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图测绘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8 15:04: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制图测绘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机械制图测绘实训总结

篇1

关键词:机械制图;考核方法;改革

一、引言

机械制图课是机械类高等院校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是后续专业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不可或缺的基础,主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识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能力。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改观低分无能、高分低能现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真才实学适应工程和市场,良性就业、发展成才。传统的制图课偏重理论、轻视实践的考核方法,不能适应现代高职教学的目标要求,不利于人才培养,因此,要运用好考核这一指挥棒,科学、合理的考核学生制图课学习的全过程,建构理论和实践考核、课堂内外考核、过程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多元考核评价体系,力求促使学生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切实掌握理论知识和具备动手能力,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二、制图课考核的现状和弊端

(一)考核现状:制图课的第一学期,我校长期以来采用传统的闭卷笔试的考核方法,总评成绩100分,其中平时占5%,期中占25%,期末占70%。主要考核学生画法几何部分的投影基本知识、截交线、相贯线、组合体和图样画法等。第二学期以考查的形式考核,成绩按优、良、及、不及四等评定。内容有标准件、测绘零件图、装配图、计机绘图等。

(二)考核的弊端

1.方法太固化,真实性差。传统考核方法,采用100分钟的闭卷考试,以笔试成绩为主,题型一般为补漏线、补视图、单选某视图、由轴测图画三视图、改画剖视图、断面图等,由于受考试时间和试题数量的局限,题型老套单一,数量有限,知识覆盖面不全,有些试题是讲评过的练习题,有些试题多次使用,在考试内容上有很大的片面性,难能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状况。

2.比重不合理,针对性差。机械类专业如机制、模具、汽车、机电、数控等专业的学生进行制图课考试时采用统一的试卷,内容基本相同,不能体现对各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区别和特性。另外,期末成绩所占总评比重过大,平时成绩占比重过小,对制图课的学习过程失去管控,不能引导学生注重平时学习,导致有的经常旷课;有的睡觉;有的玩手机;有的人在课堂心在外;不做作业或相互抄袭,到了期末突击复习、猜题押题,为了考试而考试,成绩可信度低,教学效果差。

3.目标不明确,实践性差。机械制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国家标准、具有识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能力。而现实的考核形式和内容并没有体现以素质、能力为核心,单纯的卷面考核方式并不能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成果。零件图、装配图部分的测绘考核,对学生尽管有动手实践的要求,但几种测绘件反复使用,极易是学生懒于动手而相互抄袭。由于没有按一线技术工人的要求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核,学生现有的能力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差距甚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上岗就业。

三、制图课考核改革的实施和思考

首先,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考试的引导、激励和调控功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设置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如试卷考试、课外实训考核、答辩、制作模型、徒手绘图、测绘零件图等。其次,考试命题类型主要有选择、判断、据轴测图画三视图、补画漏线、补画视图或剖视图、改画剖视图、断面图等,以多类型、多方向引导学生勤学苦练,提高识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能力,使考试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具体的改革方法:1.为了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在考核权重上要恰到好处,考核总评=出勤10%+课堂表现20%作业20%+期中20% +期末30%,加大了平时的出勤、上课表现和作业的比重以加强学习过程的考核,扭转上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突击求得分的不良学风。2.考卷考核:闭卷考试促使学生扎实、系统、真实地掌握基本知识和方法。开卷考试目的在于考核学生物图转换的能力和工具书的使用能力,从总体上考核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掌握程度,用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3.实训考核:对于零件图、装配图部分要加大实践考核比重,考核总评=出勤10%+作业10%+实训表现20%+阶段成绩20+结果考核40%。由于制图课的第二学期是标准件、零件图、装配图、计机绘图等基本技能知识,不便用考卷考核,而用测绘零件图、装配图、软件绘图进行考核,就必须加大实践考核的评分权重,在整个实训过程中不仅要考核出勤和作业,更重要的是考核实训投入和动手表现;实训每一阶段的成绩如:拆卸、测绘及数值、画草图等;测绘结果。4.答辩考核:为了防止测绘结果出现抄袭、代画等虚假现象,不能只由图面确定分值,采用学生当面答辩的方式,答辩的内容可广泛取材,紧密联系生产实际,针对学生的测绘结果,涉及不同的知识点,包括机件的表达方法、零件图和装配图中的特殊画法、工艺结构性、公差配合、装配关系等。这些知识含盖广实践性强,可以考核学生综合读图、绘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实训考核的指挥棒督导学生深入实践,勇于动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适应就业和企需要。5.几点思考:在改革考核的实施中,要保证考核实施的可靠性、有效性,必须加大试卷考核题库的题量,尽可能的覆盖各考点部分的精细处,同一知识点的题目不仅数量大而且要类型多,难点、重点把握好,难易程度要适当;可以吸纳实验实习老师出题入库;教考分离,并且出同分量的考题四份以上,考前随机抽取;相近专业的考题不能公用,要有区分和侧重;最重要的是要严格考核、严格把关,严格学籍管理,避免一杆过和高分低能现象出现,使考核的指挥引导作用落到实处。

四、结语

“考核”这一教学环节是引导学生学习、促进教师教学的“指挥棒”,只有结合制图课目标和教学实际,不断总结和革新,制定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模式,才能真正发挥它督导“教”与“学”的指挥、调控作用,使制图教学真正面向就业和社会,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现代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机械制图 CAD 有机整合 教学改革

一、机械制图和AutoCAD课程的性质和关系

机械制图是“工程界的技术语言”,是主要研究绘图和读图的原理及方法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应用正投影理论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制图技能。AutoCAD是一种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绘图软件,它具有强大的绘图和图形编辑功能,其本身也可看作是一种绘图工具。CAD的绘图工具比手工绘图工具、仪器更丰富更细化,而且绘制图形更准确、方便、快捷,可大幅度提高作图的质量和速度。

许多人认为,有了AutoCAD课程就可以完全省去机械制图这门课程,其实不然,笔者认为这两门课程是相辅相承的。一方面,机械制图是CAD的基础。比如,用CAD绘图虽然取代了手工绘图的方法,但CAD技术再怎么先进发达也不能离开人脑的思维,其制图的原理、分析图形的方法、投影规律等均和制图的标准、规律等是一致的,并没有实质性的脱离制图知识,只是甩掉了实际的图板、图纸、绘图工具和仪器等,用上了虚拟的图板、图纸和工具等。笔者认为若是完全脱离制图知识的CAD工作人员只能称其为计算机抄图员。另一方面,CAD技术又可以有效地促进机械制图的教学。比如,讲授到组合体的组合形式时,运用CAD进行三维造型,绘制基本体,再进行布尔运算,可以很形象地用并集将组合体的叠加形式展示出来,用差集将组合体的挖切形式表现出来,且用CAD的3D旋转、动态旋转等工具可以直观、形象、多方位、准确地展示给学生。再比如,制图中学到剖视图内容时,可以应用CAD的3D旋转、3D剖切即slice工具等多方位观察零件的内外结构,这用传统的挂图是办不到的。所以在制图教学中穿插CAD技术丰富了制图理论,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取得了制图教学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机械制图和AutoCAD课程内容整合的必要性

加强实践教学,压缩理论课时是高职教育的特点。同样,机械制图课也面临着课时的缩减,由此,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度,将画法几何、点、线、面等作了大量的删减。在学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传统的教学模式满足不了现代企业生产对技术人员的技能要求。

随着计算机科技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在我国各企业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大大提高了绘图的质量与效率。同时,三维设计成为CAD技术应用的必然趋势,这也给机械制图课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仅依靠传统的、独立的分开传授这两门课程已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目前,学生对手工绘图的兴趣不高,而对计算机绘图软件有着较浓厚的兴趣,为解决这一问题,突出机械制图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注重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以适应不断引进新技术、新知识,跟上技术发展的要求,机械制图和AutoCAD课程教学内容整合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三、机械制图和AutoCAD课程的有机整合

目前仍有许多院校把这两门有关系的课程分开独立讲授。他们往往在机械制图课程结束后再学习CAD,这样,学生很容易把前面所学的制图知识点忘记,达不到教学目的。也有部分院校采用的教材貌似将两门课程进行了结合,但也只是将这两门课程简单、笼统地结合。比如,在制图教材最后的装配图结束后,紧接着添加一章CAD绘图知识简介或是举几个图例,学生无法进行充分、系统的CAD上机操作练习,这样会适得其反,反而使学生认为CAD不好学,失去学习CAD的兴趣。

通过分析和理解两者之间的性质和关系,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培养目标,笔者编制了计划和教学方案,以各个知识点为单元,将制图与CAD课程同步开展,使其相辅相成,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整套将这两门课程内容有机整合的教学方法,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1.明确培养目标,调整、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而并非“工程师”。因此,在教学模式上应突出实践操作及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降低对课程理论的要求,注重模块、项目式教学,且在教学内容上也要做相应的调整。本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并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优化教学内容。如:对传统的画法几何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以适应CAD技术发展的需要;适当降低仪器绘图的要求和难度,加强草绘技能训练和测绘能力培养;加强CAD二维绘图的实训,并突出绘图和识图能力的培养。

2.授课中充分应用多媒体和CAD技术

为提高学生对制图课程的学习兴趣,应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授课,做到传统板书教授与多媒体教授的有机结合。如:利用CAD技术对平面图形进行拉伸、旋转等绘制三维实体,应用布尔运算等工具将实体进行编辑操作,可有效加强学生的空间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合教学实际,将两门课程内容有机整合

笔者将两门课程的内容整合为如下十二个部分:

(1)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AutoCAD简介。即CAD界面,配合以上内容讲解CAD中的绘图环境设置即图幅、图层等。

(3)投影理论、点、线、面及立体的投影。

(4)应用项目式教学将上述平面图形穿插CAD中的绘图和编辑等命令同步进行讲解,如将CAD的点坐标输入结合具体的平面图形来讲解。

(5)组合体、轴测图及尺寸标注。

(6)CAD的轴测图知识点,三维绘图简介、三维基本体绘制、布尔运算、二维绘图与编辑命令同步讲解,尺寸标注设置。

(7)机件常用的表示法穿插CAD中的三维绘图建模工具、旋转实体和slice剖切工具形象地讲解分析机件的内外结构,并讲解CAD中的图案填充命令的具体设置和使用。

(8)标准件、常用件及零件图中穿插CAD的图块制作、块插入、写块命令的使用。

(9)应用项目式教学丰富CAD的尺寸标注设置,通过零件图实例进行CAD标注,并介绍CAD中文字样式设置,标注出零件图的各项技术要求,针对零件图穿插标注工具栏中各个标注工具的用法,利用CAD三维动态观察将零件进行旋转,多方位观察来理解、看懂零件。

(10)装配图,其中包括画法、尺寸标注、序号、明细栏和技术要求等。

(11)利用AutoCAD绘制装配图,穿插CAD中图块的具体应用、设计中心的功能,利用引线标注注写装配图中的序号,再穿插表格设置等。

(12)部件测绘实训,编制CAD实验指导书,降低教师劳动强度。应用CAD技术把测绘的模型进行三维造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测绘难度。在两周的测绘期间,首先是安排学生手工绘制草图,标注尺寸,再用CAD将整套图绘制出来。

上述整合内容中所穿插的CAD知识点应与上机操作同步进行,互相渗透。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学时和进度,合理地安排整合这两门课程的内容,尽量做到讲解内容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从而达到使学生在牢固掌握制图知识的同时能够灵活运用CAD技术绘图的目标。

篇3

关键词:机械制图 教学质量 课堂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055-01

《机械制图》是一门既注重理论同时又注重实践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从事生产实践中,经常会涉及到机械制图的有关知识,要与各种各样的图纸打交道。如果他们不通晓机械制图这门“工程语言”,就很难学好其它专业知识,也就无法胜任以后的工作。[1]而且高职院校面对的是一群爱说爱动、思维活跃、学习习惯相对较差、自我约束能力也比较弱的十八九岁的高中毕业生,如果我们漠视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征,一昧的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填鸭式的讲解、灌输,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学习与生活情境的结合,以及知识与技能技巧应用的乐趣。

1 做好教学设计

要使《机械制图》课堂成为一节45钟“精品”课堂,我们首先就应该做好教学设计,认真的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和每一块教学内容,做到可学性强、关联性紧、趣味性浓,真正起到“提神醒脑”的作用。[2]比如,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

1.1 确定项目任务

给定学生一定数量的几何形体的木质材料,要求学生根据材料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简单的组合体,并且绘制每个组合体的平面图形以及标注完整的几何尺寸。

1.2 确定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能够灵活应用组合体的相关知识,设计出合理的立体模型,并且确定投射方向,选择主视图,确定视图数量和表达方法;能够运用尺寸标注的相关知识,通过对零件的测量在绘制好的视图上标注正确、齐全以及清晰的尺寸。

(2)团队合作目标。

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在各个组员的合作下完成尺寸的测量,三视图的绘制;还要具有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确保尺寸精确图形完整;组长要组织组员布置和整理测绘现场;每组成员共同上交一张完整的组合体测绘图纸。

1.3 教学流程

1.3.1 准备工作

(1)将学生分组,3~4个学生一组。

(2)发放木质材料,确定项目进行的场所(教室、制图室、实训室)。

(3)教师设计学生评价表。

1.3.2 项目分析

用头脑风暴法,各小组成员对小组所领取的材料进行制作方案探讨。

1.3.3 决策

制定出制作方案(零件、部件设计草图纸)。

1.3.4 实施

(1)确定合理的制作工艺路线。

(2)各小组完成制作,并提供出零件图。

(3)各小组完成部件的装配。

(4)计算材料的利用率。

1.3.5 评价返馈

各小组完成自我评价表。

1.4 教师点评总结

对每个小组的设计都要逐个做出点评和讲解,评出最优秀的三组设计,予以奖励。

2 亲其师信其道

作为一名老师,在课堂上,不能总是站在高高的三尺讲台上让学生产生距离感,而是要经常的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去,从而拉近和学生们的空间距离;同时,还要以饱满的热情和真诚的微笑,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们就会觉得,我们的老师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从而就愿意和老师主动的进行交流,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尤其是对个别成绩落后的学生,我们更应该用自己的真诚和足够的耐心去感化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的改变。”

3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产生枯燥厌烦的感觉,学习兴趣也跟着衰减,因此,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1 师生共同参与法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环节中可采用巧问问题法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到学习中来。但是课堂提问是有技巧的,好的课堂提问包括新颖的提问方式和巧妙地问题。因为新颖的提问方式会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而精心设计过的问题才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3.2 直观教学法

机械制图这门课所表达的物体是很直观的,具体直观的实物总是比抽象的易于理解。所以我们可以拿一些放大的模型到课堂上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充分利用直观的教具,让学生建立起对事物结构特点、轮廓形态认知的信心和“欢心”。

3.3 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是一个集声、像、文字、动画于一体的多功能教学方法,具有形象直观、兴趣性强、生动活泼等特点,在机械制图教学中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使教学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诸如:在“齿轮配合”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演示各种齿轮啮合的实物画面及工作过程,对立体图进行透视、剖切、观察其内部结构。这种教学手法的运用,给机械制图课堂带来了高效率、高质量,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多鼓励,乐表现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千万不要吝啬自己鼓励的语言,我们要知道:“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总会给学生一些问题让学生当堂回答,要么是语的回答,要么是黑板上绘图。当一个学生有所进步或者出现过失时,我们应该做恰当的、科学的评价,运用得当会变成动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运用不当就会产生副作用,伤了学生的自尊,适得其反。

总之,机械制图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当你把学生装在自己心里,就拉近了你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少了距离,才能多一些亲近、信任和爱戴。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学好的信心,结合学生实际与机械制图教学特点,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虽然引起学生趣味学习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情感才是是教学活动的灵魂,这些方式方法,应该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关爱”融入其中,才能发挥它们的最大效能。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制图;综合能力;现代企业;以人为本;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6-0177-02

在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学中,机械制图课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该教材对这门课的重要性作了如下概括:它是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人员,必须掌握的一种“语言”。笔者从事中职教育工作二十载,深知机械制图课的重要地位。尽管中职学校对机械制图课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只重视学生的实用性,能“识读”就可以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更多以讲练结合法来实施。传统的教学法比较机械、枯燥,即教师在讲台上用实物或模型对照挂图讲课,学生只是看、听,然后做练习。这种方式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机械的注入式教学方法。现代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对于机械类专业学生来说,提高制图综合实践能力势在必行。

一、关注中职学生目前的状况,调整好他们的心理,迎接职业能力学习

近些年,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各种公办、民办的学校数量和招生人数也有了显著增加,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经过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层层选拔后的落榜生,带着无可奈何的心态进入职校。大部分中职学生的素质不尽如人意,文化知识基础不高,心理承受力较弱,识别能力不强,面对复杂纷呈的社会现象和各种不良思潮往往不能自持,有的甚至把消极和腐败的东西当做正确的目标去追求。美国成功学大师说过,不要因为瑕疵就拒绝发展的可能性。作为中职学校教师,授课时更要调整好学生的心理,多多看到他们的优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明白“纵有万贯家财,不如一技在身”的道理。另外,机械制图既然是机械行业的“语言”,就要努力学好这门语言才能与别人“交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重视现代企业对技术工人的基本要求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对职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企业选择人才不仅仅是一纸文凭,更注重毕业生是否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国家职业标准是对相关职业的基本要求,分等级对职业的活动领域、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水平作出明确规定,为劳动者提供客观、规范、统一的从业资格要求,对于中职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

三、以人为本,分清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目标

在现代教育中,学生是参与教育过程的主体。在此过程中,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三者是确立学生主体的依据和衡量标志。尤其是在我国实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发挥学生主体性日显重要。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课程,学生应参与课程开发。当前,课程观背后隐藏的哲学理念是“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目的指向是学生个体的自由和解放。这样,学生就成为了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及课程主体,也就融入了课程开发过程之中。当然,学生无法直接参与那些与生活隔离的课程开发,只能以自己的全部生活经验和学习活动参与对课程的体验与重构,从而寻找并建立自己的课程。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学生。”陶行知先生也说:“没有爱的教育,将会只是枯燥教育,像山泉枯竭一样。”可见,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情感教育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关怀、理解、尊重、赏识、信任和期望,等等。多年的教学经验使笔者深知,教好课首先要和学生交心,使他们明白每个人都会遇到难题。许多中职学生性格软弱,缺乏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笔者曾经在课堂上发现一个学生上课不专心,看无关杂志,走到他身边时急忙把杂志藏起来,拒绝交出。笔者没有呵斥学生,课后主动找他谈心,发现这名学生并非不爱学习,只是认为自己基础差,没有学好制图课的信心。通过多次辅导,慢慢消除了障碍心理,他逐渐学好上制图课。可见,教师的点滴鼓励将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不要放弃任何一名学生,重在引导他们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四、交叉运用评价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

中职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一直是各大中职学校关注的重中之重。在制图教学中,培养动手能力不是主要问题,“动手和动脑结合”才是重点。如果中职学校不能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作为重点,就不可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在机械制图教学中,不能单纯地模仿教师,只有不断创新,将理论与实习中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真正适应企业需要。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力求合理地评估教学效果。比如,采取每堂课、每周、每月等不同阶段的评价方式;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学习小组成员集体评价、教师评价等不同层面的评价方式。将以上评价结果设计成表格,以利于总结,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并进行针对性地辅导,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达到提升学生识图、综合绘图的能力。

五、机械制图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设计

1. 做好授课前的准备。课堂时间有限,要充分利用好每一分钟,因而做好课前准备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2. 以教材为蓝本设计实践活动。笔者在轴套类零件的授课中,预先设定目标,考虑小组每位学生的特点,使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各负其责。活动和过程如下:

活动一:轴套类零件用途的探究(实物零件或模型展示)。生活中的用途、生产中的用途及其他方面。

活动二:轴套类零件材料和加工方法的探究。金属材料的加工、塑料件的加工和其他材料的加工。

活动三:探究轴套类零件技术要求及图形表达的特点。

要求团队合作:在一至两课时内完成本课题的探究,必须由团队合作完成任务,每个小组的探究实验都要进行小组分工,为下一步教学打好基础。

3. 运用演示教学法,让每位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演示操作。所谓演示法是指上课时,教师配合讲授或谈话,向学生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或证实所讲授知识的方法。这样,直观性强,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加深所学知识的印象,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轴套类零件测绘的授课中,让每个小组选派一名学生观看测绘过程,并要求他们做好记录,然后带领小组其他成员完成布置的测绘学习任务。

4. 结合授课课题,带领学生到实训场地或企业参观多种实物。将课堂延伸,将教材放大,带领学生到企业、到实训场地中学习识图、识物,这样更生动、更有趣。机械制图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同构共生的过程。把课堂、学习交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探究、人性和生命力,成为师生互动的乐园。学生在生动、愉快的活动中,不仅扎实地掌握画图的理论知识,而且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技能,对其终生不无裨益。另外,实践性教学在对教师原有的课程理念、专业素质形成挑战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总之,在综合实践能力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构建有效的教学策略、把握好各个环节,使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学习制图课的乐趣,才能不断提高专业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开发处,重庆市技工教育研究室.机械制图[Z].2004.

篇5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机械制图

机械图样是“工程界的技术语言”,《机械制图》作为机电类专业的必修内容,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相互联系的基础课程,以往在制图教学中,采用的是教师课堂讲解,学生课下练习,教师批改作业然后反馈再课堂讲解的模式,学生在课堂中,没有真正发挥其课堂主体的作用,在课堂上没有“动起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采用项目教学法,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一、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动起来”

目前高职类院校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差,课堂效率低下,玩手机睡觉者居多,这种现象虽然与学生自身素质有关,但也让教师不得不反思,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自主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做到让学生“动起来”,项目教学法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1、合作共赢。项目教学法通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和学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在教学中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首先根据学生平时学习习惯和特点进行合理分组,使学生在小组中都有自己合适的学习位置,培养学生之间配合工作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需求,包括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如教师布置项目“阀体的表达”,要求学生根据阀体结构选择合适的表达方法,以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先由一名学生分析阀体结构特点,根据结构特点选择合适的主视方向,然后一名同学对阀体尺寸进行测绘,最后一名同学根据主视方向确定主、俯、左三视图草图,并标注相关尺寸,最后全组学生在图纸上按照制图的相关规定绘制三视图并标注尺寸。

2、目标明确。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要求学生实现的学习目标填鸭式的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中,厌烦心理较强,而项目教学法是把课堂目标和有关项目科学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有目的的主动学习。如项目“轴承盖的识读”,教学目标在于通过识读三视图,想象出空间结构,这一项目实际体现的是学生二维转三维的能力,分析时,一般从主视图入手,结合其他视图,按视图中的封闭线框来划分形体,由此引入形体分析法,分析零件由哪几部分、通过什么形式组合形成,最后根据各部分形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想象出零件的整体结构。

3、系统学习。项目教学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通过从简单到复杂零件的项目教学,学生对整个知识体系有了较深的理解,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项目,通过这一项目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回顾,使得学生有一个完整的思考体系,如项目“轴类零件的绘制”,教师在项目设计时可以结合学生实训情况,让学生观察轴类零件在加工时的状态,进而选择主视方向,同时对于轴类零件上的特殊结构如键槽、小孔、凹坑、螺纹等等,也可进一步引出断面图,以及螺纹连接等相关知识,通过知识体系的相互联系,对项目所涉及的内容适当拓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项目教学法具体实施过程

1、明确教学目标。教师根据高职类学生的特点,对《机械制图》的理论知识进行重组,在要求学生熟悉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一个个的项目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绘图和读图能力,从而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2、确定项目内容。以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设计合理的知识梯度,既要与书本知识紧密结合,又要有一定的难度,在不打击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既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又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拓展新的知识,来解决项目实施过程所遇到的相关问题,让每一个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都能参与到项目中。

3、项目实施细化。项目确定后,学生分组分别对各自项目进行讨论,制定项目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学生在分组活动中,可以通过讨论、分工、查找资料合作完成项目任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解决他们遇到的难题,比如对学生设计的相关零件的表达方案,即使不合适,教师也不要急于否定,可以先让他们介绍一下为什么要这样表达,在师生讨论的过程中对应相关理论知识适时引导,既增强他们的信心,又使学生能把书本知识和实物联系起来。

4、检查评估项目。项目完成后,由学生分析讲解图纸,让学生找到自己在理论知识及实际画图上的不足。然后由教师检查评分,并指出项目活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教师应和学生一起检查图纸,一起分析问题,总结和比较学生的优点,引导学生学习他人的长处,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总结评估中得到提高。

三、项目教学法实施注意问题

首先是项目的选择必须在教学大纲内,难易适中,以学生能够自主探索并有能力完成为准,其次要采用多种上课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实训场地、绘图教室、教具室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再次要重视学生的需求,尤其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只要参与项目的同学,都要给予充分肯定,慢慢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总之,项目教学法从项目选择,师生共同参与,学习成果展示,学生自我评价以及教师总结评价等方面,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教师也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达到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月明.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动起来[J].考试周刊.2015

(18)

[2]张珊珊.项目教学法在机械制图中的应用.中国高新技术

企业[JJ].2010(12)

[3]李娟.项目教学法在机电装调技术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

篇6

关键词:教学工厂;苏州;校本课程;校企合作课程

教学工厂的内涵是将工厂环境引入学校,在校内建起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教学工厂,将学校和工厂合二为一,教学工厂以学校为本位,企业项目研发是教学工厂里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目前,教学工厂常规做法是:学校向生产厂家承揽工业项目,生产厂家以提供或借用的方式在学校装备一个完全与实际工厂一样的生产车间,学生在教师和师傅或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实际生产操作。在学校揽不到工业项目的情况下,教学工厂就成为了实验室,学生只能在教学工厂里看师傅或教师进行演示教学或参观教学。目前,我国不少学校的教学工厂就处于这样的尴尬境地。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引入教学工厂模式,不是要照搬套用新加坡的教学理念,而是要与本校、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每所学校、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能套用新加坡教学工厂的现成模式,而应根据专业设置、学生层次及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等,创造性地加以利用,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工厂新模式。

对教学工厂新模式的探索

根据对教学工厂模式的多年探索,我们采取了两个比较成熟的做法:一是直接把企业引进学校,形成教学工厂,我们称这种教学工厂为“校内教学工厂”。学校提供场地供企业无偿使用,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进入教学工厂学习和实践。教学工厂在没有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时候就是企业,在有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时候就是教学工厂,学生实践的内容就是测绘或加工企业的实际产品。二是经过两年的理论与基本技能训练后,将部分学生直接送到学校之外的企业学习和实践,我们称这种教学工厂为“校外教学工厂”。为了和企业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我们和企业联合开发“共享型校企合作课程”。这样的课程以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为目标,以职业生涯需要为导向开发课程,为合作企业量身定制共享型校企合作课程,课程内容既适合学生,也适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我们称这种模式为“共享型校企合作课程模式”。这种模式采用的是多批次、少批量的形式,也就是说,在每个企业安排不超过8人的学习和实践团队。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得到这样的学习机会,应多选定一些企业。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这两种教学工厂模式均运作良好。

(一)校内教学工厂

校内教学工厂是主要探索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并运用于理论教学。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即教学内容的设计以企业项目为主题,从而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工作经验,为将来独立面对工作和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项目教学实践主要在《机械制图与AUTOCAD》课程中开展,按照“以胜任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用人单位需求为导向,以制图员职业资格要求为标准”的原则,对课程教学过程进行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教学改革,重点创新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和职业道德为重点。

教学工厂教学实施途径:(1)企业现场认识(参观)实训。在讲授完《机械制图与AUTOCAD》课程绪论后,就安排学生参观校内教学工厂,在参观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制造企业生产是离不开图纸的,从而认识《机械制图与AUTOCAD》课程的重要性,并使学生储备大量的形体信息,身临其境地感受工厂环境。(2)测绘教学工厂的实际零件。在完成零件测绘的理论学习后,将教学工厂里相对简单的实际零件借用到测绘教室,供学生测绘使用,并绘制出正规的零件图,最后要求学生与企业的加工零件图进行对比,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写出总结报告。 转贴于

在教学举例、习题、实验课题等方面尽量取材于企业实际生产的零部件。(3)根据图纸装配部件。学生根据教学工厂提供的装配图,帮助企业进行零件装配,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增强实践操作技能的教学目标。(4)利用假期组织部分学生为教学工厂绘制实际生产中使用的图纸,使学生得到实际生产锻炼。

(二)校外教学工厂

校外教学工厂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探索实践。

根据苏州地区实际需要,开发符合教学工厂需求的校本课程苏州存在大量外资和台资制造企业,而这些企业大量使用第三角投影的图纸。虽然我们在机械制图课程中也简单介绍了第三角投影,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存在一定的识图困难。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收集大量企业第三角图纸的前提下,开发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第一门校本课程——外国图纸的识读,并在2007级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开设了限定选修课。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发使专业技术知识与生产实践需要紧密结合。

选择并设计出符合技能教学需要的企业环境,提高教学工厂实践的科技含量苏州的中小制造企业数量众多,如何为本专业学生选择符合大纲要求的企业成为我们研究的又一课题。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首先选择制造加工手段全面、加工的零件种类较多的企业;其次,选定的企业技术含量较高,学生进入企业前需要进行特殊培训。

根据教学大纲需要,为学生量身定制满足企业需要的“共享性校企合作课程”新的校企合作式课程——共享型校企合作课程以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为目标,以职业生涯需要为导向开发,为合作企业量身定制共享型校企合作课程。具体来说,就是学校通过对签约企业、学生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确定合作式课程目标,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决定课程实施方案,进行课程评价,进行持续的和动态的课程改进。

结论

校内教学工厂的培养模式适合理论与实践穿行的教学,教学内容以企业项目的形式展开。校外教学工厂的培养模式适合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论与基本技能后需要集中对相关技能进行实训的课程。针对苏州地区中小企业多的特点,我们采用将整班学生分散到不同企业来完成后续课程的学习与实训。

对于常规的机械制造企业而言,学生前二年所学的理论知识完全可以满足企业的生产实际需要,学生缺乏的是企业实际生产经验,我们要求企业让学生在6~8个月内完成主要岗位的“轮学”。在此期间,学校为学生和企业提供与本企业一致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课程,企业为学生提供符合专业要求的较为全面的实践课程。

参考文献

[1]秦建华.“教学工厂”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J].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2]明廷华.“教学工厂”: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模式[J].职教论坛,2007,(16).

[3]陈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

篇7

【关键词】3+3 中高职衔接 课程体系 机电专业

一、培养目标是建设“3+3中高职衔接项目”课程体系的根本依据

(一)机电专业“3+3中高职衔接项目”中职阶段培养目标设定

机电专业“3+3中高职衔接项目”前三年人才培养目标应介于机电中职就业班和机电综合高中班的培养目标之间,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修养和职业道德,掌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能从事自动化设备和自动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和营销等工作,能胜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技术技能型人才。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倾向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如机电设备操作能力、自动化设备安装、运行操作能力等。机电专业“3+3中高职衔接项目”前三年培养目标既要达到中职就业班学生的就业水平,如维修电工、维修钳工中级水平,还需要达到综合高中班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为学生继续学习提供保障,课程体系综合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知识,如文化课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专业理论课中的“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液压与气动”“电工基础”“电子基础”等,深度和难度要求与综合高中学生一致,技能知识学习与中职机电专业班级学生同等要求,以适应学生升入高职后学习的需要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机电专业“3+3中高职衔接项目”高职阶段培养目标设定

高职阶段培养目标原则上与从其他途径进入高职的学生培养目标没有太大差别,主要培养面向现代制造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高职业素质,具有较强职业综合技能,能独立创业,因地制宜地从事机电设备及其他行业设备的生产线(自动线)安装、维修、操作及管理,机电产品零部件设计、加工工艺编制、加工编程等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等职业人才。由于学生来源方式不同,学生具备的知识、能力结构也不相同,中高职衔接项目的学生职业能力强而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差,构建课程体系时应区别对待。要相对弱化逻辑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强化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在课程安排中淡化数理等纯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深度方面要求,英语教学也应降低学习难度。

二、课程深度融合是“3+3中高职衔接项目”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

中高职衔接项目对应衔接专业在最新国家专业目录中已明确规定,都是性质相同的专业,对应专业在中职和高职阶段原有的课程体系中有许多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有重叠,中高职衔接项目课程体系在构建时如不进行中高职课程的深度融合,很难发挥中高职衔接项目人才培养优势。机电专业中高职阶段重叠的课程有“机械制图”“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液压与气动”等,其中有不少课程中高职阶段内容相差无几,学生重复学习相同内容,导致学习兴趣低且严重浪费时间;有些专业课程如“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等,高职与中职学习内容只有深度方面的区别,高职校因为考虑到普高招收的学生实际,一般都是从基础知识开始进行学习,也出现较大重复,浪费时间,不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所以,“3+3中高职衔接项目”课程体系构建时不能照搬中职和高职原有的课程体系,必须根据中高职分段培养目标,制定中高职一贯制的课程体系,明确在中职和高职阶段需要开设的各门课程,同一门课程的不同内容在什么阶段学习等。如“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可以考虑放在中职阶段学习,而“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则应按不同学习阶段进行明确,拟定各阶段学习内容和考核办法,分别讲授不同内容,避免学习内容的重复。技能实训课程,中职阶段应侧重于基本技能及中级工要求,高职阶段应侧重于专业技能、岗位技能和高级工要求。

三、模块化课程在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中的作用

模块化课程是近几年来专业课程改革成果之一,根据课程内容按知识、能力要求或某一职业岗位技能要求重新组合成各个学习模块,具有独立性强、实用性强、针对性强、灵活方便、高效的特点。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时,可以按各阶段培养目标,重新组建学习内容,构建各自相对独立又有一定关联的学习模块,避免同类课程中高职阶段学习内容的重复,实现中高职课程深度融合。如“机械制图”课程,中职阶段以机械制图基础、基本读图能力、CAD计算机绘图能力为主开展学习活动;高职阶段只需设置一定的提高学习模块即可,如开设较复杂零件绘图模块、装配图识读模块、零件测绘模块等,既保证中高职机械制图学习的连贯性,又各自相对独立,避免重复,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又如“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大部分知识内容均可安排在中职阶段学习,但由于大多中职学校实验实训设备欠缺,力学性能、热处理、材料及热处理后的金相组织无法观察等,构建本课程体系时,高职阶段可以相关实验项目为主线,融入需要提高的知识技能构建高职学习模块,同样可以起到避免重复、提高效率的作用。

四、实践―修正―实践是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方法和程序

构建机电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需要中高职衔接项目学校的教师、行业专家、企业专家深度参与,从人才培养目标、分段培养目标的界定、中高职衔接项目的特点、机电类企业人才岗位及任务等方面着手。由于中高职衔接项目是个新事物,还没有成功的课程模式可供借鉴,构建课程体系时应逐步建立,分步实施,及时总结,及时修订完善。具体方法:

首先,确定“3+3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总体方案。从机电类企业人才需求状况调查着手,分析机电类岗位及岗位要求,拟定机电类中高职人才知识能力目标,结合国家相关标准,确定课程结构、课程门类及课程标准,编排课程时间次序、专业教师及实验实训条件等,构建完整的人才培养总体方案。

第二,拟定分段培养目标,确定课程衔接关系及实施方案。根据人才培养总体方案,考虑中高职衔接项目办学特点,拟定中高职分段培养目标,确定哪些课程在中职阶段学习,哪些课程在高职阶段学习;或同一类课程,中高职阶段分别学习什么内容,达成什么样的教学目标等,实现中高职课程深度融合。

第三,进行课程开发与实施。依据课程标准和中高职分段培养目标,组织中高职衔接学校的骨干教师、企业专家及课程专家进行相应课程开发实施,单纯采用现有的中职或高职课程或教材不利于教学实施,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当然开发课程有一定难度,也需要一定过程,可分步进行,先从专业基础课程着手进行开发,再推广到专业课、技能实训课程等。

篇8

关键词: 《工程制图》 制图辅导课 教学

近几年,《工程制图》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教学方式与手段的更新都开展得轰轰烈烈,它们中或因别开生面的内容体系令人耳目一新,或因收录计算机辅助设计前沿的新发现、新进展而使《工程制图》教学更具有先进性。这些成果在面向新世纪的教改大潮中功不可没,这是显而易见的。与此同时,我们也推出了一批多媒体CAI课件和教学参考片,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工程制图》课堂教学中,一改过去单纯靠粉笔、黑板的传统讲述模式,为扩大信息量、深化教改提供了技术手段,其贡献也是众口一词的。但是,在《工程制图》教改大潮中,笔者认为还存在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或者说一个还值得重视与加强的方面,即制图教学中辅导课的改革与加强。

1.辅导课的教学现状

《工程制图》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学生只有通过一系列的习题和作业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绘图与读图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因此,辅导课是提高《工程制图》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然而,由于许多主客观原因,从当前各高校《工程制图》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显然对制图辅导课缺乏必要的重视。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学时与内容的矛盾:随着工科院校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各专业教学计划中增加不少反映新理论、新技术的新课程,使得传统课程的学时只能进行相应的压缩,另外,在教学中除了要讲授好制图的理论内容外,还必须增加现代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知识的介绍,这就需要增加一定的学时。而当前,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是《工程制图》课的学时在不断被削减。以我院为例,由过去的120个、112个、96个学时逐渐削减成为目前的48个学时。如此,授课的学时都难免被减少,那么辅导课被忽略也就不足为奇了。另一方面是师资力量和学生人数的矛盾:近几年来的高校扩招,使各高校的新生入学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均大幅增长。但是,许多高校的教师人数却并没有相应地增加。每个教师的日常教学任务都很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开设专门的辅导课。有的即使勉强开设了辅导课,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致使一些院校的辅导课形同虚设。

2.精选辅导内容,合理安排课时

教师上辅导课,不仅要辅导学生作图,有些制图知识和技巧还需要进行示范教学,并引导思路,逐步放手。辅导一方面能锻炼教师对知识掌握、灵活应用的能力,另一方面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辅导课是在课堂教学活动完成之后,教师要按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精选习题类型和数量,合理编排,这样能因材施教。在精选内容时,一是要注意内容选择的层次性。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应增加附加题和附加要求,再辅以指导,提高他们的绘图能力、绘图速度和绘图质量。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则应针对不同情况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二是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不同的目标要求,以便于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能力。这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在最近几年的辅导教学实践中,在画法几何部分,一般安排2―3次习题课,题目选择主要是点线面综合作图题、求作立体表面交线、读组合体的两视图补第三视图并画轴测图;机械制图部分是以作业为主线,一般安排2―3次作业课,题目选择主要是零件测绘并由草图用尺规或上机绘制具有剖视和断面、局部视图和斜视图的零件工作图、螺纹紧固件及其连接图、齿轮啮合和轴键连接图;机械制图综合实训集中1周测绘“齿轮泵”或“减速器”或结合专业的其他部件的零件草图,上机拼画设计装配图,并拆绘其零件工作图。教师还可根据零件图和装配图进行三维建模,每次作业都应使学生明确作业的内容及其目的与要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并尽可能地采用分题制,扩大学生的知识眼界,防止抄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

3.辅导的方法与手段要灵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组织辅导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授课有一定的艺术性,可采用诸如讨论式、导读式等新的教学方法,也可以采用小组教学、分组教学等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要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能精神饱满和积极思维。

讨论式教学法是辅导课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讨论创新,学生能拓宽知识面,促进个性的发展,培养创新能力。在每次辅导课的进行过程中都设定若干个问题来和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师还可以以征求答案的方式再提出来,而学生往往会以很高的热情来给出自己的解答和看法,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分组式教学法也是辅导课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在组合体部分的辅导课上,例如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分给不同的组合体模型,由小组讨论决定最佳表达方案,画出三视图,然后交换小组之间的实物模型,最后进行评比,选出最佳方案。采用这种小组讨论、学生互相辅导的方式能使每个学生都加入到思考行列中主动地想,有利于消除一些学生的恐惧心理,同时借助于(小组绘图)合作机制,小组成员感受到同组同学的互相鼓励、帮助,有利于全组同学的团结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进而能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这样一堂辅导课自始至终都发挥着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着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提高制图的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

4.认真总结,改进教学

每一堂辅导课后,教师都要认真总结,改进教学。通过深入学生、认真辅导和批改作业,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掌握知识达到什么程度,从中找出教学上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教学方法。例如在装配体测绘过程中,由于大部分学生对国家标准的规定和要求还不熟悉,往往不能按规定和要求画图,如将细实线画成粗实线,将点划线画成虚线,尺寸数字和箭头也不按规定书写和画出,及时发现,及时指出,及时调整,强调国家标准对制图的重要性,及时纠正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使学生养成自觉按规定和要求画图的习惯,为学生学好制图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出现的共同性和原则性的错误,教师要及时进行讲评,指出学生的错误所在和原因,使学生加深理解认识。同时,教师在课后也要及时进行讲评和小结,并展示优秀作业,可引导学生学比赶帮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加强现场辅导更有利于教师把指导学习方法和培养自学能力贯彻其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讲一点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规律,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只有将具体的方法和经验应用于实践,才会对人的思维活动具有指导意义。这也是开发学生智能的实质性问题――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学习一般的思维方法,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用正确的方法去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5.结语

笔者在近几年的制图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研究,就加强辅导课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摸索了一些适用于制图教学的经验,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来看,还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但这还远远不够,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终生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扬裕根,诛世敏.现代工程图学[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

篇9

职业学校的学生,底子薄、基础差,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运用直观教学引起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欲望或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运用直观教学的同时,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能激起求知欲望的环境,配合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无论是讲解、提问还是答疑,教师都要善于挖掘。例如,在机械制图课的测绘教学中,教师可在实训室拿学生加工的零件进行测绘练习。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对机械零件感兴趣的契机,给学生讲解学好机械制图的重要性,并讲解零件加工的方法。这样,学生在测绘零件想画视图的同时,不但能培养形象思维和动手能力,而且能激发学习专业知识的浓厚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教师在运用多媒体展示三维零件加工和装配的教学中,可以借助学生对动画感兴趣的有利条件,充分展示零部件的各个形面,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每个零件的视图,从而培养学生见到视图就想到实物的能力。另外,教师还要结合学生对现代机器人感兴趣的情况,引导学生在课余大量阅读机械加工与装配方面的书籍,广泛学习机械知识,逐步培养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运用比较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

在专业知识教授过程中,有时由于知识点多、面广且杂,不同章节的相似知识或同一章节的相似加工方法之间相互干扰,学生容易产生混淆。为使知识之间条理清楚、便于理解和记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利用表格进行综合比较,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巩固旧知识,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不致把新旧知识割裂开来。学生通过比较能够掌握方法,理清思路,提高利用图表进行归纳思维的能力。例如,在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上,学习完刨削和插削这部分内容后,教师可列表分析归纳总结。在讲授铣削加工时,圆周顺铣与圆周逆铣的知识学生不易理解,又容易混淆,教师采用比较教学不但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

三、运用示范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

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指出:“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的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观察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观察是智力的门户,是思维的前哨,是启动思维的按钮。观察的深刻与否,决定着创造性思维能否形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一个问题不要急于按想象的套路求解,而要深刻观察、去伪存真,这样不但能为最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而且可能会创见性地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实训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示范教学,学生通过观察、模仿教师的示范操作,能逐步达到技能动作熟练、协调、自然,直至完美。但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往往不重视观察教师的示范,认为知道怎么做就行了,模仿时粗枝大叶,这是实训教学中的大忌。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讲清动作准确的重要性,让学生细心观察教师的示范操作。一方面,动作的准确娴熟有利于技能的学习和安全操作,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示范,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如在讲授锉削姿势时,由于锉削的姿势对锉削质量,锉削力的运用和发挥,以及对操作时的疲劳程度都起决定影响,因此教师从一开始就要给学生讲清它的重要性,让学生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要掌握这些正确姿势,就必须从握锉、站立步位与姿势动作和操作用力这几个方面进行协调一致的反复练习。具体操作示范时,教师要讲解—示范—再示范—再讲解,画图讲解、慢动作演示、分解动作演示和连贯示范相接合反复进行,让学生细心观察每一个环节与步骤,并对重要部分进行提问,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如锉削行程开始前四分之三行程时,身体与锉刀一起前进,此时重心是在哪只脚?四分之三行程后身体的重心又是在哪只脚?在讲解锉削两手用力的变化时,右手的压力是随锉的推动而逐渐增加,左手是减小,这是为什么?学生为了寻找正确答案,就会认真观察。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后,再结合受力图进行分析讲解,学生肯定会理解深刻。

在机床精度检验时,学生更需要认真、仔细地观察,否则,任何一个细节观察不仔细,都会测出错误的数值,进而影响机床的加工精度。如在测量尾座移动对床鞍移动轨迹的平行度时,需分别测量在铅垂平面内和水平平面内的平行度。将百分表固定在床鞍上,使其测头触及近尾座体端面的顶尖套上,锁紧顶尖套,使尾座与床鞍一起移动,在床鞍全部行程上检验。此时,学生要认真听讲,仔细观察。因为百分表在铅垂平面内和水平平面内的允许误差是不同的,在任意500mm测量长度上为分别为0.02mm和0.03mm。在整个测量过程中,无论是将表座擦拭干净放置在床鞍上,还是将触头与尾座套之间的接触,都不许有丝毫的马虎和疏漏。这就要求学生聚精会神地观察,认认真真地思考,对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任何细节都要进行仔细分析、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克服,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的能力的作用。

四、运用联想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联想是由来源材料分化多种因素形成的发散思维的中间环节。善于联想,就是善于从不同方面思考问题。有些探索性的命题,没有明确的条件或结论,条件要人去设定,结论要人去猜想,体系要人去构想。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在展开思维活动时,围绕某个中心问题向四面八方辐射的积极思考和联想,广泛地搜集跟这一中心问题有关的各种感性材料、有关信息和思想观点,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路,从而引出一系列的发明与发现的一种思维品质。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它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三个主要特点。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的创造能力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运用联想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钳工实习教学中,教师在讲到攻螺纹与套螺纹这一课题时,如果只单纯讲授内外螺纹的加工,那么学生就只懂得这两种加工方法,对螺纹的其他加工方法和相关知识可能一无所知。而采用联想教学法则可弥补这一不足。首先,从内外螺纹的加工引出机械基础课中对螺纹的定义:“螺纹是在圆柱或圆锥面上,沿着螺旋线所形成的具有规定牙型的连续凸起。”其次,学生可以了解到螺纹的种类有内螺纹和外螺纹,按旋向不同螺纹可分为左旋和右旋,按用途不同可分为连接螺纹和传动螺纹,并可进一步了解到螺纹的主要参数、代号、标注方法和应用等。从“螺旋线”概念涉及数学上点的轨迹知识,从“牙型”概念又涉及车工实习教学、钳工实习教学中螺纹的加工方法,这些都是构成“螺纹”这一概念不可缺少的知识。教师如果单纯让学生理解概念,概念可能是抽象的、孤立的;如果单纯让学生掌握加工方法,知识又是不全面的。教师在授课时,以“螺纹”这一知识点为中心,将学生的思维发散出去,拓展到一个更广泛的认知领域,将分散到《数学》中“点的轨迹”、《车工工艺学》中“车削螺纹”、《钳工工艺学》中“攻螺纹与套螺纹”和《机械制造工艺基础》中“搓丝”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学生才能更深层地理解螺纹知识,更好地掌握螺纹操作技能,也才能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把握知识、驾驭知识,将分散的、不完整的知识进行梳理汇总。

从上图可以看出,通过教师的联想,学生不但能了解螺纹的定义,掌握相关知识,而且能从单纯学习攻螺纹与套螺纹的课题中学到车削螺纹、搓丝等其他的螺纹加工方法,从而有效地激起学习的兴趣,达到发散思维的目的。如在讲授机械基础课中的减压阀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已经学习过的溢流阀,联想到两种阀的符号、结构、工作原理、作用和应用方面的异同,加深学生对两种阀的认识。又如在学习过数控车加工技术再学习数控铣加工技术时,教师要充分运用两种加工方法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知识方面进行有效迁移,这样,学生无论是学习编程知识还是学习操作技能,都会节省大量的时间,有效促进已有知识和技能的转化。所以,教师在运用联想教学时,要多方引导、启发学生,让学生打开联想的翅膀,全方位检索大脑中已有的各种知识体系。人在这种思维中,可左冲右突,在所适合的各种答案中充分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成分。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美国科学家格拉肖说:“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可以开阔思路……对世界或人类社会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抽象思维。”教师就是要帮助学生达到这个目的。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还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知识点灵活运用、合理选择。当然,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但只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用创新培养创新,用创新激发创新,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一切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出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钳工工艺学(96新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6.4.

[2]钳工生产实习(第二版).中国劳动出版社,1992.2.

[3]机械基础(第三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6.3.

[4]机械制造工艺基础.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6.5

[5]余刚.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4.

[6]陈洁营.马慧勇.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国成人教育,2008.4.

[7]李志江.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方法探讨.考试周刊,2008.51.

篇10

一、加强培训,提高实验教师业务素质

在实验教学方面,机械专业强调“四大明确”,即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教材明确、实验课课程表明确、实验项目表明确、实验考核要求明确。要求教师做到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协调,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紧密相连;学生实验报告完整,实验实训成绩评定标准完善合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师资是关键。为此,机械专业坚持以培养“双师型”实验教学人员队伍为目标,实行教师派出培训制度。

二、拓宽渠道,获得更多优质教学资源

机械专业在对外合作交流中,十分注重通过与相关企业的交流获得实验教学的优质资源。校外实习基地是实习教学的主战场,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一方面依托单位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一起参与实习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指导,增强实习教学的指导和管理力量。另一方面,实习师生可依托实习单位开展技术培训、科技开发等工作,使实习基地同时成为科技开发和人才培训基地,从而在共同合作、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新路子。机械专业现有十几家大型企业为校外实验实习基地。校内实验室及实训中心对学生全天开放。还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建立各种兴趣小组和实践班,为各种兴趣小组和实践班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并推选优秀学生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种技能大赛。

三、突出实践,建立独立于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设计实践教学计划,确定技术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目标,并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与方法上进行大力度的改革。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达到1∶1,各专业方向实践教学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40%,不少于24周的整周实践教学,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能力训练;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将实践教学分为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强化技能训练三个层次,建立一个独立于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突出专业技能训练,机械专业的做法有:1.优化实习实训课教学结构,要求实验实习课体现讲(教学精讲)、演(教师示范操作)、练(学生练习)、结(教师讲评总结)四个环节,或者体现“明确目标—精讲点拨—示范操作—操作练习—评议反馈”五个环节,使实习课达到高密度、高强度,当堂讲授、当堂实践、当堂掌握的要求;2.创新专业课教学方法,在数控技术等专业的实践教学中,推广应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训练教学法,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营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浓厚氛围,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明确目标,强化实践教学管理

实践教学管理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课程大纲和教材,实训指导书、卡、实验报告,实习指导书等实践教学文件和各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在实践教学计划中,明确实践教学目标要求,制定完备的各类实践教学环节的大纲。实践教学大纲是开展实践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对每个实践教学环节、项目的教学目标、内容、形式、学时安排,与理论教学的衔接,以及考核方式、方法等作出明确规定,使实践教学规范化。实践教学用书,一般应包括教材、实验实习指导书、毕业设计指导书、实训项目报告、设备操作手册等。实训项目主要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图测绘、金工实习等。机械专业为强化实践教学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

五、规范管理,建立与完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与完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建立这一评价体系,要对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内容、实验技术队伍、实验条件、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效果等进行全面评价。按照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的原则,改革专业课考试重理论、轻操作的一张试卷定优劣的办法,出台理论考试成绩比例小、技能测试成绩比例大的评价制度,每学期照此办法进行一次系统的技能测试,建立测试成绩与学生学业成绩挂钩、与教师考核挂钩、与教师评优挂钩的激励机制。

通过试验教学评价体系,对实验教学质量考核,可以从实验教学文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检查实验课程的开设情况,发现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措施,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实验教学质量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

(一)集中考核内容

实验教学集中考核主要是对实验教学文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详细检查,并按百分制评分。

(二)对学生问卷调查内容

主要从以下方面让学生做出评价:讲解实验原理方法,介绍实验仪器装置;精练多练、实验方法多样;实验教学态度认真、准备充分;熟悉实验仪器装置,示范动作准备;实验组织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三)实验教师自我评价内容

有实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验教材或实验指导书;熟悉教材,讲解实验原理方法,介绍实验仪器装置,且正确使用;精讲多练、条理清楚、实验方法多样;实验教学态度认真;实验组织能力强;不断改进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展实验教学研究;及时批改实验报告,做到认真无差错;严格要求学生;仪器设备经常保持完好状态,维护及保养及时;学生对实验原理、方法牢固掌握,实验操作能力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