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桥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9 16:25: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路桥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并通过加强实践教学以适应用人单位所需,本文将探讨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强化校企合作来为学生构建实践教学基地,进而使高职院校办学成效不断升值。
关键词:
校企合作;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推广应用,在高职院校突出以专业技能培训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在社会上收到较大成效。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改变了以往注重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格局,转而更趋向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求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将所学的实践操作技能应用到实习过程中,以便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1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在我国高职院校教学中,校企合作已经受到越来越多院校及学生的欢迎,但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还存在教学活动不容易找到适合实习的道路桥梁工程建设基地的现象;但为了提高公路监理专业办学水平,高职院校通过与相关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公路试验检测中心,以及工程监理咨询所等加强合作,同时还与施工单位、道路桥梁养护单位加强合作,通过不断调整实训管理制度,来配合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资金投入方面,采取了多渠道融资的方式来筹集所需资金。其中包括:学院投资、争取行业投资资金、同时还多方筹措资金,从而构建校企合作的资源共享型实践基地。作为院校方面,通过向企业输送实用人才帮助企业培训员工;另一方面院校还注重师资力量的建设,应用编写实用教材和强化教学实践相结合,来提高本专业师资水平。
2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应用
2.1制定人才培养规划
运用教学实践和进入企业实习相结合方式,通过校办企业来培养目标和规划,提出为工程一线培养相关人才,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交通、路桥施工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该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够完成公路勘测和设计工作,能够掌握道路、桥梁的勘察设计、边坡治理工作、并参与旧桥增固的工作实践中。学院方面通过联系承接大型道路、桥梁勘察项目的单位,带领学生参与到道路勘察设计实践中去实习,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一线道路、桥梁工程的实习机会。另外,该专业要求范围还包括:如何指导学生做好路桥工程养护工作,以适应公路、交通行业发展所需。
2.2教学模式的改进
高职院校通过在教师中开展如何上好专业课的讨论,要求教师做好教学课程的设计,以促进教学模式的改进,突出学生实践技能并提升其综合素质。在讨论活动中,教师们普遍认为职业教育中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对学生来说适应就业和日后发展,对于企业而言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减少员工培训开支,而对于院校来说则为学生和企业之间建立了就业和录用的平台。通过上述讨论教师的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了以实践应用为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就业的现实需求。
2.3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
高职院校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不仅需要改进教学方法,还需要改进学习方法,教师将教学重点主要放在学习方法教学上。通过指导学生如何尽快掌握操作技能,将勘察设计以及施工中的重点、难点罗列出来,让学生经过多次实践操作来了解实践操作的技巧,同时教师还将实践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摸索实践操作技巧同时,还能够得到来自教师的经验指导。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尽快将理论和实践操作联系起来,应用到工作实践当中。通过实施教师的实践指导和专业理论教学,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更强了,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去。学校现建成道桥实训室2个,配置相关仪器设备180余台(套)。能进行的试验有土工试验、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路基检测试验、路面检测试验等。通过现有试验设备,设计实训项目,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现场教学,学生在学中做、做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熟练程度。
2.4实习促就业理念的应用效果
高职院校提出通过实习促进就业的理念,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从系主任到专业教师,都积极对推荐毕业生就业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高职院校与施工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以及工程监理公司等单位签署了就业基地合作文件,通过实训教学和专业理论教学相结合,并多渠道为学生提供就业、实习基地。同时还将多媒体技术引进教学实践中,应用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来帮助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尽快掌握本专业的实训方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教学课件用视频方式上传到网络,学生经网络可以多次、反复观看教学视频,通过不断观看其中的实践操作视频,可以让学生加强直观感性认知的同时,还拓宽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途径。另外,学生从视听教学模式中,不仅了解到当前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还可以了解到更新的技术工艺和技术方法,以便学生能知晓和掌握更多前沿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研究成果。
3结论
综上,从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可知,校企合作通过实训项目为主,从教学目标、内容、组织管理等方面着手,为学生提供课程实训到现场实训的条件,让学生掌握本专业基本技能和职业技能,并从课堂教学走向社会实践,通过课程改革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及多渠道为学生创造就业、实训条件,以充沛的理论知识与道路桥梁工程实践技能相结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为学生就业和今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王琦 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玮,李慧英.道路与桥梁专业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研究,2012,8(4):87-88.
[2]蒋玲.基于校企合作公路工程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6(15):156-157.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道桥专业;校内实训;管控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141-02
校内实训基地是培养高水平、高技能型人才的必要条件,也是高职院校符合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水平的发展,我国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基地逐渐同社会企业相结合,不断增强校内实习环境和实习质量,力图将“校企合作”做到最大化,但由于我国基础教育水平较差,对实际操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当前我国校内实训基地在建设和管理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道桥在分类上属于应用型专业,在实训过程中要求学生具有熟练的土木工程测量、道路勘测设计理论和操作测量等技术水平,使得一些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和管理控制时面临着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道桥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运行与管控体系建设进行研究。
一、加强高职院校道桥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运行与管控体系建设的意义
(一)强化校企合作,提高实践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高技能、创新性人才,作为道桥专业的学生最重要的是掌握各种实践测量技术和勘测手段,因此加强校内实训基地运行、提高管控体系建设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一方面可以增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让道桥专业的学生能够提前了解未来工作的环境以及需要的技术水平等,同时校企合作又可以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条件;另一方面受传统教学体系的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缺少必要的实践知识与技术水平,导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毕业时面临着一定的就业问题,通过加强对道桥专业校内实训的管理与控制,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道路桥梁结构的认识。
(二)提高技术水平,优化教学条件
高职院校道桥专业培养的是具有高水平、高技术的全能型人才,然而受当前教育体系的制约,我国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普遍表现出实践能力不足,缺乏技术水平,特别是对工程设备缺少一定的认识和使用方法等。在社会发展中,道桥专业的学生主要面向道路桥梁建设、工程质量检验和工程管理等方面,所以道桥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对施工设备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一定的使用方法。校内实训的建设与管控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对教学设备的了解和使用方法,包括测量仪器的使用情况、道桥测量的注意事项、工程管理技术等,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操作技术和管理手段,符合国家技术型人才的教育方针。不仅如此,管控体系的建设与强化,可以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措施,在校内实训运行中,管控体系的建设可以最大程度地加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为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保障。因此,加强高职院校道桥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运行与管控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前高职院校道桥专业校内实训与管控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功能单一,系统化建设不足
道路桥梁是培养掌握道路与桥梁工程基本理论知识及实践应用的一门专业,通过强化道桥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可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技术性和专业性,但由于我国对校内实训认识较晚,目前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的校内实训管理体系。在高职院校道桥专业的校内实训建设与管理上普遍存在着建设结构单一、缺乏使用内容的现象,如在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多以某个具体教学楼为对象进行分散式建设,导致整个实训教育过程显得很分裂。不仅如此,部分高职院校在对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控制时忽略了实训的真正意义,过于看重实训基地的外在形式,花费大量资金购买先进设备使整个基地显得庄重,但是在真正实训过程中往往用不到这些先进工具。因此,在对实训基地建设时要注重基地的实训内容,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训模式,不要导致整个实训基地机构单一、内容匮乏。
(二)缺乏校企合作,实训效果不强
道桥专业主要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然而高职院校在对校内实训进行管理控制时往往忽略了“实践”的真正涵义,使整个实训并没有提高学生对道桥专业的认识。据调查,多数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内实训时并没有同校外企业进行合作,而是单方面地凭着自己对社会形势以及道桥发展的认识进行建设与管理,如在实训基地管理过程中,实训基地管理人员通过自己多年对道桥专业发展的了解,将一些过时的勘探技术和设备应用到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中,导致学生学到的道桥勘探技术与社会发展形式相违背。此外,由于校企合作观点不同或者两者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使道桥实训基地在建设中造成不必要的设备浪费,甚至重复建设的情况,总之我国高职院校在进行校内实训建设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校企合作,导致道桥专业的学生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技术和道桥勘测方法。
(三)校内实训教学性与生产性结合不足,管控体系缺少深入性教学
高职道桥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性人才,能够在公路、道路、桥梁建设方面发挥管理与勘测能力的作用,所以,在对高职道桥专业学生培养的过程中,生产性实训基地具有重要意义。所谓生产性实训基地就是利用先进设备、高技能人才及科学的管理手段等为学生提高企业化、专业化的实训环境,进而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将道桥理论知识应用实践操作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管理和创新能力。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与校外企业加强合作,并且多数高职院校的道桥专业成功建立了实训基地,但是由于缺少必要的教学经验和管理手段,导致实训基地在运行过程中并不能很好地发挥教学性与实训性的作用。如在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校方过于培养学生的生产性能力,忽略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使学生不能很好掌握道桥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管控体系的完善作为道桥实训基地运行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在对校内实训监管控制时缺少合理的规划,导致学校与企业合作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使校内实训购进设备的过程中出现资源浪费问题。总之,高职道桥专业在进行校内实训运行过程中,由于管控体系不完善使实训生产性和系统性不能很好结合。
三、强化校内实训运行完善管控体系的对策
(一)优化建设功能,提高实训真实性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真正意义在于真实性,在实训过程中通过对勘测设备、管理等的认识让学生能够过早地了解道路、城市公路以及桥梁设计的要求,然而目前多数高职道桥专业在校内实训建设中过于形式化,不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未来工作的状态,因此有必要加强校内实训的内容与功能。在实训基地建设中,不要被设备环境、设备数量以及试验场地大小等刚性指标所影响,要勇于将建筑结构、建筑环境同刚性指标系统化的结合使校内实训更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使整个实训过程都能在真实企业中进行。不仅如此,在实验过程中还可以应用计算机现代网络技术加强实训管控体系的建设,使整个实训管控体系更加科学化,这样可以有效保证实验建筑物在空间上的分散性,让整个实验基地融为一体。在结构设计上,校内实训要注重结构内容多样性,不要让整个实训过程成为空盒子,使学生在实训后非但不能提高自己对道路桥梁技术的认识和各种勘测技术的掌握情况,而且还浪费学生的大量时间忽略了理论知识的教学。总之,高职道桥校内实训在运行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整个系统的有效性融合,改善系统结构、丰富系统内容,让实训过程更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
(二)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工学结合
在校内实训运行中,要加强学生对道桥专业的认识以及一些勘测技巧,如对道路勘探设计、路基路面工程、隧道工程以及公路施工组织等课程进行实际模拟练习,增强学生在道桥专业未来工作中的专业技能。在校内实训管理管理控制上,学校要加强同校外企业的合作,将“校企合作”发挥到最大优势,如为提高校企合作的机会,学校可以在实训完成后选出一些专业人才到企业工作,这样既能保证企业的利益,又可以加大企业为学校的投入,使整个实训过程都能同当前社会道桥发展相结合。不仅如此,多数高校在实训期间不能很好地进行工学融合,导致学生只能单方面受益于实践操作,因此在实训运营期间,学校道桥专业的教师可以针对企业给出的具体工程组织学生共同研究,一方面可以加强师生关系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师生的交流和研究可以增加学生对道路勘测技术的熟练度,进而有效地进行工学结合。
(三)加强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增加师生受益程度
在校企合作期间,主要由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学校提供场地和师资,通过企业下发工程指令,使整个实训过程能够高效、安全地进行。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完成整个实训过程的重要场所,因此必须加强校园生产性场地的建设,使每位学生都能够以学员的身份在实训中学习和发展。不仅如此,加强生产性实训建设一方面通过校办企业与生产性实训基地相结合,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资金重复问题;另一方面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保证学校的自由性和稳定性,学生在整个实训过程中都以学员入职企业的身份进行勘测和管理,使学生能够过早对企业认识和了解,对未来就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学生完成生产性实训的同时,还承接了道路测量、管理技术、桥梁勘测等技术的应用,有效地实现了学生“在岗实习”的机会。
四、结语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高职道桥专业发展的基础保障,本文从高职院校道桥专业现状入手,首先讨论了加强高职院校道桥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运行与管控体系建设的意义;接着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道桥专业校内实训与管控体系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当前高职院校道桥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管控存在的问题,从建设内容与功能、校企合作和生产性建设三个方面提出对策;最后理性地对全文进行总结,得出加强高职道桥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运行与管控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结论。
参考文献:
[1]梁燕.我国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1.
[2]宋佳.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2.
篇3
关键词:项目教学;要点;自主学习;角色;成效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法是在目前课程改革背景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打破以往的单一的理论课和实践课的界限[1],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学生唱“主角”,而老师转为“配角”[2],将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于一体,有机的交叉,在课堂上可以使学生既懂得了书本理论,又掌握了操作技能,既能动口说,又能动手做,还会动脑,还可以经历近似于实际工地的工作活动过程,体验工作的艰辛与完成任务的喜悦,锻炼与人沟通、交流、团结合作的能力以及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2项目教学实施的要点
2.1教学项目的制定是项目教学的前提
一个好的教学项目对专业课程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所确定的项目任务一定要紧扣工程实际、面向真实可操作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来学习。所以,在确定教学项目之前,工程测量教学团队通过到社会企业去深入调研、团队教师到企业工地实践锻炼,使我们确定的教学项目真正贴近实际的工作任务,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社会的认可。
2.2学习情境的设计是项目教学的蓝图
确定了教学项目,那只是一个活动名称或工作任务,在教学中只有进行了精心的教学化处理之后,才会把原来枯燥无味的程序化的工作变得有血有肉。教学化处理的过程就是学习情境的设计过程,通过确定情境目标、情境任务描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准备、教学材料的准备、情境的步骤、工作过程简述、主要知识点、教学方法的建议及参考学时等方面进行详细设计,使项目教学变得生机盎然,可操作性显而易见,一目了然。
2.3开发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是项目教学的基础
目前我们的教材是为教师的教而设计的,而且教材的内容很多不能及时跟上时展的要求,所以应大力开展对校本教材的研发。课程建设团队由专兼教师组成,企业兼职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专职教师通过与之交流、沟通、互相切磋探讨等使理论与实践技能互助提高,为开发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奠定坚实基础。以确定的教学项目为基础、以设计的学习情境为依托,以开发的《路桥工程测量技术》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测量员岗位标准,确定该岗位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所从事的工作内容,设计学习情境工作任务,将知识、操作技能与工作任务有机结合,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教材供学生使用。
2.4提高教师的项目教学能力是项目教学的保障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项目教学对实施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具备多才多技的能力,不仅要熟悉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了解相邻学科、相关学科及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也就是说需要具有综合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才能胜任;其次,要具有团队合作的能力,从个体的独立教学方式走向合作教学方式,擅长不同技能的教师联合起来进行项目教学;第三,要具有丰富的测量员岗位职业经验,了解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才能从整体宏观的视角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职业工作任务做为具有教育价值的项目;第四,要具有创设学习情境的能力,要求教师课前熟悉项目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好项目开展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有关知识,注意与其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协调。这些素质就要求工程测量项目教学的教师要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学习锻炼,了解并掌握典型、实用的测量教学案例,同时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投入到项目教学的制定和学习情境的设计中。
2.5师生角色的定位是项目教学的关键
学生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是学习的掌控者,学习效果由自己决定,教师为辅,其角色是引导者。比如常规的实训教学是学生进入实训场地或实训室后,教师才布置实训内容,老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讲解或演示占据了过大的比例,学生尽管参与项目之中,但主动性不够;而项目教学改变了这一状态:事先要求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资料,对该项目教学中涉及的知识点及注意事项做到胸有成竹,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去学习、探索研究的,老师只起到指导的作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2.6项目教学的多元化的评价是项目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学评价是学生最关注的环节,同时也是能够衡量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进行成绩评定一定要做到客观、公平、公正。以往的评价通常只检查结果,小组内每个同学的成绩均是相同,显然是不公平的,因此应对项目的全过程进行评价。评价以过程为主,不仅关注学生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在人际交往、交流沟通、团结协作等素质方面发展,既关注自我评价,又关注组内其他成员评价以及教师评价,让学生在评价活动中学会反思、学会改进和进步。因此,我们确定的项目教学的评价是多元化的,以过程考核为主,按照学习情境划分为若干项目,每个项目成绩都是从知识、技能、工作报告、态度4方面考核,考核主要依据提交的成果、报告、作业、平常表现及小组互评的结果进行,考核方式可采用笔试、答辩、实操、随机提问等多元化过程考核完成。这样可以使我们的评价让学生心悦诚服,让学生知道学习不仅仅是要结果,大多数情况下过程更为重要,并且可以使学生在评价中学到更多的有价值的东西。
3项目教学实施的成效
通过09年以来的路桥工程测量技术课程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实施显现效果尤佳,总结如下方面:
3.1课堂角色的转换,激发了教师学习的欲望和创造性
项目教学,由学生按照教学目的运用已有知识或新知识实施项目计划,教师主要的作用是引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根据教学目的先自己尝试,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上,而教师则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工作过程进行及时指导,退居“幕后”。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角色的转换使教师承受了更大压力,强迫自己学习新知识,强迫自己根据经验去预测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问题并提前准备好解决办法,并且还要应对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预想不到的难题,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和敏锐的分析能力,从而激发了教师学习的欲望,使自己不断的进步。同时,在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教师在课后深入钻研教法和业务的热情,对教学能力的改进更具创造性。
3.2自主学习,使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习惯于听教师对于知识要点的讲解和技法详细示范后再进行练习,只要跟着老师的步伐就会学到考试所需的知识,恰恰这些知识很多都不是工作实际做事所需要的。而项目教学法改变了这种现象,使学生自主地去感悟和发掘自己的潜力,在不断的尝试中获得新知识和能力,提高表现自我的能力。比如纵断面测量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如何使用水准仪测量纵断面,实现而是要学生研究使用其他仪器方法也可以完成纵断面测量工作,这样学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学能力,掌握了思考问题的方法,。
3.3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双重效果
学生在项目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内成员合作,使学生充分体验到集体的重要性,体会到团结协作力量的巨大;通过小组自评,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寻找不足,努力改进;通过小组互评,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学会与人和睦相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自己确定目标、任务,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和运用,增强自信;通过成员分工,学会欣赏、肯定别人的长处,扬长避短;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需要不断吸纳的新知识,又激发了他们的自学和创新能力。
3.4体验成功,激发学习兴趣
项目教学给予学生一个自主探索、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完成项目任务劳动成果的展示,都是在让他们体验着学习、工作、成功的快乐[3],在项目教学中不断地总结复习运用到的知识,不断拓展新的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失败中不断去进行总结、改进,直到成功完成既定项目目标,使学生在自己的成果中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
4结束语
以上是路桥工程测量课程实践教学中基于工作过程项目教学实施的一点经验总结,我们基于目前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形势下,着重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对于道桥专业的学生来说,该门课程通常是学生就业的敲门砖,学好学会学精测量尤为重要。我想,测量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会在教学改革中通过不断的实践摸索而日趋成熟,发挥它在高职教学上的重要作用,完成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涛.项目教学法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技术,2008.10总第98 期。
[2]孙斌.项目教学法:让学生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职业,2011年15期。
[3]宋颖香.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甘肃教育,2012年06期。
篇4
[关键词]实践教学 核心 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 双课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117-02
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是职业教育内涵的核心,可以说,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决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土木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是目前土木类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建立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无法进行具有实际意义的专业实践教学,更谈不上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我校2000年与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联办五年制铁道工程(地下工程)技术专业;为整合教育资源,促进社会紧缺人才的培养, 2002年设立石家庄铁道学院职业技术分院齐齐哈尔校区,开设铁道工程技术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等专业,2005年增设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从此,我校走上了交通职业的发展之路。从2002级学生入校时起,我们就开始探索建立职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问题,跟踪土木类专业技术的发展,开展实践教学,在完成理论教学的同时,努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教学实践(含实验、现场教学)、课程设计(专项实践)、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集中实践)等内容。 就土木类专业而言,树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观念,确立实践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并组织和鼓励师生参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从而建立起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学期专项实践为补充,实习集中实践为重点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完整体系。具体方案如下:
“三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架构是以教学计划为依据,从实践教学的时间上考虑的,主要体现“全过程实践”的原则,是指将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理论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期间参加实践的时间不断线。以“密切联系实际”为原则,安排教学实践。
二、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对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时间进行分解,在“三年不断线”的框架下,安排好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实践教学时间,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在第一学年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活动中,按照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践1∶1的要求安排实践教学(如:建筑材料、工程测量、工程制图),培养学生专项实践能力。
在第二、三学年的专业课教学活动中,在保证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适时增加和调整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在第三学年现场实践环节,提出“结合实际自主选题,根据现场实践内容拟定题目,努力提高现场实践质量”的要求,由学生根据本专业的综合培养目标和教育要求,结合岗位选题。对指导教师的资格严格把关,要求指导老师对选题、论文撰写、毕业答辩等各个环节都要认真审阅、指导和签署意见。学生结合顶岗实习开展实践教学,是其实现自身价值、达到适应岗位的需要。由于所选课题切合实际,既深化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又可以使学生为今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建设
(一)提高认识,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确立实践教学在职业教育的核心地位
“职业教育要培养二十一世纪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就应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2003年起,我们首先在铁道工程技术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两个专业进行试点,削减理论教学学时,并对理论课进行整合,加大实践课的学时。当然,各专业普遍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必须有足够实验实训基地才能满足教学要求,面对这样的形势,我校逐渐认识到建立实验实训基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决心加大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并达到职业院校的教学计划中对实践课时的要求。
2.加大实验实训设施的投资力度,突出职业特色,强化实验实训手段。
职业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点,要求有较大的资金投入,为了走好职业教育之路,学校加大了对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投资力度。几年来,学校每年投入资金数百万元进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1)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完善职业教学手段。
职业教育应以技能训练为主,因为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看,交通工程既需要一批理论研究、工程设计人才,更需要一大批将设计图纸转变成产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这正是我们培养人才所要达到的目标。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原有的一些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批新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并对各专业实验室进行了整合。我校现有校内测量实训基地两处:水平角观测基地、全站仪观测基地;校外实习基地三处:牙克石实习基地、碾子山实习基地、市郊实习基地。在此基础上学校投入专项资金建立了“计算机软件开发实训基地”、“铁道工程信号实训基地”、“土木工程实训基地”。我校土木类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及实训岗位详见表1。
(2)突出测量、CAD绘图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交通工程的飞速发展,测量、CAD绘图的广泛应用,我们非常重视发挥测量、CAD绘图在各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作用。测量、CAD绘图训练课针对学生的兴趣,上课时多利用仪器、模型,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通过学习兴趣小组的动手实践,让同学们体验“专业成就感”。重视技能课,对于基本技能如测量、专业识图、绘图等定期举行技能大赛。这些都使学生可以具有岗位竞争力,对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强化动手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样,学生上岗后很快就能适应工作需要。
同时,我们注意在实践教学中开发教学课件及自制施工录像,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趣味性,还可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我们配合认识实习购买了“土木工程概论”课件,同时,结合桥梁工程和铁路轨道课,自制了“铁路预应力后张梁预制” 和“线路维修”施工录像,不仅节约实践教学的成本,又很好地达到了实训的目的。
另外,我们更重视发挥实物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现已建成工务实训基地、桥梁实训基地、涵洞实训基地、道路实训基地,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由于社会岗位发展变化很快,校内的实习实训条件不可能完全满足实践教学要求,而且也不可能搞大而全。让学生到生产岗位进行实训、比模拟岗位更加具有真实性,可以使学生更快适应生产一线的要求,更加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也可以补充学校实训条件的不足和缺陷。为此学校建立了几十个校外实训基地。
(二)积极探索,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我校已形成了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五双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的“双纲”并举;理论教学课堂和实践教学课堂并行的“双课堂”制;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学教师结合或两者兼能及专兼教师结合的“双师”施教;学生实行“毕业证”加“岗位资格证” 的“双证”齐发;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并重的“双轨”同步。
1.制订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
我们在制定理论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同时,制订了各种实验、实习、实训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学生按照大纲的要求完成包括实习、实验、实训在内的实践教学环节,并完成相应的报告,单列成绩的实验课(实践课)要进行单独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实验(实践)技能、实验(实践)报告质量,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成绩记入学生成绩册。这些成绩将会影响到学生的升留级以及毕业。
2.实行双课堂教学方式
我们在校内设有实习基地,在实习和技能培训期间随时可以进行理论教学,这样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可以交替进行,以便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加强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能否培养出具有实践技能的高技能人才,与是否能建立和形成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紧密相关。一方面我校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采取了引进和转培的形式加强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学校鼓励一些文化基础课教师选修第二专业和培训一项技能,还鼓励专业教师到现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取得相应资格的技能培训教师证。在政策的鼓励下,学校大多数专业教师都获得“双师证”,他们多数都能兼任两门以上课程。另一方面,我们对新引进的青年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方面的培训,如派到现场进行培训。此外为了弥补实践教师不足问题,学校还积极引进和外聘部分现场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人才,建立了外聘教师人才库,充实实践教师队伍,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实行“双证书”制度
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资格制度相适应,积极推行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制度。通过学校学业考试和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两个方面的考核,促进职业能力的提高。我校是黑龙江省测量职业技能鉴定站,除负责本校的学生技能考核外,还承担着全市七区九县中职对口升高职的测量技能考核任务。我们从2006年开始在铁道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进行试点,拟合作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可以进行测量工、绘图员、桥隧工、线路工等中、高级工的职业资格培训和考核。学生实行“毕业证”加“岗位资格证”的“双证书”制度。
四、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我校实践教学体系正逐渐形成,为培养土木类专业人才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其成效从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充分体现出来,我们的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每年就业率高达95%以上,我们学校的学生就业观念切合实际,愿意到现场一线工作,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正是由于我们的学生就业率高,所以近几年,我校土木类专业的学生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重视集中实践环节,轻视课程实验的现象,平时教学与现场实际仍有脱节现象,专业课时略显不足,部分实践性教学环节比较薄弱,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质量。由于学生自主选题,相应地增加了管理难度,对指导教师及学校的教学支持服务系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总结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经验,我们有如下思考:
1.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教育界对于职业教育的特色基本形成了共识,其中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它的实践教学。可以说,没有实践教学体系就不能称其为职业教育,也就没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立足之地。
首先,我们的学生仅仅知道一些理论知识而没有实践技能,在实际工作中是毫无用处的,也是毫无岗位竞争力的,因此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职业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其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还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消化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们的铁道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由于掌握了测量技术和CAD技术,就业时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几年来,我校的土木类专业毕业生已在工程局及路局享有良好的声誉。
2.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社会需要大量交通技术型人才(实用型,技术应用型),这些人才正是职业教育所要培养的,那么,如果作为职业学校没有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就培养不出合格的社会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我们通过对工程部门的调查,现场缺乏大量一线的能解决现场问题的技术型人才,可以讲,这类人才已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在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时,碰到的问题就是经费问题,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实践教学,建立一些校外实习基地,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可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好的效果。
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是职业教育内涵的核心,我们对以上问题的思考,不仅是为了解决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使我们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职业教育向纵深发展。加强实践教育,也绝不是否定理论教育的重要性,而是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发扬成绩,弥补不足,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创新人才。
篇5
【关键词】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 交通土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004-02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完善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体系,提升行业指导能力。推进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努力探索寻求校企合作发展的道路,但是在实践中,发现企业积极性还没有调动起来。为此,校企合作不能停留在让政策扶持、企业支撑的发展道路,应坚决避免专业建设中学校“一头热”而企业参与热情不高的“挂牌式”合作形式的尴尬局面。本文试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交通土建专业群为例,提出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三条路径。
一、依托交通背景,立通事业,发展交通土建专业群
(一)依托交通背景,把可持续发展落实到行动。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实行广西教育厅及广西交通厅的“两厅协管”机制,在公平、公开、公正享有教育厅资源前提下,依托交通背景下的优势,大力发展交通土建专业群。如何加强企业服务意识,合理设置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是评估一个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职业院校要“落地生根”,对接地方交通企事业单位,谋求地方交通行业事企业的认可的专业发展方向;二是学校主动出击,探索校办企业,利用土地及人员优势吸引企业“参与”创办校企公司。其中,“对接”要求职业院校主动为专业谋求生存空间,得到行业认可,招聘自己的毕业生;“参与”则是发挥协同创新理念,以自己“场地、人才、设备”优势,以开放的态度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办企业,为师资培训、人才培养、技术更新、实训基地服务,加强交通专业群的内涵建设。
(二)立通事业,加强协同作战,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依托“2015年广西高职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获得1000f的实训基地建设财政支持资金。学院把该项目列入学校党委工作会议的讨论议题,明确作为学院“十三五重大项目”,成立项目建设的保障机制体制,集全院智力、财力支持完成。经过系部与学院各部门多次沟通,借此机会向行业表明学校对交通土建群建设的决心,向广西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及广西路桥总公司等行业企业发出邀约,共同参与广西交通事业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实现对外窗口的“蝴蝶效应”,促进学校对外合作深度,促进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推动校企合作的“双赢”模式的发展。
(三)发展交通土建专业群,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全国名牌效应。校企深度合作,应在教育的各个阶段发挥自己的长处,将交通土建专业打造建成特色鲜明、区内领先、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优秀专业。为了完成建设目标,达到建设效果,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路桥教研室全体教师多次走访企业,围绕1000万财政资金作项目规划及建设方案进行深入而全面专业剖析。两个月内教师代表团与企业专家团开了大大小小十余次会议,从最初的校方提出的“原则”(60%进行基础建设,40%完善软件建设)到全部1000万投入到基础建设中,后期追加500万元完善整个专业群的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再到全面实训基地选址,提出“建设地标,以专业建设带动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把实训基地放在教学楼与学生宿舍楼中间的黄金地带,同时确立了一次性完成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目标,学校额外追加700万余元。这就向行业发出一个信号,全力支持打造品牌效应,1700万余元的全力支持,以促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
搭建“基础实训平台―强化实训平台―生产性实训”三级能力训练平台,既满足理论教学、仿真实训、工程实体的实验、检测等教学活动需求,又实现规划建设项目与校园建筑和谐统一。在发挥校内通行功能的同时,作为校园景观和地标性建筑之一,美化校园景观,达到以专业建设带动校园文化的作用,最终达到集教学、实践、专业技术研发、培训、服务社会于一体的路桥专业校园工场。
二、整合资源,坚持以校企合作带动专业群发展
(一)积极探索新型校企合作。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初步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教学并享有相应权利”;2016年教育部发文《关于征集职业院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典型案例》,鼓励全国职业院校积极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
股份制的核心是股东按股分红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而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从资产的组织运营方式角度提出的,简单来说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建立在股份制的优化及对现代错综复杂的资源更合理配置、整合的协同合作。校办企业是促进行业生产技术发展、帮助企业推进技术升级、加大地方经济服务能力的责任与义务的新力量。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教育发展集团,开展混合所有制公司(企业)的发展探索道路。积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对设备、人员、政府、企业、高校的资源进行整合。高度配合政府的政策,充分调动企业的参与力度,高效使用校外优良设备,以高校为基地,集中各个方面的高端技术人才,达到校企共赢目标,效应政府号召,完成国家及区域科技、生产的优化布局,是地方高校的义务,也是科技人才的社会价值体现。创新校办企业是产教融合背景下,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的校企合作的改革,努力致力于提高新型企业的活力与创新。第一,可以解决企业用地紧张、学校设备更新速度不满足现代职业技术要求的双方“刚需”;第二,能够实现校企间的设备、人员、技术的协同创新功能;第三,可以促进行业的技术更新速度,更好地配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的战略目标;第四,校办企业对于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提升企业的科研能力、稳定壮大研发团队、弥补教育基金的不足也作出显著贡献。
(二)协同创新合作形式,务实完成专业群建设目标。随着政府参与及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通过“政府、企业、学校、人才”的深度协同,校办企业的蓬勃发展不单是高职院校利用自身优势获得发展的契机,获得社会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在荣誉的背后更应该看到提学校办企业对行业的生产效率及行业竞争力的提高是高校促进行业生产技术发展、帮助企业推进产业升级速度、加大服务地方经济能力的责任与义务。
现代职业教育要求学生不单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而是适应企业升级后要求达到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要熟练本专业操作技能应用,综合培养学生的生产、经营、管理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兴办校办企业,实行深度“产教融合”必不可少。深度“产教融合”兴办职业教育,使得院校与企业深度融合,让企业用工标准与人才培养目标挂钩,专业发展与行业发展挂钩,教育事业与企业升级挂钩。这样实习单位才会乐于接受学生实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三、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促进专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深度校企合作以学生受益为准则。校办企业是“产教融合”的重要依托,用企业的用工标准去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用企业的观点去评价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是实现培养企业用工标准优秀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教室和实习基地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环节,校内设备完善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就是学生能力提升的场所,那是从学生到员工适应期的第一步,是技术与技能转换为生产力的潜化过程;搞好校办企业,是把教育目的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把企业生产、运营、管理当作必要的教学环节,学生就能获得真正的实践锻炼,把学生当作员工进行综合能力培养。用企业的用工标准去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用企业的观点去评价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才能培养企业用工标准人才,让学生长期收益。
(二)产教深度融合,让师资队伍业务能力及专业素质得到提升,实现自我增值。校办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总结起来就是实行教学、实习、生产、科研、经营、管理六位一体,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具体运行机制下,专业教师不能参与企业的管理,但是可以参与到具体项目的运作,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眼界,提高专业素质。教师的“企业员工”的身份可以协调教学、实习及生产的关系,而企业员工也可以作为“兼职教师”的身份从事项目建设的同时参与教学,校企一体的师资队伍远比到外面聘请“兼职教师”有利于学生,更有利于学校管理。学校教师与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保障了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同时保障了企业员工具备“教师职业道德”,既能加强教学需要的专业师资,又能充实企业人才储备;既把前沿技术和市场信息及时传入课堂,弥补教材的不足,又能把生产问题反馈于课堂,调整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借助校办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利于企业的人才储备,有利于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掌握行业前沿技术,优化专业设置及发展。
综上所述,产教深度融合,有利于开拓校企合作的多样形式,加强与行业的联系,是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增加校外实训基地、把控实训质量、培养优秀人才的需要,是跟踪行业前沿技术,提高行业地位,提高行业认同感与地位,有利于学生,有利于教师,有利于专业建设,有利于学校树立品牌的大事。应以企业对专业人员的用工缺口为人才培养规模,以企业升级后的产业布局调整做专业设置,以满足于企业用工标准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加强校企深度及广度上的合作,提高企业服务意识,务实执行“企业获近利、学生得远利、学校求发展”的政策指导,努力寻求企业的协同发展,实现共赢,促进学校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广聪.CIPP评价模型下高职院校专业产业化服务研究[J].广西教育,2014(4)
[2]孔婉茹.高校校办企业发展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3]蔡广聪.“611”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广西教育,2014(8)
[4]袁柠,蔡广聪.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探索[J].广西教育,2015(5)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政行企校‘四位一体’的广西交通行业协作培训机制探索”(2014JGA331);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2014JGZ169)
篇6
关键词:教学资源库;道路养护与管理;改革;信息化
职业教育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现实作用,并且在当前新时代的背景之下,能够对其自身的现实价值进行更加综合性的发挥。《国家职业教育实施计划》的制定和运用对职业教育的建设提出了更多的意见,建立了更高的要求,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道路。目前全国都在推行教育事业的改革,对教育手段进行升级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就是其最好的体现。而面对越来越多的发展要求和教育事业相关者更加多样化的需求,传统教学已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全面的教学改革已成为不得不经历的过程。将职业教育的教学资源数据库整合到交互式教学中是高等教育领域教育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高效性、便捷性、创新性的职业教学资源库是教学改革的基础。本文以道路养护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为例,对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构建思路,希望能够为以后的建设提供思路,为其他课程的开发建设提供参考。
1职业教育道路养护与管理教学资源数据库建设概述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整体高职院校能够充分地对高等技术人才进行综合性的培训,并且需要积极地对整体高校的各类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比如,职业教育的道路养护与管理专业的教学资源库是在2017年开始建设,在2019年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并在使用中逐步地完善。近年来,教学资源库提出科学规划的原则以及可持续发展与相应的协同发展原则,在构建过程中需要充分地对集成设计的课程共建理念进行综合性的探究,构建了职业教育道路养护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数据库云平台。通过对VR/AR以及大数据、BIM等诸多创新技术进行综合性的应用,进而构成具有高度模块化的课程设计,为培养更多的职业工作者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资源库可以进行独自学习,也可辅助教师教学,还带有教学效果评估的功能,也为终身学习提供了平台。道路养护与管理教学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职业教育创新,优质教学资源被应用到教学中,加深了学生对道路养护管理工作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发展,施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能够贯彻落实,使得学校的软资产不断积累,综合实力大幅提高,建设道路养护与管理教学资源数据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完整的教学资源数据库应包括:①专业教学资源。围绕道路养护与管理的基本程序以及对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能力的要求进行设计,基于学生认知规律和信息素质出发,以项目为导向,设置多个工学单元,制定课程标准和实训任务单,让学生在实习实训中深化理论知识,牢固掌握道路养护管理技术要点,明确岗位职责和使命。②课程资源。整合有关道路养护管理工程相关的文本、图片、视频、案例等素材,转化为供师生学习交流、技术培训的教学资源,主要包含课程标准、学习指南、考核指标、教学课件、习题试题等,针对微课教学要求进行微课视频的制作,运用BIM技术建造道路模型,以便为师生对工程项目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③职业技能培训资源。以职业技能大赛及实验实训项目为导向,构建道路养护管理实训指导书和任务书,将职业技能大赛流程及参赛者表现用录像设备全程记录,教师提取精华部分制作成微课视频,为道路养护与管理教学的开展及技术人员专业培训提供资源保障。
2当前存在的问题
2.1数字资源发展方向的准确性相对较低
在综合开发整体资源库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整体资源数据库的综合位置进行有效的解决,位置的准确性直接决定了项目的成败,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着发展方向不准确的问题。数字资源的开发与互联网息息相关,互联网已经成为数字资源的载体,这种在线和离线的教学方式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创新,有些产品的开发未能分析专业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能力,造成了产品效果的不理想,带来了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
2.2不能摆脱传统课程观念的束缚
在综合开发整体资源库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较为传统思想的影响,进而使整体资源内容出现缺乏创新的现实问题。这是目前工程类专业的主要问题之一。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动不了其学习积极性,还不能够满足新时代教育资源开发的要求。
2.3课程在开发中的成本相对较高
开发具有特色和创新性的道路养护与管理专业课程资源需要某些专业设施和设备,以及专业软件的帮助,这些设备和软件又需要专业人员来使用,这就导致了成本的增加。
2.4推广困难
相应的资源开发在构建过程中,如若想获得成功,则需要进行综合性的产品推广,在当前所有的推广环节构建过程中,诸多项目在构建过程中往往无法经得起相应的考验,其主要原因可以从2方面进行分析:资源开发质量相对较低,其自身资源的内容吸引性较差,无法与当前的行业发展速度相匹配,因此被淘汰;推广效果差,没有专业的推广流程,导致推广效果达不到预期。
3整体解决方案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计划明确提出“完善教学资源,建立资源共享平台的认证标准和交易机制,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范围”的目标[2],为满足“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教学方法,促进虚拟网络的建设[3],如项目学习空间和应用广泛空间。专业教学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不仅涵盖了专业的人文培训和专业的高级教学资源知识,还带来了更多的教学空间。
3.1“集成设计,结构化课程和资源化”的设计逻辑
充分地对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内容进行有效的确定,并且需要对教学对象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性的分析,结合“1+X”证书体系,在构建过程中所存在的结构性内容,并且对模块化课程进行构建,根据整体教学标准及相应的课程标准,对整体知识点及技能点进行综合性的确定以便数据库中的资源可以覆盖所有的必要知识点。主要和必要的技能要点是:使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视频,在网络和其他媒体上学习;采用混合教学和小组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强调学习内容和课程的个性化,调查数字资源利用的可行性和效率,然后对资源开发和资源库建设管理的内容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论证,用真假实题实验,需要进一步强化学生自身所拥有的职业能力以及相应的职业素质。过程导向模式,对传统的结果导向模式进行综合性的改变,在对培训流程予以注重的过程中,更加需要注重整体培训的标准以及相应的过程再造,需要构建集成设计以及相应的结构化课程,并且需要充分地对各类工作内容进行熟悉。专业标准,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3.2“循序渐进,持续改进,持续建设”的设计思路
系统构建是整体资源开发的核心内容,相应的知识技能点在构建过程中的创新及发展是极为重要的现实工作,而知识点以及相应技能点的资源开发的程度或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可分为行业发展的特点,专业和课程的水平,以及不同层次的工作可以在不同的阶段完成源数据库建设,同时注重产业转型升级,注重新技术应用,结合行业高端发展趋势和综合管理理念,继续更新专业教学资源基础。
3.3明确教学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原则
系统性原则。正式开展道路养护与管理教学资源数据库建设之前要对相关工作的重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制定科学严谨的制度体系和应对方案,细致划分各级人员职责,科学配置各类资源,保证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各个环节之间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人员严格履行责任,数据资源的收集、加工、审核、传输、共享等程序系统连贯,教学资源不断得到更新,与道路养护管理教学需求相契合,能够为信息化教学的开展提供便利。规范性原则。统一数据格式、分类、存储方式,促进教学资源在不同系统平台中的共享,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会对道路养护管理教学活动的开展产生积极影响。高职院校要保证各人员在教学资源库每个环节的操作都准确规范,道路养护与管理教学资源数据库建成以后,先在校内由各部门共同审核,指出其中存在的漏洞并予以修复,再提交给当地教育部门审查,审查通过后才能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科学性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念进行道路养护与管理教学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教学资源要与高职院校路桥专业教学大纲相符,覆盖专业课程基础知识,根据行业发展实时更新道路养护管理理论和技能,还要体现出教学的与时俱进性,高职院校路桥专业师生可借助计算机、平板电脑、手机等终端登录网络教学平台使用教学资源,现代化技术手段在道路养护管理教学中的应用会使师生思维更加活跃,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更为深入。服务性原则。道路养护与管理教学资源数据库的建设要为教学组织模式的优化提供服务,让广大师生享受到灵活、高效、自主学习的便利,满足师生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健全资源库的功能,不断丰富数据资源,用多样化方法呈现道路养护管理知识,可降低学生自主学习专业知识的难度,还能让学生反复多次地观看重难点知识,与其他学生及教师在线进行讨论,学生的知识体系将得以持续更新。可扩展性原则。道路工程建设事业在不断发展,势必会有新理念、新技术被应用到新时期的道路养护管理工作中,高职院校要结合行业前沿理论和技术对教学资源数据库进行完善,还要适时地更新软硬件设施,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构建完善的安全防御机制,保证数据库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防止在黑客攻击下遗失教学资源,这样教学资源在道路养护管理教学中才能得到高效利用,并有效发挥价值。
3.4科学规划资源的表现形式
职业教育中数字资源的发展势头强劲,已经推广和应用了多种类型的资源生产方法,如何为知识点和技能点选择,例如BIM和VR技术用于实现一些难题的3D显示,例如路桥养护VR虚拟实训,应用较为适当的载体,对建设所存在的难度以及深度进行综合性的探究,进而帮助学生对更加准确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掌握。通过更加细腻化的颗粒教学资源的应用,能够使学生快速地进入优质的学习状态,而合理地对各类学习内容进行综合性的应用,是专业教师创新能力以及思维水平的综合性体现,在构建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利用专业生产团队所有的力量进行共同性的发展,通过较为适当地应用载体,能够使建设在构建过程中所存在的难度和相应的深度能够得到进一步的降低,同时进行更加深入化的建设。
3.5校企合作、共建共享
资源库的应用是资源库建设的原动力,将与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路桥企业合作,并且需要将各类优质化的管理理念与各施工中所存在的成功案例、文本、图片进行综合性的整理,编入教材内,使整体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得以体现。同时,要加强职业资格证书的审查,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和国际工程项目的管理等,与路桥企业进行道路工程养护管理技术交流,共同研究专业技术课题项目,以提供学习的机会,争取将最新研究成果早日应用到道路养护管理工程实践及教学之中,为施工技术优化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3.6教学资源库的功能设计
资源库类别。建立适用于职业院校道路养护管理教学的专用资源库,要对师生需求进行了解,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课程资源库、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库,让路桥专业师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需求选择使用教学资源,快速找到需求信息,获得知识能力的协同发展,提高教学资源数据库的服务职能。资源的共建共享。教学资源数据库是一个开放式的平台,高职院校的所有师生都可以参与到资源库的构建工作中,安排专业人员对师生上传的信息进行审核,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时效性,然后在平台上予以共享,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及教师自主研究的积极性,促使道路养护与管理教学资源数据库能够为师生交流、校企合作搭建平台,强化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效性。资源检索。对道路养护与管理教学资源数据库的检索工具进行优化,为师生提供多种检索方式,可以依照资源库类型、输入关键字进行教学资源的检索,迅速找到师生需要的信息资源,师生可以在线浏览或者下载资源,满足教学、科研的需求,实现了高职院校道路养护与管理教学的创新发展。网页集成。基于网页的应用模式,使道路养护管理教学资源制作、管理、信息、教学交流、资源共享与交流都能在网上进行[4],成长于信息时代的大学生习惯于从互联网平台获取知识和信息,开放式的网络环境让师生能够畅所欲言,双方处于平等地位,消除了学生的不良情绪,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态度更加端正,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自主学习。路桥专业的学生完全可以利用道路养护与管理教学资源数据库进行自主学习,丰富的文本、案例使得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加牢靠,还能在学习理论知识过后进行习题训练,对自身知识能力水平进行评估,准确进行自我定位,了解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要求,高效率、高质量地开展学习活动,真正成为行业需求的现代化人才。
4资源库建设面临的挑战
4.1信息工程教学的普及与应用尚需社会考验目前,道路养护与管理专业数字教学资源的开发内容和方式是否满足本专业信息教学的需要,开发的数字资源和建立的数字平台是否能够辅助教学,需要通过社会的考验。
4.2持续创新发展
创新的过程需要资源的不断更新并在知识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打造富有生命力的资源库,未来一些数字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将是整个专业教学团队的重大考验。高素质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将成为支持职业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5]。
参考文献:
[1]侯兰.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思考——以工程造价专业教学资源库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9(30):138-139.
[2]徐广辉,黄涛.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交易机制研究[J].电子商务,2020(2):91-92.
[3]曾欢,全.新技术时代职业教育智慧课堂建设的逻辑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19(6):6-13.
[4]武艳.基于“云”计算的课程资源网络共享模式比较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3(4):3-5.
篇7
【关键词】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 协同创新 专业服务产业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065-02
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最主要是把学校与企业联合在一起,而人才培养与技术研发和服务是校企合作主要结合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共性需要是最佳结合点。目前,多数校企合作都流于形式。而实训基地的校企协同建设与使用,发挥其“教学培训中心”“创新研发中心”和“产业服务中心”的功能,成为企业员工生产培训与技能鉴定中心,共享人力培训资源,偏重于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重点关注工艺革新、新材料开发使用和设备技术的改进提升,其创新成果的实用性很强,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效益。
一、轨道工程专业实训基地功能分析
目前,轨道工程专业的市场要求与传统的铁路交通岗位需求发生显著的改变,传统的铁路岗位特点以地面线路施工管养为主,而目前随着高铁与城市轨道的快速发展,轨道工程专业的岗位重点转向了高架桥、隧道与地下空间的施工,轨道交通行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均比传统铁路运输有了显著提升,国内培养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起步不久,多数院校是在整合传统“铁道工程”“路桥工程”等专业基础上开办的,不能满足国内轨道交通建设的需要。
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最主要是把学校与企业联合在一起,两者的最佳切入点是人才培训。而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正是承担高职学生实训教学与企业生产培训的最佳共同载体。并且,可以利用实训基地的项目设备和基地师资,进行企业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科研开发与生产技术服务。
因此在轨道工程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时,具体分为三大功能目标,如图1。第一,基地定位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教学培训中心”。基地可以支撑轨道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引领轨道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向,培养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向其他院校、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提供教学资源共享、培训认证,为轨道类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仿真环境的实训条件,具有较大规模的轨道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功能。第二,瞄准产业科技前沿,引进工程环境,引进行业标准,引进企业考核办法,贴近学业,贴近企业,贴近就业,为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科研资源,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推广过程中,发挥“创新研发中心”的功能。第三,利用项目设备和基地师资,组建“技术服务中心”,承接常规工程任务(见证取样材料的检测、工程施工图绘制、招投标标书制作、生产资料管理等),服务于企业的生产需求、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成为“产业服务中心”。
二、轨道工程专业特色教学实训基地协同建设
由于高铁、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特殊性,其特种岗位需要配备大量的特种工程人员,轨道工程专业特色实训基地建设,有着其他实训基地不可代替的重要特殊地位。而校企协同构建轨道专业特色实训基地,不仅在建设主体上有其鲜明的行业特色,而且在实训课程建设,实训基地管理,人员技能考核等方面形成鲜明的行业特色。因此轨道实训基地的校企协同建设与以往的实训建设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具体建设模式见图2。
(一)以轨道工程专业岗位特点为导向,建设特色实训基地
以轨道岗位工种任务为载体,构建全真模拟实训基地,以工程实体为背景,探索符合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以实践教学体系为主的新型工作教学项目,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由课程训练―专项训练―综合训练―顶岗实习组成的“课证赛融合”的实训项目。
以具体工程为背景,根据轨道施工生产过程,以轨道工程技术专业应具备的工程图识读、施工组织、项目管理、质量检测等岗位能力为指导,按区域功能区分,建设实训工场;与此同时,进行实践环节的设计,形成由课程实训、专项实训、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组成的实训教学体系。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按“课堂与工地同一、教具与工具同一、学生与项目管理同一”的思路,利用学校和工程施工企业的资源,设计开发教学情境,聘请工程施工企业的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训,让学生在典型任务的驱动下,在全真模拟的轨道工程职业氛围中实现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的“做中学”“学中做”。
(二)校企共管实训基地
企业在使用轨道工程实训基地的同时,引入企业管理规范等方式,实行类企业管理,根据生产实践需求,提供教学素材导向。通过为就近施工企业提供试验场地、备件仓库等方式,让利企业,吸引企业投入。针对性地从企业回收尚能够进行实训利用的机械、工程构件,补充实训设备,同时收集企业不同地质条件、不同施工工艺和设备的资料,充实实训基地资料。校企共同组织、参加、承办学生职业技能大赛。通过科技文化活动,校企共同策划组织开展系列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企业派专家技术人员参与策划、评判。校企联合承办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技能大赛加强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企业参与建设管理实训基地的最佳切入点。
(三)校企协同开发建设实训课程
全面引入企业标准、行业规范、实际生产任务、考核评价方法等,开发贴近生产实际的实训项目。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建设校内全真模拟实训基地、稳定优化校内外实训基地,形成全真模拟、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实训课程教学以实际工程项目的工作任务展开(采取提出任务、教师示范、实施任务、完成任务、总结评价的综合教学步骤),以工作任务为驱动,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根据不同的典型工作任务,有针对性地采用案例分析法、项目式教学法、分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全真模拟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职业素养,使学生获得与工作任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同时,不断推进形成性考核,改革传统的学生成绩评价方法,考核方式除笔试外,增加口试、答辩、现场测试(操作)、职业技能考核等多种考核形式,实现理论考试和实操考核相结合,注重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校企协同提升轨道工程实训基地创新服务能力
在高速铁路、区域城际轨道、城市地铁、轻轨等线路设计标准高,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大量使用的新形势下,以往的原材料检测服务,基础工务培训等陈旧的技术服务已经不适应现代轨道交通建设的需求,因此必须从技术水平提升和贴近企业施工要求入手,提升轨道专业实训基地的创新服务能力。
(一)校企协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的研发应根据行业企业的现实需求,结合轨道行业特点建设互补专业实训基地。推进系列工程技术服务能力,打造院校、企业在轨道交通高新技术领域的科研开发试验平台,为工程新技术实验提供技术平台,开展轨道交通应用项目研发、新技术应用测试、新材料研发和生产工艺优化等研发工作。
企业公司依托在校实训基地建设工程技术中心或研发中心,在高性能工程材料领域可以申报专利,拥有核心技术,轨道专业安排专业教师全职参与企业公司的技术开发,具备一定的研发基础和实力。轨道实训基地建成后,校企双方将进一步加强科研、技术、人才方面的合作力度,使基地研发中心在工程新材料和施工工艺监控领域保持技术优势。
(二)校企联合提升服务生产能力
通过实行校企合作,发挥高职院校的应用技术优势,探索开展大型高新设备维修、检测、联合技术攻关等技术服务的新模式。以轨道施工精调等新型施工控制指导项目为载体,发挥学院应用技术优势,通过建立控制测量系统开发、轨道板、轨排精调测量等进行施工监控指导、隧道安全预警监测系统开发等方式,提高实训基地社会服务能力,突破传统的仅依靠常规技术检测服务、常规技能培训等较低层次的技术服务。
成立“轨道工程技术服务中心”,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通过品牌化的技术服务策略,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每年与企业进行技术服务。“轨道工程技术服务中心”主要承接轨道施工监控检测项目,涉及新设备试验使用、轨道施工精密测量监测、轨道施工自动精调、高性能材料设计施工、边坡加固设计监控、路基稳定的设计监控、改造及维修等工程领域,企业只需投入少量资金便可在原有设备和人员的基础上完成材料性能提升,为社会提供轨道工程技术开发服务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窗口,实现资源共享、服务社会。
建立深度校企合作,依托轨道工程实训基地协同建设为平台,充分发挥轨道实训基地的“教学培训中心”“创新研发中心”和“产业服务中心”功能,校企协同全面提升轨道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轨道工程专业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稳步提升轨道工程专业水平,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教育教学、创新研发与社会服务,三者在轨道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发展中相依相存,三者并举促使轨道专业教育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协同构建轨道专业创新服务型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模式,将使基地的创新技术竞争力更加有优势,社会服务优势更加明显,实现资源共享,更好的为轨道工程建设产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田洪滨,张俊茹.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提升实训基地水平[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3)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2014年重点项目(2014JGZ169)
篇8
关键词:产学结合;专业产业化;真实职业氛围营造;行业介入;技术支持;订单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68-04
由于职业教育与行业部门有着天然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行业对职业教育在形式、内容、层次、功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充分利用行业资源进行具有特色的产学结合教育,如何进一步从理论上总结产学结合的办学经验,在实践中量化评价和推广产学结合的办学经验,从而有效地实现培养目标,进一步促进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进而探索新形势下产学结合的新途径,对我国高职教育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教育产学结合现状分析
1.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不利于产学结合。(1)在实施产学研结合的主客体(学校、企业、政府)中,政府缺乏宏观层次上调动学校、企业产学结合积极性和与之相配套的可操作的政策法规。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处于民间活动状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制约了产学结合的深入、持续、健康发展。(2)整个产学研结合的运行体系没有构建,产学结合的责、权、利界限比较模糊,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要结合的各方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对产学研体系运行的效果没有建立适用的评价体系。(3)政府对企业人才消费的调控能力不够,就业市场不规范,许多岗位仍然被传统型劳动力所占据,加之目前劳动力供大于求,造成企业人才高消费,高职毕业生就业难。(4)政府对学校的投入少,学校对企业资金支持奢望过高,自身实力不足,实验条件不完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不高,课堂上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使得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途径不畅,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开展。(5)学校学制种类虽多,但是真正具备弹性的却很少,提前毕业或者延迟毕业大多是一纸空文;学生在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后,只有在一定的时间才能获取文凭,影响了学生就业。
2.学校现行产学结合的方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1)学校把开展产学结合仅仅作为解决原有模式下的学生生产实习的一个途径,片面强调专业对口。在寻找产学结合的工作岗位时为了便于管理,往往希望把学生安排在少数几个可一次性接纳十几人甚至几十人的工作单位,跳不出大中型企业的圈子,没有真正把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作为首要任务来加以考虑。(2)产学结合更多的还只停留在学校与社会的层面上,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得不够,学校的优质资源:师资、设备、生源没有进行有效整合,难以充分发挥作用。(3)部分学校以产学结合为名,片面强调“产”而忽视“学”,结果学校产业发展了,而产学结合的宗旨“育人”则名存实亡。
3.产学结合研究严重滞后。大部分学校产学结合各自为政,工作分散、孤立、量少,能起示范作用的典型数量不多,典型经验总结不够,从而影响了产学研结合总体水平的提高和实施效果。产学研结合需要高质量的典型引路。
二、实行产学结合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1.实行产学结合是适应经济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劳动者技能指数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如何适应经济结构调整,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是我国面临的严峻课题。实行产学结合,充分利用行业资源培养技能型人才,是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
2.实行产学结合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现实要求。发达国家如美国的“校-企关系委员会”、德国的“双元制”、法国“教-企工作线”均是产学结合与行业资源利用的优秀典范。他们的职业教育为其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树立了榜样。同样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必须要有自身的特色,即准确把握经济、科技发展的脉络和社会人才需求趋势,坚持办学特点的社会性、服务面向的地方性、办学形式的开放性等等。以上问题如何做,必须找到正确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便是走产学结合的道路。
3.产学结合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由之路。我国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正在逐步扩大。但是,与这种高需求所预期的高就业相反,学生的就业率却难以令人满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企业所需要的各种技能和素质,或者说,学校的培养目标脱离了行业需求,培养的过程没有做到产学研结合,没有利用行业资源,因此培养的学生的技能和素质当然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目前我国达到“示范性”的职业院校,大多能根据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实施产学结合,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实施模块教学,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多数学校实行的“2+1”教育模式,使学生通过在生产一线的实践,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提高。学生毕业后,能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受到用人单位的热烈欢迎。
三、职业教育实行产学结合的模式
1.专业产业化模式。“专业产业化”就是以行业为依托,依靠专业优势,为行业服务。专业产业化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提高了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通过承担产业中的专业监理工程师或工程师职务,使得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有机结合,在增强了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教师讲课的生动性。另外,由于国家技术职称评定的特殊性,教师获取工程师职称受到限制。而专业产业化所成立的经济实体,为教师获取工程师职称创造了条件。(2)建立了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由学校创办的各类实体企业通常需要相当规模的从业人员,实习生则是此类人员的首选。此举不仅解决了专业实习基地及学生实习难的难题。同时由于教师承担专业工程师职务,学生在工作中可以直接受到正确的指导,解决了专业实习的指导难问题。(3)学生直接接触社会,缩短了学生的适应期。因为专业产业化公司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必然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学生在本校的公司实习时,遇到这些难题可以直接向教师请教,教师亦能悉心指导,不会出现学生实习过程中无所适从的局面。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直接接触专业岗位,毕业后可以直接走上相应的工作岗位,缩短了学生的适应期,增加了学生毕业就业的竞争能力。(4)解决了学生部分就业问题,提高了学生创业能力。学校的各种经济实体和社会上其他经济实体一样,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学校培养的学生技术状况和实践动手能力更能符合学校公司的要求,学生进入学校公司既满足公司利益,又能解决学生部分就业问题,可谓一举两得。另外,教师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方法是学生学习的最好榜样,因此,专业产业化对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具有意想不到的功效。(5)提高了学院及专业的社会知名度和经济效益。通过创办产业公司,学院的社会知名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因学校企业组成的特殊性,使其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各地交通局及公路处在寻求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单位时,总是首先考虑学校的企业。因此,由专业创办的公司,具有较好的业务来源,不需要像其他公司一样为业务量发愁,因而学校公司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为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6)促进行业规范化管理。任何行业的发展均离不开专业的支撑。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和规范化运作,是企业参与行业竞争的前提条件。随着行业管理的规范化,过去那些“无图施工”、“无证上岗”的现象根本无法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而高职专业的一大特色就是解决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证书及岗位技能证书问题,这些证书是行业的准入证。学校装饰专业、路桥专业等开办的企业,在相应的行业中具有较高的持证率,保证了行业规范化运作,促进了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2.真实职业氛围营造模式。真实职业氛围营造是针对难以实施专业产业化的专业,在校内按照行业要求,自行设计某种工作环境,确保该环境完全符合行业需求。如公路检测专业,其材料实验室按照工地实验室的要求进行布置,不仅何处设置已检区、何处设置未检区、何处摆放等问题按照工地实验室的要求进行,甚至连各种设备工具器具也按照工地实验室的要求进行计量认定。此举虽然多花不少费用,但学生从该实验室出去后,能够立即适应工地实验室的要求,同时也会树立一种科学而严谨的精神。该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1)解决部分专业无法大规模进行专业实践的难题。高职教育需要进行高强度的专业技能实践训练,否则难以完成专业教育所设定的培养目标。有些专业如公路施工技术专业、公路监理专业等,企业需求量大,大型企业一次性解决几十名学生的实训不成问题,即使是中小型企业也能一次解决几个甚至几十个学生的生产实习。这些实习生给企业带去的不是负担,相反是一种生力军,他们可以顶岗干活,企业十分欢迎。而有些专业如文秘专业等,企业一次性解决几十人的实习问题是难以想象的事情。如何解决学生的实训问题,只有靠学校本身。在校内建造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实习场所,满足学生实际生产实训的起码要求即可。如公关与文秘专业实训室,占地面积仅需几十平方米,但其中配备了总经理室、秘书室、财务室、文印室、会议室等,活脱脱一个标准小型企业,学生在其中可以进行文秘、会务、通讯、印刷、商务谈判等各种专业实训,收效甚丰。(2)降低基地建设和使用成本,延长实训基地使用期限。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资金一直是制约各个学院发展的瓶颈之一。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建设满足实训需求的实训基地使我们应该正视的问题。而学院建设的实训基地就完全可以按照使用目的进行设计、施工,最大限度满足使用要求,无需刻意装饰,从而省去部分资金,降低建设费用。同时,由于是校内使用,因此可以利用学院教师的技术特长自行进行设计,并做到专人管理,其使用期限必然超过一般企业,降低使用成本。(3)多种专业共用一个实训平台,提高综合实训效益。学校的专业开设有许多共性的地方,专业之间也有许多共性点,如何利用这些共性点,提高专业实训的综合效益,使我们面对的课题之一。而建设一个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公用专业实训平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措施。如南京交院常客隆超市是由连锁经营专业与常州的常客隆连锁经营超市合作创办的超市,它既可以为连锁经营专业提供经营实训场所,也可以为物流专业提供仓储、物资转运等实训,又可以为电子商务专业、会计专业、文秘专业等多种专业提供实训平台,取得了很好的综合效益。(4)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真实职业氛围营造教育通过科学的设置,使学生在求学期间就有机会进入具有仿真的生产和实际工作领域,从事具体岗位的工作,从而缩小了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5)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职业精神。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实训场所,其工作内容和各项工作要求与普通实验室有着迥然差异性。普通实验室需要完成的仅仅是实训内容,极少涉及实训以外的问题。而真正的工作场所除了完成工作本身必须的内容外,还有许多特别重要但却是学院经常忽视的问题。诸如公路专业实验数据的严谨性,测量专业学生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甚至某些专业工作场所的工作规范等。如真实职业氛围浓厚的家居制作中心充满锯末粉尘,稍有不慎,必将酿成大祸。因此严禁烟火就是一条铁律,经常在家居制作中心工作的学生就知道如何执行该工作场所的工作规范,他们毕业后就已经具有了与一般同学不同的严谨而科学的精神,他们将会受到企业广泛欢迎。
3.技术支持模式。技术支持模式是产学结合的典型模式之一,其含义是指充分利用学院和行业中的技术优势,相互支持,企业为学院提供切合实际的实践技能支持,学院为企业提供各种企业所需的诸如培训、技术答疑、技术攻关等支持,达到共赢之目的。该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1)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众所周知,由于我国教育发展原因,民众受教育的程度远远跟不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各种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许多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由非专业技术人员承担着,使得行业发展受到制约。而由学校师生担任技术人员,就可以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行业的竞争能力。(2)解决企业培训难题。企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生产,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将各种材料、设备、资金、人力资源、技术等有机结合,并利用它们创造利润。其中,对材料、设备、资金、技术等资源的应用基本上驾轻就熟,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开发却是各个企业较为忽视的问题。因此,学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结合并充分利用各自资源,即可以达到双赢之目的。也就是说,企业可以利用生产闲暇,聘请学校教师对其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素质。(3)适时解决产业中出现的技术难题。由于院校中具有较多的高级技术人才,他们大多数有相当深厚的科研开发能力。当生产中遇到比较复杂的技术难题时,可以用其专业知识直接进行解决,而无需求助于科研单位。如江苏省高速公路建设工程中需要大量工程机械,为此,江苏省交通厅建立了上元工程机械租赁公司。由于工程机械的专业性特别强,而上元机械租赁公司的技术力量严重不足,在公司运作过程中,学院派出一名工程机械专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担任该公司技术副总,有效地解决了该公司运作过程中的技术难题。(4)有利于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提高新产业开发能力。高职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研发的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等可以在自己的产业中率先使用,在获得成功后即可以向社会推广。如南京交院公路系高级实验师在帮助江苏省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进行工程质量检测时,充分利用专业知识,在学院实验室进行大量混凝土强度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个既实用又简单的数学模型,并为各个工程质量检测单位使用,为江苏公路建设贡献了自己的所能。(5)解决学院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脱节难题。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符合企业需求。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专业设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许多课程注重学科的完整性,理论知识相对比较完整,而应用性的知识和技能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做法就是聘请企业专家到课堂进行讲学,把实际工程中的问题拿到课堂进行讲授,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从而克服教师照本宣科的弊病。如公路桥梁施工技术课程,如果照本宣科,学生肯定难以接受,而请施工单位技术人员讲授,既生动又直观,学生还爱听,效果不言自明。
4.行业介入模式。行业介入模式是指学院在办学过程中,特别是专业开办和教育过程中,聘请行业专家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会员,甚至直接由行业或企业进行资金或设备技术投资,组成学院或某个专业培养的董事会参与学院办学。这样培养目标清晰,学生出路有保障。这种办学模式在发达国家已经经过实践证明是可行的。该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1)形成合理的人才质量标准。学生应该具备何种技能也就是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到底是什么,只能由企业界定。实行产学合作办学,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如公路专业的测量技能,教材中介绍的主要是经纬仪等基本仪器的使用,而实际工程应用的大多是全站仪,因此,根据工程实际应用需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补充了全站仪知识,使学生一到工地就能运用自如。(2)有利于行业资源充分利用。学院办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而行业也必须培养自己合适的专门人才,学院培养人才需要投资,行业企业培养人才也得投资,这一点学院与行业之间有着完全相同的目标取向。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求得最大合理利润应该是学院与行业共同探索的问题。充分利用行业资源或者直接由行业介入办学,就可以达到这一共同目的。如某汽车工程系在办学过程中,紧紧依靠省交通厅运输管理局,由他们出资数百万元建立了驾驶员教练员培训基地,对全省所有驾驶教练员进行培训,运管局避免大量征地建设等活动,学院获取了数百万资金用于实训场所建设,双方均获益良多。(3)有利于提高学院专业办学水平。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企业对专业人才使用后反馈情况。许多学院学生就业情况表面上看起来还说得过去,但其就业过程中的专业对口程度却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专业办学水平满足不了企业对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学生只要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寻觅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也就满足了,遑论专业是否对口。而行业介入办学,可以充分提出企业界对专业人才技能的具体要求,从而有效解决此类问题。如公路类专业的材料实验岗位,由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站行业管理提出具体的技能要求,学院在对本专业学生进行岗位技能培训的同时,发给学生岗位技能证书:交通部公路实验检测证书,学生毕业后即可以持证上岗,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5.订单培养模式。以产学研结合为平台,充分利用行业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订单培养。学校在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沟通中,掌握社会需求信息和企业对人才规格、类型的不同要求,并主动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结构调整,包括对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方法及实践教学课程等各方面的调整,适应了企业技术岗位对技术、工艺、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这种产销链接的方法,使学生一毕业就能找准就业方向,较快地进入工作岗位。该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1)有利于整合校企双方资源,互利互惠。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实行订单式培养,行业企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根据联合办学协议向学校提供一定的经费、必要的设备、生产实习场地和选派部分专业教师,承担部分实训项目教学活动,并享有优先录用毕业生的权利。学校根据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搞好课程开发,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生产,实习的机会。(2)有利于进行专业课程改革。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一直是各个学校改革的热点之一,而专业与课程改革更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如何进行专业和教学改革,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却是改革过程中普遍的难题。而学校与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培训,就可以促进学校的专业和课程改革。如某建筑工程专业与沪宁钢机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钢结构”专业用人协议,公司为学院提供专业必需的教学内容、教学软件、教学实训场所等,学院为沪宁钢机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必需的钢结构人才。但是建筑系没有现成的钢结构专业,只有在建筑专业基础上进行改革,从而满足公司对钢结构人才的需求,同时,学院还在此基础上,设立了钢结构专业专门化方向,为建筑专业拓宽了办学渠道。(3)有利于推进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的一体化。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招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有的专业录取报到率逐年下降;与此同时,有些企业高喊找不到合适人才。如何解决这种学校和企业双方都出现的尴尬局面,订单培养是必由之路。企业根据自身发展和使用需求与学校签订订单协议,学校可以根据订单培养协议设定必要的招生条件进行招生,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相应企业,省去了太多麻烦。如某丰田汽车学校,由丰田汽车公司根据丰田的要求设定人才培养计划,汽车工程系组织实施,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丰田汽车公司就业,形成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皆大欢喜的局面。(4)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国际间合作。职业教育的国际间合作是各个高职院校所寻求的发展方向之一,而高昂的学费、繁杂的办学手续无不制约着合作进程。订单培养则完全解决了此类问题。如南京交院与加拿大圣柯莱尔学院举办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即是订单培养,其中涉及到的各种费用、各种出国手续等均在招生简章中予以明确,学生和学生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家庭经济条件进行填报,双方学校则根据协议内容进行培养,学生毕业后根据协议进行就业,此举既满足了学院推进国际间合作,扩大学院知名度之目的,同时也满足了部分学生出国深造的目的。
职业教育“产学结合”的模式有很多,不同专业采用的模式不尽相同。但是,如何确保职业教育有效利用行业资源,不同专业如何选择相应的“产学”结合模式,如何建立高效的运行及评价体系,这将是我们职业教育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启迪.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行产教结合,努力开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产教结合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N].2004-02-13.
篇9
论文关键词:高职;网络专业;工学交替;探索与实践
“工学交替”是高职院校一种重要的培养模式。目前,作为高职教育的实施者,为使网络专业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我们正在积极探索和实践这一培养模式。网络专业学生的“工学交替”应该正确面对目前的就业形势和企业的用人需求,认真设计学生的工作内容,尽可能的做到与用人单位实际工作的“零距离”。对“工学交替”模式方案的设计应从市场需求、学生的基础、模式的可行性和收效等实际出发,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工学交替”。
一、学生现状分析
(一)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院的学生大都是来自欠发达地区,通过高考录取进校的,学习成绩较低,学生知识面窄,视野局限,学习能力较差。同时,学生的品质纯朴,学习生活中很少有出格的表现,学生的可塑性强,但学习的兴趣不高,例如,学生只知道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能主动的探索知识、吸取知识、创新知识。为此应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到“工学交替”中来。
(二)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我院学生目前对于工作和就业的认识还不够明确,许多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习惯。例如,在一些工作实践中,学生不能吃苦耐劳、不能够按时上班,不懂得请销假,下班时不打扫卫生,上班期间工具丢三落四,工作中擅作主张,不向领导请示汇报等问题非常突出。为此我们应加强职业素质教育:1、应加强课堂教育,重视开设《职业修养》这门课的重要性;2、作为主要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参加专业相关的工作锻炼,让学生在做中去体会和加强自身的职业修养。最后,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到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去,每位教师都应把职业素质的培养作为己任。
二、企业用人需求
(一)把企业调研作为一项长期任务。目前,我院和企业的接触还比较少,经常接触的也为数不多,而且企业并不是有足够耐心和热心为我们提供服务。所以应该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加强校企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这样才能为调研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
1、通过调研,及时掌握行业动态,寻找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的差距;2、通过调研,及时调整我们的教学计划和安排,使教学内容紧贴本行业职业的需求和发展,讲那些企业需要的知识,学那些企业需要的技能;3、通过调研,对我们的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4、通过调研,对我们的教学计划进行及时的修改。
(二)把职业岗位和教学内容对应起来。职业岗位和教学内容是一个相对应的关系,任何一个岗位都有其对应的知识点,这样我们就可以按照职业岗位的需求对我们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合和调整,按照职业岗位去培养人才。例如在综合布线工程中,目前的岗位有工程设计、工程预算、工程安装、工程管理、测试与验收、工程维护等。其中工程设计人员应掌握的知识内容包括:1、工程项目的规划与设计方法;2、综合布线技术的发展动态;3、综合布线系统的产品;4、相关的国家标准;5、CAD等制图工具等。根据这样的的分析和总结,然后去安排《综合布线》课程的知识点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最终使学生具备方案设计、文档书写和图纸设计的能力。
(三)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针对不同职业的不同岗位,尽可能地把学生培养成各个岗位都适合的人才。对于现在的计算机行业来说,员工对自己企业的各个岗位技能都应该熟悉,然后去精通一两门技能,例如作为一个网络公司的员工,那么就应该掌握美工设计、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网站架构、后台数据库设计、创意策划等岗位的技能,它既可以做美工师,又可以做设计师、还可以做程序员等等。
因此,我们的培养目标一定要是切实结合企业用人的需要,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要是随时到企业中随时可以工作的人,这样就大大节约了企业培养新员工的成本,同时也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对“工学交替”教育模式的探索
(一)通过和企业的接触为学生寻找各种工作机会。在通过和企业的不断联系中,我们和企业的关系不断融洽,和企业的合作越来越广泛。企业经常会遇到承接了工程后,自己没有充足的人力去实施,这时,企业就会找到我们寻求帮助,我们就可以为企业提供免费的施工人员去做工程。这样,不但解决了企业人员的短缺,还可以为企业节省资金成本,不需要企业为学生负担工资,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形式,让我们自己的学生在工作中得到了锻炼,学生掌握了除了书本和实训室里所不能学到的一些工作技能和工作经验,这也为学生毕业后就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学生就业时可以凭借自己在工程中的经验和工作能力去应聘,用人单位也不用为招聘的新员工做培训。这样就使企业和学校之间建立起了一个长期的良好的合作局面。 转贴于
(二)通过学校内一些工程的施工熟练掌握技能。对于学校自身来说,经常也会有一些工程需要做。在以前基本上是把这些工程交给其它的公司去做,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工作机会,我们把一些工程交给学生,任课老师为项目负责人,施工主要由学生去做。例如教学楼、办公楼经常会需要增加信息节点,校园网网络的布线,学校新增机房的建设,专业实训室的建设,以及校园网的维护,故障排除等工作都是很好的锻炼机会,都可以作为“工作交替”的一部分,这些工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的熟练工作技能,积累工作经验。
四、对“工学交替”教育模式的实践
通过学生提供一些校内外的实习,学生不但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和规范,而且对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对课堂中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有了具体化的印象,同时对老师来说,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一)校外实习。以兰州比特瑞旺电脑有限公司的九洲开发区管委会服务中心大楼的布线工程为例。我们通过和企业的联系,得到了这样一个实习机会,由老师带领学生参与该公司的施工,除了项目负责人以外,其他工作都有我们老师和学生担任,进行了为期15天的实际工作锻炼,包括网络布线、信息点的安装、设备的安装和调试等内容,通过此次实际工作的参与,学生对新建楼宇的网络综合布线工程的工作过程有了很好的掌握,从研读图纸、方案设计、网络布线、信息点的端接,到路由交换设备的安装和调试都参与其中,学生通过实际工作,对书本上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掌握,同时对工作中的一些常见问题也有了充分的了解,为学生丰富了楼宇综合布线的经验。
(二)校内实习。以学院路桥系专业机房建设为例。我院路桥系专业机房建设项目由我系承建,由老师任项目负责人,带领学生完成,为期12天。根据本项目的特点,我们首先做了充分的用户需求分析,按照用户的要求对机房布局、机房用途、设备类型数量等进行充分考虑后,由老师带领学生做出设计方案,在经过系领导和专业老师的研讨后确定方案。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进行网络布线、机柜的安装、交换机的安装、电源的布线、稳压电源柜的安装、电脑的安装、网络最后的测试等工作。最后由老师写出项目竣工报告。通过此次实习,学生掌握了机房建设的各类施工技术,同时也对出现的问题通过老师的纠正得到了充分认识,为学生丰富了机房建设的经验。
篇10
[关键词] 高职院校;试验室;建设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5-070-2
一、高职院校试验室建设的时代背景及意义
目前,我国已经入高速发展时期。国家各行各业急需大量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并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具有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能独立承担一项或多项相关工作的生产第一线专业技术人才。这为高职院校快速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为了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目标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试验室,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保证,这也是高职院校建设试验室的意义所在。
二、高职院校试验室建设
(一)基础建设
1.建设教学、科研、培训于一体的校内试验室
以新疆某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依托中央财政支持的公路监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历时两年的时间,学院建成了以公路监理专业为核心,试验项目齐全、仪器先进、设备完善、示范共享的综合试验室,该试验室还兼顾为社会服务,集中职业技能培训、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功能,在新疆地区该试验室的整体水平在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
2.建设“教―学循环”的校外试验室
根据新疆区域特点秋末至初春寒冷、春末至秋初炎热,工程施工主要集中在“春末至秋初”的区域性气候特点,结合各个专业的特色,该校总结出“春去秋回,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该培养模式关键就是校外试验室。学院采取的是校―企合作模式,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制订相应的培训项目,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掌握社会需求的技能,增加就业机会与竞争实力。
校企合作优势之一,校企合作,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其二,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学校利用企业提供设备,企业也不必为培养人才担心场地问题,实现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是一种“双赢”模式。
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促进校企双方互聘,企业工程师走进学校给学生授课,同时学校教师给企业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通过校企双方的互聘,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技能训练的过程,既是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也为企业生产产品、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既解决了实训材料费紧缺的矛盾,又练就了学生过硬的本领,真正实现在育人中创收、在创收中育人。
(二)文化建设
试验室是学生动手操做的地方,也是学习知识获得真理的地方,因此通过试验室文化建设来体现试验室的文化气息。试验室的文化建设主要以文字、图表等形式,再结合试验室本身的特点,展示一些试验室的规章制度、试验操作流程、试验设备简介图以及一些保护环境、文明的标语。这样既帮助教师更容易辅导学生做试验,又能营造一个具有较浓文化气息的学习氛围。
三、高职院校试验室管理
为了保证试验室的工作有序地开展,充分发挥试验室的作用,高职院校必须做好试验室相关的管理工作。
(一)试验室日常管理
实验室的日常管理是试验室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需聘请专职人员进行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确保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试验室日常管理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清点试验室仪器,建立仪器型号、生产厂家、价格、购入时间等身份信息表,并将其存档,以便进行资产统计;做好仪器维修及保养工作,对于无法使用的仪器申请报废处理,同时申请购买新仪器;详细记录仪器使用情况,仪器借出的时间、归还时间、负责人以及仪器完好程度;分好仪器,准备试验材料,为上课做好准备,课后认真填写试验室使用记录表;指导学生妥善处理好试验垃圾及有毒物品,强调节约用水,保护环境,做好试验室卫生、消防工作;定期清点试验耗材,及时补充,以备后面使用。试验室管理人员做好了上述工作才能协助其他教师顺利完成试验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建立完善的试验室管理制度
首先制定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将每项工作落实到个人,做到奖惩得当,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其次,要求试验室管理人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定期组织员工到生产单位实践,参加专业学习及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及专业水平。提高员工整体职业素质是试验室高效、有序地运行的有力保证。
四、结语
高职院校试验室建设与管理是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有力保障,也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理想场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导地位,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动手能力。同时,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试验室,其为学生提供接触实际生产项目的机会,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以书本知识为理论基础,社会需要的专业知识及技术,为以后的参加工作打下基础,也为自己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找到满意的工作增加砝码。
参考文献:
[1]徐次萍.浅谈高职院校试验室建设与管理[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50-51.
[2]陈凯和.浅谈高职院校试验室建设与管理[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2001,10(12):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