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31 17:54: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舞蹈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舞蹈实训总结

篇1

关键词:幼儿舞蹈教学;基础差异;因材施教

幼儿舞蹈是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对学生的学习和就业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学前教育的普及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幼儿舞蹈课程的改革已是势在必行。作为一名幼师舞蹈教育工作者,在此,对幼儿舞蹈教学的现状和对策进行探讨。

一、教学内容待完善

随着生情的变化,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较强,幼师原有的幼儿舞蹈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现有学生的学习需求。一方面,中专的教学内容以实用为主,实践课程占主体地位,理论课程很少。而大专的教学内容则需要以应用为主,这就要求提高理论课的比例,使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在专业上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升格后的幼师生情发生变化,学生的专业基础和文化基础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以往适用于中专层次单一的教学内容显然已经不再实用,需要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完善。而国内专科层次的幼师几乎都是近几年才升格,在教育教学上几乎都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如何更新幼儿舞蹈教学内容,需要当前幼师舞蹈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完善。

二、教学方式需改进

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通常采用“少练多说”、“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而大专层次的学生年龄较长,学习能力较强,学习参与性也较高,教师如继续采用中专时的教学方式势必会抑制学生学习思维的发展。另外,升格后的幼师在硬件设施上已大大改善,现代化教学设备齐全,教师若只停留在以往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上,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如何运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转变教学观念,改进传统教学方式,也是幼师舞蹈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改善幼师幼儿舞蹈现状

幼师幼儿舞蹈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重要专业课程,是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改善好当前幼儿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学观念

教育对象的变化促使幼师舞蹈教师必需转变教学观念以适应当前幼儿舞蹈教学的需求。首先,要了解学生情况。作为舞蹈教师,面对新的生情,应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让学生大胆作出课堂评价,并提出好的建议,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并进行课后交流,做好调整教学观念的准备;其次,要摸清行业动态。幼儿舞蹈源于幼儿,也服务于幼儿。幼儿园是培养幼儿的摇篮,更是幼儿舞蹈教学实施的终端。因此,幼师舞蹈教师应深入幼儿园,了解行业发展情况,摸清行业最新动态,掌握行业教学方向,总结出转变教学观念的思路。最后,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在了解了学生情况,摸清了行业动态之后就应作出总结,调整状态并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在转变教学观念的过程中,需循序渐进,在教学过程中慢慢调整,给自己和学生制造一个缓冲期,不可操之过急,以免造成学生在心理上的突兀,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完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幼儿舞蹈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针对性对幼儿舞蹈教学成效有着巨大的作用。面对新的生情,幼师舞蹈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制定出合理的教学大纲,完善教学内容。

1.重视理论素养,促进综合能力。幼师幼儿舞蹈教学内容应增加理论方面的学习,并将理论学习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从单纯感性的动作感知和模仿,逐步提高到对幼儿舞蹈理念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以提高自身的舞蹈综合能力。建议增设幼儿舞蹈欣赏和幼儿舞蹈教学法等内容。幼儿舞蹈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重要内容。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幼儿舞蹈作品,教师作专业性的分析,并在思想上作正面的引导,培养学生体验美、感受美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幼儿舞蹈教学法是一名合格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理论知识,是对所学幼儿舞蹈知识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的系统规范和理论阐释。幼儿舞蹈教学法的完善与规范、逻辑性的强弱和体系的统一标志着幼儿舞蹈这门课程的成熟性。

2.把握基础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幼师学前教育专业两年制和三年制的并存状态,使得学生的基础差异较大,这种差异在幼儿舞蹈方面尤为明显。因此,舞蹈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学生基础差异,因材施教。

(三)改进教学方式

幼儿舞蹈教学不同于一般的舞蹈教学,它既是舞蹈技能的培养,也是审美感知的培养;既需要严谨的教学态度,更需要注重兴趣的激发。多变的空间和充满趣味的环境更有助于幼儿舞蹈的学习。在幼儿师范专科院校有很多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活动室和实训室,其空间多变,环境优越,设备先进,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所学知识,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空间资源,将原本单一的学习空间,变得丰富而机动。例如,幼儿舞蹈欣赏和幼儿舞蹈教学法的学习,可以利用学前教育专业的活动指导实训室,这是一个完全模仿幼儿园教室的实训空间,里面的环境布置充满童真童趣。这样的环境让学生在欣赏幼儿舞蹈作品时更能深刻体会作品内涵,有助于学生幼儿舞蹈欣赏的学习。而逼真的幼儿园教室布置,在学生独立试讲幼儿舞蹈课时能更真实的发挥出自己的教学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幼儿舞蹈教学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幼师的幼儿舞蹈教学的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基础差异,因材施教,完善教学内容;突破传统形式,准确定位,改进教学方式。努力使幼师幼儿舞蹈教学现状得到有效改善,从而促进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艺术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小仪.高职学前教育“幼儿舞蹈”课程设计[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06)

篇2

近年来,数字环境下音乐课程改革作为音乐舞蹈学院艺术实践教学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围绕大学生艺术团、校园戏剧创作与表演等特色学科,通过广泛调研数字化艺术实践教育教学现状,深入分析数字艺术教学改革的新动向,针对数字艺术教育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及素质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对实践性教学专业化模式、可持续发展道路、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较深入的前期调研工作与探索研究准备。项目组根据数字艺术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把握专业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主线,结合音乐学、舞蹈学等艺术学科特点以及音乐学院的办学特色,全面做好艺术实践性教学的日常工作,并在团队建设、制度完善、理念创新、作品创作、策划组织、排练演出、宣传总结、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大胆的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两年,先后建立三个数字艺术实践性教学基地;创办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学生艺术团;成功申报两项校级特色学科建设项目;独立完成著作四部;创作完成具有地方艺术特色的原创性音乐作品十余套,舞蹈作品十余部;组织三场专家学术报告会;完成各类艺术实践教学活动四十余场次,其中大型艺术实践活动十二场次;组织完成教师专业汇报、学生毕业汇报音乐会十一场次;修该、制定、完善音乐学院教学管理、实践教学、大学生艺术团等相关规章制度十余项;成果完成人公开发表相关科研论文44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5篇,并完成科研、教改项目八项;同时,成果完成人在国家、省市各级艺术展演、文艺汇演、公益义演和各项专业赛事中屡获佳绩。

数字环境下音乐课程改革创新实践的基本框架是:以音乐舞蹈为主干,发挥与美术学、舞台美术、戏剧学、数字媒体艺术、灯光音响、化妆造型等相关学科交叉优势,凝聚学科群合力,立足陕西,面向西部,努力建设具有特色、优势、高水平的音乐舞蹈学科群,促进学科平台建设、科学研究及创新人才培养。艺术实践活动是高等院校教育机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大学生艺术实践又包含很多的内容和运行环节,努力做好高校艺术实践研究,主要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学生数字化艺术实践活动的策划;二是大学生数字化艺术实践活动的运行与完成;三是大学生数字化艺术实践活动中的信息反馈与专项研究。第一方面加强数字化艺术实践活动团队建设,加强大学生艺术实践活动方案的策划。第二方面,立足陕西,注重西部艺术教育特色优势,考察了解艺术实践基地及地方艺术相关部门的联络。第三方面总结数字艺术活动策划经验,为广泛开展艺术实践奠定基础,为与更多的省内外以及国际间的友好交流艺术实践活动创造更多更广阔的机会。从舞台实践出发,旨在培养“教”、“演”、“研”相结合的复合创新型艺术人才,去研究艺术的表演和呈现,去发现和创造新的艺术作品,同时,又从生活现实出发,从历史风土人情出发,去探究艺术品的根源和本真,为舞台实践中的表演艺术与原创性艺术作品的研究提供依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有:

第一,注重实践技能,增加艺术实践课程比重。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是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两种基本课型。理论课一般包括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以及普通文化课;实践课主要包括艺术实践、技术实习、技能实训等课程。理论课程的学习目的旨在加强人文素养、较好地掌握全面素质和文化素养;实践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际舞蹈表演能力,以及培养职业应用技能。两类课程互为补充,各司其职,共同为培养音乐专业实践能力较强的专门人才服务。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普遍较弱,造成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比较好,但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比较差。为改变这一状况,我们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强化了实践课程建设,形成了包括实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制度在内的的实践课程新体系。在做好基础课程教育的同时加强实践课程的巩固。现今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是无限的,如能在讲完理论课程后穿插些能为理解理论课程制定的专题项目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中体会乐趣,在乐趣中体会学习。

第二,创新课程体系。“学科专业课程”模块,根据精炼、精简、严谨、创新的原则,设置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限选课程、专业任选课程。该类课程设置反映本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增设必修课程“创业基础”。“教师教育课程”模块,突破开设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科教学论“老三门”课程,增加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外中小学教育比较” “教师职业道德等课程”、“教育政策法规”、“中学班主任工作”等课程,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特别要将优秀中小学教学案例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信息技术的新成果。通过教学见习、课堂教学观摩与实训、毕业实习、毕业综合实践报告、社会调查,音乐采风等环节实施。教育见习课程安排于1-6学期,每学期1周,教师职业见习主要是到实习基地见习,包括观摩教学环境,见习班主任工作,见习教学工作等。教育实习延长为1学期,包括:顶岗实习,校内实训,暑期调查报告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身心与中学音乐教育事业保持“零距离”接触,从而完成“零距离”对接,使每个学生都能认真投入到中学教师职业角色的历练中。教师职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改革的趋势是逐步增加实践课时量,以第7学期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为主要形式,采取集中与分散并行的模式。

第三,积极搭建试讲试教与舞台表演平台,确立多样化“师范性”实践机制。基础推进平台以“周末音乐会”、专业学习汇报演出与年级音乐会为主要形式。音乐舞蹈学院自成立以来,每年均要举办专业学习汇报音乐会、毕业音乐会与年级音乐会,已经形成常态管理机制。通过以校内外专业竞赛搭建风采展现平台。学院定期举办各类竞赛活动,如原创作品大赛、教学技能大赛、“三笔字”大赛、课件制作大赛等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建立更为有效的社会评价机制,就各专业包括音乐学专业师范生就业情况展开广泛调研,充分掌握我校音乐学(师范)毕业生在中学教学的基本情况,听取中学用人单位及学生家长的意见,及时反馈、总结来自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的评价。建立长期有效的反馈、评价、更新改进的程序和机制,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我校音乐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数字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学习、环境构建的新型工具、媒介和方法,已经充分融入到音乐教学的各个层面,高校音乐课程改革亟待在数字化信息技术运用和实践创新上不断提高,让数字化音乐环境成为音乐教学最强大的认知工具。在构建音乐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新型音乐教学的重要要素逐步成为先导,因此,更快更有效的数字环境音乐课程改革的创新实践,是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需要得到充分重视并积极实践和探索。

篇3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有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目前许多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绝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完全胜任高职高专学前教育对技能培训的要求[5]。

2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构建

2.1课程目标的制订

相关研究认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目标的制订既要顾及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幼教专业人才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不同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6]。五年一贯制的培养目标是“博专结合、理论适用、技能熟练、实践见长”[7]。可见,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目标是在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形成过硬的专业技能,能够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

2.2课程内容的确定

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应根据学生现有水平以及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职业要求而调整和制定,要避免设置过于繁难而实用价值不高的内容,要使学生学到最有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形成过硬的专业技能。2.2.1在理论课程方面,开设一些最新的学前教育理念和动态的科目诸如《当代幼儿教育新理念》、《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国内外幼儿教育发展趋势与动态》、《幼儿教育法规政策》,这类课程固然很重要,但是这些内容比较抽象晦涩,没有必要单独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可以通过讲座或报告的形式来进行。2.2.2最能体现师范性和促进儿童发展的课程则要开足,并要给予足够的课时。这类课程主要包括下面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幼儿卫生与保健、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组织与管理等。这是专业课程中的理论基础课,是所有课程中的重点。第二部分是幼儿健康教法、幼儿语言教法、幼儿社会教法、幼儿科学教法、幼儿艺术教法五大领域教学法,幼儿文学、幼儿游戏、幼儿英语以及包括音乐、舞蹈、美术、表演等艺术素养培养课程等。这一类课程的教学,要特别注意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教法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属于教法系列。一般安排在专业基础课诸如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等专业基础课以及教育见习两周之后进行,语言教法和音乐教法在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学习,科学教法、社会教法、健康教法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学习,各开一学期,每周2学时,17周共34学时。总的来看,五大领域教法课程开设时间相对集中、课时偏少,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化教师所讲的五大领域的教法知识,也很难从专业理论知识上升为专业教育能力,直接导致他们实习期间制订教学目标、选择教育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时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力不从心的情况。因此,五大领域教法课程教学时间要适当延长,以让学生不仅掌握五大领域教法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且具备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第三部分是技能教育课程。这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八会”:会说、会写、会画、会唱、会弹、会舞、会做、会用。主要包括教师口语、儿童故事、书法、儿童简笔画、乐理视唱、儿童歌曲创编、电子琴、钢琴、舞蹈、手工制作等。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得一定的弹、唱、说、跳、画、做、演等艺术表达能力。这类课程在课时上要切实保证,在教学上要注重实效。专科学生尤其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因为他们以后就是一线幼儿教师,最重要的首先要能够组织幼儿园一日活动,因此要增加学生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要在课程体系上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的实践活动安排,以使他们把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对于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个体系中的核心应该是“实践性特色训练”。2.2.3课外活动。包括有计划的专业汇报展示如手工展、儿童画展、实习展,专业汇报演出如舞蹈期末考试、毕业汇报演;不同年级或不同班级或不同寝室间的专业擂台赛等;也可在课后的能力课上让学生练习和巩固“两字”、儿童画、儿童故事等。2.2.4开设实习和面试指导课程。尚无实践经验的准幼儿教师在独自面对一群活泼好动的孩子或经验丰富的幼儿园领导、招聘人员难免会感到紧张。因此,我们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园长、教师或面试专家开设一些专题讲座,这样可以丰富准幼儿教师的实践经验,也可以加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2.3课程实施的改革

我们知道,对于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技能教育课程非常重要,而技能教育课程主要通过“实践性特色训练”的方式予以落实。这个“实践性训练”至少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础性训练。主要是学前教育专业所必需的基本功训练。这项训练应该涵盖音乐、舞蹈、绘画、说话等几大方面。并要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这是基础的基础,此类训练必须带有强制性。第二,模拟训练。这类训练主要在课堂上进行,由任教老师进行主导,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参加。包括课前5分钟小表演、教学小竞赛、教学试讲等;也可充分利用微格教室进行模拟教学训练,这样使学生有机会全面了解自己的教学能力,借此分析和评价自己在新课导入、课程结构、语言表达、身体姿势、结束总结及多媒体设备使用等方面的表现,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教学能力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和进步。第三,重新制订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方案。首先,要明确见习和实习的内容和具体要求,改变过去那种“去了就行”的应付状态,必须严格按照具体要求来要求和考核,以提高见习实习的效果。其次,增加见习和实习的次数以及每次的时间,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和了解幼儿,熟悉幼儿园一日教育教学活动的流程和内容以及五大领域教育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及组织要领,帮助学生把专业理论知识更好地转化为专业能力。具体做法可以是:将教育见习的总周数增加到六周,分别安排在第二、四、六学期进行,使学生通过见习逐渐深入地了解幼儿园的基本情况、幼儿的身心特点、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流程及组织要领、工作特点等。同时,调整教育实习的安排,一是在第五学期增加一次为期两周的小实习,这次实习只要求学生上一堂课,组织一次幼儿活动,它属于尝试性的,让我们的学生通过这两周的实习,找一找做幼儿老师的感觉,体会一下幼儿园、社会、家长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二是第七学期的实习至少6周,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熟悉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流程,并且基本上能够独立组织幼儿园一日活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需要依托一定的教学资源,比如场地、设施、教育基地等。良好的硬件设施和职业氛围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情感和职业心理,发展专业技能,提升专业能力。实训基地主要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包括育婴实训室、蒙氏实训室、感统训练室、琴房、奥尔夫音乐教室、舞蹈室、美工技能训练室、语音室、微格教室、多媒体教室等。校外实训基地包括幼儿园、各种培训机构等。同时,要克服普通专科学历教育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建设一支双师型与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这是学前教育专业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可以以教师讲授为主,但也要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以使学生从理论上升为实践;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形象、生动等优点组织教学活动;可以利用现场示范、音像示范等方式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也可以采取感知、反馈、训练相结合的方式。

2.4课程评价的改进

篇4

关键词:少儿舞蹈;教学;舞台表演;重要性

随着舞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舞者逐渐走向艺术舞台上。舞台表演可以有效为学生提供表演练习的平台,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可以有效满足学生的艺术所需。但是从当前少儿舞蹈教学发展情况来看,形势不容乐观。基于此,文中主要对少儿舞蹈教学中对舞台表演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一、以心理学视角为切入点分析舞台表演在少儿舞蹈教学中的价值

在开展少儿舞蹈课程教学过程中,身为学生,所有舞蹈理论知识的累积、舞台表演技能的提升、面部表情的到位,在舞台中表演才是最佳的检验方式[1]。身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舞台表演才是整理总结教学方法的最佳渠道,舞台表演也是学生检验自我舞蹈练习成果的主要场所。通过大量实践结果证明:舞台表演可以为学生提供诸多表现自我艺术创造能力的机会,而在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一直与教师在一起,此种发散性思维是无法被有效激发的。在实际进行舞台表演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我舞蹈潜能,并展示出之前没有展示过的表演潜能。在与观众进行语言交流^程中,学生可以很好掌握舞蹈表演技巧,并将其技巧合理内化融入至下一次舞蹈表现作品中,运用大量肢体工作或语言去感染观众。在实际表演过程中,学生会对舞蹈表演活动不自主产生一种责任感,在演出结束后,受众群体对舞蹈表演的称赞肯定,会使学生产生轻松、满足的感受,且所有想法都是出自内心的,此种表演会随着表演情绪的变化,为学生带来持续不断的感动与欣慰感,促使学生产生“永远在舞台上表演”的理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舞台表演在少儿舞蹈教学中具备不可取代的教育价值。

二、舞台表演有利于积累学生舞蹈表演基础,帮助学生挖掘舞蹈动作与情感间的内在关联

从现有调查结果显示,许多教育院校选择将课程教学放在核心位置,认定舞台表演既耗费时间精力,还浪费金钱,影响课程教学进度,因此对舞台表演或者是实训演练一致秉持不看好的态度,甚至部分学校选择直接放弃舞台表演这一环节。但是经过实践教学发现:舞台表演与舞蹈课程教学并不是对立的,尤其是舞台表演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舞蹈技巧。学生借助大量的舞台表演,发现课堂学习中存在且被忽视的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舞台表演与课堂教学两者并不冲突,且舞台表演与课堂教学两者间存在相互作用、互相促进的关系,两者皆是提高学生舞蹈能力的途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只关注课堂练习,重视动作教学,虽然学生的舞蹈动作十分规范,但是却严重缺乏动作情感很难感染观众,其中最为关键的原因就是:学生缺乏一个展示自我练习成果的舞台,缺乏一个释放自己的平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完成不了下腰动作的问题,但是在汇报表演中,学生却都可以轻而易举完成他们在课堂中无法完成的动作,这也正是舞台表演的魅力所在[2]。

三、舞台表演有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思维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而舞台表演则可以为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提供一个优质的平台。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个汇报晚会,由学生全权负责。学生要想保证汇报晚会的顺利进行,这并不是简单的一件事情,主要包括活动的策划、节目的挑选、配乐选择及所有节目的审核排练等,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繁琐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积累过程,所有预料不到的精彩节目会出现在教师的眼前,即便是教师课堂教学中讲学的作品,结合学生的大胆改编,舞蹈作品都会焕发不一样的韵味。舞台中任何一个作品,学生都经过了大量的思考分析,每一个舞蹈动作的设计都倾注了学生无数的心血。学生的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就是借助舞台表演来进一步证实自己的能力,通过汇报表演将自己所有才能与想象力带到顶峰。因此,教师必须要正视舞台表演的教育价值,通过有效观看学生的表演作品,教师也会得到许多创造灵感,有效带动师生的共同进步。

四、少儿舞蹈教学中舞台表演需要注意的几项

其一,在实际开展舞台表演前,我们需要事先制定舞台表演计划,不可以流于表面。其二,相关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自我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大量表演机会,有效实现“以生为本”“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目标。其中舞台表演形式是十分多样的,如:课堂中学习小组表演或独立表演、校园内舞台汇报表演、文化活动汇报表演、毕业表演等。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舞台表演作为学生学习少儿舞蹈的关键平台,舞台表演是学生课堂学习成果的有效体现。只有全面提升对舞台表演的重视,才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表演能力、创新能力、交际能力,为学生日后学习发展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视频;反馈练习;自主体悟;合作学习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逐渐风靡全球.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初起源于美国,随后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逐步试行.“翻转课堂”可使学生在家里看视频代替老师的课堂讲解,“翻转课堂”(FCM)也称为“反转课堂”,通过对传统教学中先知识传授后知识内化的顺序进行颠倒安排,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变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即指课前要求学生观看教学视频,课中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究的一种全新的现代教学模式.为此,将其尝试运用于高校体育舞蹈课堂中.

1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

1.1课前运用策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分为课前和课中两大模块,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在课前模块中做好充分的准备,具体从两个方面做起.

1.1.1教学视频的制作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现主要依赖于课前的教学视频.通常来说,学生的注意力维持时间大约为10-15分钟,为了有效提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成效,国内外学者认为,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视频应该尽量维持在10分钟左右,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充分保障学生的教学视频观看效率.[1]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其教学视频的长度也应该维持在10分钟左右,如有特殊情况也可以适当延长教学视频的时间长度.翻转课堂教学视频的制作对于普遍缺乏丰富信息技术知识的高校体育教师来说无疑是一项不小的挑战.为了提高教学视频的制作质量,高校体育舞蹈教师必须要不断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也可以在计算机教师的配合下完成体育舞蹈教学视频的设计与制作.

1.1.2反馈练习的设计

观看教学视频之后并不能代表学生已经掌握了教学视频中的教学内容,为了检验学生的教学视频观看成果,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在教学视频结尾处还应该适当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解答.学生必须要通过相关网络平台予以上传解答的问题,教师也必须要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审阅,掌握学生的课前学习状态,从而科学调整课堂教学内容.[2]如学生通过微信平台观看完“华尔兹的基本姿势”的教学视频之后,学生通过微信的评论功能解答教师提出的两个问题:(1)华尔兹原地站立的身体姿态是?需要注重哪些技术要领?(2)华尔兹的重心升降技术需要注重哪些技术要领?因微信具有姓名显示功能,所以教师可以及时地掌握每一位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

1.2课中运用策略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前运用虽然重要,但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课中的运用同样不可小觑.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高校体育舞蹈课中教学需要把握好四个方面.

1.2.1课前视频教学内容的回顾

课前教学视频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灵魂,不能让学生仅仅只是在课前观看结束之后就草草结束.在正式的课堂教学导入阶段,教师还需要带领学生对课前教学视频进行一个简要的回顾.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使学生能认真地对课前教学视频进行回顾,对于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2.2基本的体育舞蹈技能练习

体育舞蹈有别于一般的理论课,它是一项非常注重运动技能练习的课程.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前教学视频内容的回顾之后,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课前教学视频中基本的体育舞蹈技能进行练习.如在执教“华尔兹的基本姿势”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进行华尔兹基本姿势的示范,然后要求学生独自进行练习和体悟.经过反复的几轮练习,使学生对于华尔兹的基本姿势有所掌握.

1.2.3有效的自主体悟及合作学习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是学生在课中学习阶段必须要对相关的重难点问题进行自主体悟和合作学习.[3]自主体悟有助于学生发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合作学习对于解决问题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在高校体育舞蹈课教学阶段必须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自主体悟与合作学习.如引导学生对华尔兹的基本姿势练习完毕之后,要求学生对自身在练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练习难点进行思考,然后再与同学一起进行讨论,合作学习,相互之间借鉴经验,最终有效化解自身在练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难题一时无法攻克时,教师要适时介入,给予学生一定的启发和指导

1.2.4有效评价及精心的结尾设计

在课中教学阶段,教师除了要把握上述几个重要教学步骤之外,还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教学评价.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评价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评价没有太大差异.通常由教师评价、生生评价、自我评价三种方式组合而成.如执教“华尔兹的基本姿势”一课时,学生经历完自主体悟与合作学习之后,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对本节课中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然后要求生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性的评价.课堂结尾阶段最为重要,必须要精心设计,并要求学生在课后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对相关的体育舞蹈技能进行巩固性练习.精心的结尾设计对于提高翻转课堂教学效率非常重要.

2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若干建议

教学实践表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于高校体育舞蹈课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积极性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为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更好地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特提出如下建议:

2.1继续学习翻转课堂教学理论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较新的教学模式,要在高校体育舞蹈课堂中真正有效地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体育舞蹈教师必须要不断地继续学习翻转课堂教学理论的学习,边学习边实践,探索、总结出更符合学生需要的、符合高校体育舞蹈教学需要的“变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4]

2.2教学视频的制作应精益求精

课前教学视频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运用基础,鉴于高校体育舞蹈教师在教学视频制作技术方面所存在的天然缺陷,高校体育舞蹈教师必须要继续学习相关的教学视频设计和制作技术,进而让翻转课堂教学视频的制作更加的精益求精.为了更好地打造翻转课堂课前教学视频,应发挥团体的力量.该团体可以由体育舞蹈教师、计算机教师以及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有较高研究造诣的专家和学者组成.这样,课前教学视频的制作一定会呈现出更高的质量,满足学生体育舞蹈学习的需要.

3结语

国内关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和研究越来越多.作为高校体育舞蹈教师,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与普及过程当中,要勇于实践,勇于探索,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舞蹈课堂中更加有效的运用,不断提高高校体育舞蹈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锐;王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和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4(5):26-32.

[2]朱伟丽.基于翻转课堂的文检课教学设计[J].图书馆杂志,2013(4):87-112.

[3]张震.MOOCs平台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设计[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71-73.

篇6

关键词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技能;教师队伍;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6-0026-02

1 研究背景

自2001年11月教育部下达《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来,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便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中提出了“四项改革,六项创新”的十大任务。其中,“六项创新”就包括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即聘用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落实教师在职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着力提升学校校长和领导班子成员的能力。由此可见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和决心。

2010年11月21日,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办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但由于当前学前专业办学准入涉及不同类型和层次,特别是很多学校虽然设置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力量却从其他专业调配而来,没有钢琴、声乐、舞蹈专用实训室、玩教具及手工制作实训室、音乐游戏及幼儿活动设计课实训室、稳定的幼儿园实践基地,或者实训室规模不健全,等等,因此很难培养出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具有相当实力和数量的学前教育专业领域的专家,离不开涉及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的专业技能教师队伍,专业技能课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创新。

2 研究内容

大连商业学校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学校代表,2005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普通中专,同年被市政府确定为大连市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基地。2011年被教育部列为国家级示范学校建设行列,2012年学前教育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第二批示范校重点专业。在近两年的示范校建设中,学前教育专业在专业技能教师队伍的共同努力之下摸索了一套集人才培养、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实训室建设为一体的创新之路,在同行业中的办学处于龙头领先地位。本文针对师资队伍建设这一关键点,从专业带头及骨干教师培养、“双师型”队伍建设、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专业技能教师复合能力提升四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证和阐述。

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课程目前包括理论课和技能课两种课型。其中,理论课包括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活动设计;技能课包括手风琴、钢琴(幼儿歌曲即兴伴奏和弹唱)、声乐(幼儿歌曲发声及演唱)、美术(幼儿手工和玩教具制作)、舞蹈(幼儿舞蹈创编)、讲故事五项基本技能。无论是理论还是技能,都要求教师除必须具有完善的专业技能、全面的专业能力、完整的专业素养、良好的情意修养外,还应当具备终身学习、自主发展、反思研究、改革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培养学前教育专业领域的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对顺应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满足学前教育师资不足,解决“入园难”问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终身学习、自主发展。专业技能教师大都来自本科师范院校的毕业生,针对这些年轻的青年教师,他们需要在积累几年的工作经验后,带着教学中的问题选择攻读研究生学历层次,进入继续教育学习中,在边学习边教学边研究中逐渐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技能,丰富和创新自身的教学经验,使青年教师成为专业领域的骨干教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恰恰需要这样有青春、有活力又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团队。

作为专业技能领域的教师,应时刻保持在本专业领域积极发展的头脑,包括论文写作能力、科研能力、课程改革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专业领域立于不败之地。此外,定期参加学前教育的专业培训,挂职到幼儿园锻炼,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积极总结文字材料,收集课堂教学实录,等等,都可作为自主积极良性发展的前提。

2)反思研究、改革创新。专业带头人的选拔一定要聘请学前教育领域优秀的专家学者,这些专家学者来自于教学一线阵地,根据他们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来反思幼儿园师资职前学习时应掌握的知识技能,专家学者定期到幼儿园开展专业知识讲座,并且选择示范性幼儿园作为职前学生的实训基地,在实践与教学中通过反思研究产生新经验、新思考、新创造。

双师型队伍建设 “以创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机制为突破口,以校企合作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为保障,以教师队伍数量补充和能力提高为重点,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这是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中提到的关于“双师型”职教师资的大力发展。那么,什么叫“双师型”教师呢?国内很多学者都对此展开过广泛研究,目前有“双证书”说、“双技能、双素质”说、“双学位、双职称”说等,归纳起来就两种含义,即在专业化教师培养中要求:1)必备能力(技能、证书、素质);2)拓展能力(技能、证书、素质)。实际上要求每名专业教师要具有“多条腿”至少“两条腿”走路的能力。

大连商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国家级第二批示范校建设的重点专业,具有国家高级育婴师、早教师、心理咨询师等双证的专业教师已达到85%,学校提供了很多培训机会,包括国家级“职业院校骨干教师”培训、“学前教育教师”培训,市级“奥尔夫音乐游戏”教学培训、“美工制作”培训,等等,并取得了继续教育类的培训证书,目前多名专业教师已经成为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的专家。此外,聘请示范幼儿园的教师到学校来,面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展教学观摩活动,聘请示范幼儿园的园长到学校对职前学生进行实习指导,通过“校园合作、共进共赢”来发展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实践理论,改革创新思维。总之,多维度、多视角拓展本专业领域教师的专业能力,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支持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提升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完成一大批“双师型”教师培训,聘任(聘用)一大批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教师。2005年,中等职业学校生师配比超过了21:1,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仅占52%,从企业来的兼职教师数量就少之又少,这很难满足目前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目前,就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而言,中青年教师占据大比例,虽然这部分教师年轻有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掌握专业技能的能力也很强,但是,他们专业技能的教学经验不足,没有幼儿园教学经历,职称结构以中级职称为主、学历结构以本科为主,导致专业教学与职业培养的视野“双重”缺失。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要求当前职业教育专业教师的配比越来越呈现多元化趋势。

大连商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在示范校建设中发聘书聘请大连新月幼儿园、大连北大幼儿园、南山幼儿园、沙河口区少年宫幼儿园等多家示范幼儿园园长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不仅自己是学前领域的专家,还很善于育人,他们品质优良,能够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影响、潜移默化地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培养遵守职业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的好习惯,并按照幼儿园标准和规范培养学生,使学生热爱所学的专业,时刻以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这是面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前培训的教学形式。总之,学前领域兼职教师的聘用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复合能力提升 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复合能力的提升,主要包括专业化教师复合能力的提升。这种复合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1)定期进行专业技能的大比武或展示,教师的技能水平对学生而言是起到榜样的作用,学生在观赏教师的技能比赛或展示过程中,对自身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提升都会起到激励和潜移默化的作用;2)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如PPT课件制作、Flas制作,音乐教师还要会应用打谱软件进行歌曲创作等,这些能力的掌握有助于专业教师教学和实践能力的提升;3)进行说课或(讲课)比赛,过硬的专业技能配合信息技术的熟练应用,都极大地展现了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这是职业教师从业资格的基础认定;4)定期、分批到幼儿园参加挂职锻炼,内容包括了解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方式、规章制度、幼儿年龄特点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专业技能,通过发现问题、反思研究,改革和创新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得到长期稳定发展。

3 结束语

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大连商业学校作为大连市现代服务业教育集团的龙头学校,自示范校建设以来一直在积极改革和创新职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学前教育专业作为示范校的重点专业,应努力寻求一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比如:1)制定中职学前专业双师型教师统一认定标准;2)建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目标考核体系;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4)加强学前专业教师进入幼儿园实践基地建设;5)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和专业化培养体系;6)完善在职教师培训和实践锻炼机制;7)完善聘用幼儿园兼职教师发展政策;等等。

以上是示范校建设中关于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研究浅论,限于篇幅有限,未能更加详细地加以论述,希望专家和同行给予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吴全全.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认识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篇7

【关键词】高职高专 音乐专业 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22-03

实践育人是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它代表教育管理机构和教育者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师资教学水平中发挥实效作用。教学过程中的理论知识要通过实践得以验证,它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高职高专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是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服务区域发展,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勇于开拓创新意志,具备就业创业能力,肩负社会责任感,理论基础牢固、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音乐人才。根据这一培养目标和音乐专业特点,实践教学模式、方法、形式在高职高专音乐专业教学过程中必然占据重要位置。如何在教学中真正实施实践育人是当下教育者面临思考的问题。本调查研究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出指导性建议。

一、研究对象和调查方法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的决定,让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顺利、有效地实施实践育人,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本研究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的教育与表演专业历届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情况,在校学生课程学习、实习实训的状况进行分析。

本研究采用查阅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座谈会调查、全面调查、跟踪调查、个案调查、现状调查、原因调查的方法。通过文献资料查阅、现状调查的方式,了解当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专业开设课程中实践环节占有比例、教师教学中实践性内容占有比例、教学过程中开展实践性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情况。通过全面调查和原因调查的方法,掌握目前实训与实践基地的建设情况。采用问卷调查、跟踪调查、访问调查及个案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创业状况。采用座谈会调查的方式了解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的情况。

二、调查方式与资料整理

本研究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调查:一是从现有的资料中入手,整理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二是通过测试、问卷、观察、访谈的方式,有目的地设计有关问题,以集中测试的形式,统一发放问卷,立即收卷,在整理谈话记录中,有条理地归纳数据。应用SPSS软件对实践育人状况的数据进行分析,对实施实践育人各个环节中相互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做出分析,建议可行性的方案。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当前高职高专音乐专业课程学时设置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音乐教育专业必修课程进行统计、制表、分析(见表1),发现音乐表演专业选修课程共计20门,包含实践学时的仅有6门,总学时占有率为 27.7%,14门课程设置有理论学时,总学时占有率为72.3%,根据音乐表演专业设置的定位,为基础音乐教育、基层群众文化单位、大众音乐文化传播等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基础音乐人才。因此,所开设的课程中应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如理论课程“中学音乐教学法”、“民族民间音乐”、“乐队编配”、“艺术概论”、“中外声乐作品赏析”、“电脑音乐制作”、“声乐基础理论”、“多媒体课件制作”、“论文写作”、“意大利语音”、“声乐教育理论”、“中小学声乐教学”、“中外歌剧欣赏”、“西方现代音乐概述”,教育者在完成理论知识的传递的同时,通过课程实践学时,让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实践中,让学生顺利完成知识转化为能力。如“电脑音乐制作”课程,需要学生掌握电脑操作的要领,灵活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学习与操作同步,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掌握各种五线谱、简谱的制作,简单歌曲伴奏与乐曲音乐的制作。再如技能技巧课程“电子琴”、“手风琴”、“牧童笛和少先队鼓”、“键盘和声与即兴伴奏”、“流行音乐演唱”,更应该增加实践学时,让学生以独唱、独奏、独舞、重唱、重奏的形式在课堂中增加表演、实践的机会,为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音乐教学能力进行铺垫。

(二)高职高专音乐技能大赛反映学生“实践能力”缺失的现象。通过观察法分析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选派参加第五届广西高职院校技能大赛键盘乐器演奏赛项的比赛经过与结果(见表2),我们发现参赛选手的音乐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是影响选手最终排名获奖的关键。赛事考查选手在乐曲演奏、听音测试、伴奏编配排演方面的能力,这三个模块与学生平常学习的专业课程息息相关,包括“钢琴”、“钢琴综合赏析与教学”、“中外音乐史及欣赏”、“视唱练耳”、“乐理”、“键盘和声”、“钢琴即兴伴奏”、“声乐”。获得第一名的选手,在每一个分赛项中都保持排名前二的水平,而获得第十名和第十一名的选手,虽然乐曲演奏成绩排名在第五名和第八名,但是在听音测试、伴奏编配排演的分赛项中成绩靠后,影响了最终名次。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学生的专业演奏技能而忽略音乐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加大实践力度,通过实践途径增强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三)高职高专实践演出师生参与度存在“低下”现象。通过相关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绘制了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3下半年音乐厅使用的情况(见表3),音乐系在校学生人数为511人,现有专业教师人数为47人,根据以下数据我们得出学生参加音乐会的比例为71.4%,学生观摩音乐会的比例为272%,教师参与指导音乐会的比例为78.7%。举办音乐会是实施实践育人活动的形式之一,通过音乐会,让学生在舞台上充分展现自己的音乐专业水平,经过反复的舞台实践,让学生克服表演中“怯场”的心理,增强自信心,促进学生之间协同创新的意识,因此,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会演出,让学生参与率达到100%,教育管理者应该支持专业教师辅导学生举办各种音乐会,让指导教师参与率达到100%。

(四)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实训、实践基地建设“滞后”现象。具体如下:

1.校内实训、实践基地。通过实地调查、数据筹集和整理,制作了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校内实训室一览表(见表4),分析该表,钢琴实训室有122间,生均占有率是23.9%,平均两个学生占有一台钢琴练习,电子琴实训室有一间,配备30台电子琴,平均四个选修学生占有一台电子琴练习,舞蹈实训室4间,满足了舞蹈小组课的授课与练习,民乐实训室33间,为学生学习民族乐器提供充分的保障,综合演艺厅为各种音乐会及舞台实践提供硬件设施与平台。然而,这些实训室的硬件设施较为落后,都是建设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实训中长期使用这些设备,造成磨损和消耗,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原有的实训设备早已不适应现在的教学,比如综合演艺厅的三角钢琴,原来配备的是YAMAHA,经过15年的消耗,已经是伤痕累累,在硬件设备落后的情况下实施“实践育人”,势必影响其效果。

2.校外实训、实践基地。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校外建立了实训、实践基地(见表5),包括文艺团体和学校。建立校外实训、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实训、实践的机会,解除了学生实习困难的忧虑,为学生搭建了实现“知识转化”的平台,同时解决学生创业、就业难的问题。从表5中分析,校外实训基地建立的量过少,只能为少数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实训的科目涉及的专业范围较窄,学生实践不能完全实现专业全面化。

(五)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学生创业、就业能力“薄弱”现象。学生创业、就业的情况,我们采取了跟踪调查法和寄发调查问卷的方式,着重从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道德品质、工作能力、继续学习能力等14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有目的地选择各类用人单位进行调查,主动与单位领导、业务主管人员联系,以问卷形式请用人单位填写介绍毕业生基本情况,以访问调查的方式、座谈会方式详细了解各单位毕业生情况,以个案调查的方式选择部分毕业生进行谈,了解其在用人单位表现情况,以及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走访了58个用人单位,共发放《用人单位对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历届毕业生质量评价表》280多份,共收回了262份。分析评价表的数据,82.32%的用人单位对学校的毕业生在思想素质方面感到比较满意,18.32%的用人单位对一些毕业生频繁变换工作岗位持不太敬业的态度。25.33%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能力持不满意态度,认为他们在工作岗位适应力上表现出工作效率低、独立处理工作问题能力差、缺乏协同创新的钻研拼搏精神。用人单位提出的建议,反映了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学生创业、就业能力“薄弱”。

(六)高职高专音乐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单一”现象。高职高专音乐专业以实践育人理念建立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彰显音乐专业特色,开展多元化、全方位的教育实践活动,实施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工作实践能力。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专业的专职教师,同时具备“高校教师资格证”和职业工作证(演员证、编导证、灯光音响工程师证)的人员寥寥无几,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具备双证的教师占有率为25.3%,出现了教师队伍建设“单一”的现象。

四、建议

(一)深刻理解实践育人的哲理深邃。实践育人代表一种教育理念,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与能力,教育者通过实践途径,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能力培养,实践不是教学过程中的环节和组成,它是教育本质的特征,教育必须在实践中进行。实践育人代表创新的教育思维方式,它立足于受教育者参与的实践活动,探究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而实践育人的教育思维方式必须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实践育人代表一种教育模式,教学中各种理论知识的掌握需要运用实践平台得以检验,让主体与客体的教学关系得到融合,让教学中理论与实际得到统一,让理论知识与行动实践同步进行,实现“知行合一”,推行校地和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二)创新“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种先进教学理念的展开和应用,需要借助于教学模式来实施,它是教学结构与过程的相对定型化,是反映客体认知事物需遵循客观规律,是联接教育活动中理论与实践相交替与融合的桥梁。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高职高专音乐专业教学应该结合市场人才需求,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知识+能力”、“演学结合”、“理论+实践”、“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在创新“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高职高专音乐专业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将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对接,把工作过程及要领融入教学中,创设让学生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环境,以提高学生实践技术的能力、教学中组织学生到一线工作岗位,深入观摩、学习工作内容,总结工作案例,展开案例实践教学活动。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实施互动式、研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微课、慕课、网络课程、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

(四)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是高职高专音乐专业顺利开展“实践育人”的有力保障,我们应该以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为核心,把用人单位请入学校,建立校企共存、产教融合的实践实训基地,积极与用人单位深入合作,结合音乐专业特点和行业发展,共同建立校外实践实训基地,解决学生实习困难的问题,通过“顶岗实习”、“创岗实习”减轻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强化校企协作,推动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养的一体化育人方式。

(五)建设“双师型”的教师教学团队。教学质量的优劣是学校办学前景的关键,人才培养是否合格关系到学科专业结构的存亡,优质的教师教学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实施“实践育人”,必须建立专业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选派教师深入行业进行短期实践与锻炼、参加行业培训与资格考核,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占有率,常年外聘专业教授、行家,通过专题讲座、课堂教学、实习指导、实践指导的形式使教学活动变得多样化。

【参考文献】

[1]卢婷婷. 高职高专钢琴教学改革探微[J].广西教育,2014(9)

[2]王军,覃海英,张群生,周运金.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自我评价调查研究[J]. 广西教育,2014(9)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研究项目(JGA298);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研究项目(2014JGA288);2015 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

篇8

平面设计最开始就是做文字,利用文字来传达要告知的内容,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代,各个商家绞尽脑汁来扩展自己的市场。大量利用色彩、图形、结构、人物、卡通等组合起来的图画正在逐步适应大众的品味。如何设计才能更好的让图形搭配文字呢?最重要的就是设计主题要明确,可以用简单的文字表达。例如,红牛饮料的广告就突出了其能量的主旋律,选择了两头公牛相撞的瞬间,利用我们学生的头脑风暴其实也可以想出其他有巨大能量的事物,例如蘑菇云等。接下来就要从列举的事物中选择出同主题最接近的。用图形来反应主题信息,达到表达情感的目的。中职学生需要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增强视觉感知能力。艺术无国界,例如奥运五环就表达出五大洲人民团结一起的核心思想。视觉感知不仅仅表现在静态的图片,也可以从动态的事物里体现,例如舞蹈。培养方法可以是古诗词鉴赏、美图欣赏、读书等。

教师进行平面设计教学,没有可以遵循的固定教学模式,利用单一的理论不能满足市场多变的需求。平面设计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灵活、不确定、复杂等。教师的示范性教学可以采用一种或多种模式,但是学生仅仅掌握课堂教师的方法是不够的,必须能够推陈出新,从新的视角来观察同一个事物。中职教师可以考虑使用“以点带面,以面凝点”的思想来进行实训课程的教学设计。即从一个点展开,让学生去创造一个平面,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畅意发挥来实现能力潜移默化的提高。例如,教师给学生留一个M字母的创意设计,学生可以按照教师讲授的技巧进行拓展,每一位学生进行3种变幻,那么一个班级50名学生的话就会有150种答案,这样就形成了“由点带面”的教学。教师也可以给学生看一个成语小故事的图画,让学生总结其中要说明的含义,这个过程主要有学生对图画的构造原理、色彩搭配、审美分析、计算机软件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考察。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强调讲解基本技能,之后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锻炼学生创造力。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必然会有心理活动的参加。人们一般都是首先从事物的外在产生直观感觉,在分析、产生美感和喜爱之后才会做进一步的研究并做出行动。中职学生各个能力也有差异,教师应当注意到差距的存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出不同的要求。要提高学生平面设计技能,不可以进行简单的重复示范和练习,应该在每一个步骤教师都讲课到七分,留下三分给学生自由想象,设计本来就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把握教学难易就如同雏鹰学飞,只有母鹰将孩子推下悬崖,雏鹰才能振动翅膀实现翱翔。

中职教育实现学生的平面设计教学任务,要区别于市场上的短期讲解。学校教育要更加注重现代化计算机软件的操作使用,不仅要有技能实训,也要有综合审美能力的提高。市场上的短期讲解只是一款计算机软件就可以,例如PS等。要进行更高层次的进步需要有学校更为系统的理论学习。平面设计教学中会设置大量的强化实训,通过该有力途径来充分锻炼学生的设计技能。设计能力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思维能力上,那又如何擦出思维火花呢?这就要求中职教师能合理地设计每一个课题,一步一步来实现教学目标。任务是给定的,可是设计结果可以千变万化,灵活多样。对于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可以进行额外的扩展延伸,激发学生更大的想象力。每一件优秀的作品,都是作者辛苦汗水的结晶。学生获取平面设计的技能必须通过自身的探索和实践。学生在进步的过程中必定会有各种困难,中职教师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鼓励和肯定。利用感化、引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刻苦钻研、不屈不挠的设计精神。

当前,中职学校的平面设计课程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和困难,其解决都要教师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本文作者:崔子燕 单位:河北省衡水技师学院)

篇9

摘要:艺术知识和艺术技能是幼儿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重新架构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调整艺术教育课的比例;激发学生学习艺术教育课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艺术教育课重要性的认识;改革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课的教学,提高艺术教育课的教学效益;能够培养出既有较高综合素质又能够适应幼儿园艺术教学活动的“应用型”、“艺术型”的幼儿教师。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基本策略

艺术知识和艺术技能是幼儿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在幼儿园的艺术教育中,幼儿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艺术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技巧,否则就无法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目标也就无法实现。因此,为幼儿园培养专业化幼儿教师的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的艺术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方能提高其综合的从业能力。

笔者通过对自己进行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实践的总结和探索,认为要使学生掌握丰富的艺术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出符合幼教需要的有就业竞争力的幼儿教师,宜采取如下基本策略。

一、重新架构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调整艺术教育课的比例

诸多研究表明,3~6岁的幼儿正处于艺术能力形成的关键期,而影响幼儿艺术教育水平高低的关键则是幼儿教师的艺术素养。幼儿教师作为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最直接的组织者、实施者、创造者,必须具有丰富的艺术专业知识、较高的艺术教育水平和较强的艺术教育技能。幼儿教师职业素质所包括的会写、会画、会唱、会弹、会舞、会做也正是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所必需具备的基本技能技巧。

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要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职前教育阶段形成良好的艺术素养,就必须在课程结构中,重视艺术素养和技能的培养,调整艺术教育课的比例,删减那些用处不大,专业性不强的公共课程,适当地增设艺术课程,使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教育有足够的时间强化学生基本艺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如除开设必修的音乐基础(乐理、试唱练耳、琴法)、美术基础(素描、色彩、设计、简笔画、手工)、舞蹈基础(基训、民族舞、幼儿舞)和幼儿园艺术活动指导课等外,还应开设一定比例的选修课,如幼儿园实用美术、幼儿园环境艺术、幼儿音乐创编、儿童歌曲即兴伴奏、幼儿舞蹈创编等。开设这些丰富多样的选修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创作能力,而且还能增强学生对幼儿音乐、美术、舞蹈的审美情趣,并在表演、创编中获得丰富的艺术审美体验,从而提高其艺术素养。这不仅能使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教育课程贴近幼儿园实际,而且能增强该专业的实践性,缩短其岗位的适应期。

二、激发学生学习艺术教育课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艺术教育课重要性的认识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悦的心理状态,兴趣能使人们目标明确,积极主动,从而能自觉克服各种艰难困苦,获取学习、工作的最大成就。因此,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只有当学生对其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才会乐意去学,才会去积极思维,才会受教育于轻松愉快之中,才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去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要激发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艺术教育课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学生对艺术教育课重要性的认识。首先要使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充分认识到艺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高职高专美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它对于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及德、智、体、美等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要使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充分认识到艺术素养是从事幼儿教育的基本素养。这就要求幼教工作者要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具有音乐、舞蹈、绘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弹、唱,画、跳的基本技能、技巧,形成能够欣赏音乐、美术、舞蹈等作品的基本素质。再次要使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充分认识到通过艺术进行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幼儿教育的指导思想。幼教工作者的艺术素养是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职业素养,只有掌握较宽泛的艺术基本知识,形成扎实的艺术技能技巧,培养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艺术创造能力和艺术教育能力,并能将自己的艺术素养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教学能力,才能为自己将来成为一名既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又掌握扎实幼儿艺术教育技能的优秀幼儿教师打下基础。

三、改革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课的教学,提高艺术教育课的教学效益

1.要丰富艺术教育课的教学内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教育

课不同于艺术专业的艺术教育课,要以满足幼儿艺术教育的要求为原则,要在传授艺术教育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进一步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独特的专业特性和要求,加强蜡笔画、手工制作、儿童歌曲的即兴伴奏、边弹边唱、幼儿舞创编等内容的教学。除乐理与视唱练耳、乐器演奏、声乐、舞蹈、音乐素养基础、绘画、手工制作这些基础内容外,可适当增设一些能训练学生弹(弹琴)、唱(唱歌)、舞(跳舞)、说(儿歌、故事创编)、画(画画)、做(手工、玩教具制作)等技能的课程。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艺术教育教师的素质

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教育教师必须是高水平、高素质的,不仅要有正确的审美观点,较高的鉴赏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还需要有广博知识和较高的专业能力。可以聘请知名的画家、书法家到学校兼课,也可以聘请艺术团体有实践经验的设计师到校指导艺术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教育教师还应该是“双师型”教师。他们既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能较为熟练地进行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的教学,又能深入幼儿园,了解当前幼教艺术教育动态和前沿理论,具有较强的幼儿园实践教学素养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能够懂得幼儿园老师如何运用说、演、弹、唱、画、编等技能于教学之中进行艺术教育教学。

3.要改进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课的教学方法

苏联教育家孔德拉秋克说:“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妥善地运用教学方法。”承担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教学的教师要运用灵活、多样、针对性强、有特色的教学方法,让枯燥的课堂鲜活起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完成教学任务。由课内走向课外,由学校走向幼儿园,构建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去接触原型,去感知,去领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艺术教育课的兴趣。

4.加强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实践能力训练

艺术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必须多参与,多实践才会习得较强的艺术能力,因而应多给学生一些在实训室练习的机会。学生也应利用课堂内、早晚自习、课外活动等一切机会多到琴房、练功房、画室、手工室、陶艺室等实训室练习,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种艺术课外活动。社团要多举行一些演出或术比赛活动,如声乐比赛、器乐比赛、幼儿舞比赛、儿童画创作比赛等,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生自己开展的艺术教育活动之中,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创作及与同学间多交流的机会,以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加强学生在幼儿园的见习、实习活动,采取集中见习、分散见习、参与式见习、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参与教育实践形式,让学生观察、思考音乐、美术、舞蹈在幼儿园的各种活动、游戏中是如何运用的,幼儿园是如何组织艺术课教学的,并主动参与,使学生组织、实践艺术能力在真实情境的依托下得到培养,促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离校前基本完成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

总之,在学前教育蓬勃发展的之际,通过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课程结构的重新架构,随着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艺术教育课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和教学的改革,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出既有较高综合素质又能够适应幼儿园艺术教学活动的“应用型”、“艺术型”的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张建波.新纲要背景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9(5).

[2]孙琳.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3(8).

篇10

关键词:高职;舞蹈;课程;探索

前言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主要目的是适应社会需求,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教育中的舞蹈课程是一门集技巧和实践为一体的课程。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舞蹈文化修养、掌握舞蹈文化知识,更要掌握各种风格舞蹈的特点、技能,能进行简单的自编自导。从目前看,舞蹈课程在我国高职中开展的时间不长,在高职教育规模扩大的背景下又面临着学生数量增长,教师数量有限的矛盾,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高职院校舞蹈课程地位及特点

高职教育中的舞蹈课程有些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专业,专门培养舞蹈人才、编舞人才,但更多的是为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专业、幼儿教育、体育教育开设技能培训的一门必修课,是为培养具备舞蹈教学能力的小学教师、幼儿教师的专业基础课。无论是专业学科,还是基础课程,高职教育的性质就决定了高职舞蹈课程以应用性为主,根据舞蹈人才市场需求,培养要演能演、要教能教、要编能编、要讲能讲(理论传授)的应用能力较强的人才,而不是只能演不能教,只能教不能编、只能编不能讲的单一模式。这就要求高职舞蹈课程要打破本科类院校舞蹈课程以学科为中心,分得很细的专门化教育,而将舞蹈、编导、理论融为一体。

高职院校舞蹈课程的学生也不同于普通高校,其生源舞蹈基础差异性较大。跟本科类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多元化,包括通过高考录取的高中生、继续升学的中专生、师专生或职业高中生、自考的社会生等。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类型学校,舞蹈基础参差不齐。其中有些学生已经接受过一定的舞蹈训练或形体训练,无论是柔韧性、各个部位的肌肉能力,还是舞蹈的技能技巧及身体的感觉韵律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有些学生则从未接受过任何舞蹈方面的训练,基本是零基础,身体的柔韧性、软开度等都较差,再加上已过发育期,骨骼基本定型。

从学习主动性看,高职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太强,容易放弃甚至是自暴自弃。特别是舞蹈基础较差的学生容易因为训练的难度而产生厌倦感。此外,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发展迅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学生数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教师的速度,因此本该采取小班教学的舞蹈课学生数量也越来越多,呈大班化趋势。

二、我国高职舞蹈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舞蹈教师需要适应高职院校舞蹈课程及学生的上述特点,从目前看高职院校舞蹈课程教学存在着如下几个问题:

1.基本功的训练不够扎实

各种各样的舞蹈动作都是由骨、关节、肌肉收缩、运动来实现的,需要掌握这些身体部位的基本动作,然后才有条件和基础去思考如何运用这些动作来表现情感,动作如何跟音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而且对于高职学校而言,其舞蹈学习的时间、要求、舞蹈底子都不像专业艺术院校那么高,因此需要练好基本功。就如同一栋大楼一样,基础打好了,才能考虑建筑风格、色彩等方面的问题。但由于高职学校学生在校时间短,一般是三年,第三年是实践学年,基本不上课,因此真正学习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一般尽量压缩基本功的训练,尽快进入各种舞蹈风格的教学中。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基本功不扎实,进而直接影响到呈现出来的舞蹈表现力,如动作呆板、僵硬、失衡、不协调,不能很好地展现肢体动作的美感。

2.重视技巧训练,忽视舞蹈文化教育

舞蹈的美来自整体,不仅是一种肢体的动作,更是身心的统一和谐,肢体中包含的动人情感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比如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舞风格各不相同,体现的是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毛诗序》中提到:“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盖乐心内发,感物而动,不知手足自运,欢之至也”。说的就是,舞蹈的动作是发自内心的,有感而发,由于歌唱不足以表达内心的某种情感,就自然手舞足蹈地加以表现。这就说明了舞蹈的真正韵味来源于情感和文化。例如,汶川地震之后一位舞蹈表演者失去了自己的亲人也失去了自己的双腿,但是她用自己的舞蹈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在舞台上展示了出来,虽然舞台上没有血淋淋的场面,没有断壁残垣,但是她用自己的身体动作让观众感受到了地震带给人的灾难与痛苦,无不让人为之动容。而在现在的舞蹈教学中,重视技巧而忽视缺乏文化理论修养,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学生动作技巧能够做得很标准、到位,但脸部表情、神态始终无法与肢体动作达到一致,缺的正是情感,缺乏自身对舞蹈内容的理解。对舞蹈文化的理解是一种主观的情感体验,除了需要了解舞蹈历史、舞蹈理论外,还跟舞蹈者本人的感悟力、理解力、生活体验密切相关。由于舞蹈理论相对抽象、枯燥,很多高职教师本身理解得也不到位,也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将之传递给学生,因此在教学中一般花的时间很少,甚至直接跳过。这就可能导致学生只了解舞蹈的“形”,而未能掌握舞蹈的“神”,舞蹈文化修养不高。

3.偏重课堂教学,学生自编自导实践机会少

高职院校的舞蹈课程以应用性能力培养为重点,这就决定了要为学生提供很多的舞蹈实践机会。通过舞蹈实践,学生更有兴趣学,也更容易进步,舞台感来源于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但现实情形是,很多高职舞蹈课程仅局限在课堂的小天地中,教师站在台上,跟学生讲授或示范教学大纲中的要点,学生自行模仿或课后训练,课程就算结束,缺乏各种正式演出的机会,更谈不上对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自编自导。教学长期局限在课堂中,未能延伸到课堂外,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具体实践能力。有些学生平时训练或在课堂里表现都不错,但一到正式的表演场合,就手足无措,动作僵硬,这跟舞台实践机会较少有关系。但实际上,高职院校校园内、社区、企业等都能提供各种演出机会,特别是很多的艺术节、文化节、展览等都需要舞蹈节目。舞蹈课程未能充分利用这块的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这就可能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偏弱。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1.加强柔韧性和软开度基本功方面的训练

舞蹈的流畅与优美来自基本功的扎实,舞蹈的基本功主要指的是软开度和柔韧性。教师通过在教学中有计划地引入基本功训练,循序渐进,不断训练,让学生克服日常行走、站立、手势的各种不美观之处,掌握正确的姿态,训练肢体的柔韧性,能很自由控制能力和关节的力度。这些基本功主要包括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控制力与稳定性训练、协调性与灵活性训练。教师运用各种方法加强基本功的训练,让舞蹈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尽快达到舞蹈界常说的“直、绷、软、开”状态,即全身各肌肉群都能协调配合,能迅速优美地改变肢体的位置或方向。基本功的传统训练方式是一直重复练习压腿、下腰等基本动作,相对单调。教师可在训练中适当增加花样,训练丰富一些。比如引入双人瑜伽的动作,让同学结成对子,互相借力、使力拉筋、训练韧性。

为强化这种基本功的训练,教师可教导学生将训练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强化训练。比如,舞蹈中很重要的平衡力、平衡感练习,很多初学者在单脚站立或移动时总是左摇右晃、腿部颤抖,无法稳定地移动肢体。教师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刷牙或站着看书时,采取单腿站立的方式,以训练平衡感,让学生掌握控制重心的方式。再比如让学生躺床上休息时利用10-15分钟时间,有节奏地开髋分腿或者双腿上、下、左、右交替训练髋部、大腿和小腿的肌肉能力,训练好腿部肌肉就为弹跳等动作打下力量基础。

2.加强舞蹈文化修养的培养

实际上对舞蹈文化的理解不仅能加强舞蹈者的文化修养,而且也有助于舞蹈者对舞蹈内容的理解,从而更出神入化地展现舞蹈内容。那么如何将这点教导给学生。第一步是模仿,舞蹈表演艺术源于生活。杨丽萍之所以能把孔雀舞表演的出神入化,离不开其对于孔雀的细致观察研究。因此首先要教会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舞蹈内容,加以模仿,但这种模仿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带着想象力的模仿。舞蹈表演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舞蹈表演艺术不能只是对生活的简单模仿,如果只是简单的模仿的话,那么舞蹈就不能称之为艺术。因此,舞蹈表演艺术要求表演者必须要加入个人的情感和生活体验,把生活中的形象进行艺术化的再现。高职生的生活体验相对较少,但可以通过观看别人故事的方式间接获得各种体验。舞蹈教师让学生在模仿动作的时候需要求学生进行欣赏,并“头脑风暴法”共同讨论,比如通过观看跟舞蹈内容相关的影片、了解背后的故事,体味舞蹈的内涵,形成自身的理解。舞蹈者加入了自身的情感、感悟,才能自由地、创造性地表演舞蹈,而不仅仅是让肢体动作“扭”到某种状态,达到以情动人,达到“以舞带情”“以情舞动” 的艺术效果。

除此之外,在教授每种舞蹈风格时也可将这种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与之相关的音乐风格、文学故事告诉学生,加深学生对舞蹈的理解,让学生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比如在民间舞训练中发现,首先让学生欣赏舞蹈作品,树立最初的舞蹈形象,再口授民族民间舞蹈的风土人情和地域特点,让学生体味其中的地域文化。这样不仅能加强舞蹈动作的表现力,还能启发学生在编舞时,恰到好处地运用某种风格、动作来传递情感。

3.组织第二课堂,重视舞蹈实践训练

由于课堂授课时间很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学生,带领学生入门,更多的需要依靠学生在课外的实践、练习进行提高。特别是高职舞蹈课程的应用性特点,更加需要学生的舞蹈实践能力。这种舞蹈实践能力来自于课外,笔者称之为“第二课堂”,包括课后的练习、参与各类演出实践等。在每个教学点结束后,可要求学生自行组成团体,课后训练、编排动作,自编自导,然后在课堂展现给老师和同学看,当做是平时作业的一个部分。也可以教师为领队,组建学生舞蹈表演队,主动联系校内外各院系和社团,组织表演队参加各类演出,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学生舞蹈表演队既是外界了解学生,也是学生对外展示才能的一个窗口,可以提高学生的舞蹈能力,增强舞台感,也能增加学生自信和学习、钻研舞蹈的兴趣。需要注意的是,舞蹈表演队要打破门户之见,允许不同年级的、经过考核具有一定舞蹈能力的学生参与其中,让擅长不同风格的学生共同聚在一起,互相帮助、切磋,提高技艺。同时要主动走出去,与社团、各类艺术节组织者联系,而不是坐等别人上门,这样获得的舞蹈实践机会才会多。虽然是第二课堂,不在教室中,但舞蹈教师同样需要承担教师的责任,以观察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关注舞蹈队成员的表现,并适时地加以纠正动作、总结表现,进行理性的升华。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舞蹈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在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受到关注。舞蹈是以肢体交流情感、表现文化的艺术,被誉为流动的音符,舞蹈的美来自造型、身体的线条、形体。高职院校的舞蹈课程应以应用为出发点,将训练、表演和理论融为一体,通过扎实的基本功、舞蹈文化修养以及大量的舞蹈演出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舞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江辉.当前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策略研究.剑兰文学下半

月.2010(7)

[2]张璇.淡化技术难度强化兴趣意识――高职舞蹈课程内容

改革初探.科技信息.2010(34)

[3]高双凤.浅谈高职舞蹈教学方法――“口传身授”.辽宁

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0)

[4]王小玲.浅谈高职舞蹈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建设.长春理

工大学学报 (高教版).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