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床拆装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2 08:09: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车床拆装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车床拆装实训总结

篇1

【关键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施方法;实施效果

当代高职学生的现状主要有如下特点:(1)入学分数低,有很多学生入学分数300分左右。(2)学习习惯不好,主动学习和总结能力不高,学习自信心不足。(3)理论基础差,不愿意上纯粹理论讲授类课程。(4)头脑灵活,动手能力不弱。那么如何针对学生理论知识学习能力比较弱但技能操作应用学习能力并不弱的特点,实施卓有成效的技能教学?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何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成为“有效人才”,成为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面临的新课题。我们经过认真讨论摸索,认为可以尝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并在08级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3班、4班、5班开始实施,而对同专业的1班和2班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进行理论教学。

一、机床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法

针对实际情况,总的思路以“先认知再学会,最后巩固”的教学理念,改变以理论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理论要求是以“够用”为原则,以实践教学为中心,专业理论课程主动服务于实践课程。我们采用了“认知(学理论)——学会(实践操作)——巩固(提高)”的教学模式。即在课程安排上,先安排课堂理论教学(粗略),再安排实践操作,最后巩固知识。教学过程中,学生经过课堂的简单了解之后再进行实践,最后带着问题回顾理论知识,回顾理论知识的目的是解决前一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为下一实践环节做准备。整个教学是认知——实践——回顾——再实践——直至贯通的过程,实现了以实践为中心,专业理论课程主动服务于实践课程的新型教学理念。用这种模式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了。

现以本课程中的CA6140型卧式车床教学改革为例,利用校内已有的车床拆装实验室,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装拆车床,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牢固地掌握本工种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会一定的先进工艺操作;能熟练地使用、调整本工种的主要设备;能拆装、更换易损件、检修、排除一般故障,独立进行一级保养;正确使用工具、夹具、量具、刀具;具有安全生产知识和文明生产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可以先在课上分析车床的传动系统图,列出车床的主运动,车螺纹的进给运动,纵向横向进给运动以及刀架的快速移动的传动链。简单介绍车床的结构组成:主轴箱、溜板箱、进给箱、尾座、刀架等,使学生对车床传动系统及结构有一个初步印象。在车床拆装实验室,学生可以结合课上的理论知识亲自动手拆装车床的主要部分结构,对知识巩固加深。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边引导,边帮助学生回顾理论内容,并且可以先行示范操作。最后,教师对学生拆装车床部分结构的过程进行总结评价。因为是初次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所以我们并没有把车床的所有结构都让学生拆开分析,而是只把CA6140型车床的主轴箱部分以及刀架部分拆开。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实施效果

通过两部分学生的不同授课方式进行比较,发现学生依据课堂理论教学再进行实践操作有以下的益处:(1)实践操作有目标,每项动手操作内容与要求一目了然;(2)实践有规范,引导学生进行标准化实习与训练;(3)技术有标准,有利于学生自查和自测;(4)知识有要求,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使学生实践操作有序化,标准化。第一,学生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实施,避免了“满堂灌”,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理论与实践交融结合,联系实际学理论,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理论,在应用中形成技术应用能力,做中学、学中做。由于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因此学习主动,积极性很高。第二,充分掌握了岗位核心技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实实在在提高了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特别是有利于学生对机床整体技术的认识,避免了高分低能的现象。应该说,通过本学期对机制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我们的改革取得了初步成功,分析原因如下:(1)本专业是技能操作为主的专业,适合理论联系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2)专业课程体系能否反映就业岗位的最新要求是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根本。(3)具有企业级实训设备的完备的实训室是成功的物质保障。(4)具有强大的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是成功的师资保障。

参 考 文 献

篇2

关键词:行动导向;数控机床机械部件装调与维修;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086-03

《数控机床机械部件装调与维修》课程作为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等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其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数控机床典型机械部件组成结构、工作原理等基本知识,掌握机械部件安装、调试及故障维修的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规范操作意识、合作精神等。该课程传统授课方式往往是先按照课本章节安排进行技术理论讲授,然后分章节进行实践教学。近年来,由于高职生源质量下滑等诸多原因,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习惯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很容易造成这样一种不良局面:在理论教学阶段学生由于对抽象知识难以理解而容易失去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影响理论教学的效果;在实习实训教学阶段由于理论知识欠缺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实践教学效果也不佳。近年来,我们对该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引入了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使课堂教学“活”了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行动导向教学简介

(一)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

行动导向教学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及产生和维持行动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具体说来,行动导向教学主要是通过有目的、系统化地组织学习者在实际或模拟的专业环境中,参与设计、实施、检查和评价职业活动的过程,通过学习者发现、探讨和解决职业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体验及反思学习行动的过程,并最终获得完成相关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它倡导通过行动来学习和为了行动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行动导向教学的基本原则和特征

学习理解过程中的行动优先 行动导向学习要求将行动与认知结合在一起,通过“做”学习。学习是一个行动过程,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做在学习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中心 行动导向教学将学习者看做积极的行动者,提倡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控制,教师转变为咨询者。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大的决策和行动空间,以使其有更好的发展可能。

完整性学习 学习任务应尽可能完整,所反映的职业工作过程应该清晰透明。将传统劳动组织中相分离的计划、实施与检查工作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学习中包含计划、实施、评价等步骤的完整职业工作过程。

作品指向 学习过程中制作具有使用价值的行动成果——作品,可以是具体的物质产品,如加工实际的零件、制作简单消费产品,也可以是抽象的,如市场调研报告、工作方案等等。有价值的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行动导向教学在德国流行多年,特别是最近三十多年来随着德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其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大量的研究也证明了行动导向教学的效果。

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

(一)课程教学目标制定

课程教学团队和企业一线专家针对数控机床制造厂以及数控机床使用企业中的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岗位进行了调研分析,并结合数控机床维修工国家职业资格考核标准,明确了《数控机床机械部件装调与维修》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个方面:知识目标为数控机床机械构造及工作原理,数控机床机械图纸的读图及主要部件的安装、调试与维修,数控机床精度检验及验收,数控机床机械部件日常保养、维护;能力目标为阅读机械、电气系统图纸和中英文说明书及维修资料的能力,具备常用机床维修工具使用能力,具备主要机械部件的安装、调试及精度检验能力,具备典型机械故障分析与排除能力,具备对故障原因、维修过程进行总结的能力;素质目标为严谨、全面、高效、负责的职业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协调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及敬业精神,勤于思考、善于自学、勇于探索的良好作风。

(二)课程学习情境创设

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改革,首先要解决课程内容的取向和序化问题。课程组到数控机床制造厂家、数控机床应用企业进行广泛调研,收集了大量项目和案例,并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从中筛选出具有具体工作任务和完整工作过程的、适合于教学的项目作为教学载体,创设4个学习情境,精心设计了11个工作任务。

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将传统课程的每个知识点和能力点序化到一个个的工作任务当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知识进行了高度融合,使学生在“企业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较好地将企业的工作方法、工作要求、工作环境等要素融入教学全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二)课程教学实施

下面以学习情境3中任务1“数控车床刀架装调”这一工作任务为例来阐述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实施步骤。

咨询——本小组要做什么 教师下达工作任务,进行任务描述,让学生知道学习后的成效以及要达到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任务描述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实训室墙上的教学挂板,了解数控车床电动刀架的工作原理、组成结构、常用拆装工具的使用等知识。通过观看多媒体教学动画,可以获取刀架拆装工艺过程知识,同时,指导学生按照任务单的要求,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查阅学习资料,做好完成工作任务的准备,并形成“数控车床刀架功用”和“数控车床刀架结构分析”两种书面材料。

计划——考虑如何完成 将学生分组后,要求每一个学生以报告的形式制定刀架装调方案,内容包括数控车床刀架拆卸、装配顺序,数控车床刀架调整量的确定,拆装和调整工具选用,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等。此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不对学生的方案进行评价,只是对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和引导。在此阶段,学生应完成“数控车床刀架拆卸工艺过程卡”和“数控车床刀架装调工艺过程卡”两种书面材料撰写。

决策——确定实施办法和所需材料 每组学生将各自的计划通过讨论、交流、比较,最后形成一个合适的工作计划,确定分工合作,同时要求学生自己确定一个典型零件作为自己的测绘任务。

实施——完成任务 根据计划按步骤完成工作任务。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主要是营造学习氛围、组织和引导教学过程。教师对学生工作过程进行监控和必要的指导,并引导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要求学生对整个过程进行记录。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充当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给予学生具体的帮助。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工艺方法引导之外,还要注意加强心理引导和价值引导。在教学中,要激励学生大胆探索与尝试,培育学生勇于创新和善于合作的心理品质;注重引导学生在拆装过程中注意对拆装零件的保护、合理摆放及零部件的完整性恢复,让学生认识到,学生是在给设备用户进行拆装维修,损坏、漏装零件都要对用户进行赔偿,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质量意识。

检查评价——完成的情况如何 检查、评价要引导学生对刀架的拆卸、检查、安装和调整等工作按照标准规范进行,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记录,自觉保持安全作业并按照6S的要求进行工作。在评价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已达到的程度与水平,更要关注学生职业行动和职业能力的生成与变化。教师评价要加强对每个学习过程的考核,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每个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合理评价,学生的不足之处应及时指出并督促其改正,并对进步较大的学生给予鼓励。

(三)课程考核评价

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法,考核过程贯穿于整个学习任务的学习过程。本课程形成性评价重点关注以下方面:装调与维修流程合理,符合图样要求;能按操作规程操作,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能向小组成员介绍自己的工作方案、工作体会与改进设想;结合考勤情况、学习态度、典型部件装调任务考核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定等。本课程终结性评价重点考查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所具有的数控机床机械部件装调与维修的基本能力,主要采用笔试和大作业等形式,考核方式如表2所示。

行动导向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两个学年的实践,基于行动导向的《数控机床机械部件装调与维修》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变得积极、活跃,同时,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但存在以下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是行动导向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教学机智,需要大量的教学准备工作,涉及的学科知识面较广,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专业教师要不断丰富、更新自己的学科知识,将生产工艺经验与教材内容整合,重构原有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同时,教师还要对教学过程有较强的调控能力,对出现的种种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并且能灵活处理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

二是行动导向教学要求学校能提供足够的实训工位。目前相当一部分学校实训工位数量明显不足,有时十几名、甚至更多的学生只能使用一台设备,工位严重不足成为推行行动导向教学的“瓶颈”。

三是行动导向教学法适用于小班教育,但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大,班级人数较多,全面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法存在一定难度。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将使教学成本大大提高,这也是制约行动导向教学法全面推广的一个难点。

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和“行动性”,充分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发展方向。教学实践表明,行动导向教学在《数控机床机械部件装调与维修》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有力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探索、合作、创新能力,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4-57.

[2]郑惠虹.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化教学在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8(23):132-134.

[3]黄立新,张孝三,王建立.数控维修实训教学的优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4):39-40.

[4]代洪.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汽车电气系统检修”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职教通讯,2012(12):59-60.

[5]冯艳宏.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数控专业英语教学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2):97-98.

[6]徐朔.论“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和原则[J].职教论坛,2007(10):4-7.

[7]甄久军.基于项目化教学的《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改革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8):26-28.

篇3

关键词: 专业技能 技能抽查 技能水平

一、概述

专业技能水平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专业实训技能抽查,体现了职业教育思路上的重大转变:由简单地以就业为导向,转向以质量为导向、以实实在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为导向。

由于多年来高职院校对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学生实训质量缺乏监控监管,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职业院校迫切需要将学生专业技能抽查活动常规化管理,使专业技能抽查成为日常教学管理内容之一,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和能力通过技能抽查,提高技能水平,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公平性。

由于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我院从2013年开始进行学生专业技能抽查活动,经过近三年对我院“钳工实训”、“普通车床加工实训”、“数控车加工实训”、“数控铣加工实训”、“模具拆装实训”、“汽车发动机拆装”等实训课程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抽查,对抽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并及时和任课老师、专业团队进行汇报,让他们掌握学生专业实训真实情况。

二、提高实训教师的教学水平

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技能抽查既是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更是了解实训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先生”。要想让每个学生顺利通过技能抽查检测,实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严格要求学生,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并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因材施教,对技能掌握不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一对一、手把手的方法辅导。

2.让学生快乐实训,实训教师要注意教学艺术,除了传授给学生技能操作诀窍和要领,还要激发学生技能训练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发挥潜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训练,快乐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3.实训教师要及时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实训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根据企业新需求提升技能水平,积极参加各种专业教师培训和研讨活动,听行业专家讲座,到企业顶岗挂职等,提升实训教师教学水平及动手操作技能,做到“授人以渔”。

实训教师的任务是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理论,并从实践中发展理论。我院近几年不仅培养一部分专任技能型教师作为“双师型”教师,还聘用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学生实训教学中。

三、引导人才培养方向,促进实训教学方法改革

进行学生专业技能抽查活动的出发点是引导学院各专业团队更重视学生技能训练,提高所有学生技能水平。如果在教学方法上仍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实践实训实践所占比例较小,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不仅没有感受到专业技能的特色,也不能培养出高技能人才。

我院通过学生专业技能抽查,促进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建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教特色,形成“以查促改”的局面。

1.增加专业实训教学的课时,改革实训教学模式。

由于我院学生普遍对理论知识学习兴趣不高,自我管理意识相对较浅薄。因此学院大多专业采用增加实训教学课时的方法,增加学生实训学习时间。与枯燥专业理论学习相比较,专业实训课更生动、形象、客观,不仅对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有好处,还能帮助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兴趣。在实训教学中帮助学生从养成学习习惯开始,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最终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探索。因此增加实训教学课时对我院学生实训技能提高有很大好处。

2.建立“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院加强实现理实一体硬环境建设,满足“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教学硬件环境需要,同时提升软环境建设,改进实训教学方法,引入典型工作任务,重新创设学习情境,创建真实或仿真的职业岗位教学环境,通过企业典型项目任务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素养,实现实训课程与工作岗位的对接。

3.建立科学的实训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效益关系密不可分。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实训实效性的关键。实训教师运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等方法,采用“教”“训”合一、模拟工厂、小组抢答、网上模拟攒机、小组竞赛等手段,将学生置身于动态学习环境中。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让学生“真刀实枪”地演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总结

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抽查活动,提高实训教师教学水平;促进实训教学方法改革,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培养出面向生产、面向一线的富有技能水平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篇4

【关键词】“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 综合实训项目 设计 实施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

0030-02

一、设计“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综合实训项目的必要性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综合实

训是指学生在学完相应的专业基础课程,掌握了一种或多种专业技能后,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综合性实践教学过程,包括模具结构的设计、模具零部件图的绘制、成形零部件的加工、模具的装配、试模及实际应用等一系列工作流程和内容。学生需要完成从图纸绘制到零件加工的模具设计与制造全过程。

由于受教学体系和实验手段限制,目前“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形式单一,学生在学完课程后大多只能进行冲压模具拆装和模具冲裁综合性实验两个基本型实验,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实践认识,实践效果不够理想。主要表现在:学生动手能力欠佳,缺乏自主创新实验,对于细节知识很难理解,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进行模具创新设计也就无从谈起。为此,有必要开发一个综合性的实训项目,不断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模具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具有重大意义。

二、“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综合实训项目设计原则

(一)项目设计突出应用性,体现创新性。冲压模具技术不仅在模具设计、技术研究和加工制造中大量使用CAD、CAM等技术软件,而且在包括CAE分析软件和快速成型等技术在内的应用和开发方面也有许多新的发展,教师必须克服机械式的验证实验模式,除基础实验外,应结合新技术开发一些更具特色和实际应用价值的综合实训。

(二)项目设计源于科研项目。教师的科研项目成果经过适应化处理,可以开发出应用性和实用性强的实训项目,在减少经费开支的条件下,增强自主创新实验力度,创造性地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另外,可以将科研课题融入教学活动中,增强实验教学的灵活性,使学生有更大的独立思考和自主设计空间,开拓学生的思维,把实验当做一种开发过程来完成,使学生对模具技术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三)项目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训项目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训练模式,由学生作为项目的实施者,指导教师只是起监督和指导作用,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软、硬件资源,查阅文献资料,总结分析,亲自设计模具方案,进行模拟分析,处理和分析相关数据,优化参数,并进行加工、装配、实验;教师及时解答实训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督促学生完成实训任务,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参与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实用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奠定基础。

三、“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综合实训项目任务内容

从“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的实际教学内容出发,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将实训项目内容分解成以下几个部分:

(一)查阅项目文献资料。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熟悉课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成形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特别是成形工艺的原理、特点和应用情况。学生通过文献查阅掌握文献查阅的方法,培养知识总结能力。

(二)成形工艺分析。基于对文献资料的分析、总结,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成形工艺进行分析,确定具体成形方法和成形步骤,确定总体设计方案,采用最简单、最经济的成形工艺获取最好的产品。学生通过工艺分析掌握模具材料、成形工艺、模具设计等知识,培养分析能力。

(三)模具设计分析。基于成形工艺分析结果,设计合理的模具装配图和全套零件图,让学生掌握CAXA、Pre/E、AutoCAD、UG、SolidWorks等绘图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及零件图的绘制标准、装配图表达、模具结构表达,培养学生的模具设计创新能力。

(四)模具参数优化。根据设计的模具参数,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对成形工艺过程进行模拟,并提取相关的模拟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结果对相应的模具参数进行优化。学生通过模具参数优化熟悉有限元的相关知识、有限元软件的具体操作方法,培养对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

(五)模具制造。根据优化后的设计图纸,分析加工工艺,编制零件加工工艺卡片,然后利用实验室现有的车床、铣床、钻床等各种机械设备,对各个零部件进行加工制造,最后将加工好的零部件进行装配调试。学生通过加工实践,掌握模具制造工艺、机械加工的知识、机床的操作方法,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六)冲压成形工艺实验。将调试好的模具安装到相应的成形设备上,完成不同参数的冲压成形工艺实验,对成形产品进行质量和强度分析等,并对总体设计方案进行改进。学生通过实验掌握成形工艺、成形设备的使用方法,了解和熟悉产品的质量和强度评价分析方法,提高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七)项目成果。实训结束后,学生要对项目进行总结,提交模具设计全套图纸(二维图和三维图)与设计说明书、实训总结、其他的过程资料(包括图片、文字、影像)等项目成果,培养和提高材料撰写和总结能力。

篇5

关键词:数控机床;维护保养

一、数控机床维护保养工作的基本条件

(一)人员条件 。数控机床维护维修工作的快速性、优质性关键取决于维修人员的素质条件。因为数控机床是机械、电、液压高度结合的产品,因此要求数控机床的维护维修人员要掌握有关数控机床的各学科知识,如计算机技术、模拟与数字电路技术、自动控制与拖动理论、控制技术、加工工艺以及机械传动技术,当然还包括基本数控知识灯。 要做好老带新的传帮带工作,让新员工向有经验的操作、维修人员学习,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掌握科学的方法,学习并掌握各种常用的仪器、仪表和工具。

(二)物质条件。首先是准备好必要的维护维修工具。包括基本拆装工具、起重工具、运输工具、测量工具、仪表和专用的维修软件,要有完整的数控机床技术图样和资料;数控机床使用、维修技术资料档案。此外,还要准备好易损的数控机床备件以及维护保养用的油液与工具。

(三)关于预防性维护。预防性维护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故障率,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下列几方面的工作:要分配专门的操作人员、工艺人员和维修人员,所有人员都要不断地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技术水平;建档针对每台车床的具体性能和加工对象制定操作规章,建立工作与维修档案,要经常检查、总结、改进;建立日常维护保养计划,保养内容包括坐标轴传动系统的、磨损情况,主轴等,油、水、气路,各项温度控制,平衡系统,冷却系统,传动带的松紧,继电器、接触器触头清洁,各插头、接线端是否松动,电气柜通风状况等等,及各功能部件和元件的保养周期。

二、数控机床维护保养工作内容

数控机床具有集机、电、液为一体的自动化机床,经各部分的执行功能最后共同完成机械执行机构的移动、转动、夹紧、松开、变速和换刀等各种动作,可见做好数控机床的日常维护保养将直接影响机床性能。数控机床日常维护主要包括机床本体、主轴部件、滚珠丝杠螺母副、导轨副、电气控制系统、数控系统等维护。

(一)外观保养。(1)保持工作范围的清洁,使机床周围保持干燥,关保持工作区域照明良好。(2)保持机床清洁,每天开机前在实训教师指导下对各运动副加油,并使机床空运转三分钟后,按说明调整机床。并检查机床各部件手柄是否正常位置。(3)导筒上的齿条,务必经常保持干净。

(二)日常保养项目与内容、周期

篇6

关键词:模具教学;培养思路;可行性方案

一、前言

模具是现代工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工艺装备,应用于现代生产的各个行业,而模具制造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各类工业产品在现代模具的高速复制过程中,已达到了超大、超薄、超精、超复杂的水平。中国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模具设计人才奇缺是严重制约我国模具行业高速发展的瓶颈。

对具备综合知识、全面技能的模具人才的培养,是摆在当今各大专院校面前的重大课题。目前模具专业已表现出难教、难学、难懂的状况,分析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1、各大专院校及中职、中技学校,在没有充分了解当今模具技术状态的情况下,盲目开设此专业。

2、由于模具技术的不断改进,目前绝大多数模具专业教材脱离现代模具设计与制造的技术现状,各种教材相互摘抄,它给学习者带来的只是陈旧的设计与制造理念。

3、许多院校,由于机制原因,师资没有机会去企业接受现代模具的新技术和新概念,只是机械专业的一般教师,他们没有见过模具从产品分析到设计制作的全部过程,对模具的了解只停留在书本上,根本无法将现代技术转化成教学资源。

综合以上所述,制定出一套适合于现代化模具设计与模具制造技术的教学方案,将决定我们培养出什么样的模具专业的学生。

下面提出培养真正的中技与高技模具人才的思路。

二、知识结构

(一)文化基础教育。培养学生自修及适应社会基本能力(以第一学年为主),我们培养中技和高技模具人才,应定为在模具企业的预备人才。

1、基本的文化素质教育、逻辑思维能力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吃苦耐劳教育,使他们先具备良好的人品,这是他们将来要进入企业的第一要素,也是对人生发展最主要的因素;2、英语,包括专业英语、计算机英语;3、体育;4、美术(以素描及造型为主,为产品设计打基础);5、计算机。

(二)基础理论。首先普通模具概论并通过实验室各类模具的基本讲解,从感性上认识各类模具及模具的生产过程,对模具的产品,设计制造成型的过程了解,并导向出学习各类课程的必须性。可设置如下课程:

1、模具概论,模具结构;2、模具设计与制造基本数学;3、机械制图;4、材料与热处理;5、金属切削;6、公差配合与测量;7、机械常识;8、机械制造工艺。

(三)基本技能(制造方向),以实训为主。

1、理论部分

①模具基本结构:掌握一般模具(五金模具和注塑模具)的基本结构;②模具制图与识图:看懂模具结构图、零件图、产品图及技术规范;③电脑绘图:CAD绘工程图;④模具制造工艺学:各类加工工艺。

2、模具钳工实训部分:

①掌握修配与装配模具零件、开入水口、飞模、开排气槽、配凸凹冲模、配压边圈、配侧刃、装送料机构等。②加工电极及圆形模具配件,如冲头、压料板、退料板、模柄、冲套等。③学会开框、配行位、开斜导柱孔、开水口、开唧咀孔、配锁紧块、开水道、配顶针及顶针板等。④磨平面、内曲面、外曲面及零件的热处理。⑤线切割:YH、AUTOP加工软件、机床操作、掌握线割间隙及装夹校正、穿丝、紧丝等。⑥电火花:掌握放电参数的运用,学会看放电加工图,学会校铜公、装夹及设置加工工序等。⑦CNC加工:对各类型腔、型芯、凹凸模的CNC数控加工工艺规范。⑧制模综合实训:按工程图装配所有的零件、试模、修模、调试后出产品。

三、实验室配置

模具教学是很难用语言表达的一门学科,它必须按照先有感知再有认知的教学规律采取形象化教学法才能轻松完成教学。实验室配置方案分为:

1、原料展示柜:通过各种原料的展示,有形的反映各种材料的性能和特点。

2、产品展示柜:各类塑件和五金件,可让老师针对实物讲解产品与模具的关系。

3、耐高温彩色透明模具展示柜:用于课堂理论教学讲解,并配有相应的课件及动画,还可以在成型机上进行演示,并加工出产品,生动、活泼,学生易理解。

4、铝合金拆装模具展示柜:学生进行装配练习的专用模具,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并配有挂图,供学生按图装配。

5、微型成型设备:可在课堂上直接使用,可以快速装上各类模具进行成型演示,可看清楚进胶和成型的全部过程。

6、工厂旧模具展示:工厂旧模经修复后价格较便宜,特别适合教学,因为它经过多次修改后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这些修造之处正是我们对模具分析的实际依据,将大大启发学生的思考。

四、实训车间配置 (按80人2个班配置)

1、车间应有300至500平米左右。

2、钳工区:40工位,4台台钻,并用作模具装配。

3、铣工区:普通铣床是模具加工最重要的设备,模具的70%的工作量是在该设备上完成的。该设备配有数显机构,对模具制造工艺有飞跃的改进,并保证加工精度配置数量应在4台左右。

4、车工区:普通车床,用量较少,可少配置,2台即可。

5、磨工区:配置2台手动磨床(也可用于钳工磨料),该机床也是模具专用机床,再配置砂轮修整器,可完成模具多方面加工。

6、电加工区:线切割机、火花成型机,分别为各类模具进行凸凹模及型腔的加工。配置1至2台为宜。

7、数控加工区:配置数铣1至2台,数车1至2台,以供型芯和型腔的CNC加工。

8、工刀具及机床附件有完整的清单。

以上是实训车间的基本配置

五、CAD/CAM实训室

1、电脑配置40台;2、多媒体教学设施1套;3、光盘、教材、动画、挂图等配置。

六、师资培训

1、包含专业知识培训和教学流程培训。

2、培训内容包括:产品分析模具设计UG、Pro/E软件应用工艺制造实际动手制造一套模具普加工CNC加工电加工模具零件制造模具组装试模修模改模出产品参观大型模具企业模具成本预算企业管理综合总结1套自制模具及产品成果。

七、结束语

目前模具专业在全国作为热门专业,已形成遍地开花,但要教得好,还需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形成校企结合,尽快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转换成教学资源,采用形象教学法、复式教学法,横向交流教学法,尽快为我国模具工业培养出货真价实的预备人才。我们虽然不能培养出有高超技能的、企业拿来就用的人才,但我们完全可以培养出有素养、有职业道德、能在现有的技能平台上快速发展的优秀人才,并为完善模具专业教学而做出一份努力!(作者单位:常州冶金技师学院机电工程系)

参考文献:

[1]《模具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杜文宁主编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篇7

关键词:金属切削机床;高职学生;教学方法;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2

金属切削机床是机械类学生学习机械制造专业知识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在其教学体系中通常被划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独立环节进行,其中理论教学常以机床概论和机床设计作为讲授内容,实践教学常以实训操作和维修改造作为训练内容。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时,常会感到枯燥乏味、抽象难懂,为帮助学生理解,老师们在授课时,常常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图片或视频动画,该方法能使学生迅速对机床形成感性认识,但是学习效果不够持久,也容易使老师疏于对知识点的讲解,学生也往往缺乏思考。在实践教学中,一部分老师也往往只注重机床的操作,通常情况下,老师事先做一个示范,然后下发加工任务给学生,让学生模仿着做,这种师徒式的传教方法,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意识锻炼。有鉴于此,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金属切削机床课程应以实践锻炼为主、理论指导为辅作为授课思想,找到教与学的结合点。对此门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我们有一些新思路与新探索,并对授课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系统化的教学方法。

一、对该门课程性质的理解与分析

(一)对课程性质的理解。金属切削机床是机械类专业研究机械制造设备的主干专业课,以机床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机床传动原理、传动系统、典型结构、调整计算、机床附件及使用的有关问题[1]。在高职教学中,通常以机床概论作为主要讲授内容,淡化机床设计知识的讲解。授课时,重点讲授机床的传动系统和主要部件结构,同时向学生交代清楚机床选用的基本原则,加工范围及精度等级,调整计算,与其他工艺装备或刀具的连接关系,简单的故障排除等知识。该课程作为机械加工工艺课程和生产实习的先修课程,也可与金属切削刀具、机床夹具设计与应用作为平行课程开设。

(二)对课程学习对象的分析。在高职院校中,受生源结构的影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入学成绩低、基础差、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上进心和求知欲,厌学、偏科现象严重等问题[2]。因此,学习该课程时,学生应该具备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基础课程知识。在机床课的教学中,要根据课程学习的需要,帮助学生复习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教学方法的新思路与新探索

(一)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是指学生在一次课中按规定时间完成老师规定的学习任务,并进行考核;该方法主要是针对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即没有看书的习惯)的情况而设计的。

1、找出传动链条的首末端件(主轴――刀架),并说明传动链条的性质(内联系传动链)以及首末端件应满足的运动关系。

2、写出传动路线,或运动平衡式。

3、指出传动挂轮、进给箱中3个内齿式离合器的作用,并思考其操作方法。

4、如何实现大导程和精密螺纹的车削?说明其调整措施或写出一条传动路线。

5、如何实现左右螺纹的车削和多线螺纹的车削?并说明理由。

教师为上述5个任务分别设置完成时限,每个任务一般在10分钟左右,待学生完成后,用5至10分钟要学生讲述分析过程及结论,接下来老师讲评15分钟左右,剩下的时间里再让学生交换彼此的任务,并进行互评互学,到下一次课老师再进行提问。这样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产生紧迫感和完成任务的责任感。

(二)实践推动法。实践推动是指在实验或实训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机床实验的传统教学方法通常是:一是老师预先编制实验指导书,方便学生预习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器材或设备,然后进入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二是从安全的角度考虑,老师只进行实验演示,然后随机挑选一名同学操作实验或实验的某个步骤,以验证该实验操作规程的合理性或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因此学生缺乏自己准备实验器材的过程。

采用实践推动法,对于CA6140型卧式车床的结构认识实验的具体做法是:实验时,打开主轴箱盖后,让学生对照CA6140的主运动传动系统图,理清运动传递关系,找出主轴变速、换向操纵机构,主轴部件的支撑形式和受力情况,分析双向多片式摩擦离合器、制动器和内齿式离合器的工作原理。该实验通常为2学时,在老师不讲解的情况下,同学们往往很茫然,无从下手、不知道该做什么,实验进行过程中,老师要及时给予提示和引导。比如说,车床主要组成部件由主轴箱、进给箱、溜板箱、床身等这些外部构件或组件构成,内部结构是怎样的?通过设定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去思考,再让学生自己动手转动机床的操纵手柄,观察内部构件或组件的运动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也可让学生拆装某一部件进行实验,并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三)角色互换法。角色互换是指老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即让学生当老师,让老师做学生。

教师根据授课情况,可以在教学计划中,自行挑选一节课的内容,提前告诉学生,给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让他们书写一份自己满意的教案,交给老师批改。教师从中挑选1到3份较精彩的教案给予讲评,并由该学生来讲授这一次课,老师坐在台下聆听。

可以把X6132A万能升降台铣床的传动系统或M1432A万能外圆磨床的传动系统作为角色互换法的授课内容,让学生精心准备后,并鼓励他们上讲台,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同时,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换位思考,如何去讲好一堂课,如何去学好一堂课。

(四)归纳总结法。归纳总结是一种惯用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对知识点、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等进行归纳和总结。例如:数控机床与普通机床加工零件的区别,在于数控机床是按照程序自动加工零件,而普通机床由工人手工操作来加工零件。在数控机床上只要改变控制机床动作的程序,就可以达到加工不同零件的目的[3]。前者自动化程度高,具有柔性[4]加工特点,能够实现较复杂曲面零件的加工,生产效率也较高,通常还具有误差补偿功能,以提高零件加工的精度;而后者自动化程度低,但通用性好,常用于单件小批量的简单零件加工,生产成本低。

三、教学效果分析

(一)考试成绩。我们运用以上方法,对该门课程进行了两年的教学实践,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对某职业院校2008级和2009级机械类专业学生学习金属切削机床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并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对比得出:两个年级及格率的变化并不太大(均保持在90%以上),但是平均分和最高分的变化较大,在学生学习基础相当的情况下,2009级比2008级的平均分分别提高了14.2%、5.9%、5.8%、4.6%,说明2009级学生比2008级在学习金属切削机床课程时,保证及格率的前提下,整体学习水平有所提高,而且优秀率(分数大于或等于90分以上人数占班级总人数的比例)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分别提高了16.36%、5.97%、11.54%、14.25%。

(二)学习态度。在与往届的高职学生进行对比时,以往的学生只要老师上课不考勤、不点名,就会有旷课的现象,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究其原因,往往是因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学习压力。在上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得到落实后,学生旷课、迟到、早退的现象几乎为零,课堂气氛活跃,并积极主动地与老师探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

(三)对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影响。机械制造是由若干课程组成的一个大专业,除金属切削机床外,还有金属切削刀具、机械加工工艺等专业技术课程,高职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时,与金属切削机床的学习有相同之处。因此,在其他专业课程授课时,我们也做了这样的尝试,结果表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均有加强,学习更有自信心、紧迫感和责任感,学生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体会到了专业课程学习的乐趣;而老师变为教学活动的客体,充当陪伴者和评论员的角色,帮助学生理清学习脉络。总之,教师在高职教学活动中,应根据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找到教与学的结合点才是关键。

参考文献:

[1]赵晶文.金属切削机床[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06).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分层次;实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双闭环控制

作者简介:鲍风雨(1964-),男,满族,山东黄县人,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区域职业教育;王启龙(1984-),男,辽宁沈阳人,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 “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双闭环控制’原理的中等职业学校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编号:FFB090597),主持人:鲍风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0-0067-03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处于特定的历史阶段,目前职业院校生源来源广泛、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自觉性等方面均差强人意。2006年,总理在永川市调研时曾提出,“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各个方面,面向各个阶层,面向人人的”。对于广大基层的职业教育工作者们而言,如何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兴趣,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自信心,获取成功的勇气和动力,成为职业院校教师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分层次教学与评价模式的实施能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一、基于控制论原理,构建“双闭环控制”教学质量保障框架

控制论的研究表明,无论自动机器,还是神经系统、生命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撇开各自的质态特点,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自动控制系统(如图1)。

由图1可以看出:双闭环控制系统有两个串接工作的控制器,两个检测器和两个控制阀构成主副(即内环、外环)两个回路,控制阀具有设定作用。由于副回路(内环)的存在,对进入回路信号的干扰有超前控制的作用,因而减少了对控制器发出的信号的干扰。该系统是通过设置副变量来提高对主变量的控制,系统对负荷改变时有一定的自动适应能力,是一种动态系统。

“双闭环控制”系统是闭环控制系统的一种,由设定、控制、执行、检测和校正等几个环节组成。主要应用于控制参数相互关联的过程,适用于干扰激烈反应比较大和纯时延较大的过程。职业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的控制与管理同“双闭环控制”系统的运行机制十分相似。通过闭环控制系统反馈原理的运用和因此而产生的自检功能的实现,促进职业院校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自我完善,提高教学质量保障的功能。

借鉴“双闭环”控制原理,职业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也可以是一个具有内环反馈与监控和外环反馈与评价的闭合回路(如图2)。

在图2中,以学校教学系统的行政组织为控制点,分别担当不同的角色:教育研究部门是设定环节,教学管理部门是控制器。由教务处、教学系部、教师、学生、毕业生、家长、企业社会、就业质量评价部门组成主回路。在主回路中,就业质量评价部门是检测器,负责收集毕业生、家长、企业、社会的信息,这些信息将影响和导致设定信号的变化。主回路是定值控制即周期控制,包括设定专业教学方案、教学原则、教学目标等教学文件,根据教学执行过程中各种信号的传送(反馈)进行调整,重新设定教学文件;由教务处、系部、教师、学生和教学质量评价部门组成副回路,教学质量评价部门也是检测器,负责收集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教学实施结果与教学文件设定的偏差,起到尽量减少对主回路干扰的作用。副回路是随动控制,既根据主回路确定的教学文件来组织并保障实施。

“双闭环控制”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也有六个关键环节:设定、控制、执行、对象、反馈和校正。当设定信号进入“双闭环控制”系统中,在常态教学环境下,内环(副回路)和外环(主回路)将依据自身性质调整设定信号,解决了在教学过程和教学输出中产生的偏差,实现了对教育教学质量的动态管理,全面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

二、目前职业院校实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通过对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实地调研,我们发现,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标准制定、实训教学资源以及师资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使得实训教学环节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学生来源特殊性与课程标准固定性面临冲突,难以“因材施教”

一般说来,选择职业院校的学生往往学业成绩一般,家庭经济困难,自律性较差等等,加上毕业学校的层次和类型各异,使得学生的学业水平和能力千差万别。而作为实施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往往是目标单一而相对固定的,似乎只关注学生全体的“面”,忽视了部分群体的“点”,从而造成实训教学在强调学生具备能力要整齐划一的同时,忽略了能力突出的学生对较高层次的学习需求,也挫伤了那些能力稍弱的学生的成功欲望。

(二)技能训练广泛性与实训资源有限性存在矛盾,无法“面面俱到”

现代工作世界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要求日趋复杂,越来越强调综合性的、全方位的职业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技能,熟悉多种品牌、多种型号的工具和设备,以完成各层次、各类别的任务。但是,目前多数职业院校实训设备往往是由省或市级政府统一采购,品牌集中、功能单一、类型不全、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学生全方位的技能训练。

(三)培养目标层次性与师资能力失调性形成比对,造成“供不应求”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和生源的特殊性使得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更要强调“区别对待,差异培养”,也就要求职业院校教师的具有理论与实践相对均衡的能力结构,“双师型”即为这一要求的表现之一。但是目前职业院校师资来源十分复杂、能力结构和水平层次不齐、培训和进修渠道不畅等问题始终存在,造成教师实践操作能力普遍偏弱,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三、推行分层次实训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及质量管理机制。实训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执行”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初步认识工作世界、掌握职业知识、学习操作技能、获得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更为重要的是,实训教学让那些在应试教育环境里丧失信心的、不擅长学习学科知识、不善于逻辑思维的学生,找到了发挥自己形象思维和动手能力的用武之地,重新树立成功的信心。面对目前生源学业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如何发挥实训教学在提高学生技能学习和树立自信等方面的功效,从而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摆在了每一名实训教师面前。

由对上述问题的总结与分析可知,必须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考核评价方式上有所转变。为此,学校积极探索并广泛推行分层次实训教学与评价模式,通过对实训教学内容、考核与评价的细化分层、配备品牌多样、功能全面、种类齐全的实训设备、鼓励教师主持实验实训室的二次开发等途径,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重新树立自信心,燃起了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寻找到了获取成功的勇气和动力。

(一)细化实训教学内容,分层次进行考核与评价,树立“人人成功”的教学理念

学校探索将实训教学内容细化,考核与评价进行分层,即在所有学生均有能力完成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实施个性化的课程标准。首先,把实训教学的内容分为若干个项目,依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要求的顺序将每个项目分成项目层级,以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的形式下达给学生的任务。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所有学生必须完成基础级别的项目,才可以逐级进入高一级别的项目学习,直至完成最高课程标准要求的项目。以机械加工实训为例,教学项目先是以生产工序进行横向分层,然后在加工难度上进行纵向分层,学生必须完成所有工序的基础项目后,才能进入某一道工序的较高难度的学习项目学习(如图3)。

在考核与评价阶段,基础项目是合格标准,学生完成了基础项目即意味着考核合格,对于那些做完基础项目、进入更高层级项目学习的学生,其考核标准也并不分为“良好”和“优秀”等,在成绩登记中只标明“在完成(基础/提高/优秀)级别**项目学习中‘合格’”,既将学生的学业成绩清晰地区分开来,又使完成高层级项目学习的学生获得了成就感,同时避免了完成基础项目学生的自卑感。学校在电工技术等多个专业的实训教学中同时开展了分层次教学与评价。

通过细化实训教学内容,分层次进行考核与评价,所有的学生均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成功体验,同时满足了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扩大实训设备种类,丰富实训教学资源,为分层次教学提供保证

为了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完成不同等级的实习项目,同时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掌握职业技能,熟悉多种品牌、多种型号的工具和设备,学校探索出了一套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思路和办法,即在设备采购的过程中,不单纯地追求某种设备的数量,而是尽可量地使设备在保证真实的生产的情况下,品牌更多、功能更多、类型更多。

以机械加工实训中心的数控机床为例,其操作系统就有德国的海德汉、西门子、日本的发那科、国内的广州数控、华中数控和沈阳高精等多家产品。再比如控制气动实训室的PLC控制生产线实训系统,包含自动上料、传输检测、真空分拣、颜色分拣、位置调整、配件供给和装配下料等模块,各模块选用的气缸和可编程控制器品牌就包括了德国西门子、费斯托、日本三菱、欧姆龙、SMC、神视、英国诺冠、国产的气力可,EMC等十余个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品牌的不同型号的产品。实训设备的种类、品牌、型号的多样化,使学生尽可能多地熟悉设备的品牌和型号,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帮助学生形成初期职业能力意义重大。

(三)二次开发实训室,强化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分层次教学效果

首先,学校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在校内实训室进行二次开发的过程中接受专业实践的锻炼,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校内实训室二次开发指在校内实训室建设的过程不再以单纯购买教学用模拟机为主,而是通过购买企业生产性设备零部件,由教师主持或重点参与来组装或改造成适合教学的“真”设备,给学生以真实的工作体验。既提高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又促进了教师加深和拓展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以我校自主研发的数控车床仿真实训系统为例,该系统采用广州数控218TB操作系统,并以实物介入的形式配置了真实的机床系统面板和操作面板,可完成数控编程、零件加工等所有操作,学生操作时的感觉与真实的数控机床十分相似,与其它数控仿真软件教学相比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此外,机床拆装、电梯维护、地铁模拟驾驶等实训系统也采取了这种建设方式。同时,每一名理论课教师都依据各自专业的岗位技能分工担任相应实训室的实验员,负责管理实训室并指导其他教师准备和开展实验。这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动手能力的提高,也使实训室成为提高广大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摇篮。

其次,通过引进企业一线高技能人才和实施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提升教师“双师”素质,打造“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师队伍。一方面,学校从相关企业将高技能复合型精英请进来,对其进行教学基本能力的训练,培养“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师。另一方面,根据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规定,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还鼓励教师以脱产、半脱产形式到企业挂职顶岗锻炼,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积极进行技术方面的开发与服务,积累教学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养成“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能力。

再次,通过加强职教集团建设,加强教师和企业界及其他职业院校间的联系,为教师跟踪企业一线生产技术提供了优越条件,促进教师实践教学技能与企业生产实际对接。

参考文献:

[1]鲍风雨,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理论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鲍风雨,王启龙.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创新——以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职教集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02).

[3]鲍风雨,栾燕.基于“双闭环控制”原理的中等职业学校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J].现代教育管理,2011(06).

[4]鲍风雨,杨科举.议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5).

[5]鲍风雨,孙秀延,王启龙.“双闭环控制”质量保障体系下德育工作创新[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1(06).

篇9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项目 教学设计

2007年,浙江省教育行政部门启动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数控加工作为第一批实施新课改的专业,实施以“项目教学”为特征的新课程改革。2009年,作为本专业新课改核心课程之一的《数控加工机械基础》教材出版;2011年,在广泛听取中职学校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课改小组对该教材作了较大修改,出版发行第二版。笔者作为教材(第二版)的执行主编,下面针对新教材谈几点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特点及不足

1.设置教学项目

教材整合了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零件和传动、液压与气压传动等相关知识,以“教学项目”为主线,设置了“常用金属材料”“常见热处理”“机械传动装置及零部件”和“液压与气压传动装置”四个项目,每个项目设置了若干个课题,每个课题又分为若干个任务,每个任务以应用实例为先导,配置了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图片,并对知识进行了梳理,条理清晰、通俗易懂。

同时,考虑到学生拓宽就业面和继续学习的需求,第二版教材扩充了“轮系”的相关知识,新增了“平面四杆机构”课题作为选学内容。

2.设备与内容结合

区别于同类型教材,本教材较紧密地将数控专业设备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如在绪论中,有别于其他同类教材,将数控车床结构作为“认识机械”的设备;在学习“认识齿轮传动”任务时,以“数控机床分段无级调速装置”为例进行学习。

3.教材编写的不足

教材以教学项目为主线进行编写。但是,由于是第一次进行项目教学改革,教材没有充分体现操作性强的项目化教学特点,这就使得教师无从下手。

二、师生教学理念的转变

不少教师反映,教材内容太浅,大多是“是什么、怎么做”的学习,鲜有“为什么”的理论学习。笔者认为,本课程学习对象定位为初中起点中职数控加工专业三年制学生,学生以就业为基本目标,教学中应突出对学生技能和核心能力的培养。这个“最低目标”并不低,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均应转变理念和方法。

1.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新教材的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是教师要领会项目教学的实质,即以学生学习为主,将一个相对独立的子项目(课题或更小的任务)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二是将知识点与技能和能力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设计;三是要精心组织课堂,驾驭能力要强;四是创新评价方式。

2.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是实施新课改的重要目的之一。项目教学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收集信息,设计学习方案,实施项目及评价学习,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因此,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三、教学组织与实施实例

即使是本课程的课改新教材,从出版那一刻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滞后于教学的实际,教师应在教学中贯彻新理念,以新教材为基础又不拘泥于教材。下面笔者通过在教学中的一些实例,对本教材的教学项目实施提供几点参考。

1.金属材料项目的教学

“金属材料教学项目”往往被认为是最枯燥的教学内容,不易开展项目教学。新的课程大纲将本项目定位于“在了解材料力学性能的基础上,掌握材料分类、牌号、性能及选用”。加之数控专业新生大多已在入学初进行过钳工实训,据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教学任务结合教材进行教学设计。

任务一:学生参观、调查。

教师设计相关表格和问题,明确调查任务,学生分组由组长带领,组内同学分工带着任务进行调查。

(1)参观学校机械实训工厂,询问实训同学并收集加工原料、刀具、量具以及诸如螺母、轴承、键、齿轮及机床材料等碳钢、合金钢、铸铁的基础知识,观察钢和铸铁的切屑的不同之处等。

(2)业余时间收集学校、家庭生活设施等方面的金属材料、用途(也可以是非金属材料)。如各种水龙头、门窗、电线、炒菜锅、菜刀、快餐盘、自行车零件等制造材料。

任务二:应用能力锻炼为主的教学。

教师在讲授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牌号识读基本知识后,由学生识读同一类材料的其他牌号,举一反三。但教学重点是材料性能、牌号与用途的统一掌握。教师要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如:自行车上的螺母与机床螺母材料如何选择,为什么?丝锥为什么容易断在孔里?车削加工45号碳钢和加工合金调质钢选用的刀具为什么不一样?教师要精选一些典型的材料应用题目让学生进行连线填空,强化材料选用知识。

任务三:学生探究,表达认识。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学生调查的第一手材料常常是零散的,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也有差异,但每个、每组学生观点的磨合使得“真理”逐步显现。教师要善于引导更多的学生发表“高见”,不管说的是否正确、完整,都要表扬学生,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通过一定时期的锻炼,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2.认识主轴零部件项目的教学

中职学生大多是从形象思维走向抽象思维的。因此,在项目教学中采用“先入为主”的方式往往效果较好。以“认识滚动轴承”为例,谈谈教学项目设计。

任务一:“玩”轴承、看代号。

每个学习小组得到若干个不同类型、不同内外径的轴承,先让学生抢着“玩”,以兴趣为“诱饵”,满足其好奇心。“新鲜”一阵后,学生对轴承的结构有了直观的认识,再观察轴承外圈上的代号钢印,记录在教师设计的表格中。

任务二:信息处理能力的锻炼。

课堂是培养和锻炼学生核心能力的场所之一,自我学习和信息处理能力是其中两个方面。学生自我学习教材中关于轴承代号相关知识后,教师提供常用轴承类型、基本代号表等知识,要求每个学习小组根据轴承实物,查找轴承类型名称、内径尺寸,并展示学习成果。

任务三(可选):轴承装卸。

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还可以提供学生对轴承进行装配、拆卸和、密封的训练。也可以在学习轴的结构后,与平键装拆一并训练。

3.齿轮传动项目的教学

齿轮及轮系传动是教材重点教学项目之一。此项目的教学可以模拟简单的齿轮制作和轮系设计来进行,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任务一:先讲授,后测量。

和上述两个项目不同的是,本项目拟采用教师先讲授,再进行齿轮尺寸、啮合实践。教师先讲授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下同)的主要尺寸、参数、尺寸计算公式和传动比概念,分组测量一些真实齿轮的一系列尺寸,计算齿轮模数并对照标准模数表,查找误差原因。这样,将测量技术也运用到了本课程的教学中,课程之间不再是“单打独斗”,确保知识点的融合。

任务二:先失败,后成功。

教师提供齿数、模数不相同的多个齿轮,学生将两个齿轮分别安装在两根轴上(将轴固定)对齿轮进行啮合传动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可大致学会装拆齿轮、平键的技术,对键的作用理解更加深刻)。当学生发现不是随便两个齿轮都可以装配在一起,也不是都能传动的时候,在失败感中激发发现、解决问题的热情。教师作为引导者,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得到啮合条件。

学生再根据任务一的结果,选择相同模数的齿轮再次进行啮合实验,得到成功的体验,最后计算传动比。

任务三:先设计,后实践。

在教学项目的最后,教师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二级齿轮传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采用变速滑移齿轮),计算轮系传动比,学生进行拆装减速箱试验。

4.连杆机构项目的教学

考虑到生产设备、生活中连杆机构的运用,新教材第二版新增了连杆机构教学项目。

任务:在小制作中学习。

对于中职学生,铰链四杆机构及其演化机构的学习要求并不高,主要是了解常见平面四杆机构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可以采用学生自制教具的方式进行教学。

发动学生准备一些竹条(甚至可以用硬纸片裁成条状代替)和小螺栓螺母,在学习结合连杆机构判断条件的情况下,根据连杆长度要求,用竹条制成四杆机构。学生操作机构,遇到机构卡死情况,鼓励学生分析原因(尺寸原因、叠层原因或铰链原因等)并加以改进。

四、新教材项目教学的几个注意点

第一,教学项目是一个独立的项目,项目容量可大可小,可以设置大项目下的子项目。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项目的完整性。

第二,项目教学不排斥教学环节,也不排斥传统讲授。一般而言,复习(或导入)、新知识传授、学生活动、学生展示、师生总结评价和作业布置等环节不可或缺。

第三,项目教学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活动的内容、要求是重点。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对项目和活动进行设计(包括设备、材料、教具等)。此外,教师除了教案、课件准备,还需要编制学生的学案。

五、后续思考

《数控加工机械基础》教材第二版尽管已经出版发行,但笔者认为新教材和教学实际还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课改不够彻底,对项目内容没有实质性改变。作为全省乃至全国首批课改教材,编写时以项目教学理念编排内容,但编写中受到理念的局限,对“项目教学”的体现不够深入,仍保留了较多的知识传授体系,项目教学可操作性不强。

其次,需要教师及时转变理念,提高教学设计能力。项目教学的关键是教学设计,教师既要将教学所用到的材料、仪器设备进行合理选用,又要设计学生的活动,体现项目的教学要求,不仅工作量大,还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组织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篇10

针对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社会认可度不高、高职院校科研发展薄弱及学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从理论上看来,这些措施不但能够锻炼教师的实践能力,并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

关键词:高职教育;培养模式;高职科研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全社会对大学教育质量的判定标准不再单一和局限,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开始成熟地从学校的办学思路及理念、师资力量、教师的专业技能、学生的就业状况等各方面来评判一个学校的水准。当今,高职教育毕业生的高技能素质和高就业率已逐渐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高职教育已逐渐适应市场的需求,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

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先进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使得用人单位对于高素质的一线技术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与之矛盾的是,仍然有部分人认为培育出一线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具有办学规模小、师资力量薄弱、生源质量差、社会认可度低等特点。本文针对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从我校所处的东部地区人才需求、学生的培养模式、教师的科研能力等方面谈一谈高职院校的发展策略。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不足

1.调整办学思路,面对产业转型。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是随着产业的变化而改变的。当今世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再依赖于土地和资金这两种相对“原始”的资本,而是更多地由该地区的人力资源水平、劳动者的素质及新技术的掌握程度所决定。以我校所在的东部沿海地区为例,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劳动密集型与资金密集型企业对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制造产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上;从2010年开始,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好转,用工需求不断增加,然而由于沿海地区高生活成本以及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的增多,导致沿海地区的人力资源供给相对不足,出现了“用工荒”【1】。从表面上看,“用工荒”的出现是由于众多的沿海地区企业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所导致的,进一步分析,其实是产业转型升级的结果: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原材料、人力资源更加丰富、生活成本更加低廉的中西部地区,对东部沿海地区的生产方式进行技术升级,减轻生产强度,提高劳动效率【2】。以湖州织里镇的童装产业为例。织里童装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初步形成了童装产业格局,以家庭作坊式的生产经营模式。该模式所需人力成本高,管理混乱,且生产规模偏小,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为使企业顺利进行产业升级,政府从外部着手,为童装企业投资建立了类似于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织里童装城,便于商家与客户的直接沟通交流;从技术方面来说,为了节省逐渐增高的人力成本,企业主花心思将技术产业升级,利用机器代替人力实现服装的制造:投入一批布料,按照所编程序对该布料进行切割、缝合,实现服装的生产制造。由此,一线的高级应用技术人员代替了纺织工,并大大缩减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有企业家曾希望招机电一体化、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使用自动化技术实现缝纫机自动切割布料。浙江浦江的空调被产业、螺丝产业对于能使用数控车床、自动化设备的技术工人也非常渴求。我们必须意识到,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给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产业转型的现实,高等职业教育急需调整办学思路,以更好地服务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由此看来,随着高新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制造设备不断升级,企业希望员工不仅掌握常规自动化相关技能,还包括先进的自动化相关技术;不仅拥有专业技能,还应具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2.调整专业结构设置,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适应企业需求。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所带来的职业群的出现,使得高职院校需要调整专业结构,以应对职业群的变化。当前,沿海地区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应密切关注以下发展趋势:一是某些传统产业的衰落,人才需求的降低,必然导致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萎缩;二是某些新兴产业的兴起,人才需求的旺盛,将促使高职院校新专业或新专业方向的产生【3】。如各地需求量较大的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已成为一些高职院校新开的重点方向。用人企业希望高职毕业生不仅能胜任一个岗位,还需要适应岗位群的要求。根据上述人才培养的不足之处,提出以下几点发展策略:为使高职毕业生满足岗位群的要求,要发挥自身专业的特色,更要加强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实践能力是理论课程的体现,理论课程是根基,只有打好根基,才能应用自如;针对东部沿海地区自身的交通及经济优势,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驻该地区,在与外企合作期间,英语交流与写作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加强职场外语的学习刻不容缓;与此同时,针对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还应充分把握机遇,引入新的教育理念,形成校企多元化投资办学模式,推动校企在区域内部以资源共建共享为纽带,形成集团化运行模式,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利用高职院校的人才和智力优势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以此促进区域经济、教育的一体化进程【1】。

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策略

1.①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有专家认为,高职人才培养定位与中专、技校人才培养定位重合,高职院校自降身价与中职“抢饭碗”。针对这一说法,北京电子职业科技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赵永良认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是相对的。二者都是以就业为目标,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层次不同。中职培养的是掌握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中从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的技能型人才,一般只需要具备把握技术操作层面或经验层面的工作过程的能力。而高职培养的是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不仅要能够熟练应用岗位工作的技能、技术,还要有能力驾驭策略层面的工作过程,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4】。因此,不应该存在“抢饭碗”的说法。既然社会上有质疑的声音存在,说明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问题。最关键的因素在于,理论知识缺乏导致实践操作不能很好地发挥,以及在新技术、新设备的接受程度、二度创造程度上能力不足。就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来说,同等状态下,中专技校如果也开设这个专业,那么企业就会选择学历相对较高的员工。据了解,在高职毕业生入职后的前两年,其在做自动化工程项目上的优势明显优于普通高校毕业生,因为大学三年时间不间断的实验、实训,半年至一年时间的企业顶岗实习等课程内容,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做项目更容易“上手”。然而,在工作三五年之后,普通本科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就凸现出来。原因在于普通本科毕业生有比较扎实理论基础,对巩固实践技能及提升是非常有好处的,而高职毕业生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不能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使得在实践操作时缺少“有章可依”,这是高职毕业生的一个弊端。比较高职生与中职生、普通本科生的工作情况之后,不难发现高职生正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尽管文化程度高于中职生,但由于理论知识的缺乏导致的操作能力的限制,面临与中职生“抢饭碗”的局面;另一方面,技术技能水平高于本科生,同样由于理论知识的相对薄弱,不能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互相渗透,与本科生比较,在实践能力上“先来者居下”。应对措施:针对这一不足,采取方法――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践巩固理论知识。如自动化类专业的《工业控制网络(DCS、FCS)技术》课程,其本质内容就是一系列实际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包括控制方案的提出、设备选型、组态和程序设计及实现控制算法、调试、参数整定、故障诊断等。在整个过程中不仅仅涉及到接线、编程、组态等,更要强调结合控制规律的选择,正反作用的选择,各种传感器、仪表设备的工作原理,各种参数的整定方法,控制的品质指标等控制理论知识。通过项目的实施,学生不仅仅能提高动手实践能力,还能巩固理论知识,更能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使学生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②加强学生的英文学习,随着国内科技的发展、人力资源的丰富以及人力资源的低廉,有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愿意与国内企业合作,这就意味着工程人员需要具备基本的英文听、说、读、写的能力。一般来说,高职院校,特别是工科类的高职专业对于学生的英文能力往往要求不高,与普通本科院校的英文能力相距甚远。低水平的英文能力,一方面会削弱学生进行项目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相对于本科院校学生来说,高职学生失去了一定的竞争力。从下企业调研发现,有加入外资企业项目组的毕业生,碰到全英文的使用说明书、技术资料或与外国人交流时,就比较吃力,大大增加他们实际操作的难度。虽然高职院校的英文学生基础普遍较低,但我们尽可能不降低学生的对英文要求。学习语言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便于与人交流,因此应注重英语口语教学。综观我国高职院校,能实现英语口语教学的软硬件设备较为滞后,多媒体语言教室等硬件设备不到位。再则,针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应大力推行职场英语的读写内容,提高实用性。针对高职学生英文学习的特殊性,重视“任务型语言教学”[5],即强调在英语会话中完成对英文的学习和理解,而非通过课堂教授的方式学习英文;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当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国外项目,需要加强英文使用说明书的阅读和简单英文项目书的撰写。③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学校来说,一方面,校企合作能够让学校教师紧跟企业创新生产的步伐,改进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以适应社会工作的需求;另一方面,让学生提早进入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提前熟悉、学习知识与技能,为以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学生下企业实习的过程中,针对学生不知如何实习、实习内容分工不明确、实习目的性不明确等特点,提出以下几个建议:对于低年级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参观企业运作,观摩工程师、专业技师实践操作的机会,并让其与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技师交流沟通,加强对未来工作的见解和认识;在学生下企业实习之前,学校教师需要与企业带教老师共同探讨、制订出合理、详细的实习计划,包括实习内容、分工安排、心得总结及困难解决方案、实习目标等,并尽可能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得到实行;工学结合是强化实践操作能力的有力举措。高职学生的工作内容与中职学生不同,对于自动化类学生来说,除去基本的安装接线工作,高职学生还需进行工程设计调试以及后续的设备故障诊断和维护工作。因此,工学结合并不仅限于基本的设备拆装、设计、调试和维护,还要学会如何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要积累技术应用经验。在实习结束时,学校教师需要与企业带教老师共同考核学生的实习情况,如项目完成情况、困难解决情况等,进而改进先前的实习计划,以期更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帮助。

2.高职院校科研发展。高职院校的科研发展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有所帮助。因高职院校的教师多为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所以对于教师来说,他们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上体现出非常强的实践能力,当然,实践操作也是高职院校的重中之重。如果加入“科研”因素,能够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是增强学校师资力量的有力办法。对学生来说,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不仅仅是熟练的操作工,而是需要在此基础上,具备创新能力的企业工程师或操作工。企业所需要的高职学生,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项目上手快且操作熟练,还需要其有资质和潜力,能创造性地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6]。应对措施:一方面,积极发动广大教师注重“实践性的科研”,试图发展具有推广价值、社会生产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还能够推进教师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性的关键问题。这样做的好处:能够更新教学内容,锻炼教师自身的能力,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高职院校的教师最好能够组织成有序的科研团队,一是制订出对教学内容有帮助的科研课题,让学生参与进来共同开发研究项目;二是促进自身的科研水平和提高科研能力;三是为企业提供科研和理论支持。如图1所示为高职学生、教师与企业之间的科研合作关系图:

高职院校一方面需要“做好内功”,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技术型人才;另一方面,需要对外“开拓市场”,加强与各个企业的联系合作,力图“内外兼修”,以此改变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认识【7。总的来说,高职院校的发展和教学改革创新还需要走一段长远的路。每个学校在教育学生和培养教师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与不足。毫无疑问,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核心成员,只有进行有序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保证学校的稳健发展。同时,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也对高职院校提出了具体的发展要求。当然,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挫折和矛盾,只有适时适合地克服,高职院校的发展才会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姚寿广.产业升级呼唤新型技能人才培养[J].中国教育报,2010,(3).

[2]王海晋,王玉琪.多重压力挑战高职人才培养定位[J].北京青年报,2010,(9).

[3]黄朝晖.高职英文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0,(6).

[4]邹霞.重视科研是高职院校兴校的必由之路[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10,(4).

[5]李成革,贾晓东,李欣.企业兼职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