化。学习资源是教师培训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它在训前、训中、训后三个阶段都为教师培训的开展和延伸提供有力的支撑。当下,无论是面对面的线下交流,还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交流,都是基于视觉、听觉等感官通道,通过语言、文字、表情、手势、图片和视频等信息呈现方式实现信息的获取、传输和交换的。随着5G时代的到来,5G+AI+VR/AR技术深度融合应用,将使得学习资源不再仅仅是停留在文本、图片、音视频中的单一知识,学习资源更多时候将是一种将知识蕴含在不同情境下的沉浸式学习体验,更加生动而富有趣味,让参训者身临其境,充分调动参训者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实现多模态学习与互动,充分发挥参训者的主体性,实现“做中学”。

3.2教师培训内部环境的变革

(1)专家教学趋向智能化。5G带来的网络可以称之为“超级高速公路”,信息更新、传输速度达到空前,信息呈现方式多样化,伴随着智能技术的渗透,将为教师培训带来诸多便利。同时,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将会对教师原有知识和技能带来挑战。在5G时代,教师培训课堂不仅仅是单一的教师讲授,培训者还能够协同智能机器人等高科技成果,综合运用多元的学习环境实现情境教学,精准捕捉和分析参训者学习状态,实时优化教学过程,实现从一般教师向超级教师转变。(2)教师学习更加自主化。5G时代,学习将变得无处不在。依靠5G网络,我们可以不受电脑、流量的限制,随时随地学习各种培训课程,优秀的教育资源可以通过5G网络实现跨地域分享,无论是身处繁华的大城市还是偏僻的乡村,都能够通过5G网络享受顶级教育专家的教学指导,学习将变得更加自由。5G将使教师自我提升的外部环境阻碍将变得越来越小,教师参与培训的内驱力将更多来自于自身的需求,丰富的学习环境和多元的教学资源将不断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先进的信息技术结合大数据将为每位教师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教师学习将变得更加自主和个性。(3)培训管理走向信息化。5G信息技术将有效解决当前培训管理者在教师培训训前、训中、训后各项工作中遇到的若干问题。训前阶段,传统培训方案制定多是采用走访调研、网络问卷等方式获取教师培训需求,结合实际制定培训方案,传统方式费时费力,且获取的信息不一定准确。5G网络结合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能够为培训管理者获取参训教师培训需求提供便利,分析和精准掌握每一位教师的培训需求,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做支撑。训中阶段,培训管理者能够利用5G+AI+大数据技术实现实时跟踪掌握参训教师学习状态,及时反馈和优化培训方案,做好培训服务工作。训后阶段,通过对前期培训数据的综合分析可以了解每一个参训教师培训目标的完成情况,做到科学总结反思,为做好后续服务提供有力支持。

篇3

关键词:物联网;实验设备; RFID;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0-7381-03

1 高校实验设备管理的特点及问题

1.1 特点

随着国家对高校实验室建设的不断投入,各个高校的实验室数量不断增加,实验设备资产也日益增多,几千万甚至上亿实验设备资产的高校不在少数。这样高速的发展给实验设备的管理工作直接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如果还是使用传统的手工统计、纸质文件记录存档这样主要依靠人力来进行管理的方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实验设备管理的需求。如何准确、实时和高效的管理实验设备成为很多高校急需改善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1.2 问题a

1.2.1 实验设备管理相对独立,难以做到资源共享

各院系的实验设备多以供本院师生使用为主,使用和管理上相互独立,彼此之间也难以了解设备详细情况。这就可能造成各院系之间的实验室资源分配不平衡,使得有的院系设备使用率较低甚至闲置而有的院系的设备资源却极为短缺。校级职能部门也因无法实时掌握各院系的实验设备状态,从而无法及时进行宏观的把握和调配。

1.2.2 实验设备使用情况难以统计

实验设备的使用情况多以手工登记为主,统计方式简陋而繁琐,可能存在疏漏甚至造假,不利于准确全面的反映设备使用情况。

1.2.3 实验室队伍不稳定

实验室队伍不稳定、流动性较大且缺编情况严重[1]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在实验室人员变动时没有及时做好相关材料的移交,则有可能造成设备管理上的混乱甚至造成设备的遗失。同时新上岗的设备管理人员,在管理岗位上因得不到相关培训,所以工作能力有限且缺乏规范性。如果没有一套清晰的管理的思路,也容易造成短期的工作上的混乱。

2 物联网及其关键技术

2.1 物联网简介

现在物联网是指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GPS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一种网络,也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络。其主要特征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等方式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结合互联网、通信网等网络进行信息传送与交互,采用智能计算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提高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2] 。

2.2 关键技术介绍

无线射频识别即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又称电子标签,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经过多年的发展,RFID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它作为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物流管理、图书管理、门禁系统等行业领域。这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应用到实验设备管理中可以极大的提高管理效率。对于设备的清点、定位以及外借等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RFID系统主要包括标签、读写器和应用软件三部分。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读写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或者由标签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读写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数据分析模块进行有关数据处理[3]。因此管理者只要持有一台小巧的标签读写器即可对实验室一定范围内的所有带RFID标签的设备进行快速清点和定位工作。在几部分组件中,标签是数量最大的部分,标签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整个系统性能。常用的标签有低频、高频、超高频等多种技术。在几种不同频段的标签中,超高频标签最为适合大量设备的管理。因为它阅读距离大、作用范围广、数据传送速度快、数据保存时间长,且可单次批量读取多个电子标签。

实验室的环境监控对于实验室的设备管理也是重要的环节。一些对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比较敏感的实验室或库房需要此类的传感器进行监控,实时掌握室内的温湿度情况,并通过相应设备的联动来进行微调。以此来保证实验设备能在良好适宜的工作环境中长期运作或存储。

3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实验设备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3.1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系统可采用以JAVA为核心的系统,支持跨平台的应用,整个系统的建设要符合数据层、应用层和Web层分开的系统三层架构体系。可以在任何一层进行更方便的应用扩展,应用的开发采用组件的技术,通过组件快速实现个性化和灵活的应用。

在应用层管理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由设置实验室,并向其中添加实验设备。因数据层开放了与固定资产系统的数据接口,所以也可从其他系统导入设备信息。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租借主要依靠设备查询、租借管理、保修管理和环境监控模块来完成。数据统计模块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对设备不同信息的统计报表,便于对工作做出总结和思考。

用户在终端可通过WEB层使用浏览器便捷的对实验设备管理系统进行访问;应用层支持标准的J2EE中间件,可以选择企业级中间件WebSphere或WebLogic等;底层数据层充分运用关系数据库的事物处理能力和检索能力,在数据库之间通过数据网关实现信息交互和索引的创建,对底层数据的访问采用统一的数据接口,提供了与其他系统数据库如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等的对接可能。对用户来说没有多种不同数据需要分别处理,是一个统一的数据平台。

3.2 网络拓扑组成

根据实验设备管理工作的特点及需求,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采用如图2所示的网络拓扑结构。WEB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主要作为实验设备管理系统的部署平台,必要时可通过服务器集群的方式做冗余及负载均衡。管理者通过采用手持RFID读写器扫描,可定期实时的匹配实验设备的电子台帐,并且在客户端还配备了RFID标签打印机,根据用户定义好的编码规则,为实验设备等其他资产打印RFID标签,实行电子化管理和电子化盘查。实验室整体环境则由环境参数传感器进行实时监控。安检门禁是整个实验室的安全边界控制,通过对进出实验室的设备进行RFID标签扫描来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

4 总结和展望

物联网技术在高校实验设备管理中的应用是个具有长远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基于物联网的特性和高校实验设备管理的特点及需求,主要分析研究了高校实验设备管理系统的应用方案。但总体研究偏理论化,实践不够。不过却表达了作者做为实验工作第一线上的实验人员,迫切的希望能通过这样的系统将实验室相关工作变得更加科学规范的心愿。相信随着我国高校实验室的不断建设以及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这种需求会变得更加强烈,这种应用会变得越加广泛和成熟。

参考文献:

[1] 尹立苹,刘雁红.大型仪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计量与测试技术,2008(1):63-64.

[2] 高常水.我国物联网技术与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科学基金,2012(4):205-209.

篇4

关键词 物联网;技术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8-0111-02

1 前言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被誉为下一个万亿元级规模的产业,已被我国列为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行业对人才需求与物联网人才的缺乏形成鲜明的对比。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只有充分利用资源,构建专业建设生态圈,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合行业需求的物联网专门人才。

2 了解产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在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物联网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物联网产业涉及的重点领域有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国防与军事等,可以说几乎包括了各行各业。随着物联网的大规模产业化,必然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高职人才。经过深入调研企事业单位,归纳总结出需求高职物联网专业较多的就业岗位有物联网产品的生产、制造与设备维护、物联网项目实施与管理、物联网项目售后服务与维保、物联网项目解决方案辅助设计、物联网产品的辅助设计与测试。专业建设紧跟物联网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对接行业企业,形成基于能力本位、提升职业竞争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3 物网的体系结构

物联网技术是一个包含电子、通信、网络、软件等跨专业多门类的综合性学科。物联网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物联网系统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感知层负责识别物体、采集信息,包括条码标签和识读器、传感器、射频识别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等设备或技术。网络层负责信息传递和处理,包括各种通信网络与互联网形成的融合网络,包括互联网、广电网络、通信网络等。应用层是将物联网技术与行业专业领域技术相结合,实现广泛智能化的应用解决方案,利用智能手机、掌上电脑、个人计算机等终端实现应用。物联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要紧密围绕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4 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物联网专业要培养学生掌握物联网基础理论知识和物联网系统的构建方法,具备物联网相关产品辅助设计与生产、系统集成与测试、设备操作与维护技能,能从事物联网智能终端产品的辅助设计、制造,物联网工程项目的规划、施工管理,物联网设备安装、调试和维护,物联网项目售后服务、维保与管理等工作,成为适应物联网设备的辅助设计、生产、安装、运营维护等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深化“课岗融通、双标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对物联网行业及典型企业工作岗位调研,确立物联网系统集成、物联网应用维护、物联网产品生产及技术支持专业所面向的岗位。基于工作过程确立典型工作任务,将工作过程融入教学中,归纳行动领域。然后根据行动领域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将岗位工作能力与课程教学模块相融通,实现教学任务岗位化。在教学实践中,将岗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保证学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的有效实施,实现双标融合。

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①以“项目为引领”,改革专业基础课,夯实专业基础。根据对顶岗实习生的企业调研反馈,学生由于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导致可持续发展遭遇瓶颈,因此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物联网专业围绕专业建设的需求对专业基础课程进行改革,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②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建设专业核心课程。以典型工作任务过程或业务流程为顺序组织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利用仿真教学软件,优化教学过程。在物联网工程课程建设过程中,以视频监控物联网系统集成工程师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切入点,围绕物联网工程系统规划、系统搭建、调试测试、升级与维护工作任务技能要求,设置四大情境:IP监控系统规划、IP监控系统搭建、IP监控调试测试、IP监控升级与维护。课程的实践平台采用校企共建的业界领先的平台,设备采用主流的视频监控中档设备,培养学生对IP监控系统基础理论、核心技术、业务流程、工程技术等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对视频监控网络平台搭建与维护,视频监控图像的实时监控、存储,报警业务等技能,真正围绕岗位工作任务要求培养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双师队伍的建设 专业教师与合作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承担物联网专业核心课程的项目开发、工程实施等业务,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通过教师到企业锻炼、参与课题研究、参加各类培训与竞赛等途径,加大对专业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主导,双师素质教师为主体,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以此带动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同时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制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

强化实践育人,建设多层次的专业实践基地 立足行业,面向企业,以项目合作为切入点,创新校企合作运行与管理机制,促进办学内涵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彰显特色化办学的思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改革、丰富内涵,全方位、深层次地推进校企合作,形成校企合作“分层建设、分类管理”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根据双方合作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学院校企合作关系分为核心型、紧密型和半紧密型三个层级。专业依托于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基地,通过各类技术性讲座、论坛、短期实训营、就业实战班、体验班等多种形式共同培养物联网专业人才。

篇5

关键词:物联网;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2-0100-02

物联网的概念自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提出到现在,已将近20年,它甚至被视为互联网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世界各国都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并启动了诸如“智慧地球”、“U-Japan”、“U-Korea”等战略规划。2009年,时任国家总理在视察中国科学院嘉兴无线传感网工程中心无锡研发分中心的时候,也做出了建设我国物联网的指示。

教育部在2010年下发了高校设置物联网专业的通知,一时间众多高校争相申报。由于物联网专业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很多工科专业,都可以找到和物联网相交叉关联的地方,这往往导致很多院校在设置物联网专业的时候,没有明确的定位,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成为知道的很多,但都不精通的“万精油”。如何培养出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很多高校物联网专业负责人都在思索的课题。鉴于此,本文抛砖引玉,简单讨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物联网专业的一些建设思路,可供参考。

1 选定适合本地特色的行业作为专业背景

物联网的应用领域,从物流管理,到安保监控;从现代工业,到精细农业,再到水产养殖,都有广阔的用武之地。虽然从整个物联网的架构来看,不同行业的应用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共同点,然而这些行业应用的很多技术跨度往往都非常大;不同行业的生产经营企业,对于物联网专业的人才要求也有非常巨大的差别。要让经过短短四年时间学习的本科毕业生,能适应众多行业内企业的需求,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选择一个或两个适合本地特色的行业作为专业发展背景,重点学习和该行业相关联的专业课程,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物联网专业的一个思路。

高校在选择行业作为发展背景的时候,可以结合国家和地方的发展规划,主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看齐。另一方面,物联网本身的三层体系结构: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也构成了物联网产业链专业技术人才的三个发展方向。因此,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师资力量以及办学软硬件条件,选择某个专业方向作为突破口,重点培养该方向的应用型人才,这样也可以让专业老师找到科研的聚焦点。

具体从四川的特点来说,四川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川西也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和旅游资源,但是地质灾害也较为频繁。因此农业、林业、地质监测,都可以作为很好的行业背景。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高端水果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成都周边有很多水果种植基地;川南的攀枝花、西昌由于日照充分,更是很好的芒果、木瓜、石榴等热带水果生产基地。同时,四川还是很多名贵中药材的传统种植基地,比如川芎、川贝母、天麻、川乌、杜仲等。将物联网应用到这些高端种植业上,可以方便地进行精细化管理,降低种植业的劳动强度和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化学肥料以及灌溉用水量,同时提高产成品品质,增加产量。因此种植行业也是一个很好的可选背景行业。

另一方面,从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选择行业的应用集成,作为物联网的切入点,重点进行行业相关应用的开发、集成。也可以选择感知技术的某一类具体应用,集中攻克当前行业应用中的问题。目前对于感知技术的重点研究领域研究主要集中在RFID的安全问题、批量访问问题等。

2 建立跨院系的、校企结合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从来都是一个专业建设成败的关键。而物联网作为一个跨越很多专业的新兴产业,它的技术体系就决定了必须依靠跨院系的团队才能建设好师资队伍。目前大部分高校,通常划分有计算机院系、通讯院系、电子电气院系,从物联网的体系结果来说,它的感知层,涉及众多传感器设备,包括新型的数字传感器、传感器网络,还有目前研究的比较热门的可以精确测试某些化学成分的各种化学传感器,这些在传统上往往是电子电气院系的研究领域;而就物联网的传输层而言,它包括各种短距离、长距离的可靠信息传输,也包括建立局域网络以及传输中的安全问题,这通常是通讯院系所擅长的领域;而在收集到足够多的信息后,加工提炼总结得出结论,或者存储到数据库中,或者展示在控制中心,这时候就需要开发在控制端运行的应用程序,这往往是计算机院系更擅长的。可以看出,要建设好物联网专业的师资队伍,必须建立一个跨院系的团队,通力合作才能达到目标。一般说来,师资团队中应该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无线有线通信、信号信息处理、人工智能、工业电气自动化这些专业的人才,通过多专业的融合,不断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促进不同专业的人才知识面的拓展。

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很多都是应届硕士或者博士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他们的优势在于知识结构体系全面,学术水平较高;但由于他们工作后的更多精力往往投入在理论研究中,因此和企业技术人员相比较而言,他们缺少工程实践经验,而且对于行业应用的实际现状也不太了解。因此,对于物联网这种应用型学科来说,建立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兼职或者专职的方式,引入企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师资队伍,同时积极引导在校教师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通过培训、挂职、横向技术合作等方式,提高他们的实际工程经验,拓展专业领域视野,就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于实践、实训教学环节,更应该首先选择企业工程人员担任指导老师。

3 选择和行业背景以及地方经济相适应的专业核心课程

从课程体系的角度来说,物联网专业的课程可以划分为基本素养、基本技能技术、专业技能技术、综合技能技术这样几个层次。构建课程体系的时候应充分考虑行业的应用方向与应用领域,并与行业内领先的企业进行沟通合作,根据行业发展方向和企业实际需要,并结合自身的软硬件办学条件,做出实时的调整。具体到四川地区的实际情况,可以重点发展农业、林业以及地质监测行业中的物联网感知研究方向、应用开发以及系统集成两个方向上。

其中物联网感知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电路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路基础、传感与检测技术、单片机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嵌入式系统。而在物联网开发与集成方向,专业核心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ZigBee技术、信息安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web技术。此外,也可以考虑物联网的管理与服务方向,该方向的核心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与应用、web技术、外包管理、工程经济。除上面这些核心课程外,还可以根据具体的行业背景,开设一到两门行业相关的选修课。比如物流管理、农业经济。

除了以上课程的学习外,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一些实训项目。实训尤其要注意和行业企业的实际研发、生产、服务需求相结合,最好能派出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训。但是也要注意,集中派出学生到企业实训时,由于企业有自己排好的生产、研发计划,他们担心对于学生进行实训会延误他们的研发计划,或者影响他们的生产,因此对于培训学生并没有很高的积极性,因此学生到企业实训,很多时候都只是简单的观看,实际动手的机会很少;而对于自行联系实训单位的分散实习学生来说,学校无法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和考核。这些都会极大的降低实践教学的效果。怎样提高实训企业的积极性,并对实训效果进行考核考查和评估,最终使学生能在实训中真正学到技能,目前也还是一个亟待探索的问题。

同时由于物联网是一个跨多学科的应用,我们在建设课程体系的时候,还应该注意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我们虽然建立了跨院系的教师团队,但通常说来,高校的学生还是归口于某具体院系管理,而物联网涉及的诸多学科专业,其中的每一个,其实都可以作为学生的发展方向。而当学生想要进一步加强在他感兴趣的某个专业方向上的学习时,最方便就是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因此我们还应该积极推进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搭建网络学习空间,建立起多维度的教学通道,实现教学资源的网络共享。

4 和本校自身专业定位相符合的实验室建设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联网专业实验室,应主要锻炼学生物联网应用系统的组网、安装、调试、售后维修、技术支持等相关联的能力。因此物联网专业实验室应以基础实验、综合实训为主。其中的基础实验,应该包括条码扫描仪、RFID射频读写实验箱、ZigBee/蓝牙传输实验设备、单片机实验箱等感知和短距离传输设备。而综合实验平台,可以根据选定的行业背景,选用一些综合性的、可以构建仿真从信号感知采集到数据的有线无线传输,再到系统具体应用的整体仿真平台,比如智能家居应用平台、智慧农业应用开发仿真平台、智能交通应用开发平台。一般说来,所选用的综合平台,要具有丰富的硬件接口以方便后期的升级;同时应能支持网关、手机等多种管理服务平台以及支持手机远程监控和采集数据,并要提供完整的代码和文档,以方便学生进行二次开发实训。

另一方面,进行实验室建设的时候,还应该考虑满足学生参加设计大赛的需要。参加行业内的物联网应用设计大赛,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同时对于指导老师也是一种积极的锻炼,可以起到丰富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5 结束语

物联网专业是为国家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所需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而诞生的新专业,根据物联网的技术体系框架、应用特点,结合地方具体实际,校企合作,培养出真正有市场价值,能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物联网专业建设的一个值得考虑的着力点。

参考文献:

[1] 王海龙,张书钦,刘卫光.物联网人才培养研究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5(2).

[2] 魏小锐,李阳苹,赵维绲.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2).

篇6

一、科技工作方面

(一)建立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平台为支撑,全行业参与的创新体系,广泛利用社会科技资源推进行业科技创新活动,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协调发展的机制。结合交通运输发展需求,将交通运输发展融入创新型城市建设战略的大局中,通过政、产、学、研、用相结合,推动在养护装备、工程材料、物联网和现代服务业等多层面的技术水平提升和产业集聚发展。

(二)加强重点科技项目攻关。加快推进既有公路桥梁养护、检测和新材料应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和成果总结,确保课题研究按序时进度计划如期完成。加快推进公路建设养护技术、桥梁健康监测与状态评估、城市客运运营与服务技术、内河航道基础设施养护管理技术等专项研究并取得一批阶段性研究成果。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养护和安全高效运输等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力争形成一批技术水平领先、成果实用性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科技成果。

(三)加强成果总结与转化应用。加强已有科研成果的总结提炼,通过深化研究、试点应用、综合集成等形式,研究制订技术标准、指南和指导意见,促进成果标准化与推广应用。认真组织学习2010-2012年交通运输科技成果汇编,加强成果推介和技术供需方信息交流。探索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途径与措施,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协调机制和激励机制,发挥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在工程设计、建设、运营、养护等环节,加大新技术成果的应用力度,限制和淘汰落后技术,突出科技成果研发和应用单位的成果转化应用绩效考核,促进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四)开展科技示范工程建设与技术培训。推进临海高等级公路等一批重点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养护中科技成果的集成应用示范。重点开展旧路面废料循环再生、温拌(橡胶)沥青路面、新型护岸结构、运输组织智能化等技术示范应用,促进科技成果的集成应用和规模应用。加强技术培训,结合年度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在沥青路面养护、桥梁安全监测和节能减排等领域进行专题培训,及时宣贯近年来研发的新技术,促进全行业技术进步。

(五)建立交通地方标准工作体系。组织全市交通运输行业申报年度标准制修定项目,组织各个标准项目的可行性调研,在此基础上配合有关部门完成“地方标准”的相关制定、和宣贯工作;协助做好国家和地方有关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的宣传、实施和培训。

(六)加强交通计量检定工作。贯彻落实2013年交通工程专用检测仪器检定校准、公路动态汽车衡计量检定等计划并组织实施。认真组织各项计划实施的中间检查和年度总结,做到年初计划下达,年中抽查检查,年底总结,确保计划落实,找出不足和努力方向。

(七)推进质量管理工作。组织开展2013年度省QC小组优秀成果申报推荐工作,促进优秀QC成果在我市交通运输行业推广应用工作,促进QC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配合开展省交通设施产品抽检工作。做好交通运输行业科普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等基础管理工作。

二、信息化工作方面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组织与管理。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管理组织机构,建立信息化建设、运维长效机制,加强对信息化标准的执行及跨行业的交流与合作。信息化部门要主动协调各业务部门加强前期调研和需求分析,加快推进项目立项和前期设计工作,并逐步建立完善稳定的协调机制和督查考评机制,有效推动各信息化项目加快实施,不断提升行业信息化发展水平。

(二)着力提升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加快提升公众出行信息服务水平,加强数据采集处理,整合交通出行信息资源,提升门户网站和96196交通服务热线的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加强城市智能公交信息化建设交流和技术指导,强化城市公交信息化服务与管理,提高IC卡刷卡配置率,不断扩大应用范围,稳步推进城乡公共交通省域“一卡通”建设。加快推广全省出租汽车“一号(96520)召车”服务和手机自助招车服务。

(三)加快推进交通物流信息化建设。重点推进甩挂运输信息平台建设,通过把握行业特点和关键环节,依托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我市甩挂运输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成重点运输过程监管服务示范工程建设,推进车载终端和监控平台的双达标工程,强化重点营运车辆GPS联网联控管理,建立道路运输市场动态运行信息监测体系。配合省厅完成“北斗双模”车载终端安装任务,并在“二客一危”、重型载货、半挂牵引等车型中大力推广应用,鼓励农村客运车辆安装北斗兼容车载终端。

(四)协调推进水运信息一体化建设。推广内河航道便捷过闸系统,推进水路交通运输情况监测预警、船舶电子签证等研究工作。加快“平安航道”调研和分析研究工作,依托盐河航道整治工程,完成盐河航道智能信息化整体架构设计工作。全面推进内河水上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12395内河应急指挥接处警软件系统在重点水域海事机构部署工作,强化重点渡口视频监控,完善内河水上应急资源信息库。加快推进内河港口信息化建设。

(五)继续深化公路交通信息化建设。推进国省干线公路收费站ETC车道建设,推广货车使用电子支付卡支付通行费,加快实施204国道赣榆段不停车超限检测系统建设,配合省厅推进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数据综合分析决策支持系统应用以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篇7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与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体系 内容安排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a)-0162-03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概念最早于1999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内涵不断扩展[1]。目前业界普遍认为:物联网是通信网和互联网的拓展应用和网络延伸,它利用感知技术与智能装置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通过网络传输互联,进行计算、处理和知识挖掘,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的目的[2-5]。

物联网可以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引发和带动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成为经济社会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础和重要引擎[6]。近年来,在“两化融合”和“感知中国”等国家战略背景下,物联网发展受到了我国政府、科研、教育、产业界的高度关注。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蕴含巨大的物联网应用潜能,众多行业对物联网技术人才需求旺盛[7]。为此,中国传媒大学于2012年通过教育部审批,依托理工学部信息工程学院网络工程系开办物联网专业方向,成为全国较早面向本科生开设物联网专业方向的高校之一。

1 课程教学目标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是网络工程系物联网技术专业方向学生学习的第一门专业课,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技术,对物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典型应用有所认识,在此基础上了解物联网系统的整体框架,明确物联网工程各个专业课程的意义和课程之间的关系,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8]。因此,《物联网技术与应用》课程的讲授成功与否关系到物联网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而影响到我国物联网技术发展的进程[9]。

2 课程知识体系及内容安排

2.1 知识体系

物联网的架构分为3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如图1所示[1]。

感知层是物联网的“皮肤”和“五官”,用于识别物体、采集信息,是联系物理世界与虚拟信息世界的纽带。感知层中的自动感知设备包括:RFID标签与读写设备、传感器、GPS、智能家用电器、智能测控设备等;感知层中的人工生成信息设备包括:智能手机、智能机器人等。

网络层分为接入层、汇聚层与核心交换层。接入层通过各种接入技术连接最终的用户设备。汇聚层的功能为:汇接接入层的用户流量,进行数据分组传输的汇聚、转发与交换;根据接入层的用户流量,进行本地路由、过滤、流量均衡、优先级管理,以及安全控制、地址转换、流量整形等处理;根据处理结果把用户流量转发到核心交换层或在本地进行路由处理。核心交换层为物联网提供一个高速、安全与保证服务质量的数据传输环境。汇聚层与核心交换层的网络通信设备与通信线路构成了传输网。

应用层可以进一步分为管理服务层和行业应用层。管理服务层通过中间件软件实现了感知硬件与应用软件物理的隔离与逻辑的无缝连接,提供海量数据的高效、可靠地汇聚、整合与存储,通过数据挖掘、智能数据处理与智能决策计算,为行业应用层提供安全的网络管理与智能服务。行业应用层由多样化、规模化的行业应用系统构成,包括: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

此外,涉及感知层、网络层与应用层的共性技术包括信息安全、网络管理、对象名字服务与服务质量保证等。

2.2 内容安排

《物联网技g与应用》课程的内容安排[10-12]如图2所示,其中,各部分包含的主要内容有[1-6]以下几方面。

物联网概论:物联网发展的社会背景、技术背景;物联网的定义与主要技术特征;物联网体系结构;物联网关键技术与产业发展。

RFID技术:自动识别技术的发展背景、条形码简介、磁卡与IC卡的应用、RFID、RFID应用系统结构与组成、RFID标签编码标准。

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智能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协议与标准。

嵌入式技术:智能设备的研究与发展;集成电路;嵌入式技术的研究与发展;RFID读写器与中间件软件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设计;可穿戴计算研究及其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智能机器人研究及其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移动通信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发展;3G技术与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发展。

定位技术:位置信息与位置服务;物联网中的位置服务;定位系统;移动通信定位技术、基于无线局域网的定位技术、基于RFID的定位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

数据处理技术:物联网数据处理技术的基本概念;海量数据存储技术;物联网海量数据存储与云计算;物联网数据融合技术;物联网中的智能决策。

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信息安全中的四个重要关系问题;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研究;RFID安全与隐私保护研究。

物联网的应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物流。

3 课程教学方法

自2014年春季学期《物联网技术与应用》课程首轮授课起至今,笔者已从以下几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 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将课堂内外相结合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该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即自主规划学习内容、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可以通过看视频讲座、听播客、广泛阅读各种书籍、与其他同学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其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体验。翻转课堂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彻底颠覆。

在该课程的讲授方式上,笔者尝试引入“翻转课堂”模式,转变以往授课过程中教师“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利用教学实践中小班授课、学生人数较少的优势,使每位同学都有机会走上讲台,轮流充当“教师”的角色,过一把“教师瘾”,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的实施过程为:首先,请每名学生选取物联网学科中自己较为感兴趣的一项具体技术作为自己的讲授对象,通过广泛查阅书籍文献资料、上网搜索最新科技资讯等方式了解该项技术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及发展前沿。然后,请学生自制课件,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形象生动地向大家讲解艰涩枯燥的具体技术内容。其间,其他同学可以随时提问,形成良好的互动效果,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由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指出其讲解的优缺点,并补充完善知识点内容。学生的个人表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门课程的个人结课成绩。通过3年来具体的实践,笔者发现学生们搜集资料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出了笔者的预期。作为老师,在授课的同时也收获了很多新知识,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3.2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教师授课过程中应避免简单生硬地照本宣科,而应以自身的科研经历和科研体会现身说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物联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发展日新月异。每轮备课时都要加入新的科技进展,对于教师来讲,在科研方面需要不断地关注科技前沿动态,及时更新知识,极具挑战性。就笔者而言,由于一直从事数据挖掘领域的研究,在讲授第八章《物联网数据处理技术》时,就结合目前正在进行的有关电视节目受众收视情况的数据挖掘研究课题,以实验中具体的数据、模型为例,为学生讲解数据挖掘技术的具体流程和其中的关键步骤,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该技术的理解程度。

3.3 “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

“走出去”是指教师应当经常参加国内外相关教研机构组织的高校物联网专业建设的培训班、研讨会等,广结同行,吸取其他兄弟院校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达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此外,还可以与国内一些专业从事物联网技术的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到企业实地参观相应的产品生产线,以便与课堂中学到的知识点概念、原理联系起来,获得感性认识,从而加深理解。同时,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到企业实习或选派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物联网技术、熟悉了企业的运行模式,还可以为企业提供专业的人才,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13]。

“引进来”是指教师应当定期邀请国内外物联网专业的权威教授、相关技术人员走进课堂、走上讲台,为学生带来最新的行业发展信息。此外,在教材选择方面,教师应当不局限于国内出版的一些经典教材,还应当广泛引进国外的外文教材,追踪国际领先的前沿技术[14]。

综上所述,文章从“物联网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教学目标、知识体系及内容安排、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由于物联网技术是近年来的新兴技术,该课程也是中国传媒大学理工学部信息工程学院网络工程系自2014年首次引入的新课程,一切还在逐步摸索过程中,因此,探寻一套适合本专业学生的课程教学方案任重道远。

4 结语

此文是笔者近3年来参加物联网专业建设研讨班培训、备课、授课的心得体会。由于笔者的验有限,考虑问题难免有失偏颇,望与各位读者共同探讨。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笔者未来仍然需要逐步沉淀,不断思考、总结、实践,为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物联网专业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吴功宜,吴英.物联网工程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 刘云浩.物联网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 王志良,石志国.物联网工程导论[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4] 王汝传,孙力娟.物联网技术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 张凯,张雯婷.物联网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版社,2012.

[6] 黄东军.物联网技术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7] 詹青龙,刘建卿.物联网工程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8] 石志国,王志良,丁大伟.物联网技术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9.

[9] 陈明,王锁柱.物联网的产生与发展[J].计算机教育,2010(12):1-3.

[10]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1] 吴功宜.对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21):26-29.

[12] 桂小林.物联网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16):1-3.

篇8

突发事件如果应对不正确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因此科学的针对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决策将对应急救援起到重要帮助。本文先分析了目前突发事件应急决策中存在的问题,说明了物联网对突发事件应急决策的作用,并对基于物联网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物联网;突发事件;应急决策

0 引言

我国是一个易受自然灾害的国家,同时各种突发事件出现的频率也很高,针对突发事件的紧急救灾工作可以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当前的应急救援工作,需要准确,快速地通报灾害信息,争取抢救时间,需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物联网技术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基于物联网的应急决策体系可以在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的基础上,大大提高应急决策的效率,极大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

1 突发事件应急决策中存在的问题

突发事件可以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所以为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需要采取应急措施以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应对紧急情况的方法是非常棘手的,有以下几个原因。

1.1 突发事件的发生难以预测

突发事件的不可预测性,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很多突发事件很难预测,它的发生是完全出乎意料的,另一方面是有些突发事件可以被预见的,但只能又很短的时间留下来处理这个事件,所以处理难度也很大。不可预测性使紧急应急救援工作往往被向后推迟一段时间,使得正确的抢救不及时到位,在此期间突发事件的后果也日益恶化,从而使救援工作更加困难。

1.2 突发事件发生的情景信息没有及时得到获取

紧急情况下情景信息对于救援决策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决策者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调度应急救援资源,寻找最佳的救援策略。如果交通路况允许的基础上,决策者可以调整救援车辆或装载车行走路线,根据地理环境,选择最佳的救援位置等。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突发事件情景信息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紧急救援各个部门的联动协同工作没有做到位,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1.3 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数字化信息程度还很低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拯救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关键是尽快的作出正确的决策。科学完善的应急预案对于突发事件决策支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好得应急预案包含了一个简洁明了的方式和相应的救援措施,这是救援部门进行的重要依据,对于应急预案的数字化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2 物联网对突发事件应急决策的作用

2.1 有效解决信息和共享的问题

物联网能有效地解决信息的传播,传输,共享的问题。如果是灾害天气,当地的气候也许会对地面通讯和交通信息、传输和共享造成很大困难。物联网系统能应用终端网络收集、传输、集成和传递信息,从而实现信息有效共享,为灾害救援提供重要帮助。

2.2 有效解决应急信息系统性问题

有效解决应急信息系统性问题。物联网的定位、收集、传输技术支持下的应急决策信息平台,可以最大限度地解决信息缺失、时滞、阻塞、局限等问题,使应急信息更加完整、系统,避免信息失真,提高应急决策的效率。

2.3 有效解决应急信息网络协作问题

应急信息网络的协作问题也是个重要问题。物联网定位于收集和传输技术,可以支持应急决策信息平台,应用物联网可以最大限度地解决信息丢失、延迟、阻塞和限制等问题,避免信息失真,提高应急决策效率,对于应急决策有很大的帮助。

3 基于物联网的突发事件应急决策体系建设

3.1 发展物联网及相关的信息技术

现在需要重点建设物联网传感网络,传输网络,应用网络这三个方面。目前我国自主开发正在实施的独立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对于应急决策有很大的帮助,该系统建设目标是:建立一个独立的,稳定的,先进的技术体系,使用稳定可靠的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把重点放在手机,PC等终端设备和技术对于北斗卫星导航技术的应用。该技术体系现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于应急决策有很大的帮助,但相关研究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

3.2 加强应急数据系统的建设

目前,应急决策需要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连接各级应急决策机构,准确地收集系统所需的基本数据,并保持数据库不断地补充和更新。气象,地质,医疗,交通等相关职能单位及应急决策系统必须实现及时更新,为确保专业数据的可靠性和正确性。

3.3 完善应急决策相关的计划和方案

制定应急资源配置和应急行动发展的总体规划、程序规范和安全方案。在总结过去的经验和吸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所有的可能性,以及制定政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不同层次不同等级的信息化管理提供帮助,结合事故和灾害的紧急性和特殊性来指定方案,使应急方案和应急计划能适应工作的进展。

3.4 强化应急决策信息共享与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

建立应急决策信息平台,通过该平台可以连接到各省,各部门和各重点企业的应急决策信息系统和其他系统资源,实现跨区域的应急决策信息对接。确保应急信息平台在不同层次和同一级别不同部门之间的业务协作和信息共享。加快应急决策信息的标准化,以确保每一个平台,各级各部门之间信息在一个统一的标准格式或规范下进行共享,能保证在紧急情况下的有效信息传输,以确保应急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3.5 加强培养基于物联网的应急决策相关的信息人才

应急决策的相关人才需要的知识涉及多领域、多学科。应急决策的制定对相应人员有很高的要求,需要有相关的专业技术和很高水平的理论知识。为了培养这些人才,我国应加强政府机构和高校之间的合作,高等院校有针对性的培养应急决策相关信息的人才,开设有针对性的相关课程,政府提出有利的政策,加大对相关专业研发投入,政府和高校共同培养应急决策人才,并且不断加强对社会人才进行的相关培训。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联网技术将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突发事件的应急决策领域,将对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灾害损失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因此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杨继东,黄卫东.物联网在应急领域的应用分析[J].中国公共安全(综合版).2011(Z1)

[2]高昆,马林艺,王丽.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应急管理平台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01)

[3]范厚明,赵彤.我国突发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物流配送机制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篇9

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的是工程应用型人才,必须高度重视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验教学环境建设。物联网专业核心课程RFID的实践教学是掌握RFID系统设计和开发的保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本课程的教学难度较大且不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课程内容较多地涉及电子学科的内容,专业跨度较大,而目前本三批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硬件基础较为薄弱,导致学生学习困难。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首先明确RFID应用系统的本质是一个嵌入式系统,是软件与硬件的综合体,是软件、硬件协同设计的工程,应该在一个整体的框架内协调工作,同时认识到计算机硬件研究与开发也是本专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软件开发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其次,应根据物联网专业的特点适当删减部分偏电子的内容,突出课程重点。射频识别技术本身类型很多,实验内容几乎涉及所有类型的RFID技术,而实验课时偏少,导致学生无法抓住重点,不能深入学习。针对这一问题,课程教学应选择当前应用最普遍的高频ISO14443协议下的RFID技术为对象,力求通过对该类RFID系统的学习设计,使学生掌握RFID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从而对RFID技术有一个总体、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同时,教师可结合学习方法论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和掌握其他类的RFID技术。

2物联网专业实践硬件平台

目前,市场上的RFID实验设备都比较封闭,大多仅能完成验证性实验。为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我们设计了专业实验平台,在设计硬件时遵循模块化的设计思想,以保证系统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实验平台设计为三大部分:主控MCU、射频控制模块、天线及匹配电路。主控MCU模块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采用苏州大学飞思卡尔嵌入式中心开发的SD-FSL-KL25-EVB开发板,MCU采用MKL25Z128VLK4芯片,其工作频率为48MHz,性能达到0.93DMIPS/MHz。该板是KL25MCU的最小系统,所有I/O引脚引出,可外扩多种外设并提供丰富的再扩展接口,为接入超高频及低频RFID电路提供便利。射频控制模块主要提供对射频读写芯片的控制操作,天线及匹配电路为RFID卡提供电源并在读写模块与RFID卡之间传送信息。采用模块化设计为系统保留了较多的操作空间,学生通过查看原理图可以快速掌握各模块的功能和原理,对射频控制模块及天线电路进行电路焊接并方便地完成读写器的制作与调试。

3物联网专业实践教学创新

1)实践平台创新。为提供系统可扩展的创新实验环境,减少重复的开发劳动,我们针对实验平台设计了在线编程功能,可将用户的应用程序在线写入MCU的Flash存储区的用户程序空间,支持用户的二次开发。Flash存储空间就被分成了两个部分,平台在首次使用时,将读写模块软件烧写并驻留在MCU的Flash存储区中。驻留的读写模块软件占用部分存储空间,剩余的存储空间可供用户的应用程序使用。读写模块软件由3部分组成:MCU监控程序、读写卡操作API接口以及与标签通信的底层通信函数。监控程序可以实现用户应用程序的在线写入,每次系统复位后首先运行驻留的监控程序,判断用户存储空间是否有用户程序,若有则转入用户程序执行,否则等待。按照与标签的通信流程,将底层通信操作使用函数的形式封装起来,就形成了读写模块的底层通信函数(或称低级函数)。在此基础上,将对标签的操作按统一的接口形式封装起来,构成高级函数,作为API接口提供给用户,形成应用系统与标签之间数据交换的接口。应用系统只需要向读写模块发送操作命令,由读写模块完成对标签的读、写等操作。非接触通信的所有具体操作细节则由底层通信函数完成。平台支持学生模块化地完成各类实验,最终实现并部署一个实际的应用系统。

2)实践活动创新。创新性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专业素质的基础。学校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与物联网RFID相关的应用系统开发,锻炼其对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学生可自主选择实践活动或参加教师的工程项目、科研课题,指导教师则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开发环境。通过实践,学生能够逐步实现从应用模拟到创新设计的转变。

4物联网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物联网已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有针对性地培养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对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培养的重要目标,为此,学校应主动与物联网、RFID相关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为物联网工程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学校应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协商制订相应的实习计划与方案,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具体项目实践相结合,在实习中掌握最新的物联网应用技术,深入体会企业文化,获得相应的工程和开发经验,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苏州是经济发达地区,相关企业众多,目前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已与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实训基地,且这些基地已投入使用。为建立稳定长效的合作关系,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合作方案。首先,校外实训工作在学院直属的对外合作办公室领导下统一进行,既有利于学生的组织与管理,又有利于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及时发现并解决合作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其次,关心企业需求,将企业需求融入学生培养过程。实训一般由企业提供项目课题,以企业技术人员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完成项目开发,所得成果为企业与学生共有;同时积极吸引企业参与学生培养过程,通过讲座、就业培训等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培养其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更好地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再次,加强实训期的教学管理。校外实训一般都在最后1~2个学期进行,对学生教学管理较为松散,为此,学院推行全员导师制,由一名教师指导几个学生共同参与实训,加强对学生的教学管理。教师在对学生实习活动进行管理的同时,还需熟悉企业的运作模式与前沿技术的应用情况,了解企业实际需求,通过反馈总结,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教学质量。

5结语

篇10

(本刊观察)进入21世纪之后,智能电网的概念被提出并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共鸣。智能电网被认为是改变未来电力系统面貌的电网发展模式,是现代电网的发展方向。但目前智能电网在全球范围内并没有明确的定义,而不同国家智能电网的发展战略和建设规划也各有差异。

概念:多技术融合打造新型电网

在全球最早提出“智能电网”概念的是美国。美国“未来能源联盟智能电网工作组”在2003年6月发表的报告中,将智能电网定义为“集成了传统的现代电力工程技术、高级传感和监视技术、信息与通信技术的输配电系统,具有更加完善的性能并且能够为用户提供一系列增值服务”。

尽管国内智能电网的定义并不明确,但我们可以根据需求作一个概括性的总结。中国的智能电网是以物理电网为基础,将现代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与物理电网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电网。我国的智能电网以充分满足用户对电力的需求和优化资源配置,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满足环保约束、保证电能质量、适应电力市场化发展为目的,实现对用户可靠、经济、清洁、互动的电力供应和增值服务。

应用:不同国家各有侧重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其本身发展环境和驱动因素不同,他们对于智能电网的理解和建设当中的侧重点都有差异。在欧洲,其主要电力发展模式是分布式发电和交互式供电,包括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在内的新能源所占比例较大,所以它的智能电网发展比较强调环境的保护以及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发展:而在美国,其电力发展历史较长,它的智能电网的发展比较侧重于老旧电力设施的更新改造,包括提高用户侧管理水平,实现系统智能等。

美国和欧洲发展智能电网方面考虑比较多的是在配电和用电侧,而我国环境和欧美不一样。我国拥有统一联合的大电网,从发电端来看,大能源基地的建设在未来很多年之内将不断深入;从输配电角度来看,未来大容量、长距离输电还将持续进行建设。所以,中国的智能电网除了考虑配电和用电侧之外,可能还要将发电、输电、变电和调度这些环节都统一纳入考虑当中。

我国智能电网发展主要关注三个方面,即关注现有电网基础设施的升级和更新:提高供电的可靠性:最大限度地利用其突飞猛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实现与用户间的双向流动。

市场:兼容性发展,带动关联产业

思科曾提出,美国的智能电网将带来1 000亿美元的商机,其中仅通讯部分就高达200亿美元。智能电网的规模将比互联网大100或1000倍。

按照我国国家电网公布的智能电网三个阶段发展目标,预计第一阶段,全数字化变电站大面积试点,数字化开关、互感器等元器件的试用,用电管理系统开发,分布式电源接入方案等。这一阶段仅特高压电网投资就达到830亿元左右。

第二阶段,高级调度系统全面推广,原有系统更新、升级。配电自动化管理、分布式电源接入开始试点。这一阶段预计总投资约2万亿元。

第三阶段,全数字变电站全面普及,柔性输电技术全面应用,智能电表进一步推广。这一阶段预计投资达到1.7万亿元。

由于智能电网具有极强的兼容性,因此还会带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产业加速发展。届时,国家电网优化配置资源能力将大幅提升,清洁能源装机比例达到35%。

行业

智能电网标准体系最快将于七月

(本刊讯)据悉,国家电网关于智能电网建设的“十二五”规划已于日前上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同时关于智能电网的标准体系已经基本制定完毕,最快可能于7月份对外。未来智能电网的建设将全面融合物联网技术。

国家电网已采纳或确定22项智能电网核心标准,这些标准包括电动汽车充放电系列标准、智能电表系列标准、光伏电站介入电网技术规定等。届时,电动汽车将能更方便地在路边充电,居民可以得到个性化用电服务。

国家电网副总经理郑宝森表示。目前国家电网自身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已经基本制定完毕,目前已经上报到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等部门,等待核准。智能电网建设初步规划分三个阶段,到2020年建成。

通过在各种家用电器中嵌入智能采集模块和通信模块,可实现家电的智能化和网络化,完成对家电的运行状态的监测、分析以及监控。为了配合智能电网的发展,国家电网已开始光纤的电网试点,今年将在全国14-18个省进行推广,要求各地的新建小区全部实现光纤到户。电力光纤到户既可以实现电能的高效传输,也可以为电力网、互联网、电信网、有线电视网等的融合提供技术手段,实现“四网融合”。

KNX中国技术应用研讨会成功召开

(本刊讯)2010年广州国际照明暨建筑电气技术展览会期间。KNX中国用户组织委员会积极通过展览、会、研讨会组合的多种形式,向业内全面介绍KNX家居和楼宇控制系统最新技术和应用成果。

展会期间举办的“KNX家居和楼宇控制系统研讨会”上,由KNX协会市场总监Mr Heinz Lux与KNX中国主席查鹏展到场介绍KNX技术发展和标准化进程。此外,KNX中国组织董事单位ABB、海格、施耐德、西门子及成员单位上海龙创自控与广州视声电子的专家也分别到会,就KNX控制系统/技术应用进行了精彩演讲,并与现场观众分享多个KNX在中国市场的成功案例。

闪联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成立

(本刊讯)近日,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闪联作为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标准工作组与工信部电子标签标准工作组、全国信标委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全国智标委等19家相关标准化组织自愿联合组成的“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正式在京成立。

为加快物联网标准制定工作,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紧紧围绕物联网产业与应用发展需求,协调一致、整合资源,共同开展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加快制定符合我国发展需求的物联网国家标准,推进我国物联网国家标准体系的建设,同时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的制定,以抢占制高点、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的成立,将充分整合物联网相关标准化资源,协调物联网的整体标准化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物联网产业协调发展大局,满足国家信息产业总体发展战略要求,适应物联网以应用为驱动、以需求为牵引的多种技术紧密融合的特殊需要,同时为政府部门的物联网产业发展决策提供全面的技术和标准化服务支撑。

安徽建筑电气学会举办技术讲座

(本刊讯)安徽省土木建筑学会电气专业学术委员会于日前在合肥京皖宾馆召开了2010年度第二场技术讲座。讲座开始前,安徽省住建厅科技处宋直刚处长对会议提出了几点希望:希望学会能将这种技术交流活动开展的更为丰富;希望能集思广益,各位专家能就一些重点课题进行研究。同时,宋处长对给予学会支持的厂家表

示了感谢。

在本届学术交流会上,来之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吴鹤鸣教授和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马明义教授,分别做了题为《TN-S(TN-C-S)低压系统接地故障保护》和《建筑弱电设计中安防系统需要注意的问题》的主题演讲。

来之全省各地的代表济济一堂,认真聆听专家报告,共同探讨目前安徽乃至全国建筑电气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众多颇具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精彩的主题演讲受到广大参会者的一致好评。技术交流会期间,现场学术气息浓厚,会议气氛友好和谐,达到了很好的学习、交流效果。

图片新闻

广州照明展:智能家居新品“夺人眼球”

日前落幕的第十五届广州国际照明展览会上,多款智能家居新品的展出再度成为展会上“夺人眼球”的一大亮点。

厂商

TCL-罗格朗发K5和美点两款新品

(本刊讯)日前,TCL-罗格朗在“海洋神话号”豪华游轮上举行了“K5和美点新品上市会”,来自全国各地的303名经销商亲历了本次活动。

作为TCL-罗格朗公司在2010年力推的开关面板系列新品,“K5”和“美点”将以更有竞争力的价格定位、快捷的物流以及富有吸引力的上市行动方案,使其具有更好的市场前景。

会上还特别设立时代创新奖,并为四位获奖的经销商拍摄了“自传式短片”,以获奖经销商与TCL一罗格朗合作间最深刻的事件为主线,展现他们在创新理念下克服困难的种种表现。真实反映了他们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解决困难,并越挫越勇的心路历程。同时也鼓励其他的经销商能够推陈出新,在经营理念上不断创新。

2010立维腾CCS培训圆满结束

(本刊讯)美国立维腾全国巡回CCS(网络解决方案认证安装商)培训近日在北京、深圳、南京、成都、上海、广州等地陆续展开。

在此次的CCS培训活动中,参与的人员逾400人,主要为网络规划和设计人员、工程施工人员、网络运行维护人员、网络安全保障人员、IT经理及lT技术人员等专业领域的工程师,培训活动针对现今最广泛使用的EIA/TIA标准、设计依据、安装注意事项以及系统测试都进行深入的剖析、介绍,同时插入很多精彩案例进行分析。参加全部培训课程且考试合格的人员将获得美国立维腾颁发的系统工程师认证证书。

培训中不时穿插了一些精彩案例,不仅对现场的样品进行讲解介绍,还对超五类、六类屏蔽线、万兆线进行现场测试。通过CCS认证培训及与各地工程师的交流,为立维腾的品牌影响力和综合布线产品业务拓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海尔U-home打造哈尔滨智能小区典范

(本刊讯)日前,海尔集团与蓝城地产就U-home应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哈尔滨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作为哈西板块的标志建筑,金域蓝城项目将成为海尔U-home智能家居的样板小区之一,海尔集团智能家电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总监陶海港先生和蓝城地产董事长杨国盛先生出席签约仪式。

作为面向未来城市运营的现代社区,蓝城地产携手海尔集团,率先将国际领先的海尔U-home智能家居平台应用于“金域蓝城”项目,为广大业主打造物联网时代的智能化高品质生活。据悉,金域蓝城项目在规划之初,就在社区敷设IP网络、设置入户的信息端口;全部住宅、公寓均搭载海尔U-home智能家居基础平台。业主在这一基础平台上,再选购海尔家庭网关、智能家电以及相关配件,即可实现基于物联网的远程应用、定时控制、情景模式等。

专家认为,作为哈西板块的标志性建筑,蓝城地产携手海尔集团、依靠海尔U-home技术、运用全球一线品牌,创造的是一种安全、便利、舒适、愉悦的全新生活方式,该项目的成功运作将为全国智能化小区提供学习的典范。

者尼私人影院超大屏幕畅享南非世界杯

(本刊讯)2010南非世界杯举行期间,者尼私人影院在位于北京顺义的优山美地别墅俱乐部举办了主题为“者尼私人影院超大屏幕畅享2010南非世界杯”的实况转播活动。

活动当天气氛火爆,者尼私人影院首席技术官MAX先生亲临活动现场为大家解读高端定制家庭影院所带来的独特观影体验。者尼影音设计团队也为现场嘉宾解答关于高端定制家庭影院的相关问题。并开展了现场实况足球游戏,畅享与世界杯互动的精彩生活。

本次活动为优山美地的业主们献上一场高清足球盛宴的同时,者尼私人影院也表示,此类大屏幕观赏活动将陆续在各大别墅区举办。

声音-争鸣

中移动:资源整合,打造物联网业务模式

中国移动物联网研究院院长赵立君近日在2010全国宽带通信及物联网高层论坛上表示,目前物联网在我国的应用主要有三种业务模式,分别为:垂直应用模式、行业共性平台应用模式和公共服务模式。

赵立君表示,垂直应用模式是大家常见的一种模式。它主要是针对某个企业或者一个行业开展的物联网方面的业务。这个业务只满足这一个行业或者企业的要求,在电力、石油、铁路等行业运用得比较普遍。

行业共性平台是指应用不仅仅服务于一个企业,而是服务于一类行业,比如物流行业、医疗行业、智能家居行业等。赵立君认为,行业共性平台应用模式与垂直应用模式有很大的区别。例如物流行业没有特别大的垄断企业,地域性比较强,而电力、石油、铁路等行业,垂直力度大,分公司遍布全国各地,对于物联网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赵立君指出,在物联网的优势逐渐显露之时,各省、各市都提出了自己的物联网建设规划,形成了物联网公共服务模式。

RFID:应用扩展促物联网产业链创建

从“第八届中国RFID与物联网国际峰会”获悉,去年我国射频识别技术(RFID)市场规模已达85.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3%,仅次于英国、美国,位居全球第三,2 010年我国RFID市场规模有望升至120亿元,同比增幅或达40%。离增长态势显露无遗。

中国信息产业商会会长、中国RFID产业联盟理事长张琪介绍,近年来在公共交通、不停车收费,路桥管理,铁路机车识别管理以及电子证照身份识别等领域启动的一批RFID的行业应用试点工程,开展了行业试点和规模应用。日渐成为我国物联网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RFID应用正逐渐从闭环应用向开环应用过渡,必将推动物联网完整产业链的创建。

声音点评:

要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首先须坚持融合发展思路,将业务驱动和技术产业驱动相融合起来,互动发展;在技术和产业方面,坚持融合理念来推进技术产业和应用的创新发展;积极拓宽国际合作,吸取先进经验,加快标准制定,寻找最佳商业运营模式方为目前要务。

海外

英特尔参与整合蓝牙与无线LAN

(本刊编译)英国英桥无线电子(CSRpIc)与美国英特尔宣布,将面向个人电脑市场共同开发蓝牙和无线LAN(Wi-Fi)的整合解决方案。

据称,该解决方案能将音乐、照片及联系

方式等数据用更短时间传送至个人电脑。共同开发将采用最新蓝牙标准Bluetooth 3.0+HS。该标准以可在原来的蓝牙中追加IEEE802.11标准无线LAN为特点。因此,此次的综合解决方案有可能以现有蓝牙的用户接口直接实现高速无线LAN通信等功能。

苹果iPad上市80天销量达到300万台

(本刊编译)美国苹果于近日宣布,该公司的平板电脑“iPad”上市80天销量达到了300万台。该公司预定7月份再追加9个国家进行销售,年内进一步扩大销量。苹果CE0史蒂夫・乔布斯表示,“人们喜爱iPad,它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正在努力,让全球更多用户拥有这款魔法般的终端”。4月3日在美国上市的iPad包括事先预订数量在内,首日销量超过了30万台。4月30日在美国上市了支持3G手机网络数据通信的机型,约1个月时间销量达到了100万台。5月28日开始在日本等全球9个国家进行销售。从4月发售到5月底,约2个月的时间里销量达到了200万台。

苹果表示,目前已经开发出了1万1000多个支持lPad的应用软件,在应用销售及发送服务“App Store”上注册的22万5000多个应用也几乎都可在iPad上使用。据美国媒体报道,由于iPad销量出色,分析人士将iPad的2010年销量预测值从之前的6207台提高到了750万台。预计2011年将达到900万台。

智能电子适配器:用电量轻松算

(本刊编译)随着天气转热,家庭的耗电量也急剧增加。贝尔金公司日前推出了四款具备能耗控制功能的智能电子适配器,可以帮您轻松计算用电量的多少。它的数字显示屏,不仅可以显示当前用电器所耗的瓦特数,还可以显示碳排量或者所需的电费。

其中Conserve Insight可以计算出单一插座一年耗费掉多少电。也能以月或以年做单位计算出这个插座制造出多少二氧化碳。Conserve Smart AV延长插座有连锁供电的效果,在绿色插座插上电视插头,延长线会自动侦测电视处于开或关的状态,绿色圈圈里的其它装置的供电就跟着电视走。Conserve Valet是用来充行动装置,充完电后会自动断电。Conserve Socket是自动断电装置,可以预设时间断电。四组节电插座目前预购中,价格落在9.99到39.99美金之间。

三星:触摸屏今后将成数字标牌重要趋势

(本刊编译)数字标牌领域全球最大厂商韩国三星电子目前表示,随着触摸屏在个人产品中顺利普及,逐渐走近消费者,触摸屏也将有望成为数字标牌显示器的未来技术发展趋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