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教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8 03:16: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外教培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外教培训总结

篇1

关键词: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管理和服务

2009年12月18日至2010年1月17日之间,本人参加了江苏省卫生厅的两岸医护交流计划,赴台北荣民总医院神经外科学习交流,短短的一个月间,台湾的风土人情还没有看够,但荣总神经外科已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祖国宝岛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台湾同胞热情真诚。在台湾我们得到了台湾医师联盟和医院领导的热情照顾,而且在交流学习上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台湾的医疗管理、医学教育模式均比大陆发展的要好,尤其是细致化的医院管理;人性化的护理制度;规范化的住院医师培训;与时俱进的医疗水平等等,使我此行得益匪浅。下面简单谈几点此次交流的体会,希望在今后的工作、教学过程中能加以借鉴。

1、台湾医师的工作强度和敬业精神。

相对大陆的情况来说,台湾神经外科医生的工作强度明显要高于目前大陆神经外科。台湾神经外科医生,特别是年轻医生,工作相当刻苦。部分同他们的体制有关系,因为神经外科专科医师一直到被聘为主治医师以前,工作单位并不固定,为谋求一个比较理想的职位,他们必须要拼命丰富自己的专科知识,以及手术的基本功。他们的工作时间很长,早上通常7点钟以前都到医院了,每个医疗小组的工作是相对独立的,到院后如果不是参加大交班(荣总医院神外不是每天都交班的,一般每周只有一次),就立刻投入到紧张的临床工作中去,先在主治医师的带领下查房,查房时间不长,查完房就进手术室了。每个临床小组每天都有手术,少则1台,多的时候有3到4台。虽然数量上的情况同苏州差不多,但是他们的人手很少,每个临床小组只有一个主治医师,下面有2到3个住院医师,没有研究生、进修生等。所以工作量相对来说比较大。手术如果比较大,经常会到晚上7点以后才能结束,甚至更晚。可以这么说,年轻医生基本上是整天泡在医院里,没有过多的时间从事休闲和个人活动。其别是住院总医师,更是差不多在参加一场魔鬼训练,在两年的住院总时间里,基本上所有的手术,所有的学术活动,所有的神经外科急诊,都由他来安排。一年的强化训练常常带领丰厚的果实,我发现由于他们手术的机会比我们的同年龄段医生要多得多,所以他们成长起来要比大陆的神经外科医师快一点。为了更好地投入工作中,所有的年轻医生都在医院附近租房,减少在上下班路上耗费的时间。台北交通拥挤,如果家里住得远,根本不可能早上及时赶到医院。

反观大陆的情况,我觉得有很多值得深思。一是现在的大学扩招,包括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扩招,虽然缓解了失业率对政府的压力。但是也使过多的医学院校学生涌入大医院中,虽然存在大医院看病难的现象,但是实际上各个临床科室的医生还是偏多的,深入了解医院的现状就会发现二者并不矛盾。医院看病难主要存在于三级甲等医院,是由于床位数、手术台、门诊容纳量等诸多因素制约造成的。但是就我看目前大多数的科室的医生数量是过多的,人才结构也不太合理。外科的情况基本上是年轻医生抢着上手术台,平均到每个医生身上得到锻炼的机会并不多。像荣总神经外科这样全台最出名的机构,他们每年培养的住院医生只有1到2人,而我们的各大附属医院,有的研究生导师每年招的研究生就达5人以上。虽然大家工作的热情很高,但是同他们比起来,由于医生数量比较多,每个人的工作量要少很多,存在一定的人浮于事的现象。可以说知名专家学者都很忙,但是应该得到正规化培训的年轻医生却缺乏临床锻炼的机会。有很多研究生或者博士生毕业后,并不能达到应该有的临床水平,为他们今后谋求工作、今后的事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由于现在大部分的医院人事状况已经饱和,医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部分学生产生了悲观的情绪,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动力,甚至有人一开始就产生了想混日子的想法。笔者曾经遇到过一位实习医生,问他几个问题是一问三不知,后来我希望他工作一周期间认真看书,一周后回答同样的问题,结果一周后仍然不能作答,令人失望。后来通过侧方了解到,该同学毕业后就放弃了学医的道路,弃医从商了。虽然只是的个别的例子,但是我不得不想我们的医学教学的一些基本的东西是不是有所偏差?今后的工作中,除了培养每位学子的基本医学知识外,是不是应该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帮助他们培养兴趣、指导他们今后正确的定位?比如说,社区卫生工作是今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大方向之一,指导他们今后积极往此方向谋求发展。

2、规范化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

台湾的专科医师训练是由各个专科协会制定的,参加者必须是医学院校的毕业生,经医师考试合格者。经过医师考试合格者可获得住院医师的资格,然后即可参加专科医师培训,一般不同的医学专科培训的年限并不相同,一般是3到7年,培训结束经过专科医师考试合格可以取得专科医师学会的认证书,专科医师取得后并不是终身制的,一般6年换证一次,6年期间必须修得一定的学分。住院医师经过培训成长为合格的专科医师后,如果得到某医院的接受,就可以被聘请为主治医师。完善的训练体系能为神经外科主治医师打下健全的知识基础及训练纯熟的技术,并培养前瞻的眼光及不断自我学习的能力,储备和更新医学人才,保障了神经医学的水准和品质。

从他们的培训制度我们可以知道,在成长为神经外科的主治医师之前,他们都不可能取得荣总医院正式员工的资格。所以他们在专科医师培训的阶段,必须要努力使自己临床技能到得进步并通过专科考试,只有成为一个合格的专科医师,才有可能被各个医院接受认可并聘用。而我们江苏省的情况是大学一毕业就开始找单位了,一旦被单位聘用,基本上没有什么特殊情况是不会被单位解聘的。研究生教育也大致如此。分析其中的差别,我认为他们的机制好在年轻医生在自己的黄金时间段能得到强化的训练,虽然我观察的时间不长。但是发现年轻医生在住院医师培训阶段,会得到非常正规化的培养。荣总同年龄段的医生,在手术操作、基础知识上的基本能力上要强于我们。除了个人谋求发展的动力外,这种机制对医院的约束力也是存在的。因为每个同档次的医院每年都有专科医师培训出来,如果荣总的神经外科培训出来的医生在别的医院被聘为主治医师后,实际临床水平不能达到必要的水准,势必会影响荣总神外的声誉。

而我们的情况是,参加专科培训的是定科的住院医师和研究生、博士生,定科的住院医师是本院医生,比起台湾的情况来说他们面对的压力要小得多。研究生和博士生要面临通过课题研究的关卡,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临床工作中来。另外由于大家的临床手术机会并不多,也没有一个标准来界定研究生或者博士生究竟应该达到怎样的临床水平,所以毕业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甚至连一些基本的常规手术都不能完成。现在国内的少数大医院也开始了住院总医师制度的实施,对将来进一步规范专科医师的培训我认为是大有裨益的,我希望省内也尽快出台住院总医师制度的培训方案,并使之法规化、制度化,必将对学科成长产生良好的影响。

3、注重对外的交流

荣总神经外科的历史很悠久,早在1975年建立之初,就非常重视对外交流,特别是同世界知名的神经外科机构进行交流互动。从1981年起,神经外科就派黄俊一医师和张光雄医师去美国Minnesota进修学习,全部由院内基金赞助出国,以后每年都保证有人在全球顶尖的神经外科中心学习。除了医生以外,还将专职护士和技术人员送出去培养。出国进修之处遍布北美、英、法、德、瑞典、日本等国。在他们颅底外科实验室的墙上,有相当多的业内公认的神经外科权威留下的手印,比如所Yasargil、Roton、Oinas等。每年在他们举办的国际性学术论坛上面,都有很多专家过来交流。在相关法律的支持下,他们还会邀请他们参加荣总的手术。

当然,我们大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也有越来越多的医师被送出去交流学习。但是就我们苏州神经外科的情况来说,仍然有借鉴之处。一是出去的进修人员虽然不少,但是很多是在实验室从事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或者是攻读博士后,与临床有所脱节。很多出去学习的医师虽然发表了很多基础医学的论文,但临床技能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个别的甚至是出去是为了所谓的“镀镀金”而已。二是与全球最著名的神经外科临床机构交流不多,而荣总神经外科只要年青医生专科医师培训结束,被聘为本院主治医师后,就会由院方派往世界最顶尖的神经外科从事临床学习。使他们的临床水平始终同世界上的先进技术保持同步。在荣总的日子里,我大部分的时间都呆在手术室里,通过观摩手术,我发现他们的手术能力和硬件设施,都是业内领先的。

还有一点,我认为也是妨碍了我们对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那就是语言问题。台湾的医学教育都是英文化的,没有翻译成中文的西医教材。医学生又是青年中的精英,大多英语基础良好,特别是口语能力普遍强于我们大陆的情况。平常交班、病历、病例讨论、学术活动都是用的英语,对于他们同国外同行之间相互交流带来了莫大的好处。我欣喜地看到,我们苏州大学医学部目前也越来越国际化了,比如说海外留学生的教学全部使用的英文教材,留学生的数量也越逐年增多,对于扩大苏州大学和附属医院的影响、提高临床大夫的英语水平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4、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

系统化的和不断完善的资讯管理使得荣总在很多的地方都节省了人力资源和避免人力浪费,从而把更多的时间还给病人,第一次看到那么周全和人性化的“安宁照顾”令我非常感动。但是遗憾的是我们没办法用镜头带回来和大家分享,因为那将涉及到人权,一个已经过世的人的人权,这也是我们一开始就深深体会到的人权的真正意义。在管理方面不仅是对病人人性化,对医生护士甚至是护工都能够做到人性化。台湾的健保制度是比较完善的,民众的满意度也很高,在健保制度的基础上,荣总更是以病人为中心,提供高品质医疗及良心服务。医疗服务的目的包括:快速而且有效地利用最新的医学新知及设施;恢复到亚健康的目标,达到预防疾病产生之目的;促使亚健康民众恢复到健康状态,达到促进健康之目的。

对于荣总的医疗服务,我体会最深的是人性的关怀,由于时间仓促,我主要是观察到了护理部对病人的悉心照顾。令外,我参加了小儿神经外科的脑瘤患者整合门诊的活动,同国内近年来流行的MDT略有不同,主要目的的回访术后的脑瘤患儿。活动不光由神经外科大夫、病人及其家属参加,还包括放疗科、放射科、护理部等相关人员共同参与,活动会给小儿及家属分析病情,提供建议,包括护士都会给每一位病员提供合理的建议。我想这样的服务给病人带来的不仅仅是医疗方面的指导,更主要的是带给他们了温暖和关怀。

篇2

关键词: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策略

1.对体育教练员角色及教练员岗位培训认识的研究

      体育教练员在运动训练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运动员的运动技能水平。高立东(2007)对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现状加以分析,指出教练员培养是发展体育事业特别是发展竞技体育的关键,教练员是运动场上的主导。因此,千方百计规范我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使广大体育教练员能够接受正规的岗位培训,以保持其执教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随着竞技体育的日益发展,国内众多学者也在逐步重视对教练员能力以及教练员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谢燕歌(2010)对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可持续发展进行思考,指出教练员岗位培训是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发展的基础,教练员岗位培训的质量与效果直接影响着培训对教练员的吸引力和教练员的学习积极性。林华(1995)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对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现状进行了探讨,着重探讨了有关组织管理体系、培训条件、教学效果、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经验、成果与存在问题。

      综上所述,我国对教练员在运动训练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重视,对我国教练员的岗位培训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和研究,然而有关研究只是对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状况进行概要性的总结,细致深入的研究以及实际可行的培训策略很少,这些方面可作为今后研究的方向。

2.国内外教练员岗位培训模式的比较研究

      我国教练员的岗位培训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借鉴了国外教练员岗位培训的一些优良模式和先进成果,通过分析国内外培养模式的区别,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完善我国的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

      刘洋,王家宏,张宏杰(2009)对中德两国教练员岗位培训体制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两国教练员岗位培训在级别划分、培训资格证的有效期以及继续培训工作的管理等很多方面都有所差异,建议我国借鉴德国教练员岗位培训经验进一步完善教练员岗位培训合格证的管理制度。陈作松,褚斌(1998)通过对日、德、英、澳、加、美、中国等世界体育强国教练员岗位培训的内容设置及特点进行比较研究,对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模式进行了剖析,指出我国在培训内容上、培训机构管理上、培训制度上、培训时间上、培养形式上均较为合理,有利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陈宁(1996)通过讨论中国、日本、英国、德国、澳大利亚五国教练员岗位培训模式,对构成培训模式的主要因素进行对比研究,揭示培训模式中的内在联系,反映教练员岗位培训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各国都十分重视教练员的训练,培训模式大体相同。

      在国内外教练员培训模式的比较研究方面,国内研究人员积极研究,学习国外教练员培训的先进经验和成果,试图通过对比发现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有针对性的完善和提高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的质量和水平。出发点虽好但却没有很好地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进行,因此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3.提高教练员岗位培训质量的策略研究

      近年来国内有关学者对提高我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质量的策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对策。如柴国荣,詹建国(2009)对我国高级田径教练员岗位培训班教学内容进行了较全面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多数教练对培训内容表示认可,但还存在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比例不当、创新能力培训不足等问题。邢文华,余学峰,钟秉枢等(2002)在“体育教练员继续教育的设计与实践”一文中对教练员岗位培训的基地、培训、考核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以体育类院校为基地、采用培训、考核一体化等观点。刘雅玲(2007)在“与继续教育结合同国际培训接轨——乒乓球高级教练员培训对策研究”中提出了创建远程教育网、抓好继续教育、构建教练员能力评估机制、倡导案例教学四点乒乓球高级教练培训的对策。

      我国学者对提高教练员岗位培训质量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大部分的研究都是结合各级各类、各项目教练员岗位培训班进行的。研究工作源于教练员岗位培训实际,研究内容真实可信,对问题的剖析以及相应对策的提出针对性较强,研究成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重大。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提供了有利的理论和实践支持,很好的保证了我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教练员岗位培训班的工作开展主要从培训形式与内容设计、培训教材的编写、培训师资的征集与选拔、培训课程的设置、培训效果的评估及考评、培训资金的筹集和分配等方面入手。对比国内外教练员岗位培训模式发现,我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模式在内容、管理、形式等方面均较为合理,符合我国实际,但也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强、创新能力培训不足等问题。

      4.1.2对提高我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质量的策略研究工作主要结合教练员岗位培训班的开展进行,这有效的保证了研究的开展以及研究成果对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4.2建议

      4.2.1在研究我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相关问题是从我国实际出发,可以借鉴国外教练员岗位培训的先进成果但要注意结合我国实际开展工作,不能简单复制。

      4.2.2努力建设完善各级各类教练员岗位培训班制度,为我国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体育教练员,为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高立东.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现状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6(5).

[2]谢燕歌.对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中国体育报,2010.

[3]金学斌,林华.我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现状的研究[J].西安体院学院,1995,12(04).

[4]刘洋,王家宏,张宏杰.中德教练员岗位培训体制比较[J].体育学刊,2009,16(3).

[5]陈作松,褚斌.中、外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的比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1998,34(8).

篇3

关键词:青少年素质教育校外资源利用

一、以校内教育为基础,发挥校外教育资源的互补作用

改革开发以来,校外教育逐渐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基础教育不可分割的部分。如今的校外教育不再像以前,仅仅对校内教育的补充、扩大和发展。两者是一种教育资源的互补,学科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两者相辅相成,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以往学校教育以知识为本,如今转向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课程。学校传授理论知识,校外加强实践能力,这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如今学校课堂学科性过强,无法融入新知识与新教育,比如现在关心的环保、自然灾害、希望工程、禁毒禁赌、国家安全此类问题。不同的教育体系互相包容,形成互补的模式。我们还可以以校内的科技教育资源为载体,开展校外的深入学习与研究,比如说,小课题的研究,参加校外小论文的评比,创新大赛等。通过与校外其他学生的问题讨论、意见互换、研究成果共享,能增加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及团队合作精神。学校应该做好宣传工作,鼓励学生利用校外教育资源,科学教育的有机渗透,最大限度的吸收知识。

二、分析问题、研究对策(基于温州青少年校外教育的调研)

(一)以温州为例,浅析问题

以200位来自温州鹿城区,瓯海区,龙湾区的家长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将城乡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比较研究,剖析温州青少年校外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

1、温州市各个活动中心的情况分析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有将近一半以上的家长对公共校外青少年活动设施不满意。而在对这些比较满意的人群中他们对为何选择参与校外教育活动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有大约30%的人认为校内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大约55%的人认为除了课本知识,还想锻炼其他能力,比如:强身,动手能力,少数家长认为现在家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多些时间与其他孩子接触,能做到因材施教,并且小班制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

2、家长对校外资源场所的意见分析

此百分率说明家长对各个场所的意见大部分原因来自安全问题,其次是师资力量。

3、从调查中总结出城乡校外教育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第一,政府不够重视,资金不到位;第二,城乡市民对校外教育的重视度有差异,乡镇学生涌入城市。其中第二点原因是主要的,占了将近85%,所以以后要多从这个方面考虑。

三、研究并总结中国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对策

(一)准确定位,把握好硬件上的建设

教育观念上的彻底改变,服从教育部门的统筹安排,共同管理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对工作机制进行改革与完善。对私立的校外教育机构要严格把关,对审批、准入、监管和考核机制进行改善并严格执行。取缔不具备办学要求与资格的校外教育机构。校外教育培训应当纳入政府部门日常工作中,严格管理,这样使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成为一个整体,更有利于青少年的发展。政府应加大宣传,提高大众的认识,关注青少年身心发展;政府部门也应做好协调、调配、指导与考核等工作。在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上,应进行合理的规划,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在财政投入上,应将此财政支出纳入到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制中去。鼓励社会各界筹措资金投入到青少年校外教育中去。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力度加大;应制定一系列的奖惩措施,如职称、职务晋升等,有利于吸引优秀教师投身于校外教育事业;制定外聘教师制度,加强对外聘教师的管理。

(三)缩小城乡差异

因城乡之间收入、知识与整体素质等方面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必然会出现对青少年教育理念的差异,更不用说校外教育方面了。虽然说村镇人们的教育意识增强,但教育理念未得到改变,大多数人们认为教育是学校与教师的责任,只要是送进学校了,那就完成了家长应尽的教育使命,改变理念是村镇校外教育的当务之急。大部分村镇的校外教育是由社区负责开展的,管理不规范,管理体制不完善;学校则因为经费、安全等问题,极少或是从未组织过学生参加校外教育;村镇家长本身的教育水平偏低,无法开展家庭教务,所以说校外教育在村镇未曾得到合理的发展。我们提倡村镇学校与校外教育成为一个共同体,以家庭为基础,政府为主导,社区与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推进青少年教育在村镇健康迅速的发展起来。

青少年校外教育不容忽视,充分利用与开发校外教育资源,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脉搏,培养创新人才,发展政府部门的领导作用,为我们的下一代创造更好地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吴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我市校外教育基地的作用.成才之路,2009,(11):8.

[2]吴鲁平,彭冲.中国青少年校外教育政策研究――种文本内容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10,(12):30-35.

[3]刘颖.校外教育机构在新形势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与思考.中国校外教育,2010,(10):5.

[4]赵刚.校外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4):100.

篇4

关键词:外籍教师;聘用管理;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281-03

一、外籍教师聘用的相关概念

(一)外籍教师聘用制度及外籍教师的内涵

外籍教师聘任制度是指学校和外籍教师在双方平等自愿、“双向选择”的基础上,以签订聘任合同的方式确认外籍教师职务职责以及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教师任用制度。

1996年制定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聘用外籍专业人员管理办法》又规定,外籍专业人员是指应聘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工作的外国专家、外籍教师及教学和项目管理人员,对其管理工作纳入国家对聘用外国文教专家(即在我境内从事教育、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卫生、体育工作的外籍专业人员)的管理系统,实施统一和归口管理等等。这种定位观念既构成了现行制度的基础,又受益于现行制度的支撑,多年来一直居于主流地位,并在高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着广泛的影响。

根据国家外专局的相关规定,从2004年10月1日起,在外国专家申办来华职业(Z)签证时,实行《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证》的办法。即凡需要办职业签证的外国专家,应凭国家外国专家局《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证》、被授权单位的签证通知函(电)及本国有效护照或能代替护照的证件,到中国驻外使、领馆(处)申请职业(Z)签证。外籍教师是属于文教类外国专家。

二、对Y民办高校的外籍教师聘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该民办高校建校于1998年,是山东省教委批准建设的一所全日制民办高等院校并且曾是山东省前三所民办职业院校之一,经教育部批准,纳入国家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具有统招资格的民办普通高校。“外教多,外语强”是这所学院的特色,外教授课的范围不仅仅是口语,还涉及写作、翻译、概况等科目,其中韩语、日语专业的师资主要以外籍教师为主。该学校外籍教师有二十余名,其聘用途径如下:一种方法是通过在校外籍教师的介绍;一种方法是通过友好学校的介绍;还有一种方式是通过外专局引进外国专家,最后是网上招聘信息,对于该学院前三种是主要的途径。通过调查,Y民办高校的外籍教师应聘动机与满意度分析如下。

(一)外籍教师来校任教的动机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表明,历年来外籍教师来Y民办高校工作的动机有以下几种动机。

1.对Y民办高校所在的城市感兴趣

许多外籍教师选择在Y民办高校工作的原因是Y民办高校所在城市是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故乡,对他们有特别的神秘感和吸引力,这样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内陆小城市,能够体会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圣城的魅力,使得外教一定要亲身体会一下,这类外教占15%。

2.对中国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感兴趣

这类外教大多是旅游爱好者和美食体验者,他们希望通过在中国工作,可以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在周边和有名的地方进行旅游,体验中国文化,游览名胜古迹,工作报酬为他们旅游提供了资金支持。这类外教所占比例大约为10%。

3.积累经验型

这类外教在他本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工作经验尚无,他们想来体验一下中国,积累一定工作经验,顺便学习一下汉语,然后决定留在中国还是回国发展,这部分外教虽然很年轻,但是适应能力较强,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也很乐于与他们交流,唯一一点就是这类外教对教学主动研究会少一点。这类外教流动性较大,一般工作1-2年,这类外教的比例大约为25%。

4.发挥余热型

这类外教的年龄大约在60岁之上,他们大多数在本国已退休,在本国有一定科研成果或是职业成就,他们中有的已经来过中国,有的他们朋友也在中国从事各类工作,他们向往中国,希望发挥他们余热,为中国教育和中外交流做一点贡献,他们能够长期稳定的教学,而且认真负责,这类外教占到35%。

5.对中国高等教育感兴趣

这类外籍教师多为民办高校与友好学校的合作内容之一,友好学校的即将毕业的在校生。他们以交换生的身份来,要有专门的教师给他们教授汉语之余,他们也担任几节口语课,和中国学生交流,了解一下他国高等教育状况以及出国留学等事宜。这类外教只占到5%。

(二)外籍教师心理满意度差异分析

心理满意度是指人们将现实的评价与主观期望进行比较而呈现出的心理差别。心理评价高于预期目标,心理满意度就高,反之就低。心理满意度会影响人们情绪、兴趣、积极性以及对环境的评价。

经过对Y民办高校的外籍教师的调查与访谈,得出以下结论。

1.外籍教师对该高校的外籍教师管理满意度低

80%的外籍教师对该高校的外籍教师管理满意度低,15%的外籍教师认为还可以,只有5%的外籍教师认为满意。对于满意度低的原因,不少外教认为,学校对外籍教师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没有对外籍教师的激励及奖励措施,奖惩不分明;学校对外籍教师的日常生活关怀不够;外籍教师没有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

2.外籍教师对课堂中的言语互动满意度低

英语课堂需要很多互动,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然而,对外籍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表明:75%外籍教师认为师生间的言语互动不足,学生习惯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究其原因:课堂上的互动始终受传统课堂上授课模式的影响;外教课堂的互动受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的影响。

3.外籍教师对学校自然环境满意度高

所有的外籍教师对学校周边的自然环境表示非常满意。Y民办学院地处郊区,一所自然景区内,空气清新,俗称“天然氧吧”,周边环境安静,非常适合学习与工作,所有的外教都表示喜欢这里的天然环境。

三、Y民办高校在外籍教师聘用上存在的问题研究

(一)聘请外教的目的和作用认识不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生源的减少,作为高等教育的一股后起之秀,民办高校经过了迅速发展,又面临生源紧张的困扰,作为Y民办高校跟大多数民办高校一样,聘用外籍教师除了担任语言教师之外,更多的是把外籍教师作为招生主要宣传点,来吸引家长和学生的眼球,那么外籍教师到底有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还得进一步去落实。

(二)选聘条件的确定和把关不严

由于Y民办高校地处县级市的郊区,聘请外籍教师的渠道不够畅通。学校里的大多外籍教师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和相关培训,也有极少数的外籍教师没有受到正规的教育或相关培训,对待教学不够认真负责,脾气古怪,很难与学生打成一片,严重影响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三)岗前培训不到位

岗前培训是外籍教师管理工作的第一步,也便于以后外籍教师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外教来该校后,学校外事办部门就安排外教的岗前培训。此外还会分发给外籍教师学校印发的各部门负责人的联系方式和校内电话簿,外事办人员需要把外籍教师的来华日期,护照签证的复印件以及外籍教师需要办理报到及体检等程序尽快安排好,提前给外教一个通知,以便外籍教师安排好时间。

(四)考核制度不完善

对于Y民办高校的外事办有两名人员组成,一名是主管领导,另一名则是外事办的办事人员。外事办人员是由外语系推选一名英语教师或普通行政人员兼任外教管理人员。聘请外籍教师时只是经过简单的面试甚至没有面试就直接聘用,没有事先做好外教的教学计划,只是将课程表、教材交给外教,口头解释一下教学课时、进度及要求,对他们的实际教学能力、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他们的实际教学情况不做调查,没有对外教进行科学、有效管理。

(五)评估反馈不及时

Y民办每到学年末,都会由教务处组织以问卷打分的形式对本国教师和外籍教师进行一次评估,但是学校对此项工作也不够重视,而学生对此次打分也不够认真,他们认为打多少分也无所谓,不会影响外教的去留,所以评估只停留在表面,把信息再反馈到学校或外语系,再到外籍教师本人,又会有一段时间。

四、民办高校聘用外籍教师的对策研究

(一)明确外籍教师的聘用原则和聘用目标

对于一所民办高校,我们要有清晰的聘用原则和聘用目标。对于聘用原则和目标,我们总结如下,专门领导负责的原则,可以有专门领导或者校长专门负责,制定聘用计划并全面负责实施;按需聘用的原则,根据学校发展需求,聘用外籍教师,而不是盲目聘用;依法聘用,外籍教师的聘用,要遵守教育法规,以及外专局制定的有关规定;择优录用的原则,民办高校在聘用外籍教师时一定综合考察,严格把关,聘用最优的外籍教师。

(二)规范外籍教师的聘请工作和聘用制度

1.拟来华任教的外籍人士必须持职业签证入境,入境后由聘请单位为其办理居留许可证;持旅游签证入境的外籍人士在抵达目的地之后不能改签为居留许可证,也即不能合法在中国工作。

2.拟来华任教的外籍教师必须提供相应的材料:《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申请表》、个人简历(包括学历、工作经历)、最高学历证书或专业资格证明材料复印件、经中国驻外使、领馆认证的外国卫生医疗机构或中国政府指定的卫生检疫部门出具的健康证明书、原任职单位推荐信、护照复印和两寸照片等材料。

目前,来华任教的外籍教师必须至少拥有学士及以上学位。如果有随行家属的,必须同时提供随行家属的护照复印件、随行家属与拟任外教的关系等相关证明材料。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健康证明书。拟任外籍教师必须在入境前向聘请单位提供健康证明书,且此健康证明书需经驻外使、领馆认证。

(三)积极开辟外籍教师的聘用渠道,确保聘用外籍教师的质量

1.积极开拓官方渠道

通过我驻外使、领馆教育处、驻华大使馆或领事馆推荐人选;通过我国政府相关部门与国外政府部门或组织签订协议,聘请符合条件的外教;通过各省成立的正规引智中介机构推荐人选。

2.建立非官方渠道

通过有校际交流关系的大学推荐人选;通过海外校友或国际间的民间友好组织推荐人选;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手段的功能,通过互联网向世界发送招聘启事,扩大选聘范围;充分利用学校中方教职员工或外教推荐合适人员。

(四)认真及时签订聘用合同,加强外籍教师的岗前培训

外教到达学校后,由外事办人员代表学校尽快与外籍教师签订合同。该合同是由国家外专局统一印制的中英文对照合同,由外教审阅后在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去签订。除了国家规定有关待遇外,也可以在其后附加条件,如是否享有带薪的假期,是否享有一年几次的往返机票,病事假如何处理都应该写清楚,合同签订后,就应该认真按合同的规定认真执行,如果在执行过程中,如果发现由不妥之处,应该与外教协商,修改或签订补充协议。

为了帮助外教更快地融入在校的生活,更好地开展在校的工作,对外教的岗前培训是很有必要的。岗前培训的内容应全面、详尽,具体内容应包括:培训内容包括:介绍学校的概况和外事工作人员的分工;熟悉校园周围环境;培训在华生活常识;介绍学校的课程体系及本校学生的接受能力、英语基础等。通过到职培训,体现学校外事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更能够消除外教初到中国的陌生感,赢得外教的信任和尊重,以方便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

(五)健全外籍教师的考核机制,保证教学质量

为保证外教的教学质量,提高聘用效益,对外教的教学工作应该要做到有规划、有监督、有评估。

1.提出教学任务,制订教学计划

让外教在执教前首先熟悉教学大纲,清楚所教课程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了解授课对象的外语水平,明确教学任务。

2.对外教的教学进行监督和检查

组织日常教学检查,教学管理人员深入课堂听课,了解外教教学及学生学习的最新动态;通过教务会、教学研讨会、座谈会等方式与外教沟通信息,交流教学经验;征求教师和学生对外教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做好信息反馈和问题处理工作。

3.定期开展教学评估

外教教学评估,应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学生、教师、外教单位领导、外教本人评估和集体评议相结合的方式评议,使外教感到一种约束力和推动力,促使他们在教学态度、方法和效率等方面不断提高。并将评估结果纳入外籍人才信息档案,作为提升工资或奖励的依据。

(六)加强对外事人员、中国教师的外事教育

外事工作人员要和来自各个国家的人打交道,要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个良好的外事人员要具备以下几点素质:要有一定政治素养和外语的专业水平;要熟悉关于外教的法律法规;要知晓各国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礼仪;要关注国内外的重大时事,最重要的要有不断学习的精神。另外,学校要有通过派出学习等形式,来使外事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切实把外事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于亭亭.高校聘请外教工作要力求创新[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2]殷丽娜.对高校外籍教师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3]蒋川.论高校外教的聘用及管理[J]现代商贸工业,2011,(17).

篇5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师 教师培训 不足之处

AbstractThe professional learning of teachers is a sustainable process. Basing on the training program f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of Jiangxi Province, the author(a member of the training team)analyzes the features and operation of the program.. The article also points out some weaknesses and put up some sugges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training program.

Key word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training for teachers, weakness

当前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培养具有专业化水准的教师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尽管我国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专业化标准的要求,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教师专业化尚有不少的差距,必须改革和发展教师教育,推进我国教师专业化进程。自1990年始,江西省教育厅委托江西省外语培训中心与爱德基金会联合举办中学英语教师脱产培训班,跨度为半年或一年,培训对象由各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按分配名额择优选拔,要求是长期从事中学英语教学或研究、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或教研员;外语培训中心在培训中要建立受训教师档案,建立跟踪反馈、评价服务机制。同时,配备了班主任,制定相应规章制度,保证学员的出勤率和学习效率。举办这个中学英语师培训项目,目的就在于提高中学英语教师的英语语言能力和英语教学能力,强化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意识,并且向他们介绍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以期大面积提高江西省中学英语师资的质量。

作为外语培训机构的一员,目睹并参与了其中很多期的培训,看到了很多可喜的进步,但同时也看到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教学的改革,我们的培训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本人主要从江西省中学英语教育普遍情况着手,介绍本中心培训课程的具体实施情况,同时对于不足之处提出一些个人的见解,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英语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

江西省中学英语教师中大专学历不到总数的一半,本科学历只占14%,其余的为中专学历。而且这些教师中部分为非英语专业转岗教师。其次,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师资特别贫乏。他们虽然大部分拥有一定教学实践经验,但是除了承担繁重的英语教学任务外,极少有英语语言实践和交流的机会。他们几乎没有与母语为英语者交谈过。此外,在经历了长时间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后,英语综合能力方面简化现象十分严重,如连贯性的流利表达简化成为单一的课堂单句和词语表达,词汇量仅限于书本词汇表,英语思维也被一些固定的词、句子、句型所禁锢,而近年来,在新中学教材中,编入了大量生活化、趣味化,时代化的材料,以实践性教学为主,这对于听说能力已经逐步退化的中学教师是个极大的挑战。一些中学英语教师仍然坚持课堂讲授和强化练习,忽视教育的素质培养功效; 注重以分数为标准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大多数的教师迫切需要提高交际能力,综合语言能力以及理论素养。

我们的中学英语教师脱产培训班的口语强化是整个培训中的重中之重,强化口语教育的内容设计主要就是以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为目的。由南京爱德基金会派来的外教授课的时间占了绝大部分,约70%每天都安排了课程。他们使用的教材中有些是基金会的培训教材,同时外教再根据每期学员的实际情况和中方教师的建议,自选一些教材,并为学生提供其他相关的材料,社会上大量有关书籍、报刊、文章等都可为课堂所用,在课堂上他们也非常偏好挂图,单词卡,学员作品等,教学内容新,时代感强,学员也有兴趣。通过对外教课程的观摩,我们发现他们教学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以会用,能交际为教学目的,从不过分关注学员的语音和语法小错误。因此,学员课堂参与性非常高,表达的欲望也很强,课堂气氛自由热烈。同时,外教备课的出发点更多是以学员为中心,激发学员兴趣,每堂课都有些新的东西,教师更善于引导学员自觉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学员的许多学习活动都是以团队形式来完成的,每一个人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除了课堂授课外,外教还根据需要带领学员进行课外参观讲解,利用下午或晚上的时间开设英语角和影视英语欣赏或视听英语新闻辅导,丰富了教学活动。正是由于很多教学上的中外差异,学员的兴致越来越浓,他们感觉不仅综合交际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而且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有了很大的启发。

长期以来,英语教师的岗前培训及继续教育都把重点放在了英语的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训练上。培训主要通过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目的在于为教师们提供更多的接受语

言知识的机会。时至今日,在国内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仍然缺乏有效结合。一方面,教学任务的繁重使得教师无暇顾及理论学习,更直接的原因是大多数教师对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的认识仍有许多误区。他们不重视对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认为理论空洞乏味,很难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他们的教学方法更多的是通过经验,同行相互学习借鉴,直觉或通过阅读《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中的教案范例而得来的。对他们来说,引进的一些语言教学的重要著作由于理论深度和语言障碍等原因,阅读起来仍然十分困难。但实际是,任何一个称职的教师都应该有能力不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换言之,就是要为具体的教学活动找到理论依据。理论可以帮助他们完成从直觉教学到反思式教学的转变。因此,针对实际,我们培训曾选用了《英语教学艺术探讨》、《中学生英语学习方法研究》、《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等教材。授课方式由中外两方同时进行。外教重点放在教学法上,更多地介绍英美中小学的课堂教学.组织师生讨论平时教学中的问题,以教学研讨会的形式进行;同时中方教师结合国内教学理论与实践,利用学员说课,教师参与讨论的方式,大家就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进行交流、探讨。由于学员全部为具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我们充分利用他们的经验优势,在讲授理论时不仅请学习者从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提供实例,而且还请他们讨论从理论中得到的启示以及其在今后的教学中的运用。这样一来,把理论实践化,使其能更好地融入到教学中去。

中学生往往是从英语教师那里获得英语信息的,在这一过程中,极容易形成一种固定型的发音和表达习惯,有时到了成年这种语言习惯都难以更改。因此,准确的拼读和辨音能力是一个英语教师必备的素质。而这正是很多国内中学英语教师的一大弱项。从参加培训的学员可以看出,他们的英语单词的发音和语调,尤其是一些常见单词的发音都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对于一些基本的语音知识,如音节,重音,模棱两可。其原因主要在于我省师资力量的薄弱和缺乏,教师的整体水平偏低,代代相传,使得问题越来越严重。在培训中,学员一方面可以通过外教教学纠正发音,改善语调,另外,还安排了语音语调课程,由中方教师对学员的语音语调进行群体和单个辅导,尽量弥补他们的缺陷,同时特别强调学员在课堂课外有意识地去注意自己的发音。

在为期一年的中学英语教师培训中,还开设了听力教学,中学英语课件制作(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主要通过上机操作培养学员制作课件、设置网页、搜集资料等应用能力以及英美文化背景介绍等课程。同时,教研及教育教学实践有机地贯穿整个学习阶段,培训结束后,要求学员以论文的形式总结心得体会,并不定期地收集培训后学员的授课情况的反馈。我们了解到他们普遍感觉口语能力的提高和综合交际能力的发展,深切感受到"环境造人"的重要性。同时回校后授课的信心大增,在教学方式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此外重要的是他们从外教和中方教师身上看到了一种敬业精神。但欣喜之余,我们也应该从多年来的培训过程和效果中看到一些不足之处。具体体现如下:

1. 外教。我们的中学英语教师培训是以外教授课为主,因此外教的整体素质至关重要。从总体来看,学员还是更希望英语发音纯正的外教授课,这样能让他们感受到真正的语言环境,接触到纯正的语言文化。由南京爱德基金会选的外教大多来自英美国家,发音纯正,而且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有一定的掌握,经过一段时间磨合,能够较好地结合学员的特点,因材施教;但也有一些来自英美国家外的教师发音让学员接受有些困难,要花较长时间去适应,这样一来势必会影响整个教学进程。据学员反馈,有些外教缺乏授课经验,对一些话题的扩展,深入做得不到位,甚至有些照本宣科,这样一年下来,学员手头上的教材,外教的影印资料非常多,但实际上真正使用得当的没有多少,造成资源的浪费。而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开办的英语角,影视欣赏也有时因为外教引导不足而导致学员逐渐丧失兴趣。

2. 教学实践观摩。通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公开课学习观摩等形式,使学员在演练课堂教学技能中丰富自身经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我们的培训虽然很注重教师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学员参与讨论也比较多,但是他们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到一些重点学校去观摩公开课,特别是想聆听新课程的讲解,我们也是尽可能地想办法联系听课的机会,但实际上由于大多数学校都怕这样会影响教学进程和教师的正常教学,都不乐意其他学校的教师组织来听课。(除由省市教研室安排的教学交流活动外)。因此,还有望于省教育厅,培训机构和各中学加强沟通和理解,可轮流指定教学交流的学校,或可组织省市内中学优秀英语教师担任导师,与学员共同参与学习。

3.学员的自主性。虽然我们培训的形式多样,其中不乏讲座,研讨,师生互动交流。但总体来说,仍然沿袭传统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培训模式,与课改中所提倡的“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创新性学习”等教学观念产生冲突。没有给教师提供足够的参与、体验和实践的机会,即使培训中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策略和技巧,教师也不会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自觉地运用,我们应该多让学员自己上示范课,通过所掌握的策略创造出有效的教学方法,然后教师点评、讨论,以便提高。

4.新课程标准的培训。目前新课程改革已进入推广实践阶段。对于城市中学教师来说,通过接受教研室,各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参与“示范课”的演示教学活动、进行多媒体课件设计比赛、参与语言学与教育学的专题学习等,能够更好地适应新课标。但是我们的学员很多是来自县级,乡级中学,对新课标知之甚少,而参与新课标培训的大多是学校主管教学的人员,如校长,再由他们对自己的教师进行培训。即便如此,很多受训老师反映培训的内容过于笼统,流于形式,难以把握实质。他们对于如何应对新课标改革还存在很多疑惑。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在今后的培训中加大新课标的培训,首先要让教师了解《新课标》的理念,然后再进一步挖掘与培养教师应对新课改的能力。方法还是要加强交流,到重点学校参与培训与学习,也可以邀请优秀的教师进行授课,互相听课、评课,使学员们掌握新课标的实质和课堂活动技巧。

5. 学员的后续学习。每期培训结束后通过学员的反馈我们了解到,他们通过培训有了很大的收获和很多的感受,在最初返校后的实际教学中,能够很好地应用所学知识,效果也很明显;但是,一些掌握的文化,历史知识,甚至新词汇,听说能力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慢慢消退了,这自然是一大遗憾。作为专业培训机构,我们应该给他们提供后继支持和发展,组织学员和培训教师,学员之间加强训后交流,可以通过建立网络信息平台,使他们不受时空、地点的束缚,互相学习,促进发展。还可以依照实际情况对学员进行循环轮训,使老学员有再受训的机会。

中学英语教师培训是个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作为师资培训的主要基地,我们应该不断地结合当前教学发展趋势,调整办学思路,创造良好的培训环境, 检验培训效果,采取切实可行的培训方式, 努力稳步提高我省的中学英语教师师资水平。

参考书目:

1. Elliott, J. 1991.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M]. Philadelphia: OpenUniversity Press.

篇6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紧密围绕党工委、管委会重点中心工作,服务发展大局,维护社会稳定,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广大青少年,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夯实关心下一代工作基础,提高关心下一代工作质量,推动关心下一代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加快实现“打造高新产业集聚区、建成产城融合示范区、构筑宜居宜业新城区”总体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工作目标

围绕建设“学习型”关工委的要求,动员和组织集中学习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系统讲话精神,积极投身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践行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广大青少年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推进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健全17个村(社区)中心辅导站班子,加强村(社区)电子阅览室建设,实现辅导活动常态长效;加强“五好”关工委建设,典型引领,全面提升,开展各村(社区)创建“五好”关工委活动;积极开展“三好标兵”竞赛评选,进一步完善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的教育评价体系,促进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

三、主要举措

1.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系列讲话精神为抓手,推动关工委工作扎实开展。

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系列讲话精神集中体现了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起到了指导全局的作用。各基层关工委要通过组织专题报告会、培训会等形式,带头学习、认真领会全会文件及讲话精神,不断充实理论素养,不断丰富关心下一代工作思路,切实把关工委工作融入到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全局工作中,为经济社会发展发力助阵。

2.围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践行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以“三爱一践行”主题教育活动为核心内容,广泛发动学校师生,通过座谈会、文艺表演、图片展示、影像播放、征文比赛、讲故事、手抄报、制书签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弘扬当代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教育以中小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从小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进一步深入理解“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三个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主题教育活动作用,教育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使青少年认清肩负的重大使命,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发立志。

3.加强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促进关工委管理机制长效化、关工委活动常态化。

根据“完善机制、提高水平、办出特色、增强吸引力”的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目标要求,在加强校外教育辅导总站建设的前提下,着力加强村(社区)校外教育辅导中心站建设,做到资源共享、上下共进,健全村(社区)辅导中心站班子,全年举办两次村(社区)辅导中心站人员培训活动,做到机制长效化,活动常态化。大力推进村(社区)电子阅览室建设,力争5-6个村(社区)自行配备3台电脑,争取上级扶持3台电脑,为丰富校外教育辅导站活动和方便青少年学习提供条件。

4.组织开展“三好标兵”竞赛评选活动,引导青少年积极向上,积聚道德正能量。

以“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的标准和要求,在全区中小学生中积极开展“三好标兵”评选活动,不断提升青少年的道德水准。弘扬“三好标兵”的先进事迹,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形成以群教群、典型引领的教育宣传模式,促进广大青少年学习“三好标兵”、争当“三好标兵”,成为政治坚定、学识优秀、身心健康、情操高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5.深入开展“五好”关工委创建工作,促进关心下一代工作再上新台阶。

对照创建“五好”关工委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基层关工委的组织、思想、制度和作风建设,及时调整区、村(社区)关工委班子,督促“五老”人员不断更新理念,抓好2-3个村(社区)关工委的示范建设,确保两个村(社区)成为市级关心下一代先进村(社区),力争一个村(社区)成为南通市级“五好”示范村(社区),以点带面,以面扩片,促进全区关心下一代工作优质均衡发展。

四、工作安排

一月份,校外教育辅导总站举办寒假培训班。

二月份,制定全年工作计划。

三月份,配合学校、企事业单位植树绿化,对青少年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号召广大青少年开展“学雷锋活动”,弘扬社会公德。

四月份,动员“五老”同志结合学校祭扫烈士陵墓,对青少年加强革命传统义务教育;发动中小学生制作“三爱”书签,实现“我的中国梦”。

五月份,健全各村(社区)校外教育辅导中心站班子,充实辅导员队伍;集中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践行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

六月份,新华、杨花桥、肖陆、马塘、夏庄五个村(社区)双休日先行开展辅导活动。

七月份,辅导总站及部分中心站开展暑期培训活动。

八月份,正常开展辅导站办班培训,区关工委对办班情况进行点评。

九月份,对创建“五好”基层关工委工作进行阶段性小结,查找薄弱环节,加大创建力度。

十月份,配合教育关工委做好2014年度“三好学生”选评工作。

篇7

校外舞蹈教育 舞蹈教育家 舞蹈艺术家 社会活动家

校外舞蹈教育的健康发展,对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以及对美的追求,促进全民健康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校外舞蹈教育最终目的并不是培养单纯的舞蹈家,而是通过舞蹈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能力,增强其对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各种能力。

一、懂教育,是舞蹈教育家

教师要掌握教育的一般规律、方式、方法,还要掌握校外教育的特殊性,并在实际工作中利用这些理论知识,服务于实践活动。

1.做会学习的教育家。我认真研读各种教育方面的书籍,找到符合新的教育理念、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也拜读金融经济、现代管理和成功人士成长史记类的书籍,了解社会现状和学生未来发展的关系,并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将先进的理念、方法运用到教学实际中。学生不光学会了舞蹈方面的知识,还通过舞蹈学习体会总结好的学习方法,并养成习惯在舞蹈社会实践活动中,更多地了解社会,关注社会与个人成长的密切关系。

2.做研究型教育家。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北京市校外舞蹈教研组进行《在舞蹈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研究时,我创编了体现传统文化、有原生态底蕴,又有创新、符合现代审美的《家人喜》;在区教研室进行《信息技术的运用在校外小组活动中的实践》研究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提高了舞蹈小组活动的效率。

3.做有人格魅力、丰富学识的教育家。我曾利用角色转换方法,转换心态去做一名学生,体会学生的直觉感受,去寻找学生们愿意接受的授课方法。从自己亲身的社会经历以及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感,并且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到的教学中去。

4.做智慧型教育家。我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我学习了《全脑通速记法》,研究人的记忆规律和方法。例如,记忆英语单词是通过记住词根词缀,从而推测含此类词根词缀的新词的意思,加以强化记忆。我将这种方法借鉴到舞蹈教学中。在教舞蹈《家人喜》的动作时,将其中骨干动作按动作元素进行分解,找到其中类似词根的部分,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然后,再组合起来,加以演绎。这样,学生的学习速度及动作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5.做校外教育家。校外舞蹈教育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具有开放性。在舞蹈教学内容、活动形式、组织方法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在充分了解这一特点的基础上,近年来,在遵循校外舞蹈教学规律,紧密结合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根据《校外舞蹈教学辅导纲目》,自编普及教材和特色教材,使我指导的校外舞蹈小组活动充满了活力,从根本上提高了校外舞蹈教学的质量。

二、要有特长,是艺术家

校外舞蹈老师,不仅应具备全面的舞蹈专业素质和技能,掌握不同民族、国家、风格特点的舞蹈,还要掌握新的编舞技法和舞台灯光、服装设计等舞蹈专业要素,更应具备舞蹈创编的功夫。校外舞蹈教师,不应该只满足于教学,而要成为真正的艺术家。要实现这一跨越,就应从理论到实践上做大量功课。

校外舞蹈工作,归纳起来有两类:一是舞蹈培训,二是社会实践活动。舞蹈培训是各项活动的前提和保障,社会实践活动是展现成果的平台。在培训中,教师所传授的理念是先进的、知识是前卫的、方法是学生喜爱的;社会实践活动则需要舞蹈作品,需要有创造力的教师。

近年来,我创作了很多儿童舞蹈作品。如舞蹈《戏中戏》,表现的是现代的孩子学习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慷慨气概,体现女子当自强的时代特征。这个作品既表现了童真童趣,又继承了优秀传统。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院隆荫培先生在《舞蹈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最好形式——1998年北京市校外教育机构舞蹈会有观后》一文中称赞《戏中戏》是十分不错的舞蹈作品。我选择了体现佤族原生态风格的舞蹈,将动作、编排和舞台调度都赋予现代内涵,编创了群舞《家人喜》, 2009年获北京市学生艺术节一等奖,2011年全国小荷风采展演获“小荷新秀奖”,并出版了光盘。还有体现学生与环境共同成长的《快乐的芭蕉林》、把传统藏族韵味和与风靡世界的踢踏舞风格结合一起的作品《雪域高原我的家》都获得校外艺术节一等奖。《哪吒》等获新加坡国际音乐舞蹈比赛金奖,等等。

三、校外舞蹈教师要有社会活动组织能力,是社会活动家

随着当今交流活动的日益丰富,各种社区公益演出、中小学艺术节比赛、国际青少年公益文化交流活动也不断增加,这就要求校外教师必须具有社会活动的管理和策划能力。为了充分体现校外舞蹈教育的优势,我带领学生参加各种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舞蹈表现力,增强了自信心。

每年年初,我都对全年的活动做出策划。了解国内外演出、比赛的日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安排,选择对教学起促进作用的适合学生参加的活动。

首先,我遵循尊重家长、学生的原则,把各类演出、比赛的消息告诉每个家长,学生自愿报名后再排练。其次,遵循不给学生增加负担的原则,还要保证演出质量。我对排练时间、教授进度和方法做了周密的安排。在平时的授课中教授舞蹈的骨干动作,让每个学生都掌握;然后,对参加演出的同学找出时间进行联排,这样就提高了效率。而且如果有学生出现特殊情况,则有人替补上场。最后,活动结束后,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表演能力的提高、合作意识的增强等方面进行量化总结,为将来组织活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我在组织学生活动时,及时发现人才,为高等的舞蹈教育提供储备力量。在活动中,细致地观察每个学生,发现舞蹈表演能力、现场组织能力等个性突出的地方。针对他们的不同优势,提供机会加以培养。例如,针对舞蹈表演能力强的学生编排独舞;应急反应快、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在群舞分组时特意安排他负责小组的一些事情,锻炼、提升他这方面的能力。

我还根据校外舞蹈活动多、规模大的特性,组织家长舞蹈社团,为活动提供保障和支持。我利用休息时间,免费教家长学习舞蹈动作。让家长了解舞蹈的知识、学习过程的和方法,对舞蹈产生兴趣,从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家庭辅导。

多年校外舞蹈教育的实践,我在打破传统的舞蹈教学模式,使自己成为新型的校外舞蹈教师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但对舞蹈教学起到了重要作用,还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我辅导的舞蹈组被评为全国优秀校外兴趣小组;辅导的舞蹈《家人喜》获全国小荷风采“小荷新秀奖”;辅导的舞蹈《小小手 建乐园》获全国青少年社会公益展演金奖;辅导的舞蹈《快乐的芭蕉林》获新加坡国际音乐舞蹈比赛金奖;《哪吒》等获北京市学生艺术节一等奖。我也被评为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骨干教师。

篇8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外教;授课

作者简介:赵世田(1979-),男,山东日照人,盐城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盐城 224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JS184)、盐城工学院教学研究与改革课题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134-03

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促进了我国教育市场的对外开放。[1]我国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为了汲取国外的先进高科技知识,增强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适应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国内各大高校大力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共同打造和培养高素质的中外合作教育产品。2003 年1月《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颁布,标志着中外合作办学开始走向规范化。[2]不过目前国内的中外合作办学,仍处于积极探索的阶段,[1]国合班在国内的大规模推广也暴露出一些不足。

盐城工学院(盐工)与英国格林威治大学(格大)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招收国际合作班(国合班),笔者给国合班进行双语授课,讲授《The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同时笔者作为机械学院和外方之间的联系老师,前后一年间曾与六位外教进行合作交流,深入课堂切身体会外教授课等,在此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就外教的教学模式等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国内各大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和双语教学模式及其构建,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对完善国合班的人才培养机制具有积极意义。

一、盐工与格大中外合作办学

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旨在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如国外优质教材和办学理念。[3]由中外合作双方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等,部分课程由选派盐城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赴外方合作高校进修过的专业教师进行双语授课,教材采用外方原版;部分课程由外方选派专业教师来华进行授课。学生前半段时间在国内学习,后半段时间到国外高校进行专业理论学习等,中外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先进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熟练的外语能力和跨国交际能力,真正培养全球化经济时代的国际化专业人才。

格林威治大学的工学院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机械、电子等专业在英国享有较高声誉。盐工与格大合办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培养有国际视野、掌握中英双语及国际先进技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工程制造和项目管理的专业人才。

中英合作项目培养模式为3+1,即盐城工学院3年,英国格林威治大学1年。所有在中方注册的学生自动成为格林威治大学注册学生。

第一,在国内三年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本科的课程学分,各科平均成绩达到70分,英语成绩达到雅思6.0分,将申请及办理格林威治大学的入学手续;学生在格林威治大学学习期间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学分,可获格林威治大学授予的学士学位,同时可获盐城工学院的本科文凭;并可申请在格林威治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一年)。

第二,对已完成3年学业、因达不到第一条要求或签证原因未能出国的学生将在盐城工学院继续完成四年制本科所要求的剩余课程,各科成绩合格,可获得盐城工学院本科文凭,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可获相应的学士学位。

为了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学校强化英语教学,注重能力培养,建立了语言培训中心,配备雅思英语教学经验丰富的中方教师和外教共同授课,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达到出国英语要求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条件。同时学院从前几年开始就已经和陆续选派优秀青年教师赴格大或其他欧美高校进修,保证了国合班在国内双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机械类课程特点

学生从小学起直到大学阶段基础课的学习,惯于严格的逻辑推理课程的学习。机械类各专业的学生从大二开始进入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包括之后的专业课学多是基于工程设计经验的总结,典型结构及其设计规范[4],学生初次接触,普遍兴趣不大,难以理解和接受,之前许多基础理论学习很好的同学如果无法很快地改变思维方式,适应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则易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而各种机械感兴趣的同学则能较快地适应专业学习,积极参与各种机械产品创新设计大赛、三维建模大赛等,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机械类课程并非纯理论知识,课程与工程实践相关性比较大,其学习需要跟实际结合,许多知识点不需要死记硬背,只要会用会查,知道从哪里找公式或参照即可,因此,机械类专业任课教师应该具有工程实践经验或工程项目开发经验才能更好地教授好工科课程。

三、外教授课教学模式

笔者前后一年间作为外教和国合班之间的联系老师,负责相关教学工作的沟通,深入课堂随堂听课,整理外教相关教学资料存档备案,负责学生作业及成绩登录等工作,前后共接触了六位外教,总结下来,外教在机械类各课程的教学模式上大体差不多,普遍注重教学与实践结合,考核形式多样化。但是外教的教学工作也各有特色,有些深受学生喜爱,有些则稍显不足,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出勤情况也不是很理想。

1.理论授课与学生互动相结合

外教注重理论授课与学生互动相结合,均采用全英文PPT、图片、视频和动画等,很多教学资料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实例或者学科发展前沿知识。通过与学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时了解学生课程的掌握情况。外教上课初期,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虽然有些同学很想回答外教的问题,但是出于口语的原因,怕说错而不敢回答。例如“Project management & Group design”这门课,两次课后外教通过联系老师沟通,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错了也没关系,尤其是本课程注重团队合作。经过联系老师、外教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学生参与积极性明显提升,在后期的团队项目合作中大家表现都很好,也很成功。期间机械学院还组织全院老师进行课堂观摩学习,深受老师和学生的赞扬。在第一门外教课程“Project management & Group design”之后的其他外教课程中学生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学生普遍反映刚开始的时候,一种全新的授课方式让他们一度无所适从,而后的调整使得他们能很快适应,这也为他们最后一年去国外学习提前适应有很大的帮助。

2.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

工科课程的外教都比较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外教第一次课后即通过联系老师参观了机械学院实验室,然后组织国合班的学生到相关实验室,在相关设备面前给学生现场教授相关知识,例如“Mechanical & Electrical Integration System Design”的外教结合后期要布置的训练项目,在一台六自由度机械手前给学生讲解其控制原理和动作过程,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而“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课程外教则在加工中心前现场讲解零件的多轴联动加工过程,从刀具库中自动换刀过程。课堂教学有时候小组讨论,大家没有固定位置,而是将桌子拼合成大桌子,小组成员围在一起讨论与分析制订方案。

3.工程项目强化训练

工程项目强化训练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一般分组成员6人左右,设置一名负责人带领大家设计产品,然后集体上台,在负责人带领下分别介绍自己负责部分,由老师负责点评和打分,作为课程最终考核成绩的一部分。“Mechanical & Electrical Integration System Design”的外教布置大家设计一台焊接机械手,包含了电气控制、机械设计、电机选型、系统集成等。“Project management & Group design”的外教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两个班级分为11组,每组6人组成一个小团队,既有电气的学生也有机械的学生,模拟一家高尔夫设备知名企业设计部门的设计小组,根据市场需求设计一台便携式专用高尔夫球车,正式作汇报,学生的兴致都颇高,总体效果非常不错。外教通过联系老师邀请了中方教师参加,受邀老师们反映也都不错,因此外教的教学活动开展更贴合企业实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值得关注的是国合班5位同学在随后2012年底团队合作参与了宝马Project J创意设计大赛总决赛,荣获第五名的好成绩。

4.考核成绩多方综合

外教对一门课程的考核是多种形式的综合,尤其是工科课程通常会融合考试、动手实验、项目训练、平时表现和综合能力考核,更能反映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国内的传统学习模式主要是习惯于接受教师传授的书本知识,考核以学生是否掌握所授指点作为评判标准,因此,更多地培养了学生的应试能力,不关注学生实践动手应用。例如国内的“机械原理”课程,最终考核成绩一般包括闭卷考试(期中和期末)、平时(出勤、作业)和实验三部分,考试成绩能占到70%,乃至90%以上。外教对一门课的考核则包含多种内容,对学生的出勤率、课内表现、课后作业、考试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与考核,并在学业成绩中占一定的比例,[5]综合评定后给定最终成绩。例如“Project management & Group design”的外教综合评定了团队成绩、团队汇报时的个人表现、报告、logbook以及平时上课和出勤情况等。有的课程包含实验等,分别占不同的比例。因此,中方和外方培养出来的学生,中方的学生大多被动接受缺少变化,而外方的学生则会主动认知和研究;中方的学生应试能力超强,而外方学生的综合素质更高。

四、分析与建议

根据六位外教的授课表现来看,有上述一些好的表现,也有一些不足。“Project management & Group design”的外教来自英国本土,讲课富有激情,实践经验丰富,与学生互动多,最后考核形式多样,深受学生喜爱,也是目前为止学生反映最好的一位外教。

相比较来自母语是英语系的国家的外教、来自非英语系国家的外教,他们的英文水平也不是很高,也就无法促进与提高学生的英文听、说、读和写能力,有的知识点解释不到位,而如果没有及时跟学生沟通和交流了解,会进一步导致学生听课困难,教学效果并不好,这时需要联系老师及时跟外教沟通,转述学生的想法及反馈意见,外教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效果更好些。

华裔外教相对而言,与中方学生交流的一个优势在于,实在表达不清楚的问题可以适当添加中文解释,能及时了解学生动态,进行适当的教学调整,如“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的高博士在这一方面做得就很好,并给机械全院本科生作题为《创新型产品开发与知识管理》的学术报告,拓宽师生的专业学术视野,了解国际前沿研究成果,深受同学和老师好评。不过即便是华裔外教,在课堂上几乎也是全英文授课,课下跟学生的交流也大多采用英文,给学生创造一种英文语言环境,教学效果也不错。

如果外教不是专业从事讲学,而是从事科研工作,临时来华授课,效果也不怎么好。例如有的课程是外方聘用的非本校教职工,校外工程师来授课,虽然他们的实践经验丰富,但是授课并不在行,上课时缺少激情,对学生特点了解少,与学生互动少,缺乏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没有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因此,授课并不成功,一段时间后学生出勤情况也不断下降。

除此之外,外教普遍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大多在工厂或企业一线工作过,因此,其实践经验有助于其理论教学。相对而言,国内的青年教师则大多直接从高校硕士博士毕业走向高校教师岗位,上学阶段虽然有过实践动手环节,但是缺少在工厂或企业的实际项目开发与产品设计经验。学生思想观念也需要改变,外教第一次上课给予他们的通常是截然不同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开始的时候极度不适应,慢慢接受了的同学会越来越喜欢外教的课,不能适应的同学则会慢慢放弃,进而发展到逃课。因此,第一次参与外教上课前需要国合班的学生提前做好思想准备,及早转变思想观念。

五、总结

本文以盐工和格大的中外合作班为例,对外教在机械类课程方面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对于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建议,包括:外教的选择最好来自母语是英语系的国家,而且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建议国内加强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背景;考核形式上进行多样化,降低应试教育所占比例,减少学生对期末考试的投机心理,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强化工程项目的训练和实践教学的应用,综合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提前做好学生思想工作,适应外教教学模式的改变。

参考文献:

[1]潘开灵,刘勇.双语教学下国际班学生满意度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

[2]芦文娟,朱柯冰.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双语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9).

[3]何家蓉,李桂山.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问题: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天津理工大学国际工商学院办学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5).

篇9

关键词: 校长管理 教学制度 教学质量 自我素质

当今现代社会,学校管理活动已经从经验走向科学继而走向科学与人文的整合。这就要求现代学校管理者有进步的管理思想氛围,如民主、校本、效率等富含现代管理意蕴的思想,这与现代教育的使命是密切相关的。因此,中小学校长应当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有效实施学校管理工作。

一个校长要想把学校管理得有声有色,想花较少的精力做出更多的事,“经营”出师生认可、组织认可、社会认可的好学校,即想事半功倍地“经营”学校,应从几个方面做好:一是教学制度管理;二是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校长自我素质的提高。

一、以先进的理念带动学校发展,在办学理念的定位上校长应当有全面的思路

只有学校在办学理念上立足本校的发展,推动素质教育改革,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服务于社会,才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理念。在这一理念下,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体系,才能引领学校的全方位发展。教学工作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教学管理是整个学校管理的重要环节。作为管理者,尤其是校长,其管理工作的重心无疑应定位在教学管理上,把它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中心。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教学管理:(1)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建立正常的教学程序。(2)制定教学工作常规。包括制定教师教的常规和学生学的常规。(3)加强教学计划的管理。学校领导要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计划的制订,并根据学校实际条件对制订的教学计划提出要求。(4)做好教学程序的管理。要按照教学工作的规律,对教学工作进行科学的管理,它能提高教学管理的目的性、计划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有助于推动民主化教学管理,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5)加强课外教学管理。包括建立课外教学管理体系、健全课外教学辅导员队伍和加强对课外教学活动的考核。在教学管理中,管理者必须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有机结合。如果只抓教学质量的提高,不顾及提高教学效率,教学任务就很难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倘若只抓教学效率的提高,忽视抓教学质量,就很难达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定的质量标准。

二、以教学质量促进学校长远发展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因此,抓好教学管理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者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过程的全面管理。它的管理对象是教师,是具有强烈自尊心和进取心的知识分子。这就需要中小学校长正确认识教学管理,抓住教学管理的重点环节。

学校办学质量,最直接的标准是学校的教学水平。一所学校的教学水平是在先进办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学校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划指导,最终获得的教学成果。在教学质量提高下,教师是关键。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学校必须为教师创造学习与交流的条件,通过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校长应当在师德建设和“学习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坚持授课培训、交流培训和反思培训等多种培训渠道有机结合,在培训中发现教师存在的问题。

1.知人善任,扬长避短,人尽其才。教学管理说到底就是管教师,不论从管理过程还是管理对象来讲,都是围绕教师进行的,要想全面细致地了解教师,除了可以通过交流、访问、考核外,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听课。中小学校长需要多听课,对教师的每一节课能够做出恰如其分的点评,只有这样才能够详细了解教师,才能够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2.关心、爱护每一位教师。校长要想做好教学管理工作,不仅要把教师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而且要从生活上,最重要的是从工作上关心和爱他们。对于教师要多给予肯定,要学会保护自己的教师。

3.有宽阔的心胸。校长不能遇事斤斤计较,不能把自己等同于一个普通的教师,相反必须心胸开阔、襟怀坦白。此外,还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对于在工作生活上有困难的教职工,不能因曾经反对过你或者正在反对你而置之不理,该关心的必须关心,恩与怨要分明。

三、校长应提高自身素质

校长领导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必须在生活与工作中学习,在领导学校教育中实践,周而复始,不断提高反思能力是一种实践思维,是行动后的思考、与实践行动密切关联。不断总结和反思学校办学和管理实践,是提高校长领导力的重要策略和路径。在学校实践中,只有校长认真地、持续不断地总结办学经验,反思以往的工作,敢于批判、否定自己,才可能在新的平台上实现自我超越。反思能力在校长发展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关键作用,没有行动后的思考,没有实践中的反思,校长难以自主发展,提高领导力就是一句空话。

篇10

关键词:青少年 校外 教育

校外教育是校外教学机构在学校教育以外,利用青少年学生的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对青少年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校外教育是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产物,特别是随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以及学习型社会思想与实践的不断发展,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已经不能够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了,它扩展到人生的各个阶段和学校以外的社会各个领域,教育发展成为一个覆盖全时空的复杂的社会子系统。教育的纵坐标是指学前教育、学校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时时受教育;横坐标是家庭、学校、社会――处处受教育。校外教育已被纳入了整体教育体系的发展之中,成为国民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校外教育的教育系统是不完整的。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就是由学前教育、学校教育、成人教育和校外教育构成的。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有共同的教育本质,二者都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但与学校教育相比,在很多方面校外教育又有着自身的特点,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价值,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一、青少年校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校外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够

青少年校外教育在我国已历经近60年的发展,从建国初期的少年宫到现在的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宫、科技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等各类青少年活动场所,校外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总体来讲,全社会对校外教育的意义认识还不够准确,大多数人仍停留在校外教育是校内教育的补充,是少年儿童课余假日娱乐的场所。基于这种认识,对校外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校内教育。因此,在经费投入,政策制定等方面,长期处于边缘地带。

(二)校外教育内容单一

大多青少年活动场所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活动内容单一,教学范围狭窄,把素质教育简单地理解为琴棋书画,为了应对市场,大量的开展美术、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特长班,而锻炼少年儿童心态、胆量、体能或科技创新等科目却很少涉猎,这对拓展孩子的视野、健全心智,或综合能力的提高都或欠缺。一些校外教育机构为了创收,针对应试教育开设数学、英语等文化课辅导班,这已经完全背离了校外教育的意义,与校外教育的宗旨南辕北辙。种种错误认识导致长期以来我们青少年校外教育单打一,少创新。这种狭窄的专业设置,既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也不能适应知识积累的需求。

(三)青少年校外教育设施薄弱

青少年校外教育场馆在建设初期,大都是依赖地方财政投入建设起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老的青少年活动场馆,建设初期配套的各类设施日益陈旧老化,基础设施没有后续资金的投入改造,对新的活动项目因资金制约也不能及时开展,无法承担目前日益增长的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需求。绝大多数青少年校外教育机构属于财政差额补贴的事业单位,也有一部分是完全的自收自支性质。因此受经费来源制约,青少年活动中心就得搞创收,与市场化接轨。这在某种意义来讲,背离了青少年校外教育阵地公益性的原则。为了谋求经济利益,各“中心”不得不开办各类迎合市场的培训班,出租教学场地,招商,招租,使得青少年活动中心内部鱼龙混杂,失去了原有的为青少年服务的单纯性质。一些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项目因受经费制约和不挣钱也被忍痛割爱。

二、强化青少年校外教育的措施

(一)开展文化夏令营活动

夏令营是青少年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利用暑假时间开展各种文化夏令营活动,让青少年通过愉快的亲身体验学习中国的各种优秀传统文化,接受道德教育,培养优秀品质。比如,我们可以开展“北京快乐游”夏令营,通过游览参观长城、故宫、天安门、北京大学等地,使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也可以开展国学夏令营,让青少年参加国学故事会、国学诵读、国学小游戏、国学影视观摩等活动,学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志向高远、诚实守信、刚正不阿、自强不息、重德贵义、律己修身等传统美德,养成健康的人格与高远的精神境界。

(二)开展游戏类文化体验活动

以游戏的方式开展文化体验活动,简单易学,生动活泼,趣味性强,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青少年通过参与游戏提高各种能力,受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以我们磐安青少年宫为例,我们经常深入学校和社区,以体验、实践和竞技为主要途径,开展消防体验、安全闯关、环保闯关、跳羊角球、欢乐袋鼠跳、贴鼻子、夹乒乓球、无敌风火轮、灌篮高手、电子百拼等多种游戏式文化体验活动,通过这些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寓教于乐的游戏项目,让青少年在享受丰富的公益性文化大餐过程中培养了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等良好的道德素质。

(三)开展艺术类文化体验活动

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品种多样,内涵丰富,通过艺术活动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促进青少年各项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书法学习活动,让青少年提高书法艺术水平和审美能力的同时,学习历史人物的传统美德,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勤学苦练的品质,进一步陶冶青少年情操,净化青少年心灵。

三、总结

总而言之,青少年校外教育是对校内教育的弥补,也是促进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重要措施,而开展丰富多采的公益性校外文化体验活动,则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不仅仅有利于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养成,还有利于青少年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将为青少年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真正的为国家、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卢晓明.让学生喜欢成为校外教育的重要指标[J].上海教育,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