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培训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7 19:26: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辅导员培训个人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第一次的学习过程中,我一下子就被袁莉老师的亲切、真诚和热情所深深感染。尽管袁老师早已年过半百,但是仍然很有精神。未曾见过如此有特色的场景:老师会主动和每一个学习者亲切握手,微笑着和他们问好,那天袁老师算是让我开了眼界。是她的真诚让我学会了如何真正地做到平等对待学生,关爱学生;也让我学会了如何主动和别人交流、拉近彼此的距离,由此认识了那么多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袁老师的报告也是讲得有声有色,语言朴实却不失诙谐幽默,不仅能运用典型事例、结合自己实际,还能寓教于乐,不时地穿插一些小游戏、智力题。那一次袁老师让我们度过了一个愉快而又难忘的下午。
因为参加工作没几年,所以对少先队工作我还是比较生疏的。邬绮霞老师的关于少先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讲座,让我了解了少先队的基本特征、主要任务、基本理念、基本思路和基本知识,以及作为一个专业辅导员应具备的四个基本要求,并且懂得了少先队的一些常规工作应该如何去开展。特别是讲到少先队组织、队员、队干部标志的时候,邬老师能现身说法,让我明白了当实际生活中遇到学生把红领巾放在口袋里,或者随手往脖子上一套时,如何正确地引导教育学生。
怎样才是一个称职的辅导员?爱心、积极的上进心、良好的品质和渊博的知
识,这就是一名优秀辅导员的必备条件。正像顾玉娟老师所说的那样:作为辅导员,我们是学生的朋友,是参谋,是公仆,是向导,是卫士,我们应“一切为了少年儿童,为了一切少年儿童,为了少年儿童的一切。”顾老师关于“创建快乐中队,共建和谐家园”的讲座中指出:在活动中应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这才是第一位的。顾老师的“十要”公约中,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辅导员的工作责任重大,地位重要,任重而道远。她以自身成功的经历告诉我们激励赞赏学生的重要性,作为辅导员应教会孩子们会学习、会生存、会做人、会做事。我们应科学、艺术、人性的教育学生,教育他们以博大的胸怀,乐观、开朗的看待一切,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
篇2
【关键词】辅导员 胜任力 评价机制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骨干力量。然而,专职政治辅导员专业来源较广,其主要精力用于日常事务管理,加之岗位职责不明确,专业化培训跟不上,与辅导员工作相匹配的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辅导员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长期得不到解决等问题,造成辅导员队伍稳定性和连续性差,流动性大[1],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推动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其中关键是要建立辅导员的培养和评价机制。
一、当前辅导员考核评价方式
当前国内对辅导员的考核评价方式主要为三种:一是从德、能、勤、绩、廉五个部分进行衡量,每个部分设定一些指标,划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主要根据辅导员的个人述职情况和日常工作记录给辅导员评定相应的分数[2]。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辅导员独特的角色定位及其岗位特征,因此评价结果达不到合理评价辅导员工作的效果。二是基于业绩指标的考核。这种评价模式采用了包括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时间以及成本等可量化的、用来反映目标实现程度的业绩指标体系。该种评价方式多数指标仅强调结果,而忽略了过程,评价的终结性特征明显,发展性特征微弱,未能让辅导员真正了解自己在岗位胜任中的长处与短处,难以发现自己今后的改进方向。且其业绩指标的采集多由管理人员自行制定,往往缺乏科学性。三是基于任职资格的评价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关注辅导员的任职资格标准,基于高校对辅导员岗位任职行为能力的要求,从承担辅导员工作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角度进行评价。这种模式开始从对仅关注结果转向对辅导员工作任职能力的思考。但当前高校中基于任职资格的辅导员评价仍然只是关注知识、技能等显性因素,较少关注辅导员岗位对人格等个性特征方面的深层次特征上的要求,而这些因素往往对辅导员的工作绩效起到更为关键的作用。
二、胜任力视角下高校辅导员评价指标体系
美国心理学家Spencer将胜任力定义为“能将某一工作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普通绩效的个体特征。[3]胜任力理认为,个体只有具备某些关键的能力素质特征,才能在具体工作岗位上做出相应的绩效行为,才会取得优秀的业绩。
高校辅导员胜任力以能力素质、工作态度、人格素质、业务素质四个维度构成,能力素质包括表达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变能力、执行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 6个指标;工作态度维度包括职业忠诚度、责任感、奉献精神、反省与自我认识 4 个指标;人格素质包括个人魅力、理解与尊重学生、原则性、亲和力、思想修养 5 个指标;业务素质包括政治素质、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心理辅导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能力 6 个指标。
三、胜任力特征理论下的辅导员绩效评价流程
辅导员绩效评价主要包括准备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在准备阶段,综合学校战略、岗位分析、胜任力模型三方指向的部门目标、工作职能、胜任力行为,得到个人绩效目标,继而在设计阶段从绩效结果和绩效行为这两个角度分别设计绩效评价指标。在实施阶段通过成立辅导员绩效评价机构,选择评估人的上司、同事、本人和服务对象进行360 度全方位评价,而在总结阶段综合评价结果,及时给予反馈、沟通、总结,使其达到绩效改进的效果。
辅导员绩效评价结束后还要基于评价结果开展辅导员的培训与开发,通过培训和有针对性的学习,提高和改善辅导员个体的胜任力结构和水平。在培训和学习实践中要注意根据不同的胜任力要素采取差异性的培训方式。如态度、价值观、特质和动机等属于内隐性程度高的胜任力要素,需要在实践活动或训练中耳濡目染,可采用以老带新的绩效导师制、项目组活动、绩效团队等形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胜任力的辅导员评价是一个较为有效地测评辅导员工作,并对辅导员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和高校人才资源实力提升有重大意义的方法。但在实施过程中需注意因各校的层次、文化背景、学生工作传统等情况差异而存在的特殊性,并且要考虑到学生工作不断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在普遍性的基础上搭建起发展的具有学校特色的胜任力模型,才可以为提高辅导员评价的科学性、准确性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冯森.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思考[J].职业与教育,2007(9):158
篇3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职业化; 发展; 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4-0119-03
高校辅导员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不仅有助于为解决当前辅导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理清思路,确立辅导员队伍发展的目标,明确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还有助于探索改进的措施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指辅导员作为一种稳定可长期从事的职业,并且可在本岗位中不断提高个人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获得相应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满足,以实现自我发展为最终目的的整个过程。
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密不可分,辅导员队伍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大学生教育与管理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冲击的新形势下,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至关重要。
1.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地区间经济发展失衡,不断涌现出更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加大以及社会上诸多的不良风气的干扰和影响,导致一些大学生出现思想偏激、政治信仰迷茫、人生理想信念不坚定、责任缺失、诚信危机、价值取向扭曲、心理承受力脆弱、缺乏团队协作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何加强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建设,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角度出发,紧跟党的脚步,紧密联系社会时事,分析问题本质根源,来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起正确的价值观。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是要建设一支专业化水平高、业务精通、思想过硬、纪律严格、作风正派的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能否提高和加强的关键。大力推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既有利于加强改进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能力,又有利于提高辅导员对大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方法。
2.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辅导员自身成长发展的客观要求
近些年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招录情况来看,招录的多为硕士毕业生中学习成绩优异、个人能力突出的学生干部。从辅导员自身发展角度来看,这些优秀人才一方面希望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和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希望自身职业的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同。走职业化发展道路,能吸引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加入到辅导员这个行业,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为提高辅导员的职业美誉度而奋斗,把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之路不断向前推进。辅导员的职业化是辅导员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求,全体辅导员要持续的接受专业理论、职业技能的学习培训,主动更新专业知识。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明确职业标准规范,建立专业的培训体系,才会为辅导员自身发展搭建平台,有助于提高辅导员自身的素质和提升辅导员的工作能力,进一步完成自身的成长。
3.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只重视知识方面的智育培养及分数的提升,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在这种思想的不断强化下,学生的个性被压制、创造力被忽视。时代的迅猛发展促成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特别是非智力因素下的个人的综合能力成为衡量人才的新的标准。因此,推动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只有形成“职业化”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才能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要求下,进一步提升辅导员的思想理论水平,增强对实际工作中第一手材料的总结归纳,形成针对性强、具有实效性和可推广性的研究成果,提升专业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掘学生的个人能力,使得学生在社会中更具竞争力。因此,推进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地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需要提升的基本内功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大学生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价值观的多元化。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加之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从小被家长重重保护,个性特点突出、自理能力不强、自律意识差、多心理问题的独生子女成了校园里学生主体。这种情况下辅导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变得更加的复杂多样,工作难度明显加大。因此,在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过程中,为如何应对大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成了严峻问题,辅导员自身需要提升的基本内功主要有以下几点:
1.提升辅导员的职业素质
目前被高校选拔担任辅导员工作的多数为同期入校工作的优秀人才或是担任过主要学生干部的优秀硕士毕业生。基本上都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及较强组织能力,并且在所学专业上也具有一定的水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辅导员对工作性的认同偏差及职业倦怠等问题的出现,使得他们难以将刚开始投身于辅导员工作时所具有的个人优势保持下去。为了减缓辅导员职业素质的下滑,应在刚进入辅导员职业角色时,在其本身所具有的事业心、热情度、责任心的基础之上加以引导和培养。作为一名职业化的高校学生工作者来说,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个人终身所要从事的事业与学校的发展相结合,加强职业忠诚的教育,提高对辅导员这个职业的认同感和职业自信心,成为优秀的德育工作者。不断提升个人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观是提高辅导员队伍水平的重要内容。
2.提高辅导员的职业知识水平
高校辅导员主要担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的管理工作,工作内容和工作层面都十分的广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包括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生的日常管理的工作主要是学生在校期间除正常教学管理以外的一切管理工作,其中包括了班级行政事务的管理,档案管理,奖贷困补,学风建设的管理,学生的党务管理工作等。从这些方面不难看出辅导员在学生大部分的在校时间里,都将给予学生专业性的指导工作、实践经验、个人能力为一身。集服务水平、工作态度、方式方法为一体。而在高校辅导员队伍里,参加过思想政治教育或是专项性教育管理理论等系统培训过的只有寥寥几人,其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教育体制改革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不完全具备从事学生专项教育指导、管理、职业性咨询、辅导等相关工作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基本工作方法。所以提高辅导员的职业水平是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保障。
3.提高辅导员自身的职业能力专业化基础
辅导员自身的职业能力主要体现在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学习研究能力等方面。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团结学生,规范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提高学生的凝聚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合力。辅导员经常要与学生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良好的沟通,恰到好处的语言表达是沟通协调方面的能力表现。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可以让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融洽,游刃有余地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处理学生之间的问题。高校辅导员长期以来都是“老带新”模式,多以经验性和事物性贯穿整个辅导员工作之中。辅导员应善于分析研究不同环境背景下的学生特点,及时归纳总结,不断积累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从表象上深层次挖掘内因,开展调查研究,学习掌握预测未来动向,用新视角、新思维、新理念研究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加强辅导员的学习能力水平,提高辅导员的自身职业能力是新时期辅导员职业化的必备要求和基础。
三、建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对策路径
高校要高度重视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要把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建设工作提升到与高校办学质量及师资队伍建设一样重要的地位。从学校的各个方面给予全面的支持,提供条件,使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能够常态化,构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1.严格辅导员选拔机制
高校在辅导员的选拔工作上多数采取的是能力上的测试,为了严格辅导员的选拔机制,要细化辅导员的选拔标准,全方位的考核,要求具有坚定鲜明的政治立场、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个人能力考核上应加入心理素质能力、个人性格分析等内容,考察在处理突发事件时的反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表现。建立一支具备高学历、思想教育能力强、专业素质过硬、组织沟通能力有效、科研调查能动手能力强的辅导员队伍。让入选者从职业生涯的起步时便具有较强的能力和职业效能感。并按照其相关的所有专业或是其擅长的领域分配岗位,使其能够对所从事的工作真的感兴趣,悉心钻研工作方法,积极努力工作,避免为了工作而工作、对辅导员职业全无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情况发生。
2.试行专项辅导员工作机制
改变国内大部分现有的管理学生模式,将原来辅导员全面抓学生工作变为每个辅导员只需在自己专长领域发挥作用,突出辅导员的个人能力,体现出工作的专业性。改变原有工作模式上的分工不明确,专业化程度不高,专业提升滞后的现状。因此,可以先试行专业分工明确的专项辅导员制度。根据工作内容不同,细化辅导员分工,分设不同专项岗位,明确岗位职责,突出专业化辅导员的工作特色。这样设置后,辅导员重新回归到学生处管理,成立专门的专项辅导员办公室或指导中心,加强内部分工,加强专业方向的培训,让学生工作更具专业化,使辅导员从繁重的事务中剥离出来,由原来的样样通样样都不精的全能辅导员发展成为专家型辅导员。
3.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培养机制常态化
了解自我、发挥潜能、实现人生价值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因此,辅导员对自我的正确评估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剖析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能力以及价值取向找出优势和不足,是否在这一领域上会有所发展。在确立了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目标后,要行之有效的去逐步实施,而且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之下注意收集和利用相关的信息,为下一步的职业发展准备。辅导员更需要的是不断研究学生工作的规律与特点,加强自身专业素养,参加职业方面的培训及学术研究,成为专向特长的领域人才。另外,辅导员要及时的总结和调整在职业发展时出现的种种情况,保证职业发展目标的相对稳定性。高校可组织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还可对辅导员进行方向性培养,按辅导员个人发展目标及学校岗位需求进行合理的规划,根据所在岗位的不同,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和培养目标,分批分层次的进行深造,建立良性循环,不仅可以保证辅导员职业化的推进速度和专业性上的梯队建设,还帮助辅导员实现人生价值和职业发展规划目标。
4.建立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保障机制
为了走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道路,必须建立完善一系列的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保障机制。高校在职称评定时应在考虑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基础上,建立一整套与职业化辅导员工作特点相适应的评审体系,将辅导员与普通教师与行政干部的标准区别开来,同时,要加大对辅导员工作的肯定度和表彰力度,对优秀辅导员进行物质奖励。在校园内营造重视辅导员队伍的舆论氛围,在科研及职业能力培养上给予政策及经费上的倾斜与鼓励,不断提升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同时要利用好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有利因素,落实各项政策待遇,提高辅导员补助的专项津贴的投放,改善现有办公条件,适当调整晋升发展条件。通过科学的保障制度设计,切实解决一线辅导员的后顾之忧,提振士气,稳定队伍,加速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
参考文献
[1] 傅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与专业化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6):50-51.
[2] 陈根廷.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6):61.
[4]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2006-09-01].http:///20060801/3202145.shtml.
[5] 廖金枝.高校辅导员群体素质建设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6] 谢小玉.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趋势下的职业倦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7] 朱正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66-167.
篇4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辅导员队伍建设;路径
随着知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高校的学生工作面临着复杂的形势和严峻的挑战,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仅靠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辅导员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辅导员的人格魅力、知识素养、道德品质对大学生具有独特的影响力和重要的示范作用,辅导员队伍必须加强学习,成为学习型组织,才能应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严峻挑战,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内涵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其基本内容主要是“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望、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运用这一理论,创建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对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谓学习型辅导员队伍,是指具有较好的学习能力和较强的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和方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把学习和工作融合起来,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新型辅导员队伍。具体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共同愿景,即个人与组织共同的使命和价值观。共同愿景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旗帜和灵魂。对高校来说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第二,团队学习。不但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更强调组织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的开发。第三,学会系统思考。所谓系统思考就是把所处理的事物看作一个系统,要具备全局考虑、综合考虑、长远考虑问题的能力。第四,全过程学习,全员学习,即强调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
二、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路径
1共同愿景:建设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辅导员队伍
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学校领导者的理念和管理水平与辅导员自身的努力是两个核心要素。一方面高校的领导应更多关注辅导员队伍的思想状况,制定发展规划和培养计划,努力完善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体制和机制,构筑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的“三位一体”的职业路径,关心辅导员成长,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将学生工作作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一种终身事业,真正体会到学生工作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辅导员自身应紧随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增强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注重个人学习与团队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努力使自身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多元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走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的道路,实现学生成长成才与辅导员个人发展的共赢。
2强化培训学习,提高实践能力
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要加强团队学习交流,构建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辅导员发展培训体系。一是强化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技能培训,要有计划、分批次选送辅导员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和技能学习,考取相关资格证书,如“TTT(职业规划师资班)”、“BCC(高级就业指导师)”、“GCDF(全球职业规划师)”、心理咨询师认证培训考试、青年干部培训班等培训,促使其工作效能、业务水平的提升,促进辅导员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二是加强团队学习。团队学习有利于辅导员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升团队整体绩效。如建立辅导员专项小组,定期开展小组交流;开设学生党建、奖惩资助、心理健康教育、突发事件处置、公寓管理、学风建设等工作实务论坛,开展学生案例讨论会、工作经验交流会、沙龙活动等,加强辅导员间的交流、分享、研讨,在研讨中互相启发,互通信息,集思广益,将个人的学习融入到团队的学习,将个人的隐性知识外化成团队的共同知识;支持辅导员参加全国、省市各层次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积极选派辅导员参与外校的访问与调研,学习借鉴外校相关的先进经验。三是建立学习共享系统。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媒介建立信息共享系统,如学生工作网站、辅导员之家网页、辅导员博客、微博、QQ群等,实现团队成员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甚至与其他兄弟院校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凝聚团队智慧,激发思想火花,有效地促进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3注重理论学习,提升理论素养
一方面要鼓励辅导员根据自身专业背景承担课程教学任务,如思想道德修养、就业指导、形式政策、心理健康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以使辅导员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工作实践相结合,把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这样既有利于提升辅导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又能帮助辅导员找回“高校教师”的职业归属感。另一方面要鼓励辅导员开展科学研究。积极支持辅导员参加各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征文、论文和科研立项,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进行必要的总结、分析和探索,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径和规律,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开展学生工作相关论文竞赛,对于优秀论文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以此切实提高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和科研热情;将辅导员科研情况纳入其年度考核内容,以激励辅导员积极将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开展科学研究,进一步提升辅导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4完善辅导员选拔机制
在辅导员招聘过程中,应向社会招聘公告,扩大人员选聘的范围,同时应严格做好资格审查工作,对辅导员的学历、年龄、政治面貌、学生工作经历都应有一定要求,并通过笔试、心理测评、面试、体检等形式,全面考察应聘人员的综合素质。面试时可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考察辅导员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反应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通过全面的考核,最终选拔理论水平好、思想道德素质高、热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具备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并愿意并安心专职从事学生政治辅导员工作的人担任辅导员,以保证其能胜任辅导员工作,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质量,为创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奠定基础。
5完善辅导员考核激励机制
辅导员考核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坚持德才兼备标准,坚持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日常考核与集中考核相结合、自我评价与组织考核相结合的原则,轻资历,重业绩,综合考虑学生评价、单位评价、同行评价和学生工作部门评价四方面结果,着重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建立辅导员考核的量化指标体系,包括辅导员个人的思想品德、业务能力、工作态度、工作实绩等内容,实施全方位的考评体系。考核结果作为辅导员职务晋升、评选先进、津贴发放等的重要依据,完善辅导员考核激励机制,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促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同时要完善优秀辅导员评选实施细则,选派优秀辅导员参加工作论坛、校外调研等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孙宜芳学习型组织理论在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中的运用2012,8(4):75-78
[3]张智洪,黄浩宇,黄春丽关于学习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8)
[4]刘永琴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探讨[J]池州学院学报,2008 (5)
[5]陈清华构建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策略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87-89
篇5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同伴互助;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2-0106-02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日益凸显。高校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如何适应时代要求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素质,是高校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同伴互助,是快速提升辅导员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同伴互助的内涵、特点及作用
同伴互助(peer coaching)作为一种新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受到西方学者的高度关注,并在教师专业发展实践中得以成功应用。同伴互助是两个或多个教师同伴一起组成的伙伴关系,立足于教育教学实践,通过交流、互助与协作,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团队的共同进步和提高辅导员工作水平。借鉴学术界对同伴互助内涵的界定,本文认为,高校辅导员同伴互助可以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辅导员组成一个互助团队,通过多种手段开展的互助交流活动,以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最终促进团队中每个成员自身教育管理水平的进步和提高。
根据同伴互助内涵的界定,可以发现,同伴互助的团队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同伴互助团队成员的多元化。由于团队中的成员各自拥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和生活经历,同时每个成员关注的侧重点又各有不同,这样就使得团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的视野更加开阔。
高校辅导员作为教师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同伴互助又独具特点。一是具有共同的工作目标及学术目标。辅导员同处在学生教育管理的第一线,有共同的工作目标和研究目标,这是辅导员同伴互助建设的基础,也是同伴互助的中心任务和行动方向。二是有利于沟通交流、共同提高。在优秀辅导员的有效引领下,通过多种形式的沟通和交流,集思广益,共同探讨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每个成员工作效率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高校辅导员同伴互助的作用表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1.有利于辅导员专业水平的提高
一个人的时间、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唯有辅导员之间建立良好的同伴互助关系,在互助交流的过程中进行专业切磋,共同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共同探索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方法,促进每个成员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辅导员职业群体的专业化。辅导员职业群体的专业化与辅导员职业个体的专业化,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共同构成辅导员专业化的完整之意。
2.有利于缓解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
辅导员日常工作内容包罗万象、千头万绪,繁重的工作任务让辅导员压力重重,身心疲惫。并且,辅导员的辛勤付出有时并不能得到外界的积极评价,单枪匹马孤立无援很难深刻体会到自身工作的价值。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辅导员的同伴互助,有助于把分散的、独立的辅导员力量整合起来,集每个辅导员的聪明才智来共同应对大学生群体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一个群体为着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持默默奉献,可以减轻辅导员的工作重担和心理压力,提升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工作成就感。
3.有利于培训资源的最优化
辅导员同伴互助的模式,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优越条件。任何一所高校都不乏专家型的优秀辅导员,每个优秀的辅导员都有自己独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建立辅导员同伴互助团队,加强沟通和交流,这样无需任何花费就能促进辅导员自身的专业发展和业务水平的提高,非常有利于培训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实践证明,同伴互助模式既是当前应对高校优质辅导员资源匮乏的现实需要,也是为推动教师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而建立的一种长效机制。
二、高校辅导员同伴互助的实现策略
实践证明,同伴互助是实现辅导员专业成长的途径之一,其中主要的经验有:
1.端正心态,营造合作互助的良好氛围
辅导员同伴互助团队内的每个成员首先应有一个谦虚开放的心态,虚心才能好学,开放才能相互悦纳。在心态开放的前提下,大家共同营造起一种民主的、积极的、合作的互助文化氛围,使同伴互助团队的成员之间形成民主平等、互助尊重、信任和理解的和谐关系。
首先,对辅导员同伴互助团队成员的权利、义务、职责、角色做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只有明确了团队成员的角色定位与工作职责,才能使辅导员队伍向着健康的方向不断发展。
其次,强化辅导员同伴互助建设的激励机制。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孔茨说:“领导者假如他要设计一个人们乐意在其中的环境,就必须使这个环境体现出对个人的激励作用。”互助团队要充分关注每一个成员在学校中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在思想、工作、生活上关心他们,使每一个成员在团队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怀,才能不断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合作”是同伴互助的重要内容,虚心开放是同伴互助成员必备的心态。辅导员要主动打破自我封闭的藩篱,积极与同伴交流、合作与对话。在合作的文化氛围中,开放性的对话和交流会使每位辅导员的思想得到启迪,教育管理行为得到改善,同伴先进的思想与良好的建议会成为辅导员专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2.优化活动,搭建同伴互助的活动平台
作为同伴互助重要载体的活动平台建设,要靠成员的集思广益,更需要制度的规范和引领。除了大家熟知的集中培训、以优带新等形式外,还可以通过专题讨论、临床诊断等活动,为辅导员搭建起同伴互助的平台。
专题讨论,即每学期每位辅导员建立一个课题(“问题”即课题,辅导员课题应着眼于教育管理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定期由一位辅导员作为中心发言人,其程序是中心发言人以自己主持的课题为发言内容,先根据自己搜集的材料和实践总结先做中心发言,畅谈自己教育管理的心得、感想和困惑,然后小组成员依次轮流发言,并且做好个人学习笔记,其内容包括本人的观点,本组其他人观点的不同之处,小组间交流的结果等,争取集思广益,让成员在辩论中进行思想的碰撞、观点的交锋,在争论中辨明真理,撞出灵感的火花,同时分享他人的收获、体会和经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不仅是对主持辅导员的一种锻炼和帮助,对全体成员也是一次又一次地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学习机会。
临床诊断则是辅导员之间的相互合作,有目的地对教育管理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严谨的、理性的观察和面对面的分析讨论,并提出改进策略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要求由学生处等相关负责人牵头组织辅导员一起进行临床诊断,通过对身边发生的典型案例的深入探讨。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共同研究矫正对策,指导辅导员改进教育管理方法,从而矫治不良行为,提高专业能力。
3.反思总结,巩固深化同伴互助的成果
篇6
关键词:少先队 大队辅导员 专业化建设
中学大队辅导员是共青团依靠的重要力量,承载着少先队与共青团有效衔接的使命,是辅导员队伍中主要组成部分,更是青少年人生追求的引领者、实践体验的指导者、健康成长的服务者、合法权益的维护者、良好成长氛围的营造者。从目前各个学校来看,中学专职大队辅导员少之又少,有的是任课教师兼职,有的甚至没有这样的岗位,中学少先队活动难以展开。没有活动就等于没有少先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实践育人。实践是我们少先队建设最有效的途径。如何育人也就成为当今中学大队辅导员面临的新课题!所以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大队辅导员,更应该走向专业化。中学大队辅导员专业化是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少先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辅导员自身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只有加快中学大队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才能做好党、团、队的有效衔接,才能真正适应当代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需要,才能有效发挥团队组织指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功能。
一、当前中学大队辅导员专业素养现状的思考
我在团委兼职三年,担任大队辅导员一年多。面对忙碌繁杂的班队事务,少先队活动的开展总会感到无奈和无力。 由于自己的专业素养还不够扎实、对待工作还需要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探索与思考。我认为中学大队辅导员专业素养还存在以下不足:
1. 专业知识缺乏。中学大队辅导员对少先队的基础知识及常规工作程序不熟悉,给实际工作带来不少困难,并影响到少先队工作效果。
2. 教务工作繁重。大多数中学大队辅导员角色多,任务重。我担任初高中音乐教师,每周20多节课,音乐组工作繁多、细小,形成了辅导员工作的多面性,根本无暇顾及自身基本技能技巧的学习和提高。
3. 科研意识不强。辅导员任务繁多,要致力于研究少先队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问题的洞察力,对青少年中的新问题缺乏敏感性,难以准确抓住问题的实质、掌握教育时机,没有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
二、新形势下中学大队辅导员的定位
首先,中学大队辅导员应该是少先队员的亲密朋友,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指导者,是合格的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少先队员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中学少先队员由于心理呈半成熟状态,所以辅导员更应该及时准确做好思想工作,引导少先队员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让其在成长的道路上不迷失方向;辅导员同时还应该是少先队员生活的益友,真诚地为少先队员传道、授业、解惑。
其次,中学大队辅导员还应该秉公办事,为少先队员树立榜样。辅导员在处理问题时,要公正无私,不可感情用事。队员犯了错,辅导员必须给他指出来,并加以分析,使其明白是非,他们之间发生矛盾纠纷,辅导员应把事情原委调查清楚,站在公正立场进行裁决,不可有所偏袒。
再次,中学大队辅导员应该运用新课程理念下的“民主平等型”“表扬激励型”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少先队员的主体作用,使队员在与教师的平等交流中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这是新课程理念下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必备手段;辅导员要主动了解少先队员,了解他们的所思、所做、所为,要真诚地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工作中以表扬激励为手段,使每个少先队员都能素质全面、人格完善轻松快乐健康地成长!
三、中学大队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建议
专业化建设是辅导员育人的关键。一个优秀辅导员,不仅需要较强的理论知识和组织活动能力,而且需要广博的学识、扎实的基本功和过硬的本领。结合我的工作实践,对中学大队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1.集中式培训、加强自身学习,用理论支撑起专业化建设的框架
集中式培训可以让辅导员们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学习少先队的基础理论,通过学习既掌握了知识,又可以和其他学校进行学习交流。各省市区多开展关于少先队基础理论,少先队政治理论、少先队业务基本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培训、少先队工作项目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培训,培训过程中可以聘请优秀辅导员对“新”辅导员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2013年7月我市在呼和浩特民族实验学校组织了全市大队辅导员培训,在培训中不仅学习了专业理论知识,最重要的是学习了很多实践性的技能。例如国旗班应该如何护旗、升旗手应该如何叠旗,鼓号队基础知识与编排。这些内容正是像我一样的“新”辅导员渴望学习的。所以,作为新辅导员应该积极主动参与各种相关的培训。用理论支撑起专业化建设的框架。除集中培训之外,加强自身学习。
2.开展校际交流活动,搭建“借鉴学习交流”平台
校际交流可以有效地学习优秀辅导员的工作心得及观摩成功的活动案例。校际交流活动,为辅导员搭建了 “借鉴学习交流”的平台,通过校际交流活动,辅导员之间交流教育教学中的体会,学习前沿的信息,在教研氛围中提高辅导员的研究能力。同时,校际交流也是青少年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的重要途径。我校曾开展与呼和浩特市实验中学、土默特中学及北京一零一中学、日本玉琦县立不动冈中学等众多知名学校的校际交流活动。在交流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兄弟学校的育人模式,通过学习引发自己的思考,借鉴成功案例。与此同时,少先队员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也展现了团队精神。例如在北京一零一中学举办的全国中学生领导力大赛中,我校学生有四个案例入围,分别是《慈善公益新模式――“火箭”计划》《流浪动物救助站》《书香青城》《温暖校车》,学生们通过精彩的案例分析与答辩,赢得了各个学校的老师和小伙伴的认可,也懂得了作为当代青少年要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我校组织的与日本玉琦县立不动冈中学的师生联谊植树活动中,中日小伙伴共植一棵树,自己挖树坑、抬树苗、栽树、浇水,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也让其懂得劳动的快乐了解绿化家园、和平友好的意愿。
3.以团带队,做好队与团的有效衔接
少先队员是共青团的后备力量,作为初高中一体学校,结合我校特点,开展“以团带队”工作。每年新生入学,学校团委、大队部都会举办隆重的欢迎仪式,让少先队员们重新找到自己的组织,感受“家”的温馨。少先队大队成立后,由高一年级的共青团员在大队辅导员的指导下,引导初中各个中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例如科技艺术节、读书节、新年合唱节等,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高一年级共青团员感受到了肩上的使命,积极地为少先队员们作出表率,初中少先队员也向往着加入光荣的共青团。每年五月四日、十二月九日我校都举行优秀少先队员入团仪式,在入团仪式上,新团员庄严宣誓,使命感油然而生。同时高一年级学生会、学生社团的社员也在发挥共青团员的作用,带领并指导初中少先队员参加社团活动,使得人人有岗位、个个都参与实践活动。少先队员们在参与活动时不仅学到了广泛的知识,个人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与精神生活。以团带队,体现在团队生活的各个方面,做好团队的有效衔接,是中学大队辅导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4.结合个人特长,做有“魅力”的中学大队辅导员
中学生不同于小学生。到了中学阶段,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不良习气、不利因素,使得学生们进入了“青春叛逆”期,小伙伴不喜欢和辅导员进行交流沟通。我以特长,力争做有“魅力”的中学大队辅导员。在这个过程当中,“师生展示”是大队辅导员与少先队员相互信任、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在课上让队员聆听一些经典音乐作品,感受真、善、美,陶冶情操。给他们提供展示个性特长的机会,每一个队员都有闪光点,有的会唱歌、会跳舞、有的队员会乐器,我利用自身特长和少先队员们融合在一起,共同载歌载舞,寓教于乐,多姿多彩的生活让每一个队员都沉浸在融合、快乐、和谐的氛围中,慢慢地辅导员就和每一位“小伙伴”很和谐、自然地在一起,从而进行有效的沟通。
5.课题式研究,让中学大队辅导员走向专业化
中学大队辅导员应积极申报课题,根据初中少先队员的身心特点、辅导员个人的兴趣,结合自身工作及校园文化,确定研究子课题。辅导员要深入实际,将日常组织的活动及时形成课题阶段总结,并深入思考,注意材料的及时积累和总结,并把课题研究得出的结论用于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多开展具体的实践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并及时把课题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行动,提高科研的实效性,加快中学大队辅导员走向专业化进程。
辅导员是一种职业,更是一门专业。中学大队辅导员应该是一个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服务理念的职业群体。贯彻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强中学大队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坚持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培养,要发挥制度和机制的作用,探索其专业化发展之路,提升广大中学大队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使中学大队辅导员工作有信心,管理有方法,发展有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使辅导员工作真正实现专业化,最终实现少先队事业的繁荣和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辅导员队伍 建设 机制
辅导员工作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辅导员负责学生事务管理、党团建设、心理咨询、职业生涯规划等,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践行者。拥有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责任心强、能力突出的辅导员队伍是培养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素质全面的大学生的重要保证,是构建文明、健康、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分析
1、辅导员工作任务繁重,心理压力较大
在学生教育与管理方面事无巨细,任何一个部门都可责问、指挥辅导员,这无形中扩大了辅导员的职责范围,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量,使他们疲于应付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同时,辅导员还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类和职业发展类课程的教学任务,有的还承担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因此,辅导员的工作负荷很大;另外,辅导员面对的是大学生,教育管理责任重大,而现代大学生追求独立、自我,思想较以往更加活跃,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以及学习、生活、工作、情感等方面的压力而不断出现违纪现象或者心理问题,而某些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员不重视辅导员工作,甚至看不起辅导员,认为是上课水平不够才来干辅导员工作的,在工作上不支持辅导员,辅导员名义上政治地位很高,但实际上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理解与支持,因此,辅导员心理压力很大。
2、职责不明确,职业认同感低
一方面,对于辅导员的具体职责划分不清楚,似乎与学生有关的所有工作都能找到辅导员,辅导员就象是打杂的,整天忙忙碌碌,却没有多少成就感;另一方面,虽然辅导员在职称评定、职位晋升方面的渠道已经基本畅通,但由于各种力量对辅导员的偏见、不尊重、不理解,以及考虑到实际付出的劳动与得到的福利待遇、社会地位不相符等,使得辅导员特别是专职辅导员纠结于自己所学专业与做辅导员之间,感觉个人发展前途迷茫,欠缺有效的职业规划,职业认同感较低,产生职业倦怠,想方设法转岗,导致辅导员队伍不稳定。
3、入职不规范,培训缺乏实效
虽然制定了辅导员的选拔制度,但选拔体系不完善,而且对相关制度的执行不严格,有的甚至是随便指定一个教师来做辅导员,没有进行过任何岗前培训,根本不具备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这些不规范的入职行为导致有些辅导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不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辅导员工作;许多高校也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培训制度,包括辅导员的岗前培训,以及各级各类专项培训,但培训内容主要以管理理念和方法为主,培训形式比较单一,培训中缺乏案例和实践,对培训的考核不严格,有时完全是流于形式,对辅导员究竟有没有达到培训的次数要求,上级部门也没有检查和督促,因此经常出现培训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另外,辅导员忙于繁杂的事务性,没有时间参加培训,特别是校外专题培训。
4、科研能力不足,工作缺乏创新
辅导员渴望自己的专业理论能够提升,但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也缺乏进行科研和开拓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是凭经验在开展工作,时间长了慢慢养成了懒于思考的习惯,在科研方面缺乏锻炼和思考,因此科研能力有所欠缺,特别是缺乏心理咨询和职业生涯指导方面的专业知识。辅导员的工作方式一定程度上限于简单的通知和无聊的说教,缺乏创新,工作效率不高,很多辅导员不能成为让学生从内心信服的专家。
5、考核奖评机制不完善,激励作用不明显
目前对辅导员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考核的内容主要针对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似乎象保姆一样把学生管理好了,学生不出现违纪行为,不出现大的心理问题,把寝室卫生打扫好了就行了,而不是正确地去引导、教育、锻炼学生,难以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和创造能力,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发挥;对于奖评,从物质上来讲,辅导员的待遇与辛苦的付出并不成正比,而且在评职称过程中依然是阻力重重。而在在精神层面,有些领导不重视辅导员工作,在评优等方面辅导员根本没有任何优势可言,这严重打击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很多教师感觉就不如去搞自己的专业,做专职教师,而不是做辅导员。
二、高素质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策略分析
1、提高福利待遇,加强人文关怀
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辅导员的工作,做辅导员的坚强后盾,鼎力支持、帮助辅导员开展工作,多关心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及时了解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多鼓励辅导员,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辅导员以更多的优惠,提高工资福利待遇,完善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渠道,大力支持辅导员开展科学研究,使他们感觉到温暖,使他们乐于付出,付出就应得到相应的回报,增强他们的职业归属感和成就感,鼓励优秀辅导员走职业型、专家型发展之路,确保拥有一支稳定的骨干力量。
2、注重选拔培养,提高辅导员的素质
在进行辅导员的选聘时,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要选择思想政治过硬,整体素质高,乐于奉献,积极上进,喜欢辅导员工作,有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具备一定的职业生涯指导能力,所学专业与学生专业相同或相近的辅导员,这样他们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可以更有效地沟通交流,指导学生的学业,使辅导员扮演好学生的思想政治上的引导者、学习上的导师、生活上的朋友、职业生涯的规划师。
充分发挥培训培养在辅导员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培训培养计划,使辅导员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开展岗前培训、日常培训、职业化培训等系列培训,进行多种形式、不同层级的专项培训,使培训内容丰富多彩,又与辅导员的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而在培训中又要进行全过程的考核,对各级各类培训要严格考核,确保培训有实效,提高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提升队伍的整体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培训引导辅导员加强科研工作,激发职业发展潜能。如对多数辅导员感觉力不从心的心理辅导和职业生涯指导等进行专门培训,并结合实际进行相应锻炼,使辅导员真正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3、明确职责,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要明确辅导员的职责范围,不该辅导员管的坚决不能往辅导员身上推,使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专心走入学生当中,多与学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工作、情感等方面的情况,以便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党团生活、心理咨询、职业发展指导等专项业务,保证辅导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参加技能培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有效地用科学的理论引导教育学生,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建立科学的考评指标体系,完善考核机制,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使考核发挥充分的引导和激励作用,通过自我测评、学生测评、辅导员互评、领导考评、学校评定等多方位考评,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全面、客观、公正、准确的评价,并且使考评结果与人事考核、职称评聘、职务晋升和各类奖惩紧密结合,提高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稳定辅导员队伍,通过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完善激励机制,督促辅导员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
4、开拓创新,提高工作效率
积极开展辅导员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改革辅导员工作,改变“重事务、轻总结;重实践、轻研究”的现状,建立研究型、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搭建平台发动辅导员主动参与各层次的课题研究,并聘请校内外专家对课题进行研讨、指导、评审。比如由学生处进行指导性研究,建立专门的辅导员工作有关的课题,督促大家多思考、总结自己的工作,静下心来好好研究如何改进工作;同时,多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开发辅导员信息化管理系统,在网上办理学生的日常事务,简化办事程序,减轻辅导员的事务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只有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辅导员工作,建立健全选拔、培训培养制度,把好选拔聘任关,完善考核奖评改善机制,使考核奖评真正直到督促激励作用,适当提高辅导员的福利待遇,加强对辅导员工作的研究,才能建立一支高素质辅导员队伍。
参考文献
[1]李昕,江鸿波.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3).
[2]祁明,江鸿波.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发展体系建设探析[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3).
[3]陈索权.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冲突及其调适[J].思想理论教育,2007,(3).
[4]傅强.关于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与专业化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6).
[5]陈少平.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问题研究[D].福州大学,2010.
篇8
【关键词]:新入职辅导员;角色适应;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5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人和引路人。高校辅导员工作责任重大,对大学生的成长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工作技能才能带领好学生。做到"精、通、知、晓",是辅导员的必备条件,即"精"学生管理,"通"思想教育,"知"学生心理,"晓"法律常识。
高校新入职辅导员往往是应届毕业生,只有极少数是从事过其它工作的。大多数刚刚走出校园的应届毕业生充满工作激情,他们多是大学校园里的主要学生干部,有着较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但正由于他们直接从校园走向工作岗位,对于师生角色的转换还不明确,要以一名教师身份管理、服务学生还需要一定的过渡阶段。本文主要探讨高校里新入职辅导员的角色适应性问题及如何迅速找到正确的工作方法。
一、积极参加业务素质培训
高校常常会针对新入职的辅导员进行系列培训,包括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岗前培训能帮助新入职辅导员迅速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及特点,掌握自身岗位职责及要求,熟悉学校领导及同事,尽快融入新的集体。在岗培训则会系统、全面地为新入职辅导员提供学生日常管理、班级管理、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推优入党、奖勤助贷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以帮助辅导员掌握全面的业务技能和素质。新入职辅导员应该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业务培训,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方法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并及时地加以总结,不断提升工作方法。
二、认清角色,摆正位置
新辅导员走上工作岗位后,应该转变思维模式,时刻铭记教师身份,从学校教师的角度全面思考问题。身为教师,更应该以身作则。首先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个人素养;其次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遵守学校纪律。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也要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事情自己也坚决不能做。
同时,辅导员还应明确学生是管理服务的对象,一切工作要以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为重心。对于学生,应该真诚相待,做到尊重与爱护。对于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应方式多样,不能只以批评为主,特别是不能因为自己的一时恼怒而讲有损学生尊严的话语。特别是新生刚刚步入大学的殿堂,进入一个崭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内心可能彷徨与新奇。当学生面临困难和挫折,辅导员更应该指导、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三、培养好班级学生干部队伍
班级学生干部队伍是班集体的骨干与核心,是班级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是辅导员的得力助手。选拔和培养一支素质硬、能力强的班级学生干部队伍对班级建设至关重要。
新入职辅导员更应该尽早熟悉学生干部队伍,培养得力的学生干部队伍。新生班级应该在入学军训期间产生临时班级学生干部,以协助辅导员工作。辅导员培养学生干部,应该通过培训、指导、监督、沟通,逐渐树立学生的工作信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对学生干部,要积极培训、加强指导;大胆使用、实施监督;及时沟通、交流指导,通过与学生干部建立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四、抓好班级建设与管理
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新入职辅导员应该在学生入学后成立班级之初,就抓好班级建设。包括班级思想建设、制度建设以及文化建设。
首先,班级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辅导员要通过多种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爱校情怀,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时,班级制度是保证班级和谐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辅导员要在班级学生干部队伍成立之后,尽快组织学生干部筹建各类班级制度。包括制定班规班纪,制定班级例会制度、请假制度、财务制度等。最后,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班级价值观的体现,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通过建设有形的物质文化,如班旗、班徽、班服等,增添班级的特色;深化无形的精神文化,如班歌、理想信念等,增强同学之间的凝聚力。
五、深入学生寝室,传递师生情
学生寝室是学生在校园的小家,离开父母的照顾,他们需要更多地关怀与爱护。而新辅导员大多刚刚走出校园,年轻活力,与学生年龄相差不大,很容易受到青年学生的喜爱。辅导员可常常深入寝室,通过询问学生的生活状况、关心学生的近期思想状况,与学生进行轻松的谈话与聊天,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常常查看寝室也能够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及时发现潜在飞的不稳定因素,防患于未然。另外,走访学生寝室,也是进一步加强寝室安全教育的良机,辅导员可随时查看学生是否使用违规电器或私拉乱接并能够及时制止。
六、学生安全稳定工作重于泰山
学生安全关系其健康成长,关系辅导员工作的顺利开展。新入职辅导员更要注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节假日及各类活动中加强安全教育。通常也会由于各种不可抗力和安全防范意识的淡薄而导致学生有各种各样的意外情况发生。在处理由不可抗力导致的突发事件时,辅导员应该首先保持冷静,从大局着眼,尽可能地减少学校的损失,减少学生人身和财产的损失。面对意外情况,辅导员既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替学生考虑周到,更要站在学校的高度,把问题处理好,把工作落到实处。
总之,新入职辅导员在工作中只要做到谦虚谨慎、对待学生真诚,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积极向前辈学习请教,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善工作方法,就能够快速、顺利适应辅导员工作。
参考文献
[1]吴世珍,郑树青.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日常管理工作[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10.
[2]张世杰,孔冬青.学生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的创新初探[J].农业教育研究,2011,(2).
[3]王彬.浅议高校辅导员工作理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6).
篇9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浙江省 职业发展
一、引言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高校学生的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的专业性和职业发展关系着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更关系着高校学生的教育和发展。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新时期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证,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是辅导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为了对辅导员职业发展情况中的深层次问题进行分析,我们选取了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等10余所大学,对辅导员自身认识情况、规划发展情况、职业定位情况等职业发展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作了调研分析,为进一步分析辅导员职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措施提供了现实依据和建设性意见。
二、辅导员职业发展调研分析
1.辅导员基本情况与自身认识
针对高校辅导员的学历方面的调查数据显示,高校辅导员专科学历的占18%,本科学历的占46%,硕士学历的占35%,博士学历的占1%,专科学历以下的没有。说明高校辅导员的学历要求较高,本科学历和硕士学历占绝大多数。所以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首先要重视的便是个人的文化知识素养,重视学历要求。
针对辅导员的自我认识调查,结果如表一所示。
表 一
上述调查说明辅导员对自己的品德和精神、态度、意识等都很有信心,而在学术水平和教育水平上觉得稍有欠缺。绝大部分辅导员意识到随着信息、知识的快速更新发展,自身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提高学术水平和教育水平。
调查辅导员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提高自己,通过学习交流考察活动来提高的占37%,自己实践总结的占25%,通过理论培训的占19%,各方面综合作用的占19%。70%的辅导员表示能定期对自己的工作作评价总结,这能使辅导员更加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以便更好地发扬优点,改进不足之处,有利于辅导员的职业发展。
对辅导员目前最大的需求调查中,需要进修的占22%,买房的占20%,职务晋升的占16%,研究成果的占14%,评职称的占13%,买车、结交朋友和恋爱的分别占5%、4%和6%。说明大部分辅导员更重视精神的丰富和发展,致力于提高自身学术知识和学历,同时物质生活的满足是基础,保证辅导员的工作收入和生活条件是促进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辅导员的职业定位和规划发展
图一 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时间统计
图二 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的重要程度
由上图一、图二可知,虽然大部分辅导员认为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从事辅导员工作时间还是不长,1―2年的占31%,3―5年的最多,占37%,两者共占68%。同时打算在辅导员岗位上工作的时间有15%的调查者选择了2―3年,选择3―5年的占41%,5―10年的占32%,10年以上占5%,终身(长期)的只占7%。由此可见,大部分高校辅导员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时间均不长,并且也不愿意长期从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大部分辅导员没有树立起职业化、专业化的思想,把辅导员工作当成是临时的暂时的,只是作为求职路上的垫脚石或跳板,一有机会就选择其他岗位或转正为专业教师。因此,辅导员从业人员不稳定,职业化发展程度不高。
图三 对选择辅导员这一职业的态度
图四 辅导员的地位和其他教师相比
根据对辅导员职业态度调查所得数据(见图三)显示,39%的辅导员非常乐意选择这一职业,28%的辅导员处于无所谓状态,27%的辅导员是迫于无奈,另外还有6%的辅导员不乐意从事这一工作。可见,辅导员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热衷于辅导员这份职业。51%的辅导员认为辅导员的地位比其他教师低,35%的辅导员认为与其他教师相比没有地位(见图四)。可见,在现今高校中,辅导员的地位不高。
针对辅导员工作满意程度调查显示,表示满意和一般的分别占18%和60%,而有近21%的辅导员表示不满意。对工作稳定性的调查显示有21%的辅导员认为该工作是不稳定的,47%认为稳定性一般,只有2%的辅导员认为十分稳定。说明辅导员对自身职业了解不深,且对工作条件和待遇的期待没有得到满足。
图五 对今后的辅导员工作的规划情况
图五显示,47%的辅导员粗略规划过自己今后的工作,38%表示有过想法,10%表示从未想过,只有5%的辅导员详细规划了自己的职业发展。说明大部分辅导员没有详细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调查表明大部分辅导员想要选择其他工作,占33%;22%选择提高学历成为专职教师;22%倾向于行政道路;只有14%选择继续在辅导员的岗位上奋斗下去。说明大多数辅导员没有树立职业化和专业化的思想,把辅导员工作作为暂时性的工作。
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不清,也没有详细的职业发展规划,表明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现状并不乐观,辅导员“非职业化”现象严重。
3.各高校对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及支持
图六 所经过的辅导员培训的专业化程度
从图六、图七可以看出,辅导员的培训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十分专业的只占19%,而一般和不专业分别占34%和3%。而高校对辅导员的培训安排也不合理,只有31%是定期培训,67%是偶尔培训。辅导员的专业化培训是辅导员职业发展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培训专业化程度低必然影响辅导员职业发展。
图八 辅导员工作培训状况
图八显示,辅导员工作培训中实践能力的培训占最大比重,为24%;组织、领导能力的培训为19%;学习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各占21%、15%;而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所占比重很少,分别为6%和4%。说明高校对辅导员工作培训的内容分配不够合理,重学习、实践和组织能力而轻创新、人际交往和心理调试能力。高校应调整辅导员的工作培训计划,适应新的形势发展,为辅导员制定更切合的培训计划和内容。
图九 各高校辅导员管理体制
图九显示,认为辅导员管理体制十分完善的仅有4%,一般的占55%,不完善的占15%。同时有65%和17%的辅导员认为高校对辅导员工作的激励机制十分一般和不健全。由此,必须制定一整套工作制度使辅导员明确自己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完善辅导员的激励制度,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进取性。
通过调研发现,现在辅导员自身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是职业定位不清,很大部分没有详细的职业发展规格。辅导员应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和规划,通过自身努力和学校、社会提供的机会和舞台,来获取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不断充实、发展自己。高校要重视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为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发展提供完善的培训体系、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激励机制,为建设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而努力。
篇10
关键词:辅导员 就业指导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向前推进,高等教育已经从先前的精英式逐渐走向了大众化,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也随之逐年增加,就业压力急剧增大。高校辅导员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是高校就业工作队伍的重要成员,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如何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作用,对于当前做好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存在的主要问题
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依靠力量,在参与就业指导个这方面有着诸多有利的条件,但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这些问题影响了就业工作的开展。
1.辅导员的工作能力明显不足
近年来,高校新引进的辅导员逐渐以研究生为主,越来越趋向于高学历化。但是,很多高校在引进辅导员的时候对专业的要求比较宽松,所以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十分复杂,以文史类、管理类的学科背景居多,而与就业指导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的人员较少。由于对专业的职业指导知识的掌握不足,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理论功,理论知识相对匮乏。
多数高校的辅导员都是由刚刚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担任,他们年轻,对工作充满激情,因为与学生年龄相近容易获得学生的信任,学生也愿意在就业上求助于辅导员。而就业指导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辅导员未经过任何专业培训,缺乏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从而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显得力不从心,很难在有些问题上给予学生及时又必要的帮助。
2.辅导员的工作主动性普遍不强
辅导员除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学生党建和团建的指导、学习与成长的指导、就业指导与心理问题的一般咨询与指导外,还要进行日常管理、评奖评优、违纪处理、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等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辅导员整天被这些琐事缠身,疲于应付,形成了一种防御型、任务式被动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让辅导员很容易放松对自身工作特别是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使得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就业指导中的各种问题,影响其有效的给学生提供专业性的就业指导。
职业指导需要从业者热心热情、积极主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辅导员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热情跟积极性普遍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长期以来,辅导员的作用得不到重视,威望不高,因此与成长为职业指导领域的专家相比,辅导员更加倾向于选择升学深造,或者是另谋出路;其二是由于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普遍起步晚,发展缓慢,辅导员对就业指导的认识普遍不深,简单的认为是学校又加派到自己身上的一项任务,从思想上排斥,不能很好的将二者有机的统一起来。工作被动的结果只能是敷衍塞责和效率低下。
3.不重视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的培训
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了解国家有关就业的方针政策。但目前高校辅导员一般是由刚毕业或是工作时间不长的年轻人担任,由于其自身工作的局限性,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显得力不从心,指导也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不能满足大学生对于就业相关知识的需要。而目前高校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完善的培训计划和培训体系。高校辅导员普遍缺乏参加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的相关培训。这就导致辅导员在做就业指导时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等方面,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接近学生,广泛收集第一手学生就业动态的这一优势,有效的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二、提高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实效性的主要对策
1.明确工作职责,将就业指导纳入到辅导员的工作之中
改变当前辅导员在参与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责、权、利呈模糊状态,明确地把就业指导列辅导员的工作之中。其一是通过明确工作职责,将辅导员各种纷繁复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在减少辅导员各种非必须的事务性个工作的同时,要大力推进学生事务的自主化和自治化的建设。其二是通过明确工作职责,给辅导员有效的施压,使辅导员明确哪些是自己该做的事情,做的心中有数的,改变以往可做可不做的状况,使辅导员在思想上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自觉提高自己在就业指导上的业务水平。
2.建立有效的工作模式
建议科学高效的工作模
式,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一方面可以使辅导员从学生事务中走出来,增强自身对于就业指导知识的理论储备,重视职业指导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学校层面加强对辅导员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规范与检查,检验其工作实效。因此,高效应当借鉴国外高效的成功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一种科学高效的辅导员工作模式。
3.健全学习机制,加强培养培训
大力加强辅导员的培养培训是提高辅导员各项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的前提条件。健全学习机制,丰富辅导员的就业指导知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考虑:其一是加强辅导,邀请就业指导方面的专家学者来校对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方面的知识的专题辅导。其二是制定科学完善的就业指导培训体系,学校可以有计划、有步骤的分批选送辅导员参加省或国家的就业指导相关培训,培训内容应当包括就业形势和国家的就业政策、职业生涯规划以及求职技巧等,培训可以采取组织参加就业指导类的资格培训、到企业实地调研等形式。其三是健全学习督促机制,及时督促辅导员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不断总结经验,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督促指导。
辅导员在完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成才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服务。这需要有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高校党政领导应高度重视,关于支持辅导员职业指导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提高他们的指导能力,深入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马玉玲.浅谈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
[2]李丹.充分发挥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思想政治工作,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