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11 18:56: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动化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自动化实训总结

篇1

【关键词】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工学结合 职业能力

基金项目: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苏教财〔2012〕177号)

高职院校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动手能力强、创业与创新精神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关键,因此积极主动融入区域地方经济,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思路,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职业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优势,进行广泛调研和详实分析,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在中央财政支持的自动化综合控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创新思路、大胆尝试,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成效。本文就该实训基地建设思路、方案等进行分析,旨在探索实践融日常教学与技能实践、技能培训与技能大赛训练、社会培训与技能鉴定、创新教育与创业实践、系统仿真与生产实践、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六位一体”,具备教、练、培、鉴、研、赛等功能,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区域资源共享、高校资源共享,充满企业文化工作氛围,积极发挥引导、辐射和示范作用的实训基地建设发展模式。

一、实训基地建设必要性分析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作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省级示范院校建设重点专业、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实践专业和学院第一批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不仅沉淀了较好专业基础,多年来紧紧依托扬州及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为扬州市和周边地区的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机械装备及“三新一网一书”等产业培养了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而且与中石化下属多个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扬州嘉华电气有限公司、可瑞尔科技(扬州)有限公司等长三角地区的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电子电气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实训基地项目启动奠定了良好基础。项目启动前期,对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产业发展的要求,产业发展对自动化技能人才的需求,需要建设功能完备的实训基地。近年来,扬州及周边地区的现代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建筑工程三大主导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行业和区域的经济发展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随着企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职业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现有实践性教学任务开出率和教学效果也迫切需要得到提升。

(二)订单培养的要求,提升“订单式”高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建设示范引领的实训基地。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南京工程公司等国内著名企业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组建了“中石化班”、“大众班”、“扬农班”,将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生产工艺、检验技术等纳入教学计划中,为确保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水平技能人才,确保学生成为拔尖技能人才,确保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非常重要。

(三)师资建设的要求,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和对外服务能力,需要建设理念新的实训基地。随着学院创建省级示范院校工作的启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建设、职业技能培训服务、职业技能鉴定、科技项目开发等工作正在全面开展,要保证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深化校企合作,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与科研能力,对外服务能力是关键,需要完善的教学、研发、技术服务平台,需要紧跟技术发展趋势,理念新的实训基地。

因此建设一个理念新、针对性强、满足现代电气自动化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职场化氛围浓厚的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是非常必要的。

二、实训基地建设思路创新

以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为目标,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按照“职场化、情境化、生产性”的理念,围绕“一个核心”,遵循“四个原则”,突出“五类技能”培养,打造“六位一体”示范性综合实训基地是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一)一个核心:开展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以“突出重点、满足需要、资源共享、提高效益”为核心,围绕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依据企业职业岗位要求,突出供配电技术、PLC控制技术、DCS控制技术等实训设备建设重点,满足教学与科研需要,实现校企资源共享,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二)四个原则:实施“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基地建设要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协调一致、全面建设,面向岗位、改建结合,不断创新、形成特色的四个基本原则,以确保基地建设质量及成效。

(三)五类技能:突出关键岗位职业技能培养,通过三种典型控制技术形成的综合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在工厂供配电、生产过程控制、工艺流程监测、工件加工装配、系统运行维护操作技能,形成完整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体系。

(四)六位一体:完善基地功能,按照“生产型、职场化”的理念建成集日常教学与技能实践、技能培训与技能大赛训练、社会培训与技能鉴定、创新教育与创业实践、系统仿真与生产实践、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等六位一体的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

三、实训基地建设内容设计

实训基地以综合控制为目标,包含了自动化的核心控制技术,主要有供配电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PLC)、集散控制技术(DCS),因此整个实训基地主要由供配电控制、生产线控制、生产工艺控制三个控制室和综合中心组成。其框架结构图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建设框图

(一)供配电控制室:对变配电系统进行操作控制,主要包括变电站的送电与停电操作、断路器就地及远方自动分合闸、倒闸操作等,可完成变配室值班电工技能培训,中、高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监控系统及模拟屏可实时监控操作过程。

(二)生产线控制室:以典型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为技能点,完成供料单元、加工单元、装配单元、分拣单元、输送单元等的安装,通过可编程控制技术进行系统控制功能设计、调试与维护,可进行“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技能大赛培训等,监控生产线全过程。

(三)生产工艺控制室:以典型的工艺流程为控制对象,根据不同的工艺要求,通过先进的DCS技术实现工程项目组态,调试与运行维护,可进行化工仪表自动化技能大赛培训,职工技能培训与化工仪表维修工职业技能鉴定,可实时监控生产工艺全过程。

(四)综合控制中心:将三个分控制室的监控系统,通过先进网络技术、通信手段等接入控制中心的总监控系统,通过供配电模拟屏、生产线监控屏、生产工艺流程监控屏实现对每个控制室工作的实时监控。

通过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建设,对工业生产工艺(过程)即可实现单独的供配电设计与操作、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工艺流程控制与运行调试,而且也可实现从电能配与变、过程控制、流程监控、工件(产品)装配、系统调试与运行维护等一体化功能,集中了电气控制、自动化控制的核心专业知识和技术,将有效提升学生综合专业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实训基地建设成效总结

(一)基地投运后,实践教学质量提升。不仅已成为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群)的理实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基地,同时是学生进行“化工仪表自动化”、“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维修电工”等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基地,是学生获取中、高级维修电工,仪表维修工等职业资格证书的鉴定基地,更是学生进行科技作品设计、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毕业设计的重要场所,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每年可承接电气自动化专业(群)300多人次的技能实训,且可承担本校其它电类、化工类专业近600多人次的技能培训;学生荣获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化工仪表自动化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主持建设多项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等成绩,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为行业和区域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

(二)基地投运后,社会服务效果突出。由于系统装置的工业化、职场化氛围浓厚、生产线的真设备与真产品、过程控制的真系统与高仿真装置,完全符合化工、电气、电子等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已成为企业职工职业技能的培训基地,投运使用以来,DCS系统先后完成了DCS应用技术工程师培训、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和江苏泰兴中等职业学校全国化工仪表自动化技能大赛培训等工作,与企业开展横向课题合作和申请专利多项等,提高了对外服务能力,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基于师资队伍及先进设备,将为更多专业的学生、更广泛的制造业行业的企业提供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

(三)基地投运后,示范引领作用增强。本实训基地运行以来,学校电气类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电气自动化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向校企无缝化对接的步伐更加深入迈进,进一步满足了上海大众、中石化金陵石化公司、江苏曙光光电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工程公司等现代化大型企业生产一线自动化人才的需求,不仅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更是一个立足扬州,辐射全省的特色化的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其社会和经济效益非常显著,为全省电气自动化及相关专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开创了有效路径,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利平.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6):19-21

[2]梁燕.我国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13(07):48-52

[3]魏林.以教学产品为纽带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02):61-62

[4]周兰菊,顾青.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9(14):40-42

篇2

【关键词】专业人才培养;可行性分析

一、编制的依据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和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结合自动化生产设备行业的发展现状、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及我院实验实训条件、教学团队情况,以人才需求调研为依据,以我院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的骨干建设为基础,开展本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行业背景

通过走访全省多家企事业和高职毕业生的基础上,开展从业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随着陕西制造业的发展,企业对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尤其在国防科技、汽车、机床、自动生产线、包装印刷、自动控制、电力设备制造等领域人才缺口高达58%。近年来,良好的政策环境、迅速发展的区域经济和行业背景,为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培养大批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对陕西及西北地区的发展和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人才培养方案可行性论证

(一)专业历史

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始建于2007年,几年来,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为国防科技工业和陕西地方经济培养了百余名优秀人才,我院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的需要,努力把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办好、办强,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逐步扩大招生规模,近三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二)教学团队

通过建设,本专业现有教师28人,其中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任教师比例1:1;其中专业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5人,“双师素质”教师10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12人,3位教师具有职业技能鉴定中、高级考评员资格。近三年,教师50余篇,获得国家新型实用技术专利3项。

(三)实验实训条件

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拥有机电综合创新实训室、液压实训室、气动与PLC实训室、工业自动化实训室、电液综合实训室等12个专业实验实训室。与中船重工西安东风仪表厂、陕西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东方机械厂、汉江机床厂、上海英集斯自动化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在这些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和工学交替。

1、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实训室。

服务课程:可用于《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控制系统安全与保证》、《工控组态技术》、《简单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

主要设备:具备满足不少于40人学习,20个工位的可编程序控制器、编程软件、数字量实验模型、模拟量实验模型、触摸屏、手持式编程器、计算机、控制对象(PLC控制系统实验台或工控载体)、兆欧表、数字万用表、压线钳、剥线钳及电烙铁等。

实训项目:PLC硬件组态;电机正反转控制程序的设计与调试;Y-控制程序的设计与调试;红绿灯控制程序的设计与调试;运料小车控制程序的设计与调试;典型工控系统程序设计及工控组态等;以及维修电工取证相关的训练项目。

2、液压传动技术实训室。

服务课程:可用于《液压/气压传动技术与应用》、《液压/气压系统安装与调试》、《比例液压/比例气动技术与应用》、《液压/气动设备故障诊断》、《工程液压技术应用》等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

主要设备:具备满足不少于40人学习,5个工位的基础液压实验台、液压泵站、控制元件、执行元件、辅助元件、液压油、比例液压实验台、比例压力阀、比例流量阀、比例方向阀、多功能检测箱(包括流量传感器、转速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组件)、工程机械组件、用于拆装的工业液压元件、万用表、常用的机械拆装工具等。

实训项目:液压典型系统安装与调试;比例液压系统安装与调试;液压系统运行维护、故障检测、诊断与排除;典型工程液压系统安装与调试等训练项目。

3、气动传动技术实训室。

服务课程:可用于《液压/气压传动技术与应用》、《液压/气压系统安装与调试》、《液压/气动设备故障诊断》等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

主要设备:具备满足不少于40人学习,5个工位的基础气动实验台、空压机站、气动控制元件、执行元件、辅助元件、比例气动实验台、比例压力阀、压力继电器、带内置测量系统的气缸、比例阀操作模块、开关、输入输出盒、带数字量和模拟量输入输出模块的PLC、编程软件、计算机、万用表;用于拆装的工业气动元件、常用的拆装工具等。

实训项目:气动典型系统安装与调试;电气气动系统安装与调试;比例气动系统安装与调试;气动系统运行维护、故障检测、诊断与排除等训练项目。

(四)人才培养模式

在专业建设上依托行业优势,实施校企共建,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企业技术骨干参与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内容改革、专业课程教学、实习指导等关键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在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与中船重工西安东风仪表厂、陕西飞机制造工业有限公司、西电集团、东方机械厂、上海英集斯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合作,安排学生进行专业岗位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确保了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初步形成了“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手段”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五)课程与教材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项目教学法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重视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的一大特色.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 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同时,也是学生完成专业知识向专业技能转变、学生角色向员工角色转变的重要过程.并可为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现代化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自动化控制技术的集成应用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气动、液压、传感器、PLC、网络及通讯等技术的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已成为当今工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应用范围涉及工业、农业、交通、能源、国防等众多领域。自动化程度极高的先进设备的广泛应用.必然需要大量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技能型人才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维修、检测和管理工作 为了适应区域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开设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进行项目实训课程教学探索.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为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做好准备.最大限度地增强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

1.实训课程的目标

机电一体化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是集气压技术、液压技术、电机及电气控制技术、自动检测技术、PLC及其自动控制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于一体的专业技能综合训练课程 课程紧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核心技术环节,即检测、控制与执行三大技术环节展开.同时引入最新的网络控制技术。训练时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中心和以培养学生素质为中心的原则.通过实训.使学生既能掌握机电一体化专业理论知识.义能从事机电设备或自动化生产线操作、安装、调试、维修、维护以及设计改造等方面的工作,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

2.实训课程的内容与模式

围绕实训目标.综合实训的内容应根据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确定 机电一体化的综合实训可以选择某一生产流程的模拟控制系统或典型的机电产品为实训载体.通过对某生产流程或产品的模拟仿真控制.掌握生产岗位的控制操作技术 我校选用了自动化生产加工系统(Modular ProductionSyste111简称MPS).在实训过程中以该系统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组织课程 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并采用行之有效的项目培训模式 所谓项目培训模式.就是打破教材本身的框架.围绕一个典型设备展开.将学习过程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并结合实际操作.将所要求的知识点、能力点和职业素质融于培训过程 训练时,首先结合实际的装置.了解该装置所能完成的任务及工作流程。其次.分析该装置的硬件组成.让学生明白各部分硬件的组成元件.各自完成何种功能:再说明本设备所包含的技术和应掌握的知识点.然后通过实际操作,如拆装、调试、故障诊断、维修及保养等,掌握机电设备的装配、操作和维护该设备应具备的能力 再次.将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归类.并做一定的延伸,使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有所发展。

3.实训课程的时间安排与实训条件

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课程是在完成主要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各主要技能专项实训后.在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或就业前,综合运用本专业(岗位)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在校集中进行的综合性、系统化训练,实训时间为四周 我校建立了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由师生参与自主研制的PI C实训室、校企共同投入建设的气动控制技术实验室及自动化生产加工系统实训室等组成.供开展实训课程使用.并且实训期间实训室进行开放式管理。

4.实训课程的考核方式

为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对机电学生考核的标准为:(1)是否有创新,即能否运用所学的理沦知识分析、处理实际问题,能否就所给的条件提出合理的观点和可行的处理方法;(2)识图能力和动手能力;(3)是否能搜集资料,报告内容是否合理;(4)是否有团结协作精神:(5)写作与表达能力;(6)计算机应用能力等。考核的形式:理论与技能考核相结合。考核成绩的评定:理论测试成绩占20%;实训报告成绩占25%:实践环节占55% .其中拆装操作占20% ,编程、调试与排除故障占25% .安全与环保意识考核占10%。

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的实施过程综合实训可促进教学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一般是针对岗位群.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所要求的综合职业能力 以往的课程教学比较强调课程中知识点和单项技能的掌握.忽视知识与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综合应用。

篇4

关键词 一体化教学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 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概况

(1)一体化课程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以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内在结构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

(2)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职业岗位任务调研。职业岗位任务是确定职业教育需求的基础,通过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和检验法对职业岗位任务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确定由工作指令、工作过程、工作关系、工作条件组成的资料包,为一体化课程教学内容的确立提供更为准确、鲜活的参考依据。

(3)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培养目标。学校在深入调研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职业岗位任务后,确立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培养目标。

学生应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同时,学生还应具有以下专业能力:能读懂并测绘较复杂机械设备的电气控制原理图;能进行简单的钳工操作;能使用常用电工工具,正确选用示波器、电桥、万用表、兆欧表等常用电工仪表;能安装较复杂机械设备的配电箱,并能调试整台设备;能拆装交流异步电动机、直流电动机及各种特种电机;能焊接典型电子电路,并进行测试;能分析、检修、排除较复杂机械设备电气部分的常见故障;能进行PLC的选型,构建及调试简单PLC控制设备电气系统,并能独立解决调试中出现的问题,使设备正常运转。

2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实施的保障措施

(1)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任务要求对接。依据行业中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的职业岗位任务要求,确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根据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基本原则,通过对区域内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行业用人需求、毕业生工作能力现状等的调研,制定企业化教学培养方案,设计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标准。突出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本位的办学特色。

(2)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企业化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的首要条件,一体化课程实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体化师资队伍在实施一体化课程改革中需不断地总结、研讨,再对一体化课程中其他的配套内容做出调整,形成一个闭环循环提升体系。学校应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双师型”教师能够驾驭一体化课程。学校可通过组织教师到工厂顶岗工作或参加技能竞赛,以促进其操作技能升华;同时组织教师参加自学考试、网络教育,以提高其理论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参加教科研活动,以提高一体化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开发一体化校本教材。教材应设定典型课程并模块化,教材的内容应符合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应根据学生就业的职业特征、职业成长规律和企业实际需求,遵循实际工作过程导向,由一体化教学师资队伍编写教材。教材也应符合用人单位的客观需求,应着力使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既可讲授理论知识,又能将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可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生源基础特征进行分析,在注重实用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进行一体化教材的编写和校本教材的开发。

(4)一体化教学场地。教学场地是实现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一体化的基石。一体化教学场地除了应满足教学标准和课程教材的要求,还应力争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体验实际工作过程的条件。场地的建设包括实训设备的购置、场地装修、场地使用管理规则制定等。针对本专业课程特点,学校将现有的电力拖动实训室、电工电子实训室、PLC实训室、常用机床故障排除实训室、自动化控制实训室等实训室改造升级,不仅设备达到一体化课程要求,还要仿真工厂实际场景,让学生理论和实训环节都在一体化教室完成,同时能熟悉工作环境。

3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一体化课堂教学过程

表1 气动系统的安装与调试情景教学六步法实施过程

在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总设计师。一体化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关键在于教师的导演。一体化课堂的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程序结构,更是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一体化课堂教学过程可通过六步法来展现,六步法包括: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如表1所示,以气动系统的安装与调试为例说明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实施过程。让学生学会本节课的课堂知识,理解、掌握本节课的课程内容,并能够熟练操作相应课题实训内容。

4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实践成果

(1)学生课堂学习效果显著提高。学生每节课都经过听课、操作、读书,特别是小组讨论研讨后,学习到了课堂知识,练习了动手实践的能力,开拓了眼界。课堂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2)学生自学能力明显提升。现在学校使用的情景教学六步法,学生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灌溉式教学中解放出来,使其自主、自发地,带着兴趣,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深受学生欢迎,学生从不愿学到现在的主动预习新课、查阅相关资料,自学能力明显提升。

(3)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显著提升。传统课堂使学生没有团队合作的思想和机会,抑制了学生的社会能力的发展。六步法强调同学合作,强调团队。在这种模式熏陶下,学生从慢慢适应到游刃有余。它使团队合作的思想渐渐深入学生内心,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教师一体化课堂组织能力显著提高。情景教学六步法也使老师从传统的满堂灌模式中走出来,不单单是具备讲课能力,还要求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掌控能力。老师和学生们在一同成长,一同进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需要做更多的准备工作,突况也越多,通过准备、讲解、组织、协调、总结等几个课堂环节的一体化教学,教师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也在一步步提升。

参考文献

篇5

摘要:在分析了行业和企业对专业人才的新要求基础上,对我校自动化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建设过程进行了总结,基地建设过程中对资源进行了整合,构建了三个实践教学平台,在OBE模式下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修订,以项目为基础精心打造了学生科技创新与实践教学平台,并组织了实施,经过近二年的建设实践表明,基地建设促进了我校工程教育的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教学平台;OBE;工程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180-0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石油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石化企业急需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高质量专业人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是南方唯一一所石油化工类高校,培养石化行业所需的专业人才责无旁贷。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在恶劣环境下长时间连续生产,控制技术和生产过程管理信息化是实现石油化工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提高石油化工产品质量及效益的重要手段。石油化工行业把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高素质职工队伍,作为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任务。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在《中国石化“十二五”及未来十年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急需培养一大批理论素养高、创新创造能力强、技术过硬、善于解决现场技术难题、具有较强技术集成和应用能力、能够进行技能创新和组织项目攻关的高级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其中,针对现代石化企业生产集约化、自动化,尤其需要大量了解石化企业生产流程,能扎根献身石化事业,具有较强技术集成和应用能力、技术过硬、善于解决现场技术难题的具有强实践创新精神的电气与仪表自动化特色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

二、自动化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4年自动化系申报了学校的自动化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获得了立项,基地经过近二年的建设,在资源整合、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科技创新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为促进自动化类专业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取得了一些成果。

三、资源整合,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平台

基地拥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广东省石化装备故障诊断重点实验室、广东高校石油化工过程装备故障诊断与信息化控制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石油化工过程装备安全监测与控制工程研发中心、广东省教育厅石油化工工程教育中心、教育部国家级工程教育中心、中央支持地方高校专项资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中心等实践教学平台和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实验室,设备资产超过四千万元,资源优势明显,如何让这些硬件设备在人才培养上发挥其优势,一直是我们在思考的问题,只有通过资源整合,构建相应的实验、实训及工程实践教学平台和科技创新平台,让平台在人才培养上各司其职,才能真正发挥出基地的资源优势,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图1为基地三级平台建设思路,从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构建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第一级实验教学平台;从实验平台中抽出分立元件或可拆装调试的设备构建第二级实训和工程教育平台,学生可以在设备上进行安装、调试、运行和故障分析与排除;从二级平台中选取可进行项目设置且能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设备,加上学科平台设备和教师个性发展所购置的设备组建第三级科技创新平台;按以上模式对基地的设备进行了归类,构建了自动化技术实训和工程教育的硬件系统,奠定了平台软件建设的基础。在平台硬件系统的支撑下,对平台软件进行了配置,在OBE模式下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匹配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各个实践环节与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矩阵的关系,结合以往的教学反,重新修订了各类实验和实训的教学大纲,围绕教学大纲要求修订了各个实践环节的指导书,围绕预期的学习产出,对各实践环节进行了教学设计,并实时对教学效果进行全方位评价,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效果最优,初步完成了平台软件系统的建设。

四、OBE模式下人才培养目标顶层设计

行业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是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正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创新转变,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有了较大的变化,结合当前需求与长远需求相协调、多样性的需求与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定位相匹配的原则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修订势在必行。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要达到企业希望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就得从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出发,匹配相应的课程体系,按要求组织教学,通过课程评价反馈是否达到了目标要求,达不到要求就得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得教学产出达到目标要求。图2为自动化系人才培养目标修订思路图,根据思路图各专业组织教师对用人单位进行走访,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对毕业生进行回访和问卷调查,了解课程设置是否满足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与在校生进行座谈,了解相关课程的教学是否达到了预定的产出要求,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分析与研究,完成了OBE模式下的人才培养目标修订,图2的双反馈结构中人才培养目标框和教学过程框是控制器,是可以进行整定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会根据教学评价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期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一个教学周期后还将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修订。

五、以项目为基础,精心构建科技创新平台

基地拥有一大批诸如故障诊断、基于FCS的运动控制系统、基于组态王工控软件的过程控制系统和基于PLC的柔性罐装生产线等先进设备,利用基地的设备优势,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教师科学研究和学生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基地已充分利用这些设备,以项目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具体实施过程为:(1)项目准备。自动化系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业教师二十多人,根据教师的个性发展,充分利用实训设备、学科平台设备和教师的个性平台设备,精心设计了二十几个工程项目,项目已有一定的前期基础和可操作性。(2)组建项目小组。自动化系年招生九个本科班和二个专科班,每年都有大量学生找老师申请加入一些专业学习小组,也有少数机电和化工类学生咨询如何多学一点自动化技术,通过选拔组织了部分优秀学生组建了项目小组,每个小组三到四人,明确了项目的目标和任务,确定了指导教师,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制订了项目实施计划。(3)项目的实施。每个项目小组安排一到二名工程实践能力强的指导教师,定期给学生布置任务,定期检查指导,定期交流沟通,基地对阶段性的计划进行检查督促,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时进行总结交流。(4)示范推广。部分项目已按计划完成,部分项目还在实施过程中,计划在全部项目完成后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并逐步推广示范。

六、结束语

自动化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进行了设备资源的整合,构建了三个实训和工程教育平台,精心打造了科技创新和实践平台,在OBE模式下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顶层设计,匹配了相应的课程体系,对教学过程进行了不断改进,经过近二年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将继续根据基地建设思路,加快建设步伐,逐步推广示范。

参考文献:

篇6

一、数控加工技能的构成要素与关联性分析

数控加工是通过加工程序对数控机床的自动化控制,实现机床对工件的自动化加工制造。数控加工技能的构成要素可划分为加工程序的编程能力和数控机床的操作能力。加工程序的编程能力是指把自动化过程写成程序的能力,是思维能力;数控机床的操作能力是指人对机床进行控制的客观行为,是行动能力。加工程序的编程能力和数控机床的操作能力是组成数控加工技能的两个重要因素,两种能力属性截然不同,但两者关联紧密。加工程序的编程能力是基于意识形态的思维能力,与人认知理解知识的维度和深度有关;数控机床的操作能力是基于客观实际的行动能力,与人的情感、态度、责任心等状态有关。一方面,人的行为是生理机能的客观表象,意识形态对人的行为具有一定支配性;另一方面,人的行为感知是思维的信息源,对意识的形成与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在常规教学中,教师会通过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知识;通过实训教学固化学生的职业行为,形成相关职业技能。常规教学模式把数控加工技能二要素分隔开实施教学,使实训课程教学局限在行为能力的单一要素上,导致教学效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数控加工技能关联的主要要素有哪些?笔者从数控加工概念入手,对数控加工技能要素进行了细化分析。从数控加工概念来看,主要关联要素指向加工程序、数控机床、工件加工要求。从数控加工过程来看,首先关联的是对工件加工信息的认知和确定加工方案,其次关联到加工程序编写,最后关联到数控机床操作,实现工件自动化加工制造。工件加工信息的认知和加工方案是对数控加工知识的运用,前者是对制图知识的运用,后者是对工艺知识的运用。制图知识是系统性的科学知识,《机械制图》是制图知识的学科课程,应在课堂教学中预先完成学习;工艺知识大多是经验的科学总结,《机械制造工艺》是学习各种工件的工艺经验与理论。数控加工实训课程的项目化,即是把工艺知识融合到数控技能训练中,形成项目化实训课程。

二、数控加工实训课程项目化平台分析

笔者认为,通过理解理论课程的要素,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数控加工实训课程要素。理论教学是传统教学活动,教材是理论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室是理论教学活动的主体环境。那么,我们如何理解数控加工实训项目课程?笔者建议,从实训项目课程内容载体和环境载体入手。数控加工实训内容包括很多方面:从内容属性分析、归类数控加工实训内容,可将内容分为操作和认知两类。从数控加工实训分析内容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操作中感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深入理解知识后,又促进和提高学生操作熟练水平。数据加工实训课程项目化的目标是将关联的两种内容融合到一个项目中,学生通过实训课程项目,有效形成数控加工能力。数控加工实训内容的不同属性和关联性告诉我们,实训课程项目内容载体在形式上与教材一样,但其本质不同。传统教材是知识的载体,而实训项目课程“教材”是任务的载体。而项目课程的任务可能是关于操作的表述,也可能是关于认知知识的阐述,内容间不具有系统性。这种任务的文本称为工作页,是数控加工实训课程项目化的内容平台。

篇7

【关键词】 高职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 教学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是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它是利用自动控制学科、仪器仪表学科及计算机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服务于化学工程学科[1]。该课程的特点是:课程内容多,知识面广,课时少,既有深刻的理论阐述,又有大量实践经验的归纳总结[2]。以下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际及文献资料,谈一谈几点体会。

1 课程地位

现代化的化工生产的特点之一就是连续化、自动化。化工自动化有利于规模化、连续化生产;有利于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生产安全等。因此,越来越多的工艺技术人员认识到:学习仪表及自动化方面的知识,对于管理与开发现代化化工生产过程是十分必要的[1]。从事化工生产是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对口方向和主要就业方向。所以,《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是该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2 教学目标

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教学目标应适当降低理论要求,强化实际应用。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能了解主要工艺参数(温度、压力、流量及物位)的检测方法及其仪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能根据工艺要求,正确地选用和使用常见的检测仪表及控制仪表;能了解化工自动化的初步知识,理解基本控制规律,懂得控制器参数是如何影响控制质量的;能根据工艺的需要,和自控设计人员共同讨论和提出合理的自动控制方案;能为自控设计提供正确的工艺条件和数据;能在生产开停车过程中,初步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投运及控制器的参数整定;能了解检测技术和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发展动态[1]。

3 教材的选择

目前,市售的高职高专类《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教材主要有:厉玉鸣主编的《化工仪表及自动化》[1](以下简称厉本)、王银锁主编的《化工自动化及仪表》[3]、杨丽明主编的《化工自动化及仪表》[4]、孟华主编的《化工仪表及自动化》[5]、朱凤芝主编的《化工仪表及自动化》[6]等。其中使用较多,也比较经典的教材是厉本,目前已经出版到第四版。我院的该课程也以厉本为教材。

4 精选教学内容

以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符合教育规律为原则,删减陈旧知识,突出反映生产实际和发展趋势的检测和控制技术[2]。将教学内容分成自学、粗讲、精讲和实训等几个部分:简单或要求不高的内容(如:化工自动化的发展概况、第十章控制器的部分内容等)安排自学或粗讲,要求高的内容(如:压力计的选用、控制器的控制规律等)安排精讲,实践性强的内容(如:C3000数字控制器的使用、控制器参数的整定等)安排实训。

5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内容多而杂,主要应用于生产领域;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很少接触到,较难理解和接受相关的内容。多媒体技术把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结合起来,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师生间的交流互动[7]。借助多媒体技术对化工仪表结构、工作原理进行动态演示,使学生学习活动处于积极主动状态,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8]。也可以通过播放化工生产实际操作中的影像资料,强调化工仪表实际应用的重要性[2]。这样不但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难题,学生容易听懂看懂,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工程观念,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2]。

不同的教学内容,其特点和要求不一,只用传统的讲授法是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的。因此,应积极采用其它教学方法,如:互动式教学法[9]、讨论式教学法[2]、案例教学法[10]、任务驱动教学法[11]等。

6 改革考核方式

在传统教学中,考核内容一般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而且期末考试所占比重很大(80%左右),这样做的弊端之一就是学生平时不学习,期末临时抱佛脚,蒙混过关,没有什么教学效果可言。因此,应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改革考核方式,增大过程性考核和实训考核在成绩中所占的比例。

7 结语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是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其教学要求、实现其教学目标。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增强教学内容的可学性、可教性和实用性。最终使得教学目标更容易得以实现,教学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厉玉鸣.化工仪表及自动化[M].第四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王艳领.高职院校《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广州化工,2012,40(19):171-172,176.

[3]王银锁.化工自动化及仪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

[4]杨丽明,张光新.化工自动化及仪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5]孟华,刘娜,厉玉鸣.化工仪表及自动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6]朱凤芝.化工仪表及自动化[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

[7]朱茂电.多媒体技术在高职《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资讯,2009(12):176-176.

[8]谭瑶.关于《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三峡高教研究,2010(3):52-53.

[9]王树江,伊丽,王承学.《化工仪表及自动化》互动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2,39(3):209-210.

篇8

[关键词]国家骨干专业 核心课程 变频器应用与维护 项目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062-03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在电气自动化技术国家骨干专业建设过程中,通过对该专业就业领域的调研、分析相关工作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重新构建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明确变频器应用与维护课程是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变频器应用与维护课程重点是培养学生对工业变频器应用与节能控制工程应用的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逻辑思维、编程素质和项目管理能力,是既注重品牌变频器的功能又特别强调结合企业实际生产控制设备应用的复合性课程。通过变频器应用与维护课程的理实一体教学、综合实训,学生深刻理解通用变频器的基本功能含义,掌握常用的几种通用变频器的基本编程、操作方法,了解变频器在工业生产控制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在变频器应用方面的实践能力和维护维修能力。通过实验及实训,培养学生检索电气技术资料的能力、撰写技术报告的能力、实用设计创新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紧跟变频器发展的最新进程,及时补充新技术、新型号、新应用领域的有关内容。并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综合的职业能力,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文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变频器应用与维护课程为例,研究国家骨干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二、课程开发思路

与相关企业及技术人员合作,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学生就业为导向,紧紧围绕岗位职业能力,以变频器应用与维护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以结合变频器安装、调试和维护中所涉及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课程主线,同时遵循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职业素质养成的客观规律,以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强调“做中学、学中做”为原则,由浅入深、从专项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精选项目载体设计项目化的课程内容。

三、课程开发流程

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组建的“校企合作理事分会”为组织平台,以“1+3”校企合作(“1+3”校企合作详见林勇坚《电气自动化技术国家骨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广西教育》2012年第12期)长效运行机制为保障,专业团队教师(“1”)和与变频器应用密切相关的“3”类企业,即广西永凯糖业有限责任公司和五菱汽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变频器设备应用商”、广西春茂电气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等“变频控制系统应用工程商”、SIEMENS(中国)有限公司和三菱电机等“变频器产品供应商”合作组建课程开发团队,共同制定专业课程标准,以变频器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操作、维护维修的能力培养为核心,融入行业技术标准和岗位工作规范构建课程内容。变频器应用与维护课程的具体开发流程见表1。

以下主要对课程内容构建过程及课程教学实施进行阐述。

四、课程内容构建

(一)对相关岗位群变频器应用与维护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形成岗位职业能力。如表2所示。

(二)根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与规范,校企合作设计学习项目。如图1和图2所示。

(三)基于变频器产品的典型应用过程,考虑课程教学的可实施性,确定变频器应用与维护课程的学习项目载体。如图3所示。从单台操作到多动控制、从典型控制到技改项目实施、从外部应用到内部电路维护,四个学习项目的设计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操作与控制到工程项目改造的能力递进培养过程,使学生的认知与操作技能逐步深化,如图4所示。

(四)确定学习项目载体,针对每个项目设计,精心设计具备完全可操作性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如表3所示。

最后,根据学习项目和学习性工作任务内容编写工学结合的教材,针对课程的教学安排,结合实验实训条件,编写详细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五、课程教学实施

针对传统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病,团队教师经过学习交流、反复探索,总结实践出“‘小组+个体’,教、学、做、写一体,课内外结合,多层面结合”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小组+个体”分工协作。教学过程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在教学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指定组长负责。教师布置学习性工作任务后,由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查阅相关变频器及设备资料、了解任务要求和实现条件,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确定本组控制方案和实施计划,分工协作,完成变频器安装、操作、调试、系统设计、改造和维护方面的工作任务。任务完成后,小组之间、组员之间对各自控制方案、实施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评价,增强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领、解惑、纠错的作用,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顾问。以小组为单位实施教学,有助于锻炼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培养诚信、严谨、承担责任和追求卓越的职业道德。如图5所示。

在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的给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的空间,在讨论中拓展思维,碰撞灵感火花,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使学习的过程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乐趣和动力,让学生随时感受到自己能力的提高,享受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二)教、学、做、写一体。课程项目内容源于岗位真实工作任务,针对实训室设备对项目内容重新设计和合理序化,根据职业能力的培养规律由低到高安排各项目的教学任务,以设施条件完备的自动化装配实训室为主要场所安排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实训室既作为讲授、布置任务的教学区,也是方案的讨论和制定区,更是任务实施现场。通过课外自学一集中讲授一案例演示一布置任务一讨论方案一确定方案一分组安装一分组调试一演示验收一评价交流的教学环节安排,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而对所学知识记忆深刻,教学过程更直观、更清晰,更见成效。

(三)课内外结合。变频器应用与维护课程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我学习,把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纳入教学管理范围。加以组织与引导,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增强学习效果。在项目教学前,先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自学,提供学习课件、学习动画及相关资料,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先期了解,带着问题进课堂,有助于教学过程中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后,通过课外参与企业相关项目,学生积累自动化工程经验,亲身感受所学知识的实用性,进一步增强学习动力。

(四)多层面结合考核,确保教学质量。考核是对教学效果的直接检验,从某种意义上说,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荣誉感。为确保考核的公正、合理,变频器应用与维护课程从学习性工作任务、课外学习和理论考试三方面进行考核。在工作任务实施阶段,对学生资料使用、方案制定、电路设计、安装配线、操作调试、总结分析能力设置多个考核节点。在任务实施过程中,个人能力及表现学生之间是最清楚的,为促进职业能力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社会能力和管理评价的方法能力,在进行任务考核时设有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互评栏目,通过教师、同学的不同视角来客观评判学生能力,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荣誉感。学习性工作任务考核占课程总成绩比例的60%。课外学习是变频器应用与维护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的延续。通过课程网站、电子图书馆、周末开放自动化装配室等方式,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和空间,达到学生课前预习、课后练习拓展的教学效果。学生课外学习情况占课程总成绩比例的10%。在教学内容完成后,对课程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试卷考核,根据试卷反馈问题来改进和完善课程教学。理论考试分数占课程总成绩比例的30%。

实践证明,变频器应用与维护课程的教学设计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紧扣自动化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学生学习兴趣高,教学效果良好。

[基金项目]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建设立项单位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项目(教高函2010[27]号)

篇9

    首先,我们要切实转变实训基地只是一种教学消费的观念,变消耗型实训基地为生产型实践场所。实训基地追求高仿真性,越真实的职场环境,越能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形成应有的职业素养。根据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发展趋势和我校实践教学的具体需要,我们积极筹建办公自动化生产型实训基地。

    我们拟组建的办公自动化生产型实训基地,包括影视制作实训室、现代办公技术实训室和现代办公设备实训室,本实训基地能全方位为学院各部门的日常办公、宣传服务;为全院师生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为校外有办公服务需求的单位或个人提供相关服务。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些服务项目,成立相应的实体公司更便于管理,可以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将服务意识、改革意识、责任意识和经营意识融入到各经营项目中,在节省学院相关开支的同时,也是对高职院校校内实训模式的有益探索,从仿真教学逐步走向真实操作环境,使消耗型实训逐步转变为创收型经营。实体公司还能为学生提供丰富、有益的实习、实践机会,定期提供贫困生勤工俭学机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经过专业教师的多次集体探讨,拟分期组建公司,实现实体经营,具体方案如下:

    1.一期建设——以制作类为主

    A.主要经营项目

    相片冲印;布标制作;海报制作;KT板制作;视频制作。

    B.主要服务对象

    总院相关职能处室及各二级院系;全院师生;其他有需求的单位或个人。

    C.运作思路

    根据学院各职能处室及各二级院系日常办公及宣传的实际需要,在“计算机文化基础”和“办公自动化”的课程中融入相关教学内容,利用实训中心设备完成布标、海报、KT板制作及视频制作服务;分批次完成学院全体学生的学生照冲印工作;为学院教师提供照片冲印服务。这些服务项目均可对外经营,既方便了周边企业又能增加学校收入,一举两得。

    我们认为,实体公司初期的经营项目不宜过多,可以逐个项目进行探索。如:

    a.相片冲印:新生学生照拍摄及冲印;学生报名参加相关考试的证件照冲印;学生个人毕业照和全班合影照冲印;师生的个人照冲印。

    b.布标、海报(小图册)、KT板的制作、视频制作;用于学院日常办公;用于对外宣传;用于学生活动;资源交流,实现多赢以上的生产型实训,均由主管教师指导优秀学生完成。

    D.资金运转

    可以采用校园卡或其他磁卡的形式进行收费,考虑以上制作服务所需设备成本较高,可以采取先行售卡(卡的面值不同)的方式获取前期投入资金,待设备购买后,再进行相关服务。经营的收、支均由校财务部门主导管理。

    2.二期建设——服务外包为主

篇10

关键词:“工业组态技术”;课程建设

一、工业组态技术范畴

“组态”的本意是配置、设定,是指用户通过类似“搭积木”的方式来实现自己所需要的系统功能。很多高职院校在开设工业组态技术课程时,仅突出了组态软件的学习,将这门课程变成了一门纯软件课程。而严格意义上的工业组态技术应是以组态软件为核心,与PLC、变频器、触摸屏、特殊功能模块等共同构建满足工业监控需要的控制系统。若学生不懂与组态软件配合使用的其它工业设备,是不能真正掌握工业组态技术的。

二、课程价值与定位

(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本课程是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内容包括变频器原理及应用、组态软件、特殊功能模块、触摸屏。课程基于职业能力分析,将工业控制中的主要控制设备PLC与变频器、组态软件、特殊功能模块、触摸屏技术综合应用,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工业组态技术应用能力。

(二)本课程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关系

工业组态技术课程开设于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第三学期,其前、后期课程如表1所示。前期课程皆为专业基础课,开设于一、二学期;后期课程皆为综合实训课程,开设于第四学期。工业组态技术课程将前期专业基础课程中所学相对独立的知识技能进行融合,为后期的综合实训课程做好准备,在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

三、授课建议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工业组态技术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变频器、组态软件、特殊功能模块、触摸屏等。课程知识覆盖面广,学习难度较大。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方法与措施。

一是组态软件。组态软件,又称组态监控软件,是进行数据采集与过程控制的专用软件。它们是处在自动控制系统监控层一级的软件平台和开发环境,通过灵活的组态方式,为用户快速构建工业自动控制系统。组态软件的应用领域很广,可以应用于电力、水利、石油、化工等诸多过程控制领域。国外的组态软件主要有Wonderware(万维公司)的InTouch、西门子的WinCC、悉雅特集团的Citech等;国内的组态软件主要有三维力控、组态王、昆仑通态的MCGS等。组态软件作为工业组态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设计人机界面,其强大的策略脚本可以实现丰富的控制功能,能减轻系统设计者在控制器PLC中的编程压力。组态软件中自带的工程样例是高职学生最好的入门级实习素材,高职教师应好好利用。

二是理一体,突出应用。高职教师在讲解工业组态技术中的变频器、特殊功能模块、触摸屏等内容时,切忌照本宣科、盲目深入。高职教育讲求实用够用,以应用为主。变频器、特殊功能模块、触摸屏等内容的讲解应紧密结合对应的实训项目,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的方式让学生以点及面、由少积多,逐步掌握工业组态技术中变频器、特殊功能模块、触摸屏等知识技能。

三是以赛促学,以赛促教。高职高专层次中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相关的各级各类赛项几乎都与工业组态技术应用有关。以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经常参加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例,“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及“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全部用到工业组态技术,并在竞赛分值中占有较大比重。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国赛赛题作为教学拓展训练课题。通过国赛赛题,学生可以增长见识,提升水平,激发学习动力;教师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并及时发掘逻辑思维灵敏、创造性强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