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排水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2 06:15: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给排水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给排水实训总结

篇1

【关键词】建筑;仿真实训;设计;施工;设备安装;评价

2011年11月~12月是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普大工09级“分阶段角色转换仿真模拟实训”的实训阶段,本次实训市政机电系普大设备09级部分同学也参与了工程项目,笔者和系部的一位电工老师被指定担任此次学生实训的指导工作。本次实训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按照工程建设程序组织学生现场施工,以土建施工为主,水、暖、电设备配合为辅完成实训任务,要求各小组的同学在本栋号内,布置好每个人的岗位,完成小组内部角色转换,使学生能学习、体验不同工作岗位的岗位要求、工作程序、工作方法。作为指导教师提供技术指导和管理支持。

参与此次实训的学生实到24人,每组各12人,分别参与3号、4号楼的水、暖、电工程分包。3号、4号属于砌体工程,现场使用沙子和砖砌筑而成。这次实训加上准备阶段分五个阶段:

一、实训前期的准备阶段

1、完成了3号、4号楼水、暖、电工程预算。

2、制定了3号、4号楼水、暖、电施工方案。

3、参与了土建投标、评标大会。

4、对两组成员进行了岗位的分配、准备相应的资料。

二、第一施工阶段

1、完成了图纸的会审和变更

室内卫生间给排水施工图:由于施工现场条件的限制,排水横支管标高由-0.6m改为-0.25m,排出管由-1.2m改为-0.3m。

室内采暖施工图:由于标准间散热器设在推拉门的位置不合适,改在②~③墙间。为节省管材,便于安装卫生间的散热器改在窗台下。

室内电气施工图: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考察,因为是砂土砌砖,若电源线按原设计线路走,不可避免在施工中破坏大量砖,不利于以后砖的重复使用队员线路进行调整:(1)插座电源线路和照明线路走圈梁;(2)增设以配电箱来引入室内以供电;(3)原定:一般区域插座距地30cm,卫生间插座距地1.8m,所有区域开关距地1.4m,考虑土建标准件和卫生间实1.2m,卫生间插座为1.4m,配电箱距地1.5m。

2、水、暖、电材料审核和准备

三、第二施工阶段

1、水、电、暖设备的预埋

配合土建预留给水、排水管道孔洞、采暖进户管、支管穿墙预留空洞,电气线路穿线管的预埋配合,插座、开关的预埋。

2、给水、排水管的下料

(1)给水引入管、立管下料、给水横支管下料。

(2)排出管、排水立管、排水横支管下料。

3、采暖设备的下料

(1)散热器的组对:6片—共2组;15片—共2组。

(2)散热器水压试验:试验压力为1.5倍的工作压力,直接升至试验压力≮0.6MPa,稳压2~3min,不渗不漏为合格。

(3)试压合格后,装堵头、补芯连接供回水支管。

4、电气下料

(1)横担的制作:用角钢焊接L型支架,支架打眼,安装电瓶。

(2)配电箱内部配置。

四、第三施工阶段

土建2.2m层高完成后进行室内水、暖、电安装。

1、室内给排水的安装

给排水工程施工应本着先地下,后地上、先主线后支线的原则。

(1)给水管用热镀锌钢管,采用螺纹连接。管道安装标高符合设计要求。

(2)管道安装完毕后进行水压试验。

(3)给水系统交付使用时必须进行通水试验并做好记录。

(4)管道支、吊架安装应平整、固定间距符合要求。管道穿楼板、墙壁应设金属套管,高出地面20mm,卫生间高出50mm。

(5)室内排水管采用UPVC管,承插粘接。排水管埋地部分回填土前应作灌水试验。

(6)排水管坡度符合规范要求,排水管与吊架最大间距、安装允许偏差应符合规范要求。排气通气管应高出屋面700mm。

(7)卫生器具的安装包括:洗手盆、浴盆、坐便、地漏的安装,用膨胀螺栓固定,卫生器具的安装高度和给水配件安装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支托架安装平整、牢固。交工前应作灌水和通水试验。地漏低于排水表面,周边无渗漏。与卫生器具连接的排水管应牢固可靠,管道与楼板结合按图集要求施工。

2、采暖管道的安装

(1)采用低温热水采暖,管材用焊接钢管,选用四柱760型铸铁散热器。水压试验合格后采用樟丹、银粉防腐。

(2)保证水平管坡度为3‰。散热器支管坡度应为1%。

(3)散热器支架位置准确牢固,安装数量符合规范要求。

(4)散热器背面与墙面最小距离30 mm、散热器的安装偏差应符合规范要求。

(5)采暖系统安装完后要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合格后应对系统进行吹扫及调试工作。

3、室内电气的配线工程

(1)管内配线工作应在配合土建施工结构施工完毕后进行,在穿线前应将管内杂物清理干净。

(2)按电气施工规范要求施工。

(3)穿线完毕后,应对线路进行绝缘遥测。

(4)灯具、开关、插座安装符合设计要求,产品要有合格证。进场检验合格。

(5)工艺流程:灯具、开关、插座检验、组装、安装接线、通电试运行。

五、第四工作阶段

1、竣工验收阶段,收集完成各种资料的填写。

2、实训学生提交实训日记;个人工作内容及考核表;个人实训总结

3、完成小组总结评定。

篇2

 

活动教育教学是当前中职德育课提倡的教学模式。笔者在中职德育课活动教学的实践中,对如何体现专业特色进行了探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这就要求像德育课这些公共基础课,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必须关注学生专业,加强教学与学生的专业融合。

 

在中职德育课中融合学生所学专业情况开展教学,也是进一步增强德育课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现实要求。为此,笔者在所任教的2014级给排水1班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活动教学中,进行了融合学生专业的实践探索。

 

一、中职德育课开展活动教学的必要性

 

以讲授为主的传统德育课教学方式,由于针对性较弱,教学方式简单,所以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中职课堂上常常出现教师声嘶力竭地讲,学生无精打采地听,常常令德育教师感到焦虑,学生感到无聊。这就需要转变德育课教与学的方式,如何提高学生对德育课的学习兴趣,增强德育课吸引力,认识到德育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是德育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现实需要和动力。通过创设符合学生专业特色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认识,引导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思考,做好职业规划,增强学生对德育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兴趣。

 

活动教学的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体验中学”、“从经验中学”,它使得教材知识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活动教学的主要特征是:活动性和实践性。

 

在德育课开展活动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学生“从体验中学,从学中做,从做中学”,它强调的是重视受教育者的个性、重视活动、重视学生参与的教学理念,学生在能力训练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德育以可信、有用、愉快的方式,在快乐德育中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心理体验,从而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中职德育课活动教学体现学生专业特色的探索

 

下面笔者以2014级给排水1班《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规划,夯实终身发展的基础》一课为例,说明德育课活动教学体现学生专业特色的实施过程。笔者本次课的课型为活动体验型,主要的教学过程结构是:课前准备,融入专业—活动体验,感悟知识—内化提升,运用知识—总结评价,梳理知识—课后拓展,深化知识。

 

1.课前准备,融入专业。(1)邀请学校2013届给排水专业毕业生、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获得者曾国庆回校拍摄了一个3分钟的自我介绍的视频。(2)笔者把学生带到给排水实训室,邀请曾国庆演示套丝机的操作,并让每组学生代表尝试简单操作,笔者和学生一样,参与了操作,并制作成视频。(3)学生每人准备一份旧报纸。(4)从学生的上一次作业“我的规划目标与措施”中,筛选出两份有代表性的作业。

 

这是“活动体验式”教学的第一阶段,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情、学生专业特点等创设教学情境,在给排水专业中,套丝机的操作是给排水管道施工的典型任务,教师选取了管道工的关键技能作为切入点,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的专业实习情境,德育课融入专业实习情境,给学生带来切身的体会,为新课的教学作充分的准备。

 

2.活动体验,感悟知识。(1)学生观看课前准备的第一个视频:2013届给排水专业毕业生曾国庆的自我介绍。2012年6月22日,他代表广东省参加了在天津举行的全国职业院校给排水设备安装的技能大赛的总决赛,并获得二等奖,如今的他,已进入广州大学市政技术学院读大专,实现了他的职业规划中的短期目标:升读大专。学生相互交流这个案例,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职业学校学习的三年,要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学会自我管理,重视职业技能的训练,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学生观看课前准备的第二个视频:学生与教师在套丝机上的操作演示。学生在观看这个视频过程中,课堂气氛情绪高涨,参与拍摄视频的学生代表亲身讲述与师兄的交流过程,分享操作过程的感悟,并知道套丝机的操作是给排水专业管道工的一项重要的操作技术。视频演示中的内容是学生所学专业,学生感到真实亲切,从而热爱他们所选择的专业,明确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职业目标。

 

(3)学生参与游戏:“撕时间”。本环节是“活动体验式”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学生自主体验阶段,通过活动体验,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感知,直接体验专业的操作技能,让学生对专业产生好奇心,热爱所学的专业。更深刻地理解本课的重点:懂得珍惜时间,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会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如果单纯采用以说教的方式,给学生讲解,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通过活动体验,融入对专业操作技能的体验,学生从感知获得的知识,就有可能促成学习行为的变化。

 

3.内化提升,运用知识。把筛选出来的两份作业“我的规划目标与措施”进行投影展示,小组对照各组作品完成活动:分析和完善我的规划目标与措施的内容。

 

这是“活动体验式”教学的关键阶段,学生在活动体验中重新分析自己的作业“我的规划目标与措施”。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小组交流,了解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安排,资格证书的考试时间安排,就业方向,等等,这时候学生往往对自己原来的“我的规划目标与措施”不满意,会有新的想法和职业规划,教师及时给予引导和提升,共同探索学生如何完善自己的职业目标规划,如何提高自身能力并按照预定计划执行,突破本课教学内容的难点。

 

4.总结评价,梳理知识。这是“活动体验式”教学的强化阶段,教师通过对学生活动体验过程的评价,指导学生提炼出所学习的知识点,教师鼓励学生热爱所学专业,指导学生通过学生手册查找给排水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将来的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学好职业生涯规划课,学会管理和合理安排时间,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自觉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知道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更清晰。

 

5.课后拓展,深化知识。这是“活动体验式”教学的最后阶段,使学生进一步运用所学职业生涯管理的知识,指导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注重专业的实操训练,在专业学习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三、中职德育课活动教学体现学生专业特色的实施效果与反思

 

1.教学效果。(1)增强了德育课的针对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德育课活动教学从学生所学专业的案例出发,采用学生师兄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案例,真实可信,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从专业引入到德育教育,使枯燥的德育教育有了“见得到,摸得着”的真实体验,德育课活动教学体现专业特色,体现了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职教理念,提高了德育课的针对性。(2)增强了德育课的实效性。实施活动教学,融入专业特色的活动教学,避免了传统教学的简单灌输,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思考,在体验中提升,教师在教学中起着点拨、引导、评价、鼓励的作用,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实效性。(3)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融入对专业操作技能的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好奇心、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在专业技能的操作演示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交流气氛活跃,锻炼了学生从事职业必不可少的专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学习能力等。

 

2.教学反思。(1)德育教师要提高对专业课程的认识。要在中职德育课活动教学中较好地体现专业特色,其前提是,德育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专业特点,能根据专业特点选取相关的专业关键技能或专业典型工作任务,重构德育课的教学内容,才能把两者有机融合起来,才能提高德育课的有效性。(2)德育教师在交流实践中开阔视野。德育教师要主动与专业教师交流,开阔专业视野,积极参与专业活动,不仅仅从书本上了解,更应从中职教育的注重实操技能的特点中去了解,要深入观察和体验职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德育教师的职业能力。

 

笔者作为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师,有幸于2011、2012年连续两年参加了我校参与的全国给排水管道安装技能大赛学生选手的训练工作,主要负责选手心理训练工作。笔者通过这次交流和观察,笔者对给排水专业的实训课程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并收集了大量给排水专业学生实训的图片和给排水专业毕业生工作情况的资料。这些专业认识和资料为笔者在德育课活动教学中开展专业融合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活动教学中,有些能力较差的学生有点自卑,缺乏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不敢主动参与活动过程。对此,教师要有足够的重视,要有意识增加对这些学生的关注,及时给予他们更多鼓励,这样才能使他们也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更好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篇3

该构建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具备较好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能力和处理关键问题的能力结构。在我院《环境工程专项技能实训》教学中,根据我院环境工程系教师的专业特长安排教学任务。每个模块配备了1名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指导教师,进行同一项目实训的学生总人数控制在15~20人左右,每个标准班宜分为三大组,便于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实训场地和设施。每个项目实训小组的分组人数为5~6人。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

在《环境工程专项技能实训》教学中,采用了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教学,体现了“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的一体化教学方法。

1项目教学法

如在“A2O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实训”中,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习项目,即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我们采用六步教学法,即:交代本模块的目标、任务、要求;教师示范操作一个任务;学生模仿操作;教师总结、通过操作了解知识点,技能要点,解决有关问题;布置操作任务,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总评。

2任务驱动法教学

如在“给排水管路的连接与改造实训”中,把教学内容设置为一个个任务,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允许学生可以多途径、不同角度进入学习,不同角度选择合适的任务进行操作,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思维的独立性和广阔性。

考核评价制度

课程的考核以实践作为主体,并通过学生在“学”和“做”的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来进行综合考核。在实训过程中,对每一项进行若干小项的考核打分,基本包括:学生的日常表现占15%,技能素质占75%(原理掌握20%、基本技能掌握占35%、故障排除10%、能举一反三占10%),总结报告占10%。特别是在故障考核训练环节,可以让学生之间互设故障,在排除故障的一刹那,学生会产生很强的成就感,从而使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以充分保证实训效果。

结语

篇4

【关键词】高职高专;建筑设备工程;教学

《建筑设备工程》是高职高专建筑工程及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课程,课程内容包括建筑给水、建筑消防、建筑排水、建筑采暖、建筑通风与空调、建筑电气等,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工程科目。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暖电系统的基本知识、识图及施工方法,为将来从事建筑工程相关职业岗位的工作打好基础。为了达到上述的教学要求,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笔者对《建筑设备工程》课程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教学内容

首先,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建筑设备投资在建筑总投资中的比重日益增大,从而社会也需要更多了解建筑设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目前高职教育规模虽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适合高职教育的教材建设却相对滞后。从现有的教材来看,大多数教材的内容陈旧、与工程实际脱节、实用性不强,学生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另外高职院校的不同专业对这门课要求的差异,学生基础又各有千秋,要求所有高职院校的学生都使用统一的教材,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中,选用合理的教材,然后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需要大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可适当增加课本上没来得及更新的内容,让学生熟悉最新设计、施工验收规范,了解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以及环保、节能的产品,以满足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其次,建筑设备涉及的专业较多,而各专业、各系统之间又互不相关,不论是基本理论知识还是专业内容都差别很大。如何选择建筑设备的教学内容,也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应根据建筑设备在建筑施工中的实际应用情况,确定授课的重点、次重点、一般了解和选学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本着“必须、够用、会用”的基本原则,对教学内容作必要的调整。如:建筑给排水、建筑电气照明进行重点讲解,同时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建筑给排水、建筑电气施工图识读。对教材上那些已经过时不用的内容则不讲授,让学生自己看书了解。

第三,建筑设备工程应以工程应用为重点,重视培养建筑设备识图能力。识读施工图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因此通过建筑设备水暖电制图与识图的基本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了解设计人员的意图,指导施工人员进行施工;同时能够按图计量计价以及按图进行工程监理,将设计图纸内容转化为实际工程。在《建筑设备工程》这门课中,识读施工图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图中,除详图外,平面图、系统图上各种管路用图线表示,而各种管件、阀门、附件、器具等一般都用图例表示。所以,对于给排水施工人员必须了解建筑设计规范、施工图集,熟悉建筑设备、材料和工艺,以及工程施工图中常用的图例和符号,才能有效识图,否则,在识图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学生要想提高识图能力,必须熟悉设计规范、施工图集,牢记施工图中常用的图例和符号,勤学多看、熟能生巧,并做到及时总结。

2 教学方法

2.1 黑板、挂图和多媒体相结合教学

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被动听变为主动学,这就需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本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和运用以黑板为主,挂图和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利弊共存的,我们不能只用黑板或只用多媒体,应该相辅相成。黑板教学是最传统,有时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将重点的授课内容和难点的问题写在黑板上,以便学生思考、记忆和讨论。建筑设备教学中挂图也是不可或缺的,挂图的图像和图例比手绘的清晰、规范,便于演示。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在于形象直观,可以通过文字、数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信息形象地勾画出建筑设备的真实情况以及与建筑的配套关系,更便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建筑设备各系统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我们如果采用黑板、挂图和多媒体并用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增加课堂信息量,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2 实物演示

《建筑设备工程》这门课中所讲的很多知识都是抽象的,老师难讲,学生也不容易理解。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可多采用多用实物构件作为教具,如:阀门、管材和管件等,书上介绍了其构造、特点及其连接,并有相应的构造图,可学生仍觉得很难理解。若老师借助于实物,把各种阀门、管材和管件的实物拿给学生看,让学生先有个直观的了解,再对照实物讲解它们的构造、连接方式、优缺点以及应用场合,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现场教学

教师应该利用学校的各种条件,采用现场教学法。比如带学生去尚未吊顶的施工现场去看给水管网的布置以及敷设方式,带学生到消防泵房去了解消防给水系统的构成,带学生到教学楼、多功能报告厅去看消防设施,带学生去图书馆顶楼参观避雷针、避雷带和避雷网等或者将学生分成小组安排他们到建筑设备市场了解常用的管道管材、水表、阀门、卫生洁具、自动空开等。学生可根据现场实地观摩和市场了解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组讨论各类建筑设备安装与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实例教学

为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例题和作业选题上,要结合工程实例。例如,教师在讲授建筑给排水这一章节时,应提供某一建筑物的给排水施工图,然后结合施工图纸讲授建筑给排水图纸的内容、图例、符号以及具体识读方法,并讲明图纸上管道管线等的位置及其布置方法,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绘制和阅读房屋工程图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能学会如何将图纸变成工程实际。

3 师资队伍

一方面,从事教学的大多数教师都是从校门进校门,工程实践经验不足,因此任课教师应该轮流或利用寒暑假到施工单位实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水平,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学校也应该聘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或专业技术人员来为学生授课、做专题讲座或现场演示,介绍当前实际施工中所使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以及实际施工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介绍他们宝贵的施工经验等。同时学校也应该建立实训基地,让学生有机会走出课堂,到施工现场实地观摩建筑设备的系统形式、管材管件连接、器具安装等,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而且印象深刻。

4 课程考核方法

本课程为考查课,采用期末考试(50%)与过程性考核(50%)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期末试卷内容着重放在考核学生对建筑设备安装及其工作原理的了解、水电识图能力等;过程性考核包含上课出勤率、到工程现场观摩时的表现、听专业讲座的次数及其习题集作业完成情况等。

5 结语

从事建筑类各专业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只有对现代建筑物中的给排水、消防、供暖、通风、空调、供配电、建筑照明等系统和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功能以及在建筑中的设置应用情况有所了解,才能在建筑和结构设计、建筑施工、室内装饰、建筑管理等工作中合理的布置,这就对《建筑设备工程》的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手段方法,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一、国内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1.国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由于在经济、教育水平上的差异,各国的校企合作有各自的特点,并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作用,从而使校企合作教育呈现出大致不同的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它坚持以企业培训为主、学校教学为辅的原则,企业在具体的职业培训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学校要从企业际需要出发,开设为本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学习课程;美国的合作教育计划,坚持突出以学校计划组织为基础的特征,以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读交替为原则;加拿大CBE模式,它以职业综合能力为基础,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的教学体系;以及英国的工读交替式培训,日本的产学合作,新加坡教学工厂,等等。我国的校企合作,很大程度上是学习了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的经验。但德国的双元制具有深厚的社会背景,一方面是政府对于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有着实质性的鼓励政策,另一方面德国社会贫富差距较小,社会分工没有很大的高低层次之分,即使是技术工人也能够有较高的收入和体面的生活。这两个方面的特点,我国目前都还不具备。国外的这些培养模式,主要还是以培养技术工人为目的,而国内高职毕业生愿意进入技术工人岗位的十分少见,一般都从事于生产第一线的管理工作或技术员工作。因此,国外的经验不能照搬,要有原则性吸收。

2.国内校企合作模式研究。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及其他相关职业教育观念和方法的引进,我国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逐渐从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深入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目前,我国校企合作模式,总体上来说还属于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主要有:

(1)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企业主动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与校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优先到企业就业。订单式模式强调学校为企业量身打造所需人才,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同时意味着一旦学生成为订单培养的对象,毕业后即可优先成为企业的员工。

(2)2+1模式。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与生产实习,后一年到企业完成顶岗实习和岗位综合实训。通过两个阶段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职业技能,实现与就业岗位零距离接轨。2+1教育模式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学校与企业往往难以紧密合作,造成相互之间意见和信息交换不够及时与通畅,容易导致两个阶段脱节,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3)学工交替模式。即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与在校学习交替进行,学做结合。这种校企合作形式简单,但实施起来比价困难,适用于劳动密集型专业。

二、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分析校企合作是一种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相适应,与高职教育改革相协调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要做好校企合作,首先应明确校企合作高职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是什么。

1.市场的需求。近几年,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大量外来劳动力人口从东部回迁中西部。另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明显,每年的劳动力增量在下降。因此,建筑行业对于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劳动技能指数仅居世界第59位。我国技师和高级技师只占技术工人的1.5%,其中高级工只占3.5%,中级工占35%,初级工占到了60%。新的人才需求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只有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沟通合作,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形成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合作教学模式,才能使学生具备满足企业要求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较好职业道德的综合职业素质。

2.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因此,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有明显的职业性特征,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理念已经得到了公认。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能够更好地确定教学与实践内容,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因此,校企合作对于高职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

3.整合教学内容,明确专业定位的需要。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至今,仍有一些院校存在专业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内容与企业人才需求不配套甚至人才定位不准确等问题,这些都与校企之间缺少紧密的联系和沟通有关。通过校企合作,使高职院校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的设置岗位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教学计划、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

4.高职院校、企业发展的需求。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可利用师资力量为提供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技术咨询以及科研项目联合开发等各种服务,不仅为企业准备了大量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还增强了企业内部的研究能力,企业获益很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可通过校企教师的双向流动,即企业定期选派有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为学生授课,学校教师可定期参加企业举办的培训,或到企业挂职锻炼。这不仅可以提高年轻教师的实践经验,更主要的是通过让教师深入到生产第一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在工程中的应用,促使教师的更新专业知识,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我院建筑设备专业校企合作成功案例

上述国内外校企合作分析中,中国知网论文可以看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如何培养符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如何改革,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校企结合是当今职业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解决的具体的方法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建立各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平台,而不是简单的订单班或2+1等独立模式,真正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因此要求高职院校应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和就业等方面实行校企全方位结合,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以下以我院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为例进行说明。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是建筑类中的小专业,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建筑在安全、舒适、高效、便利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作为国家新的发展战略而大力推广的绿色建筑、节能建筑,都离不开建筑设备专业的支撑。对于建筑设备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也对建筑设备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校企联盟,共育企业特色人才。我院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校、企业的各自优势和积极性,相互补充,走出了独具特色、富有成效的共同培养之路。根据企业用人需求,我院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以特色订单形式组建企业冠名班实施教育和培训。目前已与甬港现代工程有限公司和浙江五洲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甬港安装特色订单班和五洲安装特色订单班。所谓特色订单班,是以合作企业人才需求为特色,以行业人才需求为基础,将企业个性人才需求与行业共性人才需求合理结合,形成了以综合素质+职业能力+特色岗位技能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密切合作,根据企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行业社会普遍性需求等诸多因素确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标准,共同选择专业教学内容、共同编写教材。这样设置的课程即符合企业的需要,也能够适应本专业社会的普遍人才要求;根据企业工程特点,开发出具有企业特色的实训课程。企业奖学金是校企双方深入合作办学的标志项目之一。中国期刊特色订单班均由企业出资奖励那些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和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完成学业。对企业来说,这部分资金既能够在学生中营造对企业实力的一种信任,产生归属感,有利优秀学生留在企业工作,同时也能够通过合作办学冠名奖学金的形式扩大企业知名度。总之,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特色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有三点:①专业方向特色。订单班对学生的主要培养方向做了修正,强化了建筑设备施工管理和造价方向,削弱了原专业中的设计方向。②地域经济特色。针对企业性质,订单班对学生的课程体系做了改革,强化了建筑给排水安装、建筑电气安装,通风工程安装、削弱了供暖工程和集中式空调工程安装。③企业文化特色。订单班对学生的企业实践环节做了改革,将实习环节设计成生产实习+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三阶段。从企业的管理出发,要求学生从基层做起,认识企业、了解专业,然后进入技术管理。高校毕业生与企业都有着双向选择的权利,订单班并不意味着全部学生都在合作企业就业,因此我们这种特色订单班,避免了普通订单班仅面向合作企业、就业面偏窄的问题,在企业利益和学生利益之间找到了最大公约数,也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企业和学生的利益。

2.校企携手,共建校内实训。根据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前后课程的衔接,课程实训必须坚持以岗位要求和工作过程的分析为基础,内容必须强调工学结合,突出技能培养,能体现技术领域或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这就要求应当参照相关的企业用人标准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选取实训内容;这些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不仅仅是在教室、校外实训基地,而更多的是在实验室、实训室等真实或仿真的实践性教学场所完成。因此,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多元投资、引企入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新途径,也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另一模式。例如2005年我院与上海吉博力房屋卫生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博力)共同建设的给排水实训室,由吉博力成本价提供设备,并培训学院教师。此实训室至今已为我院培训相关专业学生上千名。又如我院正与浙江伟星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即将要建的辐射地板供热实训室和地源热泵系统展示台,由我院提供适合需求的相关场地及空间、水电等基础条件,伟星集团负责对展示装置的技术设计、材料配置及安装工作。本实训室将展示给排水、暖通、管道安装等专业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仅针对在校生培训,更针对企业员工、社会人员培训,真正发挥我院服务社会、服务经济、服务行业的积极作用。

3.校企结合,促进专业改革。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原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的不足,中国知网在合作企业的带动下,分析当前建筑设备专业形式,分析常规企业对建筑设备人才的需求,分析学生应具有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技能,培养能够零距离上岗、满足生产一线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设备人才,我们对原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其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实践环节更具区域特色,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对课程的知识点按照企业工作内容进行整合,对不同课程内容按照实际工作需要进行整合。我们不仅强调水、暖、电等相近专业内容有效合理的相互渗透,而且注意到跨学科(如安装、土建、装饰的互相配合)的交叉渗透。在教师培养方面,我们通过组织教师经常性地到相关企业参观调研,及时了解企业的最新技术和企业人才需求,促使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和从业意识的培养。在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方面,考虑到企业在关注学生成绩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劳动态度等综合能力。教师不再简单地以学习成绩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而重新制作评价体系,不仅考核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考核其学习态度、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等;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篇6

[关键词]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建设;课程体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还存在着目标定位不准确的问题,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没有科学的界定。因此,科学、准确地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思路是解决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瓶颈的首要问题。高职院校属于培养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学生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培养模式等与本科高校存在明显区别。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更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取得职业认证为毕业考核条件,以培养职业化能力为核心,并通过创新培养方式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1]。

二、专业建设的思路

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是笔者所在学院2011年开始招生的新专业,本专业主要是针对建筑行业快速发展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的情况而设置的。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向建筑业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建筑电气方向,具体的就业岗位包括建筑设备安装施工员、造价员、质检员、安全员、材料员、资料员、设计助理、设备运行管理员等,毕业生工作单位主要是建筑设备施工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建设单位、监理公司、建筑设计院、市政管网归属公司(如燃气公司、热力公司等)和物业管理公司等,毕业生可获得的岗位资格证书包括设备安装施工员证、造价员证、质检员证、安全员证、材料员证、资料员证、测量员证等。根据以上专业定位的需要,提出本专业建设的思路。

(一)专业建设的整体思路

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培养的是面向建筑设备安装工程生产第一线的精通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又懂管理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本专业建设的整体思路可以确定为以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基础和重点,以建筑设备工程施工管理能力培养为必要条件和拓展方向,突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将其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和特色,以建筑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有益补充,专业建设的关键是课程建设及其优化整合。

(二)专业建设的核心

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建筑设备水暖通和建筑电气方向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较强的相关专业领域就业竞争力、相应的择业适应性和灵活性以及未来良好的职业发展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也是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可靠保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深入调查,及时了解建设行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优化调整本专业的课程设置。突出以实际工程为背景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训练,构建以项目导向、工作过程为教学组织特色的课程体系。通过开设建筑给排水、暖通空调、建筑电气等方向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使本专业毕业生达到理解与掌握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专业实践能力,适应本专业就业所面向的复杂工程环境和社会环境。

第二,主要能力与辅助能力紧密结合,要突出主要能力的培养。本专业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专业,毕业生的主要能力定位于建筑设备安装施工技术与管理,这是就业的主要渠道,而辅助能力包括建筑设备工程施工图设计助理以及建筑设备系统运行管理。这两种能力需要紧密结合,突出主要能力的培养,使毕业生成为建筑设备安装行业、企业稀缺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第三,强化本专业实际应用能力的动手训练。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能够体现教学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平台,通过与企业合作,扩大校外实习基地规模,为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与就业提供平台。在校期间完成建筑给排水工程、供热工程以及建筑电气课程设计,依据真实工程背景完成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和建筑设备施工技术综合实训,具备符合就业需要的上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实现教学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第四,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行课程设置与建筑业职业岗位资格证书要求相结合,资格证书与职业岗位相一致,使毕业生适应职业岗位标准要求。在专业教学改革中,合理设置理论课程和实训项目,使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相融通。在正常专业教学的同时,能够完成或基本完成职业培训任务,达到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基本要求,做到专业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的真正互相沟通衔接。学生在毕业时不仅获得大专文凭,同时获得相应职业技能证书,参加工作后能通过考试取得建筑设备专业贰级建造师及以上执业资格证书,从而为就业和职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第五,强化专业适应能力。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很广,可在建筑业企业第一线从事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工作,可在建设单位及监理公司从事建筑设备水暖通以及建筑电气方面的监督管理工作,可在建筑设计院从事建筑设备安装工程设计助理工作,还可以在市政管网归属公司以及物业公司等单位从事设备系统运行管理工作。毕业生应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强化专业适应能力,就会不断地拓宽就业范围。

三、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本专业强调的是建筑设备工程技术的应用性,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以模块化为基本结构,以专业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为框架,以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为线索,确定课程结构,以专业核心技能和新技术为主线,优化课程内容,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按照公共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三个模块进行模块化设计,形成以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需要为根本的专业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体现出理论与实践教学、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的相互融合,能够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效果,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突出了人才培养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一)课程体系建设应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

根据建筑设备安装行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考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资料员的职业资格标准和学生实际,制定突出能力培养,适应企业岗位实际需要的课程体系。结合实际施工过程,建立符合行业岗位群需要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法

1、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要保持一致

在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中,应明确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明确就业岗位群。在课程体系中要规定各门课程的界限,避免出现知识介绍的漏洞和重复。教学时要根据课程容量确定,重点突出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将建筑设备安装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建议充分体现,从而使毕业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满足就业岗位的需求。

2、课程体系符合职业能力需要的广度和深度应进一步加强

满足职业能力的需要是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任务。相关课程应以职业岗位课程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改革,以建筑设备工程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岗位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分析,完成专业知识的解构与重构。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中心,突出应用知识的针对性,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岗位技能训练,突出学生施工过程要素控制、验收环节质量控制、工序交接进程控制的能力培养,形成以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思路,实现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构建的有效途径。还要针对专业核心课程逐步开展精品课建设,从而提升课程建设的质量和影响力,以此来推动教材建设水平、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提高。

3、优化实践教学,突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2]

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是专业建设中的核心问题,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动手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实践教学课程的建设方面,应考虑以下内容:

1)专业实践教学

专业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形成人才培养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实践教学应保持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的一致性、实训项目与岗位工作任务的一致性,提高学生质量意识、建筑节能意识和涉外工程能力,突出职业化、实用性和针对性。实践教学过程还应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相结合,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采取专兼职教师相结合,做好实践教学基础建设工作。另外还要努力开展订单式培养和工学交替等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2)暑假生产实习

由于高职教育的特点,需要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分别利用好大一和大二课程结束后的暑假进行认识与生产性实习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指导教师的统一安排和指导,由学生在假期内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并自主实习,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3)毕业设计的指导方法

毕业设计是使学生真正利用所学开展实质性工作的极好手段。由于学生的毕业设计主要是在校外完成,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所在学院采用毕业设计管理系统进行过程管理,教师除利用系统进行各阶段文档内容评阅外,还采用电子邮箱、飞信和电话联系等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学生选题并掌握毕业设计的基本方法。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一般采用远程交流、指导与控制,因此要求学生在实习现场也要明确现场的指导教师。通过采用双导师制,并以现场指导教师为主进行毕业设计,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与发展提供了保障。

4)搞好学生课外学习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小组活动,参加科技竞赛,参加岗位培训,获取相应证书。邀请专家为学生做专题报告,了解前沿科技动态,启迪人生价值追求,拓展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广泛参与专业生产实践活动,以组织课外专业领域科技竞赛等手段,促进学生开展创新与科研活动效果。这些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对学生技能素养有效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4、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过程中企业的参与力度[3]

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加强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专业核心技能的训练项目都有对应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在现有实训基地基础上改造、扩建、新建实训基地。主动邀请建筑设备安装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本专业建设,发挥他们对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宏观指导作用。

四、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实现过程

本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二阶段以真实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的单项实训、综合实训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第三阶段通过顶岗实习的教学环节,达到毕业后能上岗的目的。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优质的实践教学硬件和软件条件,学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开发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与产业对接,以校企共建的方式创新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原则,建设具有双师型、双师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在此基础上,本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就会得到可靠保证,人才培养水平将会不断提升,更加满足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

Research on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the Building Equipment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in Li

( Hebei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of Building Materials, Hebei Qinhuangdao 066004)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specialty construction problems of the buiding equipment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ut forward the overall thoughts of the specialty construction.making clear the implementational method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though expatiating on the construction conception of specialized course system, finally analyzed and summed up re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practical ability training.

Key words: building equipment engineering technology; specialty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system; capacity training

参考文献:

[1] 吴云祥.高职高专建筑设备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研究[J].职教论坛,2010(6):48-50

[2] 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建设教育,2010(11-12):14-17

篇7

黑板与多媒体有机结合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通过幻灯片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录像视频等多种信息于一体,再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以形象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给予学生多方面的感官刺激,提高学生课堂听课的兴趣,将抽象概念以直观、具体、形象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看,便于学生对复杂内容的理解。目前,东方仿真多媒体素材库有沉淀、混凝、过滤、格栅、A2/O等三维动画素材,能直观形象地展示水处理构筑物结构和工作过程,在缺乏相关实操教学设备的情况下,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入这些素材和构筑物实物图,帮助学生理解所讲授内容。但是,多媒体课件教学需要快速翻阅每一张幻灯片,不利学生直观回顾课堂教学内容,因此应把多媒体幻灯片与黑板有机结合,用幻灯片播放具体教学内容,黑板上书写提纲式的内容。

善用校内实训基地专业实训基地能营造出接近于应用现场的实践环境,用于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团队合作等职业能力。笔者利用课余时间编制了海南省交通学校内水处理运行实训室的建设方案并获得政府财政支持,现已建设完成,配置有生活直饮水净水器、5m3/h校区生活污水处理站、斜板式沉淀池、能运转的污水处理厂立体布置模型和工业自动化控制的水质处理教学教研模型等,全面涵盖了典型的水处理工艺,代表当前发展方向的水污染控制工艺。涉及水处理构筑物结构、工作原理和运行管理内容授课时,充分利用这个平台,直观形象,学生学习兴趣高,容易达到授课目标,提高了教学效率。

2改革教学方法

中职学生年少、好奇、好动,喜欢多样化课堂。在教学方法上,笔者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思维导图法”“讲练结合法”和“项目教学法”,创建多元化课堂,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实现了课程能力教学目标。思维导图教学法思维导图,又称为脑图(MindMap)或概念图(ConceptMap),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接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思维导图是一个打开大脑潜能的强有力的图解工具,通过它能增强思维能力,启发人们的联想能力与创造力。

如对于课题“水质与水处理方法概论”,笔者在讲授思维导图绘制方法后,引导学生完成水质指标、水质标准和水处理方法思维导图的绘制,从中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资料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讲练有机结合法讲授法是学生直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而练习法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教学过程有机结合讲授法和练习法,能有效避免教师一言堂而导致学生听觉麻木,大脑输入慢的弊端。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笔者以“精讲多练”为原则展开教学。如课题“沉淀”,涉及沉淀定义、分类、沉淀原理、各种沉淀池、沉砂池和澄清池的结构、工作原理等内容讲授时,笔者以沉淀池、沉砂池和澄清池的结构、工作原理为重点,每讲授20分钟,练习25分钟,讲以多媒体PPT课件为手段,练以绘制各构筑物结构图和做问答题为主。

本课题最后一课时以操作运行实训室的竖流式沉淀池、斜板沉淀池、曝气沉砂池为主,理论联系实际,达到知识巩固并运用的目的。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行动,教学过程以项目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者和监督者,着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对于水处理工程实例和情境实训项目,笔者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展开教学。如对于项目“二级水处理系统自动化运行”,笔者采用如下项目化教学实施程序。1)学生自愿组合,每小组七人,经教师确认后成立小组。2)确定项目任务:启动运行二级水处理工艺系统,正常工况时,巡视整个工艺后将结果填入巡视记录表中,表样详见表1;运行故障时,进行故障排除和记录排除方法,故障设置有调节池液位过高或过低报警、搅拌器不运行报警、UASB反应器和MSBR池中DO超标以及接触氧化池DO低于标准报警。3)制订工作计划:学生对工作任务和作业指导书进行消化,确定组态监控、电控柜启停、现场各构筑物巡视、记录等工作步骤。4)实施计划:小组内分工合作,按照已确定的步骤开展工作。5)检查评估,先由学生自评,再由教师进行总结评分。实践证明,通过项目教学法,学生系统化学习了水处理工艺系统的组成、运行管理要点,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

3结束语

篇8

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物质生产部门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大科学、大企业、大系统的出现,城乡社会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智力结构等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之间、商品之间出现激烈竞争,知识技术需求增长,行业与行业及跨行业的结合态势形成,大批不同行业的劳动者从自己的本行业中游离出来,涌向新的行业。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也在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水利业从外延的粗放型向内涵的效益型,从外延的劳动密集型向内涵的技术密集型转变;单为生产服务农业的水利工程和用水管理制度的传统农业水利向以科技和现代工业装备的现代农业水利转变。严格讲,农业水利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实质是一个与农业水利工程的发展、现代农业水利注入新的内涵外延、人才规格的特征、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等诸多因素保持动态平衡的过程。

1.1农业水利建设的发展与展望

回顾展望我国农业水利的建设和发展,它将经历或正在经历着三个阶段,即以由解决人类生存生活为目的的原始水利阶段向着以兴建水利工程为主要手段来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问题的工程水利阶段发展并逐渐向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境水利阶段过渡。其内涵与外延发生了根本变化。

1.2现代农业水利的内涵与外延

研究发现,现代农业水利工程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内容:

①研究农田水分及盐分的运动规律。研究农作物需水、土壤水及其溶质的运动,探索水、土壤、作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制定合理的灌水制度,控制适宜的土壤水分和地下水位、调节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改良土壤。

②研究灌、排、节水技术及其设备。地面灌(沟灌、畦灌、格田灌)、喷灌、滴灌和地下灌溉以及明沟排水和地下排水等。

③研究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自动化配水技术。找出一套适合于我国国情的灌溉模式,提高节水节能效果。

④研究不同类型灌、排系统的合理布置。针对地形、水文、土壤、地质和灌溉水源等不同自然条件,提出灌排系统的合理布置方案。

⑤研究灌排系统的运行管理与维修养护。对水源工程、渠道工程、渠系建筑物等灌溉排水工程进行的调度、运行、检查、观测、养护维修的管理工作的研究。

⑥研究蓄水保水措施。主要通过修建水库、塘坝、坑塘等蓄水工程和利用原有的湖泊、洼淀、河道、排水干沟、河网,增设一些挡水、提水、引水工程,以及大面积的水土保持和田间蓄水措施等,用以拦蓄调节当地径流和河流来水,改变水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状况。

⑦研究引水调水措施。引水调水措施是通过兴建跨区域、跨流域的引水河、引水道、渠,使地区或流域之间的水量互相调剂,以改变水量在时空间的分布状况。

同时外延也在不断扩展。包括了:

①农村人畜饮水、乡镇企业用水以及废水处理。

②水环境评价与保护。

③水土保持、旱作农业及土壤的沙化、荒漠化干旱缺水问题。

④农业用水的水质检测,控制技术以及水污染的治理问题。

⑤灌排水工程项目的经济分析与评价,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分析与评价。

1.3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规格特征研究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规格特征与高职教育培养人才规格特征除其共性之外,还具备以下特征:

①现代农业水利工程主要是面对大农业涉及的面十分宽泛,它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技术含量不是那种“高精尖”,由此决定了其相应的人才规格具有“优材”“不成器”的鲜明特征。所谓“优材”“不成器”的特征,就是指在该类人才的培养上,绝对不能拘泥于本专业,应该是十分宽泛的,应该使每个受教育者成为“优质材料”,毕业后可完全根据所面对的工作岗位自行“组装成器”,以满足岗位转移跨专业流动的需要,而不是狭窄的专业单一训练。要考虑学生以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工作的不断再流动的问题。

②农业水利是艰苦行业,工作对象大部分面对的是“农村、农业、农民”,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精神的具备是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又一个鲜明特征。

③现代农业水利工程面对的岗位大部分都是一个“操作性”的问题,由此决定了人才规格具有“能工巧匠”的特征。这就更加突出了人才培养上必须注重理论应用形态的教学,使学生养成敢于动手、善于动手、勤于动手、巧于动手的良好习惯,在动手过程中总结经验,寻找出理论与实践最佳实现途径。

1.4专业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研究

1.4.1知识结构

“知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人类关于客观事物的事实及其规律的反映,包括自然界的知识,社会存在的知识,关于人思维本身的知识。知识是人们顺利完成各种职业活动所必须掌握的工具。具体由人文知识、基础知识、工程知识、生物知识、管理知识模块等构成。

1.4.2能力结构

所谓“能力”,就是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主要条件,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的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能力结构”是指个人掌握专业知识,贮备专业知识,运用知识实践转化的合理性问题,即在量与质及其彼此间配置状态上能否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结构。

根据上述专业人才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分析其能力结构应为以下等式所示: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能力结构≌通用能力+专业能力+专业技能

1.5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研究

所谓“培养目标”,就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目的“标杆”。它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影响着教育的效果。

1.5.1专业内涵与外延,人才规格特征的目标定位

农业水利工程除了为农业生产服务外,还包括为农村、农民服务的水利工程,诸如乡村城镇给排水、节水工程、人畜饮水。因此,高职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应是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岗位能力的“专门人才”,要能从事中小型灌区的规划设计、乡镇的给排水工程设计、设施农业灌排系统设计、城乡防洪工程设计、节水工程设计等,在工程设计实施方面,应能熟悉阅读图纸、理解设计者的意图,熟练进行施工组织安排,熟悉工程进度控制,质量控制,现场解决施工中各种技术问题,指挥工人按时保质完成工程施工任务,达到设计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专业高职生应担当的是一线的技术员、工长、监理、项目经理、懂经营、善管理等基层的管理工作。

1.5.2世界各国高职教育目标定位的启示

研究世界各国,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大都是从人才特征,知能构成工作岗位、工作面向的层次以及范围来定位的。

综上分析,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面向“三农”,服务于少部分省市所属灌区;服务于大部分县乡农业水利部门或其他水利部门;服务于少部分大中型水利工程施工和建筑企业,具有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一定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2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架构的研究

研究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一方面要切实符合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另一方面要充分体现“整体化、综合化、最优化”和以“人”为本的原则,突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特征。一般地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应是:为培养高质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在遵循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把教学过程延伸到经济、科技、文化等社会领域,致力于把生产工艺、技术的掌握、传播和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发挥综合效益,展示多功能作用而建构的整体优化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结构、任务划分、制约关系、教学进程的总法式。

2.1人才培养方案架构的依据

构建一个科学的、合理的、适应高职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架构,对于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达到高职教育的初衷,促进农业水利工程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意义。因此,它的构建必须探索其充分的理论和实践依据,而不是原有教学惯性计划上的修补。

2.1.1人才培养方案架构的理论指导

教育的根本目的使“自然人”过渡到全面发展的“社会人”。而这个过渡的唯一方法就是教育与生产实践的相结合。

2.1.2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方法论基础

人的认识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上升到更高实践的过程。从思维加工过程来看,认识过程经由具体到抽象,再到更高层次的具体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的实践境界。

2.1.3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心理需求特征

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有其共性之处,但也有自己的个性。从其心境来看,充满着矛盾的两难境地:“这里是希望之春,这里是严寒之冬”。一是来自普通中学学习好的学生,他们过去考察升学,由于某种原因来到职业技术学院后,苦恼与希望交织在一起,但受职业的动机驱使,考虑未来的职业,思考着从事职业的准备;二是来自普通中学学习差的学生,来到职业技术学院后,文化素质差,纪律观念薄弱,但认为开始学习职业技术,有奔头,有可能学好,希望之火开始在他们心中点燃;三是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就业滞后名牌高校的毕业生,择优录用,竞争激烈,从而唤起他们刻苦奋勉,学习知识、掌握技术为就业录用创造条件。因此他们显现的心理特征除过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情感体验等一般心理特征外,具有职业自尊心理、职业的求知心理、职业的审美心理、职业的创造心理、职业的竞争心理。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思想发展规律和个性形成,从实际出发,运用正确认识方法,科学地建构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非常有价值的。

2.1.4人才培养方案国外职教培养模式对构建架构的启示

经研究各个国家在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上有差异,但也具有一定的共性:一方面强调学校与企业的密切联系,通力合作,各尽其力,各负其责;第二个方面都是注重理论教学与生产训练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形成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综合技能。这两个共性对于我们构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有一定借鉴价值的。它将鲜明的给我们一个启示,这个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利于人文素质的修养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利于人才的知识深化和技能的熟练掌握,利于广泛吸收新的生产技术和更新教学内容,利于学生身心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

2.2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架构研究

人才培养方案的架构具体地讲就是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计划是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总体表现形式。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特征制订的关于人才培养工作安排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人才培养工作的有序性、目的性和一致性。

2.2.1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①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任务确定。

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确定。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任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为三种性质的课程框架。即:人文素质修养与“RWA”能力培养课程+智力、专业能力、专业技能、技巧的课程+专业方向模块的课程。课程设置架构如所示。

2.2.2人才培养的实训内容架构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和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于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实训架构为“课程模块”进度与阶段技能训练、课程模块包全部修完与毕业实习同步的动态的实践实训框架。

2.2.3教学计划的架构设计

教学计划是教学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关于教学工作安排的指导性文件,充分体现对教学工作的有条不紊的进行过程的统一要求。因此,其设计必须满足认识论的要求,满足:鲜明的职业方向性原则;渐进性与跳跃性相结合的原则;动态的适应性原则。循序渐进的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3方案付诸实践的支持条件研究

方案能否付诸实践,产生应有的整体效果,达到方案架构的最终企图,除了方案架构的科学性、合理性之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微观层面的教育教学过程的条件支持和宏观层面的环境条件支持。否则再好的“方案”,仍将是一纸空文。

3.1教育教学过程条件支持

3.1.1理论教学体系改革的条件支持

理论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要打破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性,淡化学科界限按照本专业培养人才的规格以及培养目标,重组理论知识架构,以“够用为度”的原则要求,以“循序渐进”和“跳跃性”思维方式进行教学,突出理论应用形态的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理论“先进性”和理论的“实用性”,使教学内容不断吐故纳新,踏上科技发展的时代节奏,使学生走出校门知识不落后,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市场的需求、同时本着“用什么”、“学什么”的实用主义方法,精选理论教学的教学内容,对于那些能反映事物本质规律性的东西,具有思维结构特点的技术基础理论加大其教学时数。要达到上述目的,首先要在教材建设上下功夫;第二要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改革;第三要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功夫。

3.1.2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条件支持

首先是实践性环节的改革;其次是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而后是加强实验教师的培训、实验室及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性教学环节要以“项目导向性”为背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大纲,开展多样的实践性教学方法。

3.2方案实施的环境条件支持

在此所提的环境条件,主要是指人文环境与政策环境对《方案》实施的影响。

3.2.1方案实施的人文环境支持条件

所谓人文环境,是指人们对人类社会、人的活动和人的思维所形成的观念氛围。目前人们对高职教育的性质、地位、作用认识不到位,存在贬低高职教育,轻视高职教育的现象。当下,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办学单位普遍存在盲目攀高的不正常心态。……,如此等等形成的这些人文环境严重影响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2.2方案实施的政策环境支持条件

任何一项政策的制定,通常都是为解决一定问题的。并借助政策规范、引导人们的行为,来指导事业的发展。因此,要使高职教育得以持续发展,培养出合格的高级技术实用型人才,架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使之付诸实施,与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是分不开的。为此,我们建议:

①提高高职教育决策的科学性。

②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走综合发展之路。

③教育主管部门应逐步放弃原有计划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体制安排的利益格局,担负引导社会建立以面临运行机制为主导,重建教育规范与市场规划为主线,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所实施的政府干预的类型、广度和质量”为主体的新制度安排的责任。

④打破以政府供给主体为主导的制度安排唯一体系,提供非制度安排主体在局部进行制度创新的条件,使改革能在某一区域推进。

⑤缩小政府权限,扩大地方和学校根据市场规划的自主选择权,使有限的理性决策能够成为市场供求信号与市场资源配置之间的环节与基础。

篇9

建筑行业需要越来越多掌握BIM技术的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应该抓住机遇,加快推进对BIM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文章通过分析BIM在国内外高校中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国内高职院校在培养过程中存在认识不足、基础工作环节薄弱、专业师资匮乏三个主要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给出加强宣传、完善基础工作、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定期举办竞赛四项建议,旨在为高职院校开展BIM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BIM;高职院校;BIM专业技术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U;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6)06006404

BIM是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简称,这项技术是将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中所有的几何尺寸、功能、性能、建造等数据信息全部综合到一个建筑模型中的过程,是包括产品、工艺、管理模式、思想的重新建构,因此被称为21世纪建筑产业的革命性技术。

随着BIM技术的推广和发展,行业对BIM专业技术人才有着越来越大的需求。但由于在我国起步较晚,再加上行业普遍对信息化的意义认识不足,从而造成了我国BIM技术人才稀缺的现象,这不仅阻碍了BIM技术的发展,更阻碍了我国建筑业的发展。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的《中国建筑行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14之BIM应用与发展》中,对 BIM 的应用与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并通过调研得出了制约BIM技术推广和应用的主要因素就是BIM专业人才的短缺,而大部分单位也将BIM人才培养作为最紧迫的任务[1]。高职院校作为培育专业技能人才的沃土,更应该着眼于BIM技术人才的培养。

一、 BIM在国内外高校中的应用现状

(一) 国外高校的应用现状

BIM技术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21世纪初逐渐被社会和市场所接受并向成熟化发展。随着BIM技术的发展,国外的高等院校也开始逐渐重视BIM技术在科研、教学工作中的应用。譬如美国克罗拉多州大学的施工管理系,在本科生一年级时就引入了BIM建模教学来替代传统的CAD软件教学,在培养学生三

维建模能力的同时,也为后续开设建筑结构、造价等课程的BIM教学打下基础。德克萨斯A&M大学工程建设科学学院从2004年开始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关于BIM的课程,主要是将3D或2D模型通过Autodesk Revit,Google Sketch-Up,Navisworks等相关软件最终集成4D BIM模型[2]。阿拉巴马州奥本大学将BIM引入施工管理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选择,学习BIM软件包,并完成相应的项目进度计划和预算[2]。同样,斯坦福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南加州大学、华盛顿大学等众多大学和相关机构都在开展对BIM技术的深入探究和实践[3]。在美国,超过70%的高等院校已经将BIM加入课程体系中[4]。

(二) 国内高校的应用现状

随着BIM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国内高校也逐渐开展BIM的相关研究。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都相继开设了BIM的相关课程。然而同发达国家相比较,国内建筑行业的BIM理念尚未完全贯穿到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中。目前,我国只有少数高等院校开设了BIM的相关课程,如重庆开设的BIM概论,以及基于BIM的毕业设计;清华大学将BIM技术加入到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国内院校中第一次开设了BIM 技术应用短课程;深圳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与斯维尔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建立关于BIM技术的校外实训基地[5]。少部分高校如山东建筑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沈阳建筑大学等则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开展了BIM教学。大部分高等院校则尝试在特定的环节加入BIM教学,例如通过本科生创新训练计划、建筑结构竞赛、毕业设计等环节设置对BIM软件学习和应用的要求,鼓励和引导学生自觉学习BIM相关软件[6]。

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开发基于BIM的课程和专业。如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和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等建筑类高职院校就已经开始关注BIM技术人才的培育,大力推进相关课程的开发,与此同时也在推进BIM实训室、实践基地的建设[7]。

二、 高职院校在培养BIM专业技术人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对BIM的认识不足

1. 认为BIM是某一专业的事情

一些高职院校认为BIM技术仅局限于建筑设计单专业,仅由传统的CAD画图转变为了三维画图,忽略了BIM技术应用对其他专业的影响。BIM作为一项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应用的技术,不仅涉及到建筑,还涉及到结构、暖通、电气、给排水、造价等专业与管理,需要多专业的协同配合,因此,需要整合多专业教学资源共同开展教学。

2. 认为BIM仅是软件的应用

国内最为人们所熟知的BIM软件就是revit,高职院校在开设BIM相关课程时也主要应用revit进行教学。但是,学校和教师对revit的认识也局限在它的建模功能和碰撞检查功能,认为学生只要学会这些软件怎么运用就已足够,因此授课过程中向学生传递了“先建好模型再进行碰撞检查就完成了对BIM的全面应用”的错误思想,过分强调软件的基础功能而忽视了对BIM理论本质和应用精髓的教育。

(二) 基础工作环节薄弱

篇10

关键词: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 课程资源库 自主学习 教学

指导

1 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资源库建设的背景

所谓资源库就是按统一的、符合国际标准的技术规范和课程内在的逻辑关系构建的,由优秀的数字化媒体素材、知识点素材及示范性教学案例等教学基本素材构成的可不断扩充的开放性教学支持系统。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装修的工程越来越多,装饰造价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岗位与行业。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在很多学校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因此我们从工程造价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素材库建设出发,拟从学生未来就业的岗位分析着手,建立与实际工作相联系的课程资源库,使学生能在浏览该资源库的过程中,接触较多的实际工程,增强专业实践能力,为学生多样化学习需要提供服务。

2 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资源库开发的原则

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资源库的开发以校企共建共享、边建边用为原则,以学习为主、突出服务为指导方针,遵循满足需求、系统设计,多元合作、虚实结合、提高质量,校企联管,持续更新为思路,以达到先进性、实用性、开放性、通用性和标准化,使该课程资源库成为多元学习者的学习乐园、教师的教学帮手、专业人员的知识宝库。

2.1 系统设计、整体解决。把提高装饰工程造价技术专业人才的计量与计价核心能力作为既定目标,对教学实施、资源建设进行系统设计,构建兼顾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技能培养与技术更新的整体解决方案。

2.2 合作共建、资源共享。教学资源库建设采取校校合作、校企结合模式,与行业企业一起共同建立起顺畅的资源收集渠道,做到建设内容充实、形式多样、贴近工程实际,使教学资源与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紧密结合。

2.3 共性为主、兼顾个性。在资源库的建设中,针对专业的技术应用及岗位要求,建设普适性的教学资源,考虑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注重资源的多层次和多元化,不断丰富发展,坚持共性为主、兼顾个性的原则。

3 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资源库开发的过程

3.1 围绕职业岗位需求。做好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发的前期准备。本课程在前期项目化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按项目化教学方法为思路,考虑装饰造价的岗位需要,将课程内容设置为装饰工程计价基础、应用计价表法编制装饰工程施工图预算、应用工程量清单法编制装饰工程施工图预算。为开发好课程,我们进行了细致的前期准备。一是积极参加造价管理部门的培训班,了解最新的规范与标准,掌握本门课程应达到的学习标准、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二是多与企业的一线工程人员交朋友,不断丰富教师的专业实践知识,提高教师个人的专业能力,积累专业素材。三是主动与企业人员接触,共同分析实际工程所需要切实解决的问题,锻炼实际的工作能力。

3.2 围绕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进行教学资源的综合开发。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教学开展的物化基础。教学资源必须与教学过程相适应,才能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3.2.1 物化的教具可以促进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和专业能力习得。教学的每个环节,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资源,以便师生可以各取所需。物化的教具是指物、图表和幻灯等的统称。本课程的物化教学指与实际市场生产相适应的、需要知识支撑的、能够促进学生视野开阔的实体――各类装饰材料。为此我们建造了装饰材料展示室、装饰构造实训室。在专业教室里,学生通过参观装饰材料,认识它的规格、尺寸、材性及适用场所,从而激发他们去了解其价格与品牌。通过各种材料的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并且明白如何区别它们,从而建立市场询价的兴趣和明确学习目标。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到装饰材料市场调研,激发学生了解市场的动力及今后从事装饰造价和设计的兴趣。

3.2.2 集成化的教材便于学生对综合知识和信息的采集。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是工作过程性课程。要求其使用的教材是整合了与职业活动相关的、有利于技术知识构建的、对实践活动有指导意义的一系列教学需要的材料,包括书籍、讲义、图片、多媒体课件、讲授提纲等。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强调实用性技术的同时,也注重知识对认知和实践的指导意义。我们在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教学实践和社会服务中感到,要满足装饰技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涉及其他课程的知识。因此在教材中还考虑了装饰构造和装饰施工工艺方面的内容。我们编写的教材已被出版社3次再版,证明我们的探索是通过了实践检验的。

4 搭建不同平台,增强资源的适用性

4.1 学生自主学习平台。根据专业调研,把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企业对专业的人才需求状况,系统分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水准等现状,紧紧围绕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职业迁徙、技术迁徙、职业成长)等三个特征要素,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架构专业课程体系,并从中高职衔接与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规划“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人才规格要求,研制覆盖不同地区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的职业素质、岗位能力、专业知识等教学资源,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①学习指南:包括学习经验、目的、内容、要求、方法与技巧等;②课程资源:包括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网络课程、就业指导;③技能训练:包括基本技能操作实训、专项技能实训、单项技能实习、综合技能实习。

4.2 社会开放学习平台。①学习指导:包括建筑构造、建筑识图、施工技术、建筑材料、工程案例等;②专业百科:包括水电安装、通风空调、建筑给排水等不同知识系统模快;③网络课程: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④职业培训:包括造价员、质检员等岗位培训;⑤继续教育:开设各类专题讲座、技术报告、规范解读、新技术交流等。

4.3 教师教学资源平台。①专业标准:包括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具有典型代表和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等,还包括专业的课程标准,展示该专业开设较好学校的课程标准,并提供PDF、CAJ、FLASH等格式文件下载参考,且追踪更新;②课程教案:提供不同地区多个学校该门课程优秀教案,可以PDF、CAJ、FLASH等格式文件下载参考,且追踪更新;③课件资料:包括教学课件、说课课件和微课课件等;④教材资源:提供优质教材名录,自主开发的数字化教材;⑤图片资料:包括设备图片、工具图片、材料图片等。

4.4 专业信息服务中心。①专业介绍:包括专业的开设与发展,专业教学体系、专业人才培养系统,以及目前在教育体制、教材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等;②专业院校:介绍不同地区开设该专业的学校,主要内容包括招生对象与学制、学历层次、培养目标、主要课程、教学团队、校内实训场所、校企合作、专业特色、专业技术证书、院校名录等;③企业在线:主要收集和联合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突出企业资质等级、企业理念、核心价值观、行为态度、形象与标识、典型示范工程等,不断更新和链接更多的企业名录,年更新率10%;④行业精英:建立百名行业精英库,分别介绍专家简历、擅长领域、主要业绩、获奖情况等,并逐年累积更新;⑤规范标准:提供本课程相关的规范标准,如《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计量规范》(GB50500-2013)、《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854-2013)等,并根据变化及时更新。

5 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①加强针对性。课程资源库中基本应以专业教学素材为主,防止内容庞杂凌乱以及缺乏兼容性和系统性,不能看重数量而轻视质量。②加强规范性。做到资源分类规范,种属界定清晰,有利于教师、学生使用,有利于规划、管理。防止内容重叠,相互包含。③加强技术性。少用占据大量空间却只能包含少量教学内容的格式,以避免现行网络传输速度的不足和资源容量大但实际资源少的问题。④加强操作性。要使用开放的数据库,以供多用户访问。同时也要防止为了质量而舍弃数量的问题,资源库建设若没有一定的数据量,是很难在实际教学中得到较好应用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李伯季,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赵志拜.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