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教练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2 18:02: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私人教练培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私人教练培训总结

篇1

摘 要 在过去的十余年间,私人教练培训市场迅速崛起,曾一度成火爆之势,至今这一市场仍然非常活跃[1]。精英林(北京)体育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EPTC)创办于2010年,至今已有五年时间。本文主要通过此公司培训学员数量的变化、开办课程数量的变化两个方面来研究其公司的发展规模演变。通过此研究反映我国私人教练培训市场的发展现状,总结近五年来休闲体育健身消费的演变趋势。

关键词 私人健身教练服务 培训市场 发展

一、EPTC课程介绍

课程设置和教材是私人教练培训质量的重要保障。通过对44家培训机构的调查中发现,每期私人教练的培训时间一般在3到7天左右,最多的10天,最少的仅仅2天。课时数一般在20-60课时(按课时40min计算)之间,略相当于高校一学期一门课程的课时量,不同的就是高昂的培训费、集中时间段的学习和笼统的了解[1]。EPTC现阶段主要以急速瘦身、私教销售、运动康复三种课程为主,进行以预备导师培训、国职注册培训课程为辅的发展道路。

(一)EPTC快速瘦身课程

急速瘦身课程以成功案例为基础,将130套运动计划让教练掌握减肥的来龙去脉、关键点以及如何突破减肥平台期。急速瘦身目的:减脂、减重、局部塑身、产后恢复。

(二)EPTC私教销售课程

私教销售课程将最前沿的实效的私教技术、私教营销推广策略、私教销售成交技能,有机的三合一组合,让每一位教练突破固有的阻碍消失局限,成为真正专业与营销技能兼备的精英教练。课程主要内容:1.成功的销售模式离不开一套完美的铺垫过程成交引导。2.精准挖掘客户需求建立与客户关系。3.把握当前最实效的体测技能。4.将关注点的扩大并进行成功的体验式销售。

(三)EPTC运动康复课程

运动康复课程是健身行业颠覆性的技术改革,一切从评估开始,深入功能解剖、关节结构、肌肉功能、症状表现,通过课程中实用的动作,从根本上解决因肌肉失衡引起的疼痛,让你成为行业中的精英。熟练掌握超过200个多平面的训练动作,解决疼痛的根本问题。

二、EPTC发展规模的演变

(一)培训学员数量的变化分析

EPTC由2011年的一年281个学员到2015年的一年5150个学员,其培训学员的数量有了显著上升,充分证明了公司在5年时间里发展规模有了明显的扩大。经统计,2011年总培训学员人数为281人,2012年总培训学员人数为626人,2013年总培训人数为1360人,2014年总培训人数为991人,2015年总培训人数为5150人。由数据可见,除2014年外,培训学员数量每年都有显著增加。从经济学角度来讲,私人教练培训认证市场呈现出目前这种状况是正常的市场表现。有需求就有供给,这正是市场的特征。虽然说量的积累可以形成质的改变,但学员人数的不断增加对EPTC的课堂质量、导师水平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开办课程数量的变化分析

截止到2015年末,极速瘦身课程开办3年,私教销售课程开办4年,运动康复课程开办五年,本文对三项课程开办数量进行了整理统计,如表1。

由于每次课程将于全国各地进行授课,以满足不同地区学员的便利。课程开办数量的多少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EPTC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无论在哪一个行业,企业间的竞争,最终都可归结为人才的竞争。优秀的人力资源是健身企业的发展根本,特别是技术型人才永远都是企业人力架构的核心,并成为组织实现目标的关键因素。

三、结论与建议

(一)高校体育专业开设私人教练课程

从专业特征上看,私人教练所应当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比较贴近于高等学校的体育专业,事实也是如此。因此,作为高等学校,应当尽快开设“私人教练课程”,一方面,通过课程教授学生服务、沟通的技巧,使其适应社会所需,满足社会对私人教练的需求。

(二)以国家行政力量强制认证私人教练

经济学家曼昆认为,当市场出现混乱的时候,政府必须要对市场进行干预,以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目前,面对混乱的私人教练培训市场,国家行政力量当出面进行干预,以强制力保障市场的健康运行。因此,我们认为,国家应当尽快出台相关制度,以行政强制力规范健身私人教练的培训市场。

参考文献:

[1] 赵.我国健身私人教练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4(02):57-61.

[2] 陈雪娟,牛小洪.我国健身市场人才需求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4(04):80-84.

[3] 董嘉嘉.武汉市健身俱乐部私人健身教练职业的现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4] 方静静.开封市健身俱乐部私人教练现状的调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20):186,188.

[5] 王刚军,张叶红,张永明.珠三角私人健身教练员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10):65-66,69.

[6] 赵媛媛,张泽山.郑州市健身俱乐部私教从业人员的发展现状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4(19:152-153.

篇2

摘 要 目前,健身俱乐部在我国仍然还是一个新兴的产业,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迅速,有关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研究已经成为当前体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专业的一名研究生对我国健身俱乐部经营模式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为进一步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出一份力,也可以就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形式为广大人民群众作指导。健身俱乐部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文娱活动,使自身成为体育产业化发展的有效形式,并使体育健身俱乐部在我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关键词 健身俱乐部 经营模式

健身俱乐部是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利用非政府财政拨款举办的,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以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增进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基层体育组织。按名称可分为三类:健身会所、健身中心和健身俱乐部,是专门提供体育健身活动和健身服务的场所。目前,体育健身俱乐部主要提供的消费方式分为会员制消费、各种培训课程和普通的日费消费。会员制是健身俱乐部提供的一种主要服务方式,它是通过引导健身消费者进行长期的健身消费,而为俱乐部的发展提供保证的一种普遍的营销方式。

一、健身俱乐部的性质

目前,大众商业性体育健身机构主要包括:健身房、健身俱乐部、瑜伽馆、普拉提馆、女子形体馆、游泳馆、网球、羽毛球、乒乓球、高尔夫球场等。其中,在发展规模和数量上,一般将提供综合的健身俱乐部置于体育健身市场的主体核心位置。健身俱乐部属于体育健身产业,是以经营性、服务性为主要特点,面向大众提供业余体育锻炼场所的私营服务企业。

二、健身俱乐部的基本特征

目前,有学者将健身房定义为:设有集体健身场地、负重和有氧健身器械设备以及健身指导人员,并向消费者提供有氧健身健美服务的体育场所。

小型健身俱乐部的特点主要面向中低收人人群,投资规模约50-100万元,普通装修;主要包括器械区和健身操房两大部分,并配有免费饮水机、集体更衣室和淋浴室;目标会员数800-1500人,以销售健身年卡为主;健身器械较健身房齐全,一般在前台收银区有运动服饰与营养补剂销售;有1-2名健身卡推销员和2-3名专职教练为会员提供免费的健身指导或收费私教课程;面向女性开设以有氧健身操为代表的团体锻炼课程。

中型健身俱乐部的特点:主要面向中等收入人群,如:教师、公务员、白领等,投资规模约500-1000万元,中档装修;包括力量训练区、有氧训练区、有氧操房、动感单车室、水吧休息区、更衣间与浴室;目标会员数2000-4000人,健身器械更为全面,在水吧有运动服饰、运动饮品与营养补剂销售;有专门负责健身卡销售的会籍顾问,巡场教练以及私人教练;主要面向女性开设的团体锻炼课程的种类也更加丰富。

三、个人观点

当今社会行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健身房的管理理念必须与时俱进,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更专业的服务,要想长久立足,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明确市场定位和目标客户群

健身俱乐部在市场定位之前有必要根据市场上健身消费者的需要、消费习惯和行为等,把整个健身俱乐部市场细分为不同部分。同时,还应对将要进入的一个或多个目标市场进行选择。目标市场应具备一定的可测量的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也应是该俱乐部自身经营实力、规模及服务档次可以胜任的。

(二)规范教练指导人员管理

要对私教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首先具备体育健身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力。具体体现在私教工作中,针对不同顾客的性别、年龄、身体状况和健身目的,通过对身体各项指标的测试与分析,制订专门的健身运动计划、饮食营养方案,以及在各个阶段对健身训练方法的调整等涉及多种学科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力,只有专业的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才能具备健身教练职业所要求的专业资质能力,健身教练也无疑会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极佳就业选择。

(三)质量优先,培育稳定市场

健身行业没有必要盲目追求扩大化和大众化,而应从基本的市场培育做起,把好质量关。善于利用社会效益降低服务成本,比如:通过推行大范围的教育培训计划,引导全民的健康消费观念更新,可以给客户提供免费的健康教育讲座,宣传健身、运动、娱乐、医疗、减肥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结合本模式的特点和服务进行宣传,积极引导客户进行消费;最后还可通过网络的方式推向大众,可以有效地利用较少的资金迅速扩大服务规模,同时保持核心竞争力。

四、总结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繁忙而高强度的工作使人们对于健康的渴求日益增长。伴随而来的是健身俱乐部行业的巨大的市场,但这些俱乐部中,到底谁能做出成绩而获取成功,恐怕要看谁最善于把握健身俱乐部行业的脉搏了。当前我国健身俱乐部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管理模式还有待完善,但发展潜力巨大,有广阔的市场。对我国的健身俱乐部的经营模式进行探讨,可以看出我国的健身俱乐部无论是从社会需求还自身发展上都是拥有其特点和优势的。

参考文献:

[1] 陈裴裴.江苏省健身俱乐部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2).

[2] 卓志伟.对我国健身俱乐部管理状况及未来管理模式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4).

[3] 陈金鳌,相建华.我国大众商业性体育健身俱乐部特征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3).

篇3

【关键词】 电子竞技; 现状;未来发展策略

电子竞技作为一项新兴的运动项目,长期以来被人诟病。大多数人认为参与电子竞技等同于“玩游戏”,是丧志的表现。然而在舆论的误解和嘲讽之下,2003年,中国体育总局将电子竞技列为第99个正式体育项目;2004年,第一届中国电子竞技运动会(简称CEG)正式;2007年,亚洲室内运动会引入电子竞技为正式比赛项目;2008年,国家体育总局整合现有的体育项目,将电子竞技重新定义为第78号体育运动。[1]时至今日,仍有大多数人对电子竞技不理解甚至抵触,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电子竞技在我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策略。

一、电子竞技的概念及类型

电子竞技从根源上讲就是电子游戏,它是一种以竞技类电子游戏为基础、通过电子设备(电脑)及网络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平台、在统一的比赛规则下公平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对抗性电子游戏比赛。[2]它是电子游戏比赛达到“竞技”层面的活动,这种比赛脑力劳动远高于体力劳动,因此对竞技选手的要求也非常高,并不是人们单纯理解的“打游戏”。它与其他传统体育项目一样,也是一种高强度的对抗性比赛项目,具有专门的各类比赛项目、专业的运动员、不同等级的各级赛事、统一的比赛规则。对电子竞技运动员来说,它具备传统体育项目的各个环节,正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在平时的训练中不断学习、对抗演练、总结经验等,最终通过正式比赛呈现自己的技术水平和比赛结果。

电子竞技基本分为两种,对战型和休闲型。对战型主要是指通过对战并赢得比赛为目的电子竞技活动,它一般都有专业的运动员、正规的比赛团队(战队)和专门的赛事,目前开展比较广泛的有:魔兽争霸、DOTA、DOTA2、英雄联盟、星际争霸、反恐精英、CF、雷神之锤、帝国时代等,这些都是电子竞技的典型代表,它需要运动员长期的刻苦训练、高超的技术水平和良好的应战心态,代表自身所在团队参加竞技比赛,以赢得比赛胜利为唯一目标;休闲类主要是以休闲放松为目的的电子竞技活动,相对来讲比较简单、大众化。例如:中国象棋、四国军棋、网络围棋、麻将、桥牌、连连看、斗地主、消消乐、拖拉机等,这些属于电子竞技,但其“竞技”性不强,不需要非常专业的技术水平,主要用于工作和生活之余的娱乐性消遣。

二、电子竞技的基本特征

1、竞技性

所谓竞技,其实是技术的竞赛,电子竞技虽说是游戏,但属于体育比赛,和传统体育比赛项目一样具有明显的竞技性。它有单人对抗型、多人对抗型和人机对抗型三种基本的方式。电子竞技运动项目有统一的比赛规则,并且在相同的规则要求下,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比赛。然而但凡竞技,它的性质、过程和结果是充满激情和挑战,是非常残酷的,胜败皆取决于运动员的自身素质、能力和临场应战心态,它对运动员的要求非常高。甚至有人认为电子竞技是一场虚拟的战争,运动员就是战争指挥官,凭借自己胆识和阅历,运用独特的技术能力去指挥千军万马以应对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最终赢得这场战役,取得比赛胜利。

2、益智性

电子竞技是通过电脑和网络平台进行的体育运动项目,主要体现在奋发拼搏、健康益智,培养与人和谐合作能力,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个人才华,激发自身潜能。[3]电子竞技虽然是游戏,但能以游戏为载体,通过体育运动项目开展,能开发参与者的思维模式、激发其潜在的智商,锻炼和提高参与者的思维反应能力、心眼四肢协调能力、自制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顽强的意志力,培养其大局观和团队协作精神。[4]电子竞技成为一种媒介,能不断开发参与者智力,展示体育精神,传承体育文化。

3、广泛性

电子竞技运动相对传统体育竞技项目有四点优势:一是电子竞技对参与者的各项基本身体条件要求不高,对年龄、性别等没有太大的限制,它偏向于脑力劳动,强调游戏平台上的智力对抗,此优势决定了基本上各类人群都能参与这项运动;二是电子竞技运动属于电子游戏,是在虚拟的网络平台上进行的,因此它不受场地、环境、天气、气候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只要有符合游戏运行需求的电子设备(电脑)和网络平台就可以进行;三是电子竞技种类繁多,性质各异,且每个人选择电子竞技的初衷不同,有人为娱乐而战,有人为赢得比赛而战、有人纯粹为打发时间。四是电子竞技具有趣味性,适合不同的人依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它,为参赛做准备。这些优势决定了电子竞技运动可以很容易的在大众之间开展和流行,因此电子竞技具有广泛性。

三、电子竞技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而言,我国的电子竞技运动起步较晚,其发展过程基本上可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96-1997年间,亚洲爆发大规模经济危机并迅速波及全世界,各国娱乐产业纷纷因资金产生断链而引发停业,直接或间接导致了许多失业人员。迫不得已的待业者们有的为生存、有的为打发时间,相继参与到电子游戏中来。同时期,星际争霸、魔兽争霸、雷神之锤、反恐精英等比较经典的几大电子游戏项目相继引入了中国,由于这些电子游戏制作成本低、容易上手且玩起来基本是免费的,于是迅速吸引了大量青少年的眼球,很多人积极的参与此类游戏,为电子竞技在我国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缓慢发展阶段。自我国引入电子竞技以来,由于比较新颖而不尽为人知,况且当时的参与者基本都是青少年,很多时候人们看到的都是网吧里蓬头垢面疯狂玩游戏的堕落少年形象,因此电子竞技就被社会误解了,认为打游戏就是不思进取、丧志的表现,注定了电子竞技产业在我国的发展道路崎岖不平。虽然出师不利,但毕竟这项运动有独特的魅力,还是疯狂的吸引了广大青少年的注意力,甚至有部分媒体开始对其进行宣传和运作,使这项运动没有在我国夭折,而是缓慢发展着。然而2004年,我国广电总局了对网游类电视节目的封杀令,中央电视台《电子竞技世界》栏目被迫停播,致使我国刚刚发展起来的电子竞技产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它的发展随之陷入历史性低谷。但与此同时,国外电子竞技产业蓬勃发展带来的一系列辉煌成就逐渐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被我国慢慢发现并接受,于是政府逐步放开了对电子竞技相应的监管与审查门槛,使电子竞技产业重新获得光明。经过几年的探索和积累,直到2009年我国电子竞技才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兴建专业的比赛场馆;组建国内最大的电子竞技网络平台;筹办国内首个电子竞技联赛;将一些主流网络游戏项目逐渐纳入电子竞技运动,于是电子竞技运动的信任度不断提高,整体发展规模扩大化。国内逐渐出现了一些正规的、实力强劲的电子竞技战队,他们或多或少的参加国内外的各项大型赛事,并且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例如:2004年,孟阳在Fatal1ty长城DOOM3挑战赛中夺冠,赢得100万人民币的奖金;2005年,李晓峰获得WCG(World Cyber Games)魔兽争霸世界冠军,wNv战队获得WEG(World E-sports Games)第三赛季中国第一个CS世界冠军;2006年,李晓峰蝉联WCG魔兽争霸世界冠军;2009年,WCG世界总决赛在中国成都举办,中国选手王诩文与陆维梁会师魔兽争霸决赛,这是WCG世界史上第一次出现同一国家选手相聚决赛的情况。

第三阶段:蓬勃发展阶段。2010年,北京建成国内首个电子竞技中心,它拥有国内最大的电子竞技平台、最先进的电子竞技场馆,创办了国内首个电子竞技联赛。同时全国各地一些主流城市也相继建立了电子竞技基地,出现了众多的电子竞技团队,于是电子竞技运动在我国逐渐职业化。随着互联网媒体及数字电视的广泛传播,电子竞技运动得以更全面的推广和被大家认知,成为了一种以体育竞技为基础的职业。2011年,央视《体育人间》针对电子竞技运动播放了特别节目,Navi战队勇夺DOTA2第一届国际邀请赛冠军,获得奖金100万美元;2012年,电子竞技被提名为2020年奥运会比赛项目。DOTA2第二届国际邀请赛上,IG轻松夺冠并获得100万美元奖金。WCG2012魔兽争霸项目,中国战队包揽前三。WE战队在IPL5比赛里获得中国第一个英雄联盟世界冠军。2013年,国家体育总局决定成立一支由17人组成的电子竞技国家队,出战第四届亚洲室内和武道运动会;2014年,我国Newbee战队夺得DOTA2第四届国际邀请赛冠军并获得了500万美元(约合3100万人民币)的高额奖金。于是国内的沸腾和骄傲,引发更多的人争先恐后的加入了这一职业。知名的媒体积极踊跃的宣传这一运动。甚至有个人或财团直接出资支持并组建相应的职业化团队。短短四年时间,电子竞技运动在我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也相继带动了与此相关的电子产品、电子竞技平台、大型赛事、媒体广告业及电子竞技商业公司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条系统化的产业链,更加全面、系统化的推动了电子竞技运动在我国的可持续化发展。

四、我国电子竞技的现状剖析

时至今日,我国电子竞技运动已形成了可观的规模,且已取得相关成果并在国内已经站住了脚跟,但目前我国电子竞技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电子竞技尚未立法

“无规矩不成方圆”,电子竞技是最近几年才流行并发展起来的,目前尚未立法,使很多比赛问题无法得到法律保护,仅是依靠目前电子竞技自带的游戏规则和参与者之间的私人感情来支撑,致使电子竞技行业里混乱不堪,各种不良情况时有发生,大都以“利益”为重。无利可图时便无人操心、无人管理,影响很多比赛的良性发展;当有利可图的时候却为一点私利拼个你死我活,不顾情面和规则。例如:目前很多战队所在的电子竞技俱乐部对运动员要求苛刻,经常克扣工资和奖金,为了私人的利益而操纵比赛,制约运动员正常水平的发挥,导致很多优秀的运动员离职;有些俱乐部指挥战队参赛完全是看此项比赛最终奖金的多少,对于一些技术含量高但奖金少的赛事,根本不考虑给战队通过实战锻炼自己的机会而选择弃赛,严重影响了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提高;目前尚有大部分电子竞技运动员为了生存得不到保障而不得不选择替人打比赛或直接参加地下黑比赛。各种不良现象都说明了电子竞技行业急需立法而得到有效的保护,否则后患无穷。

2、缺乏专业的培训机制

由于社会上尚无专业的电子竞技培训机构,很多人参与这项运动,只是基于自己的喜好或高额奖金的诱惑。平时跟电脑对抗演练或找人对抗演练,感觉练的差不多了就找战队申请加入,这样的过程比较艰辛曲折且提高速度极慢,效率不高。更有甚者放弃上学的机会而按着别人的方法独自锻炼,但最终却是邯郸学步,一事无成。因此,没有专业的培训机制进行教育教导,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容易走上弯路甚至影响终身,无法挽回。

3、电子竞技相关的配套性产业不完善

俗话说:“一根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同理,电子竞技亦是如此。想要发展壮大,必须依靠与此相关的配套性产业。例如:优秀的管理团队、稳定的运营资金来源、良好的媒介宣传途径、高效的电子竞技硬、软件产品、舒适实用的比赛场馆等。由于这些产业目前很不完善且可靠性不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电子竞技产业化的发展,致使该项运动仅是停留在“打游戏”的技术性阶段。

4、缺乏国家统一组织的正规赛事

现阶段国外对于电子竞技运动组织的赛事颇多,使很多公民都已熟悉并接受,尤其是韩国,已经形成了非常庞大的电子竞技产业链,每年都有很多国家组织的正规比赛。但我国统一组织的大型正规比赛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运动员仅能随战队参加一些社会上非常有限的有偿性电子竞技比赛项目,平时只能队内训练或通过网络找其他队伍进行对抗演练,这样不利于战队之间沟通交流,缺乏实战经验,几乎是闭门造车,直到最终参赛时才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未能取得比赛胜利。很多战队也因此而解散甚至主力队员被解雇,导致电子竞技本身的核心技术也随之流失,不能很好的传承下去。

五、我国电子竞技未来发展的对策

电子竞技在国外已经迅速发展并取得良好的成果,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鉴于目前的形势,提出电子竞技在我国未来发展策略。

1、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使电子竞技职业化

电子竞技已逐渐由业余转为半职业化,然而大多数人对电子竞技不甚了解,过程中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必须加大对电子竞技运动的各方面投入使其职业化。例如: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从根本上确保电子竞技职业化的合理发展;成立正规的行政管理部门,管理和约束现有电子竞技战队的运营,大力提倡和鼓励社会各界、各层、各地建立新的战队;下拨专项资金,用于电子竞技运动的开发、创新;组织或筹办大型电子竞技比赛项目,吸引更多的战队参加以便相互竞争、相互交流、相互学习;选派国内各个战队的顶尖运动员、教练员及管理人员,组建国家级代表队,参与世界性比赛,与世界各国相互切磋、学习和交流来提高自身水平。

2、横向发展,使电子竞技产业化

当电子竞技成为一种职业,必然会引起连锁反应,配套产业须同步发展。比如:政府、学校或社会私人组织可成立专门的电子竞技运动培训机构,引导参与者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电子竞技,学习各种技能和方法,培养出高水平的电子竞技运动员、教练员或管理者;政府也可鼓励相关财团或银行加大对电子竞技运动的财政支持力度,成立专项基金项目以确保不产生资金断链,实现稳定发展;社会上网络媒体可开设电子竞技宣传专栏,播放相关广告提高社会的认可度;供应商可研发和创新各类高端硬、软件设备,以适应电子竞技运动不断发展带来的需求;退休或退役的电子竞技运动员、教练员可通过自身技术经验能力制作相关电子竞技视频和教程,有偿提供给网络平台或媒体部门,既能增加自己收入,也可让别人通过此种方式进行锻炼学习。

3、积极创新改革,使电子竞技高端化

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不会永久不变,世界纪录时常被打破。电子竞技也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我国电子竞技在某些项目上领先于全世界,某些技术水平也走在世界的前沿,相关战队业已获得了世界级冠军,因此电子竞技产业发展前景可观。电子竞技产业化发展的同时,注重运动员的培训锻炼和对外交流合作,不断的开发新技能、创建新组合、加强练习各方位的团队协作方式,开发相关的配套产业,使我国的整体电子竞技水平不断提高,使电子竞技产业高端化。

六、结语

电子竞技在我国虽然发展较晚,但越来越受社会的欢迎和重视。同时与之相关的其他配套性产业也在不断跟进,大量的国外电子竞技产业化模式也可作为参照。因此它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参考文献】

[1] 孟晨皓.电子竞技运动的影响[J].读与写(上、下旬).2014.2.18.

[2] 马超,崔江.电子竞技与网络游戏的概念界定[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3.110-111.

[3] 陶青,李亮.对我国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2009.2.23-24.

[4] 徐锋.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特征及其类型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