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6 17:04: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篇1

---淮纺路小学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经验总结

淮北市相山区淮纺路小学 王海彬 徐 荣

[摘要]

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继承弘扬中华文化经典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利用少年儿童最佳记忆能力时期组织经典诵读,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增强师生文学功底,启迪心智和提升文学素养。

近几年来,淮北市淮纺路小学的经典诵读活动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力争通过“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活跃学生的思维,陶冶师生的情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提升师生的语文素养,努力打造书香校园,力争“让读书成为习惯,让经典点亮人生”成为淮纺路小学的特色办学文化之一。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淮纺路小学的孩子们带来一片春色,必将激励我们要努力把经典诵读活动开展下去,一定会将中华文化传承下去,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我们相信,只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努力,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淮纺路小学的校园必定溢满浓浓的书香。

[关键词] 读书习惯经典书香校园

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将经典诵读进行课程化研究,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是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师生健康成长、提升师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继承弘扬中华文化经典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利用少年儿童最佳记忆能力时期组织经典诵读,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增强师生文学功底,启迪心智和提升文学素养。

目前,国学经典教育正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蓬勃开展,并且纷纷走进校园。台湾师范大学教授王财贵曾经说过:“儿童诵读经典,表面上看,是另外抽出一些时间来诵读经典。实际上,诵读经典的孩子,学习能力提高以后,学习成绩也更优秀了。”小学生诵读中华经典,可谓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近几年来,淮北市淮纺路小学的经典诵读活动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力争通过“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活跃学生的思维,陶冶师生的情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提升师生的语文素养,努力打造书香校园,力争“让读书成为习惯,让经典点亮人生”成为淮纺路小学的特色办学文化之一。

为了更好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淮纺路小学坚持每天保证学生有三十分钟的诵读时间。学校能充分利用每周上、下午第一节课前10分钟时间,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领读、自由对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诵读。每节语文课前的五分钟,坚持开展经典诵读“微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微课堂”教学的作用,让学生“一课一收获”,厚积薄发,日积月累。同时,各班每周一节经典诵读课,将本周所诵读的古诗文全面复习,或在班级内举行诵读表演。在每周的写字课时间,将当周所诵读的古诗词,通过书写加强记忆。每天回家复习20分钟,和家长一起诵读,营造浓厚的家庭诵读氛围。

在诵读时间上,各班级灵活安排,可以利用零碎时间,让学生多接触经典,多读多背,使经典诵读活动成为学生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

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关键要确保活动的实施。淮纺路小学通过不断的摸索、实践,通过“四条途径”、“三结合”、“三化”,积极推动经典诵读活动的大力开展。

创造“四条途径”,激发诵读兴趣。(1)一听:听广播。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开设“天天经典诵读板块”,由教师、学生主持、播音,其内容有经典朗诵、赏析以及有关经典的趣闻轶事等。(2)二看:通过校园宣传栏、黑板报、手抄报、走廊墙壁宣传画,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经典佳作佳句,在有意、无意之中潜移默化地记住传统文化经典。(3)三抄:让学生做经典卡、办经典诵读手抄报。(4)四赛:学校每学期都要进行一次经典诵读方面的竞赛,以赛促读,努力扩大学生的经典诵读量。通过活动,来检测学生诵读方面的效果,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热情。

通过“三结合”,在活动之中落实方案。

(1)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根据语文教学的计划要求,除了要组织学生背诵年级经典诵读读本外,我校还要求语文教师在上课前进行5分钟的经典诵读“微课堂”教学,做到“一课一收获”,日积月累,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在考试时,将经典诵读检测纳入学生成绩的考核项目之一。

(2)与少先队的养成教育活动相结合。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别组织人员编写《淮纺路小学(低、中、高年级读本)经典诵读读本》。学校要求各班利用周二的少先队活动课,专门进行经典诵读,不同的年级诵读的内容不同。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如:师生共读经典;推荐“班级经典诵读之星”;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区级的经典诵读比赛,检验学校经典诵读开展的成果。

(3)各种时间紧密结合。每天早上、下午预备铃前10分钟定时集体诵读,学校检查;每天上、下午放学时集体诵读;每周一全校师生国旗下集体诵读;每周经典诵读课,语文教师指导诵读;班级检查、比赛诵读。

制定“三化”政策,保证经典诵读活动有序开展。

(1)诵读活动制度化。为了使经典诵读活动更好的推进,开学初,学校把经典诵读活动列为2014年度学校特色办学项目,教导处认真制定了本学期的经典诵读活动计划,将经典诵读作为常规工作纳入到学期的绩效考核制度中,并成立了检查督促小组。学校规定每天上、下午的课前十分钟由专人带领学生诵读。同时,为保证诵读的质量,每个班级制定适合本班的备课计划,每个年级制定年级备课计划,并写好经典诵读备课,教导处定期对备课进行检查,以此督促老师扎实做好这项工作。

(2)诵读活动规范化。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学校及时召开了年级组长、班主任及语文老师会议,把经典诵读活动落实到个人。在诵读时间的安排上,为了不增加师生的负担,使诵读活动长久开展下去,我校采取了“吃零食”的办法,统一利用每天上、下午的课前十分钟,放学送路队时,由班主任老师带领全体学生进行诵读。就在这三个很短的时段里,坚持每天人人诵读不少于30分钟,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让学生积累背诵了一大批经典古诗文。此外,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全校师生在一起诵读经典,每周诵读内容都不同,并安排诵读经验丰富的老师带领大家诵读。全体师生的诵读,整齐而有力,诵读声回荡在整个校园,最终形成一个荡人心魄的宏大场面,不断增强人气的凝聚,发挥出经典文化涤荡人心灵的效用。

活动开展至今,每当上课前的十分钟铃声响起时,校园里立刻传来朗朗的诵读声,操场上空无一人。放学时,队伍中再也听不见讲话的声音,耳边是整齐响亮的经典诵读声。

(3)诵读活动深入化。营造氛围,让经典文化走进校园。为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诵读经典,传承国学,启迪学生智慧,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该校精选了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寓言、古诗、成语故事配图打印在墙上,并把《弟子规》内容,做成喷绘,张贴在教室走廊的墙壁上,让学生在观赏的同时进一步感悟传统文化的厚重和所蕴含的哲理;利用校园广播系统、宣传栏,营造了古诗文诵读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全天候沐浴在中华经典文化的氛围中。

为了检验经典诵读活动的效果,淮纺路小学采取每学期举办经典诵读展演活动、平时课上班班传唱古诗词活动、传统节日诵读古诗文比赛活动、期中、期末进行经典诵读测试活动等,以此促进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激励学生的进步。

同时,学校努力使经典诵读活动通过学生向家庭和社区辐射传播,

学校通过《传承中华经典---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和社区宣传活动,

让家长了解中华传统经典文化对学生成长的作用,鼓励学生与父母开展“亲子共读经典”活动。家长和学生同游书海,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以家长读书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在孩子每天放学后、睡觉前,拿出20分钟,与孩子一起阅读,小手拉大手,让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之花开遍每一个人的心中,为构建和谐社会和书香家庭起到了星火燎原的作用。

目前,淮纺路小学的经典诵读活动正扎实有序的开展,无论是学校少年宫的经典诵读室,还是各班教室;无论是上学路上,还是放学途中;无论是花前,还是树下,甚至菜市街、超市,都有淮纺路小学学生经典诵读的声音。在经典诵读活动中,广大师生耳濡目染、心领神会了“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

经典古诗文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瑰丽的珍宝,对铸就学生品格、激励志向、丰富知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淮纺路小学深入开展中华诗文诵读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在经典诵读声中,老师们变得更加善解人意,心灵更加阳光,工作更有精神;孩子们在经典诵读声中,变得更加规矩、可爱,有礼有节,而这将为孩子们的人生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学校的管理和发展增添激情,注入活力,从而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底蕴,营造书香校园。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仅在2013年度,淮纺路小学就先后荣获安徽省“家校名校”、安徽省“双创建”基层关工委先进集体、淮北市“养成教育示范校”、淮北市“五好关工委合格学校”、淮北市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优秀学校、相山区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示范校、相山区学校管理工作目标考核小学组第一名、相山区教育系统“十佳书香校园” 等多项殊荣。并在2013年5月先后荣获淮北市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二等奖、相山区“传承中华经典共筑中国梦”经典诵读比赛第一名。2013年12月,淮纺路小学的经典诵读节目《飞天梦中华情》再次荣获相山区中华经典诵读大赛第一名。

但是,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中,淮纺路小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个别教师对活动开展的认识不够,参与的热情不够高涨,致使有点班级参加学校经典诵读竞赛的成绩不太理想,与学校的要求还有些距离。这还需要学校加强管理,加大宣传的力度,从根本上调动全体师生开展经典诵读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经典诵读好像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淮纺路小学的孩子们带来一抹春色,必将激励他们要努力把经典诵读活动开展下去,一定会将中华文化传承下去,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我们相信,只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努力,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淮纺路小学的校园必定溢满浓浓的书香。

篇2

关键词:经典诵读;德育;应用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现代的初中生社会经验不足,看待问题比较片面,但是又很逆反,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家庭和学校比较关注的问题。教育实践经验证明,经典诵读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学校特意以北山中学初二(10)班、初二(15)班和初二(20)班的全体学生为对象,在他们之间率先实行经典诵读,以便在学校范围内全面展开。

一、经典诵读在学校德育中的重要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出了中华民族诚信友爱、温文尔雅的品质。同样的,在中学生中开展经典诵读,可以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道德的熏陶和感染,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首先,古时候的经典隐含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可以指导学生正确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立足于我们的社会;其次,在学生中进行经典诵读,可以使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高尚的人;总之,学习经典诵读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道德水平,教会学生如何开阔视野,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经典诵读在德育中的具体运用

1.经典诵读的内容要保证原汁原味

我国的传统经典内容博大精深,覆盖领域广阔,在学校进行经典内容诵读时可以选择适合学生德育发展形成的内容。比如,有学者认为《三字经》中孟母三迁过于强调外部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对学生成长不利。其实这种做法大可不必,我们学习经典,让学生经典诵读就是应该尊重经典原文的思想,保证诵读的内容是原汁原味的,当然,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可结合当今社会形势以及学校现实特点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教育。

2.经典诵读的内容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

在经典诵读时一定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起来,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德育形式,调动学生的诵读积极性和探求知识的愿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1)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国学经典的感染和熏陶,在班级文化建设上结合经典诵读内容和学生作品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布置,既可以增加学生对经典诵读内容的感受体会,也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班级的主人翁责任感;另外,也可在校园的文化长廊里张贴有关经典诵读内容,既可以美化校园环境,也可以使学生在这种全校浓厚的文化德育信息中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

(2)各科学科领域的强化渗透。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语文、音乐、美术、书法、体育等各方面内容。学校也可以结合这些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进行教育。比如,在学习语文时可以结合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诗篇对学生进行德育。在体育课跳绳等活动项目时可以结合《三字经》或者《弟子规》等让学生边跳边读,进行德育渗透。总之,学校要加强各个学科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强化渗透,确保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3.在班级管理中深化国学经典

班级管理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的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做好班级管理的前提,在班级管理中,可以依据国学经典,丰富班会内容,在我国的经典中《三字经》《弟子规》中有许多优秀内容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它们在“忠、孝、礼、仁、义、智”等方面都提倡人的全面发展以及良好道德的重要性。班主任可以根据这些诵读内容结合本班实际情况把这些必备的道德素质细化于自己的班级管理之中。比如,像“凡出言,信为先,过能改,归于无”等是对学生进行人格信誉教育的典型,教育学生要忠诚待人,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再比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通过这些经典诵读可以使学生明白光有远大的理想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付出自己的实际努力等。通过这种活动可以使“仁、义、礼、智、信”等慢慢转化为自己的班级文化。总之,在初中班级管理中利用国学经典诵读等其他活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4.在社会实践中升华经典诵读

学校要紧紧围绕通过经典诵读加强德育这个主题开展各种社会活动。比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等传统节日,在此期间选择一天作为“经典诵读日”展开各种民俗活动,诗词歌赋诵读比赛等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从而营造一种浓厚的诵读氛围;另外,经典诵读里面还有许多记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优秀诗篇,比如,勤劳简朴、勤学好问的美好品质;中华民族共同抵抗外来入侵者的爱国情怀;以及尊老爱幼、忠孝节义、威武不屈等许多崇高品质,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宝贵财富,使学生从小就具有“民族情结”,通过经典诵读可以使学生受到浸润、熏染,养我中华浩然之气,育我民族精神之魂,传承民族精神。总之,学校要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自然而然的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

5.经典诵读活动要以德育德,螺旋上升

纵观我们的传统德育课堂,教师说得多,学生听得多,但结果却是学生仍然我行我素,不思改变和进取,而经典诵读活动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可以以德育德,使学生的德育呈螺旋上升趋势,并且在活动中重在学生自己感悟、体会。因此,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我们要把经典诵读作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突破口,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学生心底扎根,让其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在经典诵读积累的过程中自然受到熏陶和感染,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

总之,在当今形势下,我们要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把继承诵读历史和开拓创新的精神结合起来,严格贯彻落实中央政策精神,坚定信念,让学生在经典诵读中,在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中,逐渐明白做人的道理,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王晓艳.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J].学周刊,2011(11).

篇3

一加强诵读组织建设,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的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得到空前提升。总书记在纪念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强调了高校的第四种职能:传承文明。我校党委、校行政高度重视经典诵读行动,将“中华颂·经典诵读”活动与思想道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教学质量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将其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其作为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学校传承文明的重要手段。学校成立“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领导小组,校语委主任、副院长担任组长,教务处处长担任副组长,小组成员由教务处、学生处、宣传部、团委、工会负责人和各院系党总支书记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校语委办,教务处副处长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规划部署试点工作,明确责任单位,建立协调机制,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学校投入30万元经费建设课程、开展活动、组织竞赛,保障经典诵读行动落到实处。

二开设经典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我校为实现“创新性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着力搭建“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高素养、重责任”的培养平台。我校将经典诵读行动纳入到“高素养”平台,在“大学语文”、“普通话”等课程中融入经典诵读内容,新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应用文写作”、“硬笔书法训练”、“书法赏析”、“经典诵读篇目赏析”等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供学生选修。在“普通话”课程中增加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的内容,学时由12学时增加到24学时,学分由1学分增加到2学分。“大学语文”由公共选修课任选改为必选,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学习,提高素养。在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对外汉语、英语、法学以及师范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增设经典诵读能力训练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经典诵读能力训练,让他们了解经典、爱上经典、能够高水平地诵读经典,将来担任语文教师时可以引导更多的孩子喜爱经典,延伸参与经典诵读的人群,培养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接班人。

三创新经典诵读载体,开展诵读系列活动

学校充分依托学校教育资源和优势,发挥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相关课程、课外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和平台,积极实施“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使其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传承民族精神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高校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学校语委办重点开展了六项活动:

(一)学生“万人诵经典”,拓展学生参与面

团委、社科部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教学单位开展“万人诵经典”活动,要求3000名学生走上讲台诵读经典,10000名学生聆听经典,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锻炼学生勇于表现的胆量。活动开展以来,受到教学单位的高度重视和广大学生的欢迎,在校园的修读点、教学楼内,许多学生大声诵读,全校掀起了诵读经典的热潮。实践证明,经典诵读不仅有利于熏陶大学生良好的语感,更有利于大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增强表达能力[4]。

(二)教师诵读强师德,提高教师积极性

学校工会结合迎接党的生日,组织开展“迎七一、强素质、中华诵”教职工诵读经典大赛,提高了教师参与经典诵读行动的积极性。在比赛中,各代表队的参赛选手用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诵读表现手法,诠释了经典作品深邃的思想意境,表达了全体教职工传承中华美德、增强爱国情感、弘扬文明新风、促进社会和谐的良好意愿。

(三)“经典诵读行动”周,强化推进掀热潮

学校积极开展“经典诵读行动”周活动,要求各院系、班级开展“诵读经典、传承文明”诗歌、散文朗诵比赛。各院系活动形式多样,内容精彩,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中文系注重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组织学生开展普通话知识介绍活动,举办语言文字知识现场咨询、经典知识展示、诵读技巧讲座等活动,吸引许多学生咨询、参观、聆听。

(四)“经典诵读”辅导课,丰富内涵提升水平

为引领广大师生更加广泛深入地感受领悟中华经典,加深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了解和热爱,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自觉性,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学校语委办邀请国家级、省级普通话测试员为大学生作了20多场“经典诵读”和普通话知识讲座,宣传经典篇目内容,推广普通话知识,6000余名学生现场聆听。活动的开展,加深了学生对经典的理解,培养了他们诵读、书写及讲解经典能力,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及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丰富了“经典诵读行动”的内涵。

(五)“普通话诊所”一对一,分类辅导共提高

学校选派部分优秀的国家级、省级测试员担任“普通话诊所”的“坐诊医生”,开展诵读经典辅导活动。每周定期向学生开放,传授调节气息的方法,教授诵读的要领,了解学生诵读经典、讲说普通话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对学生进行普通话模拟测试,指出存在的“病症”,开出“药方”,帮助学生提高诵读能力和普通话水平,真正使广大学生“爱诵读、会诵读、擅诵读”。据统计,“普通话诊所”已接待学生3000余人。

(六)校内诵读选拔赛,创先争优塑精品

学校组织开展了德州学院学生经典诵读比赛,由学校语委办主办,教务处、中文系承办,比赛通过院系预赛、学校决赛的形式开展,院系推荐集体组、学生组分别参赛,中文系组织、推荐留学生参加留学生组的比赛,部分校领导、有关部门负责人、院系书记、普通话测试员担任评委。比赛得到了院系的大力支持和同学们的热烈欢迎,纷纷组织院系预赛,邀请普通话测试员担任指导教师,热情高涨,积极备战。

为做好留学生诵读经典的工作,中文系领导安排国家级测试员对留学生进行一字一句的指导,解释经典内容,诠释经典内涵,教授其发声的方法、语句的抑扬顿挫,使其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掌握中华经典的学习方法。留学生耐心求教,反复练习,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提高了诵读经典的能力。

四培育经典诵读师资,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经典诵读师资培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和自我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聘请名家来校讲学,挖掘经典的丰富内涵,提升我校教师和学生对经典的认识和理解水平。选派部分教师参加国家、省语委举办的师资培训班,到名牌高校进修学习,积极培育经典诵读的师资水平。

学校充分发挥国家级、省级测试员的作用,引导测试员勇于担当“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的宣传员、“经典诵读”的讲解员、普通话培训课的辅导员、“普通话诊所”的诊断员、语言文字网站的建设员、服务地方的推普员、地方方言的保护员、语言现象的研究员。学校举办经典诵读辅导班,各院系选派辅导员、班主任、学生代表参加培训。

学校教务处与宣传部、团委、工会、中文系等多部门合作,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上到学校、下到宿舍,通过校报、广播台、校电视台、校园网等媒体开辟专版、专题节目、专栏,宣传和诵读经典篇目,使经典著作深入人心。通过系列活动,以校风带学风,以学风促校风,校园内形成诵读经典名篇的热潮。

五经典诵读深入人心,育人水平不断提升

通过经典诵读行动的开展,我校精神文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强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到增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明晰、正确,勇于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得到提升,更加明确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文化素质、道德修养有了很大提高,学校的育人水平不断提高。

(一)涌现出许多爱心助人的典型

音乐系2009级学生刘金元和邹君心系社会、关爱他人。在返回学校的路上,共同救助了一位摔伤老人,德州电视台《直播德州》栏目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外语系学生张丽和父亲发生车祸,,外语系全体师生为其捐款,《齐鲁晚报》对此进行了报道。

(二)涌现出许多奉献社会的典型

中秋节前夕,医学系20余名学生志愿者到博爱养老院,为老人们送去节日问候。体育学院10名大学生深入农村,开展“镜头记录新农村”社会实践活动,被《中国大学生在线》等媒体报道。汽车工程系走进社区,举办了红歌会。经济管理系6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和环卫工人一起上街清扫,积极参与创卫。

(三)获得多项表彰

在2011年“中华诵·2011经典诵读大赛”全国比赛中,1项作品荣获集体组三等奖、3项作品荣获优秀奖。在山东省选拔赛中,学校荣获最佳组织单位奖,4项作品荣获一等奖,4项作品荣获二等奖。

参考文献

[1]语用司推普处.“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暨经典资源库建设启动仪式举行[J].语文建设,2010(6):61.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经典诵读;价值;途径

一、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价值

1.时代对民族意识和民族思想的呼唤

在这个物欲横流、利益至上、价值观混乱的时代,人们精神世界的基石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人在混乱中迷失了人生的方向。这股思想意识的混乱也波及到学生的意识形态,面对纷繁变幻社会现象和巨变的社会结构,许多学生失去了自己的理想和奋斗方向,仅仅将学习和升学、生存联结起来,造成学生精神家园荒芜、人格存在缺陷、道德底线不断溃退、人生境界仅停留在求生的高度,削弱了学生的民族、社会责任意识,也影响了学生的自身发展。许多有识之士都提出了通过展开中华传统经典的诵读,从青少年开始重新构建人们的精神家园。

2.诵读中华传统经典的意义和价值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其中的许多文学作品记录了民族基因的最高智慧,凝结了古人对人生价值、人生态度、社会责任以及人和自然关系的观察和思考,流传至今仍放射出耀眼的光辉。指导高中生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不但能够拯救现阶段的民族文化衰落、弥补中华文化断层,还有助于学生接受优秀古诗文的熏陶,不断充实精神生活,从古人的思想中汲取朴实而永恒的人生元素,实现心灵的回归,重建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意识形态和青少年的精神家园,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提高人生境界。从语文学习方面而言,诵读经典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领悟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的敏锐性,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不断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途径

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沐浴文学之光、启迪人生智慧、丰富语文积累、提高语文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诵读经典活动,力求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外校内相结合。让诵读经典活动,不但成为语文学习、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而且成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抓手,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伴随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成为学生人生的“伴侣”。

1.每天定时进行文学欣赏

经典诵读和语文教学方向不完全等同,它在语文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又高于语文学习,更注重利用文学元素浸润学生的灵魂。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积累、学习方法的指导、解题技巧的培训,相对比较枯燥;而经典诵读则注重对古诗文赏析,学生从文学性、艺术性、情感的表达,或从古诗文描绘的意境、语言的气势或精美等角度进行赏析,提升学生对文字的领会、对人生的感悟、对社会的责任等,是更高层次的语文学习。教师每天利用课前或课后十分钟,或教师、学生讲解,或观看赏析古诗文的视频,以此为学生指明诵读经典的方向、示范诵读经典的方法。这些文学经典可以是来自高中《语文读本》的作品,也可以是电视热播的讲坛对象。比如,以《山鬼》为例分析屈原诗歌中“香草美人”形象,理解作为委婉设喻、曲折表达对明君的呼唤,以及暗喻自己高洁的情操和远大的抱负。也可以选择于丹讲论语的视频播放,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解读经典,理解古人的行为准则对当下的进步意义,从而带动学生的课下阅读。

2.课外阅读实行“任务”和“个人爱好”兼顾

目前的高中生学习、升学压力极大,很少有人能主动去阅读经典、汲取其中的营养,因此,教师布置“任务”就成为展开诵读经典活动不可避免的手段。但是,不是每个学生对每部经典著作都感兴趣,部分学生制度某部经典中某一份内容感兴趣,如果教师强迫学生阅读不感兴趣的东西,不但不能达到阅读经典的目的,反而增加了学生的畏难心理和敌对性。因此,教师在推进诵读经典活动中要坚持布置任务和个人爱好兼顾的原则,教师为学生划定阅读范围,给学生留下自己选择的余地。比如,教师可以安排某个阶段学生课下阅读《论语》。至于学生是阅读原著还是阅读翻译的文本,还是观看于丹讲论语的视频,就由学生自己选择,只要能达到了解其思想精髓的目的即可。

3.定期展开诵读经典集体活动

诵读经典活动不但需要渗透到每一天,还需要定期举办学校、年级或班级的集体活动。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就某一经典著作展开讨论,可以是阅读经典的心得感受,可以是和阅读经典相关的演讲活动,也可以是古诗文朗诵、背诵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旨在出发学生的兴奋点、掀起诵读经典的浪潮,推动诵读经典活动的深入、持续发展。

4.鼓励诵读经典活动由校内向校外延伸

诵读经典活动不是课外作业,更不是学生必须完成的硬性任务,而是阅读习惯和爱好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星期天、节假日的大块时间进行经典诵读。为促使诵读经典活动顺利进行,教师可以配合学生的家庭作业和假期作业进行。比如,布置和经典阅读有关的日记和作文题目;鼓励学生观看“百家讲坛”讲解经典的节目,游览历史文化公园、和历史名人有关的名胜古迹等,这些活动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促使阅读经典活动成为学生的内心需求,实现由校内向校外的延伸发展。

三、经典诵读活动是语文教学的“回归”

古人提出的“文以载道”已明确了文学作品的育人功能。而经典诵读活动正是从古诗文的“文学”角度入手,注重以文化的浸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让学生自由从作品中汲取营养。在文化元素的浸润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中,不断丰富学生的积累,逐步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敏锐感知,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经典诵读活动是超越应试教育的语文教学的回归,是实现语文学科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潜移默化实现育人功能的有效尝试。

总之,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活动,既是时代的呼唤和需求,也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语文学生的延伸和提高,是实现语文育人功能的良好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篇5

一 诵读经典,传承文化

列宁说过:“历史是爱国主义的源泉。”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最大的财富就是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就是历经沧桑流传下来的国学经典。对学生进行诵读经典的教育,就是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根基,让他们在非常深厚的经典诗文中接受熏陶和感染,在经典之作中汲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寻根固本,弘扬传统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 诵读经典,提升素养

1.诵读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第一,诵读经典使识字量和注意力得到提升。在诵读《四书》、《五经》、《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等经典诗文中生僻字较多,需要学生在诵读中注意并识记,久而久之,学生的注意力和识字能力均得到提升。研究表明,0~13周岁的孩子最具有背诵的潜能,即使你不叫他背诵经典诗文,他也会不自觉地学记大人的口头语,或电视的广告词,而且现在的许多国学大师从小就背诵《四书》、《五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经典。语言学家季慕林老先生就倡导小学生背古文。在《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中季老主张“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他认为小时候背的,忘不了。

第二,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得到提升。由于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经典诗文,在熟读成诵中自然会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感悟。对经典诗文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亦有不同的理解,时间久了就会厚积薄发,学以致用。许多学生在平时回答问题、习作、日记中会不自觉地引经据典、出口成章。如看见春天柳枝发芽,便会自然吟诵“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看见溪水融化,群鸭嬉水,“竹外桃花三二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便会脱口而出。在今年的玉树地震后,电视台播放总理亲临受灾现场指挥救援,有一位同学在日记中写到“温爷爷作为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让人感动,我以后也要‘为中华之兴盛而读书’。”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学生在诵读经典中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第三,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有所提升。由于我们只要求学生能够诵读,而且诵读方式多样,采取只表扬不批评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诵读兴趣,学生在诵读经典中增强了语感,感受到语言文字带来的快乐,奠定了语文基础,通过同文本对话,同作者对话,与作者及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共忧,从而视野开阔,智慧流溢,阅读理解能力进一步得到升华,自然而然地激发起阅读的兴趣。

2.诵读经典,提升思想素养

诵读经典,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在熟读成诵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使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及家庭、社会的人际关系得到改善,道德素质得到提高。我在诵读经典中就充分利用《弟子规》的诵读来规范学生的行为,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

第一,边让学生诵读,边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来指导学生践行《弟子规》,不仅要求学生诵读,而且要理解、要践行。如诵读《入则孝》部分时,引导学生做到“父母叫你要立刻答应,父母让做的事要及时做;对父母的教诲要认真地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要学会感恩,受委屈时多想想父母亲人的好处,原谅他们的错误”等。诵读《出则悌》部分,则引导学生了解出了家门在社会,在学校要能够顺从长上,尊师重教,尊老爱幼,讲究礼仪。诵读《谨》、《信》、《泛爱众》时,要求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做到“诚实守信、正直善良,注重仪表、讲究卫生,团结友爱、勤俭朴实,明辨是非、知错就改,人人平等、知恩图报,谦虚谨慎、积极上进”。在诵读《余力学文》时,引导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了解并掌握读书的方法及读书时应注意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读书方法。

第二,为了激发诵读兴趣,可将《弟子规》配上音乐编成《经舞操》,使诵读活动与文体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在肢体表演中体会到《弟子规》的深刻含义。诵读活动使文明礼仪深化普及,孝亲尊长蔚然成风,懂得了“长者先,幼者后”的道理,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的多了;读了“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之后,与父母顶嘴的现象少了,懂事的孩子多了。

三 诵读经典,提升综合素质

篇6

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学校应高度重视经典诵读工作,成立诵读工作领导小组,使领导率先垂范,使教师全员参与,使学生日有所诵,热情高涨。

二、营造经典诵读氛围

“环境育人”已是尽人皆知的教育信条。教师可在校园为学生营造浓郁的诵读氛围,让经典浸润校园。一廊一柱、一室一楼都可展示经典佳句,每个班级也可创造富有特色的诵读环境,如开辟“我爱经典诵读”、“经典伴我成长”等专栏,让校园文墨飘香,书声琅琅,使学生走进经典,学习优秀文化。

三、师资力量

建设一支业务精湛、能力超群的诵读师资队伍,是开展经典诵读的有力保障。学校要成立教师诵读俱乐部,建立学习制度,组织教师参加诵读培训和诵读活动,拓宽视野,提高教师的诵读水平。

四、精选内容,开发校本课程

为了使诵读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应从丰富语文教学内容的角度出发,开发校本课程,编写适合学生诵读的篇目,以国学经典名篇为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分类诵读,循序渐进,体现校本诵读教材的经典性、序列性和趣味性。

例如,一年级可以阅读《千字文》和短小有趣的童谣。由于《千字文》所选文字,大都是常用字,一年级学生易于识读。二年级可以阅读《三字经》和充满生活趣味的儿童诗。《三字经》是中国早期的启蒙读本,自成系统,流畅和谐,易读易诵,家喻户晓;内容涉及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使学生诵读起来既有兴趣又能增长知识。三年级可以阅读《弟子规》和课内文本的精彩片段。《弟子规》是启蒙养正的最佳读物,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规范。诵读《弟子规》,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敦厚善良的品性。四年级可以古诗文诵读为主。古诗是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最光辉灿烂的一页,让学生从小学习这些文化尤为重要。五年级可以阅读《论语》和现代诗歌的经典篇章,如冰心的《纸船》、余光中的《乡愁》、卞之琳的《断章》、顾城的《远和近》、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让学生从经典中汲取营养,从先贤的身上获取力量,从诵读中感受诗歌语言的意境之美。六年级可以阅读《古今贤文》和声律启蒙读物,让学生在经典诵读中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情感美,陶冶情操,内化行为。

五、保证诵读时间

经典诵读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可以将经典诵读融入教学,与教学同步,与学生生活联系。如固定诵读时间,长期坚持,做到“一日三诵”(早读集体诵读经典美文,中午阅读经典读物,晚上完成老师布置的诵读作业)。语文课课前的经典诵读、课堂教学的适时链接、课外阅读的有效拓展,都可以构建学生与经典对话的环境,使学生随时随地感受经典的魅力。

六、开展活动,推进诵读

为了让经典文化渗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内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活动,引领、推进学生诵读。

1.举办全校型的诵读活动。如“诵经典,庆六一”、师生美文诵读大赛等,以活动促诵读,以诵读促学习,以学习促成长。

2.在各学段开展不同的诵读活动。低年级以童谣、童诗为主,展示形式为说唱表演、编演童话剧等;中年级以成语、对联、名言警句为主,展示形式为成语擂台赛、对对子比赛等;高年级以诗词、古文、现代美文为主,展示形式为“我与经典有约”征文比赛、课本剧表演、手抄报比赛等。这些展示活动,让学生受到了情的渲染、美的熏陶。

3.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教师要将诵读活动与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结合起来,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让经典融合在现实教育、实践过程中,在读中行,在行中读,做到读、行并举,确保诵读活动取得实效。

4.评价激励,树立榜样。学校通过对诵读情况的检查,评选出“优秀诵读班级”、“诵读之星”和“优秀亲子诵读之家”,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和家长参与诵读的积极性。

篇7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9―0030―01

近年来,随着国学文化地位的不断提升和人们对国学精髓的深入思考,经典诵读活动已在中小学校掀起热潮,成为学校校本教育的特色内容。有自编国学教材让经典诵读走进课堂,在诵读演绎经典中把国学化为行动的;有采用晨诵暮读的方式,在学校和家庭协同开展的;有通过举办主题活动开展经典诵读比赛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广泛开展,让书声朗朗的校园更加营造出了浓郁的书香氛围,长期坚持下去,必将会培养少年成为当代的谦谦君子,做堂堂正正的中华儿女。然而国学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学校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进行有效的指导,让经典诵读真正成为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营养大餐。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在学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必要性。

一、诵读经典为人格塑造奠基

经典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国学中的思想以及人物的一言一行都会给人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直接会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是塑造健康人格的必备教材。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养成孝敬长辈,懂礼貌,讲礼仪,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经典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为人之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人格塑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的处事告诫;“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恩图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高尚品德。由此可见,经典诵读的功效与影响是不可替代的,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对于语言的敏感,如水到口,冷暖自知”经典中的儒家人文思想对于学生的影响体现为儒家的仁爱、宽容、孝悌、诚信与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将伴随学生的吟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与精神风貌,直至塑造他们追求理想的完美人格。

二、诵读经典为语文素养奠基

中华古诗文,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源远流长,意义深刻隽永。春秋儒学、秦汉文章、唐诗宋词,无一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传承着中华儿女正能量的优秀基因,其中许多经典国学语言之丰富,文字之精炼,思想之博大,意境之深远,感情之豪放,韵律之优美,至今仍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光辉。诵读这些经典,如同在与最优秀的哲学大师和智者对话,如同耳濡目染这些文化、思想、艺术大师的谆谆教诲,不断提高了诵读者的思想境界和语文素养。

小学生暂时虽没有能力理解这些国学经典的意义和精髓,但是能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潜移默化的话,会对他们一生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和启迪。目前,我认为由老师和家长选择适合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名篇、佳作来朗读和背诵是有必要的,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获得文学的审美熏陶。

三、诵读经典为写作提升奠基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经典;诵读教学

引言

国学经典诵读作为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创新课程,已经在各中小学校语文教学中出现,并逐渐发挥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初中生的兴趣广泛,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且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果此时教师能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使其沉浸在民族文化魅力中,就能帮助学生形成与素质教育目标更相符的素养及能力。由此可见,促进国学经典诵读在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不断渗透具有重要意义。

一、结合地区特色开发校本课程,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教学是国学内容的重要依附对象,课本中有很多课文属于国学内容,学生诵读这些内容,有助于领略国学魅力。通过语文教学的方式渗透国学诵读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国学内容[1]。但是,当前初中学校教育中开发的国学诵读内容非常有限,与国家发展国学经典内容的期许仍有较大差距。所以,学校应该结合地区特色开发校本课程,为学生营造国学氛围浓厚的教学环境。例如,山东曲阜是儒家孔圣人的故乡,当地学校有丰富素材可以开发校本课程。学校可将圣训、圣言融入国学内容中,让学生在每天的语文教学中抽出几分钟的时间进行诵读。教师也可以对其中的重点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准确地了解孔圣人圣训的具体意思,并且遵照圣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和态度。另外,教师在收到学校制订的校本课程教材后,一方面可以根据班级环境将教学氛围布置得更适合国学诵读,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国学魅力;另一方面,可以创新诵读方式,打破受传统诵读模式的束缚,如播放背景音乐配乐、让学生每周抽出一天穿汉服诵读国学内容等。总之,教师要借助校本课程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产生更浓厚的国学情感。

二、结合国学经典内容不断优化诵读环境

学生如果没有对所学内容产生足够的兴趣,那么必然无法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因此,采用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并激发学生对国学诵读兴趣的方式,就是当前利用语文教学渗透国学诵读的主要方式。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认识到环境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然后不断优化学生的诵读环境,从而达到每一处环境都能教育人的效果。学校中的诵读环境主要分为班级环境和校园环境两种,在上文已经提到了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对学生国学诵读的重要作用,那么不断优化校园环境也非常重要。班级环境、氛围的创设是学校文化环境创设和优化的一部分,教师不仅要重视班级环境的创设与优化,也要重视校园诵读环境的优化[2]。如果学生在班级感受到了浓厚的国学文化氛围,而一出班门,校园内国学文化氛围较弱,那么学生就会产生较大的文化情感落差。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协助学校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当然,语文教师优化校园文化的主要方式是课堂教学,如果教师能和学生一起共同布置和优化校园文化环境,那么学生将会体验到不一样的课堂教学。例如,2018年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迎国检”工作,在“迎国检”的过程中,学校就需要对校园文化环境进行布置和优化。有的学校为了布置好国学诵读环境,发动语文教师和班级学生,将国学诵读的内容分片区布置在相应的地方,如学校安排语文教师和学生将“孔子圣训篇”布置在校园入口处,这样不仅学生每天上下学都能看到,而且在布置的过程中,还能通过“特殊的语文课堂”对该任务中的“圣训”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另外,有的语文教师组织全班学生对校园道路或楼层建筑命名,如“笃行路”源自“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格致楼”源自“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还有的教师和学生专门负责校园广播、黑板报、新闻橱窗等内容,每一项任务都需要教师和学生以“特殊的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例如,负责校园广播的班级,由语文教师组织学生抄写国学方面的小文章,然后每天在上学、下学时都在广播中播出。实践证明,这种特殊的国学诵读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

三、举办形式多样的国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国学之美

学校是开展国学诵读教学活动的关键场所,所以应该在结合校本课程的基础上,组织一系列国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国学之美。笔者结合实际工作,介绍学校主要开设的国学活动。

(一)组织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感受国学的语言魅力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诗宋词作为我国诗词歌赋的巅峰,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国学的语言魅力。而至于诵读方式,教师可以灵活把握,如个人单独诵读、小组比赛诵读、男女比赛诵读等,总之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等情况灵活掌握诵读方法。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每节语文课中五分钟的时间来诵读这些诗词歌赋,让学生形成一种习惯,从而为校园营造出浓厚的国学诵读氛围。同时,学校可以组织全校师生参加国学诵读比赛,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国学教育。

(二)开设经典国学写作,体验千古华夏人的情怀魅力

用国学内容写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和掌握更多国学知识[3]。以往很多学生缺少写作素材,导致写出来的文章非常肤浅,而在文章当中加入国学素材,会使整个文章的用语、结构等显得非常紧凑而富有语言魅力。学生将国学素材引用到写作当中,必定能对国学内容产生更准确的理解,从而体验到千古华夏人的情怀魅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写一写诵读国学的感受。学校也可以组织师生参加经典国学习作比赛活动,并将征文通过橱窗、文化长廊、校园广播等方式对外发布,进一步丰富校园国学文化,激发学生对国学的热爱之情。

结语

篇9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要真正产生实效,就必须注意学生对诵读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让诵读成为习惯。那么,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兴趣呢?

1明确经典诵读的意义,激发学生诵读的动力,使学生想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的战略主题。“中华颂·经典诵读行动”的目的就是通过经典诵读活动,提高学生语言文化素质,真正起到“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作用。只有让学生切实明白了经典诵读活动的意义所在,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诵读热情。经典诵读的意义具体表现为:

1.1传承中华文化。所谓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作品或著作。它涉及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文化中一朵璀璨的奇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强大的创造力和凝聚力熔铸成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它不仅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同志说:“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证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因此诵读中华文化经典,传承中华文化,对于实现中化民族的伟大复兴,维护世界和平,实现人类与自然共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意义深远。

1.2培养人文情怀。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人的培养。现代社会结构急剧转型,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多元,青年学生的人文情怀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经典是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作为中国人,学生通过经典诵读,既能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也能涵养自己的人文情怀,提升自己的心性修养,这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和精神家园的建构都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如诵读儒家经典《论语》,学习孔孟思想能够“养德”;诵读道家经典《道德经》,学习老庄思想能够“养智”,开启自己的智慧;诵读佛教经典《金刚经》能够“养心” ,通过降伏自己内心中的分别、狂妄与执着,使自己的心态趋于平和,保持宁静;诵读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能够了解生命的奥秘,健康的法则,从而获取“养生”的智慧;诵读文学经典《红楼梦》能够充分体会到中国人情感世界(包括爱情、亲情、世态人情)的饱满与丰富,并从中得到情感的熏陶,怡情养性、保持自己的真性情即“养情”。因此,学生如果能以圣贤为师,与经典为友,那么就会从诵读中获得人生的智慧,就会有正确的价值观,懂得如何去面对人生的种种困惑,也会学会谦卑,懂得宽容和敬畏,不再狂妄和无知,并懂得尊重生命,把握幸福。

1.3进行美育熏陶。中华经典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结晶,渗透着丰富的美学思想,中华经典诵读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学生诵读经典,能充分发挥经典的审美功能,有助于提高学生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通过对经典作品中优美的语言的感知,生动丰富的形象的感受、情感体验与分析以及创造表现,使学生具一定鉴赏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审美能力与想象力、创造力能得到充分培养。

1.4语言文字能力培养。经典作品流传于世,除了其思想内容的独到性外,其语言文字也往往极富表现力,在经典诵读过程中,耐心玩味经典之中的精美词句,仔细赏鉴其语言修辞效果,体会汉语语言文字的优美雅致,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提高汉语表达能力,并最终学会用雅言表达自己思想,传递人类文明精神。

2营造读书氛围,培养诵读习惯,让学生乐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经典诵读氛围的营造,将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有利影响,促使学生乐于读书,从而养成诵读习惯。因此,各级学校应当注意为“中华颂?经典诵读”积极创设环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和热情,使校园处处充盈着中华经典文化的魅力。

2.1建设文化长廊,感受中华经典。学校可以将中华经典诵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建设文化长廊,通过经典上墙方式,将体现中华文化精髓的经典作品,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到文化墙上,让每一堵墙都是成为传递经典的桥梁,如浙江龙泉二中将《三字经》和《弟子规》上墙,使得学生即使是在课间饭后的戏耍中也能驻足欣赏吟诵《三字经》、《弟子规》感受做人做事的大智慧,达到童蒙养正的作用,既能规范学生行为举止,提升学生道德修养,又能有利于学生文化内涵的积累。

2.2打造书香教室,培养诵读习惯。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阵地,是师生情感共生互鸣的精神家园。打造成书香教室,对于营造经典文化氛围,培养学生诵读习惯具有更为实际的意义。学校可以通过置办图书角、通过好书同享、流动书架等方式,让学生处处能读到经典,天天读经典,并通过经典诵读汲取着文化与精神的涵养,同时也学会交友,学会合作。

2.3诗化校园环境,营造人文氛围。结合校园环境美化工程,适时应景地用经典中诗词文赋与名言佳句来替代程式化标语口号,如在花草树木前,可以用给花木题诗词等方式,将写有经典的古诗词牌树在花前树下,使学生能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加深对经典诗词的理解。

2.4调动校园媒体,强化视听冲击。现代心理学实验证实:“视觉形象和美感之间只是构成间接的情感呼应关系,中间穿插着,联想和理解;而听觉形象和美感之间,却构成了直接情感对应关系,可以迅速拨动阅读主体感应的心弦。”因此积极利用校园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模拟“子午书简”、“百家讲坛”等方式进行读书评书活动,用文化经典造成对学生视觉、听觉的冲击,能使学生在视听盛宴中,充分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

3针对学生实际,精选经典内容,使学生能读。

中华经典浩如烟海。学生年龄、性别及文化等差异使得学生对经典的理解接受能力和诵读兴趣会有很大差异,如果不注意根据学生实际,盲目读经典,使学生一知半解,糊里糊涂地诵读,只会徒然增加学生负担,这就有可能引起学生的厌倦情绪,从而达不到经典诵读的目的,甚至可能背道而驰。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经典作品会有精华与糟粕并存的现象发生,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价值观还在形成过程中,鉴赏力也还有待培养和提高,因此学校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注意精选经典内容,使学生能在自己的能力水平范围内,诵读具有相当接受程度的经典作品,以便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切实感受到经典所能展示的中华文化的魅力。

经典的诵读鉴赏与接受情况可以依次分为亲近经典、走进经典、体会经典和演绎经典四个阶段。幼儿诵读经典,可以从简单易懂而又琅琅上口的诗句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神话传说入手;小学生则要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字句的理解,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并深入理解作品内容,感悟经典中的情感思想;随着文化接受能力的提高,中学生诵读经典,要进一步在诵读基础上,深入体会经典内在思想情感,品味其文化内涵,并能生动演绎经典;大学生则当在诵读经典、品味经典、演绎经典得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并初步具备研究经典、传承文化的能力。

关于经典诵读的推荐书目,社会上较为丰富,但多数推荐书目是比较笼统的,缺乏针对性。2007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针对不同文化接受群体特点,组织编选了《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分为“幼儿篇”、“小学篇”、“中学篇”、“大学篇”、“壮岁篇”和“晚晴篇”,以供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阅读(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总共8册)。这套书对学校教师精选诵读内容,解决不同阶段学生究竟该读什么的问题有一定参考价值。

各级学校也可以因地制宜,积极利用当地乡土资源,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如绍兴是“名士之乡”,人文荟萃、群贤辈出,从绍兴的丰厚文化积淀这一本土资源出发,将经典诵读活动本土化,有利于增加学生对家乡历史的了解与文化的传承,浙江绍兴北海小学编写了《诵读经典 品味越韵》低中高三册校本教材。在与经典的融合呼应中根据本地实际,扬长避短,充分体现了校本教材的个性化和存在价值。 其中“越中典故”、“越中名言”、“越州览胜”(描写绍兴风光的诗文)、“越地现代诗文”和属于儿童口头文学的“越中童谣”,以及从小学生必背古诗文70篇中挑选出来的“中华古诗采撷”等6个板块,深受孩子们喜欢。是经典内容选择中具有典型推广价值。

4正确把握“诵读”含义,丰富活动形式,使学生多读。

关于“诵读”一词,可以从“诵”和“读”两个层面来理解:“诵”可分为吟诵、朗诵、背诵三种方式;“读”与“诵”相对,是默读。根据理解与鉴赏的不同要求,读可分为略读和精读两种。经典诵读要根据所读经典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诵或读。

中国古代私塾中讲究吟诵、背诵,《三字经》里关于诵读有过交待:“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弟子规》中也谈到:“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是宋代名儒朱熹的经验之谈。朱熹曾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朗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五四”以后,朗读、吟诵的方法一度曾被错误地连同姿态一起被现代作家批判讽刺,夏丏尊、叶圣陶、朱自清等都意识到这是矫枉过正的做法,就勇敢地站出来,分别在《文心》和《论朗读》中呼吁要还琅琅书声于校园,要重视吟诵,提出要心、眼、口、耳并用,认为“不该只用眼与心,须与眼与心以外,加用口及耳才好。读,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方法。” 指出“读不一定要高声唱念,低声读或在心里默读也可以。”夏丏尊则更是在《关于国文的学习》强调“诗要反复地吟,词要低徊地诵,文要周回地默读,小说要耐心地细看”。

正确理解了“诵读”的含义,我们就可以围绕“诵读”, 用吟、读、说并用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综合各级学校在诵读试点活动,我们可以看到诸如朗诵比赛、古诗新唱、经典推荐、百家论坛、文学沙龙、征文比赛、书写经典、话剧表演、文学社团、漫画经典、说书评书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经典诵读的促进手段,激发学生诵读兴趣,促使学生多读经典。

5进行有效指导,适时评价,使学生会读。

面对浩如烟海的经典,学生该如何着手进行诵读?这是很多学生、家长甚至教师都比较困惑的一个问题。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话除了充分肯定了唐诗的价值功用意外,也从一定程度上表达了经典反复诵读,其义自见的道理。然而,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很快,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很大,学生通常很难有大量精力时间去反复诵读同一部经典。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有效地诵读经典,从而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一方面要自己大量阅读经典,具有较高的鉴赏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学生特点,研究如何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

诵读指导也包括“诵”和“读”两方面的指导。

“诵”的指导侧重于口头表现方式与表达技巧的指导,教师可以借助经典美文作为范例,在深入分析作品,深刻领悟作品思想,切实进行情感体验基础上,辅助声音表现技巧的学习,借助名家诵读欣赏,教师范读等手段,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有感情地诵读,实现对经典进行用声音艺术再创造的目的。

“读”的指导侧重于阅读方法的指导。夏丏尊曾著述《怎样阅读》一文,指出“阅读通常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略读,一是精读。略读的目的在理解,在收得内容;精读的目的在揣摩,在鉴赏。我以为要研究语言文字的法则,该注重精读。分量不必多,要精细地读,好比临帖,我们临某种帖,目的在笔意相合,写字得它神气,并不在乎抄录它的文字,家丁在这部帖里共有一千个字,我们与其每日瞎抄一遍,全体写一千个字,倒不如拣十个或二十个有变化的有趣味的字,每字好好地临几遍,来得有效。” “我劝诸君多在精读上多用力。”认为阅读“第一是理解”,“理解以外,还有所谓鉴赏的一种重要功夫须做,对于某篇文字要了解其中的各局各段及其全文旨趣所在,这是属于理解的事。想知道其每句每段或全文的好处所在,这是属于鉴赏的事。”

朱自清在《古诗十九首释?前言》中也说:“只有能分析的人,才能切实欣赏;欣赏实在透彻的了解里。一般的意见将欣赏和了解分成两橛,实在是不妥的。没有透彻的了解,就欣赏起来,那欣赏也许会驴唇不对马嘴,至多也只是模糊影响。一般人以为诗只能综合欣赏,一分析诗就没有了,其实诗是最错综的,最多义的,非得细密的分析功夫,不能捉住它的意旨。若是囫囵吞枣的读去,所得着的怕只是声调词藻等的一枝一节,整个儿的诗会从你的口头眼下滑过去。”

为实现经典诵读的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使学生在理解以外有鉴赏,略读之后能精读,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走向整体或局部的感悟,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要从解决新辞新语入手,正确理解其中文辞,在求得正解基础上,从更深层次对经典中的思想进行分析、对经典进行鉴赏,体验其中情感、感受语言魅力、体会文化内涵。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精读要“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从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同时认为“阅读倡导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和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篇10

关键词:经典 诵读 提升 修养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222-01

国学经典使人明智。让学生诵读国学经典,从小的方面讲,可以有效地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识字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从大的方面讲,可以让学生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道德水平和文化修养,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是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的保证。专家认为,经典诵读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学生更应从修养、气质等方面着重领悟其意义。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的同时,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笔者浅谈以下三点看法与认识。

1 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

既然是经典,就不是仅靠一次活动或一次诵读就能将国学铭记于心的。学生年级越低越应注重此类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从小就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国学经典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更适合采用课外活动的方式进行,使其成为课堂外的有效补充。

在进行经典诵读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诵读经常化,每日阅读,反复熟悉,读中感悟;诵读全员化,不仅是全体学生的参与,老师、家长也可以参与其中;诵读交流化,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需要师长的点拨,同伴的交流;诵读活动物质化,即通过物质环境营造诵读氛围,如学校宣传栏彰显国学经典的身影。由文本学习走向生活实践,发挥经典的育人、化人功能,使学生自觉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如(1)“百善孝为先”感恩行动——围绕“每日为父母做件事,及时感谢别人的帮助”等好习惯展开。结合实际开展“孝”的教育、“礼仪之星”等,使学生敬重父母,关爱别人。(2)“次谨信” 承诺行动——规范自己的言行,结合实际开展人人争当“诚信之星”,使学生从小就懂得诚实、守信的做人基本准则。(3)经典美文诵读比赛。通过经典美文诵读比赛,让全体师生从经典美文中学习“养德小事”,在激发广大师生崇尚美德、践行美德,陶冶语言美情操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了校园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诵读比赛“校园书香周”,举办诵读沙龙,组织学生交流诵读体会,开展读书征文活动。(5)“融入经典感受古人意境”——古诗文配画、书法展示。(6)我爱经典诵读——原创经典拍手谣、国学皮筋舞大赛使经典成为一种“流行”。(7)“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家乡文化大搜索活动。

2 提高教师素养促进诵读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教师是关键,学校要培养一批国学经典教育需要的优秀教师队伍。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国学素养,身体力行,做好学生的表率,用自己的行动感召学生。

教师诵读经典美文,真切感悟经典文章之美,品味与书为友的乐趣,激发热爱祖国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通过诵读经典让教师体会以德明志、博学多才的内涵,在诵读中感悟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的荣耀,感悟诗文中的真善美,礼义信,体味诗文中精美的比喻、喷薄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开展“师生共读经典”活动,通过读书笔记、读书研讨会、读书沙龙等各种形式,使教师们多一些文化积淀,写起文章来如行云流水,说起话来字字珠玑。教师们深刻认识到国学的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本,是华夏儿女骨骼里的钙质。国学,容纳下纵横千年的文化,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都可以淡定从容、高雅脱俗;国学,是最质朴的人生指南,是对世界的精辟认识,对为人处事的精准总结,日常行事的准则;通过经典诵读陶冶了教师的情操,提升了教师文化底蕴,实现自我的升华。

3 重视多元评价成就修养

国学经典不仅仅是让学生们能诵读经典,而且要能践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采取两种评价方式:一是重过程性评价。对于学生学习国学经典不应只看其会背、会写多少,更重要的是学习过程。我们重视学生在学习国学经典过程中的兴趣、态度等诸多因素。二是多元化的评价。国学经典的学习,我们不能像高考一样,用考的方式作一种评价。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定相应评价内容。

通过阶段性的评价(教师评、互评、家长评),使学生在诵读经典与行为习惯养成的同时享受成功的喜悦。班级每月一次评出“诵读小明星”。鼓励性评价——教师对学生的经典诵读与道德素养的提高加以肯定与表扬,学校对各班的诵读活动进行在抽查、比赛、等基础上,通过对班级书香氛围的创设、班级图书角的建设与使用、学生参加活动的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比,开展评选“书香班级” “书香名师”国学小状元”活动。

开展“亲子读书”活动,将家庭引入到热爱图书、享受阅读、热爱母语、享受经典的行列中来。学校每年结合“校园书香节”开展1—2次全校性的“亲子读书”活动,邀请家长一起参加,“书香家庭”活动。印发《“书香社会”行动告家长》书,进行宣传发动;围绕诵读活动,充实家长会、家长学校的活动内容;开展“亲子诵读活动进行“书香家庭’的推荐、评比与表彰活动;发挥家长的作用,使其成为书香社会行动的有力的支持者、宣传者、参与者和建设者。

诵读并学习国学经典最重要的是让诵读内容内化为学生气质。那么,如何将国学经典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最终成就一个人的气质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