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站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1 14:30: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电站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电站实训总结

篇1

【关键词】水电站实训;心得;体会

水电站实训主要是水电站专业的学生在系统的学习了《调速器》《水电站辅助设备》和《发电厂设备》等多门课程后开展的实训项目,是一次综合性很强的实践操作训练。水电站实训所采用的是我校的水电站仿真运行机,本仿真机实现了4台(每台机组容量为5MW)轴流转浆式水轮发电机组的运行仿真,以及透平油系统、调速系统、技术供水及排水系统、压缩空气系统、励磁系统、变电站、厂用电系统、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等的运行仿真。

本仿真系统由计算机网络组成,可满足学员独立或分组操作的需要,提高了培训的质量。

本仿真机采用仿真支撑系统,具有图形建模功能,可满足在线调试的要求,并且人机界面友好,使用方便可靠。操作员站的界面和操作方法,与水电厂中控室操作员站完全相同,并能根据需要改变外部参数、改变工作状态、设置故障和事故。

该实训项目要求学生必须要具备更全面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所以,通过必要的水电站实训,可大大提升学生的岗位竞争能力。因此,怎么进行水电站实训,保证实训效果,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以下几点是自己的一些体会。

首先要进行安全教育,实训由于其专业性质的特殊性,而中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年龄在15~17岁之间,纪律性相对差,自我约束能力不高。很多学生由于缺乏安全意识或因操作没有遵守相关规范而发生一些意外危险,所以实训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在实训第一天上课时,就要对学生进行用电安全教育。师生必须高度重视实训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举例出各种电工违章作业案例,和学生一起分析这些事故案例产生的原因、后果及教训。同时结合各种电工安全警示图片、标语等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也可以让学生观看安全用电方面的视频或影片,向学生讲明安全用电的重要性,并向学生宣传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要求,让学生树立起“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安全工作,人人有责”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学生的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安全实训。

其次要做好实训项目分析,明确实训项目的内容:实训前指导学生写出实训计划和内容要求,明确本次实训的实训任务、技术要求、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实训时间和地点、实训材料和工具及设备。以及实训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应急预案。

因为水电站实训是个综合性实训,所以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精心组织实施实训过程。针对不同的实训项目,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达到相应的实训目的与要求。在实训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1.集中讲解

首先集中讲解本实训项目的主要内容和操作要领,如机组运行规范,发电机冷风温度,定子线圈温度,空气冷却器水压,消防水压,制动风压,制动转速,过速保护整定值,推力轴承,下导轴承,水轮机导轴承,轴瓦温度等,让学生有一个全盘的了解,心中有数。

2.示范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采用直观演示法,指导教师把整个完整的操作步骤操作示范一遍,边讲解边演示,讲解操作要点和难点。例如调速器自动、手动切换操作步骤。边实际操作边讲解,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概念。演示结束后,可以采用个别学生模仿演示,其他学生观摩的形式。当学生在模拟演示中出现错误时,指导教师要纠正错误,并提出注意事项和正确的操作步骤。

3.分组练习

把学生按照不同的层次分组,合理搭配,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和长处,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在操作过程中有分工有协助,共同完成整个实训的要求。

每次实训课结束前,实训老师要用一定的时间去总结本次实训课的情况,总结本次实训课取得的成果,在实训过程中,同学们对本次实训内容掌握情况。实训中出现的问题,存在的不足、必须纠正的错误,及以后实训要注意的问题来进行教学反思。

每次实训课完后,实训老师要及时组织学生清理实训场地,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保持室内外清洁,垃圾当日清理。实训课结束后将所有的材料、实训工具和仪器仪表清理好,按规定要求进行归类摆放,恢复实训前的状态。实训工作台上保持整洁。重要材料,工具要妥善保管,防止丢失。每天保持地面、桌面、窗台清洁。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乱扔纸屑、烟蒂,养成随手捡拾废弃物的习惯,远离不文明举止。

实训结束后,教师应填写实训日志,同时指导学生填写实训报告,其内容包括:题目、具体任务、实训步骤、实训反思等。填写实训报告时,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指导教师点评等方法,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同时评价时要兼顾实训中学生所实现的具体的实训成果。这样,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自己实训中的不好的地方,也为实训教师改进实训教学提供了参考数据,同时也为下次实训提供了借鉴。

探索中职学生实训课新的教学,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以致用为本”的教学理念,是我们老师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作为一名中职教师应从专业实训课的特点出发,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注意积累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为目的,不断提高技能实训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郑源.水轮机[M].河海大学.

[2] 张保会.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M].西安交通大学.

篇2

关键词:Flash;模拟开关拉闸操作;仿真;先后顺序动画;跟踪动画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4-3447-02

模拟开关拉闸操作是电气值班的一项日常工作,电气值班人员必须按照电力调度的指令或根据用户的用电需求进行操作,其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决定了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如何规范拉闸开关,决定着工作人员生命安全。在实际生产中为确保拉闸操作的安全正确性,要求强行带上安全手套。

随着现在网络的发展,Flas技术也在飞速发展。Flas的动画控制技术一直是Flas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虚拟仿真,不仅能够生动形象的模仿实验实训过程,完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学校在实验室硬件条件不足下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大量减少教学的硬件投资。它不仅广泛的应用于中学课件制作中,更广泛应用到水电站虚拟安全仿真的研究中,下面讲述的就是通过Flash代码控制实现模拟开关安全仿真操作。

1 预期效果与功能显示

如图1、图2所示。

功能:正确操作:带上安全手套,使用鼠标点击右边图形的安全手套,当松开鼠标的时候,进入如图2所示,将手柄打下,点击下一步进入后面操作。错误操作:不用安全手套拉下手柄,点击下一步弹出如图3所示的错误操作提示。

2 制作步骤

2.1 绘制实验矢量图形

1) 安全手套的绘制

如图4、图5。

步骤:

第一步:先将原图导入到舞台,放到底层锁住,再新建一个图层,用来画矢量图。

第二步:新建一个层,使用 [钢笔工具],照着底图将基本形状勾勒出来,并用 [选择工具]调整形状,再填充相应的颜色。

第三步: 按照2)中相同的方法,绘制手套的高光部分使其更立体。选择[椭圆工具]画手套口部分,调整位置。

2) 拉闸开关图形的绘制

第一步:通过矩形工具以及圆形工具将拉闸开关的基本雏形绘制出来;

第二步:填充颜色,把手是黑灰色,底板为灰色的过渡色;

第三步:制作高光部分,高光部分的颜色调节如图7所示;

3) 下一步动态按钮制作

按钮是控制动画的关键,它的绘制相对的重要。一个完整的按钮对其不同时期的作用,在绘制过程中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如图8所示;

按钮的变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弹起”、“指针经过”、“按下”、“点击”,

每个阶段都可以相应的做一些变化。按钮又由两部分组成,底部的矢量图形与文字,它们可以做一些大小、颜色与形状方面的变化。

绘制按钮一般使用到的工具是 [矩形工具]、 [椭圆工具]、[填充变形工具]以及 [文字工具]。矢量图形,只要熟练掌握基本的工具及效果的表现,大体都能将原图转化成矢量图。

2.2 元件动画以及场景的设置的制作

1) 错误提示框元件的制作

错误提示框要求是一闪一闪的红色提示框,制作在第二关键帧变红的逐帧动画。具体关键帧布置如图9所示。

2) 手柄影片剪辑的制作

新建影片剪辑取名手柄,在手柄元件中建立两个关键帧,一个放置手柄在上面,一个放置手柄往下的关键帧,第一个关键帧设置停止;

将手柄元件拖入底板上面,如图10所示。

3) 安全手套按钮的绘制

新建按钮元件,将制作好不同动作的手套矢量图放到按钮的弹起、经过和按下状态;如图11所示;

4) 将各个元件拖入场景的关键帧中,手柄元件取名为bing,对错元件取名为tishi;

2.3 编写程序

在下一步按钮上加入如下代码:

on (release) {tishi.gotoAndStop(1);

if(shoutao.bing._currentframe==2){nextFrame();

}else{tishi.gotoAndStop(2);

}}

解释:当点击手套按钮时触发手柄下打,这时点击下一步操作正确跳动到下一帧,否则引发提示框的错误元件动画。

3 总结

Flash控制动画在虚拟仿真中的应用很广,虚拟仿真在虚拟仿真中应用尤为广泛,该文主要通过Flash的控制技术在水电站拉闸安全操作仿真中的应用,重点讲述了如何通过代码编辑技术来实现仿真动画操作的技术,这里我们主要是通过手套按钮的触发来让手柄动画跳动到下一帧的变化来实现,关键技术是必须点击手套才能让手柄下打,通过_currentframe语句来实现当手柄下打时跳转下一步即可,通过_currentframe语句来实现,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很多虚拟仿真的实验中。

参考文献:

[1] 胡海.ADOBE Flash CS3 PROFESSIONAL标准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美)葛雷布勒.优秀动漫游戏系列教材――Flash 动画入门[M].孙哲,译.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篇3

1998年3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改建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成为河南省和全国水利行业的第一所高职院校。当时,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还是一种新生事物,被称为“新高职”,如何举办、怎样建设和发展,并无现成模式可循。更为难堪的是,由于把关不严,举办高职教育的门槛极低(实施所谓“三不一高”政策,即毕业生不包分配,不发统一印制的派遣报到证、毕业证,高收费),在投机和趋利心理的驱使下,不少本科院校也利用闲置的师资、设备大规模举办高职教育、招收高考落榜生、收取高额学费,大有“一哄而起办高职”的趋势。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在诞生之初就遭遇到社会认可度严重偏低的局面,而种种责难则落到新生的高职院校身上,导致严重的招生困难。当时学校也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局面。据当时的招生人员讲,他们到一些熟悉的生源地招生,竟然无人报考,后来经解释,反复说明学校就是当年的“老黄校”,考生才又踊跃报名,局面之尴尬,于此可见一斑。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到底何去何从?是继续举办社会信誉度很高的老中专,还是冒险举办社会认可度很低的“新高职”,还是绕过这个坎,直接谋求升本?这些问题直接考问着全校教职员工、考问着院领导。在3年的中央与地方共建期内,这一问题始终没有找到答案,因为学校正面临着再次转型。

经过3年“省部共建”的转折期,学校交由河南省主办、主管。共建期的问题仍然存在,新的问题也产生了,这就是学校已经不再隶属行业部委了,几十年来的依托没有了,未来应该如何发展?如果举办高职教育?虽说学校拥有职业教育的办学传统,但是能够确认的只是中等职业教育,而高等职业教育的道路究竟该怎么走,毫无经验可言,又如何能够继续领跑?面对种种困惑,学校领导班子经过理性分析认为,只有真正读懂了黄河水院的历史和现状,才能为黄河水院的未来发展找到一条新路;只有真正读懂了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才能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找到一条新路。在慎重研究的基础上,黄河水院最终做出重大抉择,决定坚定不移地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提出了“立足社会需求,面向未来发展,办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和创建全国一流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目标。由此,学校度过了充满痛苦和困惑的“再转型”期,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探索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之路的漫漫征程。

示范建设的积淀

度过“再转型”期,学校的发展就进入了攀登期。这个攀登期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为顶点,学校一路爬坡,先后经历了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5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遴选、建设(2006-2008年)两大阶段,形成了许多文化积淀。

思路决定出路

为实现创建全国一流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目标,学校提出了“一二三四”总体发展思路。即:围绕一个核心——创建全国一流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搞好二个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新校区建设;完成三个转变——规模向质量转变、一般向特色转变、普通向精品转变;实现四个突破——办学理念突破、办学条件突破、办学模式突破、办学层次突破。在这一发展思路的引领下,学校在2005年6月,以全优成绩通过了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为入围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奠定了基础。2006年,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正式确定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中央财政安排专项建设资金4000万元,项目建设期为3年。河南省教育厅、财政厅也按照2∶1的比例安排配套资金8000万元重点支持该院的建设与发展。2009年,学校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以专业建设为核心

学校认为,与普通本科院校注重学科建设不同,高职院校应当高度重视专业建设,牢固树立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理念。对高职院校来说,专业建设是纲,抓住了专业建设,就抓住了学校发展的关键,就能纲举目张地带动学校的全面发展。学校把专业建设分为五个方面:课程建设、基础建设、实践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在专业建设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建成国家级的精品专业1个,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个,河南省的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共17个,成为全国同类院校中的佼佼者。同时,示范建设期间,学校的专业总数量也达到72个。

倾力打造精品课程

2003年,教育部开始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出台精品课程建设计划,计划用5年时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推荐水利系张耀先教授的水力学课程参选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组成项目组。由于基础扎实、教学教研成绩突出,项目组仅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申报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教学资料上网工作。当年,教育部公布了首批151门国家精品课程,河南省只有黄河水院申报的这门水力学课程入围。由此,学校意识到精品课程建设将成为展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发展成果的一个品牌,应当加大投入、着力推进。从建设理念、制度保障等多方面入手,学校不断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取得了显著效果。目前学校已经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3门,省级精品课程18门,精品课程数量在河南省高校中名列第一。精品课程建设已经成为学校的一个品牌。

高度注重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实验实训条件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在黄河水院,所有专业的实践性教学都要占到总课时的一半以上,因此实训条件是否优越,直接决定人才的培养质量。学校深谙这一真谛,高度注重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从学校核心区的划分就可以看出:教学区和实训区,两块区域大小和建筑旗鼓相当,暗示两者同等重要。

在学校实验实训区内,有一座叫做“鲲鹏山”的水利水电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在这座完全由水利系教师设计的仿真水工建筑物群中,设计者将典型水工建筑按照比例缩小,建成了具有不同枢纽形式、不同建筑物结构的27个水工建筑物,大大方便了该系的实践性教学。实训基地的负责人表示:“由于水利工程建筑物类型各异、地点分散,施工过程不可再现,且运行管理也不允许学生等外来人员实际操作。我们把水利工程搬进校园,建设仿真水工建筑群,就可以根据教学进程和能力培养的要求,模拟施工导截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等实训项目及闸门运行工、河道修防工技能培训与鉴定等施工与管理过程,逐项重复进行训练,满足校内生产性实训需要。”而这只是水利专业实训条件建设的一个方面,叫做“把水利工程搬进校园”,与此互补,学校还提出“把实训基地建在工地”,在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区内建设了占地15亩的实训基地,可同时满足300名师生实习实训。并以学校小浪底实习基地为核心,利用周边三门峡水电站、故县、陆浑、西霞院、南水北调等水利工程,构建综合型水利工程实训基地群,以满足水利类专业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需要。

示范院校建设以来,学校开辟校内实验实训场地255亩,综合实训楼、现代制造技术实训基地、建筑技术实训基地、水利水电技术实训基地等相继投入使用。还投入巨额资金,购置了一批性能先进的实训仪器设备,截至2012年底,学校已建立187个校内实验室,覆盖学校所开设的所有专业,可满足校内实践教学需要。校内实验室总建筑面积达到92313.75平方米,实验实训教学设备总值达到1.51亿元,实验室设备值年增加1000万元以上。初步建成了梯次配备、高效运行的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使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步入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

让“双师”队伍成为主体

2007年初,学校就正式出台了《黄河水院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规定从当年起,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申报讲师职称,必须有累计半年以上的实践锻炼经历;申报副高职称,必须有累计一年以上的实践锻炼经历。同时明确,教师到企业和生产一线参加实践锻炼期间,视为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学校除承担培训费、往返交通费等费用以外,另每天发放补助费。新招聘的教师从教前必须到企业锻炼半年,然后才能正式上岗。

在优惠政策的鼓励下,教师下企业锻炼成为自觉行为。学校每年都要安排30余名青年教师参加骨干教师培训;安排50名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积累工作经历,提高实践能力。学校还从行业和企业中引进了10名高级工程师和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博士到校工作,大大提高了“双师”队伍的层次。

该校还聘请了279名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校担任兼职教师,使专业教师中兼职教师的比例达到50.7%,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备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如河南省公安厅爆破专家王百姓、河南测绘工程院院长宋新龙等都成为学校的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双师”队伍成为学校教师队伍的主体,从而使该校教师队伍结构逐步适应了人才培养的需要,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积蓄了动力。

“生产育人”引领校企合作

所谓“生产育人”理念,是指学校与生产单位相结合,共同作为职业教育的育人主体,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实施人才培养的一种新理念。它反映了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征,是高职教育由学校向企业、由教室向生产现场延伸的必然结果。黄河水院测绘系与河南省测绘工程院在这一理念引领下的合作具有典型意义。

河南省测绘工程院是首批荣获国家甲级测绘资质和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重点测绘单位,也是国家测绘局数字化生产基地骨干单位之一。从2007年起,河南省测绘工程院就被黄河水院测绘系“锁定”了。而在被黄河水院看中的同时,河南省测绘工程院正陷入发展的瓶颈。由于测绘工程用工作业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一旦接到工程,马上就要召集众多的技术员开展工作。而工程院最缺的就是技术员。此时,恰逢黄河水院测绘系主任赵杰登门“提亲”,希望开展校企合作。河南测绘工程院院长宋新龙直截了当地讲出了自己的想法:“要合作当然可以,但是,这合作得让我们企业也有实惠才行。你们学院能够根据我们的工程需要,随时调整学习计划,给我们派来我们需要的人吗?”“能!”赵杰一口应承下来,“我们可以先合作一次试试,加深了解。”双方第一次合作是承担山东省沂源县城镇地籍调查工程。黄河水院测绘系45名师生参与到测量队中,测绘工程院派出16名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5个月时间,工程就顺利完工。这个项目让测绘工程院获得了巨大经济效益。而学校和学生收获也不小,2名专业教师在生产项目中得到了锻炼,企业16名工程技术人员在一线指导学生,弥补了系里师资的不足。参加工程的43名学生除了享受企业提供的食宿外,每人每月还有1000元左右的工资。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生产性实践,提高了技能和就业能力,43人中有6人被测绘工程院留用,其他人全部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岗位。之后,双方的合作更加频繁。仅2008年,双方大大小小合作生产项目就有10多个,100多名学生参与。2008年11月,双方正式签订深度合作协议。黄河水院将测绘工程院作为测绘系的定点顶岗实习基地,并聘请测绘院20名技术骨干作为学校兼职教师,聘请测绘院院长宋新龙为学校的客座教授。测绘工程院将黄河水院测绘系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并一次性赞助20万元资助测绘系改善教学条件。通过与企业合作完成生产项目,缓解了企业的用工紧张问题,使企业赢得了市场,也让学校赢得了办学支持。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生产性实训,学生的技能水平、职业精神、就业能力得到了提升,实现了“生产育人”的培养目标。

以“生产育人”为引领,黄河水院各专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已经成为潮流。如,学校与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联合举办的“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第一期订单班、水利系与中水八局国际工程部联合举办“国际工程订单班”;机电系与洛阳中信重工集团合作开展订单教育,建立校内人才培养基地,服务企业的人才需求,与奇瑞汽车集团河南公司合作,在黄河水院建立了联合办学基地,培养汽车制造业人才,与富士康科技集团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培养模具设计与制造人才,等等。学校还因势利导,依托行业背景优势,与全国23所水利高职院校和102家企业联合组建了中国水利职教集团,搭建了校企合作的全新平台,使学校的合作企业扩展到610家。

后示范建设时期的探索

内涵发展

2009年12月,黄河水院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财政部的示范建设验收,并获得教育部表彰奖励500万元。示范院校建设完成了,高职院校的发展该走向何处?黄河水院再一次走在了改革和发展的十字路口,面临着新的抉择。面对师生员工的疑惑与迷茫,学校领导班子再一次明确了“坚定不移地走职业教育道路”的发展思路,同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党委书记张惠贞、院长刘国际多次在会议上表示:如果说黄河水院用过去的十年在高职教育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实现了办学规模和外延上的扩张,那么我们将用今后的十年来实现内涵建设上的突破,真正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职院校。

基于这一目标,学校进一步创新办学理念,提出“以强化生产科研和技术服务为切入点,提升教师技术应用、技术服务、技术推广能力,以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以高质量的毕业生支撑行业企业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行业企业的人才、技术、资金反哺于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基于这一理念,学校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建立了“走出去、请进来”的专业调研与论证机制;各专业以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重点,校企合作创新“三统一、多样化”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统一” 是指全校统一推行“岗、课、证”相融通的课程模式,全校统一推行“教、学、练、做”一体化基本教学模式,全校统一推行“课程考核+技能认证”的项目化课程考核模式。在“岗、课、证”相融通的课程模式中,“岗”是指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及与职业岗位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技术规范、岗位操作规程和学校专业技能标准;“证”是指完成岗位工作任务要求的能力证明,包括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学校专业精湛技能证书等;“课”是“岗”和“证”深度融合的结果,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设置的各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在“教、学、练、做”一体化基本教学模式中,根据专业特点,课程教学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将“教、学、练、做”融于一体,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课程考核+技能认证”的项目化课程考核模式中,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学习成绩按照项目分别考核,课程考核成绩是项目考核成绩的累计。每个项目成绩都从知识、技能、态度3方面考核,知识重在考核应用,技能重在考核操作能力和工作质量,态度重在考核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重点是将“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融入人才培养过程。

“多样化” 是指各专业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校企合作的形式,制定各具特色、多样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如: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三顶岗、两交替”生产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水利工程周期长、生产不断线、岗位不空缺的情况而创建的,实现了全年学生顶岗实习和企业生产的连续性,调动了企业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两轮顶岗、五化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是针对测绘、施工两大就业领域把地物地貌搬上图纸、把图纸放到地上的实际情况而设计的;交通工程系的“四能递进、高峰补岗”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道路桥梁建设及相关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而创建的。

在“三统一、多样化”的基础上,学校按照“三层次三递进”的思路对实践教学进行系统化设计,即明确能力培养要求与职业岗位、责任课程和实践环节的对应关系,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成长规律,通过单项实训、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三个层次,使学生达到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训到生产、从学生到员工的三个递进。

在信息化条件下,学校充分发展精品课程建设的优势,在新形势下努力推进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建立了精品课程网站及共享型资源库网站。精品课程网站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3门,省部级精品课程18门,院级精品课程62门;共享型资源库网站包括59个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技能标准及认证系统和218门专业核心课程网站。2013年5月,学校联合18所水利高职院校申报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获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目前已经开始立项建设。通过该项目的建设,构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15门课程教学资源、4个职业能力训练包、2个专项平台、1个虚拟工厂,形成12个资源素材库;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平台,满足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企业职工提升、技术交流等使用需求;建立就业信息、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平台,形成良好的信息交流机制,促进和提高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建立企业职工、在岗人员、中职毕业生、农民工培训的平台,形成职业能力培训包,满足企业人员培训、中高职教育衔接需求等。

创新驱动

有人说,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主要从事一线工作,不需要太多的创新意识,只需要有实干的精神。同样,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讲,提高教学水平是第一位的,懂不懂科研、搞不搞科研都无所谓。面对这样一种观点,曾经担任郑州大学科研处处长的刘国际院长进行了反驳。他多次表示,不管是什么样的人才,都必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行动,否则他就很难在社会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高职院校不应满足于培养常规的所谓“技能型人才”,而应当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的教师不关注科研,只会让教师远离科技前沿,从而在科技创新的大潮中被时代所淘汰。在刘国际院长的主导下,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师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如,在机电系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模块中,创新了“摇臂气动攻丝机”设计与制造项目;在电工电子与PLC课程中,创新了“单片机控制智能寻迹小车”制作与编程项目。在项目教学中,学生自愿组合形成创新学习小组,独立完成项目的设计、制作与调试,教师则给予必要的指导。目前,学校机电系“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等5个专业教学团队,都实施了科技创新项目改革,并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在2011级的12个班级成立了“科技创新小组”。师生之间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科技创新项目”,项目的设计制作成为师生交流的纽带,形成了和谐而密切的师生创新团队。

在学生的科技创新方面,黄河水院从鼓励参加技能大赛入手,带动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投影幕变成了‘触摸屏’”、“会乘法计算的青蛙”、“光电寻迹机器小车”、“智能导盲手杖”,这些不是哪家企业的攻关项目,而是黄河水院机电系师生的科技创新成果。自后示范改革工作启动以来,学校机电系师生已完成科技创新制作成果8项,其中“浮动叶片式流体发电机”、“智能导盲手杖”项目正在申报国家专利,“摇臂气动攻丝机”项目已有两家企业要求订购。

在技能大赛方面,从全国性技能大赛开办以来,学校参与了历年的大赛,在省级以上各类大学生技能竞赛中,共取得全国性竞赛团体奖项50余项,个人奖项126项。进入后示范时期以来,在创新驱动战略的推动下,学校参加技能大赛的成绩更加优异。2011年,学校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高职组“机械部件创新设计与制造”项目一等奖。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第一次分设道桥类赛项,学校获得团体第一的优异成绩。在6届全国水利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中,学校参赛队3次获得团体总分第一,2次第二;10名获特等奖学生直接取得国家技师证书。在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中,学校获国家特等奖1项、国家一等奖2项和国家二等奖6项。尤其是在“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上,成绩更为优异:自2009年以来,黄河水院参赛队与包括“211”、“985”高校在内的众多本科高校参赛队同场竞技,年年脱颖而出、独占鳌头,连续三届夺得团体第一名,并囊括水利类个人全能一等奖,被组委会授予“蝉联三届一等奖的水利类特别奖”。以致有重点本科院校参赛队提出“打败黄水院,终结三连冠”的参赛口号。但在2012年学校再次夺得这一赛事水利类团体第一,实现四连冠。这令人不得不感佩这所高职院校学生扎实基本基本功和高度的创新能力。

在教师科技创新方面,黄河水院以技术服务为引领,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从2011年开始,学校设立了院级科研基金,每年资助30个院级项目,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同时,学校鼓励教师参与科技服务活动,支持专业系部组织开展技术服务,取得很好的成果。如,学校土木系与邓州市规划局签订了邓州市村庄建设规划设计合同,教师为主、学生参与,联合规划设计公司,针对不同村庄,提出各具特色的推荐住宅户型以及现有农宅的整治方案,完成了57个行政村的规划设计任务,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同时通过技术服务,也提高了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又如,学校测绘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生为主、教师指导”合作完成了京沪高铁测量、平宝叶鲁一体化项目1∶1000航测测图、积石峡本底测量和怒江水电站测量、西华县叶县城镇地籍调查等一批测绘生产项目。仅2010年,就开展科研技术服务26项,收入305万元,此后年递增55%。

为提升科研和技术服务水平,学校还提出了“借力”的概念,与省部级科研院所、高水平大学合作,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大力开展涉外科技服务项目。特别是在水利技术服务方面,学校利用人才优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让技术服务走向世界。如,2009年和2012年,学校两次与中国水利水电顾问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圆满完成了埃塞俄比亚纳兹雷特风力发电厂的一期和二期地形图测量任务。2010年,学校与清华大学、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合作承接并圆满完成了苏丹2个水电站整体水工模型试验项目。2013年,学校又承接了孟加拉卡马拉普、拉玛普拉雨水泵站模式试验2个国际项目。2010年8月至11月,学校通过与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的合作,承接了苏丹JUBA 和SUE两个水电站主体建筑物设计与水工模型试验。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团队完成了JUBA和SUE水电站整体水工模型规划设计、制作,数据采集及整理工作,并负责验证电站枢纽建筑物布置方案和建筑物体型的合理性,根据模型试验,对工程整体布置及建筑物体型设计提出优化建议。几年来,学校水利系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共完成水利行业企业委托的水工、河工模型试验10余项,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丰富模型试验经验的师资团队,具备了承担国际水电合作项目的能力。这些项目的实施,大大拓展了学校国际化技术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精细化管理

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如何把学校管理好,成为决策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学校建章立制,多方面推进精细化管理。一是建立了质量监控的领导机构。学校专门成立了质量体系建设委员会,由院长担任主任委员,院领导成员任副主任委员,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系(部)领导任委员,并聘请水利行业、地方政府、校外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组成顾问委员会。质量体系建设委员会的职责主要有:负责指导全校质量管理机构的建立和完善;负责质量管理文件的审定和审批;负责全校工作运行中的质量监控;指导系(部)等二级质量管理机构的工作。同时主持全校质量管理评先奖优活动,监督校内相关部门执行质量奖惩的有关制度。二是规范了质量标准。为保证质量监控工作有章可循,学校在行业、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兄弟院校的共同参与下,制定了《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质量标准》。该标准覆盖了学校教育教学、党政管理和后勤服务等各个方面,使学校的质量监控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三是完善了质量监控体系。学校质量监控体系包括外部质量监控、内部质量监控、对问题的跟踪反馈与落实三个方面。在外部质量监控方面,学校邀请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学生家长和社会专业机构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指导性意见。在内部质量监控方面,学校通过领导干部听课、教育教学督导专家听课评教、教师评学、学生评教和学生督导信息员信息反馈,结合岗位教师的自我总结评价等进行监控。在问题的反馈与落实方面,学校对发现的教学质量问题及时进行通报,要求相关部门和教师进行工作整改,整改落实情况及时向全校师生反馈。

就业强校

作为高职院校,学校深深懂得“出口畅,才能入口旺”的道理,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断采取改革创新措施,以应对就业形势的变化。形成了就业工作全员化、就业指导多样化、就业渠道网络化、就业管理规范化的“四化”机制。学校与全国1000多家大中型国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实质性联系,为毕业生就业开辟了稳定的就业渠道。进入后示范建设时期,学校把就业强校作为一项战略目标,在新的形势下继续努力推进,取得了进一步的成果。如,学校在就业指导实践中,针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考核模式中“知识”和“技能”容易落实,“态度”培养不易量化、往往被忽视,导致学生就业软实力出现“软肋”的情况,通过“职业体验”新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职业实践,帮助学生在充分认识自我、了解社会的基础上,了解自己目标职业的社会需求、职业环境和基本状况,从而调整职业规划、形成职业意识、树立职业精神,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确定发展目标。学校通过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各种渠道,为学生开辟职业体验空间、提供职业体验平台,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互动,保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职业体验“三年不断线”,并在职业指导中相应做到职业定位、职业精神、适应能力、创业教育四位一体,最终使毕业生就业的软实力大大增强。又如,“双高双满意”工程,通过突出水利特色、强化职业素养教育,紧盯市场需求、实行专业动态调整,瞄准岗位能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校企合作、搭建就业平台,提高培养质量,达到学生就业“双高”(就业质量高、就业率高)、“双满意”(社会满意、学生满意)目标。在大学生就业工作良莠不齐的背景下,学校的“双高”有具体的控制指标,如就业质量高表现为“四高一低”:即行业市场占有率高、就业单位质量高、专业对口率高、月收入高,离职率低;就业率高表现为初次就业率高、灵活就业率低。因而其“双满意”也是很实在的。据麦可思公司的第三方调查显示,学校在1200余所高职院校中就业质量位居第5位。黄河水院2011届毕业生对学校总体满意度为93%,比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11届(90%)高3个百分点,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达81%。近几年,学校连续三届被河南省政府授予“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并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就业力十强高职院校”“全国高职院校就业‘星级示范校’”“河南省最具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和“河南省高校就业工作评估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2013年6月,学校被评为2012-2013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进入年度全国“就业50强”高校行列。

篇4

时光清浅,岁月嫣然。携一抹感悟于流年里,那些刻在生命平仄的韵律中的温暖与感动,那些光阴浸染的情怀,始终停留在记忆深处,明媚了岁月,芬芳了生命。

悄然间,与新员工青涩共舞的时光,即将结束。又是一年6月高考季,学生时代的余音早已经远去,职业生涯风帆已经航行一年。随着在电厂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对各个系统学习的深入 ,对现场的愈加熟悉让我对后续系统的学习感觉变得越来越轻松。每个系统都相互重叠的部分,重叠部分等同于是对新学系统的一个预习过程。而且在跟着师傅巡检、操作过程中的讲解,让陌生的专业词汇变得熟悉。这样学起来就会更加轻松。与之初学厂用电时期囫囵吞枣般生硬地背下规程、图纸的“佯作镇定和负隅顽抗” 的迷茫相比,现在的释然是一路成长过程中的一次次沉淀。

2017第二季度,前后学习了发电机及其辅设、励磁、直流以及安稳系统。其中任何一个系统在电厂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饱满的热情视之,学好每一个系统。

一、心路历程:现场做实训,实干练精兵

第二季度的结束,也是岁修工作的尾声。通过检修接触了更多的设备,自己不再是雾里看花,想象内构件的样子,而是能够身临其境地看到设备的“内脏”,让规程和培训教材上的图片和理论变得“触手可及”。

随着岁修工作接触的深入,现场实际操作,亲眼目睹设备的样子以后,很多内容很好地串联起来,融会贯通。与此同时,很多现在觉得“被忽视,被隐藏”的内容,也逐渐豁然开朗。

岁修就是大课堂,岁修就是练兵场。

通过岁修工作中的实际操作,大家以充沛的精力完成岗位工作,以昂首的姿态迎接各项挑战,追求快乐工作,快乐生活,时刻保持对工作的热忱与活力,活跃在岁修现场的各个角落。岁修中,结合现场工作及多部门联合工作的契机,师傅带着我进行指导,既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更注重实际操作的培训,整个岁修现场呈现出一派浓浓的“学、帮、带”气氛。通过岁修平台,我们所学理论知识得到了真正实践,同时锻炼了工作能力,也激发了工作热情。

二、系统培训:循序渐进,让学有所获

2017第二季度,前后学习了发电机及其辅设、励磁、直流、EPS以及安稳系统。为了让筹备组更好地了解我的学习情况。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我的学习成果,对所学知识点进行简单的陈述。

(一)、发电机及其辅助设备

1、发电机总体结构

溪洛渡电站三种机型的发电机型式均为立轴半伞式密闭自循环全空气冷却三相凸极同步发电机,俯视顺时针旋转,发电机转子上方设有上导轴承,布置在上机架上;转子下方设有下导轴承和推力轴承,下导轴承和推力轴承组合设于同一油槽内,布置在下机架上。发电机主要部件包括: 定子、转子、上端轴、发电机轴、滑环装置、上机架、上导轴承、下机架、推力下导组合轴承、盖板、油水管路和辅助接线等造。三种机型总体结构基本类似。

2、溪洛渡电站发电机辅助设备原理

溪洛渡发电机的辅助设备主要有:碳粉吸收装置、轴电流监测装置、各轴承冷却系统、油雾吸收装置、高压油顶起装置、制动及顶起装置、制动粉尘吸收装置、空气冷却系统、发电机消防系统、基坑加热器系统、蠕动探测装置等。

(1)碳粉吸收装置

碳粉吸收装置用于收集机组运行时碳刷与集电环摩擦产生的粉尘,布置在发电机滑环室内,包括吸尘器、吸尘管路和吸尘罩等。吸尘装置系统具有自动启动、自动延时停机和自动清灰功能。发电机开机时,吸尘装置启动,机组停机后,吸尘装置可延时工作。溪洛渡电站HE机组设置2套碳粉吸收装置,VHS和DEC机组均设置3套碳粉吸收装置,电源均取自发电机动力柜。

(2)轴电流监测装置

为防止轴电流的产生,顶轴和滑转子之间设有轴绝缘。在绝缘层中间层间设置铜箔,并留引出端头用于监视轴电流,机组配有轴电流监测装置。该装置能以间断的方式对发电机轴绝缘进行监测,并提供报警及跳闸接点,并能给出绝缘电阻值。溪洛渡电站为监视发电机轴绝缘,在三处设置接地碳刷,分别为:水车室、滑环室和上导轴领。大轴接地碳刷的作用是将发电机转子在运行中产生的轴电压接地,防止这个电压在大轴上产生涡流使发电机转子温度升高,对设备产生危害。防止发电机运行时发生转子一点接地非正常电流经导轴瓦等途经接地,对发电机的导轴瓦产生危害。

(3)油雾吸收装置

上导轴承油雾吸收装置:为减小上导轴承油槽内产生的油雾对发电机的污染,溪洛渡电站三种机型均设置了上导油雾吸收装置。推导轴承油雾吸收装置:为减小推导下导组合轴承油槽内产生的油雾对发电机的污染三种机型均设置了推导油雾吸收装置。

(4)高压油装置组成及其作用

高压油顶起系统的作用:是在机组启动和停机时向推力瓦与镜板之间注入高压油以形成油膜,保证机组转动过程中推力轴承处于良好状态,减少磨损。左岸3号机组采用弹性金属氟塑料瓦,拆除了高压油顶起系统进轴瓦的高压油管,未使用高压油顶起装置。机组停机过程中转速至90%额定转速时高压油泵自动投入,停机后自动退出;机组启动前高压油泵投入,转速至90%额定转速时自动退出。高压油顶起装置主要由油泵电机单元、管路、阀门和自动化元件等组成,三种机型均配置有两套油泵电机单元,布置在发电机下机架支臂上。

(5)制动及顶起装置组成及其功能

发电机组机械制动和顶起装置由制动器(风闸)、管路以及电动油泵、阀门和机电元件等组成。在机组正常停机过程中,当机组转速下降到额定转速15%时投入机械制动,加速停机过程;在紧急情况下,当机组转速下降到额定转速35%时投入机械制动加速停机过程。在维护检修过程中,制动器可兼作千斤顶用,通过外加顶转子油泵向制动器下腔充入高压油将转子顶起,使镜板和推力瓦脱离便于维护,以便检查、拆卸和调整推力轴承。在顶起位置,将制动器的锁定装置投入,此时可将油压撤除,转子被锁定在既定位置。

(6)制动粉尘吸收装置

为防止制动时制动块与制动环摩擦产生的粉尘污染定子和转子,在每个制动风闸上设置集尘盒,所有集尘盒通过管路与机坑外的吸尘装置相连,在机组停机过程中可以吸除粉尘。集尘盒出口处的管路为金属软管,可有效防止过热粉尘烧损管路。详见图17。吸尘装置系统具有自动启动、自动延时停机和自动清灰功能,发电机开始制动停机时,吸尘装置启动,机组停机后,吸尘装置延时工作1分钟。

(7)空气冷却系统功能

溪洛渡电站发电机为全空冷结构。采用密闭自循环、双路径向、无风扇端部回风方式。这种通风系统结构损耗小,风量分配均匀,上、下风路对称。发电机内的空气由转子支架、磁轭和磁极旋转而形成压力,使气流经过磁轭、气隙、铁心和机座进入空气冷却器,由空气冷却器冷却后的气流又经上、下风道流回转子。

(8)基坑加热器系统

发电机机坑内设置一套完整的电加热系统,以防发电机停机时绝缘受潮结露,并可维持机坑内温度不低于10℃,以利于轴承系统随时起动。电加热系统可手动和自动操作,加热器电源引自发电机动力柜。HE和VHS机组每台发电机配置16个加热器,沿机坑圆周均匀布置,每台加热器的功率为2KW,分两组控制,每组8个;DEC机组每台发电机配置18个电加热器,沿机坑圆周均匀布置,每台加热器的功率为2KW。

(9)蠕动探测装置

水电机组停机之后,由于水轮机导水叶关闭不可能绝对严密,漏水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漏水严重,则水流冲击水轮机转轮,有可能使机组转动部件产生非常缓慢的旋转运动,这种运动在短时间内肉眼是观察不出来的,即机组出现蠕动现象(即爬行现象),对机组轴承产生危害。因此,需要配置机组蠕动检测器(即机组爬行监测装置)对机组的蠕动现象进 行监测,及时发出报警信号,以便运行人员采取措施,防止故障扩大。蠕动探测装置动作后会联动投制动风闸和启动高压油顶起装置。哈电机组和福伊特机组采用气动摩擦式,东电机组采用电动摩擦式。

(二)、励磁系统

1、发电机励磁系统简介

同步发电机运行时,必须要在励磁绕组中通入直流电流,以便建立磁场,这个电流称励磁电流,而供给励磁电流的整个系统称为励磁系统。

励磁系统是同步发电机重要组成部分,励磁系统的特性对电力系统及同步发电机的运行特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无论在稳态运行或暂态过程中,同步发电机和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状态以及事故情况下的运行特性,都和励磁系统的性能密切相关。性能良好的励磁系统不仅可以保证发电机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发电机及其相联的电力系统的技术经济指标。

2、励磁系统的主要任务

(1)维持发电机或其它控制点的电压在给定水平是励磁系统的最主要的任务。

(2)控制并联运行机组无功功率合理分配:

并联运行机组无功功率合理分配与发电机端电压的调差率有关。发电机端电压的调差有三种调差特性:零调差、负调差、正调差。

(3)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励磁系统对静态稳定、动态稳定和暂态稳定的改善,都有显著的作用,而且是最为简单、经济而有效的措施。随着电网的扩大,大电网弱联接易产生低频振荡,在大型发电机组设置电力系统稳定器PSS作为一个附加励磁控制器,可以抑制低频振荡。

(4)提高继电保护动作的灵敏性:当电力系统发生短路时,对发电机进行强励除有利于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外,还因为加大了电力系统的短路电流而使继电保护的动作灵敏度得到提高。

(5)快速灭磁:当发电机或升压变压器内部故障时,为了降低故障所造成的损害,要求发电机能快速灭磁。

3 、溪洛渡电站励磁系统介绍

溪洛渡左岸电站每台机组配置一套国电南瑞生产的NES5100励磁系统,右岸电站每台机组配置一套能事达组装的ABB UNITROL 6800励磁系统。两套系统均采用静止晶闸管三相全控桥整流的发电机自并励励磁系统。左右岸励磁盘柜及励磁变压器并列布置在发电机层机旁三、四象限。左岸电站每套励磁系统共11面盘柜,因1F机组和其他机组主梁位置不一致,盘柜布置和其他机组不同;右岸电站每套励磁系统共9面盘柜。励磁变压器采用户内、自冷、无励磁调压、环氧树脂浇注的三个单相干式变压器,左岸励磁变压器由海南金盘电气生产,右岸励磁变压器由广东顺特电气生产。

4、基本原理

溪洛渡电站励磁系统主要设备包括:励磁变压器、励磁调节器、功率柜、灭磁及过电压保护装置、起励装置、励磁系统控制、检测、保护、测量设备等。两套相互冗余的励磁调节器采集发电机机端电压、机端电流信号,结合其他开关量、模拟量信号,经过调节器内部一系列计算处理,通过控制晶闸管全控桥的控制角,调节励磁电流输出。

当机组灭磁停机时,调节器开出逆变令,通过交流灭磁开关Q07、直流灭磁开关Q02、灭磁电阻、跨接器等灭磁,当转子产生正向、反向过电压时,跨接器动作,投入灭磁电阻吸收转子过电压,保护转子回路。

(三)、直流系统

1、直流系统简介

直流系统是电站的重要设备,为控制信号、继电保护、自动装置、断路器跳合闸操作回路等提供可靠的直流电源,对电站的安全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安全运行的保证。溪洛渡电站220V直流系统选用许继电源有限公司生产的“PZ61-2000智能高频开关直流操作电源系统”。

2、直流系统组成

溪洛渡电站220V直流系统设备,按照区域和机组兼用原则划分,每3台机组与附近公用设备配置一套220V直流系统,左右岸机组各3套,左右岸500kV GIS开关站各1套,左右岸进水口各1套,右岸控制楼1套,溪洛渡左右岸电站共设有11套“PZ61-2000 智能高频开关直流操作电源系统”。

3、直流系统配置方案

溪洛渡电站直流系统有两种配置方案:左右岸副厂房、主变洞、安装间、开关站共8套直流系统采用三套充电装置、两组蓄电池配置方案;左右岸进水口、右岸控制楼共3套直流系统采用两套充电装置、两组蓄电池配置方案。

4、直流系统构成原理

溪洛渡电站直流系统由交流配电单元、高频整流模块、蓄电池组、绝缘监测装置、电池巡检装置、配电监测单元、集中监控模块等部分组成。交流正常工作状态:在直流系统的交流输入正常供电时,通过交流配电单元给各个整流模块供电。整流模块将交流电变换为直流电,然后经熔断器输出,一方面给蓄电池组充电,另一方面经馈线开关给直流负载供电。交流失电工作状态:在直流系统交流输入故障停电时,整流模块停止工作,由蓄电池组不间断地给直流负载供电。集中监控装置实时监测蓄电池组的放电电压和电流,当蓄电池放电至设定的终止电压时,监控装置报警。

(四)、安稳系统

1、安控装置原理

安稳装置是当电网发生故障,重合不成功或线路发生跳闸,这个时候机组多余的负荷会分到其他的线路,引起其他线路的频率升高,为防止发生震荡,需要将多余的负荷切除。安稳装置是保证电网安全的第二道防线,是继电保护装置第一道防线的补充。

2、针对电网可能遇到的扰动设置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快速可靠的继电保护快速切除故障元件,确保电网发生常见的单一故障时稳定运行和正常供电;

第二道防线:采用稳定控制装置及切机、切负荷等稳定控制措施,确保电网在发生概率较低的严重故障时能继续保持稳定运行;

第三道防线:设置失步解列、频率及电压紧急控制装置,当电网遇到多重严重事故而稳定破坏时,依靠这些装置防止事故扩大、防止出现大面积停电。

3、左岸安稳简介

左岸电站安全稳定控制系统由南京南瑞集团公司生产的2套分布式安全稳定控制装置、2套失步解列装置和2套调度数据网接入设备等组成。SCS-500E分布式安全稳定控制装置(以下简称“安控装置”)主要由安控主机柜、执行机柜和通信接口柜组成。

当系统故障时,根据判断出的故障类型、事故前电网的运行方式及主要送电断面的潮流大小,查找存放在装置内的预先经离线稳定分析制定的控制策略表,确定应采取的控制措施及控制量,如切机、切负荷、解列、直流功率紧急调制、调机组出力、投切电抗器/电容器等。安控执行机负责接收并执行安控主机送来的切机命令,经跳闸压板出口后切除相应机组。

切机顺序为“7#-4#-1#-8#-5#-3#-9#-6#-2#”,按位切除当前运行可切机组。

4、左岸安控装置切机原则

(1)对电厂的发电机组按照出力大小、保厂用电的情况及人为设定的要求进行切机顺序排队。根据确定的切机容量、事故前排好的切机队列、选择被切对象,执行切机控制。切机选择的原则主要是:

a)机组在投运状态、且出力大于某一门槛定值;

b)如果给出的是切机台数,则选切出力较大的机组或人为设定机组;

c)对于因某些原因不希望切除的机组,可通过人为设置的方式输入,使这些机组不参加排队;

d)对在故障过程中跳闸的机组和线路故障自动带掉的机组,装置动作切机时,考虑在内。

(2)安控装置对被切机组应按上述原则进行排队,排队的情况可以显示和打印出来,以便运行人员检查和监视。

(3)所有的策略均按台数切机。每台机组均设有一个优先级定值,其范围为0~9。优先级从高到低为1~9,优先级越高(数值越小)越容易被切。优先级设为0时,机组不可切。

(4)停运的机组、已判出跳闸的机组、允切压板未投入的机组、已被切除的机组均不可切。

(4)当元件故障的同时有机组发生跳闸,此时的切机措施需要考虑:实际切机台数=策略需切台数-已跳闸机组台数。

(5)多重故障下,如果后一个故障或者是组合故障的控制措施比前面措施严重(切机台数更多),则:实际切机台数=后一个故障需切机组台数-前面故障已切机组台数。

三、青春正当时,当继续前行

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样飞逝,过去永远禁止不动。对过去的总结,是为了抓住飞逝的现在,以更加完美的姿态迎接收姗姗来迟的未来。面对全新的每一天,即使是重复性的工作,我们谁也无法预知发生的事情。经历过的,所学到的,想要沉淀下来成为自己的东西,这个时候总结就想的尤为重要。抓好总结的良机,对过去的自己进行梳理,优点保持,不足改进。

篇5

P键词:资源库 大中型PLC 超星泛雅

课 题:本文系2015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立项课题(立项编号:2015BZZ208),2016年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决策咨询课题(立项编号:16JCC064)研究成果。

一、大中型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PLC的自动化产品在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各个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以PLC为核心的控制系统更加适合工业生产和市场的需求。基于PLC在控制领域的重要地位,笔者学院电类专业均开设了大中型PLC应用技术课程。因专业的差异性和任课教师的不同,其不同专业虽不同程度地拥有自己的教学资源,但没有从学生和教师的需要来设计教学资源,因此没能得到有效的利用。为了提高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和共建共享,笔者学校电气工程学院把大中型应用技术作为本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之一。

二、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思路

以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以每个专业的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课程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超星泛雅平台,实现该课程的在线学习,为学生学习提供有效、直观的学习条件,促进课程改革,满足高职学生技能的需求,建设思路如下。

第一,成立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是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主力军,团队成员除了知识和技能要互补之外,还要有相互协作能力。本团队的组建成员有行企业技术专家、任本课程的教师、有动画和视频制作能力的教师、各专业教研室主任等。

第二,以项目为教学载体,设计教学整体方案。课程整体方案的设计包含了课程的基本信息、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项目的设计、课程进度、课程考核方案及实训条件的要求。

每个项目分为若干个任务,每个任务所包含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相互独立,不同专业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选择任务。

第三,以任务为学习单元,开发资源学习包。一个任务为一个学习单元。每个单元视频、动画、图片、题库等资源的数量是根据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资源数量来定。

第四,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根据学习包所确定的资源数量,设计与开发相应的微课视频及其辅教学资源,并将原有资源及新开发出来的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数字化学习资源包。

第五,以应用为导向。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得不到师生的认可就不会被有效地应用。超星泛雅平台的学习界面应该图文并茂、美观大方,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内容要通俗易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资源包上传要分门别类,便于学习者查找。

第六,评价与总结。课程建设的质量,需要评价衡量。在教学平台上设有评价栏目,教师、学生、社会既可以进行学习,还可对教学资源库程进行评价。根据评价信息的反馈情况来改进资源库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使教学资源进一步满足教和学的需求。

三、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内容

大中型PLC应用技术课程资源库分为四大模块建设,一是课程标准模块,二是教学资源模块,三是学习指南模块,四是技术资料模块。

课程标准是引导教师对教学环节顺利实施、规范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在制定课程标准时,要有企业专家的指导,着力强调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强化PLC应用技术的职业技能训练,贯彻各个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并重的原则。

教学资源是为教师能够有效组织教学而设计的,包括:教案(教学单元设计)、教材、PPT、动画库、视频库、案例库等。本课程设计了四个项目:混料控制系统、停车场车位显示控制系统、停车场车位显示控制系统、交通灯控制系统和某水电站现场控制系统的网络通信四个项目。每个项目下包含若干任务。每个任务为1个教学单元,如项目一分为简易混料控制系统、可定时的混料控制系统、配置液位传感器的混料控制系统3个任务。每个知识点由微课视频、动画、习题等资源具体体现。

学习指南是为了便于学生线上线下学习而设计的,包括项目任务、操作步骤、知识点详解、试题库、任务拓展训练、视频、动画、前沿知识等资源。学生无论是遇到操作问题还是知识点不懂的问题,都可以利用学习指南的资源来进行再学习。

技术资料模块是从PLC厂家、企业或网址上收集的一些技术资料,包括软硬件手册、一些技术常见问题、企业真实项目的技术难点问题等。无论是学生还是社会人士都可以利用该技术资料快捷地查询相关资料。此外,设置了技术疑难的在线解答栏目,把技术难题发帖之后,有教师或企业专家会及时回帖。

四、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应用

大中型PLC应用技术课程资源库建设有一定的规模后,按照资源类别上传到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其教学实施过程如下描述。

教师在网络平台上提前学习任务,包括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通过本次任务所学到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在课堂上组织小组成员讨论分析,通过微课、PPT课件、题库等动静态教学资源的在线使用,引导学生在线互动、交流并探究,推动学生知识的学习。学生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如果遇到操作上或知识点的问题,可以针对性地利用教学资源进行再学习,直到完成本次任务。这样,教师会有更多的时间来解决课堂上的一些偶然性问题,从而提高了课堂的利用率。在任务检查时,学生可以把自己的作品通过教学平台发给教师,教师再通过平台把学生在作品中的错误或不足反馈给学生。在课后学生可以对本次课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发帖反馈。

五、课程资源库建设的应用效果

通过应用情况的反馈可以知道建立资源库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减少了教师的重复工作。学生登录课程网站量、资源点击浏览量、互动论坛发帖数、提问回复量较高。这都体现了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的认可和对课程学习的热情。

建立高质量教学资源库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息化学习能力,而且提高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本课程教学团队在参加2015年湖南省信息化实训教学比赛中获第3名二等奖,湖南省微课设计比赛中获三等奖。

六、小结

资源库的建设是职业院校网络学习体系建设的核心,不仅能够为本校师生、兄弟院校服务,而且能够为企业、社会提供学习资源。但现在大中型PLC应用技术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师生学习的层面而建设的,对企业和社会人士学习的资源建设还不全面,下一步的建设目标是企业和社会人士也可以利用该教学资源库进行全面的学习,实现资源库真正的共建共享,继而推进笔者学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张Z.基于微课的“PLC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8,4(30).

[2]徐坚,齐守泉,朱建柳.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互动性教材建设探析[J].职教通讯,2015(35).

篇6

关键词:新能源;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韩新月(1982-),女,河南商丘人,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师;何志霞(1976-),女,甘肃泾川人,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 镇江 212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ZD2009025)、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中之重课题(课题编号:2011JSJG00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009-03

一、我国高校设立新能源专业的必要性

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两大基本问题,发展新能源是解决这两大问题的必由之路。新能源是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以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而获得,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由于新能源具有再生、清洁、低碳、可持续利用等优势,所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它。而且新能源可以作为促进人类发展和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所以这些国家在相关政策中都增加了新能源的元素。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也是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新能源产业化发展起步较晚,技术相对落后,总体产业化程度不高。不过,我国天然资源非常丰富,市场需求空间很大,在政府大力发展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带动下,新能源领域成为大型能源集团、民营企业、国际资本、风险投资等诸多投资者的投资热点,技术利用水平正逐步提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国新能源产业从起步阶段进入大规模发展的关键转折时期。我国新能源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总目标是:建立初步适应大规模新能源发展的电网等重大基础设施体系,推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壮大和升级,促进新能源市场的不断扩大,争取在2015年将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到12%左右。[1]

尽管国家已经把发展新能源放在一个重要的战略位置上,一场新的能源革命已在悄然进行,它必将带来新的经济繁荣、新的社会理念和新的生活方式。但是,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难题是缺少成熟先进的新能源技术。我国主要的新能源设备和技术完全依赖进口,新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而新能源产业化进程中的这些难题有待专业人士去破解。所以,培养新能源方面的专业和复合型人才是重中之重。[2]但是,新能源产业作为一个错综复杂的资源环境复合体,涉及物理学、化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电子电工学、材料科学、生物学、管理学、工业经济学等学科内容,是一个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新兴产业。[3]因此,需要设立专门的新能源专业来满足,新能源产业对新能源人才要有宽的知识面、自主的学习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以及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等要求,进而要求高校做好优化人才培养层次、改进人才培养方案等工作。

国外已有一些著名大学建立了新能源的本科专业,用于培养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方面的科技人才,如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设立了专门的光伏与可再生能源工程学院,并于2000年开设了光伏与太阳能本科专业,2003年又开设了可再生能源工程本科专业;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依托其可持续能源系统中心也建立了四年制的可再生能源系统专业。此外,意大利的都灵理工大学和米兰理工大学都开办了四年制的可再生能源专业。美国的俄勒冈州科技学院于2005年也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四年大学本科学位课程。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变化,对于新能源方面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世界上将会有更多的高校开办有关新能源的专业。

我国高校在新能源专业设置和新能源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还落后于发达国家。为顺应时代的发展,为国家培养新能源这一新兴产业的专业人才,2010年7月经教育部审批,浙江大学、中南大学、江苏大学等11所高校首次设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其中江苏大学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由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承担开设任务,已分别于2011年9月和2012年9月招收第一批和第二批本科生。关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则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中。

二、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

在对国内外新能源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基于新能源产业特点及企业和社会对新能源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同时结合本校自身的学科特色和优势,确定了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及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可行的教学计划的制订等。

1.培养目标

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和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依据,也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国内甚至在世界上都是非常新的专业,目前处于初步形成和探索阶段,因此,找准本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确立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长远目标尤为重要。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依托机械工程、电气信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工、土木工程等学科专业的支持,并结合新能源产业的特点设立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一流的视野,具备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这一强交叉学科宽厚扎实的物理、化学及热流体科学基础理论,系统掌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应用专业知识及技能、新能源转换与利用原理、新能源装置及系统运行技术,能胜任新能源技术相关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及技术经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课程体系的构建

尽管自2010年以来国内陆续已有许多高校正式获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本科阶段的招生资格。但总体来看,我国系统培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生、研究生的工作才刚刚起步,对于相应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处于探索阶段。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课程内容是否先进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而且,一个专业要具有区别于其他专业的培养方向和业务范围,就应有自己独立的课程体系。[4]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内容丰富而又广泛的科学与工程,属交叉学科。它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紧密相关,又强烈地依托于能源与动力工程、材料、机械、电气、化工、自控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由于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为空白,因此,如何以这些学科为依托,形成内容先进、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急需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笔者根据孙根年有关课程体系优化的思路给出了系统思考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5]

由图1可以看出,在层次上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课程划分为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集中实践环节和课外实践环节五个方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课程体系作为一个系统,不同的课程类别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指导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服务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门人才培养这一特定的功能。

3.教学组织与实施

基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结构,考虑到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笔者制定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在教学组织上前五学期主要进行普通文化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的教学,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在第二、三、四、五学期还安排了金工实习、专业认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目的是增加学生在校期间的动手操作机会。第六、七学期组织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和实习实训,核心课程均采用一体化教学方式。第八学期开展毕业设计环节,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独立完成课题的工作能力。

三、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特色

1.以厚基础、宽平台、交叉学科为理念,强调扎实的物理、化学和热流体科学基础理论

课程建设时,首先在物理、化学基础理论方面增加了“大学化学”、“物理化学”、“能源与环境化学”和“半导体物理”课程。其次,根据新能源专业的特点,强调物理、化学基础的同时,通过减少“工程图学”、“工程力学”和“机械原理与设计”课程的学时数来弱化机械类课程。再次,为了充分发挥本校本学院学科优势和特点,在热流体理论方面除了开设“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课程外,还开设了“热流体数值计算基础”和“新能源利用中的热流体理论与技术”两门专业特色课程。目的是提升专业内涵,强化特色,确保学生具备新能源领域相关的扎实的基础理论,是学生今后在本专业及相关领域是否具备发展潜力的关键所在。

2.强调实践教学及新能源工程训练

首先,增加了“现代分析测试技术”课程。其次,增加了实习环节的学时数,把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的三周生产实习变为第四学期末的一周认知实习和第六学期的三周生产实习。目的是增加实践教学,先认知实习,后生产实习,使实习环节更为科学和合理。再次,还增加了项目设计,把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的两周课程设计修订为第六学期末的两周课程设计和第七学期末的两周项目设计。目的是先开展某门课程的课程设计,后进行具体的项目设计,设置更为科学和合理。通过指导学生开展设计性、综合性项目设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此外,还增加了新能源工程训练环节,在此环节中学生和指导老师双向选择后,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指导老师在与国内外新能源企业合作中,向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专业实践机会。这个环节是在第七学期前完成,设置此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和工程应用能力。通过明确的学分要求保证学业导师制的落实。指导老师通过这样一个环节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可向学院推荐其保研,实现本研贯通培养,前后的培养具备一定的连续性。最后,为了充分利用学科资源及已有的实验条件,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更好地满足新能源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新能源技术工程应用能力的高要求,在课内及集中实践环节总学分要求基础上还增加大于等于六个学分的课外实践要求(社会实践、竞技活动)。

3.体现多学科交叉特点

在课程设置时,除开设“工程图学”、“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机械原理”、“工程材料”等课程外,还增开了物理、化学方面的课以及“新能源材料”、“现代生物学导论”、“能源与环境”、“新能源系统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这样充分体现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应用化学、材料物理、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各学科的交叉。

4.重视形成宽阔的国际视野

首先,学校开设了全英文及双语课程,比如全英文的“太阳能光伏技术”以及双语的“热流体数值计算基础”、“热泵原理与应用”、“生物质燃烧及混燃技术”课程。其次,借鉴国外新能源专业的课程设置增设了反映新能源领域前沿的“生命周期评价”课程。此外,还增设“新能源前沿及工程应用专题”必修课。这门课要求学生在第七学期结束前听取学院安排的新能源前沿及工程应用专题讲座7次以上。专题可以是合作企业、国内外知名专家的讲座,也可以是本专业教师科研最新进展的讲座,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拓宽视野,尽快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

5.以太阳能为主,兼顾生物质能和风能,提供其他种类新能源的广泛选择的专业定位

首先,在太阳能方面,学校设置有“太阳能热利用”和“太阳能光伏技术”专业课;在生物质能方面,开设有“现代生物学导论”和“生物质能转化原理与技术”;而在风能方面,设置有“风力机空气动力学”和“风力发电与控制技术”专业课。其次,还提供了广泛的新能源相关选修课程来满足学生对不同专业的需求,比如“氢能与新型能源动力系统”、“新能源发电并网技术”、“水力发电与水电站”、“燃料电池原理与技术”、“热泵原理与应用”、“生物柴油制备及应用”、“生物质燃烧与混燃技术”、“能源工程管理”、和“能源经济学概论”等课程。

四、结束语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设置顺应时代的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非常新的专业,与之配套的培养方案、课程安排等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笔者考虑到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同时结合新能源产业对人才的要求提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以供参考。笔者相信江苏大学有能力、有信心建设好该专业,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输送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任东明.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制度创新[J].中外能源,2011,

(1).

[2]王伟东,艾建军,杨坤.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1,(12).

[3]张珏.新能源产业发展所需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人才,

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