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3 05:30: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教材培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教材培训总结

篇1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追求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品质,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解放自身思想,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小学生能够充分运用自身所学习到的语文知识来解决自身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小学生就会真切的感受到学习语文所具有的乐趣,小学语文学习才能够真正成为小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顺应当今时代的不断发展,伴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改革,来对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进行创新 .

一、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近些年来,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顺应时展,充分认识到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至关重要,并且成为了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充分考虑和优先考虑最为基本的问题之一,兴趣是一个人学习过程中最好的教师,因此,快乐教学和愉悦教学是教师们一直在不断深入探讨以及研究的话题。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能够在课堂中传授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那么,小学生一定会积极主动地学好语文知识,并且在情不自禁中取得好成绩,优化导语设计、实施情景教学以及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等等措施都能够从本质上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趣味性。在笔者的长久教育教学过程中发觉,如果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的过程中只顾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那么,小学生会感受到十分痛苦,并且学习效率很低。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能够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变通,把小学知识融入到情节里面,使小学生成为语文教学故事中的主人,这个时候,小学生就会对学习十分感兴趣,同时加深了小学生对于语文教材的探索和理解,进而能够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以及效果。

二、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提升举例频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升举例频率能够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小学语文知识并不容易被人理解,因此,怎么样才能够将理论和实际联系到一起,举例子就变得十分重要,语文教师在举例子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当前文学的热点问题,并且要引出其他大的学科内容,这样不仅仅能够有效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自身学习的热情,更加能够对小学生所特有的好奇心进行满足。在小学语文教师举例子的时候必须要注重将其和地理以及历史等等知识进行结合,使小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同时增加自身其他学科的知识,再通过其他学科知识来促进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这样不仅仅符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自身的要求,更加能够使小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课程所具有的有用性。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举例子是语文教师在自身备课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挑选一些具有启发性以及精致的例子,这样才能够做到抛砖引玉,引发学生思维,进而对学生进行启发。同时,要使小学生能够明白所举例子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小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语文知识。

三、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备课

除了要将小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并且采取举例子的措施之外,还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备好课,做好开展小学语文课堂之前以及小学语文课堂之后的工作。教师实施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基础就是进行有效的备课工作,通常情况下,备课都要按照语文教师进行备课课程的标准以及备教材这两个基本环节来实施,每一个课程标准都能够从本质上帮助小学教师对语文教材深广度、教材体系以及教材知识层次进行了解。语文教师备教材的目标就是要找到语文教材与各个单元、每个知识重点、语文教学内容、语文结构体系以及教材编写意图之间存在的关系,因此,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在自身备课过程中多选择一些时事,或者在自身备课过程中多找一些小学生比较关心和注意的话题,这样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语文教师备课的过程中还必须要课后的作业,小学生在学校中学习到的知识与生活、社会实践相互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语文知识变得十分鲜活,所以,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一些全新的作业形式,如果说通过对学生邻居或者居民小区实施调查,进行调查报告的撰写工作,小学生要根据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开展辩论赛等等作业,这些作业锻炼了小学生行动、思考、分析以及设计等等方面能力。

本文中,笔者主要从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提升举例频率以及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备课这三个方面对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了探索。对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了探索。

参考文献:

[1] 赵梦 . 有效 :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J].教育教学论坛 , 2010,(26).

篇2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致力于从听、说、读、写这几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中高年段教学中,对阅读教学和习作都相当的重视。因此,当学生阅读了大量由编者精心挑选的课文之后,并没有对他们的习作能力起到多大的指导作用。虽然已有部分中、高年级语文教师发现了读写结合对阅读、习作能力的促进,但文本中读写结合的训练点并不都是显性的,不是一目了然的。

因此,我校提出了“小学语文中高年段文本读写训练点的研究”实验,希望能够结合语文教材,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设计出读写结合的训练点。

二、课题的设计

(一)课题研究内容和目标

本课题主要是以鲁教版小学三、四、五年级语文课文为文本,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着重研究如何在小学中高年段语文阅读教学中设计读写结合的训练点,确定研究目标如下:

1.解读教材,寻找中高年段语文教材中读写结合训练的切入点。

2.围绕切入点,设计读写结合训练的方法与过程。

3.指导学生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精心指导,归纳方法,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读与写能力。

(二)课题研究方法

1.实验法。在三、四、五年级中分别抽取2个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的语文老师尽量多的挖掘到课文的读写训练点,并在备课、上课中体现出来。

2.搜集资料法。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老师们搜集大量的有关课题的文字资料,包括书籍,网络资料、教科研成果等等。

3.语文课例研讨。课题实验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进行阶段性的课例研讨,这样既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又为课题研究积累了一线资料。

4.教育教学经验总结法。课题顺利结题后,把研究的材料形成一本有特色、有实用的校本课程,并把总结到的经验推广到我校全体语文教师,把新的教学方法运用到全校的语文教学中。

三、课题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0月)

这一阶段首先组织课题组成员阅读了有关的理论书籍,如《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等,认识了此项研究的意义,通过作文比赛摸底的方式了解当前我校学生的阅读习惯、以及写作兴趣状况,并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了动员。

(二)具体实施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5月)

1.根据课题的要求,3-5年级段成立相应的课题研究小组,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现将老师们读写结合训练点的设计方法总结如下:

(1)填补课文空白

教材中,有的课文部分内容写得较为简略,其实是叙述描写留有空白,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教学中我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空白点,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实现对文本的充实,让学生对人物品质体验更加深刻。

(2)丰富故事情节

古诗、文言文语言精炼,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给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间。文言文教学中,我有选择性地让学生在熟读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把一些文言文编写成一个小故事。这样既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意思,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学生大都是非常喜欢的。

(3)续写课文结尾

有许多课文的结尾处,虽意犹未尽却戛然而止,留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如《穷人》一文,第二天,桑娜和渔夫会怎样跟孩子解释?他们会怎样对待西蒙那两个孩子?两个孤儿的命运将会怎样?今后,桑娜一家人的生活会怎样?老师要引导孩子围绕着桑娜一家人的生活,这两个孤儿的命运,合理展开想象,为文章续写结尾,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再现主人公美好的心灵。

2.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教师进行了培训。

采取了自学加培训学习的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选择对课题理解透彻、工作开展到位的老师和班级作为试点,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观摩、教法研讨、学法指导,共同学习,推进课题工作的开展。

3.对精彩的练笔集中展示,在班级里进行交流。

全班同学阅读、欣赏其他同学的练笔,并集中进行评论。通过交流互动,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孩子的点滴进步,也可以与孩子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激励孩子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三)总结阶段(2014年5月――2014年6月)

改进和完善前阶段的研究工作,进行成果汇编,撰写课题结题报告,申请结题验收,对课题研究进行反思与总结,并将研究初果推广到全体三、四、五年级的语文教学中。

四、研究成果

1.学生的习作能力得到提高

本课题研究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变得乐于习作。“读写训练点”的研究课题将读与写紧密地结合地一起,做到立足于“读”,着眼于“写”。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也就养成了。整体来说,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较之以前有了大幅度提高,形成了优秀学生作文集锦。

2.教师素质得到提升

通过研究,老师们不仅寻到了一些读写迁移训练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佳方式,而且学校语文组科研能力正在提高,实验教师的教研水平得到提升,形成了“读写训练点”教学论文和案例集。

五、讨论与思考

经过一学年的教学实践,3-5年级段在写作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功。在研究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教研组反思和改进:

(一)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与学习能力在同一班级存在着客观的差异,实行“文本读写训练点”实验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如何让尖子学生“吃得饱”,让学困生的“吃得好”,使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最佳的发展,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我们的课题虽然经过了不少理论学习和研究探讨活动,但是总觉得缺少专家、学者高层次的指导和点拨。今后,我们将加强理论学习,加大向专家、学者请教,虚心向教科研工作卓有成效的兄弟学校请教,进一步探索与实践,寻求阅读教学中读写训练的最佳点。

今后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文本的潜在价值,赋予传统的“读写训练”新的力量,让阅读和写作比翼齐飞。

参考文献

[1]专著: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6月

篇3

【关键词】异本新教材 教材内容 话语体系 合适性

小学语文科教学论(也称教学法)教材数量极多,良莠不齐,特别是教材内容值得反思与探讨。笔者把新课程改革以后编写的教学论教材称为新教材。这里择取比较典型的影响较大的两部新教材对其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教材内容的合适性作出评价。这两部教材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分别是由倪文锦主编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和江平主编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以下简称倪本和江本)。这两部教材在逻辑框架的设置、“研究领域”的关注点和话语体系诸方面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导致了教材内容不同程度的差异。

一、逻辑框架:对话与建构

倪本教材的逻辑框架,主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作为课程内容并将它教材化。其基本思想是:以对话的姿态,“交换一种理念,重建一种关系”。江本的逻辑框架是,基于以往的理论和经验并结合新课标和新课程实践经验作为课程内容,并将它教材化。其价值是:以知识建构为取向,满足“教师系统教学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和一般教学工作的需要”,比较注重实用。正因为这样, 江本与倪本教材章节内容的安排有显著的差异。

1.即使章节标题相同或相似,但内容也相差较大。

由表1可见,江本在论述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时的视点在“技术”(方法)上,重点阐述的是哪些现代教育“技术”、如何与语文教学整合。倪本聚焦于现代教育技术对语文教学和对人才培养的影响。重点阐述:①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和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②插入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内容,阐述了现代教育技术成为实现一些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实施的条件和基础;③现代教育技术对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意义等。在更宽泛的视野里论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和意义、方法与价值。关于“小学语文教师”的论述,倪本的视点在“教师的素养”上,围绕理念转变、角色转换、能力提升来展开内容;江本的视点在教师角色和教师专业发展上,两者在表述也有差异。

2.有的课程内容,在章节的布局上有差异而且论述的侧重点和分量也不同。

比如,关于“小学语文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江本分两节来论述,倪本分两章进行论述。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江本放在一章里分五节来论述,倪本独立设章分五章进行论述。这是因为教材核心概念的差异而使逻辑框架有所不同。江本是围绕核心概念“课程”与“教学”来结构教材体系的,试图将“课程”地位和意义突出来。倪本的核心概念是“新课程教学”,所以“课程”意义是分散在许多章节里面的,只有在“校本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一章里比较显眼。正因为这样,在专章或专节介绍小学语文教材时,倪本限定在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专章分别介绍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的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及教学案例,以突出“新课程教学”概念的内涵。江本专节介绍“小学语文课程教材”,讨论了“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发展”、“国外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编写原则”、“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使用”等问题。虽也有对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的介绍,但只是“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发展”中的一部分内容。这样安排显然是根据江本教材自身的逻辑框架来设定的。

3.章节内容的取舍也有所不同

倪本在章的内容设置上比江本多了两项内容,一是绪论“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和语文教学的转型”,二是“校本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少了三方面内容,一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小学语文学习特点”和“小学语文学法指导”;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小学语文教学规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三是“小学语文教育研究”。显然,这些作为章节内容的取舍,也与教材不同的逻辑起点有关。

由于以上原因,江本和倪本的教材内容所针对的教学对象是不同的,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前者比较适合准教师的学习,后者适合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或培训。因为倪本教材的基本思想就是“交换一种理念,重建一种关系”,也就是说,在职教师通过倪本教材的学习,对传统的教学理念需有一个“颠覆与重建”的阵痛过程,并最终确立新课程教学理念,建立起一种崭新的教学关系。而准教师对语文学科教学论的学习,虽然也要树立起新课程教学理念,掌握新课程教学的方法,但必须对传统的教学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最终走上“继承与创新”的路子。

二、“研究领域”:继承与创新

“研究领域”这里指小学语文科教学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及诸多的研究课题。对“研究领域”中内容的取舍实质上是课程内容的取舍,一旦选取“研究领域” 中的某些课题,这些课题便是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所以,“研究领域”的内容取舍,具体规定了教材内容是什么。

1.“阅读教学”部分的内容体系

显然,江本“阅读教学”部分的内容体系侧重于“实用性”,其中“阅读教学理论的关注点”和“阅读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不管是谈理论或述经验都是以满足“实际操作”需要为出发点的。而倪本侧重于倡导一种新的理念,其中“阅读教学实施的方法和策略”中提及的“感受阅读乐趣”、“丰富阅读活动”、“注重阅读体验”、“学会多种读法”、“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是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的经验概括,这种概括主要是在肯定并推介“一种新的理念”。其中,倪本“阅读教学评价”中论述了“语文课标中对阅读评价的规定”和“评价的实施”,实际上也是在强调新课程理念。所以,倪本试图超越一种视野,扩展某种理论边界。这种愿望和努力,在“作文教学”部分的内容体系中也是显而易见的。

2.“作文教学”部分的内容体系

表3中列出的“研究的领域”7个方面,江本和倪本在内容上几乎不重合。江本关注的是教师急需掌握的基本的习作教学理论和经验,而倪本在指出了“当前习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后,选择了“课程标准的写作取向和国外小学作文”以及“小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模型”这两部分内容加以论述。这样结构内容,编者试图为“当前习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供全新的思路。在编者看来,“当前我国小学作文教学尽管存在上述多方面的问题,但根源是一个,就是受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影响”,[1] 所以,“课程标准的写作取向”和“国外小学作文”的理论与经验,以及理论上比较成熟的三种“小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模型”,是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理解和掌握的。

倪本,放在历史与现实的背景和基础上,放在学术视野里来审视、论述选定的内容,如“档案袋学习的评价”。对问题的讨论及相关性理论的梳理比较清晰。

江本,淡去了一些理论背景,剪除学术的缠绕,直接面对问题(话题或课题)加以阐述,所以对问题“是什么”的论述比较清晰。

三、话语体系:规范与重建

“话语不同于言语,相反,它指语文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限定下的群体表现形式。它是隐匿在人们意识之下,却又暗中支配人们言语、思想行为的潜在逻辑。”[2]简言之,由于概念(术语)选用和意义表达风格的不同话语体系也就不同。话语体系的差异,会影响学习者接受教学内容时的思维方式甚至是学术思想和方法。下面例举四个方面的内容,比较江本与倪本在话语体系上的差异。

1.“课程性质”部分的内容及其表述

语文“课程性质”是语文教学史上的若干问题之一,是教学论学科内容应当涵盖的要素。所以历来的语文科教学论(教学法)都会关注和重视对它的讨论和阐释。江本的阐释是从“对‘语文’的辨析”开始的,即以“‘语文’的辨析”作为阐释“课程性质”的逻辑起点。这是沿袭了以往阐释“课程性质”的表述方法,即从语文自身来考察这门课程的性质。然后阐述了“语文课程的阶段性”和“小学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两部分内容。在阐释了“对‘语文’的辨析”后论述“语文课程的阶段性”,最合理的解释是,试图明确“课程性质”在各个阶段的课程教学取向,即小学侧重于语言文字教学,初中侧重于语言文章教学,高中侧重于语言文学教学。可能编者考虑到以前的语文教材编写上也有这种倾向的事实。“小学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这部分内容分点论述了“学科性质的认识”、“学科性质的思考”、“学科性质的关系”,以此来明确“小学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是什么的问题。显然,编者的意图是试图更加具体地明确“小学语文”的课程性质。

倪本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阐述,风格上与江本有较大的差异,即“对我国语文教育研究百年历程概貌式的考察”,以展示性质的演变过程,理解课程性质的定位表述,并在此基础上揭示概念的内涵。选取的内容为:“特殊历史时期政治运动的回响”(1949~1966);“工具性与思想性的震荡式交替”(1978~1990);“课程取向‘人文性’的表达”(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此基础上,概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表述及含义”。从这样的角度阐述“课程性质”,学理清晰,立足点稳定,避免了一些枝枝节节的问题纠缠。

2.“语文档案袋评价”表达意义的风格

倪本,分两段来论述“语文档案袋评价”的内容。首先,将其置于“质性课程评价”之中,作为“质性评价”的典范之一来讨论其内涵和构成。其中的概念、术语直接源于国外文献,所以是基于国外文献的话语体系。这样表达,站在学理的高度,理论背景清晰。其次,作为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重要思想来讨论,重点解释档案袋评价的方式。这是以“质性课程评价”理论为学理基础来解读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的概念即“语文学习档案袋资料”。如果说前一点是学术研究的表述,那么后一点便是教学文件的解读,这种“解读”指向新课程教学现实。

江本,“语文档案袋评价”称为“小学语文学习档案袋”,置于“小学语文学习评价”之中,以知识认识体系即“档案袋的内涵”、“档案袋的构成”、“档案袋的特点”、“档案袋评价的具体操作”来展开论述,淡去了理论背景,突出了关于“档案袋评价”的知识。这种表达往往需要将已有的文献包括国外的文献进行整合并认作是“普遍真理”,即非一家之言。

3.“课程评价”概念的整合与切分

表4中,“课程与教学评价”,倪本用“课程评价”这个概念概述,江本用“课程评价”、“学习评价”、“教学评价”三个概念概述。倪本的“课程评价”表述与“课程性质”的表述在风格上是一致的。江本的表述有利于操作,但内容上难以避免重复。

4.案例素材与理论素材的处理

案例素材的取舍上江本选用了比较具体完整的案例。它起到的作用是,增强感性内容,平衡理论性内容与实践性内容,提供直接的课程教学经验。而且,这些案例在教材中往往被作为阐述理论的印证材料,教材在论述中对案例前后钩连,充分演绎,增加了感性色彩。

倪本的亮点在于学理的光辉。虽然也有一些短小案例穿插其中,但几乎都是概述性的,服从于理论论述的需要。

四、教材内容选择与阐述的建议

语文教学论学科的教学任务重在培养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包括教学知识、教学能力和教学情感等,具体应注重:一是提高学生的教学理论水平,增强学生教学设计与评价以及问题研究的思维能力;二是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把所学的教学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品格,并用于指导和改善自己教学与研究的行为。

显然要完成这两个方面的任务,不仅要靠教材的作用还要发挥教学的作用,但教材必须体现:在论述系统教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一套学术规范和思维方式,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关于“课程性质”,倪本教材对我国语文教育研究百年历程进行了概貌式的考察,展示性质的演变过程,理解课程性质的定位表述,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文性”概念的内涵。这个表述过程不单是要科学地揭示“人文性”概念的内涵,而且蕴涵着一定的学术规范和思维方式。如果忽略这一点,那么学生可能获得了知识而丢弃了“学术规范和思维方式”,势必降低学生素养的培养。

1.语文教学论教材内容的选择标准

教材内容的选择可以围绕“用‘什么’来培养起学生的教学素养”的问题来思考和把握。

从现成的教材看,不管依据什么样的逻辑框架组织起来的教材,其内容都没有超越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的“研究领域”。但是进入教材的内容未必都是合适的,未必都能对培养学生的教学素养起到作用。可能是笔者孤陋寡闻,至今尚未看到过语文教学论教材内容的选择标准。但是,反思以往的教材内容和教学经验,语文教学论教材内容的选择恐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有利于教学经验的传承与创新

任何教学创新都是基于传统教学经验的,新课程改革也不例外。而且,就学习者而言首先需要的是经验建构,没有一定数量的经验作为基础,创新是难以进行的。所以对待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正确的态度应该:①要反思,②要学习。江本教材比较注重教学经验的介绍和阐述,试图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2)有利于改进和完善学习者的思维方式

每一门学科都不应该忽视对学习者思维方式的影响。如上所说,语文教学论教材不仅是传授一套系统的教学知识,还要对学习者的学术规范和思维方式起到影响。所以,对教材内容选择和组织,还必须考虑到教材要有利于改进和完善学习者的思维方式。

(3)有利于语文教师专业化建设

就教学而言,教师专业化集中表现为教学专业化,包括:掌握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知识的运用;为维护前途而进行超越专业的自我提高;在基本知识和技术方面的正规教育等。就目前的情形看,教师专业化在教学专业化层面上可以落实到以下两个方面:

1)用专业知识来解决学习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1980年,《世界教育年报》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主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提出“专业化的目标是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这种以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为目标的取向应是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事实上,在教学层面上教师(包括准教师)不习惯用专业知识来分析与解决问题。比如,针对一些研讨课的评课,很多教师都是随便讲几句。这“随便讲几句”往往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即缺乏理论和学术规范。所以,教材内容要提供这方面的“技术含量”。

2)向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发展。教师成为研究者。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教师成为研究者”中的“研究”的特征是反思、探讨和总结,以此实现观念更新,知识创新。倪本教材在这方面提供了范式,有许多借鉴的经验。

(4)突出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反映新的研究成果。

新课程改革中,吸收了诸如“语感”、“对话教学”、“档案袋学习”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对引领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些研究成果是教学论教材“当然”内容。但是,新的研究成果非常多,所以还要做筛选的工作。有的教学论教材在对新的研究成果的选用上不够谨慎,结果是多而烂,排挤了传统的优秀的研究成果。

2.建立和规范语文教学论的话语体系

所谓建立和规范语文教学论话语体系,就是强调教材内容的“合适表达”。这里强调一点,即采用中西融合的、通俗易懂的话语。教师不是专门的理论研究者,教材若大量使用新概念或外来的术语,就会增加学习者的心理困惑,降低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所以即使要引用国外的相关理论来拓宽理论边界,提高理论的“硬度”,也不能毫无节制的。这里以概念为例,比较一下倪本和江本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表述的话语差异。

表5中倪本,A类概念13个;B类概念43个。江本,A 类概念11个;B类概念30个。显然,A 类概念差别不大;B类概念差异很大,而且倪本的B类概念理论色彩更浓,即理论的边界更宽,并大多需要作具体的解释。江本的B类概念基本上是传统的话语。事实上,这两类概念组成了“课程的基本理念”的基本的教材内容。虽然“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既定内容,但由于两个版本在阐述时所使用的话语(术语)不尽相同,教材内容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诚然,对“课程的基本理念”的阐述没有固定的形式,只要达意即可,但是某种形式(话语)一旦进入教材就有适合与不适合的区别。按照皮亚杰的理论,知识建构主要是依赖于同化和顺应两个机制来完成的。生硬搬用一些外来术语或者用以阐述对象的概念大多需要重新阐释,那么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总是处于顺应状态,是非常费劲而且往往不受学习者的欢迎。虽然顺应对于重构学习者的学习心理有好处,但前提是学习者必须有足够好的接受能力,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从转型时期的教育理论研究和传播来看,中西融合的通俗易懂的话语体系比较适合当今教材的改革与发展。

〖*本文为2006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初等教育本科小学语文(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内容建设”研究》(浙教科规办[SC150])成果之一。〗

〖注 释〗

篇4

小学语文和数学、英语并称为小学三大主科目,可见语文教学在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语文是最基础的一门学科,学好语文能为其他学科打好基础,是有效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文学底蕴的有效途径。在小学教学课程中,涉及传统文化最多的就是语文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出发,指出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关于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并提出了几点策略,供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

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渗透教学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实践中总结出的智慧结晶,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汇聚而成的文化形式,它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提高小学生的传统文化认识是提升其文化素养的关键。小学语文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向小学生传递文化与几千年文明的重任,语文教师在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将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教学中,不但可以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艺术性,也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进而提升小学生的综合品质。

1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语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人文性质,是一门综合学科,小学语文要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使之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传统文化是我国广大人民几千年智慧的结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它是由华夏文明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而来,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被我国各民族世世代代传承和发扬,究其根本而言,传统文化是一种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小学生处于一个特殊年龄阶段,他们多是性格开朗活泼,对新生事物好奇敏感,在小学阶段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让他们逐渐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内涵,有助于传统的个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其次,现阶段我国小学教育课程设置的关系,其他学科与传统文化的联系较少,只有语文这一学科是最适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体系中将传统文化带入是十分理想的方法和途径,也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之一。近些年各小学提倡恢复国学,可见传统文化的发展势头十分良好,这也是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理念的。

2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学校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升:

部分小学学校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不足,语文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到位,加之部分教师专业水平较低,语文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师有一些不是中文专业毕业的,由于教师缺乏等因素,经常是一位教师兼任几个学科的教学,教师处于疲惫状态,加之薪酬待遇因素,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造成阻碍。

2.2教学方式陈旧,传统文化渗透不到位:

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教学方式僵化、陈旧,部分教师完全按照教材实施填鸭式的教学,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也只限于教材提到的一些内容,根本不会对其进行扩展,导致学生对于很多民族传统的知识一知半解,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还有一些虽然进行了传统文化的渗透,但是力度和密度不够,教学方式存在不足,导致学生的学习的效果不佳,这也是限制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学习的因素。

3在小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3.1学校要转变观念,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学校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传统的小学教育功利性较强,一些学校为了保证升学率,对学生的成绩相对重视,而不重视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实际意义,不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学校要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加强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以中华民族的瑰宝文化为支点,提升小学生的能力教育。其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训,深化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加大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师心中的分量,注重提升教学品质。

3.2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合理情境,帮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例如,在文字写作练习时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师可以制作一些文字卡,将每节课的生字的简笔字和繁体字分别制作卡片,鼓励学生根据简体字找到对应的繁体字,教授学生简体字与繁体字的写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其次,传统文化在语文中渗透最多的就是古诗和文言文了,小学阶段文言文相对较少,古诗学习较多,教师可以针对古诗教学,将当时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政治情况,作者的理想抱负都可以讲给学生,让学生深刻认识传统文化的魅力。

3.3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强化传统文化教学:

小学生由于年龄和性格因素,较为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教师在教学时就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抓住学生眼球,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讲授《静夜思》这首古诗时,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将古诗内容投射在屏幕上,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在网上搜集一些配图资料,将作者李白的生平和其它代表作品讲给学生,同时讲授这首诗中的意境美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让学生亲临其境,体会作者的情感,有利于学生对于整首诗的把握。

3.4积极拓展课外资源,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渗透不能只局限于语文教材,教师要多多利用现代的教学资源,拓展传统文化的渗透范围,例如为学生订购一些古诗或文言文读物,成立语文学习角,鼓励学生自学,课后自主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其次,家长也要多带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学习书法、绘画、传统乐器等等,但是不要强迫孩子,以孩子兴趣为主,正确引导其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

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的因素是现在很多与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加强小学生的传统文化内涵,有利于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于林珍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哈达小学

参考文献

篇5

一、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营造教学情境

开展小学语文人文教育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善于挖掘和发现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分析其人文特性。比如,教授课文《黄果树瀑布》时,教师要把握好其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理念,向学生渗透人文精神,展现人文之美,促使学生主动了解和发自内心的热爱自然。在挖掘人文素材的同时,要营造一定的教学情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通过以情激情的方式开展人文教育。比如,教授《秋天的怀念》时,文章思想感情丰富,充满了对母爱的赞美。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声情并茂地朗诵文章,叙述其主要内容,将伟大与无私的母爱展现在学生面前。此外,作者也描述了自己的友情,可帮助学生感受友谊的可贵,从而在生活中对自己的友情与亲情更加珍惜。其次是以景触情,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营造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融入其中,产生内心共鸣,有效培养其人文情怀。比如,教授《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分别扮演盲人和雷锋,表演“帮助盲人过马路”,使学生通过实践了解到盲人生活的不易与帮助他人所产生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培养学生的爱心。最后是由情悟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再与实际相联系,得到切身体会。比如,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涉及到人与自然或人和动物的感情,教师在教授此类内容时,可以将文章中的感人故事作为出发点,要求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是否曾发生过类似的故事,并鼓励其呵护小动物,热爱大自然,认识到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道理。

二、促使学生主动提升自我,给予人文指导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开展小学语文人文教育时,也要遵循该理念,尤其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提升意识,给予一定的人文指导。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预习问题,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时能够体会到文章中蕴含的人文性,而且在课堂中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引导性问题,促使学生对文章中的人文性进行主动、积极地思考与探索。比如,教授《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时,教师可以提前设计一系列问题,并且在课堂上一一提出,逐渐增加问题难度,由大体概括到具体细节,使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思考获得答案。比如先提问“骆驼为了什么内容而感到自豪?”接着提出与此相关的问题:“受到小红马的嘲笑时,小骆驼的心里在想什么?”“在实际生活中,你是否曾像小骆驼一样遇到让自己委屈的事?”接着着重介绍恶劣沙漠环境的特殊性,使学生掌握骆驼各个身体部位,如眼毛、脚掌、驼峰等的作用,从而认识到别人看到的、了解的自己并不全面,自己在他人眼中的缺点具有片面性,所以要学会对自己的优缺点有客观、全面地认识,增强学习信心,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三、培养教师的人文情怀,有效感染学生

篇6

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创新学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引入游戏化教学这一“娱乐”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和生本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语文综合能力,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终身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全面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语文教学;游戏;应用

游戏是促进小学生精神成长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小学生独有的一种表达方式。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自古时就有记载,并随着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备受社会关注。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课堂游戏有利于促进学生认识世界并初步体验世界,通过游戏获取成长、发展以及交往的实践经验。而孩子天性热爱游戏,教师可通过游戏化的课堂环境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之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锻炼注意力、合作以及协调能力。下面探讨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正确看待游戏化教学,充分重视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师资力量问题历来是游戏化教学法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主要障碍,教师未充分认识游戏化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受应试教育环境的影响、缺乏寓教于乐的教育思想是其深层原因所在。因此,教师应转变思想,对游戏化教学的概念和含义有充分的认识,重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水平,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进步。研究表明,小学语文成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天性好动、活泼可爱,因此教师和家长不可一味灌输与约束孩子,而要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以有趣的游戏引导学生探究语文世界,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语文课堂富有人文情怀,教师可着眼于浪漫文学色彩,将游戏多元化以及游戏乐趣相结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语文知识的魅力。日常课堂活动中,教师也可通过有趣、多变、生动的游戏来快速导入课堂,促使学生短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师结合寓教于乐这一原则开展课堂教学可使整个教学活动显得更富有想象色彩以及灵活性,使课堂内容与形式也更为丰富。

二、教师应提升自身游戏化教学水平,将游戏化精神融入教学内容中

虽然部分教师对于游戏化教学的意义和重要作用有了充分认识,但限于自身能力水平往往难以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参与教学能力培训以及知识讲座,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教师要善于借鉴其他优秀语文教师的优点与授课技巧,将自身学习与他人优点相结合,取长补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切实提升游戏化教学能力。应注意的是,部分教师未透彻理解游戏化教学精神,简单认为将游戏引入课堂就是对游戏化教学理念的贯彻和落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游戏化语文教学要求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融入游戏精神,结合语文教学具体内容来引入相关游戏活动,创设出富有趣味性以及情境性的课堂教学环境,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可明显提升教学效率。学生在这样高效、轻松和自由的学习环境中能够畅游知识的海洋,汲取语文知识,以不断丰富自身知识结构。由此可见,教师必须对学生心理特性予以充分考虑,从课堂教学实际内容出发,创设出趣味性以及情境性兼有的课堂游戏,确保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游戏,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对于语文知识也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保障课堂教学目标顺利实现。如在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动物王国里的故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别挑选自己喜爱的童话故事并引导学生总结其中的特点,之后要求学生扮演童话故事中出现的动物形象并分别描绘出它们的特性。学生通过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后动手练笔,使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三、拓展游戏化课堂教学,丰富教学方法

部分教师限于教学任务繁重,往往不愿意积极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式,往往快马加鞭以节约课堂时间和个人精力,导致游戏化教学法的应用过于传统和单一,甚至在部分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味采用同一种游戏化方法开展教学,从头到尾一成不变,这不仅制约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同时也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不仅应重视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同时也应对教学方式做出革新,通过多元化教法来合理优化游戏化教学方案,加入更多合作、思考以及探究的成分,而非将课堂布置成简单纯粹的互动游戏课堂。同时,对学生个体差异给予充分的关注是极为必要的,但教师同样也应兼顾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合作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探究性思维,为其创设愉悦、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其学习效率。当然,游戏化教学的拓展也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如加大政策引导,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游戏化教学法的应用予以积极的倡导和推动,制定合理的教学评价系统,纠正教师群体以学生分数和学习成绩为标杆的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以学生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并予以综合考虑等,此外,还应推进游戏教学理论研究,对游戏教学法予以创新和丰富,以切实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实效。

四、结语

游戏化教学法迎合了学生天性,然而,游戏化教学法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如怎样划分课堂时间与游戏时间、怎样选择课堂游戏、怎样保障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等仍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深入分析,一一克服。只有这样,才能推进小学语文教学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贺小捷.浅谈游戏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J].课程改革聚焦,2011(11).

[2]密浩.浅论游戏化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J].课外语文,2015(10).

[3]张晓英.对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小学教学参考,2010(10).

篇7

【关键词】:立德树人 语文素养 阅读体系 双线组元 闪光点 激励

现代语文是素质教育,聚焦个性,解读文本,活跃课堂气氛是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知识的启发者和引路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因而,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对文本的解读及课堂教学的氛围。因为适宜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智力活动呈最佳状态;反之,则沉闷、冷漠、消极。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下面就谈谈我在语文学科中解读文本,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点体会。

一、立德树人

最早提出是在2014年教育部为了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订一份文件中,这份文件的题目是”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这套部编版教材,就是在立德树人的思想指导之下,汇聚了国内目前最顶级的专家,吸纳了国外母语教育的成功经验,总结了百年以来小学语文教材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十年课改,2001年一标多本的各版本教材的经验得失,最后以全国统一的口径,编写这一套教科书。这套教科书它的核心指向了育什么人,怎么育这样的人。所以强调立德树人这一个关键词。立德树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的头脑。革命传统教育是红色基因,必须要传承。传统文化,中华5000年,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积累了大量的优秀文化,它是我们的共同记忆,是我们的文化基因,是我们一致的价值观追求。最后国家主权和海洋意识在这个世界纷争的情况下,这一点会越来越引起我们集体关注。

二、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课程新一轮的改革中,提出了一个关键词叫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高中语文介入四个内容:第一个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第二个思维的培养与提升,第三个审美的建设与创造,第四个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语文最核心的四部分内容已经在高中开始落实,并投射到初中乃至小学。语文素养包括阅读建设,文化传承,策略方法,语言与思维。素养,就是一个人怎样对待他人,怎样对待社会,怎样对待自己,就是一个人面对问题的时候怎么处理?

三、阅读体系

精读/略读/快乐读书吧,其实我们原来的课本也分步骤阅读,也关注到了课外阅读,但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我们对语文本质属性的认识更为深刻,我们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更加全面。我们不仅关注到课内的语言学习,我们更关注到学生课外的语文学习实践。过去最大的语文问题是什么?是我们的孩子不读书。那么现在补足,所以由精读到略读,再到快乐读书吧,三位一体。课外阅读成为课程的有效组成部分,它沟通了课内外阅读,强调了单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的结合。我们今天的这一套教材,把阅读纳入进来。从一年级一开始的识字还不多,还不能自主阅读的时候,安排和大人一起读。到了二年级的时候,学生能力渐强,主动性积极性也得到进一步提升,这时候把和大人一起读,改成我爱阅读。那么到了三年级,由原来的主要是精读,变成精读和略读。精读学习得方法,略读得到实践,课外阅读再进行自主实践,把这些方法用实例开阔读书视界,形成一个体系。

四、双线组元

双线组员就是说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之后,一标多本。人教版语文教材,多次用人文作为单元的主题,用人文作为单元的主题来组元好处是什么?好处是便于教育学生,素材找起来也比较多。那么问题在哪里?实践这十多年,语文逐渐被认为不成体系。所以反思这种情况,我们新的部编版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结构,三年级几个单元:学校生活,祖国河山,童话世界,我与自然,金秋时节,策略单元:预测,习作单元:观察。比如我们与自然能否和谐相处。人必须由自然人成为一个社会的人,这是人文主题。咱们再看第二个语文要素,孩子们通过精读略读快乐读书,慢慢的把必要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一些适切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习惯。最后聚焦在一起的时候,就成为一种原动力,使它能够拾级而上,然后奔向更高的语文领域,这就是双线组元。

五、进入三年级,特殊的三年级

     1.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富有“价值”,语文要素体现梯度,逐步“爬坡”。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编排上的一个重要创新,就是采用双线按照单元组织课程内容,即以宽泛的人文主题将单元课文组织在一起,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科书的显性线索。同时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作为主线、明线,包括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方法(策略)和学习习惯,等等,分成若干个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分布在各个单元。教科书的这种编排意图,着重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努力遵循语文学科的规律与特点,解决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让语文教科书更能“便教利学”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二是从两大系列或两条主线:阅读与表达系列(书面的、口语的)的知识与能力、方法与习惯、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尝试构建语文学科训练体系,努力体现训练的系统性。

2.具体内容·阅读策略单元

(1)阅读策略与阅读方法

阅读策略高于方法,但又低于理论层面,介于方法与理论之间。重在运用阅读方法去重新建构,表现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参与、体验、练习、验证,是一种积极、主动思维的过程。

阅读方法是组成阅读策略的基础。阅读策略建立在阅读方法之上,不是方法的简单累加,而是需要读者根据任务要求、不同情境、文本特征、已有知识经验等因素,对选择的阅读方法进行灵活调节,有目的地进行阅读。

教科书编排的四个阅读策略单元:三年级上册:预测;四年级上册:提问;五年级上册:提高阅读的速度  六年级上册:有目的地阅读。

3.具体内容·综合性学习

      在我们教学下册“传统文化”单元,穿插安排了小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华传统节日,意在引导学生初步学习有目的地收集、记录资料,亲近传统节日,感受传统文化。

      4.加强人文与语文的有机统一

      现以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交流平台中:课文中有许多段落,围绕一个意思把这段话写得很清楚。如《赵州桥》第3自然段,为了写清楚“赵州桥非常美观”,详细介绍了桥面石栏上精美的图案,把各种姿态的龙写得活灵活现。

再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第3自然数,写了各种各样的店铺,还写了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清楚地写出来“画上街市的热闹”。

     六、抓住学生思维闪光点,让学生得到肯定

  当学生通过努力获得肯定时,他心里就有一种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一次,在教学老舍先生的《猫》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深入地体会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我出示了: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个脏脚印。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这样两个句子,让男女生各读一句,然后说说对这两个句子的体会,绝大多数的学生谈了文中“几朵小梅花”的妙处,当大家正说得起劲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位平时不爱发言的女生目光炯炯有神地望着我,似乎暗含着期待,我便让她来说说体会。她站起来说,“这个句子的语言十分朴素,把脏脚印说成是小梅花,从而形象地写出了猫的温柔可亲,以及表现了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我原以为她和其他同学一样说到这儿也就完了,其实作为老师我也只能体会到这个层面上,但是当我让她坐下的时候她却有点犹豫说:“老师我还有一个想法。”我用带着鼓励的目光对她说:“好,大胆地说吧!”她似乎也有了点自信,“我认为这里把‘踩印’一词换成‘画’字,可能更形象生动。因为‘踩印’只是猫的无意识动作,而‘画’则是有意识行为,这样的话在老舍爷爷的眼中猫俨然就是一位小画家,似乎要给老舍爷爷的文章配上几幅美丽的插图。”简单的几句话令我又惊讶又欣喜,这是我——他的语文老师所想不到的,老舍先生可是语言大师啊,谁会去怀疑他文章中的不足!而她——我的学生却这样去想了,并且她的理由又是那么充分,想法又是那么独特新奇。我马上给予赞扬。随后的学习中,这位学生变得爱发言了,她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七、发挥激励的作用

表扬是学生前进的动力,是继续学习的加油站。不管什么时候,我都不忘对学生的表扬。记得有一次,我让一个后进生读课文,他读得很不好,一句话读得吞吞吐吐的,还错了几个字,同学都在笑。我说:”你比以前好多了,如果认真很快就会读好课文的。”并让同学们不要笑他。帮他把几个不认的字学习了,在中途我又抽他来读先读的那几句。这次好多了,不但字音读准了。还读出了感情。我及时表扬了他,过后我经常看到他在找同学教他认字,也敢于举手读课文了。

总之,在我们今后的教学中,老师要紧紧掌控文本,灵活课堂,运用多种方法,时时创新,处处留心,让学生能在课堂中学有所思,学有所问,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小学新课程标准》

2、《部编版语文教材培训》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途径

语文作为一门兼具知识性与工具性的科目,不仅仅影响语文学科本身,而且对于其他科目也具有重要意义,是学习任何科目的基础,所以语文在小学阶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古以来,阅读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尤其对小学生而言,知识面比较狭窄,思维和领悟能力都相对较差,通过阅读,可以有效地扩展学生的视野,补充课堂知识的盲区,这对提高学生小学阶段的语文水平、语言表达能力乃至促进其他科目的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帮助学生收集信息、发展智力、培养品德、主动认识和适应社会生活,提高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可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其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阅读基础培训,有梯度地增加阅读强度

要想提高阅读能力,最重要的方式仍然是多读、多看、注意积累。阅读是语文科目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作者所传递的信息的最好方式。同时,阅读也是训练语感的有效途径,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在加强阅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给学生的阅读创造一个过程,也就是学生逐渐提高的过程。因此,教师应重视最基础的阅读,注重其中深刻的内涵,这样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很多学生开始对阅读并没有兴趣,对阅读也不了解,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合适的方法对学生给予引导。阅读课文前,教师应根据文章主旨人物、情节、线索提出问题,让学生读后沉思,复述课文,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使学生掌握了课文要旨。另外,加强学生的人际交流交往,也是对阅读的有力辅助。文学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不了解生活,也就不会有更深刻的阅读体会。所以,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多接触生活,多与不同阶层、年龄的人对话,多看多想,潜移默化地提高阅读能力。

三、选择正确有效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阅读需要掌握技巧,所以适当的阅读策略与技巧对于提高阅读有效性,提高阅读能力有重要作用。培养阅读策略与技巧,一般需要在阅读前后或同时,适当插入一些特殊的训练,这对提高阅读效果和培养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好处。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会通过前后文段的意思推测与揣摩文章的含义,对于比较短的文章阅读要按照恰当的阅读步骤进行。另外,读文章要有粗读、精读之分,这样每次读才会有不同的感悟与体会。

四、鼓励学生在质疑中发表见解,重视对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质疑,营造求异问难的氛围,让学生敢问、善问,并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每一个学生由于不同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生活经历以及知识储备,自然会对同样的文章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理解。对于学生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直接给予否定,而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引导他们讨论、交流。用灵活多变、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阅读,教师要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与学习的方法,深入地挖掘文章包含的深层次思想,进而帮助学生答疑,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

五、加强师生之间交流交往,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师生之间的交流交往是传播知识非常有效的途径,同样也是促进阅读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影响更大,教师的一句话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基于此,教师有必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阅读中的困难与收获,经常地帮助学生总结和纠正,这样学生就会感到教师很关心自己,并会逐渐地树立自信心去阅读。另外,教师可以将一些成功的阅读经验、方式方法介绍给同学们,以减少他们摸索与培养兴趣的时间;也可以推荐新课标推荐的一些读物,初步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语言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中最经典的方式之一。但是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中也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语文能力测试特别是涉及到思维能力的部分欠缺严重。阅读教学目标指向不科学。就广义来说,阅读目的无非是陶冶情操,提升个人修养,提高阅读速度,获取信息,为写作服务和为治学服务。构建的小学语文阅读能力体系不合理。目前语文教材的阅读能力主要侧重以“理解能力”为中心的阅读能力结构体系,也直接导致了语文阅读限于程序化,这也是造成阅读能力低下的主要因素。

总之,深化对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传承中华民族经典文化,发扬汉语魅力的主要途径。但是阅读能力的提高绝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而是逐渐达到的,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更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逐步培养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教师不断地总结和反思,通过反复地摸索,最终构建适合该年龄段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新诗;课堂;协同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的语文教学,古典诗词只读不写,现代新诗只析不练,进行作文指导普遍放弃新诗的写作训练,这样的结果,一方面导致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教学变得十分机械、抽象、片面,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低下;另一方面造成广大中小学生无法接受优秀诗歌的熏陶,抑制了学生潜在的诗歌灵性,极大地削弱了学生健全的人文精神的养成和创造力的培养。究其原因,一是陈旧的教育观念作祟,认为少年儿童难以具备新诗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二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诗歌尤其是新诗不在考试范围之内;三是教育者自身不具备良好的诗歌鉴赏和创作能力。

为此,我们于2001年9月成立了“‘新诗进课堂’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创办了培养中小学学生新诗创作能力的“四结合”新诗报刊、“中国新诗课堂”网站和培养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指导中小学生新诗阅读与创作的“三协同”新诗教育联盟实验专刊,把培养少年儿童的新诗学习和中小学语文教师新诗教学能力两个方面进行有机整合,有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语文教学改革活动。

二、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方法

(一)培养中小学教师新诗教学能力的“三协同”

1.“师本”与“生本”的协同

关于师生的角色定位,一直存在“师本”与“生本”的争论。我们主张“师生双主体协同”的观点。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将加工处理的新诗教学内容和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客体形式展现出来的主导性和主动性等方面;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以主体身份对教师展现的信息进行选择、判断、接受和内化的自主性、创造性、独特性等方面。二者的协同关系其实就是“主体—客体—主体”互动的关系。

在新诗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刚接触新诗的学生,需要借助具体的心智“原型”,选取适合自己语言情境的组块,仿照熟悉的言语和思维材料,根据相似、相关等关系去对照、类推、重组,才能完成读写新诗的任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着力做好“师范”和“生范”工作。首先,教师“下水”与学生“同泳”,写出让学生观摩的范诗,在观察、构思、立意、语言等方面给学生启迪、示范。然后,教师从学生习作中挑出富有启发意义的诗作,供全体学生观摩、研讨。所选内容不仅限于佳作,更注重选取那些反映师生在新诗学习过程中有独到发现或存在问题与困惑的作品,通过个人质疑、小组讨论、集体评议等多种形式确定新诗教学主题。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重新确定教学目标、规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程序。整个过程师生均发挥了主体的作用。

2.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协同

第一,更新观念,让新诗带动课堂。语文不是缺乏诗意,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少年儿童天生就是诗人,具有旺盛的想象力,具有诚挚的情感,富有独立个性,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充满幻想,充满热情,怀着艺术化的生活态度。以新诗作为引领语文教学的文本,就是要求教师有目的地为具有先天诗性的学生提供成长的广阔天地,从新诗的角度对常规语文教学进行诗意的阐释与建构。①遵循创新性原则,用诗的眼光重新审视语文教材,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元素,变语文教材为“新诗进课堂”的学材;②遵循相融性原则,整合语文教育系统中多种因素、多个侧面、多种矛盾对立的内容,构建新诗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三维统一的训练目标;③遵循适度性原则,按照学生心理特征和实际知识、能力水平确定学习内容,譬如,有的教师将小学二年级的训练点整理为“以画悟诗”“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飞翔”“我给小鸟唱首歌”等,就是根据小学二年级学生特点确定的;④遵循形象性原则,无论鉴赏还是创作,无论阅读还是作文教学,坚持引导学生从对美的事物的形象直观起步,进而领悟其内在意蕴,尽可能不直接讲授不易接受的术语名词;⑤遵循愉悦性原则,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和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消除压抑感,体会和谐感。

第二,编写教材,让新诗深入课堂。我们编写了《童诗课堂》《新诗课堂》等新诗教学系列教材,内容设计以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指导,以贯通古今、融会中西、继承借鉴、发展创新为基本原则,以新诗教学目标、内容、途径、方法、评价等要素为横坐标,以小学、初中、高中等层次系统为纵坐标,以知识、能力、态度、情感等语文素养基本指标作为纵横结合坐标,构建语文教学新体系。单元内容设计,主要根据语文学习的内容,有机地将教学内容整合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四个板块,各板块又由许多小板块构成,比如在学习“人与自我”篇时,分别拟出了“亲情、友情、爱国情”等小栏目。就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而论,主要根据青少年言语发展的心理规律、语文教学规律,采取“近、小、实、亲”的策略将生活写真性地或功能性地引进新诗课堂。所谓“近”,就是选择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小”,就是“从小处着眼,从小事入手,从小诗做起”;“实”,就是“讲述真实情形,抒发真情实感”;“亲”,就是“亲切融洽,可亲可信,亲身践行”。

第三,改革教法,让新诗升华课堂。我们将实验重点放在“注重意会,讲究神韵,侧重感受和体验”上。①构建了“营造气氛、启迪诗思—体验过程、感受诗情—品味生活、赋予诗意—自主创作、形成诗语”的新诗教学模式;②创造性地把音乐、美术、戏剧、美育等内容融入新诗教学,让闪客动画、CAI课件、闪客实验电影等现代媒体与新诗教育协同起来;③教师用语散文化、诗歌化;④思维体操日常化,遵循双脑协同规律,经常在课前、课中、课后,让学生静思默想,配合柔和的音乐,营造课堂浓厚的诗情氛围,诱导、唤醒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状态,心驰神往于诗歌所创造的意境;⑤在发挥学生自主品味语言、咀嚼意蕴、体认新诗内在规则的基础上,开展合作、探究式教学,训练学生敏捷地把“意”和“境”沟通起来,把语言形象转化为视觉或听觉形象。

3.师范院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协同

“新诗进课堂”实验的前提是“不挑生源,不增课时”。“不挑生源”意味着每个学生都有一颗诗心,都有抒发真情的需要,诗教的责任是实行平等教育,唤醒每个学生潜在的诗歌灵性。“不增课时”就决定了新诗教育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形成的,决定了新诗教学与常规语文教学的协同。这无疑是一个完全陌生的课题。我们让师范院校的大学教师深入中小学课堂,和中小学教师协同起来,共同研究。双方按照实验方案商定同一实验课题,各自备课,然后大学教师给中小学语文教师上模拟课,中小学教师给大学教师上实验课,互相探讨,比较研究,去芜取精,作出概括,然后推广实验。这样一来,诞生了诸如“随机进入”“问题抛锚”“感悟想象”“自读自悟”等形式多样、富有个性的诗歌教学法以及“析诗、诵诗、评诗、赏诗、作诗、改诗”等课型。以下是《诗歌的杯子》这节诗歌课的实录片段。

老师:这个杯子里装着什么?(举着一个普通的装有水的杯子)

学生:一点儿水。

学生:还有空气。

老师:还有吗?

学生:没有了!(接着沉默)

老师:(没有说话,打开了日光灯,又关上了。播放音乐,又停止了。提醒学生注意前后的区别)这时,杯子里装有什么?(接着,老师又用拟人手法,让学生充分体验前后的不同)

学生:一杯灯光!一杯音乐!一杯春风!一杯阳光……(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神采飞扬,妙语连珠……)

课堂上,学生由对“物质杯子”的认识上升到对“生活杯子”的感悟,再到“诗歌杯子”的表达,学生用自己的视角思考问题,品味人生,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地达成了新课标提倡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谐发展的目标。师范院校教师和中小学一线语文教师协同起来,为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架设了沟通的桥梁。

(二)培养中小学学生新诗学习能力的“四结合”

1.“听说读写”相结合

①“读”“写”结合。我们每天选一首诗歌让学生自由诵读、集体诵读,并让学生自由选择古今中外的三首诗歌进行背诵。为了配合诵读工作,我们从名诗人、名作家和中小学生优秀作品集里搜集了大量的材料,除了编辑出版《新诗课堂》《童诗课堂》教材外,还编辑了《古代诗文诵读文选》供学生阅读。

②“说”“写”结合。每堂语文课前五分钟,按学号顺序训练两名学生,前一名两分钟演说,一分钟自评,后一名一分钟评论,教师用一分钟评定记分。演说内容就是学生自己的读写体会,尤其是与同学分享自己发现的生活中的诗意。训练从易到难。在起始阶段,实验教师一般把中外富有哲理意蕴的诗句事先板书在黑板右上角,供学生个人揣摩,学生为了讲好,大都和同学讨论,并写出讲稿记熟,有的还和同学结对子练习,这在“说”之前实际上就训练了“写”。发展到后来,学生大都乐意将自己的“精彩诗句”以及阅读写作的经验体会和同学们分享。“说”与“写”巧妙地融合起来。[1]

课堂上,教师致力于挖掘课文中的“诗意点”(其实就是用诗意的眼光审视传统课堂所谓的“重点”“难点”),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活动,特别要求学生在一分钟内用富有诗歌韵律的语言快速“写作”(说或写)答案。因为师生运用诗意的眼光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他们不经意间脱口而出的妙语往往就是诗。比如,教师提出:“课文里,小燕子希望大江南北都绿遍,咱们的愿望是什么呢?”二年级的学生争着说:“我愿在大地妈妈手里写一个爱字,让世界没有分离,没有战争。”“我愿意成为蓝天,让飞机从我的肚皮下划过。”……

“读、听”是言语信息的输入,“说、写”是言语信息的输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流淌的是发自内心的声音,体悟的是真切自然的情感,目光、表情、体姿,听觉、视觉、动觉,他们全身心沉醉在诗意文化营造的氛围之中,运用语言符号进行诗意表达,体会到的不再是枯燥、晦涩,而是创造的欢乐和成功的快意。

2.“知”和“行”结合

“新诗进课堂”不只是教学语文的活动,更是一种塑造人的思想灵魂、道德品质的活动。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想品德素养不仅是教师在课堂上“教”出来的,也不仅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出来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知”“行”结合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多元互动的程度和教师激励评价的水平。

我们信奉“成功更是成功之母”的学习理念,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换位写诗”“复调写诗”“问题式写诗”“现象题诗”和“即兴写诗”。通过读诗、议诗、写诗,达到诗化学生行为、提升德育境界的目的。比如,有的学生提出学校“严禁摘花,违者罚款十元”等标牌既不文明,也不文雅。于是,实验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构建了“世界,我给你命名”的诗歌活动课,学生纷纷提出了“花是一只不会飞的蝴蝶,请不要捉它”“小草青青,足下留情”等修改意见,教师鼓励学生做成诗意标牌。推而广之,学生课余用诗意的眼光给老师、同学、家人乃至社会各种现象重新命名,“古井是村民高尚品格的源泉,是哺育村民成长的共同母亲”“学校是鲜花,花瓶就是我们自己”,诸如此类,带动诗意文化的建设,学生浸润其中,美丽的诗句又进一步促使了学生具体行为的完善。

3.“创作”和“发表”相结合

①创设发表园地。书面发表园地:着力构建多层面的文化舞台──校报、文学社、广播站以及相应的诗歌网站(新诗课堂网,网址xskt.com);编辑班级周报《地平线新诗报》。先鼓励学生在上述园地发表自己的诗作,然后每学期期末将自己的诗文整理成册。我们每出版一期诗歌报刊,都积极向高等院校、兄弟院校、新闻出版部门推介学生作品,同时鼓励学生投稿。口头发表园地:定期组织学生优秀诗歌朗诵会、诗歌评点会、文学沙龙、即席演讲等活动。

②组织参赛活动。先是在班内和校内定期举行一些专题征文竞赛活动,然后引导学生参加省、市,乃至全国性的作文大赛。其目的不在于获奖,而在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

③发挥评价功能。主要以学生个体表现为参照,坚持采取表扬、激励的策略,宽容地对待学生的缺点与不足,强调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在已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争取新的成功,让每个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评价的方式有“自改自评”“同学互评”“小组评”“全班讲评”;评价的途径与手段有口头面评、书面批改和网络互评。

4.“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①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写新诗日记,陶冶“诗情”。②利用课余时间邀请市内外著名诗人及作家开设诗歌创作与欣赏专题讲座,或者到户外举行采风活动,积淀“诗语”。③开辟诗墙,让学生把自己的诗作贴上去,供集体评阅,形成“诗思”。④开展“新诗阅读与创作擂台赛”,按训练主题选出“擂主”,让全班同学挑战,设立专门的诗歌节,使新诗教育教学综合化、节日化,培养“诗能”。⑤构建“交互性、连续性和网络性”的互动平台。让师生利用“新诗课堂网”“书香论坛”与社会知名诗人、诗歌爱好者进行网络互动交流,挖掘“诗源”。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实现了课内奠基、课外延伸、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目的。教师、学生得到了诗思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新诗教学也就变成生—生、师—生多元互动的活动,这种交互作用和影响不是一次性的或间断的,而是一个链状、循环的过程。

三、该实验研究的成果

三年的时间,实验班中小学生新旧八股文(模式作文)现象得到较彻底的改观。在不增加教学时间的条件下,学生读写量增加了3—6倍,汉语词汇积累大大增加,读写能力普遍提高;学生养成了广泛阅读、及时捕捉信息、主动探究、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新诗课堂成为了学习的乐园,学生把学新诗、写新诗当做一件快乐事、幸福事;改变了广大教师对新诗的认识与新诗教育观念,认识到小学生完全可以写出文质兼美的诗歌。从第一轮实验的情况看,所有参与实验的学校和班级在实验期的三年中语文学科总成绩、其他各学科成绩和综合评估均居年级首位,统考语文人均分明显高于对比班10个百分点。基本实现实验班“人人是小诗人”的目的,创造了罕见的“校园新诗现象”:一个只有40人的普通班级,在地市以上30余种期刊发表作品300多首;出版了五本新诗作品集──《最初的声音》《唱起歌的汉语》《新诗班里的一只芦笛》《夏日打开温暖的窗户》和《微雨的清晨》。同时,实验教师的“诗意”明显增强,语文教学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

四、总结

(一)研究的意义

1.我们认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根本在于师资,要教会学生,教师首先要学会创造,学会挖掘语文的、生活的诗意。本实验以“协同”原理作指导思想,将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教学内容与形式、师范教师与中小学语文教师诸要素协同起来,使语文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让教师学会用诗意给阅读以诗性奠基,给作文以诗意享受,给学生以诗意润泽,挖掘并培养学生潜在的缪斯灵性,学生得到诗意文化熏陶茁壮成长的同时,教师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2.少年儿童天生就是诗人。在中小学开展“新诗进课堂”“四结合”活动,就是有目的地为具有先天诗性的学生提供成长的广阔天地。它把学生从“繁”“难”“乏味”的语言学习中解放出来,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不仅是训练驾驭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注重激情、想象力的自由驰骋,注意饱含诗意生活的真切感悟,注意启发、引导他们形成敏锐的诗思,使潜在的创造才能得以激活、勃发、壮大,从而对现实永远保持一种新鲜活泼的感情体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对生命意义创造性的感悟,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充满探究、体验、实践、感悟的精神昂扬和升华的过程。

3.本实验以系统科学方法论为理论依据,“四结合”的八个方面组成四对不同形式的结合,构成一个整体,形成一种合力,作用于培养中小学学生新诗学习能力的实验活动;“三协同”中的师范教师、中小学语文教师、中小学生三个方面组成三个不同层次的“协同”,构成一个整体,形成一种合力。在实验的全过程中,既注重夯实语文知识基础,更注重诗意情感的熏陶和诗意价值观的渗透;重明示性信息的传授,更注重民族智慧、民族精神的体悟,将“语文小课堂”“学校中课堂”“社会大课堂”紧密地连成一体。发挥语文教学各要素的优势,又加强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使各要素之间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获得了明显的整体效应,探索并形成了诗化阅读教学模式、诗化作文教学模式等新课型。

(二)问题探讨

1.“新诗进课堂”的目的不在于辅导学生写几首小诗,把学生培养成所谓的诗人,(当然不排除学生成为诗人的可能!)而在于“关注心灵、弘扬诗韵、传承文明、热爱汉语”。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的是一脉相承的。如果我们发扬中华民族的诗教传统,利用新诗的人文性、现实性和创造性,着力发掘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层意蕴和生命之根,让学生从小接受诗意文化的熏陶,让他们在读诗、写诗的过程中对现实永远保持一种新鲜活泼的情感体验,养成一种纯正高雅的审美情趣、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对汉语产生深深的迷恋之情,其语文自然也就具有了典范的、优美的、充满生命张力的特征。

2.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切问题,归根结底是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问题。“新诗进课堂”,让语文焕发诗意,关键在于教师。当然,语文教师会不会写诗,这不是必要条件,更为重要的是他应具备开拓进取的精神,具有诗意的情怀和反思性智慧。现在有许多语文教师拘泥于教学参考书、教学案例,不能根据学生的需要、教学的需要对教材创造性地处理,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高等院校在语文教师的培养方面,应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尊重师范生的主体地位,变“结果验证”学习为“过程体验”学习,让师范生的专业学习自始至终与中小学教学实践连成一体;中小学继续教育应在提高语文教师专业素养上做文章,培训部门也应该深入课堂,和中小学教师紧密联系,促进其专业化发展。

3.完整健全的现代教育,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有机整合体。“新诗教育”同样如此,它有独立的个性,需要区别对待;它也有融合的特点,应该全面地、深入地渗透到学校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中(包括学科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活动)。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和融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怎样让诗意的种子在基础教育生根开花、焕发生命的活力?应对的策略之一就是各级学校建立“领导负责,科室主持,教师落实,分工协作,全员参与”的立体型新诗教育研究网络,把诗教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德育诗化、智育诗化、体育诗化、美育诗化。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效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111

有效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农村老师一直以来不懈追求的目标。近年来,为了有效促进我国的教育发展,我国教育界进行了持续改革,尤其是近年来推行的新课程改革,更是有力推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随着我国整体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村教育也有了很大改观。虽然我国教育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农村教育,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教学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也需要进一步提高。笔者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小学语文老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如何有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展开论述。

一、农村小学语文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置于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中的教育,也要做到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为学生提供更有效指导。老师作为教育一线工作者,也要紧紧跟上时展的步伐,不断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自己的知识。农村小学语文老师身在农村,相对于城市老师而言,信息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农村小学语文老师更应该积极主动地获取最新知识。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重要影响,如果老师的思想难以跟上时展的步伐,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现代教育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现代教学。在转变传统教学方式的过程中,老师发挥重要作用,能否将新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关键在于老师,老师的综合素质高低意义重大。因此,想要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转变老师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老师的综合素质。

二、从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

想要实现有效教学,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要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一切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随着新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行,农村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以有效确立,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

老师能够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做的还不够完美。由于农村小学语文老师长期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进行课堂设置的过程中,虽然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但是,在某些时候做的还不到位,例如: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小学生的阅读面不是太广,老师在布置作文题目的时候,有些题目可能会涉及一些学生不是太熟悉的领域,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挫败感。

因此,农村小学语文老师一定要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提供更加符合实际的指导。

三、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经过科学实验证明:通过培养人的兴趣,可以有效激发人的积极性。这一科学结论应该引起老师的深思,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对老师而言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小学生天真活泼,比较贪玩,对学习的兴趣一般都不够浓厚,尤其是语文,部分小学生会觉得语文学习有一定的枯燥性,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那么老师该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

1.引导学生了解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语文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结晶,因此,老师从小学开始就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进行语文学习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素质,而且还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使命,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语文的信心更加十足,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有助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小学生喜欢新鲜感,因此,想要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带来不同的体验。

四、提高小学语文老师的课堂提问技巧

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如果能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上,提问教学法也是老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想要有效运用提问教学法,必须掌握好提问的时机,什么时候问?问什么?以什么样的形式问?都会影响到提问教学法的成败。

传统教学中运用提问教学法主要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在现代课堂上运用提问教学法,除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之外,最主要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在提问过程中有效引导学生去思考,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农村小学语文老师在运用提问教学法时,一定要注重挖掘其深层次的教学作用,更好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五、深入大自然、陶冶学生的情操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天然优势就是学生可以深入大自然,进行实际体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小学语文教材有很多优美的描述性段落,并且很多段落都是描写大自然优美的风光,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大自然十分接近,老师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大自然进行仔细观察,亲身体验自然环境的变化。同时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在生活中注意观察自然现象,还要鼓励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详细记录下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