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储配送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2 18:48: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仓储配送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仓储配送实训总结

篇1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南阳 473009)

摘要:“仓储配送管理实务”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探讨“理实结合、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方法,结合工作岗位要求和物流师资格证能力要求精选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将有利于培养合格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 :理实结合;课证融通;竞赛引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132-03

“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既涉及仓储与配送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方法,又涉及仓储与配送管理的实务操作,应用与综合性较强。知识点多、理论与实践并重、实操性强是该门课程的基本特点。同时,由于该门课程在整个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导致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学生业务能力的提高与职业生涯的发展。

课程组织与设计思路

依据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必须按照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遵循“以岗位任务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岗位任务为导向来组织和设计教学活动。经过不断的总结实践,我院逐渐探索了一条“理实结合、课证融通”的任务导向下的“教学做”合一的立体化教学模式,以实现全面培养学生的仓储、配送职业岗位技能的课程教学目标。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依据

结合仓储与配送岗位的特点,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周边企业进行调研。近三年来,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先后组织教师十余人次到神威民爆集团、牧原养殖集团、中国石油第二机械制造厂、南阳防爆电机集团、中光学集团、豫鑫物流等多家企业进行顶岗实践锻炼。目前,我国仓储与配送行业的基本岗位有仓库管理员、业务员、理货员、商品检验员、库存控制专员、客户服务专员、运输调度员等。考虑到毕业生到企业后往往从基层做起,我们对上述岗位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进行了认真分析,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来选择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我们还注意借鉴物流行业标准,将《仓储从业人员职业资格标准》和《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中涉及仓储与配送管理的内容引入课程的教学内容中。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原则

针对传统“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教学中课程理论内容琐碎、学生学习吃力的缺点,在教学内容组织上,我院坚持以仓储配送企业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客户一票货物进出仓库的工作过程为主线分解教学项目,构建学习和实训任务,依据项目任务,设置相对真实的实训内容,完成教学。打破了原有学科教学体系,对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岗位的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梳理知识点,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采取项目导向教学法,根据物料流通过程,将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项目:仓储组织与设备布局、仓储运作管理、配送运作管理、仓储与配送运营管理。学生通过每个项目学会相应技能。通过对以上教学环节的组织,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同时,也构建了一个开放性、研究性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注重突出实训环节的配合

根据仓储与配送岗位的不同工作内容和职业要求,按照学员能力递进的原则,可以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能够准确说出仓储与配送管理各作业的基本流程及注意事项;能够顺利完成仓储与配送的基本作业;能够寻找出正确方法不断提高作业效率;能够对作业小组进行有效协调、管理以完成较复杂的仓储与配送任务。其中后三个层次的培养均离不开实训环节的锻炼,因此必须重视实训环节,积极开发配套的实训项目,促进学生职业能力提高。

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创新

尽管高职学生纪律观念差,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弱,但是通过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高职学生有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有锻炼和提升职业能力的渴求,有动手操作的愿望,有相对扎实的物流基础知识等优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能否抓住高职生的这些优点,更新教育观念,精选合适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必须摒弃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转而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情境教学为手段,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达到培养学生专项职业能力的目标。

(一)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仿真工作情境设置、实践动手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完成分配的工作任务。同时,通过教师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理清原因,并形成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通过不断的总结,主动改进工作,提高操作技巧和任务完成质量,实现“学中做”和“做中学”。

在教的环节,以岗位任务来引导和推动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这一节课所讲述的内容在实际工作中是属于哪一个物流岗位?”搞清“这一岗位的任务是什么?”然后,再来讲授“如何完成这一任务?”这样,按照“岗位业务内容岗位工作任务业务流程介绍异常情况处理”思路进行启发与引导,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将自己置于一个特定的岗位中,有利于增强岗位意识,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的环节,通过教师的不断引导和训练使学生尽快养成一种思维习惯,使他们在学习每一业务内容时都要立即把自己置于一个恰当的工作岗位中,仿佛自己就是那个岗位的员工一样。通过这种虚拟角色的设定,就能把所学知识与岗位任务有机结合起来。既可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又生动有趣。

在做的环节,按工作岗位把学生分为不同的组,使学生“真实”体验并操作。“实际”业务发生后,对这一岗位的基本目标,基本运作方式、作业流程,异常情况的处理等提供仿真模拟,使学生在“做”中学习、总结,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任务导向下的“教学做”合一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二)教学方法的选用与创新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采用任务导向下的“教学做”合一的立体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综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课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综合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于探究性知识内容的讲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设计问题,引导思考、假设结论、探索求证等环节来组织教学。例如,在介绍“库存管理部分安全库存设置”内容时,可以设计“为什么设置安全库存”、“安全库存的设置原则有哪些”、“安全库存是如何确定的”等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分组讨论等环节,加深对安全库存的概念、计算方法等的理解,锻炼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实际能力。

对于实操性比较强的内容,可以采用虚拟角色设计法。按照情境设置、操作示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学习评价等环节组织教学。即首先由教师示范,讲授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然后由学生扮演相关岗位角色进行初步的模仿,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接着由学生按角色分工进行实践练习,以强化对相关技能的掌握;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对实践过程进行评价,寻找改进工作的方法。前两个过程采用任务驱动法,后两个过程采用体验式教学法,整个过程按照“观、模、练、评”的认知规律进行组织,场地要求选择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

对于仓储商务管理部分仓储合同内容的讲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而鲜活的仓储合同案例,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展开讨论,对纠纷进行分析,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整个过程教师只发挥引导作用。当学生明确讨论结果后,教师可以公布法院对合同纠纷的实际判决结果,让学生自己进行对照,从而找出分析问题过程中的偏差,达到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加强对仓储法规的认识。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要避免走入“就案例说案例”的误区,而是要以案例为载体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注意利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平台的优势,将行业相关专家引入课堂,通过讲座和实训指导的形式,重点向学生传授实际工作岗位的经验性和技巧性知识。例如,企业中仓储部门如何与其他相关部门展开合作、如何处理好员工之间的关系、如何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等内容,作为对课本书面知识的重要补充。当然,也可以搜集仓储配送行业相关人物访谈、企业培训讲座等视频、图片资源,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共享,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三)课证融通,竞赛引领,以技能培养为核心

“双证书”制度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培养模式,要求学生除获取学历文凭以外,还要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因此,在组织课程教学内容的同时,必须综合考虑相关证书知识点的要求。以我院为例,物流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是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颁发的助理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和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证书,其考试内容涉及物流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其中仓储和配送知识是考试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必须认真研究培训教材,吸取精华,对相关考试内容加以强化,提高学生的考试通过率。

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是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它也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载体和平台。任课教师要认真研究国家技能大赛规定的技能和内容要求,开发出与学院实训条件相适应的比赛方案和实训方案,将赛项规范引入实践教学中,组织校内技能竞赛。通过实训和竞赛,及时发现操作熟练、准确率高的学生作为省赛、国赛的备选选手,加以重点培养。同时,通过相应环节的实施也可提高本专业全体学生的操作技能,达到突出重点与全面提升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目的。通过竞赛引领,充分发挥技能竞赛在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养成、职业道德固化中的引领作用,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改,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学院的技能竞赛水平。

(四)采用以过程性考核为主体的综合成绩评定模式

考核方式对于课程的实施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因此要突出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教学目的,必须改进现有的“以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转而采用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的考核模式,即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平时表现、实训情况等纳入考核体系中,使过程性考核在学生成绩评定中的比例达到80%。

采用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的成绩评定方式,要求教师做好日常教学的各项记录,及时对学生的课堂、实训、讨论等情况进行评价和记录,注重平时采分环节。当然,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并不是成绩评定的唯一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进行互相评价,让学生在互评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还可以引入职教集团、专业建设委员会等机构和成员对课程教学进行综合考核。应考虑将上述形式纳入成绩评定体系中。

在选择考核方式时,要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力求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学习质量。要根据“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的内容、特点以及教学目标来确定评价的方式方法,即既要运用书面答卷、操作和上机测试等形式对基础知识进行评价,更要合理运用过程性评价方式来考察学生对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的掌握情况,从而全面考核学生学习质量。例如,对必须掌握的仓储与配送管理基础知识可采用闭卷考试,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对仓储专业技能的考核可通过现场操作或在计算机上操作等形式,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解;对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的考核则可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以检验学生理实结合的综合能力和反应的快慢。

参考文献:

[1]张红娟.《仓储管理实务》课程教学设计[J].物流科技,2003(1):122-123.

[2]王婷婷.“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仓储管理实务教学改革初探[J].物流科技,2012(9):113-115.

[3]孙统超.基于工作过程的仓储管理实务实训教学课改[J].物流技术,2012(5):254-256.

[4]李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思考[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1):201-202.

[5]钟苹.仓储管理实务课程综合实践教学考核探讨[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57-60.

[6]李建奇.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篇2

一、基础能力平台加岗位能力拓展

以物流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构建为主线,对物流管理专业推行双证课程、加强实训为核心课程体系实行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实现物流管理专业与交通行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物流职业标准对接。开展职业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深入开展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仿真教学和网络教学。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依托校内仿真实训室等实训场所,重点完成括运输调度、管理业务、货物跟踪业务、采购业务、仓储业务、配送业务、搬运装卸技术如电动叉车等、物流信息处理业務、报关报检业务、办理货运业务、物流业务管理等物流专项技能实训。

例如在仓储管理专项能力培养中,根据仓储岗位流程,制定了详细的能力训练任务,具体包括能力训练任务名称、实现的能力目标、相关支持知识、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和训练结果。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练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掌握仓储技能重点。

另外,还需要通过虚实比的方式构建仿真模拟实训项目,替代了传统枯燥的理论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

学生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在必要的情况下,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或省里统一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并获取相应物流职业资格证书。主要通过校内实训中心完成。

二、企业项目入校

重视与校外实训基地合作企业紧密合作,建设校中企、校中店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将招商局物流集团提供的北京及全国仓储6个以上数据接口对接,实现远程现场环境的运用监控,主要有仓储资源、自建、自有、外租及合作经营多种模式的仓储环境。包含横梁式立体仓储区、贯通式立体仓储区、平面仓储区、平面仓储区、收发货备货区、收发货平台、流通加工区,涵盖了金佰利项目、阿克苏项目、京东项目、卡夫项目等典型合同物流运作项目等场景以视频的方式对接到实训区,可以实施物流现场教学。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重点完成物流各个功能环节的多岗位技能、物流管理实训,如通过物流业务订单,完成物流运输、仓储配送、搬运装卸、货物跟踪、物流信息处理与物流管理等物流综合技能实训。

篇3

《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存在着现行的教学方式、人才培养方式、教学资源、教学考核方式都难以适应95后学生特性,难以适应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的问题。

首先,课程定位不明确,不同行业的仓储与配送流程规范存在较大差异,在讲解《仓储与配送管理》时不仅要讲解仓储与配送的通用知识,也需结合具体行业背景讲解仓储与配送的具体流程与操作规范。其次,教学手段单一,现在教学方式多采用讲授式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应采用多媒体,抑或使用案例教学法或视频教学法,物流软件的实际运用,增强学生的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最后,课程考核侧重于课后结果考核,在实际操作中,这样的考核效果并不理想,而应该设计出基于过程的考核方式,通过即时反馈,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快速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便于老师的课程内容设计。

2 课程内容设计思路

《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内容设计着眼于学生就业岗位,通过企业内典型仓储与配送岗位需求分析,分析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岗位工作能力,设计教学模块。实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作任务为核心,岗位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内容设计。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以过程性操作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以项目化教学,提高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与实际操作技能。

2.1 企业调研,开发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高职教育一般为3年制,大三进人企业顶岗实习。在企业调研过程中,考虑学生就业偏好、岗位选择、职业发展前景等因素,同时考虑企业物流人才现状、人才缺口类型、人才考核方式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开发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与岗位能力需求。

一般来讲,企业物流人才梯队大致分为三个等级,即基层操作岗位、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岗位。根据高职院校的课程定位,我们主要以培养第一层次的物流人才为主,同时还重视培养学生的物流职业素养,在此基础上开发典型工作任务。

2.2 依据典型工作任务,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典型工作任务是通过企业调研,针对各岗位具有挑战性的,能够快速成长的工作任务,归纳总结得出的。将典型工作任务及岗位能力要求合理地转化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任务,并通过学生的即时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及时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及知识盲点,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3 《仓储与配送管理》教学内容设计实践

(1)行业调研,确定岗位群

通过物流企业调研,了解仓储部门及配送部门的组织结构,有助于学生看到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及职业努力方向。

(2)根据岗位群,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方式,总结归纳各个岗位核心工作任务、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等最后得出岗位群的对应的具体岗位能力及典型工作任务。

(3)依据典型工作任务,开发课程内容

《现代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开发要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本文依据典型工作任务,参照企业要求的岗位能力,以模块化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课程内容。一方面重视实践教学的应用,通过物流设施设备的实训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一些具体的出人库流程方案设计、波次管理策略、路线设计原则等一些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提高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

4 结语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F252.8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终身化时代的来临,高校在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以及培养人才模式的改革等方面,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对高职院校来说,如何围绕地方经济建设第一线的需要培养各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提高高职院校生存力、发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任务,也是办好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的最终目标。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通过人才定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和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效地促进了专业建设。

一、进行社会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扎实有效的社会调研工作,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工作。调研资料是确定专业人才业务规格的主要依据。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地方办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服务地方经济是该院办学的根本。因此物流管理专业每年对太仓及周边地区物流和工商企业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将获得的人才需求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定期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进行认真研究和论证,对物流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和解读,逐渐确定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专业知识精、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备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相关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组织状况,能胜任生产企业、流通企业、仓储配送中心以及内外贸公司的物流相关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我们对专业覆盖的岗位和岗位群的定位是:(1)仓储物流:货物收发员、理货员、商品配送员(2)企业物流:采购员、物流规划员、跟单员(3)物流营销:销售员、客户服务员(4)运输物流:运输调度员、车辆管理员(5)国际物流:报关员、报检员、货运。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分析,确定了五个岗位所需要的三个一级主要能力(物流管理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英语运用能力),并将一级能力细化为七个二级能力(仓储配送管理能力、企业物流管理能力、运输调度管理能力、物流市场营销能力、国际物流管理能力、物流信息管理能力、英语阅读与书写能力)。从岗位群分布来看,制造企业仓储配送管理人才特别缺乏,据此将仓储配送管理能力确定为专业核心能力,物流信息管理能力、英语阅读与书写能力确定为职业基础能力,其余四个能力确定为行业通用能力。

二、优化课程体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课程体系设置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因此,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岗位群为导向,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是办好专业的基本保障。

物流管理专业按照岗位―能力―整合课程的逻辑,围绕着核心能力,首先确定实践教学体系,再围绕实践教学体系确定理论教学体系,进而设计了本专业的集群式课程体系,即“一般能力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技术模块”。每一个模块教学内容的确定均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紧密配合,突出了课程与现代物流业务发展的有机衔接。

我们安排课程结构时对课程内容、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进行了全面规划与设计,突出基础理论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教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具体做法是:第一,精简合并部分理论课程。如把《财政学概论》、《金融学概论以及《西方经济学》等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经济与管理学基础》;第二,增开一些职业技能性较强的课程。增设或强化诸如《商品存储与配送》《运输管理》《国际物流和货代运理》《叉车技术》《自动化仓库仿真实验》等课程,这些课程必须在校内实验室或校外实训基地上课,在完成实验实习的同时达到课程目标。此外,还考虑长三角地区外向型企业多的特点,增开了《国际贸易案例分析》、《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课程;第三,突出实训实习,增加实训实习课时。在专业技能课的教学过程中,从第二学期开始开设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如《物流信息技术》每讲完一章都要进行实训操作,使学生能够及时把理论知识转化为操作能力。在第二―第六学期又分别设置了“专用周实践实训课程”,其中包括第二学期一周认识性实习、第三学期两周物流单项技能实训、第四学期两周ERP、供应链综合实训,第五、六学期28周上岗实习等。

三、拓宽实训基地建设,实现校企共建共赢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技术性、操作性极强的专业。为了实现培养目标,使学生具备从事物流工作所应有的能力,学生实训、实习基地的构建是一个关键环节。

1.建成高标准校内实训中心

学院将物流实训基地建设作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一期工程投入了200多万资金,建成符合国家级示范标准的占地4500平方米的综合供应链实训基地。供应链实训基地总体设计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 ①以教学体系改革为突破口,建设高等职业教育的精品物流实训基地;②以现代物流领域的新技术应用为依托,实现“零距离”就业的实训项目; ③培养学生仓储、配送和物流信息管理的核心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④完成精技术、重操作、会管理、知调配的总体培养目标。实训基地建设实施方案中含有一个中心四个平台,即现代物流技术中心,仓储及配送平台、生产物流管理平台、销售物流管理平台、物流信息技术平台。其中,“四个实训平台”是与北京络捷斯特公司共同设计的,采用的设备与物流市场众多运营商使用的主流设备相同,构建了现代物流领域最为前沿的仓储配送网络。这些前沿技术与产品,为学生进入物流岗位实现“零距离”就业提供了保障,也为教师新技术学习以及科技研发提供了平台。

2.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高职院校完成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是适应高职教育改革、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物质条件。物流管理专业在建立之初就非常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三年来,经过积极争取,先后与苏州亚东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舍弗勒有限公司和捷特物流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企业达成了合作校外实习基地的协议。学生可以在企业实地参与业务操作,在真实环境下提高物流操作能力,它的真实性和参与性比校内实训更为突出。

物流专业还特别重视以实习基地为中心开展科研,对教学实践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我们与太仓发改委合作开展“太仓物流业的现状及发展”研究,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太仓地区物流企业特征、规模、港区集装箱货运状况等问题加以研究,探索利用太仓港资源发展物流业的思路和策略。再如我们与太仓贸易局合作进行“太仓市市区商业网点调查与布局研究”,派出6名指导教师和48名学生组成12个调查小组进行了地毯式调查,将收集的数据进行模型分析,为太仓未来商业网点的集中化、规模化、区域化、特色化提出了若干建议,得到了贸易局的肯定。这些研究项目的启动,促进了教师科研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

四、提升师资品质,建设“双师”队伍

高职教育能否培养出具有过硬技术的职业学生,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一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我们通过教师自我提升、在职培训、挂职锻炼等途径,切实提高教师的育人、教学和科研能力。目前,7位专业教师硕士比率达86%;先后有3位教师到物流企业和生产企业物流部门实习,了解业务岗位的实际操作,有效促进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5位教师获得了双师资格。同时,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途径,将富有实践经验、热心教育事业的10位行业专家请进课堂,充实专业师资队伍,使师资队伍建设基本实现了 “硕士化、双师化、职业化”的目标,切实保障了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质量。

总之,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只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产学研为动力,以实训基地建设为基础,才能真正体现出职业特色,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作者单位: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莫高兴,张尔利.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2006,5:78-80.

篇5

关键词:茶思想;项目教学法;《仓储与配送管理》

近年来,物流业作为经济领域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内部出现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为缓解这种现象,职业院校落实改革创新发展计划,以全新的育人模式和教学手段,改变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为物流产业的稳步发展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在此过程中,项目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应用在物理专业核心的课程中,并以茶思想和文化为特色,大力培育学生的专项技能和素质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茶思想下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起源于西方,其诞生的契机主要是在德国职业教育中,长期以来采用的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的育人方法,虽然在培育专业能力上发挥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使原本的教育模式暴露出很多不足,为企业输送的人才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为此,德国教育界开始展开研究,最终探索出以项目为核心的全新教学手段,项目教学法应运而生。这种教学方法以优化教学内容和转变教师职责为特色,教师在项目展示后,以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的主动性,使学生对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并在问题解决后进行自我的归纳和反思,达到加深记忆并获得良好学习成果的目标。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最大限度的强化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对学生专业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发展有着较大的促进力。但是,在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观念上,项目教学法的作用相对有限。为此,以我国特色的茶文化和茶思想为指导,将茶文化内涵中“静、和、雅”融入到项目教学中,使学生以宁静致远的态度进行思考,了解项目中的要点。并在项目合作研究中,保持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和谐的关系,在不断的思考和分析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也在茶思想的引导下,实现自身思想境界的提升,促进自身思想品质和素养的发展。

2智慧物流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能力需求分析

网络技术的增速发展,改变着大众购物的方式和习惯,网购的出现为物流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促使物流仓储、运输、配送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智慧物流下,物流岗位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对人才专业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2020年我国物流发展计划中显示,我国物流从业人员数量的年增长率高达6.3%,而物流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模只有近23%,还难以满足行业的人才需求。特别是智能技术的大范围投入,使物流行业从以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当前技术型产业,产业核心的业务得到扩展,急需一线的技术性人才,来完成人工智能系统的操控。在此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能力需求发生较大变化,除要求学生具备基础的仓促、配送、运输、管理等技巧外,还需要其具备实践的技能,再合理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完成海量数据的检索和统计,并在智慧平台上完成操作,为物流企业的决策、投资、发展提供更多帮助。依据这种要求,高校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在原本理论教学基础上,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加强全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的应用,利用创新思想来指导学生,培养学生专项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茶思想”下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近年来,随着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对于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和发展提出新要求。如何培养仓储与配送管理专业人才成为目前学校需要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当前茶文化思想背景下,项目教学法与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的结合,有利于满足学生岗位化能力培养要求,学校可以采用项目化教学和工学结合模式,以学生的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对课程教学项目进行有效分解,然后构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并组建专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全面打造其教学资源,通过完善的课程教学模式,促进教学工作的改革,提升课程职业化教学设计和人才培养效果。在茶文化和思想背景下,强调以学生为本开展教学的重要性,为合理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思想认知,应该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机会。项目教学法是不错的选择,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中,提升正确学习态度和理念。在茶叶生产、制作的环节中,需要不同人员之间的相互配合,进而才能形成满足消费者的可选择的茶叶饮品或产品。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在开展中,应该培养学生茶文化中的合作学习意识和认知,只有在工作中加强配合与他人之间的配合、交流,才能更好地完成相关工作。项目教学法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要求不谋而同,教师可以结合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的知识和内容,为学生设计项目学习的相关任务,要求学生学生结合项目任务参与到问题分析、交流、探究学习中,给予学生更多探索和学习的机会。在项目教学法的背景下,学生的课程学习目标会更加明确,通过学习任务分工协作、共同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在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中形成正确的合作学习意识,为学生的将来发展提供保障。另外,茶文化思想中强调天人合一、和谐等精神态度,因此,通过茶文化思想的学习,也能使学生在项目教学法开展中,形成积极乐观、与他人和谐相处的精神态度,并充分体会茶文化中有关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增加学生实际学习效果。总之,在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应该根据其学生思想培育和文化学习现状,合理按照茶文化思想开展项目教学工作,使学生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更好激发自己的潜能,帮助学生在物流与配送管理课程学习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在将来更好地通过自己品质、能力参与到工作中,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综合发展水平。

4“茶思想”下项目教学法的应用路径

4.1在课程内容中融入茶思想元素,应用项目教学法展开教学

近年来,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元素,并频繁亮相重要的国际舞台。通过对茶文化的广泛传播,更是逐渐提升中国文化自信,将我国优秀文化发扬光大。在这一发展背景下,“茶为国饮”已成为共识,茶思想也因凸显了自然、和谐的价值观,而受到个政府、教育领域、经济领域等方面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期望通过对茶思想的传授,来促使学生成为社会真正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文化人才。因此,为紧跟时展步伐,将茶思想融入到《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中,配合项目教学法培养本专业人才,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可通过在课程内容中融入差思想教育元素,并利用项目教学法展开教学,以达到预期教育目标。首先,在教学活动开展前,可根据仓储与配送企业内部的岗位技能需要,结合茶思想科学选取课程内容与安排教学顺序。并以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培养为目标,科学设计工作项目,以保证教学活动的规范化展开。具体涉及工作任务、技术实际知识、技术理论知识,茶思想理论知识、工具材料、技能考核要求、教学要求等等。工作项目对学生的要求应包括必须具备操作性知识,如操作步骤、能力与工具设备等等;技术理论知识应用于解释操作性知识,起到辅作用;茶思想理论知识应包括茶道精神、茶文化、茶礼仪等内容,培养学生形成和谐、友善的道德品质;技术实践知识用于解释“为什么按工作过程完成”等等。在通过大力开发包括多媒体课件、试题库、教学案例、在线测试等在内的课程立体教学包,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将茶思想有效融入到课程内容中,以达到预期教育目的。

4.2在教学方法中融入茶思想元素,以“模块+要素”形式构成教学方案

《仓储与配送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理实一体化特征,也是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必修课程。传统的《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中,通常是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货架、托盘、液压搬运车等硬件设施则无法呈现自动化、智能化的仓储与配送作业流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物流的广泛发展,不仅改变了整体教学环境,还对该课程教学模式提出新要求,要求其必须要以模块+要素的形式,以增强学生职业素养与道德品质为目的,融入茶思想教学元素,选取项目教学方法,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其中,教学项目要素即智能硬件与软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茶思想教学元素,与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内容相结合,打造以茶思想为导向的新型课程内容体系,与智慧物流实际作业流程紧密衔接,以此来实现模块+要素教学方案的构成。在此过程中,相关专业教师可通过建设智慧物流技术实训室、智慧物流运作实训室,加大对智能硬件与软件的投入力度,对智能配送、智能仓储以及茶思想等教学加以创新。再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拣货机器人等先进技术,从设备认知、业务设计、业务操作、素养培育四个层面,增强学生职业能力与素养,促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另外,还可通过以项目模块、任务单元、茶思想教学内容、设计课程教学环节,采用智能情景模拟法、项目驱动教学法等辅助教学,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综合能力。

4.3以茶思想为导向设计课程模块,结合项目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成效

以茶思想为导向,设计《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模块,可通过从仓库作业过程着手,设置教学项目。其中,主要包括课程知识、涵盖能力、教学设计、茶思想培育四个层面。课程知识包括货物入库准备、确定货位的原则、货物入库检验、货物入库交接、出库业务、装卸搬运的组织;涵盖能力包括观察与交流能力、仓库保管作业过程中的操作与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运用理论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包括建立6~8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项目学习,通过书本、网络、图书馆等查找图片、影像资料与模块文字,整理资料提出问题。到校外实训基地参观仓库,亲身体验了解仓库入库、保管以及出库作业等详细过程,做好记录。最后,再以图表绘制等方式描述自己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总结,根据理论知识,结合企业现状,探讨该仓库保管作业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形成报告;茶思想教育包括茶道精神培育、茶历史讲解、茶思想教育、茶文化传播等。通过设计一系列课程模块,真正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5结语

总而言之,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物流产业的转型发展。特别是智能物流产业的建设,使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量扩大以及对人才专业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面对这种岗位要求,传统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难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为此,引入项目教学方法,并以茶思想为指导,从专业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质两个层面展开培养,不但使学生在项目完成充分的思考,在实践中获得物流仓储和配送的技巧。还借助茶文化和茶德,在学生专业能力快速发展的同时,能够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就业竞争,并以良好的思想状态和道德品质,获得物流企业的认可,完成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秀乾,陈丽霜.基于物流技能大赛的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研究——以福建电大职业学院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8(10):140-142.

[2]初海鹏,白如雪,万峻竹,吕宁.基于流程的企业仓储配送管理信息中心解决方案[C].中国金属学会.第十一届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S18.冶金自动化与智能管控.中国金属学会:中国金属学会,2017:303-306.

[3]刘红梅.虚拟仿真技术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以“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0):160-161.

[4]廖日卿,孙浩.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案探究——以上海海关学院《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为例[J].中国储运,2011(07):112-114.

篇6

关键词 物流管理 应用型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1.017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for

Logistics Management Pragmatic Talents

LI Hu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logistics industry, demand of logistics talent continues to increase. Many training units set up logistics major. However, there's a gap between personnel training and actual needs of enterprise. Based on analysis of pragmatic talents training, a solution is proposed on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for logistics management pragmatic talents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of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Then safeguard measures are presented on the aspect of training mode selection to ensur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for pragmatic talents.

Key words logistics management; pragmatic talents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solution

2000年教育部批复北京物资学院开办我国第一个物流专业以来,我国已形成覆盖中职、高职、本科、硕士、博士全系列的教育体系,到目前为止,全国开设物流专业的院校有一千多所,每年物流专业毕业生达到几万人,但从近几年物流毕业生就业情况及用人单位反馈的情况看,一方面用人单位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一方面物流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或者已经就业的学生由于实践能力不足无法较好地适应岗位工作,进而频繁跳槽。①究其原因,大部分人才培养单位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方面能够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但由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导致物流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的需求错位,因此系统构建及有效实施实践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动手能力是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

“应用型”主要指人才培养单位培养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强,能迅速适应社会需要。毕业生重点是面向生产一线,对应用知识要求较高的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强调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②具体培养目标应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和落脚点是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模式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选择等方面,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应以知识的应用为重点。

其中,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应突出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方案中,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要从过去以学科为中心,片面追求理论系统性、完整性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二次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应与行业、用人单位合作,共同设置课程体系,根据行业需求以能力培养为基础来设计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上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多样化教学模式。把以注重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专业设计能力、职业行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③教学内容设计上,必须保证学生既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又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的能力。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可以分三步走:基本原理的课内讲授,校内实验、训练及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习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选择上应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可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如现场教学法、研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采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或分组操作)、启发引导、模拟训练、角色扮演、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特别是要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和产品作为载体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2 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应强调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和整体优化,将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及第二课堂通盘考虑,以素质教育为前提,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充分考虑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在此基础上更新教学内容,建立课程模块,培养方案要课堂、课外统筹兼顾,更好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真正实现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在保障基础的前提下压缩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时数;将实验、实践教学单独组成一个模块,分解到各年级,强化实践,使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提高。

应用型人才培养从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抓起,以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和落脚点,以培养适应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兼顾学生长远的发展和就业的现实需要。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应以社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充分调研行业发展情况、行业岗位及岗位成长目标的基础上,对岗位工作内容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岗位能力需求,进而理顺课程内容与能力培养的关联,最后形成完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④

3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3.1 物流专业初次就业岗位及成长岗位定位

物流专业就业行业及岗位主要包括普通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输、仓储业务为主)、制造企业物流部门、连锁企业物流中心(物流部门)及其他企业及岗位。

普通第三方物流企业中:

初级岗位:物流市场开发、仓库管理、车辆调度、物流信息处理、客户关系管理、行政管理等;

成长岗位(2~3年):市场部主管、仓储主管(经理)、运输主管、分公司(办事处)经理等。

制造企业中:

物流部门初级岗位:物流计划员、统计员、仓库管理员、物资采购、运力采购、供应链专员等;

成长岗位:物流部主管、仓库主管、物流外协业务主管、供应链主管等。

连锁企业物流中心(物流部门)中:

初级岗位:仓储管理员、车辆调度员、物流信息员、客户管理员、供应链专员等;

成长岗位:物流中心仓库主管、运输主管、配送部主管、供应链主管等。其他企业岗位有货代业务员、货代公司操作员、快递业务员、快递公司仓储员、客服人员、信息处理员等。

3.2 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分析

通过对典型物流企业、物流岗位的调研,可以得出下列物流相关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

业务开发的工作过程:寻找、筛选目标客户客户及业务评估递交物流方案书客户确认会同运作部门进行实施确认签定物流服务合同资源准备(计划履行合同)。

运力采购的工作过程:明确需求分析需求和供应市场编制采购计划询价和报价分析认证确定供应商谈判签订合同关系维护评价采购工作。

仓储的工作过程:接收入库(出库)指令货物接运前的准备货物接运审核订单与进货单货物或商品检验接运信息的处理储位的规划管理货物或商品上架储存储存环境条件的管理控制盘点盘点结果的处理系统确认。

分拣的工作过程:接受订单商品订单资料分析确定拣货作业方式制作拣货作业单据安排拣货作业路径拣货作业人员安排货物拣取分货系统确认。

配送的工作过程:领取装车单与配送单据点验单据按单清点货物装车作业 按路线进行配送配送异常信息反馈领取并审理验收单据返回验收单据。

运输的工作过程:接收指令调度车辆提货在途跟踪收货安排费用审核。

合同维护与修改的工作过程:新客户合同登记合同归档按月对登记文件进行查询,看是否有需要续签合同通知客户续签如果客户提出新的需求,对需求进行处理完成续签或终止合同工作。

关务工作的工作过程:接到报关资料及报关指令根据运作的具体产品情况配合海关完成产品的清关流程反馈清关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和海关临时要求协调海关处理相关问题。

商务工作的工作过程:接到客户业务信息录入订单根据业务需要生成不同合同根据合同拟制打印相关单据传递相关单据到关务部和物流配送部并发出相应操作指令搜集运作中的相关信息并反馈客户协调客户及公司处理异常问题配合财务完成与客户的对帐工作跟催账款的回收。

客户服务的工作过程:①接受客户需求订单录入信息系统订单实施的组织和监督对配送、运输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跟踪处理协调客户关系,进行投诉处理对问题处理的情况进行记录和反馈;②客户服务指令确认(仓储、运输、配送、综合)录入信息系统分单应收费用审核回单确认电话回访。

3.3 岗位能力分析

根据不同的岗位工作分工,物流工作岗位能力需求差别主要体现在岗位工作内容上。物流岗位工作能力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岗位工作知识储备、信息的搜集及处理能力、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及基础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具体能力要求如下:物流市场开发能力、仓储与配送运作能力、运输的组织与运输流程优化能力、电子商务与物流信息运作的能力、(国际、国内)货物运输业务运作能力、设计物流项目方案能力。

3.4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方案

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在充分调研物流工作岗位的基础上,以工作岗位任务及能力要求为基础设计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得出如下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方案设计。

工作岗位属于普通第三方物流企业、制造企业物流部门、连锁企业物流中心(物流部门)。

工作任务包括物流市场营销、项目客户开发、仓储作业管理、库存管理、商品养护管理、公路运输组织、运输调度、运输业务管理、运输流程优化、运输场站规划与布置、电子商务运作、物流信息处理、国际、国内货物运输及进出口业务报关、物流项目方案设计、物流业务流程优化。

职业能力涵盖岗位工作知识储备、信息搜集及处理能力、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及基础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物流市场开发能力、仓储与配送运作能力、运输的组织与运输流程优化能力、电子商务与物流信息运作的能力、(国际、国内)货物运输业务运作能力、设计物流项目方案能力。

课程体系中基础能力培养学习性任务包括物流概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实训、国际物流、生产运营管理、物流调查与统计课程;核心能力培养学习、模拟性任务包括电子商务、物流营销与物流法律、仓储与配送管理、仓储与配送实训、国际货运、国际货运实训、运输管理实务、运输管理实训课程;拓展能力培养学习、模拟性任务包括物流函电写作、物流规划与设计、物流英语、物流综合模拟实训、采购实务与实训、客户关系管理、生产性实训、定岗实训课程。

4 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施保障

(1)选择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注重培养过程的应用性、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应遵循需求为导向、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动态发展等指标,使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对接,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模式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选择等方面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保证应用型课程体系顺利落地。

(2)加强制度建设,推进教学管理体系建设。物流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需要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系统推进教学管理体系建设,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3)深入开展校企联合人才培养,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从外聘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联合人才培养等方面与企业开展多维度合作,加强与企业的互动,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企业调研等方式同合作企业建立良好的沟通及信息互通机制,⑤及时跟踪企业岗位及岗位能力需求变化并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及实施过程,以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具备自更新性,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注释

① 周盛世,房庆军.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6):142-144.

② 丁立.探讨物流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J].教学研究,2009(4):363-364.

③ 张凯.“四阶段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索[J].电子制作,2011(2):220-221.

篇7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明确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 号)为职业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现代学徒制成为了职教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 年)的通知》(国发〔2014〕42 号)一文中也提出了完善物流学科体系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求,探索形成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在物流服务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对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必要性分析

2.1 广西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自2004 年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落户南宁以来,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商流物流日益频繁,西部大开发,泛北部湾的建设,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承办,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等机遇更加为物流业的发展添砖加瓦,进而推动了广西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加快,形成了各类物流企业竞争的格局。一是如广西外运、广西物资集团等一批仓储型物流企业加快发展;二是如广西超大、广西运德等一批运输型物流企业不断壮大;三是综合型物流企业如防港物流、玉柴物流、邮政物流等企业的快速增长;四是商业连锁配送发展加快,如北京华联、南城百货、利客隆、沃尔玛等连锁配送企业。在广西物流企业快速增长的同时,物流人才的紧缺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在2013 年广西首届物流人才专场招聘会上,共有区内外60 多家物流企业参与,吸引了3000多名区内外中专至本科学历的物流专业毕业生前来应聘,但在后期调查结果中却差强人意,要么是签约人数不足,要么是签约后留不住人,其中的主要矛盾在于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物流企业的实际操作存在一定差距,学生到企业工作后对工作环境及工作时间长度等不满意。

现代学徒制的模式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或教学模式上都能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通过学徒制教学,企业员工在学校教学过程中直接面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物流理论知识的同时,能真正接触到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融合到操作实践中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理念素养和操作技能;同时通过企业员工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对物流企业的经营模式及企业文化充分了解并认可,最终可以解决物流企业在人才招聘中遇到的难招人、难留人问题。

2.2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学特点

中国的物流术语标准将物流定义为: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采购、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用户要求的过程。据调查,很多职业院校在物流专业建设之初,物流课程的设置基本上都是参考物流定义的内容分别进行开设,如运输课、仓储课、配送课等,让学生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在教室内进行大班理论教学,企业对此类毕业生的评价是只会说不会做,缺乏动手能力。近些年,在国家大力投资建设下,各职业院校的物流专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物流实训室,实训课程比例逐年增加,但即便如此,物流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却仍然得不到企业的认可,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物流作业的独特性。物流与磨具、汽修等专业不同,其他专业可以实现一台机器可完成一个小组的实训,但物流强调的是过程的衔接性,物流专业除了要学习环节内的知识点,如:单证、入库、出库、保管、调度等,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把各环节进行串联,让整个物流过程流畅地进行,环环相套,要达到这种效果,实现流程化教学,纯粹的校内实训或简单的企业参观明显是不可能办到的。

通过现代学徒制教学,将企业引进学校,成为校中厂、厂中校,让学生参与到真正的物流工作流程当中,从原来教学生如何将运输、仓储、配送进行串联,到现在的从各个工作环节中学会运输、仓储及配送的各个知识点;通过企业员工面对面教学,让学生能真正理解物流各环节中上下游之间的关系,明确整个物流供应链当中各岗位的职责。

3 可行性分析

3.1 专业在行业内具有代表性

本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是通过对原有的物资储运专业(1985 年开办)进行革新而逐步壮大起来的,2002 年定名为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是全国第一批开设物流专业的中职学校,2007 年经评估确认为自治区示范性专业。自从2009年全国物流专业技能大赛开设以来,本校一直作为广西区赛的主赛场,在历届大赛中均囊括各比赛项目的一等奖,每次的赛后总结会上,都为区内各兄弟院校提供硬件、教学等各方面的经验传授。2011 年,本校作为主场协办了广西首届56物流节,各大职业院校物流专业的学生和来自全区各物流企业的技能好手同场竞技,为物流专业的校企合作与教学交流搭建了平台。2013 年,本校与广西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承办了广西首届物流人才专场招聘会,共有区内外60多家物流企业参与,吸引了3000 多名区内外中专至本科学历的物流专业毕业生前来应聘,为物流专业的宣传及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便利。

在2014 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名单中,广西只有三所高职院校入围,广西物资学校物流专业作为广西示范性专业,在广西中职物流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代表性,为了更好地推动广西物流专业的校企合作,解决目前存在的物流企业在人才招聘中遇到的难招人、难留人问题,更应该试行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在试行中总结经验,为今后学徒制在广西中职的推广奠定基础。

3.2 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

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是专业建设成功的基础,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它的职业化,基础教育的教师可以一本书上几十年,这种教师在基础教育中可以称之为经验丰富,但职业教育强调的却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物流专业作为职业教育中的一门新兴学科,在师资引进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刚毕业的物流专业学生没有实践经验,而有多年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由于薪资差异不愿意到学校任教,据调查,在很多已开设物流专业的职业院校为了满足教学需求,很多非本专业的教师甚至是行政人员都参与到了物流专业的日常教学当中,大大降低了教学的专业性,从而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

本校物流专业从专业建设之初就严抓人才引进及人才培养,授课专业教师必须是有物流企业经验的人员,同时重视后期培训,为切实加强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多种途径,鼓励引导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亲身体验岗位技能要求。成为上得讲台,进得车间,行业有话语权的双师型复合人才。为了让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真正实现了职业学校教育进口旺、出口畅的最高目标。专业从企业聘请了13 名来自仓储、运输、配送、物流信息等专业的物流专业技术能手、能工巧匠作为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兼职教师。在《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工作内涵中提到两点:一是加强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二是形成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要实现这两点要求,除了企业高技能人才在技术方面的指导外,更多的应该是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要起到校企沟通和专业建设作用。

3.3 丰富的校企合作经验

现代学徒制是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服务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以学校、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强调做中学、学中做。因此,要试行现代学徒制,该专业必须有大量的校企合作经验作为支撑,通过以往的校企合作,可以让学校更有目标地去对企业和专业技能人才进行遴选;同时,从校企合作到现代学徒制的过渡,也可以让校内专业教师更能适应授课形式的转变。

广西物资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早在2011 年就开始与企业的全面合作,开办了南宁机电公司订单班、南宁储运公司冠名班、上海热风冠名班,通过订单班和冠名班的合作,让企业人员承担部分专业课程的讲授,同时也能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和实践;2013 年物流专业采用了引企入校的教学模式,进一步为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校之旅超市的进驻,让学生在超市作业实训课程当中体验到超市真实的运作流程;广西桂华物流的进驻,让学生在仓储作业实训中不再使用模拟货物,并在企业员工的指导下完成了货物的入库、盘点及出库流程;广西圆通速递有限公司的进驻,为快递实训课程提供了场地设备的保障,学生通过学习和亲身体验,掌握了快件的收取、分拣、发送流程;广西南宁亿城天茂投资有限公司的进驻,让学生可以在其电商物流配送仓库进行实践教学,满足了配送作业实训课程的日常教学需求,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对商品进行入库检验、上架、打印订单、分拣出库、打包等流程。通过以上校企合作,本专业逐步完善了企业引进、企业兼职教师聘用及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等一系列文字材料,为今后推行现代学徒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篇8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实验室建设

近几年来,在物流产业迅猛发展的推动下,企业对物流人才产生了大量的需求,物流人才被列为十二类紧缺人才之一。据统计,在物流从业人员中,75%~85%的人员在从事操作岗位的工作。随着信息技术、自动仓储技术、包装技术、装卸搬运技术及先进物流设备在物流活动中的大量应用,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操作技能的物流管理人才。目前,全国有215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但是由于专业设置的时间比较短,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在实验实训方面教学手段还比较落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比较低,从而影响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还不能满足物流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要建设面向物流产业,操作性较强的物流专业实验室,重点是培养和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目标

从功能来看,物流专业实验室可以分为纯系统的演示、模拟操作实验室和具有一定物流设施设备和技术工具的实验室。从培养学生的层次来看,物流专业实验室可以分为以培养物流操作人才为导向的实验室(高职层次)、以培养综合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人才为导向的实验室(本科层次)、以培养高级供应链管理人才为导向的实验室(硕士研究生以上层次)。

鉴于物流专业环节多、系统性强、科技含量高、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等特点,高职院校的物流教育既要注重物流理论的传授,更需要注重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应当以培养物流高等技术管理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基层操作型物流人才为主要任务。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务必建立面向市场的、可操作性强的物流实验室,使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理论。在实践中发展理论,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验室的建设目标应当是融演示性、操作性、教育性、研究性为一体的物流实验室,以操作性为主,演示性、教育性、研究性为辅,把操作性作为高职物流实验室建设的关键和主要目标。

高职物流实验室的功能首先是为学生实训提供场所,培养实践技能、动手能力;其次可以为物流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便利;再次是为教学服务,教师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在实验室进行教学;最后是为企业进行物流操作人才培养提供培训平台,为企业服务。

物流实验室的具体设计目标是:(1)从宏观角度理解现代物流的内涵,直观地认识现代物流业的构成,认识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义。(2)了解和熟悉国内物流企业、国际物流企业的运作流程,了解和熟悉生产企业物流、流通企业物流的运作流程。(3)通过物流流程的操作训练,掌握基本原理,提高操作能力。(4)通过物流技术和设备的操作使用,锻炼学生的物流技术和对设备的操作使用水平。(5)通过系统流程分析,提高学生的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原则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关于开展职业院校物流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通知》的有关精神,物流管理设置物流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企业物流、国际物流四个专业方向。因此,笔者认为,本着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促进教学资源整合的目的,高职院校可以将四个专业方向的物流实验室合并考虑,共同建设,从而节约资金,提高效率。物流实验室建设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先进性原则在实验室建设理念上要强调先进性,追踪现代物流技术和实验教学手段的最新发展动态,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模拟仿真技术、自动识别技术、数码监控技术、信息管理与决策技术等多种新技术手段进行综合运用,保证实验室建设的先进性。

教学性原则物流管理专业设置四个专业方向,每一个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约有10门,每一门课程都要加强实训环节,争取实训比重达40%左右。物流实验室建设要满足教学课程实训的需要,把满足教学需要作为实验室建设的目标之一。

系统化原则物流实验室建设要强调系统性,模拟物流作业全过程,其物流系统要根据大型物流项目实施的背景,在此基础上提炼总结出相对标准的作业流程。要以通用的、相对标准的、先进的物流业务流程为核心,结合条码技术、信息采集技术、自动化控制系统等物流技术,让学生在实训场所完成一系列物流操作,从而得到全方位的训练。

开放式原则物流实验室可以面向学生开放,实现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通过网络教学、实验室开放等措施,建立起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经济性原则物流实验室的配置要量力而行,注重节约,在系统和设备的采购上要考虑性价比高的对象,特别是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一些硬件设备可以通过仿真模拟来实现,以降低费用。

发展性原则从长远的发展来看,现代物流实验室的建设目标应当是面向供应链物流运作的全程监控系统,以模拟教学为主,实现“全真动态”的供应链物流模拟,全过程运作要实现实时数据监控分析,为供应链物流提供实际的物流作业数据,为供应链流程优化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发展阶段,无论是实践还是教学都难以达到供应链管理的要求,因此,从实际出发,高职院校物流实验室可以采用分步骤实施建设,采用现有的软件和设备设施,同时要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以便于与今后建设的项目实现对接。

物流实验室的场地规划布局

笔者建议物流实验室的场地规划布局分为多媒体教室和物流实训两个场地,两个场地分别设置在不同的教室,场地规划布局根据场地面积、学生实训人数来确定。

多媒体教室主要是向学生提供投影模拟、软件演示以及辅助教学,教学场地可以根据一般多媒体教室的布局来考虑。要配置相应数量的计算机,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各种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配送管理、MRP、ERP、国际物流、报关及报检、集装箱码头及堆场管理、货运、电子商务等软件的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物流实训场地布局配送是物流的缩影,配送中心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物流的综合知识与操作技能,如物流各环节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财务知识、营销知识与IT技能等,从而了解整个物流流程运作。因此,笔者建议可以建立现代物流仿真模拟实验室,同时模拟配送中心和超市门店两个企业单位,采用模拟全自动立体仓库,通过物流信息系统和物流设施设备的使用,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物流系统的认识和操作能力。

现代物流仿真模拟实验室的实训区域布局如下图所示。

物流实验室的实训项目内容和软硬件配置

物流实验室建设从长远目标来说应当涵盖物流整个业务流程,从供应链角度来构建系统。系统从接收客户订单开始,涵盖物流中心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结算管理等物流核心环节,形成一套完整的物流业务流程。物流实验室的建设目标应当成为一个集服务器、微机、工作站、网络通信设备、输入输出设备为一体的中等规模局域网络系统,建立物流从订货开始,通过生产、存储、配送、发货直至到货过程的网络环境。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设置物流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企业物流、国际物流四个专业方向,笔者推荐四个专业方向共享使用的物流实验室实训项目与设备配置如右表所示。

物流实验室为了提升实训效果和减少培训教师的工作负荷,核心系统要具备考核功能,即系统根据实际发生的数据随机出题,并实时判断操作的完整性和试题完成情况,教师可以掌控所有学员的考试记录。

加强物流实验室的管理,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物流实验室要建立规范、科学的运行管理机制,健全设备保管、实验守则、安全保密、卫生检查、档案管理、信息管理等制度;要加强财产管理,做到帐、卡、物三者一致;要完善实验教学文件,编制好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任务书、实验卡片,建立名称统一、项目相符的实验教学档案。

物流实验室仅仅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动手能力的物质基础,教师要积极尝试各种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新颖的教学方法。例如仿真教学法,可以模仿一个生产企业的真实环境,模拟采购与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与废弃物流、客户服务等环节;也可以模拟一个第三方物流企业,安排学生在运输管理、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配送、物流信息等各个环节中担任角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操作能力。此外,可以在一定的时间段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安排学生有组织地完成某个研究性课题,师生共同寻找物流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作为课题任务,制定课题任务书,学生组成课题小组,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题研究,这样可以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将封闭式学习转化为开放式学习,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动因、内容和策略[J].职教通讯,2006,(10).

[2]张广敬,邵清东.职业院校物流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探讨[J].物流技术,2005,(10).

[3]王晓芳,林亨,蔡临宁,赵晓波,成晔.物流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5).

篇9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课程;信息化教学;“3+5”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15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2

所谓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指以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和输入理论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持,以学生为中心,运用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把信息技术和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和互动化。本文主要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的仓储管理实务为例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1 高职仓储管理实务课程信息化教学分析

1.1 课程定位

仓储管理实务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此课程之前已开设货物学、物流基础等基础课程,为学生打下基础,在此课程后开设了运输管理实务、配送管理实务等课程,所以该课程在物流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不仅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仓储作业流程、会使用各种仓储设施设备,还能懂管理知识,它对物流管理专业仓储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起着主要的支撑作用。

1.2 学情分析

仓储管理实务授课的学生是物流管理专业大一的学生,开设时间是在大一第二个学期,共96学时。该学期的学生学习兴趣强,对新知识掌握速度快,但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差,对重点、难点问题不会认真钻研,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同时,由于从高中刚进入大学,计算机操作不熟练,技能操作动手能力不强。

基于学生的这些特点,该课程选用了图文并茂、资源丰富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的规划教材。为了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随需学,本课程创建了仓储管理实务微信平台,建立了仓储管理实务名师空间课堂,让学生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时时学,按需学,并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突破重难点。

1.3 教学内容选取

教学内容的选取是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该课程以某一企业的实际案例项目为依托,结合W生的特点,设计了两大项目,即某一企业货物入库作业管理和某一企业货物出库作业管理。每个项目以货物的仓储作业工作流程为主线,共设计17个子项目。本文将以子项目货物入库作业为例进行信息化教学,该子项目是第一个大项目中的第六个子项目,共12课时。

2 基于“3+5”模式的课程信息化教学组织设计

在全球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应试教学模式已经存在很大的弊端,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势在必行。

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所学项目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货物入库作业项目信息化教学设计利用了校内实训基地资源以及校外实训基地资源,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利用了世界大学城网上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采用任务引领法、项目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现场参观法等进行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采用飞信、QQ、仓储管理软件、仿真视频、微信等信息化手段突破教学重难点。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设计,本文提出了“3+5”模式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组织。

2.1 采用“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的教学过程

课前,为了让学生熟知授课内容,利用飞信、微信、QQ等信息化手段,将授课的基本内容告知学生,要求学生登陆世界大学城,进行课前预习,了解学习任务,查找资料,小组讨论。

课上,通过教学课件导出某公司的入库案例资料,明确任务,即物流中心接到的一批货物将进行入库操作,完成货物入库作业设计方案任务。

课后,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在世界大学城中“课堂作业”的模块布置作业,让学生自主完成测试,检查学习效果,深化所学知识。三阶段教学过程情况见表1。

2.2 采用“情境导入+项目分析+项目实施+考核评价+学结”的五步法设计

情境导入环节,明确任务、完成任务,即物流中心货物入库作业设计方案。此时的学生并未真正了解完成入库的作业流程,存在很多疑问。因此,利用视频播放某一企业的入库作业操作流程,通过视频的观看与讲解,让学生从感官上有所认识,为后期的讨论打基础。

项目分析环节,通过明确任务,视频初步讲解,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网上查资料,明确每位同学的岗位角色与职责任务;也可播放以前学生规范操作的视频,让学生从视频中获取信息,分析其作业环节,为后期的方案设计做准备。

项目实施环节,通过小组明确任务、成员分工、网上查找资料等环节,让学生开始进行方案设计。教师在方案设计过程中,通过教学课件对学生在方案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知识点讲解,解除学生疑惑。同时,还可带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实习,让企业专家给学生进行讲解示范,答疑,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入库操作流程,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入库作业设计方案,以电子档形式提交,并制作PPT,以团队的形式进行汇报,将设计结果进行展示。

考核评价环节,学生完成了入库作业设计方案,考核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本项目可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的模式。教师根据项目设计完成情况表,对学生入库设计进行打分,成绩占40%。学生互评成绩比例占30%。采用世界大学城的在线考试测评平成知识点考核,成绩比例占30%。

学结环节,以大学城中“课堂作业”的模块布置作业,自主完成知识检测,以世界大学城科研苑、群组讨论等形式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深化所学知识。五步法教学设计情况见表2所示。

3 仓储管理实务课程信息化教学成果

仓储管理实务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平台进行信息化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肯定。通过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突破了重难点,使物流管理专业在各项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也为学生在以后的就业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信息化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益匪浅。

主要参考文献

[1]贾志颖.基于信息化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

[2]李焦明.高职课程实施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教育研究,2016(3).

篇10

 

1 课程建设背景

 

在教育部对高职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全国很多高职院校对《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做了大量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成绩。近几年来,湖南生物机电职院物流管理课程组成员也一直致力于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由于该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较抽象,根据专业的教学计划,这门课程是在入学第一学期开设,授课对象是没有任何物流知识背景的新生,因此教学改革的实施经常流于形式,教学开展极易陷于“填鸭式”教育。2012年学院大力推行“六个一工程”课程建设,《物流管理基础》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经过课程组成员的研讨、建设和一年多的实施,逐渐形成了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目前已有指导教学的课程标准和较为丰富的网络共享课程资源,并且在3个物流班进行了教学实践,整体效果较好。

 

2 课程建设思路

 

2.1 通过岗位调研定位课程学习领域

 

根据学校所开设的物流专业方向及从企业行业得来的调研资料,将工作任务和职业行动能力要求相近且交叉重叠较多的采购员、仓储管理员、配送管理员、运输调度员、货运员作为本专业面向的岗位群。针对以上岗位所服务的典型工作任务,本课程对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和基础知识等学习性任务进行设计,针对以上岗位群将其职业行动领域转化为不同的学习领域,再设计不同的学习情境将其具体化。

 

在《物流管理基础》这一学习领域中教师设定教学项目,并为学生制定一系列项目任务,说明学生在其中主要能做什么,能学什么。本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基础能力:能看懂采购计划,熟悉采购流程,达到采购员能执行采购任务的目标,并为后续的《采购与库存控制》课程奠定基础;熟悉仓储流程和仓储的基本知识以及仓储基本设备的使用,达到具备一个仓储管理员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并为《仓储管理》课程奠定专业基础;掌握运输的基础知识,能填写运输单证和熟悉运输基本流程,并为后续的《运输管理》和《集装箱运输实务》课程奠定基础知识。本课程的主要学习领域任务包括:物流行业的认知,运输、仓配、包装、流通加工等作业的管理,企业物流的管理和物流管理的发展等任务。

 

2.2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岗位要求对接

 

在设计学习情境时,教学内容的选取应遵循“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把业务与管理融为一体”的原则,根据行业、企业专家对课程所涵盖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考虑学习情境的实用性、典型性、趣味性、可操作性以及可扩展性等因素。

 

本课程将课程内容设置为7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下设多个子情境,每个子情境都遵循学生能力的成长性规律,体现由易到难的递进性。教师根据讲授主题导入案例或者任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完成任务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3 创新教学模式

 

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采用任务教学和实践体验相融合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上紧紧抓住理论和实践两条主线。在教学知识结构上体现“知、行、善”的能力梯度,“知”即对物流行业的认知;“行”即反应在任务教学中的学生动手能力,加强基础能力的培养;“善”即对整个物流管理有一定的统筹优化能力,这一主线也体现了高职教育专业紧密联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实际要求。

 

整个教学过程遵循“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思路,资讯主要有课件、视频等学习资料,根据教师的任务布置进行小组分工,小组制定完成项目任务的计划,再按照制定的计划进行任务的实施,实施后由小组内部检查和教师检查相结合,最后对任务结果进行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

 

2.4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课改之前的评价主要是书面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职业教育的目标相背离。所以本课程考核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课堂参与与课前准备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教师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重点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学生成绩的评定由过程考核(20%)、作品评价(30%)、理论知识(20%)、课堂参与(10%)、课外拓展学习能力(10%)组成。

 

3 实施效果评价

 

在3个教学班的教学实施之后,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效果较好,但也有不足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据统计,试行课改的3个物流班平均到课率达到98%,与其他平行班相比高出近2%,学生普遍反映对这种教学方法比较感兴趣,自己动手比死记理论和流程要直观易懂,而形式内容多样的活动课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为了完成“决策、计划、实施”,必须要提前自主学习教师提供的“资讯”,自主查阅学习资料,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3.2 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企业的诸多岗位中,都要求员工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本课程采用“团队合作和自主导向”的学习理念,每个学习任务的完成都是分小组进行的,例如学院的校企合作“三一班”,根据不同工位的物料供应组成了很有特色的小组团队,形成了活跃上进的“采煤机组”、“刨煤机组”、“液压支架组”、“刮板机组”,小组内成员互相学习团结合作,小组间互相竞争追赶,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3.3 实训教师和实训场地不足

 

大量的实践教学比例需要校内配套资源来支撑,在实训教学过程中,一个教师往往不能很好地对全班学生进行全面指导,这样容易给学生遗留很多不能解决的问题和困惑。由于校内实训场地有限,同时只够容纳20个学生进行实训教学,这样造成一部分学生无事可做的局面,也使得实训现场比较嘈杂。这个困难不是个案,而是大部分院校共同面临的难题,也是课程建设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