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动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0 05:47: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气动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气动实训总结

篇1

通过了一个学期的实训,使我对汽车发动机拆装以及实训室设备的管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培训指导的过程中,同时也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汽车发动机的构造,增强了自身的专业知识。

在班级实训的过程中,我严格要求实训安全操作流程,明确的分工,合理的安排实训时间以及实训内容,这对我顺利的完成一周的实训内容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正式实训之前,我首先对学生进行实训安全操作教育,然后我在分组依次进行实训内容,首先我先整体介绍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其中的一些零部件的基本工作原理,对一些需要拆装实训的零部件,我首先做示范拆装,在示范拆装的过程中,我还要讲解其零部件的功用和要拆装时该注意的事项以及拆装的先后顺序,并看好正时记号。

通过了这样的讲授方式,也使我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培养,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习的注意,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多讲一些实践操作的方法,多向老教师学习经验。

本学期我完成了学校安排的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服从学校领导的安排,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更要加强自身的各个方面应对能力,争取更大的进步,为学校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2

摘要:职业学校的教育是以创业为导向的教育,具有实践性的特点。为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应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加强实训课的实践教学。本文阐述了项目教学法在液压与气压传动实训课中的具体的应用。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液压与气压传动?实施

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培养符合现代经济社会的技术人才,按照陶行知先生的理念就是“生有利之物”与“生有利之事”,也就是说为社会与人群生产物质财富,培养为社会与人群服务的技术本领,他的“行知合一”“教、学、做合一”“手脑联盟”的观点强调了“做”的重要性,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途径。中职学校的技能实训课是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应用与迁移转变为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关于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基础知识。该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强,与生活、生产关系密切。笔者所在学校添置了4套集液压、气动、液压仿真技术及PLC电气控制于一体的THPHDW-1型实训系统,通过实训,培养学生液压泵站安装与调试、液压系统组装与调试、气动系统安装与调试、电气控制技术、PLC应用技术和液压与气动系统运行维护等职业能力。

一、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在实训课教学中,应用较多的是项目教学法。项目学习是让学生围绕具体的学习项目,充分选择和利用最优的学习资源,例如,多媒体、微课、实训操作系统工作台等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较为完整而具体的知识,进而形成专门的技能学习。它强调的是人的关键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图片、模型、实物等,让学生通过直接观察在大脑中迅速建立起与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相关的认知,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项目的实施中,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液压与气压传动实训课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1.确定项目任务

实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技能基础,本地区对学生的岗位要求,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然后制定出具体的实训项目;也可确定一项学习主题或任务,或以某个问题为学习项目;或由学生自己确定项目。项目任务可以先简后难,循序渐进,例如初学时,学生要学会液压泵的安装与调试和简单的定量泵-溢流阀的调压回路的安装与调试。随着教学的进展,最后以生产上运用到的实例,例如,“鼓风炉加料气动回路的设计”为课题,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进来,和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创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才能。

2.制订工作计划

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时要注意合理搭配,把动手能力强的和能力弱的学生进行组合,同时,兼顾学生的性格特点,引导小组成员团结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提高教学效果。

实训前,教师应列出材料清单,包括要用到的仪器、仪表,做到严格管理,还要强调实训安全。此外,通常以6节课作为一个项目的时间,学生可以根据具体项目任务,讨论形成设计方案,选择所需要的元器件,这个过程一定要仔细,同时注意控制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3.实施工作计划

分组时,可以四人为一个小组。实训开始时,老师先做示范,然后学生做,以后逐步发展为教师设计、学生做,最后是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明确项目目标,画好设计图,及时作好数据记录,规范工艺,安全操作;教师要巡回检查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进行质量检测评估

可以通过学生抽查、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小组间竞赛等形式检查实训效果,将各项成绩录入电脑评价系统,自动生成总评成绩。课程结束前5至10分钟,教师可以归纳总结项目完成所取得的成绩、还有什么不足之处以及今后要注意的事项,提高项目教学的效果。

实训课完成后,教师要让学生严格按照学校的“3Q7S”标准将所有的实训器具分类摆放,恢复实训前的状态,场地清扫干净,为下一次实训做准备。实训结束后,学生要认真填写实训报告。

三、小结

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启迪了学生的智慧,开发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体验了真实的社会劳动实践,提高了职业学校学生的整体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郭爱云,王健,帅伟.谈项目教学在《液压与气动技术》课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1(4).

[2]马春峰.《液压与气动技术》实训教学探讨和尝试[J].教育教学论坛,2013(50).

篇3

关键词: 高职教育 项目教学法 《液压与气动技术》 实训教学

1.引言

《液压与气动技术》是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为以后机、电、液一体化和设备液压系统维修等专业课奠定一定的能力基础。目前主要采用的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三心”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分离。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是90%的高职学生感到理论知识枯燥乏味、课堂上学生昏昏欲睡,实训教学时学生不知如何下手和怎样利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训学习。针对《液压与气动技术》这门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很强的特点,我提出了项目教学法在《液压与气动技术》实训教学中的应用的设想,其目的是通过行动导向学习,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项目任务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液压元件、液压基本回路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特点、使用和维护,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工作要求及相关技术标准、规范,选用适用的液压元件,对液压系统进行组构、控制,并能排除简单的故障,以及具有设计简单液压传动装置的能力。

2.项目教学法内涵

2.1项目教学法概念与实施过程

项目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它通过师生共同合作实施一个或多个项目,从而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融会贯通,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近年来,项目教学法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已得到充分重视和推广。

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为导向,根据现有的可利用教学资源,以可使学生实际操作的工程项目为依托,创建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充分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项目教学法可按照以下步骤开展:(1)项目任务的确定。项目任务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学生一起讨论,帮助学生确立项目的目标和任务。(2)项目计划的制订。教师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应用能力,确定具体的工作过程。(3)项目任务的实施。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各学生应用能力现状进行分组搭配成诺干项目小组,以小团队形式实施既定的项目。(4)项目成果的评价。此阶段主要反映在项目小组实训日志上,也可搭配各项目小组互评的形式。

2.2实践性问题教学

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引入实践性问题教学,可以实现学生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的整合,形成技术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1实践性问题必要性

(1)知识整合的必要性

在实际项目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不学书本上的技术理论知识同样可以完成项目中规定的工作任务,此现象表面上看,技术理论知识和完成项目任务无关,更深层的含义是:其教学本质是学生仅仅掌握了技术实践知识(操作技能),而忽视了技术知识的另一个方面――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其结果是导致学生技术知识的掌握不完整,这明显与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目标相违背。从教学角度,其本质是在项目设计或教学过程中,没有找到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的结合点。要真正地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从“在什么条件下两类知识能够整合”转向“在什么场合下两类知识能够整合”。也就是说,在“什么场合下”的实践过程需要技术理论知识。那么有两种场合可以进行知识整合:第一种场合是学生迫切需要理解项目实践过程,即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需要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问题,来理解技术实践过程;另一种场合是当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学生通过模仿获得的操作方法已无法完成项目任务,这时就需要学生深刻、全面地了解项目完成过程中所涉及的技术理论知识,即“怎么做”的问题。

在上述两种场合情况下,分别出现了诸如“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以及“怎么做”项目实践过程中的实践性问题。这些问题的回答必须以技术理论知识为前提,将技术理论知识用于了技术实践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即实现技术实践知识与技术理论知识的整合。也就是说,实践性问题是整合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的必须结合点,以此形成技术知识。

(2)驱动学习的必要性

最能驱动学习的莫过于学习者参与有意义地学习的任务。有意义地学习的任务具备的最一致的特点就是需要人们去解决问题。对于职业活动而言,有意义的工作任务就是解决工作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那么,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他们有意义地学习的任务也就是解决未来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此,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践性问题不但是知识整合的需要,而且是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和驱动学生有意义地学习的需要。

2.2.2实践性问题设计

实践性问题设计的好坏是能否顺利实现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整合的关键。在设计实践性问题时,在遵循具有普遍性的实践性问题设计原则:实践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思考性原则的基础之上,对于项目教学中的实践性问题的教学设计也应遵循以下细则。

(1)镶嵌性原则

该原则是指必须把实践性问题镶嵌在项目之内,不能脱离项目内容而设计实践性问题,否则就成为了没有情境化的学科问题。学生只有解决实践性问题才能顺利地完成项目中规定的学习任务。

(2)“最近发展区”原则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我们设计实践性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维果斯基认为,在测定儿童智力发展时,应至少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不是指现有水平,而是指学生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独立自主的发展所达到的水平。对于知识教育而言,是指学生凭借过去的学习经验、积累的知识,在没有指导的条件下,通过独立学习所能达到的水平;另一种为可能发展水平,它是指在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基础上,凭借学生发展潜力和现有教育资源,通过教师的教学、辅导,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在这个可能达到较高发展水平与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称为“最近发展区”。实践性问题的设计时必须针对学生已具备的问题解决能力来设计实践性问题,特别要注意把握难度,不宜过难,否则只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果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解决实践性问题。这样的实践性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为此,最近发展区原则是指应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进行实践性问题的设计。

(3)教学过程差异性原则

由于实践性问题可分为良构问题和劣构问题,不同的问题其解决过程也是不同的。为此针对不同的问题就需要不同的解决过程,采用不同的教学过程。

3.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

3.1项目任务的确定与分解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项目任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主要方向为: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机电产品设计、生产、改造、技术支持,等等。该专业核心课程为:《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单片机控制及接口技术》、《机床电控与PLC应用》、《液压与气动技术》、《数控编程与操作》、《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机电一体化技术》,等等。这里可以看出,《液压与气动技术》在本专业课程设置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有鉴于此,本项目实训教学题名为:《典型液压系统的机电一体化控制实训》。此项目课可分解为两个模块(表1):

3.2项目小组分配

项目小组由教师事先根据全体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来分配,每组原则上为2人。但是,考虑到各学生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也可使多个小组分配1名优秀学生为顾问,使之在学习任务时互帮互助,达到了教学效果,也培养了团队精神。

3.3项目实施

根据表1中各子项目进行依次实施,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各项目的进度控制,组织学生对实训教材中该项目的液压系统原理图进行详细分析,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等资源查阅相关技术资料,以便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知识建构能力。表1中,基本技能训练是针对学生对各种液压元件的主要工作原理、外形结构、保养维护方法、故障排除的强化技能训练,它与理论教学中液压元件部分对接,可实现“学而知之”,也充分训练了今后在液压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时的能力;综合应用模块是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自己动手搭接油路、电路实现控制要求,同时也可利用仿真软件实施仿真动作,使学生由此得到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锻炼与提高。

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以解决所设置的实践性问题为导向,通过解决所设置的问题,实现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整合。

3.4项目成果评价

每个子项目完成后,都要进行集中总结、答辩,先由学生对所在项目小组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价和总结,再由指导教师和其他组学生对其项目组实训日志进行审阅,最后给出成绩。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应采用的解决问题方法。

整个项目评价和总结是通过由项目教学教师团队组成的评价组对学生综合知识进行评价,以答辩的形式进行。

4.结语

在机电专业《液压与气动技术》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确定项目时应考虑如下因素:一是从该专业学生就业岗位所需知识选取项目题目,使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就业岗位,令学生感到该课程有用,既起到对专业知识承前启后作用,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项目应尽量覆盖本课程的知识,以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本课程知识体系;三是在覆盖本课程知识的基础上,本着“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高职教学原则,学习任务的内容需要剪裁与增加,为学生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文明等.高职项目教学理论与行动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篇4

关键词:机车电气动作试验 实训 工匠精神 技能鉴定

2016年,总理在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

总理为何要提工匠精神?因为这是我们的差距。总理在参加一个有关钢铁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座谈会时,举例说中国至今不能生产模具钢,比如圆珠笔的“圆珠”都需要进口。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

一、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

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 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这些长寿的企业扎堆在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它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它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的内涵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是严谨,一丝不苟;是不投机取巧,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是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是专业,敬业。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而工匠精神的培养离不开职业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中技能的培养。

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机车电气动作试验,作为机车电传动课程的主要技能实训内容,同时作为内燃机车乘务员技能鉴定实作考核的重要内容,是以培养动手能力、提高技能为核心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电路图去查找故障、处理故障的能力。下面就如何在教W技能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进行阐述。

1.严谨、一丝不苟、注重细节――实训前的安全

对于带电实习,安全问题是贯彻始终的主题。为了尽可能减少安全隐患,实习前,将试验台靠在暖气片上并将所有台位试验一遍。每组指定2名认真负责的同学记下实作中各个台位出现的故障,对操作过程中的每个步骤均作详细说明,按下开关后,应是哪一个电器动作。要求学生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切勿私自处理,以便及时消除隐患,保证实训工作的正常顺利进行。

2.热情、专注、孜孜不倦、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鼓励优秀学生在技能实训过程中积极探索

在实训过程中,每次实习前,老师要强调安全意识,在操作示范前说明要领。在分组练习时,学生学习热情非常高涨,常会因台位问题发生争执。因最多只有五个台位可以操作,将他们除了分组之外,可以把每人的操作顺序列表,有组间、台位轮流顺序,力争让每一位学生熟悉每一个台位。不少学生要求课外活动时间练习,在不影响其他班级的情况下教师要尽力满足他们的要求。试验室里常常有师生忙碌的身影,争论问题的声音,夹杂着电器的动作声,声声入耳。

在电路全面检查试验程序中,熟练掌握试验程序只是第一步,如何迅速准确地查找故障、处理故障才是问题的关键。

在技能鉴定考核中,设置两个故障,一般不在同一条电路上。如何设置故障和查找故障成为学生还学习过程中乐此不疲的内容。如果对电路图不熟,学生就不知道所设的故障是否是同一条电路;如果对电路图不熟,找起故障来便会费时费力;如果对电路图不熟,就难以对故障进行正确处理。

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同学不满足于技能鉴定考核的内容,他们会发现问题:有没有可能在一条电路中同时出现两个故障呢,可能发生的是哪一种,在刚修理过的机车试运行中去试一试这种故障如何来设置,又如何来排除?他们跃跃欲试,并进行多次试验、对比、总结。经过指导、讲授,他们不但总结出一条电路两个故障的寻找办法,而且对于多个故障的查找也找出了方法。

3.耐心――对后进生及时督促,让他们都会做

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巡视、指导、答疑,对个别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发现后立即进行教育,例如有的同学操作程序不熟,乱动开关,导致电器频繁通断电,甚至出现火花、烧断熔丝的现象。这时教师应严格提示学生掌握好程序,并给予学生正确的操作示范,必要时个别课后辅导,对于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随时解答。这期间,教师很难对每一位学生的行为随时进行监督。对于后进学生来讲,这是可以放松、散漫的好机会,因此也是对后进学生管理难度最大的阶段。教师要注重多与学生进行课后交流,加强教育,了解学生动态。

4.实训过程中反复总结

电气动作试验中,要求每一位学生一周写一次实结,在试验结束后汇总。他们收获很大。不少同学将试验中所有的故障现象与排除方法一一做了总结,有个人的体会,有理论的分析,还有图解,说得有理有据。从其叙述中,可以看出学生的个性,有的善于分析,有的善于总结,有的善于归纳,更有博采众家之长者。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思考与教学建议

电气动作试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教学气氛活跃,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班级的气氛,形成使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大多数学生知道要成为一个工匠应具备的品质――热爱所做的事,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学会了如何学习,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也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做人。但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教材陈旧,设备不足且老化严重

现在使用的教材还是90年代版,有些内容滞后于现实,需要教师进行改进、增减。机车专业课教材普遍陈旧,参考资料较少。尤其对一些新知识、新技术的运用,在一无感性认识,二无资料的情况下,仅凭网络上的简单介绍很难使学生具体了解。自从职业教育与企业在体制上脱离,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被割断,就出现了这一系列的问题。与现场的良性互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目前实验室有四台练功台,一台电气动作试验台。随着学生操作使用,四台练功台故障较多,经常有试验台怠工。此外,现有台位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机车班一般是两个班,每个班级学生约50名,最多时有五六个班,因此,急需增加设备的投入,以满足学生提高技能需要,提高教学效果。

2.合作学习能力有待于提高

教师提倡让学生自主学习,遇到问题或困难时采用探究性学习,通过讨论,查找资料,采用小组或组间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学生却习惯依赖老师,缺乏精雕细琢、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

工匠精神教学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优势的机会,增强了其自信心,为他们实施合作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技能学习中的运用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从理论知识到合作意识、技能的形成与迁移,工匠精神的培养为他们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提供了无限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杨兆坤.东风4型内燃机机车乘务员[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2]于彦良.内燃机车电传动[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篇5

关键词:网络协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4C-0034-03

在日常教学中,课程教学通常以单个的任课老师为主体,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的应用主要由任课教师自主把握。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校中教师之间相互隔绝现象比较普遍,师生的交流绝大多数也仅限于课堂,教学资源的更新不能满足教学要求,这与时下提出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思考技能的提升有很大的差距。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的时代到来,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和途径,就是从封闭的教学模式转向基于网络的协同教学模式。本文以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探索网络协同教学在课程改革中的实践应用。

一、课程特点剖析

液压与气动技术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其技术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其课程的性质具有实践性强、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特点。该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液压气动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安装、调试、维护及故障诊断与排除等方面的能力。液压与气动课程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流体力学、液压组成元件、液压基本回路、典型液压系统故障分析以及气压传动部分。整个课程学习内容量大、耗时长,液压与气压传动元件结构复杂,系统过程抽象,这些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挑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为突出的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由于元件和工作介质都在封闭的管道中工作,直观性比较差,回路发生故障时,无法利用仪表进行测量和分析,使课程的学习和技术的掌握难度增大。经调研,我校学生毕业之后大部分是进入企业自动化生产线工作,而生产线上以气压传动居多,这尤其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培养目标合理的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灵活地把握重点难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实施过程

针对以上课程特点,我们通过基于网络的协同教学模式探索,让传统教学中教学伙伴与学习伙伴作用在网络中得到延伸,以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首先,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制订课程教学实施整体方案。依托学校的数字平台,我们组建了由3位任课教师构成的课程教学团队,团队教师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编制了校本教材,制定了应用型较强的实训指导书。经集体研讨,确定了课程的授课大纲,对液压传动部分的理论知识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安排教学内容,而对气压传动部分根据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项目化,分解了多个任务,以任务为驱动组织教学。

其次,按照团队成员专业能力,匹配协作实施项目。教学实践中,按照所有成员都参与每堂课教学设计的原则,同时充分考虑每个人的特点,将课程教学任务分解为三个部分: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任务驱动探究解惑、任务实施过程考核。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负责总体方案设计,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负责教学任务的设置,其他老师负责任务实施过程各种素材的收集和考核的设计。具体过程如下例所示:

(1)在创设情境引入课题阶段,教师通过学校数字平台上传企业设备的分拣装置的动作视频,本课的任务书(如图1),任务书上有预习的内容、要求及预习时需要完成的设计,每位学生可通过教师上传的教学视频进行提前学习;通过QQ等方式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完成老师提出的预习任务,并把完成的预习情况上传,教学平台可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自动给分。

(2)在任务驱动探究解惑阶段,老师通过分析学生的预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重难点的答疑解惑。在学生掌握了必要的知识和相关设计要求以后,以小组为单位将预习进程中完成的气路设计和电气接线图的设计进行修改优化,并利用相关教学软件把设计的回路绘制出来,通过软件自身功能,检查各元件之间的连接是否可行,并对绘制的回路图进行实际仿真,通过仿真过程来显示元件的状态,演示回路的动作过程,以此验证同学们设计的正确性。在仿真过程中,老师可通过数字化平台将部分学生设计的回路和仿真情况实时地上传并及时加以指导、点评和修改。

(3)在任务实施和过程考核阶段,完成仿真以后,即安排学生在实训室进行实际的操练,要求组长先完成任务,由老师进行实时评价和打分,提出操作时的注意点及容易出现的问题。然后由组员分别独立完成,组长可进行适当的辅导和帮助。在所有同学均完成操作并实现了气缸动作之后,小组和小组之间互换,在实训操作装置上人为地设置3个左右的故障,然后由原小组成员回位进行故障排除并填写故障现象及原因(如图2)。每小组组长将组员的操作过程按照老师设计的评分表(如图3)和任务检测评价表(如图4)对组员进行打分。由于每个实训工作台都装有摄像头,学生的操作情况均可进行实时记录下来,并通过硬盘录像机传入教学电脑,老师和学生自己都可以随时调看,检查操作过程。待大家基本完成任务后,老师播放预先拍摄好的,设计正确的回路,布置合理美观的实训操作过程,并将部分学生在回路的搭建、故障的排除中出现的典型问题的过程以及组长的评分情况调出,让学生进行比较,点评、错误的纠正和总结打分。

三、协同教学启示

(一)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网络为平台的协同教学,有效地将学校数字化教学平台、绘图仿真软件、硬盘录像机、动画演示软件等网络资源进行了有机整合,加强了对教学环境的设计,过程评价贯穿学生的预习、课堂仿真、实训操作以及拓展训练整个过程,将教师的主要精力转移到了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学习上,促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真正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做到“做中学,做中教”。

(二)实现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实时交流

网络协同教学充分利用了网络互动性强的特点,使学习活动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满足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一些特殊要求,突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也实现了老师和学生之间实时、动态的交流,实现了更高的教学目标。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 加工单元 控制系统 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152-02

近年来,全国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大赛如火如荼地开展,极大地推动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使各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得以不断推进。本文以“自动线安装与调试”课程中加工单元控制系统实训单元教学设计为例,在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设计,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目标设计

1.能力目标:掌握加工单元控制系统的基本安装、控制程序的编写。

2.知识目标:加工单元部件的认识和安装方法;采用一个按钮控制启动/停止的程序设计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相关程序设计引发学生学习PLC综合控制技术,发展创新精神,培养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团队协作精神。

4.职业素质目标:获取知识能力、知识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例主要讲授加工单元控制系统的安装与控制,重点是掌握加工单元的安装与控制程序的编写;难点是安装过程中的安装过程中的细节问题,特别是一些关键点,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好,就可能存在很多隐患。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的视频分解动作,反复观看视频安装过程以及各部件的功能,学生可以快速地掌握安装过程编程思想。

三、教学对象分析

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大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电气控制、PLC应用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等相关前续课程知识,并掌握了PLC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编程方法。但学生在学习PLC综合应用过程中,一时难以迅速地掌握相关知识和要领,为此需要通过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示范录像,通俗易懂地讲解加工单元控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编程等学习内容。

四、教学策略与教法设计

课程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法,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安装与控制系统编程,在实施项目操作的过程中学习,熟悉关键控制程序的编写。本课例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双教一体化”教学方式,即教师理论讲授和学生实践操作相结合。理论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多媒体网络课件,生动地教授安装方法。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实训,并对一个或两个小组的程序进行展示,其他同学共同分析,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设计目标。

五、课程实施的建议

2.教学设计与分析。见表2。

六、学生实训

1.实训方式:(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实训,完成一个按钮实现启动/停止的功能;至少用三种方法实现。(2)学生个体进行站点的建立和管理。

2.实训内容:通过讨论各小组分别编写程序。

3.实训检查评价:选出1组同学的练习进行展示;教师再进行总结评价、讲解,总结归纳在实训过程中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

七、总结

本课例采用信息化教学设计,以任务驱动法开展教学,充分关注当前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原有枯燥的教学过程变得生动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信息技术贯穿始终,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问题,拓展了课程教学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宗晓倩,汤慧芹.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探索[J].科技教育,2015(28)

[2]李科.高职《建筑设备识图与施工》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以“建筑给水排水系统图识读”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15)

[3]王青燕.信息化环境下任务驱动型《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教学设计[J].齐鑫物流教育,2014(12)

[4]周红春,王亚希.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

[5]龚志刚.中职信息化教学案例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8)

[6]盛靖琪,陈永平.自动线安装与调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基金项目】2014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课题(2014JGZ159)

篇7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教学活动;自动化生产线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184-02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是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适应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就要抓住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大胆进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发挥高职教育的特点,让其更适应经济市场的需求,也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我们针对《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的改革模式进行了一系列分析与研究。《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其涵盖了可编程序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气动技术、触摸屏技术和工业网络控制技术等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化工业进程中工业产品加工的方式,认识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结构、运动、检测、通讯及控制方式,从而使学生掌握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操作和维护技能。

二、课程开发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现代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开发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开展企业调研,了解岗位人才培养要求,尤其是能力、知识和素质要求;与企业专家共同分析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整理、提炼,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地融合,以自动化生产线的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任务;以自动化生产线实训装置为载体实施教学过程;以职业标准为参考,实现考核评价过程化。

三、教学组织与实施

(一)教学目标分析

按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品质和发展能力,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应用方法和基本技能,在制造行业生产一线从事机电设备制造、技术运用与改造、设备运行、维修、管理等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目标包含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

1.能力目标。能够根据图纸安装、调试自动生产线设备机械装置;能够根据电气图安装、调试自动生产线设备中的电气装置;能够操作自动化生产线设备;能够维护检修自动化生产线设备;能够进行简单的自动生产线技术改造。

2.知识目标。能够读绘安装图纸、电路图和气路图;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原理、选用和安装技术;掌握常用气动元器件及设备原理、选用和安装技术;能够对S7-200PLC熟练编程调试;能够用组态软件设计人机界面,控制设备运行。

3.素质目标。能够安全操作设备,通过规范工作流程,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锻炼人际沟通、团结协作能力;培养积极进取、独立学习、继续学习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

(二)教学项目设计

教学项目安排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按任务的实施过程开展教学,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规范操作意识、环保意识及团队协作精神。教学项目的设置要结合实训设备,实训设备中包含供料站、加工站、装配站、搬运站、分拣站等五个工作站,在设置项目时考虑由浅入深,设置了三个教学项目:自动生产线认知、自动生产线各分站的安装与调试、自动生产线整体安装与调试。在第二个教学项目中,将项目进行细化,又分为五个教学任务:自动生产线认知、供料站安装与调试、装配站安装与调试、分拣站安装与调试、搬运站安装与调试。教学内容涵盖的知识包含:PLC控制技术、气动控制技术、自动检测技术、步进电动机、私服电动机、变频调速、网络等,教学内容在设置时,把所有教学知识点合理融入到教学项目或任务中,并按照项目或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含知识量的多少进行分配学时。

(三)教学方法

1.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框架下,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其过程是:布置典型工作任务―在教师引导下查阅资料并加以总结提炼―形成实训初步方案―小组讨论确定最终方案―小组合作完成实训任务―编写实训报告―评价。

2.贯彻“学生为主,教师引导”的思想。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实施,提高教学效果,贯彻“学生为主,教师引导”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不断提出或引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遵守“教、学、做”一体的教学理念。任务提出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任务要求的基础理论和操作要点,经小组讨论确定实施方案后进行实施。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严格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指导,任务完成后进行总结、评价,同时针对典型的问题认真讲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提高理解效果,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又掌握了必要的理论知识。

(四)考核体系设计

考核作为检验学习情况的有效手段,是必不可少的。现行的考试大多采用期末考试,这种考试方法会造成学生“突击式”的学习过程,平时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知识掌握的肤浅,没有将知识转变成能力。为了实现教学过程的良好控制,就必须加大平时考核的力度,增加平时成绩的比例,变期末一次终结性考核为过程性考核,同时为突出操作技能,应加大技能考核的比例。所以在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中,平时考核占30%,技能考核占40%,理论知识考核占30%。

四、预期效果

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法不仅让学生的学习面貌发生了变化,而且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了,综合应用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自我探究能力也不断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由讨论、互相帮助,加强了团队的合作意识。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主动完成实训任务,掌握操作的方法与技能,并学以致用。

五、结语

在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建设中,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制定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根据自动化生产线的工作过程来设计教学情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主线,合理融合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有效地实现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的一致性,保证了教学过程中“教、学、做”的一体化,突出了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实现了教学的整体优化,保证了课程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伟林.自动化生产线控制技术实训[M].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

篇8

【关键词】汽车工业 维修 人才培养 实训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40-01

汽车社会保有量急剧增加,汽车报价导购、保养维修、配件供应、交通安全、自驾休闲等方面的汽车售后服务的人员越来越多。中国巨大的汽车市场引来国外众多汽车集团的加入,使我国汽车车型、品种等迅速更新换代,轿车市场改变了“老三样(桑塔纳、捷达、夏利)”时代,换来的是车型众杂、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汽车新时代。汽车新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要求汽车售后服务人员素质必须迅速提高,维修技能不断更新才能满足汽车业发展的需要。

据不完全统计,汽修人员的缺口有100万之多。中国社会劳动保障部已把汽修人才确定为紧缺技能型人才,在这种背景下,国内众多的中职、高职学校都相继开设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我校已在1998年将农机化专业改造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现已成为国家级示范性专业。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训工作,结合现行汽修企业生产、人员状况、发展趋势等,对现行汽修人才培养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理论授课内容应与现代车型接轨:现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材内容从车型、维修技术等都落后于现行汽修企业,计划经济时代汽配物资较为紧缺,汽车维修作业大都以修复为主,耗时间、效益差。而现在汽配丰富、采购方便,汽车作业以养护、更换部件、调整为主。原来的汽车电子元件运用少,汽车电路相对简单,但维护修理量大。现在汽车大量使用电子元件、集成电路、电脑主板等部件,结构复杂,但护修理量减少,故障诊断量增多。传统的基础维修技能逐步淡化,原始的听诊及经验判断已被仪器诊断所替代。综合这些因素,作为中职汽修专业教学人员应该在中职教材的基础上作一定的调整,在理论教学中适当渗入新车型相关内容;在实训设备上配备新型的汽车解码器等诊断设备,突出强调现行汽修业是“七分诊断、三分修理”的状况,这样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才不会与现行汽修知识脱节。

二、理论授课坚持“够用”原则:现在的中职汽修教材理论都很全面,而且很细。而现代汽车修理中都以换件修理为主,有相当多的汽车部件只要知道其功用即可。由于汽车上大量使用电子元件,其原理相对较复杂,理解起来相对较难。现在的中职学生在校时间短,基础薄弱,如果一味追求片面高深的原理,学生学起来困难、吃力、厌学,造成学生学习效果也很差。而教师由于耗去大量时间,势必占用一定量的技能实训时间,对完成中职汽修整体教学工作带来一定影响。所以理论课坚持“够用”的原则进行教学,并且尽可能的要结合实物展示教学,在实验室里边拆解边讲解,使学生学起来不抽象,很多部件结构很复杂,对照实物就迎刃而解了。对于初学者也是很难懂的所以必须依靠实物展示、拆解、组装等手段辅助学生来理解课堂内容。现在中职汽修教材过于全面、细致,作为专业教师要把教材内容概括、精简、通俗化,要把书读薄突出重点内容,必要的理论要让学生读懂、读透、读明白,这样才能把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决不能使学生在校期间学了很多似懂非懂的理论,到实际工作岗位好像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

三、实训课坚持“技能为主”:现在汽车修理作业中,很多时候都是不问过程只问结果,对技能的熟练、经验的丰富要求很高。作为中职汽修教育对汽修经验的教学是很难做到的,经验需要长时间的总结、积累,而中职学生在学时间短,实训课程本来就有限,而有的学校由于实训条件有限,实训课开展就更少了,因而出现了“在黑板上修汽车”的现象。由于社会车辆急增,汽修业务量也多起来,汽修企业希望中职学校毕业生立马能顶岗操作。基于这种情形,要求我们中职汽修应加强基础汽修技能训练要做到三点。一是实训车辆要尽可能的选择接近现代车型;二是实训设备要用现代的汽修设备;三是要按现代汽车修理方式进行实际操作。

四、汽修职业心理课不能少:现在汽修业门坎相对较低,从业人员的进出较容易而且频繁。而现今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汽车技术含量在急烈的角逐中也越来越高,对从业人员的技术操作及理论水平也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从业人员由于自身的文化素质低学习能力差,在汽修企业从业数年仍无法达到自己的目标而纷纷放弃改行从事他业。整个汽修业从设备、人员等竞争惨烈、优胜劣汰,人员结构“金字塔现象”严重,要想从汽修市场中、汽修职场中胜出必须在心理上承受各方面的压力。

首先全面认识汽修业的现状:作为来自一线汽修企业的人员,我们必须如实介绍汽修最新状况,从企业构建、设备、技术、人员配置等都要详细讲解,让学生在校期间对汽修企业有一定的了解。

其次有良好的汽修职业健康心理:由于传统的汽修企业存在“脏、乱、累”等现象,造成现今的学生不愿意进入汽修企业就业。现今汽修企业已经变得更加整洁、设备技术更加先进、作业基本上实现机械化、气动化、液动化,与传统汽修企业相比已有很大的改进,而且现今汽修企业迫切希望高素质、强技能的本科人才的加入,整体薪金水平也较高,职业前景较好。

第三建立一个行业内职业规划及吃苦精神:作为中职汽修学生要结合自身情况作一个较详细的行业五年职业规划:前三年(含在校及顶岗实习)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汽修行业合格的专项专业人才;后两年要对本专业进行理论深入、经验总结积累,争取成为一个名汽修企业内有一定管理能力的技术人员。在整个五年规划中首要条件是:肯干、肯钻、肯吃苦。

五、汽修实训基地建设应与现行汽修企业接轨:作为中职学校的汽修专业必须配备汽修实训基地,由于汽实训基地投资大、运作费用高,所以在基地建设中要了解汽修各专项专业之间的互通性、组合性等,尽可能的精简费用,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必要的方面去。应做到以下几点:

篇9

关键词:PLC 中职教育 机电控制

目前,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正在不断推进。技工院校的机电专业学生只有熟练掌握PLC自动化控制技术,才能达到企业的用工需求。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如何尽快地让学生掌握这项技能,就成为了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PLC教学的一些

见解。

项目教学法是以实践为导向,让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实质是以选用一个可以让学生动手的工程实例项目为平台,为学生创建学习情景,学生通过对实际项目的认识,了解与动手完成、学习并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笔者所在学院在进行PLC课程的项目教学设计时贯彻了如下理论。

一、围绕专业需求,明确教学目标

学院的PLC课程主要面向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和自动化生产线专业。经过调研及专家访谈会,学院对学生的相关要求主要体现在:应掌握自动生产线上的电磁阀、传感器、汽缸、机械手等自动化电箱之间的安装与调试技能,连接PLC的I/O接线,使用基本指令及功能指令编写典型自动设备工作程序,设计I/O口通讯程序对多台PLC控制设备进行联合控制,按照客户要求控制变频器、步进电动机和伺服电动机,具备较强的核心能力(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团队协作、交流表达、自我提高、解决问题等)。以此为依据遵循针对性、实用性、应用性原则,整合序化教学项目。

二、校企合作,设计教学项目及改革评价方法

笔者通过到企业走访一线工程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分析从事某个岗位的技术人员职业成长路线,知识与能力要求,明确现阶段毕业学生与岗位要求的差距,收集企业典型PLC控制实例,学院指定教学计划与校本教材,进行从“车间即工程,作业即企业项目”的项目引导模拟教学,结合苏州博实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与珠海汉迪自动化有限公司的实际案例和设备,通过项目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等综合能力。

职业院校学生的知识基础薄弱,在学习专业理论课时容易产生抵触和畏难情绪,而PLC的学习需要有一定基础的电力拖动专业知识,所以自动化控制编程是一个综合学科,对设计人员要求较高。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先讲理论再去实习往往效率不高。因此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应循序渐进地加入动手调试操作的内容,如在电动机点动控制项目之后可以先加上自锁条件,实现联动,再引入互锁,实现正反转。在掌握了此知识点后再继续加深难度,设计自动伸缩门的控制程序。在每个阶段的项目任务中,要注意学生的掌握程度,注意调节教学进度,如此循序渐进,让学生在不断进步的同时,充分体会到成功感。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在课堂时间能解决的、经过精心设计的问题进行实习项目,教师在巡回指导的过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给予解答,使学生理解实习项目的专业知识点,体验企业实际工作过程,这样学习效果将有很大的提高。

项目教学,要通过咨询(教师布置工程项目任务,学生收集资料)决策(师生共同分析案例,讨论解决方案)计划(设计工作共层,确定工作步骤,拟定检查与评价标准)实施(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共同分析并解决问题)检查(学生演示并介绍完成过程,教师检查并提出建议)等过程完成组织教学。项目教学的评价办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该关注完成学习任务的全过程,注重过程评价,做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更多地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

教改后的课业评价方案改变了以知识积累和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实施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校成绩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包括课堂提问、讨论、练习、作业、思考题等。过程性考核依据学生在教学项目完成过程中的资料收集、方案计划、实施过程、实施结果、团队合作、工作态度等情况评定等级。在每个项目完成后,学生按照评分标准自检、互检,教师评价,这样学生能充分了解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可提高的方面。期末综合考核再依据学生完成考核项目的设计与操作结果进行综合评定。这样评价较为客观,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教学资源准备及教学组织

教学硬件的资源:西门子PLC电动机实训设备,智能供水控制实习设备,智能照明控制实习设备,自动化生产线调试实习设备,三菱PLC单机实习设备(配置30台电脑及GX软件,PLC手编器等),可满足仿真教学和多媒体电化教学的PLC专业教室4个,电力变频控制设备10套。软件资源包括校本的多媒体课件、校本教材、电子教案与视频资料等。为了保障教学质量,学校还组织了多场自动化设备研修班及企业参观交流活动,利用教师下厂锻炼等多种手段培养双师型队伍,提高实习实训的教学效果。

教学组织以推料汽缸的PLC控制为例进行简单说明,见下表。

教学

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时间

分配

资料 项目任务 分析并连接推料汽缸的气动回路及PLC的I/O回路

调整传感器的合理位置及设定

编程控制供料站按照要求动作

供料站的机电故障排除练习 讲解、

指导分组 听讲、

记录、

接收任务 30分

问题探究 企业实例引入

推料汽缸的气动回路如何连接

PLC的I/O如何接线

传感器的位置如何调整及设定

如何编程控制供料站按照客户要求动作

供料站常见机电故障如何排除 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 听讲、

讨论 20分

决策 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教师巡回指导 查找资料、

小组讨论 15分

计划 项目实施分工、检查标准、初步时间分配 教师记录学生情况 查找资料、

小组讨论 25分

研讨优化 研讨并优化项目实施方案及编程思路 检查评价学生决策与计划准备情况 汇报、讨论、优化方案 20分

实施1 编程控制供料站按要求动作,仿真练习并调试 指导 操作 70分

实施2 连接推料供料站的气动回路及PLC的I/O回路,调整传感器的合理位置及设定,从电脑拷贝调试过的PLC程序控制供料站工作,供料站的机电故障排除练习 指导 操作 70分

检查 根据标准交叉检查实施结果 指导、观察 自评与小组互评 10分

评估 归纳总结 组织汇报、点评、布置作业 小组汇报 10分

课程设计改革与教师充分的备课使学生在PLC项目教学活动中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李响初.图解三菱PLC、变频器与触摸屏综合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数控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134-01

《数控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是高等职业类院校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其任务主要为培养学生具有数控机床管理与维护、数控机床的选购、安装、调试及验收的能力,同时掌握数控机床的结构原理,常用的故障诊断与维修方法等综合能力。数控机床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其功能由微处理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机械技术及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多领域有机结合而成,这就决定了在学习数控设备维修时,具有涉及领域宽、技术面广、难以掌握的特点。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这门课程,以便将来能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同时拓宽就业面,笔者根据这门课程的特点,总结了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1 培养兴趣,认清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由于高职类院校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本课程相对吃力,学生普遍有畏难情绪,认为自己学不好。作为教师首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清当前人才的需求形势,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打消学生的畏难情绪和不自信的心理。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通过视频、录音、动画演示(如电动机工作原理动画)等,使学生建立起学习兴趣。带领学生到维修现场参观,使维修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同时要向学生介绍当今数控领域的就业形势,如我国企业急需一大批数控技术应用人才,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数据显示[1],我省的数控高级技术人员缺口达50万,而在全国范围内缺200万(2006年),根据我国现阶段数控人才的培养规模和速度,在未来几年十几年内数控人才仍将严重缺乏。而对人才的要求则有较大变化,所需求的不仅仅是操作人员[2],更重要的是集数控编程、操作及维修一体化的高技能人才,即未来工厂数控机床要求操作、编程、保养及维修都由一个人来做。从厂家来讲是宁缺务滥,即必须有真才实学,具备全面的能力,否则很难适应未来的需要。这是学好这门课程的现实背景和最大动力之一。

2 扎实基础,模块式讲授,采用分类式的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抓住新旧知识相互巩固这一环节,在回顾基础知识同时,适当加以扩展,形成现在所要讲授的知识点。针对某一知识体系的相对独立性采用模块化教学法:如在讲授主轴直流伺服系统的故障与维修时,在回顾电工学中直流电机的分类、结构、工作原理及控制原理的基础之上,自然引出其常见故障点,从而导出故障诊断及维修方法。使学生沿工作原理―控制方式―常见故障点―诊断方法―维修方法这一线索进行学习。这样就避免了学生由于对知识链的某一环节缺失而导致的学习困难。造成学习信心不足,兴趣不够,出现难学―学不会的恶性循环。并且在讲解过程中要做到深入浅出,一些繁杂的公式推导可加以简化甚至不讲,让学生作为已知来应用,新知识巩固之后再对该公式进行讲解和强化。对于基础知识较牢固的同学可同时进行单独推导讲解,做到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类教学。

3 理顺教材,统筹知识,优化课程资源

授课之前一定要理顺教材,要做到繁简适当,重点突出。同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调节教学内容[3],如SIEMENS810系统数控机床的基本操作和SIEMENS810系统的故障诊断与维修这两章,对于数控机床多是日本FANUC系统的院校,在讲解SIEMENS810系统的知识时可以只做一些常规性的了解,而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对FANUC系统机床的操作及故障诊断与维修进行详细的模块式讲解,以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实际操作,强化学习效果,即做到讲授灵活。对于电器系统的故障与维修及可编程控制器模块的故障诊断与维修部分,可在前修课程《电气控制与PLC》的基础上,直接进入其故障诊断与维修部分,对其结构及原理部分做简要介绍即可,从而避免知识的重复性讲授。

4 仿真模拟,实验台演练,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实训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素质的形成,因此本课程必须强化实训环节,同时注重与理论的结合。实训课设为仿真训练和综合实验台训练两部分,首先要求学生使用仿真软件对数控机床的机床模型、电气、故障的设置与诊断进行模拟训练,能够在仿真软件中熟练进行各种拆卸组装、电气回路的连接与接线及故障设置与诊断,然后在到综合实验台上进行实际训练,使学生通过实训扎实而灵活的掌握数控机床电气回路的原理与设计、数控机床电气回路的整体接线与调试、数控机床电气回路的故障检测和排除技术、高速电主轴电气回路的连接和维修、限位传感器接线和维修、变频调速综合实验和维修技术、步进系统的硬件设计(包括电机、驱动器和控制器)、步进电机系统选型和电缆连接等维修所必需的技术。在实训后期教师设置一些故障,要求学生能够进行正确的诊断与维修作,并以此为对学生考核的凭证,以增强对学生的量化考核和监督。

5 总结

本文以高职高专院校新人才培养模式及提升产学结合水平为理论指导,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数控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中遇到的困难,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四点改进意见,通过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改善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及有畏难情绪这一状况,便于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美娇.高级数控人才培养新探[J].高级技术人才培养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2).

[2] 刘永久.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9.

[3] 蒋洪平.数控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M].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7.

[4] 娄斌超.数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训练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