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1 22:00: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轨道交通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轨道交通实训总结

篇1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169-03

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大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更加需要既具备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知识、技术创新和知识、技术二次开发的能力,具有更高的适应多种岗位的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2]。因此培养高等教育本科学生成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高级技能型人才对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以及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

发达国家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起步早,例如,英国伦敦的城市轨道交通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教育机构有完善的培训体系和培训模式。德国在企业与高校等科研机构的合作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技术型大学大都和企业共同设置专业技术研究所、培训机构等,培训机构同时服务于大学在校学生和企业的员工培训,这些培训机构为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总之,发达国家的城市轨道交通已经进入稳定运行阶段,企业与高校的合作非常密切。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城市轨道交通类人才需求量巨大,以天津为例,根据天津地铁的中长期规划,未来十年内将吸纳至少一万名专业人才。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国内外轨道交通车辆整车与零部件制造企业,各种相关的企业、事业单位也需要大量应用型工程技术人员。当前,主要由原铁道部所属院校开办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单位相对较少,造成人才培养严重滞后,同时给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员工培训工作带来很大压力。目前,对该行业企业的岗位种类、工作特点、各岗位的职业能力构成等相关研究十分少见,其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需求、培养方面,国内无可借鉴样本。面对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各种高科技技术的大量应用,按照现有的教育模式培养出的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高职院校毕业生,已经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城市轨道交通不同于普通铁路运输或城际高速铁路交通,它服务于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以客运工作为核心和主体,从客运工作的实施内容来看,这是一种应用型、技能型的工作,需要大量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但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同时又具有高科技密集的特点,从专业知识角度来看,本科层次的人才更利于企业日常工作。本项目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研究为基础,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等教育本科学生成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高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办学条件与团队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城市轨道交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从工程可行性研究论证到建设运营,涉及经济、规划、运输、土木、电力、机械、电子、通讯、自动化、计算机等10多个领域30多个专业,结合自身情况,通过理论研究和专题总结,我校开办的城市轨道交通本科专业,面向地铁、轻轨、城际高速运营企业及其相关企事业单位培养应用型人才。并最终确定了以运营管理为主线,兼具装备应用和车辆维修的宽口径城市轨道交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以及相应的课程体系设置。

1.突出专业特色,明确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实行“双证书”制,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双证书”是指,学生不仅取得毕业证书,还要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突出专业特色,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公民意识、道德水准和高度社会责任感,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能在城市轨道交通的相关领域内,从事运营管理、装备应用、维修维护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学校理论教育和企业在实践、职业能力等方面对人才培养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产学合作教育,使学生在一个较长的、完整的教育过程中既可以学到系统的理论知识,又可以在企业实践中进行职业能力训练,课程体系教学平台设置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首先,要打破传统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教育模式,将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各种岗位角色与学生的实践教学一体化,大力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并根据实际情况考核领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其次,职业能力是通过与一定职业岗位相关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它不可能像知识那样可以依靠传递甚至是灌输的方式掌握,学校将通过积极引导个体面对职业活动的认知状态、情感状态和行为倾向产生积极作用,影响并推动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3]。最后,探索“校企”联合培养职业能力的模式与方法,更好地实现校企合作互补,充分、有效利用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有利条件。最后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完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培养方案。

3.基于人才培养体系,探索“2+1+1/基础+专业+实践”的人才培养过程。精心设计人才培养的时间过程和空间过程,将四年的整体学程分为“2+1+1”,即前两年为基础平台和学科平台课程,后一年为专业平台课程,最后一年为实践技能平台课程。

4.服务人才培养过程,健全与时俱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弹性学制,建立以学分制管理为主、学年制管理为辅的教学管理制度[4]。充分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体制,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实习企业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体制,不断优化考核目标,完善考核内容与考试改革,提高考核方式对教学质量评价的适用性。建立一套为保证专业建设质量的管理制度,学校与共建企业共同实施建设过程监控和管理,完善建设措施,提高建设质量。

三、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2010年6月,学校批准在交通运输专业增设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向,并于2013年修订为城市轨道交通方向。专业建设四年来,目前已有08级至12级城市轨道交通方向学生。其中,08级到10级运营管理专业方向学生已经毕业,11级步入大四。现已逐步构建出有利于优秀人才培养、有利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制订特色专业师资建设规划,重点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完善教师引进、培养、管理考核制度;建设有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教学团队;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修、培训、交流和参加实践锻炼;在制度上引导教师参与科研和生产服务,促进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形成一支与本专业相适应的年富力强、充满活力的教学团队。

2.培养方案修订。在广泛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多次组织由校内外的专家、教授和企业高工参加的有关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方面的讨论会,为培养有专业针对性的“双证书”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进一步加强专业特色,除开设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设备、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结构与原理等专业特色课程,还将开办“车站值班员”技能培训,结合学校特色,实行双证书制。

3.实验实训室建设。利用天津市“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和品牌专业建设实践基地建设项目,全面规划和设计本科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整合资源,发挥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综合实验室和城市轨道车辆实训室的资源优势,加强实验实训室建设。陆续购进各项实验设备和器材,同时组织团队进行实验设备开发,加强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4.实践教学设计。充分挖掘各类资源,扩展实践教学平台。(1)参观类教学实践。为提高专业兴趣,了解本地区的规划和未来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和发展,增强学生的城市自豪感和专业自信心,参观天津市规划展览馆、中国铁道博物馆等相关单位。(2)实验类教学实践。为开拓视野,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该专业的认识和对现场工作情况的了解,培养动手能力,经实地考察和多方协调,在相关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实验教学环节。(3)实习类教学实践。为了使学生离校走入生产一线,深入了解轨道交通企业及现场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增强岗位意识,理解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强化动手能力,实习类教学实践完全在企业进行,教学大纲由校企协商制定,课程由企业工程师进行讲解。(4)产学研平台搭建。我校已经与天津市地铁集团等多家相关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办学协议,依托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建设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相关教学以及科学研究的进行,共同建设国内领先、高水平的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实验实训基地,满足120人以上的教学实习实训及企业在职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

四、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四年来,通过对该专业的实际建设,发现了制约该专业进一步发展的诸多问题。

1.实验实训场地需扩大规模。由于轨道交通实验实训设备的特殊性,即使是按比例缩小,也需要很大的场地。但是就当前情况,实验实训室扩大,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2.教材建设急待加强。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专业教材和书籍较少,而其中大多数是高职高专类教材,与我校是普通高等本科类院校不符,与我校培养方案相适应的教材更加缺乏。因此专业教材的建设是当前亟待加强的环节。

3.专业师资队伍缺乏。轨道交通行业的特殊性和高校人才培养的滞后性导致专业教师引进具有一定困难。因此还需要继续通过人才引进、内部培养、聘请校外兼职教师的方式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专业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教学、科研队伍。

通过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建设,加强专业基本条件建设和内涵建设,提升学生培养质量,提升教师队伍水平,注重培养特色,积极树立品牌,更好地为天津市城市轨道交通以及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服务。

参考文献:

[1]文孝霞,杜子学.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86-192.

[2]张士献,李永平.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综述[J].高教论坛,2010,10(10):5-8.

[3]薛彩龙.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教育模式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8,(5).

[4]刘英,高广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27-129.

篇2

关键词:城市轨道;机电技术;现状;发展

前言

2015年末,全国26个城市开通城轨交通运营,运营总里程3618公里,以重庆为例,截至2016年10月,重庆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共有4条,包括1、2、3、6号线(含6号线支线)。重庆轨道交通在建线路共有5条,包括4、5、9、10号线和环线,以及其它延伸线(如1号线尖璧段、6号线支线二期等),在建里程230余公里;除9号线外,其余主要在建线路计划于2017年底先后通车,届时预计运营里程将达350公里;到2020年,预计运营里程将近500公里;总体规划共18条线路。各类人才需求约2万人,大大超过现有人才供给能力,不仅对人才引进造成严峻形势,更使队伍结构不合理、队伍素质有差距等问题加剧。基于该条件我们对城市轨道交通机电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1我国城市轨道机电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现状

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在城市轨道交通迅猛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前从事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的技术人员主要是来自其他企业是机电一体化、机电设备等专业的人员。这些技术人员基本没有通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只是在就业工作以后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相关实践经验。正是由于这些技术人员进入轨道集团后专业知识的缺失,使得城市轨道交通对新进员工的入职及专业能力培训上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针对于我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来说,所接触到的工种也更加专业。现消防系统检修、环控系统检修、照明系统检修、电扶梯系统检修、AFC设备检修等都归属于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而就现在为止还未有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毕业,也就是现目前承担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岗位的技术人员为其他相关岗位的技术人员。

2我国未来城市轨道机电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总体发展趋势

现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情况,城市轨道交通在人员结构及人才素质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队伍结构亟需优化:主要表现在技能人员中,职业技能不高和缺乏工作经验的初级工及以下员工占比过大,有实际运营经验、技术水平高超的高技能人才占比偏小。2.队伍素质亟待提高:①基层管理人员。复合型人才不足,尤其是职业素质好,开拓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具有整体性思维的优秀人才比较短缺;②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具有轨道交通行业经验的领军人才、科技专家和创新团队相对匮乏;③操作类员工。整体来说与岗位标准的要求有一定差距,技能水平高、动手能力强、故障处理经验丰富的操作类员工相对不足。3.队伍结构性缺失: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不足,特别是新兴领域专业人才的短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结构性缺失。而根据现目前的人才需求问题加之现在城市轨道机电人才的需求。就重庆轨道交通而言,在2020年,预计运营将近500公里,而针对于现目前的城市轨道交通机电的人才需求,按3人/公里算的话,2020年将会有1500人的人才需求。因此现正处于供需关系的风间浪头,即所需人才必须在就业前拥有与之专业匹配的合格的专业实践能力。当然开设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是现代轨道类专业群的必然,也是为现代新形式下的专业合格人才培养奠定一定的基础。

3分析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学生所需掌握的专业知识及技能

现对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毕业后所需掌握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做了一个《重庆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岗位调研表——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该调研表针对应届毕业生及其他岗位转岗来而来的专业技术人员做了如下问题的收集:1.被调查人员的基本信息;2.被调查人员从事岗位;3.该岗位的日常工作;4.该岗位工作所需哪些知识及技能;5.除了专业技能以外还应具备哪些能力。随机抽取了21名调查者,结果如图1所示。被调查员工职称(职业资格)等级结构如图2。由图1图2可知,现目前重庆轨道集团的技术员工年龄普遍偏向于年轻化,而该类技术员工的职称(职业资格)等级普遍偏低。而针对其他问题,受调查者普遍认为自己所在的工作岗位主要是对轨道类机电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和部分维修。而对于轨道类机电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工作,对于应届毕生来说应具备一定的机械和电气类的基本知识,除了具有这些应有的专业技能知识外,还应具有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及应急事故的处理能力。当然大部分受调查人员统一都都阐述了同一个观点,大学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要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必要的掌握外,最重要的还是一定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现目前我为止国内的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非常重视的。当然针对于我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的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来说,我们所开设的课程中有接近60%左右的都是实训课程。而我们的理论课程,都是以理实一体化课程为主。

4总结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国内及国际未来城市交通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心城市解决交通拥挤的必然趋势。从城市的可持图2续发展的战略来看,无论该城市目前是否有地铁,然而在总体规划的时候,总是把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纳入规划之列。目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可以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步实行。同时,把轨道交通系统与其他交通系统综合考虑,使之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使城市的整体交通体系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好的服务于市民,更好的为城市的经济建设服务。既然有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余地,那么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这个核心专业的存在是必然的。该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成为城市轨道这个专业群必须要迈出的一大步。

参考文献:

[1]龚杰.浅谈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3).

篇3

(一)确定专业定位

学生的职业生涯是实现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结合。专业定位立足于学生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职业生涯发展,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企业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二)实施以岗位任务为导向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与岗位任务相匹配。按照城轨交通运营领域行车、客运二大岗位群的岗位任务的内在逻辑关系设计课程,从岗位需求出发,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三)突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

组织课程围绕行车、客运二大岗位群的岗位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以岗位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知识、能力与素养。注重职业情境中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职业能力培养。

(四)以岗位任务难度为线索

由易到难课程安排行车、客运二大岗位群所主要从事的工作任务具有由简单到复杂难度逐步递增的内在关系,据此将学习领域课程合理排序,学生系统学习后,获得完整的岗位职业能力。

(五)突显以运输组织模式为依据

实施教学以车站行车工作、调度指挥等运输生产任务为载体,依据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生产高度集中、统一指挥、逐级负责的组织特点,设计学习情境,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在真实的体验中强化岗位意识,获得岗位职业能力,内化职业素养。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点

(一)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方式创新

为确定人才规格,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深入企业,进行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确定本专业毕业生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养规格。

(二)人才培养策略创新

本专业岗位群内部岗位之间由低到高呈递进关系,岗位之间的递进关系是由不同岗位所需不同能力形成的,能力与岗位的递进关系成正相关。针对该专业对应的岗位群能级关系的特点,在本专业推行“循岗施教”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三)课程体系创新

1.课程体系构建方法创新对岗位群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确定《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行车工作》、《城市轨道交通调度指挥工作》、《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理》、《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和《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等5门学习领域课程,系统设计与“以岗促教、突出应用”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2.新课程体系通过“理论+实践、实践+理论”,合理配置,将理论穿插在实践教学中,“边理论边实训、以实训促理论”,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导,涵盖基本技能、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等多层次,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

(四)教学模式创新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推行教学做一体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等教学模式。

(五)评价体系创新

1.评价主体由一元化变为多元化成立企业人员、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课程评价体系。建立与不同能力水平相适应的评价办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日志、实结、管理制度、实训评价等,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进行全面评价。2.评价指标由单维度变为多维度评价方式由单一化变为多样化;评价结果由终结性评价为主变为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占60%,终结性评价占40%。3.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职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要求。

三、新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效果

(一)立足一线,适应发展

深入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调研,深入研究职业技能标准与工作任务。

(二)任务驱动,项目教学

按照“职业岗位—职业能力—工作任务—教学项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评价评估”组织教学。

(三)策略灵活,适应订单

订单班有很大的随机性,有时在进校就组班,还有的在毕业时组班。

(四)工学结合,上岗对接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课程思政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急需一大批具备轨道交通运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无论是行车调度还是车站值班员,都需要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技能,为培养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课程简介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是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一门兼具理论实践应用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理论与生产实际联系最紧密、在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方面起支撑作用的课程[1]。该课程以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目标,根据学生主要就业岗位需要的行车技能进行教学内容整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各类行车设备,规范完成正常情况下和非正常情况下的行车作业,掌握行车指挥和调度工作的方法,及时妥善地处理行车过程中的突况,具备行车调度员、车站行车值班员和信号楼值班员的基本工作能力[2]。

2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

2.1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传统的课程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下,适当增加思政育人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青年所肩负的光荣使命,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结合,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挖掘德育资源渗透到教学活动中[3]。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的正能量,培养学科精神。知识目标:了解行车组织工作要求与特点;熟悉调车作业的基本要求;掌握轨道交通正常情况下和非正常情况下的行车组织的基本方法;掌握行车指挥和调度工作的方法,会编制列车运行图。技能目标:具备各行车工作岗位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及时妥善行车过程中的事故处理工作;能进行各种情况下的调车、行车指挥和调度;能排列进路,办理接发车作业;能够进行各项施工计划的组织;能熟练使用各类行车设备,规范完成正常情况下和非正常情况下的行车作业;能根据已知资料编制列车运行图(手工绘制列车运行图和电脑生成列车运行图)素养目标:遵守、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和岗位责任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爱岗敬业、吃苦耐劳、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沟通能力,敏锐的问题识别及处理能力。

2.2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

首先,立足教材充分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结合职业岗位定位对知识点进行重构整合,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确定了职业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三段递进式思政主线。例如在学习行车设备时,让学生了解设备制造工艺,利用中国城轨发展史,中国城轨设备国际地位,多项核心技术实现自主研发,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比如在讲解行车事故案例时,可以从2011年上海地铁十号线的列车相撞事故等真实案例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4]。在行车调度指挥的章节中,嵌入优秀的行车调度员的先进事迹,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和崇高的职业道德素养。

2.3重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在传统的知识能力评价基础上增加思政评价,将思政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采用全过程的数据化信息采集[5],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企业导师评价,建立一个涵盖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方位立体评价体系。具体的考核评价体系如下:一是形成性考核,占总分比例为30%,将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课堂出勤和表现、学习态度等作为考核内容,由教师进行评价;二是过程性考核,总占比为40%,将学生的实训过程、在小组项目中的表现、任务完成情况等作为考核内容,由学生互评和企业导师进行评价;三是终结性考核,总占比为30%,将学生的最终卷面成绩和大作业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内容,重点关注学生在团队中的合作、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3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不是课程内容和思政元素的简单叠加,而是要以润物细无声为思政融入原则,在讲解知识的同时将思政元素点自然带入,既不会打破课程本身的教学思路,也不会让学生感到突兀难以接受。因此,课程的教学内容与选择的思政点的融合度要高,学生没有被说教的感觉,能够自然而然地吸收和理解。本课程通过案例法和情境教学等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调动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对他们职业素养的养成和价值观的建立起到积极作用,从而实现育人目的[6]。课程的整体思政教学设计如表1所示。在思政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三段式授课过程,分为课前导学、课中引学和课后拓学三个环节。课前结合课程内容以了解行业内的模范事迹作为思政导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查阅资料和在线测试等方式,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课中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在游戏通关、角色扮演和仿真训练等情境教学中,贯穿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工作作风[7]。课后拓展学生的认知面,开拓眼界,通过一线企业导师的讲解,树立榜样,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下面以“电话闭塞法”为例,对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课前感思政,教师通过课程平台,下发课前学习任务单,了解电话闭塞法的基本内容,嵌入优秀的调度员和值班员先进事迹,让学生感受榜样的力量,引发学生对于专业的热爱和自豪感,树立职业理想。课中教师点评学生的线上预习情况,并进行总结,随后通过一段动画,引入知识点电话闭塞法,通过真实事故案例,引起学生对于行车安全性的重视,引发学生对于事故原因和如何避免事故发生进行讨论。随后结合导入部分的真实案例,课堂上采用游戏通关的方式,让学生尝试梳理出电话闭塞法的程序,最后结合学生的游戏通关情况,教师展示电话闭塞法的作业程序。电话闭塞法会涉及行车调度员、行车值班员、站务员和司机等岗位,为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采用角色扮演法,由各小组演示电话闭塞法的作业过程。小组间互相拍摄视频、记录,对比总结相互评比。学生通过以上课堂体验式学习环节,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职业素养[8]。课后拓思政,为深化认知,学生在此阶段需要反思回味模拟演练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通过去地铁运营公司参观实习,亲临现场,与企业导师进行交流,切身体会电话闭塞法的重要性以及具体操作过程。通过以上活动环节,学生与学生、教师和企业导师之间形成了紧密的沟通渠道,在交流中不断加深思政育人的效果。

4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开发

为配合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实施,应根据教学任务的需求对资源内容进行开发。对于理论课程,应结合课程知识点所涉及的岗位、行业、国内和国际等角度。挖掘视频、图片、动画、案例等互动性强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深度,拓宽认知广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实践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以过程引导为主,让学生在实操过程中感受思政元素的内涵。在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课程思政资源开发中,依据国家高职城轨运营专业的教学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职业岗位规范,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围绕讲好身边榜样的故事,讲好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以视频、动画和案例等载体形式,融入专业发展前沿知识、优秀行业者的模范事迹、行业真实案例等,让学生切身感受工作现场的流程和规范,体会轨道交通行业者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鼓励学生锤炼劳模、工匠品质,德技双修[9]。

5结语

课堂思政对专业课教学是一种新的体验。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注重知识的传递,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多数情况下是被动的。而思政相当于是教师、学生和专业知识三者之间的融合,教师的智慧、爱心和耐心是课程思政得以实现的根本。在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的课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结合起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课程思政的探索道路还有很长,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做同向同行的榜样,才能培养出品德高尚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赵珍祥.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课程教学方法实施效果分析[J].大学教育,2018(10):3.

[2]李俊辉,黎新华.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当代职业教育,2015(7):3.

[3]史小俊,宋烺.城市轨道交通电话闭塞法行车组织优化[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4,17(7):4.

[4]刘梅.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为例[J].农家参谋,2020,No.663(15):158-158.

[5]田惠,曹炯.高职公共英语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6):4.

[6]李俊辉,夏宇.高职课程思政“四维五解六步法”实施路径研究与实践——以《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课程为例[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53-57.

[7]朱明秀.高职院校大思政格局下《图像处理》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建构探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20(35):3.

[8]宋茜.高职专业课中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课程为例[J].作家天地,2019(19):2.

篇5

关键词:行动导向;方法能力;车站视频监控;轨道交通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098-02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及高速铁路的迅速发展,各大中城市对轨道交通通信信号维护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而轨道交通相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是具有一定通信系统理论基础及操作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应用发展型人才。本文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行动导向法的方式培养学生具有轨道交通通信系统,包括交换子系统、无线子系统和视频监控子系统维护的综合能力。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设置的要求、城市轨道交通通信检修工职业能力的要求以及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来设定的,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包括:掌握城市轨道交通通信设备检修的基本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能初步应用轨道交通通信检修的基本技能完成相关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

教学情境设计。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轨道交通交换子系统、无线子系统和视频监控子系统维护三大教学情境,对轨道交通专用通信系统的三个重要子系统的设备组成、接口类型与标准、线缆类型、各部件维护、检修方法和步骤等展开教学。其中每个教学情境又包含若干子项目,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提升能力。(1)课程设计思路。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首先对轨道交通通信系统检修流程及岗位群进行分析,在对通信检修流程的4个环节及相关岗位能力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需要学生掌握的3个核心能力,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最后,在岗位分析及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整个课程的教学流程,将岗位需求及综合能力培养融入到各教学环节中。

(2)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行动导向法,根据岗位需要设计教学任务,且每个教学任务都完整执行“资讯―规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环节,强调每个环节,而不单单是实施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在资讯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规划中运用知识,在小组决策中培养团队合作,在实施中掌握专业技能,在检查中培养规范,在评估中查找不足。

根据学生理解水平、课程内容及学校实训条件的不同,具体教学方法如下: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能够认识故障。利用校内实训室的设备,让学生学会判断故障;通过比较学习法学习国内与国外、其他城市与上海的检修方式及修程,并让学生学会分析;通过现场考查法分析、总结检修过程的组成;通过小组学习法让学生对典型任务过程进行设计。判断各子系统的常见故障;通过媒体法,利用现场工人操作视频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二、教学案例

下面以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来说明典型任务教学过程的设计。本次课是学习情境视频监控子系统维护中项目二(模拟视频监控系统构建及检修)中的典型任务《车站模拟视频监控系统的构建》。本次课为4个学时。

1.情景设置:如果你和你的组员接到任务,需要为某地铁车站构建一个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在前两次的任务中学习了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的组成,认识了实训台设备与工具箱。

2.任务描述:合理选择实训台设备与工具箱线缆完成以下任务:(1)可以通过控制键盘切换监视器画面(即选择不同的输入摄像头)。(2)可以操控模拟摄像头的云台与焦距。

3.咨讯规划决策阶段:(1)了解闭路电视监控系统所需通信线缆。(2)对照设备与工具总表,复习实训台设备组成及各接口作用,工具箱各线缆的作用及各工具的使用方法。(3)分析任务,结合组成图与实物,选择所需设备、线缆及其他工具,填写《设备工具选用清单与自检》表中的前两列。(4)绘制设备连线图。(5)填写《工作计划与执行记录》表中的计划工作步骤部分。

4.任务执行阶段:(1)任务分工,两个同学操作,两个同学充当观察者。(2)按照每组列出的清单,根据现有实训条件,操作者完成操作。(3)观察者完成《设备工具选用清单及自检》中的自检部分与《工作计划与执行记录》中的实际工作情况。(4)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如发生故障可参考《故障分析表》学习故障处理方法。(5)学习使用《设备使用说明》操作设备。(6)使用《结果自查表》验证任务完成情况;

5.检查评价阶段。(1)教师按《教师检查表》检查任务完成情况。(2)各组对照检查表进行反思,而后进行汇报,总结内容包括:是否完成任务要求;故障与处理情况;团队合作情况等。(3)教师总结。

参考文献:

[1]姜大庆.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化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2).

篇6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工程;模块化;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134-02

完全学分制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学生修满一定学分即可毕业的教学管理制度[1]。这种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充分强调了学生的自我规划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得学生可以灵活地制定专业培养计划、有权自主选择授课教师,有利于能力较强的同学提前毕业,并可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延迟毕业。在我国对实践创新型人才需求不断增长的大背景下,完全学分制无疑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从而得到了我国高校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在我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快捷与舒适的同时,也为相关专业的人才创造了良好的职业前景[2],进而使得有大量的学生选择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专业,作为该专业必须的实践课程之一的线路工程实习,其实践项目主要是基础性和专业性结合的环节,相关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均是以理论探讨结合实验检验为指导思想进行设计的,突出强调实践性和创新性,但上述教学课程方案是在学年学分制培养计划下制定的。因此,在完全学分制培养计划的背景下,如何使线路工程实习有效地适应新的课程方案,进而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的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相关专业的实践环节教学为实例,分析了完全学分制下线路工程实习面临的问题,通过教学经验总结和实践摸索,提出采用模块化组合的实验内容的教学思路,并给出相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措施。

一、完全学分制下线路工程实习面临的问题

1.学生选课与课时压缩。在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下,由于学生是自由选课,随机组合性强,使得实践环节往往呈现课程班级化,这有别于以往教学中的行政班级即按照年级和专业划分的班级;而且由于学生的流动性大,造成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性掌握较差,不利于相关实践内容的制定与实施。此外,完全学分制使得相关课程内容被压缩压缩且学时也有所减少,课程呈现了小型化的特点,但现实中往往是将现有的课程拆分成为多个课程,因此,学生实际上所学的内容有增无减,如何实现正确的课程学习顺序,避免重复学习,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2.交通运输类带来的专业理解问题。由于完全学分制选课实行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的模式,使得学生在一个学科体系下,可以进行不同专业课程的学习,虽然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且提升其专业素质,但对授课教师而言,如何使专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外专业同学有效地掌握本专业的课程,无疑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此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对专业的理解也日新月异,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更新相应的理念,紧跟时展的步伐。如对交通工程专业而言,虽然现在有比较先进的运输方式为350km/h的高速铁路,但国际上已提出高速管道交通的概念,其时速可达800km/h,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二、线路工程实践环节模块化的思路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特点,线路工程实践环节主要采用“模块化”实习教学的新模式,即将该实践环节划分成若干模块,引导学生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着重突出现场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要求,实涉及轨道结构、设备及巡检实习,线路、道岔几何尺寸,检查线路单项作业,道岔单项作业,小型机具的使用等5个模块的实习内容。

1.轨道结构和设备实习模块。本模块可以使学生对不同基础的线路结构、常见道床和扣件的类型和结构、常见设备(温度调节器、护轮轨等)以及站场线路等线路设计中的重点概念和难点问题达到科学的理解和掌握。利用上海申通地铁龙阳路实训线路,首先,深化对有砟轨道、无砟轨道、新型减振轨道的结构理解与认识;其次,针对目前现有地铁线路中安装了诸多类型的钢轨扣件的现状,对实训线路安装的DT型扣件、传统扣件、减振扣件中相关的螺栓、橡胶垫板、弹条、螺旋道钉等零部件的安装方法与作用特点进行学习,加深对课题理论知识的掌握;最后,对常用设备如桥上无缝线路使用的温度调节器、保证列车车轮行驶方向而使用的护轮轨、增强线路横向稳定性而使用的轨撑等进行系统的学习,增加对课本知识的认识。

2.线路及道岔几何尺寸检查实习模块。本模块包含线路轨道几何形位的检查、曲线正矢检查、钢轨磨耗检查、轨缝检查等内容。其中,着重对轨道几何形位检查方法进行介绍,通过对轨道几何检查模拟系统、小型轨道几何检查车、轨面平直仪、钢轨波磨测量小车等设备使用方法的介绍,分析测量波形输出图形的含义,掌握各单项不平顺超限峰值、超限长度以及各超限与病害的对应关系及修复方法,并需根据现在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制定相应的养护维修方案。此外,加强轨道质量指数在线路快速养护维修中的应用,着重对月度日常养护计划的编制、作业效果评估、年度综合维修编制的指导以及线路设备质量的均衡性考核等方面的应用的介绍,夯实学生在日后就业实践的相关基础。

3.线路单项作业实践模块。此模块从实际养护作业内容出发,针对大型养护机械与小型养护机械取代了大量手工作业的实际,介绍包括道床清筛、道镐和电动捣固棒捣固、扣件涂油及更换、轨枕抽换、线路起道和拨道等内容,可以让学生掌握实际工作中的养护理念与方法,如线路拨道作业,采用齿条式起道机进行横卧拨道,一般需要2~3人进行操作,但此种拨道方式不可同时使用多台,否则易出现钢轨水平硬弯,造成线路病害,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须注意每次拨量不宜超过20mm,通过类似上述对具体作业模块的讲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激发其研究兴趣。

4.道岔单项作业实习模块,针对整个轨道结构的薄弱环节展开,具体包括道岔轨距拉杆安装、道岔支距整改、道岔密贴调整、道岔起道和拨道,重点对道岔病害进行防治,通过对尖轨跳动病害原因如连接零件磨损、套管失效、桥型垫板损坏、尖轨根端凸台压溃等进行分析,讲解相应的预防与整治措施,如更换部件、加强捣鼓质量、调直拱腰尖轨等,使相应的实习内容可以巩固课堂教学的重点及难点部分,达到能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目的。

5.对实际工作中经常使用的小型机具设备设计相应的实习模块,使得学生掌握液压起道机和拨道机、弯轨器、轨缝调整器、电动钻孔机、锯轨机、电动捣固棒等养护器具的使用方法,强调使用注意事项,如液压捣固机使用前须检查各部件是否完整、松动以及失效等,使用中要观察各个部件是否正常、有无杂音和异响等,使用后须切断捣固机电源等,进而达到以点带面、交互式、原创性学习与锻炼的目的,促进交通工程专业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改革方法与措施

根据上述的模块化实践教学内容,须辅以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措施,以便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具体如下。

1.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由于完全学分制的实施,必须辅以导师制,这有别于现行研究生导师制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目的,其设置目的往往是为了减少本科生学习的盲目性,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因此,需要本科生导师在充分尊重学生的职业发展意愿和专业培养计划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对专业课程进行选择,并指导学生对就业去向、企业意愿等问题进行调研。此外,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网上公开课、精品课程网站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在进行模块化实验时,需要注意模块知识的先后次序,如轨道结构和设备实习模块需首先进行,使学生认识和掌握实际的设备情况,并与理论相结合进行实践活动;并且,在其他模块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如线路轨道几何形位测量、线路起道等内容,学生需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和操作步骤,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深度不断扩展,并强化了对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2.实践教学与科研项目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创新性实验方案的指导,保证相应的实践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可以达到预期目的。此外,将相关科研项目与有关实践教学内容相结合,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提炼出相应的科学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其过程往往是以实际问题为载体,以主动分析为特征,自主的凝练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这也与学校鼓励大学生创新活动的政策相符合。相信通过这样的实践科研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得相关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本文针对完全学分制下线路工程实习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将相关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的教学思路,并针对教学方法的相关环节采用了不同的改进方法来修正现存的问题,实现了完全学分制下线路工程实习模块化教学思路能够有效实行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 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084-02

随着时代不断演变,铁道交通运输业迅猛发展,社会急需要大批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但作为一门新兴专业,铁道交通运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建设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要综合分析各方面影响因素,多角度、多层次深化改革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优化调整理论与实践课时,合理安排实训教学内容,改变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一、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训难度较大。就铁路而言,不间断进行运输生产,具有半军事化管理特征,列车运行速度快、密度大,而工作场地特别大,环境艰苦,存在较多的不安全因素,这导致实训教学效率低下。铁道生产过程复杂,单一的作业项目都需要多个工种、多人在不同地点共同合作完成。以“接发列车作业”为例,参与作业的人员特别多,比如信号员、车站值班员、扳道员。在考虑到学生自身安全、管理隐患基础上,在开展校外实训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学生简单地参观、了解,实训效果低下,而学生也无法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实践技能低下。

(二)专业指导教师较少。就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专业来说,理论与实践水平较高的教师并不多,师资来源单一化,大都缺乏行业实践经验,不利于指导学生进行实训。究其原因,高职院校在聘用人员时,并没有要求该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而教师也并不清楚当下运输岗位必须具备的实际操作技能。一些职业院校聘用企业实训教师,但待遇并不优厚,岗位不具有吸引力,出现“实训兼职教师难请”局面,不利于该专业实训课程的开展。在对一线教师的培训中,没有开展最基本的分岗培训、挂职培训等,教师培训工作难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阻碍了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影响了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学的改进和办学水平的提升。

(三)实训教学条件有待提高。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差距很大一部分在于硬件设施的差距。实训硬件条件的差距导致学校在办学理念、教育效果上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课程的开展,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实训设备方面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已有的实训设备都无法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客观需求,校内实训场地非常有限,经常采用观摩或者几人共同进行实践操作的方法,师生、生生间的互动较少,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较少。目前90%的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没有独立的教学实训场馆,难以形成实训氛围和条件,模拟上岗的效果较差,毕业后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胜任本职工作。

二、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调整实训教学的定位及目标。在新课改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全方位分析国内铁道交通建设和运营具体要求,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基点,随时关注市场动态变化,不断开拓思路,注重铁道运输专业师资的培养,优化实训条件,加大该专业规划、建设力度。要优化调整专业课程内容,降低实训难度。要以铁道交通运营岗位为基点,以培养学生能力与素质为中心,围绕专业课程特点、学生具体情况,构建立足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适当增设专业课程。比如增设普通话、轨道交通服务礼仪课程,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做好铺垫。在专业论证、定位中,职业院校要全方位深入学习、调查乃至研究,明确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围绕当下轨道交通企业对运营专业人才提出的客观要求以及高职教育特征,明确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必须掌握铁道交通设备设施、铁道交通行车组织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具备较高的客流组织、列车调度指挥等能力,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较强的服务意识、沟通意识,培养社会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二)重视校内实训设备的投入和建设。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高职院校要认识到实训的重要性,加大校内实训设备建设,扩大实训室规模。具体来说,高职院校要完善运模拟沙盘,直观、形象地呈现不同类型的铁路运输设备、运输作业,满足相关运输作业人员的客观要求,尤其是综合演练要求,比如调度员、信号员、调车长,促使铁道交通运输管理专业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铁路现场。高职院校要完善车站计算机连锁仿真教学系统,教师要结合铁道交通运输管理课程知识和班级学生已有的水平,合理模拟接发列车、调车作业的各个方面,模拟不同类型的信号设备故障,比如轨道电路、道岔,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在模拟的真实情景中得到更好的锻炼、体验,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其中,逐渐提高自身实践技能。教师还可以借助驼峰调车仿真培训系统,向学生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比如平面调车、自动解体作业,实现一体化教学,促使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职业院校要加大货运岗位实训设备建设力度,比如铁路货运运价里程表、测量设备、货场模型,确保一系列实训教学顺利进行,而学生可以借助多样化的训练,掌握更多当下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岗位所需的技能,提高他们的实际业务办理能力,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三)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构建和培养。加大对相对薄弱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帮扶力度,有计划地开展区域范围内优势学校和普通学校的校与校“手拉手”帮扶活动,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普通高职院校、相对薄弱学校辐射与拓展。鼓励优秀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实践,积累丰富的实训经验,促进教学工作开展。积极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加大职称评定力度,对优秀学科带头人实行政策倾斜。在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内部组建名师实训专业交流平台,聘请专业名师和业务专家担任实训课程的指导教师,采取专家讲授、案例研究、参观考察、赛课评比等方式进行交流和培训,使高职院校教师能开阔眼界、加强交流,提炼自身实训教学风格,进一步向专家型教师发展。构建多层面、多渠道、多样化的专业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网络,狠抓教学及管理业务素质能力,大力培养具有高尚师德、教育教学特色的名师优师,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特点突出、风格鲜明、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教师队伍。

(四)加大校外实训的力度。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学校要通过不同渠道多和相关的铁道运营企业合作,借助其力量,共同建设校外专业化的实习基地,并签订《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合作协议》。铁道企业要向职业院校提供所需的实习场所,对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尤其是管理和安全方面,双方要多交流、沟通,共同制订“科学化、合理化”的实施方案。在轮岗实习过程中,铁道运营企业、职业院校要共同安排专业人员,建立考核小组,全方位考核学生的实习情况。在此过程中,铁道运输企业要根据铁道段站安排适宜的实训岗位,如运转岗位、列车乘务服务工作,和职业院校构建长效互动机制。职业院校定期安排该专业不同年级学生深入生产一线,进行实训或者定岗实习,要根据学生发展方向、自身已有水平,固定岗位,确定好师傅,进行跟班实习,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能够独立当班,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充分展现自身各方面才能,提高自身过硬的素质。

总之,高职院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准确定位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深化改革实训教学,通过加大校内实训设备建设、深化改革校外实训、完善实训教学评价机制、加大“双师型”教师建设力度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专业实践的重要性,在实践中逐渐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重视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成为新时期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有效填补社会市场专业人才空缺。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要不断总结实训教学现状,实现有效教学,不断为我国新时期铁道交通建设事业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其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汪武芽.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刍议[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

[2]黄兰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3(7)

[3]侯立新.职业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5)

[4]马骏.高职院校轨道交通运营实践教学体系与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探讨[J].科技资讯,2015(25)

[5]董奇,张刚毅,孟永辉.高职轨道交通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分析与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4(7)

篇8

关键词 行动导向 项目任务 “教、学、做”为一体 教学组织与实施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Based on the Action-oriented Digital Electronic Technology and Practice Curriculum Reform and Practice

WANG Lin

(Wuhan Railway Vocational Colleg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the vocational rail transit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of "digital electronic technology and practice" for example, mainly under the guidance of action oriented thinking, ability to establish as a guide to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 based on the selection of project tasks, create harmony "teaching and learning," as one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process through the task driving mode, by using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to analyze the results of education reform.

Key words action-oriented; project task; "teaching, learning and doing" as one; teaching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teaching effect

0 引言

作为轨道交通类的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面向轨道交通企业单位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任务。如何根据轨道交通类职业的需要,培养企业所需的职业素质,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成为各个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以轨道交通类专业基础课数字电子技术与实践为例,在行动导向教学法“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指导下,探索作为后继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和培养学生专业相关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过程。

1 基于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案设计

1.1 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课程目标是以高职高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理论,较强实践技能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指导思想,建立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以为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及实际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奠定基础。

1.2 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从工程应用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基点出发,通过对企业典型工作岗位任务及过程、核心能力要素、职业素养要求等企业实际需求的调研、分析,将教学内容以汇总、编排、设计制定的单元(或部件)典型电子产品按照单元进行项目化。课程的教学内容以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普遍认知规律,共分四个学习单元项目,每个单元项目下设若干学习任务。

1.3 “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式

本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强调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宗旨,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知识。引导学生始终按照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的过程开展学习(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

2 项目任务驱动的教学组织与实施

本课程的教学组织采用以源于企业的典型电子产品的基本单元电路,依课程系统设计编排,在分析讲解的基础上,从易到难,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学做一体的方式,给出相关的设计、制作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制定设计方案、理论分析计算和计算机仿真设计、元器件选型、电路装接、仪器仪表调试测量、设计分析、计算机打印书面设计报告等“学中做、做中学”系列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下面以抢答器的制作与调试来说明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基于任务的行动导向的教学主要通过布置工作任务、任务完成计划方案确定、自我决策、小组化任务实施、自我检查、评价等几个环节来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过程。

2.1 布置任务阶段

首先教师确定项目内容,对项目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进行整合形成授课内容并对学生讲解。学生经过教师对项目的分析讲解后,需要掌握抢答器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还可通过上网、查找资料等方式对该项目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明白自己该做什么。

2.2 制定计划阶段

教师鼓励学生对抢答器电路进行认真思考,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启发和帮助。学生对项目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设计电路原理图,制定项目实施计划。然后对相关的设计的电路做仿真测试,讨论各种实现电路的优缺点,决定选择何种电路、选用的元器件以及相关的仪器仪表的准备。

2.3 自我决策阶段

每个小组的代表将设计方案和实施计划进行汇报,提出小组的疑难问题,教师通过汇报的情况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引导和帮助,将项目的设计思想及实施方法完整地介绍一遍,然后让学生相互讨论,引导学生对所选的方案进行论证。学生最终确定方案,确定组内每个同学的具体工作任务,分工明确,完成项目任务。

2.4 任务实施阶段

在整个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起引导的作用,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件或直观教具进行辅助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信心,使他们能把书本知识和工作过程内容联系起来。学生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施,选购元器件、装配电路,测试电路功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强化自己的各项基本技能和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原理图分析能力、元器件识别能力和测试方法。

2.5 自我检查阶段

任务计划的进行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阶段完成结果、抽样询问等方式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讲解,对于个别问题单独处理。而学生通过组内自查和教师的检查,功能是否符合任务要求;对仿真的检测报告和实验报告相关参数进行比照。调试的方法是否正确,找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2.6 评价阶段

任务计划的工作结束后,需要对学习任务进行评价。首先由教师评价,学生以组为单位,指导老师随机分配组内角色,按照角色所涵盖的知识点和技能对学生进行考核,然后由教师和学生一起评估、总结,根据考核的结果进行评分。

3 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课程实施效果调查及分析

在课程实施结束的期末,为了解实施效果进行了调查。以2012级铁道通信信号的学生160人作为调查对象,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给出部分调查题的分析结果:

对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认可程度,实施调查效果显示:有94.35%的同意接收行动导向教学法,有92.68%的同学希望以后在其他课程中也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教学,说明学生对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充分认可的。50.00%的同学认为喜欢该课程的原因之一是主要行动导向教学法中教学做一体化,动手机会多,学起来轻松,理解得也更透。

行动导向教学法评价方式观念的改变,调查实施显示: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33.13%的同学最看重的评价方式是老师的过程性评价,31.88%的同学最看重自我评价,22.5%的同学最看重老师的总结性评价。调查结课说明传统教学模式的评价即将接受评价的所有对象按照“对某一部分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从高到低进行甄别性排列的单一评价模式大多数学生是认可的。更能评价学生职业能力的多元化评价方式还没能真正得到学生的认可,还应根据学生理论掌握的差异、操作技能的差异、操作规范的差异、取得进步的差异等,探索建立不同层次学生的评价机制,使不同层次学生在认真积极的训练中都可得到老师的肯定。

我们的调查围绕在轨道交通控制专业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这一中心点,从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等方面展开。整个调查采用不记名的方式,且目标群体定位准确,调查结果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通过调查分析可知,行为导向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教学,教师由讲解员转变为一个高效的组织管理、职业操作的引导员、有问必答的咨询师。 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了老师与学生互动的新局面。

本文系2012年度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培养高职轨道交通类学生职业素质的应用》(立项编号:2012D122)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杨世忠.关于《电子技术基础》和《电子技能与实训》课程的教学整合[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

[2] 黎雯霞.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培养高职轨道交通控制专业学生职业素质中的应用[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0(4).

[3] 石小法.电子技能与实训(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篇9

关键词: 《应用文写作》 课程设计 学情分析

当前,应用文写作能力已成为高职学生不可或缺的综合能力之一。叶圣陶先生曾说“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能写小说诗歌,但是一定要能写工作和学习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重视学生应用文的写作技能的培养,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而且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那么怎样设计才能实现课程目标呢,下面结合铁道交通运营专业教学实际谈谈对该门课程的整体设计。

一、课程的定位、作用

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用文写作是高职院校人文课程——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水平和综合素质而开设的一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公共基础课。通过应用写作理论的学习和实际写作训练,提高学生常用应用文写作和阅读能力,以适应当前和今后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写作需要;同时,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思想教育,培养团队精神与严谨务实的学风与作风,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学生学好各门专业课和将来进入社会从事实际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承上启下,其前导课程为中小学语文课,后续课程有《实用口才》,本专业的实习、实训。既能强化前导课程中的语文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又能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起引导和服务的作用,同时也能为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写作,求职面试等做好准备。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高职铁道交通运营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共24学时,开设1学期。根据铁道交通运营学院专业人才培养对应用文写作的要求,具体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掌握“必需、够用”的应用写作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应用写作的基本格式与写作要求,掌握应用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2.能力目标。

通过写作实践,学生能熟练写出符合规范的日常应用文书。

3.素质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细致、严谨、务实的良好学风;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项目训练,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组织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

三、课程的整体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设计理念

我院立足江苏,面向全华东地区,主要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应用文写作》课程组深入行业企业,调查实用文体的使用情况,分析就业岗位对人才能力结构的需求,根据行业、岗位特点和我院实际情况,依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进行课程开发和设计,确立课程教学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2.设计思路

课程采用了“学习内容任务化、学习过程情境化、课程教学导向化、课程考核过程化、知识技能一体化”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能力和知识点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进行整合,融入学习情境中,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以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为目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融“教、学、做、评”为一体。

(二)设计教学内容。

1.内容选取原则

以“实用”作为内容选取的原则。原教材内容文种较多,计划课时不足以完成所有文种教学任务,根据专业设置、社会需求、毕业求职,学生未来职业生涯文种使用频率,精选文种,重视在职场中使用频率高的文种,删减在实际工作中意义不大、很少用到的文种重组教材,以提高常用应用文种的写作和阅读能力,以适应当前和今后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写作和阅读需要。同时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内容上淡化理论知识,补充与专业、职业相关的典型案例,安排实用的模拟训练,拓展教材。

2.主要内容安排

(1)教学内容模块化,内容呈现有序化。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和实训活动,初步形成了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每个模块为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内又设置系列学习任务,然后设立学习情境,完成模块内文种的学习。每个模块,用以满足不同应用情境所产生的对应用写作的现实需要组合成块,直接指向学生在校期间及步入职场后将要面临的应用写作任务。第一模块为日常生活文种训练,要求学生掌握启事、条据等文种的特征和写法,以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在校期间可能会遇到的一些个人事务。第二模块以参加社会调查活动系列文书写作为模块,先设定参与社会调查活动的情境,学生随机分组组合,以“调查研究”为手段,以“写作调查报告”为中心安排整个活动。在活动中练习写作“活动计划”、“调查提纲”、“调查方式设计(“调查问卷设计”;“访谈提纲、座谈会话题设计”)”、“调查报告”、“活动总结”、“讲话稿”、“会议记录”等文种,同时组织“主题班会”,由学生自己主持、组织“社会调查活动”经验交流。这样在一个项目中既完成6—7个写作任务和“口语表达练习”,又使学生对此模块的写作流程有了明确的认识。

(2)内容安排从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助于克服畏难心理。

在课程安排上,应用文写作一般只安排一个学期的教学时间,课时不多,但课堂容量较多,应用文涉及的内容大多是学生陌生的领域,从内容、形式、行文,都迥异于学生原有的写作习惯。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畏难心理,感到陌生、茫然,不知该怎么去学习。任何一种写作技能的获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既要在心理上取得认同感,又要遵循由熟悉到陌生、由简到难的原则,科学安排教学内容。课程的第一个训练项目为日常生活文种训练,从学生认为很容易或以为简单的应用文种入手,消除学生畏难心理,体验成功的愉悦。

(三)课程的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篇10

关键词:变压器;整流柜;张贴版;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2-0024-03

一、现状分析

《变压器与整流柜》是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以下简称为“我校”)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对该专业其他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学好本门课程,不管是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还是对将来的就业,都非常重要。但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课程内容设计领域广泛、概念抽象、理论性较强;生源素质整体下降,学生基础不牢,对上理论课兴趣不浓,缺乏学习热情;学习方法不当。在这种情况下,“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成了一纸空谈。鉴于此,笔者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现状及自身的教学实践,充分利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从课程整体设计、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对传统教学进行改革。

二、课程内容改革

我校城轨交通供电专业的学生,都是围绕“培养合格的地铁运、维、检人才”这一宗旨而进行的订单式培养,经过多次的企业调研发现,很多对于学生来说太难懂、不好掌握的知识,在现场用处不大,或者基本用不上。为了更好地与就业市场接轨,我们对课程内容作了优化和整合,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删减了变压器空载、负载运行方程式的推导过程,转而通过空载和短路试验使学生理解典型运行参数,进而加深对铁损耗、铜损耗的理解;删除了标幺值计算和不对称运行分析,只需理解概念;删减了暂态过程分析,只需了解暂态的概念和表现方式;简化了连接组别内容,重点加强了现场需要的同名端判别方法的教学;增加了整流变压器的24脉波整流及延边三角形移相内容;增加了地铁干式变压器、整流变压器的运行与维护,事故与故障检测,地铁典型整流柜技术要求、日常检修与故障处理等,使知识更完整,更连贯,更适合就业需求。

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我们尝试了现今备受推崇的模块化、项目式教学,充分利用已有的实训室、实验场所等,将学生必须掌握的应知应会内容按照模块划分,每个模块都和实践相结合,而且包括解决实际问题会用到的必备的基本知识,表1为改革后的课程设置。

三、教学方法改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的“黑板、粉笔加教材”的教学,形式单一,不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我们大胆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尝试各种新教法,从符合现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学习兴趣。

1. 任务驱动法。以模块1为例,知识目标是掌握油浸式、干式变压器的结构,掌握分接开关调压作用,理解铁芯一点接地原因。能力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快速找出各部件位置,为变压器的检修打下基础。这里采用任务驱动法。

(1)创设情境,引起注意。为创设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提前感受职业环境,教学场所选在有变压器实物的变配电实训室(一台油浸式变压器,两台干式变压器)。该实训室仿照地铁变电所高压室建立,有相同的设备和布局。

(2)提出目标任务:制作小型油浸式和干式变压器模型。

(3)合理分组,分析与分解任务。分组以“好、中、差”结合为主,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每组约七八个人,选举一人为组长,带领大家讨论分工并在实施过程中记录每个组员的具体工作内容,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

(4)自主学习。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为使学生顺利完成任务,可下发任务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使其更快进入任务。表2为模块1的任务单。

(5)成果展示。各小组将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材料制作变压器模型。

(6)检查与评价。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自由度大,教师要勤于检查,维护好正常的教学秩序,并应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评价时,先由各组学生自己总结、交流经验,并进行互评;再由教师对目标任务进行评分。

任务的完成出乎笔者意料之外: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用瓶盖叠在一起做绝缘套管,高压侧数量多,用大瓶盖;低压侧数量少,用小瓶盖;直观地表现了高低压绝缘的不同。用插片做硅钢片来组成铁芯,有效表现了硅钢片的叠装特点。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只是对照教材示意图讲解,学生看不到实物,再加上自制力差,上课精神不集中。使用这种方法后,学生的“有荣誉感,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同”的特点发挥到极致,每个人都想证明自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积极性。自己动手可使知识点记忆更牢固。

2. 角色互换法。教师与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过一把“老师瘾”,给学生以新鲜感,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前期课程《电工技术基础》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互感、自感、电磁感应定律等内容,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掌握变压器的基本工作原理。鉴于此,在模块2的“变压器工作原理及运行分析”中,让学生充当老师进行讲解。由于课时关系,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单独确定自己的授课方式。

(1)确定方案。每组利用课余时间查找相关资料,确定授课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帮助,给学生提供图书资料、试验器材等。正式实施前,方案要先以书面报告的形式上交,教师对其进行可行性和安全性评估,并提出建议,修改后,确定最终方案。

(2)正式授课。每组选派一个代表讲述基本原理。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举手提问,代表可以自己回答,也可以指派本组其他成员代为回答。

(3)综合点评。学生根据表3给每个“老师”打分,再由教师做综合点评,两项成绩之和即为最终成绩。

为了能成为合格的小老师,学生积极备战,图书馆、网络、师哥师姐都成了他们求助的目标。为了成为知识渊博、不被学生考倒的老师,他们甚至查阅了每个知识点的相关内容。实践证明,这一方法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表现也很让人满意。有的组板书合理、规范,书写工整;有的组制作了精美的PPT,甚至穿插了动画视频;还有一组别出心裁,利用实验室里的小型变压器,开发了演示实验。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个成员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3. 张贴版教学法。地铁采用的是24脉波整流,利用的是基本的三相桥式整流电路。在模块5的教学中使用了张贴版教学法。这一方法是在张贴版面上钉上由学生或教师填写的纸片,从而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具体过程如下:

(1)开题。教师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将题目写在纸片上,可采用特殊形状与学生的纸片区别开来,并粘贴在黑板顶端。

(2)收集意见。将学生分组,每组根据所学基础知识及整流变压器的理解,将意见以关键词的形式写在卡片上并粘贴。由于《电力电子技术》的铺垫,学生有一定的整流概念,但各种整流电路的区别和具体作用不是很清楚,这就造成学生意见杂、乱、多,如单相桥、三相桥、半波、全波。

(3)加工整理。教师将板上所有信息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分类,将同类观点放一起,并按照观点的主次分位置粘贴。出现新问题时,可再次粘贴卡片。

(4)得出结论。多次加工整理后,教师总结最后结果,并由学生记录。

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起主持人的作用,所有工作由学生完成。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错误印象深刻,教学效果明显。

4. 其他方法。在实践过程中还采用了其他教学方法,如模块2的运行分析。通过做实验让学生测量参数,接法正确、美观、用时短的额外加分。模块4采用创设情境法,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现场环境等。

四、考核方式改革

有学生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块,课程考核成绩=学生自评(10%)+小组互评(30%)+教师评价(60%);教师评价=出勤5%+学习态度15%+形成性考核25%+书面材料15%。形成性考核包括在小组担任的职务、承担工作的难度、完成情况等;书面材料包括准备过程中的知识储备、形成思路等。

为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教师评价给出小组整体成绩,由组内成员按照每个人完成任务的情况、参与积极度等成比例分配。决定权交给学生,既避免教师“一言堂”考察的片面性,又有效避免部分边缘学生“浑水摸鱼”。其他模块,如多媒体创设情境法中,学生自主学习性不强,则采用另外评价方式:课程考核成绩=出勤(5%)+课堂表现(20%)+课堂提问(35%)+开放型作业(40%)。此种评价打破了传统“一考定成绩”的考核模式,可以全面掌握学生的强弱环节,有利于因材施教;而且,因为学习过程分值加大,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可以让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学习。

通过改革,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很多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主动学习新知识,求知欲很高。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新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对教材建设、课堂组织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唐进,龙瑜.基于“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课程教学模式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研究,2010,(3).

[2]马爱芳.电机及拖动课程教学中现场环境的创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