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30 22:0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语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语实训总结

篇1

这次新教师培训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对教学规章制度、教学常规、师德、教育的常识和特点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学习,各位专家的讲座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受益匪浅。下面就是我在这次培训中的一些体会:

一、对课堂教学行为的重新认识与思考

课堂是教师教学生命力的所在地,也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之一。

1.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老师很少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不够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是否与自己有关。当学生出现与课堂教学不一致的行为时,只是一味怨学生,很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应了学生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其特点之一,就是每节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改进教学,以增加课堂教学的魅力,达到及时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目的,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2.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学生获取知识的结果,远远比不上他获取结果的过程重要。让学生在学习上有所发现,有所体验,重要的前提是给予他在学习和研究知识的过程中主动思考与积极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这样,他的体验才是幸福而自信的。如: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

3.要学会欣赏学生

教师要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做

到这一点,教师要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学生在老师的关注中,不仅会喜欢老师,喜欢上课,产生融洽和谐的师生情感,还会在课堂上积极表现,快乐愉快地去学习。

二、提升了理论水平,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

作为新教师,我们没有多少教学经验,理论水平低,对自己的工作不善于总结归纳,现在,通过对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的理解,基本上能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握了教改方向,坚定了探索新路子的信心,并增加了教育科研的意识,认识到不能只做教书匠,而要做新时期的教育家。

三、了解到国内外基础教育的现状,增强了使命感

了解了国内外基础教育的现状,尤其是了解到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英国、美国等国家的基础教育现状,看到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差距,如教材的陈旧、方法的古板、对学生统得过死等弊端,增强了作为一名教师的使命感,更加坚定了以培养祖国所需要的人才为己任的信心。

四、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目标

这次培训,就自身更新优化而言,树立了终身教育(学习)的思想。以前总以为搞继续教育没有学到什么新知识,所以总觉着耽误时间,不如读读书,备备课,这次,通过听取了报告,真正认识到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目标,提高了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学然后知不足,这是我的一个体会。通过培训,感觉以前所学的知识太有限了,看问题的眼光也太肤浅了。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但是,经过培训后,我觉得教师绝对不是一桶水这么简单,它应该是一条有源头的溪流。我认为,教师只有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思想,才能跟上时代前进和知识发展的步伐,才能胜任复杂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教育工作。“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否定自己,才能不断进步,拥有的知识才能像‘泉水”般沽沽涌出,而不只是可怜的“一桶水”了。

五、教师要意识到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篇2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内涵;结构;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社会对人才多样性的要求愈发强烈,这给我们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提出了挑战。目前,就高职高专法语专业来说,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单一、实践能力薄弱、校企合作不足、双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概括为一句话便是人才培养模式老旧,因此要求我们不得不思考、改革。本文特对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及其结构要求进行一些探析,提出如何合理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目的是更好地建设应用法语专业。

一、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从生产或工作目的来分析,社会将人才可划分为学术型(理论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布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相对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教育部2014年度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当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此应用型人才不仅对应高等职业教育,同时也对应本科教育。而对于什么是应用型人才至今没有确切的说法,不同研究背景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笔者通过对多个应用型人才的定义的梳理,大致可以归结为: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能够将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具备良好的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应用型可以从类别和层次两个方面来理解,研究型与应用型属于不同类别;本科教育有别于高等职业教育。同样的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也是有别于本科教育。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融入高职高专法语专业中,使我们对应用型人才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高职高专具有语言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所具有的特征是:①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突出语言的实用性。②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③具有较高职业素养。④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结构要求

在高职高专的院校中,根本任务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表现之一是“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那么结合自身专业法语而言,我们的学生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结构才能成为一个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呢?在分析文献资料和走访调查用人单位的基础上,笔者将此能力基本归纳为三个方面的能力:①专业知识能力,即语言交际能力。应用型人才要有牢固的基本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基本知识包括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对语言的形式有很好的把握。语言的应用是指能够分辨周围不同环境,正确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②职业能力,包括实践、管理、创新、学习和合作能力。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的核心能力。实践能力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将专业知识正确地应用在工作中,同时实践能力也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能力来源于实践能力。学习能力是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不断提高自主获取理解知识的能力,能够使自身已具备的知识不断得到更新。合作能力是要求学生要具有团队精神,懂得与他人配合更好地完成工作。管理能力即是有效地对各种资源进行组织和分配。③自我调控能力。应用型人才不但要有牢固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很强的责任心、道德感、吃苦耐劳的坚强品质。更好具有顽强的抗挫折品质。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这三项能力是我们培养出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时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任务、考核评定等环节必须时刻围绕这三项能力展开实施。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应用型人才极度缺少,没有形成完整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缺乏特色的课程设置。应用型人才培养基本可以概括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三项基本能力为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实践环节,完善“双师型”队伍建设,构建行之有效的教育平台。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相同的专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与本科院校的毕业生要有本质的区别,这个区别便是应用型。如果把我们的学生比作是“产品”,那么用人单位就是“消费者”,“产品”能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便是我们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因此,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绝对不能是凭空想象,或是一味地照搬本科专业(亦称为本科的“缩小版”),我们一定要做好市场调研,时刻了解“消费者”的消费趋势和心理,将我们的“产品”打造成具有针对性、应用性和可持续发展。切实了解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要求,是应用型人才能力结构分析与培养模式创新的一个绕不开的环节。发展高职高专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需施教,对口培养,可以请用人单位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灵活地调整课程设置,必要时可以调整课时或者学制。

2.以培养学生的三项能力为目标

学生的三项能力即是前文中提到的应用型人才所要具备的三种能力:专业知识能力、职业能力和自我调控的能力。法语专业不同于英语专业,入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零起点,而高职的学制一般为三年,因此,在校的前两年时间都是用来打语言基础。我国教育的特点,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层级较低,总原因要求我们必须要改变教育教学的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三种能力的培养同时展开,而且要贯穿在教学过程中。这一思路不仅是在专业方向课中体现,在专业基础课堂上更要应用。首先要将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学术型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应用型模式。其次,教学手段要与时代相适应,学会使用、利用多媒体设备和各种教学软件,甚至是手机,创造一个贴近生活的、信息量大的、生动有趣的法语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这样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是我们的教学方法,要突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可以适当地考虑实施翻转课堂、慕课等一系列创新的教学方法。这样在一节课中,使用新的教学手段,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便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要求。

3.加强实践环节,完善“双师型”队伍建设

加强实践环节,增效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加强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同时要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积极地与社会的企事业单位搭建关系,拓宽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灵活机动地调整学生的实习时间,确保学生的实习质量。做到教育教学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紧密结合。根据法语专业自身的特点,学生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完全掌握语言的应用能力,所以我们可以改革我们的实习模式和考核方式。在基础学习阶段,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集中或分散的参观实习或者动手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全程跟踪,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积极解答。这样也会促进我们的教学改革。在毕业实习阶段,可以根据不同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用人要求,把实习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目的性更强的实习,切实提高实习效果。至于考核方式,要依据多方评定,综合考评来决定。实习生的出勤、实习状态、实践报告和用人单位对实习生的综合评定。“双师型”是摆在我们传统的高职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要进行应用型改革,那么对应的教师也必须要改革。我们要求学生要做到专业+技能的应用型培养,那么教师也就不能只是传授知识的单一角色,要将本专业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摆在首位。所以“双师型”队伍建设,迫在眉睫。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校方要积极促使教师走进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给予适当的鼓励促进教师的自主创业。还可以聘请企业优秀的员工进校教学,将专业老师与基础课程教师的界限打破,实行“双师型”,不要只注重给学生基础知识的灌输,还应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将学生培养为“应用型”人才。

四、总结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以应用型为导向已是大势所趋,将传统的语言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结合,培养既懂语言又有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也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人才培养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上文的内容还不能全面地诠释应用型法语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我们教师和企业的通力合作。

作者:宋元元 单位:西安翻译学院

参考文献:

[1]吴辉.应用型人才能力结构分析与能力培养模式创新[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2]黄华.高职高专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

篇3

关键词:新疆涉外旅游;日语导游;人才培养

近年新疆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蒸蒸日上,在来疆观光调研的国内游客数量大幅增长的同时,入境和出境游客人数也在迅猛增长,新疆的国际旅游市场开始飞速发展。涉外导游作为联接国际旅游市场的桥梁,直接影响着新疆国际旅游的服务质量。旅游人才资源问题也越来越成为被关注的焦点。

所谓涉外导游(guide - interpreter)是指“从事国际入境旅游服务和中国人出境旅游服务的导游人员,通常包括接待国外旅华团队或散客的中方‘全程陪同导游’和‘地方陪同导游’、中国人出境旅游团队由中方派出的‘领队’以及旅游景区(点)从事涉外旅游讲解工作的‘景区(点)讲解员’”。根据不同的语种,涉外导游又可以分为英语导游、日语导游、俄语导游、法语导游等其他语种导游。根据新疆近年旅游业的发展及未来趋势,欧美诸国、中亚五国及日本等国家仍为主要客源国。据此新疆涉外旅游对英语、俄语、日语导游的需求仍居首位。然而,在新疆地区,相较于英语、俄语语种,日语语种的学习者较少、就业面较窄、教育培训力量比较薄弱,日语专业被定位为尚待发展的小语种产业。由本地高校培养的日语专业人才数量不多,高素质的日语人才更是屈指可数,这已无法满足飞速发展的旅游市场对日语涉外导游的需求。为数不多的日语使用者却成为了本地涉外导游队伍的中坚力量,承担着日本游客入境游和新疆游客赴日出境游的主要接待任务。

如何为当地旅游机构输送合格的日语涉外导游是新疆各高校的旅游专业、日语专业所面临的共同课题。但目前有关新疆日语涉外导游方面的资料少之又少,缺乏对其基本状况的调查,此项数据的短缺直接影响涉外导游培养机构对市场的准确认识及对培养模式及课程的定位。因此,开展对日语涉外导游状况的调查和对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对于新疆蒸蒸日上的旅游业来说是当务之急。

一.新疆国际旅游市场及日语涉外导游相关调查报告

(一)旅游业对新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据中国新疆网2013年1月23日统计,2012年新疆接待入境旅游者149.8万人次,创汇5.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3.06%和18.35%;接待国内旅游者4710.84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41.75亿元,同比增长了23%和32%;旅游总人数突破4860.6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576亿元,同比增长了23%和30%。高速发展的新疆旅游业为国民经济做出的贡献再创历史最高水平。2012年新疆旅游总收入约占新疆GDP的5.6%,相当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7%,直接创业人员25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100万。

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于2011年5月25日新疆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提出:“新疆旅游业呈现出大发展的良好态势,正在成为新疆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已完全具备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条件”。新疆旅游业“十二五”蓝图为:2015年接待国内游客8000万人次,入境游客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50亿元,力争达到1000亿元,初步建成我国西部的旅游胜地;到2020年,把新疆建成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二)新疆旅游机构对日语专业人才需求扩大,要求提高

笔者采取抽样问卷调查的方式,面向疆内20家大中型国际旅行社、四星级以上涉外酒店以及重点旅游景区(点),对近5年来日语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和素质要求的情况展开调查。

上表显示,新疆各大旅游机构招入的日语专业人才数量逐年递增,持有全国导游资格证的日语人才比率也逐步上升。分析可知,新疆地区对日语专业人才,尤其是日语涉外导游的需求正在扩大。同时,根据语言能力、业务能力、知识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提出23项考察标准,对行业所需的日语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进行调查。统计发现,要求最高的前三项分别是外语听说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新疆本土旅游知识;而被认为不太重要的则是学历学位和工作经验。相较于2008年以前,行业对所需的日语专业人才的各项要求都有提高,行业期待的是具备较强实际应用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三)新疆地区日语专业人才数量少,专业对口就业率不高

新疆地区的高职高专院校承担着培养日语专业人才的主要任务。由于本地区需要使用日语的岗位多分布于旅游、酒店、外贸行业,因此高校日语教育往往与旅游、商务专业相结合。现对近3年来新疆日语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基本状况进行调查,总结为下表。

由表可见,新疆高校日语专业毕业生数量少,导游资格证的通过率虽有提高,但整体水平仍然偏低。就业人员当中仅有近半属于专业对口就业,并且在导游行业中,存在转业率高,流动性大的现象。

二.新疆日语专业用人需求与人才素质的矛盾点

(一)新疆日语涉外导游需求尚未满足

将上文中表1和表2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后发现,新疆地区的日语专业毕业生人数低于各大旅游机构招入的日语专业人才数量,日语专业毕业生当中通过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的人数与行业所要求的持证人数也有很大差距。新疆本地培养的日语专业人才数量尚无法满足旅游行业用人需求,新疆日语涉外导游缺口较大。

(二)高职院校日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用人单位对所需人才的日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注重日语听说能力,以求达到导游接待服务过程中与外宾语言沟通无障碍。但由于学校的日语专业教育往往侧重于文字语法知识,而缺乏实际外语交流环境,因此日语专业学生的听说能力普遍低于读写能力。

(三)日语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需要加强

调查表明,在新疆各大旅游机构对日语涉外导游提出的要求中,对新疆本土旅游知识的要求位于前位,而对工作经验的要求位于后位。这说明用人单位可以给缺乏工作经验的日语专业人才提供机会,使之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得到培养锻炼。但这样的日语人才又必须具备丰富知识储量,这既包括取得导游资格证所需的知识水平,还包括能够为旅游接待服务的时事敏锐度,甚至包括除日语以外的其他外语能力。丰富的学识和广阔的视野是对一名日语人才综合素质的衡量标准,也是成为一名优秀日语涉外导游的必要条件。

(四)学校教育难以培养人际沟通能力

比起学历,更注重人际沟通能力,这既是新疆用人单位对日语涉外导游的要求,也是当今企业对社会人才工作能力的普遍要求。学校教育侧重于专业知识的培养灌输,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因此接受学校单方面教育的日语人才难以同时拥有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和人际沟通能力。

三.新疆高职院校对日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培养一批有社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教学应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新疆地区高职院校培养的日语专业人才应以旅游及其相关行业为就业方向,从而为新疆旅游机构输送高素质的日语涉外导游,为地方经济输入新鲜优质的血液。

针对日语涉外导游用人需求与人才素质之间的矛盾点,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应有所调整。对于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必须和导游这一职业要求相吻合,学生所学的知识应适应岗位的要求。这就要大力加强学生的技能操作,提高学生的就业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适应岗位群的需求,做到学以致用。

(一)将取得导游资格证书纳入高职日语专业考核合格的必要条件

完成高等职业教育的考核标准之一是必须取得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能力证书。针对新疆地区日语涉外导游尚未满足的现状,可将本地高职日语毕业所须的职业能力资格证书定为全国导游资格证。开设现场模拟导游课程,鼓励学生参加导游培训班,督促学生取得导游资格证书。通过提高日语专业的导游资格过考率,充实新疆的日语涉外导游队伍。

(二)增设校内实训室,提高学生的日语听说能力

学生的外语听说能力离不开实践、再实践的过程,只有场所的不断丰富,才能为其提供有利的条件。目前,新疆高职院校日语专业正在使用的校内实训室主要分两类:一是数字化语音实训室,主要培养学生基础的日语发音和听力水平;二是翻译实训室,通过提供同声传译资料和景点描述,培养学生的日语口译能力和笔译能力。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日语听说能力,需要提供更接近真实生活的外语交流环境。建议增设两类校内实训室:一是模拟涉外导游实训室,通过提供三维立体景点视频,学生在仿真情境下使用日语演练导游接待、景点讲解等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导游能力;二是跨文化沟通体验室,通过提供客源国视频、服饰、餐饮器皿等设施,帮助学生体验异国文化与礼仪,学生在仿真演练过程中学习跨文化交流技巧,并了解客源国礼仪和价值观。

(三)调整公共课程体系,增加实用型课程

现有公共课程科目少,单门课程课时量大。某些课程内容对培养日语涉外导游人才而言无需深入研究,而过多的课时造成了授课内容重复、学生听课质量下降的问题,同时也浪费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针对上述问题,可以增加有关历史、文学鉴赏、美学等课程,将单门课程过多的课时量平均分配给多门公共课,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量。同时起到启发学生自主钻研新知识的作用。

(四)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高质量日语涉外导游

加强与新疆旅游机构、旅行社、酒店的交流和联系,建立良好的互利合作关系。鼓励教师下企业,深入一线,切身感受国内外旅游市场的风云变幻,树立质量意识和危机意识,不断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对旅游企业优秀的涉外导游人才可以采取正式引进、短期聘用或临时兼职等多种形式充实师资队伍。

与各大旅游相关行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把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通过义务导游、临时讲解员、随团见习导游等形式,增强实际工作能力。也可以考虑进行分层教学,对部分经济条件许可的学生,通过组团到疆外或国外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实地考察,增强学生对旅行社外联、领队业务的了解,增加与社会接触的机会,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五)不忽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心理修养

职业道德不仅是反映社会道德的需要,而且是反映职业、行业以及产业特殊利益的要求。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强调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养,而忽视职业道德教育。当今社会中存在着导游人员服务意识淡薄,个别导游人员有侮辱祖国的言行等问题,这是个人道德品质的不良表现,同时也反映出职业道德教育的不足。无论何种教育形式,传授知识都要与育人同步而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提高运用道德标准判断事非的能力。

我国的旅游专家对导游工作者提出身心健康的条件,导游工作中接触的人多而杂,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这要求导游工作者应该有健康的心理来抵制不良诱惑,同时学会心理调适排解压力。成功的学校教育应在传授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学生建立健康积极的心态,帮助学生早日成为适应岗位需要的优秀涉外导游。

参考文献:

[1]2011年新疆入境旅游者抽样调查综合分析报告[A ]. 新疆年鉴[M ]. 新疆: 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新疆年鉴社,2012.

[2]新疆教育厅. 新疆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Z]. 2011.

[3]丹尼逊·纳什. 宗晓莲译. 旅游人类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4]卫青,王慧,于娜.广西涉外导游人才需求现状分析及培养对策[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0. 2

[5]陈乾康,袁静. 论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 J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第32卷第5期,2005.9.

[6]曹华.浅谈高等职业教育对导游人才的培养[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4.

[7]魏小安.旅游热点问题实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8]陈德广.从旅游研究博士论文看旅游学学科发展[J]. 旅游学刊,2004,(6).

篇4

关键词:校企合作;目标定位;教学改革;能力培养;协同发展;保障机制

0.引言

软件与服务外包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先导产业,从2012年起,全球产业已经进入了智慧服务业的全新发展阶段,产业的驱动力将从传统的IT技术转变成为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服务的方式也会从传统向B2B平台化、社会化、智能化转变。全球产业形势的变化也带给中国软件与服务产业大规模的发展机会,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市场也由此需要大批量人才,预计2015年我国软件从业人员将超过600万。

然而,当全球化的软件与服务产业大规模发展时,影响软件行业发展重要因素的软件人才培养仍然滞后于产业的发展。近十年来,虽然我国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高校不断积极地进行教学改革,努力培养企业需要的软件人才,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跟不上产业技术的快速更新与发展,大学生仍然面临就业困难的窘境。问题表现住两个方面:一方面人才的知识、能力与企业需求仍有很大的缝隙,知识能力与价值创造的不匹配;另一方面,人才质量与社会需求在结构上仍然矛盾突出,高层次、复合型、领军型人才缺乏,具体岗位需求如精通专业技术、熟悉1~2门外语和商务技能的项目经理,软件工程师、系统设计师、市场分析师等软件专门人才。

1.面向企业,定位应用型卓越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

校企合作联合培养软件人才是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之间的矛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优势互补、三方共赢的必然选择。企业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践环境和技术支持,学校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高效能地实现学校办学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地方区域经济快速增长服务。

哈尔滨师范大学软件学院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与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为指导思想,提出与企业人才标准相对应的“应用型卓越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就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具有较高专业适应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了解产业发展,快速融入产业文化,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软件及服务外包应用性创新人才的需求标准。因此,高校培养人才必须与企业合作,按照企业的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加强与企业合作,扩大合作范围,不断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努力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口’的应用型卓越软件工程师人才。

根据应用型卓越软件工程师的人才培养目标,校企联合共同探索并创建了“3+1”人才培养模式,即“2年基础理论教育,1年专业知识教育(半年专业基础课程教育+半年校企联合专业方向课程教育),1年校企联合实践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即“2+1+1”=“3+1”人才培养模式。

2.校企合作,实践应用型卓越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法

软件学院成立4年来,已经与国内20多家知名企业深入合作,根据企业人才标准,进行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专业结构,重建课程体系,加强实践育人环节,重视实验室、企业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并出台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等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强化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取得了实质性效果。

2.1建立校企合作机构,完善管理协调机制

校企合作,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需要引进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及工程师全程参与人才培养。首先,学院组建有企业人员参与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共同考评人才质量。其次,还要成立校企合作管理协调机构,即校企合作办公室。校企合作涉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主体培养,企业参与授课,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校内外专业实习实训,特别是学生在大四阶段需要全年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顶岗实习,这些活动需要专门的办公机构协调管理。另外,学校与企业深层次合作更需要有章法、有秩序、有组织的管理机构来协调,推动校企各项活动高效有序进行。

2.2构建“厚基础,重应用”课程体系。与企业技术无缝对接

学院以软件行业“主流工作岗位目标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软件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制订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改革专业课程体系。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教学计划要跟踪企业流行技术随时调整,课程设置体系执行“3+1”模式,即前2年开设理论课,打好专业基础理论,使学生深入理解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理论问题与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第3年开设校内企业实训课;第4年全程进入企业工程实践。学生进入企业实践,边学习,边实践,同时将企业项目与学校课程进行学分置换,以学校教师、企业经理组成“双导师制”完成学生毕业设计,并在企业完成论文答辩。

随着行业新形势的变化及市场需求,2013年初,学院与北京中软件国际合作,重新修订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分4大模块:①专业与公共理论必修课;②方向选修课:分为软件技术1(偏重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移动互联、物联网技术、软件技术2(偏重软件开发、系统架构);③学校公选课: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艺术类文化素质教育课程;④实践性教学环节: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综合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实训(企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

新的课程体系真正能够使学生适应企业文化,掌握企业主流技术与最新的流行技术,以最快的速度与企业接轨,同时,重视加强数学教育,加强第二、第三外语的教学。软件必须培养国际化人才,才能走出国门,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培养的软件人才外语水平低,导致工程化水平还相对较低。国内的服务外包企业大多都是对日外包、对欧美外包、其次对韩外包等。因此,学院增开了日语、加强英语、法语,加强了第二、第三外语教学的投入与质量管理。

2.3开创“四实”实践模式,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

实践教学是校企合作的主体部分,具体实施办法是以计划课程实验一校内模拟实训_实践基地实习一企业顶岗实践为主线的“四实”模式。“四实”是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新模式。通过“四实”,强化实验课程教学效果,模拟企业真实项目,并由校内教师指导进行校内项目实训,加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将学生从初步训练动手能力,提高到对项目开发过程所需要的系统理解能力与标准化执行能力。

软件学院在第1学年末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认知实习2周,使学生对软件行业有个初步的认识与理解;第3学期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实习4周,深化校内专业知识的理解,由企业经理组织学生模拟企业项目开发,提高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第4学年学生全程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践,训练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大四学年,所有毕业生在10个月的企业实习实践中,全程采取“双导师”制,将学生毕业设计全部放在企业实习实践中完成,毕业设计题目均结合企业实际开发项目确定,由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经过开题、中期检查、论文定稿等严格过程方能参加答辩。毕业生毕业论文答辩会分别在北京、哈尔滨等多家企业内进行,院系领导、专业导师及企业项目指导经理共同参与答辩并担任评委,极大提高了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质量。

2.4引进企业招聘,开拓学生就业渠道

从第一届即将毕业的2009级学生看,学生质量明显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方面学生在专业知识的理解及应用方面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并能及时掌握市场最新技术,提高了就业实力;另一方面,凸显出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优势与必要性,也为进一步推进新一轮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实践依据。2013年有10多家企业来校招聘,通过学校与企业友好的合作关系,畅通了学生的就业渠道,为企业输送了合格人才,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学生大四全年的企业实践收获颇丰,有一大批学生直接与实习企业签约,其中最高年薪达15万。目前统计软件学院2009级的学生就业率达95%以上,基本上全部进入企业工作。

3.校企互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

3.1定期开展企业夏令营活动

学校利用暑期10天的时间安排大一学生与企业开展训练营活动。一是通过企业的户内活动,由项目经理组织学生做短期项目,进行职业拓展训练。通过项目分组、团队合作、组长组织执行的过程,训练每个学生设计与总结能力,锻炼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进而让学生体验企业人的素养、用人标准、职业测评的相关要求;二是通过户外活动,参观园区、拓展训练运动,锻炼学生身心健康,开阔视野,展望软件行业的无限魅力与前景,激励学生热爱专业学习与奋发进取的斗志。

3.2举办模拟招聘比赛或招聘会

我们通过举办模拟招聘比赛或招聘会,为学生就业搭建真实平台。一是通过模拟招聘比赛活动,使学生懂得招聘的技巧,进一步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使学生能够早些了解企业、认知社会、适应社会职场的需要,为企业招聘锻炼能力。2010年11月份学院举办“天赐吾佳”模拟招聘比赛活动起到了很好的影响效果,其中“十佳选手”之一被学校遴选为辅导员。

将合作企业集中到学校进行现场招聘,一方面招聘大三年级进入企业实习的实习生;另一方面招聘大四学生直接入职,免去学生自行寻找公司,大量地投简历的辛劳奔波之苦。

3.3举办实习生与毕业生返校讲座

每年通过举办毕业生实习经验报告会,指导在校学生对企业的认知、社会的认知及如何进入职场非常必要。今年学校邀请2009级即大四的优秀实习生,将他们从企业实习归来的亲身体验与经历、企业招聘过程现身说法,学生们受益匪浅。

2009级优秀实习生代表陈雄在大二时期就进入杭州淘宝公司实习,开阔了视野,丰厚了知识能量,磨炼了思想品质,技术应用能力更加成熟,在大四下半年又进入上海大众点评实习,现已与该公司签约工作,年薪15万。他是软件学院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典范,为全院学生树立了榜样,曾两次回校为学生们讲座,畅谈切身感受,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与喜爱,反响强烈,影响着同届及下届学生积极进入企业实习的信心与勇气,激发了学生们的青春热情,为今后更好地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起到了引领作用。

3.4实习返校召开总结经验交流会

每年成功召开一次专业实结会是软件学院实践教学工作总结的特色形式。通过召开实结会,优秀实习学生发表自己的切身体会,分享给参与实习的下一届的学生,为以后学生的学习提供借鉴。特别是企业代表的参与,更加增添了总结会的色彩,也是一大亮点,企业经理以企业人的视角为参加过实习的学生在学习方法、如何做企业人等方面进行指导。

2009级学生从沈阳东软集团实习结束返校的第二周,学院组织召开实结大会,邀请了学校规划处与教务处的领导参加了会议并在学校网站进行了报道,产生了良好的影响。2010级学生第一学期到北京海辉集团实习2周,回校后学院组织学生召开了专业实结会,对实习的收获与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总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012年3月12日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共同举办专业实结会,规模空前,意义重大,特别邀请了学校教务处处长参加了总结会,给予了高度评价与重视,并在教学改革一系列问题上给予深入地指导,也由此为软件学院教学改革的示范作用带来了深远影响。

4.长效合作,促进校企协同发展

坚持“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原则,通过项目引导,大力推进校企协同创新,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校企合作一定要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不仅要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还要建筑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开发平台,真正将学校建设发展从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科研基地,升级到生产建设的人才服务基地。

4.1申办高校实训中心

利用学校资源优势建立实训中心或实习基地,将企业资源引入实训中心进行教学,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一是将学生的实习实训活动纳入实训中心进行;二是共同开发企业真实项目,一方面降低企业成本,另一方面学生不出校门就能锻炼实践能力;三是学院与企业定制培养。通过实训中心面向企业有针对性地分类进行人才培训,人才储备,供企业选拔,即为企业解决人才需求问题,也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促进校企深度协作,共同发展。

4.1.1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

建立联合实验室是校企深入合作的重要形式。根据不同企业的人才需求,将企业技术通过选修课植入教学计划内,及时掌握企业最新流行技术。通过联合实验室对学生进行企业环境、企业流程、职能岗位仿真式训练。一是把企业的最新技术、企业课程及真实的项目引进学校,企业派技术工程师定期来学校授课、进行项目指导;二是学校提供人力资源,即教师与学生,企业提供实验室硬件设备,企业定期派工程技术人员与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开发企业的商业性项目或企业的实际项目,进行实战演练。现已与北京普科国际签订合作协议,在学院建立IOS实验室,为企业培养定向人才。

4.1.2企业实习移动校内进行

学院教学计划企业实习时间为:第1学期2刷、第3学期4周、第4学年10周。每一次实习均由学校教师带领,去北京、无锡、大连、沈阳、哈尔滨软件公司实习,每一届学生100多人,既涉及学生的实习费、食宿费、交通费等各种费用,又涉及学生的安全管理。另外,企业容纳学生的数量有限,条件也异常艰苦。如果高校依托学校的优越地理位置与丰富的教学资源建立高校实习实训中心,与企业实行资源互补,将企业的经理工程师请到学校来讲课,将企业的项目引进学生实训中心来做,既方便学生,又便于管理,同时节省了人力物力,弥补了实习经费不足的问题。

4.1.3组建项目开发人才梯队

校企合作由教师、企业经理、企业工程师、技能型学生组织开发团队,并实行公司化运营,企业化管理模式进行操作;由“双师型”教师带队,企业项目经理来校指导,按学生年级分层次进行人才评估、人才选拔,合理搭配人员进行分组,通过学院培训班进行专业化训练,分层次组建成师生项目开发团队,并将人才评估与人才选拔方式制度化,逐年级进行,建立起长期训练有素的“人才梯队”。通过企业化人才培养,团队能够独立完成企业项目开发任务,达到培养企业初级人才、中级人才,为企业高端人才而储备积蓄,是普通本科高校软件人才培养达到的最佳效果。

4.2规范管理校企人力资源

4.2.1建立软件人才档案库

建立软件人才档案库,开展人才业务、人才租赁业务。学院成立评估小组,对学校的学生按专业、按年级进行人才资源等级评估,实行等级制管理。再根据对各企业对人才的需要状况进行了解,对学校人才实行人才;按企业、学校人才对等标准及原则进行“人才租赁”。

人才租赁的方式有:①建立人才档案库,从学生大一开始逐年跟踪能力变化进行建立,到大三下学期撰写好个人简历,存入档案库,以备委托企业招聘用。②通过合作、联络、回访合作企业,收集招聘信息,建立企业招聘信息库。③租赁对接:学校(方)与企业(委托方)签订委托协议书,被用人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4.2.2建立企业合作档案库

建立企业合作档案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企业经理来校授课备案制度,二是建立企业讲座与招聘制度。与企业对接,洽谈合作事宜、企业需求、学校人才状况、企业宣讲内容审核、宣讲人资格审核、填写申请表、安排讲座时间、反馈后续事宜、企业招聘。将合作过的企业收入档案库管理,企业资源得到了很好的积累与保留,防止校企合作“游击式”现象发生。经常互访,加强联络,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的建立奠定基础。既建立合作关系又增进友谊,为学生就业铺路,为企业人才做定向储备,达到互利互惠,双向共赢。

4.3扩大与知名企业的合作

目前,校企合作仍然存在盲目性与短期性各家公司承接到项目就来学校招聘人员,招到人员就合作,招不到就不再联系了。校企合作表现出“游击”式,不能够保持长期合作。

追求学生全面就业不是目的,追求学生高质量就业才是高校努力的更高目标。为此,学院需要与更多知名企业合作,扩大与华为、百度、阿里巴巴等企业合作范围,以提供给学生更好的就业空间与平台,也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畅通渠道。

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机制,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是软件学院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才培养层次的进一步升级,更是未来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

5.保障机制

5.1充分利用学院科研平台

智能教育与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游戏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机器视觉智能四处游动程研发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字媒体省教育重点专业,是软件学院的科研平台。学院将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利用好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将企业项目、学院申报的综合教改项目、广大教师申报国家及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都纳入到科研平台进行,充分利用好学院的科研平台资源进行科学研究、项目开发,以达到全面提高学院人才培养实力与质量。

5.2建设“双师型”卓越师资队伍

具有一支优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应用型卓越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随着软件工程专业、物联网专业招生数量的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学院现有大批科研能力强、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队伍,但培养应用型软件卓越软件工程师人才,需要对学院研究型的师资结构进行调整,重新优化组合。我们将学院一些研究型中青年专业教师送到企业实训,直接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学习企业技术,回校担任企业技术课程。

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这批人员是教师队伍的骨干与中坚力量。每年学院根据专业课程设置将派出多名教师到企业参与项目研发,进行实训和培养,为此,学院要积极动员鼓励中青年教师主动到企业去学习技术,参加企业工程实践,并且需要一、两年内轮回企业进行技术更新。

篇5

关键词: 高职行业英语 微课教学 实证研究

高职行业英语是介于普通用途英语或公共基础英语(EGP/GE) (先修课程)和专业英语或专门用途英语(ESP)(后续课程) 之间的“行业泛化英语”,强调英语与专业及职业相结合,具有鲜明的行业导向性、相关性和实用性。目前,在基于职场化需求的高职行业英语教学中,由于行业英语的专业性、工作任务的典型性,很多英语语言技能需依赖语言环境或典型工作情境才能实现教学与工作的无缝对接。翻转课堂的微课程由于通过简短视频重构学习过程,汇集图、文、声像等媒体的呈现形式,使学习在时空、地域、知识碎化上具有较大的自由度,正好弥补高职行业英语教学上存在语言环境缺失、工作任务流程陌生、实践手段单一等弊端。

一、行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背景基础知识模糊

行业英语开设的时间一般放置在学生学习一定系统的专业课和大学英语课程之后,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行业英语的时候,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然而通过多次的教学实践,发现多达80%的学生,对已经学过的有些专业知识几乎是零印象,或者当时学的时候就没有完全弄清楚,通过调查、访谈,发现主要原因在于专业课的教师多半采取传统的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概念、术语的讲解、练习,忽视行业要求最重要的实践环节――真实工作环境下的操作体验,有些学生对于某些设备、操作流程,只在教师的讲课中听过,在书本的例子中见过。因此,专业知识是一知半解的,专业背景是模糊的。

(二)行业英语的语言特点

行业英语中的长词、生僻词、专有词汇比较多,这些词大多读音都比较复杂,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的90% 的学生,原本读就薄弱,读行业英语的词汇、短语时,更是“望词兴叹”,不仅读不准,更记不牢。一些行业英语的句子结构带有典型的“制式语言”风格,如商务英文合同,很多规定和套词,都是沿袭下来的中世纪的古英语,有很多的拉丁语、法语词汇,这无形增加了学生学习行业英语的难度。

(三)教师本身的问题

高职院校中教授行业英语的教师,几乎都是英语专业毕业的,虽然语言上过关,但是对于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业务操作流程并不是很精通,尤其是机电英语、计算机英语、护理英语等这些专业比较“专”的学科,英语教师到相关行业接受职业培训的机会比较少,因此,在教学上并不能很好地将职业与英语衔接起来。

二、微课程教学模式在高职行业英语教学中的实证研究

(一)实验步骤及研究内容

(二)实验效果

1.微课程所形成的语境对行业英语的正成效影响。

语境让学习的一切有了生命力。语境中有场景、有情感、有情节等,可以丰富对新学词汇的认识、对工作流程的熟知。遇到一个人一时想不出是谁,但是可以回忆出在什么样的情景中曾经遇到过,这就是情境再记忆中的作用。人的记忆有视觉、听觉、味觉和动觉等,语境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不同感官,强化记忆效果。普通班的许多学生谈到记忆单词就是手捧专业词汇表,从前到后,不分青红皂白地朗读背诵。这个当然也需要,但是不能总是这样单调进行,事实证明,这样丝毫不过脑子的盲目背诵,不过三天,所学单词就全忘记。通过实验班的课前微课自主学习形式研究,80%的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场景记忆深刻,对场景下的任务工作流程熟知,并在真实的情境下,所学习的词汇、短语、句型熟记程度达到70%以上,而且遗忘的速度比较慢,当语境再出现时,记忆的恢复程度比较快。

2.大量反复,易于建库。

微课教学模式在课前、课上有目的、按计划、按任务流程,反复运用,加深在特殊情境下的词汇、短语、对话、单据等内容的大量反复记忆、练习。课前自主学习阶段初学、初记,提前把词汇搞定可以为阅读扫除障碍,铺平后续道路。课上研究阶段,反复练习、应用。重复是词汇记忆的基本方法,不是人人都能过目不忘。只有及时记忆,才能不断积累。实践阶段大量反复运用,是学习语言的目的,也是学习语言的手段。在“用”中学习是智性英语坚持的一个理念。只有运用,才能有成就感,只有运用,才能灵活掌握,只有运用才实现语言的自身价值。在哪里运用?怎么运用?在微课精心设计的场景中运用,在写作实践中运用,在口语练习中运用,尤其是大量反复应用,可以增加词汇、短语、句型的复现率,也可以实现检查场景中词汇的附带学习,最终建库,就是建设自己的词汇库,即基础英语库和行业英语库。实践证明,通过微课教学实践的这一年,实验班学生的词汇量、行业专业词汇比普通班的学生要多出5个百分点,基本做到学以致用。

3.语音语调准确度明显提升。

实施过程:

① 微视频教学(5分钟~10分钟) 主要给出一个语言情境的短片、或场景对话,让学生观看。

② 提出学习任务、布置任务内容:各组找出对话中不懂的词汇、短语、句型。

③ 各组重新观看微课程内容、练习发音、朗读。

④ 游戏:检查单词的背诵、朗读。

⑤ 根据微视频教学内容,角色扮演,句型对话练习,并展示结果。

⑥ 课下作业,完成微视频对话的配音练习,QQ上传音频、视频资料。

⑦ 教师进行成绩评定,资料存档。

实施效果:

经过一年的微课视频教学,学生的英语口语无论是从语音、语调,还是从口语交际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实验教学研究阶段,通过微课学习行业英语的学生明显地在英语表达方面“收放自如”,无论是发音、还是语调、语流,都显得技高一筹,而且通过课堂的反复操练,这些学生开口说英语的勇气、与小组活动成员的沟通能力、在模拟表演实训中的控场能力明显增强。

三、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存在的不足

1.学生学习能力、初始水平不同,运用微课程视频教学效果不一。

由于参加实验的学生是有差异的个体,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各不相同,那么使用同一个微课程教学软件的效果不尽相同,导致最终的学习效果也不同。

2.个别学生没有按照要求,很好地完成实施进程。

个别学生不能很好地融入小组活动中,对任何布置的口语任务不感兴趣,学习没有积极性。经调查访谈,个别学生的英语仅达到26个字母会读,小学英语单词认识,任何句子听不懂,英语基础知识相当薄弱,这样的学生在实验班级里与其他学生有很大的学习差距,因此,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学习资源利用率低。

由于学校的网络设置不公开,再加上学生的智能手机配置不一样,很多学生只能在课上进行很好的微课程视频教学,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但是课下,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习的状态基本是游移的、不集中的,那么就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思维和学习习惯,并且建立对知识的整体感知,不利于学习者系统的知识梳理,导致学习成效较低。

(二)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努力做到微课程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能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并通过定期的学习效果调研,及时调整学习的内容与方向。

2.做到对学生学习的有力监管与监控,对惰性比较大的、对任何学习都不感兴趣的学生,采取淘汰制。

3.做好与计算机专业教师、行业专业教师,结对共同设计微课程的教学方案,发挥计算机教师课程制作熟练的优势,不仅在微课程的制作水平、呈现效果上水平上升,更主要的是节省英语专业教师的大部分时间,用来更好地进行课程设计或教学内容的选取,大大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顾小清.终身学习视野下的微型移动学习资源建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4]吴靖.微课程的建设需求与实现方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1).

[5]朱琦,李兆君.大学英语课程微型学习的内容选择和活动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2(8):77-79.

[6]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7]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篇6

关键词:国家开放大学支持联盟;发展战略;组织变革;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C7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1—057-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办好开放大学”。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部署,国务院《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2010]48号),确定了10大类50项重点改革任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承担了其中“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的试点项目。

在中央电大和全国电大系统基础上组建国家开放大学,将是这个世界最大的巨型大学系统一次深刻的组织变革。这一变革不仅发生在系统内部,同样也将影响到“利益相关者”,重建其外部支持体系。教育部通过的《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的“体制机制”部分指出:“国家开放大学建设必须依托各种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不断提升办学能力和水平。在教育部的协调支持下,成立相关联盟。”国家开放大学支持联盟(以下简称“国开支持联盟”)体系中设计了大学支持联盟、行业支持联盟、企业支持联盟和城市支持联盟,分别在系统外部的不同维度,促进和支持国家开放大学的建设和发展。这一崭新的外部支持体系的设计,是广播电视大学三十多年建设和发展传统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也是对我国高校发展联盟战略的借鉴和发展。

一、组织联盟概念与模式

《辞海》将“联盟”界定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为共同行动而订立盟约所结成的集团,亦指个人或集体、阶级的联合”。现代意义上的“联盟”概念早已超出了国家政治的层面,开始向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领域拓展,经常被用来描述组织之间较为长期和稳定的合作关系。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或特定事业和职能部门,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

大学采取联盟战略的目标是通过智慧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共担来破解大学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疑难问题,以达到大学适应、服务和引领社会发展的功能。

根据成员特性,组织联盟的主要模式分为异质型和同质型。异质型联盟的各成员承担的职能任务各不相同,构成互补关系,如由同一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构成的企业联盟。同质型联盟则由多个具有相似功能的主体构成,他们共同完成同一任务目标。如以北京大学等13所院校组成的“北约”、清华大学等7所院校组成的“华约”均为相近层次高校,为自主招生选拔而组建的联盟。

二、历史背景下的国开支持联盟

从某种意义上讲,广播电视大学本身就是合作办学的产物。支持联盟的建设,是对电大发展历史上以外部合作促进自身发展传统的继承、发扬和提升。

(一)高校合作——国开支持联盟的大学基底

电大建校伊始就借助全国高校师资力量开展教育教学。先后从10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聘请了1300多位专家教授担任主讲教师和教材主编,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特别是开展开放教育的1999—2010年,中央电大先后与清华大学等24所高校展开合作,累计培养毕业生130多万人。办学层次从专科延伸到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办学类别从学历教育扩展到非学历教育,合作层面从聘请高校教师担任主讲和主编的个体层面,提升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颁发毕业证书、高校授予学位的学校层面。合作模式从单向的高校向电大输入师资、课程和专业资源,扩展到电大利用系统优势和资源向高校输出远程教育支持服务。如全国高校网络教育设立的学习中心,有相当一部分设在电大。依托电大系统建立的奥鹏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全国的1400多家学习中心,为全国40所高校的50万名远程教育学员提供学习支持服务。

近年来,中央电大又加大了与国际知名高校的合作力度,例如:与美国马里兰学院大学(UMUC)在合作研究、教学交流、学分互认、联合授予学位等方面展开战略合作;与加拿大汤姆逊大学合作的先前学习评价(PLAR)项目,将学习者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高等教育学分,成为一种鼓励在职人员重新回归高等教育的有效措施;与英国开放大学(OU)合作开展中英网络教育从业人员培训;与法国国家远程教育中心(CNED)开展汉语教学、法语教学、课程和资源交流共享、合作研究和教学交流等多方面战略合作。

通过高校合作,电大引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师队伍素质和教学服务能力,也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

(二)行业办学——国开支持联盟的行业基底

多年来,中央电大已经与16个行业(部委)开展了合作,发挥行业在师资培训、科研协作、生源组织及资源建设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例如:与中国人民银行自1983年起共同开发、建设、整合大批优质教学资源,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相结合,探索合作办学、培养符合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联合开展相关专业试点,颁发电大毕业证书和协会岗位技能证书;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合作开展了“以职业人教育为核心的职业导向式技能人才培养教学改革”项目,在20多个专业设计了“双证”课程和技能实训课程。把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的要求整合到课程中,实现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无缝衔接。

通过与行业的合作,电大能够更直接和充分地了解行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教学体系中引入他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实践基地、师资、实际案例和课程体系等各种资源,从而提高人才培养与行业职业对人才需求的契合度,提升电大学生的职场竞争力。

(三)校企合作——国开支持联盟的企业基底

广播电视大学校企合作有中央电大和地方电大两个层面。地方电大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以企业为服务对象,与企业合作办学,共同培养培训企业员工。例如:建校初期,全国电大在各大企业行业曾经建立了数以千计的分校、工作站和教学点,直接把高等教育送到车间、厂矿,极大地方便了学习者。

在中央电大层面则是引入企业作为教育服务提供者,在技术、资源、服务等诸方面开展合作,借企业之长补电大之短,共同为学习者提供服务。如中央电大与用友软件从1992年起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课程改革、能力认证和拓宽就业渠道等三个方面开展合作,大大缩短了教育与工作实践的差距。与TCL合资成立电大在线远程教育技术有限公司,依托中央电大的远程教育经验、教学资源、办学系统和教学管理网络,以及TCL集团成功的市场运作经验,开发教学资源和学习平台,为高校网络教育提供支持服务。2002年由中央电大和电大在线共同组建“奥鹏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还承担了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港和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项目等多项国家重大项目和课题。与思科和中国电信等信息产业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推进云计算、网络平台建设和企业培训,促进现代科技,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企业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既扩大了电大的教学服务效率和对象,又提升了电大的办学能力。

(四)系统办学——国开支持联盟的城市基底

从历史的角度看,尽管中央电大并没有与地方政府间的直接的、显性的战略合作。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全国电大系统的各个地方电大是中央电大与地方政府特殊的共建模式:地方电大是当地政府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机构,人事、财政及行政管理权均在当地政府;中央电大则进行业务指导和管理,提供教材、教学资源、考试、证书等教学资源。扎根当地开展远程教育的地方电大,是两者合作的媒介和产物。

三、高校联盟战略背景下的国开支持联盟

建立战略联盟,开展与其他高校、企业和地方政府等外部组织合作,充分整合利用社会资源,是高校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国开支持联盟的提出,既是对电大合作办学传统的继承和提升,也是对我国高等学校发展的外部合作的联盟战略的创新。

(一)高校联盟、校企合作与国开支持联盟

对于广播电视大学和普通高校远程教育的外部合作,邹范林的研究对电大与普通高校的远程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机制进行了分析。对于国开支持联盟,盛连喜认为,开放大学联盟是以开放大学为主导,以战略合作为纽带,与其他联盟伙伴组建起来的教育共同体。孙福万等人结合国内外高校联盟(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行业之间)的具体实践,系统阐述了国开支持联盟的内涵、目的、性质和意义。上述研究着眼于高校发展战略和联盟理论,借鉴其他高校的大学联盟和校企合作模式,对国开支持联盟中的大学、行业和企业等三个支持联盟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然而,与其他高校联盟相比,国开支持联盟还有着自己独特的形态。

1 从联盟合作领域来看,普通高校联盟主要是就招生、科研、教学和学分互认等开展合作,而大学支持联盟主要就办学项目的开展、教学资源建设展开合作;普通高校校企合作主要领域是产学研合作、科研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而企业支持联盟的目标是通过继续教育促进企业学习型组织建设,引进企业资源和技术优势促进教育资源建设。

2 从联盟成员构成来看,高校间联盟是同质型,参与者基本上都是高等学校,作用地位均等,而普通高校校企合作大多是异质型互补关系。国开支持联盟则是同质与异质的混合,国家开放大学与城市(行业、企业)之间是异质的,而城市(行业、企业)间是同质的。

3 从联盟成员间关系结构来看,高校联盟一般是“一对一”或者“多对多”的,校企合作则是“一对一”模式,与同一高校合作的企业间并没有相互关系,并未共同构成联盟集体。而国开支持联盟则是一种从“一对一”演变为“多对多”的混合结构。

(二)校地合作与国开支持联盟

对于国开城市支持联盟,其他学者的研究大多是以高校联盟为主要的参照系,实际上笔者认为,更需要比照高校和地方政府开展的“校地合作”的实践经验,对国开城市支持联盟的运作模式进行预设计。

1 我国高校一城市联盟的经验。一般来说,大学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等三大职能。高校与区域社会建立良性的互动发展关系,也是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重要实现方式和途径。我国“高校一城市”联盟主要是以“高校服务地方”、“校地合作”的形式开展。两者往往根据自身发展需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科研、政策咨询等方面展开合作。如北京大学在20世纪90年代就成立了校长许智宏担任主任的国内合作委员会,积极推动政府政策研究和咨询、人才培养以及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工作,先后与近20个省、市、自治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山东大学把服务山东作为全方位开放式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制定了《服务山东行动方案》并由省政府印发,提出以项目(课题)为纽带,发挥学科与人才优势,建立学校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互利双赢平台。截至2010年,有1万多名专家、教授和研究生承担了4956项科技攻关课题,为山东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的学术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

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高校的专业人才、技术和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高校的发展需要地方政府的资金、土地和政策支持,需要在安全、生活等方面创造良好的环境。高质量的合作将实现高校和地方的共赢。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最活跃的是部属或省属院校与所在地政府的合作。一些部属院校与异地政府合作,使自己的优势辐射到更多地区。但由于这些高校大多在当地没有常设机构,导致往往是仅就一些专题项目开展阶段性合作,项目数量相对偏少,难以建立长期全方位合作。

2 校地合作对城市支持联盟的启示。高校与地方政府建立联盟的成败关键,一是双方的认识理解和目标期待是否一致,这是两个独立的组织主体展开合作的基本前提;二是合作双方提供的资源能否满足对方需求,能否发挥各自优势,这是合作能够正常开展的根本动力;三是是否有一个能切实推进合作进程的机制,包括合作模式、实施机构、具体措施,以及具体项目的推动,这是合作能否持续取得实效的现实保障。

国家开放大学与地方政府间的战略合作,在合作领域有迫切的相互需要,城市支持联盟有着很好的先天基础。首先,联盟成员各方有着共同的目标——建设学习型社会。国家开放大学的使命是“促进学习型社会形成”,联盟城市有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目标。其次,联盟各方能够互相提供所需要的资源。学习型城市建设迫切需要国家开放大学拥有的终身学习资源、远程教育专家队伍、现代信息技术能力,以及长期以来积累的终身教育经验。同时,国家开放大学教育项目的实施,需要在一些中心城市先行试点以积累经验,科研、教学、资源建设也需要各城市的优质资源的支持。联盟合作专注于远程教育、社区教育等国家开放大学的优势领域,核心关注点在于学习型城市建设,双方的资源优势和需求有着较好的契合度。最后,国家开放大学在联盟各城市均设有分支结构(分部、学院),这些分支机构一方面是当地政府举办的高等远程教育机构,大多数还承担着当地社区教育等全民学习服务职能。同时在业务上接受国家开放大学的领导,长期以来和国家开放大学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有着共同的理念和文化。这些分支机构是国家开放大学和城市合作的支撑点,能够形成长期的深度合作,是国开城市支持联盟能够良好运转的现实保障。

四、国开支持联盟发展展望

(一)开放——国家开放大学的核心理念之一

“开放”被《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列为五项核心理念之首,强调教育观念的开放、办学方式的开放、学习对象的开放、培养模式的开放、管理方式的开放和教育资源的开放。开放的理念不仅渗透于国家开放大学提供的教育服务中,同样也渗透于自身组织结构之中。国开支持联盟的设立,是向行业、企业、大学、城市等重点领域开放的探索,不仅开放输出,还要开放输入。

1 开放输出,即国家开放大学教育服务对象与模式的扩展。开放资源,将优质的学习资源库、网络精品课程等教学资源,面向更多学习者和办学机构开放;开放办学,打破原有封闭的电大系统,由只能在电大系统内部办学扩大到行业企业办学;开放服务,推广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经验,为更多高校和其他教育机构、行业企业提供教育支持服务,直接为城市终身教育体系服务。

2 开放输入,即国家开放大学广泛吸收社会优质资源。联盟成员向国家开放大学输入学习资源、课程、职业认证、设施资源(如网络及信息技术)、渠道资源(如行业办学系统),以及教育质量评价。

(二)支持联盟的发展趋势

国务院《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指出“推进高校与地方、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探索中央高校与地方高校合作发展机制,建设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平台,构建高校产学研联盟长效机制”。

大学支持联盟进一步把合作推升到新的、制度化的层次。合作内容将从专业、课程建设。进一步发展到开展教改教研合作,实现高校优质资源输出的适应性转换;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汇聚高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借助高校科研平台提高开放大学科研水平。合作模式不仅局限于国家开放与高校的直接合作,还可以通过系统内的成员间接与高校合作。合作对象从国内高校进一步推进与国外高校教育机构的合作,引进国外优质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资源,合作设立教育教学项目。

行业支持联盟将根据行业人才需求共同设计从业人员终身教育体系;以远程教育技术手段为基础,与国家职业技能体系相对应,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对接,强化岗位技能技术培训;依据职业教育的层级理念,形成囊括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岗位培训的完整的终身教育体系。在行业内大量设置实训基地,方便学员就近技能训练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设立行业学院,推进行业办学与合作进程。

企业支持联盟将进一步提升国家开放大学整合社会资源能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提高满足全社会学习者多样化、个别化学习需求的能力,提高教育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城市支持联盟将促进联盟成员的学习型城市建设。城市的优质终身教育资源、一些中心城市以政府力量推动而集成本区域优势形成的优质教育资源,可以引入国家开放大学的系统。

进一步,可以推进四个支持联盟之间合作,构成相互交流、共享共赢的平台。既能够支持国家开放大学的发展,又可以促进成员各自的事业发展。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