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8 15:55: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设计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设计实训总结

篇1

建筑计划学作为一种科学系统的调研及分析方法,同时又是一个较为新兴交叉的理论学科,在我国建筑领域的应用仍较为少见。特别针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训空间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将建筑计划学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训空间设计相结合,在实训空间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对实训空间设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整合,试以在有限条件下为当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训空间的建设提供的参考,对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训空间设计在我国现行标准与规范中的不完善和建筑计划学在国内建筑设计领域的应用提供借鉴。

建筑计划学是一种科学逻辑的研究于设计方法,特别是针对需要靠大量实际调研为基础的研究对象,此方法可以使调研科学合理、富有逻辑,而不会在庞杂的实际数据和环境中显得无从下手。建筑计划学是一门以人的生活、行为、心理与建筑空间环境之间的对应关系与设计方法等作为研究领域,以建筑设计的条件、需求、价值、目标、程序、方法、评价等作为研究对象,为建筑设计提供科学依据的知识体系。通过建筑计划学的理论指导,可以非常有的放矢和有计划的对研究对象进行调研和分析,从而得出非常具有价值的基于事实的数据和结果,再利用此结果指导建筑设计或对建筑做一种预测,是非常具有意义的研究与设计方法。

1. 满足使用人群需求的实训空间规划布局计划

校内以教学为主的教学型实训空间,因其主要的实训教学目的以及与理论教学的紧密联系,在校园空间布局规划中尽量应遵循以下几条基本的规划布局原则。

尽量远离生活区——实训空间由于实训内容的特殊性,使用的教学设备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且会产生噪音影响。

靠近理论教学区,形成教学组团——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形成了工科类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基础教学系统,实训与理论的教育具有关联性和渗透性,二者在空间教学上也存在着相互之间的转换关系,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关系密切,互为各自的基础和前提,并且在教学中多为穿行,这就需要二者具有空间转换的便利性。

交通停车方便适宜——实训教学空间中的实训设备需要运输和安装,具有部分生产性的实训空间更需要原料以及产品的输入和输出,所以实训教学区域内应尽量设置专用的货运通道,减少对校园内其他功能区的干扰。

特殊实训空间需特殊处理——某些实训空间具有特殊的工业特性,需要对空间进行特殊处理。

2. 满足使用人群需求的实训空间规模计划

空间的可扩建性对实训建筑而言十分重要,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日益蓬勃发展,以及我国产业经济的突飞猛进,必定会迎来更多的高职生源。因此,高等职业技术实训空间的可扩建性就变得尤为重要。

设计阶段的前期调查是以建筑计划学手段进行建筑设计和规划布局的基本手段,在设计期间内各部分要素的控制都是基于调查研究的结论。要合理设计出满足使用人群需求的实训空间,不但要在设计过程中把握好影响实训空间规模的客观因素,更要提前预判或多方了解该校区未来可能的教学人数发展规模。

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中,不同的学科专业意味着相对应的实训空间功能的不同。由于各学科专业特点的不同,造成了对实训空间规模要求的不同。若不考虑各学科专业的差异性,就会造成某些专业实训空间过小,体量不足;某些专业实训空间又有富余的局面,对教学质量和学校办学硬件条件的影响十分明显。因此,在设计阶段前期对该院校办学规模和院校未来的发展要尽可能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实训空间的建筑设计中把功能和各专业对面积要求的不同做到一一匹配,使实训空间满足实训功能的同时又满足了学科专业对空间尺度的要求,有效的节约了成本。

3. 满足使用人群需求的实训空间空间设计计划

实训空间的尺度要求根据其功能的特点,主要由实训单元所需空间、交通空间和实训辅助空间等方面共同决定。对于实训空间的空间平面建筑计划,依据实训空间内功能组成的各要素决定,根据实训空间设计时应注意的的尺寸、规模等的分析进行详细的计划,使设计有理有据。除此之外,还应考虑建筑在通风、采光、声学以及消防方面对空间设计的要求。

4.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训空间建筑计划形成的建筑手法

建筑的性格以及文化气息的创造依赖于建筑空间的设计,同时也跟建筑的外观设计有着直接的联系。使用者的精神需求使得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训空间和外观设计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性,单纯具有现代感的建筑是无法满足使用者的精神需求的。在创造富有文化性的建筑方面还应注意:与校园文化相吻合的建筑外观、文化性空间的设计等要素。

在现代化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训空间建设中,过于单一的空间已经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空间的多样性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多样化的空间设计即是撇开空间的单一性进行设计,在同一空间场所内,引入多种空间性质的设计。就目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训空间的发展来说,空间的多样化设计主要包括:结合休闲空间的实训空间设计、结合休闲空间的交通空间设计。

篇2

关键词:实验实训楼;职业技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建设背景和项目概况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位于南宁市罗文大道东侧,相思湖北路的南侧。整齐的规划,使新校区具备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天然条件。该实训楼为一类高层建筑,场地绝对标高128.85米。

学校规划总占地面积约28万平方米。分为一期与二期,一期主要为实训区、教学区、生活区和体育后勤区,总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第一次招标总面积约23万平方米,分为A分标(实训楼及教学楼);B分标(办公楼和体育附属用房);C分标(食堂及部分宿舍楼)。其中广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单体建筑设计服务采购(A分标)总建筑面积约为12万多平方米,D-1、D-2实训楼总建筑面积:70337.47㎡。D-1、D-2实训楼由A、B、C段组成,A段为两个20层实训塔楼及2层裙房组成,面积为;B段为两栋平行布置的5层教学楼;C段为2层高的美术中心。

二、总体建筑设计规划

校园南北方向的主轴和东西方向的副轴为主题,结合生活区的辅轴形成了这个校园的规划结构,南北的主轴在北端结合地形高差及办公楼入口空间进行了处理。从中轴线的中部开始分成三个台地,每个台地有三级高差,北端也设计了三个9级台阶,把行政办公楼的大台阶下设计为半地下停车场,既突出了办公楼在校园空间中的主导气质,也满足了办公停车的功能求。同时,由南往北引入了城市水系,并完整地循环在校园中。

建筑单体设计思想

实训楼是校园的最高建筑,也是面向城市的最重要的展示面之一,实训楼的位置具有标志性。在空间上,注重分楼层的设计,实训楼是各院系学生的集中实训的重要场地,空间上要符合大跨度的设备布置的要求,在地下室与一层平台的空间处理上巧妙的运用了高差处理,使得艺术楼、实训楼与地下实训室宫廷成为了校园展示空间。实训楼每三层设有共享空间,是学生交流的重要空间,也是校园的立体化绿化空间。在设计上,还要把握如下方面:

3.1 项目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结构的采用都以经济合理为原则,建筑表面材料采取了,水泥纤维预制构件、新型面砖等多种材料用以突出建筑院校的特征,结构采用空心楼板,有效降低结构的高度,提高空间使用率。

3.2 项目以经济适用为原则,在沿罗文大道的城市界面采用了较为现代的立面材料及语言,以形体整体造型为主,尺度为城市造型尺度;在内部沿鲁班广场的两侧则以小尺度的建筑语言为主,追求人性化处理。

4.3 规划、设计应力求可操作性,要求既具有整体控制的刚性原则,统一规划,集中管理,分期实施;又具有适应性和前瞻性,以应对以后的不确定开发需求。

平面、立面的建筑设计

4.1 建筑平面设计

D-1、D-2实训楼总建筑面积:70337.47㎡,其中地上部分建筑面积:61466.35㎡,地下部分建筑面积:8871.12㎡,实训楼是校园重要的是实训场地,为了满足大型设备的布置的需求,底层与群房布置为大开间的实训室,两个塔楼在一层设有各自的入口大厅便于校园内外的人流的使用,二层设有共同的入口,利用了平台来组织了人流,先集中再往两边分散,同时也利用平台来组织了艺术楼,与二层大厅的展示长廊,展示平台,把三者空间很好的整合在了一起共同成为了校园的展示区,平台上也布置了绿化是室外的公共交流空间,三层到十九层为各院系实训室,每三层设有通高的共享绿化空间。地下一层为人防机动车停车库。

4.2 建筑立面设计

立面强调了竖向感,整体感、石墙与竖向线条形成虚实对比,合理布置了各体块之间的比例关系,使得立面非常的简洁,具有现代感,在艺术楼的处理上,考虑到使用功能的特殊性,在平台侧设置了大型的展示面,使得单体建筑具有展览性建筑的特性,整体的屋面的处理使得群房与高层形成了一组校园的群体建筑。竖向的百叶的设计满足了实训楼大空间的空调室外机得摆放需求。

4.3景观和庭院

基地用地紧张,南北面均无法留出大面积的广场和花园,为了营造舒适宜人的办公和交流环境,使绿化区功能复合,提高土地使用率,建筑在裙房中部、顶部及塔楼的中部、顶部均考虑垂直绿化和空中绿化,使绿化设计立体化,多层次;这也是对高密度的城市学校的生态建筑设计的一种积极尝试。

五、高层实验实训楼建筑设计的几个重点

5.1 注意高层实验实训楼的防火事项。

为方便紧急情况下疏导人群,在设计楼道时要注意畅通。为便于人群疏散中快速撤离,要在楼道中设计照明系统或采光设施,防止发生踩踏等意外情况防火分区要合理进行。要考虑到发生火灾时,有消防措施可以应急,就要注意合理安排楼道中消防设施和疏散通道。在同一层楼中,两台消防栓的水枪要保证同时到达。

要确保消防用水量充足,保障灭火设施水压符合标准,以满足建筑物消防系统的要求。虽然设置了增压泵,但水箱设置的高度不够,只凭借水箱的消防蓄水量来灭火是毫无意义的。消防水箱的储量保持一定也是很关键的。消防储水箱水量并不是越多越好,超标蓄水不符合经济合理性,也保证不了水质。

5.2 注意高层实验实训楼的抗风情况。预测到建筑物附近的气流情况以及建筑物所发生的性状。结构不稳定破坏,疲劳破坏,

对高层实验实训楼周边气流情况要充分预测,并分析建筑物在强风状态下的形状。对高层实验实训楼来说,结构不稳定的破坏、过分变形导致的破坏,蔚蓝结构的损坏都是实训楼的潜在不利因素。所以,抗风设计是建筑设计中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工程是否安全也涉及到抗风设计的合理性问题。

5.3 高层实验实训楼的电气设计。

5.3. 1 消防用电源及配电要符合标准。

高层实验实训楼的供电要求有两路不同的电力来源,在一条线路发生故障时,另一路仍然可以工作,确保实训楼的正常运行。要有两个不同地域变电站来提供电源。区域变电所和另一方自发电设备互为补充。

5.3. 2 应急照明设备要设计得当。

如果高层实训楼发生火灾,而中断正常照明设备,启动备用照片设施,叫做事故照明。实训楼要在消防电梯、疏散楼梯、配电室、变电室、电源自备室、机房墙面以及水泵房配备应急照明设备。同时要安装出口指示的标志灯和疏散照明指示灯,承担疏散通道的照明工作。

5.3. 3 合理设计电梯。

电梯最大的不利因素是噪声。设计中要考虑合理的位置,避免影响正常教学。为保障师生的出行,要依照实际情况调整最大负荷。在情况紧急时,电梯要具备安全便捷的方法撤离师生。排水设施的设计也非常重要,这关系到消防等工作。要在地下室的合理位置设计变配电站、消防泵房。

5.4 防雷击的问题。

高层实验实训楼的防雷击问题不容小觑。要通判考虑高层实训楼的设计,做好整体防雷措施,突出防雷重点,考虑多套防雷办法。将被雷震、避雷网合理安置在实训楼的顶端,以及容易遭受雷击的位置。引下线采用借助中的主钢筋,姐弟装置为整体的钢筋混凝土。避雷带可采用扁钢,分布于实训楼周围。突出建筑的金属附件或实训楼内的金属构件要接地,以避免静电产生的火花。

六、结语

实验实训楼的设计和建设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环境,改善了办公条件,为提高教学水平打下了坚实的物质、环境基础,将成为该地区的特色建筑之一。

参考文献:

杨时旭.浅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优化设计.中国房地产业.2012年.2

徐鸿.安庆师范学院实验楼建筑设计.安徽建筑.2003.5

陈平.高层建筑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和设计手法分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5

孙伟.高层建筑设计原理.经营管理者.2009.2

篇3

【关键词】 智能建筑 设计与维护 教学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智能建筑(Intelligent Building)其技术基础主要由现代建筑技术、现代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所组成,运用自动化、通信、信息技术等智能化手段,通过将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最优化组合,是集现代科学技术之大成的产物。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节能高效、舒适智慧、配置更新,实用愉悦的人性化建筑环境。智能建筑具有系统集成特点,发展历史短,但涉及范围广,进展速度快,是动态和相对的概念,随着高新技术发展而不断变化。

产业信息网的《2012-2016年中国智能建筑市场分析与投资方向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市场在2005年首次突破200亿,2012年为861亿,年复合增长率为23.2%。如果未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每年保持15%增速,如果智能化工程投资占投资额1%,那么智能化工程投资总额2013年在830亿左右,2015年为1100亿左右,2020年将达到4400亿左右。随着新一轮的经济刺激政策聚焦在新兴产业,尤其是信息产业。智能建筑作为智慧城市的细胞,发展势头很强。

教育部于2006年在土建类学科开设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希望在培养建筑类人才的基础上,加强对电气智能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我校以此为契机,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着重对智能建筑解决方案的前期设计、工程施工建设到后期的运行维护,围绕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运行维护的费用占到全部费用的60%-70%数据分析、人才使用分析,开设智能建筑专业方向,面向建筑、物业管理行业。为与该专业的培养目标相结合,在对“智能建筑”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以建筑为平台,依照建设部2003年颁发的《建筑智能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的技术标准要求,住建部2013 年《智能化系统工程运行维护技术规范》,结合《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共同对智能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运维一系列过程形成规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模块式课程开发,编写《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教材,探讨教材教法,强化智能建筑中智能弱电各子系统的原理、设计与工程实施实践。加强学生对智能化系统设计、建设、运行及维护中实践技术的传授,使本专业的同学获得对智能建筑的整体体系及系统原理的掌握。我们的课程主要包含了智能建筑中涉及到的主要内容:综合布线系统、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消防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安全防范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及办公自动化系统等 。重点讲授这些智能系统的原理、组成、设计原则、工程实施及维护运行等,使学生对每一个子系统的原理、设计、建设、运行、维护等各环节都进行学习掌握,培养建筑、物业管理行业建筑智能技术方面的综合技术人员。以满足智能建筑行业不同环节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内容包括智能建筑的基本概念、智能建筑的用户需求与基本要求、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主要任务、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与会审、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专业协调、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技术要点、智能建筑的建设管理、智能建筑的工程招投标、智能建筑的施工与调试、智能建筑的工程验收与人员培训、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安全运行等。

建筑智能化弱电系统涉及的知识面广、工程性强,既要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要把握实践技能的学习,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归结的主要问题有:

(1) 《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知识点多面广,增加了学生对所涉及的技术与系统掌握的难度。智能建筑弱电系统涉及到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对于每一个系统,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其原理,还需要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系统的设计,因此学生就要掌握系统的构成、设备的选型,同时在系统设计、设备选型时还要考虑工程实施的具体因素。

(2) 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投入,实训设备运用与技术升级、更新,教师的知识架构与实践教学的要求不匹配。学生对这种工程背景较强课程的学习理解与知识掌握难度增加。因此建立并改善专业的智能建筑综合实验室对于该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3) 课程考核所涉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考核无法展示学生处理工作现场各方面及各种问题的能力,无法完整体现出课程的工程实践背景。

(4) 学生理解《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所涉及的一些设施与设备还可能看不到、摸不着。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无法切身体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进取。

教学实施与改进:

1、紧密结合智能建筑行业发展需要,不拘一格提升教师素质。

结合智能建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需要、人才培养要求,分析《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教与学全过程,根据学院当前本专业建设现状,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改善本专业教师的知识架构,实行多条腿走路,分几步落实,聘任本专业专职教师、校内兼职教师、校外兼职教师。

《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专业实践性强,切忌闭门造车,可以考虑聘请校外兼职教师,将智能建筑专业领域业内专家、其他大学相关专业教授、建筑公司负责人、建筑行业协会负责人、系统及技术运维负责人聘为客座教授或者教师。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或者授课,鼓励一些相关专业的中青年教师转行,到国内重点大学相关专业进行单科进修,改善行业专业人才运用与学院人才培养效果。

2、以就业为导向,以教学改革为抓手,坚持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1)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开展企业交流与合作,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联系,校企合作共同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及开放性开发方法,重构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2) 通过构建企业岗位认知、理论实践一体化情境教学、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完整教学环节,依据“学生培养重在职业能力、内容选择基于工作过程、教师结构趋于专兼结合、教学环境模拟职业场所、教学方法遵循职教规律”五大核心理念进行教学情境设计,实现职业能力的递进与工作过程的结合。

(3) 教学项目实施设计采取:设计的学习情景单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在同一实训场所完成,通过“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实施法来支撑。

(4) 教学考评体系坚持:注重职业能力考核,根据任务完成、项目实施情况等五项指标综合评定。

实践教学与效果:

1.优化课程结构,增强课程设置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依照高职教学“必需、够用”的原则,结合智能建筑专业行业企业人才使用需求,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2.改进课程考核方式,帮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除笔试外,还包括口试(日常提问记录)、笔记、制定工作任务各项目的独立作业、现场测试、实际操作等多种综合考试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归纳总结能力。

3.落实好教学实训实习实践过程三阶段工作。

(1) 实训实习实践前(计划准备):制订实训实习实践方案;公布实训实习实践的行业企业用人要求;宣传动员,学生结合实训实习实践岗位,拟订实习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三方面教育:一是目的性教育;二是责任、义务和权利教育;三是安全教育等。

(2) 实训实习实践中(过程监控):职业道德教育、企业规章制度教育、岗位技术知识运用、操作工艺、技能训练;教师现场指导学生作业;教师和企业指导学生撰写业务报告(技术小结和业务总结报告);教师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每个同学按照所领取的任务在确定的岗位,按要求完成课题和规定的作业文件。

(3) 实训实习实践后(评价总结):评价、总结、交流和表彰。

经过多年来对《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的实践教学,逐步探索对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教学内容的更新,适应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同时,加强教学方式及手段的创新,积极建设小型实践平台;最后,完善考核环节,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

注重围绕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任课老师一直从事智能建筑中相关弱电子系统的实践教学,并承担企业项目生产的技术组织、工作,比如安全防范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等,不仅参与这些系统的方案设计与方案评价,而且还到工程现场进行技术指导,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结合智能建筑专业技术运用,开展对一些系统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比如视频监控中的智能视频分析、人脸识别等。教师能够很好地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在课程理论内容授课时,对案例涉及到的典型系统应用来讲解涉及的系统原理、设计思想及工程实施。并运用实际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及一些小的故事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并对工程中遇到的可以提升为学术问题的困难传递给同学,让他们多思考,学会从工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路。

比如通过建设社区的安保系统来讲解智能建筑中的安全防范系统的视频监控、门禁系统、自动报警、安检等内容,同时讲授安保系统应用的一些新的智能技术比如射频识别技术、人像比对及定位技术等。通过将教师的技术成果融合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去,工作促教,项目帮教,教与学促进,加强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智能建筑的蓬勃发展是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一个体现,为智能建筑的良好建设、运行与维护提供专业的技术人才是我们高等教育教育的本职工作。本文从一个非建筑类工科专业开设智能建筑课程的角度,阐述了我们课程建设的思路以及对该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一些探索,希望对非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智能弱电系统相关专业人才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 陈富川.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研究设计与实现《电子科技大学》 2008年

[2] 林建军,金炳尧.基于项目的实验室工作室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5):111-113

[3] 高建华,胡振宇.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建筑技术》 2013年02期

作者简介:

篇4

Abstract: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urse and specialty's integration, the "teaching, learning and doing integration" mode is advocated.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teaching desig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uilding Architecture course's projectized reform to serve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nitiatively adapt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train high-end skilled talents for society.

关键词: 高职;房屋建筑学;课程;项目化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building architecture;course;projectized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5-0230-03

1 课程和专业一体化发展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以《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0]8号)、《关于确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教高函[2010]27号)、《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精神为指导,主动适应建筑业发展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培养生产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以行业标准为依据”的原则,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引入建筑行业企业标准开发专业课程和相应的教学资源,指导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改革与实践,辐射和带动相关专业的建设,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 推行项目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我学院自2011年以来,逐步推进整体性教育教学改革,专业教师均通过了“项目教学法”能力测试。本人主讲的《房屋建筑学》等课程实施了“项目教学法”,开展“项目载体、任务驱动、学生主体、素质渗透、工学结合”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推广到专业核心技能培养阶段的其它课程。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素质要求,结合实际工作过程,以任务或项目设置教学情景,做到一个教学情景就是一项真实的工作任务和系统的工作过程,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校内和校外两个实训场所,做到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一体化,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明确任务、制定计划、任务实施、评估成果”等学习活动,获得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实施项目化教学模式,由学生自己设计及实施工作过程,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

生存。

3 高职《房屋建筑学》课程项目化中的保持

《房屋建筑学》课程项目化改造后称《房屋建筑设计与构造》,新课程保持着旧课程的几个方面:

①前导课程:《建筑受力分析与计算》、《建筑材料及性能检测》、《施工图识读》。

②后续课程:《基础工程施工》、《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钢结构工程施工》、《屋面与防水工程施工》、《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等。

③课程地位:《房屋建筑设计与构造》是建筑类专业的缩影,是一门专业技能基础课程,是所有建筑行业人员都应该掌握的专业入门课程,课程地位显要。

④知识能力要求: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使学生具备从事建筑工程实践所必须的房屋建筑设计和房屋构造设计技能,并为学习建筑结构设计及施工打下一定的基础。学生学完本课程后要求:初步掌握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构造及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一般建筑构造设计基本能力;具有一般建筑设计的初步能力;提高识图及绘画技能,能看懂与绘制建筑施工图。根据所了解和掌握的民用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构造知识,能进行建筑初步设计如单元式住宅楼设计、学校教学楼设计、学校办公楼设计、单层工业厂房平剖设计,以及建筑构造设计。

4 高职《房屋建筑学》课程项目化中的创新

4.1 课程项目化改造的必要性

4.1.1 学生特点 学生从小到大看房屋建筑都是“瞎看”,对没有具体成果的“被动盲目学习”普遍缺乏兴趣。而他们思想活跃、参与热情高。

4.1.2 原来的情况 ①课程名称:《房屋建筑学》;②内容:建筑设计概论、建筑平面设计、建筑体型与立面、建筑剖面设计、民用建筑构造概述、楼电梯与坡道、基础与地下室、墙体、门窗与遮阳、楼地面、屋顶、变形缝、建筑防火、建筑节能、工业建筑概述;③教法:以理论教学为主,先理论后实践,完成教学任务后考核,结束课程教学;④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理论时感觉枯燥无味、昏昏欲睡,教学互动效果差,学生在学习理论时没有目的。无法达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的;⑤存在的问题: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好。

4.2 课程项目化改造的简要思路

主要依据本课程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情况,将本课程改造成3个大项目。这3个项目相互结合形成综合项目。

4.2.1 课程面向的岗位 毕业生经过初次及晋升岗位(如图1所示)之后可以迁移岗位,迁移岗位有:房地产估价师、监理工程师、注册建筑师、造价工程师、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房地产经纪人、建造师。

4.2.2 课程教学目标 ①能力目标:具有教学楼、住宅楼、办公楼建筑设计的能力;具有房屋构造设计的能力;具有基础构造设计的能力;具有墙体构造设计的能力;具有楼梯间构造设计的能力;具有屋面排水及节点设计的能力。②知识目标:了解一般民用建筑设计基本原理;掌握房屋构造方法和设计基本原理;③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利用各种资料,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

4.2.3 项目设计的理念 房屋建造过程简单表述为:地基与基础工程主体工程屋面工程装饰工程。我们构建基于房屋建造过程导向的课程,进行课程项目化改造,科学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完成《房屋建筑设计与构造》3个项目的过程中掌握建筑设计与构造设计的方法和技能。

4.3 课程项目设计

4.3.1 课程项目设计概况 在构建课程内容体系的过程中,根据本课程对应的工作岗位,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专业核心技术技能为主线,依据工作任务标准以及岗位能力要求,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将原课程知识点整合于3个项目中(见表1),将相关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具体的训练内容。以项目载体、任务驱动为原则选取教学内容,设计出以项目为驱动、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的教学模式,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表1中,项目1体现选择的多样性。讲解内容以教学楼项目为主,在实训内容中提供多个实训项目的任务书,供选择,学生可以选择最熟悉、最具代表性的“教学楼设计”作为项目比较容易做。选择“单元式住宅楼设计”、“行政办公楼设计”等作为“项目”也可以。

4.3.2 典型项目设计举例(表2)

4.4 典型项目实施举例

4.4.1 典型项目的教学设计(表3)

4.4.2 典型项目的教学实施过程

第一步:教师布置项目内容。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规范,将本课程中的指标进行归类,确定本项目需要测定的所有指标。学生分组,确定组长。

第二步:各小组分组现场考查讨论。通过“分组考查讨论法”学习与项目直接相关的知识,研究、选定工作方法。讨论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

第三步:各小组分组设计与计算。

第四步:对计算的数据分析。对所获得的数据分析其合理性,对不合理的数据分析存在原因,及时发现错误,得到正确的数据。

在第三、第四过程中,教师全程跟踪检查、指导学生计算与设计的情况,随时答疑解难,随机提问考核,将考核情况作为小组或学生个人成绩评定的依据。

第五步:考核评价(见表4、表5、表6)。各小组提交计算书,分组讨论总结,每小组派代表集中汇报工作情况,教师集中逐一点评项目实施情况。

这种教学方法直接以项目为载体,目标明确。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学习积极性高;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全程参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教学互动,教学效果好。

4.5 课程项目化改造的预期效果

课程项目化改造的预期效果:课程通过项目化教学改革,以设计任务为驱动,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掘和提高。最终将提高学生在后续毕业设计的独立性,增强在工作岗位中的工作能力和自信心。

以学生为本的活动实践,学习项目贴近生活化、学习情境仿真化、练习真实化、任务案例化。能够让学生发现、探究、学习新知识,关注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及个体差异,鼓励合作学习。

这个新的教学方法不会出现老师费劲去讲学生却昏昏欲睡、意见很大的现象;将理念渗透到实践中使学生的理论学习目标明确、有动力。一体化教学方法解决了理论教学难点,突出实践教学,强化专业技能。

4.6 课程项目化改造实施的可能性

目前已经有理论和实训教材,可以整合成理实一体化的教材。如果配置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并且设备与项目教学内容相匹配,那么课程项目化改造是可以实施的。

注:获2013年广西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优秀论文一等奖.

参考文献:

[1]杨博,张选平,邵利平.基于PDDL的Web服务组合方法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1(02).

篇5

关键词:高职;园林建筑设计;教学改革;尝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7-0089-03

《园林建筑设计》是一门集工程、艺术、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也是我院园林技术专业、景观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主要通过讲授建筑构造的基础知识、常见园林建筑的设计要点和讲解园林建筑的设计实例,使学生对建筑构造和建筑营造园林景观有较深刻的理解,并能进行简单的园林建筑设计,识读各类园林建筑图纸,为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从事园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结合市场经济需求,突出实践性教学及技能培养,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现结合《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教学改革中的几点尝试进行探讨。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常见的问题

教学体系套用本科模式 因多数高职院校的园林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在专业开设初期,基本参照农林类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大纲的编写等。然而,本科和专科院校教学目标不同,且教学时长有差异,该课程在本科一般教学时长为一年,专科最多为一学期。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理论课时比例过重、项目内容繁多、教学重点无法突出等问题。

课外实践课程缺乏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设置基本都有为期一周的实训环节,传统项目是安排2~3天进行户外园林建筑调研,剩余时间结合课内实践进行课程设计及图纸文本制作。集中的户外园林建筑设计固然重要,主要在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中结合具体的园林建筑讲解课内理论,诸如结构、设计材料、形式风格及选址比例尺度等,现场教学的效果也较好。但2~3天的课外实践对于整个课程来说较少。例如,建筑尺度感的把握需要学生对实际园林建筑进行长期尺寸的对比和积累,还有若要掌握设计材料等,也需要跟课内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对园林建筑案例进行相对频繁的调研。

重知识输入轻输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 教师希望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尽量多传输专业理论知识、表现技巧和实践经验,精心备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但是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应适当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适量增加补充新的内容,二是教师灌输知识要点,甚至动手修改学生的方案,容易造成学生的过度依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以致学生在学校习惯了课堂上教师所教的技法和经验、图纸数量和图纸内容的安排等,实习或毕业后,再去面对实际项目时,缺乏自主判断力与独立的专业设计能力,不知如何查找资料,如何完善方案和图纸。

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的定位,教学内容的选取,课程体系的设置,采取何种合理、实用的教学方法等,是该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课程改革中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和补充材料 对于本专业的课程内容,应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以及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项目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应选择最具代表性、最有实用价值的专业知识提供给学生。例如,将亭、花架、园林建筑小品和茶室做为重点,弱化大门设计、游船码头设计及其他类型的服务性园林建筑。教学内容应符合专业课程的教学规律,从“学”到“用”,逐步深化,通过实际案例图纸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熟悉。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项目中不同教学阶段,运用相对应的实例图纸,巩固基础知识,拓宽设计理念。除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有选择性地教授外,还应针对课程需求,进行学习资料的补充。无论选用或编写的教材是否为最新版本,从编写到出版都要经过一段时间,而如今园林建筑设计专业发展迅速,不断有新的设计思路出现,使得教材有一定的时滞性。如果教师能够自己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杂志等相关资料广泛收集最新的资料,并把这些资料作为教材的补充,那么学生就能够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新理念。应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及补充材料展示给学生,利用多媒体充分结合图片和文字,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形成正确而深刻的记忆。例如,在讲授园林建筑类型时,笔者把自己全国各地拍到的园林建筑图片在幻灯上展示,结合讲解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类型。这样,学生可直观地了解到各具特色的各类园林建筑,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创作源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本来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结合校园园林建筑增加现场教学课时 传统教学多在课堂上进行理论教学,对于建筑的立意、形式风格等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图片加深学生了解。但对于建筑的选址、细部构造和尺度比例等,学生只有在现实建筑面前才会有直观感受和真切的认知,才能以一个真正使用者的角度去理解和评判园林建筑的功能和景观效果。尤其是建筑的尺度,一个亭子大小合适与否,坐凳高度舒服与否,只有自己站在亭子外、坐在亭子里感受才会有答案,那么相应合适的尺度才会真正被掌握,烂熟于心,以便应用于自己的设计当中。例如,在讲解“亭子的单项设计”时增加了现场教学部分,结合校园的木亭和双亭进行讲解,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评判,并对木亭进行实地测量并绘制图纸,锻炼学生的尺度感,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课程设计与教学实习结合具体案例 课程设计是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强化职业技能很有效的手段之一,是学生进行实际动手操作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作为初学者,借鉴优秀经典的案例是必经之路,当然做到举一反三、不断创新是目的。因此,在课程设计时,可以精选各类典型实例,加强学生对建筑的识别能力和鉴赏能力。在设计实训环节中,将学生带到园林景观场所进行参观调研,收集资料,并对所提供的真题进行改造设计,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战演练可以让学生了解实际工程环境条件的复杂性,并以一种直观的方式获得对设计工作的理解,更能结合实践理解相对应的理论知识,逐步摸索出设计特点和学习技巧。

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专业能力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在授课过程中,我们结合每次单体设计布置的具体任务,要求学生从基地分析到方案设计,再到内部空间划分,做出园林建筑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迫使学生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细心观察周围园林建筑的布置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要求学生到讲台上讲解自己的方案设计思路和过程草图,先由学生互评再由教师点评,总结每个方案的优缺点,并向全体学生展示最优设计。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彼此取长补短,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既可以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能力,又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利用学校科技节文化节的机会,举办设计比赛并在校园和图书馆展览优秀学生作品,为学生构建展示自身设计实力和相互学习的平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以此完善整个实验教学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

利用计算机和实物进行模型制作 模型制作是学习园林建筑设计的一种手段,它通过模型来探讨方案,相当于完成园林建筑的立体空间,更直观有效。制作模型有两种方式,一种利用图纸AutoCAD文件通过Sketchup建筑草图大师软件制作电子模型,另外一种是常规利用实物进行模型制作,如模型卡纸、KT板、木条、有机玻璃等。Sketchup建筑草图大师是制作模型和建筑效果非常实用的软件,制作电子三维立体模型更方便快捷,易于保存,还可结合软件命令做成动画,效果较好,是当今园林景观设计公司常用的软件,学生通过作业熟练应用这个软件,在直观感受建筑立体空间的同时也为工作积累作品素材和计算机功力。相对而言,实物模型耗时较长,需要团队协作,但实物模型是真实存在的事物,触手可及,比较起来更为直接和感性,建筑空间感受会更强烈。通过模型的制作, 可以提高学生对比例的目测与缩放能力,训练学生空间理解与想象能力,还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有耐心、细致、团结互助的工作态度。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两种模型制作方式穿插使用在不同单体设计中。

综上所述,笔者根据社会需求和岗位的需要对《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作出的几点改革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也得到了同类应用学科相关专业的认可。专业在发展,技术在进步,教学改革还会继续推进,以求更加全面细致,达到毕业生直接服务于城市园林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盛彬.《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教学方法探讨[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9(2):181-182.

[2]王晓俊,陈蓉.园林建筑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80

[3]周初梅,刘学军.关于《园林建筑设计》教学新模式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6(2):90-91.

[4]燕亚飞,李东升.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0,30(2):123-124.

[5]杨梅花,韩卫民,冶建明.高校园林建筑设计教学改革[J].山西建筑,2010,36(30):220-221.

[6]卫红,刘保国.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体系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J],2009,18(5):94-96.

[7]唐红,孙洁,程建民.建筑设计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6(2):82-84.

[8]张晋萍,潘远智.农林院校《园林建筑设计》实验教学模式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6044-16045,16048.

篇6

【关键词】 建筑消防设计 实训课辅助工具

1 辅助工具的实现手段

1.1 建筑消防设计审核实训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实训课程主要具备以下特点

(1)审核对象的复杂性。建筑消防设计审核的审核对象多为独立的建筑或建筑区域,因此其审核内容涵盖建筑的方方面面,审核内容多至十几个方面,因此审核对象具有复杂性。(2)审核工作的程序性。建筑消防设计审核是一项《消防法》规定的执法活动,只有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才能保证审核的质量和效率,才能保证整个审核过程的合法性。因此其整个审核的过程具有严格的程序性。(3)审核内容的信息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发展,目前大量的建筑图纸及相关文件均以电子的形式存在。由于电子档案具有携带方便、保存期长、不易损坏、便于缩放、方便传递等特点,目前实际审核的过程中多以电子档案为审核对象,因此审核的内容具有信息化。(4)审核标准的确定性。建筑消防设计审核作为一项执法活动,其审核标准主要为国家或行业颁发的标准或规定,因此在一定时间内不会改变,具备一定的确定性。(5)审核人员的综合性。建筑消防设计审核作为一项执法活动,其要求审核人员应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同时其审核的对象为科学技术,因此要求审核人员同时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因此要求审核人员具备一定的综合素养。

1.2 辅助工具的实现方式

鉴于消防设计审核实训课的以上特点,计划选择计算机软件的形式实现消防设计审核实训课的辅助工具。重点利用计算机软件的程序化、可视化、大信息、易储存、分布性、同步性等优点来满足消防审核审核实训课及实际工作,为其提供一个高效的审核辅助工具。

在辅助工具的设计方面,计划选用微软公司的Visual Basic作为设计工具。Visual Basic是一种由微软公司开发的包含协助开发环境的事件驱动编程语言。其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计算机语言之一。它是在BASIC编程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VB主要由图形用户界面(GUI)和快速应用程序开发(RAD)系统组成,用户可以使用多种数据库,并且在创建ActiveX控件方面也为用户提供了许多的方便。因此用户可以轻松的使用VB提供的组件快速建立一个应用程序。

VB 的主要优势是便于用户使用,无论是新手还是有一定经验的专家。可以利用VB提供的GUI系统建立简单的应用程序,也可以利用语言自主开发复杂的程序,简单来说其是一种基于窗体的可视化组件安排的联合,并且增加代码来指定组件的属性和方法。因为默认的属性和方法已经有一部分定义在了组件内,所以开发人员不必为设计用户界面编写大量程序,大大降低了程序设计的复杂程度,减少了程序的开发时间。

2 辅助工具的实现功能

为了更好的满足建筑消防设计审核实训课的需要,并且同时考虑后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建筑消防设计审核实际工作的需要,按照实训及实际工作的要求计划辅助工具应按如下思路进行设计并实现相应功能。

2.1 辅助工具工作的流程

首先录入所审项目的主要信息,主要包括:项目名称、报审单位、设计单位、工程设计依据、建设规模、设计范围、总指标、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及新设备的情况等。

其次根据录入的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选择适当的审核子项系统。即如项目基本信息录入时为普通民建,层高及层数均小于高层建筑的标准,即调用单多层民用建筑审核子项系统(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为主进行编制)进行审核;如项目基本信息录入时层高及层数符合高层建筑的标准,即调用高层民用建筑审核子项系统(按《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为主进行编制)进行审核。其它车站、村镇建筑、人防工程、车库停车场、石油库、汽车加油站等相关建筑,即按相应子项系统进行审核。

第三进入每个子项系统后,按照建筑的耐火等级;总平面布局;平面布置;防火、防烟分区;安全疏散设计;内部装修;消防给水和自动灭火系统;防烟和排烟设计;暖通和空调系统防火设计;电气防火设计;灭火器配置设计等模块分别进行审核,并将各待审数据及审核结果同步录入各模块进行储存。

最后根据录入的待审数据及审核结果,按规定的格式,自动生成审核报告,审核人员检查后可进行打印会签。

2.2 界面的设计

辅助工具界面计划分为:菜单区;操作区;提示区;模块区四个部分。划分位置见图1。

其中菜单区主要包含文件操作;子系统的选择操作;模块的选择操作;自动审核功能;审核结果输出设置;审核标准列表;帮助等项目。模块区主要用于罗列进入各子系统后的相关模块,便于用户在各模块之间方便快速的切换。操作区主要用于罗列显示各模块当中具体需要审核的具体项目。提示区主要用于显示当前审核项目的标准及标准图示,另外在菜单区单独调用相关标准时,其调用标准也将在提示区显示。

2.3 辅助工具实现的主要功能

(1)自动审核与人工审核相结合。辅助工具应能同时满足自动审核和人工审核的功能。自动审核即当待审数据填入相应空格,并执行相关程序后,系统自动进行待审数据与相关标准的比较,并将比较结果显示于目标栏。人工审核即当待审数据填入相应空格后,在相应区域便显示出详细的判定标准,人工进行比判后,将结果输入相关区域。

(2)可视化辅助判定功能。可视化辅助判定功能主要是指在进行审核的过程中,可以随时调用可视化的判定标准图示,作为审核标准的解释。这样实训学生既可以在实训时随时查找审核标准,也可以在实训的过程中对课堂理论知识进行复习和贯通,并且对于刚参加工作的审核人员,也可以快速的复习相关知识,以实现审核的准确性。

(3)标准审核程序功能。标准审核程序功能,主要是指辅助工具应当具备各类建筑消防审计审核的规定程序及内容,即实训学生或审核人员依据辅助工具进行审核,即可基本符合建筑消防设计审核的全部规定的程序并覆盖所需审核的全部内容。这样对于实训学生及刚参加审核工作的审核人员可以在接触此项工作之初便养成良好的审核工作习惯及规范化的审核程序。

(4)针对型资料库功能。建筑消防设计审核标准涉及近百项规范及规定,因此初步接触此项工作的审核人员对于庞大的标准体系往往迷茫无措,为了更加便于审核工作的开展。辅助工具应当具备针对型资料库功能,即当进入子系统后,辅助工具可以针对所进入的子系统自动筛选审核标准及规范,并对筛选出的标准及规范按其逻辑关系及从属进行排列展示。

(5)标准文书功能。标准文书功能,主要是指在辅助工具的引导下完成全部审核工作后,系统能够自动生成符合规定的标准化的审核意见书及审核记录。这样可以使整个审核工作一致完成,避免审核人员在审核结果的基础上另行出具审核意见的过程中,漏掉或错等审核结果。

(6)扩展、修改功能。建筑消防设计审核标准一般为国家或行业颁布的相关规范,其经过一定的时间,往往需要修改。因此辅助工具以子系统加模块化的架构,以满足后期辅助工具的扩展及修改需要。

3 辅助工具的特点

通过以上的设计架构,在充分满足学生实训,兼顾实际工作的指导思想下,建筑消防设计审核实训辅助工具应满足以下特点。

(1)易操作。辅助工具的主要思想是构架一个严格的审核程序及审核范围,能够引导初步接触建筑消防设计审核的人员进行相关审核工作,因此具备很强的易操作性。(2)准确性。辅助工具的判定标准均是严格来自各规范、规定,其程序也是根据要求及相关专家多年经验的总结,另外在自动判定的同时,辅助工具还加入和人工审核功能,因此能够大大降低审核差错,使审核具备较高的准确性。(3)实战性。辅助工具在设计之初,便以满足实训,兼顾实战为指导思想,同时力求丰富、全面、准确为以后服务实战打下坚实的基础。(4)扩展性。辅助工具独特的子系统加模块形式,便于今后对于铁路等特殊场所另行设计适用的子系统及模块,具备较强的扩展性。

4 结语

建筑消防设计审核是消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通过现代化的辅助工具,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及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克建.公安院校消防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 警察实战训练研究,2010,(4).

篇7

【关键词】建筑CAD;教学内容;教学改革

随着AutoCAD迅速发展,现已成为当今建筑设计领域不可或缺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它能让设计人员用计算机完成从方案构思、初步设计、结构计算到绘出各类施工图的整个设计过程。因此熟练地运用CAD,对于我国高校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十分必要。

一、传统建筑CAD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CAD教学方法一般按照教材内容安排的顺序来进行教学。先进行命令讲解,示范操作并标识命令每个步骤各个选项的含义,再让学生上机操作。上课在教室,练习在机房,讲练分离完成一定数量的教学内容后进行实例综合操作。这种教学方法,教师上课吃力,辅导时更吃力,几乎全部要重新讲解,学生上理论课的时候更是觉得枯燥无味。从内容上非常注重介绍和讲解基本操作命令。虽然学生学了CAD的基本用法,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却依然无从下手,究其原因是应用CAD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不足。因此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学习CAD重在能够熟练完成绘图工作任务,而不能局限于学习基本命令和基本操作。

二、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

《AutoCAD》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是传统建筑制图与现代信息软件技术相结合的融合性课程,即采用AUTOCAD软件技术结合土建专业技术,通过计算机进行辅助绘图的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2.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能力定位

我校通过与多家建筑企业深入合作,以及学生到企业的顶岗实习,并且建筑装饰行业的专家和我校教师共同对各个岗位进行能力分析,了解到建筑装饰行业的很多岗位人员在各自的工作领域经常使用CAD来绘制各种图形,就如同其他办公人员使用OFFICE办公软件一样。可见,CAD已经作为一种“工具”来为建筑岗位提供服务。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因此我们把课程定位在让学生做“熟练绘图手”而不是CAD专家的层面上。课程强调建筑制图的主体性和CAD软件的工具性,体现建筑制图的方法、步骤与CAD命令的融合性。根据建筑制图的需要选择命令,把CAD命令融入建筑制图的过程中,使学生在复杂的软件体系面前能“避虚就实”,直指目标。本门课程的教学定位是使学生具有能够熟练应用CAD软件来绘制装饰工程图的职业能力和行业通用核心能力。

三、面对新的CAD设计理念和需求,如何在教学中拓展新的辅助建筑设计手段,并有效发挥运作、如何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经过我近几年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调整、尝试,对建筑CAD课程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绘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实践和探索:

1、摆正学习心态,辩证地认识建筑CAD课程的作用

教育学生要摆正学习CAD课程的心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弄通软件的所有功能是不可能的。但遗憾的是有些学生希望掌握AutoCAD 的全部功能,但事实上这完全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另外,建筑CAD 软件是一种工具,它的用途相当于过去的“绘图笔”,即使软件运用的再熟练,没有好的构思和创意,没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也是“空中楼阁”。有许多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软件的学习和训练上,忽视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因此,软件学习和专业知识的提高要合理安排、综合提高,才是学习建筑CAD课程的根本目的。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我们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根本出发点就是将计算机软件的运用与辅助建筑设计课程结合在一起,重点讲解辅助设计的方法和过程,而对软件的讲解完全融合在设计过程中,并且仅仅是作为一种工具来对待。通过讲解不同的辅助建筑设计的过程来综合运用软件,达到在设计中学会软件的运用,使得软件的运用很好地融合在辅助设计中,真正体现课程的目的和特点。

在教学辅导过程中,结合命令的细致讲解,每堂课均布置相应的实际工程图纸进行训练,由简单到复杂、由小型建筑到中型建筑、由方案图到施工图,循序渐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熟练掌握软件的运用。

3、合理安排教学模式

首先是教师系统地讲述CAD制图中的一些概念,对于各个命令的讲解要分析详细,解释清楚;然后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操作步骤进行操作。在计算机上再次将刚才的步骤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操作,再留出一定的时间让练习刚刚传授的知识点,在练习中学生随时可以提出自己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予以解答。当学生都完成练习任务时,教师再次对所有学生存在较多的问题给以重点讲解和阐述。这样,理论与实践并行,使每个学生都能按部就班地操作和练习,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提高了课堂效率,使学生能够快速入门,而且随着授课内容的不断深入,经验越来越多,知识越来越丰富,最终达到极好的教学效果。

4、正确传授操作过程,提高绘图速度

建筑CAD课程的教学实践性很强,要求教师曾经参与过实际工程的设计,具有很直接的操作和绘图经验。另外,教育学生运用“左右手并用”的绘图习惯。左手控制键盘,输入快捷命令和数字,右手控制鼠标。要求学生熟练记忆常用的快捷命令,养成输入快捷命令操作的习惯,同时尽量运用“盲打”来提高绘图速度。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创新能力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换代较快,建筑CAD软件也在不断升级,本人尝试课堂教学在重视理论讲解的同时,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掌握软件的方法和要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对于命令的讲解要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首先,要讲解命令的操作过程,对每一步骤分析其原理,提醒学生多观察命令提示区的提示,然后进行准确的操作;其次,要讲解该命令的快捷方式,以便提高绘图速度;最后要讲解该命令在建筑绘图中的应用对象和技巧,同时鼓励学生运用“尝试法”和“分析法”去学习研究软件,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证明,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能够较快掌握软件的使用技巧,同时又能使学生很快适应软件的更新和换代。

6、改革教学评价形式

改革教学评价形式,注重动手能力,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及职业素质等方面。改变以往一考定成绩的传统模式,采用过程考核。主要以考察学生的绘图能力,各个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完成的速度和质量、绘图的技巧、绘图的基本素养等。改变传统的笔试,制定项目成员评审标准,依据实训任务检查成绩表和项目开发个人总结及学生作品进行综合评价。

篇8

关键词:高职;室内设计;交换空间;虚拟现实课堂

《室内设计》是高职院校建筑设计类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是建筑设计的继续、深化和发展。这门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教学资源的局限,《室内设计》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强调室内空间营造、设计要素搭配等方面的传授,忽视了实践训练,甚至由于学生的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薄弱,导致设计呈现纸上谈兵,不合理因素很多。

高职类《室内设计》不能照搬本科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或是将其压缩化,应以行业工作过程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着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企业的需求应成为高职类《室内设计》课程改革探索的方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推进《室内设计》课程改革。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针对学习对象的需求,我们通过连续几学期的教学改革,尝试以“交换空间”为理念的互动教学模式,总结出了一套虚拟现实课堂的教学方法。

一、课程背景和教学安排

在高职高专建筑设计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室内设计》通常在第五学期开设,这时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美术功底与建筑设计能力,并对建筑材料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相关设计软件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室内设计》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室内空间设计、室内建筑构件的装修设计、室内陈设设计、室内色彩、室内照明和室内绿化6部分。

在教学安排中,《室内设计》课程先理论后实践,理论部分为常规课程教学安排,每周3-4节课,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室内设计基本原理,室内界面组织处理及材料、施工、工艺、照明、色彩、织物、家具、绿化等内容。实践部分为单元课程教学安排,每周12节课,既能集中强化训练,又能调动学生课后积极参与,加强过程控制,完成系列成果图纸。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熟悉最新的材料、施工工艺及国内外流行设计风格,并能够运用施工图和效果图将自己的设计意图准确表达出来。在本课程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完成工程案例,熟悉室内设计流程、施工工艺、装饰材料以及室内装饰工程的市场运作模式。

二、虚拟现实课堂教学模式分解

学生理论学习完成后,任课教师与装饰公司合作,进入虚拟现实课堂的训练。虚拟现实课堂是将室内设计师完成一个真实住宅项目的设计过程搬入课堂,模拟从沟通、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效果图设计、选材、配合施工、配饰等完整过程。本虚拟现实课堂教学模式分解为7个环节来完成:

(一)室内设计空间建立(虚拟购房)

学生首先扮演住宅业主利用周末到市内“选购”一套住房,提交所选房屋的户型图、毛坯房照片(各房间、多角度)、所选小区位置与风格等特点描述、所选户型的面积及朝向等情况描述,“业主”还需将该空间居住的人员结构、功能需求、文化背景、个人喜好等特点进行描述并形成文字作为设计人员进行空间设计的依据。

(二)“交换空间”团队组建

设计团队的组建也是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过程。通过学生自由两两组合成“交换空间”设计团队,相互设计对方“选购”住房的室内空间。教师则通过课堂组织,让学生通过发言、答辩等形式挑选设计师,最终完成团队组建。对学生提供的户型图、设计要求等资料进行评比,根据学生投票、教师点评等形式评出“最具挑战团队”、“值得期待团队”、“高难度团队”等团队类别。教师将学生分组及各组特点汇总成团队档案,成立室内设计师训练营,并且模拟设计公司,请“业主”与“设计师”签订设计协议。

(三)平面方案设计、工程预算

设计师根据业主的家庭结构特点和需求,对原始户型平面重新设计,在这一环节,设计师对原始户型的优化要考虑如下因素:(1)满足业主家庭结构和使用功能的需要;(2)结合原始户型的结构特点;(3)满足设计风格的需要;(4)考虑业主装修经济投入情况。

平面方案设计完成后,设计师根据装饰公司提供的清单式预算表做工程预算,教师在设计教学情景前首先应进行企业调研。由于是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就业单位是中小型设计公司、装修公司,做工程预算是学生顶岗后的分内工作,因此,必须教会学生合理统计工程量,了解市场价格行情。

本环节结束后设计师需将原始平面图、墙体改建图、平面布置图、工程预算书、设计说明等设计成果交付给“业主”,与“业主”进行交流反馈,经“业主”认可签字确认后交任课教师备案,方可进入下一设计环节。

(四)效果图、施工图设计

平面方案敲定后,“设计师”运用相关绘图软件,结合手绘,建构全房模型,渲染关键部位的效果图,完成全套施工图。本环节要求“设计师”与“业主”充分沟通,进行反复修改与优化,并在此期间邀请装饰公司设计师、项目经理、工人进行现场指导、答疑。组织各设计团队之间进行交流汇报,取长补短,扩展教学信息量。

(五)主材、家具选购

设计师根据施工图计算出主材(瓷砖、墙漆、壁纸、木地板等)用量,根据设计风格,利用课余时间到建材市场选购主材,完成《主材清单》的填写。选购家具、饰品,填写《软装一览表》,要求提交所选购主材与软装的图片或小样,注明性能、特点、价格。

(六)成果答辩及成绩评定(考试)

“设计师”结合业主要求,将设计过程及成果全方位解析进行答辩,答辩专家组成员由任课教师、教研室教师、邀请的装饰公司设计师组成。“设计师”现场回答“业主”、专家、教师的提问,评分细则由任课教师设计好,分别进行打分,成绩比例为:任课教师30%、专家30%、业主及其他团队成员40%。这一评分模式既加强了互动,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提高了设计成绩的公开透明度,避免了设计成绩由任课老师一人定的主观性。

(七)成果展出

学生学完本门课程,将作品布版,在校内举办一次作品展,评出一、二、三等奖、最佳空间设计奖等,上报学校教务部门,给予一定奖励,颁发荣誉证书。

三、虚拟现实课堂总结

虚拟现实课堂是以“工学结合、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理念,受电视栏目的启发,设计而成的一套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打破了常规,教学组织安排得到了学校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从常规课程教学到单元课程安排,从教学楼多媒体教室到建筑设计专业实训室,从课堂到市场,从单一的任课教师到教研室团队乃至校外兼职教师,充分调动了学校与社会资源,让学生不再墨守成规,而这恰是学设计的学生所需要的。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这套方法的优势在于:

(一)教学过程目标化(更清晰)

通过“交换空间”活动来组织虚拟现实课堂,学生从第一堂课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学习主动性更强。

(二)理论教学实践化(更紧密)

理论教学不是独立的,必须紧密与实践结合,将理论知识渗透到实训环节中,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方法立体化(更多元)

通过交换空间,教学过程丰富多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同学、教师、设计师、项目经理、工人等互动环节是本课堂的一大特色。

(四)成绩评定综合化(更科学)

成绩由教师、公司设计师、业主综合评定,这是一个多维的评价体系。

虚拟现实课堂是本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在教学改革上的大胆尝试,是任课老师与全体教研室老师的智慧结晶,尽管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而言教学工作量增加很多,但是学生反馈很好,成效显著,学生作品在全国高职高专建筑类专业毕业设计大赛上取得了优异成绩。教学思路得到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指委专家和同行的高度认可,一致认为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适合高职院校设计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实践向导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 孙卉林,杨波.高职建筑装饰专业《室内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J].才智,2008,(2).

篇9

[关键词]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建设;课程体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还存在着目标定位不准确的问题,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没有科学的界定。因此,科学、准确地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思路是解决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瓶颈的首要问题。高职院校属于培养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学生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培养模式等与本科高校存在明显区别。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更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取得职业认证为毕业考核条件,以培养职业化能力为核心,并通过创新培养方式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1]。

二、专业建设的思路

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是笔者所在学院2011年开始招生的新专业,本专业主要是针对建筑行业快速发展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的情况而设置的。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向建筑业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建筑电气方向,具体的就业岗位包括建筑设备安装施工员、造价员、质检员、安全员、材料员、资料员、设计助理、设备运行管理员等,毕业生工作单位主要是建筑设备施工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建设单位、监理公司、建筑设计院、市政管网归属公司(如燃气公司、热力公司等)和物业管理公司等,毕业生可获得的岗位资格证书包括设备安装施工员证、造价员证、质检员证、安全员证、材料员证、资料员证、测量员证等。根据以上专业定位的需要,提出本专业建设的思路。

(一)专业建设的整体思路

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培养的是面向建筑设备安装工程生产第一线的精通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又懂管理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本专业建设的整体思路可以确定为以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基础和重点,以建筑设备工程施工管理能力培养为必要条件和拓展方向,突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将其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和特色,以建筑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有益补充,专业建设的关键是课程建设及其优化整合。

(二)专业建设的核心

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建筑设备水暖通和建筑电气方向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较强的相关专业领域就业竞争力、相应的择业适应性和灵活性以及未来良好的职业发展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也是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可靠保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深入调查,及时了解建设行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优化调整本专业的课程设置。突出以实际工程为背景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训练,构建以项目导向、工作过程为教学组织特色的课程体系。通过开设建筑给排水、暖通空调、建筑电气等方向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使本专业毕业生达到理解与掌握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专业实践能力,适应本专业就业所面向的复杂工程环境和社会环境。

第二,主要能力与辅助能力紧密结合,要突出主要能力的培养。本专业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专业,毕业生的主要能力定位于建筑设备安装施工技术与管理,这是就业的主要渠道,而辅助能力包括建筑设备工程施工图设计助理以及建筑设备系统运行管理。这两种能力需要紧密结合,突出主要能力的培养,使毕业生成为建筑设备安装行业、企业稀缺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第三,强化本专业实际应用能力的动手训练。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能够体现教学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平台,通过与企业合作,扩大校外实习基地规模,为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与就业提供平台。在校期间完成建筑给排水工程、供热工程以及建筑电气课程设计,依据真实工程背景完成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和建筑设备施工技术综合实训,具备符合就业需要的上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实现教学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第四,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行课程设置与建筑业职业岗位资格证书要求相结合,资格证书与职业岗位相一致,使毕业生适应职业岗位标准要求。在专业教学改革中,合理设置理论课程和实训项目,使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相融通。在正常专业教学的同时,能够完成或基本完成职业培训任务,达到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基本要求,做到专业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的真正互相沟通衔接。学生在毕业时不仅获得大专文凭,同时获得相应职业技能证书,参加工作后能通过考试取得建筑设备专业贰级建造师及以上执业资格证书,从而为就业和职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第五,强化专业适应能力。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很广,可在建筑业企业第一线从事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工作,可在建设单位及监理公司从事建筑设备水暖通以及建筑电气方面的监督管理工作,可在建筑设计院从事建筑设备安装工程设计助理工作,还可以在市政管网归属公司以及物业公司等单位从事设备系统运行管理工作。毕业生应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强化专业适应能力,就会不断地拓宽就业范围。

三、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本专业强调的是建筑设备工程技术的应用性,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以模块化为基本结构,以专业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为框架,以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为线索,确定课程结构,以专业核心技能和新技术为主线,优化课程内容,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按照公共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三个模块进行模块化设计,形成以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需要为根本的专业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体现出理论与实践教学、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的相互融合,能够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效果,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突出了人才培养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一)课程体系建设应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

根据建筑设备安装行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考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资料员的职业资格标准和学生实际,制定突出能力培养,适应企业岗位实际需要的课程体系。结合实际施工过程,建立符合行业岗位群需要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法

1、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要保持一致

在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中,应明确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明确就业岗位群。在课程体系中要规定各门课程的界限,避免出现知识介绍的漏洞和重复。教学时要根据课程容量确定,重点突出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将建筑设备安装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建议充分体现,从而使毕业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满足就业岗位的需求。

2、课程体系符合职业能力需要的广度和深度应进一步加强

满足职业能力的需要是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任务。相关课程应以职业岗位课程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改革,以建筑设备工程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岗位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分析,完成专业知识的解构与重构。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中心,突出应用知识的针对性,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岗位技能训练,突出学生施工过程要素控制、验收环节质量控制、工序交接进程控制的能力培养,形成以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思路,实现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构建的有效途径。还要针对专业核心课程逐步开展精品课建设,从而提升课程建设的质量和影响力,以此来推动教材建设水平、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提高。

3、优化实践教学,突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2]

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是专业建设中的核心问题,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动手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实践教学课程的建设方面,应考虑以下内容:

1)专业实践教学

专业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形成人才培养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实践教学应保持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的一致性、实训项目与岗位工作任务的一致性,提高学生质量意识、建筑节能意识和涉外工程能力,突出职业化、实用性和针对性。实践教学过程还应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相结合,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采取专兼职教师相结合,做好实践教学基础建设工作。另外还要努力开展订单式培养和工学交替等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2)暑假生产实习

由于高职教育的特点,需要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分别利用好大一和大二课程结束后的暑假进行认识与生产性实习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指导教师的统一安排和指导,由学生在假期内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并自主实习,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3)毕业设计的指导方法

毕业设计是使学生真正利用所学开展实质性工作的极好手段。由于学生的毕业设计主要是在校外完成,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所在学院采用毕业设计管理系统进行过程管理,教师除利用系统进行各阶段文档内容评阅外,还采用电子邮箱、飞信和电话联系等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学生选题并掌握毕业设计的基本方法。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一般采用远程交流、指导与控制,因此要求学生在实习现场也要明确现场的指导教师。通过采用双导师制,并以现场指导教师为主进行毕业设计,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与发展提供了保障。

4)搞好学生课外学习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小组活动,参加科技竞赛,参加岗位培训,获取相应证书。邀请专家为学生做专题报告,了解前沿科技动态,启迪人生价值追求,拓展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广泛参与专业生产实践活动,以组织课外专业领域科技竞赛等手段,促进学生开展创新与科研活动效果。这些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对学生技能素养有效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4、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过程中企业的参与力度[3]

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加强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专业核心技能的训练项目都有对应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在现有实训基地基础上改造、扩建、新建实训基地。主动邀请建筑设备安装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本专业建设,发挥他们对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宏观指导作用。

四、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实现过程

本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二阶段以真实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的单项实训、综合实训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第三阶段通过顶岗实习的教学环节,达到毕业后能上岗的目的。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优质的实践教学硬件和软件条件,学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开发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与产业对接,以校企共建的方式创新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原则,建设具有双师型、双师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在此基础上,本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就会得到可靠保证,人才培养水平将会不断提升,更加满足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

Research on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the Building Equipment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in Li

( Hebei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of Building Materials, Hebei Qinhuangdao 066004)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specialty construction problems of the buiding equipment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ut forward the overall thoughts of the specialty construction.making clear the implementational method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though expatiating on the construction conception of specialized course system, finally analyzed and summed up re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practical ability training.

Key words: building equipment engineering technology; specialty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system; capacity training

参考文献:

[1] 吴云祥.高职高专建筑设备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研究[J].职教论坛,2010(6):48-50

[2] 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建设教育,2010(11-12):14-17

篇10

 

在研究过程中本着以大专业群教学理念为出发点进行研究。以相关专业的核心技能点、知识点和课程标准为基础,设计现代信息技术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将信息技术与专业群体教学的融合,是新一代职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笔者认为超越不同课程体系,以关注共同知识、能力要素的方式,进行专业知识的开发研究和设定。

 

信息技术与大专业群体学科体系的教学融合的根本目的是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真正实现专业目标,达到专业能力有效提高,促进学生专业的横向发展。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的信息获取能力、动手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目前国内现状

 

多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发展互联网,为各院校的网络信息工程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各院校为了适应各地信息化大赛的要求,为了参加精品课的评选,微课的评选,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大多在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与应用进行的比较多。或从单个专业角度论述信息技术的建设。现在,通过多年的教育改革实践,就需要我们在此基础上考虑,如何站在学科群体体系、专业群体能力、专业群体目标的角度,引入“大专业”的概念,将信息技术与土建类教学融合的研究,就是为了有针对性的实现专业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提供良好的视觉情景,感知专业知识,实现专业技能的引导、训练、技能的积累过程。拓展专业知识能力,拓展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投入效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土建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方法

 

通过对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研究,改变以往单一课程为目标建立教学资源的方式,从土建专业群的角度来设定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与专业技能教育体系的教学融合。以土建类相关专业群为研究对象,主要涵盖了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测量技术、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等专业。以相关专业的核心技能点、知识点和课程标准为基础,设计现代信息技术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通过以土建类为例,探求在“大专业"的概念下,研究如何以专业群为研究对象,根据各专业的知识点、能力点的分析对比,提炼出对知识、能力信息要求,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方法与土建类核心教育教学内容进行融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发挥更好的效益。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收集分析土建类各相关专业的申报资料及高职高专教育土建 将信息技术与专业群体教学的融合,是新一代职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笔者认为超越不同课程体系,以关注共同知识、能力要素的方式,进行专业知识的开发研究和设定。信息技术与大专业群体学科体系的教学融合的根本目的是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真正实现专业目标,达到专业能力有效提高,促进学生专业的横向发展。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的信息获取能力、动手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人才。

 

三、目前国内现状

 

多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发展互联网,为各院校的网络信息工程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各院校为了适应各地信息化大赛的要求,为了参加精品课的评选,微课的评选,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大多在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与应用进行的比较多。或从单个专业角度论述信息技术的建设。现在,通过多年的教育改革实践,就需要我们在此基础上考虑,如何站在学科群体体系、专业群体能力、专业群体目标的角度,引入“大专业”的概念,将信息技术与土建类教学融合的研究,就是为了有针对性的实现专业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提供良好的视觉情景,感知专业知识,实现专业技能的引导、训练、技能的积累过程。拓展专业知识能力,拓展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投入效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土建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方法

 

通过对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研究,改变以往单一课程为目标建立教学资源的方式,从土建专业群的角度来设定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与专业技能教育体系的教学融合。以土建类相关专业群为研究对象,主要涵盖了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测量技术、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等专业。以相关专业的核心技能点、知识点和课程标准为基础,设计现代信息技术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通过以土建类为例,探求在“大专业"的概念下,研究如何以专业群为研究对象,根据各专业的知识点、能力点的分析对比,提炼出对知识、能力信息要求,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方法与土建类核心教育教学内容进行融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发挥更好的效益。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收集分析土建类各相关专业的申报资料及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的《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等专业教学基本要求,以及对本院校实施各专业教育教学方案总结,获得以下信息:

 

1.对各专业的知识点、能力点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土建类各专业的共同知识点、能力点如下:①要熟练掌握画法几何、建筑制图、建筑结构等表现建筑物实体的知识。具有会看、读懂建筑工程各类图纸的能力,具有将建筑平面转换为立体形象的建筑实体的能力。②要熟练掌握建筑工程主要材料的性能、特点、用途、使用方法的知识。具有选用和识别建筑材料的能力。

 

③要熟练掌握建筑工程基本的施工技术方法、施工方案的确定和审查知识。具有选用和识别施工技术方法和编制施工方案的能力。

 

④要熟练掌握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现场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安全管理知识。具有进行现场管理、协调、控制的能力。⑤要熟练掌握建筑工程计量计价的知识。具有进行工程计量和确定造价,进行工程结算,设计方案比较的能力。⑥要熟练掌握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知识,具有进行参与招投标文件编制、收集工程信息、参与合同谈判的能力。

 

2.根据共性的知识点、能力点的要求,确定采用适用的信息技术和表现方式。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的“2020年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框架”要求,结合我们目前的实际情况,应采用适用的信息技术和表现方式:一是应开放多年来国家教育部组织建立评定出的精品课程网站、微课网站进行分析归类和引用,充分利用社会公共资源,发挥国家投资效益;二是提高信息技术能力,立足本院校完善和规划“大专业”综合信息资源平台和数字化技能教室、仿真实训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场所。①针对画法几何、建筑制图、建筑结构等表现建筑物实体的知识。应用课件、典型建筑物视频演示、BIM技术应用、建筑模型展示、建立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施工图库、网上精品课程等方式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感知建筑物结构特性。

 

②针对建筑工程主要材料的性能、特点、用途、使用方法的知识。应用课件、主要材料应用视频、网上精品课程、建筑工法展示等方式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对建筑材料特性的理解。③针对建筑工程基本的施工技术方法、施工方案的确定和审查知识。应用课件、施工工艺视频演示、BIM技术应用、施工方案资料库、施工现场直播课堂、施工仿真实训室、网上精品课程等方式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对施工技术、施工工艺的理解。

 

④针对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现场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安全管理知识。应用课件、施工管理视频演示、BIM技术在施工质量、进度控制应用、施工现场直播课堂、施工仿真实训室、网上精品课程等方式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对施工组织设计与管理的理解。⑤针对建筑工程计量计价的知识。应用课件、施工工艺视频演示、BIM造价控制技术应用、网上精品课程、、工程造价软件实训室、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手算实训系统等方式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编制、审查和应用能力。⑥针对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知识。应用课件、直播课堂、施工仿真实训室、网上精品课程、模拟课堂等方式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对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理解。提高对工程施工、工程造价编制、建筑设计、工程管理中进行参与招投标文件编制、收集工程信息、参与合同谈判的能力。通过以上对土建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方式,加强与行业协会、大型施工企业联合,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利用直播课堂的方式及社会资源与专业的发展紧密相连。

 

3.确定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拓展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方法。在建设信息技术教学环境,提供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方式实施教学工作,要采用恰当的方式,要在学生入学教育、专业教育、认识实训、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已建立的信息资源拓展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本方式:一是编制一份图文并茂的利用信息技术和教学资源使用指南,使学生有学习兴趣、感知知识想法和欲望;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提高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自觉性,鼓励教师参与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资源编制、收集和利用工作,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准确利用信息技术和教学资源,并鼓励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拓展学习和训练。三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专业知识的考核和能力评价工作。

 

4.进行土建专业信息技术与相关学科教学融合的讲座。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远程网络技术和直播课堂开展建筑工程新技术的讲座,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和发展状况;新规范的调整和变化;BIM技术在工程管理、工程造价控制、施工进度控制、工程设计审定等方面的应用等等。通过讲座使学生和教师了解最新的土建类专业的最新的前沿知识,指出学习的方向和途径。

 

5.通过学生社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实施。学生专业社团在课堂学习之外给学生提供更加充分的实践机会及延伸学习的平台。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学生专业社团在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方面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一定的措施鼓励与重点扶持专业社团的建设,要加强对学生专业社团的关注。建立一系列激励机制,比如可在专业社团中考评机制,对参加社团的学生在奖学金的评定、优秀学生评选,社会实践的安排与推荐中优先考虑,使专业社团成为学校课堂教学的深化和延伸。从而通过学生社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实施。

 

总之,建立土建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体系,建设满足学生相关专业自主学习需要,能提供全方位学习支持和服务的内容丰富、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信息教育教学平台。鼓励教师应用网上教学平台进行辅助教学。努力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资源利用能力、知识学习能力、技能实践能力,激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兴趣特长,提高知识获取能力;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