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切割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7 02:15: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线切割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线切割实训总结

篇1

论文关键词:项目教学法,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实例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学生完成的项目可大可小,主要通过项目完成的整个工作过程让学生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并能将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使学生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学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培养自主行为能力,最后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在这一过程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克服困难、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综合应用学习知识。

“电火花线切割实训”教学过程中,使用项目教学法,通过教学做一体化让学生完成零件的加工机电一体化论文,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绘图软件操作能力和机床操作技能,还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团队意识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

1 “电火花线切割实训”项目教学法的一般步骤

“电火花线切割实训”教学过程一般可分以下几个步骤,如图1所示。简单来说,项目教学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项目的准备、实施和评价。每个阶段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不同,教师在各个阶段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要集促进师、示范者、评论家于一身。在项目教学准备阶段,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与完成教学项目相关的知识、信息与材料,指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老师主要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在项目教学实施阶段,教师主要是营造学习氛围、创设学习情境、组织和引导教学过程,当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碰到困难时,他就给予具体帮助,他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示范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图1 项目教学法的一般过程

2 任务的引入

“电火花线切割实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践课程,而线切割加工的工艺分析是加工合格产品的关键,只有工艺合理,才能高效率地加工出质量好的零件,因此,必须让学生对线切割加工的各种工艺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从操作层面上讲,在教学时,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切割零件方法机电一体化论文,还要求学生会穿丝、上丝。最后针对模具加工中经常用的跳步加工操作,我们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

在模具零件的加工中,尤其是级进模凹模型孔的加工,型孔与型孔的位置精度要求较高,如果用电火花线切割分别加工型孔很难保证精度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这就要使用电火花线切割跳步加工这种加工方法。

3 任务的分配

用电火花线切割机床加工如图所示的零件,图2为零件的二维图。机床为泰州三星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DK7732A型号机床。零件毛坯为60mm×80mm×δ3mm的45号钢。对学生的要求:

(1)每组学生在两天时间内完成三个零件;

(2)记录每个零件完成的时间;

(3)用游标卡尺测量零件尺寸,记录误差。

图2 加工的零件

3 教师讲解

在对零件进行线切割加工时,必须正确地确定工艺路线和切割程序,包括对图纸的审核及分析,加工前的工艺准备和工件的装夹,程序的编制,加工参数的设定和调整以及检验等。加工步骤一般如下:1.凹模加工工艺处理方法,2.工件的装夹与定位方法;3.钼丝垂直校准方法与定中心的方法;4.电参数的选择;5.跳步加工方法和操作要领。

对于本次教学,在电火花线切割机床操作方面,学生之前已经掌握线电火花线切割的加工原理、机床的基本结构,简单的工件装夹、找正,基本的机床加工操作以及软件绘图等方法。我们此次项目教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线切割加工的跳步加工,这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考虑到单纯在黑板上讲解跳步加工过程以及操作步骤,学生很难掌握,也很枯燥。所以在教师讲解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机电一体化论文,通过Flash软件的仿真运动,让学生充分了解机床加工工件时的跳步过程。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节省了不必要的画图和写加工步骤的时间。图3是运用Flash软件钼丝走丝轨迹。具体跳步加工步骤如下:

图3 钼丝走丝轨迹路线

(1)第1步加工内孔,钼丝运行轨迹如图①所示。加工完钼丝将停止运动,关闭工作液和走丝机构,拆下钼丝,再按电脑屏幕上的“继续”键,机床工作台将沿虚红线方向移动到第2个传丝孔的位置(加工前穿丝孔已经用钻床加工);

(2)将钼丝从第二个穿丝孔穿过,重新固定在储丝筒上,开走丝按钮和工作液按钮,再次按“继续”键,机床开始加工外轮廓;

(3)切割完成后,关闭走丝机构和工作液泵、关闭总电源、取下工件。

4 学生分组、练习

老师讲解演示完加工过程后,学生分组练习。机电工程系08模具-1班学生共有36人,实训地点机电工程系实训中心模具制造车间,共有快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6台,钻床1台,钳工工作台1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学生分为6组,一组6人。

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这主要体现在每组学生的工艺计算、绘图、工件的装夹、电参数的选择等等。老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只需帮学生指出机电一体化论文,让组内其他同学思考错误的原因、怎么解决。这样提高组内同学之间团结互助、密切配合的团队意识。

5 点评和总结

在点评和总结环节,主要有组内自评、组间互评和老师点评组成。组内自评由每组组长对该组加工的工件、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学生出勤等发表意见。组件互评主要是指6组之间相互指出工件的优缺点、测量尺寸并选出最佳的一组。最终由教师点评,跟踪学生的反馈情况和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的共性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6 扩展与思考

最后,可以扩展知识和对学生提出问题思考,比如:

1.工件定位:以此工件为例,若工件定位不准,对加工的工件有何影响?

2.钼丝定位:开始加工前,若钼丝不在穿丝孔的中心,对加工工件有何影响?

3.钼丝引入处位置怎么最佳选择?

扩展可以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全面吸收整个项目活动的精髓。思考可以帮助学生明晰项目完成的最佳思考方法,找到自己理论上的不足,提高以后再遇到类似难题的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黄芸,模具数控加工实训教程,国防下业出版社,2006.

[2]杨晓伟.启发式教学在《电火花线切割》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8(1):146-147.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51-52.

[4]蒋建强.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工艺分析及编程实例[J].职业圈,2007(10)129-130.

篇2

【关键词】综合能力竞赛 工程训练 线切割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是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过多年的建设,现在已经成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的主要培训和活动基地,成为大学生完成发明创造和竞赛作品的第一场所。

该中心下设的先进制造技术实训部线切割教学模块配备四台DK7725e快走丝线切割机床。我校参加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的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在线切割机床上切割加工参赛作品零部件,并对自己的参赛作品完成组装和测试。几年来,我校数十名选手在这里加工、制作自己的竞赛作品,参加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一、问题的提出

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是一项综合性赛事。竞赛与高等学校工程训练教学相衔接,综合体现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制造工艺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工程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水平。竞赛激发了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与探索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竞赛要求参赛的大学生在参加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时,除了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知识设计好参赛作品外,还要亲自动手,利用学校提供的机器设备亲手制作出参赛作品的零部件,组装、调试好参赛作品,参加比赛。由于线切割适合加工高精度、高强度、高硬度、薄板类零件,深受参赛同学们的喜爱,我校选手们的很多参赛作品零部件都是在线切割机床上加工完成的。数控线切割机床是一种高精度、自动化程度比较高的、操作复杂的先进制造设备,其知识涉及机械、电子、计算机以及自动控制等多个领域。如何使参赛选手们较好地学习、掌握线切割机床的实际操作技能,安全、快速、高精度地加工出自己设计的机械零部件,是摆在我们实训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

二、教学的组织与特色

1. 在工程训练教学环节侧重实践教学

我们在工程训练教学环节上对大学生们采用理论授课和现场机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严格控制教师的理论授课时间,把大量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亲自动手设计、加工机械零件,切实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我们首先向学生传授放电加工的基本原理、机床的基本结构和线切割加工的基本工艺知识。为了提高同学们对机床的实际操作能力,我们会尽量安排多一点时间,让同学们亲自动手对一些简单截面图形零部件进行手工编程和实际切割加工练习。对于机械类同学,我们还要另外安排一整天的时间对同学们进行二维创新线切割实际加工训练。教同学们学习使用CAXA线切割自动编程软件对自己设计的二维创新零件进行程序编制。这时,同学们要学会在计算机屏幕上绘制机械零件图,熟悉机床实际切割加工路径,自动生成线切割机床G代码程序。同学们还要学习、巩固线切割机床的实际加工操作和放电参数,利用生成的G代码程序,在DK7725e快走丝线切割机床上,亲自动手切割加工出二维创新零件。

当同学们的二维创新零件加工完成后,我们还要安排专门时间组织同学们对自己设计、加工的零件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设计、编程和切割加工的实际情况,对自己一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切实理解工件的装夹、加工路径的方向、切入切出点的选择,探索提高零件切割加工精度的办法。在讨论过程中我们总结出如下经验教训:

(1)在二维创新零件设计过程中,同学们都过度重视自己设计的图形的美观,而忽视了对零件实际功能的设计和对创新的理解。今后要加强对零部件的实际功能设计,重点考虑机械零部件实际功能的创新。

(2)要根据零件的实际情况,正确安排零件的切入、切出点位置,正确安排工件切割加工路径,以便提高零件实际切割加工精度,还要根据零件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放电加工工艺参数,使加工参数更加合理。

(3)要能够读懂CAXA线切割自动编程软件生成的G代码切割加工程序。在快走丝线切割机床上,通过修改G代码程序的相关语句,能方便地修改切割加工助走线路径长度。提高零件加工的位置精度。

(4)要认真分析研究快走丝线切割机床电极丝走丝机构的组成和原理。电极丝走丝机构是快走丝线切割机床最复杂、最精密、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零部件,它的状态直接影响线切割实际加工精度。

2. 领导重视,利用课余时间对参赛选手进行技术培训

在中心的安排下,组织指导教师专门安排时间对参赛选手进行技术培训。在培训中,我们力求贴近生产加工实际,给同学们创造真实的生产加工环境:

(1)讲解工件的装夹、找正、定位等有关加工的基础操作知识;

(2)讲解电极丝垂直度的调整方法;

(3)讲解DK7725快走丝线切割机床储丝筒绕丝的方法;

(4)讲解工作液循环系统组成,方便同学在加工过程中现场处理突发故障;

(5)指导学生学会根据加工图纸尺寸编制加工程序的方法,培养一切以加工图纸为中心的职业素养。

3. 创造方便条件帮助同学们切割加工参赛作品零部件

为了给同学们提供比较好的条件,让他们加工出更加精良的参赛作品,我们专门配备一台安装CAXA线切割自动编程软件的计算机用于线切割加工的自动编程。在这台计算机上,同学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安装各种工具软件用于图形的转换和数据处理 。

我们授课教师根据自己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编写打印了《DK7725e快走丝线切割机床操作》《DK7725e快走丝线切割机床故障报警处理办法》和《创新加工注意事项》等文档材料,并把它们挂在机床上,方便同学们查阅。在这些资料中,我们力求把每一个加工步骤都交代清楚,在每一个操作中把可能出现的故障和处理办法都清楚地列出来,供同学们参考。

此外,对于在实际加工中需要注意的琐碎事项,我们也在黑板上醒目的位置逐条列出来,请同学们随时注意:

(1)在加工中要注意人身和设备的安全;

(2)机床加工过程中操作人员不能离开,防火防盗;

(3)注意工作液循环系统是否工作正常,工作液是否浇在放电点上,是否有工作液短缺现象;

(4)是否会有沉重的加工废料掉下,防止砸断正在工作的电极丝;

(5)是否会有切割掉的加工废料搭到电极丝上,防止切割废料造成短路影响正常加工。

4.针对零件加工容易出现的问题组织预案

通过我们精心安排的大学生工程训练实训教学,同学们一般就具备了比较强的线切割加工理论水平和机床实际操作能力。表现在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上,同学们在切割加工自己的参赛作品时,对线切割加工现场突发事件就具备很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赛选手在制作自己的参赛作品时,一般都会选用具有一定厚度的铝板加工制作结构件,其中很多这样的厚铝板类零件是在快走丝线切割机床上切割加工完成的。但是对于铝这种硬度比较小的材料,在线切割加工过程中,电极丝极易粘上大量的氧化铝粉末,导致电极丝和导电块滑动接触表面接触不良,使电极丝和导电块之间产生火花放电,出现“烧导电块”现象。出现这种异常情况后,被加工工件和电极丝之间的正常放电停止,放电点出现在电极钼丝和导电块之间。这时,工作台上的工件夹着电极丝继续按加工程序设计好的路径移动,最终导致电极丝被工件拉断,加工出现废品。

针对这种问题,我们在实际切割加工过程中组织同学对故障原因进行分析,结合同学们对快走丝线切割机床走丝系统和机床进给系统的理解,有针对性地对易出现的故障采取防范措施:

(1)针对电极丝粘铝粉的问题,我们在机床的走丝系统上安装刮丝板。刮丝板材料选用硬橡胶等较硬的绝缘材料,电极丝通过它们时,产生磨擦。利用摩擦力,刮掉电极丝上附着的铝粉,减少电极丝与导电块的放电概率;

(2)电极丝上易附着铝粉的主要原因是机床切割加工过程中工作台进给速度过快,电极丝在工件加工过程中会经常接触到被加工材料。明白了这个道理,同学们在线切割加工过程中会通过降低工作台进给速度,有效地减少电极丝表面粘铝粉现象,减小了厚铝板线切割过程中出现的“烧导电块”故障;

(3)适当调整放电参数,减小放电脉宽,增加放电间歇时间。增强乳化液对放电间隙的洗涤效果,增加清除放电产生的电蚀物的能力。

5.教师为提高零件加工质量进行的技术革新

针对机床工作液不能流淌到放点问题(如图1所示),我们分析这是由于机床工作液循环系统老化造成的,靠手动调节工作液流量调节阀已经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于是我们授课教师自己动手制作了工作液导流装置(如图2所示),把它安装到线切割机床上丝架工作液出口处。这样,偏移的工作液水柱就会顺着工作液导流嘴准确地流淌到工件放电点处,使工作液有效地起到了绝缘、冷却、排屑作用,减少了因工作液流淌问题造成的加工中断丝现象,提高了工作效率(如图3所示)。

图1 工作液没有浇到放电加工点

图2 工作液导向装置

图3 线切割加工效果图

三、结束语

图4 无碳小车齿轮传动机构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我校参加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的学生都能顺利地利用我们这个开放的线切割加工平台熟练地、高质量地加工出自己的参赛作品零部件。加工制作的参赛作品在大赛中表现优异,为学校争得很多荣誉。图4为我校同学制作的无碳小车参赛作品,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上荣获了二等奖,其中的齿轮传动机构和小车结构零件就是利用我们的线切割机床加工完成的。

实践证明,开放的线切割教学模块有利于大学生工程训练竞赛的开展,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实践密切联系起来,进行探索和创新,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梁延德.我国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与发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6):6-8.

[2]姜文凤,高欣. “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5):5-7.

[3]阳太林.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改革高校实验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0):34-38.

[4]赵瑞芳,盛国军.李彦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调查和思考――以教学型院校大学生为例[J].职业圈,2007(7).

[5]张金龙.基于CAXA线切割软件的数控编程[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8(5):23-26.

[6]于家.数控线切割加工铝件中关键性的技术问题分析[J].工业技术,2013(17):105.

篇3

关键词: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248-01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中的“教”就是教师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要灵活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会教;“教、学、做”中的“学”就是教师要“授之以渔”,充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学、做”中的“做”就是强调动手能力,注重实践,让学生能动手做。其实任何教育活动都是教、学、做的统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打破了理论和实践的界限,让学生在教学中学习知识,获得能力,做到在实践中教理论,在运用中提高能力,将理论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将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以此来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2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意义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的意思是教师的责任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重点培养学生发现、思考、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己主动去获得知识和经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按照这一教育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过程,它缩小了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这与当前高职高专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非常吻合。

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校中厂”实训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2008年,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与博宝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校中厂”——博宝科技黄冈(冲压)制造事业处,下面以模具专业在“校中厂”实训课程为例,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校中厂”实训课程进行探讨。

3.1 改革教学内容,构建课程新体系面对有些课理论学时多、实践学时少的矛盾,可以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相应的调整,在教学内容上改革应该坚持“实用、够用”的原则;有些课程与其它课程衔接比较紧密的,可以将这两门或多门课程进行整合成一门课程,构建课程新体系。在教学中注意突出重点、强调难点,保持知识的新颖性、系统性和连贯性,避免与相关学科课程内容的重复,如模具制造工艺这门课程,可以将理论部分的特种加工内容减少,增加模具制造工艺特种加工的实训学时,把课堂上讲的线切割3B编程的内容,直接调整到实训车间现场讲解,讲完3B编程后就将程序导入线切割机进行加工。演示完操作过程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分不同的任务进行编程,程序编好后学生自己操作,导入线切割机进行加工,这样边教边做、边学边做,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现“教”中“学”、“学”中“做”,提高并强化了学生动手能力。

3.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在“校中厂”实训车间里,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实现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培养目的。①机械加工工艺实训,我们采用现场教学的方法,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做到“教、学、做”结合,“手、口、脑”并用。②数控加工工艺实训,我们采用六步教学法,即:交代本模块的目标、任务、要求;教师示范操作一个任务;学生模仿操作;教师总结、通过操作了解知识点,技能要点,解决有关问题;布置操作任务,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总评。通过六步教学法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体现了“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的职教新模式。“模块实训教育法”切实让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学生经历确定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计划、进行质量检测、评估反馈的整个过程。

依据教学大纲,参照企业、行业的岗位要求和技能标准,把各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化,以技能操作为核心进行教学设计,每个子模块的教学将“教、学、做”合一,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融为一体,建立了“四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即普及技能教育、专业社团教育、特长班技能教育、竞技班技能教育。

3.3 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开放实训室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理论和实践相融合、交替进行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有效地解决学生“从学校到社会过渡”的问题。将实训室向学生开放是非常有必要的,开放实训室是“教、学、做”中的“做”最好的体现。学生可以利用晚上、周六、周日以及其它课余时间到实训室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特别是选了机械加工相关的课题的大三学生,做毕业设计时,是使学生做个有意义的毕业设计重要条件。学生把在课堂上所学或者一些疑问,到实训室进行实践,对所学知识巩固或解疑。在这整个训练过程中是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从教室走向实训室,从消极被动中走出来,给学生创造实现自我追求、展现自己的才华和锻炼各方面能力的机会,提高学生进入社会后就业、适应、竞争和发展的能力。学校与“校中厂”相关人员建立开放式实训室管理制度,在专业技能训练过程中,采用班长和组长分工负责制,由实验员监督、专业老师进行指导。

4结束语

通过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到动手主动创造,在愉快的气氛中去获取知识,学校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了,学生也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同时学校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办学效益。

参考文献:

[1]朱达凯,范涤.“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6(10).

篇4

关键词:工程训练;微课;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工程训练课程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在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然而,在扩大我国工程实践教学基地规模和丰富教学内涵的同时,实践时间却在不断紧缩[2]。为解决这一矛盾,有必要探索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提高工程训练教学质量。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微”教学模式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微课以其易获得、时间短、内容精、模块化、情景化等特点满足了多样化学习方式需求。本文结合成都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实际情况,谈谈工程实训教材的创新与编辑。

一、微课及其特点

微课是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过程。微课一般包含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微课具有以下四个特点:①主题突出,重点明确;②资源丰富,情境逼真;③时间短,使用方便,微视频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0 分钟),支持在线网络多种格式播放,容量小;④结构相对独立。

二、工程实训教材的创新

针对工程实训内容杂、多、广,单独讲解比较枯燥的特点,工程实训教材可以在传统纸质版的基础上添加电子版,形成微课教材。书本教材是纸质版,书页右侧二维码链接的微课视频为电子版,二者之间相互联系,成为全方位、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教材。以下举例说明工程实训微课教材内容的编排方法。表1为成都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普车实训内容。

由表1可知普车实训内容共六大块,在这一章教材的编写中,可根据内容把这一章划分成六个专题。每一个专题前面给出这一专题的框架,列出这一专题所包含的具体细化知识点,后面再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解细讲。由于对知识点进行了细化,它符合微课碎片化学习的需求,就可以对相关知识点录制微视频。在知识详解书页右边空白处给出二维扫描码链接微课视频和视频的课后习题,以方便学生学习。教材的具体编排如下图所示。

老师在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微课教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自己掌控观看视频节奏,从而有利于节省时间,由老师来重复进行理论讲解。老师则需要做好答疑工作,这样学生 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创新设计、工艺安排、实际操作机床加工等方面, 使工程训练效果突出。

三、工程训练微课的制作

微课设计是最能体现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理念的一个缩影。本节从微课知识点的选取、命题、素材的整理与搜集、教学设计等几方面谈谈工程训练微课的制作方法。

1.微课知识点的选取

教师在微课知识点的选取上可以根据往届学生的学习情况、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经验进行总结,挖掘其中重点、难点、疑点作为制作微课的知识点。对知识点的选取要“小而精”,且具备一定的独立性、示范性、代表性,选取某个具体知识的“点”,而不是抽象、宽泛的“面”。如《5 分看懂三爪卡盘的结构》就只是针对如何看懂三爪卡盘结构这个“点”而制作的微课。

2.微课命题

首先,微课要短小精悍,“小”就是主题小,要有针对性。如“工程实训绪论”这样的微课题目过大,不适合作为微课题目。其次,可以选用一些生活中容易弄混的知识点来作为微课的题目。如生铁、熟铁、钢的区别、数控电火花线切割高速、低速走丝的区别。最后,微课作为与书本配套的电子教材,通常情况下可直接选用书本中的知识点作为题目。如外圆车削操作步骤、典型轴类零件操作实例、榔头制作方法等。

3.微课素材的搜集与整理

足量的素材是制作出一个好的微课的基础,微课素材的搜集需严谨充实,无科学性错误,与所制作的微课主题相关,并尽可能与社会和学科的发展同步,使学生能了解最新的制造技术。微课素材的搜集包含以下方法:①视频的搜集与拍摄,视频可以展示一些无法实际操作的内容(出于安全考虑),如锻压操作、铸造熔炼浇注操作等;②文字、图片材料的搜集。搜集大量与实训操作、设备、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与文字。资料要紧扣主题,能直观、准确、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③动画的搜集与制作,对于教学中的一些原理类的知识点,教师最好制作一些动画,从而提高微课的观赏性,有助于学生理解讲授内容。

4.微课教学设计

在微课题目选定后,就要对其教学环节进行设计,明确教学目标。做好资源准备、确定教学过程和录制方式。以下举《电火花线切割绘图编程》的例子来进行说明,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微课麻雀虽小,但是五脏俱全,微课设计总结起来要遵循教育性、目的性、趣味性、重用性这四个原则。

四、结语

使用微课进行辅助教学,能将高深的理论知识简单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点,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微课教材能让学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对实习内容进行自学,减少教师讲课的时间,相对增加学生动手实习的机会,提高工程训练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工程训练基础网络课程 构建 探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0026-02

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正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其中影响范围最大、意义最深远的就是借助于互联网大力发展的网络教育,以及随之形成的网络课程。网络课程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同时将教学信息和教学行为相互融合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它包括用于控制和进行教学活动的程序,教师和学生使用的网络形态的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大纲,以及组织网络教学内容的教学策略,支撑网络课程的教学平台。本文结合网络课程的特点,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工程训练基础网络课程的设计为例,对网络课程教学系统构建及教学效果的各个环节进行研究。

一、工程训练基础网络课程的系统设计

(一)情景设计

工程训练基础网络课程即把工程训练基础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网络化。该课程的开发依据在于:一方面,工程训练基础课程实践性较强,学生通过课堂的短时间学习难以理解消化,而网络课程正好弥补了传统课程的教学手段的不足,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的优势,配以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手段进行教学, 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效果,形象、生动地表示出课程中晦涩、难懂的部分。另一方面,网络课程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创建基于web学习环境的教学网站来辅助教学,打破传统教学时空的限制,实现“任意时间及零距离”的交互,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大量信息资源,为学习者和教师之间、学习者之间提供一个无障碍的交流空间和协作学习空间。

(二)功能设计

网络课程开发的基础是教学设计, 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教学设计、“以学为主”教学设计和“主导―主体结合”等三种。工程训练基础网络课程采用了“主导―主体结合”教学设计思想,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的使用、学习资源的应用、学习环境的构建、学习效果的检测等方面的指导与支持。

工程训练基础网络课程系统的核心功能结构(见图1)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课程简介。本功能块主要介绍工程训练基础课程的历史发展沿革、课程指导思想、课程建设目标以及课程教学纲要。用户通过访问该模块,可以对工程训练课程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2.在线学习。通过在线视频教学,学生可以学习工程训练基础课程的基本内容,了解课程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做到对实训的内容心中有数,避免在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手忙脚乱。同时,教师可以灵活地通过网络给学生提供最新学习资源,并对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分析,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3.在线测试。测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好坏的最主要途径之一。我们在网络课程中提供各种与课程相匹配的测试内容,并利用严格的计时和准确的计分系统,对学生实施“准”在线测试,学生通过身临其境自我测试,可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情况,分析、总结目前还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快更好解决问题。通过在线测试功能,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了质的保障。

4.在线答疑。在网络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碰到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将对后续学习的积极性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在网络课程中专门设置了“在线答疑”功能块,学生把在实训中碰到的疑问提交到网络教学平台的答疑系统,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对问题作出解答。同时在每次课程小结中,教师把提问次数比较多的或解决不够完善的问题拿到实践环节中继续讨论,让学生找到答案的同时也加深印象。

5.课程资源。这是供教师上传、学生下载课程资源的专区。教师通过专用入口将准备好的学习资源(包括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教学录像以及典型学生作品)上传至课程资源专区,访问用户即可获取所需的资源。本模块可对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实时更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课堂学习情况有的放矢地下载学习内容。

二、工程训练基础网络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工程训练基础是一门实践与理论性要求较高的工科类基础课程,因此课程的教学从实践教学的理念出发,参考部分成功的教学实践,提出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工程认知―工艺实训―综合创新”三层次、多模块、递进式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充分利用网络课堂教学的先进性,注重学生对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实践操作的视频预习;强调实践环节的训练,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为学生在综合创新环节中的自主能力、研究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一)工程认知――视频预习的导向性

工程训练基础课程涉及机械与电子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中诸多内容,注意要领繁多,简单的图文叙述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在此网络课程教学环节中,我们以实践实训为任务驱动,提出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要完成的项目实训内容,使学生上课前就带着任务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项目实训的有效实施是重点,除了面对面的指导外,为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应提供尽可能多的教学辅导资源, 如增设拍摄现场录像、动画、视频等多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理解、掌握抽象难懂的问题。例如,在工程训练过程中,安全操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传统教学模式是通过老师“讲故事”,学生作为听者了解安全重要性,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难以加深印象。如今学生通过直观的动画情景,了解违规操作带来的危害,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安全操作的重要性,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工艺实训――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传统教学采取的教学方式是“抓两头,带中间”,往往造成“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而网络课程教学则为学生的“自主化”学习提供了条件:学生根据自身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利用便捷的网络获取所需要的知识。这就克服了传统课堂无法兼顾每个学习者兴趣和能力而形成的“一刀切”现象,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以实训中的电火花线切割为例,教学安排为2课时理论,8课时实训。在改革之前,学生普遍反映实训时间太短,学习难度极大,学习效果欠佳。自从开发了网络课程,实训前学生可参考网络课程的实践指导模块,提前了解线切割加工的基本工艺,做到实训前心中有数。在实训过程中,因为时间的限制,教师的讲解时间较短,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消化和操作要领。而网络课程的引入,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以通过在线查询解决,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综合创新――发展学生协作式自主学习能力

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估完全是教师的责任,而利用网络课程教学,则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自主探究学习。基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通过社会合作方式才有可能得到发展,同时协作的方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和发散思维、发挥其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工程训练过程中,为更好地展示和总结学生的实训成果,教师应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团队进行综合项目训练,对训练内容,只提出基本要求,不限定解决方法。同时还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自行设计,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开发的能力,团队合作的精神。很多同学能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在解决方案的实现上体现了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课程的BBS平台进行问题和作品的与讨论,师生共同评其优、论其劣。在此过程中通过不同观点和解决方法的碰撞与交流,激发了创意,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协作精神,其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发挥。

根据当前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领域中的新思想和新技术,从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出发, 构建的工程训练基础网络课程完全符合现代实践教学的需要,其系统设计从人机工程学角度着手,为学生提供功能突出、交互性强的网络平台。工程训练基础网络课程的建立,改进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满足了工程实践教学的发展需要,并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道焰,林帝浣,古小红.运用教育技术促进网络教育的发展[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6)

[2]马红亮.网络课程的概念及特征[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1(6)

[3]张维平,梁延德.建设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培养创新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

[4]刘建伟,廖维奇,吕汝金.机电综合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5)

[5]周志忠.网络课程的系统化设计[J].网络与信息,2008(6)

[6]敖立鼎.浅谈网络应用在《教学媒体的理论和应用》课程的益处[J].科技纵横,2008(5)

篇6

关键词: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实训工厂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4.246

1 中职面对的困惑与存在问题

十以来,职业学校本着生产与教学对接、专业与岗位对接、大纲与资格证对接原则,在实训室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目前多数实训基地建设侧重是为学生提供训练环境而非生产环境。主要表现在:实训设备不配套,实训材料不充分;教师技能水平不高,实战经验不足;以仿真为主,生产为副。

现有校企合作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育人实践问题,但是这种模式在落实中还存在着:双方责、权、利定位不清;企业改变实训内容,延长工作时间,利用廉价学生劳动力赚取利润。教育部推行的现代学徒制,在职业教育虽然为大家接受认可,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完善,引厂入校建实训工厂不失为解决以上问题措施之一。

2 建立校内数控车间(实训工厂),推进落实现代学徒制

从河南省中原经济区产业布局和企业需求出发,学校引进郑州海特模具在校内建立实训工厂,解决生产实训中技术、设备、管理不足。

(1)实训设施。根据合作企业郑州海特模具公司产品需要,独立建设数铣车间、数车车间2800平米,配备有磨刀机、三坐标测量仪、线切割及电火花机床、普通车、铣、刨、磨、钻、镗、钳120多台。完全按照模具产品生产工艺安装设备,初步具备产品生产能力。

(2)组织管理。实训工厂按企业标准配备经理、各部部长、生产班组长,工程师傅、工艺员、财务人员等30余人。

(3)运行模式。企业经理对生产实训实行全面负责制,教学校长任副经理,负管理责任;班主任即工段长,更是远离家乡的父母,即是心里生活辅导师、也是行为规则、劳动纪律施门户师;生产师傅任教师,对生产技能和生产行为全方位指导,执行技能学习效果、行为规范定性与定量考核。

(4)教学流程。教学流程从计划制定、零件图纸绘制、职业素养教育、技能引领、生产实训、总结考核等环节着手,按照量化标准,精准实施。

(5)实训效果。我校数控专业通过引厂入校开展了现代学徒制试点,提高了专业区域服务能力,扩大专业品牌影响力,提高了实训设备利用效率,激发学生学技能练技能激情,缩短学生进入生产状态时间,弥补学校生产实践不足。学生通过加工不同零件,做到熟悉设备、学会了编程、掌握了工艺,养成了习惯、达到了学技能初衷。

3 实训工厂现代学徒制更能切合我国职业教育特点的模式

实训工厂是结合现代职业教育特点,探索出符合中职教育的一种现代学徒制模式之一,与传统的走出学校的校企合作有着实质的不同,但也有形式上的相似,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3.1 主体明确 共赢合作

学校作为主体方是从提高专业技能教学效果出发建设的实训工厂,产权归学校,管理经营归企业合作方,企业把需要产品交给学校工厂,工厂按照教学安排,结合合作企业需求,安排生产,通过组织生产,学生得到训练,教学设施得到充分发挥,企业通过管理得到了合格产品,降低了成本,预定到合格员工,储备了劳动技能人才。

3.2 学练融合,教产一体

现行职业教育要实现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岗位技能与专业标准对接、学生与师傅对接在这种学校工厂现代学徒制模式中能够很好体现。学习就是训练,训练就是生产、生产就是也出产品,通过校企合作,把师傅引进学校,工厂建在学校实现了老师师傅一体,学生徒弟一体,教学生产一体的现代学徒制模式,使学习效率最大化,生产成本最小化,兴趣发挥极致化。

3.3 定工定岗 全面轮训

学生在实训工厂按照数铣、数车、加工中心、产品造型设计不同工种,分组分人分岗,遵循先易后难,先仿真后演练,先学后做、先理论后实践的基本原则。通过计算机绘图、工艺制定、刀具选定、工量具使用,加工操作、产品质量检测、设备故障检修等岗位项目训练,全面提高了职业操守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合作共赢、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表达能力等诸多能力也得到全面训练与提高。

3.4 行业服务,技术先行

篇7

【关键词】 高职教育;“2+1”;模具;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02

一、“2+1”教学模式的政策依据及意义

“2+1”教学模式的政策依据是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教育部并且制定出台了《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2+1”教学模式是通过校内两年教学和一年校外顶岗实习实现,这种教学模式更突出了高职教育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原则,更强调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在高职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2+1”模式下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标准及探索

培养方案制定标准就是围绕如何培养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实现培养目标的评判标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素质要求:要求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较强的心理抗挫折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对待工作一丝不苟,为人诚信;二是知识要求:具备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数控加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机械制造、模具设计、数控加工、模具装配、模具销售等方面的知识;三是能力要求:掌握从事模具专业(行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在“2+1”教学模式下,由于校内教学周期的缩短,根据模具专业培养目标及评判标准,我校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探索并实施新的教学方案:

(一)校内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探索

1.改革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

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课程设置以职业需要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打破学科体系,我校将模具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四块:一是基础知识课程,主要在第一学期开设;二是职业基础课程,包括机械制图、公差、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及职业基础任选课等,为学生专业的学习打好基础;三是职业能力课程,包括冷冲模设计、压铸模设计、塑料模设计、模具CAD/CAM、模具制造技术和数控加工技术及相关的实习实训课程等,重在培养学生的模具设计能力、模具零件加工制造能力和模具设备的操作及模具的维护能力等;四是顶岗实习,在大三这一年开展,熟悉真实的工厂环境,为就业作准备。课程设置中更加突出高职模具专业“学中干、干中学”的教学特点,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营造仿工厂的学习环境,建立一种循序渐进的从校园到岗位的学习和适应过程,为培养学生的岗位角色意识,为学生提前进入岗位角色创造条件,并适应现代企业的招聘特点。

2.改革实践教学环节

为保证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我校大幅度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从实验、课程设计、顶岗实习三方面构建了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重点加强对学生现代设计与制造技术的能力培养,大量增加数控机床、数控线切割、数控注塑机等的应用;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实验,结合专业需要优化实验项目和内容。例如:针对模具专业的特点,加强金属切削加工及加工质量分析方面的综合性实验。通过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对企业在用先进制造技术的了解,并尽可能增加动手机会。在校内专业实习中,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结合生产实际操作线切割、注塑机、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设备。在专业基础课程设计中,强化计算机的应用,制图测绘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都增加计算机绘图的要求,在专业课程设计中增加冲裁模具CAD和注塑模具CAD软件的应用,在模具制造工艺课程设计中增加数控线切割编程的内容。

3.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形式上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我校组织教师积极开发优秀多媒体课件,并尽可能将教学地点设置在模具实验室或车间,实现“教室车间化,车间教室化”。利用工程中实际应用的模具进行教学,摆脱乏味的理论知识讲解,提高学生对模具的认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既可参照模具实物学习模具工作原理,又可以实际动手操作,教学方法灵活、直观,教学形式生动、活泼,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塑料模具成型工艺及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利用企业生产手机后盖的模具进行讲解。将手机后盖的工艺设计和工艺参数的选择、分型面的选择、型腔的布置、流道系统的设计、型芯的设计、顶出机构的设计和温度系统等内容设计成不同教学模块,每一个模块都结合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实际设计模具的过程,掌握模具设计的要领,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且每一模块的讲解都采用项目驱动,逐步讲授设计要点,并以一定练习作为辅助。边讲边练,以练为主,避免学生会而不熟的现象发生。

4.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

科学合理的考核应做到对学生全面、合理的评价。我校在“2+1”教学模式的考核方式主要采取理论考核、项目考核和顶岗实习考核三方面。理论考核主要采取开卷、闭卷、课程论文等形式,考试难度适当,范围合理全面。项目考核是在项目实施完毕后,教师根据项目的设计方案、实现方法、操作步骤、涉及内容多少等因素,可以制定不同的得分权重给予学生成绩,也可以包括学生的自评成绩来制定最后的项目成绩。同时,在考核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学习态度等素质考核因素。顶岗实习考核主要由企业专家给予的成绩和学校带队顶岗实习教师抽查给出的成绩构成。企业专家给予的成绩主要根据学生的实习报告和实习期间的学习工作态度给出,顶岗实习教师不定期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并根据检查情况给出实习成绩。

(二)校外一年顶岗实习的模式改革

校外顶岗实习的一年是关键的一年,是学生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锻炼的关键一年,也是提升学校影响力的重要步骤。与企业建立一种长期、稳定、友好的实习合作关系,是实施“2+1”教学模式的重要保证。否则,1年的企业岗位实践将流于形式。为了使学生在“2+1”教学模式中真正受益,总结我校在顶岗实习中的经验,我校选择一些拥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良好的企业文化,并能提供与专业培养目标所确定的就业岗位的大型企业,建立了省内和省外实习基地,如贵州083基地企业、芜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无锡高新区等作为学生实习基地,为学生认识模具、制造模具、加工模具提供很大的空间。在校外的一年实习中,我校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与实践:

1.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体系

我校把顶岗实习管理由校企双方共同实施,双方协定顶岗实习的相关管理制度。明确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权利、责任与义务。校企双方共同协作,达到“共赢”。因此在学生进企业顶岗实习前,学校要对学生做好顶岗实习动员工作,明确实习目的、任务要求和考核要求等;企业对实习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岗位技能培训、生产制度的学习等。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制度和顶岗实习制度的不断完善,我校逐渐形成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体系,使顶岗实习科学化、标准化。

2.建立实习学生校企共管平台

做好顶岗实习管理工作,就要求学校与企业建立共管平台,明确各自职责和义务。我校对学生顶岗实习前统一组织顶岗就业双选会、培训和安全教育。安排驻厂顶岗实习带队教师配合学校就业部门与企业沟通协调,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协助企业落实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等,同时与学校专业负责人及专业教师沟通,制定实纲和实习内容等。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与学校沟通制定实习计划,对学生进行入厂教育,并对实习过程进行监控,与学校及时沟通。在实习车间由企业的班长或组长对学生进行出勤考核、生产质量考核、岗位技能评价等。同时与驻厂的带队顶岗实习教师进行交流,及时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断完善实习内容。

3.构建实习学生继续学习平台

顶岗实习时间为一年,一年中,学校除了要求学生学习企业员工爱岗敬业、工作谨慎的品质外,还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继续学习的平台。我校在顶岗实习单位的安排上尽量集中,方便管理。并派专门教师,负责对实习学生在模具设计、加工和维修方面疑问的解答,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工作状态。教师利用学生实习的休息时间合理安排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实习教师利用QQ群、飞信等网络联系方式,有针对性地指导,使学生在实习期间既学到专业知识,又掌握了企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管理。

4.采用校企共同考核评价办法

学生顶岗实习阶段考核的主体是校企双方,因此,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实习学生考核评价办法。我院与企业制定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偏重企业评价,企业评价占70%,学校评价占30%。注重评价学生实际设计和加工模具的工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考核评价指标内容包括实习态度、工作质量、岗位技能、遵章守纪、出勤情况、安全意识、实结等。在学生顶岗实习结束时,对达到考核标准的学生,企业根据顶岗实习情况择优选拔,使部分学生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这也减少了企业找人的盲目性,对学生也有很大的吸引力,提高了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学生更加注重企业顶岗实习。

三、总结

“2+1”教学模式是一种适合现代高职教学特点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校在“2+1”教学模式在培养方案中做出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为了更好的开展“2+1”模式下模具专业的人才培养,我们在具体的实践中包括教学项目设计的合理性、师资培养和教学条件的改善仍有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汤晓,朱建华.“项目化教学”在高职教学改革实践中的探索[J].考试周刊,2008,31.

[2]贾朱植,祝洪宇.浅析高职“2+1”教学模式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5.

篇8

关键词:学生办厂;教师指导;企业化运行

中途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未来社会需要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大力支持并多次在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初期条件,结合小型企业资本有机构成低、社会劳动力容纳量大的特点,选择以培养创办小型企业为目标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本项目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团队为主体,建立一个“广科机械加工厂”。为保证学生在项目训练中能获得预定的能力,制定工厂管理制度,模拟企业运作方式,将学生团队成员按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岗位进行分工,通过学生自己对本工厂产品设计制造以及生产经营的实施过程,使团队每个成员得到训练。

一、团队特色

学生团队方面:参与本项目的学生是通过自愿报名、任课老师和辅导员共同考查,指导组全体教师共同研究确定的。学生成员成绩优秀,基础知识扎实,求知欲强,对模具设计及制造或者机械零件加工有浓厚兴趣,对学习高新技术有着执着的追求。

教师团队方面:指导教师均具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有的直接来自机械企业生产一线,设计制造经验丰富,是一支“双师”型队伍;其中指导教师团队负责人兼具高级工程师和副教授职称,是一位曾经多年从事机械工业企业生产的中型国有企业厂长。

二、现有基本条件

(一)学院及系部领导高度关注并全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到学生团队成员挑选、指导教师队伍组成、实训基地的保证、训练耗材的供应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

(二)机械系现有一座1550平方米机械加工实训车间,内有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线切割、电火花及通用机械加工设备70多台,价值700百多万元,有由10人组成的实训教学团队及完整的组织机构。

(三)有一个经验丰富的“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团队成员专业知识及技能结构合理,有富于创新,乐于奉献、甘为人梯的精神。

三、项目特色及创新点

(一)立足现有条件,以本系机械加工实训车间为平台,挑选一批优秀学生,组织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指导教师团队,以模具设计制造、通用机械零件加工全过程为载体,组建一个 “机械加工厂”。

(二)本训练项目是借助一个虚拟的工厂组织机构,搭载机械系“机械加工实训车间”真实实体进行实际运行。在项目训练中,每个同学根据预定的角色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在老师的“全指导、半指导、零指导”进程中,分别获得模具设计、零件制造、生产经营、质量管理等技术技能,为走上社会创新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三)本项目具有“三实一虚”特点。即训练平台(机械系实训车间)真实;团队(学生和老师)真实;训练内容(外来生产业务加工)真实;组织机构(广科机械加工厂)虚拟。

四、项目运行方式

(一)运行目标

以机械系“机械加工实训车间”为真实平台,在虚拟的“广科机械加工厂”组织机构中,对学生团队每个成员加以训练,使他们分别获得模具设计、零件制造、生产经营、质量管理等多种技术技能及素养,为未来独立创新创业打下基础。

(二)团队成员分工

1.工作岗位设置。按照机械加工厂生产经营特点,将训练岗位设置为:冲压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通用机械零件加工(含制造工艺设计和加工实操)、生产经营策划、质量管理、物资供应、财务管理7个岗位。

2.学生团队分工

将学生团队5个成员按前述设置的7个岗位进行分工:其中3人分别担任冲压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通用机械零件加工(含制造工艺设计和加工实操);另外2人分别担任生产经营策划和财务管理、物资供应和质量管理。

3.实训指导教师分工

将5位指导教师按前述7个岗位的指导要求进行分工并落实到人,形成文字文件后再在两个团队全体成员会议上宣布,在项目运行中执行。

五、项目实施计划

(一)前期准备工作

前期以对学生进行培训为主,学习安全生产基本规程和加工厂的管理制度,熟悉生产环境和实训车间,了解客户下单签订合同与组织生产的流程。因加工厂条件所限,客户可由教师扮演,预定生产加工两套难度适中的塑料件模具产品,模拟与学生签订加工合同,此部分工作主要由市场部人员负责。其中对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专业知识,如:客户提品特性,所需材料的性能,产品大致设计方案,加工工艺,产品价格估算等,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为下一阶段的训练做准备。

(二)项目训练阶段

借助机械系机械设计与加工既有平台,按照学生担任的岗位角色,进行岗位技术技能强化训练。

1.产品设计阶段

主要由工程部人员负责,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工艺设计和模具设计,出具模具图纸,确定后续加工工艺方案,估算价格等。

2.备料,进行模具制造,加工模具零件,装配试模等。

3.产品设计汇总,总结解决设计问题。

六、训练方法

按照“全指导、半指导、零指导的”渐进式训练方式开展工作。初期,学生在教师的全面指导下进行工作;中期,学生自己工作,遇到问题时,老师给予指导;后期,学生自己独立开展工作并进行总结,老师给予评价。

七、训练内容

(一)技术类

1.根据用户提供的产品图纸技术要求,进行模具设计;编制外购件、外协件、标准件清单;

2.按照模具零件图的设计要求,编制生产工艺文件;编制生产准备清单,包括工具、量具、刀具及其它外购物资清单;

3.根据用户提供的零件图纸技术要求,编制生产工艺文件;编制生产准备清单,包括工具、量具、刀具及其它外购物资清单;

(二)生产类

1.根据技术部门提供的生产工艺文件,按照用户提出的时间要求,编制生产计划安排表;

2.根据生产部门的计划安排,按照机械加工工艺文件内容,组织实施生产。

(三)管理类

1.根据技术部门的物资清单,清点厂内现有物资,缺额所需立即购买,保证按时按量供应生产性物资。

2.按照财务管理相关规定,准确及时收付工厂资金。

3.对生产过程及出厂产品进行严格质量检查;

4.对外经营业务策划和实施。

八、项目进度安排

(一)储建阶段

按照《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管理办法》组建学生团队和指导教师团队,撰写项目申报材料并按规定程序申报;项目获批后,与机械系机械加工实训车间共同商定车间及机床设备使用事项;宣告“广科机械加工厂”成立。

(二)训练准备阶段

对学生团队成员进行培训,学习安全生产基本规程,熟悉场地和生产环境。购置训练材料,做好训练准备。

(三)项目训练阶段

1.全指导式训练。借助机械系机械加工实训车间既有平台,按照学生担任的岗位角色,进行岗位技术技能强化训练。

2.半指导式训练。通过学生自己及其它方式对外承接简单模具设计制造和机械零件加工业务。以学生为主体,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对外业务制造工作。

3.零指导式训练。由指导老师设定项目,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最后由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工作质量进行测评,学生自己作出总结。

(四)项目总结验收阶段

1.项目组成员将前期训练及实践进行总结,撰写总结报告;

2.将在项目训练中设计的图纸、机械加工工艺文件等技术资料整理成册;

3.撰写发表项目成果论文;

4.向学校相关部门办理“广科机械加工厂”物资及财务交接手续;

5.组织项目验收。

九、结语

开展本项目的研究,就是要积极探索和实践,将我校以“广科机械加工厂”的活动形式的创新设计教育教学活动推广到全专业,扩大受益面,稳定并扩大创新设计教导教师队伍,同时借助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开展这种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大力加强机械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以创新作品的设计、制作及其竞赛活动,切实加强对我校工科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并将教改教研的成果进一步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以期形成地方院校中富有特色的机械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教学方法;达成目标;前途光明

模具是保证批量产品生产质量的基础。一批产品生产质量的优劣是模具制造质量的体现。当今世界模具加工技术代表了这个国家整体代业水平的高低,从此可看到模具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一、模具制造概况

1.模具制造技术发展状况

模具制造技术是随着制造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先进、精密和高自动化程度的模具加工设备,如数控仿形铣床、数控加工中心、精密坐标磨床、连续轨迹数控坐标磨床、高精度低损耗数控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慢走丝精密电火花线切割机床、三坐标测量代等模具加工和检测设备的应用,拓展了可进行机械加工模具的范围,提高了加工程度,降低了制件的表面精糙度,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充足的,高质量的,品种系列齐全的模具新型材料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模具的使用寿命。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制定了冲压模、塑料模、压铸模和模具基础技术等50多项国家标准,近300个标准号,基本满足了国内模具生产技术发展的需要。

2.模具制造技术发展趋势

今后模具制造技术将向着模具精加工向高速加工发展,成形表面的加工向精密、自动化方向发展;光整加工技术向自动化方向发展;反向制造工程制模的发展;模具CAD/CAM技术将有更快的发展。

3.模具制造业人才培养概况

长期以来,我国模具制造业处于较落后的地位,究其原因有设备、材料等诸多因素,但其中最重要一条是对模具制造业人材的培养乏力,没有专业化、系统化的培养人才。长期以来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力根火种”的方式,由于培养对象文化基础较差,对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知之很少,既浪费时间又没有新的突破。近年我国大量引进和学会国外模具制造的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使得模具制造技术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引进技术不等于拥有掌握技术,要使模具制造有全面崭新的突破必须加强人材的培养和储备,放眼全国大专院校,至今有模具科系的凤毛麟角,中专和职业学校设有模具专业的也少之又少。在模具行业的专业人才大多都是从学机械等其它专业转行过来,这和模具制造业的发展是极不协调的,模具制造业求贤若渴。

二、中职学校模具专业人才的培养

从多年来教学实践我感到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法与实践结合有相当大的差距,这样名不符实的教学,既消耗了老师的精力,又让莘莘学子们的收获甚少。根据自己多年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制定了一份适合培养中职模具人材的教学计划。

1.教学计划的制订

模具制造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设计、生产、装配、试模和维修,一个人不可能完完全全地从始至终完成,它需要一个团队。我们中职学校培养的模具人才,需具备什么能力,要达到怎样目标是我们的必须明确的,那就是能根据模具装配图和零件图完成一付模具制造中钳工基本能胜任的工作(划线、锯、锉、钻、铰及装配等)。有了钳工的基本技能和理论知识,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学习,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模具钳工。一个合格的模具钳工除须具备很强的钳工技能外,还需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因为他是模具生产计划的拟定者、工艺路线的制订者,是模具制作团队的组织者,一付模具制造质量的好坏,生产效率快慢,生产成本的高低与他有最直接的关系。我的教学计划正是在这个思路基础上制订出来的。

2.对教学计划的说明

A、中职学校新生的理论基础较差,学习目的不是很明确的,对未来要去做什么不知道,新生安排一周的参观学习,就是为了使学生们搞清学什么,为什么学,然后填写参观报告(含参观企业概况、生产的产品、模具种类、成型设备、以及观后感等内容),经过此环节才能为后续的理论和实作教学顺利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B、理论学习和技能培养时间设置各一半,即均为一年。

C、基础理论课程设置必须与模具生产有直接关系(其它无关课程不上或安排少量课时),在教学中要有着重点,不是整本教材缺一不可原书照教,而是要选择与模具有关联的章节,如数学知识,主要强调对几何形体的面积,体积及周长的计算能力(无应用价值的纯理论知识可删除),语文的讲授主要针对公文书写的基本格式和内容即可。工程材料、公差等课程,要选择对模具有了解的教师行课,这样他们才能有机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个模具无时不在的氛围,使模具概念深入每个学生的心中。在注重专业意识的同时还应注意到我们培养的人才是为社会主建设服务的,德、智、体、美、劳缺一不可,思想品德高尚,爱国、爱家、举止行为规范,尊长、爱幼、有强健的身体是造就人才的基本,因此安排了体育和思想品德。

D、专业课程主要围绕模具生产来设置的,有《塑料模》、《冷冲模》、《冲压与塑料成型设备》、《金属切削加工》、《数控加工机床》、《机械加工工艺》、《钳工工艺学》课程等。

E、模具拆装实验室是培养模具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包括钳工台、各种模具及装配图和零件图、检测仪器、各种量具、拆装工具、油、棉纱,条件许可最好有一台塑料成型机床,这是同学们对模具理解,建立模具概念,知晓模具结构,掌握模具拆装方法最直接的地方。

F、实训基地各工种的指导教师,须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G、模具班学员要求基础知识较好者进入,每班不能超过40人,人数过多会给教授示范和实训带来较大困难。

H、测评或考试应按教学达成目标来进行,如第一期各科理论知识均用随堂考查方法进行,对达成目标才进行考试,这是对学生在经过这些理论基础知识,学习后能否具备综合应用最好的验证,也是最合乎实际的,以后各学期均应按此方法进行。

篇10

关键词:《CAM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工学结合

近几年来,大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局面,培养和增强高职生的竞争力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笔者所在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的方针,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探索,对实验实训设施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在此背景下,对《CAM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等进行全面改革,边实践、边创新,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应高职高专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体系。

一、《CAM技术》课程体系的构建

按照职业岗位要求,经过多年探索,我们搭建了“零件数控加工CAM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体系:将理论课程(《CAM软件》)和实训课程(《CAM高级编程员强化实训》、《数控加工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的内容以MasterCAM、UGCAM软件应用为主线连结起来。在教学体系中,各个阶段侧重点不同:《CAM软件》的重点在于熟悉软件命令,以熟练为目标,难点在于软件操作技巧;《CAM高级编程员强化实训》的重点在于掌握工艺参数与刀具路径的关联,难点在于融入《数控加工工艺》知识如何解决刀具路径的难题,用考证的方式来评价实训效果;《数控加工综合实训》的重点在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以机械制造企业实际生产项目构件实训课题,引导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完成从加工工艺编制、CAM编程与仿真加工、加工设备的调试到加工出实际产品的全过程,即采用企业实际生产项目提出问题学生利用现有的实训资源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进行方案实施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教师引导、共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及时补充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学生进一步实践、直到彻底解决问题学生总结实践知识、完成实训报告,难点在于质量控制,用考证的方式来评价实训效果;《毕业设计》的重点在于综合利用所学知识,以任务的形式完成产品的设计、建模、编程和加工并解决加工过程中发生的材料、刀具、夹具等工艺问题,难点在于设计、加工思路以及参数选择要和企业要求吻合,通过以企业真实产品或以“工学结合”的方式和企业合作开发毕业设计内容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

同时,本课程拥有实训设备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线切割、电火花机床和注塑成型机,CAD/CAM实验室和实训基地,CAD/CAM正版软件等实验实训条件,以及教材建设、电子课件、视频资料、师资队伍的不断完善提高,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

二、工学结合的改革措施

《CAM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理论性及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自开始就应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并重视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主要是:

1.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优化课程内容,典型案例驱动

课程组织以工作岗位应知应会要求和课程目标为出发点,按照能力为主线,所需知识为辅助,素质为保障的原则,同时参照国家制造业信息化数控工艺员、数控机床操作工等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内容模块。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熟悉的一级齿轮减速器、单缸内燃机、齿轮泵为典型案例,结合实物模型,采用上机讲练的教学形式完成各零部件的实体造型、零部件装配及运动仿真、生成工程图、零件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和仿真加工各模块的教学,将分散的知识模块串接起来,使学生掌握产品造型设计及仿真加工的方法和技巧,以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2.以典型产品为载体,改革教学模式,体现工学结合特色

将教学过程分解为“理论实践创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各个模块以典型零件为载体的有机衔接,教学组织过程依次展开,课堂理论教学、上机实际操作、典型零件方案设计讨论、企业项目设计、作业展览与评价都全部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同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了灵活的教学方法,如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真题实做等,形成一个“学校企业社会”贯通的现代教学链,加强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互交互融和开放性教学,体现了工学结合特色。

3.以职业鉴定为参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在综合实训中,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以企业真实的产品作为实训课题,让学生进行创新造型设计,将设计出来的模型进行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和数控加工,完成从设计到加工出实际产品的全过程。顶岗实战就是让学生在真实工程环境中学习,真枪实战,真正实现企业与学校的零距离培养。这种循序渐进的能力训练过程,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大为提高,进而为参加各级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证打下坚实基础。

4.以赛促学,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

职业技能大赛是选拔技能型人才并使之脱颖而出的重要途径,它不仅为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展示不同风采与才艺的舞台,同时也能帮助年轻人找到自信和未来事业的发展方向。职业教育已经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拥有一技之长,转为设计操作兼备、手脑并重、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CAM技术》课程以“岗位能力要求”为目标,优化整合课程体系,将“知识点、能力点、素质点”三点连成一线,把大赛作为对日常培训、教学工作和实践水平的检阅,把培训和应用作为大赛的前期准备和根本目标,工作重点落在人才培训、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实践应用上,以大赛牵引人才培训、培养工作和技术创新实践不断提升。从课程知识的概念、思路、技术、技巧等方面拓展学生的机械专业知识,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科技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以此能力为核心,积极组织并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职业技能大赛和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引领职业院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三、工学结合的实际效果

本课程自开设以来培养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在满足省内企事业单位专业技能人才需求的基础上,面向深圳、广州、上海、温州、宁波、杭州等沿海经济特区,一次性就业率逐年提高。富士康公司、长江电力公司、中广核集团、TCL公司、东方电气集团等全国数十个企业每年都从笔者所在学校招收毕业生从事产品设计、开发、数控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和数控加工等工作。

综上所述,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根据岗位的职业能力及工作流程组织教学内容,对学生产品造型设计、分析、装配、生成工程图以及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数控加工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积极作用;同时,结合企业产品实例,采用“多媒体演示上机讲练实际操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工学结合特色,促进了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证和职业技能大赛的结合,以赛促学,为学生就业上岗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拓宽了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 王可,王娜.CAD/CAM技术在数控加工中的应用[C].2007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2007.

[2] 金宁,焦丽,刘雨博.CAD/CAM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辽宁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