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7 23:34: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内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内实训总结

篇1

关键词:导游业务;实训教学;探析

导游业务作为旅游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实训教学作为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环节,要求教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导游从业人员的任职要求,突出学生导游服务技能在旅游服务中的核心地位,以理论知识为基础,通过校内外模拟导游训练、实地实习训练等方式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道德的培养。以下就导游业务课程的校内实训教学做探讨。

1.《导游业务》校内实训课程设计思路

以专业培养目标为指导,突出导游业务校内实训课程的教学特色与效果,将导游业务课程与《旅游学概论》、《旅游文化》、《旅行社经营管理》等旅游专业主要课程的有机联系,把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转化成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综合的导游职业技能和素质,为适应任职岗位的需要、旅游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围绕这一目标,结合课程特点,对导游业务课程校内外实践教学中的校内实训课程进行设计,强调“以师为导,以生为主”,通过行动导向法,以《导游业务》的主要内容为依托,使学生在模拟体验与交互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2.《导游业务》校内实训课程教学设计

2.1教学内容设计

依照课程设计思路,按照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导游业务》校内实训课程设计共分四个模块,36学时。其模块主要包括:采用项目教学法在导游模拟实训室进行训练、校园景观模拟讲解、校内导游常见及特殊问题的模拟训练、全国导游证应试模拟训练。

根据校内实训教学内容,本校“《导游业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课题组按照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编写了《校内实训手册》,对校内实训的内容、实训环节、规范、评分标准等作了相应的要求,设计多媒体课件及电子教案、汇编导游实务案例、对全国及重庆市导游大赛视频、实训录像等进行了归纳和整理,教学内容丰富,目的明确,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2教学组织与实施

在《导游业务》校内实训课程的组织和实施中,运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实验教学法等,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实训任务布置阶段。教师按照实训内容和要求,给学生布置实训任务。学生分组进行准备,指定一名组长,负责组内分工,各同学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实训任务。

第二阶段:实训进行阶段。教师说明实训内容及目的,学生进行实训。

第三阶段:实训结束阶段。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总结实训经验。

以下以地陪迎接准备服务规程、校园导游讲解实训课程安排为例:

实训项目:地陪迎接准备

实训目的:地陪迎接服务在整个接待程序中至关重要,是实训者第一次和旅游者直接接触,这一阶段工作直接影响以后的接待工作。因此,实训者是让旅游团在迎接地点得到及时、热情而友好的接待,了解在当地参观游览活动的概况。

实训要求:

(1)熟悉迎接服务阶段的具体工作要求;

(2)培养热情、友好的服务态度

器具准备:接待计划、导游证、导游旗、接站牌

方法:

(1)教师示范讲解;

(2)学生分组演练;

(3)学生自评;

(4)教师讲评

操作步骤:

(1)准备所需物品,交代实训中的注意事项;

(2)实训开始

操作标准:参照地陪迎接准备环节及细节

实训总结:每组实训者认真总结本次实训的心得、体会,教师讲评

地陪迎接服务程序:确认旅游团所乘交通工具抵达的准确时间;与旅游车司机联系;再次核实旅游团抵达的准确时间;与行李员联系;持接站牌迎候旅游团;认找旅游团;核实实到人数;集中清点行李;登车;车内致欢迎词;调整时间;首次沿途导游;抵达饭店后的提醒工作;饭店入住。

实训项目:校园导游讲解实训课程安排

实训目的:通过对校园的现场导游讲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讲解技能、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对母校的热爱之情。

讲解线路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出合理的游览讲解路线

讲解方式:分段讲解

器具准备:便携式扩音器、导游旗

实训程序:

(1)校园导游词准备;(2)讲解人员安排;(3)学生现场讲解;(4)学生互评;(5)教师讲评

3.《导游业务》校内实训课程教学考核与评价

《导游业务》校内实训课程教学考核实行项目各项评分,按照评分标准,对照学习内容,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程度,兼顾学生学习态度、知识掌握情况和能力的培养。

全国导游证应试模拟 1. 以全国导游证重庆地区考试范围为主要模拟内容,考察学生导游知识的掌握程度、应变能力、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抽签选中一套题,包括现场景区景点讲解、知识问答。现场景区景点讲解占65%,知识问答占30%,礼仪礼节占5%。 20分

《导游业务》校内实训课程是该课程的重要实践部分,教师与学生应当通过校内实训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校外实训和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广宏.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案例教学法渗透[J].高教论坛,2007.4(2):119.

篇2

关键词:中职;国际贸易;实训课程;教学;有效教学;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当前我国与国外国际的交流越来越多,因此国际贸易这个专业所提供的学生对于当前的社会发展来讲是一个专业性的人才补充。然而人才的应用能力方面、技能技巧方面仍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国际贸易的专业人才步入社会后并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从中职院校的角度来看,基础课的实训教学在院校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和部署。导致课程的进行状况和学生对于课程的消化理解到运用都产生了不理想的结果,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学生在真正的社会实践中不能有很好的发挥的原因。

1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1.1重视程度不够

国际贸易实训课程教学作为该专业中的基础部分,是其他课程延伸和扩展的基础,其教学意义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从事国际贸易相关工作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是培养学生国际贸易专业基础技能、促使实现专业本身特性效果的关键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整体的基础性、广泛性、实用性及组合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其作用和重要性没有得到学生和教师的重视,所以在该部分的师资力量包括配备的教学用具都形成了无形的浪费,造成该部分的课程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和效果。

1.2实训基地的缺乏

中职院校在实训基地的投入方面不如高等院校,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没有强可视性的专门的培养学生实训能力的专业教学场所,这意味着学生在实训课上没有专门的实训室,即便有些学校具备实训室,但是硬件设备及模拟软件方面并不理想,实训教师也呈现参差不齐的专业水平,这使得实训课程的效果明显下降。

1.3教学资源不足

教学资源是否充足决定了学校在教学水平和学生技能的培养速度和培养质量,中职院校在教学资源方面呈现出极大的隐患,在实训教学的软件资源方面、教材资源方面都显得非常有限,因此想要为学生完整且清晰的模拟国际贸易系统流程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了相应的限制和阻碍。

1.4校企缺乏合作

校企与学校方面的沟通合作仅仅局限于毕业学生的输出和接纳,在学生受训期间没有相穿插的活动,校企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并不能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关于社会的要求和信息,这对于在校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无疑是不利的,而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对于实训课程产生消极厌倦情绪从某种意义来讲与校企的局限性有着根本性地联系。

2中职院校国际贸易实训课程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

中职院校国际贸易实训课程主要可以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在校内实训部分主要通过校内配备的现代化设备在实训室通过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模拟实习,这部分的训练是校外实训的基础工作,而校外实训则通过利用与学校联合的企业或当地相关企业使学生参与到企业具体岗位的实际操作当中,进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针对中职院校贸易实训课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应从这两个部分着手。

2.1校内实训教学

国际贸易专业基础课程的实训教学不同于其他专业,不能仅仅通过参观和讨论来使学生真正受益,需要根据培养的目的、实训内容要求以及过往的教学经验将基础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真正使学生领悟到其中的解决途径,进而完成教学目标。从校内基础课程实训方面来看,需要对基础课程的理论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巩固,理论基础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能够指引学生在学习国际贸易相关知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是一种专业性的规范,这个部分也需要教师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整合和提炼,进而为实训的相关任务提供良好的理论指导,保证学生在进行实训的过程中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例如对于外汇倾销的使用,通过对近年来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及中美外贸交易的变化情况在模拟的条件下让学生进行实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及时的通过引入外汇倾销地理论进行解决。从这个角度来看,理论教学在实践中进行应用就更加直观实用,同时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力和技能通过理论知识的引导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校内实训部分同时也需要丰富实训形式,结合多种实训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外贸技能,如聘请外贸业务相关专员、操作员等来校进行专题介绍讲演,为师生介绍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状况和新的进展,结合自身实战经验为师生展示自己的业务案例,结合国际贸易相关业务的动态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从而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国际贸易,并且对学习业务知识产生更强的动力,激发起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兴趣。另外还可以结合一些实训性较强的课程内容进行角色模拟,使学生结合模拟情景和过程进行思考和学习。国际贸易实训课程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在于需要接触大量的文本及单据,如常接触到的有销售合约、汇票、发票、装箱单等,通过教学过程中模拟不同业务环节能够让学生产生配合的同时对相关业务流程有一个相对详细的认知,进而对制单技能和业务流程能够进行熟练操作。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部分进行参观了解,使学生对该行业的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及工作中所涉及的各个环节有进一步的认识,加之从已毕业的学生哪里了解到实践中的问题和感触,可以使学生们对该专业形成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2.2校外实训教学

校外实训教学作为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与教学计划和专业相关设置脱离,在应用效果和应用方式上需要进一步的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也应对学生的技能加深和知识巩固起到更强的效果。从教学安排方面能够弥补校内实训过程中的不足,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对校内实训的空白进行填充,作为校内实训课程的延伸,同时也是对于学生国际贸易课程相关知识的再检验。通过校外实训教学可以使学生实现自己能力,对其在校内总结和发现的关于本专业相关实际操作的领悟进行再整理,同时也对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通过校外实训教学给以客观评价。教学的相关任务来源于真实的工作业务,在完成了校内实训教学任务的学生能否达到实训岗位的工作任务的要求,是对校内教学成果的一个检验,而结合校外实训过程中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反馈及企业的反应是对学校教学内容调整、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各方面设置的最佳依据。另外,中职院校国际贸易实训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与中职校企的不积极参与有直接关系,针对中职校企对学校的了解不到位,对学生不放心这一问题为突破口,校外实训教学一方面可以历练学生的素质和技能,另一方面也给予企业了解学生的机会,进而意识到中职学生的优势,能够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同时也为学生的实训搭建了更为优质的平台。因此从有效教学的角度出发,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以下几点:(1)对于各个业务模块形成条理,分散式进行实训然后统一进行检查,将学生安排在不同的企业中,分散进行实训,最终通过同意的标准进行考核和评价。(2)将学生的就业和实训想结合,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长远职业规划,另一方面也保证了企业的正常运营,实现双赢。(3)在安排学生实训的同时安排专业教师一起实训,在知道学生的同时增加对企业行业职能的认知和了解,对中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国际贸易实训课程教学在具体的细节方面还存在不到位不落实的问题,在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备上还有待完善,这也要求中职院校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对国际贸易专业的系统教学各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也需要相关部门对中职院校教育工作给予相应的重视和扶持,针对国际贸易实训教学方面对中职院校提出的要求和想法给予合理的建议和意见。结合本文提出的关于中职国际贸易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有效教学方法希望对各个相关学校在教学实践方面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同时希望为我国中职院校培养出杰出国际贸易相关人才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吕瑛;;关于国际贸易专业国际投资学课程建设的探讨[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郝晋;;中职学校发明创新教育的尝试[A];责任•创新•发展——上海第十六届青少年科技辅导论文征集论文汇编[C];2008年

[3]胡卓红;工学结合教育是培养高职人才的必然选择[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篇3

关键字: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校内实训;模型

中图分类号:F252.3 文献标识码:B

一、引言

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供应链管理、采购、电子商务、海陆空配送、运输等现代物流业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作为国家对职业院校提出的近一时期的总培养目标。

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政府科学引导和扶持下正在蓬蓬兴起,基础设施和相关实训条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实训室是高职院校进行教学、科研、实训的主要基地,是构建培养创新人才体系的重点领域,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场所。实训室成为高职院校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管理机制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如何使高职院校实训室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是高职院校管理者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6S” 管理思想引入其中,提出“大球带小球”模型(见图1)来解决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校内实训管理这一问题,希望能给大家高职院校建立适合自身发展实训管理机制带来启示。

二、“6S”管理及“大球带小球”模型

“6S” 管理(见下表)源于日本上世纪50 年代的5S 管理。5S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它是源于车间生产现场的一种基本管理技术。中国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增加了第六个S――安全。现在,很多中国企业家都在采购6S管理思想来管理它们的企业。

高职院校既然为供应链管理、采购、等现代物流业相关现代服务业等一线行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高职院校有理由在校期间早一点让学生接受“6S”管理思想教育,这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操守、培养学生“做”的能力、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下面就简单的介绍一下“6S”管理。

整理、整顿、清扫、安全, 是6S中关于现场状况改进提升的四项基本行动。整理,是改进工作现场的开始,进行物品分类;整顿,是衔接在清理之后的,对现场进行整理、整顿以及重新规划与安排;清扫,最好在整顿之后进行,这三项工作是关联的, 有次序的。

安全,这一要素是对原有5S的一个补充,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体现。将其位置放在“规范”之前,成为一个行动要素,而在后面的“规范”、“素养”当中,自然也应当包括安全方面的规范与意识,可以真正将“安全”要素融入原有的体系,形成真正意义上的6S管理。

素养,是6S中最独特的一项要素,也是其精华之所在。前5项要素,都是十分鲜明的“行动要素”,其中一到四项是现场改善的行动,第五项将现场改善上升到系统的、制度的层面。而第六项,进一步上升到人的意识这个根本。更彻底的保障,是将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员工主动、发自内心的行动;也就是变规定、要求为人的意识、习惯。素养一旦养成,将潜移默化地、长期地影响人们的工作生活质量。

综上,通过对中国版本“6S”管理思想,引入到我们高职院校物流及相关专业校内实训管理思想中,本文提出了一个模型,即“大球带小球”模型。

大球部分是高职院校校内实训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行动。小球部分是高职院校校内实训的目标,是结果。通过校内实训的实践进一步上升到学生的职业意识当中,转化为学生主动、发自内心的行动; 也就是变规定、要求为人的意识、习惯。这样,素养一旦养成, 将潜移默化地、长期地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以后的工作质量,增强学生在就业、工作中的核心竞争力。通过高质量的校内实训,这样也达到国家对职业学校提出的近一时期的总的培养目标。

三、通过新模型管理物流专业学生校内实训

高职院校是培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入社会,参加工作的前一环节,本文通过“大球带小球”模型思想管理物流专业校内实训。

在校期间,学生在安全前提下通过整理、整顿、清扫形成规范的实训要求下实训、岗前培训,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组织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创新能力,达到养成良好习惯,按规章办事,树立团队意识和进取精神的素养。下面来具体说明:

本文先从大球当中整理、整顿和清扫开始。整理、整顿、清扫,这三项工作是关联的,相互促进提高的。这三条是大球的骨架,支撑大球。它们循环进行工作。

1.整理

针对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本文认为有必要科学的引导高职院校的学生参与到实训工作的准备当中,进行实训之前的实训条件准备。

实训室管理人员、实训教师和实训学生参与的实训室整理,把与本实训相关的实训耗材、实训设备(工具)、设备的操作说明及操作规范、实训场地的准备、将实训需要的与不需要的设备进行分开,解决了有一些没在使用的设备滞留在实训场地,既占据了地方又妨碍其它实训的进行。

这样一方面,学生从中肯定得到工作经验;另一方面,实训室可以为该实训项目腾出空间,发挥实训室更大的价值;同时,塑造整洁的实训环境,提升实训室形象;第四,由于参加实训的学生的参与,可以缓解高职院校师资配置并不充分的问题。

2.整顿

完成校内实训室整理,将实训需要的与不需要的设备分开。这里本文认为有两方面的整顿。

第一,每个实训项目所需要的实训耗材进行整顿,根据实训的要求和流程,将各步骤所需要的实训耗材放置于所对应的实训位置。同学们在进行实训时,能够对实训过程中所需的耗材进行方便的取放。

第二,对于整个实训室而言,对实训室内实训耗材、实训工具进行整顿。学校都是进行学期初集中采购,根据学校本学期教学进程表对实训室的使用情况,合理安排物品的存放位置。

3.清扫

在整理、整顿之后,就是日常的清扫来保持实训场的干净。本文认为正是由于整理、整顿和清扫在该模型中的骨架支撑作用,保证了实训现场状况的改进提升。学生通过自已参与这三项基本行动,一定会比传统的实训来得更亲切。关于这点,作者在所在学校的通过该模型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4.安全

安全,其实是对前三项基本行动的一个补充、一个整体把握,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体现。这一点在高职院校中尤其重要。

高职院校基础设施和实训条件近年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实训设备、实训条件比企业内部的操作的安全性更高。高职院校的实训设备是对没有设备操作经验的学生开放使用,这决定了它对实训设备提出了更高的安全要求。

其实,在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安全”应从实训大楼设计、建设以及实训室的设计、建设、运行、管理这一流程中都要把握。

安全是该模型大球的“轴”。它整体把握“整理、整顿、清扫”这三项相互促进的支撑大球骨架的行动要素,并带动着大球向前进。

5.规范

规范,是将前面所讲的整理、整顿、清扫和安全的做法制度化、规范化、责任化,持续保持取得的成果。

实训现场的良好状态是需要时刻保持的, 从管理角度说,要想保持好的做法长期贯彻, 就应当将有关的方法和要求总结出来, 形成规范与制度。“规范”就是要将运动、突击式的工作转化为常规行动;将好的方法、要求总结出来, 形成管理制度, 长期贯彻实施, 并不断检查改进。制度的建立是良好现场管理的根源。可操作性强的制度, 更加有利于实训现场的具体管理。

目前,全国各高职院校都已经或将要接受教育部高职高专水平工作评估。高职院校校内实训的管理以此为锲机,规范工作流程,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做到有制度可依。这样就解决了高职院校不因管理人员的变动而出现的工作中断的问题。

6.素养

素养,独自担当起该模型中的“小球”部分。“素养”是该模型的目的、核心。通过前面所讲的“大球”部分的五个“行动要素”来保证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即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职守,树立团队意识和培养进取精神。

素养一旦养成,将潜移默化地、长期地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工作生活质量。他们将一辈子受用。当然,这也就是国家对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一次极大的肯定。

本文提出这个模型,从思想意识上理顺高职院校校内实训的管理思路,让实训教师、实训室管理人员明白科学管理高职学生校内实训的意义;从宏观上指导实训教师、实训室管理人员如何管理高职生的实训。

四、总结

基于“6S管理”思想的“大球带小球”模型其实是一项基础管理,只有不断的创新发展,融入时代进步赋予的新内涵,才有其生命力。我们坚信:只要高职院校教师的努力,与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相结合,创新思维,创新管理,创新实践,一定会为职业教育宏伟愿景的实现增添光辉色彩。

作者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5.10.

篇4

关键词:校内实训;分方向实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6-035-02

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教学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受传统观念的制约,学生以教师为中心,自主意识淡薄,缺少对教学质疑的意识,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动手能力薄弱,在实训中提不起兴趣,依赖性太强,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也存在着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没有兴趣,实训课上打游戏、睡觉,心里存在“反正毕业之后又不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想法,得过且过,应付了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根本没有发挥出来,学生心烦,教师“头大”。实训教学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校内分方向实训教改实施

高技术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实训教学环节。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动手能力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非常重要的环节,其效果如何,对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1 教改思路。从2005年起,我们就开始了一系列教改探索。校内实训均以“项目”、“作品”等可以见到的成果性内容,实施教学与实战相结合的做法。从2007年起,我们逐步实施和推进了分方向实训的教学改革。分方向实训是打破了分专业教学的自然班级,将同年级专业相关班级的学生进行重新组合,按照其就业意向、兴趣爱好,进行再次分班,实施专业技能的深化学习。学生在第一至三学期,完成教学计划中全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授课,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在第三学期期末启动分方向实施计划,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将来就业的方向,征求学生及家长的意见,使学生初步定好校内实训方向。在校期间的实训活动是为学生将来就业打基础的,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桥梁,是学生踏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之前的一次很重要的实践和预演,因此,要给学生和家长充分的考虑时间,直到第四学期初再定好实训方向,实施实训教学。

2 实训具体措施。第一,实训方向的设定。2007级的微电子技术专业联合计算机应用两个专业3个班级,分设了集成电路IC版图设计方向、软件开发方向、网络管理方向、多媒体与网站设计等4个方向。学生都会从自身现实情况出发,选择适合自己或者是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方向。比如,软件开发和集成电路IC版图设计方向的专业能力定位比较高,一些学生由于他们特定的原因,无法全部达到预设的专业能力,就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合适的定位,参与特定专业能力的形成和提升。为了组织好分方向的实训教学,我们每年都会比较系统地做一次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分析,针对IT行业技术发展快的特点,设计和确定第二年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能力点。相关专业的教师定期派往企业培训和学习。这样,学生学习的内容、技术,可以跟得上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试验下来效果很好。之后几年,采取了继续实施和完善的做法。2008级开始一直到今年的10级又联合了电子商务专业,增加设置了动漫设计方向和商务文秘方向。第二,实训内容和方式的要求。在实训科目内容上有两个原则:一是实训科目内容必须涵盖专业关键技能点的应知、应会训练;二是实训科目随实际实训项目课题灵活调整设定。教师在实训中永远起到的是引导作用,只要教师精心设计,认真备课,通过实训,学生的认知能力、沟通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知识拓展能力、职业知识和技能都得以提高。实训教师对教学内容除了要精心设计,以实训教学主题为中轴,围绕主题而展开,还要对操作的各个环节提出明确要求,严格把关,引导学生始终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训。在实训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独特的创造力,使他们对已学知识得到再认识、再提高。课后教师应对当次实习过程进行全面总结,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纠正,使学生尽可能全面正确地掌握操作技能。内容上要深化,总结内容要在紧扣教学主题的基础上,向纵深延伸拓展,启发学生思维,诱导学生创新。形式上要变革,课题的总结形式要由教师一言堂的单一型变为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师生共同探讨的多样化,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优化实训教学效果。通过实训课程的改革,变要学生学习为学生要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第三,实训场所的构建。校内实训场所的构建,要模拟公司企业实际工作环境设置,营造现代企业的文化氛围。一方面,实训的主要项目来自于企业;另一方面,实训可以有利于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组织学生做项目的同时,模仿和引进一些企业的管理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比如,时间上要求除了中午一个半小时吃饭休息,每天早八点到晚四点都是工作时间,要求必须在实训工作场所;实训项目都是分组进行,要团队合作、分工完成等。

二、分方向校内实训教学的利弊

1 分方向实训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分方向实训比较好地解决了绝大部分学生的职业定位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和长处,而在分方向课程的设置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不同特质,学生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学习,始终处于一种高度集中和兴奋状态,实训课上学生们比学赶帮,热情高涨,学习实训气氛浓厚,积极性主动性高,实训效果好,基本上杜绝了学生上网打游戏、睡觉等不务正业的现象发生。另外,现在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是在父母的溺爱下成长起来的,没有受到过挫折,普遍存在心理素质差的问题。而实训教学在机房、实验室的真实体验有助于磨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学生的独立意识和相互协作能力。通过实训,学生对职业的含义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认识到职业岗位的重要性、严肃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意识,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分方向实训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通过分方向针对性的授课,让学生在顶岗实训前就掌握了岗位所需的实践操作的能力为平稳过渡到顶岗、就业实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了市场和用人单位对所需人员的能力要求和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及专业对口率。近年来,我们的就业率均可以保持在95%以上,而且学生在企业的表现也都得到了单位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好评,同时也保证了我们几个专业都具有了相对稳定的岗位群。

3 分方向实训实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对参与实训的教师而言,分方向实训的过程就是推进教改的实践过程。其间充满了挑战,因为所需实践性强,内容又在不断地更新,许多知识和能力必须提前去自学或企业培训完成,所以备课量巨大,其授课过程的压力也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师既会“讲”,也要会去“做”,所以在实训教师的安排上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学校要重视实训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训师资的培养及引进,提高实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扩大职业学校的用人自,打破学历限制、身份限制,坚持能者为师。要确保实训课程质量,提高实训教学水平,必须强化教师到企业实际锻炼,合理引进企业高素质人才,聘请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职进行实训指导工作。

4 分方向实训给教学管理带来的挑战。把学生原来的专业班级打乱,重新划分而形成了各个实训的方向,每个方向的课程安排和时间都不相同,使得原来班级的一些活动的开展、学工团委部门的活动安排都有了一定的困难。另外,学生网上成绩的录入、学生信息的管理也多有不便。虽然存在一些困难,但实训对学生的学习以及将来就业有很大的好处,还是得到了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篇5

关键词:实习平台;校内外实训;导师

一、残疾儿童康复专业现状

根据2011年中国残联等有关部门公布的我国0~6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国约有0~6岁残疾儿童139.5万人,每年新增19.9万人,而残疾儿童入学率仅为60%。专业的学前特殊教育师资力量有待增强。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事业的重视,残疾儿童康复机构陆续建立,但是满足不了众多残疾儿童需要康复的现状,出现这样的供需矛盾,半公益半盈利性质的民办儿童康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是无论从公立和私立康复机构来看,师资力量是最需要加强的。培养残疾儿童康复教师是一个长期的、科学的培训体系。这个体系既有普通教育的特点,也有特殊儿童的特点,与普通教育一样,甚至超过普通教育对实训的要求。一般的儿童康复师资培养,需要建立专业的师训室,如感统实训室、沙盘心理观察、录播实训等,但是校外的真实岗位训练也必不可少,这样校内和校外的结合训练才能保证师资职业能力的提高和质量。但是随着实训建设的深入却带来了一些问题:

1.校内实训教学与校外实训教学不能有效融通

我校的残疾儿康专业实训方式是:学生在校内实训室开展学习活动,例如在感觉统合实训室了解各个器具的使用以及效用,然后到校外实训基地接受实践教学。校外导师按照课程安排开展实践指导,但对学生在校内实训的情况不能全面地了解,如学生是否能对某些重要器具熟练操作等,这样校外导师会在指导过程中对学生的能力有所怀疑,而不愿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最后校外实训环节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2.校内教师不了解学生校外实训的情况

随着儿康专业的生源扩大,师资力量却有限,学生校外实训时,校内教师不能时刻跟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不到及时的指导,最后教师只是根据校外导师的评语对学生的校外实训给出一个总结性的评价和分数。这样的评价显然不能客观评价学生整个教育实践的表现,也不利于提高学生技能。

3.校外导师不能有效指导学生校内实训

校外导师往往是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骨干教师,如果能让校外导师指导校内学生的实践教学,必将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下一步的校外实训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我校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等原因,校外导师不能对校内实训活动进行指导。

以上问题,导致实训教学效率下降,使用人单位希望职业教育达到零距离上岗就业的需求难以实现,也给学生就业增加难度。

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微型移动设备和技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也为我们的实训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微型移动设备主要是指:智能手机、带有PC性能的上网手机和PDA等,这些设备具有便携、实时性和流媒体功能的特点。综合我校残疾儿康专业实训的问题,主要就是实训过程中缺乏及时“沟通”的途径,如果我们采用微型便携设备辅助实训教学解决上述问题,必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残疾儿童康复实训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利用移动技术支持的实训平台将满足学生实训阶段产生的必要需求:

1.满足了学生实训中适应性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职业教育必须面对的事实是扩大生源,学生学习能力差异比较大,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采用传统的实训方式不只会给教师的因材施教带来困难,也使部分学生失去了获得专业技能学习的机会。以移动设备和技术辅助的实训方式将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相结合,将学习聚焦于为恰当的学习者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提供恰当的内容。同时,实训平台的学习模式也是建立在协作学习的基础上,使全体成员可针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平等交流,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可以实现实时关注学生实训活动并即时点评反馈。

2.满足了教师对传统实训模式与以移动设备、技术辅助的实训方式整合的混合学习模式的需求

本实训平台的研究是建立在项目教学法这个成熟的实训模式之上,将移动设备的优势与这种实训模式有机整合而形成的学习模式。通过移动设备、技术构建的实训方式,将整个校内外实训资源统一整合,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点播课程学习,并记录其各个实训阶段(从校内实训室的学习情况到校外实训基地的学习情况)的表现,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及时对每个学生的实训活动进行指导,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

3.满足了学校与企业共育人才的需求

以本课题来讲,通过移动设备、技术辅助的实训教学,减少了学校和企业在各自发展中建设的成本,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企业从学校不只能获得优秀的员工,还有先进的康复器具与教学理念,学校则从企业获得真实的实践环境和经验。只有通过各种方面建立这种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途径,学校和企业才能走得更远、更好。

三、残疾儿童康复实训平台的设计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将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的研究。在教育理论方面深入研究儿康专业的教学理论和其实习实践的每个环节,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其规律模式,并逐渐由传统的实践实习方式转变为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现代化的实习实践模式。其次,充分研究和论证平台的实现技术、架构,考虑平台的可扩展性。

1.实现技术研究

本平台的开发由于资金和开发人员的限制,在技术上采用了成本低廉、技术难度小的平台和数据库。在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各项功能的实现目的和操作复杂性,因此平台分两部分开发,我们将业务复杂的部分放在基于B/s结构的web实现,将业务简单但是及时性较强的部分开发成手机等智能移动终端上实现。因此,其技术采用了Asp、Html、wml语言,数据库采用了Sqlserver数据库。

2.功能设计

本平台应满足教师、学生、企业导师和相关人员的需要,做到对学校人员、场地、物资设备等资源的合理调配。据此,我们根据系统实际情况将系统分为相关通知、实习安排、实践安排、学生区域记录、教学活动观察记录、过度环节教学记录、学生教学活动设计、学生日常活动设计、见结、实习评价、疑难问题讨论、实习资料等功能。

(1)相关通知模块:在这个模块教师和企业导师可以有关实习的通知;

(2)实习安排模块:在这模块教师实习各个环节的资料和要求,实习目的、实习要求、实习相关电子资料以及相关参考资料;

(3)学生区域记录模块:在这个模块学生添加区域记录的内容,并可进行编辑和查看等操作;

(4)教学活动观察记录模块:在这个模块学生添加教学活动观察记录的内容,并可进行编辑和查看等操作;

(5)过渡环节教学记录模块:在这个模块学生添加过渡环节教学记录的内容,并可进行编辑和查看等操作;

(6)学生教学活动设计模块:在这个模块学生教学活动设计记录的内容,并可进行编辑和查看等操作;

(7)见结模块:在这个模块学生添加见结的内容,并可进行编辑和查看等操作;

(8)实习评价模块: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对学生进行网上的实习评价;

(9)问题讨论模块:教师和学生随时通过智能设备对实习问题进行讨论。

3.数据库设计

数据是系统的基础,数据库设计是系统设计的中心,是系统实现的保证,也是衡量系统可行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基础数据”,系统数据库的设计应遵循实用性、可扩展性、安全性、集成性和规范化原则。

儿康专业实训实践平台系统数据并不庞大,但关系复杂,为使数据处理、统计、分析、计算更方便,要将系统数据进行分类。根据需要,完成设计包括表(63个,表略),其主要业务表如下:

表1.区域活动记录表(area_active):学生学号、区域名称、记录日期、使用频率、区域标牌、材料布置、观察重点、观察记录。

表2.教学活动观察记录表(teach_observe):学生学号、授课教师、班级、时间、活动名称、教育活动观察记录、分析、活动评价。

表3过度环节―教学活动观察记录表(teach_observe_detail):学生学号、授课教师、班级、时间、活动名称、教育活动观察记录、分析、活动评价。

表4教学活动设计(teach_design):学生学号、执教班级、日期、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思考效果、思考心得、思考不足、改革方式。

表5融合活动设(mix_act):学生学号、领域、主题、班级、设计思路、能力基础(选择是普通幼儿或特殊幼儿)、普通幼儿能力基础、特殊幼儿能力基础、普通幼儿活动目标、特殊幼儿活动目标、环境创设、活动准备、普通幼儿活动过程、特殊幼儿活动过程、普通幼儿活动评价、特殊幼儿活动评价、普通幼儿活动小结、特殊幼儿活动小结。

在残疾儿童康复专业实训平台的研究中,我们从教学模式探索和平台构建两个方面出发,在教学模式探索方面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主要通过观察、试验、调查和统计等方法研究教育现象,注重研究的严密性和客观性,在定型研究中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活动第一手资料。在平台建设阶段将通过不断实践和反复测试,逐渐完成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1]萧成起,苏孝正,吕n杰,林永胜,黄永强,黄龙翔,陈文莉.无缝式学习环境中的知识建构[R].台北:2008年台北全球华人资讯教育论坛,2008.

[2]李玉斌,刘家勋.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1):31-32.

[3]R.M.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

篇6

论文关键词:艺术设计;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一、实践性教学模式的设计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和创新、创业、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和关键手段。高职教育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符合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点和艺术设计职业岗位的要求,形成独特、创新的教学模式。

(一)“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

“项目工作室”是一种仿真的职业环境,艺术设计职业环境决定了艺术设计“项目工作室”硬件设施的投入不用很高,艺术设计类专业全面实现工作室教学模式成为可能。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平面设计工作室”按平面设计工作环境配备硬件设备,包括扫描仪和打印机,学生人手一台高配置电脑,并安装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师机与学生机同步显示。本课程校内教学阶段全程在工作室完成。教师通过项目导入,将学生分组,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设计项目。教学过程实现了理实一体化,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理论与实训交替循环授课的教学模式

课堂(工作室)教学采取理论与实训交替循环的方式进行,教师每讲完一个知识点,就演示一个小型实例,然后要求学生完成,教师进行现场辅导。对于实训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再进行讲授与演示,学生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讲授。课程后半段,通过实施项目教学,巩固了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了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分阶段实施教学。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

现场教学与项岗实践作为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要融人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第一阶段为校内学习,校内学习场所为工作室,通过针对课程知识点的实训和针对职业能力培养的综合实训,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艺术设计与制作能力。然后到校外实习基地,进入现场教学与实训阶段。安排学生进入相关公司顶岗实践,由公司实训教师与任课教师共同实施本阶段教学,以公司实训教师为主,企业与任课教师对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进行综合考核。

(四)把作品讲评与学生作品展作为重要教学环节融入教学过程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成果主要为学生设计的作品。在课程总结阶段,教师指定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设计理念、制作过程等进行简要阐述,并由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讲评,并选择30%左右的优秀作品公开展出,这有利于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

二、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

针对职业岗位(群)特点和课程特点,将企业相关项目引进教学。我们聘请了企业设计师担任部分理论及实训课的教学工作,使教学走进企业。通过工学结合,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新模式,强调“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强调“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强调学生职业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

(一)按照“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特点.采用现场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

1、现场教学法

现场教学法,即把学生带到工作岗位现场施教,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工作过程,熟悉专业公司运作模式,并进行职业素质教育。

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就是导人企业真实项目,在教师带领下组成一个团队进行设计,学生自始至终参与项目,学习从项目分析到项目完成这一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以及综合分析与项目实施能力等。同时,通过项目的奖励,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设计水平的提高,养成了其团队协作意识以及注重设计质量、讲求工作效率的良好风气,为适应就业后的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充分体现出高职教育教学特色。

3、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即以真实项目或模拟项目设置任务,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中,精心设置项目驱动任务,调动学生去思考、去探索。通过开展对话、讨论、归纳、总结等活动,使课堂教学的重点在学生的活动中深化,教学难点在学生讨论中突破,不但达到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而且使学生从多种训练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4、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即教师精选企业项目案例导入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案例导人法包括将教师完成的社会实践项目引入课堂,进行讲解、演习,也包括教师对一个设计作品设计制作过程的全程演示。

(二)以案例或真实的任务为实习实训项目。将实习、实训与产品、技术服务结合起来

1、以艺术设计行业设计项目和真实案例为主,基于职业岗位设计综合性的实训课题

突出应用与实践的职业教育教学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导入设计项目,通过工学结合形式,组织学生调研,师生共同设计,以教师为主。教师给学生讲解设计理念与设计流程,由学生分组进行设计制作。

2、实行开放型、多方位教学形式

实行开放型、多方位教学形式,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课堂授课与网络资源教学相结合,教师传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根据艺术设计类实习基地的特点,实行分散实习与集中进行现场教学二个方面相结合。校外实习教师以校外实习基地实训教师为主,考核主体也以实训基地教师为主。也可将企业相关项目带到校内实训室,师生共同完成,并针对课程辅之以较多的模拟项目。教师可将优秀的课件、教案、教学录像、教学案例等教学资源共享于校园网,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篇7

关键词:实训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实践

实践教学是高职高专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是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全球范围内,已形成了不少成功的高职实践教学模式。如何在卓有成效的借鉴国外和港台地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高职教育的具体情况,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和适应实践教学需要的实践教学基地,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笔者认为,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首先应当符合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具有观念引领和思想导向的作用;应当具有符合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动态特点,具有多元的开放性;应该根据自身专业特点、人才培养的需要来加以打造,并根据发展变化的需要,进行适时的调整。在构建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专业知识的转化、从业的基本技能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此原则为指导,在担任实践教学专业指导教师的过程中,笔者总结了本校英语专业的“三平台三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和“专业认知――课程实训――岗位实践――顶岗实践”四个环节组成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三平台三结合”实践教学模式

广州电大英语专业在近20年的办学过程中,不断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式,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积累了一套实践教学经验,形成了职业特色鲜明、体系独特完整、机制科学灵活、学生主体地位突出的“三平台三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1 三平台

(1)专业平台。专业平台是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形成专业素养的基础平台。本校根据行业发展的要求,坚持立足高职、导向就业的办学定位,坚持理论适度超前,能力与行业同步的课程设置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构建起了基本满足行业需求的、较为完整的、实训突出的专业和课程体系,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专业平台的建设包括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定,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改革,师资与设施条件的保障等等。

(2)实践平台。实践平台是为学生提供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转化的关键平台。英语专业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基础,以校外实践基地为重要补充,构建了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平台。在校外英语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中,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1999年本校与广州锦汉展览中心签订了英语专业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协议,每年定期接收近200名学生进行校外专业实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迄今为止,本校已经与校外实践基地合作了8年,共输送了1432名学生服务于交易会,同时得到了合作方的好评。在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同时,还积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确保校外顶岗实习与校内实训的有机衔接和融通。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中,我们力求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强调实训的实用性。多间语言实验室和2003年英语多功能语言实验中心和多媒体阅览室建成,为学生专业实训提供了良好的场所;2004年,建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英语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时光咖啡屋”,专门为英语专业学生提供具有交易会真实职业氛围的实习场景,每学期选出优秀学生参与校内实训,形成竞争机制,促进了学生专业和职业技能学习的积极性;2007年,英语专业学生社团――“Vivid SpaceEnglish Club”(“活力空间英语俱乐部”)正式成立,为学生提供形成专业素养提供基础平台。

(3)就业平台。就业平台是学生提供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提升的平台。我们以“专业化、市场化”为目标,以“三基”(指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早”(指努力促使毕业生早接触社会、早接触专业实践、早进入岗位工作)、“三适应”(指努力使毕业生能够早适应社会需求、适应社会环境、适应工作要求)为要求,构建和完善了毕业生就业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就业平台包括职业生涯教育、毕业实习基地建设、职业资格培训、就业指导机构、就业市场建设等方面。通过接受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培训,促进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形成,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职业适应能力,缩短了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期,为学生零距离就业提供了保障。

2 三结合:依托行业,整合资源

(1)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在产学研合作工作中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训基地建设思路:以行业发展的要求为标准,以专业发展规划为目标,以专业发展实际为依据,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基础,以校外实训基地为重要补充,校内外有机结合,构建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有力地促进了人才的培养。目前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基地有多功能语言实验中心、多媒体阅览室、时光咖啡屋、英语俱乐部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校内实训体系;建立了满足专业校外实训的基地3个,形成了与行业一线单位合作的有效机制。

(2)教师、学生、行业专家三结合。教师、学生行业专家三结合是“教学相长”的一个过程。在校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进行校内实训。在校外实训基地,教师与行业一线的专家共同指导学生,促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师、学生、行业专家相结合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邀请校外专家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了合作单位多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为专业兼职实践指导教师,邀请他们定期不定期地指导专业的建设和校内外的实践教学活动。

二、完善体系,逐层推进

我们从商务英语职业岗位要求出发,从行业人才培养规律入手,以“三平台”为依托,以“三结合”为原则,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逐步确定了“专业认知――课程实训――岗位实践――顶岗实践”四个环节组成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

1 专业认知。专业认知旨在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通过组织英语会话中心活动、职业规划大赛、英语俱乐部活动、与老生座谈等,让学生了解与感受本专业的职业特点、工作内容及能力要求,让学生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有清楚的整体的认识,明确将

要从事的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与技能,明确专业学习的目的及内容,以初步形成对专业的感性认识。

2 课程实训。在进行专业基本理论教授的同时,注重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将实训放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边学习边进行专业实践。实训主要包括课内实训和课外实训。

3 岗位实践。在第二学年的学习过程中,学院挑选出一批优秀的学生到校内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实训基地“时光咖啡屋”进行岗位实践,使学生接受行业一线的训练,加强对专业岗位的认知。同时,通过挑选形成竞争机制,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经过一阶段的实训,既可以使学生检验过去的学习情况,又可以使其对照实际,发现差距,有针对性地完成下面的学习。

4 顶岗实践。顶岗实践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的重要环节。我们把学生安排到锦汉展览中心参加交易会实习,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习。通过顶岗实习,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组织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三、强化保障,提高质量

1 建立了实践教学质量思想保障体系。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学院领导、教师、实践教学管理人员及学生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实践教学质量作为学院人才培养的生命线。

2 建立了实践教学质量组织保障体系。即建立上下协调的实践教学组织系统,通过岗位责任制,明确各级组织的相互关系、各自承担的任务及所负的责任。强化三级组织的功能:一是主管院长统筹、决策功能;二是专业指导教师的具体管理、协调、检查功能;三是带队教师的组织实施功能。在整个实践教学组织系统中形成了一个职责明确、衔接紧密、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3 建立了实践教学质量制度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了《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实践基地建设规划》、《“双师型”教师培养规划》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严格用制度规范实践教学活动,从而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四、实践效果

1 实训基地建设效果显著。“三平台三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促进了英语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快速发展。在校内实训条件建设方面,本校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了5个校内实践基地。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学校在锦汉展览中心、海珠中学、新港中路小学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满足了教学和学生校外实训的要求。

篇8

关键词: 网络技术专业; 校内生产性实训; 实训设计; 实训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2)03-43-02

Campus training of network school and its effect analysis

Chen Chunyan

(Beij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lege, Beijing 100018,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implementation and effect of 2008 network technology training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re summarized. Three aspects of design ideas, loads and effect of productive training are discussed. Technical expertise of the production training designing ideas, project organization, and arrangement of training activities is presented and analyzed.

Key words: network technology; productive training; training design; training effect

0 引言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高职院校应该集中优势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人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1]。而工学结合应该包括“生产性实训―校外实习―顶岗实习”三个步骤[2],其中“生产性实训”的环节是基础与起点,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熟悉高技能,熟悉社会,培养良好职业道德,培养创新精神,以便于毕业时及早适应社会,适应工作。

2010年7月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成立。2010年9月,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96名学生参与学院首次组织的校内生产性实训。此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以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网改造项目为背景,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具有多年网络技术专业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组成项目组,作者实际参与了此次以真实项目为背景的校内生产性实训,从中取得了一些经验,也总结出一些不足。

1 网络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设计思路

网络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既要遵循教育部“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的要求,又要结合专业建设尤其是课程改革和师资建设的要求,采取“多方位、全过程”的实施路径。因此,生产性实训设计思路主要基于以企业实际的工作岗位“网络管理员”和“网络系统集成工程师”为基础、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导向的理念,实训以实际工作为背景,采用全真的业务数据、资料、凭证,让学生在全真的环境中按实际业务流程进行实训,得到真实的产品或作品。

1.1 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生产性实训

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生产性实训主要是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的实践。学生通过“职业人”一样的工作,经受了职业训练,提高了对职业社会的认识,也了解到一些与自己今后职业相关的各种信息,在如何对待同事,如何对待老板,如何进行团队合作等方面可得到锻炼。

1.2 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生产性实训

所谓专业技能,就是指从事某一专业相关业务活动中的熟练动作[3];而所谓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就是提高学生在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业务活动中动作的熟练程度。因此专业技能的训练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亲手操练;二是与专业课程有关的现场教学。

1.3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是前提

课程体系改革是学院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明确课程改革要按基地的生产流程和职业岗位要求,要逐步形成“以满足行业需求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教理念和高职课程体系,从而推进“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改革[4]。

2 网络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载体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改造工程是学院2010年市财政项目,此项目的目的是解决学校各校区网络设备老化问题,并对多年来累积了许多问题的校园网进行整体改造,项目涉及旧信息点梳理、新信息布设、网络设备更新、服务器、中心机房建设等许多方面。由于工程建设涉及新旧网络系统的建设与改造,复杂度较高,技术难度大。学院借网络改造工程的契机,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设计思路,精心设计了实训项目,将网络改造与教学实训结合起来,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真实的工程实践机会,以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培养并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2.1 项目的组织

为实现此次校园网改造项目实训的三真环境,此次校园网改造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由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甲方,由16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学院内4名具有多年网络技术专业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带领96名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组成校园网改造项目的中标公司乙方,双方签订了项目合同。

作为乙方的中标公司组建四个模拟分公司,每个分公司设立一个项目经理,由校内教师担当。每个分公司再分成四个项目小组,将96名学生分配到各分公司的项目小组中,派1名企业工程师作为技术总监。每个项目小组设定四个职位:项目组长(1人);技术组长(1人);工程师(3人);文档管理员(1人)。根据面试及学生情况,每个学生都被分配了相应的职位。

2.2 生产性实训活动安排

生产性实训活动的设计中基于两个层面的考虑:一个是核心课程与专业课程均以各自课程的教学目的为出发点,根据所开发的课程标准设计相应的活动项目;二是打破课程教学内容的局限,以网络工程建设工作流程为主线,围绕“入职培训―售后工程―售前工程”的顺序,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从而培养网络系统维护行业所需要的各项素质与技能。具体实训活动如图1所示。

[[网络工程流程][能力培养目标分析][入职培训][售后工程][售前工程][企业文化

培训1周][梳理旧校园网2周][设计新校园网

布线方案1周][校园网改造施工3周

图1 生产性实训活动安排

3 网络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效果分析

经过12周的生产性实训,在96名实训学生中随机采样65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采样的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效果分析表

[[

[问卷问题\&问卷选项\&选项比例\&效果分析\&1.你认为这次校内生产性实训有必要吗?\&A.有必要\&89%\&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次生产性实训有必要,\&B.一般,有没有无所谓\&9.3%\&C.走形式,完全没必要\&1.7%\&2.这次实训过程中的培训,你认为哪次对你帮助较大?(可多选)\&A.企业文化培训 \&46%\&从中可以看出,在这次实训中安排的培训项目较为合理,为生产性实训顺利进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B.网络知识培训\&51%\&C.网络设备调试培训\&29%\&D.招投标培训\&8%\&3.这次实训过程中你对哪些工作过程较感兴趣?

(可多选)\&A.文档管理 \&10%\&这些工作过程的设计基本上包括了网络工程中的大部分内容,从调查结果分析,学生通过生产性实训还是掌握了一定技能。\&B.打配线架 \&20%\&C.熔光纤 \&32%\&D.配置交换机 \&56%\&E.理线 \&60%\&F.布线\&53%\&G.打模块 \&39%\&H.测线 \&34%\&I.设计布线图 \&36%\&J.招投标方案撰写\&15%\&4.这次实训对提高你的知识能力有多少帮助?\&A.较大 \&63%\&63%的学生认为生产性实训对掌握知识能力有较大的帮助。\&B.有一些帮助,但不多 \&34%\&C.无任何帮助\&3%\&5.这次实训对提高你的职业技能有多少帮助?\&A.较大 \&66%\&66%的学生认为生产性实训对掌握职业技能有较大的帮助。\&B.有一些帮助,但不多\&24%\&C.无任何帮助\&10%\&6.这次实训为你就业提供了哪些经验?(可多选)\&A.了解一些企业工作过程 \&37%\&从效果中可以看出,生产性实训能够缩短学生与就业岗位对人才需求的差距。\&B.知道一些企业工作规范\&43%\&C.较早感受企业环境\&20%\&D.无任何帮助\&15%\&7. 通过这次实训为提高你团队合作能力有多少帮助?\&A.较大 \&82%\&通过生产性实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B.有一些帮助,但不多 \&12%\&C.无任何帮助\&6%\&8.通过这次实训为提高你沟通、表达、协调能力有多少帮助?\&A.较大 \&77%\&77%的学生认为生产性实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B.有一些帮助,但不多\&10%\&C.无任何帮助\&13%\&9.生产性实训和传统授课,你认为哪个更好?\&A.生产性实训更能提高专业

及职业技能\&74%\&74%的学生认可生产性实训更有利于掌握职业技能。\&B.传统授课更能提高专业

及职业技能\&26%\&10.你认为学校为生产性实训提供的条件是否完善?\&A.很完善\&34%\&75%的学生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基本是具备生产性实训的条件。\&B.一般,基本上能够满足 \&41%\&C.不完善,有待改善\&25%\&]

]]

从上表可以看出,本次校内生产性实训较为成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3.1 校内生产性实训综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生产性实训是一种真刀真枪的实践,在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上属于高层次的实践。接受专业的实战考验,考量的既是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同时也是对职业技术、职业应用能力、职业综合适应能力的检测[5]。

3.2 学生融入企业环境中,感受到企业的工作氛围

让学生在真实的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环境中学习,了解企业的技术状况、生产工艺流程、岗位操作规程和职业素质要求,使他们亲身感受现代企业文化,广泛参与科研和生产活动,增加隐性知识。明显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技术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从中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提高了专业素养。这样的实训非常有助于使尽快从“准职业人”转身变为职业人。

4 结束语

在校内组织生产性实训过程中我们体会到有一些环节需要特别注意。

⑴实训的前期准备很重要

实训项目的选择,项目经理的技术能力,项目的组织等各个环节直接影响到实训效果的好坏。

⑵在生产性实训的各阶段的相关培训很有必要

在项目开始时进行企业文化培训,能够使学生较快转变角色,同时能培养学生作为职业人的基本素质,提高项目小组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要用到各种综合性专业知识,有针对性的培训能够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⑶系统、科学及人性化的学生管理办法

对于学生的管理,项目经理不仅要通过公平、公正的日考核、周考核来监控学生的出勤及项目完成情况,还要采取科学、人性化的方法与学生进行沟通,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调动学生工作热情,同时要听取学生的合理化建议。

参考文献:

[1] 教高.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16号

[2] 石令明 傅昌德. 校企合作框架下的高职生产性实训研究[J].教育与

职业,2008.6:58

[3] 伍棠棣.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9

电气自动化专业 实训基地 运行模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作为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新型教学手段与模式,它的建立和发展将对实践型教学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一、研究现状及要解决的问题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中心内容,是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近些年,国内开展了很多关于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与研究,从提出在理论课程中增加实践课时到提出确立以实践教学为主构建教学体系,从提出开展仿真电气自动化应用实训到提出开展全真电气自动化应用实训,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正朝着工学结合的方向发展。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开展为改善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突出办学特色、培养企业紧缺高技能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径,它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积极进行了生产性实训的探索和实践。但总体看来,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生产性实训的认识还停留在摸索的层面上,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也没有对生产性实训做出深层次的界定。比如在如何实现电气自动化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如何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培养技能人才的有效合作等方面都还没有开展深入的研究。

1.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缺乏一个系统的运行管理体系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是能使学生通过在该基地的实践,真正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但目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尚没有形成成熟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体系,缺乏保障学生通过在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性实训达到实训效果的相关机制,缺乏校内生产性实训任务的相关标准和考核标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流于形式,没能充分发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真正作用。

2.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起点低,投入少,没能起主导作用

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开展了建设电气自动化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但是基本都处于初始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采取以模拟实训为主的实训方式。学校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上投入较少,同时合作的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也看不到相应的效益,因此合作积极性不高。导致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层次低,与高职院校所需要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规模相差甚远。

3.实训指导师资力量不足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多少实践经验,本身无较强的动手能力,加上学校专业教师相对缺少,专业教师教学任务较重,平时没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大多数专业教师本身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就不够,某些实习指导教师受自身实践能力、社会经验等条件的限制,还不能很好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实训任务。同时,实践教学指导力量的薄弱也引起了学院各级领导的关注,但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不少问题浮于表面,实践教学深度不够,不能使学生全面地、系统地、高质量地完成专业技能训练。

二、“工作室”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模式

1.基本思路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积极探索“学训产”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三年学制分为理论学习、实践训练、生产实习三阶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前两阶段为时两年,安排在校完成理论学习及相关实践训练,后一阶段为时一年,安排到企业完成顶岗生产实习。在三个关键环节中,重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占到总学时的50%,教改试点专业则可以高于50%的比例。以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入点,将“理论学习、实践训练、生产实习”三个关键环节有机结合,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企业产学研活动,为企业摸索、总结出新的经营路子,为企业解决瓶颈技术问题,并最终达到为企业增效提供了实现捷径。

在实训基地建设及实习组织形式上,学校投入资金,着重构建校内实训场所,本着互利、互惠、共赢原则,花大力气与校外相关企业签订工学合作合同。目前邕江大学工学院共与13家企业建立了12个校外实习(训)基地;邀请了20位相关行业的专家、高管人员、行家里手,能工巧匠参与了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新专业开发研讨,以及安排了30批共1000人次学生进行专业实习(训)。企业人员参与工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建设,进一步推动了邕江大学工学院专业的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实施方案

(1)打破电气自动化专业原有的专业界限,以自动化专业群为依托,根据具体的就业工作岗位建立相对应的“工作室”型实训室(如:应用电子工作室、电气维护工作室、PLC控制及维护应用工作室等)。

(2)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工作室”制的运行模式探索与实践。通过各个“工作室”,强化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企业的融合,引入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生产化、市场化建设。通过规范实训基地运行流程,制订各种规章制度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进行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估,保障实践教学目标即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现。

(3)学生进入与具体就业岗位对应的进行项目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训锻炼实践技能。通过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来保障实训效果。最后学生进入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将学生培养成为高技能型人才。

运行管理体系,推进“教、学、实践”为一体的教学改革――制订电气自动化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运行流程;制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制度;制订“工作室”实训任务标准;形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效果评价体系。

三、结论

通过对电气自动化专业“工作室”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指导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项目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训等环节的实践;通过对运行流程的过程管理,保障学生的实训效果,培养适应市场需要,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同时,通过电气自动化专业“工作室”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有效运行管理,也能锻炼教师的实践技能,提高双师素质。

参考文献:

[1]丁金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2]林新贵.对建设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J].世界教育信息,2008,(2).

篇10

关键词:建设;高职院校

一.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一)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是提高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其定位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的一线人才,重视实务知识的学习,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特征。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教学由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构成,实践教学又由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顶岗实习两部分组成。而校外顶岗实习一般是在学生完成了校内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到相关会展企业进行的综合性实训;校内实训基地则应承担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以及各工作岗位不同环节所进行的针对性实训。校内各针对性的实训环节是否过关,决定了学生能否将校内各实训环节进行整合,较好地完成校外顶岗实习。因此,根据会展业工作岗位的设置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各专业课程的设置,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是实现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产学结合的重要途径

会展业作为实践性极强的行业,具有入职门槛低、交叉性强等特点。要让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就必须坚持走产学结合的途径。产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本科院校研究性较强的重要特征,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它以校企合作和校地合作为特征,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而要实现校企合作和校地合作,就必须在校内建设具有仿真性、生产性特征的会展实训基地,让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内就能掌握会展行业各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参与到区域性的会展策划、会展营销、会展服务管理和会展设计的实践工作中。

(三)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是提高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率的迫切要求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坚持的办学方针,要提高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首先必须让会展及相关企业认可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学生,而企业的认可来自于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校内实训则是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因此,根据会展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和区域会展业发展的趋势,建设校内会展实训基地是提升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能最终实现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二.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是一门操作性、交叉性极强的专业,学生的操作技能需要不同的环节反复实践才能得到锻炼。但会展业是近十年来才快速发展起来的行业,因此,多数高职院校开设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也是近几年才开始的,很多专业教师均为从旅游管理、广告学、国际贸易等专业半路改行,没有从事会展业的实践经验,由此导致了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一)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规划缺乏“仿真性”

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是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无法完成的技能操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规范的会展策划、会展营销、会展设计、会展服务管理四大岗位群的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因此,该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应该尽可能贴近所在区域的会展企业环境,营造会展项目策划、招商、前期准备、现场服务与管理、后期评估总结等真实的会展业职业环境。而目前,各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多为闭门造车,在未分析会展市场对人才需求特点的状态下,盲目设置实训基地,导致实训基地缺乏仿真性,学生不能通过实训基地的练习达到了解区域会展市场,熟悉会展业四大工作模块的具体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最终使校内实训环节与会展业市场脱节。

(二)会展教学软件与会展企业工作流程脱节

随着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发展,会展软件已经成为会展企业进行策划、营销、设计和服务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和工具,会展企业利用会展软件能够高效的完成会展企业的相关工作。为了使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掌握部分会展软件的操作,各高职院校均购买了专门针对教学而设计的会展教学软件。但通过使用,会展教学软件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会展教学软件在设计开发的过程中没有以会展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岗位要求为依据,仅仅是简单的将教材模块内容照搬到软件中,最终导致学生在学习相关教学软件后仍然不能很好的通过软件完成会展企业的相关工作。

(三)会展策划与管理实训基地硬件设施缺乏

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从硬件建设、软件开发及实训基地管理系统三方面进行建设,以确保实训基地的合理性、实用性与高效利用。但由于受资金、师资、场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重外轻内”观念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根本未设置校内实训基地,或者简单的设置几个空空如也的标准展位作为专业实训室。此类硬件建设显然是不能实现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同时,校外实践基地也绝不可能代替校内实训基地,对各门专业课程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践训练。

三.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

基于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必要性和各高职院校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下对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进行了思考:

(一)校企合作进行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与区域会展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是学校与会展企业互利双赢的发展模式。一方面,企业可以为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室建设提供市场信息,使高职院校的会展实训室建设按照市场的需求特征,遵循行业操作流程,进行会展实训室的硬件建设和软件采购,以培养适应市场规律发展的会展业人才,同时,又为高职院校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实习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室的方式,直接将企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贯穿到了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甚至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文化和企业相关业务的背景,掌握企业使用软件的情况和相关展商的概况等,最终实现对人才使用的“零培训”,达到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二)与校外实训基地互补建设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生产化”实训基地

实训功能和生产功能是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两大特征,而实训功能的最终目的仍然是要让学生将实训的效果运用和发挥到生产的过程中去,因此,生产功能是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核心。所谓“生产化”功能,是指由学校进行教学实施和管理,企业利用实训基地进行项目操作,而学生在真实的项目环境和企业文化的体验中,按照会展项目的生产化操作流程完成相关项目。根据会展项目的操作流程,“生产化”实训基地模块构建如表1:

(三)引入会展企业操作软件

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所采购的软件应是区域会展企业已经开始使用,并且能够代表会展行业今后的发展趋势,五年内能够体现行业较为先进的技术手段,让学生在校内通过对软件的熟悉和使用,能够在毕业后顺利的过度到会展企业,并对会展企业的软件进行熟练运用。如会展业务管理实训平台软件这一目前国内多数大型会展公司进行营销管理的软件,虽然在四川地区普及率还不高,但在当今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对此软件的使用将是四川地区会展业的发展趋势,因此,通过购买软件,让学生在校期间对软件进行使用练习,学生能清晰的了解会展项目销售办公自动化流程,并通过系统与参展商、专业观众、媒体、展会服务商等进行联系,熟悉会展项目管理、展会参展商管理、专业观众管理、会议管理、展会财务管理、服务商管理、媒体管理等管理模块。

四.结语

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高职院校会展实训基地的定位和发展目标都要贴近区域会展业的特色,根据所在城市的会展产业特点来设置相关实训室,最终实现服务区域会展经济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昀,陈志华,高职校内实训基地的企业文化氛围应在[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2]易小力,会展教育与实践的问题与对策[J],社会科学家,2010,(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