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活动周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0 22:20: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活动周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活动周总结

篇1

为深入贯彻落实上級有关文件精神,切实加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结合“心理健康日”,结合当前疫情形势,以“我爱我,珍爱生命,助力成长”为主题开展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活动。以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营造和谐、健康的心理氛围和校园文化。使同学们平稳健康地度过疫情期。

我校在主管领导的领导下,在心理辅导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在班主任教师的配合下,在活动周期间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

(一)上一堂“珍爱生命”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

由我校的心理辅导老师王艳丽老师结合疫情防控期间学生面临的困惑给学生上一堂线上“珍爱生命”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 帮助学生缓解焦虑的情绪,放松心情!

(二)开展一次“心语传递”师生恳谈活动。

班主任组织召开一节班会课,组织学生对自己、同学、老师说句心里话,分享居家学习生活体会和成长感悟,初三学生谈一谈面对中考的困惑,对今后生活的展望和寄语。通过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帮助学生解决居家学习与复学之后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困惑,排查心理问题。

(三)开展一次“爱的抱抱”亲子活动。

班主任组织召开了一节班会课,活动中学生和家长相互拥抱,学生们听家长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在班会中学生讲述家里的亲子之间爱的故事。有效的促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化解误解与冲突。学生给家长、扶养人一个拥抱,促进家庭亲子关系和谐。

(四) 开展了一次“疫情让我成长”班会活动。

利用线上班会活动,让学生谈谈对疫情期间学生居家学习、生活的感悟,对抗疫故事、抗疫事件、抗疫任务的讨论与反思,总结一下这次疫情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体悟,挖掘正向资源,帮助学生学会关爱自己,珍爱生命,促进理性成长。       

(五)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排查”活动。

篇2

以《山东省中小学生德育综合改革行动计划》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争创计划工作实施方案》精神为指导,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全面提升全校师生心理健康素质,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努力营造人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人人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构建和谐校园。

二、活动目的

通过系列心理活动的开展,让广大师生在活动中获得心理感悟和体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常识,增强广大师生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提升心理素养,健全人格品质,持续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师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活动主题

教师:我运动 我快乐

学生:我阳光 我快乐

四、活动对象:全校师生

五、活动时间:5月21日—26日

六、活动内容

(一)准备阶段

1.召开教科室成员会议

活动目的:研究部署活动月有关事宜,研究活动内容,明确具体分工。

活动时间:5月16日第二节

活动对象:教科室小组成员

活动要求:要求教科室成员增强责任心,立足我校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规划好每一项活动,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负责人:

2.制定活动方案

活动目的:规划活动月活动安排,落实负责人和活动要求。

活动时间:5月16—17日

活动要求:全面、具体、科学规划。

负责人:

(二)实践活动阶段

1.教师心理瑜伽活动

活动时间:5月18日

活动对象:聘请瑜伽教练引领教师进行瑜伽活动。

活动目的:聘请瑜伽教练,根据教师群体的特点,设置一些基本动作,舒展身躯,拉伸颈部、肩部,带领老师们进行瑜伽冥想,舒缓压力,放松身心,以此改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缓解职业压力,提高幸福指数。

负责人:

2.观看电影

活动时间:5月16日

活动对象:全校教师

活动内容:观看心理电影《国王的演讲》

活动目的:通过影片观赏,活动心理感悟,增强心理认知。

负责人:

3.观看心理视频

活动时间:5月16—17日心理活动课

活动对象:全校学生

活动内容:心理励志视频《尼克胡哲》、《生命爬行》

活动目的:通过视频,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培养学生自立自强、学会感恩等心理品质。

负责人:班主任

(三)总结阶段

时间:5月18—23日

篇3

安徽合肥女学生周岩被男友陶某某故意伤害一案,网上传得沸沸扬扬。2012年,遂昌周边某县一所中学里,也因学生恋爱问题,发生了极其悲惨的事件。笔者在学校心理辅导室工作近八年,接待的许多来访者也都是为情所困,因此笔者深感给学生开设以恋爱为主题的心理活动课的必要性。笔者认为开设“青春恋情”辅导课不是鼓励学生恋爱,而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进行异往。基于这样的理念,笔者设计了“青春恋情”为主题的系列课,设计思路如下:第一课时“做一个吸引人的男生(女生)”,第二课时“我的爱情观”,第三课时“我的爱情行为”。

由于本校是一所职业教育专业学校,因专业而组成的教学班中学生性别比常常差别很大,以笔者所任教的几个班级为例,11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1)、(2)、(3)班,虽以男生为主,但都有一定比例的女生,而11机电(2)全为男生。在恋爱主题的第一课时“做一个吸引人的男生(女生)”,笔者从我校傅湘奇、陈佳丽两位学生成为2010年浙江“校园歌曲”(春季、秋季)高中版封面人物的故事引入,并展示了一些网络上的“校花”“校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是一个吸引人的男生(女生),思考的角度从外在的美到内在的素质。学生纷纷发言,还有学生进行总结,课堂气氛很好。笔者发现课程进入一半以后,学生的表情更为和悦,坐姿也更为端正。

因为在电子专业的三个班级的课很成功,学生感觉也很好,笔者就想着如何在机电这个男生班也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考虑到该班没有女生,于是就从其他班中借了一个几乎全是女生的旅游班,通过调课共上这一节课,结果是想法美好,效果却不如意。少部分男生刻意表现“怪异想法”,绝大多数女生保持沉默不语,最后只得用讲座式的方法,将一堂心理活动课上完。

由此,笔者反思,问题出在哪里?学生为什么会拒绝参与?为什么同样的活动设计,几节课中成败差异会这么大?静心思忖,笔者认为主要问题是:场地不适合,团体不成熟,暖身不到位,教师不理性。

一、场地不适合

平时的心理活动课都在本班教室上,学生有一个相对熟悉的外界环境,虽然达不到专业心理辅导活动教室的水平,但均配备有多媒体及音响,通常上课的效果也尚可。这次是一个男生班与一个女生班同时上课,只得选择小会议室,虽然音响及多媒体效果很好,但由于会议室的座位所限制,学生只能形成一个相对拘束的小环境。另外,由于小会议室只有两条通道,不如教室里相对宽阔的通道,也没有类似教室后面的空余空间,不利于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去。客观上,学生进入这个小会议室后,会产生一定的陌生感与局促感。

延伸思考:心理活动课需要一个良好的团体心理氛围,这个心理氛围构建的基础是一个让学生有安全感和自由感的物理空间。在这个基础上,加上辅导教师对活动内容的设计与对氛围的调动,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心理活动课最佳的环境是专业辅导教室,其次是原班级的普通教室+多媒体设备及音响+窗帘,再次是普通教室,会议室之类本身就不适合上心理活动课。心理活动课中,学生的心理是逐渐打开的,安全感与自由感是心理开放的前提,活动课的场地是否合适是辅导教师所必须考虑的。

二、团体不成熟

一个成熟的团体应当具有安全、宽容、支持、和谐等基本特征。就本课时来讲,纯女生班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与男生交往相对较少,突然要将自己内在的心理活动展示在另一个男生班的群体面前,必然导致女生在课堂上展示出矜持的一面。对于男生班来说亦然,虽然他们可能有很多想法,但在一个临时组成的团体中,也不会随意展开自己的心扉。

延伸思考:作为一名心理辅导教师,在班级心理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必然要推动班级团体走向成熟。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也经历了诸多挫折,逐渐形成了“不接嘴、过脑子、不嘲笑、不攻击、气氛好、不能乱”的班级团体规则。在每个学期初的几个课时中,课前均让学生朗诵上述内容;在活动课中,通过语言及非语言信息引导学生将上述要求内化,避免了心理活动课中的调侃与冷场现象。

在一个班级团体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破坏力最大的是极少数学生的说怪话、唱怪调、做怪动作、故意展示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等行为。对此现象,笔者也曾压制、嘲讽过,却不见效,这部分学生依然如故。思考之后,渐悟到行为背后必然有一定的心理需求,那就是这些学生极其渴望展示自己,但是他们在学业、体育、娱乐等方面几乎无任何特长,这种“怪异”的课堂表现是经历长期失落后的结果,这些学生不应是我们的批评对象,而应当是我们辅导的对象。应当通过课外的同质小组辅导,引导他们认识自己,进而改变自己。引导这部分学生改变,对于推动团体的优化与成熟,具有重要

影响。

三、暖身不到位

在本课时中,笔者通过展示网络中及本校现实里的“校花”“校草”图片,如奶茶妹章泽天,我校傅湘奇、陈佳丽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而后用傅、陈两位同学成为2010年浙江《校园歌曲》(春季、秋季)高中版封面人物的故事引入。这样的引入对一个正常的教学班来说,已足够调动学生的情绪,达到暖身的效果。然而这个由两个原本独立的异性群体组成的团体,有其特殊性。而笔者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在上课时依然沿用上几节课的模式,必然导致暖身活动不到位,在课堂上学生处于封闭、僵硬、高度防范的心理状态下,心理活动课的失败是必然的。

延伸思考:心理活动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暖身活动,通过暖身活动让学生放松下来,融洽班级氛围,打开紧闭的心扉。对此,笔者认为,对于同一课题、同样的暖身活动,在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时,却不一定都适用。备课时,要根据不同的班级群体特点,设计不同的暖身活动,或对原有活动进行小修改、小调整,如同数学教师设计不同层次的例题一样。

心理辅导教师在活动课中,要重视暖身活动是否到位。因为这关系到心理活动课的效果,如果学生的心灵没打开,那么在一节活动课中,就不会有深刻的心理体验。辅导教师应当熟悉暖身活动的运作,手头有一些短小的、有效的营造氛围的活动,当原本设计的暖身活动达不到效果时,辅导教师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另外,辅导教师要充分了解所任教班级的活跃分子,适时让他们打破沉闷气氛,避免出现教师一言堂式的“讲座活动课”。

四、教师不理性

在这次失败的教学中,首先,笔者有些头脑发热,认为活动设计合理,已有三个班级课堂效果很好,想当然地认为自己能够调控好这一节实验课,面对两个平时独立的、没多少交往的班级,在课程的设计上没作有效的调整。其次,在发现暖身活动失效,极少数男生故意展示自我的“怪异”时,笔者作为学科教师的“本性”暴露了出来,采用了压制、批评等常用手段,结果导致学生更为沉默。而最实质的问题是,笔者没有理性地分析一个女生班与一个男生班突然相遇到一起时,学生应该有的心理状态,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话语、行为。没有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理性的分析是这节课失败的主要原因。

延伸思考: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在心理活动课中,教师需要更加理性地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还应分析学生在活动中所面临的环境因素、心理因素,而不是想当然地猜测。不同年级、不同班级都有各自的特点,只有当辅导教师真正了解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状态时,活动课的设计才是紧贴学生的,活动课的效果也才能好。

理性地分析学生的心理现状,可以采用问卷法、个案调查法、课堂观察法,还可从学生的周记、科任教师、班主任等处了解情况,一言以蔽之,唯有用心而已。

篇4

关键词:王夫之;心理过程;“有”境界之心;佛道

中图分类号:B2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3―0134―05

一、“大辨体其至密,而至密成其大辨”

辨析和取舍佛、道论证信仰的心理过程及其认识论,从援佛、道入儒的角度,在“天人合一”思维模式下,王夫之全面总结了儒、释、道求“天地之际”的思想发展,辨析三教“大辨体其至密”与“至密成其大辨”的心理过程及其认识论特征。王夫之说:“今欲求天地之际,岂不微哉……其分别之限,必清必宁而不可以毫发杂者,辨莫辨于此际矣。夫凡有际者,其将分也必渐。治之绍乱,寒之承暑,今昔可期而不可期也。大辨体其至密,昔之今为后之昔;无往而不者,亦无而不往;平有陂,陂亦有平也。则终古此天地,终古此天地之际矣。然圣人岂以此悠悠者为固然而莫为之主哉?大辨体其至密,而至密成其大辨。终不可使其际离焉,抑终不可使其际合焉……辨不易昭而密难相洽也。则终古此天地之际,亦终古此‘艰贞’矣。”①王夫之承认出入于“天地之际”的可能性,出入于“天地之际”的基础是能够认识到天与人蕴涵儒家伦理道德内涵的实有性,这是佛、道在天人关系方面入于“空”、“无”的思想基础。王夫之认为,“天地之际”的实有性体现在认识天人关系心理过程的细微之处,这是辨析和落实儒家人伦道德于心的认识根源。

儒家圣人不立“莫为之主”的“空”、“无”之心,而是通过细致而超越的认识论分析,构建具有“至密”性认识体系和超越性认识高度,建立在心性道德基础之上的思想体系,“然圣人岂以此悠悠者为固然而莫为之主哉?大辨体其至密,而至密成其大辨”。对于王夫之而言,认识论不仅仅是关于认识问题的理论,而且具有实现“天人合一”和天地同体境界的功能,所以说“辨不易昭而密难相洽也”。王夫之始终认为,通过认识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承担天地同体的实有性道德修养,是儒家圣人用力于心而落实其修养功效的关键。儒家圣人首先明确天地万物不脱离实有生化的自然性地位,批判佛、道入于“空”、“无”而否认自然规律的虚无之论,这是儒家用力于心而入微,从心理认识与道德修养论方面辨析“天地之际”的前提。王夫之认为,天地之密在于其相交于物质与精神世界同体之微处,即,依据于“心气交辅”的实有性理论体系求“天地之际”,如果固执于“乾坤之气”,则入于佛、道的“空”、“无”之论。“至密”从其针对于宇宙生化的细致心理认识分析方面而言,则说“是故知其至密,而后见运化之精”;“大辨”,指超越层次的修养境界高度,则说“知其大辨,而后见功用之极”。“至密”与“大辨”分别来源于王夫之辨析和取舍于佛、道的认识论,是他从心理过程及其认识论方面总结援佛、道入儒理论成果的具体体现。王夫之始终认为,“天地之际”的实有性体现于其认识与修养的过程中,包涵人伦道德价值,他说:“天下之用,皆其有者也。吾从其用而知其体之有,岂待疑哉!用有以为功效,体有以为性情,体用胥有而相胥以实,故盈天下而皆持循之道。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②“用有”指实现“天地之际”的认识与修养工夫,从其落实“天人合一”而用力于人之心的方面而言,则说“体有以为性情,体用胥有而相胥以实”。“诚”作为儒家“无对”而可以独立出现的范畴,既体现“物之终始”的非辩证性本体,又由于“不诚无物”而具有辩证性认识形式。

王夫之认为,儒家克己之功的至密至熟性,即是心理认识与道德修养工夫能够合两端于一的同体性与同一性,他说:“夫子于此,直从天理人欲,轻重、浅深、内外、标本上,拣着此两项,以验颜子克己之功至密至熟、发见不差者而称之。非颜子不能以此为学,非夫子亦不能深知此之为好学,非程、朱二子亦无以洗发其本原之深,而岂易言哉!”③所谓“天理人欲,轻重、浅深,内外、标本”,皆从两端体现认识与修养同体同一之心的辩证形式。儒家“大辨体其至密”和“至密成其大辨”的目的在于,通过辩证性的心理认识与修养方式“洗发其本原之深”,揭示合两端于一的非辩证性本体的同体同一性。王夫之以此为儒家道德认识与修养之学的最微最难之处,足以体现他总结儒、佛、道关系的理论成果,内含从“空”、“无”到“有”之心的认识线索。

“大辨体其至密”和“至密成其大辨”的心理认识过程,包含王夫之辨析和取舍佛、道之“空”、“无”,总结援佛、道入儒思想的理论成果。王夫之辨析“空”、“无”之论既不遗余力而又十分细密,他认为,心学由于吸收佛道“密室传心之法”而有所偏失,所以流于玄、禅异端。他系统论述了老庄思想之同异以及玄学家对道家思想的偏离之害;对于陆王,王夫之则指出其与张载之学的同异之处,具体区别了心学在理论思维形式方面的优长,这些都反映了王夫之超越传统儒家与宋明理学的自觉研究态度和理论启发价值。辩证地反映思想与行为的实际动机,显示儒家之心活泼性的认识本旨,始终是王夫之辨析佛、道之“空”、“无”,极深研几而构建儒家“有”境界之心理认识体系的依据。

二、从“空”、“无”到“有”的心理认识过程

通过对佛、道认识“空”、“无”与“有”之心理思想的深刻辨析,王夫之力辟佛、道思想的虚无性认识根源,但他并非完全的否定式批判,而是虚心地研究,同时指出佛、道有益于儒家道德修养之心之处。对于辩证性之心的心理分析,使王夫之对于佛、道一端思想,都能一直采取一分为二的积极态度进行研究。他着重指出佛教禅宗与法相唯识学的不同,对于法相唯识细致的心理分析理论,他在批判其虚无性基础上有所吸收,他说:“释氏之所谓六识者,虑也;七识者,志也;八识者,量也;前五识者,小体之官也。呜呼!小体,人禽共者也。虑者,犹禽之所得分者也。人之所以异于禽者,唯志而已矣。不守其志,不充其量,则人何以异于禽哉!而诬之以名‘染识’,率兽食人,最奚辞乎!”④唯识学以第八阿赖耶识为储藏种子之识,则一切心理活动及其认识过程的产生皆依赖于第八识,这就使其对心理过程的分析失去了辩证性。王夫之以辩证性的能认识之心改造和吸收佛教唯识思想:以前六识为“虑”,即,以感知经验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识过程;以第七识为“志”,指出其对一般朴素性心理活动及其认识过程的超越和宰制之功;以第八识为“量”,揭示其具有辩证形式而本身非辩证性的本质。王夫之认为,第八识所体现的心之本质,包含前七识辩证性心理认识活动。王夫之在细致辨析佛、道认识论之妄的同时,明确表明他改造和吸收其认识理论的目的。王夫之反对佛教唯识学以“气从幻起以成诸恶”的真如本体为“如来藏”,他关注于揭示唯识学细致心理分析理论的虚无本质,吸收其认识理论用之于儒家道德思想的认识论建设。王夫之进一步分析说:“故不知其固有,则绌有以崇无;不知其同有,则奖无以治有。无不可崇,有不待治。故曰‘太极有于《易》以有《易》’,不相为离之谓也。彼太易、太初、太素之纷纭者,虚为之名而亡实,亦何为者耶?彼且曰:‘有有者,有无者,有未始有夫有无者。’或且曰:‘七识以为种子,八识以为含藏,一念缘起无生。’呜呼!毁《乾》《坤》以蔑《易》者,必此言夫!”⑤王夫之认为,佛教唯识以“七识以为种子,八识以为含藏”,则其认识来源于完全脱离固有道德本体的种子,从其心理认识论的理论取向和思想性质方面而言,与老子“有生于无”而入“无”,庄子追问“有有者,有无者,有未始有夫有无者”而入于“无无”境界的心理思想相一致,指出佛、道“虚为之名而亡实”的虚无性思想根源。相对于儒家“至密”和“大辨”之本体,则佛、道本体无实而显示“群龙无首”的虚无性质。王夫之说:“‘群龙无首’,故一积众精以自强,无有遗也。有首焉,则首一也,其余不一也,然后以一贯之。不然者而强谓之然,不应者而妄其应,佛、老以之,皆以一贯之之术也。”⑥佛、道之心“首一”而“其余不一”,则“不一”之辩证认识不能相通于“首一”而入于“空”、“无”之论,体现所谓“不然者而强谓之然,不应者而妄其应”的虚无性认识根源。王夫之认为“以一贯之”也包含细致的心理认识理论,即是“以一贯之之术”,这是他对佛、道的心理分析与认识方式的肯定之处。

王夫之从“至密”和“大辨”两个认识角度辨析佛、道心理思想入于“空”、“无”的认识论根源,往往以佛、道合论而不分。但是,从王夫之对“至密”与“大辨”心理过程的具体认识论分析中,仍然可以区别出他辨析和取舍于佛、道的不同思想倾向。可以说,“至密”之辨主要针对佛教,尤其是针对批判、改造和吸收法相唯识学细致的心理认识分析理论而言;而所谓“大辨”,主要针对批判、改造和吸收老、庄入于“无”,尤其是庄子入于“无无”境界之心的认识方式而言。所以,王夫之与老、庄“无”或“无无”境界之心的认识论关系也体现王夫之以“至密”和“大辨”的认识论总结援佛、道入儒的理论成果。侯外庐说:“夫之认为庄子是‘能辨其至密’的人。”⑦这是从超越层次境界认识高度而言的,体现王夫之主要吸收庄子境界思想,建设儒家“大辨体其至密”认识论体系的理论来源;如果从细致的心理分析及其认识过程方面而言,可以说,王夫之认为佛教,主要是以认识论为主的法象唯识学是可以“至密成其大辨”者,体现他主要吸收法相唯识的认识理论,构建儒家“至密成其大辨”系统化思想体系的理论来源。

三、主客合一的心理过程

从主客关系上看,佛道心理认识过程并非没有主客之分,而是使主客合一于“空”或“无”的认识境界,决定了“内观自省”的直觉心理认识及其道德修养特征。王夫之吸收佛道认识“空”、“无”境界心理活动方式,与佛道的不同主要体现于主客合一的心理思想性质方面。王夫之把主客二分合一于“先立乎其大者”的“有”境界之大心,所以说“人心即天”,又说“人,人心也”,“心即仁”,这就是说,所谓“天心”,即是“有”境界之心。相对于佛道把主客二分的外在关系纳入超越于实有万物之外的“空”或“无”境界之心,王夫之则把这种彼此外在的主客关系纳入不脱离实有万物而又具有超越层次认识高度的“有”境界之大心。佛、道使主客合一于“空”或“无”境界之世界,否定儒家以伦理道德践履与修养工夫的可能性,“内观自省”的直觉心理认识方式体现脱离实有万物而“反观内省”的觉悟修养工夫方式,能够直接提升而达到超越性境界高度。王夫之使主客观合一于“有”境界之心,境界工夫不脱离人伦物理实有,体现通过伦理道德认识与修养工夫承担道德价值判断与修养境界实现的“大心”之量。佛道与王夫之都强调用“心”,但“心”的性质不同:佛道之“心”是认识“空”或“无”世界的境界之心,强调“内观自省”的觉悟工夫,“心”与实有万物实际上并无直接联系,是主观性之“心”,用心的工夫主要指向内用力的自我觉悟,通过直觉方式间接作用于实有万物;王夫之的“心”是“有”境界之“心”,一方面,强调对超越性境界高度的提升与把握,即,修养“先立乎其大者”的“大心”;另一方面,“大心”为本于天所受而具有伦理道德价值与内涵的实有性质之“心”,用心的修养工夫以对人伦物理的认识和感知为基础,“大心”通过伦理道德修养与实有万物发生直接联系。王夫之强调道德践行的修养工夫,目的是实现实有性物质与精神世界的同一性。

实际上,王夫之以“先立乎其大者”的“有”境界之大心来提高道德修养的境界高度,大心的价值与功能主要体现在达到境界高度的儒家修养工夫中。王夫之以能所关系解释“心”的功能,他说:“身有无逸之‘能’,随时而利用;心有疾敬之能,素位而效仁。‘所’著于人伦物理之中,‘能’取诸耳目心思之用。‘所’不在内,故心如太虚,有感而皆应。‘能’不在外,故为仁由己,反己而必诚。君子之辨此审矣,而不待辨也。心与道之固然,虽有浮明与其凿智,弗能诬以不然也。”⑧王夫之反对老庄佛“立一境界以为‘所’”,而自己则立一境界以为“能”,他提升儒家伦理道德修养所达到的境界高度,则“能”、“所”合一于“有”境界之心。从“有无”观讲,王夫之立“有”境界之心为“能”,而反对佛、道立“空”或“无”境界之心以为“所”,体现与佛、道心理认识活动及其修养工夫不同的理论思维取向与思想性质。

四、“立一成纯之局”的心理建设

王夫之辨析佛、道心理思想而有所取舍的目的在于,为儒学提出和建立一套纯粹包含儒家道德心性之实而去除佛、道“空”、“无”之虚的认识论体系,体现达到所谓“立一成纯之局”的理论建设目的。王夫之说:“庄生云,‘参万岁而一成纯’。言万岁,亦荒远矣,虽圣人有所不知,而何以参之!乃数千年以内,见闻可及者,天运之变,物理之不齐,升降污隆治乱之数,质文风尚之殊,自当参其变而知其常,以立一成纯之局而酌所以自处者,历乎无穷之险阻而皆不丧其所依,则不为世所颠倒而可与立矣……参之而成纯之一又审矣。变者岁也,不变者一也。变者用也,不变者体也。岁之寒暄晴雨异,而天之左旋、七曜之右转也一。手所持之物、足所履之地,或动或止异,而手之可以持、足之可以行也一。唯其一也,是以可参于万世。”⑨王夫之十分欣赏庄子“参万岁而一成纯”的认识观点,目的在于为提升儒家道德修养境界高度建立“一成纯之局”理论体系。“万岁”所包含的认识范围无限广大,见闻感知经验心理活动及其认识过程不可能达到,所以有“虽圣人有所不知,而何以参之”的感叹。王夫之通过变与不变认识关系的分析,提出“自当参其变而知其常”的认识路径,既不脱离对于宇宙万物之万变的感知经验心理活动及其认识过程,也要求对认识境界高度的提升而扩大其心之量。王夫之以变者为岁,不变者为一,以变者为用,不变者为体,提出以一参万、以体达用而上学下达的认识路径,则说“唯其一也,是以可参于万世”。可见,通过提升境界认识高度而对心之量的扩充是“立一成纯之局”的一个方面,从心理认识过程分析方面,明确其体用相通而合一之心的认识本旨,则是“立一成纯之局”的另一个方面,即所谓“参之而成纯之一又审矣”。显然,王夫之所谓“立一成纯之局”,就是指对佛、道认识思想的实有化改造而建设儒家实有境界认识理论体系,“纯”指实有性之改造,“局”指心理认识过程所依据的实有性境界之心的超越层次高度。实际上,所谓“立一成纯之局”,提示了王夫之改造和吸收佛、道认识论的思想本质。通过适合于儒家道德思想的实有化改造,他赋予境界之心以丰富的伦理道德价值与内涵,从境界认识的理论思维取向方面揭示佛、道境界认识入于“空”、“无”的虚无思想性质,构建以“有”境界之心的认识思想体系为标准,体现“大辨体其至密,而至密成其大辨”而具有完整认识理论体系的实有境界认识路径。

王夫之思想富于哲理思辨,能够深入佛、道思想的认识论内部,从理论思维的认识根源处把握和辨析其虚无思想性质,吸收其有益于儒家伦理道德思想认识体系建设的理论成分。所以,王夫之往往从对认识论的理论思维分析入手,通过对心理认识活动及其认识过程的分析,完成“大辨”于异端的“至密”性认识思想,通过改造、吸收而提出和建设儒家认识论体系,以儒家“至密”性认识论成立其作为判定和总结标准而“大辨”的理论体系。王夫之说:“目所不见,非无色也。耳所不闻,非无声也。言所不通,非无义也。故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有其不知者存,则既知有之矣,是知也。因此而求之者,尽其所见,则不见知色章,尽其所闻,则不闻之声著;尽其所言,则不言之义立。虽知有其不知,而必因此以致之,不迫于其所不知而索之,此圣学、异端之大辨。”⑩通过对孔子思想的发挥,王夫之提出,儒家思想本来就具有“大辨”性而心之量的认识范围广大。孔子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际上包含了“知”与“不知”两个方面的认识范围而无所遗漏。儒家思想也具有“至密”性认识内涵,既超越而不固执于针对实有万物的感知经验心理活动及其认识过程,又能够因其针对实有万物的细致心理认识分析而扩大心之量的认识范围,通过提升境界认识高度而包含感知心理活动及其认识过程所“不知”的部分,则说“因此而求之者,尽其所见,则不见知色章,尽其所闻,则不闻之声著;尽其所言,则不言之义立”。对于儒家而言,“不知”是对“知”的内在性超越,超越层次的认识不脱离于其“知”而“必因此以致之”,则“知”与“不知”统一于整体认识思想体系而缺一不可,这就是所谓“圣学、异端之大辨”的认识论根源,体现“大辨体其至密,而至密成其大辨”的儒家“有”境界之心的认识路径及其本质特征。

所谓“大辨体其至密,而至密成其大辨”的认识路径,其思想来源于辨析和取舍佛、道认识论的理论思维成分,而目的却在于“立一成纯之局”而进行儒家认识思想体系的理论建设。王夫之认为,《周易》内含“天人合一”的健顺道德本质,与儒家辨析佛、道而体现“纯而不杂”思想内涵相一致。他说:“夫天秉《乾》德,自然其纯以健,知矣;地含《坤》理,自然其纯以顺,能矣。故时有所鼓,时有所润,时互用而相为运,时分用而各有成。《震》、《巽》、《坎》、《离》、《艮》、《兑》之大用,而在六子之各益者,天地初未尝有损,杂者自杂,不害其纯,则终古而无不易也,无不简也,皆自然也,吉凶其所不讳也。圣人所忧患者,人而已矣。故显其用于《大易》,使知欲得夫天下之理者,合天地之用,必其分体天地之撰而不杂者也。”《乾》之德为天所秉,《坤》之理为地所含,体现天地、自然、万物固有之健顺性质而为“纯”。“纯”即是王夫之能够“大辨体其至密”和“至密成其大辨”的认识基础。王夫之以“自然其纯以健”为“知”,则“至密”性以“纯”为基础而成其“大辨”;以“自然其纯以顺”为“能”,则“大辨”而辨其“纯”之“至密”性。通过对庄子“参万岁而一成纯”的境界认识论进行改造和吸收而提出“大辨”与“至密”的认识路径,从提升心之量的认识境界高度和扩充心之量的伦理道德内涵的两方面改造,转化为体现儒家辨析佛、道异端和建设道德思想体系的认识方式。王夫之关注的重点始终是人,即“大辨”与“至密”的认识路径始终要求落实于人而用力于心,从认识论角度揭示“大辨体其至密”与“至密成其大辨”的思想本质与理论思维特征。

王夫之以“纯”设定儒家与佛、道相区别而大辨的心理认识标准,他说:“故非天下之至纯者,不能行乎天下之至杂。不足以纯而欲试以杂,则不贤人之知能而已矣……异端之悟,亦君子之所能,而君子体其全,则或穷乎孤至,而无伤于君子之德。”异端不“纯”则“杂”,而儒家之“纯”能够“体其全”而“行乎天下之至杂”。通过“大辨体其至密,而至密成其大辨”的认识论分析,王夫之提出符合儒家“至纯”思想性质的心理认识体系,包含构建伦理道德心理认识体系的标准和要求,从理论根源处解决了援佛、道入儒的思想矛盾,完成了遵循从“空”、“无”到“有”境界之心的认识论线索构建儒家道德思想认识论体系的工作。通过“立一成纯之局”的认识论辨析与思想建设,王夫之根据“大辨体其至密,而至密成其大辨”的认识方法,从援佛、道入儒的角度提出和明确了儒家思想的认识论路径。以此为思想辨析与论证的认识论标准,王夫之把握了全面判定和总结传统儒家与宋明理学思想的理论武器,启示了中国传统哲学在“三教合一”背景下发展的思想意义与理论价值。

篇5

大连汇文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关注人性美好一面的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形式活泼,实效突出的团体活动为主要载体。心理绘画、箱庭(沙盘)游戏、心理活动训练、元认知干预技术在学校各展英姿。下面我将心理拓展活动课的实践历程和各位同仁分享,以求指正。

一、自我成长

我参加的心理行为训练,并不是单纯的心理学知识的传授。第一天,教练让我们记住三句话:“体验激绪,行为改变认知,习惯积淀品质。”在活动中,我们的个体体验很重要。我由开始时对这些小儿科游戏(开始我就是把活动当游戏的)的不屑,由对有些项目大家在一起拉拉扯扯搂搂抱抱的反感,由遇到体能挑战时怀疑自己坚持不下来,到最后不但完成了所有项目的训练,还在诚信博弈项目中,和组员一起与“狡猾”的教练斗智斗勇。也许只有在经过磨合的团队中才会产生这种心理感受及心理体验吧。在训练的过程中,教练的个人经验、观察力、分享技巧和深度引导也功不可没。我们在活动课中获得了新体验、新经验,同时也在组员之间进行了经验分享。这些活动的持续开展,的确唤醒了我的积极情绪。

通过两个多月20多个项目的训练,我自己的心理发生了改变,觉得自己勇敢了很多,有话敢说了,上台讲话不再那么紧张了,遇到问题知道从哪个角度去思考、去解决了。也许这些能力对于别人来说早就具备了,但对我来说却是宝贵的,可能是它帮我找回了原本就有,只是在生活的历练中丢失了的能力。总之,我觉得自己内心强大了一点。我深刻地领会到:心理活动训练是一个系统的序列化的工程,而不是一节课、一个活动就能达到目的的,甚至几节课、几个活动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改变是慢慢发生的。

作为学校心理教师,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只有我们自己发生了改变,才能使学生发生改变。因此,如果没有自我认识与自我改变、自我成长,如果不能深刻地理解心理行为训练,就不能有效地、创造性地发挥它的作用。

二、由点到面的实践

1.由点切入

心理行为训练是一种应用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以行为训练作为媒介手段,用以提高受训学生的基础心理品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训练方法。辽宁师范大学刘文教授开展了“基于气质评定的初中生同伴冲突解决策略促进实验”课题,所以我们就和刘文教授的研究生刘华一起,选择了一个班作为实验班,两个班作为对比班,共设计了 15节活动课进行前测、后测。我亲自见证了这个班的体委刘宏轩同学的变化,他从一个爱打架、经常挑战教师权威的学生,成长为教师的得力助手。班主任也及时抓住教育契机,调动他的学习热情,促使他改变了学习的态度并取得了好成绩。

2.小范围尝试及课程调整

我们在试点过程中积累了经验,接下来就对初一年级的十个班、八年级的两个班、九年级的一个班进行了试点教学。我们设计了五个游戏:心心相印、魔棒、不倒森林、紧急运输、坐地起身,并对课程进行了调整,每次上完课之后,团队成员都会及时反思本课的优缺点并分享收获。由于班级授课受时间和人数的限制,人多时间少,我们重新设计了活动项目,把大项目化为小项目,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并进行组与组之间的比赛。成功的组谈成功的感受,失败的组谈失败的感受,没有好坏对错,只有宝贵的经验积累。

3.深入实践

2013年9月至12月,我们在八年级选了四个实验班,每班上了十节课。这个过程我们是与政治学科融合进行的,这一轮我们重点关注学生领导力的培养,每次上完课,我们都会指导带领同学活动的小组长写活动体会。本学期四个实验班的学生比平行班少上了8节政治课,但从期末考试情况来看,他们的成绩和对比班持平,基本保持在原有水平。

学生们反馈如下:我感到心理活动课不仅仅为了放松,还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成长;给自己积极的暗示,可以发现自己以前没发现的能力;感觉懂得了很多从前并不注意的,让我在学习上的压力一扫而光;起到了劳逸结合的作用,在玩乐中体会到团结的重要性;就像又回到了童年,无忧无虑……

以上这些学生发自内心的感悟,让我们看到了积极情绪的力量,极大地鼓舞了我们。

4.全面展开

2014年3月至7月,心理活动课在初二年级全面展开。

按计划,四个实验班要进行一年的实验,但在上学期期末学校开展的问卷调查中,其他班级的学生强烈要求开设心理活动课,不少学生还到心理咨询室请求开课。经学校领导班子研究决定,把心理拓展活动课推广到全年级十个班,两周一次课。我们设计的游戏也发展到了16个。

三、总结反思

在经历了40学时的自身培训和100课时的实践活动之后,我切实感受到心理活动课是一个巨大的心理能量场,年轻教师刘丹在总结会上说:“一转眼,我们心理团队陪着学生们走过了一个学期,每天紧张忙碌,每次课我们都会精心设计一个情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同时完成任务,一节课经常浑身是汗,但我们依然坚持着。在这里学生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根据任务进行战略部署,学会了与别人进行交流,学会了从众多意见中优中选优。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回顾一年来的经历和付出,我曾几度落泪,这不是辛苦的泪水,而是幸福和感动的泪水。幸福的是可以和学生们分享那最快乐的时光,感动的是看到了学生们那发自内心的久违的微笑。

不管成绩是否改变,错过的纯真与快乐永远无法找回。”

一学年的拓展训练课结束了,我们把每一次课中拍下来的学生的不同表现做成幻灯片在教室里重新回顾时,很多学生看着看着就流下了眼泪,并把他们的感受写在我们为他们精心设计的活动感言上。

赵智渊同学在活动感言上写到:“在这里没有墙把大家的心隔开,我们可以敞开心扉,尽情畅谈,尽情交流,尽情欢呼,尽情奋斗,我们渐渐学会了真正的合作与责任,我想这便是心理活动课给我的最珍贵的青春礼物。”

我们认识到,只要我们设计好游戏,并为学生们创造好安全受保护的游戏环境,把一切交给游戏就可以了。活动课的优点是可以让人进入忘我和全身心投入的状态,从而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目前,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们心理教师团队已有四位心理行为训练师,其中有一位教师取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两位教师取得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心理活动课被正式纳入了课表,在学校课堂教学中有了一席之地,可以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的训练。

篇6

我是个文学爱好者。一天,我准备去听一位作家的讲座,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脸上涌上了兴奋的红云。要知道,这张讲座票是爸爸好不容易才搞到的。正走着,我突然发现一个老太太倒在路边,口吐白沫,大概是发病了吧!这时周围一个行人也没有,我想送她去医院,可是一想,那不就影响我听讲座了吗?于是我绕开老太太走了。

不知怎么的,我走在路上,刚才那一股兴奋劲不知到哪里去了,剩下的只是满肚子的委屈。我的头像灌了铅似的往下垂,老太太痛苦的神情不断地在我脑海里闪现,挥之不去。

【分析点评】

小作者描写的是一个真实的镜头,而且着重于心理描写,但出现了一些不符合实际的细节,如“脸上涌上了兴奋的红云”。一个人怎能看到自己脸上发红了呢?再如,“刚才那一股兴奋劲不知到哪里去了,剩下的只是满肚子的委屈。”“委屈”是人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不公平待遇时的心理活动。而此时,“我”并没有遭到谁指责,与不公平待遇也扯不上关系,仅仅是为没有及时帮助别人感到自责而已。

【整容步骤】

片段可以作如下修改:1.“脸上涌上了兴奋的红云”可改为“这时如果有人看我一眼,他准会发现,我的脸上涌上了兴奋的红云”。2.把“刚才那一股兴奋劲不知到哪里去了,剩下的只是满肚子的委屈”一句中的“委屈”改成“自责”或“愧疚”。经过这样一改,文章的心理描写就会显得合情合理了。

【健美出院】

我是个文学爱好者。一天,我准备去听一位作家的讲座,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此时如果有人看我一眼,他准会发现,我的脸上涌上了兴奋的红云。要知道,这张讲座票是爸爸好不容易才搞到的。正走着,我突然发现一个老太太倒在地上,口吐白沫,大概是发病了吧!这时周围一个行人也没有,我想送她去医院,可是一想,那不就耽误我听讲座了吗?于是我绕开老太太走了。

不知怎么的,我走在路上,刚才那一股兴奋劲不知到哪里去了,剩下的只是满满的愧疚。我不敢抬起头,似乎人行道上有许多双行人的眼睛在盯着我,似乎背后有许多相识的同学在指指点点。我把头埋得更低了,只看见人行道从我脚下一点一点溜过……

篇7

关键词:特征;素质;源泉;培养。

21世纪是是知识的更新周期加快缩短的时代。科教兴国重任的教师在教学中就得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能停留为原来的教书匠而整天忙于“填鸭式”的教学。何谓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素质的标志,创新思维的源何在?又如何培养?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创新思维及特征

创新思维是思维主体在创新活动有较高层次的,而且又复杂的一种思维活动,在一定意义上说,只要思维的结果具有创新性质,则它的思维就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特征是具有自信性,探索性,结构上的完备性,思维方式的多样性,想象参与性,好奇性,专注性,批评性和突变性。所谓完备性指思维主体应具备相对完整而独特的思维结构。想象参与性指想象思维的积极参与,同现实的有机结合,是创新思维的积极参与,同现实的有机结合,是创新思维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二、创新思维素质的标志

人的素质,一般是指人的思想素质、思维素质、知识品质和行为品质。对人进行素质教育,就是使这些优良品质在人的个体身上素质化和机能化,使之成为个人所具有的东西,成为“把人引到深处的东西”。一般来说创新的思维素质有以下几个标志:

1.有积极探索,自强不息的精神;2.不甘落后,竞争向前的决心;3.有勤于思考,善于思索的习惯;4、有强烈的内驱力,自觉填补知识空白;5形成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和解题思路

三、先天禀赋,勤于思考,科学用脑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一)先天禀赋

在现实生活中,在环境、经验判别甚微的情况下,不同儿童却表现出明显的智慧差别。才能出众者,古往今来,都被称为“神童”。

例如:我国古代,曹植七岁能诗;王勃十岁能赋;李白“五岁通六甲,十岁观百象”;广西壮族小姑娘王亚妮三岁便能作画,三至九岁的优秀作品在日本东京展出,她被认为是“百年不遇的一个天才”。禀赋是才能的基础。一个人的才能高低,成就大小,与禀赋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勤于思考

创新思维是在一定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不断的勤奋学习和实践,才逐渐形成的。才能超群,成就卓著的伟人都有这样的体会。鲁迅先生说:“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

(三)科学用脑

你懂得了先天禀赋和勤于思考对创新思维的决定性作用,但还得掌握大脑活动的规律,培养思维的习惯,提高用脑的艺术。

1.要全面用脑智力的物质基础是大脑皮质。以学习语言为例,大脑皮质存在说话、书写、听性语言(听话)和神性语言(阅读)四个中枢。这四个中枢相互间又有密切的神经联系。所以学习语言应该把读、听、写、看等几种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效果就会更好。

2.要适应脑的活动规律

科学家发现,人类行为受到三种周期的影响,就是从一个人诞生开始,情绪、智力和体力分别存在28天、33天、23天的周期变化。每个周期都有期;低潮期以及期和低潮期之间的临界期。据测定,人体一切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每昼夜也有周期的变化。其中大脑皮质机能,一般人上午九时达到高峰,下午4~6时出现第二次高峰。因此,各人应根据自己的规律,趁精力旺盛,头脑灵敏之时,抓住学习的难点和要点,进行思维,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3.要保证适当的睡眠和休息

睡眠能使人的大脑和身体得到充分地休息和恢复。在长期学习和思维后,可进行一段时间的休息,放纵肌肉,闭目养神,或听听音乐,以此来达到休息和调整的目的,很可能在这种状态中,会有新发现、新收获。

4.要活跃思维

一个学生的智力不是看他知识积累的多少,而是看他运用这些贮存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因此,一个学生要提高智力,除了不断提高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外,更重要的是不断提高创造力

5.要保持良好的情绪

情绪对智力活动有着重要影响。一切心理活动都伴随着情绪的变化。有位心理学家将情绪和精神的关系,做了这样的比喻。心理活动像一幅画,情绪是这幅画的背景色彩,当一个黑点出现在白色的背景上时它就显得特别黑,出现在灰色的背景上就不使人感到那么黑了。可见任何心理活动都受情绪影响,智力也不例外。

四、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1.首先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和地位,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活动。

2.在教学中要尽力提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的思维主体直接接触活动环境,使他们在较好的情境中更好地触发主体产生联想,并大胆猜想,或者得到启示。

3.要注意适时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提出一些带趣味性、发散性、探究性的问题,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学中尽量采用现代教学设备,将现代科技的应用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激发学生创新兴趣,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要保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心是科学发明与创新的巨大动力,学生的知识面还较窄,见闻不多,很容易对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并会毫无顾忌地按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探索事物,发现问题。由于他们各方面考虑问题不成熟,往往有些想法和行为对我们来说“可笑”,但我们千万不能讥讽他们,否则,就可能将一个未来的“爱因斯坦”扼杀在摇篮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是教育面向未来的具体表现,是2l世纪对教学的要求,我们必须在传统教学中总结出成、败的经验和教训,要在教学中不断改正和完善,更加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篇8

关键词:疗养康复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61-01

1 疗养康复期间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共性心理特征。老年疗养员一般都本着有病早治,无病保健养生的心理而入院,都希望有舒适、安静的疗养环境;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色香味美的饮食调节;优质的护理服务和精堪的医疗技术。

1.2 影响心理变化的常见因素。在体检中发现新的疾病或是原有疾病病情变化而感到突然紧张,产生烦躁、焦虑;气候炎热、潮湿、寒冷等不良刺激引起反感和厌烦。

2 心理护理方法

人的心理过程,往往会在人的实践中表现出来,老年疗养员的心理活动也会通过行为、言语而表露。

2.1 观察法。护士运用视、触、听、问等手段,有目的、有步骤地观察疗养员的爱好需求、生活习惯、思维情绪、性格特点等有关情况,将收集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找出心理问题,有针对性的制定护理措施,采用疏导、解释、安慰、暗示等方法,因人施护达到护理目标。

2.2 心理测试。选择一些能反映人心理活动特点的条件,加以精心编排,成为多样化标准材料,以此诱发受试者做出心理反应,将反映数量化,借以判定受试者的智力、人格、行为等心理特征的方法。

3 心理护理内容

3.1 维护老年疗养员的尊严。对待老年疗养员应有礼貌,如同长辈样尊重,不管职位高低,要一视同仁,态度亲和诚恳,体贴入微,理解和谅解他们的健忘、啰嗦,耐心倾听他们的谈话,了解需求给予帮助,对不良的生活习惯耐心劝解,建立深厚疗养情谊。

3.2 增强疗养员对护理人员的信赖感。关心体贴疗养员的病痛,注意自身的语言艺术,做到言而有信,从而获得信懒和配合,解除疗养员疑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感知能力有缺陷的,要帮助他们很快熟悉适应周围环境,有听力下降的老年疗养员对其讲话时嗓音洪亮,辅以手势或文字。

3.3 增进自我心理保健能力。帮助老年疗养员充分利用疗养条件调节情绪,陶冶情操,锻炼意志。此外,还应向老年疗养员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增进自我保健能力。

3.4 其他。护理人员应创造优美、宁静的环境和整洁温馨的疗养房间。重视文娱活动,体育锻炼,膳食营养等,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协同以上疗养因子提高疗养效果。

篇9

根据急症患者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解除心理障碍,是临床心理护理的重要任务。为此,特将心理护理的几个要点总结如下。

1重视心理护理

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急症患者需要及时的心理护理。临床护理实践证明,心理因素对身体的健康及疾病过程的影响极大,因为急症患者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非常紧张,正处于高度的心理应激状态,及时进行心理护理,可以缓解患者的心理紧张,稳定患者的生理状态,达到稳定病情的目的。

2进行护患沟通,加快患者社会角色的心理转换

急症病人发病急,病情重,伴有未知的恐惧感,治疗过程中适当的解释或说明,可以减少病人对未知的恐惧并且感觉受到尊重;同时患者由于突然离开熟悉的环境而来到陌生的医院,往往需要一个心理适应的过渡时间,医护人员应在主动迅速地接待患者的同时,热情、温和、全面、扼要、清楚地进行医院环境的介绍,并注意耐心听取患者的主诉,询问患者的需求,缩短患者角色转换的时间。病情有特殊变化的病人,对治疗过程及其效果应给予适当的解释和预告,使其有必要的心理准备。

3加强不同急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患者的心理反应,主要与发病方式、年龄特点、个体差异密切相关。急症患者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抢救,以便转危为安,他们的心理活动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症患者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有情绪稳定性差、暗示性高、对自身行为控制能力降低等特点[2],因频繁而剧烈的心前区疼痛和濒死感,往往会产生恐惧、焦虑心理,认为自己随时可能死亡,因此精神极度紧张,而这种状况容易造成交感神经兴奋,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加重心脏负荷,造成恶性循环。该类患者的心理护理重点是尽可能解除其恐惧焦虑感:首先护士要态度和蔼、言语亲切、关怀体贴,在治疗操作中要做到有条不紊,忙而不乱,以娴熟的技术打消患者的不安情绪,使患者产生信赖感、安全感;其次在患者接受的情况下,主动介绍患者处在的监护环境及监护仪器的使用目的;再次是耐心听取患者的诉说,熟知患者的心理活动和病情变化,针对患者的心理安慰患者。服毒自杀的患者往往有一定的社会或家庭因素,如吵架、失恋等,多处于狭隘的心理状态,存在绝望心理问题,心理变化复杂,事后多有后悔心理,但就诊时又爱面子,因此故意不配合抢救治疗,如洗胃、插胃管不合作,或插上后,故意拔出胃管令洗胃无法进行,导致时间拖延,失去抢救的最好时机。此时,护士不应厌烦,应根据情况给予心理疏导、支持,主动与患者“心理换位”谅解患者的过激行为。用同情的言语感化患者,使其情绪稳定,从而配合医务人员,使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4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

急症患者病情重,发病情况复杂,导致患者家属的心理反应可能比患者还要复杂,很多人都表现出担忧、焦虑、情绪不稳定和易激惹现象。因此不能忽视对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家属情绪稳定可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护士应充分理解家属的心情,用恰当的语言向家属进行解释并给予精神安慰,对比较镇静有主见的家属,可如实告知患者病情,让家属配合医务工作。同时要求他们在患者面前保持好心情,安慰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

5急诊护士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急症患者大多情绪反应强烈,护士必须富有高度的同情心,能够体恤和宽待患者,不计较其情绪冲动,始终保持沉着冷静的情绪,善于以静制怒;同时能够耐心地给患者讲解,直到其正确面对事实,面对生活。临床实践证明,护理人员的心理品质、职业素质、救治水平都有可能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关系到心理护理的成败。

总之,对于急症患者在实施紧急治疗抢救的同时只要细致观察、了解和掌握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态,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就可使患者异常心态和行为得以及时纠正,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使患者心理达到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利于疾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胡佩诚.医护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2:246.

篇10

金融投资者在进行投资过程中,其心理活动是极其复杂的。其基本特征包括:过度自信、可获得性、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锚定等,我们逐一进行介绍:1、过度自信其定义是投资者过于相信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往往高估。这往往会造成投资者投资过多,而收益甚低,甚至亏本很多。过度自信的心理很容易过多的进行断线投资,进而成为投机者。这种心理和锚定很像,有些人很难区。2.可获得性这种心理状态的特点是:当有些人对事物或者事件进行评判时,这种心理状态的人会联想出很多出事故的例子,从而改变投资。这种心理状态的人们很容易在投资中改变投资对象,从而影响收益,作出错误的决定。3、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这种心理的特点是过度自信的结果。具体来说就是当市场上出现一些预期的重大信息时投资者对信息呈现出过度反应或者对于重大消息到来的时候又呈现出对信息的反应不足。4、代表性直觉其定义指的是投资者心理特征是把公司的好坏作为投资股票的标准。这种情况的发生是由于人们评估事物不够全面,只重视表面的部分,而忽略了其他因素。这种心理状况很容易造成投资者在数据根本没有规律的情况下还继续寻找规律。5、精神账户这种心理状态是指人们把资金进行分类,根据用途进行投资。在这些人们的脑海中,资金将被分为许多类型,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可能把一部分定为现金资产,另一部分定位证卷资产,有些人的分类更多。6、锚定其定义指的是人们对事物进行判断时,过多的相信自己的想法,老肯定自己的决定,从而不会理智的考虑其他不利因素。这种心理状态很容易造成投资错误。7.损失厌恶及后悔厌恶后悔厌恶指的是人们在做出错误决策时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痛苦、后悔。而损失厌恶则是指人们在面对同等收益和损失呈现不同的心理状态,他们对损失的心理承受力是收益的心理承受力的二倍半,这类心理状态的人们认为损失会让他们不能承受,即便他们刚刚收益了相同的价值。8.模糊厌恶人们厌恶主观的或模糊的不确定性,甚至讨厌客观的不确定性。这个发现常被称为“模糊厌恶”。模糊可以被定义为信息能得知却不被得知的状态,当这种模糊性是一种对未来巨大损失的可能性的时候,人们对于这种模糊性的厌恶和回避心理就更加强烈了。

二、证券市场常见的特殊现象及其分析

1、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他们总结出周二及周五的收益率最高,而周一的收益率会低于一周中的其他时间,但周一的收益率偏低也不是这一天的结果,而是上周五收盘和开盘的价格差,因此,这又被称为周末效应。他们继续研究,发现一月份的收益率很高,而且每年一月份的收益率都是全年中最高的,特别是小公司,这种现象更明显。我们看一下1941到1991年以来,小公司一月份的股票收益率是8.06%,而大公司却只有1.342%。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投资者的精神账户,他们倾向于把新年作为新的开始,那年底就成为结算的时间,这就是一月效应的解释。而周末效应则是由于投资者的情绪在周五比较高昂,反之周一则比较低落。2、赢者输者效应1985年,塞勒找出了赢者输者效应,他是根据5年终的数据总结出来的这个规律,数据显示,未来三年中收益率最差的比收益率表现最好的高了四分之一,这组最差的股票在未来的收益率上比原来表现好的股票的收益率高的现象就是输者赢者效应。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输者因为失败的教训而对其进行总结,所以之后获得了成功,而赢者因为之前的成功产生代表性直觉、锚定等心理特征,因而在形势变化的时候还不改变自己的观念从而走向失败。3、规模效应一般小公司股票的收益率大于大公司股票的收益率,且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1月份的现象就是规模效应。产生规模效应的原因是投资者把公司大小和投资风险联系起来,投资风险又和收益联系起来,他们认为公司越大,风险越小,其收益越低;公司越小,其风险越大,其收益应该越高。4、盈余公告效应在有效市场理论中认为上市公司公布了赢利消息后,公司的股价马上会有变化,让投资者失去了大的收益。这种效应是由于投资者的反应过度或者反应不足造成的。因为,公司上市后公布的财务情况会让投资者产生一致性的投资行为,这就造成投资者都马上就抛或者都继续等待看涨,这种心理状态就造成了盈亏公告效应,公司数据直接影响了投资者的行为。

三、根据行为金融学进行证券投资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