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师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9 10:07: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健康管理师培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健康管理师培训总结

篇1

【关键词】 客户关系管理;应用;实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64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04-02

客户关系管理(CRM)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策略,是指企业通过管理客户信息资源,提供客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信任的经营策略[1],其目的是维持和保留现有客户、吸引潜在客户,培育和扩大忠诚的客户队伍,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2]。

1 实施方法

1.1 进行客户跟踪随访 ①回访专员的要求:选择经验丰富、沟通技巧和表达能力强的护师或主管护师作为回访专员负责电话回访工作。②工作流程的梳理:每日从医院HIS系统中调取3-10天前出院患者的相关信息,进行回访。详细了解患者的就医感受,对住院期间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医疗流程、医疗费用等是否满意,分析患者需求,征询意见和建议,客观真实记录患者反馈的信息。③总结反馈:每月月初汇总上个月电话回访情况,按表扬和意见进行细化分类,形成反馈报告,下发到职能处室及临床科室,由主管院长督导整改,将反馈及整改情况在例会上讲评,形成长效管机制。

1.2 开展服务满意度测评 从2013年1月起,每月聘请第三方(高校大学生)为医院门诊服务进行满意度测评。每月进行汇总,采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查找服务短板和薄弱环节,制定整改措施,不断提升服务满意度。

1.3 开展医疗服务“接触点”管理 “接触点”(Touch point)是指客户在与企业、部门发生联系过程中的一切沟通与互动点。我院从2012年5月开始实施“接触点”管理。医务人员跟随患者体验就医流程,找到患者关注且与其接触密切的14个就诊环节,定为“接触点”,包括挂号室、导诊台、收款处、药房、接诊医生、急诊科、检验科、放射科、高压氧科、腔镜室、彩超室、CT核磁科和病房。由本院员工通过角色扮演进行“接触点”服务流程短片的拍摄,通过正确和错误两方面服务演示,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不同的医疗服务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影响。并将服务礼仪短片刻成光碟,作为医疗服务的培训教材,进行全院培训、科内培训和岗前培训,组织大型活动前播放,激发医务人员的服务热情、潜移默化地将使优质的服务深植入脑,深入人心。

1.4 引进疾病管理新机制,为病人提供全程的健康管理 疾病管理,是对患病人群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评估、提供健康指导、行为干预的全过程[3]。我院于2012年10月份开始,为病人提供院前、院中、院后的全程健康管理。①疾病管理师的要求和培训:选拔5名基本素质好、沟通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主管护师担任疾病管理师,参加北京世健联健康教育集团举办的《全国健康管理师培训》,并取得国家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健康管理师资质证书,经过院内培训后上岗。②疾病管理师开展的主要工作:为病人建立健康档案,科学评估病人的健康水平。对出院病人定期随访,跟踪管理,预约提醒,将医疗服务延伸,提高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

2 结 果

2.1 客户跟踪随访 共回访成功23590人次,收集意见和建议1300余条,整改1050条,建立忠诚客户4930人次。大部分患者对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质量比较满意,对医院开展电话回访表示感谢。住院患者的服务满意度由2012年的85.80%提升到2013年的91.67%,患者回访投诉事件由2012年(1――10月)125件降低到2013年(1――10月)67件。

2.2 服务满意度测评 共发放测评问卷8200份,收回有效问卷7686份,整理问题38项,实际整改25项,门诊服务满意度由2013年1月份的83.12%上升到2013年10月的90.24%。

3 讨 论

3.1 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必要性 我院是隶属于吉林石化公司的企业医院。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是现代办医理念的一种实践!医院通过实施客户管理,让患者体验到高效、快捷、到位的医疗服务;提高了满意度,提升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3.2 服务意识和规范 通过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找到与患者接触最多的“接触点”开展服务礼仪培训,从而激发医务人员的服务热情、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形成自觉遵守服务规范的良好习惯。

3.3 服务满意度 实施客户关系管理,通过电话随访、服务满意度测评和疾病管理等举措,增加医患双方的互动性,建立医院与患者沟通无障碍的渠道[4]。

参考文献

[1] 耿庆山,黄颖水,冯辉.医院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07,2(12):17-18.

[2] 刘艳兰,黄海玲,陈伟菊,等.客户关系管理在医院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3(27):497-499.

篇2

湖北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养生指导师培训中心主任

同济医科大学健康管理师

华夏国际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你抽烟、怠行甚至暴饮暴食,此时你的细胞抑或器官也许已经发生隐秘的病变,但你选择掩耳盗铃,任自己的身体游走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灰色地带,因为你知道,在未发生爆炸之前,慢性病不过是一个未经探测的雷区而已,殊不知亚健康的阴影早已在你的体内暗度陈仓。

防“患”未然

一个健康的机体要经历怎样的过程才会落下疾病?

“其间会经历低危险状态、高危险状态、早期病变、临床症状等几个阶段”,湖北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养生讲师徐祖炎给我们作了解答,可见病亦有其“源”,而盲目的我们在疾病面前往往只会做“事后诸葛”。

“治胃癌的专家自己却得了胃癌,类似情况不在少数”,从医多年,徐祖炎见过不少在某种疾病治疗领域造诣颇深的专家却讽刺性地得了相应的那种疾病。截至目前,几乎所有癌症都是无法治愈的,但是它们中的许多却都是可以避免的。

“经常缺乏睡眠会伤免疫力,晚八点后吃宵夜伤肝胆排毒,早八点前不排便阻肠道排致癌物,十一点后睡觉会伤肝、肾、胰腺排毒,经常吃油腻汉堡或炸鸡腿会伤害循环系统”,必要的健康知识会帮你提前解除慢患。

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每年死于慢性病的人多达3600万人,约占全球死亡总数的2/3,值得关注的是,若在疾病生成之前未雨绸缪,大多数慢性病其实是可以预防的。

顾“体”问医

然而,无法则的预防很容易演变成一场杞人忧天的闹剧,在这之前,你得先给自己的身体找好“顾问”。

“好的顾问会为你量身打造一套健康管理计划――规范的体检、权威的说明、客观的评估、有效的调理和定期的回访等会构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回路”,作为同济医科大学的健康管理师,徐祖炎简洁地引入“健康管理”这一被中国化了的“舶来品”。

健康管理最初来自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美国,是保险机构专为降低投保者的出险概率以及实际医疗支出而开发的。如很多家庭都有自己的私人医生,他们为每位家庭成员做定期的健康管理,这大大减少了人们罹患疾病的风险。

如今,越来越多的政、商界人士意识到自己的健康风险问题,巨大的市场需求一旦产生,类似于西方社会的健康管理机构呼之欲出。

最先出现的健康管理机构是从医院衍生出来,后来才被打造为融合健康管理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健康产业人才的完整企业。

“通过中医经络仪器的检测,我们会对人们的身体状况有个大致的了解,根据他们的工作性质及生活习性评估他们的健康隐患,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徐祖炎说,“比如经常喝酒的人应注意保护肝脏,可以在酒里适当放入枸杞”。

另外,到医院检查身体,由于医生对病人病史不太清楚,容易开错药,而建立电子档案的健康管理则可以规避这一风险。“如果说医院是专于治病,那么健康管理则无疑填补了它‘防病’的空缺。”

兼“制”并营

尽管健康管理在现阶段已算不上新概念,但对于它的接受程度在各地区还是参差不齐。

“北京、上海等地的健康管理机构已经做得很大了,关键是那边的民众对于它的认知度比较高,武汉这边主要还是一些干部、老总比较重视这一块,当然也是信息渠道狭窄以及消费能力有限使然。”

鉴于此,提升民众在健康管理方面的意识及认知应当放在首位。“政府可以组织医疗人员在社区开展系列讲座以普及健康知识,在前期可实行强制策略以确保普教的效果及覆盖率”,徐祖炎建议道,“如今媒体推出的养生节目和书籍也很好地迎合了这一趋势”。

篇3

关键词: 社区;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6-0214-01

1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和意义

目前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人口有72834人,包括十四个居委会,中心有六个全科团队,36位医务工作者深入社区上门建档、健康指导及健康管理等系列服务,通过深入了解和调查,我们总结出在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上大致有五个层面的问题和需求:一是社区老人的适应问题:主要是由于身体的老化,组织器官的退化造成的适应问题,以及孩子重组家庭带来的“空巢孤独感”等问题;二是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主要是自卑、自我、强迫、学习困难、考试焦虑、社交恐惧、人际关系不适应等问题;三是家庭婚姻关系问题:主要是家庭矛盾、离婚、家庭暴力、婚外情等问题;四是亲子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青春期逆反、母子或父子沟通障碍等问题;五是社区居委会干部特别是职场女性压力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人际关系障碍、工作压力大等问题;六其他如社区下岗失业人员、社区残疾人等人口以及社区普通群众的心理健康问题。

2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认识上的误区长期以来,多数相关部门对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社会公共卫生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更多的是致力于社区居民的生理保健工作,重视慢性病健教工作,往往忽视了或轻视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疾病与障碍采取隐蔽和回避的态度,更没有针对不同层面的需求而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2.2 途径上的缺失过去我们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任务是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六位一体服务等方面,尽管在2000年12月,我国卫生部制定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指导标准》中提到了提供精神卫生服务和心理卫生咨询服务,而却明显缺少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和任务,只是单纯性的生理保健体系,更无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机构,并且在相关费用、任务考核目标等方面也均无落实。

2.3 专业化水平偏低我们社区卫生工作目前多是由医学相关专业人员从事,在对社区居民的生理疾病方面具有较系统的专业知识,但对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方面却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加之社区工作人员大多数都注重社区工作的管理和协调工作,而缺乏对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难以应对居民出现的不同层面的心理问题。

3开展和创新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

3.1 提高思想意识,精心组织计划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要加强与辖区社区居委会主任、书记、民政主任等工作人员的联系,深入社区居民家庭,了解居民需求。精心制定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心理健康观念,提高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和精神生活质量的社区心理健教计划,并针对不同层面的需求,找出相对集中反映的问题:如影响家庭和谐的婚姻家庭问题、亲子关系问题,青少年心理健康,管理干部的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职场女性心理压力、残疾人心理及老人孤独等问题。要结合各社区不同的状况和需求,与社区管理干部们共同制定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措施,并根据居民的时间要求、内容要求,抓好组织和落实。

3.2 强化学习培训,建设师资队伍随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的重要性日显突出。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社区心理健康教育能正常、健康而创新开展的重要条件。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目前多数心理学教师都是“半路出家”者,况且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辅导和管理师又是少而更少。但是,我们通过立足岗位,积极鼓励现有的社区医务人员报考心理咨询师及相关师资的考试,积极参加相关培训,认真学习心理学或教育学理论知识,并努力通过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能充分掌握和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以适应现代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需要,同时充分发挥已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医务人员的带教作用,加强对各社区团队的医务人员的培训,进行传、帮、带,层层再培训,努力建设一支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队伍,这也是适应现代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必需和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发展观和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3.3 多种形式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可以多样,一方面可以与原有的慢病防治、健康管理等讲座内容有机结合进行,做一些科普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可根据不同层面需求开展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和团队活动。如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亲子关系辅导、职场女性工作压力问题、高考前心理放松、健康人际交往技巧、正常人群的压力释放和情绪管理等诸多方面的专题辅导等。

总之,开展和创新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注重:科普性教育和专业性辅导相结合;个别咨询和整体辅导结合;社区健康人群和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相区别。通过积极的服务与干预,不断增进居民个人和社区现有的心理防御机制,发展和提高居民的心理抗御能力,而不仅仅是治疗人们的病理和缺陷。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初级预防(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和次性预防(在有心理症状的早期进行干预)而不是三级预防(对心理障碍的治疗)。

参考文献:

[1]陈传峰.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及服务调查[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

10(6)364-366.

篇4

【关键词】个性化职业指导 职业咨询 人力资源开发 文献综述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要加快推进就业指导课程和学科建设,全面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着力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专兼职结合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咨询辅导。”《通知》对高校开展个性化职业指导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了更好的开展个性化职业指导研究,笔者对近年来国内公开发表的个性化职业指导相关研究论了梳理,对个性化职业指导研究热点和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对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时对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1.我国个性化职业指导研究热点和主要成果

传统的职业指导教育采取的是课程教学、大班授课、专业甚至年级集中讲座的模式,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成本高收效小,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理论多实务少,针对性很差。部分学生反映职业指导教学内容空洞,形式单一。在人的个性日益得到尊重和张扬的大背景下,时代呼唤个性化职业指导,社会需要个性化的人才,高校也要顺应这种大趋势,改变单一僵化的职业指导教育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指导活动。

1.1个性化职业指导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必要性和意义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就业形势、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和高校毕业生职业素养之间的差距、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加强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职业适应教育以及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

1.2个性化职业指导的主要目标、理论依据、重要环节和实施途径

个性化职业指导的目标是服务全程化职业指导,树立就业观念,培养创业意识,培训创业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个性化职业指导的理论依据主要集中在三种理论上:(1)霍兰德的人职匹配理论;(2)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主要代表人物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3)霍兰德的职业类型论与吉列特的生涯决定论等职业生涯理论。

个性化职业指导的重要环节主要有职业分析、人格测试、职业心理访谈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其中职业分析是基础,职业生涯规划是核心。

个性化职业指导的实施途径主要有:(1)职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包括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观念转变和就业技能训练,以专业课教师为指导主体,以专业教育为载体,建立专业和未来职业的有机联系;(2)开展职业咨询服务,开展一对一的职业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重点做好特殊群体的职业咨询和指导,对特殊群体(如家庭困难和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单亲家庭和残疾学生群体等)的个性化职业指导是职业指导工作的延伸,是个性化的重点和难点;(3)现场指导,主要是指在招聘会现场设立职业指导席或在职业指导课堂(讲座)设置问答环节,现场解答在求职、应聘、面试、职业选择等各方面的问题;(4)个案分析,跟踪调查服务并保存个人咨询记录,保存职业咨询档案,并开展个案分析研究,为后续工作积累素材;(5)个性化职业指导与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相结合,充分调动大学生培养各环节教师的积极性,鼓励“两课”教师、专兼职辅导员、学生管理与服务人员参与到个性化职业指导工作中来;(6)职业体验与训练,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利用好校内校外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体验与训练活动,邀请校外人力资源专家、企业管理精英、资深校友到校园做职业生涯讲座,精心安排交流环节;(7)校外实训和创业教育,利用实习基地和人社部门举办的创业培训项目、校内创业孵化基地,做好岗位实习、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建设、创业模拟实训及创业指导。

1.3个性化职业指导专兼职师资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师资培养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指导专职教师、院系两级就业工作人员、专职辅导员、兼职辅导员班主任、校外人力资源专家、企业管理精英和资深校友等方面。通过专业培训和认证提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通行的认证有国家职业资格类认证(如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企业培训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等)、国际认证(如全球职业规划师、剑桥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行业认证(如创业培训师)和各类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如经济师、管理咨询师等)。师资建设的目标是建立全员化、专业化、职业化的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专兼结合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

2.我国个性化职业指导研究存在的问题

2.1侧重职业指导形式和课程内容改革的描述,缺乏案例和实证研究,课程改革只提出了大体方向,没有明确的实施方案和效果评估;

2.2侧重就业工作常规业务流程描述,缺乏理论和实践创新,部分研究只是罗列了就业日常工作,如信息化、工作流程及业务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实际借鉴和参考意义不大;

2.3侧重群体职业指导宏观概括,缺乏可有效执行的措施和方法,部分研究只是陈述了问题,却没有有效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略显苍白;

2.4侧重现象概述和做法总结,缺乏职业指导学科理论支撑,职业指导需要科学的理论为依据,这样才能使学科发展壮大,不能仅仅停留在经验研究的层次上。

3.个性化职业指导研究展望

个性化职业指导研究可以从理论借鉴、研究方法、专业化学科化等三个方面寻找新的突破口。

在理论借鉴方面,除了职业选择理论、人职匹配理论、生涯发展理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等传统理论基础外,个性化职业指导完全可以借鉴发展心理学、测量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教育学、社会学、职业教育学、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在研究方法上,除了传统的文献研究法、观察法和系统分析方法,对个案研究、问卷调查、跟踪调查、专家访谈、中外比较研究和定量研究等方法也可以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在专业化学科化方面,个性化职业指导研究的目标是形成完备的知识链,使职业指导学科和心理咨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健康教育和体育学科一样,真正成为大学生想学、爱学、受益最深最广的学科。个性化职业指导将是职业指导学科发展的引擎。

参考文献:

[1]徐岚.试析个性化职业指导的现实意义与实施途径[J].科技与生活,2010:20,218

[2]马秋林,冷华毅,何强.浅论高职生个性化职业指导[J].中国电力教育,2009:10,65-66

[3]张彦忠,兰先芳.大学生个性化职业指导必备条件与实施途径[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2,121-123

[4]邢增銮.论立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职业指导[J].中国产业,2011:2,73-75

篇5

关键词 居家养老 冠心病 健康管理 德尔菲法 社区护理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08-0014-05

冠心病是世界人口死因构成比最大的疾病,被称为“第一杀手”[1]。近年来,我国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呈迅速上升趋势[2]。预计到2020年,冠心病将成为全世界最首要的死亡原因和最大的疾病负担[3]。源于第3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2003年中国35~74岁人群冠心病直接经济负担为157.1亿元。因冠心病防治知识普及不够,冠心病存在三高一多现象:即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居家养老造成的疾病治疗管理不利,导致有效生命年的减少,疾病负担沉重,因此冠心病防控工作已经迫在眉睫。本研究旨在通过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咨询,构建居家养老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整合卫生资源,减轻患者负担,达到优化居家养老冠心病患者健康管理的目的。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专家咨询法的特点与研究目的,确定专家入选条件及专业特长。纳入标准为:①冠心病专科医生、冠心病专病护理专家、社区护理专家或二/三级护理管理专家;②具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副主任护师、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③愿意参与本研究两轮专家咨询。上海市范围内15名函询对象最终入选,其中女13位,男2位;年龄(38.8±6.3)岁;工作年限(19.3±5.4)年,从事管理工作年限(8.3±5.5)年;职称为正高7人,副高8人;博士2人,硕士3人,本科8人,大专2人。所有专家均认为构建居家养老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非常有必要。

1.2 方法

1.2.1 第1轮函询

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和质性访谈结果,由研究组成员初步拟定居家养老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第1轮函询信。问卷内容包括:①问卷填写说明及要求。②构建居家养老冠心病患者健康管理模式的问卷。居家养老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中一级管理指标3个、二级管理指标6个,专家对每个条目的赞同程度分为“完全同意”、“修改后同意”、“不同意建议删除”三个等级,并设有修改意见栏,专家可对条目进行修改、补充、删减。③专家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专家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学历、职务、职称、从事管理工作年限、总体工作年限等)、对居家养老工作和冠心病的熟悉程度与对本研究的判断依据、对居家养老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必要性的认可度等。结合专家意见和统计学结果对第1轮问卷进行修改、删减与补充,形成第2轮函询信。

1.2.2 第2轮函询

第2轮函询内容包括:①对第1轮专家意见的反馈。②问卷填写说明及要求。③构建居家养老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问卷。每个条目的重要性评价标准同第一轮,并附上第1轮的统计结果。让各位专家参考第1轮的结果反馈再次进行判断,并进一步提出修改意见。

1.2.3 函询信发放

采用电子邮件和纸质函询信相结合的方式发放和回收函询信,专人进行电话或邮件填写指导,确保函询信的有效率。

1.2.4 筛选标准

参考相关文献[4-5],以重要性赋值均数>3.5,满分比>20%和变异系数>20%为筛选标准,结合专家意见和统计结果进行条目筛选。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Excel 2010和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条目的算术平均数、满分、变异系数,各级指标的肯德尔(Kendall)协调系数(W)并对其显著性进行检验,运用专家排序法原理计算各指标的权重。

2 结果

2.1 专家的积极系数

用函询信的有效回收率表示。本研究第1轮发放问卷15份,回收有效函询信15份,有效回收率为100%;第2轮发放函询信15份,回收有效问卷15份,有效回收率依然为100%。

2.2 专家的权威程度( Cr )

由专家对问题进行判断的依据(用判断系数Ca表示)和专家对问题的熟悉程度(用熟悉程度系数Cs表示)两个因素决定[6-7]。这两项指标值的获得以专家自我评价为主。计算公式为Cr=(Ca+ Cs)/2。本研究Cr=0.86,一般Cr>0.70为可接受,由此可见专家对本研究具有较好的权威性,函询结果可信。

2.3 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及显著性检验[8]

第2轮专家咨询后,计算专家意见的肯德尔(Kendall)协调系数(W)并对其显著性进行检验,检查专家对各级指标评价结果的一致性程度(表1)。

2.4 两轮专家函询指标修改情况

在第1轮专家函询中,共修改居家养老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一级管理指标0项,二级管理指标6项。通过第1轮函询之后的修改和反馈,已经对于一些统计结果不符合筛选标准的指标给予删除。因此在第2轮函询后,结合统计结果、筛选标准和专家意见,未进行指标修改。

2.5 居家养老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构成

函询最终形成构建居家养老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包括冠心病居家养老健康管理小组(包括全科医师、家庭护士和健康管理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三级综合性医院3个一级管理指标;上门服务,直接实施治疗和护理工作、随访管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心血管疾病病例进行登记和报告、落实健康咨询和健康教育以及健康促进工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冠心病居家养老健康管理小组的技术指导和培训,以及落实远程医疗、远程咨询等指导工作6个二级管理指标(表2)。

3讨论

3.1 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德尔菲法又称为专家函询调查法,是通过采取匿名的方式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经过反复多次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修正,使专家的意见逐步趋向一致,最后根据专家的综合意见,从而对评价对象作出评价的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预测、评价方法。本研究两轮调查问卷的回收率均在100%,不仅满足统计学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专家对此项研究的关心和支持。在调查中,专家均提出了多项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反映了专家对此次调查的参与程度。选择专家是利用德尔菲法进行研究的成败关键,专家应具有较好的学科代表性和地区代表性。选取15名上海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冠心病专科医生、冠心病专病护理专家、社区护理专家和二/三级护理管理专家,同时要求具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副主任护师、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优秀护理和心内科专家作为函询对象。经统计,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86,证明专家的权威程度较高。从表1中不难看出,居家养老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各级评价指标的专家协调系数显著性检验均P

3.2 居家养老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基本特征

3.2.1 既满足居家愿望,又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逐渐升高,冠心病患者数量日益增加,而老人子女却逐渐减少,因此人口老龄化面临着双重挑战,居家养老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正是为适应这种需要而提出的。它将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进行有机结合,顺应了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要求,满足老人居家的愿望,通过社区服务来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同时也利用二、三级医院的专业诊疗资源实施远程咨询和管理,是解决城市老年人养老的经济适宜方式。同时,通过有效的健康管理,运用现代的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及时发现居家养老冠心病患者的健康危险因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协调整合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任务的医疗机构资源,从而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的目的。

3.2.2 三级联动,实现续、动态、全程的健康管理

通过冠心病居家养老健康管理小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三级综合性医院三个层面的分工协作,共同努力,对为居家养老冠心病患者提供高效、安全、优质、无缝隙的一体化健康和疾病相关服务,从而促进患者的健康,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对冠心病高危人群开展定期检查和危险因素监测,争取早发现、早治疗;对现有的冠心病患者开展个性化治疗、健康教育和定期随访,控制慢性病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实现对社区居民连续、动态、全程的健康管理。

3.3 居家养老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意义及优势

3.3.1 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功能

即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为一体的服务模式。运用居家养老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开展防治工作,集中于转诊、保健、康复、健康教育4个方面。不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针对社区人群开展了冠心病疾病知识的普及教育活动,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针对性的对冠心病患者开展了监测和干预实验,这都充分发挥了社区卫生的六位一体功能,引导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积极转变。

3.3.2 提高居家养老冠心病患者的诊断率,减少慢性并发症

冠心病诊断水平治疗技术的提高依赖于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使冠心病防治科研工作如虎添翼。各种科研突破、创造方法不断应用于临床,如放射技术、超声技术、冠状动脉造影技术明显提高了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运用居家养老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可以充分利用二、三级医院的医疗资源,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例如不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传递冠心病的疾病信息、预防方法、开展系列讲座或社区义诊咨询为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核心内容,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居家养老冠心病患者的诊断率,减少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也将对慢性病的管理起到深远的影响。

4 总结

随着我国老龄化产生的不仅有“空巢老人”现象,还有“患病空巢老人”现象。这是现今社会医疗和养老模式面临的新挑战:养老和治疗双重问题都亟待解决。当然,社区养老和养老机构养老是目前可以解决问题的方式,但这并不能够解决我国现有的所有患病老人的治疗和养老问题。因此多元化的养老方式和合理有效的治疗途径会成为我国养老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本研究单从冠心病居家养老患者的健康管理出发,初步建立了居家养老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希望借此模式的开展,抛砖引玉,将慢性病居家养老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进一步进行发展,从而有效应对养老资源紧缺的现状,通过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把患病老人养老问题“转危为安”,在让老人安度晚年的同时,整合医疗资源,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 郭燕宏.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抑郁状态调查[J]. 护理学杂志, 2005, 20(3): 19.

[2] Moran A, Zhao D, Gu DF, et al. The future impact of population growth and aging 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China:projections from th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olicy mondel-China[J]. BMC Public Health, 2008, 27(8): 394.

[3] 王穗琼, 廖广仁, 赖华伟. 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药房, 2008, 19(11): 874-875.

[4] 关勋强, 李瑞兴, 刘运成. 医学研究生教育评价研究与实践[M]. 北京: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1: 80-84.

[5] 郭秀华. 实用医学调查分析技术[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 35-37, 237-239.

[6] 曾光. 现代流行病学方法与应用[M]. 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4: 250-270.

[7] 梁万年. 医学科研方法[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237-238.

篇6

(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安徽 芜湖 241001)

摘 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对基层卫生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大批合格的全科医生,因此,全科医生的师资培训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们需要结合全科医学系统性、有机性的基本原则,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进教学手段的改革,完善教学反馈及评价机制,保证全科医师师资培训的质量,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合格的全科医师。

关键词 :全科医师;师资培训;评价;考核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207-03

全科医师师资培训是指对已经获得执业医师资格、即将从事全科医疗服务的医师所进行的全科医学教育。为了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自学,道德过关,具有交际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全科医师人才队伍,进一步提高学员对社区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断、鉴别诊断、转诊、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的技能,提升教学培训与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管理能力,我们要让他们深入学习全科医学相关理论与方法,并系统培训他们临床与社区实践技能,以期能够达到全科医师岗位的基本要求。[1]

2012年12月卫生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联合了《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实施意见(试行)》[2],其中明确规定了全科医师师资培训内容与要求,着重全科医生培养的需求,提高师资培训水平,从而保证培训质量,符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使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整体职业素质和执业能力有个质的飞跃,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全科医师师资培训重点要开展临床基地师资和基层实践师资的培训。临床基地师资要有全局观,熟悉全科医师的工作特点,即做什么,怎么做,掌握全科医师培养临床带教的方式与内容,能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员记住理论知识,并掌握具体技能操作。基层实践师资旨在全科医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实践的基础上,掌握全科医学和公共卫生相关理论以及医学伦理学与医患沟通。其中骨干师资还要掌握整个全科医学培训体系,培养全科医学师资对教学工作的热情,从而培养更多优秀的全科医生。

我院作为卫生部全科医师师资培训的试点基地,承担着全科医师师资培训的任务,对人才培养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提出一些思考。

1 整合课程,增强体系的有机性与系统性

1.1 整合课程

全科医学自20世纪80年代引至我国至今,很多都是照搬国外的培训模式,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不匹配,不能满足全科医师的培训需求。我们可以组织一批临床专家和公共卫生专家,动态的研究与分析各个学科的特点、任务及发展规律,在《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实施意见》的指导下,有机组合相关学科知识技能,优化知识结构,解决专科与全科的衔接问题,要构建一个由基本内容(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相关内容(学科知识的实际应用),拓展内容(与本学科相关的科学技术前沿的发展动态)组成的有效的开放式知识体系。[3]我们要培养学员的创新思想,介绍一些新技术、新疗法、新检查项目。比如心脏介入术后的患者转到社区,全科医生该做什么?他们需要和病人仔细地沟通,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鼓励患者参加适量的运动,控制饮食,控制血糖,禁烟,控制血压,调脂,并做长期的基本监测:心电图每月1次,血脂每半年1次,血糖每半年1次,肝功能每半年1次,尿酸每半年1次,尿微量蛋白每半年1次,Holter每年1次,心脏彩超每年1次。一旦发生异常,及时转诊到专科医院治疗。全科医生不需要具体会做介入手术,但需知道术后该如何追踪、维护病人。因此全科医生的“全”在于临床医学的宽度,而不是深度。教学要以全科医学大纲为准则,理论指导实践,符合学员的培训实际需求,解决他们工作中的难题与困惑。既有《全科医学概论》这样一个总体的印象,也有分支的各个专业学科,如内科学、外科学等等,总论与个论结合,整合好所学课程。

1.2 培训形式多样化,完善继续教育体系

1.2.1 全科医学中心会同教学基地举办短期的培训班

由于临床医师工作忙,时间紧,因此,采取脱产、半脱产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尽量使每一个学员都能顺利完成所学内容。第一部分要了解全科医师师资培训相关政策以及培养目标,做到心中有数。第二部分要培养具有全科理念的师资,对全科医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坚定信念!第三部分要培训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传染病以及急诊等相关学科的内容,重点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鉴别诊断、转诊、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的技能,成为社区居民健康实实在在的“守门人”[4]。第四部分要有科研以及论文写作方面的培训,教授学员选题、收集资料以及统计学的方法。第五部分、我们要培养具有医师和教师双重身份的全科师资,因此我们要培养全科医师的临床带教能力,让他们掌握技巧,知道该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的内在动力;如何激活学生的大脑的功能,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使学生善于思考。而且所谓教学相长,让他们在教学的压力中成长和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开拓学员的视野,树立强大的信心,推动全科医学事业的茁壮成长[5]。

1.2.2 办报、利用网络平台宣传

在基地、社区以及带教医院办报纸,其中开辟全科医师专栏,利用网络平台,比如QQ群,利于大家在线上交流,营造气氛,便于资源共享,共同学习全科医学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全科医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向广大老百姓宣传什么是全科医生?全科医生究竟能为老百姓做什么?老百姓了解了全科医生,树立起对全科医生的信心,才能让“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的理念深入人心,真正解决他们“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成为他们最贴心、最叫得应的家庭医生。

1.2.3 其他培训

鼓励医师参加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资格培训以及健康管理师资格认证培训等,培养他们的健康管理能力和人文素养。把符合条件的学员送到其他高校或国外进行交流和学习,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前来讲学,聘请医学界以及教育界的专家组成实力雄厚的讲师团,来给学员传授知识,以及实践的带教,必然效果显著。

2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2.1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

学员的年龄、学历、知识层次、专业背景可能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要因材施教,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讲授理论知识时以集中的大课为主,分小组讨论病例,也可以互相扮演医生和病人的角色,互相提问题,进行实战演练,自学相关知识等,还可以举办研讨会、专门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员的兴趣,调动他们参与其中,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6]

2.2 运用CPC、PBL教学方法

何为CPC教学方法,即“以病例为中心,问题为基础,社区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并结合临床实例,运用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育现代化理念为指导,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根据学员所应具备的能力要求设定统一的教学目标,学员与教师为实现目标共同参与的教学方法。增强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引起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互相协作的理念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实用性内容。

2.3 案例教学法的广泛运用

全科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临床学科,既注重理论基础,更注重实际的操作。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的,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现代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授课方式,更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提高学员的能力,因此案例教学法被广泛应用于全科医学的教学过程中。[7]

教师选择工作中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实际案例,比如常见病、多发病、急诊、急救、慢性病的案例,精心设计课件和教案、可以将视频以及背景资料穿插其中,全面展现所讲的案例,并串联和剖析各个知识点,最后给学员布置任务,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组讨论,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学员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职业行为及与病人沟通的能力,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开展工作,向个人、家庭与社区居民提供基础性、人性化、可及性、持续性、综合性、协调性照顾的合格的全科医生,并成为基层卫生服务的中坚力量。[8]

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应建立并不断完善案例库。[9]这些案例来自基层工作者的实践的个案,经过教师的整理、总结以及再加工,描述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引导学员了解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哪些知识,哪些经验教训。如果有的话,还可以辅以图片、文字或新闻报道。报纸杂志、网络、医学期刊也可以作为我们获得经典案例的平台。

3 推进教学手段改革,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网络等辅助教学手段

网络资讯如此发达,教学资源也很丰富,交互性也很好,师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实现互动,促进师生以及学员之间的交流,引导学员自觉、主动地学习,并倡导团队协作的理念,突破时间、地点、个人等因素的制约,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PPT课件可以更加自然、逼真地表现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直观的表现抽象、无形的事物,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等等。这样,使得教学活动充满了活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便于学生理解和接纳。[10]

4 注重管理,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4.1 注重管理

为来岗位培训的全科医师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设立奖学金制度,以此评选并表彰优秀的学员,举行全科临床技能大赛和讲课比赛,以赛促学,好的课程可以作为示范课演示给大家,以供大家借鉴学习。这样可以增强大家学习的兴趣以及对自我的认同感,对学科的归属感。

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个体、家庭与社区,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医学心理学、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其主旨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照顾。[11]它的定义体现了全科医学的人性化特点,因此,在培训期间,我们要加强对学员的人文关爱,对待他们既要扮演好师者的角色,传道,授业,解惑,又要扮演好朋友的角色,对他们关怀备至。重视人文教育,如何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这也是全科医学教学中的一个新的要求和挑战。

4.2 考核办法

根据全科医学的特点,借鉴国外形成体系的成功模式,制定出考核大纲,明确具体的考核内容及方法。全科医师师资培训目标是培养具有医师和教师双重身份的全科师资,因此考核也要分为临床专业技能考核和带教能力考核。临床专业技能考核要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相结合,开卷和闭卷相结合,平时考查和结业考核相结合,注重以能力为导向的考核模式。带教能力考核分为课堂试讲和模拟带教试讲,先有学生模拟现场,试讲者事先准备教案、课件等,进行讲演及示范,并由相关的医学类和教育学的专家做最终的评判。最后,学员要参加卫生部举办的全科医生培训考试,考核合格者,由卫生行政部门颁发《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合格证书》。

4.3 建立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机制

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机制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每次培训结束,所有学员、教师以及管理人员大家坐在一起进行讨论,以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的形式,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总结、思考,以促进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的发展。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新医改方案的出台,社区医生的奇缺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要想真正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群众提供周到、全面的医疗服务,必须培养大批合格的全科医生,这条道路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进教学手段的改革,完善教学反馈及评价机制,保证全科医师师资培训的质量,为社区卫生服务事业提供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王碧浪,张勤。浅谈全科医学教育现状与对策[J]。卫生软科学,2012-05-15.

(2)卫生部。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实施意见(试行)[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3,11(2):121-122.

(3)医院走廊[J]。当代护士(综合版),2007-05-01.

(4)胡睿,刘权莹。全科医学教育模式进入新变革时期[J]。中国社区医师,2012-04-01.

(5)罗森林,何坪,李曼霞,我国骨干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现状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7):1130.

(6)张春,杨靖。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的实践与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2(1):128-130.

(7)顾志华。案例学习法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1):106-109.

(8)郭爱民。我国全科专科医师培养现状与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09—04-05.

(9)景汇泉,李君,孟群。全科医师岗位培训教学方法的现状分析和思考[J]。全科医学教育研究,2010(04)。

篇7

(1)工程安全管理的系统化教学内容缺失。通过对开设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管理专业的几所高校调研,所有学校均未开设工程安全管理课程,在施工技术课程涉及到安全技术内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将工程安全管理的内容与职业健康管理的内容合并在一起简单的介绍了基本概念,工程安全管理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没有进行详尽的阐释和解读,比如针对工程现场施工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原理、方法及具体管理技术与策略均没有系统的阐述。从总体上讲,国内建设工程相关专业中工程安全管理教学内容一直存在欠缺。(2)工程安全管理实践教学欠缺。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学生深化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技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有工程安全管理实验课、工程安全管理课程设计、工程安全管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由于实习基地接待学生缺乏动力,学校经费不足,以及顾及学生自身安全因素等多种原因,学生工程安全管理技能欠缺。(3)工程安全管理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实际需要,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教学内容相对落后,与实际工程实践内容相脱节,生产工作教学内容集中于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规范的学习,对于在工程实践中使用的先进设备、先进施工工艺等缺乏相应的安全管理技能培训。另外,教学内容不具备针对性,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教学培训内容泛泛,因而,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

2原因分析

2.1教学部门对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技能培训重视不够

目前的建设工程项目人才培养,几乎认识不到安全管理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只关注就业岗位和教育投入的回报,目标集中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开展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教学,对就业和薪酬待遇的提升贡献有限,因而无法受到学校各级领导和教师的正视和重视。

2.2整个建设行业乃至社会对建设工程安全管理认知有限

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往往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期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政府部门注重外部效果、形象而缺乏对建设过程中安全的有效监管。建设项目中隐瞒安全事故成为普遍现象,安全事故的处罚力度不够,不足以产生威慑作用,致使建设工程参与各方不重视安全管理,相应的建设工程安全技术和管理人员需求缺乏,进而也影响高校开设工程安全管理课程的积极性。

2.3建设工程安全管理课程教学师资缺乏

工程安全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集安全技术、经济、法律与管理与一体,是多学科的高度融合,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宽厚扎实的理论素养;同时,进行工程安全管理教学更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把安全生产技术理论与具体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目前高校中满足上述要求的教师极少,因为教师大多是出了校门又进校门,并且具备多学科理论功底的教师更为缺乏,因此,合格的授课教师极度不足。

3工程安全管理课程内容设计

工程安全管理课程内容设计思路因为工程安全管理是实践性要求很高的课程,根据笔者多年的经验,高校工程安全管理课程内容设计思路是:在符合工程实践要求基础上,围绕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工作干什么、怎么干一系列问题,进行系统化深度解读,加强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把握。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2)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的过程控制工作;(3)施工安全事故调查与处理工作。工程安全管理课程内容设计根据以上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课程内容设计思路安全管理内容见表1所示。

4改进工程安全管理课程教学的策略研究

工程安全管理课程的内容既有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体系,也有以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知识经验为基础的灵活性与创造性的高度融合的管理技能;工程安全管理课程内容逻辑不强,知识点呈现出多样化、分散化和综合性的特点。因此,本文提出以项目教学为核心多种教学方法相配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改进教学软硬件条件的教学改革策略。

4.1以项目教学法为核心开展教学活动

建设工程安全管理项目教学法就是以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工作过程为依据,把授课内容合理的划分成若干项目,改变先前教师主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方式,整个教学活动有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参与,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具体地讲,由学生规划、自行组织分工协作,学生在项目任务的完成中经历了项目的各个环节,在实践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深化理解和领悟授课内容的精髓,塑造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好奇心和培养创造力。

4.2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配合项目教学法

建设工程安全管理课程其中的内容,相当一部分内容涉及安全工程技术类知识体系,但是有一部分内容属于软科学范畴,这种理工科与文科相互交融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在学习该课程过程中,思维方法和学习方式需要进行很好的调整,同时课程内容较为枯燥乏味。为了使学生快速适应该课程的学习,增加兴趣,必须辅助多种教学方法,单一的一种教学方法很难奏效。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前人总结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情景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现场认知实习教学法、多媒体视频教学法、自学指导法、网络空间教学法等。

4.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积极参与高校教师培训计划,增派教师出国或到著名高校参与短期研究工作,鼓励教师参加顶岗实习,多渠道保障专任教师能够胜任建设工程安全管理课程教学工作;另一方面,邀请建设工程单位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学生授担任企业特聘教师,优化授课教师结构。

4.4建设实践教学硬件设施

与时俱进建设实践教学硬件设施,首先努力建设集实验、实践和仿真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基地其次,建立包括建设工程单位、科研院所、安全类中介机构和政府安监部门在内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学校与校外各方的深度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满足学生现场和顶岗实习要求。

5结论

篇8

1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设置秘书职业资格鉴定考试项目的意义

(1)秘书职业资格鉴定考试项目的内容与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相关性大,形成互补的作用。秘书职业资格鉴定考试项目的内容包括办公环境管理、上司的管理、信息管理、会议管理等内容,实际上在工商管理专业开设的管理沟通、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学、商务礼仪等课程中都涉及到,学生在考取秘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也在巩固和优化已学到的专业知识,同时提高行政办公领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加强岗位的技能和知识的系统化,从而更快地适应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

(2)有利于弥补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文书写作方面的不足。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上,有关写作技能的相关课程很少,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不多,对最简单的请假条都没有写好,更不用说到企业就能写通知、报告、会议纪要等文书。而在任何一家企业,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每天的基本工作都要跟文书打交道,通知、计划、总结等文种都必须熟悉和会撰写,否则无法上传下达。秘书职业资格鉴定考试项目的内容的重点之一是考核文书写作,行政公文、事务文书、商务文书是必须学习和掌握的项目,加强这方面的培训和学习,有利于弥补学生写作能力的不足,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能力。

(3)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按照1998年5月,国家劳动部颁布的《秘书职业技能标准》一书,“秘书”的概念被定义为:专门从事办公室程序工作,协助领导处理财务及日常事务,并为领导决策及实施服务的人员[1]。目前我国秘书从业人员约达2300万人,分布在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中。在人才市场上,招聘办公室、文秘人才的日渐增多,尤其是高层次、高水平的秘书人员更是十分抢手,工资待遇比普通岗位优越很多。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参加秘书职业资格鉴定培训、考试,取得秘书职业资格证书,掌握秘书岗位知识和技能,加上本专业必须获得的专业证书,将极大的增加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成为极其抢手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2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设置秘书职业资格鉴定考试项目的建议

(1)将秘书职业资格鉴定考试项目纳入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多数是定位在面向中小企业管理工作一线,包括业务人员、人力资源管理等岗位,同时也包括为企业各级领导服务的秘书、助理等岗位,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岗位群定位涵盖了秘书岗位,因此开设秘书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项目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设置秘书职业资格鉴定考试项目的相关课程,如公文写作、秘书实务,以课程代替培训,学生上完相关课程后就组织考证,可以节省了学生的考证培训费用,特别是经济困难的学生,为他们的就业多增加一份机会。

(2)培养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培训队伍。这里“双师型”第一层含义是指“双证”教师,秘书职业资格鉴定项目的教学需要一批既精通管理又懂文秘的专职教师。秘书职业资格分初、中、高三个级别,工商专业的专职教师在获得本专业的中级以上证书之外,要开展秘书相关课程的教学,必须得先考取高级秘书职业资格证,懂得考证的重难点,熟悉考证的相关技能和技巧,才能具备培训学生考证的基本条件。第二层含义,“双师型”是指一方面专业教师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另一方面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熟练应用本专业的各种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实际生产经验和技术推广能力,能够积极参与和指导本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专业教师具备了“双师”素质,才能够在秘书职业资格鉴定项目教学上给学生作示范,辅导学生掌握各种行政秘书的各种技能,提高考证的通过率。

(3)开展校企合作,推动秘书职业资格鉴定的工作,提高证书的含金量。一方面,专业院系可以将教师送到合作企业参加实践锻炼,深入企业一线提高行政秘书管理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可以聘用企业中既有理论经验又有实战水平的管理人员担任秘书考证实践性教学的兼职教师。院系还可以建立一批紧密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让企业为院校职业资格鉴定工作提供更多的资源和信息,这种校企之间的良性互动,为高职院校的秘书职业资格鉴定工作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保障。高职院校应积极依靠行业的力量,不仅注重证书的权威性,而且注重提高秘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公信力,使秘书职业资格鉴定工作更加规范化、专业化和科学化。学校还可以推荐考取秘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进行校外实习,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他们的实战能力,为就业开拓新的渠道。

3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设置秘书职业资格鉴定考试项目应当注意的问题

(1)处理好学生报考的问题。秘书职业资格鉴定考试项目并不是所有学生必考的项目,院系应该采取学生自愿的原则,在学生考取本专业的计划内考证之后,有目的地选择秘书职业资格考试;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都适合行政秘书岗位,在教学方面,应该教会学生进行自我分析,扬长避短,将自己的特长与秘书考证相结合。

篇9

关键词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激励机制;师德建设;管理制度;业务培训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2-0060-05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通过对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和不足,分析原因,为进一步改进提升师资队伍质量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研究对象

一是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老年福祉学院2014年9月~2016年7月两年时间全体教师及其变化。其中,2014年9月~2015年7月,简称为第一学年;2015年9月~2016年7月,简称为第二学年。二是部分本专业毕业生和在校学生。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主要包括师德建设、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培训、管理和教学人才的引进、启动学院内名师带动工程、抓教学科研项目促队伍建设、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

二是师资队伍数量及岗位变化。包括学历水平、职称水平、工作经历、社会实践活动、机构(企业)工作经历、接受再教育状况及其效果。

三是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辅以文献二次分析法。实证调研主要是对老年福祉学院的全体教师进行参与式观察和非参与式观察,对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结构式或开放式访谈。文献二次分析法主要是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二、老年福祉学院概况及师资队伍总体变迁

(一)学院概况

老年福祉学院成立于2014年12月,是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第一个二级学院,是在2007年7月成立的社会福利系(社会服务系)基础上组建的。成立8年来,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坚持把培养社会服务领域养老服务专业人才作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老年福祉学院同时承接民政部及各地方民政部门举办的养老服务和管理类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工作。近4年来,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招生情况是:2012级招生100人,2013年招生97人,2014年招生168(含励志班学生34人),2015年招生156人(含励志班学生45人)。

(二)老年福祉学院师资队伍总体结构及变迁

两学年期间,老年福祉学院师资队伍基本结构变迁具体见表1。

三、老年福祉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实践

老年福祉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创新教师管理体制机制为手段,以提高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等为核心,全面加强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争取用3~5年时间,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形成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更加有利于养老服务与管理高职人才培养的教师工作机制。

(一)_展会务活动促进师德建设

学院每周两次会议是规定活动。周一是院务会议,参加人员主要是老年福祉学院领导、教研室负责人、行政秘书、教学秘书、辅导员及新招聘不到两年的教师。会议的主要内容:一是本周工作要点和注意事项;二是剖析各位参会教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思想态度问题。周三是学院全体员工会议。老年福祉学院全体员工周三必须到校,有事不能到校者严格履行请假手续。会议内容:一是安排本周工作要点和业务学习;二是对老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工作进展等内容做自述和点评。通过点评、表彰、鼓励、批评等方式,提升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学规范、学术规范,以此把师德建设融入教师管理的全过程。

(二)学习校外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

实践永远走在经验的前边。在养老机构、医疗机构挂职锻炼,科研项目,实地调研,倾听领域内专家理论讲解、实务工作者的实践感受,都是提升在职教师养老服务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的重要途径。在条件允许下,学院鼓励、支持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参会、考察等,以提高教师理论知识水平。

2015年暑期,老年福祉学院有11位专职教师分别到青岛、北京、泰安等地养老机构和医院挂职锻炼,其中,到青岛锦云村老年公寓挂职锻炼多达7位。具体职务和岗位是:院长挂职养老院副院长,其他6位教师分别在医护部、护理部、康复部、社工部等部门挂职。挂职期间,教师按照机构管理规章制度要求自己,按时上下班,各司其职。挂职期间,每周末的工作座谈会上,教师和养老机构人员交流工作感触,提出自己在工作期间遇到的问题,依据理论知识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办法,得到机构领导的高度认可,得到机构员工和住院老年人的高度好评。挂职结束后,各位教师都写了挂职总结,包括挂职历程、挂职感触及对挂职部门工作的改进意见等。据了解,在北京、泰安等地养老机构和医院挂职的教师,其经历和在青岛挂职的教师大同小异。

利用暑期参加业务知识培训的教师也有很多收获,如某教师培训后参加了高级按摩师的考试,取得了职业证书,获得了“双师型”教师资格。通过实践锻炼和考试不仅提高了该教师的推拿实践技能,也对以前所教理论课程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使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大大增强,提升了自主研究老人各类慢性病的推拿诊治方案和解答学生解决临床学习中遇到问题的能力。

两年间,全体老师参加两次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会议期间,教师带领学生走访参会养老机构,了解养老机构运营状况、人才需求状况、存在问题等;走访老年人用品生产和营销企业,了解老年人用品开发现状和趋势、销售情况、国内产品和国际产品的差异等;走访同类高职院校,了解其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招生情况、课程开设情况、人才培养方式、学生实习就业情况。

在学院鼓励和支持下,2015年2位教师攻读与自己教学课程相近专业博士学位。他们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了教学水平。如考取中国中医药大学博士的教师,针对其讲授课程专业性较强、知识点较多,且相互之间联系相对不明显,学生中医基础薄弱的特点,借鉴中国中医药大学教师有关资料和教学方法,重新设计了这门课的课堂教学方案,在教学活动中,将操作要点详细讲解,向学生示范、演示具体操作方法,然后分组练习,最大程度上为学生提供实践动手的机会。另外,每位教师都有外出参加与教学、科研相关的会议,如2015年暑期有6位教师到台湾考察、学习;两年间有5人次教师参加在杭州、天津等地召开的学徒制会议或经验介绍;2人次参加在北京、郑州等地召开的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经验介绍,等等。这些都为扩展教师视野、增长教师业务水平起到推动作用。

(三)引进管理和教学人才

两年来,引进教师5位,其中1位博士,4位硕士。他们对学院的管理、教育教学项目推进、课程教学等工作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校内引进的院长助理,研究生学历、副教授职称,北京市青年英才教师,教学、科研、管理经验丰富。她除了做好学生管理指导工作外,更多的是参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资源库建设及制定有关标准、推进各个分项目建设工作。2015年招聘的护理专业硕士毕业生承担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两门专业核心课。这位老师除了很好完成学院的教学任务外,还参与老年福利协会组织的养老护理员远程教育课程录制工作;多次参与培训中心组织的养老护理员培训。鉴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多,课时量大,授课教师少,聘请校内任课教师3人,讲授专业必修课。

(四)启动学院内名师工程

老年福祉学院不乏高水平的教师,有从教近30年、获得过省级优秀教师、北京市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的老教师,有自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成立时就任教的教师,有多次获得部级表彰的理论课题研究者,有多次获得学校表彰的优秀教师,他们具有高尚的师德情操,有扎实的教学、科研基本功。而新来的青年教师则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教学和科研经验,如何发挥老教师的作用,带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是学院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2015年,为提高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等业务能力,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成才,使其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学院启动老教师带新教师的“名师带动工程”活动。指导教师的任务和职责主要有:一是从师德和教学业务等方面全面关心青年教师;二是经常听青年教师的课,并及时提出指导意见,每学期不少于10节;三是定期检查青年教师的教案和批改作业情况,每学期不少于3次;四是在青年教师上公开课(汇报课、研究课等)时,给予具体切实的指导;五是在青年教师接受考核、参加业务竞赛和撰写教研文章时予以督促指导;六是在学院教研室活动会议上,交流心得,每学期不少于2次。

青年教师的任务和职责主要有:一是认真接受指导,主动获得帮助,及时提供备课笔记给指导教师审阅指导;二是有计划地听指导教师和其他教师的课,每学期听课不少于6节,并要有详细记录;三是每学期向组内老师上一堂汇报课或承担对外公开教学任务;四是积极参加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学业务竞赛活动;五是加强业务进修,积极参与培训、挂职锻炼、科研、社会服务等活动,并总结教训科研成果。

(五)抓教学科研项目促队伍建设

近两年,学院承担教育部、民政部、北京市教委及学院等部门或单位的20多项教育教学项目。另外,还承担了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东城区民政局委托的与养老服务密切相关的横向课题。学院通过紧抓这些教育、教学和横向课题项目,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科研能力,让教师始终走在该领域的前列。在学院承担教育部的“职业教育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鼓励教师敢于负责、勇于担当,使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与资源库项目建设同步提高。具体措施主要有:一是学院承担两门专业必修课,分别由教学和科研能力强、有责任心的教师作为负责人;二是学院包括院领导和辅导员在内的每位教师必须参与到自己讲授的1门课程中,每位教师在课程资源库建设中必须有自己的内容,并且每位教师还要承担联络人的角色;三是每位教师无故不得缺席资源库建设组织的会议和培训,以了解资源库各课程建设进展情况和资源库建设的知识和技能。

(六)严格教师学期考评制度

除了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外,学院还从“考评”方面加强本学院教师的管理。学院的教师考核比学校考核的更具体,内容更丰富。考核内容包括五大项13小项分别是:教学工作及绩效,包括学院重点、难点工作的参与程度、发挥作用和效果,教授课程及班级、教学工作量和其他工作量,教学效果,参加教学改革、资源库建设、信息化改革情况和成果等4小项;学生工作及绩效,包括辅导学生社团、学生社会实践、社会服务、教学实习、论文等情况,参与学业导师、学生能力培养、职业竞赛、职业技能鉴定、孝爱讲堂、招生宣传、学生就业推荐等2小项;教科研及实践教学工作及绩效,包括主持参与教研科研活动和教科研工作成果,参加实训室(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工作,教研活动、听课情况等3小项;社会服务及绩效,包括参加培训、鉴定、竞赛等社会服务工作,参加社会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挂职锻炼、继续教育培训等2小项;教师综合及绩效,包括被学院或者上级表扬和批评、积极承担工作或者拒绝、敷衍工作,党团员作用发挥、集体活动参与、正能量发挥等2小项。

(七)聘校外专家开展讲座

为了扩大学院影响、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提升教学质量,学院聘请15位校外专家,作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客座教授,他们分别来自北京、广东、广西、河北、吉林等省市与老年事业密切相关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其中,博士学历的2人。这些专家主要以“孝爱大讲堂”的形式,给学生讲解专家所在机构的运营状况。

四、老年福祉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两年间,通过一系列的项目建设、会议研讨、培训学习、挂职锻炼、境外学习、攻读学位学习,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是教师思想政治觉悟明显提高;二是教师师德素养显著提高;三是教师教学等业务能力大幅度提高。但是由于时间短,有些措施效果还不是很明显,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师培训缺乏规划和针对性

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培训是更新知识、提升业务能力的重要渠道。目前看,学院师资培训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师资培训缺乏规划。由于缺乏计划、制度安排、教师整体素质的优化等局限,教师参加培训人员少,参与培训机会少、次数少,更缺少相对长期如1学期甚至1年期的进修培训教育。二是师资培训缺乏针对性。教师职后培训应该是能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困难、提升其教学水平、促进其专业发展的。但是目前看,相关的业务培训少,缺乏针对性,教师对所培训的内容没有自主选择权。

(二)学院部分岗位缺乏稳定性

两年来,学院部分岗位频繁更换,如护理教研室主任职务换了3人,服务与管理教研室换了2任,教学秘书换了3任,专业课教师换岗等。他们的工作看起来是常规性工作,不怎么重要,但是真正做起来还是有很多具体事务的,每换一次教师,都要有一个相对熟悉的过程,这中间要浪费个人很多时间、精力以及学院内外资源。例如,某位教学秘书曾反映,他在请教其他部门教师业务时,那位教师明确说不想给他讲解,因为感觉他干不了太长时间。

(三)个别教师对参与学院科研及其他活动不够积极

尽管大部分教师都愿意参与学院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及其他相关活动,但是仍有个别教师不积极。如个别教师对教学工作循规蹈矩、缺乏自我改进的积极性,找各种理由不参与每周的“两会”,对其他会务和社会服务活动不积极参与,对资源库的建设和联络工作也不积极。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工作量和待遇不匹配。

五、深化师资队伍建设建议

结合国内外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经验,及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老年服务与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应该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素养建设

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对建设政治思想过硬、师德高尚、专业知识业务精湛的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师资队伍起着关键作用。为此,要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制度,为教师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并指出应尽的师德义务和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培养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计划,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教育寓于教师业务培养之中。

(二)完善制度建设,健全管理机制

两年来,以学校规章制度为依据,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了相对适合学院发展和运作的管理制度。但是就运作效果看,还需要更好规范权、责之间的关系,教学、科研、学业指导等量化及其绩效与待遇之间的关系。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业务培训

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组织要获得知识和技能,最常用的方法有三种:一是雇佣新的成员,要求其己经或基本具备组织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二是采取替代办法,即通过与其他组织的协商来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三是立足于现有的成员队伍,通过培训,开发其新的知识和技能。教师的培训与发展是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是帮助教师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学院师资培训制度的设计,应该确立终身学习观念,另外还应体现育人、用人一体化,并注重实效。这里特别要指出高校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建立学习型组织,提高师资队伍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四)建立和完善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

激励理论表明,集体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组成集体目标的个体目标的实现,而个体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个人能力的培养和组织绩效评估系统的公正性和客观性。西方发达国家职教教师无不是用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留住高水平教师。目前学院个别教师参与教学、科研及其他活动不积极的部分原因是工作量大、待遇和工作量不匹配。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师与校内其他教师相比,业务上的要求更高,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因而要相应提高其工资福利待遇。创造良好的师资队伍建设环境,稳定教师队伍,需要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机制留人”。

参考文献

[1]邹文开.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社会福利,2013(11):15-17.

[2]申素花.美国社区学院师资队伍的管理及对我国高职师资队伍管理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09(5):65-67.

[3]彭爽.美国、德国、日本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与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16(12):177-178.

[4]王姬.德国职业学校师资培养培训模式与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1):30-34.

[5]穆小燕.日本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特点及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6(2):32-36.

[6]刘晓,沈希.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历史、现状与体系构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11):71-76.

[7]郑声衡.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J].开放潮,2007(5):44-45.

[8]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23.

[9]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意见[Z].教高厅[2002]5号.

[10]贺文瑾.部分l达国家职教师资培训的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3):54-55

[11]陈祝林,等.职教师资培养的国际比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81.

篇10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职业生涯管理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阶段,大学生数量激增,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辅导员突破了原来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工作的唯一范畴,承担起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角色。面对学生的新情况、新问题,高校辅导员只有走一条开拓创新的职业化道路,才能适应时代潮流,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校辅导员队伍。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 夏高发:《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J],学理论,2011年,第21期,第18页]

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的现实需要。自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扩招以来,学生生源结构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更加多样和突出,辅导员作为第一线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要掌握第一手信息,了解学生的情绪和需求,必须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不断壮大队伍,提升能力,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促进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推进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是辅导员队伍长远发展的战略要求。长期以来,辅导员在高校中工资待遇、学校地位、受尊重程度明显低于专业教师,辅导员成为了一些人进入高校工作的跳板,这种特殊性和现实状况使辅导员不得不考虑转岗来谋求发展的问题,辅导员渴望通过职业化来解决队伍建设中的诸多屏障,使自己能够长期、终身从事这项热爱的工作。

推进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是适应工作环境、对象变化的必然要求。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生活和交往空间变得更加狭小,学生们喜欢“泡”在网上,“宅”在宿舍中,这给高校辅导员工作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为适应社会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必须打造一支“一专多能”的辅导员队伍来引导、指导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工作。

二、辅导员队伍职业生涯管理现状

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紧张,职业生涯管理理论被高校所重视,用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当中,还有的学校开设课程指导学生的就业工作。担任本课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是辅导员,而辅导员的职业生涯开发和管理却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加强辅导员的职业生涯管理势在必行。

笔者所做的调查可以发现,辅导员个体规划的主动性不强。虽然学校在积极推进辅导员的职业化建设,倡导辅导员开展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但是很多辅导员认为在学校中人事规划是学校组织部门的事情,个人的谋划是“无用功”。所以,对这方面的工作表现出不积极,推一推、动一动的现象时有发生。

表1.1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了解情况调查

问题1:您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了解吗?

选项 非常了解 了解 听说过 不知道

百分比 15.8 53.7 30.5 0

问题2:您认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重要吗?

选项 非常重要 重要 可有可无 不重要

百分比 44.2 44.2 11.6 0

问题3:如果单位没有要求,您会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吗?

选项 会 不会 不清楚

百分比 22.1 36.8 41.1

表1.1表明,辅导员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程度较高,没有选择“不知道”这一选项的,“非常了解”和“了解”选项共占69.5%,绝大多数辅导员都对职业生涯规划比较了解,且88.4%的辅导员认为职业生涯规划重要。但是,仅有22.1%的人在单位没有要求的情况下会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36.8%的人明确表示不会,更有41.1%的人在两者之间徘徊,选择“不清楚”这个选项,这些数据与辅导员对职业生涯的了解情况数据和重视度形成极大反差,说明辅导员个体的主动规划意识不强,这给辅导员队伍的职业生涯管理带来极大困难。

就辅导员队伍而言,辅导员队伍的职业生涯管理有待完善。在生涯管理的措施方面,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如下问题。

表1.2学校职业生涯管理措施调查

问题4:贵校会给辅导员提供职业发展的信息吗?

选项 会 不会 偶尔会 不清楚

百分比 12.6 55.8 12.6 3.2

问题5:您认为学校有没有关于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规划文本?

选项 有,严格执行 有,形式而已 没有 不知道

百分比 4.2 26.3 13.7 55.8

由以上表1.2可以看到55.8%的辅导员选择学校不会提供辅导员职业发展信息,结合访谈的情况可知学校没有专门针对辅导员职业发展的信息,但是会通过学校网站面向全体教职工职业发展信息。对于规划文本55.8%辅导员不知道,这说明关于职业发展文本的制定和宣传工作需要加强。

三、科学引入职业生业管理理论是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新途径

将职业生涯管理理念用于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是开启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1、高校是职业生涯管理的推动者

高校要实现辅导员人尽其才、才适其用,不但要注重辅导员的合理使用、有效使用,更要加大辅导员培养和培训中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的投入,通过科学的培训体系完善辅导员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筹规划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拓宽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空间,帮助辅导员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激发辅导员对职业的忠诚度,保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高校必须利用各种途径和机会向辅导员宣传学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人力资源开发思路,使辅导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服务于学校的发展目标。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实现学校和个人“双赢”。

2、辅导员是职业生涯管理的主体

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是辅导员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辅导员必须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管理负责,找到兴趣和职业的最佳结合点,完善自己的职业人生。[郝邦增等:《面向21世纪的高等高校学生工作》[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一方面,辅导员要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这是职业设计的核心。另一方面,要充分了解自己,对自我作出科学的评价,为职业生涯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再有,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职业目标。

职业发展目标是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的重要环节。职业生涯目标可以分为人生目标、长期目标(5-10年)、中期目标(3-5年)与短期目标(1-2年)。对于辅导员而言,首先要根据自我评估的结果和社会的发展需求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长期目标,然后再把人生目标和长期目标根据个人的经历和所处的组织环境及岗位要求进行分解,形成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在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中,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有赖于具体踏实的行动。例如,想在学生就业指导方面成为专家的辅导员,必须明确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要求,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结构。辅导员要针对这些职业要求制定细化的行动方案,参加就业指导培训、创业教育,取得职业指导师证书、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等,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就业心理咨询,增加自己的实战经验,这些都有利于辅导员的职业发展。

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在建设中不断总结先前的有效方法和经验,并在实践中开辟、创新有效的建设路径。

参考文献

邹放鸣:《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现状与工作对策——基于以江苏八所高校为样本的调查》[J],煤炭高等教育,2012年,第5期。

梁家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途径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6期。

潘晴雯:《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路径选择》[J],江苏高教,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