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体系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3 18:46: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双体系培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双体系培训总结

篇1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双师型”教师 培养路径

[作者简介]王美萍(1961- ),女,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张丽娟(1969- ),女,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和服务心理。(北京 100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2012年度北京市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创新团队资助项目(PHR-IHLB)“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团队”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PHR201007237)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073-02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是专业建设的主体,也是人才培养的主体。①教师队伍建设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原则意见》(职教[1995]15号)中首次提出“双师型”教师一词。自1998年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以来,针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界及院校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和方法从政策、经费支持以及校企合作等层面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②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强调:“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效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影响职业教育目标和功能的实现。③从目前的总体现状看,“双师型”教师数量缺口较大、专业素质不高、培养培训体系薄弱等问题依然存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④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规范“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构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是需要高度关注并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亟待找到问题解决的策略与路径。

二、国外“双师型”教师培养经验借鉴

关于“双师型”教师,目前国内尚缺乏科学、权威的界定标准。一般认为,“双师型”教师是具备双师素质(Double-qualified teachers)的教师或具有双师资格(Double-professionally-titled teachers)的教师。在国外职业教育界,虽然没有“双师型”教师这样的名词,但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或地区对专业教师的准入都有着明确而严格的制度与标准;普遍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较完善的在职教师培训模式与体系。

以德国、法国、丹麦、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为例。德国规定博士毕业并有5年企业工作经历,方具备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资格;加拿大和美国注重教师的实践能力,除对教师的学历要求外,更注重教师的行业工作经验;澳大利亚TAFE学院要求教师达到“三标准”(即院校标准:具备学历证、教师任职资格证、专业职务证、技能等级证、继续教育证等“五证”;行政标准:澳大利亚政府规定,专业教师必须在企业工作3~5年,或者每年有一个月时间在企业见习;“学者”标准: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只有三个方面达到标准要求,才具备教师资格。在教师入职培训及在职培训方面,美国正在实施职业教育“新任教师专业发展计划”⑤以及美国国家生涯和技术教育研究中心的技术支持学院项目⑥,德国对教师实施“脱产带薪”培训,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TAFE)学院有着一套较为完整的师资培养体系。

三、“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策略及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包括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实习指导能力、专业技术开发能力以及课程开发能力等),即“双师型”教师应突出“能力本位”。

2009年,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团队教师共13人,其中专任教师11人,兼职外聘教师2人。以15年职业教育教龄为界,我们将团队11位专任教师分为“老”教师和“新”教师两个群体(注:我们姑且将团队“老”教师比作“专家”教师,将“新”教师称为“新手”教师,“新手”大多为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团队“专家”与“新手”的数量之比为45:55。目前,团队“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在专业建设、教学、科研以及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通过对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教师成长的个案分析,探讨“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策略与途径。

1.引导自我激励、自主培训。UNESO《学会生存》中指出:“新的教育精神使个人成为他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自学,尤其是在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一般而言,教师从教之初,随着教学经验的增加,教学效率会不断提高,但随着知识和教学方式的固化,教学水平会出现停滞或下降,这时就需要学习新理念、吸收新知识。团队为“新手”创造充分开放的成长环境,激发成员内在愿望,帮助“新手”进行自主培训和职业生涯设计。通过自我激励、自我反馈,建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发展阶梯。

有开放的教师成长环境和“以老带新”“协同共进”的团队文化,充分利用高校师资培训基地和合作企业等资源,“新手”主动参加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及行业、企业培训,自发、自觉提高专业理论水平、执教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近年团队教师人均参加教学研讨、专业技术培训等继续教育3次、 企业实践1次。 在“专家”的“帮、带、传”下,“新手”全部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2.强调三种经历、三项能力。在实践中学习与探索,总结特点与规律。师范性、学术性和实践性是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培养职教师资的重要经验。⑦“新手”最突出的优势是学历层次高,但师范性、学术性和实践性三者之间不平衡。在我国,由于与行业一线的分离,“双师型”教师会存在行业专业能力发展的间断性困境。⑧“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必须具备较强的岗位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素养,需要强调三种经历和三项能力。三种经历,即成长为一名职业教育优秀教师必须具有高等教育经历、企业实践经历和育人经历等三方面的经历;三项能力即教学和指导专业实践的能力、育人和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⑨

团队充分为教师创造“三种经历”的条件,将学历培训与专业培训、理论培训与技能培训、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有机结合,利用国内、外进修或访学以及企业挂职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创造“三种经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三项能力”。近年来,团队“专家”与“新手”多次获得校级、市级教学成果奖及多项社会服务项目,成果印证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团队师资整体素质的提升。

3.建立动力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及体系。“双师型”教师是国家针对职业教育师资结构优化提出的要求。相比普通高校教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和培养具有独特的规律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更需要从机制、制度、体系等方面进行完善。

“双师型”教师的概念虽未有统一、明确的界定,但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总体目标清晰。政策导向、政策保障师资的引进与培养均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成长有积极影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提出,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和美国的社区学院等世界职业教育模式的成功经验表明,拥有一支“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师队伍不可或缺。《北京教育规划纲要》已提出要建立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教师聘任与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制度,建设职业教育兼职教师人才库。

遵循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原则,优化“双师结构”。内部培养即充分利用现有教师资源,不囿于成本,加大力度,为教师创造素质提升的平台,有计划开展教师在职培训、企业轮训或挂职锻炼,强化教师企业职业实践训练;构建职前、职后教师培训体系,使教师保持与企业最新职业情境的紧密接触,保持对职教理论最新发展的跟踪学习,保持对教学实践最新改革的不断反思。⑩外部引进即加大外聘兼职教师的力度,引行业、企业名家名师进课堂,建立较为稳定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除此,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双师型”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和职称晋升体系以及管理与保障体系,实现“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质量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总结“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图(见下图)。

四、结语

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是系统工程和长线工程。拓宽“双师型” 教师的培养途径,构建师资培养及团队建设的支持体系,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育人能力、科研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兼顾“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规范”与“创新”,着力提升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切实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注释]

①陈婧,罗勇武,易峥英.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以自为组织为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2(3):64.

②洪春华.双师型教师成长的必要路径――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启示[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0(2):23.

③李梦卿,万娥.政府统筹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引领与示范功能[J].职教论坛,2012(10):64.

④教育部:财政将投1.5亿元支持职教师资培养[EB/OL].,2013-07-22.

⑤孙道远.国外职校怎样培养双师型教师[N].中国教育报,2007-03-01.

⑥宫雪.国际职业教育研究活动的分析及启示[J].职教论坛,2011(30):86.

⑦邵建东.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的短板及修复[J].中国高等教育,2012(1):46.

⑧乐传永,王清强,孙立新.2011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概况[J].职教论坛,2012(3):20.

篇2

一、坚守安全底线,全面加强“一岗双责”体系建设。坚持用刚性制度保障安全底线,贯彻落实城区安全1+3系列文件,全面落实党政领导和各街道、各部门、各单位的安全监管责任,进一步强化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安全生产奖励机制、“一票否决”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一岗双责”落实情况的督查督办,强化安全生产日常考核和警示约谈;推进“一岗双责”日常管理体系建设,强化对安监队伍内部考核,形成长效机制保障城区安全。

二、进一步创新机制,探索“倒推式”执法监管模式。积极开展“倒推式”监管试点工作,认真总结和评估“倒推式”监管机制建设,逐步形成完善的工作流程,规范“倒推式”监管文件体系,建立完善安全生产责任追究机制,确保在全区进行顺利推广。同时,要全力以赴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采取强力措施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提高我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三、运用科技手段开展安全监管,完成“智慧安监”升级改造。将现代信息化手段运用在安全生产工作,加快推进信息系统建设和推广力度,在全区层面设立统一、规范的安全信息系统,建设安全管理各项工作的规范程序,使企业隐患自查、上报,社区和街道巡查和执法检查,安监局抽查和督查实现网上互联互通,有效提高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能力,实现对全区各类安全隐患的动态监控,督促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四、加大安全执法监察力度,不断深化事故处理。对全区工矿商贸企业实行计划执法、重点执法,不断加大建筑施工领域安全监管力度,重点监督设备、管理、技术落后企业;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执法监察力度,全面清理排查“三小”场所,加大对非法违法生产建设行为的打击力度。探索“倒推式”监管模式,实现安全执法精细化,完善企业内部安全管理体系,形成事故和隐患倒查机制。提高事故处理技术含量,积极做好安全生产信息和死亡事故统计、分析、上报工作,认真查找事故深层次原因及规律,科学预防事故发生。

五、创新安全宣传和教育模式,不断拓宽安全培训范围,形成良好安全氛围。加大安全生产宣传和教育培训投入,创新安全生产宣传形式;扩大安全生产培训范围,强化企业负责人和安全主任安全培训,开展危险化学品企业全员培训和重点企业班组长培训,督促企业落实员工安全培训。开展创建安全社区工作,提高企业安全管理能力。完善企业应急救援预案,加强应急救援演练,提高企业自救和互救能力。

篇3

一、试点目标

围绕汽车行业,进一步整合校企优势资源,深化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探索校企联合招生招工机制,建设“学校课程+企业课程”双线交织课程体系;推行三段式多学期循环工学教学模式;建设“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实施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教学组织运行管理和质量监控与评价。围绕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行业企业服务,为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经验和提供示范。

二、试点内容

(一)校企联合招生招工。采用学校招生+企业面试+三方协议的形式进行校企联合招生招工,具体分三步走:第一步:按照学院招生计划,正常招收高中毕业学生;第二步:学生入校后,进行宣传,由学生自愿报名、企业面试的方式确定学徒生;第三步:校企双方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学徒培养协议、合格后签订就业协议。

(二)构建三段式多学期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三段式人才培养思路,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将每一阶段分为三个学期,每年9-12月为第一学期、1-6月为第二学期、7-8月为第三学期,将每个阶段的三个学期分解成若干个岗位,再将每个岗位分解成若干个技能点,按照岗位需要实施工学交替。

(三)基于工作岗位的课程与课程体系开发。学徒班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组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分析岗位能力需求和用人意向,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参照汽车销售与管理、汽车企业品牌营销方案策划、汽车模特表演岗位要求,构建“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双线交织递进”课程体系。在“学校课程+企业课程”课程体系框架下,系统改革课程内容,学校课程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企业课程教学内容注重核心岗位工作能力需求、操作规范与技能提升。校企共同开发学校课程和企业课程课程标准。

(四)建设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

借助校企合作办学的体制,建设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坚持“校企融合、专兼结合”的特色,进一步优化结构,增加专任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提高企业兼职教师比例,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建立激励和奖励机制,实行动态管理,推进校企人才双向流动,不断提高整体水平。

(1)多种途径引进社会高端人才,建设以企业技术专家、能手为带头人的名师工作室,定期或不定期开办讲座或承担课程,并同步建立企业师傅与学校教师的广泛交流制度,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和企业技师的理论教学水平。

(2)推动教师整段时间下厂顶岗实习或到其他院校交流,提升整体队伍的技术水平及教育、教学理念,使之能够适应中国职业教育的特点,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3)完善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机制,制定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办法;建立教师下企业实践学习的相关规定;制定专任教师到企业任职的有关政策;建立教师考核办法等。

(4)依托学徒制的教学安排与管理平台,促进“双师型”教师成长。制定校内专任教师随着学生下厂实践的制度,实现学校教师和4S店在现代学徒制中都扮演着师傅与徒弟两个角色,都具有双重身份。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的指导中,同时也接受企业师傅的指导,从而不断提高动手能力而转化为“双师型”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师傅;企业师傅在对学生进行指导中,同时也接受教师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的指导,从而不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也转化为“双师型”教师,既是师傅又是教师。

(五)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和标准

落实学校和企业的主体责任,校企双向介入,按照学历教育和企业学徒的要求,共同制定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企业导师标准、质量监控标准和考核评价标准。建立专门的企业学徒管理小组,制定适应的教学管理流程,健全实习管理制度。建立严格的学徒前培训和准入制度,加强对学生的学徒安全教育。建立学校、合作企业和学生家长经常性的学生学徒信息通报制度。完善学徒巡视和跟踪管理制度,分人分组负责,并对学徒指导教师和师傅工作进行考核。规范学生学徒档案管理,完善考勤制度、请假制度、学生行为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检查,保证学徒工作健康、安全和有序开展。随着课程改革与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加强,课程考核也逐步完善。考核评价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完成,构建“能力本位的多元互动式”的考核评价体系,真正考核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技能水平。

(六)校企资源共享

企业为实习学生提供技术熟练的师傅,指导监督学徒的岗位技能训练;企业还要投入大量资金购买足够先进的生a设备和实践操作训练所需要的原材料,以便供给学徒实践学习所用,同时还要提供足够的岗位让学生参与生产实践。学校也要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研究场所、技术力量和职工培训服务等。

三、预期成效

成果形式:试点总结报告、研究论文、教材、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关运行管理制度等。

预期推广:在全省行业企业、职业院校中推广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全省及全国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应用范围:为全国或东三省中职、高职汽车营销专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受益面:学生、学校、企业和政府将四方受益。推行现代学徒制之后,学生的就业质量将有很大提高;会增强学校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和办学实力,促进招生;企业则减少了员工培训费用及周期,会招聘到更多的合格员工;对政府来说,此举能够解决更多的劳动力深度就业,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四、保障措施

组织保障:成立由企业业务技术专家和学院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共同参加的建设组织机构,为项目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制度保障:实行项目建设责任制,建立激励机制,实行绩效考核和动态管理制度。

资金保障:我校前期予投入大量资金,主要用于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主要培训技能型人才,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继续增加实训设备的投入,改进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

篇4

在听取了情况汇报后,吴晓光副主任指出,会议达到了调度工作、沟通情况、交流经验的目的,并对各地区、各部门的科技服务活动取得的实效表示满意。他说,省政府高度重视冬春农业科技服务活动,不仅召开视频会议进行动员和部署,还下发了《省农委关于开展2011~2012年度冬春农业科技服务活动实施意见》,省级财政还安排专项资金对科技服务活动给予支持。各地、各单位按照省政府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服务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截至目前,7个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承担的4051名基层农技人员培训任务已经基本完成,34个县市组织技术指导员对3.4万名农业科技示范户普遍进行了3~5次集中培训和入户指导,269个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和创业培训基地及全省农技(农机)推广系统、农广校系统、农经系统、农村能源农业环保系统等培训专业农民42.3万人(包括阳光工程14万人)、农业生产技术明白人达到248万人次。

针对下一阶段服务活动的主要任务,吴晓光副主任指出,各地要重点开展三个方面的工作:

重点围绕科技效益年活动抓培训 省委、省政府决定今年在全省开展农业农村经济科技效益年活动,并把冬春农业科技服务活动作为今年农业农村经济科技效益年活动的主要行动之一。通过开展科技效益年活动,着力抓好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现代种业、重大技术推广、全程机械化、特产标准化、畜禽健康养殖、林业科技致富、加工转型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科技体系建设等十大工程,实现攻克一批新课题、转化一批新成果、推广一批新技术、培训一批新农民、提升一批新产业等五个一批的目标任务。

重点围绕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抓普及 各技术服务单位要与所包保县市密切联系,根据省里确定的45个主导品种和23项主推技术,从县市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实际出发,帮助遴选适宜当地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并与县市农业科教单位一道,采取多种有效形式,促进这些品种和技术的推广、普及和应用。特别是要大力组织好农业科技人员下乡进村入户指导服务,帮助农户选好主导品种,明确种植方案,了解和应用主推技术。

篇5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标准融合;身份融合;内容融合;企业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3-0063-03

相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更具有“活力”——上岗有特色、转岗有可能、晋升有潜力、学习有基础,这样才能凸显高职教育的“高等”属性。在目前高职生源多元化的背景下,高职教育要培养合格且具有“活力”的一线技术人才,更新教育模式,保持与行业企业发展无缝衔接是必然趋势。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五大对接,即“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要求,准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三重融合”教育体系。

一、“三重融合”教育体系的内涵

“三重融合”指标准融合、身份融合和内容融合。标准融合指课程标准与行业职业标准相融合;身份融合指学生身份与企业职员身份、教师身份与企业管理者、工程师身份相融合;内容融合指教学知识与工程实践相融合。“三重融合”教育体系旨在提升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形成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体系,推进课程综合化改革。

“三重融合”教育体系的标准融合、身份融合和内容融合均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实现该体系的必要条件是建立校企“双主体”育人平台。所谓的“双主体”是发挥校企各自优势,以“共育共管、共享共担”为原则培养技能人才,实现工学交替。校企“双主体”育人平台框架是:共同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同承担教学授课任务;共同建设“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共同建设科技服务培训平台;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共同促进学生就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

二、高职院校实施“三重融合”教育体系的分析

(一)标准的融合

课程标准是对高职学生学习结果和掌握的特定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描述,是高职教育阶段教育质量应达到的具体指标[1]。行业职业标准是反映现阶段本行业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包括职业的活动范围、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知识水平[2]。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注重对学生进行短期突击式培训,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只能使学生暂时获得证书,但是学生素质远没有达到行业职业标准要求。

将课程标准与行业职业标准进行衔接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即学生三年的学习全程按照行业职业标准开展教学。课程标准制订时要充分借鉴行业职业的技能标准。以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专业为例,将维修电工(高级工)职业资格标准、CEAC(电气智能技术应用)认证标准及三菱、西门子等企业技术培训标准融入《机床电气与PLC》《变频器系统运行与维护》等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在学业和职业技能上均达到相关专业教学目标和职业资格证书标准。

(二)身份的融合

很多企业反映,高职毕业生不适应企业的文化氛围,“水土不服”造成学生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对高职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多数学生认为不适应企业文化氛围的主要原因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差甚远。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零距离对接,身份融合非常必要,即将学生身份与岗位职员身份,教师身份与管理者、工程师身份相融合,学生的学习环境仿佛就是工作环境,使学生毕业后就能适应企业的文化氛围。将校园的师生关系延伸到企业中管理者、技术工程师与职员的关系,这种师生复合身份制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来看是师生身份制学说的创新[3]。以机电专业为例,学生的服装、考勤等日常管理及其学习生活环境均参照企业模式,校外实践基地(企业车间)和校内实践基地(实验实训中心)统筹管理和开展[4],实现校内实践基地的企业化,学生成为企业职员、教师成为企业的管理者和工程师,扮演了车间内“师傅带徒弟”角色。

(三)内容的融合

对企业生产任务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提取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行动要求,总结出学生需要掌握的技术和操作能力,对技术和操作能力需要的知识点、技能点和素质点进行梳理,并按照难度等级将其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选取必须依托校企“双主体”平台,聘请企业技术人员、高职教育专家与校内教师组成课程开发和建设领导小组,开发“情境案例”,选取适当的“项目载体”,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以机电专业为例,将《自动线安装与调试》《数控故障诊断与维修》《机床电气与PLC》《数控加工技术》等课程按照企业实际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来选取适当的“项目载体、情境案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改革,引导学生按照实际工作过程来学习,实行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

三、“三重融合”教育体系的实施过程

“三重融合”教育体系的实施以按岗位需求培养人,按专业标准训练人,用企业文化成就人的“三阶段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如图1所示。具体做法:在第一阶段将学生基本素质、技能与中级电工技能认证培训相结合;在第二阶段,与企业合作将学生专业专项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与来自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教学项目相结合;第三阶段,与企业合作通过“订单式”,将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与企业顶岗实习相结合。在三个阶段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工学交替,注重对学生的跟踪调查、实习质量及安全管理。

四、“三重融合”教育体系的实施成效

机电专业实施“三重融合”教育两年的实践证明,“三重融合”教育体系促使课程标准向行业职业标准靠拢,催生了教师(企业管理者和工程师)、学生(企业员工)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实现了学校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活动一一对应,保证了人才培养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刘晓,欢向丽.高职课程标准基本问题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9(4):78-79.

[2]陈晓琴.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探究[J].职教论坛,2011,(14):16-18.

[3]郝瑞闽.基于师生双重身份制的高职服装专业实践教学公司模式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4]杨帅.双主体模式下构建能力为主线的高职机电课程体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12):77-78.

Exploitation on Triple Integration Educ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Zero Docking betwee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and Enterprise

YANG Shuai,XUE Lan,WANG Chao

(Huai’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Information, Huaian Jiangsu 223003, China)

篇6

关键词 职业技能大赛 双证课程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the Core Values of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in "Double Certificates Curriculum System"

ZHANG Yan, WANG Shizhu, HAN Yuyong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Zaozhua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Tengzhou, Shandong 277500)

Abstract Vocational training model is becoming more diverse students,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in the "double certificate course system" culture played a positive impact, as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Vocational skills contest conducted to enhance the employment-oriented vocational ability to achieve employment targets up close, and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professionalism, but also deepen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held training highly skilled personnel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for "double certificate course system" training mode, and has great value.

Key words vocational skill competition; double certificates curriculum;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1 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提升以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

“双证课程体系”的目标就是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有效组合为一个专业技术知识体系,注重实习实训,提高学生技能、增强学生对实践技能环节的适应,便于就业并且持证上岗。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进而提高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培养。我院初步尝试将技能大赛比赛项目融合到“双证课程体系”核心课程之中,为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对该课程进行三阶段规划。一阶段通过技能大赛的标准和要求进行任务分析,整理出培养目标及知识架构,重组教学,让学生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基础和技能;二阶段:参照行业标准,依据教育部、劳动部颁发的专业教学标准、技能训练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重组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过程考核。三阶段:通过校级举办技能大赛,让80%的学生取得从业资格证,考取技能证,推荐优秀者参与更高层次的职业技能大赛;竞赛选手逐渐成为各类企业招聘的“香馍馍”。通过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初次上岗就业优势明显,到企业后能较快熟悉环境和设备,可以马上进入相应工作岗位,实现以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2 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实现零距离就业目标

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也为“双证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打开了就业通道。通过比赛,找差距、找不足,进一步按照行业企业标准完善教学标准,充实“双证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平时加强技能培训,进一步激发学生们学技能热情,鼓励学生多动手,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在班级乃至整个校园中逐渐形成学技艺、钻业务、练本领、争奉献的良好氛围,成为企业受欢迎的知识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我院推行人人参与、普惠性、经常性的技能比赛,开展学生技能大赛、教师技能大赛,甚至由学生、教师以及合作企业的一线工人一起参与的混合型技能竞赛,营造“人人学专业、个个练技能”的良好育人氛围,以赛促“销”为广大学生开辟绿色就业通道。今年的最难就业季,我院机械大类各专业的就业率仍能在90%左右,对于参赛选手而言,更是遭企业哄抢。技能大赛的参与提高了学校就业率,真正实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积极支持大赛,大赛人才回报企业”,恰好是学校与企业直接对接、多点契合、实现双赢的最佳途径。

3 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提高

“双证课程体系”教学实施注重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提高,引入生产性实训环境,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在学校备战职业技能大赛过程中,为了检验及提高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往往安排学生参加企业一个月左右的顶岗实践活动。学生在企业按相关工种的技术工人对待:如机械类学生参加机加工的大赛,接到加工零件任务后,需要根据现有设备独自制定合理加工工艺、能够操作所需机械设备、在现有检测量具情况下加工出合格零件、甚至装配出合格产品等。面对可能遭遇的种种挫折与失败,都需要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保持清醒的认识,并且要在失败中总结教训,在挫折中积累经验,这一过程对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有良好的助推作用。特别是团队合作训练,极大增强了学生团队成员间的团结互助合作精神和凝聚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真正的赛场上不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能从容面对,而不惊慌,顺利完成既定任务,确保团队获得优秀成绩。

4 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4.1 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促进校企共建、产教结合

校企选手通过在大赛中的交流,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提高自己的技艺,掌握新技能,力争成为技术能手和技能名师。对于部分民企职工技术能力和人员素质还比较低的实际情况,可以校企合作等方式为企业培训职工,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满足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需求。同时通过合作,也为院校组织参加大赛等做好延伸工作,提供培训及比赛场地设备等,给学校和企业带来双赢,找到很好的结合点。在产教结合、就业准入、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项目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我院“威达高级技工班”的成功开班就是成功的典范。

4.2 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促进企业技术骨干的选拔

企业积极参与到大赛中,一方面可以扩大自己的影响、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从中选拔自己需要的最优秀的技术能手,对企业员工素质提高有很大帮助。在2009-2012年的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中,不少参会单位直接在参赛选手中招聘,从中已录用近百名优秀选手,这些选手能够迅速适应企业岗位要求,很快就成为企业技术骨干和业务能手。在天津,政府还出台了相关激励政策,以便于用人单位更有效地吸纳引进高技能人才。高职组二等奖及以上的选手留津就业的当年可办理户籍进津手续,获得三等奖的选手可在津工作两年后办理户籍进津手续。从这项举措我们可以看出技能大赛对社会的影响力,满足了企业人才需求,支持技能大赛,有利于选拔技能强手加盟企业。

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为“双证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指明了方向。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切实做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技能竞赛的成绩已成为学校招生宣传、彰显办学特色的亮点之一,也作为衡量教学水平的一项指标。职业技能大赛在“双证课程体系”实施中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课题项目名称及编号:山东省2012年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高职高专“双证书”制度推进及职业资格鉴定工作研究与实践――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双证课程”研究与实践为例》(立项编号:2012727)

参考文献

[1] 邢晖.充分认识职业技能大赛的功能价值[N].中国教育报,2008(6).

[2] 李胜明.借力技能竞赛 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J].职教论坛,2012(2).

[3] 何文明.发挥技能大赛教学导向作用不容忽视[N].中国教育报,2012(4).

篇7

关键词 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职业环境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4-0050-05

一、问题的提出

为适应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提高职教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以为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提供保障[1][2]。从实际效果来看,当前职教师资培训的效果已经取得质的飞跃,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培训质量的提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无法满足职教师资实践能力提高的现实需求[3],无法解决职教教师普遍存在的诸如专业知识老化、职业发展动态了解不足、职业技能缺乏等问题。导致这一矛盾的因素是多样和复杂的,但职教师资培训体系中缺乏与所培训职业相匹配的职业环境,是导致职教师资培训无法满足现实需求的最主要因素。

对于职业教育中职业环境的构建,目前学术界和教育界重点关注的是如何在职教实训环节加强模拟职业环境建设[4][5][6];对于职教师资培训中职业环境的研究,仍然以研究其必要性为主[7][8][9],而对于如何在职教师资培训中构建职业环境的研究仍处于空白。本文拟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中职业环境的构建现状与需求,总结职教师资培训体系所需职业环境的特点,探讨如何利用快速增长的信息技术构建与真实职业环境相仿的职业环境知识库。

二、职教师资培训体系中职业环境的构建要求

职教师资培训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提高职教教师能力,促进职教发展,提高职教水平。虽然学术界对职教教师的能力应当包括哪些要素尚未达成一致,例如,有学者认为可以划分为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两大类[10],也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可以分为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现场实践能力、育人能力、科技开发与服务能力等四大类[11],但是他们都认同职教师资与普通师范不同之处在于对实践能力及其教学的重视,其中,实践能力指的是与所开展的职业教育相关的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实践能力,这种实践能力只能通过职业环境来获取。

所谓职业环境,可以认为是与职业相关的行为、知识、经验、技能、信息等的总称[12]。对于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而言,职业环境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作为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所处的职业环境;另一方面,是教学工作所面向的职业的职业环境。显然,除了部分显性知识以外,其他大部分与职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尤其是隐性知识如经验、技能等,必须依托职业环境才能获取。由于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的目标是完善职教师资教育所特有的三性,即学术性、师范性和职业性[13],因此,职教师资培训体系中的职业环境必须要满足以下五点要求。

一是衔接性。职教师资培训的目的是补充和完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的不足,因此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必须与现有职教培养体系衔接,职教师资培训体系中职业环境的构建也必须能够与现有职教培养体系衔接,这就决定了职教师资培训体系中的职业环境只能在教师职业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构建,而这一点正是职教师资培训体系中的职业环境与普通职教培训中针对学生构建的职业环境最本质的区别。

二是全面性。职教师资培训的目的之一,是希望职教教师能够成为职业教育的“母机”,能够不断培养出满足社会相关职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14][15],这就决定了职教师资培训体系中,职业环境必须能够全面涵盖和模仿相关职业的整个职业环境,而不仅仅是模仿企业某个具体岗位所处的职业环境,因此,为满足全面性的需求,职教师资培训体系中职业环境的构建无法通过顶岗实习等简单方式来实现,而必须在综合相关职业不同岗位职业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构建。

三是动态性。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各行各业都处于日新月异的变化中,由此导致不少职业步入快速变迁阶段,其中最具体表现为现有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的折旧速度加快,新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不断涌现[16],这就要求职教师资培训体系中的职业环境能够充分体现出现实中职业环境的动态性,能够让职教师资培训的学员从中感受到现实职业环境的变迁,并及时发现新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

四是真实性。传统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往往是依赖课本进行职业知识的传递,依赖技能考评体系进行职业技能的传授,因而往往存在与实际脱节、无法反映职业发展现状的问题[17]。现实要求职教师资培训体系中的职业环境能够与现实中的职业环境相似,能够很好地再现实际的职业环境,甚至直接融入到实际的职业环境中。

五是延续性。职业环境的不断变迁,决定了职教师资培训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因此,对于接受培训的学员个人而言,培训过程中的职业环境必须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即能够延续到学员的日常工作中;而对于职教师资培训机构而言,则希望所构建的职业环境能够与继续教育的内容结合起来,延续到职教师资的继续教育过程中[18],从而使得整个职教师资培训体系是完整、全面和持续的。

职教师资培训体系中的职业环境必须满足上述五方面要求,决定了职教师资培训体系中职业环境构建是一套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比较全面的规划和实施。

三、我国职教师资培训中职业环境建设现状与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制度已经形成了以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学历教育为核心,外加以提高职业性为目标的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并行的制度体系,其中院校教育侧重学术性与师范性,而联合培养方式则侧重于职业性[19][20]。其中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被认为是这一体系最典型的体现方式。

由于“双师型”制度并没有对培养培训体系中职业性的实现方式作出具体指导,只是强调对职业技能的掌握,具体表现为或者拥有教师资格以外的专业资格,或者取得特定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因此,严格来说,“双师型”制度并是一种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而是一种指导政策。

为弥补“双师型”制度在实操方面的缺失,学术界和教育界已经提出不少具体的实践方式作为补救措施,如校企合作、“3+2”模式、“校企校”教师教育联盟[21][22]、教师学习共同体[23][24]以及计算机虚拟环境等。概括而言,职业环境的构建不外乎三种模式,即企业模式、教师模式和虚拟模式,其中,企业模式是指通过到企业实习的方式来接触真实的职业环境,进而掌握相关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教师模式是指利用教师之间的交流来实现职业知识和技能的传递;虚拟环境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来构建知识库,主要通过人机交互的形式来模拟现实中的职业环境。在具体实践中,尽管这些实践方式为职教师资培训中的职业环境构建作出了有益尝试,但是对一些关键性问题始终没有找到比较有效的解决方法。

对于企业模式而言,由于现代企业运作是一套比较严密的体系,关键岗位的设置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对其设置及人员的聘用有着非常严格的程序和考评标准,因而可用于实习兼职的岗位相对而言都是次要岗位,实习兼职人员很难从这些岗位真正接触到职业需要的全环境,而且由于企业管理千差万别,采用企业模式无疑会导致培训机构无法对学员实施有效管理,因此,采用企业模式来建立职教师资培训的职业环境,除了面临绝大多数企业对参与职教师资培训不热心的问题之外,在衔接性、全面性等方面也存在着不足。

采取教师模式的最佳情形是培训教师具有相关的职业背景,是从企业转入职教行业的,但目前来看,这种情形并不具有普遍性,因此,教师模式在动态性和真实性方面始终存在着欠缺。

虚拟模式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如网络、数据库等)不断优化系统,在衔接性、全面性和延续性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目前,该模式已经成为学者探讨职教师资培训教育资源平台[25]和职教师资继续教育[26]的热点,但是,这种模式对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要求较高,如果无法找到有效途径获得企业界的支持,则系统在动态性和真实性方面会面临问题,沦为普通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四、依托行业技术交流论坛的职教师资培训职业环境构建

(一)构建原则

综合上述针对现有职教师资培训职业环境构建实践的研究结果,综合职教师资培训中知识库和培训包的概念,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支持能力,本研究提出了一套依托行业技术交流论坛构建的职教师资培训职业环境知识库系统,详见图1。

图1 职教师资培训体系职业环境构建框图

整套系统利用当前成熟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平台,这个平台起到了三个方面作用:职教师资培训学员的学习平台,职教师资培训机构的知识管理平台,以及行业信息交流平台。系统的核心是由多个培训包构成的知识库,这个知识库既可以作为以学历教育为主要目的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的教材素材来源,又可以直接作为以继续教育为主要目的的职教师资培训体系材料,这样,就很好地实现了职教师资培养系统中职业环境的衔接性。

知识库的输入包括已经系统化的知识和大量非系统化的信息,其中,系统化知识主要是指那些与相关职业有关的法规、标准、公告、著作、论文等,主要用于系统的职业知识传授;而大量非系统化的信息则主要来源于专业技术交流和实践,通常表现为专业技术论坛的技术讨论和专业实践的总结与报告,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职业技能的掌握与应用水平。

系统同时提供了与外部连接的行业信息交流平台接口,职教师资培训学员可以利用该平台实时参与到专业论坛的技术交流中,也可以方便地存放专业论坛的技术交流结果,而知识库则可以作为职教师资培训学员实际技术交流时的知识来源,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选择进行内部理论与技能学习,或者参与外部技术交流,因而该系统既可用于指导和辅助受训学员参与职业实践,又可以通过专业实践来检验学员对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该系统的最显著特点是采用了受训学员与培训机构共同建设的模式,学员的学习笔记同时成为知识库的输入,因而在系统的应用过程中,总是能够随着学员的使用而不断更新,保证与现实职业环境实现同步变化。可以看到,上述职教师资培训职业环境系统很好地满足了如下五点要求。

一是满足衔接性的要求。整套系统所构建的职业环境,能够在内部理论学习和外部实时技能应用之间实现无缝衔接,两者的界面和环境都完全相同,区别仅在于用于内部学习的素材是从外部的实际技术交流中提取积累的,接受职教师资培训的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内容;同时,该系统也可以作为学历教育编写教材的素材来源,因而可以在职教师资培训的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之间实现无缝衔接。

二是满足全面性的要求。这是其与企业实习、兼职等方式最重要的不同之处。由于结合了实际的专业技术交流平台,因而所构建的职业环境涵盖了相关职业所必需涉及的整个环境,学员并不局限于某个特定岗位的培训,能够接触到全面的职业知识和技能。

三是满足动态性的要求。该系统与目前常见虚拟培训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所构建的职业环境是对外开放的,本身就是从业人员在现实中面对的实际职业环境,因而学员能够及时了解和接触到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动态。

四是满足真实性的要求。由于结合了实际的专业技术交流平台,学员所接触到的不再是传统的题库和简单的对错考评方式,评判他们对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完全是取决于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系统也满足了真实性要求。

五是满足延续性的要求。由于所构建的职业环境本身还可以作为学员和培训机构的知识管理系统,因此,学员培训与考核过程中所涉及的职业知识和技能都可以成为后续培训包和整个知识库的输入,从而为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素材,避免与实践脱节,满足延续性的要求。

(二)实践结果

在实践中,本研究根据以上提出的构建思想和系统框架,利用Web 2.0技术构建了一套针对电器产品检测认证行业职教师资培训的职业环境系统,用于该行业职教师资培训。检测认证行业主要是根据技术法规和标准为企业提品检测认证服务。由于检测认证结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市场定位,因此企业普遍比较重视从业人员对职业知识和技能、行业动态的了解和掌握。由于珠三角企业的外向程度较高,而近年来国外技术法规和标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职业环境变迁比较迅速,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老化速度较快,因而对职教师资的要求较高,相关职教教师所掌握的职业知识与技能与实际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针对上述相关职业的职教师资培训体系构建职业环境,可以比较方便地对其实际成效进行检验。

该职业环境系统实际上由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大部分组成。内部环境由文献管理和知识问答两大子模块组成,其中,文献管理模块用于存放和检索已经显性化的知识,主要由技术法规、标准、重要著作和论文、报告等组成,这些文献按照内容及深浅程度不同分类分级存放,确保了系统的全面性;而知识问答模块则利用开源互动网络问答模块组建,用于存放专业论坛技术交流中相关的信息、问答等,根据关键词和内容进行存放和检索。学员在开始阶段主要通过内部环境进行培训,当完成内部环境中主要模块的学习后,根据自身对职业知识和技能的了解和掌握程度,逐步过渡到外部环境中,从而保证了系统的衔接性。外部环境则以互联网专业技术论坛为核心构成,通过与行业网站的合作,学员可以实时参与到专业论坛的技术交流中,甚至承接企业的具体项目,保证了系统的真实性;同时,内部环境中的知识问答模块可以方便地存放专业论坛的技术交流结果,一方面,使得内部环境中的知识问答模块成为普通学员的学习笔记和知识管理系统,另一方面,每一个学员既是整个系统的也是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管理者,由此保证了该职业环境系统的动态性和延续性。

实践结果表明,经过三个月的尝试后,参与实践的学员都可以比较快捷地了解检测认证行业的状况和发展动态,能够较好地掌握该行业中几种关键职业所需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参与专业论坛的技术交流,甚至可以承接一些实际的检测认证项目,开发教学模块用于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初步的实践表明,利用该系统可以有效克服企业实习、兼职、顶岗等在衔接性、动态性、全面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克服了现有虚拟模式在动态性、真实性和延续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因此,本研究所提出职教师资培训体系中职业环境的构建思路是可行和有效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Z].教职成[2011]14号.

[2][3][7][10]陈胜权,王继国.国家级职教师资培训开展的背景、现状及问题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3(13):59-63.

[8][22]唐智彬,石伟平.国际视野下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思路[J].教师教育研究,2012(2):57-62.

[9]陈永芳,姜大源.电气专业职教师资培养状况的调查及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34):10-12.

[4][12][14][16]卢丽华.职业环境变迁与高职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06(20):7-10.

[5]徐龙英.浅析职业环境构建[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58-60.

[6]邱川弘,刘纪玮.论高职院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职业环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1):123-125.

[15]范建波.高职教育师资能力标准构建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149-153.

[13]孟庆国,张燕,蓝欣.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在职教师资培养模式转轨中的地位和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2011(1):57-61.

[15]王继国,贺文瑾,褚亦平.职技高师职教师资服务能力实证研究――以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25):28-32.

[17]洪列平,黄国汀.院校职业技能鉴定:问题、原因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8):78-80.

[18]唐智彬,石伟平.国际视野下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思路[J].教师教育研究,2012(2):57-62.

[19]李梦卿,杨妍 .基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职教师资培养工作的回顾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3(7):61-66.

[20]李梦卿,张碧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的回顾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6):15-18.

[21]周广文,杨卓娟,张小奇.“双主线”的“校企校”三维一体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3(02):14-16.

[22]刘君义,甄国红,王硕.职教师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校一企一校开放的教育平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145-147.

[23]魏军.基于网络的高职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9):36-38.

[24]郝卓莉,等.知识经济背景下的高职教师继续教育需求[J].职教论坛,2012(14):78-80.

[25]陈美芳,沈友华.基于职教师资培训中网络教育资源服务平台的研究[J].职教论坛,2012(32):98-99.

[26]蔡荣华.我国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化问题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103-104.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Professional Environment in Teachers’ Training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HEN Ling-feng, ZHAO Xian-mei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65, 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environment is the key to solve the current gap between the vocational teachers training and the improvement of vocational teachers’ practical ability. The professional environment in vocational teacher training system shall be seamless, comprehensive, dynamic, realistic and sustaining. However, the three dominant modes of professional environment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 training system, that are the enterprise mode, the mentor mode and the simulation mode, cannot meet such requirements. Constructing a interactive knowledge base by using the matu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 conjunction with forums in professions, can form a effective virtual professional environment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 training, and the initial practice outcome has demonstrated its feasibility.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 training; professional environment

收稿日期:2014-01-09

篇8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双师型”教师 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1.031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Doubl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quiry

LIU Jianing, SUI Yi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Liaoning 121000)

Abstract Along with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le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change also will occur, so most application-oriente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ntent of professional production, service and management, also a corresponding increase, so the "doubl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s imperative. However, at present China's "Double Typ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suffered a bottleneck, no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study of this issue. "Doubl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hould start from the national education departments, colleges, teachers themselves three aspects,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doubl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doubl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高职院校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建设和区域化经济的繁荣。“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双师型”教师同时具有普通高校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双重素养。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教师专业化建设研究就从集体化转向了个体化的研究,高职院校也不例外,把“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重心转移到“双师型”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研究上来,强调的是“双师型”教师外在和内在的专业素质提升。本文将从国家、高职院校、个人三个方面,从宏观到微观来论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建设。

1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具有特殊性,强调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才能彰显其特色,突出高职院校办学特点。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遭遇了瓶颈,存在很多不足。

(1)“双师型”教师含义界定模糊。目前,教育部和学术界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概念的界定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对于“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可谓人云亦云。导致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标准可循,直接影响高职院校教师选聘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

(2)“双师型”专业标准与国际标准差距较大。国外高职院校对教师要求标准较高,有完善的专业建设体系。例如,德国高职院校“要求从事职业教育的专职教师必须获得博士学位,且有在企业至少五年的专业实践的经历。”①不仅如此,在澳大利亚国家还制定了明确的专业培训体系。但是在我国关于此类工作的推进还处于迟缓的状态。

(3)“双师型”教师社会地位不高。如果说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那么“双师型”教师社会地位不高是阻碍教师内在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社会普遍对于高职院校存在歧视,导致高职教师工作热情不高。同时,高职院校招生数量逐年下降,这也影响了国家向高职院校的资金扶持,影响教师待遇提高。“双师型”教师工作从心理和物质两方面都没有得到激励,从而影响其工作态度,阻碍个人专业发展。

2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建议

2.1 教育部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相关规定

(1)制定统一规范的“双师型”教师含义标准。任何事物的界定都需要清晰概念的支持,“双师型”教师含义的模糊严重阻碍了“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国家教育部门应该明确“双师型”教师实际素质要求,制定“双师型”教师概念标准,从源头清晰概念,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选聘、“双师型”教师专业考核、培训体系的制定提供概念标准。

(2)制定专业的“双师型”教师资格制度。我国教师职业实行的是教师资格制度,但是我国并没有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专门资格制度,对于“双师型”教师资格标准还沿用普通高等院校教师资格要求,不能满足关于“双师型”教师标准考核的需求,严重影响了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导致高职院校教学存在质量低的隐患。为了保障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目标的实现,制定“双师型”教师资格制度势在必行。教育部门要根据“双师型”教师的特点和实际要求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出发规范资格标准。

(3)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培训。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意识和质量,从而促进整个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发展。高职院校培训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应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入职前的培训。“双师型”教师要求理论和实践都具备较高的水平。但是有很多“双师型”教师是从社会产业一线来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缺乏规范的教学标准。因此,学校要为这类教师提供师范方面的培训。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任教,他们缺乏相关专业的实践经验。对于这类教师,高职院校应该提供实践技能方面的培训,培训场所应选在工厂等产业一线。其次,是入职后的培训。应采用实践培训和理论讲座相结合、校际参观和工厂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实践竞赛,听取相关专业优秀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报告,到工厂等第一线去与技术工人和专家交流实践经验,了解专业实践的前沿信息。最后,就是职后的培训,要鼓励教师在课余时间自行完成专业发展的培训,学校应该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2.2 加强管理“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建设

(1)校企合作促成“双师共育”。“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很重要的一种途径就是校企合作,学校为教师和企业搭建实践培训的平台。“双师共育”指的是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和企业的工程师。②在过去,“双师型”教师专业实践发展只是简单地将“双师型”教师派送到企业去进行企业挂职锻炼,在新型校企合作的建设过程中,强调的是以资源共享为宗旨的“双师共育”目标。一方面,“双师型”教师到企业去与工程师和工人进行零距离交流和合作,实现真正的实践技能锻炼。还可以节省企业聘请专家的经费。另一方面,学校聘请企业专业工程师来校指导实践教学,在指导训练的过程中向学生和教师传递最前沿的产业情况介绍,渗透实际工作需求,同时解决了实践教师短缺的问题。同时,校企合作实现“双师共育”有助于高职院校“制订教学计划、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教学、毕业实习、成绩评定等质量标准,各自发挥优势,共同实施教学,共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③

(2)高职院校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管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发展不仅要靠教师的自我管理还需学校管理的助力,“双管”齐下才能完成“双师型”教师自身发展的目标。学校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管理的过程中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要根据“双师型”教师的自身特点,分段、分类、分期地进行管理。首先,分段管理主要针对的是不同成熟程度的“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要根据不同的“双师型”教师开展不同的管理方法。对于不太成熟的“双师型”教师、工作自觉性差的教师要及时用制度来约束,采用奖罚并用的方式。其次,分类管理主要针对的是教师工作的不同类型。有些“双师型”教师适合于管理工作,有些“双师型”教师适合于科研工作、有些则善于实践与教学,高职院校应根据不同类型教师的特点和长处安排其工作,以便发挥教师优点,使教师能够“人尽其才”,同时促进学校教学工作的发展。最后,分期管理主要是对“双师型”教师要分期激励,为教师制定发展目标,在不同时期对教师采用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激励,这样才能使教师不断认识自身发展目标,提升工作热情。

2.3 增强“双师型”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意识

(1)明确专业发展核心。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核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意识,二是“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的养成。只有“双师型”教师自觉认识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才能自发地、认真地对待自我专业建设和培养。“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意识主要指的是教师对自己过去自身发展的一个总结和评价、对未来自我专业发展的一个长远规划。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发展的前提和核心。所以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养成主要指的是教学工作能力的培养。虽然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工作要与学生、家长、教师等共同完成,具有多元性的特点,但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场所还是课堂,自我专业能力养成主要还是指教学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只有充分意识到自我专业发展的核心才能明确目标,制定合理规划,有效实施接下来的专业发展实践活动。

(2)“双师型”教师发展注重核心事件。“双师型”教师工作的核心是教学工作,因此“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事件就是课堂教学的发展。“双师型”教师要不断吸收和学习先进的课堂教学经验,要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突出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和宗旨。向学生传递最先进的专业知识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深入所教学科的实际生产一线,了解该专业的前沿信息和社会需求,让学生做到未出校门即可了解工作现实,为日后的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

(3)“他我”与“自我”结合,做好“双师型”教师角色转变。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还要注重自我角色的转变,这对“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来讲是很重要的部分。“双师型”教师角色可以看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他我”角色。“他我”角色是指教师对于社会发展来讲充当的是社会工具的价值,“双师型”教师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也赋予“双师型”教师行为规范和准则。除此之外,“双师型”教师自身还有“自我”的角色。自我角色是以“双师型”教师自身为中心,对于教师职业自身用道德标准来衡量,把教师职业视为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社会的实践中,往往突出的是“双师型”教师的“他我”价值,但是对于“双师型”教师自身发展来说,“自我”价值的实现才是专业发展的核心,它有利于“双师型”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学会对自我进行反思,从而促进专业发展。

注释

① 葛洛曼.国际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篇9

关键词:船体修理;学员;任职教育;双师型;教员建设

中国分类号:U672.1

船体修理是船艇装备技术保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海洋战略地位的不断提升,新形势下对船体修理专业学员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任职要求,所以应对船体修理专业学员的任职教育必须要紧跟形势发展,积极探索岗位任职内容,充分发挥院校和基层两级培训的主渠道作用,切实为基层培养高素质的船体修理专业人才。

一、船体修理专业学员任职教育的特点

1、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船体修理专业学员的培养课程除了基础课程外,专业课程都是从修造船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所以在学习课程理论知识的时,必须结合一定的实践性教学,才能加强学员对知识的理解。而学员所学的理论知识也必须经过实践才能得到检验。所以培养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2.专业知识综合性较强

根据教学培养计划,船体修理专业学员任职教育包括有多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如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普通化学、机械制图、工程力学、金属工艺学、电工学等。其今后的岗位任职所需技能也包括较强的综合性,可能在维修的过程中会遇到如船体制图、船舶原理、船舶强度与结构设计、船舶设备与系统、船舶焊接等相关知识。

3.需与维修实情相结合

船体修理专业学员在学校中学习的是专业基础知识,然而基层的船型较多,船队规模大小不一,修理设备不同,会造成不同的维修方法。这些都需要学员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的要领与基层实际相结合,发挥最大的保障效益。

二、发展船体修理专业学员任职教育必须要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

船体修理学员任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基层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使其毕业后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所以船体维修专业学员任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从该专业的任职特点和水平出发,坚持以基层需求为导向,坚持以服务船艇装备为宗旨。课程体系不但要设置具有宽厚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专业基础知识,更应该重视发展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适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性教学基地,提供多种渠道、多种机会,培养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任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也必须要注重全面发展,要将新知识、新技能、新装备作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训练内容,强化学员要带着问题去学,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到理论知识与维修实际相结合,专业知识同步更新。同时,也应加强与一线维修单位的合作,如修船厂和修理所,安排学员有序进入相关船艇实际维修操作。这样,经过大量的实践性强化训练,让学员提前进入岗位角色,做到具备“一岗多通,一专多能”教育训练要求。

三、发展船体修理专业学员任职教育必须要强化学员的主体地位

目前,学员进校前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由此导致了学员学员的自信心、进取心不强,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差。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教”的多、强调“学”的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员的主体意识,削弱了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任职教育中学员是教学的主体,我们必须要确立学员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要将“学”作为教学内容的根本出发点,通过学员学习方式的变革来推动“教”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学员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员的主管能动性,教育理念要从“教员以教为本”转变到“学员以学为本”上来,要鼓励学员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通过设立合理科学的培养模式,提高学员的任职能力。

例如,任职教育中较为注重对学员科研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而学员的科研能力培养更多的是要通过学员的自主学习来获得。因此任职教育培养方案应积极鼓励学员参加科研工作,并为他们从事科研创造条件,同时通过提供各种指导和服务,帮助他们建立科研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学员通过参与科研工作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以及用专业知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发展船体修理专业学员任职教育必须要加强“双师型”教员队伍的建设

构建更加适应任职教育的师资队伍对于发展船体修理专业学员任职教育十分重要。教员要求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建立“双师型”教员队伍是任职教育师资队伍的特色,教员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博学多才的讲师,更应该做到在实际中解决问题技能娴熟的工程师。

任职教育“双师型”教员队伍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制定长远的教员人才培养计划,可采取内部培训、外部引进、合作外聘等多种措施。对于一些基层经验薄弱的教员同志可以加强任职教育的培训。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将他们放到基层或修船厂代职锻炼。通过在实际生产中积累经验达到提高自身任职能力的目的。同时,通过人才的合理流动也可以从基层或修理厂等一线单位吸引一些既有工作经验有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才。这些举措都有利于改善任职教育中教员队伍的结构。

五、总结

总之,船体修理专业学员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基层后勤保障体系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任职培养方案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这其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我们应充分借鉴其他专业任职培养的成功经验。研究、总结、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为培养出更多的船艇维修技术力量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金维宏.学员任职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学员.2009,1

[2]李宪昌.搞好修理技术学员升级培训应着力抓好“四个强化”[J].西北装备.2005,5

篇10

关键词:实践;培养方案;产教结合;建筑装饰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建筑装饰行业发展迅速,大量中小型装饰企业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大量的需求并没有使装饰专业的就业工作变得轻松。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脱节。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如何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出现了“订单模式”、“理论实践一体化” 、“工学交替教学”、“两段预分配”以及“产教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但大多数都集中在理论模型构建研究以及校内外实训基地上的建设上,将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的实践研究并不多。

笔者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分析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坚持产教结合的具体做法,深入研究和构建产教结合式人才培养方案,并付诸实践,检验方案的有效性。希望以此抛砖引玉,对其他专业和院校的人才培养有所启发。

一、关于“产教结合”

国内“产教结合”的提法起于1991年10月5日国务院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表明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态度,指明了职业教育方向。但各地各校的具体做法并不相同,专家学者对产教结合内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杜吉泽等认为产教结合是企业界与教育界共同完成教学、管理,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王士星指出可以通过明确“产教结合”法律地位、制定激励政策激发企业参与积极性,加强学校自身建设提高与企业合作实力来创新产教结合模式。杨生斌认为产教结合只有产业和教育真正在实践中合作起来,否则只是理论设计。

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是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的重要载体。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包括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学质量标准和教学计划。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按照产教结合的要求,对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与行业企业一同制定了课程教学质量标准,重新组织教学计划。邀请装饰行业、企业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评审,并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需要有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产教结合实践教学平台、校企协同的质量评价体系和专业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作为支撑,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是:

(1)完善管理体系

首先设置教学管理岗位,确保教学干事、资料管理员、设备管理员、实验实训室管理员、机房管理员等人员到位、分工和职责明确;其次制定了《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产教结合项目奖励实施办法》、《建筑工程系“双证制”教育管理办法》、《家装工程社会服务部(中心)管理办法》、《建筑工程系实训教学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范和引导实践教学和产教结合的相关管理制度和政策;最后是创新管理方法,基本实现信息化、规范化、开放式管理。

(2)建设产教结合实践教学平台

学院的做法是依据初级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设计相应的课程,进而建设课程实施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具体做法是在校内建设室内设计、施工工艺、项目管理、预决算实训室等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并利用平台和专业优势与德阳消费者协会联合设立德阳家装服务中心;在校外与德阳多家知名装饰企业,如:德阳田园建筑装饰有限公司等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为产教结合培养人才建立了良好的平台。

(3)建立校企f同的质量评价体系

与其他高校、专业以自我评价为主的做法不同的是,学院在建立质量评价体系的时候,坚持校企协同,与企业一道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在评价指标中不仅仅对办学目标、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资料、就业率等硬性指标提出要求,同时对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过程、学生学习方式、过程、学生的实际能力也都有明确的指标要求。评价工作坚持科学、全面、专业、客观,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

(4)培养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

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师资队伍的要求非常高。教师不仅要懂理论,还要会实践。 近年来,学院定期选派中青年教师到高职师资培训基地进修学习;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带头实训锻炼;对新设置的专业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教师下到企业,通过进修实训获得实践经验和职(执)业资格;定期聘请有关专家对教师进行专业理论与操作技能培训;积极开展校际、校企合作交流,努力建立一支专业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四、实施的效果

(1)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按照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组织教学和实训、实习,保证了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双证制”教育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就业核心竞争力。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经过课程的学习,可报名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组织的装饰装修镶贴工等职业技能鉴定,取得技能证书。也可以报名参加四川省建设岗位培训与执业资格注册中心组织的建设岗位培训考试,取得装饰装修施工员、预算员、资料员等职业岗位证书。近年来该专业“两证”的通过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五、总结与展望:

学院有良好的产教结合政策作为引导,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体现了产教结合的需求,相关制度建设、产学研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质量评价体系体系的建设也比较完善,实施的情况和效果良好,毕业生的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度、薪资待遇等不断提高。其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借鉴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杜吉泽,于京波.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创新与特色[J],教育与职业,2007,27(559): 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