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图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8 16:26: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制图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教师在课堂上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机械制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内容,使课堂生动、活泼起来,让学生在每一堂课都感到学有所得,逐步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创设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机械制图》的理论性和动手应用性都很强,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提出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启迪性的问题,使学生通过讨论的形式解决问题,既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激发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和兴趣。
2.教师可以采用教具等进行直观教学
在《机械制图》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一些直观的教具创设情境。直观的教具可以有效降低教学的难度,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教师的教学效率。直观教学,除了实物直观教学外,还有模象直观(如模型、多媒体等)以及语言直观。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实例或模象直观引进概念,通过语言的形象描述,给学生带来感性知识形成的想象空间以及表象的直观,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机械制图》课上,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机械制图》课,如果仅凭教师口述,学生对于机械制图直观形象的形成,是无法完成的。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的发展,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完成对《机械制图》从抽象到形象的认知。
《机械制图》涉及实际应用以及生产实践方面的问题,独立性以及操作性都很强,但有些枯燥的内容仅凭教师口述,学生很难激发起学习热情。另外,仅凭板面、挂面、模型等静物,也无法让学生完成对机械制图的整体认知。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深入,教师的教学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从尺规作图的教学转变为对学生计算机绘图能力进行重点培养。虽然计算机绘图还不能完全取代尺规作图,但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计算机绘图能力的培养,是大势所趋。在授课的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抽象的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新鲜,学生易学、易感。同时,教师可以带动学生用橡皮泥等同步模型制作,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将抽象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工学结合模式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简单而言,就是将课堂教学延伸到实践当中,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生产管理融为一体,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机械制图》传统的教学法,只重视课堂的理论教学,需要学生记忆繁琐的公式推导、复杂的数值计算以及理论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对课堂教学缺乏兴趣。另外,《机械制图》是一门技术基础课,不仅乏味、不易记忆,而且还有一些内容难以理解,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其他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在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对机械制图的使用不是很熟练,使很多学生即使完成了机械制图的学时,还是不能进行专业的机械制图,这种教学效果自然使学生无法胜任中职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中职院校进行工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抽象性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讲授《机械制图》时,可以将《机械制图》抽象性的理论,用通俗易懂的比喻表达出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课堂讲解之后,教师要带学生到实验室或工厂去上课,让学生一边回忆理论,一边进行相应的操作。例如,教师可以先回忆机械制图的方法,然后组织学生对实际制作完成的图进行研讨,找到独立完成机械制图的触发点。长此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不足,会逐渐在一体化教学中得到弥补。在实践阶段,教师要认真研讨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标准和要求,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学生评教表、作业考核表等。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现代职业人要求的越来越高,《机械制图》教学也已经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及素养。在可以进行实地操作的实训车间环境中,教师可以在演练操作的过程中讲解技巧。同时,教师及时实践,也使知识点在实践操作中得到消化、理解和掌控。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一体化教学中,学生从被动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彻底改变了教学分离的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掌握课堂内容的基础上,增强了动手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对职高学生的工作要求。教师对学生加强了实践教学,注重了学生技能的培养和考核,也使职校学生毕业后更容易就业。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特点
《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为了使教学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衔接,教师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结合在一起。教师要根据《机械制图》的培养目标重新整合教学资源,逐步体现学生的能力本位的特点,花大力气教会学生制图,以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为中心,以向实验室以及实训车间为中心要效率。工学结合模式下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指的就是一种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一体化,教材要一体化,教室也可以一体化。教学过程中,专业课的理论课教师和实训课的指导课教师构成一体,也可以由一个教师来担任;《机械制图》的理论课教材也要和实训课的教材构成一体,而理论课的教室和实训课的教室也构成了一体。这样,真正使培养能力与传授知识形成了统一,社会使用和学校的教学形成了统一,实践能力以及理论的知识形成了统一。
四、工学结合模式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具体措施
《机械制图》的课程是基于职教学校和高技生的学习特点,重构课程体系与教学的内容。教师可以边讲解、边演示,学生在接受的时候,可以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进行实践操作,遇到疑难问题及时提问,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训技能的完美统一,在“教、学、做”的教学氛围中,较好地掌握机械制图的规律,具备较强的手工制图以及电脑制图的能力。在教学实践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观察教具,提出《机械制图》所要教授的内容,让学生带着相关问题,有针对性地听课。最后,在不断地和学生沟通交流的情况下,完成相关实训,使《机械制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步进行。
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要既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又要在实训场地保持理论知识的应用性,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能够在实训场地得到有效验证。这样,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初步操作的能力,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学结合的一体化。
1.在教学中实施项目验收制度
教学要想拥有好的教学效果,就应该实施项目验收制度。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训课之前,合理地改革教材,设计好每一个实训课的教学案例项目。教师要考虑技工学校学生的认知过程,从而开展相应的教学;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实训课的安排,打乱教材顺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将原有的《机械制图》教材作为教学重难点、知识点的基础,将理论和实践操作融为一体。在教授完一定的理论知识之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进行手工和电脑制图。这样,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学生对理论的印象,又可以让学生获得动手操作的能力,既节省了时间,又有效而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以及操作的能力。
在时间上,教师要保证每一个课题都能做到教师指导和学生实践保持连贯性。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课堂中,教师介绍课堂实例的应用环境等预备知识后,给出机械制图事例的解决思路,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操作、归纳、总结,最后得出适合实训的机械制图案例,成功实现该实例,并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在“教”中学习制图,在“学”中进行制图,在制图中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为模块式教学成功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于机械制图的主动积极性。
另外,在实训课中,也要实施项目验收制度。对于学生完成的制图成品,要实施项目验收制度。只有完备的验收制度,才会让学生谨慎而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每一份制图,为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工作岗位“保驾护航”。
2.在机械制图教学中探索工学一体化的分组分层次教学
分组分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机械制图》的教学活动,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
篇2
关键词:机械制图 传统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质量
机械制图是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担负着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绘制和识读机械工程图样能力的重要任务,机械制图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且比较抽象和枯燥。因此,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甚至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
一、传统机械制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以教为主,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传统机械制图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堂讲授为主,以挂图、模型等为辅助的教学模式,向学生讲解绘图原理、方法,学生则通过练习巩固知识。尽管不少学校积极引入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但原有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所以效果并不显著,教师讲完课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没有重视学生学得怎么样,效果怎么样?由于传统模式重教轻学,无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从思想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和兴趣,所以他们容易对制图课产生厌学情绪,教学效果当然不理想。
2.重课本轻实践,忽视能力培养
机械制图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识图和绘图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训教学。但是,传统教学模式明显偏重理论教学,对制图理论知识讲解比较系统,占用的课时达90%以上,而对绘图技能的训练却很少,有不少学校从未进行过零件测绘训练,完整零件图和装配图的绘图练习也极少,而徒手绘图的内容甚至被有些学校删掉。由于实训教学被忽视,绘图训练太少,造成学生对投影基本知识的理解不透彻,识图和绘图综合能力不强。
3.与其他课程衔接不紧密
机械制图、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计算机绘图是联系比较紧密的三门课程,它们的内容也是相互衔接、紧密联系的。然而,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下,这三门课程的教学独立运行,各行其是,缺少相互联系,导致教学内容庞杂,重复与脱节并存,不仅造成学时膨胀,教学效率不高,而且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模式改进途径
1.整合专业教学大纲,做好专业基础课程衔接
技工学校机械制图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看图、读图、空间想象能力和绘图技能。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努力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的实际需要调整教学大纲,对机械制图、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计算机绘图的相同内容进行整合。同时,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删除一些重复内容及较难、较深的内容。如尺寸标注、公差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等内容在教学中是有重复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些交叉重复的内容删除不讲,只找出重点知识点加以讲解就够了,扩展在实际工作中比较实用的徒手绘图和计算机辅助制图动手能力练习。
2.转变教师角色,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那么,在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要激发学生对机械制图课程的兴趣。如在上绪论的时候,暂时不讲课本上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对机械专业的就业前景、机械行业的现状、制图在专业发展中的作用等,通过视频播放的形式让学生有充分的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机械制图课程的兴趣。在讲授“轴测图”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可以精选工厂中常见的零件,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图样的绘制。通过相应知识在绘图过程中的应用,使学生产生兴趣和跃跃欲试的求知心理,提高他们的求知欲,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信心,就能逐步养成刻苦钻研、勤于思考的习惯。
3.增强教学直观性,利用项目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并通过项目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具有图文、动画和声音等功能,并具有直观性、动态性、交互性、科学性等优势。多媒体教学主要用于学生难以理解,需要有空间想象能力的内容的讲解。例如,在讲述读齿轮泵装配图的时候,利用多媒体教学把齿轮泵的内部各个零件做成3D效果,通过课件的运行与教师的讲授学生就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装配图的读图和画图了。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的选取不要太难,太难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如在剖视图的教学中笔者引入项目教学法,以绘制轴的剖面图为例,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再把问题涉及到的所有以前学过的知识都总结出来,引申到局部放大图和简化画法的应用上来,学生看到实际的轴模型也同时画出轴的剖面图,自己总结画出放大图,学习的效果很明显。
4.“双师型”教师是机械制图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
机械制图教学要求老师不仅要有坚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有丰富的机加工生产知识、很强的手工和计算机绘图能力,并且熟悉常用量具的使用。但是,目前技工院校的专业理论教师大多是本、专科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的,与实际生产接触较少,实践知识不足,动手能力不强。机械制图教学改革能否成功,师资是关键。学校应该组织专业理论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到实习工厂跟班实习,提高动手能力;也可以利用寒暑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技能培训和CAD培训,有条件的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相关工种(包括CAD)的技术等级考试,提高技能水平。另外,学校还要经常选派教师到校外工厂参观和学习,丰富教师的实践知识,使之成为理论课和实习课教学均能胜任的双师型教师。
综上所述,为提高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转变角色,变灌输式教学为指导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整合教学资源,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有效地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顺利掌握机械制图课程的内容,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钱可强.机械制图[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杨昌义.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篇3
摘 要:本文探讨了如何开展机械制图与AutoCAD一体化教学,以期抛砖引玉,引起领导和同行的重视,切实解决机械制图教学中的一些难题,使得学生更易学、更想学,教师更好教、更喜欢教。
关键词 :一体化教学 任务驱动 空间想象 主导 主体 建模
在主管部门及学院大力提倡一体化教学的当前,对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与AutoCAD教学进行一体化课程整合已是必然趋势。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一线教师计算机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CAD课程的开设,对机械课程的教学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效率,减少了学生的学习困难,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如传统的课程体系、结构需要打破。笔者通过多年的机械制图与AutoCAD教学,总结了一些切实可行的一体化教学的方法与技巧。虽然在笔者学院模具专业已经进行了试验,但是还不够成熟,还须继续进行探索与研究。
一、机械制图与AutoCAD绘图一体化的界定
机械制图与AutoCAD一体化是指打破机械制图与AutoCAD课程的体系、结构,实现基本理论、概念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抛弃传统的将机械制图和AutoCAD绘图分开进行的教学模式,利用AutoCAD强大的二维与三维绘图功能,突破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这一制图教学难点。同时,运用机械制图的原理和方法,规范AutoCAD绘图。这是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二、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教学方法,实际教学中的课时分配,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已经完成的研究成果
1.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任务驱动型教材
(1)《机械制图与AutoCAD绘图》教材,于2012年9月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发行。
(2)《机械制图与AutoCAD绘图》习题册,于2013年1月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发行。
2.中等职业技术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任务驱动型教材
(1)《机械制图与AutoCAD技术》校本教材,于2013年6月编写完成。
(2)《机械制图与AutoCAD技术》习题册,于2013年6月编写完成。
(3)《机械制图与AutoCAD技术》课件,于2013年6月编写完成。
(4)《机械制图与AutoCAD技术》教案,于2013年6月编写完成。
(5)《机械制图与AutoCAD技术》CAD题库,于2013年6月编写完成。
四、机械制图与AutoCAD绘图一体化教材实验
1.实验对象
2010、2011、2012年秋季入学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102101、102201、112201、112202、122201共五个技师班使用《机械制图与AutoCAD绘图》教材,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机械制图与AutoCAD绘图》为参考,制订笔者学院实验班级教学计划。在CAD实训室进行授课,第一学期4周,第二学期4周,两学期共8周完成。教学活动按以上计划贯彻执行。
2.实验结果与分析
(1)教材的适应性。
第一,教材编写按照任务驱动型的要求进行,以具体的载体贯穿教学过程,符合技校生的认知特点。
第二,以机械制图为主线,以CAD为辅线,将知识点、技能点合理分配在各个任务中,便于学生接受。
第三,教材编写适用于一体化教学,在项目实施中融入工艺与理论知识,结合任务驱动型教学法与多媒体结合的形式,便于学生的理解。
(2)教材的科学性。
第一,教材的概念、原理、定义等内容的叙述清楚、确切,任务以及图形、图表、数据、公式、符号、单位、专业术语和
参考文献写作准确,并且前后一致。
第二,教材的内容符合客观实际,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即概念、定义正确。
(3)教材的实用性。
第一,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教法与学法,老师好教、学生易学。
第二,采用任务驱动法,精讲多练,将课堂充分交给学生,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有机贯穿在任务之中,让学生在任务的引领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起引导作用。
第三,理论与实践并进,改变了学生厌学的情绪,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教材的创新性和先进性。
第一,打破传统的机械制图与AutoCAD课程的体系、结构,实现基本理论、概念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第二,教材编写体现以教学项目引领教学的过程,以具体的项目载体贯穿教学安排。
第三,教材编写适用于一体化教学,在项目实施中融入工艺与理论知识,结合任务驱动型教学法与多媒体结合的形式,便于学生理解。
第四,利用AutoCAD强大的二维与三维绘图功能,突破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这一制图教学难点。利用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规范AutoCAD绘图。
(5)教材的完整性。
第一,教材由图板制图基本技能、AutoCAD制图基本技能、正投影基体原理及基本体三视图等十个模块组成。
第二,以机械制图为主线,以CAD为辅线,将知识点、技能点合理分配在各个任务中,由此构成了完整的机械制图与AutoCAD绘图课程理论体系及技能训练体系。
3.新教材教学过程中的改革与实践
在主管部门及学院大力提倡一体化任务驱动型教学的形势下,笔者学院依据一体化教学理念,对机械制图与AutoCAD课程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打破传统的机械制图与AutoCAD课程的体系、结构,实现基本理论、概念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手工绘图和计算机绘图为教学目标,组成了一门新课——机械制图与AutoCAD绘图。
抛弃传统的将机械制图和AutoCAD绘图分开进行的教学模式,并将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采用了一种新的授课方式——理实一体化任务驱动型。
笔者学院于2010年9月至2013年6月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122201等五个班级进行了一体化教学法试点。这些班为一年级新生,对机械制图所涉及的零件生产过程、加工方法、材料、公差等缺乏了解。机械制图与AutoCAD绘图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在学习方法上与中学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区别。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喜欢学习有不小的困难。且这些班全部为男生,大多活泼好动,由于学习目标、学习态度不同,学生在学习上两极分化较明显。
从教学实验的结果来看,机械制图与AutoCAD绘图一体化教学的优点是显著的。但由于课程安排与传统制图理论课相比太紧凑,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略显不足,对教学效果有一些影响,这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4.初步结论
总体来说,教材、教学深度和难度适宜,符合技工院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于教材编写上的一些创新,广大教师给予了充分肯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较大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认同度较高。
五、机械制图与AutoCAD绘图一体化教学的进一步探索
篇4
关键词 课程整合 课堂效率 机械制图 AutoCAD
机械制图学科是中职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课,主要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图形表达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为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识图、读图、绘图能力为具体的教学目标。传统的机械类专业课程设置是单独开设机械制图、AutoCAD、公差与配合测量课程,甚至由不同的教师去教授这三门课程,导致课程之间的知识衔接度较差,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根据实际教学经验与学科的相关度,笔者对课程进行了新的整合尝试:以机械制图基础理论为主,AutoCAD为辅,并穿插相关的公差与配合测量课程知识。改革效果相较于传统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增且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1 课程内容的整合设置
当前社会用人单位较为看重技校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所以我们在课程设置中,要注意以实际技能操作为主、以理论教学为主线、以项目教学为手段,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际技能操作水平、提高课程效率的课程整合目标。笔者的课程整合教学内容设置如下所示:
(1)制图的基础知识,包括课程的基本要求、制图的国家标准等;(2)AutoCAD 基础知识,包括AutoCAD用户界面、设置绘图环境和绘图的概念术语;(3)投影与视图的基础知识,包含点、线、面的投影、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4)简单图形的创建,通过平面图形绘制讲解AutoCAD中的绘图和编辑命令;(5)组合体的三视图及尺寸标注,包括画组合体视图的方法、组合体的尺寸标注;(6)AutoCAD的尺寸标注及常用绘图命令的综合应用,上机绘制组合体视图并标注其尺寸;(7)零件图,包括视图选择、尺寸标注、极限与配合、表面粗糙度、形位公差、零件上常见工艺结构、读图方法以及AutoCAD绘制零件图,并进行文字、尺寸、形位公差及粗糙度等标注;(8)装配图,包括装配图的画法,装配图的尺寸标注、技术要求、明细栏,并要求AutoCAD绘制装配图;(9)专题项目测绘,强调综合技能的训练,利用两周的时间进行实体零部件的测绘,要求手工画出草图,再用AutoCAD绘出整套图纸。
2 课程整合实施后教学方法的改革
机械制图与AutoCAD课程整合的终极目标就是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将学生培养成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在教学中,笔者采用多媒体教学、项目教学法,着重强调加强机械制图与CAD课互动实践教学。
2.1 利用多媒体教学,课程内容穿插讲授
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精心对教学内容再梳理的过程。笔者将每一部分的教学内容都以ppt的形式呈现,再结合声音、动画等效果,让枯燥、晦涩的理论知识变得立体、生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也高。在讲完相关基础后,可以同时利用AutoCAD 软件授课:(1)复习巩固。可以把基础知识中所涉及到的图形提前在AutoCAD 软件中建立模型,在授课时,通过对模型的旋转、剖切等操作,加深学生对图形的理解,从而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2)承上启下,导入新知。可以把手工绘制图形的过程,在AutoCAD中演示,通过两种方式的对比,学生更能直观地体验到计算机绘图的高效、美观、便于修改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多媒体教学将两门课程的内容穿插起来讲授,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2.2 实施项目教学,将课程内容应用于实际
项目教学法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分析、解决、处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至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教师仅为项目的开发者、指导者。学生通过所选项目的实施,了解和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并获得最终的结果。例如:在进行制图测绘教学环节时,教师可以通过学校联系一些附近的工厂,合作绘制一些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零件图纸。根据工厂提供的零部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零件的测绘,从尺寸测量到手工图纸的绘制,然后根据手工图纸利用AutoCAD软件绘制出实用的零件图和装配图,最后进行分组答辩。答辩由指导老师及工厂项目负责人组成,从中评出最优秀的作品作为工厂拟用图,并将优秀作品在全班展览。项目教学的关键是“项目”是真实的,且项目实施的结果是“有用”的,真实情境下的学习与实践对学生学习态度的端正及主动学习的习惯养成起着比较积极的作用。
3 评价、考核方式的改革助力课程整合实施
机械制图与AutoCAD课程整合要达到理想的效果,除了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评价与考核方式的改革也是必不可少的。对学生的评价与考核应注重以能力为先,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考核与评价的标准以实践操作为主、笔试为辅,通过手工绘图作业、理论基础笔试及利AutoCAD实际上机绘图、独立完成的项目成果,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
4 机械制图与AutoCAD课程整合实施前的准备
4.1 培养能够胜任课程整合新课程模式的教师
职业学校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及能力上也存在着差距。机械制图基本功扎实的往往是有着多年教学经验及工厂实践经验的老教师,但其计算机绘图能力水平就相对较弱。而计算机绘图能力强的新教师,机械制图基本功又不够扎实、教学经验不足。培养综合教学素养强的能够胜任课程整合的教师,便成为学校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一方面学校应该搭建平台,让新老教师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另一方面,应该多创造机会让有潜质、肯学的青年教师与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交流,通过去工厂和下实训车间获取直接的实践经验从而加速育成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双能教师。
4.2 教材的研发
学校应开组织教师编写适合本校机械类专业教学使用的《机械制图与CAD》教材。加强课程整合的集体备课,提倡教学资源的共享,创建学科课件库、习题库、试题库,不断完善教学系统,促进提高教学质量。
实践证明,将机械制图与AutoCAD两门课程有机结合的教学改革,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掌握机械制图基础理论的同时,空间想象力、绘图能力、读图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教学中,两门课程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在教学内容上避免了重复,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职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机械制图与CAD 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持续、动态、循环反复和逐步完善的过程,只有边实践边思考边总结,才能将这两门课程整合得更优、更高效。
参考文献
篇5
摘要:目前,中高职“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严重断层,影响课程教育教学质量。有必要总结中高职“机械制图”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衔接策略。
关键词 :中职学校;高职学校;机械制图;教学衔接策略
作者简介:戴映红,女,台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类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3-0032-04
“机械制图”是中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并掌握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基本理论、方法及相应的技能。[1]在中职的机械制图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机械零件图样的能力。而高职的机械制图教学主要突出学生阅读及绘制机械图样的能力培养。因此,两者理应错位分工,各有侧重。但目前中高职“机械制图”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雷同,造成中职学生学习内容难度过大,到了高职则因为内容基本相同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做好中高职“机械制图”教学的衔接,对于提高中高职“机械制图”教学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高职“机械制图”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重复度过高
由于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不一样,学生学习侧重点理应有着本质区别,但目前,中高职“机械制图”课程编排内容高度雷同,主要内容章节安排甚至文字表述都一模一样,大大抑制了高职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见表1)。
(二)高职生源来源发生变化
近年,高职生源来源发生了巨大变化,即由原来的普高毕业生逐渐向中职毕业生转变,中职学生生源比例大幅度提高,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中职毕业学生生源比例将进一步提高。如图1所示为台州某高职2012-2014学年机械类专业生源情况。
(三)中高职“机械制图”教学模式雷同
目前,中高职“机械制图”教学模式雷同,教师都把讲授法奉为圭臬,停留在“课程+课堂”模式,即知识构建学习。课堂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课堂“泡沫”泛滥,思维含量低,高质量的探究少,导致学生缺乏深刻体会,理论似乎人人都知道,实践操作起来却仅仅是有人知道。雷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使刚刚从应试教育环境下走出来的中职学生陷入更严重的厌学状态,[2]极大地窒息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阻碍了高职学生的岗位就业竞争意识的养成。
(四)中高职教学目标的差异
近年,随着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的微调及社会对高层次技能人才需求量加大,升学成为许多中职学校首选目标。高职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在中职,“机械制图”几乎变成了单纯的智力教育和应试教育,学生拼尽全力进行各种题型的技术性练习,为的是打造一块高职入学的敲门砖。在具体学习内容上,由于浙江省高职考试大纲仅把“基本体的表达识读、组合体的表达与识读”等内容列入考试范围,自然这些内容也就成为教师、学生关注重点甚至是唯一的教学目标。而高职由于没有升学压力,虽也有各类考试、考证,但教师基本上都把知识面的拓展、能力培养、技能提升作为“机械制图”教学核心。因此,做好中高职“机械制图”教学目标衔接,降低因为两者教学方向不同带来的“坡度”,势在必行。
二、中高职“机械制图”教学衔接策略
(一)组建学术委员会,加强衔接顶层设计
中高职“机械制图”教学衔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3]涉及到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质量评价、师资培养等方面的衔接。但目前,针对中高职“机械制图”教学衔接的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因此,要真正做好中高职“机械制图”教学衔接,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予以重视。[4]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成立中高职“机械制图”教学衔接指导委员会,实施中高职一体化教学计划,推进相关的理论研究,做好衔接工作的顶层设计。[5]
(二)开展交流活动,夯实衔接教学基础
中高职“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胸怀全局,加强交流。中职“机械制图”教师不能因为应付高考而埋头于单纯的知识教学,而应了解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式,清楚高职“机械制图”教学要求。高职“机械制图”教师则应加强与中职“机械制图”教师交流,认真解读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标准、教学内容,了解中职“机械制图”主要教学模式和评价手段,深入诊断中职“机械制图”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立体、全面处理教学内容。如此,才能胸怀全局,有的放矢,做好中高职“机械制图”教学衔接,提升高职“机械制图”教学效益。
(三)创新课程体系,提升衔接教学效益
课程体系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6]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是优化中高职“机械制图”衔接教学的关键。
1.加强岗位调研,做好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中高职“机械制图”虽然知识内容大同小异,但其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即人才培养目标是有着很大差别的:中职“机械制图”课程主要培养机械加工生产第一线的中级加工操作人员,高职“机械制图”课程主要培养的是现代机械制造业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第一线的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教师,特别是高职“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师要明确定位,突出中职基础地位,强调高职是中职的拓展与深化,强化中高职教育内在逻辑关系,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机统一。[7]在此特别要指出的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企业产品设计、开发手段和加工设备发生很大变化,所以,中高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师要不断加强岗位调研,了解当地相关产业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做好中高职教学的衔接。
2.弥补断层,做好教学内容衔接。中职“机械制图”是高职“机械制图”的基础,高职机械制图内容应是中职机械制图课程内容的有机延伸。因此,高职“机械制图”教师既要加强区域市场调研,精心解读中职教学内容,与中职教师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4]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处理好学生因为中职基础没有掌握而造成的知识和能力上断层情况,切实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如中职学生组合体相关知识都掌握得比较好,而机械图样识读、零件图的绘制等掌握得较好的学生寥寥无几,测绘、装配图完全不会,CAD也仅仅略知皮毛。基于此,高职机械制图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的时候应着重加强机件表达、零件图、装配图、CAD绘图等内容的教学和实践。
3.加强创新,做好教学模式衔接。目前,“机械制图”是中职机械类高考科目,教师一切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都围绕考试而进行,教学呈一种典型的“填灌”状态,从而导致学生普遍体验不到作为独特生命个体求智的乐趣和探索的刺激,更难于享受思维展示的豪迈和才情挥洒的满足,内心深处弥漫着厌学甚至弃学的消极情绪[8]。因此,高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师在教学时要扶放结合,放而有度,将传统的讲述与新式教学法,诸如项目教学、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现场教学、模拟教学等有机结合,有序过渡。
4.注重生情,做好学习方法衔接。近年来,随着专业调剂等因素,中职机械类生源素质急剧下滑(见图2),他们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习力低下,可谓先天不足。进入高职以后,再一次浸润于应试教育环境中。这样久而久之,许多学生养成了被动式接受性的学习方法,到了老师不讲就心理发慌的地步。因此,高职“机械制图”教师在学生入学伊始就要重视他们的学习方法养成,[9]逐步让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学习的技能,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能力。
5.凸显能力,做好评价模式衔接。目前,中职“机械制图”完全以考试特别是高职高考成绩作为教学的评价标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10]忽视中职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违背了中职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严重抑制了中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因此,高职“机械制图”教师要真正转变理念,充分尊重中职学生的主体性和生命独特性,避免陷入应试教育模式。针对“机械制图”课程性质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教师要把学生职业道德观和能力发展放在首位,注重过程动态评价,如着眼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和创新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其它行为表现等,使评价成为促进机械制图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11]
(四)开发精品教材,优化衔接教学载体
鉴于机械制图知识的属性和职业院校学生的特质,一部内容科学、结构新颖的教材是顺利实现中高职“机械制图”教学衔接的关键和保障。但目前高职“机械制图”教材基本上停留在以学科为主线,强调理论性和系统性,导致许多知识内容和中职交叉重复,造成教学资源极大浪费。为此,近年来,一些学校联合企业、职业教育学者、课程专家共同开发“机械制图”教材。新开发的“机械制图”教材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出发点,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对原有“机械制图”的知识体系进行全面解构和重组,以建立机械零件模型、简单机械的拆、装、测、绘等工作任务为引领,结合台州相关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形成了全新的教材体系,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受到师生好评,该教材被列为浙江省高职高专创新教材。
(五)加强师资建设,确保衔接教学持续发展
开展中高职衔接教学,对教师特别是高职“机械制图”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还要求教师转变理念,开拓视野,开展调研和研究,确保中高职“机械制图”教学衔接顺利进行。为此,高职院校应该主动承担起相应责任,发挥自身优势,与中职院校共享教育教学资源,[12]提升中职教师师资水平。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机械制图”课程在校教务部协助下,尝试对台州市几所中职学校开展定期实行阶段性轮岗轮训,既有力提升了中职“机械制图”教师专业素养能力,使他们既能承担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训,同时,也拓展了本校“机械制图”教师视野,从而为顺利实现中高职衔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奠定了智力基础。
三、中高职“机械制图”衔接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转变观念,有序推进衔接。中高职“机械制图”教师要切实明白,做好中高职衔接是学生终身发展需要,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契合点。
其次,相关行政部门要制定中高职衔接政策,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提供前提和基础,[13]避免教育资源浪费。
第三,创新衔接教学模式,即中高职“机械制图”教学既可以通过学制进行,也可以通过非学制形式进行,如实施中高职“机械制图”一体化学分制等。[14]
参考文献:
[1]李澄,吴天生,闻百桥.机械制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刘虹,辜文娟,蒋丽珍.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职教论坛,2012(35):17-18.
[3]徐晴.中高职机械类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衔接[J].职教论坛,2003(10):22-25.
[4]黄乾平,俞林.中高职机械类专业课程衔接问题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35):23-25.
[5]张健.应从顶层设计职教体系[J].内蒙古教育,2012(2):2-3.
[6]陆国民,王玉欣.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开发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4(6):56-59.
[7]王宝刚,鞠加彬,孔凡坤.中高职衔接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职教通讯,2013(33):8-9.
[8]潘涌.中国大陆高考境外留学挑战与深层教育透视[J].浙江教育科研,2013(5):7-11.
[9]彭志强.论机械制图的学法指导[J].职业技术教育,2000(4):32-33.
[10]杨东超,王玉坤,李学志.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探讨[J].工程图学学报,2007(2):183-186.
[11]刘育锋.论我国中高职衔接的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2(10):5-7.
[12]包中碧,钟富平.数控技术专业3+2中高职衔接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索[J].职业教育,2013(12):25-27.
[13]孟源北.中高职衔接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85-89.
篇6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中等职业学校 机械制图 教学 研究探讨 建议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062
随着新课程教育制度的改革,中职学校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们也开始越来越关注中职学校的课程教育。但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的课堂教育注重的是理论和技术的灌输,从根本上忽视了理论结合实践,在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的技术,汲取经验。另外,在实践教学中跟现实的需要脱节,使得学生毕业很长时间才适应现实中的工作。在《机械制图》课程中必须要让学生发散思维,掌握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的技能,而项目教学法可以针对课程中内容进行整合和处理,对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进行改革,调整教学流程,在激发学生自信心的同时,还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给学生学习和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下面就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学校《机械制图》中的应用进行论述。
1 项目教学法
1.1 项目教学法概述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法,指的是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具体工作的实际需要的状况,将学生作为教学的核心,通过教师的指导,利用实践和理论结合的方式来学习课程的内容,将具有代表性和目的性的项目作为基础,通过完成一定的任务来达到教学的目的。使学生在适当的环境下,通过相互帮助和自身探究得到需要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
1.2 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第一,将项目活动的内容作为教学的核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在锻炼和交流中提高自身的水平和技能。在《机械制图》中利用项目教学可以将实物图型作为教学项目,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二,将学生作为课程教育的主体,从内心深处鼓励学生学习《机械制图》,重视学生主体。将传统的课堂知识教学转变为实际中的经验锻炼,加深学生对项目的印象,在适当的环境下,一旦学生掌握了项目的内容,自身的水平就会得到提升。
第三,可以使学生达到“教、学、练”一体化的状态,促进理论跟实际项目的结合。另外,还可以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使教师从说教型转变为启发者,从而提高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提高操作水平。
2 项目教学法在《机械制图》中的作用和意义
2.1 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
在项目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具体的事物,而不是空洞的文字和理论,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其理解知识也有很大帮助。在教学中采取“构思-绘图-检查审核”的操作过程,避免了单纯的理论灌输,利用接近现实的设备和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水平。
2.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小组和团队的形式来开展项目教学,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加深合作思想,学习劲头更足,相互帮助。
2.3 促进学习与应用的结合,提高学习效率
利用专门的教学实验室和实训场地,将学习理论和实践过程结合,在合适的位置张贴图标和图像等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避免了空洞的文字教学,枯燥且难以理解。
3 项目教学法在《机械制图》中的具体应用
在项目教学中,需要提高学生对《机械制图》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所以在实施项目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3.1 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在制图课程中首先要熟悉软件的操作步骤,熟悉命令,然后掌握简单的零部件的绘制方法,再对专门的零件绘制成图,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3.2 项目分解
教师在教课时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分组,然后对课程中要求的项目图进行划分,合理地安排和布置给学生小组,也可以将复杂的项目图分解成若干个小程序图,便于学生的理解和绘制,然后再进行统一的总结。
3.3 制定项目计划
教师可以通过收集绘图材料和用具,然后分析课程的内容,制定一个合理的项目计划,计划内容包括:绘图类型、绘图使用工具、尺寸标注方案、技术参考、绘制图纸的工具书、绘制方法以及尺寸基准和技术要求等选择。
3.4 实施计划
按照学生的学习状况,以5~6个人分为一组,按照计划中的流程和步骤来进行,实施中可以师生交流,相互探讨等。
3.5 对项目的评价和效果的展示和交流
先进的项目教学法就是摒弃了传统的以书本教学方式为根本的教学模式,通过项目的进行,测验学生是否在其中获得绘图的专业技能,知识运用能力是否增强。可以通过理论和技能水平双管齐下的考核方式来测验学生的水平,并根据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议和措施来改进教学。检查《机械制图》课程的重点内容,看学生是否掌握。另外,对项目开展的结果进行公示,然后让学生相互交流和探讨。
4 结束语
在《机械制图》中实施项目教学法还要注重塑造专业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绘图、识图和分析图的能力,对不懂的项目内容可以及时地交流和沟通,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绘图技术。
参考文献:
[1]李素芳.河北经济管理学校市场营销专业“项目教学法”的探索[D].河北师范大学,2012.
[2]王磊.项目教学法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的研究与实践[D].辽宁师范大学,2012.
[3]邓瑞卿.项目教学法在中等职业学校土壤肥料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4]周国红.项目教学法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脑美术设计教学中运用之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6.
篇7
【关键词】职校 机械AutoCAD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
0126-02
机械AutoCAD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在目前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中,从教材编制到教学环节,都存在与相关专业学科连接不紧、与专业绘图岗位要求严重脱节的现象。大部分机械AutoCAD教学只注重软件功能的应用,缺乏专业的针对性,学生不能体会其设计的实用价值;没有与产品的加工制造联系起来,致使学生对AutoCAD软件的认识不够,学习缺乏动力和积极性。笔者在职业教育一线工作10余年,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能为本位,对机械AutoCAD专业制图设计的岗位技能重新进行探析和定位,采用全新的实训案例和项目教学,对课程内容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配置,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笔者主要对职校机械AutoCAD课程教学进行如下改革:
一、更新观念,加强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
机械AutoCAD课程教学不是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教师应是机械类专业的教师,如果是计算机软件应用类的教师教授这门课程,将很难达到专业岗位的要求。社会在飞速发展,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新课程改革使从事职业教育的广大教师面临新的挑战。课程间的整合、知识面的跨度,都需要教师具有综合型知识结构,所以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重视继续教育,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丰富知识面,去适应新时期的教学工作。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我素质,常去企业学习,到实际岗位中实践,紧跟市场需求,才能教授给学生符合当下社会需求的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二、编制合适的教材
教材是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所编成的,适合教学活动的展开而有计划编制的各类材料,广义的教材不仅仅指教科书,还包括其他图书、练习等资料。合理选用优秀教材对提高职业教育及技能培训的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但各职校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及目标不同,因此,在教材选定之后,应根据本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增补和删减,积极充分准备补充材料。
在机械AutoCAD课程教学中,笔者发现如果完全按照原有课本教材章节次序上课,效果并不理想,于是把授课内容的次序作了适当的调整,效果很好,学生反映非常好。每次开学上课前,笔者便联系本专业的教师编写、补充适合本校专业教学使用的各类机械AutoCAD参考资料,内容包括多媒体课件、考试题库、模型库等,并制订灵动的教学计划。笔者建立了机械AutoCAD学习专题网站,在网站上提供教学录像、习题库、工学结合成果、专业前沿动态、科技论文等丰富的资源,并在网站上建立论坛、空间,为学生课后交流搭建了平台。
三、对课程进行实用整合
在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课程设置中有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测量、机械设计、计算机绘图等专业基础课。这些课程围绕机械图样的识读、绘制、分析形成教学体系,而在职业实践中则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并利用CAD进行,因此,需对这些课程进行整合。如将机械制图和机械CAD整合为一门课,中间插入公差配合与测量、机械设计的内容讲授。先讲机械制图,后讲CAD计算机绘图,以机械制图为线贯穿始终,以机械CAD计算机绘图为主。在讲机械CAD计算机绘图时与机械制图结合起来,强调机械制图的国家标准,并且适时插入公差配合与测量的知识。这样的教学安排比较适合职校学生掌握实际应用技能,达到职业岗位技术能力要求。
在职业学校的机械制图课程中,着重强调识读图纸的能力,这就对职校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分析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理论基础较差,加之机械制图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大,较吃力。教师可以删除画法几何的内容,加强投影视图教学,既减少学时和降低难度,又加强了空间想象力与绘制机械图样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机械AutoCAD课程教学中应强调:AutoCAD软件虽然能极大地提高绘图速度,方便修改和保存图纸,但是AutoCAD软件就和尺子、圆规一样,只是一种绘图的工具,其理论基础依然是机械制图中所讲授的知识点。同时,应在机械CAD实训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复习、强化机械制图中的知识,特别提醒的是机械CAD中对粗、细实线的使用。因为在AutoCAD绘图中,初始绘制是采用默认线宽,即粗实线和细实线的宽度一样,或者设置了线宽但并没有按下“线宽”按钮显示出不同线型的宽度,导致有些学生对粗实线和细实线的运用和AutoCAD绘图中的线宽设置没有充分掌握。在用AutoCAD画三视图时,强调学生要用手工绘图的方法,加画辅助构造线,利用“长对正、宽相等、高平齐”的关系绘制三视图。
四、以项目教学法为主,渗透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恰当与否是教学是否有成效的关键。现在行之有效的几种典型教学方法比较适合职业教育中机械AutoCAD课程的教学,即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四步教学法。在机械AutoCAD课程教学中,应主要使用项目教学法。可以精选出的多个绘图项目实例为中心,把重点放在绘制实例上,把所要学习的命令融入实例中来讲解,命令的使用不单独讲解和单独练习。同时,精心设计各项目主题,并对每个项目提出目标,提供项目实例,对各项目实例的作用、岗位技能应用、应用情境和效果图进行描述、展示和分析。每个项目都相互独立,根据项目整体进度逐步演绎,有机结合成一体,最后形成整个机械AutoCAD课程。此种教学模式不仅可启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开发创造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获得实际工作经验。
根据项目教学思路,结合机械AutoCAD课程的特点,笔者采取小组合作方式,按“情境导入―项目分析―项目示范―布置项目―项目训练―项目评价―教学反思”等环节逐步进行教学,把课程各章节的知识和技能点贯穿在项目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分析能力和协作学习的能力。教学中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则为指导者、组织者和调控者,对项目活动进行引导、组织、调控和评价。同时,根据项目目标及确定的项目要求、企业用人标准和学生现状,将工程图形和行业标准引入项目,模拟实际工作场景。通过教师的分析、演示与引导,学生在练习项目和拓展项目中学习专业知识,进行技能训练,掌握就业所需的岗位技能。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能极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运用能力。
在使用项目教学法的同时,应注意其他教学法的渗透使用。项目教学法是教改中使用的最具有明显特征的教学方法,但由于教师本身存在着不同的技术能力、教学水平,以及各职校所拥有的教学硬件设备不一样,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及效果也不尽相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还应用到其他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四步教学法等。长期的机械AutoCAD教学实践证明,使用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能刻意去模仿、生搬硬套。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将多种教学方法交叉使用,做到活引活用。
五、改进机械AutoCAD课程考核方式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的能力达到职业岗位要求,所以职校教学应与职业岗位保持零距离,二者不仅要“对口”还要“接口”。机械AutoCAD这门课程要求学生达到具备“AutoCAD绘图技能+工作经验+职业资格证+综合职业技能”的能力,课程考核就应以其作为标准。
结合机械AutoCAD课程的特点,笔者确定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分阶段性考核。教师对每个阶段学生完成的项目任务情况进行量化打分,每个项目任务最后都应进行总结性汇报测试,可让学生以综合打分代替考试成绩,以项目结果代替成绩单。除此之外,还可采取其他有益的方式考核学生,如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别的机械AutoCAD技能竞赛,以竞赛代替考试;要求学生参加AutoCAD职业资格证考试,以证书代替成绩单。
笔者几年的实践探索证明,机械AutoCAD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学生在前期得以顺利入门,并保持着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后期学生的技能进一步提升,并很好地培养了职业岗位能力。机械AutoCAD课程教学改革是没有止境的,笔者将继续更加深入地研究,面对不断升级的技术要求,以及教学中不断增加的学生群体素质差异,将提供更好更多的研究数据。
【参考文献】
[1]朱立义,舒希勇,吴晶华.高职院校AutoCAD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思考[J].中国科学创新导刊,2010(22)
[2]李茶青.工程制图教学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0(4)
[3]刘宝剑.机械制图与CAD教学整合探讨[J].中等职业教育,2009(22)
篇8
【关键词】机械制图;有效教学模式;探讨
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职类院校机械制图的教学,通过日常的教学总结经验,对机电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有效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探讨。
机械制图教学在中职机电教学体系中历来处于重要地位。通过机械制图教学,不仅支撑着学生对今后其他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训课程的学习;并且,还将增强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然而,机械制图本身所具有的学科特质决定了,在实施机械制图教学时难以提起学生们的兴趣。培养学生在机械制图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探究习惯”,来推动学生对机械制图的学习。
目前中职机械制图课堂教学现状是传统教学模式不仅抑制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同时,处于如此教学氛围下的教师,也逐渐无意识的弱化自身的教学质量。本文将结合目前出现的教学问题,探讨有效教学模式的构建。
1.中职机械制图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
1.1在教学内容设计中缺少问题导向
从目前教学所反馈的信息来看,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设计中缺少问题导向,应采用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建立一定的问题导向的这样的教学模式。
1.2机械制图课堂教学缺乏师生互动
传统单调的机械制图课堂教学模式仍然存在。具体而言,在缺乏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下,难以形成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机制。并且,仅靠教师的单向信息传递,也使得教师难以获知学生的学习状况,应采取师生互动,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并重的教学模式。
2.中职机械制图教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构建的内在要求
通过考察中职教育目标可知:其根本是要培养出适应生产一线的技术型专业人才。从而,在教学环节上,教学应遵循“基于工作过程”的要求。课堂教学应建立问题导向,中职机械制图的学习应成为支撑学生学习其它专业课程的基础。为此,在教学模式中建立问题导向则显得必要。在“问题”的设立中,应着重从专业基础和生活实际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专业所面对的实际问题,或者专业课程中的具体方面,展开具有运用空间思维和分析实物对比的教学模式。
机械制图教学须形成师生互动形式的建立,不仅体现了机械制图课堂教学的应有之义,还能使得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具体而言,师生互动不是单纯的“一问一答”,而是在“问题导向”下的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完成对机械制图知识的传授。
愉悦、宽松教学氛围是实现这种教学模式最好的帮手,无论是“问题导向”的建立,还是“师生互动”的形成,都须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下来实现。因此,愉悦、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也是教师需要主动构建的。教师要让学生心理感受到关爱和支持,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学生及时的鼓励与表扬。教师把学生置于发现者,探索者的位置,教师则处在指引者和帮助者的位置,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辅助学生登上实现知识向实用的转化的成功阶梯。
3.中职机械制图教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构建
构建合作的课堂,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并重的课堂。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专业知识、操作技能是学习的目的是根本目标,浓缩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对教学计划的总体要求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保证。“集专业课教学、实习教学、教学管理为一体”是更加充分的表达教师和学生行为并重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两个特点:一是理论课教学与实习课教学计划来源于一个“一体化”教学计划;二是在具体实施中,实习指导教师与专业技术课教师由一人承担,这样从主观到客观,从内容到形式,理论联系实际,避免了不必要的内容重复。以培训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的教学思想,体现在计划中,落实到课题上。以课题形式、顺序排列,每个课题即为某项能力,学生完成了某个课题的训练,即掌握了某项职业能力,具备完成每项职业操作技能。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的基础较薄弱, 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并非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一个积极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仅是向学生传授书本内容,还应该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在课堂上的任务就是采取得当的方式和方法,去激活和挖掘学生的求知潜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变内敛思维为发散思维,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中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有结合学生的特点, 科学施教,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合作的机械制图课堂就是指研究性学习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以探究为目的,有明确的责任和分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培养求异思维,空间思维,二维和三维转化思维,激发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每项知识以课题的形式表示,每个课题即为某项能力,每项实操能力都融入其中。课题组成员既分别有各自独立的任务,有有相互交叉合作的任务,所以每个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每人各发挥自己的所长,成员之间的能力和知识协作互补,大家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各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友好相处,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还需要妥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同学之间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的机会,优化了课堂教学策略。教师是学生的帮助者,就像是一个经历了人生风雨的大词典,存在在那里,迎接学生的查阅,把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提供给学生所用。任何成功不会一帆风顺,要有探索有求知,有朋友的帮助才能够完美的完成任务走向成功,成功路上的每一步都激发着每个成员的斗志磨练着每个成员的意志,教师的角色同样重要,教师的行为就像是方向标,方向不错,成功就指日可待。
篇9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机械制图
机械图样是“工程界的技术语言”,《机械制图》作为机电类专业的必修内容,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相互联系的基础课程,以往在制图教学中,采用的是教师课堂讲解,学生课下练习,教师批改作业然后反馈再课堂讲解的模式,学生在课堂中,没有真正发挥其课堂主体的作用,在课堂上没有“动起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采用项目教学法,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一、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动起来”
目前高职类院校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差,课堂效率低下,玩手机睡觉者居多,这种现象虽然与学生自身素质有关,但也让教师不得不反思,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自主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做到让学生“动起来”,项目教学法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1、合作共赢。项目教学法通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和学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在教学中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首先根据学生平时学习习惯和特点进行合理分组,使学生在小组中都有自己合适的学习位置,培养学生之间配合工作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需求,包括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如教师布置项目“阀体的表达”,要求学生根据阀体结构选择合适的表达方法,以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先由一名学生分析阀体结构特点,根据结构特点选择合适的主视方向,然后一名同学对阀体尺寸进行测绘,最后一名同学根据主视方向确定主、俯、左三视图草图,并标注相关尺寸,最后全组学生在图纸上按照制图的相关规定绘制三视图并标注尺寸。
2、目标明确。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要求学生实现的学习目标填鸭式的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中,厌烦心理较强,而项目教学法是把课堂目标和有关项目科学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有目的的主动学习。如项目“轴承盖的识读”,教学目标在于通过识读三视图,想象出空间结构,这一项目实际体现的是学生二维转三维的能力,分析时,一般从主视图入手,结合其他视图,按视图中的封闭线框来划分形体,由此引入形体分析法,分析零件由哪几部分、通过什么形式组合形成,最后根据各部分形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想象出零件的整体结构。
3、系统学习。项目教学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通过从简单到复杂零件的项目教学,学生对整个知识体系有了较深的理解,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项目,通过这一项目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回顾,使得学生有一个完整的思考体系,如项目“轴类零件的绘制”,教师在项目设计时可以结合学生实训情况,让学生观察轴类零件在加工时的状态,进而选择主视方向,同时对于轴类零件上的特殊结构如键槽、小孔、凹坑、螺纹等等,也可进一步引出断面图,以及螺纹连接等相关知识,通过知识体系的相互联系,对项目所涉及的内容适当拓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项目教学法具体实施过程
1、明确教学目标。教师根据高职类学生的特点,对《机械制图》的理论知识进行重组,在要求学生熟悉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一个个的项目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绘图和读图能力,从而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2、确定项目内容。以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设计合理的知识梯度,既要与书本知识紧密结合,又要有一定的难度,在不打击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既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又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拓展新的知识,来解决项目实施过程所遇到的相关问题,让每一个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都能参与到项目中。
3、项目实施细化。项目确定后,学生分组分别对各自项目进行讨论,制定项目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学生在分组活动中,可以通过讨论、分工、查找资料合作完成项目任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解决他们遇到的难题,比如对学生设计的相关零件的表达方案,即使不合适,教师也不要急于否定,可以先让他们介绍一下为什么要这样表达,在师生讨论的过程中对应相关理论知识适时引导,既增强他们的信心,又使学生能把书本知识和实物联系起来。
4、检查评估项目。项目完成后,由学生分析讲解图纸,让学生找到自己在理论知识及实际画图上的不足。然后由教师检查评分,并指出项目活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教师应和学生一起检查图纸,一起分析问题,总结和比较学生的优点,引导学生学习他人的长处,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总结评估中得到提高。
三、项目教学法实施注意问题
首先是项目的选择必须在教学大纲内,难易适中,以学生能够自主探索并有能力完成为准,其次要采用多种上课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实训场地、绘图教室、教具室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再次要重视学生的需求,尤其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只要参与项目的同学,都要给予充分肯定,慢慢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总之,项目教学法从项目选择,师生共同参与,学习成果展示,学生自我评价以及教师总结评价等方面,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教师也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达到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月明.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动起来[J].考试周刊.2015
(18)
[2]张珊珊.项目教学法在机械制图中的应用.中国高新技术
企业[JJ].2010(12)
[3]李娟.项目教学法在机电装调技术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
篇10
《机械制图》、《AutoCAD》等图学相关课程是研究工程与产品的图形信息的二维和三维表达、图形理解和图样绘制的技术基础课。如何通过各项措施充分调动师生参与积极性,以“成图大赛”等比赛作为交流、检验、学习的平台,将传统工程图学与竞赛、工程实际需要、国内外工程图学先进教学理念紧密连接起来[1-2],本文以我院机械图学课程为例,对目前图学课程及竞赛的现状进行分析,就如何在竞赛激励下,对图学课程进行一体化教学进行研究,对提升工程制图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研究意义。
1 我院机械图学课程和相关竞赛的现状分析
1.1 图学课程授课情况简介
以我院机械专业图学课程为例,《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等5门课,其中《机械制图》和《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为图学基础知识和国标,实训部分主要为《机械零件测绘》;《CAD软件及应用》,《机械建模与仿真》,《先进成图技术》为选修课。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
(1)传统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的缺乏,实践课程的相对滞后,导致学生无法保持学习兴趣的延续性。
(2)不同图学课程间隔较大导致知识的遗忘。不同课授课时间间隔长达5~8个月,如果不建立内部关联,好多理论知识在软件时基本全忘记了,许多同学可能学会了AutoCAD和SolidWorks,但是却连基本的绘图常识都不清楚。
(3)图学课程之间的教学延续性不够。课程之间的联系太弱,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一条主线,例如学习CAD不强化国标和专业知识,那么学习完你记住的无非是一些命令和操作。
1.2 图学类竞赛与获奖情况
从2015年起,我院学子在校赛中获奖逐年增长,近两年的国赛中,我院共获得9项国家一等奖,4项国家二等奖。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
(1)比赛参与面不够广,参与比赛的始终是那些学生,这对于提高该专业学生的整体制图能力显然是不够好的。
(2)比赛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为如表所示三个比赛,比赛内容为平面手绘和计算机绘图,使学生的新鲜感不足。
(3)比赛与实际教学脱钩
由于指导教师人数较少,因此无法大范围地及时将制图比赛中所体现的现代先进制图技术与理念带入课堂,影响了先进制图教学思想的传播。
(4)竞赛对于教学的促进不够。
对于参加比赛的热情很高,但由于经费、院系协调、教师数量等原因,实际参与人数一直较少,影响了比赛成绩与影响力。
(5)由于指导教师的投入有限,人员时常变化,对于参赛队员的选拔、训练方法、培养模式、淘汰机制、比赛心理辅导的探索、总结较少,影响了之后比赛的延续。
2 竞赛激励下的图学课程项目驱动一体化教学
鉴于以上的图类教学过程和相关竞赛的现状分析,主要问题无非两个:(1)竞赛与教学、图类课程间关联不够;(2)项目案例教学的缺乏。项目驱动法主要是指将实践性应用作为其根本性的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的教学为主导作用,围绕着整个项目设计教学内容来进行。竞赛激励机制来源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提出的“快乐教育”的思想,通过给学生以一定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满足和刺激,使其??现自主学习、自愿学习[3]。
2.1 基于专业课程大类划分的“项目、学生、竞赛”的中心架构
根据图学课程中存在的课程间联系太弱的问题,以机械专业为例,可将机械专业课程分为几大类:如图学类、设计类、控制类等等。
图学类的相关课程有“《机械制图》《AutoCAD》《机械建模与仿真》等,相关竞赛有“高教杯全国先进成图与技术创新大赛”;设计类的课程有“《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相关竞赛有“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控制类的课程有“《机电传动控制》《PLC》等”,相关竞赛有“全国西门子杯先进制造大赛”
根据大类的特点,以图学类为例,此类课程的教学目标都围绕着“画一幅机械专业图纸”,其课程教学设计中可以市场调研和全国大赛的大纲相结合,再结合我院学生的特点,将大类的课程整合为若干教学项目,将原来的以“课堂、老师、书本”为中心的架构变为“项目、学生、竞赛”为中心的架构,可以更好提高教学质量。
2.2 竞赛激励下的图学课程项目的教学设计
(1)图学课程教学中的多层次竞赛激励。
如表1所示,结合教学设计,在图学课程中可以通过单项竞赛和各级综合赛来逐步提高学生的制图能力。比如在《机械制图》讲授期间可以通过大作业比赛或趣味绘图结合教学项目考核来完成。教学中以项目为驱动、以竞赛为导向,让学生在教学中围绕项目作业充分进行实践学习、并结合竞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2)基于项目和竞赛的教学内容优化。
从教学内容上,将图类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项目驱动和竞赛激励相结合,可以通过项目教学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改革传统考核方式,优化教学质量,并且可以促进图类课程间、大类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
3 结语
竞赛激励下的图学课程项目驱动一体化教学创新研究,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意义。
(1)图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一体化,从二维到三维,从手绘到机绘,对促进学生的就业率也有着积极意义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机械制图实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