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专业综合实训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9 14:02: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跨专业综合实训个人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跨专业综合实训个人总结

篇1

【关键词】经济学类;综合实验平台;任务驱动模式;框架构建;VBSE

一、国内外跨专业实验平台发展历史

(一)国外的发展历史

经济学类跨专业实验平台作为新兴的教育模式,不论发展时间还是实行规模较传统教育仍略显稚嫩。这个“年轻”的教育学概念最早出现在由维斯泰瑞.W和斯洛普P.B所著的《虚拟公司:走向自主、基于能力的学习环境》一书中。1998年,当欧美学者定义了“虚拟公司是一种学习环境”时,“Virtualenvironment(虚拟环境)”这一概念首次被正式提出,开启了虚拟仿真跨专业经济学科平台构建的先河。进入新世纪,欧美国家对于跨专业虚拟实验平台构建的探索和研究不仅没有放慢,反而加快了脚步,2003年,经过知名学者比特R.M、斯洛普P.B以及杰森.D.对荷兰开放大学的VBL(虚拟商业学习)课程进行总结与归类,得出了“虚拟商业学习是专业工作场所学习的综合化方法”的结论,从此使跨专业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正式被列入高校的课程之中,开启了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全新时代,开辟了经济学类跨专业实验平台的新纪元。它将跨专业实验平台的运用由校园直接对接到企业,进一步稳固了跨专业实验平台在高等教育尤其是实践型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时至今日,欧美高等教育系统已然发展出了完备的经济学类跨专业综合实验平台课程,包括哈佛大学、荷兰大学、剑桥大学在内的一系列世界一流名校仍在继续进行着这类或类似的课程平台的设计研究。

(二)国内的跟进探索

相对于国外的跨专业综合实验平台建设,国内相关概念无论是提出还是实践探索都出现的较晚,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高校都处在虚拟仿真以及综合实验平台建设的空白时期,这样的真空期一直持续到2011年,用友新道科技公司首先在国内提出了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的相关概念,并陆续与北京、内蒙古、天津、浙江等多地不同层次知名院校展开合作,不仅开创了校企合作的先河,更是将经济学类跨专业实验平台打造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国家品牌”。而随着电脑技术以及配套软件的日新月异,加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相关企业开始对经济类综合实验平台展开研究与探索,寻求更为科学、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方式以及寻求与各类高校之间的合作。如今,国内的跨专业综合实验平台已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仅有不同类别的跨专业平台,即便是同一类别也有不同模式可供选择。

(三)日趋成熟的体系

从最早的VE(虚拟环境),到后来的VBL(虚拟商业学习),再到最后的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无论是国外亦或是国内,对于经济学类跨专业综合实验平台的探索和发展,已到了全新的高度和水平,经济学类跨专业综合实验平台也逐渐形成了日趋成熟和固定的体系,代表性的系统模式便是以书本教学为主、平台教育为辅,相关配套软件直连系统,在同一角色下进行教育的专项综合实验平台,但同时也不难看出的是,随着跨专业理论和VBSE的迅速发展,这一新兴教学方法也遇到了瓶颈,如何推陈出新,打破固有思维,创立更为先进的跨专业平台,实现由一角向多角的转换成为了新的挑战。针对这一问题与难题,笔者设计了如下的跨专业综合实验平台,仅供参考。

二、经济学类跨专业实验课的研究目的

(一)理论与实践结合

通过毕业前的综合实验课程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对经济活动相关知识的熟悉、理解和掌握,这不单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同时,在校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综合决策能力、综合执行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等各个方面也都得到了有效锻练,这使得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可以更有效地感悟复杂金融市场环境下投资人的投资行为,并学会智慧投资、科学决策和培养创新思考能力。通过在综合实验中不断地训练和锻造学生自身的全局意识和经济学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让学生从课堂上学到的丰富理论知识能在将来工作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实验与实训挂钩

在大四实习阶段,经济类学生很多都会选择走出校园进入金融领域行业进行实习。但在实习中,他们往往很难快速进入工作进行顶岗实习,在实习阶段难以积累到工作经验,而经济学类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的设计与平台的建立,使得学生在通过以往的实验课程学习后,在进入到实习岗位中时,不至于太过茫然,因为金融市场环境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在之前的学习课程中都有涉及,所以学生应付起来不至于吃力,同时也可以使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更好地提升与锻炼自己,以更好的精神面貌和积极态度进入到紧张、复杂的工作中去,同时学生可以对比发现以往实验课程中面临的情况与真实金融市场情况的不同之处,相互借鉴,两相比较,在对比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让自身在实验与实训中能得到充足锻炼,养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经济学类跨专业综合实验平台建设的主体结构

(一)平台开发架构

将学生培养成集多元化、综合型、实践型于一体兼具团队合作能力、社会竞争意识和理论驾驭实践才能的人才是中国当前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要想真正实现这一点,“以点带面”必不可少,而作为这个突破口的一“点”,一定要能够串联课堂知识并关联经济学类专业其他相关理论知识。金融市场变幻莫测,数据与资讯瞬息万变,不仅各类市场动荡较大,某些特殊的经济金融事件还具有单向性和单显性,经济金融相关专业投资决策更需要决策者具备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故本实验平台以经济学类相关金融证券投资为中心,围绕投资这一核心教学目标,将经济学类各个不同子专业的相关知识与金融投资这一核心主题相联接,最终形成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和非金融类机构投资者在投资中的决策与投资操作。

(二)平台课程内容构建

本实验平台课程的设计与构建,计划采用以细概全、聚沙成塔的策略,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验平台优先寻找个人投资者这个突破口,不求庞大而求全面,率先将金融投资中个人投资者这个模块建立起来后,再进一步依据相关数据不断扩充和升级。围绕投资者,在金融投资过程中,首先进行市场投资对象的风险与收益测度,再对每个投资人自身的风险收益偏好进行估计测算,制定投资政策;再进一步选择相适应的投资对象或投资方式。根据各种金融投资分析技术分析的结果,对不同类别的金融产品进行组合投资,再进行金融虚拟仿真交易操作,构建个人的金融资产组合。在对每个学生资产组合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分析其组合绩效,并加以调整。众所周知,国内现存的绝大多数经济学类跨专业综合实验平台都存在着数据太过单一化、简单化,又与真实的金融市场不相符的通病。而真正意义上想要实现让在校学生了解和认识真实的金融市场,必须将数据尽可能真实化、复杂化。该系统和平台上将全部引入金融市场的真实数据和相关动态数据,故综合实验实训的结果必定会与在真实金融市场中实际操作的结果相同,这也将是对现存的绝大多数国内同类实验平台的改革与创新。

(三)配套设施建设

想要构建优秀的经济学类跨专业综合实验平台,与之相匹配并互相服务的软件与系统是整个框架构建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而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便成了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学校方面需要与软件开发商合作,进行经济学类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专用软件的开发,先行形成个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与操作系统的建设。通过以任务驱动为课程软件编程的逻辑来达到学实结合的效果,而所谓任务驱动模式,便是通过学习任务的细化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熟悉经济学中的规律与相关知识。在这样的任务驱动模式下,不仅能够极大地方便老师们任务,更能让学生们对这样的一节课更加感兴趣,同样的,在这样一种运行机制下的模拟仿真市场更能够贴近真实商业环境下的投资市场,真正的在高等教育中实现学实结合。

(四)平台特色及优势

1.课程设置的创新性。在绝大多数国内院校中,经济学类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仍处于萌芽阶段,还未像欧美国家那样正式走上高教舞台。在课程设置上,本课程具有创新性的特点。特别是在课程内容上,平台以个人投资人作为贯穿整个课程的思路是创新的,也是可行的。在课程软件的开发思路中,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更使得整个课程可以将经济学类各专业的相关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并可根据专业特点不同,在有些知识点上有所侧重,方便经济学类在校学生的研修。2.课程的开放性。在经济学类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经济学类跨专业综合实验课是每个学生的必选课,因此在设置上充分考虑到了课程的开放性。建设完成后的课程资源将全部上网,所有选修或对此课程感兴趣的同学和老师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综合实验入口也计划采用实名注册后可自由进入的模式,不仅经济类、非经济类在校学生甚至非在校学生都可通过专门的通道学习本课程,充分实现资源的开放与共享。3.课程开发上的校企合作性。经济学类跨专业综合实验平台采用了校企联合设计与开放的模式,校方课程组主要负责课程内容的设计,合作企业则主要承担综合实验教学软件的开发,课程教学软件的知识产权共享。这一模式仍处于探索中,项目建设单纯依靠任何一方都无法单独完成,因此,强调与企业的配合与合作,才能顺利完成计划任务。

参考文献:

[1]卞艳艳,刘洋,雷娜.高职院校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基于VBSE虚拟商业社会实训平台.江苏:交通职业教育[J],2015(3),p51-54.

篇2

关键词:虚拟商业社会环境;综合实训;职业能力;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1-04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于2015年7月份引入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V2.0ps1,平台中的仿真组织有8家核心制造企业、4家供应商、4家客户,(其中1家客户为连锁经营企业,1家客户为进出口企业)、1家物流公司、1家会计师事务所、1家服务公司,另加工商局、税务局、银行等公共服务机构。该实训平台可同时容纳170名学生进行岗位实训。其中核心制造业设有企管部、采购部、仓储部、生产计划部、营销部、人力资源部和财务部等部门,包含企业实际运营所需的所有管理部门。“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针对大三学生在第五学期开设,一共为64课时,其中8课时用于团队组建,24课时用于手工业务处理,16课时用于信息化业务处理,12课时用于自主经营业务处理,4课时用于实训总结。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对策,以便提高教学效果。

一、目前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角色转变较慢

该实训要实现从校园走入企业,要求学生进行角色的转换,由学生身份转变为员工身份,在虚拟的市场环境、商务环境、政务环境和公关服务环境中,体验所应聘岗位在社会供应链中的位置,完成所负责的工作任务。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所表现出的角色转变太慢,甚至出现需要花费总实训课程的一半时间才能找到 “职业角色”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首先是工作中遇到问题不会自己去思考和解决,而是习惯性地问老师,有时甚至还没弄清楚出现了什么问题;其次是做事没有规划,不能积极主动地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最后是对公司的规章制度视而不见,表现为不按时值日,工作时间玩游戏等。

2.所学课程知识运用能力较差

该实训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综合运用,涉及的课程既包括“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经济法基础”以及“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课程,也包括“应用文写作”和“计算机文化基础”等综合素质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很多理论知识都还记得,但是却不会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例如,学生对取得什么样的发票可以抵扣进项税额能够一一背出;但是当工作中真正取得相应的发票时却忘记了去抵扣。再比如,学生学习会计电算化时,都按照操作步骤操作过“记账”功能,但当实际工作中查询科目明细账没有发生额时,却不知道其中原因。种种现象无一不在说明当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不会运用到实践中去,甚至对理论知识只是死记硬背,没有做到真正地知其所以然。

3.表达和沟通能力较差

该实训具有高度仿真的企业真实工作场景,不管担任实训中的哪一岗位,都需要与相关内部部门或外部机构进行业务沟通,这就需要一定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远远是不够的,例如,常常让老师帮忙去给其他学生进行沟通和解释;有的甚至连需要老师沟通什么问题都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

二、课程的教学对策探讨

经过8期的学生实训课程的指导, 结合职业院校的发展思路和方向,针对该课程存在的以上情况,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探讨。

1.加强实训室文化建设

实训室是各大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它对学生的素质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实训室的文化建设大体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建立仿真的职业环境;制度文化建设主要是结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企业的规章制度,例如,工作纪律、工作卫生以及企业的奖罚机制等,并将这些企业规章制度悬挂于企业内部相应位置;精神文化建设是一种隐性文化,如何将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的精神真正融入到每个员工的内心深处,这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这就需要实训老师将企业的文化融入到员工会议、团队游戏等日常工作中,让企业文化慢慢深入每一个员工的心里。通过实训室文化的建设,最终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员工的角色,让他们明白自己是来上班的,而不是来上课的。

2.完善学生的考核机制

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学生反映,很后悔当时没好好学习,现在晚上都睡不着,一想到因为自己一个人没有干好、干完工作,导致整个公司都不能按时完成工作,就着急。这让笔者感触很深,禁不住要问:当初学基础课程打基础的时候,学生为什么没有这种压力?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以往教学中,不存在对团队的考核,甚至老师对每个学生的考核也不能面面俱到,自己学不好和其他人没有关系。如何改变学生的这种状态?这就要求日常课程教学中,必须完善学生的考核机制,组建团队或者小组,形成团队间的对抗,实现团队考核和个人考核相结合,并且要做到实处。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会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

3.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所有课程

时至今日,我们的教育似乎只在努力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学生个个满腹经纶,走入职场,却缺少了对职业人必备的专业以外的基本能力的培养。什么才是专业能力以外的基本能力?我们称为职业核心能力,它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需要长时间地去培养才能养成。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更应该把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内容的重要部分,将职业核心能力融入课程的整体设计当中。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来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使我们的课程融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为一体,培养出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具有一定创业意识和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4.进一步推进项目化课程改革

所谓项目化课程,是指以企业或职业活动中典型的工作任务(项目)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职业教育的项目化课程,以就业为导向,打破传统的理论学习方式,学生实现从学习到实际工作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真正实现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

参考文献:

[1]卢德湖,赵 巧.VBSE企业综合运营全景演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篇3

鉴于在ERP一体化影响下的课程内容特征,我们采用“学教并重”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一、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职业教育“实训”“应用”为特征的教育模式,本课程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企业多种经济业务处理模拟上,让学生熟悉不同类型财务软件处理会计业务的全过程以理解电算化操作的工作流程,增强学生会计电算化核算岗位实战能力。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都是初中毕业,知识接受能力、电脑的应用基础较差,学习会计信息系统操作与应用有一定困难。

三、教学环节设计

为了让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学习,教学设计的主要思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情境创设

ERP环境下电算化系统会计核算处理,比起单模块环境下有更严格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在每个情境下再设计若干个工作任务。如设计11个单项实训和2~3个综合实训,确立商品流通企业、制造企业、通信企业三个行业作为会计电算化项目,每个项目下包括会计核算全过程。

2.信息资源提供

进行系统和软件功能操作方法介绍时,教师可用多媒体和投影仪为辅助,用5分钟演示讲解操作步骤方法,10分钟引领学生一起操作,之后,10~20分钟学生操作练习。教学演示中要重点结合会计处理程序讲清操作流程,同时讲清各模块包含的逆返操作功能。

3.自主学习任务设计

以一个制造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为例进行实训,要求学生电算化软件操作账务处理。子任务如下:数据资料准备、账套初始化任务、录入记账凭证、凭证查询、期间损益结转、生产成本结转、销售成本结转、本年利润结转、生成后的凭证必须完成凭证审核与记账、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自定义表的编制、打印报表、工资管理、员工数据录入、工资数据录入,工资系统日常使用初始化、业务处理、期末处理、数据查询统计、固定资产管理、固定资产原始数据分析录入、固定资产调拨、计提折旧、清查等处理,往来账初始化、往来系统使用、往来户档案管理、往来账查询与打印等。

4.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实训前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组成一个财务部,组员分别担任企业的会计主管、会计员、出纳员。老师根据实训资料布置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由各小组自主完成。在实训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合作、主导学习,老师进行指导。

课前准备好相关材料,如凭证等。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分组讨论项目,每组4个人,学生讨论分别担任出纳人员、账务处理员、会计主管、单位负责人。实施项目任务发放学习任务书,小组成员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进行工作,教师根据学生的实施情况,提示学生操作顺序。

5.学习效果评价

在每个阶段的任务完成后,教师都应及时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的表现及作业质量进行自我评估。各组介绍自己的工作心得及存在的问题,相互点评。老师对整个项目活动的总结,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检测、评估,评测内容包括:凭证是否正确,凭证整理装订是否整齐、完整。最后强化练习设计,将上述流程应用于其他行业企业,由学生自主重复操作。

课堂教学在会计电算化实训内完成,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师的演示根据子任务分步骤来开展,对重点步骤重点讲解,强调易错易漏步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中职会计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在机房内利用广播软件进行直观的演示和讲解,让学生掌握操作要领。

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也就是完成实际工作的过程。一个个子任务,除了学习软件的操作技能之外,还涉及会计的专业知识及跨专业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教师定期对各个子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查。由于任务环环相扣,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达到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何金伟.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职业性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7).

[2]梁平.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设计.财会月刊,2010(10).

[3]何克抗.教育技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篇4

关键词:ERP沙盘模拟实训 财务会计教学 财务会计人才培养

0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加快发展,社会上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不仅要求学历,还具有相应的工作经验、另外还要求会计算机和英语等能力,除此之外,对会计人员的其他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要求会计人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总的来说,不仅要求财务会计人员具备一定的会计操作层面的能力,还对财务会计人员职业技能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当前最新的企业财务运作来看,财务会计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能力:

第一,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因为现代企业财务运作不只是一个人可以单独完成的,它需要靠财务管理团队及公司的各个部门单位之间密切协作,在涉及外联事务时还需要和外面机构进行密切合作。

第二,优秀的风险管理能力,企业的发展,会遇到不同的竞争者,市场环境时刻在发生着变化,这就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要把企业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并为企业的发展筹集所需要的资金,保证企业日常开支的现金流充足。基于这样的现实需求,需要对当前会计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改革,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本文以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在财务会计专业的运用为分析对象,总结了ERP沙盘模拟实验课程开设的基本问题。

1 ERP沙盘模拟实验课程特点分析

从实际教学过程来看,ERP沙盘模拟实验课程更加接近真实的企业运作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很形象,它将企业运作的几个模块紧密联系在模拟情景之中,通过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分析,形成一套个性化的流程。从学生认识整体的企业架构组织,到学生分析产品市场、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组织车间加工生产,再到学生制定营销计划、执行财务预算等环节,都是严格按照真实的企业环境来进行的,这种模式让学生充分认识了企业所占有的资源是有限的,激发学生合理创新思想,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ERP系统中蕴涵的管理思想。

在具体模拟操作时,将会计专业的学生大致分成6 个学习实践组,一般情况下,每个小组控制在5-7个人为宜,一个单独的小组就是一个模拟企业的代表。在模拟实践环节,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按照企业组织架构担任不同的职位,CEO(执行总裁)、CFO(首席财务官)、采购总监、销售总监、生产总监等。其中模拟的企业的基本情况如下:企业持续经营在10年以上,并且有着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市场形象,但是现在企业遇到的问题是生产设备更新滞后,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产品整体竞争力不强,市场占有率较低。模拟实践要求每组成员持续完成6至8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活动。模拟企业的竞争对手和自身实力旗鼓相当。小组成员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保证公司的经营发展资金不出现大规模短缺、如何重新制定公司的发展战略,如何充分调动并合理配置资源降低成本等。

该实验课程涉及整体战略、产品研发、设备投资改造、生产能力规划与排程、物料需求计划、资金需求规划、市场与销售、财务经济指标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团队沟通与建设等多个方面。要求学生在模拟经营的几年中,在客户、市场、资源及利润等方面进行一番真正的较量,最终获胜取决于企业各个方面发展的综合平衡。并且每一年经营结束后,指导教师都会进行综述与分析,同时讲解在经营业务中可以运用的财务分析方法和管理工具。

2 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在财务会计专业运用的必要性

目前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主要强调的是学习其专业知识,而会计作为一门管理类学科,学生缺乏整体管理理念,动手能力较差,另外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对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认识也不是非常清晰,因此,需要通过ERP沙盘模拟实训教学可以弥补这些会计理论教学的不足,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涉及跨专业理论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在模拟实训中,从采购、生产、销售、记账的环节,涉及到了采购业务、生产业务、销售业务以及如何做现金预算,做财务报表等,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企业整体的运营情况,了解很多跨专业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

2.2 使学生具有战略意识,提升其预算能力。ERP沙盘模拟实验的设计思路充分体现了企业发展必然遵循的历史与逻辑的关系,战略正确与否决定着企业是否能发展壮大。如何制定企业的战略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管理团队必须在谋求当期利益的基础上做出为将来发展负责的决策,所以在实验课程开始时应多花时间使学生形成战略和预算意识。

2.3 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锻炼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通过每个小组在ERP沙盘模拟中完成各自的任务,小组成员既需要相互配合协作完成特定的任务,又需要和竞争对手展开激烈的竞争,在竞争过程中增进小组成员之间的感情交流,培养集体荣誉感。成员之间在合作过程中,要密切配合,有效沟通,共同面对困难,这些合理科学的任务安排,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ERP沙盘实训课程在财务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3.1 建立ERP沙盘俱乐部。由于ERP沙盘模拟实训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它不同于传统的实训课程,因此可以不用拘泥为课程教学这样的传统教学方法,可以鼓励学生刚入校时,参加学校的ERP沙盘俱乐部,让学生自己参与管理,招收俱乐部会员,自己组织模拟比赛,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由于不再拘泥于课程教学,人数不受限制,专业不受限制,可以把各个专业的学生融合在一起模拟学习,互通有无,相比较古板的课堂教学,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3.2 合理设置会计课程体系。本文认为应在传统的会计课程体系中注入新的血液,加入会计岗位课程和ERP 沙盘课程的设置。在第一学期可以设置基础会计和初级ERP 沙盘课程在实践中按基本会计岗位设置,着重进行出纳岗位和核算、审核与记账等会计岗位的介绍与实践,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掌握出纳岗位、会计岗位的基本知识、职责与工作范围;在第二、三学期设置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和中级ERP沙盘,进一步介绍各种核算会计岗位、稽核岗位、总账岗位、报表编制岗位等的岗位职责与业务流程,并进行综合实践练习;在第四学期开设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和高级ERP沙盘课程后,让学生根据模拟企业的ERP 沙盘实践产生的财务报表进行报表分析和财务管理的分析与决策。

3.3 教师参加ERP沙盘的培训。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开设有ERP沙盘模拟实训教学,授课老师一般实训经验欠缺,只是知道基本的ERP沙盘操作还不够,因此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ERP沙盘课程的深入了解和学习,只要站在更高的高度,才能对ERP沙盘有更深的了解,在进行课程讲授方面才能给学生更高的指导。目前用友公司和金蝶公司等财务公司都开展了ERP沙盘课程的培训与竞赛,让教师参与这些公司的培训与学习,可以提高ERP沙盘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为ERP沙盘会计实践教学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阴丽美.ERP沙盘模拟与会计实践教学改革[J].会计之友,2009

(7).

篇5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 模拟公司综合实践 中职教育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185-02

1 任务驱动法与模拟公司综合实践课程在人才培养上目标一致

1.1 基本概念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模拟公司综合实践课程是以企业经营运作过程为逻辑主线,综合公司成立、筹资、行政人事客户管理、市场营销、业务交易、账务处理、年终总结等企业经营活动,以系列的典型工作任务为教学活动内容,采取模拟公司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模拟公司经营中各岗位角色,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及职业素养,解决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商务运营能力(包括企业间的业务处理能力、企业内部运营管理能力以及企业与相关机构的业务往来能力)的课程。

1.2 两者在人才培养上目标一致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以配让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要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

在以“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新的职教理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从能力所涉及的内容范围上,职业能力可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部分。

1.2.1 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在特定方法引导下有目的、合理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问题并评价成果的能力。它是职业范围内的能力,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专业能力是劳动者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

1.2.2 方法能力

方法能力是个人对在家庭、职业和公共生活中的发展机遇、要求和限制做出解释、思考和评判并开发自己的智力、设计发展道路的能力和愿望。方法能力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的技能与知识、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

1.2.3 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是经历和构建社会关系、感受和理解他人的奉献和冲突,并负责地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和愿望。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任务驱动法教师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学习领域中推行任务驱动法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形成职业能力,确保毕业生按市场岗位要求零距离就业。从模拟公司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思路来看,学生则在仿真的公司情境中,通过反复练习、反复思考,逐步形成自然的、符合现实公司活动要求的职业行为能力,即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性方面得到发展。由此可见,任务驱动法和模拟公司综合实践课程在人才培养上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让学生顺利适应职业人的角色。

2 任务驱动法在模拟公司综合实践课程教学的具体应用

本文以任务驱动法的具体流程“教学目标―― 任务设置―― 分析任务―― 完成任务―― 评价总结”为标准,探索任务驱动法在模拟公司综合实践课程中的应用。本文根据模拟公司综合实践课程中教学模块的难易程度,由低到高、有层次地设计了三项任务,通过对不同难易程度任务的设置,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

2.1 任务驱动模式一

提出任务―― 讲解演示―― 模仿练习―― 评价总结。

(1)设定目标:了解税务登记的意义,掌握税务登记表的填写。

(2)任务设置:填写模拟公司的税务登记表,为税务登记做准备。

(3)分析任务:税务登记表需要填写哪些项目?填写时有什么特殊要求?

(4)完成任务:教师利用课前准备好的一虚拟公司资料,完成税务登记表的填写,通过电脑投影是学生直观的看到教师具体操作,并在操作过程中提醒一些填写要求和注意事项。讲解后学生模仿操作,在教师的引导下让他们尝试自己填制。

(5)评价总结:税务登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项比较陌生的业务活动,操作难度大,因此先教师示范、再学生模仿操作会比较适合。在操作完成后,学生提出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再进行讨论,将加深学生对业务的熟悉程度。

2.2 任务驱动模式二

提出任务―― 分析讨论―― 学生操作与比较―― 评价总结。

(1)设定目标:让学生了解电话礼仪,掌握接听电话的技巧,学会待人处事的原则。

(2)任务设置:在接听电话的时候遇到以下情境应如何应对:①听不清对方的话语;②遇到自己不知道的事;③接到客户的投诉电话。两两模拟以上的三种情境的电话对话。

(3)分析任务:每间公司接到任务后,开始分析讨论:若听不清楚时,进行反问会不会失礼?应该如何反问才比较妥当?遇到不知道的事情常常会很恐慌应如何处理,应继续听下去还是打断对方的讲话?遇到投诉电话怎样如何说话才能让客户的情绪不被激化?

(4)完成任务:经过分析讨论后,每两个学生针对一种任务情境模拟电话对话。而其他同学和老师则观察对话的内容并做好评价记录。

(5)评价总结:通过学生实操和组间对比,通过学生自评和其他同学的他评发现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和考虑不周的地方,让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最后通过老师的专业点评,总结出电话礼仪和接听电话的技巧等知识,加深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

2.3 任务驱动模式三

提出任务―― 自主完成―― 师生讨论―― 成果评价、反馈小结。

(1)设定目标:让学生掌握推销技巧,学会推销礼仪、商品知识,掌握顾客心理,提高表达能力。

(2)任务设置:在“五一劳动节”的背景下,针对本公司的产品,撰写促销方案、推销脚本,并进行人员推销演绎。

(3)分析任务:根据商品特点、目标顾客、特定背景,通过已有的市场营销知识、网上资料收集、生活的经验等,自主独立地分析促销有哪些方式、哪些推销技巧可以在这次任务中使用、如何分配每一位员工任务,如何塑造推销演绎的人员形象等。

(4)完成任务:在同学们完成任务后,让他们提出在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互动,然后每间公司介绍本公司的促销方案和进行人员推销演绎。

(5)评价总结:既对团队合作的情况、也对个人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针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发掘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贡献,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成就感,这样有利于激发学习热情,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持久而强大动力。而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在模拟公司综合实践课程中使用任务驱动法应注意的问题:①仿真环境的创建。模拟公司综合实践课程是通过提供仿真的企业经营环境,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通过运营企业,了解企业的组织机构,熟悉企业运营的流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形成不同部门岗位的业务处理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就业和创业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仿真的环境建设是本门课程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和硬件基础。而良好的教学环境将有利于渲染企业员工文化氛围、塑造企业职业形象素质、支持各岗位的模拟实训、支持跨专业的综合实训和成为校内创业企业孵化的基地。在实际操作中对教学环境进行功能规划和购置模拟公司配套设施设备显得非常必要。②任务设计要具有差异性。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知识的接受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不同专业学生之间专业能力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在设计任务是要充分考虑学生所学的专业、现有的知识、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重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适合的任务,这样才能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教师需要将知识点融入到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中,根据任务的实际情况分成难、中、易三种级别,对于较难的任务,教师要进行演示,并给出操作步骤,这样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而对于较易的任务,要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自学掌握所学知识,这样从分体验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经过努力完成任务,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所以在设计任务时就要考虑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个问题。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多设计师生互动环节,处处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语

任务驱动法把课程所规划的知识划分成许多模块,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有趣具体的任务中,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在模拟公司综合实践课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法,有利于学生掌握课程知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阴丽萍.浅谈“任务驱动法”[J].新课程学习(中),2012(1):47.

[2] 罗春娜.模拟公司教学法在文秘专业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8(6):34-35.

[3] 吴婷.浅谈“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D].有效教学论文集,花都区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校,2012:244-247.

[4] 涂佩珠.运用任务驱动法进行IF函数教学[D].有效教学论文集,花都区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校,2012:238-243.

篇6

1.构建了“融合交叉、多元整合”的实践和理论教学体系

课题组构建的“融合交叉、多元整合”实践教学体系中专业核心教学和训练涵盖了一般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技术课程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和综合实践课程模块,满足从新学徒—普通技工—熟练技工—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生涯成长规律。一般专业模块将机电技术领域中必备的技术理论和基础技能有机整合实现综合化;专业技术课程将机电技术领域中某种技术知识和技术应用方法有机整合;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将典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和项目化,突出熟练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综合实践课程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形成了“以校为主、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课程开发的方法

借鉴国内外课程开发的模式,通过实践研究明确了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员在课程开发各阶段的作用,形成了“以校为主、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具体方法:

(1)市场调研,定位人才的需求。课题组首先进行集体研讨,确定调研对象、调研内容(如设备情况、技术力量、企业发展、人才构成等)并制定调研表;其次深入企业分别对企业的人事负责人、企业老总、技术骨干、毕业生等开展各种调研活动,形成专业调研报告。

(2)任务分析,明确职业能力。工作任务分析是针对专业技术应用工作领域岗位群中若干个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实施的分析,参照职业资格鉴定部门等有关部门颁发的职业上岗资格和技术等级标准,剖析从事这些岗位(群)所具备的各项职业能力的过程。

(3)课程分析,确定培养方案。课程分析是将工作领域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转换成学习领域中课程设置的关键技术,教师学习课程专家先进的课程理念结合职业能力分析表。

(4)教学分析,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根据工作任务分析和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评价、教材编写及实验实训设备要求做出了一些指导和建议,教师可通过下企业实践、与企业专业合作、企业产品开发等手段,形成典型的工作任务及其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

3.创新了“校内校外、整合互动”机电类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

(1)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功能。校内实训基地主要通过证书嵌入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或项目教学实现职业资格考证、课程设计、技能竞赛、优才培养活动、创新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机电专业基础技能、专项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则以工学结合的方式,完成认识实习、社会实践、定岗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以机电大类专业为整体,布局校内实践教学基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涉及的跨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将专业公共性、课程匹配性、专业特色性、技术应用性等有机结合、系统布局,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

(3)学校在新校区规划建设中,借鉴新加坡“教学工厂”的理念,并按照机电类专业产业群或技术应用大类实施布局,最大限度地实现相近、相似、相关专业资源的共享。

(4)以校企合作共建为突破,实现基地的开放互动。课题组在总结学校多年校企合作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初步达成了“整合——互动”式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共识。

(5)以条块结合为管理理念,完善实践教学制度建设。“条块结合”是指教务处和专业系部共同管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以块为主”是指教务处的管理职责是共享协调、监督指导、质量控制等,系部则要对实践教学基地的仪器、设备、场地、使用、资产、学员、教师以及维护维修等实施全面管理。

4.归纳了“行动导向、学生主体”机电类实践课程实施的策略

(1)行动导向实践教学常用典型方法的归纳。行动导向教学强调“思维”和“行动”的统一,它分为实验导向性教学、问题导向性教学和项目导向性教学三个层面。课题组在实践的基础上归纳出了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四阶段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思维导图法;引导文教学法;项目教学法。

篇7

一、目前中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面临的困境

1.对专业认识不明确,缺乏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

电子商务是“电子”和“商务”的高度复合。因此,无论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技术类人才还是商务类人才,学生都必须熟悉电子商务运作原则,掌握一定的现代商务理论与实务知识、经济管理知识,具备电子商务项目运作与管理的组织能力。目前中职学校这类商务类课程主要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各科之间存在壁垒,交流、渗透不够,学生很难把商务活动的主要环节与企业的实际运作结合起来。因此,学生对各门课程的认识不能做到融会贯通。大部分学生对此类课程的普遍评价是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校学了两年课程,对“电子商务”还是一头雾水。

2.实践教学环节与实际的商业环境脱节,学生动手能力不强

电子商务是一门综合性的商务学科,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尽管近几年很多中职学校都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做出了相应的改革,但是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仍然收效甚微。目前,中职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采取两种方式:

一是使用模拟教学软件。通过模拟软件的操作,使学生了解电子商务的各个环节以及操作流程。但是这些软件大部分脱离于实际的商业环境,与电子商务的实际环境差距较大。而商务行为本身又是复杂多变的,这些模拟软件将所有的商业行为都固化,预设好了程序,学生只需要点击“下一步”即可完成操作,无法了解企业动作的全部流程。这样的实训与书本教育并没有本质区别。

二是校外实习,主要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场所。但我国的电子商务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国内真正实现网上业务处理的企业很少,能够容纳的学生数量有限。而一些真正实现网上业务处理的企业,出于保密和安全的需要,学生也很少能接触到实习单位的业务,只能做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前台工作,实训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在中职电商专业开设沙盘模拟课程的必要性

针对目前中职电商专业教学面临的困境,笔者认为,将沙盘模拟课程引入中职电商课程体系,能有效地解决这两个问题。

1.沙盘模拟课程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沙盘课程是通过直观的企业沙盘经营来模拟企业运行状况,让学生在分析市场、制定战备、组织生产、广告宣传、整体营销和财务结算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企业经营运作的全过程。课程基于工作过程与任务,将教、学、做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以游戏的方式把电子商务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时候不再感到空洞枯燥,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2.沙盘模拟课程模拟真实企业环境,提高实训效能

沙盘通过仿真企业环境和流程、模拟职能岗位,让学生亲自动手模拟企业运营,体验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以实际参与的方式体验企业商业运作,真正感受到市场竞争的激烈与残酷,体验承担经营风险和责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到“真实的企业”中工作。企业的经营对抗充满了变数,每个小组成员都会全身心投入,对内紧密合作,对外积极竞争,自始至终高度兴奋地关注企业的发展。实训效果明显强于因程序固化、缺少人机对话的模拟教学软件

除此之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有不同见解,通过沟通、协商,学会团队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三、我校开展沙盘模拟课程的尝试与探究

1.优化教学内容

传统的学科课程设置模式,造成课程之间衔接不紧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而沙盘模拟教学区别于以往的单专业的课程体系,它科学地将众多管理、经营等专业知识综合地融合在一起,非常适合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但沙盘模拟课程毕竟只是一门经管类的培训课程,课程的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我校电子商务教研组以沙盘模拟课程为平台,按照工作过程序化知识的原则,优化、整合教学内容,细化专业教学,将一些理论性不是很强的课程,如《商务谈判与公关技巧》、《推销实务》、《现货商务管理》、《商务礼仪》甚至一些基础的营销、会计知识直接引入到沙盘模拟课程中,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收到很好的效果。

2.教学时间的安排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沙盘模拟实践教学安排两次,第一次设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第二次设在实习前的最后一个学期。

第一学期开设沙盘课程,能让学生在刚踏入学校后,对电子商务专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让学生意识到管理知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主动地学好各门商务课程。此轮教学的内容应该比较简单,旨在让学生有一个大致的企业经营的概念,教师对于学生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需从根源上分析原因,不急于帮助学生解决,而是告诉学生,哪些课程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实践操作是理论教学的延续,也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技能,并能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出自己的一套理论,当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论再次实践时,便能检验其正确性,以形成技巧。基本于这一理论,学生实习前一学期开设沙盘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综合应用这两年时间所学过的各种理论知识,检验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这一阶段教师要把学生所学过的各门课程进行有效的横向整合,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一次教学,学生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宝贵经验转化为最终的理论知识,在参与、体验中完成了一个从知识转化到技能再上升到理论的过程。

3.开展沙盘对抗赛

为巩固教学效果,让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加深和评价,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尝试开展沙盘对抗赛。学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或个人自由组建模拟商务公司,参与模拟对抗竞赛,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沙盘对抗寒能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学生们可以互相学习,互换角色,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有益。

四、沙盘模拟课程教学反馈信息分析

以下是我校2009级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高一入学时和高三实习前调查及结果的对比:

1. 研究方法

(1)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2)调查对象:2009级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电商6班、电商8班为开设沙盘模拟课程的实验班;电商9班为不开设沙盘模拟课程的非实验班。

(3)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问卷一发放165份,回收有效问卷164份。有效回收率99.39%;问卷二发放147份,回收有效问卷147份。有效回收率100%。

2.调查结果与分析

问卷一:新生入学初,上完第一次沙盘课程后,对学生作如下调查(见表1)。

表1

调查内容 实验班 非实验班

你了解电子商务吗? 了解 不太了解 不了解 了解 不太了解 不了解

21% 64% 15% 19% 75% 16%

你知道从事电子商务行业必备哪些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 知道 知道一些 不知道 知道 知道一些 不知道

55% 21% 24% 22% 43% 35%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你了解这些专业知识都应用在哪些方面吗? 了解 不太了解 不了解 了解 不太了解 不了解

48% 23% 29% 19% 23% 58%

你是否对这些专业知识感兴趣吗? 是 否 不知道 是 否 不知道

79% 5% 16% 56% 19% 25%

你对毕业后的就业前景乐观吗? 乐观 不太乐观 不乐观 乐观 不太乐观 不乐观

52% 26% 22% 44% 35% 21%

问卷一的调查数据显示,对比没有在入学初开设沙盘模拟实践课程的非实验班,实验班学生明显地提高了专业认知度,明确了学习目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卷二:实习前,对实验班学生进行第二轮沙盘课程后,对学生做如下调查(见表2)。

表2

调查内容 实验班 非实验班

你认为在学校学到了你想学的知识吗? 学到 学到一些 没有 学到 学到一些 没有

82% 16% 2% 75% 23% 2%

你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应用到实际工作吗? 能 不知道 不能 能 不知道 不能

62% 26% 12% 49% 34% 17%

你知道到企业工作必需要具备哪些职业素质吗? 知道 知道一些 不知道 知道 知道一些 不知道

71% 13% 16% 55% 29% 16%

你认为在工作中团队合作重要吗? 重要 不太重要 不重要 重要 不太重要 不重要

91% 9% 0% 62% 36% 2%

对即将到来的实习就业你有信心吗? 有 不知道 没有 有 不知道 没有

78% 18% 4% 67% 23% 10%

问卷二的调查数据显示,开设了沙盘模拟课程的实验班的学生在实习前对自己的专业课程学习比较满意,能够将理论与实操相结合,实验班的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素养明显强于非实验班学生。

五、沙盘模拟课程教学在中职课程中深入应用的一些思考

1.将沙盘模拟课程设为中职公共课程

沙盘模拟课程在我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成功开设让我们意识到这是一门工学结合的优秀课程,可以将教学实验成果扩大到中职所有专业,使之成为中等职校的公共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注意加强不同专业学生实训的针对性。

2.建立教学案例库

学生在经营沙盘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典型问题。教师应该搜集大量的企业经营的案例,建立沙盘教学案例库,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找到类似的企业真实案例,展开讨论与点评。教学案例库的建立,能使沙盘模拟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3.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沙盘模拟课程跨学科、跨专业,综合性强,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跨学科的知识结构,而且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由原来的演讲者、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加深教师对课程设置特点、教学模式与方法的认识,才能更好地结合中职课程特点深入开展沙盘模拟课程。

沙盘模拟课程已被实践证明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具有极强的体验性、互动性、实战性、竞争性和综合性等特点,能使枯燥的课程变得生动、有趣,在培养中职电子商务技能型人才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

(作者单位:广西省桂林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篇8

对于理论教学教师只能按部就班、深入浅出的慢慢讲解,而在实验和实习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学生所不懂的问题、疑难问题、重点问题或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讲解,力争讲清、讲透、让学生从教师的讲解中获益,掌握解决同类问题的思路。在实验和实习的过程中,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断变化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总结目前各种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验证式实验教学,学生按实验教程或指导书中给定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最终验证性的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或结果,这种形式的实验对学生的要 求不高,一般只要求学生能够对实验现象或结果能够有所认识就过关了,实验过程也容易进行组织,可以使学生对整个实验的过程获得一些感性的认识或体验。

模仿式实验教学,学生按照具有参考性质的实验内容,对实验资料进行实验加工,以达到课程所要求的实验结果,并观察、分析、研究实验过程或结果,这种形式的实验对学生掌握所学内容的要求较高要求学生部分掌握实验结果及方法,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二)探索式实验教学,按照教材内容,对学生不指定实验步骤,也不给定实验内容,而要求学生根据课程要求和企业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构造实验内容,从而获得某种所要求的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这种形式的实验对学生的分析问题及综合设计能力有了相当高的要求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实验设计,并具有较高的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学生对协调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有较好的把握,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三)开放式实验教学,学生可以不受具体教学内容的限制,自行选定所开发的实验项目,独立或合作设计调试和运行实验系统,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完善和提高自修能力及创造能力。

在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中,也可将上述几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让学生通过实验增加实际体验和感性认识,从而进一步加深理解书本上或课堂上教师讲授的知识与方法,最终达到对所学内容能够融汇贯通、使其成为完全属于自己掌握的知识,因而,实验教学必须与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相衔接、相配合,使同步实验教学成为培养学生自修能力,最终完成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二、上课时间安排

我们认为电算化课程一般安排在学生进校后的第二个学期比较合适,这时的会计班学生已比较熟悉手工会计模式及会计业务循环了,对手工会计的帐簿、凭证、报表的格式及内容已相当了解,这时从手工做账过渡到会计电算化比较容易。 如前所述,会计电算化教学包括三方面的教学,我认为理论教学大概用一个学期五分之一的时间,实验教学用五分之三的时间,而案例教学用剩下的时间来完成。

三、上实验和案例课的环境要求

现在大部分职业技术学校都有计算机专业,而且几乎都具有计算机实验室,应该来说,计算机实验室并不能完全满足会计电算化的教学需求。就我校而言,就有会计电算化软件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没有完整的会计电算化模拟数据系统,实践过程缺乏系统性等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建设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在建设时还应突出仿真性。对学生进行课程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操作技能,提高职业能力。如果实训室能够做到全方位地模拟日后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会非常有利于实践教学。同时,要考虑功能的全面性和前瞻性、运行的稳定性、结构的开放性、性能价格比等因素。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的建设,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实践基地。

四、会计电算化师资要求

篇9

【关键词】素质 非专业素质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8-0-02

根据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我们发现,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将环境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非专业素质表现排在了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等专业素质前列,具有较强的非专业素质的毕业生在就业时显示出了强劲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的内涵和构成要素不断发生变化,当今社会需要的“全才”,即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如何加强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应该是高校开展学生工作的重点,需要广大高校学生工作者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

1 对非专业素质的理解

素质一词本是生理学概念,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现在所称的素质一般是指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按照不同标准,素质可以分为不同种类。如果从与学生专业相关性大小划分,素质可分为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wWw.133229.COM

专业素质代表了一个人从事某种专业的能力和水平,它要求一个人具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专门知识、技能。非专业素质是一个与专业素质相对的概念,与专业素质相比,这些方面的素质往往更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特征。

非专业素质,指虽不具备专业特征,但对人的成功有非常大的作用,有时甚至起决定作用的素质,是对专业素质以外诸多素质的综合提法。一般是指除专业性的知识、能力之外的其他文化知识、通用能力、必备人格等。

2 加强非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2.1 加强非专业素质培养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落实到高等教育就是要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康德曾指出,教育的任务是充分发挥人的自然禀赋,教育的最终目的则是使人人都实现自身目的,都得到自我完善。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就仿佛是相互支撑的“人”字,缺少任何一笔都不行。一个人只有同时具备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他才是一个健全的人,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的非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它在人们追求成功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2 加强非专业素质培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专业化和职业化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典型特征。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样一种教育体系也不断显现出弊端。如从培养目标来看,专业教育培养的学生适应面较窄,往往只熟悉自己的专业领域,对其他领域了解不多甚至于完全不了解。另外,在我国现有的培养模式下,学生还不能做到完全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修不同的课程,也不能跨专业学习,发展自己的个性与才能。目前就业市场上大学生有业难就的就业现状就直接反应出高校培养的大学生素质状况与社会需要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差距。因此,只注重专业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非专业素质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3 非专业素质培养的内容

西安工业大学是一所“理工文商相结合,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工业大学,在校生达到近2万人。2008年以来,根据就业形势,我校深入开展了毕业生调研和回访,积极听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和要求,结合大学生培养目标,我们认为在大学期间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以下六方面非专业素质。

1)爱校敬业精神:爱校如爱家,维护学校利益,树立学校形象。勤奋敬业,守时按点,刻苦学习,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2)顽强拼搏精神:方向明确、目标专一,具有较强的吃苦精神,树立坚韧不拔的意识,为实现目标克服困难、持之以恒。

3)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很强的角色意识,定位准确,能够自觉服从组织,与组织成员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主动承担责任。

4)学习认知能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主动学习新知识,乐于接受新事物,具有较强的求知欲,能够快速、准确地学习和掌握本专业以外的知识,知识面广。

5)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开朗的性格,敢于与人交流和沟通,能够建立平等、友好、互助的人际关系,社交面较广。

6)沟通协调能力:具有灵活的头脑和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对象不同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能与任何人进行深入沟通并且能交到好朋友。

4 加强非专业素质培养的途径

4.1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认识到非专业素质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培养非专业素质的氛围。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了动员教育。首先,全校上下要统一思想,重视大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培养,各部门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工携手共做,集思广益,共同致力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尤其是广大学生工作者要认真挖掘非专业素质的内涵,积极引导学生认识非专业素质的重要性,理解非专业素质的内容,致力于非专业素质的学习和培养。其次,强化就业形势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明白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做到专业学习和非专业培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有意识地将自己培养成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激发其非专业学习的内在动力。再次,将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成绩与学生在校期间的评奖评优和入党推优等联系起来,形成非专业素质培养的激励引导氛围,提高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的积极性并给他们提供非专业素质拓展的舞台和天地。

4.2 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培养目标分年级分阶段进行非专业素质培养

将非专业素质培养与个人发展目标相结合,在大学四年里循序渐进培养,通过非专业素质的培养促使目标的实现。如一年级抓角色适应,重理想信念引导,主要围绕爱校敬业精神、人际交往能力来开展,强调刻苦学习、按点守时、言行文明的养成教育。二、三年级是大学生活的重要承转阶段和关键时期,重点强化学习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多方面的能力和精神的培养,如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学习方法讨论总结、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参加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提升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提高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参加实习、实训、实践等活动,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大舞台,培养他们的顽强拼搏精神。四年级抓职业教育,重毕业就业指导,主要围绕就业创业教育来开展,进行职业道德、就业技能、受挫心理、继续学习和成功学等方面的培养和教育,如开展大学生求职技巧、职场技能、社交礼仪等专项培训,培养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尽快适应社会需要。通过对不同年级学生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自然获得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面对就业胸有成竹。

4.3 不断创新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重视毕业生回访调研

转变就业指导观念,从教授学生求职择业技巧的“成品包装”向指导学生科学合理规划人生,有目的选择职业发展道路的“产品设计”转变,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有准备有目的的进行创业,构建科学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来抓,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制度,形成从大一到大四的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完整体系。在常规的就业指导课程之外,尽量创造条件有目的地开展各类素质拓展和训练活动,培养学生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顽强拼搏精神,锤炼学生勇敢、坚毅的优秀品质。同时,定期开展毕业生回访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反馈和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非专业素质培养内容和方向,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4.4 广泛开展各种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高校要增加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结合专业素质教育开展各类校内科技创新比赛或者知识普及活动,创造一种良好的学生科研氛围。如建筑专业开展建筑模型制作比赛、建筑设计创新大赛;文法专业设立模拟法庭、模拟律师事务所,提高学生的谈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外语专业设立英语口语训练项目,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告别“哑巴”英语;各个专业和学院可对学生进行个人设计和团队精神的整体训练和专门指导。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假期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从感性上把握社会的整体就业形势。高校应积极建立和拓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和形式,将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实习实训结合起来,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与实习实训双重身份的育人基地。

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开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高校必须重视对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在教学观念上要把非专业素质教育摆在与专业素质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使之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一环。在非专业素质教育的组织、资金、指导教师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要积极探索非专业素质的更深层次内涵,研究非专业素质教育模式,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非专业素质评价体系。

整理

参考文献

[1] 罗建国,廖小磊.建议大学实行“非专业素质教育”[j].社会科学报,2009年4月2日第5版.

[2] 陶武成.成功素质教育——场高等教育的革命正在悄然兴起[c].光明日报,2008.03.1.

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完全学分制;培养方案;职业发展需求

作者简介:胡宁(1959-),男,浙江宁波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汽车动力学、职教管理;万军(1979-),男,江西南昌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教政策。

基金项目:2011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市级项目“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实训链的构建研究”(编号:B11061),主持人:胡宁。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8-0075-04

一、引言

职业教育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其人才培养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同时也担负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任,需要满足学生对于提高自身学历水平的需求,肩负着推进实现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的责任。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不仅取决于其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以及满足程度,也取决于其对学生个人发展需求的适应以及满足程度。

伴随着国家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生产一线人力资源的需求无论从能力上,还是数量上和区域分布规律上,都具有不断变化的特征,尤其是对高技能人才的能力要求,日趋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通过对行业和企业的发展需求调查发现,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存在各类需求,如能够解决单一岗位技术难题的专精型人才,可以解决两种以上相近岗位技术问题的通用型人才,可以胜任跨专业岗位技术问题的复合型人才,以及兼具技术和管理基础的一线管理岗位人才。也就是说,在某些技术领域,需要的是能够完成具有足够技术难度工作的能工巧匠,而在另一些行业中,则需要能够解决跨专业问题的复合式技术人才,许多生产一线还需要大量的既懂得操作技术,又具备有管理知识的一线技术管理人才。这种多元化人才需求特点对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作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受教育者,学生应该始终成为学校的服务对象,他们的需求和愿望应该成为学校提供服务的基本任务。如何能够在办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办学理念,明确以培养与服务学生的办学宗旨,即应该关注学生自身发展愿望,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既是学校服务和顺应市场变化的需要,也是将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推进实现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的需要。学生主观发展愿望和个性特长差异,都决定了他们在接受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具有多样性、多层次的特点。无论从满足社会企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还是满足个人发展愿望出发,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与为社会提供各种层次的高端职业人才相结合,高等职业院校都有义务为学生的成才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

现有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数仍带有学校根据社会调查依据、专家论证设计、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色彩,它并不能准确反映出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更无法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勿庸置疑,经过这样程序制定出的培养计划难以逃脱培养规格划一,特色难以彰显的命运。尽管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模式上,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结构,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设计组织教学,形成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但是,由于“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范围宽泛,社会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侧重点持不同观点,有定位于技术管理型人才、操作技能型人才等,结果一方面表现在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上的盲目和不统一,迫切需要花大力气研究完善符合客观需求的多元化目标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转型[1]。

因此,需要转变思路,以创新的思维,立足于满足学生继续求学需要、满足岗位职业能力(高级工、准技师证书)需要、满足社会对复合人才需求,提升高职培养方案对社会发展需求与学生个人发展需求的“适应性”。当前,迫切需要制定出即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爱好,又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既有同一性标准,又有个性化要求的特色培养方案,这既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为此,需要对现有的不适应需求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引入完全学分制模式是顺应这一要求的重要举措。

二、高职完全学分制

(一)高职完全学分制的概念

高职完全学分制是指在高等职业院校实行的,把必须取得的毕业总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要求按照专业培养计划,设置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等教育资源,规定各类课程的比例的同时扩大选修课比重,确定每门课程的学分,并采用对资格证书、教育背景、校外实践活动等进行认定的方式换算学分以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准予学生毕业的最低总学分学生即可毕业。

与学年学分制相比,完全学分制打破了学年的界限,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学生通过选课平台根据每学期课程的开设情况自行选课,自己需充分考虑大学期间的学习计划,时间合理的情况下可以同期安排两个甚至多个专业的课程,培养方案及学生选课自由度大,学生个体教学计划呈现出多样性,通常采用导师制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方案进行指导和监控。完全学分制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其目的是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个别差异,提高学习效率,最终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社会市场经济的需求[2]。个性发展是指学生个体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经验、知识背景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基于学生个性发展其本质是关注学生个别差异。

(二)高职完全学分制的实施

国内部分职业院校已开展了实施学分制的有益探索,关于职业院校学分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共识和进展,比如普遍认识到学分制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关于学分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同时,研究也表明,目前的职业院校学分制的实施多以教学制度建设为中心,缺少对学生需求及专业特点的关注;其次,对学分制实施经验的总结大多数停留在经验介绍上,缺少深入、系统地提炼;再者,从实践层面来看,在学分制推行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问题,离完全学分制更是相差甚远[3]。从本质上来说,实行学分制的高职高专院校,依然采用传统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在学分制实施过程中,改革不彻底,只是利用了学分制的表面成分和学分的计量方式,表面是学分制,实质上是在传统的学年制课程体系上进行学分换算而所得的所谓“学年学分制”。

高职完全学分制的实施需要合理规划与设计,需综合考虑包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资源与实施条件、师资队伍等多重因素,对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的把握是前提条件与关键环节。

三、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的调查分析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经历了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后,社会认可度大幅提高,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门类的共识已经形成,为了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绝大多数院校实施“双证书制”培养,也即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获取了相应的中级、高级、甚至技师等职业资格证书[4]。应该看到,以技能为重的职业教育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学习,学生因个体接受能力的差异,导致的结果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有必要通过因材施教改变传统一刀切的教育方式[5]。

另一方面,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在我国现有高考升学体制的制约下,专业的选择存在明显的被动接受色彩,压抑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加之进入高职院校的应届高中学生中,仍然有相当数量的人,对接受本科高等教育充满向往,每年有相当数量的录取学生放弃报到,选择复读,浪费了国家办学资源。我院中外合作办学的经验表明,部分学生选择甚至期望通过自身努力,进入国外高等院校继续接受本科教育。上述情况的存在,违背了立足就业市场办职业教育的规律,也不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按照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定位,以及学生未来的发展可能性,可以将毕业学生的出路分成实现专升本愿望的继续求学型和进入企业的立即就业型两类。按照行业和企业对实际一线技能人才的要求,后者又可以分为,单一岗位技术能力达到准技师水平的技术专才型、具备双岗位高(中)级工水平的技术复合性、以及兼具操作技术能力与管理知识的管理复合型人才。

为了解学生的职业发展诉求,在对自身专业和行业需求有一定了解的我院2013级(二年级)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国际商务等8个专业的学生,就专业学习意向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566份,回收有效问卷520份,他们的专业学习意向的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学生专业兴趣与自我人生规划的调查

从调查数据可知,选择“专升本”的学生占被调查总数的68.5%,这与高职教育注重实践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定位存在明显的悖离。究其原因,部分可归结于社会长期以来存在的崇尚学科型人才的氛围等外部因素。同时,也由于学生缺乏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指导,导致其对自身的职业设计呈现出明显的高考惯性,即选择“专升本”的意愿强烈,他们普遍认为本科毕业的学生会有较好的职业未来。这种来自于高考的惯性思维与职业发展期望,需要学校和教师通过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及时的就业指导加以改变,但更关键的是要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来赋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权利,进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与潜力,为学生多样化的成长意愿创造途径。

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意愿同样可以从调查数据中得到清晰的显示,21.5 %的学生为了增加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表达了学习第二专业的意愿,具有比较清晰的职业发展定位,其中,10%学生愿意掌握两种岗位能力,11.5%学生选择了跨专业学习意愿,说明学校具备了实施分层分流教育的可行性,而完全学分制是实现这种可行性的最佳选择。

四、基于多职业目标选择的培养模式

(一)完全学分制的目标

高职教育实施完全学分制的目标,是形成促进和保障学生多职业目标选择的培养模式。由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选择取向调查可以看出,他们对自主选择继续升学深造、成为跨专业复合人才或本岗位专才的职业发展模式是认可的。根据调查数据,68.5%的学生存有继续升学期望,结合我院每年新生报到率85%(其中绝大部分未报到学生选择复读,参加来年本科高考)的实际,学生学业上的上升通道需要保持畅通,它反过来也有利于提高高考录取学生选择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比例。11.5%学生选择跨专业辅修第二专业,顺应了社会对两种技术复合、技术与管理复合等各型人才的需求,特别是现代工业技术发展的需要,学校应该对这种呼声加以回应,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因此,从适应就业市场对多类型多层次技术人才的客观需求,以及满足学生多元化个人发展需要出发,立足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结合,在专业教学中推行完全学分制管理,增强培养计划的弹性。

(二)培养方案架构

培养计划基于模块化设计,课程分为岗位基础模块、岗位提升模块和后专门化模块三类,其实现学生的多样化职业发展目标的关键在于岗位提升模块和后专门化模块的规划与设计。学生在完成以获取中级职业技能证书为目标的专业课程和能力训练以后,按照自愿原则,以第二辅修方式,让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状况和自我职业生涯设计意愿,可以选择继续在本专业学习能力提升课程,或跨专业辅修第二专业课程,前者以获得本专业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后者则以获取第二专业中级职业能力技能证书为目标。

在专升本目标的课程方向中,学生一方面修读升学考试所需课程,另一方面按照本科教学目标,补充完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以便确保学生在插入本科学习时,能够具备较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实践表明,因为此类学生已经接受了完整的职业教育训练,获得了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尽管进入本科大学深造,已经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他们具有更高的专业问题认知能力,有传统本科大学生所不具备的动手能力,具备了更强的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专业修读过程中,具有两次选择机会,即在修完岗位基础模块后,可以选择继续本专业的修读,或者选择跨专业辅修专业,前者以本专业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规定的技能目标为培养依据,后者则以同时具备两专业(或复合工种)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规定的技能目标为培养依据。修读前者的学生完成岗位提升模块后,继续拥有一次选择机会,即分别可以进入不同的后专门化模块学习。

上述基于完全学分制的培养方案以提高办学效率为前提,通过课程改革,优化课时效率,引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方式,将传统规格同一的培养计划模式下所需的课时精简20%,用以组织完成最终的分层选修教学,包括以培养岗位专精人才为目标的,拥有准技师技术能力的专门化训练方向;以培养本专业不同岗位拓展能力为目标的,拥有第二岗位中级技能证书的跨岗位能力训练方向;以及以学生升学为目标的知识提升课程方向。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衔接好技能证书考核,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十分深入地梳理,将必要的专业知识点分层次地嵌入到各个教学层次的过程中,以模块化课程组织结构,平台化课程的组织方式,在专业内不同岗位课程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搭建起便于选修的知识和能力训练接口,以专业或岗位教学核心课程为主干,设计辅修专业课程体系,让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相应的技能和证书。

上述培养方案的教学以“够用为度”原则对课程难度进行重新分类,适当降低岗位基础模块课程中的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难度,将部分高阶课程按需要移至后续相应模块之中,突出“做中学”特色,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领会并运用知识与技术。

实施上述培养方式,可以让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选择恰当的后专门化模块课程,接受精细化培养教育,从而自然地实现了分层教育,差别化培养,最终达到学校培养职业人才多样化的目的。

五、结语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普及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必将越发深入人心,尊重受教育者的意愿办教育,为他们提供适于他们成长的教学服务,必将成为一种趋势。与此同时,高职教育还承载着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适应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的责任都要求我们,以创新的思维,变革教育方式,顺应学生发展的潮流。上述兼顾受教育者个人意愿和职业发展需求的培养方式,更加关注个人发展愿望,关注教育本身对接岗位需求,对接求学深造需求,为高职人才培养带来更多的活力,激发起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既是高职教育提升质量的内在要求与外在体现,也是高职教育实现其人才培养的社会功能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郭扬,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 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2-43.

[2]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长沙市职业院校学分制的构建与实施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0(1):9-12.

[3]杨黎明.职业院校学分制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5):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