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6 01:54: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材料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材料实训总结

篇1

关键词:建筑材料 实践教学 现状 对策

引言

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学科教育体系下的的课程评价标准已成为困扰和扼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瓶颈[1]。因此重塑课程的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关于建筑材料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也早已展开[2,3]。在德国,由于其职业教育起步早,发展快,各种实践类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已较为成熟、完善。而在国内,笔者在诸多高校调研后发现,实践类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也在逐步完善应用中,但建筑材料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还处于理论考核占60%,实践考核占40%的阶段,甚至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完全由期末的一张试卷来决定学生的成绩,这种笼统的考评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太大的促进,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符合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有效的处理工程实际中有关材料方面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建筑材料课程实践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目标

建筑材料课是建筑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主要研究各种建筑材料的组成、构造、生产与加工方法、材料的技术性能质量检验以及如何合理使用。强调工学结合办学特色的高职高专“建筑材料”更是侧重于学习建筑工程用各种材料的性能、检测方法、质量控制和应用的一门专业基础技术课[4,5],也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针对施工员、监理员、安全员、质检员、材料员岗位的核心课程之一。实践教学是本课程的重点,实践教学包括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两部分,在实践教学中注重训练学生材料检测技能和材料质量鉴别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训中强化团结协作意识,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和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炼。包括安全教育、质量意识强化、突发事件应对、各工种之间的协作,能将实际所学的建筑材料知识应用到工程实际中等。

二、当前建筑材料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笔者从对历年来毕业生的回访情况和我校建筑工程学院大三顶岗实践答辩情况发现:好多毕业生懂建筑材料的理论知识但却并不能将实际所学的建筑材料知识应用到工程实际中,他们不会正确取样、不会检测、不会判别更不会合理应用,也不能做到正确储存材料。

1.注重试验过程考核,忽视现场应用考核

建筑材料的实践教学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在讲授完理论知识后告诉学生材料的检测实验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试验材料,由学生亲手操作试验仪器按照标准规定的试验方法来试验,这样学生就清晰的记住了试验过程,但前期的材料的现场取样和后期的材料质量事故分析做的不足。而在真正的实际施工中,材料的试验过程往往是由质检站来完成,而材料员、施工员们的主要工作做的还是材料的取样送检和合理应用,这就使得学生在实际应用时感觉到关于材料的知识似懂很多但却不会用到实际中。

在施工现场材料堆放,贮存的方面,同样存在不正确的做法,目前在教学中在讲到每一种材料的时候,教师会告诉学生贮存和堆放的注意事项,没在现场干过的学生往往学了就忘,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场地狭小经常出现一些不合理的材料堆放形式,这些细节忽视后会给以后材料使用中带来很大的不便,造成材料浪费甚至由于错用材料而导致工程质量事故,如果能有一个仿施工现场的材料场地,让学生在试验前从材料料堆上自己按规定要求取样、标记,按要求贮存,那就能真正培养学生现场处理有关材料方面问题的能力了。

2试验项目的开出率不高,考核难

目前我校建筑材料实训室开出的项目主要有水泥的强度、细度、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检测,砂子堆积密度和筛分析试验,混凝土和易性和强度的测定等试验,总体开出率并不高,像水泥的体积安定性,防水卷材的相关试验,以及混凝土的抗冻、抗渗性等常用材料的性能检测都无法开出,其主要原因是这些试验大都所需时间长,两节课学生无法完成,指导实训的老师较少,各班级实训时间冲突大,关于这些实训项目的考核就没法进行,如果能建立开放性的试验室,有专职试验老师指导,学生可以根据时间预约试验,试验项目就能多开出,学生实训的机会也会增多。

3.施工现场教学考核实施难

建筑工地的施工过程是为实际项目服务的,由于受到工程施工进度、时间、地点和交通的限制,学生很难在恰当的时间进入现场学习,而且现场与课程的教学要求有很大的差距,有限的工地学习完全满足不了课程的教学要求,现场教学考核就没法实现。

4.考评体系不完善

目前建筑材料实践教学的考评主要从试验过程和试验报告两方面进行考核,由于我院建工类学生每班学生人数较多,试验时每组成员较多,这就使有些学生在试验时插不上手,不爱动手的学生更容易在其中浑水摸鱼,蒙混过关,试验结束后互相抄袭试验报告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不一定能全面提高。如果制定一套严格的考评体系,从实验准备、试验过程、试验结果处理、试验场地清理、团队协作等多方面全面考核,课程结束后随机抽考学生,或者让学生互评,自评,严格的考评体系必将促进学生试验时认真完成,相互协作,从而有利于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提高建筑材料实践教学效果的对策

1.研究制定一套严格、完善的考评体系,

在沿用建材材料课程理论和实践双向考核的基础上,将原有建筑材料课程“理论实践四六分”(理论考核占60%,实践考核占40%)的考核方式调整为“理论实践五五分”(理论考核占50%,实践考核占50%),而实践考核从鉴别材料、材料取样、实验准备、试验过

程、试验结果处理、试验场地清理、材料贮存、团队协作等多方面全面考核,课程结束后随机抽考学生,在学生互评,自评的基础上给出教师评价意见,让学生明确只有真正学会了才能通过考核。从教学目标而言,学生通过了考评其必然也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能力,达到零距离上岗。该考评体系大致指标构成、所占分值及考核场所如下:

2.编写教材《建筑材料综合实训指导书》

最近几年,建筑行业关于建筑材料的检测推行了好多项新的标准,而我校所用的建筑材料实训指导书是按原有旧标准编制的,已不能满足师生的需要也与该研究的考评体系不一致,结合目前建材实训室能开出的实训项目和即将要开出的实训项目编写教材《建筑材料综合实训指导书》,书中应涵盖实训任务、实训过程指导、实训总结考评等内容,便于学生在实训时参考和课后总结学习。

3.设置开放性实训室

有些实验及考核不能在2节课内完成。如:水泥的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的检测需要较长的测定时间,则可采用开放实验室,学生利用课间、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完成实验,这样既保证了重点知识的学习,又保证了实验教学的完整性。同时开放实验室,也为师生开展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与平台。

4.进行综合仿真实训:

综合实训模拟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从材料的进场、验收,取样和送样检测的工作过程和检测单位对送检材料的检测的工作过程的仿真训练。如施工方:水泥材料进场水泥的验收水泥取样水泥送检;检测方:水泥取样水泥细度检测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检测水泥胶砂标准件制作水泥抗折、抗压强度检测等的工作全过程。让学生在校期间不但获得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工作”,使学生对今后的就业岗位的工作有基本的认识与实践。

总之,建筑材料实践教学改革是将建筑材料实践教学划分为实验检测、现场应用及考核评价三大模块,按照先开展理论教学,再开展实验教学,最后向施工现场教学推进,打破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改变以往建筑材料实践教学重实验过程,轻材料取样和实际应用的模式[6]。通过实验检测部分培养学生分析检测常用建筑材料的能力,通过现场应用及考评模块使学生学会在施工现场如何取样,如何堆放储存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从而真正地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张兰芳,高校建筑材料实验课的教学改革研究[J] 《山西建筑》 2010年6月 第16期

[2]杨玉泉,《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初探[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1年11月21

[3]穆忠绵.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西安航空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05期

[4]吴丽琴;付春松;新时代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S1期

篇2

建筑材料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使用数量最多的材料,涉及领域包括无机材料、有机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6]。因此,建筑材料与其他学科交叉较多,学生对很多材料的生产工艺、性能、应用等了解有一定困难。由于时间、资金、资源的限制,实践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实验数量少,分析没有对比性,实训的内容与理论课程内容有一定程度的脱节,造成学生对教师依赖性较强,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由于实验项目单一、固定,学生无法发挥主体作用,始终处于一种“按部就班、照方抓药”的学习状态,即使学生想设计一些实验去验证、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或者困惑,也没有条件,没有场地来满足学生的实验需求。

二、项目驱动法教学改革

(一)教学方法改革

改革前的实验教学内容分散,各实验项目之间相互独立。结合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目前的工程实际,依据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建筑材料实验教学课程。首先开设一些简单的单项基础实验,如建筑原材料水泥、砂、石实验等,主要目的是通过这些实验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加深对建筑材料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开设一些综合性实验项目,以加深学生对建筑材料性能的认识。对于这类综合性实验,分小组完成,每组人数基本为6~7人,可以自愿组合,也可以由指导教师指定,每个小组设置组长一名,组织小组成员定期开展讨论,共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至于实验项目确定则结合学院实验仪器情况由教师指定或小组共同拟定实验课题,如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混凝土耐久性(抗碳化、抗氯离子渗透性、抗冻性、硫酸盐侵蚀等)实验、工业废渣在水泥混凝土的应用等,根据拟定的题目确定初步的实验方案。指导教师针对实验方案进行指导、评价是否可行,确定可行后分小组进行实验。无论是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仪器的选择还是实施方案的确定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等全部由每个小组自主完成,指导教师对实验过程进行监督,并在重点、疑难环节上适当进行指导。当实验基本完成时,指导教师组织全体学生集中讨论和点评,总结各个小组在实验过程中的主要优点和出现的问题,当实验结束后,针对小组成员在实验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结合实验报告的撰写和项目实验结果给定学生实验成绩。通过这一教学方法改革,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极大的调动,由于实验项目不固定,并且部分实验项目就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学生自然会为了达到预期实验结果不断思考。通过资料的查阅和小组的讨论,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综合分析素养,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内容改革

改革前的建筑材料实验内容绝大多数为验证性实验[7],基本以一些传统的无机/有机材料为主。如水泥实验、混凝土骨料实验、砂浆实验等一些基础的建筑材料的性能实验,也包括一些墙砖、防水材料等装饰工程材料的性能实验。结合当前的工程实际以及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将实验课程划分为单项项目的实训教学与综合实训两部分。(1)对于单项项目的实训,以加强学生的概念理解与实验技能为主,例如:在水泥凝结时间这一实训项目中,根据实验规程,由加水时算起,至试针沉入净浆底板上0.5~1.0mm时,所经历的时间为初凝时间;试针沉入净浆中不超过1.0mm所经历的时间为终凝时间。这样就可以简单直接地使学生了解理论教学中水泥的“凝结”和“硬化”、“初凝”和“终凝”等一些成对出现的概念。(2)对于综合实验,则模拟真实的工作任务,指导教师仅提供原材料,提出设计要求,指出建筑材料欲使用的施工部位,其他工作则由学生组成项目组共同完成。比如:布置一个外墙混凝土材料性能实验,要求学生利用以前掌握的各科知识,对砂子、石子等组成材料的各项性能参数进行实验检测,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混配后混凝土性能实验。通过实训项目,可锻炼学生多项建筑材料实验技能。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分工配合,提高了合作能力,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考核方式改革

教学改革前,由于实验项目固定、单一,成绩评定主要根据实验过程中的提问和实验报告完成质量。由于多组次实验项目相同,因此实验报告雷同现象比较突出,学生抄袭现象严重;而实验过程中教师提问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更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提问到,因此学生成绩不可避免有一定的偏差。通过教学改革,对建筑材料实验成绩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改革后,学生成绩的评定由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及文献查阅能力和实验讨论表现四部分构成。实验操作技能主要根据学生在建筑材料基本物理性能实验中的表现进行评定。文献查阅能力要求学生根据布置的实验任务,查阅需要进行的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对整个项目小组共同评定。实验讨论表现则是针对项目小组中的各个成员,根据他们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工作态度进行评定。实验报告中的基础技能部分要求全部学生按照操作步骤书写,综合实验部分则每个项目小组各自撰写不同的任务。学生实验成绩评价体系更具体、丰满,减少了教师的主观评分比重,学生为表现自己的能力,自然在实验过程中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更大的努力。

三、教学改革成效

篇3

关键词:课程特点 改进方法 实践教学 工学结合

《建筑材料》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属专业基础课,其知识是土木工程专业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今后工作的基础,因而在土木工程教学计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本专业的学生掌握在土木工程中应用的主要建筑材料的技术性能、品种规格、适用范围、检验方法及贮运知识,并了解有关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方法和基本生产工艺,从而使学生能在今后的施工管理中正确、科学、合理地选材用材,并为后续课(如建筑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等)提供基础知识。

一、建筑材料课程特点

1.综合性强,系统性差,涉及知识面广

本课程涵盖了几十类上百种材料,有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材料、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等,内容繁杂,且各类材料自成体系,它们之间好像没有什么联系,学生在学习中无条理可循,易感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不浓。

2.实践性强,逻辑性差,叙述性内容多,理论计算少

本课程主要内容是各类材料和工程密切相关的实验资料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概念多,经验性内容多,缺乏理论计算分析,难记、难学,难理解,这使得学生在习惯了数学、物理等逻辑性较强的课程后,学习方法不得要领,逐渐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心,甚至放弃。

3.授课时数不断减少,使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不断增加

若照本宣科,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只会越学越累,很乏味,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的感觉也很累,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二、根据课程特点改进教学方法

1.传统的课堂讲授

尽管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出现,但传统的课堂教学仍有着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如材料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教研室活动时组织教师进行讨论,集体备课,各位教师提出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做法,大家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对某一问题的处理达成共识,并应用在各自的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以学生为主体的案例法教学

注重课堂教学整体设计。以工程实例为切入点,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参与交流、分享观点,并进行总结和归纳,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参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宽甸太平湾水利工程“进水口、洞群和溢洪道”标段(Ⅱ标)为提高泄水建筑物抵抗泥沙及高速水流的冲刷能力,选用原材料为早强型普通硅酸盐水泥,浇筑了28天的抗压强度达70Mpa的混凝土约50万m ,但都出现了一定数量的裂缝,分析其裂缝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先阅读及看照片,再分组讨论,把讨论的结果写在黑板上,然后各组相互提问辩论,学生就能深入思索所学理论知识,得出原材料选用不当的结论。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作为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运用学术专题讲座

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项目,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介绍科研成果,开阔学生的眼界。

4.各种试验相结合方式

采取基础试验、综合试验、创新试验三种形式相结合。通过基础试验使学生掌握建筑材料的基本测试技能,并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综合试验,使学生能够通过灵活的应用理论知识和试验技能,解决综合性的问题。对于有兴趣的学生,安排创新试验,结合工程中出现的材料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和教师指导等,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设计出试验方案,在学校试验室模拟完成工程现场的材料,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如在混凝土实验中,要求学生自己测定组成材料性能、自己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按自己的配合比搅拌混凝土、若混凝土性能达不到要求,再进行调整。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能达到对混凝土性能进行调整,达到学生毕业后就能上岗顶用的培养要求。除了加强课堂实验教学外,还应加强社会实践,让学生深入到工程实践中去,能巩固和充实课堂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术,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如讲授混凝土质量控制时,可以让学生到工地进行调查,然后写报告,进行讨论。这样即牢固掌握基本知识,又培养了交际能力、组织能力等多方面能力。

5.教学管理应以满足工学结合为目的

所谓教学管理,主要就是指学校对课程的管理,包括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也包括与课程开发与建设相关的教学管理。如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要求教学必须在课堂、实训基地和企业中交替实施,要求学校能根据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制定出与校企合作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以使培养工学结合人才为模式的教学改革得以深入进行。

在《建筑材料》主讲教师队伍中,大部分具有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这些老师多数都曾参与工程设计、监理、施工管理等工作,为学生参观学习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参观市内建材市场、施工现场、混凝土搅拌站,让学生亲身感受建筑材料的性能、生产、使用和销售情况。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与建筑公司、监理公司、省内大建筑企业有很好的合作关系,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使之能够尽快了解、掌握,并且与实际密切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程为依据进行课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以形成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的教学、做相结合的完美系统。

6.在网络上获取建材新标准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建筑材料;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5文献标识码: A

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是振兴地方经济的有力武器,是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高职的培养目标为: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 掌握高新技术, 能参与生产一线技术管理工作, 技术过硬、应用能力强并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技能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建筑材料》课程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高职院校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建筑材料的应用、建筑材料的性能以及建筑材料试验检测技能等建筑材料的基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其他相关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如何根据《建筑材料》课程内容及特点,统筹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改革,改进、完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培养出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 符合当今劳动力市场需要的技能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无疑成为我们目前最值得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 《建筑材料》课程内容及特点

建筑材料是指修建建筑工程所用的材料,如土、石、砖、木、金属材料、混凝土以及各种防水材料、绝热材料、吸声材料等。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的物质基础,它的品种、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工程的使用功能和耐用年限,而且也制约着工程设计与施工方法。《建筑材料》课程在高职院校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是通往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桥梁,也是决定学生专业面宽窄以及毕业后工作适应性的关键因素。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有关建筑材料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学习房屋建筑学、建筑施工技术、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等专业课程提供建筑材料的基础知识,并为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能够合理选用建筑材料和正确使用建筑材料奠定基础。《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的主要特点是:(1)内容庞杂且散,其中讲述的建筑材料品种繁多,涉及许多学科或课程,其名词、概念和专业术语较多,各种建筑材料相对独立。(2)该课程中公式推导较少,而大部分内容以叙述为主,许多内容为实践规律的总结。这使得部分学生在习惯了数学、物理这些逻辑性较强课程的学习方法以后,学习方法转不过弯,不得要领,逐渐失去了学好《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的信心。甚至有部分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同学干脆就不听,在玩手机,听歌,吃零食,睡觉,看小说,甚至讲话,教学效果不理想。(3) 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应该根据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组织好教学重点内容,科学地规划课时分配,在课时减少的前提下,通过教学改革的实施,使得《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2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现代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高等专业技术教育类型。高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较高层次,它所培养的建设行业生产一线的技能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应当具备较高的职业综合素养和丰富的专业技能。高职教育的对象为高中毕业生或者具有高中同等学力的学生群体,属于高中后教育形式。针对高职院校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改革原有《建筑材料》教学大纲,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教学大纲编写力求: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度。突出认真细致、创新意识,强调动手能力,内容翔实,实例丰富,实现所学即所用、所用即所学。同时,应及时地了解有关用人单位对往届毕业生的要求以及对毕业生工作情况的信息反馈,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合理地调整《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大纲,对学生实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培养。

3 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前《建筑材料》这门课程仍然采用课堂讲解与课外实验相结合的传统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基础之上,缺乏感性认识。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各类建筑材料的应用以及工程实际应用的建筑材料了解得较少, 进而使得部分高职毕业的学生不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缺乏创新精神,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客观需求。《建筑材料》课程是一门与社会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这就要求任教《建筑材料》课程的我们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调整课程设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少讲些,学生要做到多做些。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练,在练中熟。目前《建筑材料》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材中高新技术含量低,尤其是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以及新工艺不断出现的今天,建筑材料品种多达几十类上百种。材料的性能特点和施工中的工艺各不相同,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进行泛泛地讲授,学生是难以掌握的。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应根据《建筑材料》教材的内容, 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1) 对教材中的材料的基本性能部分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2) 对教材中的传统材料与新材料部分采用讲授、参观和实验相结合教学方法;(3) 对教材中的材料检测手段采用实验考核的教学方法。总的来说, 任教于《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师要以市场为导向,了解市场需求和技术信息的变化,在教学中重视以市场需求和实用性为主,及时向学生传导新信息、传授新工艺,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掌握建筑行业需要的、够用的建筑材料知识,使学生学有所长、学以致用,在毕业以后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发挥专业技术特长。

4 教学内容的改革

以培养建设行业生产一线的技能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专门人才为己任,这已成为高职教育界同仁的共识。教学内容是保证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针对《建筑材料》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庞杂且散、涉及方面多,缺乏系统性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1)教材的选择方面, 教材的选择要有专业针对性,要选择一本好的、适合高职教育层次的教材。目前,高职院校开设《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的专业很多,我们不能为了贪图方便,而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选用一本同样的《建筑材料》教材。适合的教材有利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自学。(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专业特点,突出重点内容,在重点内容讲解透彻的同时,简单介绍其他一般内容。(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大部分是生产一线的施工员、试验员、质量员和材料员。因此,结构材料知识的学习应以强度为主,墙体材料的功用以维护功能为主。由于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以及新工艺等发展速度快,而教材的编写与更新往往滞后于高新科技的发展,不能适应建筑产业及技术的不断调整和发展需要。为此,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关注学科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需求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来选择教学内容。内容要体现建筑工程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方法,反映现行规范(规程)、标准及工程技术发展动态,使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5 考核方式的改革

高职教育强调的是教学效果,即学生毕业以后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所具备的能力,而且关注的是学生的水平能否达到行业中具体的能力标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把《建筑材料》课程作为考试课, 期末一张试卷,即为该课程的最终成绩。这种一张试卷的考核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它强调的是学生对《建筑材料》课程理论的掌握,忽视高职学生对实际操作技能的考查。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并未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而且,考核形式单一、枯燥,无法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职业素质,阻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要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就必须将《建筑材料》课程的考核进行改革: 即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结合起来,突出技能考核;个人实训考核与集体实训考核结合起来以及考核评分与考核评语结合起来。考核不仅要考核学生的理论水平,更重要的要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把考核重点放在实践技能上,把考核重点放在教学工作中。考核方式采取突出能力、灵活多样的方式。对理论性强的内容,采取学期末考试方式,重点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接受程度;对操作技能性较强的内容,则对学生平时上课的态度、完成作业的情况、试验过程的表现以及单项技能实际操作、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等综合方式进行考核。

随着建设行业的迅猛发展,《建筑材料》课程建设还须不断地探索与完善,以满足社会对技能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十年育树百年育人,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笔者相信只要师生齐心合力,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实践,高职院校《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必将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王红芳,陈蓉琳. 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改进措施及转变方向[J].教育与职业,2014, (2):23―24.

[2]穆忠绵. 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74―75.

[3]季 翠 华,吴 琛.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改革探讨[J].职教通讯,2013,(15):25--26.

篇5

Abstrac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aking competency training in center, combined with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reform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he overall optimization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building materials is conducted, and practice teaching is reformed. Through the reform of teaching content,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design of teaching steps, to highlight the guiding role of teacher, inspire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enhance the thinking ability of students, train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the skills of quality testing of construction materials is the direction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关键词: 建筑材料;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学质量

Key words: building materials;teaching methods;practice teaching;teaching quality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6-0238-03

0 引言

《建筑材料》是土木建筑工程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通过学习,一方面应使学生掌握必需的、够用的建筑材料特点和性质作为建筑专业重要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必须重视它的实践性和新型建筑材料及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然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材料种类繁多、系统性差、内容较多、跳跃性大,学生难以建立概念,易感到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不高,导致教学难度加大。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结合本课程特点,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先后尝试了多媒体教学法、演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教学以及实践法教学等教学方法,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尤其在建筑材料的实践性教学中采取了“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1 教学内容

1.1 理论课教学内容

1.1.1 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材料的基本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的组成(化学组成、矿物成分)、结构及构造等内部因素。因此,对材料组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这对于合理使用材料、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材料性质、发展新材料有重要意义。应用于建筑工程中的建筑材料及其制品必须具有一定的技术性质,以适应结构物与施工条件的要求。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材料的基本技术性质,如:物理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等,才能根据工程实际条件合理有效的选择和使用各种建筑材料;掌握建筑材料的验收、保管、贮存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并保证建筑工程结构物的综合力学强度和其安全稳定性。

1.1.2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针对该课程每章自成体系,每章内容基本上按一种或一类材料进行编排,相互之间的联系较少;学生学新忘旧的现象较严重。因此,在教学工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中的链接功能,在讲解新内容的同时,还链接相关已讲过的知识,便于学生对比记忆,巩固已学内容。并将建筑材料按章节分成不同讲授要点,包括每章节的学习要求、基本概念、相关试验、补充材料、课后习题等几个部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图文并茂的讲解方式,找出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材料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的理解。

1.2 实验课教学内容

1.2.1 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

教学计划中有5次试验课教学任务,分别是集料与砂石材料、水泥、水泥混凝土、钢筋、沥青,通过理论课程的教师讲解以及试验课程学生动手实际操作,使得学生掌握工程材料常用测试方法,同时增加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实验课分为验证和设计两种类型,每个实验项目两个学时。图片与标本参观主要通过图片与材料标本展示使学生对不同材料的特征、材料在工程中如何使用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与施工机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理论课与试验课的兴趣。考试主要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与综合应用能力做出客观评价。

1.2.2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着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工作作风、创新精神、实际工作能力的指导思想,并从建筑工程所需的知识结构出发,对课程的试验进行内容整合,将单一的课程试验改革为设计型系列试验,其目的是打破课程界限,将该课程的单一试验与课程理论相结合,让学生在开放的实验室中完成。学生亲自进行试验操作,数据处理,最后进行成果分析完成试验。教师仅起指导作用,这样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由于试验为综合的系列试验,因此在试验过程中,学生可得到较为系统的试验技能训练,更加深了对课程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促进和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工作,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2.3 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

课程组织形式有教学和实验,教学达到了使学生掌握各种常用建筑材料的原料、生产、组成、构造、性质、应用、检验、运输、验收和储存等各个方面的知识,为后继课程如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实验是根据专业的发展方向、培养目标、通过试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消化理论教学知识,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因此要求所有的操作项目学生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并按要求认真填写实验报告。教师指导方法有安排实验前预习实验内容、要求熟悉实验报告册的内容、布置批改作业及答疑等,学生通过完成课程作业将上课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巩固、深化。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进行指导可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老师通过对作业的批改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老师进行教学工作的改进。答疑是教师对课程的难点、重点以及学生学习的盲点进行启发、讲解。

1.2.4 考核内容与方法

考核的内容为重点知识点和重要实验,通过考核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验证教学工作的效果和质量。考核方法有出勤情况、实验前预习情况、实验过程的实际动手能力、试验报告册的填写及考试。考试可以全面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前预习主要是为了让教师了解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试验报告册是教师了解学生对试验内容的掌握情况。

2 教学方法

2.1 理论教学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法、演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启发式教学等发法)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课堂讲授由教师列出题纲、讲解重点、难点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首先独立思考,然后分组讨论,阅读教材总结结论。课后查找资料补充、解决问题,下次课把讨论结果提交教师,最后由教师校正并且根据讨论结果重点突出的讲授学生存在的不足之处。

2.1.1 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及现场穿插实物或简易仪器进行演示教学。如: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引入实物演示或借助一些简易仪器来讲授,由于形象、直观,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讲到砂子颗粒级配良好的意义时,将同样重量、但粒径和级配不同的两种砂子分别装入两个相同规格的容量瓶中,可以直观地看到:不同粒级组成的砂子的体积比全是细颗粒砂或粗颗粒即单一粒级的砂子的体积小许多。对比两个容量瓶,学生马上就明白了“颗粒级配好的砂子空隙率低”这一重要概念。

2.1.2 结合工程实际教学 将理论联系实际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实际工程为例来讲解材料的特性、使用方法、使用效果以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等等。如:讲混凝土和易性时,利用校园新建图书馆大楼混凝土浇筑现场教学,使学生对混凝土浇筑的保水性、流动性、黏聚性有直观了解,加深同学们对混凝土和易性的理解。

2.1.3 运用实际工程案例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展开讨论,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学习。

2.2 实践教学

根据职业技能培训要求和建筑材料课程特点,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技能培训实训模块,通过实验实训使专业教育真正做到与职业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通过项目化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推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强化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具体做法主要是教师在实验室现场讲解建筑材料常用仪器设备、试验方法和注意事项,通过现场边讲授边演示与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所学知识。另外,根据学生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在实验教学的后期有意安排一些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精神。例如,在混凝土强度测定过程中。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配合比设计制作混凝土试件,通过规定龄期的养护,要求学生在试验机上观察试件受压破坏情况,并据此写出观察报告。最后分析讨论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因素。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很容易被调动起来。让学生尝试使用一些本地常见工业废渣,如矿渣、煤灰、铁屑等作为骨料制作试块,再进行强度实验并进行比较。然后,对相应工业废渣变废为宝的应用价值进行可行性分析。这样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发明新型建筑材料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也可以通过自行查阅资料、结合社会实践自行设计一些实验指导书上没有的实验,从设计实验到数据结果分析全过程独立完成,教师只是起指导和启发作用,解答学生发现、提出新的问题。

3 教学手段

3.1 除了利用以上的传统教授、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等方法外,还采用多媒体课件、录像等手段介绍国内外研发应用的新型建筑材料及先进试验方法和仪器,引入Flas讲解建筑材料试验、材料性质及施工现场材料的使用,活跃了课堂气氛,开拓学生的视野,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也可以到建筑工地现场拍摄材料应用的照片、工程录像、图片资料来丰富教学内容。例如,在介绍水泥的生产过程时,采用现场录像或动画制作,使同学们很清晰地看到水泥的整个生产过程,加深理解和记忆,从而使枯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3.2 紧密结合生产实践 充分利用现有专门的实践基地,并与当地建筑企业积极关系,组织学生参观实习,密切与实际运用联系。

4 考试评价的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学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毕业后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解决工程遇到的实际问题,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的工程性和实践性很强,所以传统的期末试卷考试很难体现学生掌握技能的情况,不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综合实际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成绩的评定要通过灵活多种考试方法进行评价。采用多种考试方式进行评价,如平时作业、课堂提问、章节测验、实验操作和小组成果展示等进行评价。增加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重。规定课程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综合确定。其中,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通过考试评价的改革试验,完成了学生培养从侧重理论研究向实际应用的转变,体现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达到了整体优化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建筑材料的课程教学改革需要经历一个发展的过程,需要逐渐推进。教师积极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合理设置课程内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多种教学手段,加强实训环节的训练,以能力为本位,提高学生的技能,使学生能胜任工作岗位的需求,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崔长江.建筑材料[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9.

[2]高琼英.建筑材料[M].2版.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篇6

土木工程材料作为一门必要的传统课程,其教学内容已经延续使用了十几年,更新速度慢。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投入加大,我国土木建筑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行业队伍的迅速扩大,使得行业对专业人才的总量需求逐年大幅度地增长。在建筑施工项目中,尤其测量、材料试验,精准先进的仪器更新迅速,工作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虽然每年各院校不断地向建筑企业输送毕业生,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书本知识多,实际经验少,到企业后短期内无法胜任工作,重点建设该专业迫在眉睫。因此,如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建立教学组织和施工程序相结合,教学内容和施工项目相结合,校内实训与企业顶岗相结合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当前中职类土建工程检测专业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改革的重要工作。

二、教学改革的内容

(一)优化课程体系

近两年,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大家基本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任务和作用以及总学时已经取得了共识。问题是需要商榷如何从建筑工程岗位工作的内容和能力需求为依据,分析施工员、试验员、材料员、质检员应具有的知识和技能,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合理选取课程内容,设计教学内容。笔者认为,应该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加强课程建设,针对岗位技能要求变化,更新教学内容,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智慧的养成,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过程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训练项目,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完善以工程检测岗位工作任务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1、传统内容应合理保留。内容上做到要少而精,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材料性质与应用,结合土建工程检测专业可以保留:①筑路用土的基本物理性质及其指标;②砂石材料的技术性质和技术要求;③胶凝材料的基本技术性质和应用;④水泥混凝土及建筑砂浆的的技术性质和配合比设计;⑤沥青材料的技术性质和技术要求;⑥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性质;⑦建筑钢材的技术性质与应用。在新旧技术并存的材料检测工作中,传统技术必不可少。

2、强化课程建设。借鉴德国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我国职教的实际情况,开展土建工程检测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现场施工检测任务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挑选典型工作任务,制定实训项目和实训模块。随着新仪器、新规范内容的学习应用,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为新技术、新仪器的接收、推广应用打好基础。

3、建设教材及教学资源库。由于建筑新型材料更新和新规范的变化比较快,需要收集一线资料,与企业合作编写高质量、有工学结合特色的专业教材。将最新的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引入课程,编写工学结合实训教材。与企业共同整合教学内容,开发对原有教材具有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以此为基础的教学内容也应在材料检测实训中现出来。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针对目前中职类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内容较多的情况下,如何改变原有的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方法,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是目前首要急需解决的问题。将新的教学理念,引入课堂,使教师在努力搞好教学的同时,应积极参与教研和生产工作,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从而达到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效果。鼓励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一起编写课件,提倡更多的采用多媒体教学,运用一体化教学方法代替传统的教学。

1、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行动导向教学,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构建具有明显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环境。改变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方法,在职业活动的情境中开展教学活动,广泛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及施工现场教学等一体化教学。将职业道德、职业核心能力、企业文化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实施“做中教、做中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程与工作任务对接,获得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综合能力。

2、信息技术引入教学手段中。教学过程中除常规教学手段外,收集及拍摄施工现场的图片、工程录像等制作成教学素材,形成课堂教学与岗位工作接轨、图文并茂的教学资源,方便师生间的交流。利用多媒体动态教学可以形象直观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得教学内容与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采用电子教材、网络、CAI课件等多媒体技术制作演示讲稿,为营造智能学习的环境,构建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奠定物质基础。教师应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和传递方法呈样多样化。授课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学生判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和责任感。

(三)实训教学环境的改革与建设

大力发展“校企合作”,专业依托企业,可共享其关系资源。要实现校企融通的实训平台,参照施工企业真实的试验环境和管理运作模式要求,合理设计实训室的环境、工位、操作规程、以及环保与安全规程等,提升实训室的软环境建设水平。先进仪器设备采用课堂演示的方法或采用学术讲座的形式,满足学生对新设备了解和掌握的渴望,让学生能跟上迅速发展的土建工程检测专业步伐,又弥补了目前先进设备不足的问题。

篇7

关键词 建筑材料课程;职业核心能力;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8-0059-02

现代高职教育实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发展为主”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1]。这里的“能力”不仅仅是指“技能”,而是包括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继续学习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关键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教师必须研究教学的方向、方法、内容和形式,更多地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尽可能成为职业实践者,不断更新自己的课程内容,开发新的教学案例,分析学生普遍的和特殊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教师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行个性化教学,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建筑材料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都很强,又很贴近工程技术的专业基础课。本文结合高职建筑工程类的课堂教学实践,对建筑材料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和总结。

1 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实用性、针对性,充分反

映高职教学重点

按照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四个学会”,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生存”。以学生为中心,精选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把以知识传授为主线转变为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教学内容以“优化基础、注重素质、强化应用、突出能力”为指导思想来确定。由于建筑材料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速度快,而教材的编写与更新滞后于高新科技的发展,不适应建筑产业及技术的不断调整和发展需要。为此,笔者在选择教学内容时精选专业理论教学核心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把陈旧的、过时的知识及时淘汰,同时增加现代科学知识的含量,把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等及时补充到课堂中,注意追踪建材市场新材料的使用、施工现场新工艺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从应用角度上更贴近生活、贴近实践,使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运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是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能否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三位一体”是指学生实训、现场教学和课堂多媒体教学有机组合在一起。这种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笔者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搬进实训室进行现场教学。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有问题现场提问,现场得到解答,师生互动学习。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真刀实枪”的动手能力,又增强了师生之间的知识交流,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如在讲解结构材料水泥、混凝土、钢材这一部分内容时,为切实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上采用课堂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和生产实训(到各实习单位)有机组合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

2.1 在理论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平台教学

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大大增加了课堂上的信息量,能将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表达出来的内容表达出来,直观形象,声像俱全,一目了然,而且能使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很好。与此同时,利用学院的教学网络平台与学生互动学习,将本课程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自测题库以及与课程有关的新材料检测技术、新动态、新法规等内容放在教学网络平台上,使学生除学习书本知识外,还可及时了解建筑材料的最新动态,内容丰富多彩。学生与教师之间通过教学网络平台可以进行教学交流和网络答疑,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具灵活性、多样性、互动性。

2.2 在实践教学中采用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的现场教学法

为了切实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搬进实训室进行现场教学。即由教师指导,学生动手,由单项实验到综合实验,教师现场讲解各材料的性能检测方法、注意事项及检测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直观、动感性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生有问题现场提问,现场就能及时得到解答,师生互动。在教学中,有理论有实践,实践—理论—再实践,不断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现场即是课堂,灵活机动。这样实现了“教、学、做”相结合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了教学效果。

3 以实验为载体,突出学生的主置,提高学

生的动手能力

高职实验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由“能做”转为“会做”,实验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置[2]。建筑材料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课程,如何在实验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创新能力?

3.1 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

学生参与准备实验,会自觉提前预习;学生对整个实验有大体的认识,有“先睹为快”的自豪感;参与准备的学生可以带动或指导同一组的学生,增强实验效果;有时间思考实验中的问题,参与研究讨论,解决问题,促进创新教育;准备过程可与教师相互交流,探讨改进教学。

3.2 师生角色的转变

实验中改变以往教师主动教学、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变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课前教师把重点、关键点简明扼要地说明一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作指导,发现问题具体解决,普遍问题操作示范或理论解释,加深印象。“提高”学生地位,“降低”教师身份。在以往的实验中,学生害怕做实验,不敢操作,担心教师的批评,束缚了操作能力。教师与学生以“同学”“朋友”的身份,提醒、讨论实验中的问题,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同时,学生对教师的反作用又促进了教学相长。

3.3 开放实验,强化应用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为生产和管理第一线服务的高层次技术型人才,具有“职业性、应用型”的特点。在高职教学诸多环节中,实验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它与理论教学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形成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方面也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作出具体的实验日程安排,向学生提出实验任务和要求,对实验原理、步骤等简单说明,不作细致交待,由学生亲自选择仪器设备,制定实验步骤,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实验数据。实验教师只在提供实验资料、解答实验问题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服务。这样就让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较大的空间,可以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以考核为抓手,实行多元化考核,提高学生的

职业核心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教学效果,即学生毕业以后实际具有的职业或岗位所需的能力。而且关注的是学生的水平能否达到行业中具体的能力标准,而不是他个人相对同组其他人的成绩水平。因为检验学生质量好坏的是社会,而不是学校。考核是学校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具有分析、检查、判断、导向、激励和反馈功能,所以,考核的内容、方式、方法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科学的考核方法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考核模式一般是笔试,这种考核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从内容看,强调的是课程理论,忽视对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考查,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考试内容大多停留在知识记忆、理解的认识层面,实践、应用、创新不多,考核形式单一、枯燥,无法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职业素质,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灵活应用,阻碍学生个性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就职业教育来讲,传统的考核方法是不能完全判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强弱的。

针对上述的问题,将本课程的考核进行改革:一是考核内容多元化、综合化;二是考核方式多样化;三是考核时间分散化;四考核主体多元化。即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结合起来,突出技能考核,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个人实训考核与集体实训考核结合起来,考核评分与考核评语结合起来。改革期末考核办法,把考核重点放在实践技能上,把考核重点放在教学工作中,把考核对象个别化。注重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培养和考核,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考核中来。考核方法采取突出能力、化整为零、灵活多样的方式。对理论性强的内容,采取学期末考试方式,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以及分析能力、应用能力;技能性较强的内容,运用灵活多样考核方法,如采取提问、观察、单项技能实际操作、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等综合方式进行考核。结合平时学习情况,将学期总评成绩分为几部分,依据不同内容实际分配不同权重。在校内的实际技能考核以学生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校外实习考核以师评和企业技术员评定为主,终结性的考核以师评和专家评价为主,相关职业资格考证以行业专门人员考核为主。

考核为开放性评价,鼓励学生间、小组间的相对评价和适度竞争:既着眼于对整个小组的评价,又要注意到个人在项目中所承担的角色、发挥的具体的作用及进步情况,有利于学生正确评价自己,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任务引领;中职;建筑工程材料性能检测;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052-03

建设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可以参考高校、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经验,但也不能完全照搬。中职精品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精”不仅要体现其引领性强、辐射性强,能带动一批课程的建设,更要体现与企业的深度合作,突显其鲜明的“职业”特点。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学生管理、学生的顶岗实习都应体现与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全面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为目的。

《建筑工程材料性能检测》课程是我校建筑工程材料专业的核心课程,2010年被立项为上海市教委百门精品课建设项目。本文基于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探索中职精品课程建设,以任务引领打破传统的教材编写方式及课堂教学模式,将企业中的岗位需求细化到教材内容中,以大项目引领若干任务的方式编排教材。教学过程将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与企业岗位需求通过网络在线对接,从而提出课堂任务。这样的任务更具针对性,不是教师的要求或教材的要求,而是实实在在企业的要求,把以往的教师要求变成企业的岗位要求,将企业工作流程融入到课堂中,真正体现“教学做”一体化。另外,还应把企业看重的一些隐性职业要求如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融入到课堂和课后拓展训练中。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在企业需求和精品课程建设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中职精品课程更加体现职业特性。

任务引领教材开发

中职学校专业教材目前普遍存在短缺或内容相对市场滞后的现象。一方面,很多学校不得不使用高职高专教材,有的甚至使用大学教材,但由于中职生学习基础薄弱,效果非常不理想。另一方面,专业教材从出版到使用相对于变化的市场有滞后性,教材涉及的专业知识、技术或设备在现实中经常处于面临淘汰的窘境。因此,很多中职学校鼓励专业教师开发适合中职生特点和基础的校本教材。

《建筑工程材料性能检测》就是我校材料专业针对建筑材料行业生产、应用、检测领域编写的校本教材。传统的建筑材料教材侧重材料的生产工艺,如《硅酸盐工艺》。但随着上海经济结构转型,相关重污染、重耗能企业逐渐淡出上海的经济发展圈。取而代之的是从其他省市购进原材料进行进一步加工。如建筑工程中用量最大的混凝土,在上海混凝土搅拌站有约300家,与我校有紧密校企合作关系的上海建工集团的混凝土搅拌站有约20家。这些搅拌站直接从外省购进水泥、砂、石等原料,购进的原料需检测合格才能进一步使用,从而衍生出大批检测企业,如与我校有合作关系的浦东众材检测中心、申美检测公司、通标标准检测公司等,这些检测企业每年需要大批懂检测技术的人才。《建筑工程材料性能检测》教材正是顺应上海经济发展需要,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后编写的校本教材。教材编写过程有上海检测行业协会、企业专家参与指导,是深度进行校企合作的产品之一。教材的编写打破传统教材的章节结构,基于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要求,把各类材料按大的项目分类,每一项目根据企业岗位要求分成若干任务,以任务来引领材料的各项性能检测。教材的编写突出企业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并按照工作岗位的不同需要划分不同的任务,以工作任务来整合理论与实践,从岗位需求出发,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使学生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任务引领教学过程

新课标倡导的“任务引领型”教学用于专业课教学就是要使忽视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过分重视理论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岗位职业活动为单元组织教学,围绕各岗位活动的开展,将知识型教学转为能力型教学,淡化理论灌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从事岗位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我们在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下坚持“任务引领,岗位驱动,目标具体,内容实用,教做学一体”原则,把任务的实施过程分为感知任务、体验任务、实践任务和实现任务目标四个阶段,如表1所示。这样,学生能真切感觉是为岗位而学,在模拟工作岗位情境下学,真正体现“教做学”一体化教学。

现以笔者在一次公开展示课的教学过程为例来说明。本次课的任务是涂料性能的检测,教学过程如下。

广告导入本课内容 中职生普遍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导致上课过程要花大量时间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教学上。由于中职学生都爱看电视,如果我们的教学能设计得像电视节目那样有吸引力就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本课开始通过一个生动的多乐士涂料广告导入建筑涂料的教学。广告一般都具备视觉、听觉冲击力,并且集中了诸多创意,或诙谐幽默,或令人耳目一新,通过独特的技术手法或巧妙的创意设计吸引观众的眼球。本堂课采用广告导入,使学生较快进入了学习领域。

利用网络在线了解涂料企业招聘条件并据此提出本课的任务目标 进入涂料公司网络招聘界面,能让学生直观了解当前涂料企业招聘职位和职位要求。让学生了解企业招聘过程,自问“我是否具备进涂料企业的资质?是否满足企业的要求?如果不行,我还缺什么能力?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企业要求我们需具备哪些技能?”然后教师根据学生自己总结的要求归纳总结并提出本课的任务目标,如表2所示。

分组体验、实践任务 首先由教师示范任务的完成要点,后让学生在岗位要求下完成任务,最后由学生分组完成各任务。

评价任务 评价包括学生分组互评和教师评价。学生分组互评的分值比例占总评价考核的30%,教师评价占70%。

任务引领校内、校外实训条件建设

实训条件是突出精品课程职业特性的重要环节。《建筑工程材料性能检测》精品课程建设配备开放的材料实训中心。实训中心拥有14个主实训室,建筑面积约3294m2,共配备334个实训工位,每个实训工位是基于企业的岗位要求而设置,能满足不同的任务要求。如装饰材料实训室依据目前市场上用到的装饰材料,检测划分为陶瓷、涂料、木材任务区,不同的任务区配备相应的实训设备,不同的设备承担不同的检测任务,如表3所示。

除校内实训条件,我校还与上海建工集团、上海市玻璃钢研究院、耀华玻璃厂等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学习阶段提前进入企业实习,聘请企业专业人员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让学生与企业岗位“零距离”接触,为学生将来的顶岗实习及就业打下基础。

任务引领课后拓展训练

专业课的学习往往是下课铃声一响,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暂时终止。但实际情况是,仅仅靠一两节课学生很难达到对专业技能的熟练掌握。因此,针对就业方面的课后拓展训练显得尤为重要。传统上各专业毕业生就业都统一划归就业办负责,但是就业办的教师毕竟无法胜任各个专业学生的专业指导。因此,我校提出,专业课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顶岗实习指导中。对即将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的中职生,专业课学习应更具针对性,要让学生觉得学习这些知识和技能对自身就业是有用的。这时专业课教师的指导甚至比班主任、就业办教师的指导更具针对性。

课后拓展训练应基于教师设计的恰当任务。这种任务应与就业或企业需要紧密相关,让学生通过课后拓展训练强化就业竞争力。如笔者在上“涂料”这一课后,设计了如下两个课后拓展训练。这两个课后拓展训练都与企业紧密联系,是学生进入企业的“热身”,通过训练,学生不仅有机会对专业技能进行反复操练,同时还能训练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通过训练,找出自身的差距并不断改进,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制作应聘简历 根据自身特点制作一份适合去涂料公司应聘的简历,简历要突出自己在涂料基础知识、涂料性能测试等技能方面的优势,并利用网络渠道与1~2家涂料公司联系应聘,并在班级里汇报应聘情况。

涂料公司实地考察 教师带领学生去与学校有校企合作关系的涂料公司实地考察、学习,让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把学生放在人才市场上去“称一称”,让学生看看自己是不是一个合格人才,还缺哪些知识和技能。与此同时,向相关公司推荐我校即将毕业的学生,以便顺利进入下一年的顶岗实习。

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是中等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业技能不仅包括显性的专业技能,还包括隐性的职业素质。一个合格的人才应该具备良好的综合职业能力。如何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体现综合职业能力?综上可知,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能较好地把职业要求和课程建设有效对接,更突出课程的“职业”特性,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玉娟.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5).

[2]沈莉.“任务引领型教学”在汽车构造与维修课程中的应用[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1(7).

[3]辜东莲,丘东晓.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任务及其说课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8).

[4]宣以麟.任务引领型课程模式探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6(10).

[5]钱明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的任务引领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8(2).

[6]柳礼泉.论精品课程的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09(3).

[7]张信群.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14).

篇9

【关键词】高职 工程造价 教学体系改革 创新

我院在面向市场需求的办学思想指导下,为了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教育目标,重新修订了我院的工程造价教学体系,对原有教学经验总结、分析、修订、更新,使新课程体系在设置和实施的过程中,体现高职特色,使开设的各门核心课程与支持课程与整个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相适应。

一、理论课程体系的创新改革

(一)教学模式改革

首先我院对本专业创新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将高职三年的教学过程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为集中理论课讲解阶段。第二阶段为实践阶段,该阶段又分为院内教学实训阶段及集中顶岗实习阶段。其中,在第一阶段本着必须、够用为原则,着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在该阶段就逐步地将专业知识渗透到教学中去,使学生树立专业意识,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在第二阶段,组织学生在学院内部建设的实训基地内参与某项建筑工程从招投标、综合施工管理、工程图预算、施工组织设计到预决算计算机软件上机编制工程量清单及综合单价的全过程,并到建筑工程工地现场顶岗实习,鼓励学生在建筑工地兼职,承担职责,初试身手,经受锻炼。

(二)教学方法改革

在新一轮专业教学方法改革中, 我们以工程项目为载体,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构建以工作过程知识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思路, 在对执业范围、职业能力、工作过程知识分析的基础上, 将原有课程进行解构重构整合, 设计了新的工程造价专业学习领域,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学习情境设计, 尽可能保持项目的连贯性, 在不同的学习领域中选择相同的项目来完成不同的工作和学习内容。例如,以框架结构办公楼的建设项目贯穿建筑识图、测量、施工、房屋建筑学、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施工组织设计、招投标、工程造价控制等课程。在项目教学过程中, 以项目为主, 但又不局限于项目, 要求适当拓展有关知识, 以弥补项目内容的不足。

(三)课程体系改革

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我们将整个建筑工程的初始到其建筑功能的投入使用的全过程都相应设立了核心课程与辅助课程来帮助我们的教学,加深学生的理解,掌握相应的知识点。例如:在项目设计阶段设立核心课程为建筑制图与识图、建筑力学工程经济、辅助课程为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经济法与法规三门课程,在项目招投标及施工阶段设立核心课程为工程项目招投标、工程计量与计价(含土建、安装、装饰),施工组织设计,辅助课程为合同管理、施工技术、工程测量、建筑力学四门课程,在项目竣工及后评估阶段,设立项目管理课程为核心课程,会计学为辅助课程,并且在整个学习计划的安排过程中计算机辅助教学贯穿始终,便于学生理解。

二、实训课程体系的创新改革

在实训课程体系的创新改革中实训实习条件是保证教学质量与提升学生层次的关键因素。我院先后为工程造价专业建立了建筑CAD制图实训室、广联达、神机妙算实训基地、招投标模拟实训室使,我们的实训培养模式可以分立认识实习、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四个阶段,使专业教学按照 “全过程连续进行”的思路开展,使学生通过实习来获得第一手的实践资料。具体实训课程安排如下:

(一)建筑制图与识读实训

在这一环节中包含四大块内容:①制图: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建筑物的建筑施工图纸以及该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图的测绘,将测量实训与建筑制图实训相结合。②建筑施工图读图:该阶段目的是要学生能独立完成读图的工作,为后续的土建预算工作奠定知识基础。③建筑结构图识图:完成一个工程项目结构施工图的读图任务,使学生学会钢筋图的读图知识,尤其是将平法制图消化理解。④设备施工图识图:完成相应项目水施、暖施、电施、通风空调施工图的读图任务,让学生读懂安装施工图纸。

(二)工程预算的编制实训

在工程预算的编制实训这一环节中包括五方面内容:①建筑工程在定额计价方式下土建预算造价编制,锻炼学生土建、结构、安装工程的手工算量、套定额、取费的基本能力。②清单工程量表编制,使学生掌握工程量计价方法与计价原则;③清单组价工程(包括招标控制价、投标报价)工作,在这一环节将招投标模拟实训安排其中,让学生参与到具体项目的招投标全过程中,了解掌握清单组价的内容;④工程中间结算和竣工决算文件的编制,掌握预算、结算与决算的差别;⑤预算软件的使用,使学生通过上机操作,将以前的手工计算的工程量转化为电算成果,利用神机妙算、广联达软件进行电算、套价,目的是锻炼学生电算水平,为工作上岗做充分的知识准备。

(三)施工组织设计实训

篇10

一、理论与实践并重,加强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1.重组课程结构,实行课程综合化”。在能力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在实践中根据能力培养要求将课程形成三化:技术基础课“系列化”、专业方向课模块化”、实践课程体系化”。同时,还把计算机应用、外语教学更好地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实践课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外语阅读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2.整合课程内容,建立能力课程观”。专业方向课中均安排相应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彻底打破学科体系的束缚,完善以开展能力课程研宄为目标的5个课程组:建筑基础课程组,测量课程组,施工技术课程组,工程管理课程组和建筑结构课程组。重点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的整合,树立新的能力课程教学原则,理论教学注重实践性,实践教学以能力培养为中心。适当调整理论和实践教学学时,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之比为1:1,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

3.开发新课程,以便适应能力培养的要求。针对施工技术和工程管理能力培养分别开设建筑施工工艺实训、建筑材料质量检验和建筑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实训课程,研宄制定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大纲、课程实施方案和指导书,编写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实践教学教材。

1.适当调整理论和实践教学学时。在教学计划中,《钢筋砼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三门课程合为一门课《建筑结构》,学时由原来的151学时减为125学时;同时;《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门课程合为一门课程建筑力学》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

2.开展理论课的现场教学。这样可以将理论课教学场所由教室向试验室、实训室、生产现场过渡。部分课程可安排一定学时的现场教学,学生在现场可以直接参与、观摩,进行互动教学。

3.依据能力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对课程考试方式方法进行改革,注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要改革成绩评定办法,对专业方向课进行能力考核,能力成绩”由各模块课程成绩和集中实践环节成绩组成,各模块成绩又由理论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和实践课成绩综合评定。同时,结合各课程特点改革考试方法,大量采用面试、总结报告、答辩、技能操作、论文等形式,考核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成绩真正反映出学生掌握专业能力的水平,促使学生对知识消化进行自我检测。

二、技术与人文融通,构建职业能力训练体系

1.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对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深入分析,探寻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为宗旨的整合策略和方法,对教学目标、内容、条件、组织、评价等方面进行整体研宄,逐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为此,我们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实践教学相对理论教学在形式上独立,这有利于对实践教学的组织、督导、检查和考核;二是在实践性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等方面,保持与理论教学的紧密联系,实施以能力课程建设为核心,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实现技术与人文的融通,形成七环节一制度”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七环节”指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教学、设计教学、技能训练、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等七个教学环节;‘一制度”指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2.构建职业能力训练体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成应用”为主旨构建职业能力训练体系。在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时,根据市场需求,确立培养目标;围绕培养目标,确立主干课程,形成教学计划;加强课程建设,精心选编和自编教材;按照岗位群所要求的职业能力,规划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同时,还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社会实践,跟踪分析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断完善职业能力训练体系。此外,以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教学、设计教学、技能训练、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等七个教学环节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来保障职业能力训练体系的顺利实施。

在教学组织和学生学习方面建成两体系一环境”,即:实践教学体系、职业能力训练体系和仿真的职业环境。在能力培养方面形成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搭建土木工程基础知识平台,让学生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完成技术基础理论的学习,辅之以基本技能培训,开展系列化”的技术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第二层面,进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一年时间内完成建筑工程专业主要单项技能训练和其必需的理论知识,使学生通过工艺实训和施工实习,在仿真的职业环境和施工现场中进行岗前训练,使专业能力培养课程形成模块化”;第三层面,通过毕业实践,安排学生顶岗锻炼,让学生直接在工地现场技术员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从而形成综合实践能力,达到毕业就能上岗的要求。

在实际教学中采取阶段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即将实践教学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本专业单工种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这是实践教学的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专业技能训练,称为中级阶段;第三阶段是综合能力实训,包括毕业综合实践,称为高级阶段。通过这三个阶段,最终完成职业培训。

三、加强师资队伍和实践基地建设,保障职业能力训练的顺利开展

    1.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是培养和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双师型”教师,形成一支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师德高尚、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我们采取各种措施,如选拔部分教师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锻炼、顶岗;通过一对一”帮带,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从生产一线引进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承担教学工作任务;通过以上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根据专业建设规划,建立健全满足专业实践要求的实验室、实训室。对学生开放部分试验室,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达到规定要求。此外,根据行业特点,不断更新试验设备,在设备配置方面体现高标准、高起点的特色。

3.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建设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同时,积极寻求校外合作伙伴,加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与当地建筑企业经过协商达成校企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双方互派相关人员进行业务交流,开展多方面、深层次的学研合作,使专业教师与企业的技术人员紧密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在科研上从项目论证、市场调研到技术攻关不断进行交流,使校企双方的产学研工作真正达到了一个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