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鸟活动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5 07:03: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啄木鸟活动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指导思想
本届推普周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营造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语言生活为目标,全面、深入宣传国家语言文字法规政策,积极引导师生树立科学的语言观。促进推广普通话在全社会的推广普及进程,为构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二、活动时间
三、活动主题
推广普通话,共筑中国梦
四、活动内容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推普活动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二)营造推普氛围,提高推普意识
在推普周期间,利用校园广播向全校师生发出推普周活动倡议,介绍推广普通话和使用规范字的意义;星期一在全校升旗仪式上做关于推普周宣传的专题国旗下讲话,做好推普周宣传和动员,努力营造良好的推普氛围。
(三)开展推普活动,提高推普实效
1、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让学生向家长宣传说普通话,写规范字。
2、开展二年级学生普通话培训。由二年级各班语文老师在班级内对学生进行校园常用普通话培训,如问候语、文明用语等,形式为教师示范、学生练习、学生互动、师生表演。激发孩子说普通话的兴趣。
3、举行经典诗文诵读会。在推普周期间,结合活动要求,各班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评选出阅读之星。
4、开展啄木鸟在行动活动。成立啄木鸟小队,让学生在校园、社区、街头查找错别字。
5、举行一次全校学生写规范字的写字比赛,每班评比书写最漂亮的写字作品并且以板报的形式进行展示。
6、举行推广普通话,共筑中国梦手抄报设计比赛,学校进行专项评比,以推普小报的形式开展推普宣传活动。
五、活动要求
(一)加强领导,注重活动实效
各年级要加强对推普周工作的组织协调,认真策划、精心组织、稳妥实施推普周的各项活动,各年级在开展活动时,要制定安全工作方案及应急预案,同时注意安全,严防意外伤害事故发生。
(二)抓好落实,搞好活动总结
篇2
一、认真抓好常规工作。
1.开学初,各班要根据实际制定好班级公约和中队活动计划。 搞好队会,各中队仍需每月搞好一次主题队会,并且做好记录。
2.继续办好红领巾广播站,通过这个宣传阵地,及时报道校园生活的动态。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好新的“电台主持人”和“校园小记者”,及时采集校内外的信息,真正发挥好小记者的作用。
3.继续加强普通话的推广工作。要求学生在校园内一律讲普通话,并将此纳入四项评比及学生、班级行为规范考核,由学生、教师、红领巾示范岗的示范、指导和检查监督,以强化其说普通话的习惯。
4.继续开展学生(班级)行为规范的考核评比活动。期初,各班仍要通过班队活动、晨间活动等形式,继续巩固学习考核条件,加强对学生的文明礼仪和行为规范教育,真正让《小学生守则》、《康复街小学日常行为常规》深入每个学生的心中,并落实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
5.各中队要利用“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元旦”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各种生动而富有意义的活动,促进爱国爱家乡教育。
6.作好新一届大队委的选举工作,通过竞职演说,民主选举等形式,作到公平、民主,确保大队委的团结力,向心力。并且真正发挥好少先队大队部的作用。
7.健全少先队工作,对少先队管理和各项制度进行规范化。加强对班队干部佩带标志的管理,要求每个班队干部必须佩带好标志,学校少先队将不定期地组织检查。
8.新一轮的国旗班培训。
二、深入做好重点工作。
1. 以行为规范养成为目的,进一步规范四项竞赛制度。
本学期,为了使我校学生的行为规范更上一层楼,我们将继续开展量化评比制度,对全校学生的各方面进行监督和检查。做到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汇总。评选每月的优秀班级,到期末根据各班表现评选优秀班级和模范班级。
2. 以争创特色校园为载体,进一步加强特色班级的管理和巩固。
本学期,我们将竭力营造一个特色化校园,在建立健全少先队各项制度的同时,也将进一步加强对特色班级的管理和巩固。原有的特色班级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班级的特色,在制定班队计划的时候要考虑自己班的特色,努力把自己的特色加大、加强。学期中开展跟自己特色有关的班队活动不少于2次,并可考虑将自己的班队活动在年级中开放。
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份:
1、暑期实践活动总结暨“我可爱的家乡”作品展览
2、制定新学期大、中队工作计划
3、加强新学期行为规范教育和安全教育
4、建立健全少先队组织,大队委、中队委进行改选
5、号召全体队员制作“心意卡”,开展“尊师献爱心”主题活动
6、“啄木鸟”推普周活动
十月份:
1、“祖国,我为你自豪”演讲比赛
2、结合10月13日建队60周年,组织学习少先队队章知识
3、庆祝建国60周年系列活动
4、“重阳节”敬老爱老活动
5、升旗手、护旗手培训
十一月份:
1、班风建设系列活动之“好习惯伴我行”主题中队会。
2、班队工作交流研讨会
十二月份
1、安全教育
2、”变废为宝”节约活动
3、筹备元旦庆祝活动
一月份:
1、元旦文艺汇演
2、学期工作总结及表彰
篇3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拓宽学习空间、增加实践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为原则的语文学习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结构体系之中,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构成语文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综合性学习”单元的设置,是对语文课本学习的提升与拓展,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问题情境和学习空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在教材实验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它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崭新气象和勃勃生机,正如同课程专家吕达先生所预言的那样:“在我国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化将给学校课程带来巨大的变化和新的面貌,但学校教育将要产生和遭遇的问题、难题也是空前的。”确实,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其中有许多问题亟待我们深入研究,切实解决。笔者就如何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开展教学作一粗浅的探索。
一、教学思想上,要体现综合性,但应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
1.体现综合性。
综合性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最主要的特征。通过对课程目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的综合性主要体现为:第一,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即同时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三个方面目标的相互渗透,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第二,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强调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倡导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第三,学习方式的综合性。强调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综合,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综合,提倡观察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讨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多种形式。第四,学习资源的综合性。主张课内与课外两种学习资源相结合,主张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综合性学习。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中,教师应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学习资源等各方面注重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传统语文学科教学的差别。从传统的单一、刻板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给孩子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
2.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这一特点具体表现为:其一,以语文学科为主开展跨学科的教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与其他科目的学习相结合,这也是新教材中反复提倡的跨学科学习方法。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欣喜地发现,不少语文教师已经一改“唯语文”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综合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但是,在改变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不少教师在组织教学上出现偏颇,忽略了语文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盲目地根据活动提纲引入不少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把综合性学习活动组织为“生物活动”“地理活动”、甚至是“合唱活动”等,违背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初衷,偏离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虽然倡导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在内容上的综合,但无论语文与其他学科综合的程度如何,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是姓“语”,它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的前提必须立足于语文学科的发展需要,必须注重学生字、词、句、篇的整体发展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提高。
其二,注重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语文综合性学习区别于传统语文教学的又一特点为:注重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提倡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这从本质上说是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教育和人文性教育在综合性学习中是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1.它是以让学生在专题性的实践活动中,以内容的人文性为载体,以演讲、辩论、小品表演、合唱等为途径,在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是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有效途径。
二、教学内容上,要体现开放性、拓展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内容上的开放性和拓展性主要体现为:
1.与生活相衔接,紧扣生活的脉搏。
回归生活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区别于传统语文学科教学的又一特征。从教育的起源看,在学校教育尚未出现前,人类的教育活动寓于生产生活之中,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生产生活的内容。生活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随着学校教育的出现,教育活动越来越正规化、权威化,随之便越来越与生活相脱离。时至现代,在对传统课程审视与反思中,众多教育家提出教育要“回归生活”。回归生活世界是现代哲学的普遍趋向,是我国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之一。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出语文课程应与其他课程相沟通,书本学习应与生活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倡导学生关注生活,能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并能以此为学习的主题,搜集资料,进行讨论等;提倡在生活中学习,获得与生活相关的知识与技能;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教育活动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本人在生活世界中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他对其的感悟和理解”。2.
特级教师张孝纯曾提出“大语文教育”的主张,强调语文教育应把视线扩展到校内外的语文课外活动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语文环境,这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念一脉相承。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生活就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当地自然环境、风俗民情、传统文化、校园文化、节日文化都可成为有益的学习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把语文学习引向社会生活与实践,把社会生活与实践融入语文学习。实践证明:紧密联系生活,语文教学就生动有趣。教师乐教,学生也乐学。如一教师上《养花》,正遇上连日阴雨后的艳阳天,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着窗外的明媚春光,吸吮着窗台上一盆盆怒放鲜花的阵阵香气,景语成情语,情语化文语,效果极佳;一教师上《绿色的卫兵》时,正遇上北方严重的沙尘暴天气,教师就从网上下载了一些图片、文字,使学生感受到危险的日益逼近,环保意识也得到强化。
2.以课文为依托,注重内容的引申拓展。
一是文前引。通过引进的材料,或作交待,或作铺垫,或作悬念,或借此丰富将学内容。如《五月端阳》,可选择农历的传统节日及其传说引进;《三顾茅庐》,可先联系学过的课文回顾《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及故事,影视、戏剧中张飞的形象,然后导出本课,看看刘关张三兄弟是怎样请诸葛亮出山的。
二是文后伸。有的课文,文虽结束意犹存,或情节还可延续,或情感还在回荡,或事件还能翻新,或材料还有新证,就可以继续延伸。如《群鸟学艺》,可以假设,如果小燕子成了老燕子,它要教给后代搭窝的经验时,该怎样对它的孩子说;《啄木鸟和大树》,可以“翻新”训练:如果大树忍着痛,配合啄木鸟治病,会有怎样的表现、怎样的结果?
三是文中拓。出于行文的需要,文章不可能像照相一样,将所有主体与背景一股脑儿全拢进来,它是有所取舍的。教学时,可以挖掘这些空白之处进行语文式的发挥。如小英雄雨来凭借水性枪下脱险,文章并未细写,但读者完全可以从文中的寥寥数语搜索信息,想象扩容,写出《雨来水底脱险记》的作文来;《狼和小羊》可以再扩展交锋,让狼再找借口,如“你偷吃了我的骨头”“你家的小兔子在背后骂我”等,让学生想象小羊该怎么回答,把科学常识与表达训练融合在一起。古诗词句凝练,情节语句都是跳跃性的,更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丰富故事的情节或意境。
3.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传统语文学科教学在内容上的一个重要区别为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角度来开发学习的主题。这里所谓的学生的需要,首先指的是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才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语文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兴趣出发,把兴趣作为学习者问题提出、讨论、研究的出发点,要求学习者能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探讨。如在第一学段(1~2年级)的阶段目标中提出“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阶段目标中对学习者提出“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的要求。其次,要尊重学习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早在古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先哲就已经注意到了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各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而对人生划分为若干个年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提出了不同的教育要求。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类逐渐揭示了学习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出了教育要按照学习者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的要求。对于语文综合性而言,《语文课程标准》在不同的学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同一要求中在相应的年龄阶段根据难易程度又划分出不同的层次。如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在第二学段要求“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第三学段的要求是“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第四学段要求学生“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三、教学方式上,要体现活动性、探究性
语文综合性作为一种新的课型,它深受活动课程理念的影响,倡导活动性、探究性的教学方式。
1.开展生动多样的活动教学。
一般地说,把课堂教学设计成情节型的、活动型的,因为综合了各种门类的知识技能与表现手法,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学习效果更好。电视上很多大家喜闻乐见的栏目和表现形式都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展现,如“幸运52”“开心辞典”“快乐大本营”“实话实说”“辩论赛”“表情动作猜词(成)语”“倒装句”“戏剧小品”等。支玉恒老师在《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中,带领学生开展模拟“实话实说”节目的活动。教师做主持人,邀请5位学生当嘉宾,前两排的学生是现场观众,其余学生则是电视机前的观众,随时可以拨打热线和现场进行交流。全员调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获得对学习的体验。引导学生把书本、伙伴、老师的丰富学习资源内化为自己的财富,从而形成学力、发展个性。
2.进行以探究学习为核心的实践活动。
探究学习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比较观察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在探究学习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激趣引题,自主探究。激趣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自主探究是教师提示后的学生活动。导入要简练精彩,能调动学生情绪,营造氛围。学生的自主探究包括学、思、疑、问等几个环节。从学习专题的提出,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要把自主探究放在首位。
二是解疑点拨,合作探究。学生自主探究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解决,可让学生用简短的话表述探究的难点,教师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有三种形式:一为生生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二为小组合作,4~6人为宜。在小组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防止一部分优秀的探究者控制和把持着局面,让每个人分享和承担探究的权利和义务;三为全班集体探究。抓住中心议题,全班同学对话、答辩、争论等。
三是交流成果,深入探究。引导学生将学习成果物化,比如习作、调查报告、现场采访、资料整理等。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别人的经验,反思自己的不足,享受成功的喜悦,将探究学习得到升华。
四、评价方式上,要体现整体性和多元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就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在评价方式上,要体现多元性和整体性。
1.评价内容的整体性。
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学习成果的展示和交流等。
2.评价标准的多元性。
评价的指标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学生参与的状态。学生在课上是否精神饱满,师生关系是否民主,小组参与率是否高;二是学生参与的时间。学生在课堂上活动的时间(读、思、议、写、辩、论)是否充分;三是学生参与的方式。教师创设多种机会,学生是否能够选择适当的机会和方式参与;四是学生参与的品质。学生是否善于倾听、理解他人发言,并能抓住要点,敢于发表意见。
3.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根据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以下几种评价方式应受到关注:一是学生互评。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自主性较大,灵活性较强,他们常常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对学习者能够全程了解的是学生自己和小组合作伙伴,他们对小组的学习有切身的体验,评价起来更有针对性,更加切合实际;二是学生自评。除同学互相评价以外,还应加强自我评价,让每个同学对自己在综合性学习中的经历、体验、表现、成长等进行自评;三是教师评价。教师在评价中仅是一个参与者,而不是作为一个一言定乾坤的裁判。可采用学分制考核、作业展览、考卷与学生作业论文相结合的方法。在评价别要注意肯定和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火花。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