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大课间活动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4 11:33: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阳光大课间活动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阳光大课间活动总结

篇1

关键词:阳光体育;大课间;提高;健康体质;文化素质

中图分类号:G9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283-03

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精神,坚持"安全第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使师生"懂得修身与健体,享受阳光与幸福"。吸引广大师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每天都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以大课间体育活动为辐射点,展示良好的校风、校纪和师生的精神面貌,推动书香校园文化的建设;我校的大课间活动与当前实际情况("三小特色":场地小;小班制,每班40人;小组合作学习)结合。学校场地小是问题的关健(我校在校生804人,学校体育运动场地平均4.09平方米∕生。);大课间活动实施首先考虑指导性原则:"安全第一;健康第二;学习活动第三"。其次,细化方案,分级分批次进行阳光体育和大课间活动;再次,科学统筹,从《体育与健康课》课程安排;大课间;活动课;自由活动来安排使学生每天大约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第四、责任到人,定位管理;第五、活动内容合理安排,总之,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

1.细化方案,分级分批次进行阳光体育和大课间活动

1.1大课间体育活动总方案。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精神,使师生"懂得修身与健体,享受阳光与幸福"。以大课间体育活动为辐射点,展示良好的校风、校纪和师生的精神面貌,推动书香校园文化的建设。

1.1.1活动目标。(1)改革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优化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空间、形式、内容和结构,使师生乐于参与运动,掌握运动修身与健体的方法。(2)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积极创新大课间体育活动,力求以活动励德,以活动辅智,以活动健体,以活动塑美,以活动促劳,促进学生五育全面和谐的发展。(3)优化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设备及管理,提高其使用率,发挥其育人效益。(4)全面提高学校师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发展学生良好个性。(5)使师生"懂得修身与健体,享受阳光与幸福"。

1.1.2安全训练原则、实际原则。(1)教育性原则。充分发挥大课间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五育教育的功能,重视活动过程的教育。(2)科学性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3)全体性原则。学生全员参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全体健身的目的。(4)创新性原则。根据我校场地小、器材小的特点,大课间体育活动突出了跑操和身体素质训练(或体育游戏训练),有利于健康的活动内容融为一体。(5)生命在于适当运动原则。

1.1.3组织机构(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校长);副组长(副校长); (工会副主席) ;(七年级级长);(图音体科组长);成 员(体育艺术科组成员、团委委员、工会委员和各班班主任)。

1.2本校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实施方案。根据2009年4月26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的文件精神,为切实推动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结合我校实际决定按国家和省、市、县的要求全面启动"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为宗旨,以宣传实施《全国健身条例》为契机,通过开展冬季长跑活动,磨练青少年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特别是耐力素质水平,促进我校体育工作深入开展,进一步掀起阳光体育运动的新高潮。特制定本活动方案如下:

1.2.1活动主题。阳光体育齐参与,健康常伴我成长。

1.2.2组织方案。活动起跑仪式,活动起跑仪式安排在每年11月第一个星期一大课间,宣传冬季长跑的目的、意义。时间安排:每年11月1日至次年3月30日,利用体育课、大课间、节假日、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根据学校场地,大课间安排如下:初三级在第二节下课的大课间20分钟进行;第一学期,初一级在每周星期一、三、五的第三节下课的大课间20分钟进行,初二级在每周星期二、四的第三节下课的大课间20分钟进行;第二学期,初一级在每周星期二、四的第三节下课的大课间20分钟进行,初二级在每周星期一、三、五的第三节下课的大课间20分钟进行。当天无体育课的,初一、初二年级下午课外活动课进行(大课间基本容容:跑操、跳绳、身体素质特色训练、学校特色项目等等)。因疾病不能参加长跑的学生名单,交由本班体育老师为其安排在综合楼楼下室内场长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

1.2.3宣传报道。传播阳光体育运动知识,相关阳光体育活动的通知,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弘扬体育精神,使其成为精神文明的宣传阵地和我校学生展示精神风貌的窗口,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平台。

1.2.4安全保障。学校成立阳光体育长跑领导小组,由副校长具体负责,体育组组织落实,各级部主任、各班班主任全力协助,学校卫生室、政教处、教务处、总务处全力支持,共同合作完成体育长跑活动 ;卫生室向各班班主任提供学生体检情况反馈表,对于心脏等器官有病的同学,在建议去医院复查的同时暂时不参加长跑活动;对于生病的学生及时向班主任老师请假。体育组和总务处协同做好场地的维护工作,保障长跑活动顺利进行。

1.2.5评选表彰。学校要对各班开展的冬季长跑活动全程跟踪检查,对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优秀班级进行表彰。评选条件:冬季长跑活动组织健全,措施具体;长跑时纪律良好,全体参与,充分发动班干部和任课老师共同参与管理和组织;冬季长跑普及率高,学生普遍完成长跑里程,锻炼效果显著;活动记载完整。记录表每天填写,准确记录,实事求是,班长和体育委员签名完整。抽查均符合要求;活动期间没有发生不安全的事故,班级每月一次总结。说明:获校阳光体育冬季长跑的优秀班级,将在评比学年校先进班级中酌情给予加分。

1.3关于学校活动课的实施方案。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关于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等文件、通知精神,为确保我校活动课时间、内容、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落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特制定本方案:

1.3.1活动课时间安排。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学校的实际安排如下:初一级为每周星期二第8节;初二级为每周星期三第8节;初三级为每周星期四第8节。

1.3.2活动课内容。学校和年级要大力倡导学生人人要参加活动课的活动,尽可能倡导学生每人参与一项活动。各级安排的活动课时间用于开展文体活动、兴趣小组活动、运动队训练、冬季长跑活动、体艺节参赛者训练和排练,如遇下雨等特殊情况不能开展室外活动的则在教室上自习课。

1.3.3活动课组织管理。活动课的组织管理以学校课程计划安排的老师为主进行管理。初一、初二级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1月安排一定的时间用于开展冬季长跑活动,具体组织办法是,该节活动课的上半节(4:20-4:50)为自习时间,下半节(4:50-5:15)为长跑锻炼时间,上该节课的老师负责组织管理,指挥由体育老师负责,体育委员负责考勤管理。参加兴趣小组、文体活动、运动队训练的学生需有老师具体负责组织才能进行,没有参与上述活动的学生必须留在课室自习,由上该节课的老师负责组织管理。本方案由2011年11月21日开始实行。

1.4自由运动训练方案。第一时间安排:下午17:15——17:45(夏天九年级中考训练为主;冬天菊泉中学体艺节运动项目训练为主。第二地点:学校运动场。第三内容:各种田径训练队,羽毛球队训练,篮球队训练、中考项目训练等等。第四负责人安排:以训练队、社团为单位,自由组织;体育教师总体指挥并巡视指导;值日行政和值日教师监控。

2.科学统筹,从《体育与健康》课、大课间、活动课、自由活动来合理安排运动,使学生每天都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2.1学校阳光体育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实施模式如下:表1

3.开展阳光体育和大课间活动后情况小结

近年来,学校领导对大课间、阳光体育活动高度重视,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意见》的认识十分深刻。充分认识到了大课间体育活动以及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是全面贯彻落实 "义务教育阶段,让学生能较好掌握两项体育技能,一项艺术技能"(体育艺术"2+1") 的有效途径,提升学校书香校园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场地小,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大课间、阳光体育活动和活动课体育运动,并以此为辐射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呈现出了修身、健体、阳光、幸福的景象。大课间、阳光体育活动已成为了广大师生校园生活和展示个性的重要舞台 "每天锻炼一小时"已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校园内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也受到了师生与家长的欢迎,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和社会反响。总结起来我校开展大课间活动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1)学校领导重视,师生群策群力、体育老师点子多。(2)体育活动内容多姿多彩、运动项目多样、修身育人为本。(3)全校师生精神状态好、交往、合作、关系等意识增强。(4)巧用音乐、陶冶美的情操、实现以修身与美体。(5)阳光活动成为了学生们的学习的乐园等等。而开展阳光体育和大课间活动后学校取得的成绩成果。

3.1阳光体育和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施前后体育中考成绩对照。2003-2007(体育中考总分40);2008-2011(体育中考总分60);2010-2011年实行课改"体育课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和阳光体育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施情况

3.1.1阳光体育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施具体化前后体育中考成绩对照表

3.1.22008-2011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情况统计表

3.2我们的学校开展阳光体育和大课间活动后各项竞赛成绩与成果

3.2.1我校田径队获2010年11月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选拨赛团体一等奖。

3.2.22010年12月市初中篮球赛(南片)男子、女子组各第二名,道德风尚奖第一名。

3.2.32009年、2010年、2011年菊泉中学羽毛球队获得市"市长杯" 羽毛球初中男子团体2009年第一、2010年第一、2011年第二;女子团体2010第四、2011第三。

3.2.42011年6月老师全市公开课:同年获体育录像课市一等奖。

3.2.52011年11月老师的体育录像课获广州市二等奖。

3.2.62011年11月阳光大课间评比活动获广州市二等奖。

3.2.7多位体育老师的体育论文从获得了2011年12月广东教育学会2011年度学术讨论会论文征文一等奖等等。

3.2.8本校获得2009年市初中毕业班综合评估一等奖;2010年市初中毕业班综合评估二等奖;2011年市初中毕业班综合评估二等奖等等。

3.2.9本科组从《体育与健康》课、大课间、活动课、自由活动来合理安排运动出发,连续获得国家级"十一五"子课题立项;省级"十二五"子课题立项和阶段性成果证书等等。

大课间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融德育与体育为一体,加强了大课间活动的教育意义,丰富了校园的文化内涵,改变了以往课间操的传统模式。多打篮球;就少打架;自从开展大课间、阳光体育活动以来,师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间、学生间的合作意识明显增强,师生间交往的时间明显增多,学校凝聚力明显增强,校园里充满了和谐的氛围。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处理学生问题事件减小。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而且还帮助他们形成了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的良好习惯,各种优良的意志品质正在潜移默化的形成。大课间、活动课让师生走得更近,体现出和谐的育人情景,有效地深化了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们的课间活动丰富了、快乐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各方面能力、提高了体育成绩和文化成绩。

总之,懂得修身与健体,享受阳光与幸福。安全、健康的体魄是学习和生活的基础,大课间体育活动不仅仅是锻炼学生的体能,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了体育教育的功能和价值,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真正实现了"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把健康带给学生,让学生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去活泼健康地成长"提高各方面的素质能力和健康体质。

参考文献

[1]认真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中国学校体育,2005年

篇2

1.阳光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与实施情况调研阶段:2010年1月—2010年4月;

2.阳光体育区域课程师资培训及推广情况汇总阶段:2010年5月—2010年7月;

3.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专题学习交流阶段:2010年8月—2010年10月;

4.学生阳光体育和学校体育文化建设阶段性成果展示阶段:2010年11月—12月。

二、工程目标

全市95%以上的中小学生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每名学生至少掌握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各项体质健康水平得到切实提高。

三、任务与措施

(一)硬件建设

完成市区所有学校塑胶运动场改造任务,并配备基本的体育运动设施器材,80%的学校场地器材条件达到《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试行)》要求,督促指导五县市教育局执行《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的指标要求,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建设和器材配备。

1.以合格学校建设为抓手,推动阳光体育硬件建设。2010年,按照学校场地器材条件达到《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试行)》要求,全市建成合格学校138所,完成城区运动场馆建设改造规划投资1000万元。

2.依托教育督政的有效途径,整合阳光体育社会资源。争取各级各部门支持,健全管理体系,以城区10所国家级体育场馆向社会公众开放示范学校为先导,力争城区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公众开放率达到50%。

(二)课程建设

1.开发建设阳光体育课程,全面推行手语操、广泛开展校园跑操、跳绳、踢毽等大众化课程。

2.各级各类学校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立足本校实际,至少开发1—3项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形成阳光体育运动校本课程品牌,确保阳光体育进课程计划、进课表,确保“每天锻炼1小时”落到实处。

(三)队伍建设

1.将阳光体育项目纳入年度教师培训计划,督促指导各县市区教育局落实手语操等地方课程的二级培训任务,各校落实校本全员培训。

2.市县两级教育局要建立阳光体育专家队伍,由行政管理干部、教研员、课程专家、教师骨干代表等各方组成,参与调研、检查和指导。

3.建立阳光体育校外指导教师人才库。一方面加强与市体育部门合作,为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服务;另一方面各校与学生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合作,发掘和聘请阳光体育活动校外指导教师。

4.鼓励学校推行学生自主组织、自主管理的阳光体育运动俱乐部或社团模式,培养大批学生骨干成为阳光体育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主力军。

(四)教研教改

1.由市教科院牵头阳光体育教研教改工作,各校形成“主管校长——教研室——教研组”的阳光体育校本教研教改队伍。

2.在*教育政务网和*健康教育网站开设阳光体育专栏,使之成为各校交流经验的沙龙,教师发表习作的平台,有效推动教研教改工作深入开展。

四、管理与评价

(一)完善管理办法,落实督查任务

1.组织随机检查。一方面掌握各地各校阳光体育工作的客观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要求整改到位;另一方面发现经验和成果,督促指导活动开展,及时总结交流与推介。设立学生阳光体育综合奖和特色奖励。

2.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厅阳光体育活动各项规定要求,将学生阳光体育纳入我市“两项督导评估的实施方案”和市直部门2010年度教育工作职责履行情况督导评估的内容。

(二)完善评价机制,发挥导向作用

各地各校要在组织和经费保障、课程开设、教研培训、竞赛活动及学生体质等方面落实《*市学生阳光体育工作基本要求》(见附件)。

1.全面开设阳光体育课程。将大课间和下午课余一节课确定为学生体育锻炼时间,纳入学校课程日常管理,对没有保障每天1小时锻炼时间的单位,取消年度学生阳光体育先进单位评选资格;对因主观原因挤占学生体育锻炼时间的个人要给予通报批评,并取消年度评优资格。

2.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将这项工作与国家卫生城市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对没有开展此项工作的县市区教育局和直属学校将予通报批评,并通过媒体跟踪报道;因为没有确定专人负责本地本校学生体质健康数据或个人工作失职,造成上报工作不及时的学校和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存在上述情况的单位,将取消本年度学生阳光体育先进单位评选资格。

3.继续实行学生评价改革,小学、初中和高中毕业评价要将提高学生耐力素质的中长跑和帮助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跳绳等阳光体育项目作为测试重要内容。

4.继续实行“三好杯”运动会项目改革,拓宽阳光体育径赛项目,将阳光体育竞赛结果和阳光体育专项检查评比结果相结合,计入“三好杯”运动会团体总分。

篇3

一、学校简介

xxx小学,xxx小学建校于2010年8月,学校位于嵩山脚下,xx河畔,东临xx公园,远离闹市喧嚣,管理严谨、秩序良好。学校占地面积32.43亩,6轨38个教学班,教师111人,学生 2838余人;教师111人,高级教师3人,中级教师49人,研究生学历1人,本科教师90人,本科比例84%,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学校设有多媒体教室40个,学校拥有电脑教室、形体训练室、美术教室、书法教室、录播教室、实验室、仪器室、体育器材室、心理咨询室、风雨球场(体育室内训练场馆),200米田径场、篮球场。校园环境优美整洁,布局合理有序,教学设施齐全。

二、  工作思路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体育锻炼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教育部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规定》出台以来,全国各地各类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掀起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阳光体育运动热潮。我校在登封市教育体育局的领导下,学校秉承“阳光教育”的办学理念,构筑富有本校特色的“阳光事业”、打造充满生命活力的“阳光课堂”、建设高素质的 “阳光团队”、培养个性鲜明的“阳光学子”。以阳光文化统领全局发展,以“阳光”创特色、以“阳光”铸品牌,努力实现让学校成为文韵飘香的智慧学园、生命共长的阳光乐园。学校体育承载着学校精神、学校文化,反映着师生阳光心态,凝聚着学校师生的人心,无论哪个学科都无法像学校体育这样能表现出学校的气质和灵魂。

三、实施原则

1.改革学校课间操,优化课间操的时间、空间、形式、内容和结构,使学生乐于参加,主动的掌握健身的方法并能自觉锻炼。

2.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积极创新,力求以活动励德,以活动辅智,以活动健体,以活动塑美,以活动促劳,促进学生五育全面和谐的发展。

3.因地制宜,充分考滤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设备条件,尽力提高活动有效性,发挥其育人效益。

4.全面提高学校师生的综合素质。

四、实施方法与目标

1.学校根据教育部以实施“阳光体育活动”项目为主要内容的要求,在开齐开足体育课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满足全体学生多样化的活动需求。

2.学校制定好本校学生大课间活动计划,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每日上午和下午各一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做到时间、场地、内容、学生、指导教师“五落实”。确保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

3.制定班级大课间活动制度,坚持每学年举办一次全校体育运动会,不定期组织各类单项活动。学生参加大课间活动要覆盖全体学生,全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抽测合格率达96%以上,优秀率达30%以上。

4.学校大力改善体育活动场地设施,提高全体教师的活动组织和指导水平,并落实相应的经费,确保学校文体活动的正常开展。同时,积极整合和充分挖掘本地校外体育活动资源,定期开展活动,推动我校大课间活动形成规模、提高水平。

5.建立活动考核奖惩制度。学校每天由蹲点行政负责对所辖年级进行管理,正副班主任具体负责本班学生活动的组织工作。学校德育处组织负责检查,一周一汇总,一月一评比。

6.体育老师要按分工做好巡回指导督查工作,提供必要的帮助。

六、活动形式

大课间活动安排在每天的第二节下课后进行,上午时间为30分钟,眼保健操5分钟,下楼5分钟,做自编足球韵律操一遍,时间5分钟。做完操后各班集合、讲评。采用集中足球操和分组自发活动相结合的形式,以音乐为背景串联活动全过程。下午时间为30分钟,学生集体做广播操,剩余时间做体育游戏。

(二)大课间活动流程

1.进场:上午第二节下课铃提示音乐响起后先做眼保健操(约5分钟),然后听音乐《春晓》各班依次在走廊上排好队,听音乐《祖国颂》后进场(5分钟),早到的班级原地踏步。

2.全体跑步(3分钟)

3.全校学生齐做足球韵律操(5分钟)

4.足球操做完后,各年级在指定场地足球活动。(5分钟)

5.放松拉伸(2分钟)

6.集队、总结、进室 (5分钟)

七、活动要求

1、强调全员参与,组织学生活动的同时,教师也要参加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

2、雨天的大课间只播放乐曲,学生在走廊、教室里适当开展一些素质练习(如矮人走路,仰卧起坐等),然后开展室内体育类游戏。

3、为了便于有充足的活动器材,班主任老师要鼓励学生自带器材(小皮球、手绢、跳绳、花毽、呼啦圈、橡皮筋、小沙包、乒乓球拍等)。

篇4

论文关键词:阳光体育;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论文摘要:“阳光体育”运动是针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进程中青少年体质连续下降的社会难题而采取的重大决策,它与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并行不悖。采用文献法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主体、社会影响、效力大于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二者互为目的和手段,实施的对象、达到的目标并无本质上的差别;阳光体育运动是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2007年4月,为应对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严峻形势,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俗称中央7号文件)的精神,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简称“阳光体育”运动),目的是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全国性的体育锻炼热潮。

“阳光体育”运动是在我国推行新的体育课程改革6年后提出的,与现行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并行。不少人要么把它们混为一谈,要么截然分开,这样都不利于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笔者认为有必要弄清二者的关系,以便进一步提高人们的认识,加大落实力度。

一、“阳光体育”运动与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异曲同工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和“阳光体育”运动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针对学校体育采取的两个重要举措。二者实施的主体虽然有所不同,但在实施的对象、最终路径和目标是相同的。

首先,二者实施的对象相同,都是学生。尽管在“阳光体育”运动的对象表述上,有些地方采用的是青少年,但它与学生的外延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一点,我们从《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的标题及行文可以得到印证。

其次,二者实现的最终路径都是学校体育。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当然需要通过学校体育来完成。“阳光体育”运动最终目的的实现也同样通过学校体育的平台。在《通知》中明确提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

再次,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和阳光体育运动所要实现的目标相同。二者目标都包含以下内容:第一,增强学生体质。前者的表述为“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健康”,而阳光体育运动的表述为:使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第二,掌握运动技能。新课程改革目标是“较为熟练地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高中学生的具体要求为“掌握2~3项运动技能”,这与阳光体育运动目标“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是吻合的。第三,运动的兴趣、爱好和坚持锻炼的习惯。二者都以学生终身锻炼为立足点,把运动兴趣、爱好和习惯的培养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第四,对锻炼行为的要求。二者对学生日常体育锻炼行为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多数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二、“阳光体育”运动与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在实施主体、社会影响、效力上有所不同

“阳光体育”运动是根据中央7号文件精神,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牵头发动的,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现行社会面临的重大突出问题而采取的重大决策。其政策性很强,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极强的号召力。实施力度大,影响范围广,在社会上能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导向。实施主体除了学校,还涉及教育部门、行政部门、社会团体、家庭和其他社会各界。

“阳光体育”运动实际上是将解决体育课改遇到的难题提升到政治高度来解决,是就学生体质下降问题向全社会发出的呐喊。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表达了党中央对提高学生体质的高度重视和解决问题的坚强决心。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主要是在学校内部,依靠学校体育自身的力量进行的有关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实施方式和评价方式革新和教学理念的改变。它是庞大的社会改革工程的一部分。其行为的性质属于教育行为,影响范围主要在学校。社会重视的程度和效力远不及“阳光体育”运动。

三、“阳光体育”运动与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二者互为目的和手段

首先,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是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手段。“阳光体育”运动是由中共中央牵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联合发动的,旨在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促进身体健康的一项规模浩大、综合性的社会工程。“阳光体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学校、行政部门、教育部门、体育部门、社会社团组织、家庭以及其他社会各界的合力,它是一个庞大的阳光工程。政府部门肩负着学校体育场馆建设的职责,要千方百计,通过多种渠道融资,加大对学校体育的投资力度,同时做好各部门的协调工作;家庭在“阳光体育”运动中也担负着重要责任。父母的健康观念、体育理念、锻炼习惯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体育锻炼态度和行为;教育部门是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营造舆论氛围,树立“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教育理念,彻底改变“应试教育”模式,给“阳光体育”以更大的开展空间。学校体育是“阳光体育”运动大会战的主战场,“阳光体育”运动目的的实现离不开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因此,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是“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手段和有力保障。

其次,从某种程度上说,“阳光体育”运动又是实现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如前所述,“阳光体育”运动产生的背景是青少年体质的下降。实际上,青少年体质下滑也正是新的体育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从1985年起,我国共进行了4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体质下滑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新世纪开始的体育课程改革直面这一难题,并一直在苦苦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但青少年体制的下滑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校体育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囿于权力的局限,单靠学校体育课程改革遏制青少年体质下滑的脚步是很有限的。面对这一时代难题,党中央高瞻远瞩,果断出击,启动了“阳光体育”运动,为学校体育课程清障开路,从而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阳光体育”运动是解决学校体育课程改革面临的突出难题的一种社会途径。

四、“阳光体育”运动制定了一整套完善的保障体系,是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首先,“阳光体育”运动明确提出了解决青少年体质下滑的计划和具体要求。《通知》指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目标是“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时间期限为3年,达到的具体效果是85%以上的学生达到每天锻炼1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每个学生至少掌握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同时在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时间保证上,也做了明确规定:第一,保证开足体育课程,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要求按照国家标准不折不扣地完成体育课时,即小学1~2年级为4课时/周,小学3~6年级和初中为3课时/周,高中为2课时/周。同时要求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1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必须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每天出早操。对高等学校的要求是加强体育课程管理,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日常教学计划,每个学生每周课外体育锻炼次数不少于3次。针对青少年近视率上升的严峻形势也提出了具体措施,要求每个学校每天上下午必须坚持组织学生做眼保健操,并及时纠正不正确的阅读、写字姿势,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这些措施目标明确,详细具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有目标无计划的不足,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奠定了基础。

其次,“阳光体育”运动建立了明确的监督机制。为确保阳光体育运动计划的实施,《通知》明确要求建立监督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实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通报制度。要求各地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情况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结果进行通报。实施情况每年通报一次,将测试结果上报国家数据库,专家对此进行分析,教育行政部门及时通报。二是实行督导制度,加强对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情况的实施力度。建立对学校体育的专项督导制度,实行督导结果公告制度。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并定期监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对成绩突出的地方、部门、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实行合格性评估和评优评先一票否决制。三是制定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对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卫生条件和师资条件不达标的,要限期整改。

再次,阳光体育运动建立了一套激励机制。阳光体育运动激励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行奖励制度。对达到《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的学生,颁发阳光体育证书。对达到优秀等级者,将颁发“阳光体育奖章”。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以此鼓励学校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阳光体育运动,使学生积极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二是建立阳光体育运动档案。主要是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绩记录体系,要求把小学生的体育测试成绩计入本人的成长记录中,初中以上的学生体育测试成绩必须存入学生的档案,并作为其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同时,把阳光体育运动的测试成绩与学生的升学联系起来,加大体育测试成绩在升学中的权重。

最后,加大财政投入,落实配套资金。为保障“阳光体育”的顺利开展,弥补长期以来存在的器材不足的现象,中央决定设立专项资金,对“阳光体育”运动器材进行支持,重点帮助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配备体育运动器材。在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和新校园建设工程中,切实加大对学校体育场地的改造力度。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健康体检的费用纳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以上措施的实施,从源头上解决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体育观念淡薄、计划不周、监督不力、体育器材短缺等问题,这些问题大都是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期待多年而未能解决的问题。因此,“阳光体育”运动,从一定意义上,弥补了体育课程改革的不足,解决了体育课程改革进程中遇到的难题,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助推器”。

五、总结

“阳光体育”运动和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是本世纪初针对我国学校体育的两个重大举措。“阳光体育”运动以其浩大的声势和极强的社会影响力改变着学校体育在人们新心目中的地位。它是对“应试教育”的迎头痛击,为学校体育课程的进一步改革铺平了道路。

参考文献

[1]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0-51.

[2]杨贵仁.教育部官员解读阳光体育运动[J].校长阅刊,2007,(2).

篇5

贯彻落实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活动的通知》精神。积极贯彻“健康第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现代健康理念,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力推进体育大课间活动为重点,蓬勃开展“阳光体育活动”。

二、工作目标

通过“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逐步完善学校的体育器材和基础设施建设,丰富课内外体育活动内容,使学生每天在校锻炼一小时的时间得到保证,让每天的体育运动和锻炼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和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实现学生活泼快乐、健康成长。

三、工作内容

1、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加强“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大力营造活动氛围。各中小学要充分利用升旗、知识竞赛、校园广播站、班会、团会、宣传画、征文、标语等形式,使广大师生深入了解“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使“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深入人心。开展“致家长一封信”活动,使“阳光体育运动”深入到校外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同时,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及时宣传、报道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情况,促进活动深入持久、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

2、完善校园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有良好的体育设施和器材做保证。各中小学要严格执行国家《体育器材配备标准》,增加体育器材的数量和品种,配全、配齐体育器材,规范器材的使用制度,加快发展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3、保证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开齐开足并上好体育课。

各学校应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有关学校体育教师配备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和小学体育、初中体育与健康课时比例提高的实际,科学核定体育教师的工作量,保证中小学体育教师编制的数额。防止因缺少体育教师而削减体育课课时的现象。

全乡各小学校必须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齐开足体育课(体育与健康)课时,全面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小学1—2年级每周为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为3课时,高中每周为2课时。任何学校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

4、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1)、不断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各学校要注重开展群众性的文体活动,面向全体学生,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本着实践与研究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统一与灵活相结合的原则,在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上下功夫。一般的体育活动有广播操、武术操、校操、素质操、健美操、轻器械操、校园集体舞和小型团体操,以及跳绳、踢毽、跳皮筋、游戏、球类活动、轮滑活动等。

(2)、学校每年要至少组织一次大型体育活动,如大型田径运动会等;每月要组织一次小型的体育比赛,如篮球、排球、足球、跳绳、拔河、踢毽子等项目及趣味性游戏等。要基本实现面向全体,小学以体育乐园为主体,突出娱乐性;中学以发展体能为主体,突出趣味竞技性。鼓励以班级、年级或学校为单位开展“一项特色的体育活动”,培养青少年学生树立终身锻炼的意识进而达到“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目标。

(3)、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北方冬季体育活动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弘扬民族体育文化,丰富体育活动形式。充分利用北方冰雪优势开展冰雪竞技体育、冰雪趣味活动、冰雪户外健身活动等。

(4)精心设计各种活动,推动全市体育工作上层次、上水平。

坚持经常性的常规活动。教育局坚持每年举办全市中小学生篮球、乒乓球比赛、长跑比赛,每三年举办一次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

(5)创建特色体育活动第二课堂,成立校内田径队、篮球队、排球队、足球队、轮滑队、健美操队、跆拳道队等,保证每个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帮助每位学生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终身受益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促进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

5、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的评价。

(1)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要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建立和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记录体系,测试成绩要记入小学生成长记录,初中以上学生要记入学生档案,并作为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同时,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通报制度,及时把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反馈给家长,对学生的体质状况的差异提出好的解决方法,督促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各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要稳定在90%以上,良好率达到30%以上,优秀率达到15%左右。按照要求完成《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和数据上报工作。

(2)每年10月份对全市中小学校进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抽测。

6、加强专项督导评估,进行阶段性总结表彰。

教育局督导室与基础教育科将联合进行“阳光体育运动”督导评估工作,将组织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示范校的评比活动,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对不开展或不认真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不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不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的学校,要在全市通报批评。

四、组织领导

为加强“阳光体育运动”的领导,保证活动落到实处,教育局成立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

组长:逄秀华

副组长:李云斌

成员:秦承和李宝仁郭霞

五、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1)各中小学校要充分认识“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加强活动的统一领导,建立组织机构,明确分工、细化责任,校长要亲自动员和号召学生积极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班主任、体育教师、学生会要成为“阳光体育运动”的组织者和推动者。

(2)要认真组织学习近几年,国家、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外文体活动工程、“体育、艺术2+1项目实验”工作、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和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等文件精神,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组织本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2、合理安排时间,保证学生的学习和体育锻炼两不误。

各中小学校要科学制定“阳光体育运动”计划,使文化课教学和体育锻炼安排合理,保证文化课教学圆满完成,“阳光体育运动”又有效开展。

3、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为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优质服务。

篇6

摘要:通过对广州市第十六中学近几年进行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情况回顾,分析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内涵和影响因素,提出了践行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长效机制策略。旨在转化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引领的榜样作用,结合校园文化和体育特色,落实常态化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探讨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提供范例参考。

关键词: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长效机制;实践

中图分类号:G807.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4.029

2007年我国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以来,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各级各类学校按照上级要求纷纷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营造与校本文化相应的体育健身氛围,号召青少年走向操场、走向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对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起着积极作用。随着阳光体育运动进一步开展,却面临困难重重,甚至遭到质疑。尽管理论界、学术界对阳光体育运动课题研究提出一些指导性建议,但大多理论性较强,操作性的研究不多。

广州市越秀区全面开展学校阳光体育实践活动,成效显著。继2010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区”后,区教育局于2010年12月又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了“2010年度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2007至2014年我校参加广州市和越秀区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评比,获广州市一等奖、越秀区特等奖和最佳设计奖,收到了良好的教育和活动效果。近年来开始从校本特色课程、校园文化和人性化需求对大课间体育活动进行改革,注重领导的榜样带头作用,打破传统的课间操活动形式,整合体育活动资源和内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分析存在困难,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促进阳光体育运动深入开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在广州市第十六中学,于2011年9月至2014年6月进行为期三学年的调查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阅读了相关论文论著,熟悉了阳光体育领域的现状和发展动态。

1.2.2问卷调查法

发放问卷2500份,回收问卷2400份,回收率91.3%。问卷经过体育专家指导和修改,具有较好的内容和结构效度。

1.2.3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7.0对各项数据进行了统计处理。

2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长效机制的内涵

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是阳光体育运动的一部分。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一种新型课间操形式,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快乐教育。现代汉语词典对“机制”一词的解释: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方式[1]。对机制的内涵理解为三层含义:第一、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工作原理;第二、系统内相互作用;第三、泛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内在的规律性。长效机制是系统内相互作用,长期持续发挥预期功能的配套制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构建可减少、甚至避免“虎头蛇尾”、“形式主义”的出现,有利于建立具有战略性措施、长期稳定的保障管理体系,遏制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下滑的趋势,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3大课间活动影响因素分析

在设置大课间体育活动影响最大的因素问卷时,在2400份有效问卷中,得出调查结果显示:应试教育的影响占最大比例,有883人选择是影响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最大因素,占比例人数38%,其次选择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老师的榜样作用为870人,占比例人数的36%。内容无新意、体育经费、体育设施的不足、家长参与体育锻炼的榜样和家长的约束、法规制度的贯彻不到位、学校监督管理不力占比例人数分别是13%、7%、3%、2%、1%。学生在文化上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以致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来参与大课间活动。还有学生认为大课间活动要常态化开展,与学校领导、班主任重视,并且亲自带头锻炼,带动学生锻炼有很大关系。学生认为内容无新意也占一定比例,这也是我们在今后进行大课间实践活动要反思,要进行改善的地方。

4大课间实践策略

4.1丰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1年以来,我校不断尝试新增项目或更换项目内容,让学生对大课间产生新鲜感、好奇感,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2011年增加了手语操,2013年增加了趣味运动项目(花样跳绳、弹弹球、飞盘)。手语操是我校体育老师精心自编自导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而成,并且逐年进行适当的改编。手语操的练习较好地渗透了德育教育,其表现出的韵律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4.2集中分组相结合,促进学生练习功效

2012年以来,我校采用集中与分组相结合的活动形式。广播操、健身操采用集中的练习形式;球类、趣味运动项目采用分组分项进行练习。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划分运动区域,尽量做到各项目之间不干扰。在分组轮换过程中遵守就近原则,不拖延时间,保证学生的大课间运动时间,促进学生练习功效。

4.3学校领导、老师的榜样作用,促进形成激励机制

我校近几年来,学校领导主动带头参与体育活动,包括大课间活动。校领导们经常课余时间跑步、打羽毛球、篮球,班主任、任课老师也加入到锻炼中的队伍来,在全校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班主任起初是自发地在大课间活动时间进行跑步,后来任课老师也渐渐加入大课间活动,有老师们参与,学生们在大课间体育活动时显然更加投入。我校把大课间活动跟学校德育工作评比相结合。对各班大课间活动进行评比,包括活动内容、参与情况、活动效果等进行评比,并纳入班级管理、班主任绩效评比依据,占一定分值参评。每年度评选“大课间先进班”,荣获此荣誉的班级在评选优秀班级时可以加分,班上推选“大课间体育达人”,激励学生参与运动。同时,要针对“弱势群体”,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抓住教育契机给予不同方式的赞许,鼓励学生积极进取,提高其自信心[2]。在阳光体育实践活动中多鼓励、多激励,少责备、少批评,往往会获得较好的活动实践效果。除此之外,要加强对女生的激励,女生相对来说要比男生参与的积极性要低一些。要为女生建立以青春、美丽、健康、活力为标识的运动的身体形象[3],作为女生的追求目标,使女生为实现目标而投入到大课间实践活动当中来。

4.4引入大课间应急机制,确保常态化开展

建立大课间活动应急机制,有利于保障大课间常态化开展。比如,遇上雨天天气,我们采取活动班级减半,即全校奇数班出来活动(下次轮换偶数班),充分利用学校的风雨场、乒乓球馆、礼堂舞台、礼堂通道进行活动。活动内容以原地纵跳、原地高抬腿、仰卧起坐为主,留在教室的班级做眼保健操和手语操。在大风天气时,尽量减少球类运动,安排力量训练(哑铃、深蹲)、跑步等。当然,大台风天气应停止活动,确保学生安全。为迎接上级部门检查或评比,大课间活动采用最优化的活动模式,设有学校舞台展示环节,不同项目轮换展示,使大课间活动层次分明、高潮迭起。

4.5校本课程特色,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引入校本教材内容,有利于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选择开展阳光体育项目上,尽量结合本校的体育文化和校本教材开展实效的体育活动,体现本校的体育文化和体育特色[4]。因此,要根据学校的总体部署,结合学校场地实际情况,选择性采用适合本校开发和发展的项目。我校体育校本教材主要内容是武术和围棋、篮球。每年特招一定数量的围棋和武术体育特长生,这些特长生成为学校组队出去参赛的主力军,尤其武术特长生还成为大课间活动展示区的主要表演者。为展现我校体育校本课程特色,在组织大课间活动时,把围棋特征和民族传统武术融入大课间活动之中。比如,在活动中让一部分学生着黑色服装、一部分学生着白色服装,进行交叉跑动、并行跑动、环绕跑动,很好展现了“围棋”特征。同时,引入武术扇操,动作整齐划一,场面壮观,继承和发扬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校园文化。

5构建大课间活动长效机制的实践效果

我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场地和现有器材,努力满足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需要,积极探索、尝试改革创新。近几年来,大课间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营造了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吸引师生走到阳光下,走进运动场,主动参加体育锻炼,获得较好的实践效果。学校每年抽样800人进行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在兴趣浓厚、形式多样、内容新颖、坚持锻炼、合作交往、积极参与、身心受益方面,学生们的认同程度是逐年提升,获得的实践效果是满意的。

学校每年抽查测试肺活量和台阶指数,情况如表1、表2、表3。

从表1、表2、表3可以看出,肺活量成绩、台阶指数成绩是逐年提高的,尤其是2014年相对于2013年来说,肺活量、台阶指数均有显著性差异,表明我校长期开展大课间活动取得较好效果,构建了较稳定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长效机制。

从分析测查结果来看,改革的成功之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安排更新大课间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使学生产生新鲜感;注重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善于从校本课程、校园文化、生活实际的视野挖掘素材,并使之相结合,丰富大课间活动的内涵,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建立校本化特色的大课间活动长效机制。

6结论与建议

6.1我校开展校本化的大课间活动,突出校本课程和学校民族传统特色,构建阳光大课间长效机制是可行的。学生的肺活量和台阶指数逐年提高,学生的合作交往、学习兴趣等逐年提高,获得较好的实践效果。

6.2大课间活动必须是常态化开展,不能只注重形式,应付检查或评比。学校应有一套实施方案和应急方案,确保大课间常态化开展。

6.3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尽量每年有所改革创新,适当更新内容和形式,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6.4大课间活动应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建立激励机制,促进管理实效,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体格健全的人。

6.5倡导校领导、老师的榜样作用,引领、带动学生的参与,做到全员参与,使大课间活动实效最大化。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国家级课题课题编号:BLA100102;基金项目:广州市越秀区软科学课题课题编号:2011-JY-039]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8.

[2]黄宁波.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探索[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22(2):3-5.

[3]熊欢.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运动身体理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7):30-35.

篇7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初始阶段实践进程;推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7-0091-04

The Practice Process and Promotion Tactics of Sunny Sports Movement in the Initial Stage

CHEN Yan-fei

(P.E. Dept.,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Beijing 100009 China)

Abstract: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o.6 document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Sunny Sports Movement achieved positive results in the initial stage.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n more than a thousand PE teacher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practice process of the Sunny Sports Movement in the initial stage, is fully implement and concrete actions in the overall,the seven categoriesand 20 items have different practical process. Especially the proces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about the Zhengyou standards, the “Student Health Standard" test and the combination of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are better, but in theawareness promotion, to create an atmosphere of public opinion and strengthen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are not ideal.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proposes to promote the “1248" strategy about the Sunny Sports Movement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the Sunny Sports Movement; practice process in the initial stage; promotion tactics

投稿日期:2011-03-28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阳光体育运动”初始阶段实践探索与未来深度推进策略的研究(课题编号:DLA090315)。

作者简介:陈雁飞,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四年多来,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开局良好,形成了多年来少有的全国上下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氛围,呈现了学校体育工作崭新的面貌。随着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教体艺〔2006〕6号)》(后简称6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切实把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摆到了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在初始阶段形成了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工作机制,学校体育工作整体有了较快转变和较大提高,体育课程进一步得到了保证,体育师资得到了加强,体育经费有所增加,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提高,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一些地方基本形成了“人人有项目、班班有团队、校校有特色”的欣喜局面。如何科学有效地总结梳理阳光体育运动初始阶段的实践经验,如何以新的高度、思路和举措落实到学校体育工作中,如何在未来取得战略性突破和实质性进展的深度推进,是需要我们沉思的问题。体育教师作为亿万青少年体育素养、身心健康的促进者,作为阳光体育运动的主力军,基于全国29个省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调研,本文以6号文件为核心,以文件中具体承载的七大类、20项内容为研究点,总结初始阶段贯彻落实的实践进程,并提出未来进一步深度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有效策略。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参加“国培计划――2010年中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29省市(区、直辖市)的435名中学体育骨干教师,以及2009年参加“西部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的西部12省市(自治区)592名小学体育骨干教师以及所在学校贯彻落实6号文件的情况为主要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编制《阳光体育运动初始阶段实践及深度推进策略调查问卷》。在培训前期发放问卷1 200份,回收问卷1 100份,有效问卷1 027份,有效率85.6%。

1.2.2 访谈法 运用半结构性访谈方式,采用座谈会和个别访谈形式,对部分省市的体育教师进行了阳光体育运动初始阶段现状实施状况和推进策略的访谈。

1.2.3 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调查所得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2 阳光体育运动的实践进程

阳光体育运动初始阶段的实践探索,是全国教育系统、各级各类学校认真学习的阶段,是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行动,是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探索,是取得积极进展的初始阶段实践。

2.1 提高对体育的认识、掀起阳光体育运动热潮的实践进程 6号文件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工作方面,作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全体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举措。调查发现,阳光体育运动实施几年来,只有30%的体育教师学习过相关文件,仅有10.6%的体育教师对阳光体育运动了解程度较高,80.6%的体育教师不清楚阳光体育运动与学校体育的关系;有54%的体育教师认为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热情一般,积极参加的为37.4%。与此同时,有53.6%的学校已经创建了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学校体育运动氛围,27.5%的学校还没有创建或从未创建。可见,作为阳光体育运动最佳执行者的体育教师,对重要文件的学习还很不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还很不透。作为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举措,阳光体育运动在学生参与中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群众性体育锻炼的良好风气需进一步创建,对其“重要突破口和主要工作”的认识还有待推进。

2.2 阳光体育运动“达标争优、强健体魄”的实践进程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是6号文件提出的重要目标,有36.5%的学校响应了文件精神,已经组织全体全校开展了“达标争优”活动,即将开展的还有24.3%。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到并超过了6号文件提出的85%的三年目标,而“每天锻炼一小时”和“掌握2项运动技能”的目标离6号文件还有一定差距,需要在未来的推进过程中进一步重视和强化,以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表1 阳光体育运动达标争优实践情况

2.3 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践进程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各校全面组织实施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率达到了文件要求的85%以上,各校坚持按《标准》的规定组织学生锻炼,进行体能测试,建立通报制度,上报测试数据,可以说《标准》的实施有力促进了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特别是有37.4%的学校还将新生入学体质健康测试纳入常规制度,以全面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17.22%的学校对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秀等级的学生,颁发“阳光体育奖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但推广的程度还很小。

2.4 阳光体育运动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的实践进程 体育课是中小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阳光体育运动和学校体育以及中央7号文件的主渠道。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6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坚持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体育课时的规定。但调查发现,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体育课的学校占78.7%,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体育课的学校占69.7%,高中每周2课时体育课的占59.6%。可见,大部分学校都能严格执行国家对体育课程课时的规定,开好体育(与健康)课,但很大一部分学校,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学校,体育课的课时还不能开足、不能保证,以考试、没时间等理由挤占体育课时的现象还很严重。令人欣慰的是,有81%的体育教师认为自己能保质保量上好每周的每一节体育课,能通过体育教学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

表2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初始阶段实施情况

2.5 阳光体育运动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的实践进程 6号文件要求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没有体育课当天,学校需将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的规定列入教学计划情况,调查中有48.2%的学校做到了此项。为确保学生每天1 h体育锻炼,全国各校都采取切实措施,全面实行大课间、课外集体体育活动制度,并列入课程表形成长效机制。通过广泛开展校园体育集体竞赛项目、主题鲜明的冬季象征性长跑、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学生体育活动等,不断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表3)。

表3 阳光体育运动与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2.6 营造良好阳光体育运动舆论氛围的实践进程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广泛传播健康理念,“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成为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努力目标。调查显示,有84.3%的体育教师表示学校对阳光体育运动持支持态度,有45.1%的学校能够做到向学生及家长宣传阳光体育、传播健康理念,有18.3%的学校建立了阳光体育运动教师和学生个人表彰奖励制度,还有8.5%的学校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报道,唤起全社会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广泛关注,吸引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支持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2.7 加强阳光体育运动组织领导的实践进程 6号文件指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加强组织领导。调查发现,有33.8%的学校已建成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且有21.7%的学校正在建设领导小组;有33.8%的学校已制定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方案与细则,且有20.8%的学校正在制定;有30.8%的学校已建立阳光体育运动检查管理制度,且有23.2%的学校正在建设。可见,有近一半的中小学校已经或者正在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成立校长牵头的领导小组,精心策划,周密制定具体的措施,组织本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

3 阳光体育运动发展策略

中央7号文件提出:“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体能素质明显提高”。在距离中央7号文件提出的工作目标和要求还有一年多的关键阶段,是总结经验、初显成效的重要时期,是开拓创新、凸显特色的重要阶段,是强化措施、深度推进的关键阶段。基于6号文件实施开展四年来的实践探索,提出未来阳光体育运动深度推进的“1248”策略,即“1”坚持一个核心,“2”践行两个抓手,“4”秉持“四步走”方针,“8”落实“八方联动”。

3.1 坚持一个核心,就是坚持落实6号文件的务本推进 6号文件是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的重要文件,是具体落实阳光体育运动的纲领性文件,给出了七大类、20小项明确具体的内容和任务。阳光体育运动要形成长效、取得实效,需要务本的思想和精神,要强化阳光体育运动与办好教育和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性的认识,只有清除了思想认识上的障碍,行动和工作才会有主动性、积极性。同时要树立并落实6号文件精神: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的热潮,要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本是形而上的东西,我们找到了根本,找到了落实的根基。在推进过程中,要关注以模本、校本、师本和生本的指导思想,特别是要明确“师本”的内涵,体育教师作为落实6号文件、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主力军,不仅要及时掌握文件精神和形势要求,明确自己肩负的重要使命和责任,还要在具体的贯彻落实中,起到重要的执行、组织、管理、指导的作用。还要清楚“生本”的意义,认识到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现状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目标,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根本途径。我们知道,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是对学生的爱和责任的具体体现。各级各类学校和体育教师,要以对青少年学生深沉的爱,以对他们健康成长和一生幸福高度负责的态度,乘着阳光体育运动的东风,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3.2 践行两个抓手,就是教师和特色两手抓的有效推进 为了进一步深入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各类学校和各位教师要建立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抓手,并能够层层落实到位,这样才能形成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机制,才能使阳光体育运动处于良性运行。阳光体育运动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对阳光体育运动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阳光体育运动推进的情况。所以,要提高体育教师的水平,要运用先理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教学技能、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调动和激发学生乐学、乐练的热情。针对农村体育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针对体育教师对阳光体育运动不熟悉、不了解的现状,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学校体育形势教育,特别是将阳光体育运动的精神和内涵传达到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位体育教师,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专业技能,以在学校体育工作中更好地落实。

阳光体育运动推进中,注重开发一批新的、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要在当地文化和传统的基础上开发运动项目资源,形成学校和地方阳光体育运动项目特色。抓特色的视角可涉及推广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和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早晨跑操、课间做操、周末会操评比活动,开展系列广播体操和校园集体舞,举办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乒乓球、武术、健美操赛等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的活动。抓特色的理念可渗透“人人关注、人人参与、人人受益”,“人人有特长、班班有特点、校校有特色”,“人人参与、快乐锻炼、健康成长”等理念。

3.3 秉持“四步走”方针,就是做到循序渐进的分层推进 秉持“四步走”方针,在阳光体育运动的推进中,可坚持循序渐进的分步实施策略,即分四步有序分层地实施:制度化――模式化――个性化――常态化。

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之初,在6号文件的精神指导下,各类学校和教师将之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加以贯彻落实,以制度贯彻落实是阳光体育运动的首步推进。应该说,四年多来,各地和各校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有特点的阳光体育运动,如开展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竞赛项目、开展激发热情的评比表彰等,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模式化的趋势,一批经典的模式以示范的力量带动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全面推进。

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不断推进,方法手段不是一成不变的,措施步骤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创造条件吸引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千方百计满足青少年的体育需求,形成推进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新思路、新高潮。在形成模式化的基础上,更需凸显个性化,凸显特色,并建立起一系列有效的反馈、评价、公告制度,使阳光体育运动成为常规工作、形成长效机制、良好运行。

3.4 落实“八方联动”,就是实行八方合力的整体推进 阳光体育运动不是学校的事情,而是由学校部门、体育部门、群团组织、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的事情,需要各方面都积极主动贡献资源,形成共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合力。落实“八方联动”,就是从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的领导、组织、管理、团队、研究、实践、评价、合作等方面,建立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三部门、社会―家庭―学校三层面、校长―教师两抓手组建的强有力推进机构,八方互助互动、共生共享。

要形成阳光体育运动整体推进的合力,还需实行引领,即领导推进总指挥的行政引领,全面指导推进总设计的执行引领,学科教研推进的专业引领,学校领导推进的校长引领,教学研究推进的课堂引领,融合思考推进的学理引领,理论先行推进的专家引领,督导成绩先进的评价引领。同时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完善八方推进的联动机制,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地位,下更大的决心和更有力的措施,抓得再狠一些,做得再实一些,在未来的时间里把阳光体育运动推向新的高潮,努力开创学校体育工作的新局面。

4 结 语

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四年来,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和体育教师做了有益的尝试和实践探索,在对提高认识与掀起热潮、达标争优与强健体魄、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加强组织领导七个方面的贯彻落实程度有好有坏。在未来深度发展的推进中,需要坚持落实6号文件的务本推进,需要践行教师和特色两手抓的有效推进,需要秉持制度化、模式化、个性化、常态化的分层推进,需要实行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社会、家庭、学校、校长和教师八方合力的整体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通过这个运动将营造浓厚的体育氛围,通过这个抓手将掀起体育锻炼的热潮,将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S].教体艺〔2006〕6号2006-12-23.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S].中发[2007]7号.

[3] 陈雁飞,刘海元.阳光体育运动理论实践解读[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6.

[4] 刘海元.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若干问题的探讨[J].体育学刊,2007(11):10-14.

篇8

关键词: “阳光体育” 阻力 对策

1.“阳光体育”提出的背景分析

2006年9月,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10个部门联合进行的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结果对外公布的结果显示:在我国学生身高、体重、胸围增长的同时,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成为影响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一大因素。与2000年相比,学生各年龄组的肺活量水平继续下降,大、中、小学学生视力不良率均有所上升,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飞速提高,一些与生活方式相关的“文明病”生在了孩子们的身上,青少年学生体质在整体增强的同时,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问题。国家统计局、教育部的相关调查表明,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问题同样需要关注。许多学生步入校门时感到“郁闷”、“疲惫”、“焦虑”或“恐惧”。并且,喜欢传统体育课的孩子很少,普及性的体育活动也不尽如人意。长期以来,学校体育课实行“达标考核”制度,学生通过了一定的考核才能获得体育成绩的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今的青少年学生思想活跃,出现了很多“学生喜欢运动却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学校体育教学的达标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

为了解决近年来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持续下降的状况,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从2007年开始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为切实推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使得“健康第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健康观念深入学生心中,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之中。

2.“阳光体育”开展普遍存在“形式主义”现象

阳光体育运动在全国各校园轰轰烈烈开展的过程中,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果。接踵而来的是,也有很多地区阳光体育在实施的开始阶段夸大了其举办的阳光体育运动,一段时间热情过后,阳光体育运动就被踢进了角落,学校、社区的各种活动又恢复了以往的模样。部分学校学生不知道“阳光体育活动”,有少数学校的学生对阳光体育活动的实质认识不到位,部分学校体育教师数量少,对大课间活动指导不够,致使现有的教师队伍无法满足体育大课间活动的需要,体育教师反映工作量大,应接不暇,常年超负荷运转给身心带来不利影响。加上部分学校操场有不安全因素,球类活动场地和设施还不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校、社区丢弃了以前坚持举办的阳光体育运动,逐步向以前的生活状态靠拢,并最终抛弃阳光体育运动。

3.推进“阳光体育”阻力分析

阳光体育运动在我国各学校已经开展了近三年的时间,根据资料显示,不少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情况令人担忧。

(1)升学率与阳光体育的矛盾是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第一大碍,不少学校视升学率为生命线,对升学率的重视程度远远地高过对于阳光体育的重视程度,这无疑增加了阳光体育运动在校园长期推广的难度。

(2)阳光体育运动缺乏有力的物质保障。其表现为没有足够的经费,使得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得虎头蛇尾或是草草收场甚至被迫中断。与此同时,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使得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显得步履艰难。

(3)学生对长跑的兴趣不浓导致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受阻。虽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要求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运动,又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冬季长跑活动,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每天跑步的距离都有不同的要求,但实践表明,大部分学生不赞成以这种方式进行体育健身。开展丰富多彩体育活动的要求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基本形同虚设。

4.推进“阳光体育”对策研究

(1)各级教育、体育主管部门、共青团组织和各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对体育的认识,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作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全体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举措,认真组织实施,形成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的良好风气。

(2)各校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加快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观念的转变。及时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保障学生的“学校权”及“生存权”,打破“唯分数”论,使每位教师意识到挤占和剥夺学生正常学习的权利是一种对学生极不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是违规行为,并且每所学校必须无条件坚决执行和维护国家规定的课时计划。

(3)各中小学要利用现有资源,加强宣传,增强学生主动参与阳光体育活动的意识。如通过各种校园文化的开展,广泛而生动地宣传阳光体育活动,使全体师生能认识到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有利于促进个人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健康素质,争取在校园中形成学校体育锻炼的热潮。

(4)学校要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创设各种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机会,提高体育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并根据实际需要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重要作用。

(5)积极将体育校本课程开展引入到阳光体育,根据本校的具体实际情况,改良“阳光体育”,结合学生的兴趣及本校的场地器材等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阳光体育。

阳光体育活动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青少年下一代的关怀和热爱,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每所学校都要在认识上高度重视,并在原有基础上,检查本校开展的阳光体育活动情况,及时进行总结,不断深化和推进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从而真正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9

一、关注学生体质,提高教学实效

大会上,山东省体育教研员王绍谦主任在总结发言别指出了近年来中小学生体质状况持续下降的状况,要求广大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身体锻炼要重点关注。王主任还特别提到一年来在马拉松和学校体育中长跑比赛中,出现个别猝死事例,及由此引发的取消长跑比赛等争论现象,要求体育教师应对此进行科学分析和面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是学校体育教学的本质要求,不能因偶发事件来否定体育教学,否定中长跑项目对学生体质的锻炼作用,相反更应加强中长跑教学和训练。同时,适宜的运动负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身体的应激性。每一位体育教师必须保证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练习的强度和密度,在提高学生的运动素质上增强责任意识,并能够大胆担当,科学运用教学手段,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运动素质水平,保证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优秀课堂教学展示,强化师生互动,引领课堂教学新理念

本次会议为参会人员提供了一节省优质课的展示,内容是“篮球胸前传接球”的新授课。整节课很好地贯彻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基本理念。以兴趣引导,强化过程教学,学生合作探究,学练结合,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活泼的课堂气氛,感染着每一位听课教师。

三、开展特色体育项目,丰富阳光体育活动内涵,提高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效性

篇10

【关键词】高校 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校园阳光体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154-03

我国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为了进一步增强青少年的体质,改善青少年的健康状况的一个重大举措。目的是通过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增强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倡导全员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广大青少年对体育锻炼活动的兴趣,养成体育锻炼及健康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增强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水平。因此,广泛深入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切入口和主要工作,是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战略举措。“校园阳光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都是高校体育课程的延续和补充,是实现高校体育目的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普通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与“校园阳光体育”不仅是检查高校体育教学质量、锻炼及训练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且最能体现校园精神文化。本文主要通过对广西高校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为实现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改革与“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提供依据以及相应的对策,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广西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财经学院、广西师范学院、广西中医学院等高校1885名在校大学生。

(二)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共发放调查问卷1885份,回收1735份(男生867份,女生851份),回收率为95.6%。对所收集的数据资料通过SPSS11.5进行相应的统计处理。

二、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和调查结果

对回收的1756份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发现:广西地区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3次/周以上的有704人,占41%,参加2次/周以内的有846人,占49%,不参加的有170人,占10%,总体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比例为89%。由于制度的约束,早操出勤率达96%。近年来按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各院校达标率在95%左右,体育课成绩合格率为94%。被调查的学生中有1720名大学生认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有益于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76%的学生喜欢参加课外体育活动,50%的学生对目前自己身体体质状况感到不太满意,普遍认为单纯依靠每周一次体育课,即2学时的时间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到课内外相结合。此外,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男女生有明显差异,即女生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比男生多,占女生总数的24.4%。此统计结果不仅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也表现出女生的自我锻炼意识不强。通过调查还发现,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从大学三年级开始明显下降。究其原因,是因为大学三、四年级学生已完全了解和适应了学校各种环境,而且不开设体育课,没有体育考试压力,加之学业任务重,面临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往往表现得没精力、懒惰。

从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和目的调查发现,学生把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学习运动技术、培养意志品质、陶冶情操的有效途径。调查中,有88.4%的学生认为:每天坚持l小时的体育锻炼能调节神经,消除由于学习紧张而造成的疲劳,有利于增强体质,促进健康。75%的学生有一定的锻炼习惯,他们每天采用一定的方式,进行健身活动。其中有36.4%的学生每天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超过1小时。由此可见,课外体育活动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对于大学生身体状况和培养体育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笔者对广西财经学院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体育健康生活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体育健康生活方式存在较为明显的年级差异,一、二、三年级具有良好体育健康生活方式的学生比例逐年下降,至四年级时下降至最低,与大学生整体优良率的变化趋势一致。调查发现,36.4%的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育健康生活方式,63.6%的学生不具有良好的体育健康生活方式。2007年10月,课题组分别对这两部分大学生的健康体质状况进行测试,通过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具有良好体育健康生活方式的大学生体质状况明显好于另一部分大学生。由此表明了课外体育活动在满足大学生的生活需求上是综合、多元的。

调查发现,高校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场地设施严重缺乏,场馆与器材设备现状不容乐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了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和场馆设施条件。意见中指出:针对高校扩招后体育资源严重不足的实际情况,要进一步加大对体育工作的投入,确保体育经费与学生人数同步增长;要认真执行《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规定,加速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科学配置体育资源;同时,要充分提高现有体育资源的使用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运动需求。近年来,虽然各高校加大经费投入完善体育设施,但招生规模扩大与体育场馆建设迟缓的矛盾仍为突出,普遍存在着体育场地与运动器材严重不足的现象。尤其是室内场馆设施缺乏,许多深受大学生喜爱的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体育舞蹈、健美操等项目都不能满足学生活动的需求;即使一些有室内体育场馆的高校,也终因场馆设施不全或开放时间不足等原因影响和挫伤了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和体育场馆设施短缺无形中成了阻碍“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瓶颈。这其中有领导对体育工作认识不到位的原因,也因为体育工作经费使用制度的不完善。可见,高校体育场馆器材设施是高校体育开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保障,也是保证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先决条件。

三、“校园阳光体育”实施的策略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保障“阳光体育运动”顺利进行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唤起全社会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广泛关注,吸引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支持“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确保“阳光体育运动”顺利实施。因此,高校体育部门必须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建立由学生处、团体委部门、后勤部门等参加的管理体系,健全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各俱乐部协会的骨干作用,特别是学生会体育部的作用,结合本校传统体育竞赛和当前形势的需要,制订学期、学年等一系列有关的体育活动、竞赛、讲座、培训等可行『生计划。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广大青年学生健身活动,采用各种方式进行锻炼和开展各种项目的竞赛活动,使校园内充满朝气,营造一种高尚的文化境界和氛围,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确保“阳光体育运动”顺利进行。

(二)改革体育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加强体育课程教学研究

高校体育工作的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通知精神,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认真做好学校体育工作,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并通过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中心环节,探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体系的核心内容,用科学的体育教育思想来指导我院突出安全、科技办学特色的体育课程设置体系。应将课程与科学发展观紧密联系,增加以反映当代体育健身发展水平和多学科交叉为主要教学内容的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技能,以适应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调研中发现,有55.6%的学生对目前体育课程教学不满意,19%的学生反映不知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科学锻炼,他们希望高校体育课程能够深化改革。改革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应围绕提高学生体育意识,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等方面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如扩大教材范围,丰富教学手段,着眼于与大众体育相衔接;加强专项课教学,把培养一门专长作为终身体育的目的;以启发自觉、体现主动与快乐、培养个性与能力为主,侧重于运动习惯的养成等。

(三)增加体育经费,加快高校体育设施建设

开展学校体育活动,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才能完成既定目标。加大对学校体育的投入,特别在经费相对紧缺的条件下,加大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是检验学校领导真正重视学校体育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在高校总体规划中,必须把改善学校体育场地与设施放到优先发展的地位,以创造有利于广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环境和条件。这就需要为体育增加必要的经费,尽快改善运动场地、设施陈旧老化的现状及滞后于学校整体建设的局面。只有高校体育场馆设施配套、设备器材充足,才能为全校师生的体育活动和校园建设提供良好的条件,才能极大地调动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全体师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从而保证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利用体育俱乐部的优势,结合课外体育活动全面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部分高校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改革,在原有任课教师带班辅导的形式上部分实行俱乐部制,即体育教师直接参与、指导此项目,学生自愿报名参加俱乐部活动。实践证明,这种新的辅导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使广大学生的课外活动自觉性、积极性增强,锻炼时间增多。在实施过程中加强了课外辅导,完善了课外体育俱乐部的运行机制,彻底改变了过去课外体育活动的“三无”现象,形成了课内外“一体化”、“一条龙”的新局面,是一种符合当前高校体育培养目标的组织形式。保持体育教学与课余体育活动的连贯性和统一性,形成课内外一体化。把体育俱乐部纳入体育教学管理体系,既可以使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俱乐部中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提高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通过俱乐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对学生课余体育活动进行引导,充分发挥体育俱乐部的主导作用,保持体育教学与课余体育活动的连贯性和统一l生,形成课内外一体化,有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创造性、综合型人才。要利用体育俱乐部制的优势,结合课外体育活动来全面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五)加强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评价体系研究,完善学生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指导

“阳光体育运动”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充分认识“阳光体育运动”的涵义基础之上,应当掌握其深层次的发展方向,对其进行相关评价,才能使“阳光体育运动”能够长效运行,以实现学生体育健康水平提高、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的目的。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评价体系是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要求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方法,对“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统筹规划,将获取的信息用于系统的调整,从整体上把握阳光体育运动,积极的促进阳光体育运动进一步发展。建立和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记录体系,要把针对各项指标开设相应的体育教学科目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结合起来。

四、结论与建议

第一,“校园阳光体育”的开展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出是高校体育的需要。体育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体育与文化的紧密结合,是丰富校园文化,促进校园和谐的重要举措。“阳光体育运动”是我国教育和体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下,认真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第二,高校要积极创新思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一方面学校应不断加大投资新建和改造体育场馆设施,延长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尽量满足学生对体育场馆的需求;另一方面还应该在学生宿舍区和生活区有选择的建设“健身路径”,缩短学生与健身器材的距离,为其便利地参与体育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为了保证学生健身的质量,培训一部分学生担任“健身指导员”,为学生科学健身提供现场咨询和指导,从深层面提升场馆器材设备和“健身路径”的健身服务功能,营造浓郁的健身氛围。推动“校园阳光体育”和“健康校园工程”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