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学习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31 04:09: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培训学习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培训学习总结

篇1

 

短暂的暑期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经过这次学习使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下头就谈谈我对暑期学习的点滴体会:

 

1、发展的教师教学观

 

处于这种职业境界的教师认为,教师是一种发展学生、完善自我的职业,能以服务社会为自我的职业梦想,并从服务社会的高度赋予自我发展、完善的实践意义,明确自身发展与学生发展的互动关系,在发展学生中发展自我,在发展自我中服务社会。他是以一种高度的职责感从专业角度来审视自我的教学,反思自我的情感,净化自我的品德,完善自我的智慧。他能够自觉地注重教育行为的科学和教育情感的理性,并不断地追求着学生发展和自我发展的更高效益。

 

2、教师主角的转变

 

在过去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很多教师只满足于在其中扮演“教材的执行者”的主角,这和教师本身的教学观有关,也和课改以前我国的大教育体制环境以及其对教师的相应要求有关。但在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再走老路,在教学中按照课程的严格规定亦步亦趋地进行操作,而很少发挥教师的自主性,那就很难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了。那么新课程对教师新的要求是什么呢?

 

经过魏书生教师的讲座我认为新课程要求教师努力和学生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首先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这种交往主要表现为以语言为中介进行沟通,教师与学生凭借自我已有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经过心灵的对话、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它要求教师不仅仅有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并且要有主角的转化——从传授者、管理者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同时还有个性的自我完善—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悦纳学生的情怀。此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会受到很多启发,对学生有更多的了解,这些无疑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是十分有益的。

 

3、学生地位的转变

 

变过去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的客体地位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学生是共同管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这个观点必须牢固地札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切实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这是培养学生主体的必然要求。因为只认识到这一点,教师传统的一些做法才会相应地改变,才不会像以往那样强迫

 

4、在学习新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的过程中,我不仅仅更新了自我对法律的认识,更是清楚的了解到自我的法律地位,每个人都享有必须的权利,“平等”的口号不应是嘴上说说而已,落实到实处才拥有意义,否则有法也等于无法了。同时我也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前线的教师所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总之,这次学习是我收益很大,我必须要加强学习,努力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个人总结2

 

Xx镇学区组织进行了开学前的暑期学习会,经过这次学习,使我拓宽了学习的视野,更新了教育观念。下头谈谈我对本次学习的心得。

 

一、加强自身师德修养,展现教师人格魅力教师素有“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美誉。在对灵魂塑造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表率,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全社会礼貌的楷模。为此,教师要时刻谨记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展现自身的人格魅力。

 

二、用学习引领自身专业成长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正在进入信息社会。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老化速度大大加快,学习就成了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终身学习,不仅仅是时代的呼唤,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教学自我提升的需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是新世纪教师应有的终身学习观。教师要善于从教育实践中汲取能量和资源;善于在任何时间向任何人学习,包括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分享知识;善于和同事交流,扩大

 

视野,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教师终身学习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要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教师就要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拥有自主学习、自我学习的观点。因为终身学习已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那种“一朝学成而受用终身”的观点已经过时,人们再也不能只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获得一辈子享用的知识技能。仅有主动去掌握新概念,学习新理念,研究新问题,培养适应新环境的本事,才会使自我重视终身受益。

 

教育是全社会的大事,但重任主要落在教师身上。时代在变,对人才的要求也在变,教师必须认清终身学习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自觉地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现代的教育需要。首先要加强政治思想方面的学习。我国素质教育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原则,教师首先要以德育人。教育思想、教育观点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正确的教育观能够造就人才,错误的教育思想则会摧残人才。教师的政治取向、道德素质、教育观、世界观和人身观对学生起直接影响作用。

 

其次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课程走向综合化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我身为一名中青年教师,又奋斗在课程改革实验的最前沿,更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无论是教育家,还是中外名师,他们都具备较深的文化底蕴,这与经

 

常学习是分不开的。随着课改如火如荼的展开,我们教师要有一种强烈的资源意识,克服“一支粉笔教下去,一本教案讲过来”的人生惰性,自觉拓展自我的思维空间和知识结构,以便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知识的更新换代让我们的学生接触了更多的新生事物,广阔的课内课外学习资源为他们知识的积累供给了更多的机会。我们在学校学习的那点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传授了。要想成为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不学习怎样能够,怎样能胜任更多的教育教学工作?生活是一个广阔的学习的课堂,有很多东西是我们所不了解的,为了使自我不被社会所淘汰,仅有加紧学习的步伐!一个优秀教师应当抓紧一切时间增加知识储备,仅有这样才能用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和学生共同发展。

 

随着时代的提高,教育的改革,当今的形势向每一位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在师一日,便不可荒废半日。经过学习不断获取新知识,增长自身的才干,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为了无愧于教师这一职业,也为了实现自我心中的梦想信念,今后的工作中,我定会更加努力,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完善自我,书写出灿烂完美的未来。

 

 

个人总结3

 

教师的职业道德,集中体此刻教育职责感,关爱学生和工作效率上。暑假学习正是教师们提升自身综合本事的好机会。查字典范文大全特意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暑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的相关材料,期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帮忙。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体此刻精心的准备上,体此刻简而精、通俗易懂的语言上,体此刻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形象化的演示上,体此刻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的精锐的目光上,体此刻耐心的巡视指导上,体此刻及时解决问题的方法上。

 

二、相信每一个学生

 

学生在个性上存在差异,但在智商上是绝对没有差异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很大的潜力有待于教师去挖掘。所以我们应大胆地放开手,让所有学生去学习,去全力地发挥自我的潜能,并经过教师的培养逐渐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本事。

 

三、使学生能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

 

进取地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从思维到实践都得到很好的锻炼与提高。当堂训练的方法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留死角,一向处于主动状态,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取性,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

 

四、因人施教,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

 

任何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本事,要向让他们学好,就必须给他们供给学习的基本条件,同时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辅以适宜的指导方法。在不失大局的前提下,让后进生学好,刺激他们的学xxx取性。当后进生的本事提上来之后,又会产生一些所谓的后进生如此循环下去,后进生在不断提高,同时整个班级的成绩就会提高,而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将会随之不断提高。

 

经过这次培训,我感触很深,受益匪浅,自我感觉就像和所有的教师融合在一齐,翱翔在知识海洋中,陶醉不已,流连忘返。不仅仅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师德师风也得了升华。为此,我代表所有的教师衷心地感这次培训我们的“专家、教授、名师”,也期望以后类似的培训机会延续下去。更期望我市的教育大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引下,日新月异,与时俱进,大放光彩!

 

个人总结4

 

八月的天空,骄阳似火,期待已久的暑期培训已悄然进行了两天,

 

小学教师暑期培训心得体会。在这两天的学习中,专家们那丰富的案例、精深的理论,让我深深地叹服;而他们在自我专业成长路上所付出的努力和到达的境界,更是深深地感染了我的内心。对于教育我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对于人生我又有了新的起点与目标。

 

首先,xxx教师的专题讲座犹如雪中送炭,及时地给正在研究自主教育的我指点了迷津。自主教育正是我最近一段时间苦苦思索而不得其果的一个问题,听了郑教师的讲座,我茅塞顿开。他的一靠感情二靠制度三靠文化的自主教育管理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仔细琢磨,认真思考,经过反复摸索,不断实践,研究出更多的有效的能够共享的自主教育管理模式。除此之外,郑教师所讲的“以人为本,信任学生,依靠学生,激励学生,发展学生”也让我感触颇深,尤其是“信任学生,依靠学生”这两点,很多的时候,我们教师都会自觉不自觉包办了教[此文转贴于育中关乎学生的一些事,对学生的本事和自觉性往往会持怀疑态度,长久以往会导致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被动性,削弱了他们的自信心,而学生的个性也会在这不自主中难以凸显出来,

 

“充分给学生位置,有位才能有为;充分给学生放权,有权才能做事”,郑教师的这一观点和做法给喜欢一手操办班级事务的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其次,郑立平教师“诗意栖居做人师”的教育梦想深深地打动了我,能把教师这一职业和诗意放在一齐,我觉得这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既让我佩服,也让我向往!正如郑教师本人诗意的人生追求一样,他的讲座亦是别开生面地诗意盎然。在教育的路上,我明白了原先我们也能够这样幸福。“好的教育靠欣赏,靠唤醒,靠期待。”“植物总是朝着有阳光的方向生长,孩子永远向着赞美的方向发展。”如何看待教育如何对待工作如何看待学生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我们日日在做却并不在乎实效的问题,我们的心不知何时已变得麻木,我们的身体不知何时已疲惫不堪,“愚者以为幸福在遥远的彼岸,而聪明的人却总能把周遭的事物营造成自我的幸福园地。”让我做一个教育的智者,去除那些浮躁与不安,赶走那些虚华与不平,在郑教师的感染下,爱教育,爱工作,爱家庭,爱生活,爱学生,淡定地享受育人的欢乐!

 

今日的学习让我充实,明天的学习值得期待!仰望星空,名师们身上那种从不停止追求教育梦想的精神正在闪烁!俯瞰大地,我们正把初长的根须努力植进贫瘠的土地!在和名师共舞的时刻,让我们一路欢歌!

 

 

个人总结5

 

时间匆匆的流逝,而我们的暑假生活也即将告一段落,回想着我已经成为过去的暑假生活,不仅仅趣味,并且让我学会了许多的道理。

 

暑假生活,是伴随着炎热款款而来。而炎热的夏季往往是考验人毅力的时候,每个人的毅力不一样,但求知的大门永远敞开。就看远处的你我愿不愿走进。走过了炎热,也就代表你走上了一个新的起点。

 

随着那炎热的夏季到来,我听说学校要办数学奥赛班,我报名参加了。可是许多同学怕热怕累在家避暑乘凉。也就把这大好的学习机会错过了。俗话说:“学无先后,达者为师。”只要我努力利用这个暑假,我相信我必须比那些没补习的同学见识广、收获多。

 

最终到了开学前几天,天气凉爽,我每一天早到校,认真听教师讲课,仔细记录,把不明白,的问题画上圈,问教师。没过几天,天气逐渐增热,坐在教室里一丝风也没有,头昏脑胀,心烦意乱,树上知了不停的叫。教师讲课我一点都听不心去,我打了退堂鼓,不想了去了。

 

我无意中看书,看到童第周这篇课文,童第周学习十分差,但他艰苦努力,早上、晚上都合理利用学习,从最终一名成为第一名。我从中受到很大的启发:无论做什么事要想成功,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才能获得丰收的喜悦。这又使我想起一句名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么好的名言,我的精神一下子提上来了,我找到了精神需要的补品。向以往那样,我又好好学习,每一天教师带我们去知识的海洋,攻破了一道道难关。得到了一份份完美的战利品。我们高高兴兴地捧着战利品,等待下一关的挑战。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回到。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们得到教师的培养,知识的浇灌。并使我们坚定了信念,锻炼了意志和不断学习攀登的精神。

 

篇2

一. 乐观对待教育事业

回首这半年的教师培训,真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专家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特别是xx教授有关《寻找教师的职业幸福》的专题讲座,真是心生感慨,让我受益非浅,让我懂得从平常的工作中去体验幸福。我们老师面临着来自自身、学校、家庭、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面对如此重大的压力,我们必须先学会爱自己,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因为一个人的心理因素不仅影响到人的健康和寿命,还关系到人的成败。作为教师要学会调试自己的心理,同时还要学会与学生沟通,用阳光般的心态积极面对学生,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坚持读书,丰富自己的内涵。

任何人想发展都离不开书,读书的边界就是人生的边界。书籍可以让我们跨越时空与先哲进行精神对话。给我们培训的老师,几乎都谈到了这个问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还要博览群书。不读书,如何更加深入地教学,如何在课堂上与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如何与时俱进地掌握教育教学的技巧?在培训中,我深感自己的差距与不足。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的给自己“充电”。我深感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博览群书,授课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而不是照本宣科、索然无味。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刷新,而不是复制。特别是现在的新教材新理念,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同时也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更需要有创新的思想创新的理论。因此,以后要坚持读书,以丰富自己的内涵,让自己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要做创新型、研究型的教师

通过此次培训,我得以反思自我,寻找自己与“名教师”之间的距离。我经常会思考: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怎样做才能算是一位好的老师?怎样成为学生好的引导者?平时我们疲于应付日常教学,很多问题都没有认真去探究和思考,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

1.教--研分离。“教师在行动研究中成长”,要想成为一名教育科研专长骨干教师,光会教还不行,还得研。要朝着教育特长型发展,这就要求必须在一定行为规范的基础上,将自身调节机制放在教育活动的控制执行环节上。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多做创新尝试,要多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以堆积、沉淀并吸收经验。通过此次培训使我认识到一个教师不仅要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还应该从经验型逐步向研究型转变,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2、缺乏激情和创新。

通过此次培训,通过聆听各位专家的精彩讲座,通过与各学员的相互交流,我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贫乏.我觉得自己太安于现状、自满自足多,紧迫感、危机感少;工作中容易被俗念束缚,惰性大,闯劲少;课堂上展示自己才华多,给学生参与的

机会少。通过培训,我清醒地认识到:激情和创新是成就你走向名师的必要因素.

篇3

关键词: 幼儿教师 教师培训 对策研究 徐州地区

一、论文研究的意义

近年来徐州地区幼儿教师培训需求持续上涨,培训供不应求,但是有的幼儿教师不愿意再参加“假培训”。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将从徐州地区幼儿教师培训现状、出现的问题和培训对策研究这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二、徐州地区幼儿教师培训需求现状分析

研究者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徐州地区幼儿园教师对于接受继续教育的态度及已有的培训经验,还了解徐州地区幼儿教师的素质结构与现状。并根据以上结果开展行动研究,探讨如何在幼儿园教师培训中实施幼儿教师确切需要的、幼儿教师能够掌握并运用的多样化的幼儿教师培训模式。

研究者对徐州地区5个市辖区、3个县、2个县级市的部分幼儿园各随机发放调查问卷20份,共计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4份。调查结果显示,徐州市各个市辖区、县、县级市幼儿园幼儿教师培训活动或幼儿教师培训课程比例为70%。其中,幼儿园教师培训收费比例为55%,一周两次课程安排比例为71%,培训质量为95%,有园本培训比例为45%,如图:

在徐州地区5个市辖区、3个县、2个县级市中,有37.5%的幼儿园缺少甚至缺失对教师培训活动的开展,其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幼儿园的因素,例如:教师培训活动开展起来不容易组织和管理,幼儿园缺少相对专业的教师培训活动场所、材料、计划,幼儿园会对收费与否,教师培训活动开展的成果和影响犹豫。二是幼儿教师的因素,例如:幼儿教师对于教师培训的态度,幼儿教师接受培训前的关于学前教育的知识技能基础,幼儿教师的学习方式,幼儿教师参加培训后是否及时反思并理解运用到日常幼儿园的活动中。

三、徐州地区幼儿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幼儿教师培训类型单一,以专家讲座形式为主,培训方会邀请一些学前教育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但是理论内容偏多,实际操作经验少。培训教师无法很好地消化,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运用在平时的幼儿游戏与活动中。

幼儿教师培训内容陈旧,有些培训仍然以师德和知识技能的培训为主,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缺乏信息技术的培训,幼儿教师制作课件,音频、视频的制作,白板的使用等。

四、徐州地区幼儿教师培训对策

(一)培训类型多样化

幼儿教师培训类型多样化是指以下园观摩、听案例分析和专题讲座这三种培训形式为主。前两种培训教师的参与程度较高,有利于采取互动方式开展教学。专题讲座,教师更加青睐一些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园长和教师,更接地气。

本调查还发现,教师更加愿意得到的培训材料是学员的研修成果。研修成果是教师平时实践而得来的经验,再加上新的培训内容,两者不断融合碰撞出新的火花,得到反思与提升的成果。学员研修成果体现了参加培训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培训者在培训期间要对教师的文章或作业或论文及参与的研究课题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指导,适当安排教师研讨和交流活动。

(二)培训内容层次化

针对徐州5个市辖区、3个县、2个县级市地区的幼儿教师培训的相关现状,总结出幼儿教师的培训要丰富多样化。以师德为主线,增设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的培训,让徐州的幼师学习到发达一线城市的幼教资源。也可以增设信息技术的培训,让教师能够设计出自己想要的课件。

(三)学习方式参与化

幼儿教师学习方式参与化是指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示范课、听课,调动幼儿教师对培训课程的积极性,加强老师体验、理解和运用的一种参与化的学习模式。这种培训模式需要培训者的周全考虑与合理设置及教师的积极配合。选择典型性、普遍性的案例,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能够轻易激发老师对于案例分析的学习兴趣,参与和理解运用。在进行课程选择时,首先要符合幼儿教师的需求,其次是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最后要有利于老师的学一反三,能够引发教师思考,以及培训结束后回幼儿园运用。

篇4

关键词:移动通讯(微信);教师培训;模式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也给职业学校教师继续学习带来了新的机遇。移动通讯(下指微信)具有交流方便、快捷、及时的特点,将这种新型的交流平台应用于教师培训,能充分发挥培训基地的作用,有效延伸培训链条,使培训者不受时空、地域的限制,及时了解培训需要,改进培训方法和手段,创新培训模式,不断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教师终身学习带来新的活力。

一、教师培训的必要性

在新形势下,一个合格的职业学校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学习专业知识、职业教育理论与职业技能,做终身学习的典范;以学生发展为本,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体现“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

1.教师职业的特点

复杂性和繁重性。教师的劳动是复杂的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是繁重的脑力劳动。

创造性和灵活性。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创造性地设计教育方法。

主体性和示范性。教师的劳动除了运用教育手段作用于教育对象外,还要给学生做出示范,以自己的主体形象影响和感化学生。

长期性和长效性。教师的劳动不可能在短期内获得效果,必须坚持不懈,反复施教,促进学生一步一步地成长。

个体性和集体性。教师的劳动过程呈现为个体的性质,而劳动的结果又呈现出集体的性质。从劳动过程看,教师的备课、上课、课外辅导以及对学生的集体培养都是以个体的方式进行的。而从劳动结果看,教师劳动的效果体现在学生身上,而学生的进步并非某一个教师单独工作的结果,而是教师集体努力的成就。

正因为教师职业具有以上几方面特点,才显示教师职业的神圣、伟大;才要求教师以自学为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经常参加教育理论、专业知识、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总结、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2.教师成长是有规律的,即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通过接受专业训练和自身主动学习,逐步成为专家型和学者型的教师,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的持续发展过程,是教师由非专业人员成长为专业人员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础和源泉,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本。

教师专业发展应遵循教师成长规律。教师成长一般要经过适应与过渡、分化与定型、突破与退守、成熟与维持、创造与智慧五个阶段[1]。这五个阶段对应于教师不同的成长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基础、条件、目标和要求,也面临着不同的困难和障碍。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思想、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实践阅历等方面,走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

3.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师的培训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密不可分。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须经过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才能成为专家型(或学者型)教师。每个阶段,除了自身努力学习和反复实践外,还要经常参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活动,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提升,教学效果更加突出。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2]。要实现教育现代化,首先要实现教育信息化,其中教师起到关键性作用。教师首先要掌握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理念;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利用各种机会参加培训与观摩,与同行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分享教学成果,才能成为专业化、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

二、发挥移动通信(微信)在教师培训中的优势

截止到2015年6月,腾讯公司统计微信用户已超过6亿,而且还在持续增长中。利用微信来进行教师培训,培训者能够随时随地学习,并相互交流和研讨。微信应用于教师培训,不受时间、空间、距离的限制,将培训延伸到互联网互通的地方,提高培训的覆盖面和受益率。

1.将培训延伸到了校外,突破了时空观

微信交流平台使得培训者能随时随地学习,师生、学员(指培训者)之间可以快速、方便、即时地进行互动交流。这种新的培训方式让教师培训突破了时间、地点、距离的限制,将培训延伸到了校外,培训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学习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微信应用于教师培训,减少了培训成本,提高了培训效率,扩大了培训受益面。微信交流平台是对集中培训的有效补充,使校外师生、学员以及培训基地和学员之间的互动得以实现,使得“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成为现实。

2.提高了培训者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微信交流平台具有传送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的功能及群聊功能,培训基地可在培训前将培训方案、培训内容、培训师资、培训方法等在微信交流平台上,供培训者选择。培训者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先期学习相关内容,不断向培训基地反馈学习情况,及时提出培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促使培训基地更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手段,适应培训者的需求。

培训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需求和问题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实现个性化培训。培训基地按培训者需要建立相应微信小群,使各小群内学员之间进行统一研讨和交流,解决学员所遇到的实际困难与问题,提高个体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加强了培训基地与培训者的交流与沟通,满足了培训者的需求

微信平台具有信息推送、群内分享功能。培训基地创建公众微信平台,要求培训者时时关注微信平台,处处跟进微信平台。培训基地定时推送相关培训内容,培训者定期在群内分享培训经验和收获。培训基地依靠微信公众平台,挖掘培训者典型案例,并及时在微信平台上共享。改进和完善培训基地与培训者的互动,加强培训基地与培训者的交流与沟通,使培训方法和手段更加贴近培训者的需求,培训者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培训基地就能提供什么样的培训,培训基地快速跟进,满足培训者的需求。

三、基于移动通信(微信)教师培训模式的构建

结合微信的特点和教师培训需求,构建出基于微信的教师培训模式,主要包括训前需求调研、方案制订,训中有效实施、过程控制,训后跟踪回访等环节,这些环节整合在一起,形成训前、训中、训后,集中、分散有效衔接,研修、交流、回访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1.训前需求调研分析

基于微信的教师培训模式的训前需求调研分析主要包括培训学员需求分析、培训方案的制订、培训内容的准备等。

培训设备和培训环境是进行教师培训的基本保障。分析学习条件,培训基地需要考虑培训者移动设备的拥有情况,是否能熟练使用微信,是否需要进行移动设备培训,是否具备相应的网络环境等。同时,基地还应明确利用微信进行教师培训的相关要求,保证培训的顺利进行。

学员需求分析是培训实施的前提。需求分析包括学员的基本情况,诸如年龄、学历、专业、教学经历、企业实践阅历、学习动机、兴趣爱好、认知风格、学习策略等;学员所在学校基本情况,诸如学校所在地、学生规模、教职工人数、实验实训条件、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学校获得的荣誉等。培训基地要根据学员的特点和需求来设计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为培训的开展制订有针对性的方案。

训前分析的核心是培训方案的设计,方案的设计包括培训内容以何种方式呈现,在培训中如何有效地促进学员开展主动学习及协作学习,培训如何开展等。基于微信的教师培训适宜模块化,内容短小精悍,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结合讲授、提问、小组讨论、团队合作等多种形式来实施培训,同时应根据培训内容的变化及时变换培训方式。

2.培训有效组织实施

培训有效组织实施是基于微信的教师培训的核心,培训基地根据训前分析制订相应的培训目标和培训策略,通过训前调研分析、训中有效控制和训后跟踪回访构成完整的教师培训体系。

训前互动。培训基地先建立一个班级,并为这个班级建立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平台,要求培训者都加入微信群,并关注微信公众平台,根据班级情况可分成几个协作小组,每个协作小组可以组建单独的小群。训前基地将学员要完成的任务、培训内容、培训师资等发送到微信公众平台或微信群。这部分内容包括培训内容和师资、要完成的任务(需小组讨论,协作完成)、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相关背景资料和知识。学员结合自己的时间进行学习,协作小组可在微信群中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培训基地安排多名专业教师实时跟进指导,并适时参与小组讨论,帮助学员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

训中互动。基于微信的教师培训模式主要是学员与教师、学员与学员通过微信平台交流互动。每个小组分别汇报该小组的培训实施情况、培训收获、所完成的任务(作品)、遇到的问题等,并要求班级成员进行阅读和评价;每个学员将自己完成的任务(作品)在其朋友圈中进行展示,作品以文字、音频、视频为主要载体,并要求小组其他成员进行阅读和评价。教师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推送跟进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和知识,供学员进行自主阅读和个性化学习。

通过汇报,教师掌握了学员所完成的培训任务、学员培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同时,教师全面掌握培训实施情况,不断挖掘典型案例,通过微信平台进行点评,并让学员展示。对于优秀作品,教师应及时激励和表扬,并在微信群中进行推广;对于培训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开展集体讨论,提出解决办法,迅速给予回应。

3.实施过程控制,进行训后跟踪回访

教师培训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过程控制环节。过程控制的主要目的是有效控制培训过程,提高培训质量,改进培训过程中不合理的环节。一方面,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培训基地安排教师随时监督学员学习情况,保证任何形式的互动和交流都能有效进行。另一方面,过程控制要与学员反馈相结合。训前互动和训后互动阶段,基地均可通过微信与学生进行沟通,通过学员的反馈及时了解学员学习的难点和掌握的程度;训中互动阶段,教师通过小组汇报所反映出来的信息总结培训需要改进的地方。

通过对训前、训中、训后这三个阶段的有效控制,及时发现学员在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总结基于微信的教师培训模式。

四、移动通讯(微信)应用于教师培训应注意的问题

1.培训内容要引入“任务”

在以微信为依托的教师培训模式中,要想达到训前、训中和训后三个阶段衔接合理,关键是优化培训内容的设计。一方面,培训内容要引入“任务”,这个任务需小组进行讨论并协作完成,也就是说学员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要完成某一具体而真实的任务。如机械加工专业小组,要求学员加工某一个零件。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容也可围绕 “加工某一个零件”这个中心点,推送与“加工某一个零件”相关的知识和资料,丰富学员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培训内容应该模块化、微小化。合理整合培训内容,使其结构微小但内容相对完整。学员通过完成一个小任务,较为完整地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内容契合了移动学习特点,保证学员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微学习,达到培训目的。

2.建立培训评价机制

基于微信的教师培训模式的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员主动参与的程度,因而,如何调动学员积极运用微信进行学习和互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基于微信的教师培训模式中,要建立评价机制,及时对学员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进行评估,肯定其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如把在微信群中的参与程度和活跃程度作为培训考核标准之一,对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的学员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定期在微信公众平台和微信群里展示学员的优秀作品。对积极参与者进行表扬和鼓励,促进基于微信的教师培训模式持续、良性地发展。

移动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对教师培训提出了新的挑战。微信应用于教师培训,一方面,其强大的交互性提高了教师培训的兴趣,为培训者构建了新型培训环境;另一方面,也为教师培训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契机。作为新时期的职业学校教师,我们要及时更新观念,适应网络带来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改变,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有效组织实施教师培训,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师走专业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访谈活动 教师培训课程 深度汇谈 理念 实施

访谈活动是平等的话语主体之间围绕特定的探究主题以话语体系的方式呈现的深度汇谈方式。访谈活动多见于媒体记者的专题采访、主持人的谈话类节目等,也是科研工作者获取研究素材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改革后新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访谈活动也是重要的学习活动方式之一。在教师培训工作领域,我们尝试把访谈活动引入教师培训课程,促进学习主体之间的深度交流。

一、话语方式的变化:从独白走向对话

在教师培训课程中,对学习者主体地位的维护,首先体现在话语方式方面。近年来,在教师培训课堂上,逐渐趋向了由独白到对话的转变,由“一言堂”向“群言堂”的转变。授课教师往往设置一些互动环节,通过“案例解析”“专题研讨”等方式,给学员自主参与的空间。这无疑是极为可贵的变化。

然而,在话语方式的转换过程中,我们也有些许的遗憾:目前在教师培训课堂的互动交流方式上,多呈现“短平快”的特征,交流方式浅表化,缺乏话语之间的粘连与呼应,缺乏对话语情境的关切,缺乏话语主体之间情意态度的涌流。这样的交流,与其说是“对话”,毋宁说是“问答”。

情境再现:

授课教师在讲授“有效教学”的涵义时,先抛出一个问题,与学员互动。

教师:哪位老师说一说,您对“有效教学”是怎么理解的?

学员A:我觉得,有效教学就是课堂教学有效果,能够有效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师:有效果。您回答得非常好。下一位老师……

学员B:我觉得,有效教学就是课堂教学的效率要高,少一些拖沓、花哨的环节,追求教学的实效性。

教师:有效率。你回答得太棒了!还有哪位老师……喏,这位老师说说吧。

在教学中,这位授课教师没有直接呈现“有效教学”的涵义,而是先以互动交流的方式,引导学员思考,倾听和回应学员对“有效教学”的理解。从教学氛围来讲,课堂教学是活跃的,学员积极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思考中,几个教师的回答也很有见地。但是,我们也很明显地看出,整个对话过程停留在浅表的层次,话语之间并没有真正的呼应。这个环节与其说是一种交流和探究,不如说是教师为接下来抛出“标准答案”来热热场子。对于学员来讲,用两三分钟的时间来说清楚“有效教学”是什么,显然是不太现实的。更重要的是,回应这一问题的价值,不在于让学员明确“有效教学”的定义,而在于促使学员真正反省思考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有哪些无效、低效的情形,是哪些因素造成了自己教学行为的低效,如何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种深度汇谈和思考,需要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做支撑,需要对个体真实的教学情境的关注。为了克服这种“问答式”话语方式的不足,我们需要将“访谈式”话语方式引入教师培训课程,实现由“问答”到“对话”的跨越。

二、访谈式教师培训活动的涵义和基本理念

访谈式教师培训活动,是围绕特定的探究主题,以访谈活动为载体进行的学习活动方式。

[案例]在小学班主任培训课程中,授课教师赵老师的授课专题中有部分内容是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的。目前的农村中小学课堂上有多少留守儿童?他们与其他孩子相比,在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品格养成和社会交往等方面有哪些差异?班主任老师应该如何做好对这些孩子的教育工作?在与这些孩子的交往过程中,又发生了哪些故事?透过这些故事,我们有哪些感触和思考……对于这些实践性、情境性很强的问题,一线教师更有发言权。赵老师脑海里产生一个想法:能不能像《 艺术人生 》里的朱军一样,也搞一个小型的访谈活动,请一个学员走上讲台做嘉宾,谈一谈自己的“教育人生”?赵老师把自己的想法与培训班的班主任崔老师进行了交流,请崔老师在班里物色一名在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方面有经验的教师。崔老师与学员交流后,给赵老师推荐了学员李老师。赵老师把这次访谈活动的主题和主要话题告诉了李老师,让李老师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在课堂上,赵老师转换了角色,以“主持人”的身份与“嘉宾”李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课堂上的其他老师也被这种访谈活动深深吸引,纷纷参与到这一话题的交流研讨中来。

访谈式教师培训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活动方式,旨在以较为生动、愉悦的话语方式实现学习者之间的深度汇谈,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访谈活动试图改变“独白式”话语方式的刻板单一,超越“问答式”话语方式的仓促浅表。同时,访谈活动也需要警惕松散、拖沓以及娱乐化倾向。访谈活动应坚持以下基本理念。

1.平等的对话关系

在访谈活动中,参与者之间是平等的专业互助关系,结成相互学习、平等交流的学习共同体。授课教师更多的是以“主持人”的角色参与到活动中,从根本的意义上说,他也是作为学习者出现的。通过访谈,他从中获得生动鲜活的实践性知识。访谈活动不同于其他的学习活动方式,授课教师不是知识的传递者,也不是学习活动的评判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

2.尊重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

与讲授式学习方式不同,访谈活动作为一种交互性的学习活动,最基本的理念之一就是它不是从共性的、普适性的教育理论出发,把标准化的理论或操作方式传递给大家,而是关注访谈活动的参与者(主要是访谈“嘉宾”)独特的教育历程、个体的生命体验,并从中引发共同的思考和体悟。“我们”总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我”组成的;而每一个独特的“我”的生命体验,都折射和映现着“我们”共同的悲喜。

3.关注学习者多方面的学习需求

访谈式教师培训活动,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知识传递过程或者课堂问答过程,从更本质的意义上说,它是共同探询教师培训课程的生命意义的过程。访谈活动蕴涵着新的教师观和教师教育课程观。教师不再被视为工具和手段,教师的发展本身成为目的。在访谈活动中,每个学员都是独特的、活生生的,有自己个性化的教育理解和生命历程的个体。访谈活动不仅关注学员对知识(包括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的需求和技能的需求,也关注学员情感交流的需求。

4.完整的话语体系

为满足学员多方面的学习需求,访谈活动以完整的话语体系做支撑,多维度地呈现问题探究的过程。作为一种学习活动方式,这样的话语体系是一种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上的、简约凝练的问题集合,涵盖了学科知识、教育知识、教学方法和策略、情感态度、教育信念等。既有对问题情境、教学事例的描述,也有对教育现象的专业解析,以及相应的问题解决策略。

5.与其他学习活动方式有机统一

在教师培训课程中,访谈式教育培训活动一般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课型出现的,而是作为一种学习活动方式,与讲座式、任务驱动式、问题探究式、活动体验式等多种学习活动方式有机统一,让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经历多样化的学习历程,有效地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访谈活动的预设与实施,都必须紧紧围绕授课专题的教学目标,与其他学习活动方式有机统一。

三、访谈式教师培训活动的实施

访谈式教师培训活动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最终需要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程序,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来。一次有效的访谈式教师培训活动,需要有三个基本条件做保证:充裕的前期准备、访谈过程中双方的倾情投入、及时的总结和提炼。

1.访谈活动的前期准备

(1)访谈主题的选择。在一次授课专题中,设计访谈活动面临的第一个选择就是:要不要进行访谈活动?如果需要,围绕哪个主题进行?当我们关注一种学习活动方式的时候,在倡导其优越性的同时,可能还要充分估计它的局限与潜藏的风险。对于访谈活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果我们用大量的教学时间去关注某一两个学员个体、关注某一个教育主题,这种关注能否带来我们所预期的教育信息,引发我们深刻的教育思考,让在场的他者也从中受益?衡量一个主题是否适宜进行访谈活动,主要依据话题的内容和功能。就内容而言,访谈活动适合于实践性、情境性较强的主题,这样的话题给予学员一个表达自己教学思考、展示自己教学经验、抒发自己教学情感的空间,能够有效激发学员的参与热情。就功能而言,访谈活动一般都指向授课专题的核心话题,是授课专题的重点、难点,是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重要纽结。

(2)访谈嘉宾的选择。按照访谈嘉宾的来源,访谈活动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师生互动型、生生互动型、反客为主型、社会参与型。在此主要阐述“师生互动型”访谈活动的操作方式。师生互动型访谈嘉宾应由对这一访谈主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切的教育感悟的教师担任,这样才能实现访谈活动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嘉宾的选择可通过教师指定、学员自荐、他人推荐等方式产生。选择访谈嘉宾后,授课教师要与其进行充分的沟通,帮助他克服畏难情绪和羞怯心理。同时,授课教师要把访谈活动的背景、预期目标与访谈嘉宾进行沟通,并共同拟定访谈提纲。

(3)访谈环境的布置。访谈活动需要与访谈主题相适应的环境。授课教师应尽力创造“茶座式”的访谈空间,使环境温馨雅致,让参与者和倾听者都能感受到愉悦的交流氛围。另外,可以根据研讨主题呈现相适应的背景资料、图片、影像资料等。

2.访谈活动的基本技巧

即使是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也未必能保证访谈活动的顺利进行。平日滔滔不绝的访谈嘉宾,在走上台后会变得手足无措,张口结舌。其实,比他更紧张的是访谈活动的主持者,因为他要为整个访谈活动乃至整个授课专题的成败负责。访谈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必要的访谈技巧和基本的操作规范做支撑。

营造一种融洽的气氛,拉近同访谈对象的距离。在选择访谈对象时,要优先选择落落大方、能迅速进入访谈状态的学员。另外,创设问题情境,使全体学员的注意力和兴奋点都聚焦到访谈话题中来,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访谈嘉宾的勇气和信心。访谈伊始,主持人要注意营造一个缓冲区,平复访谈嘉宾的紧张和羞怯。可以用拉家常的办法来拉近距离,也可以播放与访谈主题相关的音像资料。比如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访谈活动中,主持人用10分钟的时间播放了相关视频,既进一步引发了大家对这一访谈主题的思考,也给访谈对象一个缓解紧张情绪的空间。

访谈活动作为教师培训课程中的一种学习活动方式,其课程功能不在于传递普适性的教育知识,而关注在于访谈对象具体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情感。在访谈活动中,主持者要引导访谈活动回溯到具体的教学细节中去,关注访谈对象真实的教学案例。访谈活动的成功,最重要的不在于方法和技巧,而在于发自内心地尊重和理解访谈对象。透过具体的教学现象,看到课程背后人的情感、人的命运,能够深切地理解一个个平凡卑微的生命个体命运的起伏和心灵的悲欢。作为一个主持人,授课教师要做的主要不是发问和评判,而是深切地体验访谈对象的感受。理解和共情,比指导和评判更重要。

主持人适时适量的追问是把访谈活动不断引向深入的重要手段。通过必要的追问,访谈活动逐步由感性走向理性,从教育现象出发,探究现象背后的教育学心理学依据,探讨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在提问过程中,主持人要避免三个误区:一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思维,通过指示性的语言,诱导访谈嘉宾按照主持人的意图回答提问。二是不尊重访谈对象的个人隐私,对一些敏感话题穷追不舍。三是不注意把握提问的时机和分寸,摆出咄咄逼人的架势。

在访谈活动中,主持人要创造条件,让在场的其他学员也参与到交流活动中来,通过与访谈嘉宾或主持人的交流,阐述自己的教育理解。另外,主持人要注意把握访谈活动的时间和节奏,避免访谈活动拖沓冗长,也要避免影响其他教学活动的完成。作为授课专题中的一种教学环节,一次访谈活动持续的时间以30分钟左右为宜。

3.访谈活动的总结和提炼

访谈活动结束后,授课教师应进行简短的总结和提炼。通过总结,对访谈活动的精华和亮点做必要的梳理,也引发对这一探究主题更深层次的思考。总结和提炼不是为访谈活动划一个圆满的句号,它昭示着新的探究历程的起点。

篇6

在《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中强调:要提升教师教育体系建设,要找准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寻找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点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影响着国家教育发展的质量与水平。除了加强师范院校对新教师的培养力度外,加强在职教师队伍的培训,促进教师教学实践后,再学习再提升,成了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教师培训体系中,组织管理、课程设计、课程实施、教学方法共同决定了教师培训的质量与效果,其中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培训课程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师培训的水平与质量,在整个教师培训工作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

二、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目前,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设计存在不接地气、拼盘凑数、交叉重复、操作性不强、反馈不到位等问题。反映出课程设计的实质性问题是:教师培训课程设计存在学员主观能动性不足、教学方式多样性不够,课程安排针对性、系统性、科学性不强等问题,以上问题直接影响了培训的质量与效果。究其问题出现的原因有三:其一,对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项目负责人应付凑数,学院审核机构审核不严等情况;其二,课程设计者教育学专业知识深度不够,对教育学基本理论缺乏研究,导致不能很好地应用教育学基本原理;其三,课程设计者知识广度不够,在设计中还需应用到的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不够扎实。本文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视角,应用心理效应的原理来探讨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对策。心理效应是普遍作用于每个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是某种人的行为或事的作用力影响了其人或事导致发生相应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如破窗效应、鲢鱼效应、蝴蝶效应、木桶效应等。心理效应对人的行为和意识影响具有普遍性,根据培训的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应用好心理效应,可以使课程设计更加合理化、科学化。

三、五种心理效应在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一)课程设计的初始安排,注重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初次接触时根据有关信息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首因效应在人际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会对信息的解释和总体印象的形成产生强烈影响。虽然这种印象并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是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强烈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因此,如何安排培训班开班式尤为重要。学员来自全省甚至全国各地,互不熟悉,如何迅速俘获人心?我们在课程设计初期的主要任务:一是如何让学员对此次的培训班充满信心、充满期待;二是能够让学员在最短时间内融入班级,充分激发每位学员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发新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通过初次接触,观察每位学员的特点,为后期的班级管理与学员信息反馈打下基础。因此,初期的课程安排应以活跃气氛、凝聚团队为主,可设置团队拓展训练或破冰训练等。同时,首课教师与课程的选择尤为重要。首课教师要选择经验丰富的、资历较深的优秀教师,让学员对本次的学习充满信心与期待。运用首因效应时要特别注意的是第一印象并不是无法改变或难以改变的。我们应当在第一时间凝聚人心后,进一步做好后续的工作,避免有始无终。(二)课程设计的中间安排,注重反馈效应。反馈效应是心理学借用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学习者通过对自己学习情况的了解和掌握,对后续的学习起到控制和强化作用。反馈效应告诉我们: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及时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教学者要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客观的反馈,以强化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与目的性,提高学习效率,避免偏离学习目标或浪费时间。即论语中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除了进行自我反思外,要重视别人对自己作出的客观评价,扬长避短,从而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反馈效应告诉我们,在课程设计的中间环节要帮助学员建立良好的反馈平台,设立有效的反馈方式,使学员在一段的学习过后能及时进行总结、调整和交流,为强化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如:在课前设置学员分享环节,课后留部分时间让学员自由提问,举办学习沙龙或者小论坛。老师要在学员的交流与分享中了解学员的需求与不足,学员也要在交流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下一步学习明确目标。反馈效应还启示我们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前后课程的顺序安排。避免出现前后课程交叉重复,先难后易,甚至前后矛盾的现象,确保课程能围绕培训主题,达到培训预期目标。(三)课程设计的后期安排,注重迁移效应。所谓迁移效应是指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即已学习的知识、积累的经验对解决后期问题的影响。根据造成的不同影响分为正效应、负效应和零效应。在课程设计的后期中,要适时安排特定环节及时总结梳理本次培训班学习的内容,并通过安排片段教学、听课评课、参观考察、课题研讨等环节,把前期的课堂理论学习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并挖掘其原理相通之处,触类旁通运用到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教学中。有条件的培训院校还可以在培训班后期安排部分选修课,让学员在前一段集中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及本地区学校的教学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感兴趣的课程。使前期的学习有的放矢,避免了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因为培训期间的学习时间总是有限的,在后期的课程设计中还要注意帮助学员归纳总结有规律性的解决问题方式与方法,使学员回到学校后能举一反三,运用自如。同时要防止学习与实践中的思维定势,不考虑自身教学实际情况照搬照抄。同时,事先让学员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学习过程中让学员带着课题听课,带着课题研讨,这都是培养学员科研能力的好做法。根据中小学教师的“软肋”,针对性地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引导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及时地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能很好地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四)课程设计的整体安排,注重超限效应。超限效应是指长时间的刺激或过度、过强的作用导致研究对象产生心理不耐受甚至逆反的心理现象。课程设计中要注意“度”的把握,避免“过犹不及”。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人体的疲劳周期因素,科学安排课程的数量、时长、性质、时间点及排列顺序。科学家对脑科学规律分析研究显示:大脑的每个功能区都有一定的工作时限,超过时限脑细胞就会因疲劳而逐渐停止工作。同时,左右脑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关联。大脑在完成某一特定任务时只有一个半球的参与,因次单一的教育和训练会使大脑的另外半球受到抑制。所以,要科学控制不同课程的时长,建议不同性质的课程设置不同的时间长度不宜连续安排同一性质的课程。另外,根据人体的生物学规律:人体在早晨记忆力呈最佳状态,适合安排理论性强,逻辑思维强的课程;14点脑力体力最低,不宜安排理论课;15∼18点体能活跃,可安排操作课、实践课;21点出现第二次高峰,可安排学习沙龙、文艺汇演等。(五)课程设计的价值安排,注重指挥棒效应。指挥棒效应是指上层或管理者的目的与意志对下属的行为所起的导向与驱动作用,导致了自身行为失去自主性、客观性和系统性。表现在:一味听从权威专家的意见,不敢质疑,更不敢有反对意见;一味迎合政策的需求,喜欢捕捉热点,随大流且功利性强。职称考试辅导培训、继续教育规定学时培训、学历与学位考试培训等培训市场生意兴隆。因此,课程设计中不要一味聘请权威专家,或碍于领导专家的面子“凑课”,要关注一线教师的基层经验的分享。许多专家只是从事理论研究,没有一线教学经验,理论引领固然需要,但是基层教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经验对学员今后的教学工作的帮助和启发作用是不可替代且弥足珍贵的。从政策层面来讲:不要只盯着学校升学率压力或满足自身评职称的需求,更要注重“立德”之根本。缺乏道德素养的老师,教学知识与能力再强,也就像没有设置安全网的高楼,楼盖得越高就越危险。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是品德高尚的人,是要内外兼修的。不能因为培训时间短暂,牺牲师德师风教育来换取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升,丢失了学习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因此,建议开设师德教育课程,比例可以根据培训班的时间长短来合理控制。从教师培养整个周期来看,课程设计的系统性尤为重要。要开设师德教育、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科研教育四个领域的课程。如果是阶段性的主题式培训,培训时间较短的,其课程设计也可以不面面俱到,只要能围绕主题即可,但从整个培养周期来看,课程的系统性尤为重要。

四、心理效应应用于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建议

首先,在培训班开始阶段建议注重首因效应,提高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快速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其次,在培训班中间阶段建议注重反馈效应,通过构建多样化的反馈平台,促进学员的有效学习,提升培训的实效性;其三,在培训的后期建议注重迁移效应,通过对培训知识的归纳、梳理及方法方式的规律性总结,提升培训的针对性,为培训结束后的教学实践与科研提供指导;其四,在课程设计的整体安排上要注重超限效应,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与目标,科学安排课程的长度、频度、时间点及顺序,提升课程安排的科学性;最后,在把握课程设计的价值上建议注重指挥棒效应。注重课程设计的系统性,符合教师培训的整体目标,合理安排不同价值领域的课程,使师德教育、教师知识与技能的价值均能实现。

作者:陈娜娜 单位:福建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钟祖荣.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研制的意义和思路[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6(02).

[2]廖艳华.例谈心理效应在短期培训班管理中的应用——以宁波大榭开发区短期培训班为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09).

[3]高兴贵.陕西义务教育阶段体育师资培训模式探析[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

篇7

一、探索创新置换脱产研修模式,确保教师学生齐受益

在前几年试点的基础上,利用实施“国培计划”的契机,我区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置换脱产研修的“四阶段”模式。

1.过程规范,重在落实

第1阶段:前期准备。顶岗实习支教师范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备课、试教等准备工作;高师院校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配合下,进行选点和做好相关衔接工作。

第2阶段:岗位适应。支教生到达实习学校的第一周,在“双导师”(高校实习指导教师和被顶岗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见习,之后在被顶岗教师的帮扶下进行一周实习,保证支教生尽快进入角色,并能有效地独立开展工作。

第3阶段:顶岗置换。第三周开始,支教生开展独立教学和班级管理,被顶岗教师到高等院校进行脱产研修。充分发挥支教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完成由师范生向教师的转变;农村教师能真正走出去,接受高水平的培训。

第4阶段:总结反思。最后一周,被顶岗教师培训结束回工作单位,与支教生一起开展教学研究,总结和探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效果显现,“三方得利”

我们认为该模式做到了“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利于加强师范生的实践环节、有利于促进师范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通过置换脱产研修解决农村教师的工学矛盾,使他们能走出农村到高水平的培训院校安心学习;在培训模式上,采取“集中研修+影子教师”等方式,为他们量身打造具有针对性的学习形式和内容,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为乡村教学能手。通过师范生顶岗支教解决师范生实习走过场的弊端,使他们真正了解将来的工作对象和环境,强化专业思想、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实习工作切实收到实效;同时,使师范院校深入了解基础教育,加强高校与中小学的联系,真正实现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促进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师资培养培训质量。

二、精心实施远程培训,确保低成本高收益

在我区2010年“国培计划”的三个类别培训中,远程培训占总培训教师数量的92.7%,培训经费仅占费用总额的23%,实现了低成本、高收益。为确保大规模远程培训质量,我们采取多家竞争的策略和坚持必须“落地”的原则。

1.明确标准,公开竞争

我区通过招标遴选了五家具备资质的远程培训专业机构承担任务。在确定承担培训机构时,明确提出,当年的培训效果将作为下一年招标的最重要依据。评判标准就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受训教师对培训服务的满意度。为了做到客观公正,除了当地师训部门进行过程监控之外,自治区组织了专家组进行巡回检查和问卷调查,最后进行总结反馈。在今年评估中,五家机构有四家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得到了教师的认可。

2.针对需求,确保落地

为做到远程培训落地、切合当地实际需要,我们明确提出了“三线支持”和“三居于”的原则。“三线支持”,即“行政推动、专家引领、技术支撑”。为做好行政推动,我区将远程师资培训学分列入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办法,要求各地大力推进远程培训的实施,以解决工学矛盾、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开展大规模教师培训。为实现专家引领,我们要求远程培训机构与当地教师培训资源紧密结合,构建三级专家团队,辅导一线教师进行远程学习,做到网上、网下相结合。为确保技术支撑,我们要求远程机构和当地电教部门紧密结合,确保教师的远程学习网络条件。

篇8

远程教育因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其自身的便捷灵活性已经成为人们进行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主要方式,而辅导教师作为远程教育中的核心人物,其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着远程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对辅导教师的培训也就成了远程教育质量保证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了解了辅导教 师的工作内容、职责和能力要求以及目前国内外远程辅导教师培训的现状后,通过对网络教育学院教学主任和辅导教师的实际访谈,试图更加深入明确地了解目前国内高校网络教育学院对辅导教师的培训现状,从而发现实际情况与理论设想之间的差距和原因,以期为以后国内远程辅导教师的培训工作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

【关键词】 网络教育学院;辅导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8—0060—05

一、研究背景

远程教育中的教师分为三类角色,主持教师、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1]。由于远程教育教与学时空分离的特性,课程主讲教师和学习者之间往往不能够像传统教育中那样直接地沟通和交流,在教与学重新整合的过程中,除了媒体的作用,辅导教师就承担着直接与学生沟通交流并给予反馈的角色。中国远程学习者由于文化传统的原因往往比较依赖教师的指导与反馈,因此远程教育中辅导教师的地位就更加重要和突出了。可以这样说,远程教育中教学质量的保证、学生学习情况和课程成绩的真实公正的评定都依赖于课程辅导教师的工作。因此,辅导教师的工作是确保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2]同样的,对辅导教师的培训作为提高辅导教师能力和素质的主要方式之一,也间接地对远程教育教学质量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基于远程教育中辅导教师培训的重要影响和作用,我们在通过文献调研和专家访谈了解了远程辅导教师的职责和能力素质要求之后,想要通过实践的调研和访谈来了解我国远程教育实践中辅导教师培训的开展情况,并对照远程辅导教师的职责和能力要求,判断这些培训在塑造合格的远程教育辅导教师方面的效果和作用,从而对我国的远程教育辅导教师的培训提出一定的建议。于是,我们对北京地区几所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教育学院的辅导教师培训情况进行了访谈和调研,访谈的对象主要是网络教育学院负责教师教学工作的教学主任和一线的辅导教师。

本研究的研究目标就是基于前期的文献调研,对北京地区四所网院的辅导教师培训现状进行访谈调查,了解他们对辅导教师所进行的培训以及培训的形式和效果,并通过对四所网院培训现状的整理和分析总结出综合各个网院优势的培训建议,以期对我国远程教育辅导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和远程教育辅导教师的培训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通过访谈了解辅导教师培训的内容、形式和效果以及访谈对象对培训的建议和期望。访谈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采用通过前期的文献调研和专家指导编制的教学主任访谈提纲、辅导教师访谈提纲和远程教育学生访谈提纲,访谈的过程中尽量按照提纲内容来进行,同时也根据访谈的情境和各个网院的具体情况加入新的访谈内容以获得更加全面系统的信息。

(一)访谈提纲的编写

通过我们之前的文献调研和总结,对远程教育辅导教师培训的研究主要是从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效果和培训制度几个方面进行的。因此本研究的访谈也围绕这几个方面来进行,在访谈提纲开发的过程中结合了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同时更加突出对四所网院具体信息的调查。

根据以上对比维度和对各个维度现有研究成果的调研和总结,我们编写了相应的访谈提纲,同时为了从多个角度全面地了解这几所网院的培训现状,访谈对象除了辅导教师,还包括了教学主任和参加远程学习的学生,因此我们共编制了三套访谈提纲,分别针对辅导教师、教学主任和学生。

(二)访谈实施人员

实施本研究访谈任务的是3名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专业的硕士生,均具有扎实的远程教育相关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同时具有一定的利用访谈法进行研究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可以保证研究过程和结果分析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访谈对象

为了获取更加全面客观的访谈结果,我们的访谈对象不仅包括网络教育学院主管教学工作的教学主任,还包括一线的辅导教师以及参加远程学习的学生,表2是具体的访谈对象信息表。

三、访谈结果的整理和分析

依据访谈之前对比框架中的对比维度,对访谈结果的整理和分析也是从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培训效果和培训制度四个维度展开的。通过对四所网院的访谈,我们整理出了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制度等维度之间的对比信息,以期通过综合分析了解目前网络教育学院对辅导教师的培训现状并对其提出合理建议和意见,下表3为网院的辅导教师培训现状信息表。

下面是对访谈具体结果的整理和分析。

(一)辅导教师的基本信息和主要职责

篇9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县区级教师培训机构在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学历补偿培训、基本功训练、全员继续教育几个阶段。在每一个发展阶段,县区级教师培训机构都做出过杰出贡献。可以说,在镌刻基础教育卓越功勋的丰碑上,铭记着县市教师培训机构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新时期,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随着高校的合并、重组和扩建,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普及与提高,随着教师学历要求与层次的提升,一些县市教师培训机构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一定的压力与挑战。我曾经有幸在湖南省教育厅担任过七个年头的教师工作与师范教育处长,结识了许多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教师,常常为他们的聪明才智而自豪,也为他们的工作艰辛而于心不安。一些学校,环境艰苦,设施简陋,经费紧张,师资薄弱,办学条件相当落后;还有的学校甚至面临被兼并和改行的境地。令人欣喜的是,大多数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校长教师,面对困境,既不怨天尤人,也不自怨自艾,视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主动出击,争取领导重视和社会各界支持,积极科学谋划,大胆创新实践,闯出了一片片属于自己的崭新天地。

他们在属于自己的工作领域里,不断地播种、耕耘,积极地研究、探索,不断收获具有创新意义的喜悦。我案头上的这本《创新之路》就是他们实践探索的丰硕成果。她娓娓叙述着进修学校校长、教师与学校的不平凡的故事和经历。

《创新之路》精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40多篇经验论文,这些文章主要是湖南省部分县区教师进修学校优秀校长(书记)、副校长在工作实践和研究基础上对县域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总结与思考,反映了湖南省县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创新与特色。书中涉及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的机制创新、队伍优化、资源整合、职能转变、功能发挥、模式创新、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该书的出版发行将为广大教师培训机构提供可供参考的经验,为县市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以及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质量的提升提供范式,也将对提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和教师培训机构的地位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整体提高湖南省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主体、对象、内容、方法、手段、模式、组织结构、保障体系及其发展规律等,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要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服务基础教育的品位,既要研究中小学教育,也要研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特别是我们今天正处于一个转型时代,随着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知识更新日益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的渴求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对教师专业化水平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环境在不断变化,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等也在不断变化。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通过反复的实践和深入的研究,深刻理解社会变革和教育发展对教师继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准确把握当前教师继续教育的新特点。

《创新之路》研究和揭示了新时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具有的新特点、新规律:

第一,培训目标多样化。中小学教师队伍规模大,层次多,素质参差不齐,在教师培训的理念、目标、对象、内容、形式和方式方法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形成了培训层次立体化的特点。这就要求培训机构一定要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培训需求多元化趋势下的不同职称、不同年龄层次之间,不同素质水平之间,甚至不同地域之间,不尽相同的培训目标、内容、形式、手段的教师培训,因材施训,满足培训者个体的不同需要,切实保证培训的有效性。

第二,培训主体多元化。由于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之间在性质、目标、内容、模式、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有必要建立专门的职后培训机构作为培训的主体。但是,教师培训的主体更需要多元化,因为不同的培训机构具有各自的优势,可以通过优势互补,适应教师培训的不同需求。要在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综合性大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参与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县教师培训机构的服务与支撑作用。要着力建设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学校,将教师培训向参训教师岗位实践研修延伸和拓展,逐步形成教师培训主体多元化格局。在培训主体多元化的格局下,县区级教师培训机构必须不断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充分利用教研、电教等方面的优质资源,上联高校,下接中小学,形成培训合力,在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研训的组织指导、服务支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培训手段现代化。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教师培训手段也开始朝现代化趋势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因为其资源共享、培训团队与参训教师一体化、培训过程可交互性等优势,已经成为当今教师继续教育的一种主要手段。这种培训手段尽管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是,因为其快速、便捷、自主、互动、经济,能很好地解决工学矛盾和家学矛盾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欢迎。教师培训机构一定要适应现代化培训手段的需要,尽快从单一的传统培训手段中跳出来,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远程培训,加强远程培训辅导、管理和服务工作,严格学员学习过程管理,严格考核制度,切实提高参训率、学习率、结业率和培训质量。

第四,培训模式实用化。目前,开展教师培训主要采用院校集中培训模式、校本培训模式和网络培训模式。几种模式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因此,如何扬长避短,创新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培训模式,一直是我们这么多年来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世纪初,我们主动进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得到教育部师范司和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重点资助,课题研究提出并且在全省范围内试行“以校本培训为基础,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学分制为驱动手段,非学历培训和学历提高培训课程相沟通,政府、教师教育机构、中小学协同管理”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得到了教育部有关领导的认同与推介。

在实践的不断探索中,我们着力构建培训院校为指导、网络平台为支持、校本培训为基础的多元化网络校本培训模式,重构校本研修的运行机制和组织实施,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从培训的目标上,既满足学校的发展需要,也满足教师的发展需要;在培训的主体上,同时重视师范院校、培训机构、教育科研机构和中小学校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尤其重视参训教师主体地位、作用的发挥,强调教师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在培训的策略上,既重视理论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培训策略的应用,又强调问题探究、问题指导和专业引领,同时注重在实践应用中解决问题,提升专业能力;在培训手段上,将集中培训和分散学习相结合,互动交流与独立完成作业相结合,远程自主学习和参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用任务驱动,着重问题解决和案例分析,发挥专家专业引领作用,强调专家跟进指导、互动交流;在培训的组织和管理上,教育行政部门推动,教师培训管理部门监管,教师培训机构组织实施,实行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针对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出现的新特点、新变化,湖南省广大县区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校长们,他们一边实践,一边思考,一边研究,总结出继续教育许多规律和特点,同时也把研究的成果运用到工作实践中,使研究的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进一步促进了这项工作深入而有效的开展。

我曾经在《哲学诗话》中写道:未经过咀嚼的生活,是没有味道的生活;没有反思的教育,是不可能长进的教育。县区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校长们重视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总结出很多有价值的经验,把教师继续教育这项复杂的工作推向更高水平,更高境界,说明这个群体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群体,是一个善于钻研的群体,也是一个富于智慧的群体,说明我们正在从事的教师继续教育是一项大有希望的事业。我为这些校长们高兴,为他们通过实践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同时,也为湖南省在建设教育强省的进程中教师继续教育事业的欣欣向荣而倍感欣慰。

篇10

关键词:高校新任教师培训;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7-0027-05

高校新任教师培训是促进新任教师角色转变、提高他们的专业发展水平、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当前高校新任教师培训,主要面临两大新挑战。其一,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其二,部分高校新任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师教育。高校新任教师培训任重而道远。文章从我国高校新任教师培训的现实困境出发,阐述新任教师培训的基本要義,进而对其改革路径进行探析。

一、高校新任教师培训之现实困境

1 培训制度及相关保障缺失

我国高校新任教师培训的相关规章制度主要是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教师资格条例》以及1997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和《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规定了培训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培训的组织与职责、培训的主要形式、培训的考核与管理、培训的保障与有关待遇等方面,很少涉及新任教师培训。在该规程的指导下,全国各高师师资培训中心也忽视了新任教师培训。例如,教育部华东高师师资培训中心的“教师培训类别”仅仅包括国内访问学者、高级研讨班、骨干教师进修班、以毕业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教师进修班、助教进修班、专题研讨班、单科进修、高级研修班。

《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仅仅简单地对培训对象、培训科目与课时、考核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大致规定。根本没有提到培训时间如何保障、培训经费从哪里出这些最基本的实施细则。在暂行细则的指导下,各省颁布的诸如《关于做好××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有关具体事项的通知》中,没有具体规定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上的投入,更没有构建新任教师培训框架体系,只是规定培训科目以及培训费用。

2 培训内容狭窄

新任教师培训内容主要是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4门课程,总学时不低于110学时。培训内容狭窄具体体现如下:过分寻求全国统一,很少或没有考虑高校、新任教师自身的需求,针对性、可选择性不强;培训科目还是1996年、1997年确定的,近二十年不变,没有随着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高校教师自身发展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培训内容局限于部分教育基本理论与知识,实用性不强,没有涉及教育实践、相关教育能力的培养,难以引导教师把学到的知识与理论有机地与实际的教育教学相结合,难以形成实践智慧。

3 培训方式机械被动

高校新任教师培训方式机械被动主要体现如下:政府对新任教师培训的集中计划和直接管理过多,高校与新任教师自身没有主动地参与其中,高校只负责发通知,教师只是交钱、听课:在实际培训中大都采用课堂教学为主的灌输式讲授方式。近百人济济一堂挤在一个大教室里,培训者在讲台上对着书本或PPT念,新任教师在下面听,培训者与新任教师、新任教师与新任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和交流,形式过于枯燥和呆板。难以激发新任教师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培训内容在100多个学时内完成,很多内容难以深入展开,教师不得不念讲義、画重点,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很少考虑培训效果:大都采用短期内集中培训方式,培训难以形成长期性和常态性,难以真正实现培训的目标与功能。无疑,如何让新任教师培训方式多样化,更加灵活机动,多一些高校与教师的主动参与,多一些互动与沟通,多一些探究,多一些案例分析,多关注一些老师的需求、状态和反应,从而更好地发挥新任教师培训方式对新任教师教学方式的示范作用。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4 培训评价单一

当前高校新任教师培训评价就是在培训结束后采用纸笔考试的形式考察他们的培训情况是否合格,最后给他们一个总结性的等级或分数,从而区分优劣。无论是教师培训管理部门,还是新任教师本人,最关注的就是这个等级或分数。如果这个等级或分数达标了,新任教师就可以达到获取高校教师资格证书以及评职称的最基本条件。无疑,这样的培训评价太单一了,具体表现为“四有四无”:只有笔试,缺乏口试、教学实践及其他评价方式;只有针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评价,缺乏针对教育教学能力、师德等方面的评价;只有总结性评价,缺乏过程性评价:只有培训者与管理者评价,缺乏新任教师自评、互评。这种单一的培训评价,难以保证培训评价自身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全面性,难以准确地反映培训的质量和实际效果。

二、高校新任教师培训之基本要義

1 促进教师角色转变

新任教师一踏上工作岗位就开始了“我为人生”到“我为人师”的转变。“教师”是一个庞大的角色集,包含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角色。例如,教师与同事交往的角色,教师与学生交往的角色,教师与学生家长交往的角色等等。这里主要谈谈教师与学生交往的角色:教师至少扮演着教育教学组织者、学生学习指导者与合作者、课堂管理者、学生评价者、思想品德教育者、学生学习楷模等角色;教师在课堂外,还要成为学生喜爱和亲近的朋友。新任教师在学生面前要有个“教师样”,就要学会由“只管好自己读好书”向“如何教好书”、“如何教会学生学习”的转变,由“只考虑自己”向“考虑学生”转变,还要尽快改变自己当学生时的一些不良习惯,以一个教师的高标准、严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学生面前做好表率。

根据美国教育学家维恩曼(Simon Veenman)的研究成果,新教师遇到的最困难的10种问题依次为:维持课堂纪律、调动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处理学生的个别差异、正确公正地评价学生、与家长的关系与互动、处理学生个人问题、日常组织工作、大量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相对较少的准备时间之间的矛盾、人际关系、获得充足的上课资料。根据以上分析,解决这些问题能有效地促进新任教师角色转变。因此,高校新任教师培训要致力于解决以上问题,尤其要对实际教学情境中面临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引导他们懂得“怎样教”、“怎样才能教得好”,学会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情境进行决策、采取行动与控制。显然,当前偏理论的培训内容、机械被动的灌输式培训方式、单一的纸笔测验的培训评价,难以促进新任教师角色转变。

2 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结构、增长专业能力、提升专业道德的过程。可见,教师专业发展,从横向来看,有知识、能力、情感道德等不同侧面。教师要求具有双重专业(所教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虽然我国高校新任教师几乎都是刚毕业的硕士、博士,所教学科专业的知识、能力等方面达到了应有的水平,然而许多新任教师没有接受过教师教育,教育知识(理论)、能力(技能)等缺失。因此,在短期内解决高校新任教师专业发展在教育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缺失,应重视在新任教师培训过程中对这些缺失的方面加强培训。正如古斯基(Thomas R.Guskey)所言,当教师知识和技能“不足或缺失”或在实践中“无效”时,应建立培训范式(training paradigm),通过“不足-培训-掌握模式”(deficit-training-mastery model)来实施。

从纵向来看,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纵贯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过程,存在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此,国内外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伯林纳(David C.Berliner)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五阶段说:新手阶段-熟练新手阶段-胜任阶段-熟练阶段-专家阶段。刚进入教学领域的新任教师处于新手阶段。这个阶段一般经历1年,教师的任务是学习一些陈述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如一般的教学原理、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并熟悉课堂教学的步骤和各类教学情景,获得初步的教学经验。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态过程来看,前一个发展阶段是后一个更高发展阶段的基础,后一个发展阶段则是前一个发展阶段的目标和方向。教师专业发展就是在这样一种动态链接中不断提升的。如果新任教师没有在新手阶段为后续发展阶段奠定基础,就会止步不前,其专业发展水平永远达不到专家阶段。总之,无论是从教师专业发展的横向还是纵向而言,都要重视新任教师培训,尤其要关注教育教学理论的掌握与利用、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师德的提升。

3 提高高等教育教育质量

自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巴黎召开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以来,如何保证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为21世纪国际高等教育政策与行动中的核心理念之一。为了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我国颁布并启动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工程。例如,“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2000)、《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1)、“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03)、《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201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012)等等。

无疑,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对教师素质、教育教学水平等各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样对教师培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以及小班制的推行,每年增加几万名专任教师,例如2009年专任教师共129.52万人,比上年增加5.77万人,2010年又增加4.79万人。新任教师作为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师德、职业素养如何,直接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密切相关。因此,应改革当前高校新任教师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素质,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服务。

三、高校新任教师培训之路径选择

1 完善培训制度及相关保障

修订我国当前《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中关于教师培训的内容与条款以及《教师资格条例》、《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中的内容和条款,健全和完善新任教师培训的各项配套规章制度,如与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与教师资格的再认证以及教师的考核、晋升有机衔接。在此基础上出台专门的高校新任教师培训制度。同时,高校新任教师培训制度与修订后的系列法律法规相配套,作为新时期新任教师培训的制度保障,使培训常态化、制度化。

重构的高校新任教师培训制度及相关保障主要解决两个大问题。一是改变政府对高校新任教师培训的集中计划和直接管理,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培训中心集中培训、高校自主组织、教师自我提高”四位一体的培训新体制,明确政府、高师师资培训中心、高校、新任教师个人等主体的权责,并对培训目的、原则和要求、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者、培训时间、培训经费、培训评价与考核等各个方面提出指导性要求,保障培训顺利实施。二是拓宽高校新任教师培训经费筹措渠道,建立多元经费投入体制,明确并落实专项经费,保障经费的供给,并提高经费使用率。将高校新任教师培训经费列入各级政府预算,中央和地方设立专项经费,高校建立新任教师发展基金,并明确其划拨的来源与具体比例。同时,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建立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捐资支持教师培训的激励机制与补偿机制。

2 优化培训内容及其结构

拓宽高校新任教师培训内容,重视理论性,更重视实践性;重视知识积累,更重视能力提高;重视观念的更新,更重视行动的改变。根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新任教师的实际需求,以一些热点、难点、重点问题为切入口,选择一些必需的、有长远价值的培训模块以及新任教师在工作上最想解决的困惑、最感兴趣和最想学的问题为培训专题,包括角色转化模块、师德建设模块、教材分析模块、教学方法与技能模块、教学观摩与实习模块、计算机技术与课件制作模块、班级与课堂管理模块、教学改革模块等板块。每个模块都由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两部分组成,有的放矢地解决新任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实际中将要遇到的问题,实现学用结合。

增大高校新任教师培训内容的选择面,增加培训内容的个性化、多样性、菜单化和选择性。充分考虑教师的个人素质、学科背景、教学环境、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等实际情况,设置大量的任选培训内容。加大培训内容中的选修模块的分量,引导他们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更好地实现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他们的发展。

3 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

高校与新任教师自身从培训的从属和边缘地位走向中心和核心地位,在功能上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运行上更加灵活机动。高校立足本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经过遴选与双向选择,为新任教师配备教学导师、科研导师,新任教师在导师的引领下,参加各种教研和科研活动。如课堂观察与记录、集体备课与设计教案、说课活动、听导师的课和评析活动、自己上公开课与评课、撰写课后总结、科学研究等。同时,搭建新任教师培训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更新快、信息海量以及开放性、灵活性、交互性和共享性等特点和优势,提供优质培训资源,使网上培训学习成为新任教师自主进修学习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另外,引导新任教师常常主动反思自己在教学方面的成败,获得启示和感悟,不断提升自我。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G.J.Posner)所言,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教师的成长公式为“经验+反思=成长”。通过学校搭建平台,导师榜样示范、行为矫正、肯定、激励以及新任教师自学、自我反思等方式帮助新任教师形成实践智慧,提升教学水平。

在培训中,根据具体的培训内容灵活采用适当的培训方法,如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问题分析法、收文篮练习法、现场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以及根据培训内容设计的相关练习和拓展活动等,激发了新任教师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在相互交流和思想碰撞中产生新的认识。将新的理念和做法渗透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

4 实施发展性培训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