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8 18:39: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测量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程测量实训总结

篇1

【关键词】工作过程 系统化 建筑工程测量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253-02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与现有的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在于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由此,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必然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并且要以创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和总纲,来带动专业的调整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的重构、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等。

具备建筑工程测量技能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从事职业工作必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建筑工程测量”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技能课之一。在“建筑工程测量”引入项目教学法,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建筑工程测量”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把建筑工程测量理论和测量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建筑工程测量”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结合项目施工测量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达到了综合培养学生建筑工程测量的能力的目的。

1.1建筑工程测量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阶段

在建筑工程测量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阶段,采用项目教学法。每个项目均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这六个基本步骤[1],模拟实际工程测量工作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表1列举了其中几个富有代表性的几个学习任务的具体安排[2]。

1.2综合测量实训阶段

第二阶段即本课程的综合测量实训,完全采用项目教学法完成,其任务目标是模拟一个较完整的测量项目,进行指定地面范围作控制测量,在此基础上进行场地的地形图测绘,在图上布置建筑物,并将其测设到实地上。在两周的时间中,只在实训开始前集中1-2个小时,布置工作任务和明确实训要求,其余时间主要由学生分组完成测量任务。

综合测量实训也是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这六个基本步骤进行。学生首先要熟悉现场,熟悉相关规范和要求;小组讨论决定完成任务的方式和途径;据此制定工作计划,对每天的工作分工做好安排;然后实施具体的测量工作,在工作过程及最后阶段,均需注意观测成果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或返工重测;任务完成后,通过实训态度、实训纪律与团结协作、仪器操作熟练程度、内业计算及成果、实训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个人成绩的评价。

整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布置任务,督促检查、适时指导、认真总结和评定成绩。学生的自主性很高,都能自觉地甚至你追我赶地完成实训,测量知识与操作技能得到较大的提高,在工作作风、人际交往和团结协作等方面也得到了煅炼。

1.3 测量放线强化实训阶段

第三阶段即测量放线强化实训阶段,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具体实训内容有以下三方面:一是真实施工测量实训:在校园内建立“真题实作”实验楼,即按1:1的比例反复建造一座建筑物,学生可以进行轴线测设和引测、基础放线测量、标高测设、轴线投测和二层楼面弹线等常用施工测量项目的训练,测量配合施工,流程和要求与真实工程相同,使学生体验真实的测量项目。二是组织、安排学生到工地现场学习测量技术,老师或工地技术人员现场讲解测量的内容、方法和要求。三是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参加测量实践活动。

通过第三阶段的强化实训,使学生掌握放样复杂建筑的测量能力,掌握快速放线的现代测量方法和技能,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中级测量放线工职业技能岗位标准”参加由广西建设技能鉴定总站组织的“中级测量放线工”的理论和操作考试。

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建筑工程测量”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的效果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使学生较牢固地掌握测量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操作与使用,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在毕业顶岗实训和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能很快上手相关的测量工作。同时,各种不同对象、不同阶段和不同内容的任务训练,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测量精度要符合规范要求以及测量过程中要进行各种检核以避免出错,培养了学生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测量实训露天作业和工作艰苦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测量工作分组进行,配合良好才能按时按质地完成,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以下是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调查中几个方面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的评价:

(一)校外教育专家认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强化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其它社会能力。

(二)行业企业专家认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地结合,加强实际操作训练,提高课程的实用性,授课和操作之间相辅相成,针对性强。

(三)校内督导认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非常适用于“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讲授,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学生欢迎。

(四)学生认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注意提高他们的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3年对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讲授“建筑工程测量”的教师都评价都是优。

3.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建筑工程测量”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良好,对于高职教育中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实践技能;岗位技能;岗位对接;课程改革

1、引言

为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打造圣翰教育品牌,以建筑工程测量这门课程为例,以加强课程与岗位需求对接为研究内容,分析工程测量课程改革的重点。本文主要介绍通过前期调研所得到的岗位技能及实践技能要求,然后分析为满足这些要求所要进行的课程体系调整与改革,从而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的对接。

2、选题的必要性

(1)、国家政策的支持。2016年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推进职业教育改革。面对改革的春风,我们必须要抓住有利时机,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让学生掌握真本领、学到新技能、找到好工作。

(2)、打造圣翰教育品牌的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学生毕业百分之百就业”是圣翰教育品牌的基本要求。

(3)、建筑行业发展新前景。建筑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住房城乡建设部早在2015年下半年就召开全国建筑业发展大会,并且以国务院的名义为建筑业颁发指导改革与发展的文件,这是继1984年国务院为建筑业专门发文件以来,时隔31年专门为建筑行业发文件,充分说明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建筑行业的发展和对建筑业加大领导力度的决心。未来建筑业的形式是灿烂的。

(4)、测绘技能人才的紧需。2015年6月6日,总理签批,国务院批复同意《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明确了2015――2030年全国基础测绘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在新形势下,国家对于测绘人才的需求量增大,需要一大批建筑行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测绘工作。因此掌握《工程测量》课程中的基本测绘技能以及岗位需求技能是至关重要的。

3、调研数据及资料分析

3.1、企业调研

通过企业调研,分析调研报告中施工单位对测量人员提出的岗位技能要求,我们总结了以下几项必须掌握的岗位技能:1、熟练操作各种测量仪器,包括水准仪、全站仪、GPS等。2、能够熟练进行建筑物、构筑物的测量放线。3、掌握建筑物的抄平工作,准确测设标高。4、掌握场地平整及变形监测。5、整理、分析测量资料和数据并会计算。这几项技能是对测量人员最基本的要求,通过《建筑工程测量》这门课程完全能够掌握。

3.2、同类院校调研

通过对同类院校的调研,我们了解到很多院校已经开展了关于加强课程与岗位技能需求对接的研究。包括1、积极申报建筑工程测量精品课程。以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工程测量》为例,通过教学改革,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和任务的教学模式,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教学为载体,提升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体系。西安理工大学的《建筑工程测量》精品课程中也提出了基础理论教学与现场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参加国家级省级测量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山东水利职业学院为例,连续三年取得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程测量”项目的第一名。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动手实践能力强。

4、课程调整与改革

4.1、实践技能要求

针对调研结果,结合目前学院的实训仪器及设备,对于建筑工程测量这门课程提出以下几项实践技能:1、熟练操作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基本仪器的使用;2、掌握用水准仪进行高程的测量与测设工作;3、掌握用水准仪进行水准路线的测量;4、掌握沉降观测的原理及方法;5、掌握场地测量的基本方法6、掌握角度、距离的测量与测设;7、掌握用全站仪进行点位测量及点位放样;8、掌握点位放样的具体方法;

4.2、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学校设有1000平方米的校园实训基地,用于地基放线、土地平整、基础施工等实训。利用我院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在教学中边操作边进行讲授,增加学生直观认识,让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安排仪器操作的课外辅导,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改革考试方法,增加技能考试,督促学生加强操作技能。对于先进的测绘仪器,以课堂多媒体讲授、实习和参观测绘仪器公司等多种手段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进行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的过程中,多采取任务驱动的方法进行教学。在进行单项实训时,教师给每个组安排一项具体的任务,配有实训指导书和工作任务书,根据任务的实施方案和要求,以任务的完成情况来考评过程成绩。而在综合实训阶段,给每小组的工作任务没有具体的方案,而是让每组自己编写工作方案,独立完成,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以赛促学。我院构建了包括测量大赛在内的三大平台。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通过组建测量协会、兴趣小组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比赛中让学生提升技能,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建立测量综合实训体系。目前我院已经建立了测量综合实训。包括:导线测量、三四等水准测量、场地平整、施工放样。通过这些实训项目,对学生所学测量知识及技能进行综合性考评,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处理工程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现场教学。结合施工企业对于测量员的岗位要求,组织学生到相应的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学习,听取一线施工技术人员的讲解和教师的现场授课,学习一的技术方法和生产理念。

“学而会用”、“学而有用”、“学而实用”,是本次研究项目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实现课程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岗位需求的对接,让学生在校学到的就是工作岗位中用到的。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达到学生进入实训室即进入施工现场的最终目标。

5、岗位对接

通过课程内容结合岗位需求做出的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课程目标及性质做出的调整,初步实现“所学即所用”这一目的。再通过三大实习“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学生所学知识能够融会贯通,查缺补漏,从而实现课堂所学及工作所用,达到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对接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姜留涛,张福荣等.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三岗并举”“六方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地矿测绘,2012,03

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测量;实践教学;实训室

作者简介:张彬(1974-),男,辽宁锦县人,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专业教研室主任,讲师。(辽宁盘锦1240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3-0106-02

教育部在2006年1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学生应掌握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就必须做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良好结合。

“建筑工程测量”是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理论与实践并重,且更加突出技能培养,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建筑工程测量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训两部分。课内实践教学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熟悉仪器的构造,掌握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方法与步骤,了解测量工作的程序。综合实训是在课程教学结束后,利用所学的测量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进行一次全面的、系统的综合训练,以巩固课程教学中所学的知识内容。[1]综合实训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深入,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最好方式。[2]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工程管理专业都开设了“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建筑工程测量教学的重中之重。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曾说过:“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甚至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重要。”[3]这句话对高职学生同样适用。因此,“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实践教学必须适合人才培养和社会的需要,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资力量不足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自建筑类专业开办以来专业教师就严重不足。经过几年的发展,学生人数在逐步增加,而教师数量的增加很有限。每名教师都至少身兼两门课程。笔者在讲授“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同时,还担负着“建筑施工组织”课程的教学任务。而学校又没有安排专职的实训指导教师。因此,笔者必须同时承担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工作。有时还需合班上课,这就给实践教学安排带来很大的麻烦。

2.学生数量多,仪器设备少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专业学生逐年增加,但是测量仪器数量有限,这就出现了两种问题:一是合班上课时,往往十几名甚至更多学生操作一台仪器,学生亲手操作仪器的时间很少,甚至有的学生只能做一些辅助工作,根本不能接触到仪器。二是学生人数多,分组也就多,一名教师不能照顾到全体学生,对学生的指导也就不充分,不能及时、全面地解答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使实践教学的效果很不理想。

3.实践教学课时不足

由于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实行的是“2+1”教学模式,即两年的校内实习(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年的校外顶岗实习。所有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都在两年内完成,这期间,学生还要通过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资格证书等考试。这就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每学期的课程数较多,各门课程的课时较紧。目前,“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课时为72学时,在这72学时里,既要完成理论部分的教学,也要完成相应的实践教学与操作练习。尤其是现在新仪器、新技术越来越多,测量课程的内容也随之增多。如全站仪的认识与使用、GPS认识与使用等都必须加入到教学中来,使得测量课时显得更加不足,实践课的课时更是少之又少。同时,因为没有专职实训教师和测量仪器数量的不足,致使教学中不能安排平行课,这也限制了实践课时的增加。

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实训室的建设

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就必须要有足够的仪器设备。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教学分组率达到最小化,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动手参与,真正做到在实践中学习。

自2009年笔者担任建筑教研室主任以来,针对测量仪器设备较少的情况,几次向院方申请,并详细地阐述论证了购置新仪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取得了学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先后购进了J2型经纬仪、电子经纬仪、全站仪、垂准仪等设备。虽然还不足以完全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但也增强了开展实践教学的能力,增加了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2012年9月,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将正式搬入辽滨新校区。在新校区实训室建设期间,笔者积极参与了210平方米的测量实训室的规划设计。在原有的仪器基础上将增加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垂准仪、水准仪等仪器设备的数量。届时,可使建筑实训教学开出率达到95以上,实训分组率最小化,力争达到每一名学生都能动手参与,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建筑测量实训室的建成将极大地增强开展工程测量实践教学的能力。

2.加强实践教学项目建设,增加实践教学比例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仪器和利用仪器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尽量多创造实地教学或亲自动手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对于测量教学是很重要的。比如,讲解经纬仪的构造和操作这一部分内容时,如果能人手一台仪器,就比看书或挂图形象得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对照练习,相信每名学生都能迅速地掌握该部分内容。又比如,讲解施工放线时,完全可以在操场或空地上给出施工图纸,让学生进行模拟放样,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进行课程改革,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与环节,增加实践教学课时的比例。

2005年,盘锦职业技术学院首批建筑专业学生的“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大纲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实践教学的内容及其比例。上不上实践课、上多少实践课完全由任课教师决定。2008年笔者开始讲授“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时,根据当时具备的实践教学条件对课程教学计划作了适当修改,明确了“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必须开设的实践教学内容,如水准仪的认识和操作练习、经纬仪的认识和操作练习等。但是由于实验仪器数量较少以及没有专门的测量实训场所的限制,只安排了不到10课时的实践课,并没有安排综合实训。随着专业发展的需要,经过几次调整,将实践课时比例逐渐增加到24课时。删除了部分陈旧、与工程实际相脱节的理论内容,将这部分课时安排给实践教学内容。确定了课内实践教学的基本项目:水准仪认识与操作、经纬仪认识与操作、全站仪认识与操作;测量的三项基本工作(距离丈量、高差测量、角度测量)。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了施工放线部分,如抄平、轴线投测等实践操作内容,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2012年9月,搬入辽滨新校区后,有了专门的测量实训室,将继续加大实践教学课时的比例,把综合实训正式纳入到实践教学中来。比如,安排学生做一个实地的建筑物定位与放线,在地面标定出建筑物轴线,设置定位桩。

3.改进实践教学方法

传统的测量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所有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都是教师决定,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而“建筑工程测量”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又缺乏工程经验,有些内容单纯地依靠教师的讲解,并不能使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也就谈不上教学效果了。因此,就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手段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1)实物演示教学。利用实物进行演示教学是测量实践教学中一个较好的教学手段。通过对实物的讲解和操作演示,学生可以较为直观地熟悉仪器的构造,掌握测量仪器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流程。但是由于仪器数量有限,教学时间也有限,多数时间都是教师在操作,只能有少数学生参与。因此并不能保证每名学生都能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虽然,随着仪器设备的增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操作的时间和机会也有所增加,但还是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2)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在实物演示教学的基础上,笔者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实例视频课件把抽象的课本内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使建筑工程测量过程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使学生更加明确、清晰地了解仪器操作的要求与步骤,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自主式学习。自主式学习就是让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了解教学的计划、目标、方法等,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和管理。[4]笔者在一次学习中了解到自主式学习在测量教学中的应用后,也大胆地尝试使用了这种方法,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中,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一台仪器,指导他们制订学习计划,然后对照仪器参考课本的理论,进行自主学习。同时,通过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发挥了学生各自的专长,使他们取长补短,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的同时还加强了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三、结束语

“建筑工程测量”实践教学的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任务,它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需要学院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并加以完善。以上只是笔者在几年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探索与实践,今后将继续加强“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实践教学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技术型人才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陆玉芬,李运成,开明.关于提高《建筑工程测量》实践教学质量的探索[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4):88-89.

[2]于银霞.浅谈《建筑工程测量》实践教学方法[J].中国西部科技,

2010,9(26):86-94.

篇4

关键词:工程测量;高效课堂;实训项目;成果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工程测量课程是一门技能型应用性很强的实用课程,因此作为课程有机组成部分的实训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打造工程测量实训课程的高效课堂,使实训课堂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人一直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下面就结合笔者多年的切身体会谈谈打造高效课堂的一些看法。

一、教师的高素质技能是高效课堂实现的必要保障

首先,作为一名专业课程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现代的教学方法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教师的专业技能在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要。打造实训课程的高效课堂,教师必须练就过硬的实践技能,必须会举一反三、具备“卖油翁”的娴熟的专业技能。这些在教材的略略描述中很难找到方法和技巧,需要教师勤学苦练,方能习得。

二、精心设计每一个实训项目是高效课堂实现的前提

工程测量实训课程由一个个实训项目组成,教师是项目的总设计师,精细设计每一个实训项目是高效课堂实现的前提。要高质量地完成实训项目,需要进行“课前方案设计――课前数据计算――课上集中布置、实际操作、质量检验――课后技术总结”等六个步骤。通过这六个步骤(见图1)使得学生对实训课项目从“任务目标获取”、“技术方案制定”、“数据计算处理”、“实地操作演练”、 “成果质量检验”、“成果技术总结”等环节进行了更为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尽可能地做到 “教、学、做一体化”。

图1

三、因项目施法,遵循客观规律是高效课堂实现的基础

每一个实训项目均有其特色和训练方法,因此,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实训项目,针对性地设计实训步骤和方法,切实实现实训课堂高效化。以仪器使用项目为例,学生操作仪器会经历“生”、“熟”、“巧”三个阶段。我们就须采用“生”、“熟”、“巧”三个阶段的不同技能训练方法。刚开始时处于“生”的状态,操作过程中拧螺旋的力度总是把握不好,有的拧掉了目镜,有的把脚螺旋拧坏了,有的不会调节对点器等等,操作次序混乱。安置一次仪器要花费十几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读出的数据也不准确,精度太低,成果不可用。操作一段时间后,有了一定的熟练程序,达到“熟”的阶段,安置仪器一般会在 4min~10min 之内, 但精度一般,成果基本可靠。学生的操作发展到这一阶段就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状态,这在心理学上叫“高原期”,这个时候如果继续不间断的练习,就会达到“巧”的境界。在“巧”的阶段,安置仪器一般会在4min 之内完成,仪器高度适中、三脚架张开角度恰当,观测次序井然,测量精度高,成果可靠。按照“生”、“熟”、“巧” 三个阶段的发展规律,进行指导训练,并且告知学生规律的不可逾越性,顺利度过紧张的“生”阶段、进入兴奋的“熟”阶段,到达万变的“巧”阶段。

四、严格把控课内实训环节的质量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

1.引入“成果质量检查环节”

对各实训小组的操作成果要进行检查。 检查方法依据实训项目的特点分为“教师抽查法”、“学生自查法”,其中学生自查环节包括 “小组互相检查法”、“变换方法检查法”、“变换仪器检查法”等。通过成果质量检查环节,培养学生重视“按流程操作、按设计测量、按规范把关”的意识;培养学生从事测绘工程工作“质量至上”的意识,质量检查也是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测绘人员必备的技术素质,通过强化学生的质量意识,使其理解质量检查的重要性;同时使得课堂教学尽量接近生产实际,从而实现 “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准确对接,同时也实现了向每一节课要成果、要质量的目标。

2.引入“实训课评价环节”

工程测量课内实训引入“成果评价环节”,主要采取的方法是对各小组的“实训课前准备情况”、“实训课堂操作情况”、“成果质量检查情况”等进行评价。课前准备情况主要通过“课前方案设计和数据计算”环节评价;课堂操作情况通过“实训课堂小组工作进度和工作量” 来判断评价;实训课质量和效果检查通过“教师抽查和学生自查”来衡量。

通过“成果质量检查”和“实训质量评价”两个环节,使得各实训小组通过“小组自查” 对本组的成果质量有所判断,同时通过“小组互查”检查其他小组质量,发现自己的问题,借鉴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小组之间有了沟通、交流和探讨,形成了良好的实训课氛围。同时实训指导老师再进行“分组抽查”,把发现的共性的问题集中讲解,做到强化和提升,有效地避免了传统实训环节学生只是完成了实训项目,而不知道成果是否合格的问题。

五、灵活的排课方式有助于高效课堂的实现

实训课采用四节连排形式,有助于提高实训课效果,初步解决了仪器领取和归还损耗的时间,保证了实训课的时间,从而能够保证各小组都能完成相应项目,有效避免实训课完成的不理想,甚至由于下课半途而废的情况。

六、结语

篇5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模式;建筑工程测量

作者简介:马福荣(1978-),男,苗族,广西资源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建筑管理系,讲师;覃峰(1976-),男,广西大化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基于行动导向‘公路与桥梁检测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的研究”(项目编号:2010JGA162)、“基于SPC-CDIO理论高等级公路维护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0JGZ07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7-0071-02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历几十年风雨,截至2010年,全国高职院校有1228所,为国家培养了近1300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课程体系在高职教育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当初模仿和借鉴本科教育课程设置体系和模式,发展到模仿和借鉴国外高职教育课程设置体系和模式,[1]但始终没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有待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发展。为了创新特色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着力提高学生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有必要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模式作下探讨,本文以“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为例。

一、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模式与现状

针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课程教学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演示实验为辅,教学模式依然是传统学科知识传授。建筑工程测量在工程建设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在以往教学中通常的做法是先进行三大基本测量的理论教学,然后分别进行仪器操作,最后安排地形图测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传授理论知识,实验指导教师负责实训操作。多数教师没有生产一线的工作经历,而部分实验指导教师虽有生产一线的工作经历,但缺少了较丰富的理论知识。校内的课程教学并没有关注企业、行业的发展趋势,并没有关注行业的需求,少了对毕业生岗位工作经历的调查,少了对现有教学模式是否适应行业需求的分析,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让行业专家参与到教学计划、教学改革、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行业中的测量模块并没有进入到课堂教学,使得课堂教学与实际相脱节,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为了加强建筑工程测量课程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缩短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使得学生真正具有专门技能,需要加强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将多种方法、多种手段融为一体,[2]有助于学生获得职业经验,提高职业能力,改变传统的静态教学。精选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式教学方法、进行适应行业需求的课程改革以及加强多样化校企合作等动态教学模式,使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有效地融为一体。

二、“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体化”教学改革能促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教学内容上可以结合行业需求、岗位设置以及测量模块,使课程教学更为灵活,有针对性加强模块训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可以促使教师改变填鸭式教学方法,逐步走向动态教学法,使学生学中有练,深入到生产一线模拟岗位进行实操,能让理论知识在实操中变得浅显易懂;在课程改革中,加入企业元素,让资深行业专家参与到教学计划的制定与课程设置中来,体现高职教育的理念,能够让课程赶得上时代的变化,成为教学特色。

“一体化”教学改革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能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培养主观能动性,变“要他学”为“他要学”,这一直是教师想要得到的。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出目标,学生建立作业方案,分析关键问题,提出对策,以小组方式完成任务。通过“一体化”教学改革,突出以学生为主,加强各类型实训,增强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能“走得出,上得去,用得上”。

“一体化”教学改革是突出学生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养,使得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态度完全满足工作要求。

三、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

为了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培育具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并有熟练操作技能的高级技能型人才,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为社会输送新一代操作能手,必须对现有的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推进建筑工程测量“一体化”教学模式。即现代教育技术与实验、实训教学一体化、校内实训与生产一线等资源环境、条件一体化、专业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一体化。

1.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模块化”

根据本课程特点,可将课程分成三大模块结构,详见表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分为五大项目实训模块,详见表2。由专业模块知识传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操作技能,适应社会需求,为其进入行业、企业岗位打下坚实基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强化项目模块,能缩短与社会的距离,吸收行业先进技术,促进多样化的校企合作。

2.“一体化”教学模式

(1)现代教育技术与实验、实训教学“一体化”。教学方法是利用一些方法、手段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传授于学生,以实现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有传统知识传授教学法、启发式、演示法、案例教学法、互动讨论教学法、基于工作过程案例讲解法、生产现场观摩教学法、仿真式教学法、现场实战操作教学法、深入企业顶岗实操教学法以及角色扮演法等。[3]基于工作过程的工程测量课程,可以结合模块任务化,有针对性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在表1的理论模块一中的基本测量技能,可以主要采用知识传授教学法、启发式、演示法、案例教学法。对于模块二中的普通测量技能可以采用基于工作过程案例讲解法、仿真式教学法、现场实战操作教学法等。对于模块三中的专业测量技能可以采取生产现场观摩教学法、现场实战操作教学法、深入企业顶岗实操教学法。

目前实训教学常采用现场操作讲解与操练,训练模式单一。采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实训教学“一体化”,可以填补现场无法实现的全方位策划、实验布置、技能要点与关键问题,在实验室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实现测量虚拟平台。利用相关软件模拟校内场景,将测量活动在模拟场景里展开,从控制点布设到导线点测量,再到碎部测量,最后生成图形。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凸显本校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特色,增加学生就业砝码,做到进入企业马上能上手,下到工地是能手。

(2)校内实训与生产一线等资源环境、条件“一体化”。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是深化教学改革、促使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4]为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精神,把企业请进校内实训基地,按照企业的运营模式编排实训项目及生产安排,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让学校与社会接轨,消除闭门造车的现象。充分邀请企业的工程师们进入课堂,为同学们讲课,同时,校内实训基地也为企业培训工人提供便利,使企业在入职培训、知识更新,新技术、新方法的掌握与传授上做到快速、便捷。学生在毕业实习时可以直接让其进入企业现场,进行顶岗实习,由师傅帮带,既能掌握专业技能,又能将学校的理论知识慢慢渗入到实践中,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理解,将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实际项目有机融合,实现理论与实际一体的无缝对接。

(3)专业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一体化”。多数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上是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分开的,这样虽能使教师具有更加深厚的理论,使实训指导教师精通指导,但长期这样会促使两极分化,达不到应有效果,使得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为了该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做到专业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一体化。“一体化”的根本就是要求授课教师是双师型教师,既能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实训,并具有一定生产一线的工作经历。

四、结语

为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必须建立高职课程教育改革的长效机制、改革和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继续深化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为达到“一体化”教学效果可以采取的措施:开展实现一体化教学的保证措施,加大力度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结合课程实际修订教学计划,编写“一体化”教材,总结并推广“一体化”教学模式;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合作模式,依托企业建立课程培养模式,利用企业优势资源,加强实践教学,努力加快校内实训基地基础建设,夯实实训建设基础;利用现有教学技术,不断实现教学创新;以科学研究与项目合作,实现理实结合,创建实训平台,操练技能。

参考文献:

[1]赵冬梅.高职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1,(2):122-123.

[2]毛桂平,张一非.高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一体化”教学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6,(35):144-145.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化,技能大赛,一体化课程

0引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不断融入现代社会各行各业之中,信息化手段对于高职教育的冲击力亦是前所未有,2020年年初突发的疫情,更加使得网络教学模式遍布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在此情形之下,高职院校应主动求变,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评价体系,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岗位活动为行动导向,充分调动学生动手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现状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是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测绘知识、理论与技术,为工程项目各个阶段提供数据资料与技术保障,以此配合工程施工的职业能力,在整个建筑类岗位群平台中具有学科知识独立性、课程内容实操性、岗位工作专业性等特点,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该课程是在学习了建筑专业基础课之上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同时又是后续施工技术课程的前沿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程既好奇又有距离感,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模拟测量工作任务场景,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学生测量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直观体现本课程对学生今后职业的重要价值。

1.1学情分析

本课程授课对象是高职一年级学生,开设在第二学期,通过在网络学习平台上的调查问卷显示:高职学生对于中学阶段文化知识掌握较差,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较弱,对理论计算不感兴趣,对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习惯动手操作,上手快,乐于挑战但不善合作、个性比较突出,思维活跃但没有用在学习上,大多数精力放在了游戏和社交上。

1.2教学现状分析

本课程传统的课程标准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熟记概念、了解仪器构造、掌握测量原理、计算方法为教学目标,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接受,忽略了课程的技能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任课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很难对每名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同时,理论教学与学期末开设的为期两周的实训课严重脱节,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与测量员、施工员岗位职能不相符,不仅不能满足职业岗位要求,而且不能对服务学生后续专业能力提供帮助。在没有进行课程改革之前,本课程合格率一直处于70%左右,是建筑类课程中补考率较高的几门课程之一,在推进教学改革之后,该课程的合格率逐年上升,但是85%的合格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探索一条开拓创新的教学之路。

2《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解决人从学生到职业岗位人员的角色转变问题,就是培养人的职业岗位能力,塑造人的职业精神素养。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归根结底是课程的改革,课程改革可以通过重构知识模块、创新教学方法、创新评价机制等手段来实现。

2.1课程改革的目标

2.1.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信息化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受到信息化的影响,接收知识的方式更加碎片化和感官化,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比较突出,对于趣味性图片、视频、操作软件兴趣强烈。在信息化时代,学习应以语言文字为基础,以经验为借鉴,以交互的信息为延伸来展开,三种媒介在学习中不可偏废,各有侧重。用发展的观念重新确立教育观、采用切合时代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交互式”的学习载体来引起学生的注意,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知识信息的转化率。

2.1.2服务学生后续专业能力的培养

课程改革应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工程测量课程应以服务学生进入职业岗位后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为根本导向。课改前,教师按照传统的理论知识+期末实训模式进行教学,在实训阶段发现,大多数学生领得测量仪器却无从下手,老师又不得不重新讲解理论知识,特别是在测量数据的计算和平差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只能依葫芦画瓢,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严重脱钩,只有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才是提升后续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更好方案。

2.1.3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能在职业岗位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人,除了具备扎实的的专业知识技能,还应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将理论学习、技能应用与职业素质、道德情操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既有学习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创新发展的能力,又有团队协助、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的精神。教育学生坚持测绘人的优秀品质,不断提高测绘质量、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测绘技术人才。

2.2课程改革实践过程

2.2.1课程标准与培养目标的革新

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获取岗位工作能力的手段,培养学生具备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能力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结合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测量员认证来制定教学目标。

2.2.2教学方式改革

课改前总学时为理论课时48+实训周课时20共计64课时,课改后总学时为84课时。每周按照“4节一体化课程+2节检查评价课”安排。4节一体化课程,融“教、学、做”为一体,体现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边做边学,激发学习动力,强化学生技能。2节检查评价课用于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后的总结分析和评价提高。2.2.3一体化课堂实践1)教学任务及教学情境的设计。首先,通过毕业生岗位统计、企业需求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方式,确定涉及《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岗位群。与企业密切合作,制定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系统设计课程内容,按照是否具有现实、未来以及基础性和范例性意义的原则,提炼出“建筑工程测量(综合实训)”课程5个学习领域。其次,采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骤工作法,将5个学习领域直接或改造后归纳为“测量学与测量技能”等22个学习情境和11个理实一体化工作项目。最后,基于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学生后续岗位所需知识来系统地设计教学情境,在课程教学情境的设计过程中,每个任务中设计适当的技能点、素质目标,目标要具体可行,而且技能和素养不是一次任务就可以养成,必然会出现多个任务同一技能与素养目标。2)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使用。在信息化时代下,高等职业教育必然与信息化手段相结合,《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改革中,以学习通、建筑云课等网络教学软件为平台,建设符合地区和学校学情的音视频库和试题库等。通过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选取与利用,学习从教师主讲的单向指导模式转变为学生主动的建设性、发现性学习,由教师传播知识到学生自己重新创造知识,这也是检验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收获的最佳方式和途径。教学改革实践表明,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3)考核方式的改革。考核是对学习的评价手段,更是重要的教学反馈机制。本课程的成绩考核从知识、技能、学习态度三个方面进行,考核内容包括网络学习平台作业的完成度,随堂提交的成果、作业,课堂表现及小组评议结果,综合实训周的成果、个人表现及小组评议结果进行,考核方式可采用线上考试、实操、期末考试。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一体化教学作为过程考核的主要部分,是技能考核的重要方面,二是网络学习平台推送学习任务点,完成单元练习题以及期末复习题测验,通过设定,随机抽取试题组卷进行测验,测验成绩计入期末成绩,这样的方式既能帮助学生反复练习学科知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的工作量,答题情况也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讲授和指导。

3课程改革的持续性对策

3.1理实一体化开放实训室建设

一体化实训室的运用,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较,有两个方面的优势:1)在理实一体化教室里教学,授课教师一边教授理论知识,一边进行实操演示,学生一边接收知识信息,一边进行实操反馈,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而且加快了技能构建的速度,使教与学相辅相成、言之有物。2)在理实一体化教室里教学,不受天气的影响,同时也避免了室外教学时因学生分散,思想放松而造成的注意力不集中、闲散游走、课堂超时等问题。采用理实一体化模式进行教学,实训室及储藏室里存放着大量精密度较高的测量仪器及设备,必须加强实训室管理。为此,我校成立了工程测量协会,吸引优秀学生加入到协会,在课程教学团队的指导下,协会成员推选测量能手成立技术组、仪器维修组,协助老师完成课堂助理实训室管理、实训周助教、技能比赛助理等工作。协会成员以老带新,相互促进,定期开展理论知识学习,个人技能展示,计算能力比赛,协会间交流互动等活动,上课时,一体化实训室是教学做的课堂,课后,一体化实训室是学生们查缺补漏,发挥创造力的第二课堂。

3.2技能比赛理念引领课程改革

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推动下,我系通过举办多层级,全覆盖的技能比赛,积极营造人人须参赛,个个能比拼的学习氛围,将比赛的理念融入课堂教学,融入综合实训各环节之中,比赛不在于规模大小,不在于级别高低,有教学的地方就有比赛,有实操的地方就有比拼,通过多种方式激励学生参与到“教”“学”“做”“赛”中来。

3.3以项目为载体,编写校本教材

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教材编写模式,制定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通过对工程测量工作任务分析,制定与测量工作结构相对应的项目课程格式。由于测量工作任务过大,不利进行课堂教学实施,将每个任务划分为多个教学项目(或模块),每个项目包括工作任务及学习目标、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及实操练习、知识拓展、学习考核评价。每个模块中,工作任务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理论知识是前提,实践知识及练习既是学习的关键,又是课时分配的主要依据。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教师课前布置工作任务,推送讲授(演示)内容,学习小组做理论知识准备,课堂上,指导教师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习小组进行实践操作,并做好纠正错误操作和过程性评价工作。

4结语

本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模式教学,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线,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设计活泼有趣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做”“赛”中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实训室设施形成线上线下多维度的课堂补充,采用多元化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岗位所需的技能水平。时代在不断进步,科技在不断更新,课程改革就不会停止,我们将在教学改革之路上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李永川,孔令慧.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促进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究[J].测绘通报,2017(9):145-149.

[2]刘飞,张姣.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以中高职衔接班为例[J].智库时代,2019(47):157-158.

[3]张洋.高职院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改革探索———以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27-30.

[4]马长清.工程测量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建设与管理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20(10):155-156.

[5]赵艳敏,匡星.技能大赛对高职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J].山西建筑,2014,40(7):256-257.

篇7

关键词:建筑施工测量中职课程现状与问题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前言: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迅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来了就能上岗的,既有理论、有技能,还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与此同时,建筑工程中大量的新型测量仪器与新的测量技术也不断地被采用,这些都对中职学校《建筑施工测量》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如何改进中职《建筑施工测量》课程教学方法使其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相适应,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建筑施工测量》课程性质与要求

《建筑施工测量》是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属于职业岗位课程。通过《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常用测量仪器及工具的操作技能,了解先进测量仪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课程要求以建筑施工测量规范为标准,进行各等工程建筑规模区域的控制测量、区域场地测量、建筑物定位测量和施工放线测量、民用建筑施工测量、工业建筑施工测量、高层建筑物施工测量、建筑物变形施工测量和竣工测量等,具备从事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较全面的技能,达到中、高级测量放线工的知识与技能要求。

二、课程现状与问题分析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在中职学校开展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的一些问题:一是教材内容跟不上工程实际要求。教材所涉及的测量仪器以微倾式水准仪、垂球对中式经纬仪和钢尺等传统的老式测量仪器为主,而当前施工现场所广泛采用的自动安平水准仪、电子经纬仪、全站仪和GPS等在教材中提及甚少,与实际现场脱节;此外教材包含的理论内容过多,现场图片和实际案例少甚至没有,与岗位实践联系较少。二是理论课程教学方法陈旧。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一言堂”、“填鸭式”、“黑板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手段,授课原理偏多,出现了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这样不良的教学现象。三是测量实训课程不能适应企业岗位要求。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由于经费和场地等问题,导致学校测量仪器设备有限或更新不及时,测量实训内容空洞,学生实践无法与实际工程紧密联系。

三、改革教学方法,适应企业岗位要求

从当前中职学生的就业趋势总体来看,还存在着结构性的供求不协调,即社会上既有大量找不到岗位的劳动力,而急需的岗位却招聘不到人。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现在企业需要的是来了就能上岗的,既有理论、有技能,还有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另一方面建筑施工测量随着建筑工程事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先进的测量技术与仪器被不断的应用,这些都导致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适应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因此,我认为改革当前《建筑施工测量》教学方法,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建筑施工测量》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1、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使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解决了中职学校所采用《建筑施工测量》教材内容跟不上工程实际要求和传统黑板教学不易教学的问题,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是课堂授课的主要形式,教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用于理论课程教学中,使课堂教学内容信息量更大,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如在讲解全站仪构造与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在授课的PPT课件中加入有关全站仪的视频和图片,既可以使学生产生了视觉记忆,也可以使学生直接观察并动手操作,这样不仅可以令学生很快熟悉测量仪器,还有利于学生对仪器操作的掌握。此外还可利用网络进行辅助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借助微信、贴吧和QQ群等网络平台关于上课所涉及的问题和与测量相关的学习材料,以便课后学生可以交流、下载和学习等。

2、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打破传统的“一言堂”和“填鸭式”教学方法,采用讲练结合、任务驱动法、讨论法和自主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如根据教材内容决定教学方法,对于教材中难理解和重点掌握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相关的工程测量实例边讲边练,精讲精练,对于非重点及了解性的内容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自学。此外教师还可将学生分成各个小组,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建筑施工测量知识和收集的有关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组为单位完成某工程项目测量方案的设计,然后各小组将其测量方案向全班进行展示,展示后全班同学讨论该测量方案优劣,最后教师再进行概括总结和评分排名。总之在整个理论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又提高教学质量。

3、成立测量兴趣小组

学校通过选拔理论成绩优秀、动手操作能力较强且对测量专业充满热爱的学生成立测量兴趣小组,学校为他们提供各种条件,目的使这些学生在课余时间得到锻炼,对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更加熟练,对仪器的使用更加精通,对测量工作的应用领域更加了解。同时,测量兴趣小组的一些活动,把学生们学习测量技能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们之间共同学习,建立起很好的学习氛围,也可以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积累实践经验,拓展专业技能水平,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并在学生中起到示范作用。

(二)、《建筑施工测量》实训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建筑施工测量》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课程,因此实训课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门课程掌握成败的关键。通过实训课程的学习,既可以将学生所学的测量理论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实践,又可以培养学生操作仪器动手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因此《建筑施工测量》实践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实训课程模块化

摆脱根据现有教材制定的实训课程计划,由指导教师和企业专家编制一套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建筑施工测量》实训课程教学大纲即校本教材。这样实训课程以每一个测量技能项目模块为核心,辅以相关的仪器操作技能知识和测量理论知识进行模块教学,按学习难易度分为初、中、高三级共13个实训模块,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完成实训课程教学。这样针对人才岗位需求所编写的校本教材,由于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大大增强,极大地提高了《建筑施工测量》实训课程教学的质量。

2、加强校企合作

让一些用工单位直接渗透到《建筑施工测量》实训课程环节中,比如为中职学校提供建筑施工测量行业最先进的实践教学设备设施,提供实习的场地供学生参观学习,甚至派单位的技术骨干直接参与实训课程中,这样既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实践训练,又以企业要求相关知识进行岗前技能的训练。这样校企的深度合作,即缩短了教学与实践的距离,也解决了供需错位的难题,实现了教学质量的跨越。

3、将竞赛的模式带入实践教学

在实训课上课前,将实训任务分发给各个测量小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在实训课中,以最快、最好、最准完成这项任务为第一名。这样为了准备竞赛,学生就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课外寻找资料、与同学协作、交流和讨论、进行反复学习和实践。通过这种以赛代练的实训模式,使学生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风,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以赛促教,从而达到实践教学目的。

总之,我们要本着中等职业教育的总体方针以企业用工需求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核心,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演示为辅,发挥学生主体性,不断开拓创新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建筑施工测量》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技术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钟卡兵.《中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大众科技.2011

篇8

关键词:工程测量学; 教学方法; 实践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一定文化和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的中等应用型人才,与此同时,现代测量新技术尤其是3s技术即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技术))的发展对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如何改进《工程测量学》课程教学方法使其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人才的要求相适应,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明确培养对象,满足企业需求

《工程测量学》是工程测量专业和地质勘查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其内容极其广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明确培养对象,在教材的选取上要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有的放矢,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如就“地形图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精度分析”、“施工放样的基本方法及其精度分析”等两个专业共性的问题应当结合现代企业需要共同进行详尽讲述;而地质工程测量部分只对地质专业学生做详尽讲述,对工程测量学生只做系统介绍即可。切实注重不同专业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适应能力,真正做到让不同专业学生能够应用所学过的这些内容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满足不同领域工程建设发展对学生的需要。即做到让不同专业学生学即所用、学即能用,毕业后能顺利参加工作。

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实践能力

工程测量学是围绕着各项工程建设对测量的需求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关测量理论、方法和仪器研究的一门学科,它与很多工程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建设事业的发展,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需要解决各类工程建设中测量问题越来越复杂再加上测量仪器更新换代之迅速,导致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适应企业需求。因此,改革当前《工程测量学》教学方法,适应社会发展势在必行。

2.1《工程测量学》理论课部分教学方法的改革

打破“满堂灌”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新教学方式。采用讲练结合和讨论式、自主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思路的引导和启发,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上课根据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式,对于难理解和掌握的内容,采用引入一些相关的工程实例边讲边练,精讲多练和课堂讨论的教学方式,对于多解问题、方案选择采用思路引导或课堂讨论的教学方式,对于非重点、难点及描述性内容采用老师指点学生自学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使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降低《工程测量学》课程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是课堂授课的主要形式,计算机、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和绘图软件的灵活使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特别是对测绘仪器使用的讲解上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有助于学生直观理解。如陀螺经纬仪、全站仪等仪器穿插大量图片,使学生对这些仪器及其操作流程、应用有直观的认识。同时对于学生构造空间模型,测量后内业数据处理等问题的理解和掌握都有很好的帮助,从而更好的达到课程改革的目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网络教学有助于学生自我学习,如在校园网上相关的教学资料,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测量论坛和测量网站,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自己阅览学习,了解测量的发展动态。

2.2《工程测量学》实践课部分教学方法的改革

工程测量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课程,实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门课程掌握成败的关键。只有通过实验和对测量仪器的操作、采集数据、进行计算、测图或施工放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测量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和完善工程测量学实践环节,是工程测量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笔者认为实验课教学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实验目的明确。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运用测量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操作技能解决建筑工程测量技术问题的实践过程,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故此在实验课程进行前一定要选好实验课题,选的实验最好与实际工程联系紧密。并提前向学生公布以便使学生提前为实验做好准备(包括实验用到的理论知识、仪器操作、数据处理等)。

(2)实验步骤明确。实验步骤严格按照工程实施步骤有条不紊进行。如要求学生按工程要求进行图上设计、实地踏勘选点、实地测量等。

(3)实验实施环节分工明确,安排有序。为了提高实验质量和效率,防止实验课实施过程中杂乱无序,和个别学生因产生倦怠情绪而不亲自动手的情况发生,实验的安排应当分组比赛进行,每组人员分工明确组织有序。这样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测量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

(4)实验过程中及时排疑解疑。这一阶段是测量实习的最重要阶段,学生在课堂理论学习中遇到的疑问和未掌握的知识都可以通过实验来检验出,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务必要对其实验过程中提出的疑问及时发现及时有效解决,从而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巩固和加深理解。

(5)撰写实验总结报告。实验总结报告分为实验操作记录和实验分析总结两个部分。学生撰写实验总结报告,有助于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有助于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回顾,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有助于学生概括总结能力得提高。

3改革考核机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工程测量学这门课程有很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采用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难以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考核内容过于依赖教材内容,导致学生只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忽略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因此有必要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考试的形式,采用理论水平测试与实验测试双重机制考核,理论和实验两项成绩各占总成绩的50%,具体办法如下:

(1)理论水平测试,包括平时考查成绩和期末测试成绩两个部分。在教学中,平时的考查包括上课率和作业完成情况、上课的笔记、课堂讨论和答疑情况等,期末考试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命题考核。

(2)实验测试,包括平时实验成绩评定和期末专项抽题测试两个部分。平时实验成绩根据平时学生的实验操作、实验报告记载情况及结果来衡量学生的成绩; 期末组织专项抽题实验考试采取学生随机抽题,严格按照实验规范要求根据最终实验结果的准确度来给定成绩。

总之,我们要本着中等职业教育的总体方针以实践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开拓创新《工程测量学》课程教学方法,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工程测量学》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技术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江宝波,黄德芳.工程测量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

[2] 党星海,郭宗河.工程测量.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3] 张正禄.工程测量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篇9

关键词:分组分项教学法、测量大赛促进法、学生技能整合

这两年来,全国关于建筑方面的技能大赛开展的如火如荼,这其中就包括中职生的测量技能大赛,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比赛中脱颖而出,或者能让学生尽快适应工作的岗位,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就成了一个热门的话题,本人就个人的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本人在教学工程中强调“看――学――思――练”这个过程。首先,看:即看老师、周围的同学怎么操作。通过看教师的操作,可以学会基本的步骤和正确的操作方法,通过看周围同学的操作,可以发现同学中间操作错误的地方,通过发现和纠正别人的错误,来使自己得到提高。学:即是通过看,学习并回忆老师课堂上讲授的理论内容,使理论和实践渐渐的联系起来。思:即是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操作,是什么原理,怎么操作才是正确的,在这里需要注意了,学生的发问一定要注意,问,即代表学生思考了,那么这时候教师一定要耐心细致的讲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练:在思考清楚,并在老师的教导下找到正确方法以后,就是勤学苦练了,因为只有使自己的技能不断熟练,才能在大赛中胜出,在实际工作中提高效率。

其次,在实训的工作工程中,要采用分组分项教学法。首先把大的测量项目分成小项,等学生学会以后,再分配学生一些比较大的综合项目给学生,测量学中大概有50多个小项目,如果每个都能让学生熟练掌握,学生技能一定有所提高。另外,就是分组了,许多老师主张自由组合,其实我觉得应该由老师固定分组,先把好生和差生分一个组,这样差生通过观察学习好生就可以学到,做完整个项目以后,这些分布在各组的差生再组成一两个组单独练习,如果他们在重组以后,仍能完成实训项目,就说明他们已经掌握了,这也是考核学生的一个重要依据。

第三,通过大赛使学生技能得到提高,学校或者教师可以定期给学生举办一些学校级的比赛,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加强练习,还能为将来的全国大赛培养选手,是一举两得的事情,也正好应了全国举行建筑测量技能大赛的初衷,以大赛促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

第四,学生技能的整合。因为测量学相对来说是比较深奥,不太容易理解的学科,因此不少学生在实训完以后能对所做项目一知半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技能整合。比如学生在做二等水准测量和导线测量的时候,我们一般都是要求学生直接按照实训指导书上的内容去做,做之前,教师先示范,细致的讲解原理和内容,然后学生就照葫芦画瓢的接着做,可是试想,我们将来要培养的是要负责一个项目的人,而不是单纯的操作仪器和扶棱镜的人,因此,我们应该要求学生自己写方案,写方案其实最能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假如你学完这门课,还不知道方案怎么编写,那么这个学习是失败的。写方案可以让学生更了解工程规范、原理、仪器操作、观测方法等等,那么就让学生自己把整个项目串了一下,当然,学生的方案肯定写的不好,不正确、不完美,那么就需要老师逐点讲解,这时候才是拿出正确方案的时候,接下来学生发现了不足之后,再用正确的方案进行实训,再由教师巡回指导,总结,就能使学生的技能达到整合,知识更加系统化。

最后,就是老生常谈了,校企合作。上次听了一个讲座,讲到回春式教学法,就是让学生理论学习1/3的时间,综合的项目实训1/3的时间,然后到校企合作的企业中去参与实训,第一、第二、第三学期均要这样做。我觉得这样做也比较可取,这样就能让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尽快应用于生产实践,那么通过生产实践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少的知识,在第二学期回到学校以后继续学校,学成以后再去实践,如此往复,使学生的技能不断的增进和提高。我觉得如果部分学校条件不够,也可以鼓励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外出实习,这样相信学生的实操技能一定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如何提高在校生的实训操作技能是一个比较大的课题,需要我们众多教师不断的探索研究,才能找到更多好方法,以上只是本人的拙见,希望对测绘教师同行有所启发和帮助,也希望本人的一些设想能够真正使学生受益,最终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周乐皆、赵红、高永泉、杨敏,河北农业大学城建学院

2.“依托工程案例”,进行《工程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矿山测量》,窦世卿、张晓宇、杨承杰,黑龙江科技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3.《关于工程测量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思考》,《攀枝花学院学报》2005年03期,林朝飞;吉星升,攀枝花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四川攀枝花617000 (林朝飞);攀枝花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篇10

关键词:工程测量;以岗导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124-02

在工程项目建设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工程测量,它贯穿于工程项目的始终,从项目规划、设计到施工,乃至运营管理阶段都离不开测量工作。在设计阶段,场地地形图、平面图是设计的依据;在施工阶段,将工程设计图纸转化为工程实体、测量放线等都属于测量的范畴;在其运营管理阶段,建筑物的变形观测离不了测量。目前,像我们这类二本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直接去现场从事项目施工工作的较多,即使几年后晋升为工程师甚至高级工程师,也离不开测量工作或管理工作。因此,测量技能就成为了土木类专业学生的最实用、最急需的基本技能。

一、工程施工测量人员的岗位职责

所谓“岗”就是指任职岗位,即从事这个岗位的职责、最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等[1]。对于建筑行业的施工测量岗位,基本可归纳为三类[2]:一是测量工,他们只负责仪器具体操作,是在技术员、测量员的详细具体操作指令下,应用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或RTK等测绘仪器设备来完成具体测量任务,而自己并不具备独立完成工程测量任务的能力,在工程中往往只是作为测量辅助人员来使用的。二是测量员,既掌握测量仪器操作技巧,也具备独立完成一定的工程测量任务的能力。在工作中,他们只需技术员发出简单总体的任务指令,而无需详细的具体操作指令,便可完成一定的测量任务。在工程测量实际中,他们是可以独当一面的。三是测量工程师,他们既具备仪器操作技能,可以完成一定的工程测量任务,也具备完成一定的工程技术管理工作能力。在实际工程中,他们无需别人发出工作指令,自己可以根据工程进展来安排相关的测量具体事项,可以独立完成单项工程的测量工作。在具体工程实践中,具有双重身份,即测量员和技术员或施工员。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特别是一线施工人员)步入工作岗位后,一般都需经历从低到高的岗位转变工程。第一阶段,就是一般的“测量工”,这个阶段所经历时间的长短与毕业生掌握的仪器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和所接触的工程项目难易程度有关,有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当然也有1~2个月的。跨过这个阶段,就进入了“测量员”阶段,这时他们就成为技术部的一员,与技术员一起工作,其所需时间长短同样由个人的工程素养及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决定。最后阶段,即成为“测量工程师”=“技术员+测量员”,也成为了技术部的主要成员、骨干甚至负责人,开始指导其他技术员、测量员开展工作,这个阶段时间的长短主要与个人的具体岗位升迁有关。

二、工程测量教学的现状

工程测量是土木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内容包括测量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各种测量仪器工具的技术性能、操作方法及其使用技术等,具有覆盖面广、实践性强、更新速度快的特点。课程教学目的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实习等各个环节使学生掌握测量和放样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正确分析和处理工程中出现的各种测量技术问题,使其毕业之后达到就业“零适应期”。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测绘科学领域的理论、技术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土木工程测量工作中电子全站仪、测量机器人、数字水准仪、GPS测量、激光三维扫描技术等已被广泛使用。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控制测量、地形图测绘、施工放样、高程传递等技术已经与传统方法截然不同,而目前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大多数仍然使用传统模式,以测量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以传统的水准仪、经纬仪等仪器为根据、以高差、角度、距离测量为内容开展教学,对新兴的工程测量仪器、技术等内容介绍甚少,即使有些院校已经购置了全站仪、电子水准仪等现代测量仪器,单由于课时、场地等原因,只是在实验课上以观摩的形式进行,学生对这些仪器的了解往往仅限于简单的使用,对一些深层次的原因甚至不知,更谈不上结合岗位、部位、阶段的具体要求来制定测量方案并实施,致使很多毕业生工作后遇到工程实践时无从下手。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多年教学工作的体会、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和行业岗位的需求,构建了“以岗导学”的“三段式”工程测量教学模式并进行实践。

三、“以岗导学”的“三段式”土木工程测量学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1.“以岗导学”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为了达到教学为实际工作服务的目的,我们根据课程特点和岗位要求,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出发,以岗位执业能力为核心,构建了递进的“三段式”土木工程测量学教学模式。将他们工程测量学课程教学与工程测量的三个不同层次岗位要求对应,将其划分为三个时间阶段,即基础理论教学、基本操作技能训练(课程实习)、综合任务实训(专业实习)三个阶段,以项目作为任务驱动教学,实施全过程考核,引导学生在真实生动、严谨有序的训练中提升测量综合技能,加快学生在工作中不断实现岗位提升。

2.“以岗导学”的“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以工程测量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将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职责要求相对应,开展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研究。①根据行业特点和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具体情况,依据国家相关职业标准,将岗位技能需求与教学内容对照,设定土木工程测量学课程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要求。②通过对同类院校和企业调研,对测量工作各层次岗位和一些典型测量工作任务进行分析,针对职业能力需求不断优化项目式教学内容。③结合毕业生就业去向,按照不同层次岗位技能需求,选择对应的教学内容,构建了“三段式”的模块化课程。④组织编写“三段式”教学方案并在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中开展实践,同时,不断总结优化,与企业技术骨干、相关院校专家一起编写“三段式”教学的配套教材,共同使用。

四、结语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训练与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程项目现场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为内容[8],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将现场测量人员的不同层次岗位要求与教学各阶段相对应,构建了特色鲜明、与国家(乃至国际)行业标准紧密接轨的“三段式”土木工程测量学课程教学模式。自2001年以来,我们按照“三段式”教学模式在99-13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中开展课堂、实验、实习等各个环节教学,使学生的测量技能实现阶梯式提升,逐步形成岗位职业能力,使其毕业之后达到就业“零适应期”,直接步入第二层次(测量员)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高明浩,田秀政.基于以岗导学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中国职工教育,2014,(20):130.

[2]梁斌,沈杰.“三阶递进”培养“准测量工程师”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5,(20):145-146.

[3]毛颖.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7(1):115-117.

[4]马咏梅,.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13(2):132-134.

[5]赵盘珠.中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分析[J].建筑科学,2013,4(3):60.

[6]刘锦涛,王士革,张伟,等.《建筑工程测量》教学改革探讨[J].四川建材,2015,(6):305-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