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活动周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6 09:20: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教活动周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教活动周总结

篇1

为持续推进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提升法治观念,按照上级文件要求,结合本年度我镇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周”活动的具体情况,现将我镇的各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1、思想统一,领导重视,根据县文件精神,镇政府迅速成立领导小组并出台了活动方案,把开展好本次“祖国在我心中  法律伴我成长”宣传活动,作为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抓,精心组织实施。

2、保证了成效。把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周活动与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建设、依法治校创建活动、聘任法治副校长、文明社区创建活动、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等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确保了宣传声势,保证了实效。

3、协调配合得当。法治宣传主管部门加强了指导,周密部署,教育行政部门接到通知均制定活动计划和实施方案,在落实法治宣传等方面起了关健作用。

二、多措并举,突出教育内容

在本次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周期间,全镇上下采取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形式,以部门为依托,以活动为载体,社会人人动员,学生个个参与,部门积极配合,各方齐抓共管,让青少年在活动中每时每刻、每处每地都置身于教育的氛围之中:

1、争取党委、政府重视,下发专门文件。

2、召开教育行政负责人专门会议,部署方案。

3、在木塘垸中学召开“祖国在我心中  法律伴我成长”青少年法治宣传的动员会,在会上由学生代表宣读倡议书,学校教导主任做总结汇报,最后,由学生自发在横幅上签名,以活跃的氛围,切身体验的宣传方式将此次青少年法治宣传周的活动推向,营造出了浓厚的活动氛围。

4、在木塘垸中学,以班级为单位开主展“我身边的法律故事”主题班会,就宪法的地位、宪法的重要作用、宪法的基本原则、宪法蕴含的重要精神、宪法规定的基本内容等,进行了认真讨论,交流思想,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此次宣传教育周活动的认识和感受。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青少年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意义十分重大。我们将以此宣传周为活动契机,继续深入扎实地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法治教育网络,为切实增强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的系统性和实效性,传播法律知识和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作出新的贡献。

篇2

一、降低难度,严格要求是做好职教班工作的基本原则。

由于职教班学员各方面的素质都比较低,如果按普通学生那样去要求他们,肯定会使班级工作受到影响。所以,要做好职教班工作就要把标准降低。但降低标准绝不意味着放松对他们的管理。而是让"孩子们跳起来能摘到梨",从而对学员进行严格要求。所谓严格要求是指在降低标准的同时,对学员的学习、生活和娱乐等方面都要进行全方位的严格要求。只有这样才使得班级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全面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无论是班会课、团活动还是其他文体活动时间,我都和学员们在一起活动,从个人现在的打算,谈到自己将来的理想;从今天怎样做学生,谈到将来的人生。谈话中我特别侧重一点,那就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学员如何做人,培养他们的良好的道德品质,真正使学员自身素质和文化水平及专业技能等方面成为农村经济建设的有用人才。一年来,学员在校期间没有发生打架斗殴、破坏公物等严重违纪现象。虽然他们的品行还需进行规范,但比刚到职教班时有显著提高,这一点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2、培养学员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学员到职教班来最不感兴趣的是文化课,最不爱上的也是文化课,经多方了解,结合本校实际,先后对职教班课程表进行三次修改,增加了活动课,减少了文化课,而且文化课以基础知识为主、农村使用知识为主的原则,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有兴趣,爱学了,在此过程中对学员提出严格的要求、严格训练和培养,这是做好职教班工作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3、重视双基,取消高难。在文化课的学习方面本着重视双基取消高难的原则,这样使学员既学到丰富的文化知识,又不至于被那些枯燥乏味的东西搞得晕头转向。所以,毕业考试时全体学员的文化课均能及格,有的甚至还很优秀,达到了满分。因此重视双基,取消高难对职教班学员来说也算是最佳的选择。

4、减少文化课,增加活动课,重视专业课。职教班的课程编排包括文化课、专业课和活动课三部分,适当减少文化课,增加活动课,有利于对职教班学员的管理,同时,通过活动课,师生一起活动,有说有笑,谈笑风生,学员们也很开心,愿意坚持上学,有效的控制了辍学现象。自开学典礼至毕业典礼近一年时间,职教班无一人辍学。专业课是职教班的特色课,学校特别重视,由富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三位教师担任此项工作,学生专心听讲认真记录,亲自实践,掌握了所学的养猪、养鸡、养花、种植蔬菜等方面的专业技能,为将来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把握尺度,严格要求是做好职教班工作的有效手段。

要想把职教班的工作做好,合理的把握尺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严格要求是非常关键的。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里所说的规矩与我所提到的尺度是一致的。无论是"规矩"还是"尺度"都需要有人去操执和把握,只有正确的操执,合理的把握,才能达到"成方圆"之目的。下面就如何把握这个尺度谈一谈我的做法,不妥之处请指教。

1、严格贯彻班训、班规,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天天出勤,节节上课,科科交作业,课上不说话。这虽然是很简单的规定,但对职教班学员来说则是难以做到的。所以对学员一方面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另一方面要根据学员实际,区别情况,分别对待,决不能一概而论,这就是我所说的把握尺度,严而有格。

2、本学期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学好文化课,上好活动课,练好专业课,真正成为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强壮的身体素质,过硬的专业技术的实用型人才,为农村的经济繁荣和建设服务,这是创办职教班的唯一宗旨,也是最终目的。

3、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是做好职教班工作必备的品质。本学期我为自己警示做到"十心",即:思想教育要耐心、学员生活要关心、帮助后进要尽心、转变差生有信心、课前准备要用心、上课讲课要专心、批改辅导要细心、提高成绩有决心、尊重学生自尊心、师生结成一条心。这样做既找到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又使学生更加尊重教师,理解教师,信任教师,服从教师,最终实现师生同心协力,再创辉煌之目的。

4、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家访。本学期我和白凤瑞主任对职教班学员普遍进行了家访,重点学员家访达六次之多。为了切实做到控辍保学,我们在上学期末进行一次普遍的家访,征求家长的意见,取得家长的支持,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如:去年寒假前收取一费时,两周内只有一人交齐,通过四天的突击家访,一周后,全部交齐了一费。又如:头块地和池营两村的学生曹会、曹利、辛凤玲等六名学生有辍学念头,几天未到校上课,我和白主任及时进行多次家访,顶风雪,冒严寒,驱车几十里进行家访,苦口婆心的向家长说明"普九"的重要意义,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先后把孩子送到学校上学。控制了流动,保住了辍学。

家访是学校和社会取得联系的主要途径,所以,在家访时我不轻易向家长介绍学员在校表现较差的一面,多向家长反映学员进步的一面。把学员的点滴进步看作是一个新起点,本着鼓励学员,鞭策学员,以表为主以表为纲。这样既维护了学员的自尊,也有助于学员的进步。当然学员确实有严重的缺点和错误时也不能放任自流,班主任要把握好这个尺度,真正做到严而有格。

三、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吸引学员坚持学习,是做好职教班工作行之有效的举措。

职教班学员的学习兴趣不高,劲头不足。怎样把学员留得住,学得好,不辍学是职教班工作的一大难题。本学期的具体措施是:

1、利用班会、团活动和各种活动课学习《咏曼中学一日行常规》,规范学员的品质和言行,为回到农村,建设家乡奠定良好的行为基础。

2、坚持召开主题班会,利用班会对学员进行遵守法纪、尊敬师长、尊老爱幼、团结互助、自尊自爱、自强自立、艰苦朴素、艰苦奋斗等优良品质的教育和培养。

3、充分发挥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经常召开班干部座谈会,商讨、研究班级工作,树立班干部的威信,收到了良好效果。

篇3

长阳职教中心创新德育模式和德育方法,培育德育文化,着力破解中职德育难题。

创新“四全”育人模式。一是全纳理念育人。学校接纳所有学生,每个学生享有尊重;学生接纳同伴,理解、尊重老师,人人融入集体。通过“零辍学班级创建”等活动,教师变培养人为服务人,把学生的“缺点”当“特点”,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二是全员服务育人。学校人人都有德育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在科技体育艺术节和新生“职业素养·职教夏令营”等活动中,全体教师和学生同吃、同住、同活动。实施教师转岗培训三年规划,从校领导到普通教师,全员轮训一次,由专业的“单面手”变为学校的“全职通”,了解专业技能,提高育人技巧。三是全程跟踪育人。从学生跨入校门的第一天起,教师便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伴随其求学、就业全程。四是全面质量育人。创建“课前时事、案例引入、目标展示、讨论交流、师生小结”五段式教学模式,学科教学中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巧设德育渗透点。开设“德育大讲堂”,开好“四会”,即主题班会、民主生活会、团员思想报告会、学分制总结会。

创设德育收视课程。围绕公民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生涯指导等五大主题,在全校开设德育收视课程,即每天第一节晚自习,全校学生在教室里集体收看德育视频节目。通过对“生活案例”(学生的校园生活、与学生相关的社会生活)的开发,实施“生活德育”;转播“职来职往”、开发“校友风采”和“走进职场”等,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生涯指导;通过开发宣扬高尚文化、推介职场名人等激励性内容和曝光丑恶现象、播放反面典型等警示性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德育收视课程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进行期中、期末综合考核,纳入学分体系,考核内容包括学生学习周期内的德育综合表现、德育收视课堂表现、德育收视笔记完成情况、参与德育收视课堂研讨和德育实践活动的情况等。

创建班级德育实践周活动。班级德育实践周活动的运作流程为“培训(明确任务)—实践(参与管理)—总结(反思得失)”,即当周开展德育实践的班级先接受教导处和团委的培训,然后由班主任组织学生开展校园德育实践周活动。在德育实践周活动中,旗手训练组参加国旗班升旗训练,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办公文员组参与学校各处室的接待、收发、内务整理,接受待人处事教育;参观导引组负责校门迎宾和客人参观导引,接受校史校情教育;文明劝导组协助值日教师在各个值勤岗点分早中晚值班,检查学生的佩证、着装及仪容仪表,养成良好的规范意识;校园保洁组则负责校内公共区域的清洁卫生,培养学生的劳动、卫生观念。班级德育实践周活动场所由校内延伸到校外,如长阳开发区、清江画廊、消防中队、城市福利院等地,活动形式由定岗实践拓展到参观体验、志愿者服务、文明劝导等。

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资源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23-0127-04

探究高职教育数字化资源设计模式,可从最一般、最有普遍意义的教学设计模式的研究入手。在分析高职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和应用现状,研究教学设计理论、课程开发理论和学习理论,深入实际了解高职教育理论和规律的基础上,本文尝试进行高职教育数字化资源设计模式的构建。该模式共包含九个模块,即确定与分析资源建设目标、高职学习者分析、学习资源内容分析、资源环境分析、教学策略设计、多媒体学习信息设计、形成性评价、修改、总结性评价。前三个模块,模式中将其置于一个椭圆形中,意指这三个模块在实际的资源设计中常常不分彼此,交叉进行。

确定与分析资源建设目标

资源设计活动中最首要的工作就是确定学习资源的建设目标。分析高职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的目标,有助于在资源设计活动中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开发合适的评估工具,进行资源应用结果的评估。1.确定资源建设目标在高职教育数字化资源设计中,通过相关的绩效分析不难发现,提升高职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的解决方法包括:提升高职校教育技术环境、加强高职校教师培训,以及建设高职教育数字化资源等。一般说来,在教学设计领域,确定教学目标有四种基本的方法[1]:学科专家法、内容纲要法、行政命令法以及绩效技术法。表1为确定资源建设目标的样表。2.分析具体资源的教学目标加涅把学习结果分为五类[2]: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和态度。在高职教育数字化资源设计活动中,对某一具体资源的目标进行分析,有助于精确地确定高职学习者通过该资源的学习能够有什么具体的行为表现。表2为分析资源建设目标样表。

高职学习者分析

资源设计中的学习者分析,主要是考虑与学习效果相关的学习者特征。通过文献调研与实践分析,笔者在下页表3样表具体的“学习者分析”步骤中提炼出了几个有意义的因素。但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的资源设计实践活动中,这些因素不必全部包括进去,笔者只是提供了一种较为全面而有效的参考而已。该说明同样适用于本文后面的其他样表。

学习资源内容分析

具体资源的内容分析是高职教育数字化资源设计中的关键步骤,之后的教学策略设计、媒体设计、平台选择、评价都要以此为依据进行。内容分析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教学设计师更好地把握内容的定位和要求,在此阶段不会也不要进行任何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3]高职教育数字化资源设计活动中,内容分析的目的在于帮助资源设计者更好地了解不熟悉的学习者(高职生)的学习内容,从而确保资源设计的质量。一般说来,确定学习内容有三种方法[4]:主题分析、程序分析和关键动因分析。具体来说,在高职教育数字化资源设计中,可以这样对某个具体资源建设的内容进行分析:通过主题分析,明确该资源的内容及组成要素的结构,分析的具体程度应视高职学习者在该领域的知识水平而灵活掌握;通过程序分析,明确高职学习者完成该资源的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步骤,以及步骤间转换的线索;通过关键动因分析,获取与高职教育资源相关的人际技能与态度。表4为资源内容分析样表。

资源环境分析

资源环境分析包括两部分:传输教学的环境和所学知识的应用环境,也就是学习环境与绩效环境。高职生学习环境与绩效环境的差异性,是资源设计者应该十分重视的设计制约因素。表5为环境分析样表。下面着重考虑真实的社会作为资源设计的绩效环境的若干特征:①绩效环境对高职生的导向。这里要考虑的因素是真实的社会对高职生运用所学知识的组织支持,扩展一点说是社会对高职生的关心与重视程度。②绩效环境与高职生所学新知识的关联。这是分析高职生所学新知识在真实社会中是否有用武之地,以及是否存在哪方面的物理或环境限制。这一方面要求资源设计者多为高职生设计与真实社会相关的新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也凸显了社会支持系统在高职生绩效环境中的重要性。学习环境中一般考虑以下因素:①高职校教学环境的客观情况。获取高职校教学环境的客观信息,目的是考察它对于数字化学习的适合程度,具体内容包括有多少间多媒体教室、是否已建成校园网、师机比、生机比等客观信息。②高职校教学环境对真实社会的适应性。这里主要是考虑高职生在高职校获取的知识,在真实社会中是否有用,是否具有兼容性。如果有差距,在高职校的教学环境中可以做哪些改变和调整,以增强知识的可迁移性。③高职校影响数字化学习的限制条件。笔者要进行高职教育数字化资源设计,应该在进行策略设计和信息设计前考虑学习环境中的若干限制条件,如基础设施、师资、资金、现有资源及应用状况等。

资源的教学策略设计

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理论成果颇多,经过比较和甄别,笔者拟在研究时间较早、较具权威性的加涅的相关学术思想指导下进行这部分内容的分析。需要强调的是,虽然以加涅的教学事件作为策略设计的起点,但是最终的学习资源策略设计应该尽最大可能兼顾到ARCS(吸引注意力,建立认知关联,保持自信心,维持满意感)模型的理念。上页表6为教学策略设计样表。

多媒体学习信息设计

完成了教学策略设计之后,就可以进行学习信息的设计。关于学习信息设计,有多种不同的论述,这里援引王永锋的观点[4]:所谓信息设计就是将各种多媒体元素看作待加工的信息元素,思索在计算机界面中如何有效组织设计这些元素,以利于学习者有意义学习。一般来说,多媒体元素包括五大类: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多媒体学习生成理论[5]是理查德•迈耶和其合作者结合认知心理学对人类信息加工的研究以及自己十多年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系列指导多媒体学习与多媒体学习材料设计的定律。在进行高职教育数字化资源设计中,可将理查德•迈耶的多媒体学习理论作为重要的设计参考因素。上页表7为多媒体学习信息设计样表。

形成性评价

资源设计中引入形成性评价,可以从学习者那里收集到与教学材料的使用及教学效果有关的数据,从而资源可以在正式使用前修改得更能促进学习。形成性评价的步骤一般包括一对一评价、小组评价、现场试验。[6]关于在每个步骤中具体需要考量哪些内容,笔者建议在高职教育数字化资源设计的“形成性评价设计”的每个步骤中,将形成性评价之前的几个教学设计步骤都作为考量内容,换句话说,将资源设计进行到现在所形成的“成果”都作为形成性评价的内容。上页表8为形成性评价设计样表。

修改

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修改教学。在高职教育数字化资源设计中,这一步骤与上一步骤紧紧相连且紧密对应,是根据上一步骤获得的信息来对每个考量因素做出相应的调整,修改教学样表如上页表9所示。

总结性评价

在资源设计活动中,总结性评价是收集数据和信息的过程,其目的是做出决策,确定是否继续使用当前的学习资源。总结性评价的核心评价者一般不是教学(资源)设计者。总结性评价往往更需要不熟悉资源设计详细过程的外部评价者,以便更公正客观地看待资源的优点与缺点。

参考文献:

[1][6]W.迪克,L.凯瑞,J.凯瑞.系统化教学设计(第六版)[M].庞维国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14.

[2]SusanElizabethCrichton,GailKopp编,汪琼等修订.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发手册[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

[3]GaryR.Morrison,StevenM.Ross,JerroldE.Kemp著,严玉萍译.设计有效教学(第四版)(DesigningEffectiveInstruction,FourthEdition)[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85.

[4]王永锋.基于认知的多媒体学习信息设计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篇5

认真贯彻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文化课教改指导思想和“三以一化”专业课改指导思想,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造就和形成一支科研型、学者型和学习型的教师队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研训目标

1、充分发挥职教中心校本教研对教师教学的支持作用——从解决问题到提升经验。通过校本教研,及时回应和解决教师的教学问题,支持教师对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提升。从研究教学小现象,解决教学真问题入手,致力于使问题清晰明确、归因全面准确、措施针对性强,并落实到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上。

2、充分发挥职教中心校本教研对教师职业的提升作用——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教学。通过校本教研开展经常性的反思活动,增强教师的教研意识,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形成教师的反思习惯,使教师在反思中学会教学,学会学习,把工作过程变成研究过程,摆脱单凭自己有限经验进行简单重复教学的状况,使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特征,使教师真正成为专业工作者。

3、充分发挥职教中心校本教研对学校文化的重建作用——从制度教研走向非制度教研。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促使教研从制度驱动走向教师的自觉追求,使教师能带着研究意识去工作,自觉进行学习和反思,逐步在学校形成催人奋发、促人反思的文化氛围和探究、合作、对话的文化。提高学校的竞争力,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工作和措施

(一)、扎实开展教研,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1、坚持学习,不断更新观念

(1)以自学为主,向专家学、向书本学、向网络学、向同事学。

(2)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学习培训,为教师们搜集各类有关新课程改革和自主学习的资料。在各种活动中或在qq群共享里与大家分享。

2、抓好职教中心校本教研,强化教研组建设

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要结合专题研究,重点放在“教与学方式转变”上,学习杨思中学的经验,推广“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重点抓好四个活动:

(1)、集体备课

每周主动参与学校教研组的“校本教研日”,使学校校本教研正常化。“校本教研日”可以是集体备课,重点是对教材的钻研、教学的设计、重难点的剖析和实践的反思等。也可以是综合教研活动,重点是理论学习、课例观摩、专题研讨等

(2)、案例评析

案例评析式教研活动,是根据听课过程中感觉教师哪一个教学环节或是片段处理的好,把它拿出来与教师们一起分析研究,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移。在教研时,先让老师把自己是“如何设计的?为什么这样设计?有什么效果?”说出来,然后全体教师进行评议

(3)、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式教研活动是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教研活动形式,适用于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具有超前性的,或者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新理念、新方法的认识与实践,要求任课教师人人有学科研究专题,强化教科研意识,培养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重点是对语文组的“语言交际”、数学组的“学案导学”、英语组的“关于课堂教学的评价”、专业教研组“项目教学”等围绕课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收集齐各种资料,完成课题资料的整理。特别是语文组要做好结题的准备工作

(4)、教学反思

在保证认真完成每堂课的课后小节的基础上,还要要求教师将参加校本教研活动中感触最深的事、教育教学片段,通过案例的形式撰写出来,并和全组老师一起分享。同时教研组总结教研活动开展过程的得失,写出教研活动的报告。

3、通过各层次的听评课活动,给青年教师提供展现自己能力的舞台。同时利用一切有利条件,邀请常州市职教教研员来校听课、评课,教师在教研组内部互议互评,以召开学生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情况,分析、总结经验,大胆推荐各科优秀青年教师承担“示范课”。

4、充分发挥校内名师资源优势,开展“名师引路”活动。每月安排一节由校内名师、骨干教师承担的“示范课”或“研讨课”,让青年教师、部分业务尚待提高的教师有机会领略校内名师、骨干教师的风采,以达到培养学校教师骨干的目的。

(二)、对教师进行参与式培训,提高教师的新课改的执行能力。

1、通过“独立钻研教材—集体备课—说课—上课—个人课后反思—集体评课”的形式,对教师进行参与式培训,提高教师依据课程目标执教现有教材的能力。

2、积极推进小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申报—现状的调查分析—资料的收集整理—构建新的模式—阶段性成果的展示”一系列的实践,对教师进行参与式培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在专业课教学研究中贯彻“行为导向教学法”,职业情境教学等,

挖专业课程资源,强化学生技能;引导教师从重传授知识向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转化。

篇6

关键词:县域中职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双师型”教师是教师队伍里面比较“特殊的一支队伍”,是教师专业素质和行业专业素质集于一身的特殊人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有一定的途径,要按照县域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和特点,创造更多优良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笔者认为县域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的教师培养应以提高教师的教育素质、专业理论素质和专业实践素质为目标,把教师自主发展与学校教学需求相结合按照“教育科研、生产科研、校本课程开发”等基本模式进行培养。

一、教育科研培养模式

在“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开展教育科研将会培养和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促使中职的教师更关注职业教育理论、专业学科理论,为自身成为“双师型”教师打下良好理论基础。

(一)开设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培训班

举办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培训班,是一种传统的教师培养模式同样也适用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按照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兼职教师和文化课教师各自不同的需要,有目的、有组织的设置专业技能练习、教育理论讲座、编制教学计划、班主任管理工作、常用的职业教育教学法等培训内容达到“缺什么就补什么”的目标培训。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的目的探索最有效的教学途径,中等职业学校的教研组要以“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理论与实操相促进”为中心,多形式开展教研活动。通过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公开教学课、技能比赛、总结讨论和课题研究等教研活动,使教师提高理论水平积累更多教育经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水平,进而达到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目的。

1.开展“跟踪式”的教研活动。传、帮、带是众所周知的一条较有效的快速培养年轻教师的方法,“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也适用此方法。这种类似“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方法,我们称之为“跟踪式的教研活动”。是指由教研组根据实际情况,认真选择好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都较丰富的专业学科教师担任“师傅”,让年轻教师或只有单方面教学经验的教师以“学徒”的形式跟随学习,并对“学徒”教师教育工作的过程进行观察、讨论研究与总结的过程。“学徒”教师跟随“师傅”一段时间,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结合打下基础后,再将这些“学徒”教师送出去综合培训学习一段时间,使他们系统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2.鼓励教师参加教育实践。教师的基本任务和工作是教学,通过理论教学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加固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通过实践教学在指导学生学习技能同时提高的自己的技术水平,即“教学相长”,从而达到培养“双师型”的目的。一要鼓励教师“一体化”教学。职业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能将常规的成熟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职业技术人才,而不是学术理论教育。目前县域中职学校,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一般分为理论课教学和实习课教学两部分,专业课老师也泾渭分明地分为理论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构建实践教育为特色的“一体化”教学可以打破这种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师分类。教师“一体化”教学,可以更了解理论与实际操作之间的衔接,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实践”反过来促进“理论”的学习。剔除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无用内容,节约理论课时并用于实践教学,从而达到培养技术人才的职业教育目的。二要鼓励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在大家心目中,班主任工作繁琐、辛苦,是“出力不讨好”的工作。笔者以为,班主任工作恰好是提高教师教育素质的最有较的途径。专业课教师担任班主任,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状况、专业技能的掌握状况,从而能更好地改进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高自身教育才能。同时在学生的管理过程中,作为班主任的专业教师还能渗透中职学生未来职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现行业职业的特性,从而增强专业教师的组织能力,增长行业的新知识。

3.经常组织交流活动。交流是教师培养的良好渠道,通过交流取长补短,直接把别人的管理经验、教学经验转化为自身的经验,从而大大缩短了成为“双师型”教师的时间。县域中职的交流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校际交流。把一批敬业精神强、学术水平较高、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教师送到有关高职院校、科研部门参加在职或短期脱产进修,到相邻的兄弟学校进行短期的互动式交流学习;二是校内交流。中职学校校内教师之间的交流,可采取相同及相邻专业教师的同行交流、专职教师的教学经验与兼职教师的实践经验之间交流、“落后”的专业教师向“先进”的“双师型”教师“取经”式经验交流等形式。

县域中职学校应该立足于本校发展和学生发展,以本校各专业的理论教育、实践教育为中心,以解决目前职业教育与行业实践结合不紧密为导向,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科研,不断提高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建设能力。

二、生产科研的培养途径

中职学校的科研活动包含教育科研与生产科研,两者都是中职教育重要的科研内容。通过教育科研与生产科研相结合培养的具备教育素质与专业素质“双师型”教师,有助于提高和优化中职教育水平和职业教育与实践更加贴近。

(一)生产科研是提高教师专业知识的好途径

中职学校教育的生产科研工作是为生产服务的,是面向生产实际、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专任教师主动参与生产实践,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推动生产发展。参加生产科研活动的教师,除能积累丰富的建设、管理、生产、服务的实践经验外,还能准确了解本专业与所教学科课程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把建设、管理、生a、服务中的新理论、新规范、新工艺、新技术等应用于教学过程,使专业课教学工作更具有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进而提高了专业教师专业知识。

(二)生产科研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的好途径

加强专业教师生产实践技能是专业教师技能提高的最好途径,也是职业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需要。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实践性,中职教师的培养坚持实践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生产实践中了解生产过程及工艺,对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生产科研并解决问题,可以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意识和专业技能,做到“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提高”。在生产实践中教师可以找到教育与生产的结合点,创造和创新生产知识与技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完善专业学科教学体系,进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中职学校通过鼓励教师通过对外产品设计与开发、科技服务等形式到生产第一线开展生产科研,使教师进一步了解市鲂枨螅促进教师将学科知识转化为生产技术能力,提高了教师科研水平,达到了培养“双师型”教师素质的目的。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培养

校本课程是指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需求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课程教学计划,开设的校内独立课程。县域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故中职学校需根据学生的兴趣、社会的需要和学校教学目标深化开发校本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能与特长,从而使其就业竞争力得到提高。教师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实现为社会提供实用型人才的教育目的,提高中职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可自行编写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材料或设计教学活动。中职学校教师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提高专业课教师教育素质和专业技能,促进专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一)校本课程开发提高了专业课教师的教育素质

中职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总结与反思教育经验的过程,它要求教师努力钻研教育理论、实施教育实践、参与教育科研培养自身教育素质,能够充分体现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需要用教育理论指导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编排、衔接,教学方法的选用,对教学效果的总结评价等教育实践活动,在“开发中学习、成长”,从而提高了专业课教师的教育素质。

(二)校本课程开发提高了专业课教师的专业素质

中职学校的校本课程是按照职业劳动的需求把理论实践与生产相结合对学科课程进行组织和编排,要求专业教师对具体的职业岗位需求进行系统的、细致的探索,把探索的结果作为中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基础,把课程内容、要求等与职业劳动的规律的逻辑选择、组织客观性、情感性的知识和活动对接起来。行业各单位生产方式、生产工艺的不同,对劳动人才要求也不同,通过职业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教育目标、对象、材料,运用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灵活的教学方式,突显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观念、以提高专业技能为基本目标的教育理念,从而达到促进专业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的目的。

中职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就是要把理论实践与生产相结合,准确来说最主要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生产技能,培养社会生产需要的技术人才。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不断成长,培养生产工程能手,对专业课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有非常大的帮助。

当前我国县域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发展县域经济所需的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养劳动者。纵观我国的中职教育就会发现,阻碍中职教育提高质量的主要因素除了职业教育培养方向和目标不清楚以外,专业课老帅理论知识更新慢、脱离生产实践、教育方法和方式不对等也是关键因素。笔者希望通过探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进而提高中职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黄洛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职业时空,2005,(8).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 青年教师 发展途径

跨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在前所未有的基础上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迎来了全民教育普及化的新时代,高等教育也逐步成为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真正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春天。作为高等教育分支的高职教育以其职业化、专业技能化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可,受到了众多学子和用工单位的青睐,可以说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为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对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提到高职教育的发展,首先要着眼于高职教师队伍建设。是否有一支高素质的高职教师队伍成为关系到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也是适应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数量不断增加。高职青年教师来源较为单一,大多为刚走出校门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们工作有积极性、文化层次高,成为高职教师队伍的生力军,但由于其参与实践的机会有限,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他们工作热情高,急于攻破教学难题,往往不能合理安排工作和学习任务,缺少自主的专业学习方向;繁杂的日常工作和紧张的日程安排使其学术研讨空间有限,教师间缺少交流、沟通价值的认识,彼此不能达成共识,无法形成整体全面的教学团队,一定层面上阻碍了高职教育的正常发展,成为高职教育工作中的绊脚石。

针对高职青年教师队伍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笔者经过研究、总结得出如下几点培养途径:

一、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转变工作观念

作为高职教育的培训摇篮,首先,高职院校要经常组织青年教师尤其是新进教师学习职业教育思想,了解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探讨职业教育思想的内涵;组织青年教师学习和理解职业教育政策,认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明确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改变传统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模式,从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入手,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其次,培养青年教师科学的教育观,转变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观,把对学生终身教育发展负责的精神贯穿于教育的始终。第三,针对教与学的矛盾,努力做到教与学统一,教师的主要职责由“教”变“导”,变“多”讲为“精”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让”学为“要”学。

二、狠抓专业技能的培养

高职教师的知识结构应由三方面构成: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即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职业知识,教师的职业知识首先应是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知识;实践性知识,即课堂情景及相关知识,属于教师的专业技能;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属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不可替代的关键内容。有了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做基础,作为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还应更多的注重实践性知识的提高。

作为一名高职青年教师应全面掌握教育学科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完整、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教学能力。不仅要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也要熟悉国内外本专业的先进技术理论,了解本专业的学术前沿动态;此外青年教师还应该能胜任本专业中的多门课程教学工作,带好本专业的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论文撰写等,成为教学工作多面手,真正的一专多能人才。

通过多年的教育工作,我们不难发现现代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已经不再局限于过去那种“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应是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具备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高职青年教师应善于接受新信息、新知识和新观念,分析新情况、新现象,解决新问题,不断提高自己业务水平,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三、努力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高职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一培养目标的关键是打造“应用型人才”,即对理论水平有一定要求,同时对实践应用能力有较高要求,这需要较长时期科学、系统的培养。作为高职教育这样一个新生的教育门类,对于教师的要求不同于普通高校教师,要求成为一名“双师型”教师,即既能从事理论教育教学活动,又能从事行业、职业实践活动,并能将行业职业知识及能力和态度融于教育教学过程中,这已成为高职青年教师必须适应的发展之路。

高职青年教师应通过不断学习,树立新的市场竞争理念,向“双师型”教师过渡。因此,新进青年教师应根据专业实际情况度过1~2年的实习期,包括课堂教学实习和生产一线企业实习。课堂教学实习主要是向资深教师或学院树立的模范“双师型”教师学习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组织教学的方法。青年教师到企业或是生产一线实践,一是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二是熟悉相关岗位职责,管理制度等;三是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四是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通过一定的实习,使其基本拥有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再进行独立执教。

四、反思应具备的理念

1.做一名终身学习者。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专门职业化人才,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高职教育要面向未来,培养出的人才要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的需要。因此作为高职青年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更应该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对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进行更新和优化,更新自己的专业化理论体系,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

2.注重自我总结。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在于不断地总结和反思,从而得到经验和教训。时下,自我总结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模式的重要环节,它被看作是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核心动力。必要的自我总结可以推动高职青年教师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专业化的成长过程中,往往有利于青年教师及时改正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偏差,更好的发挥自身长处,完善自身的教学体系。

3.敢于打破常规,探索创新。一个民族的发展关键在于其开拓创新能力,墨守成规,终将被时代淘汰。作为高职教育一线的工作人员可以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大胆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比如改变过去以语言为中介的典型的学问知识传授模式,把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实物演示、创新制作、情境式教学等带进课堂,融入抽象的理论教学,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

总之,高职教师职业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创造性劳动,高职青年教师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专业人员,就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探索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最终让高职教育遍地开花,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的要求,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职业化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中职生;德育学分制;评价体系;模式

学分制在国外存在已久,我国对学分制的引入稍晚,因此其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完善的状况,鉴于将其应用在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必须要做好对这一制度的构建工作,同时还要将其真正的应用到具体实践过程中,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其应用效果的提高,以为中职学校德育水平的提高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德育学分制概述

对德育学分制的了解能够为其应用过程提供基础,同时也是每个德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总的来说,所谓的德育主要指的便是对学生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培养,需要注意的是,培养的过程需要在相关制度下进行,具有一定程度的严肃性,同时也是形成了一定体系的。在最初,将学分制应用到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当中是以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为基础实现的,通过对学生思想道德等各方面的评价,学校要将其以学分的形式反映出来,以使其能够更加清晰的体现出学生的种种素质及水准。这样的评价标准有利于学生对自身形成清醒的认识,这对于其对道德的认知水平的提升及其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二、加大力度构建德育学分制评价体系

对德育学分制评价体系的构建对于中职学校德育水平的提高以及中职学生道德素质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构建过程主要需要从对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具体实施途径两方面入手进行分析。1.对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在对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为体现公平,保证评价结果能够更加真实的反映出学生的道德素质,可以将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分为基础分与附加分两个角度进行评价。首先,中职学校可以将德育的基础分设置为100分,其中思想政治分以及道德品质分均占据其中百分之三十的比重,纪律分占据其中百分之四十的比重。其次,对于附加分来讲,可以将其适当分配在社团活动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等方面除此之外,还要形成相应的处罚机制,以使学分制能够更加完善。2.具体实施途径学校可以成立以主管副校长、学生处、系部干事、班主任、学生干部等为主要构成的德育学分制测评实施小组。主管副校长任组长,主要从德育管理职责、资源分配、整改验收等过程来保障德育质量水平;班主任、学生干部负责对照测评标准细则,实施完成本班学生的具体德育测评工作。

三、对道德要素的培养及构建

1.道德认知课堂教学作为德育的主阵地应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形成既符合国家意志要求,又富有职教特色、利于学生成长的德育课程体系。职中在德育课教学上,将课程分为必须、选修两类,必修课主要以2008年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方案为指导;选修课则指汇编校规校纪的《德育手册》、第二法律讲堂等。2.道德情感学校可以开展特定主题的手抄报比赛以及猜谜语等活动,成绩优秀的学生将会得到德育附加分值。手抄报比赛使学生表达了自己对美和人生的追求、猜谜语比赛等有利于大面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心理体验。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道德意志所代表的是一个学生心理发展的状态,一旦这一方面出现了问题,学生很可能会出现厌学以及消极的现象。在对学生道德意志的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大量的实践来完成,首先,中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去帮助农民进行粮食的收割等,这对于其坚定意志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够极大程度的提高其社会责任感。4.道德行为学校可以以值周生活动为平台,以言行举止塑造为重点,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值周生活动指某班在为期一周的时间内负责学校的接待引导、义务劳动、校园协理、学生管理等内容。值周生活动能够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典型的经验总结,同时也能够发挥引导、实验和示范的作用。5.道德信念高职学校可以开展以赏识教育为指导的“校园之星”评比活动——用放大镜找优点,实施阳光育人,凡有过助人为乐、自立自强等突出表现的学生均可被评为“校园之星”,并奖励一定的德育分。通过对校园之星经验总结可以,该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代性,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四、对具体实践的总结

1.德育测评体系更加完善德育学分制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德育方法的灵活新颖和德育关系的互动民主,注重实施科学化人性教育。实践证明,德育学分制极大地提高了德育过程的系统效能,较好地解决了德育内容的计划性、针对性、系统性不强等问题,促进了体系的完善。2.中职学生德育自主性得到了提高德育学分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切实做到根据中职学生心理年龄特点,为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提供充分的教育平台。多年的德育实践表明,加强学生对德育学分制的学习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中职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将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3.提高了德育队伍的整体性通过对德育学分制的总结探讨,推动了教育工作者发现教育教学与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的差距,提高了学校改进教育工作理念和方法的自觉性。同时也为教师从不同角度介入德育实践活动提供了机会,进而更好地促使他们围绕德育目标发挥其聪明才智。由于德育过程的全员上阵,大家同心协力有力地拉动了各方面力量,形成了整体合力,为“全员德育”提供了有效载体。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德育是中职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想要保证德育效果的提高,可以将学分制引入其中,实践证明,学分制的应用对于德育水平的提高十分重要,因此,中职学校必须通过对学生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培养去促使其道德水平进一步改善,以学分制为基础及鼓励手段,使其道德水平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许振华.实行德育学分制和构建德育评价[J].职教论坛,200(68)

[2]范树成.德育过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篇9

1、每周对食堂、小卖部作部定时的抽查,对出现的问题,我们也及时向相关负责人汇报,并作好记录。

2、每周对教室、公共区进行抽查,还将抽查结果通报在黑板上。并将各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应班级,叫其改正。

3、携同师范部和职教部,每月不定时的对校门及宣传栏进行擦洗。

4、在4月下旬,我部还组织了“清洁校园志愿者活动”,此项活动全校学生都参加了。

5、5月19日,我部参加了我校食堂一年一次的“xxx师范20xx年伙管会”。

篇10

【关键词】 军事院校;文职教员团队;高素质;培养措施

一、引言

文职教员是军校教书育人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员的思想素质、人格品质、理想信念和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影响着学员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文职教员团队,既是办好军事院校的基础,也是直接关系到中国军事院校的改革成败。本文立足岗位,从军政素质,培训方式以及科研培养等三个方面,分析了部队院校文职教员岗位需求,形成了适合军校发展的高素质文职教员团队的培养方案。

二、加强军政素质建设

1、强化思想教育,不断提高文职人员的军政素质

军队院校的从严治校方针,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是保障人才健康成长的有效手段。目前军校对待非现役文职人员有两种观点和倾向:一种是把文职人员当作社会人员,只要求他们完成工作任务,不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另一种是把文职人员当作聘用人员,不去做详细的职业规划和引导,使得文职人员缺乏“归属感”。

绝大多数文职人员,在应聘到军队院校工作前都接受过一定的政治教育,但是与军队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而且非现役文职人员的不稳定性与军事教育的特殊性,对安全保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文职人员正式上岗前,针对其身份的特殊性,应从各个军队院校的实际出发,还需要进行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教育学习范围不仅包括军队条令条例、规章制度、党的最新理论等,还应包括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保密知识军队特色的学习内容。通过政治理论学习,规范非现役文职人员的思想认识,加强他们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保密纪律和工作纪律,提高文职人员的军政素质,使文职人员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较强的政治觉悟,更好地适应军队工作需要。

2、定期组织文职人员参加军事训练

根据文职人员管理规定,除平时在单位履行技术服务,事物管理岗位职责外,还应当根据需要参加军事演习、军事训练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职责。定期组织文职人员进行军事训练,能够培养文职人员顽强刚毅的思想作风和身体素质,增强文职人员在军队工作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创造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使得军队的应急保障机制全面到位。

三、拓宽在职培训渠道

1、新教员培训

为了让文职人员尽快适应军队工作,在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前,应接受必要的岗前培训。学校每年定期组织新教员培训班,内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师行为规范和教学方法的学习与考核。除此之外,各学科还根据聘用岗位的不同按需施教,自行组织师资培训。通过业务培训,文职人员能够了解到具体的工作内容、掌握工作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更快融入工作环境、进入工作状态。

2、“导师制”培训

为了让文职人员尽快适应军地差异,在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后,业务培训仍不能放松。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要求文职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基础,还要有突出的工作能力。各学科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派资深教员对文职人员通过一对一结对培养的形式进行辅导、帮带,快速促进文职教员专业发展。在教学活动中以老带新,安排不同层次文职人员讲公开课,加强教学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调控能力,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能力和教学改革创新能力五个方面的交流与培养,提升各层次文职人员的教学能力。

3、校外课程进修

专业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不仅促进了文职人员的可持续发展性,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既满足了个体的需要,又有利于提高文职人员队伍的整体质量,增强军队院校文职人员岗位的吸引力。组织教员在相关院校、部队和地方进行培训,使教员知识更新,紧跟时代。鼓励文职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专业培训、学术活动,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同时,军队院校也应该为文职人员创造机会开辟绿色通道去提升学历、继续深造,满足不同层次和水平教员的需要。

4、专业融合

加强非现役文职教员的专业融合,使之与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要求相适应,培养了解专业,服务专业的文职教员。通过赴部队调研、参观见学、代职锻炼,拓宽眼界,提高教员的实践教学能力,深入了解部队与专业需求,安排文职人员到装备生产厂家、科研院所进行技能培训、跟班学习、装备维修理论培训等。

四、创新的科研能力

1、注重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提高科研能力

文职人员具有较高的学历水平,但大都毕业于地方非军事专业,要提升军队院校任职水平,处理掌握本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具备相应的军事学科的专业知识。实践是文职人员提高科研能力的主渠道。要注重在教学工作中观察、分析、思考,学会科研选题。在大量的教学工作实践中,要善于在不断的探索中体会到创新的乐趣,寻找规律,发现新知。要从实际出发选择课题,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将其上升到理性认识水平,逐步形成科研论文与成果。

2、建立激励机制,增强科研积极性

要注重营造科研氛围,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增强文职人员开展学术研究活动的积极性。配合学校的科研活动,建立内部激励机制,支持和鼓励文职人员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多写学术论文,多出科研成果。可以采取教学岗位轮换培训,定期业务学习,以及组织学术交流等方法,督促文职人员思考钻研,不断提高其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教学改革,教材编写以及论文撰写,以科研带教学,促进教员科研水平同步提高。

五、总结

非现役文职人员在军校工作为军队服务,这是我军用人制度的重大改革。如何使得非现役文职人员能够尽快的适应军校的工作,更好的服务部队、融入部队,还有很多的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结合我国的现有国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更加有利于军队院校的发展。大力培养一支强军政,精教学,协作好,有创新的高素质非现役文职人员团队,是加强军队院校的现代化建设,体现我军人才战略工程的首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周辉.浅议创新教育对高校教员素质的基本要求[J].教育探索,2009.4.

[2] 张千.加强军校学员军事素质培养研究[J].华人时刊,2013.9.

[3] 路璐.军队院校非现役文职人员的管理机制研究与实践.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