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4 18:06: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汽车发动机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汽车发动机实训总结

篇1

通过了一个学期的实训,使我对汽车发动机拆装以及实训室设备的管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培训指导的过程中,同时也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汽车发动机的构造,增强了自身的专业知识。

在班级实训的过程中,我严格要求实训安全操作流程,明确的分工,合理的安排实训时间以及实训内容,这对我顺利的完成一周的实训内容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正式实训之前,我首先对学生进行实训安全操作教育,然后我在分组依次进行实训内容,首先我先整体介绍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其中的一些零部件的基本工作原理,对一些需要拆装实训的零部件,我首先做示范拆装,在示范拆装的过程中,我还要讲解其零部件的功用和要拆装时该注意的事项以及拆装的先后顺序,并看好正时记号。

通过了这样的讲授方式,也使我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培养,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习的注意,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多讲一些实践操作的方法,多向老教师学习经验。

本学期我完成了学校安排的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服从学校领导的安排,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更要加强自身的各个方面应对能力,争取更大的进步,为学校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2

关键词:发动机构造;维修;理实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029-01

前言:发动机结构与维修课程的改革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与岗位实践能力,改变传统以教师、教室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实践为主的教学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专业基本知识,丰富学生们视野,让学生们了解发动机的名称、形成、用途等原理。并通过实践教学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教会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做好发动机构建与维修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可以为国家、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优秀人才。

一、理实一体化项目式教学资源的建设

1、实现基地建设

理实一体化的实训基地建设主要包括了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内的实训基地建设主要的教学课堂中。近几年来,各高校纷纷建立了发动机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主要以汽车发动机为主题。学校将现代化多媒体设备、课桌与丰田轿车V8发动机、大众轿车JR发动机、飞轮、机体等多种零件软件相结合,并在教室内形成一种全新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主要用于对学生们的实践、生产教学,同时,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将工学互相交替[1]。由于在校内实训学习过程中,将发动机进行模拟,学生很难了解真实的发动机设备。对此,学校必须要建立一个长期、科学、稳固、有效的校外实训基地,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学生们的动手动脑能力,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充分的发挥作用。做好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师资队伍的建设

形成全新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成为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突破口。需要规定一些新进大学生必须要在实训基地岗位实习一年,并通过技能考核,合格之后才能走向讲台。比如说,该校汽车维修专业共有15名教师,其中有8人获得汽车维修专业技师证书,7人获得汽车高级维修证书,在这其中只有7名教师成为了高校的汽车维修高级平考评员;同时,学校在建设师资队伍时,需要保证教师可以进行互帮互助,并将理实一体化教师相结合,只有这样教师之间才能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形成一种全新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的效率[2]。

3、教学模式多样化的建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项目为主,向学生展现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方便学生理解,引导学生自主学生,自主训练。同时教师在开展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时。需要将教学课程划分成多种科目,再将科目划分成任务。比如说,教师在将汽车发动机与构造的课程中,需要将该课程进行分割:(1)汽车发动机的拆卸工作、维修工作共同使用;(2)汽车的配机器结构的使用与维修工作;(3)汽车汽油机燃油的组成结构、使用步骤、维修工作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制作成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效益[3]。

二、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安排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需要将知识理论与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使二者之间互相通融。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边讲知识理论边讲发动机系统、零件的实质物品,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加直接的让学生们了解发电机结构设备,而不是通过自己的想象将发电机的构造勾画出来。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4]。

三、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信息化教学的建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们更加了解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理实一体化课程,需要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将教学课程迈向信息化,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课程中的主要教学标准、教学计划、学习指南等内容都可以上传到对应的教学网络平台,同时还可以根据网络平台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案、教学计划,找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5]。另外,教师还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与学生进行活动,通过语音、视频、文字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学习,了解相关的技术知识,丰富学生们专业知识水平。

总结:本文对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的进行了简单的研究,文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希望我国专业教育人员加强对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的研究,从而提高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秋琴.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J].广西教育,2013,23:151-152.

[2]王功,王文娟.“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理实一体化项目式教学的应用研究[J].职教通讯,2016,09:69-70.

[3] 叶丽珠.《汽车电控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154-156.

篇3

关键词:发动机电控 教学设计

一、前言

随着汽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技术在汽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使汽车的动力性、安全性、舒适性和可靠性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并使汽车尾气排放对环境污染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然而,这也对汽车维修技术工作人员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和挑战。[1]

在我国,大部分的汽车维修人员都是从高职高专职业院校培训出来的,为了满足社会对于汽修人才的需求,高职高专职业院校必须要紧跟汽车行业发展步伐,开设汽车企业所需课程。其中,最为核心的课程就是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是一门面向汽

车电子技术、汽车检测、汽车运用和汽车维修等具有综合技能的专业平台课程, 它不仅是一门在汽车传感器、发动机构造以及电工电子基础上建立的基础课程,还是一门讲述工作原理和电控系统组成的课程,其教学目标即让学生能够具备独立制作工作计划,并利用先进检测设备对发动机电控进行检测与排故能力。在教学上,需要打破传统,采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参照国家汽车维修职业资格标准,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融入先进企业文化; 这样才能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汽车维修精英人才。[2]

二、发动机电控课程教学设计原则

1. 以“项目单”为载体,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项目单”是用于学习的工作任务。学生通过“项目单”的填写能够建立学习与工作的直接联系,实现学习与工作、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从而提高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在项目单的编写中,都是以真实的汽车企业工作场景为工作任务,并且每个工作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它涵盖了传统课程体系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为积累知识而学习,改为让学生解决有范例意义的真实的工作任务而学习。

3.2 以学生为主体,工作为中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项目单”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通过给学生更多时间和机会,帮助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即汽车电控系统的检测与排故能力。学生在“项目单”的实施中经历明确任务、计划与实施、评价与反馈这一完整的工作过程,建立与工作的直接联系。在工作系统化过程中,获得显性和隐性的职业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上课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理论知识讲授,主要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和示范者。

三、发动机电控课程教学流程设计

下面以传感器检测(冷却液温度、进气温度、节气门位置传感器)为例,来阐述基于工作任务的教学流程。

第一步:课前准备。教师要提前对本项目进行课前准备,包括故障案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等相关理论知识准备,以及课堂上会用到的各种相关检测仪器及工具的准备。主要包括万用表、温度计及水杯、冷却液温度传感器、进气温度传感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及配套的实训台架和维修手册。同时对用工具和设备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实训知识的准备。

第二步:课堂实施

本课程主要是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独立地思考任务、独立地制定计划,通过教师讲解、小组讨论,做出决策;然后独立地进行准备工作、分析演示、练习训练、最后检查和评价。这样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学得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3]

资讯

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案例,针对案例中出现的故障,对教师进行提问,教师在此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由此来导入关于汽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等理论知识的讲解。

学生也可以通过专业书籍或网络等途径查找相关资料和课程相关理论知识

决策

教师根据上课人数,将学生平均分组,每组6-8人,以小组方式,根据本节课学习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任务并进行决策,确定小组负责人及各工作责任人。

计划

制定决策结束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分析任务并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学生仍然以讨论的方式,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查找维修手册,找出各传感器的位置,测量方法,和相应操作步骤,制定出本项目中的工作计划,实施步骤。教师要一一进行审核并点评,找出其中的漏洞,让学生加以修改和补充。

实施

在实施之前,教师要将工作的注意事项提前告诉学生,引起学生注意,学生根据小组制定的工作计划,按照相应步骤进行传感器的测量,并将测量数据填写至项目单中。

检查

可分为三种检查方式,自检、互检和教师终检。首先,完成工作后,小组成员内部进行检查,是否有漏洞和没有完成的工作。然后小组于小组之间再进行互相检查,检查项目包括工作完成情况,小组成员的团队合作情况。最后由教师进行终检。

评估

教师在此阶段,对各小组填写的项目单进行评估。并对整个课程进行总结。

第三步 课程结束后,教师对实训教室的整理和工具的归位,卫生打扫等。

参考文献

[1]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与维修课程教学改革,崔志华、赵向阳。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9月

[2] 孟国强,刘越琪,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诊断与检修》课程设计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92-96.

[3] 邹德伟.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实训教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

篇4

[关键词]发动机电控实践教学 岗位能力 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9-0177-02

岗位能力,是指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职业岗位任务的能力。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岗位能力鉴定定级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经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省、市)的考核,对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地评价与认证的活动后,所给予相应的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同时,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按照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职业岗位能力强,适应面宽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基于此,针对汽车类《发动机电控系统诊断与维修》课程开发必须按照汽车维修工国家职业标准和各类型汽车维修服务企业对岗位能力的要求进行设置。

一、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

(一)参照国家职业标准,梳理发动机电控检测维修岗位的职业能力

汽车维修工对职业的定义为:使用工、夹、量具,仪器仪表及检修设备进行汽车的维护、修理和调试的人员,对其职业能力特征的表述,见表1。可以看出对该工种的从业人员学习能力、动作协调能力要求很高,在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中应加强训练。

表1 汽车维修工职业能力特征等级

汽车维修工职业标准中的中级技能等级,对汽车电控发动机诊断和修理类别技能能力和应具备的理论基础,见表2,高级技能等级对汽车电控发动机诊断和修理类别技能能力和应具备的理论基础,见表3。从两张表中可以看出,职业标准针对发动机常见故障和疑难故障排除应具备基础知识和相关职业能力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表2 汽车维修工职业标准(中级)发动机故障诊断排除方面工作内容和技能要求汇总表

表3 汽车维修工职业标准(中级)解决发动机疑难故障工作内容和技能要求汇总表

(二)走访汽车维修服务企业等用人单位,分析和整理发动机电控检测维修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通过对南京11家汽车维修服务企业进行的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汇总后,相关企业对毕业生的技能能力要求比较高,希望毕业生能零距离与工作岗位对接,能独立开展工作,具有一揽子解决电控发动机各类型故障的能力。

(三)《发动机电控系统诊断与维修》课程应培养学生具备综合实践能力

通过对上述两方面的分析,结合课程内容的特点,以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诊断、维修为主线,配套相关柴油发动机电控系统的内容,将能力培养汇总为以下三点:

1.电控发动机故障初步判断,构建检修流程的能力(能力1)

对电控发动机的故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仪器检验法和人工经验检验法,确定故障诊断分析的大方向(集中在发动机的某个自系统中),据此能制定出后续检测诊断的流程。

2.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单元测量和测量数据分析的能力(能力2)

根据故障初步判断的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单元测量。首先,做到检测仪器设备选用正确;测量方法正确;数据读取正确。其次,综合多个数据,通过数据分析获得更为精准的判读。一是与初步判断吻合,找到故障的原因;二是初步判断,根据测量的结果重新分析故障的原因,制定新的更有针对性的检测诊断流程。

3.传感器、执行器拆卸、清洗、装配、匹配的能力(能力3)

拆卸、清洗、装配、匹配传感器、执行器是电控系统故障排除的执行部分,操作的正确可靠是职业能力培养的重点。

二、《发动机电控系统诊断与维修》课程项目教学设计与安排

(一)针对能力1设置项目

以电控发动机怠速游车故障为例进行说明。

1.教学情景

实训中的帕萨特轿车发动机有游车现象,EPC灯不良。在实训情景通过更换一只热膜上有污物的空气流量计设计故障。

2.知识准备

学生起动发动机认真观察故障现象,分小组进行讨论,每组同学在课堂上发表意见,教师进行引导,将意见集中为喷油器喷油量控制不精确对发动机怠速工况的影响。发动机喷油量的控制主要取决于发动机进气量(空气流量计检测)和对应工况的空燃比。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这两个知识点。

3.任务实施

意见集中后,学生分组制定后续检测诊断方案(读取空气流量计数据流、测量工作时波形),并实施。

4.技能拓展

通过更换一只无故障的空气流量计,发动机游车现象排除,分析对比故障排除前后发动机的工作状况,验证空气流量计在发动机工作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针对能力2设置项目教学情景与实施

以空气流量计波形分析为例进行说明。

1.教学情景

空气流量计波形分析的教学情景选取与上例相同,要求学生使用数字示波器测量空气流量计输出波形。

2.知识准备

学生分组讨论,回顾《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中学习的空气流量计的结构与测量空气流量计原理,教师引导并总结正确波形的基本形状,讲授和示范数字示波器测量原理和操作使用方法。

3.任务实施

学生分组使用数字示波器测量空气流量计输出端波形,并进行图形保存或打印空气流量计输出波形,再组织讨论,得出空气流量计输出信号波动小,可能是空气流量计遭到污染造成发动机游车故障的结论。

4.技能拓展

分析发动机怠速高故障,是否是空气流量计过分灵敏造成的。

(三)针对能力3设置项目教学情景与实施

以空气流量计热膜测量装置清洗为例进行说明。

1.教学情景

空气流量计热膜测量装置清洗与上例相同,要求学生拆卸空气流量计,进行清洗操作。

2.知识准备

教师设定一个议题,空气流量计有自清洁功能,为什么还会造成热膜部分被污物包裹呢?分组讨论,学生制定空气流量计拆卸和清洗的操作步骤和有关注意事项。

3.任务实施

关闭点火开关,根据空气流量计线束插头的形式,拔出线束插头,拆下固定卡箍,取下空气流量计,认真观察空气流量计内热膜部分被污物包裹的状况。使用化油器清洗剂清洗污物,待吹干后装复,起动发动机排除故障。

4.技能拓展

分析发动机电控系统线束插头形式,总结拔出插头的若干方法。

三、课程建设成效

首先,通过项目课程开发,构建贴近岗位和生产一线的项目,以教学情境为驱动,以知识准备为引导,以项目实施为抓手,以技能拓展为延伸,学生在理论方面自我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和动手操作的协调性得到锻炼,学生熟练掌握课程项目内容后,参加顶岗实习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其次,把职业道德教育和岗位能力实践教育结合到教学活动中,培养高等职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吃苦敬业的职业道德。

最后,通过项目课程教学,学生真正感受到学到了技能,自信心得到增强,学生能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与生活,更好地推进项目教学成效的落实。

【参考文献】

[1]苏广义.《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J].长春大学学报,2007(6).

[2]孟国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诊断与检修》课程设计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

[3]李贵炎.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维修》课程开发和实践[J].职业技术,2010(10).

篇5

【关键词】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

发动机是汽车最重要的部分被称为汽车的心脏。《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是汽车专业一门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和发动机新技术紧密结合的一门课。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全面了解汽车发动机的总体构造、主要零部件及其相互连接关系,掌握汽车发动机各系统、总成与零部件的常见故障及其维修方法,掌握发动机装配与检修中的注意事项及易出现的问题,从而具备发动机拆装、零件装配、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岗位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笔者结合多年汽车教学实践,就如何搞好发动机教学,浅谈如下思考。

一、认清学生,采用合理教学方法

中职学校的学生很多都是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缺乏空间想象力,文化基础知识普遍较差,对单调的理论知识不感兴趣。专业兴趣得不到激发,往往我们的专业理论会排在实训课前面。如果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专业技术的方法和能力很难得到较好的培养。虽然学生对实训课程铰感兴趣,但是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不扎实,学了后面忘前面,实训中往往实训起来会有难度,不能触类旁通、难以调动,学习专业技术的方法和能力很难得到提升。不能自主思考,往往限于模仿性的操作训练。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的内容比较多,传统的理论教学是老师依靠“粉笔头打天下”的教学模式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感到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不高一旦学生听不懂或失去了学习兴趣。教学任务就很难顺利开展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我们改变为“三维一体”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的“三维”――书本(讲述)、实物(演示)、动画(演示)到实训“实战演练”――提出疑问、排除故障、解除故障贯穿于一体。实行“三维一体化”教学,是在理论教学中有效地将书本教材、实物(演示)、动画(演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比如在讲发动机的活塞连杆组时,我们可以带活塞连杆组带进教室,配合教材讲述活塞连杆的组成、结构、类型。通过实物触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用多媒体播放活塞连杆做的工作动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从一个知识灌输的被动层面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挖掘知识的角色。同时为后期的实训教学做好准备,让理论与实践有一个很好的衔接。

二、构建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优良的教学条件和先进的教学模式是教学质量的保证,为此,我们除了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外,还积极探索,构建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能力、创新精神为目标的全新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特点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并将各种教学手段有机组合。理论教学、现场教学(现场教学,指的是理论与实践完全融为一体,所有环节均在实验室完成,理论与实践同时进行)、现场实验、拆装实习等教学环节相互交叉;多班与单班授课交替进行;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我总结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最终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检验。理论教学以讲授为主,全面系统地讲授本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实践环节则采用现场操作的方式。对于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方可进行工作原理分析的课程内容,先进行理论课学习,学生后动手实践,并进一步讲授其重点与难点;对于易于观察且工作原理较浅显的结构,则让学生先动手实践后自我总结,并与教师的讲授相结合;对于工作过程变化较多且细节易被忽视的结构,则由老师讲解,学生后续思考。利用一切教学手段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三、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在汽车发动机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方法也需要改变,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我在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面作一些探索,主要是把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并制定了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的具体内容。在学生完成一个学习项目后,学生先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1、你是否一直对参与的学习项目感兴趣。

2、你收集信息、资料的途径有哪些?

3、你在项目活动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4、你对活动成果是否满意。

5、本项目活动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逐项给予自己的评定,并在任务之后或学习体会之末附上简短的自我评语或得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评,然后教师进行对每个学生的学习从活动态度、知识技能、完成活动任务综合情况、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四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还可以让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共享,从学生的角度发现问题以及提出改进意见会让学生自己更容易接受。教师要引导学生尽量客观地从正面进行相互评价,这样的评价过程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别人的特长和优点,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和进步。

四、与时俱进,教师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

1、要全面更新教学观念。

由于职校学生和汽车专业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汽车专业学生,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与生活的联系要更为密切,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要明确教材的性质,教学目标,研究各章节的重难点,由旧知识导入新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进行教学。

2、要有改革、开放意识

教师要做好“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上课不再是老师是主角,教学过程也就变得不好把握和预测。因此,教师要在更新自己知识的前提下,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改革创新教学方法,锻炼自己的教学组织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有开放的意识,要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做好引导者,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3、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理想的教师类型,特别是汽车专业教学中,理论与实际分开教学,就会造成理论课上枯燥无味,学生无法想象汽车构造中的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结构,实践课上,实践老师与理论教师教学上不统一,学生无法紧跟教学内容,达不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就要求教师除了理论基础扎实外,更需要较强的动手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既能承担理论知识的教学,又能承担实践教学,这样的教师教学能让学生学习更有兴趣,充满活力。

总之,中职学校的汽车专业的改革旨在培养适合汽车行业发展的高技能、高素质专业人才。在培养中职汽修专业创新型人才,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需要方方面面一起努力。我坚信有广大教师的不断努力,我们汽车专业教学一定会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郑鹤松.中职汽修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策略[J]. 职业. 2009(12)

篇6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汽车综合故障诊断与排除

开课部门:汽车工程学院

课程代码:Qqczh

学分:4

学时:60(理论30 学时,理实一体 30学时)

授课时间:第5学期

授课对象: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生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类型:理实一体化课(B类课)

教学场地要求:多媒体教室、汽车实训车间

二、课程定位

《汽车综合故障诊断与排除》是汽车修理工职业升迁必须具备的能力。分析汽车常见故障原因,正确使用常用的检测设备与工具,制定合理的故障检测方法与手段,确定故障排除方法与维修步骤,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汽车综合故障诊断与排除》课程的基本要求,因此《汽车综合故障诊断与排除》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培养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是对前期课程《电子电气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发动机管理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汽车传动控制系统构造与检修》、《汽车制动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和《汽车转向与悬架系统检修》等核心课程的综合与归纳,旨在培养学生对汽车故障的综合检测、分析判断、排除和修理的能力。

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熟练将前修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综合应用,对汽车综合故障进行诊断和排除,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觖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

1.能力目标

(1)能熟练使用X431、KT600、、GDS、博世综合故障诊断仪等智能检测仪器和设备,检测汽车的各种基本参数;

(2)会正确操作汽车性能检测线检测汽车各项性能参数;

(3)能利用经验诊断法诊断汽车常见故障;

(4)能应用检测数据对汽车技术性能做出正确判断;准确判定故障部位、确定故障排除和修理方法;

(5)能正确使用各种专用工具、量具。

2.知识目标

(1)掌握被检测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和主要技术参数;

(2)熟练掌握各种性能参数的检测方法;

(3)掌握常用检测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

(4)掌握汽车故障诊断流程。

3.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养成健康向上的心态,喜爱汽车行业的兴趣;

(2)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

(3)培养安全和规范标准意识,逐渐形成符合汽车维修行业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

(4)培养自我学习汽车新知识新技术的自学能力,为适应汽车行业岗位群的要求打下基础,提高学生走向社会求职的竞争力;

(5)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能客观地评判自己或他人的工作业绩。

四、课程设计

1.设计思想

课程内容选取主要依据汽车机修岗位工作任务和任职要求,参照国家汽车维修职业资格标准和有关国赛规程,遵循高职学生技能形成规律,以课程目标为基准,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突出汽车机修工职业能力培养,选取课程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系统化工作习惯,提高工作效率意识,本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汽车实训车间实施“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按照突出汽车机修职业岗位情境性与科学性并重的原则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1)课程内容的选取

本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掌握汽车故障诊断的流程和方法,掌握汽车常见故障的诊断分析步骤和排除过程,掌握常用检测设备和专用维修工具的使用方法为重点内容。通过与企业合作,总结归纳出汽车常见的十二类故障现象,以这十二类实际故障案例为典型任务,以常用检测设备为诊断手段,通过对故障的检测、分析和排除过程,设计制作十二个故障案例教学模块,使学生能通过有限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故障案例,尽快掌握汽车故障诊断的基本流程和故障的排除方法和技巧。

(2)教学方法

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基于汽车机修岗位工作过程,以“六步”教学法为主贯穿教学过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每个学习单元内容特点,有针对性的应用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和启发引导法。

仿真教学法,主要适用于故障检测。学生先在教学软件上进行仿真训练,熟悉检测方法,掌握检测设备的使用方法和要求,然后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实际检测,积累工作经验。

案例教学法,将汽车4S店汽车维修典型案例引入教学中。首先告知学生汽车故障现象,通过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确定故障可能出现的部位,最后与案例中故障出现的部位相比较,若一致,总结经验;若不一致,分析出错原因。

启发引导法,主要适用于故障的分析和判断。教师从故障现象开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故障原因,制定检测方案,分析检测结果,确定故障部位,确定维修方案。

(3)教学组织

汽车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采用教师案例分析,启发引导学生制定诊断流程和检测、维修计划,分组讨论确定维修方案,并通过开放实训实施,最终完成常见故障排除的训练。

2.课时分配(总学时52)

学时分配原则:以汽车4S店机修项目工时为基数,考虑学生掌握所需知识与运用时间、技能掌握与技能提升时间、教学组织与考核所需时间,依据学习任务内容与难易程度分配教学任务学时及课程单元学时。

序号

课程单元

学习任务及教学要求

参考学时

1

发动机综合故障诊断与排除

发动机不能起动故障诊断

发动机不能启动故障现象,发动机不能启动故障诊断流程,发动机主要工作参数的检测方法。

4

发动机运转速度不稳故障诊断

发动机转速不稳的故障表现,发动机转速不稳的故障原因和诊断流程

4

发动机机油、燃油消耗增加故障诊断

发动机燃油、机油消耗过多的现象,掌握发动机燃油、机油消耗过多的故障原因及分析方法

4

发动机工作温度异常故障诊断

发动机工作温度异常故障现象,掌握发动机工作温度异常故障诊断步骤和原因分析

4

2

舒适性及安全性控制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

汽车行驶不稳故障诊断

汽车行驶摆头故障诊断方法和步骤,汽车直线行驶性能不良故障现象及原因分析,汽车直线行驶性能不良故障诊断步骤,

4

汽车操纵不良故障诊断

转向操纵异常故障诊断过程,掌握制动系操纵异常故障诊断方法和步骤

4

舒适控制系统故障诊断

玻璃升降机不能正常工作的故障诊断,中控门锁电机不能正常工作的故障诊断,后视镜不能正常工作的故障诊断

6

灯光控制系统故障诊断

倒车灯不能正常工作故障诊断,制动灯不能正常工作的故障诊断,转向/警报灯不能正常工作的故障诊断,雾灯不能正常工作的故障诊断,大小灯不能正常工作的故障诊断

8

3

汽车传动效率不足故障诊断

汽车行驶无力故障诊断

汽车行驶无力故障现象,汽车行驶无力故障诊断方法和步骤

8

汽车传动系异响故障诊断

汽车传动系异响故障现象,掌握汽车传动系异响故障诊断方法和步骤

6

总计

52

3、课程单元描述

课程单元1

课程单元名称

发动机综合故障诊断与排除

课时数

16

学习

目标

1.掌握汽车发动机综合故障的表现形式。

2.掌握发动机常见故障的诊断方法和步骤。

3.掌握汽缸密封性的检查方法。

4.掌握单缸断火法检查工作不良缸的方法。

5.掌握跳火试验法检查点火系故障部位的方法。

6.掌握利用诊断仪检查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的方法。

学习

内容

1.发动机密封性检测;

2.单缸断火法判断各缸工作性能的方法;

3.跳火试验法判断点火系故障部位;

4.发动机运转不稳的故障原因和诊断过程;

5.发动机不能启动或启动困难的故障原因和故障排除过程;

6.发动机机油、燃油消耗过大的故障原因和诊断流程;

7.发动机工作温度异常古杂会难过的分析过程;

8.熟练掌握利用解码器读取故障码和数据流的方法。

教学

方法

和建

主要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引导教学法

1.教师提出故障现象和故障在汽车使用中的具体表现,故障现象力求详细、准确。

2.学生分组讨论能够引起该故障现象的原因,和各种故障原因的分析、检测和判断方法。并提交和陈述该小组的讨论结果。各小组在独自陈述的基础上互相补充和完善。

3.教师总结归纳讨论结果,讲解分析过程,加深学生的理解。

4.在实验用车上实现故障再现,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经验分析和常规判断。

5.使用专用检测设备进行性能检测,获得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判断。

6.制定修理计划,排除故障。

7.通过开放实训分组独立操作,加深和巩固故障的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条件要求

汽缸压力表及接头、车用万用表、解码器,接线及接线夹、发动机性能检测仪。

学生已有基础

对熟悉汽车发动机各部分的结构,熟练掌握待检测部分的结构、工作原理,对发动机点火系、燃油供给系、曲柄连杆机构和配气机构、和冷却系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及常见故障有充分的了解。

教师所需执教能力要求

熟悉发动机的构造,掌握发动机各部分的结构和功用,熟练掌握各种检测仪器和设备的使用和操作方法,对各部分的检测方法和检测参数非常了解。

课程单元2

课程单元名称

舒适性及安全性控制系统故障诊断

课时数

22

学习

目标

1.能正确分析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产生车身抖动、摆头和直线行驶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故障的诊断过程和排除方法。

2.掌握汽车转向操纵系统常见的故障现象及诊断过程。

3.掌握变速器操纵机构常见故障的诊断和排除、修理方法。

4.掌握制动系操纵异常故障的诊断过程和排除、修理方法。

5.掌握灯光控制系统故障诊断过程和故障排除方法。

学习

内容

1.汽车起步抖动故障的原因和诊断流程;

2.汽车行驶中方向盘抖动(俗称摆头)的故障原因和故障的分析过程;

3.汽车直线行驶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及故障分析和排除过程。

4.灯光控制系统原理及检查步骤。

5.玻璃升降及中控锁的控制原理及故障检修方法。

教学方法和建议

主要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引导教学法

1.教师提出故障现象和故障在汽车使用中的具体表现,故障现象力求详细、准确。

2.学生分组讨论能够引起该故障现象的原因,和各种故障原因的分析、检测和判断方法。并提交和陈述该小组的讨论结果。各小组在独自陈述的基础上互相补充和完善。

3.教师总结归纳讨论结果,讲解分析过程,加深学生的理解。

4.在实验用车上实现故障再现,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经验分析和常规判断。

5.使用专用检测设备进行性能检测,获得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判断。

6.制定修理计划,排除故障。

7.通过开放实训分组独立操作,加深和巩固故障的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条件要求

实验实习车辆、频闪灯、四轮定位仪、钢卷尺、游隙检测仪、专用拆装工具。

学生已有基础

前期已学过《汽车传动控制系统故障检修》、《汽车行驶控制系统检修》《汽车转向与制动控制系统检修》等课程。

教师所需执教能力要求

熟练掌握汽车的整体结构及底盘各系统的工作原理,尤其对万向传动装置、转向系统、悬架、四轮定位等要非常了解。会使用和操作游隙检测仪、四轮定位仪等。

课程单元3

课程单元名称

汽车传动效率不足故障诊断

课时数

14

学习

目标

1.掌握汽车底盘故障诊断与维修。

2.了解底盘主要技术参数的检测方法和故障判定方法。

3.熟悉底盘主要部件的拆解和修理方法。

4.掌握传动系间隙的检查方法。

学习

内容

1.汽车行驶无力故障产生的原因;

2.汽车行驶中异响的故障原因和故障分析判断方法。

教学方法和建议

主要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引导教学法

1.教师提出故障现象和故障在汽车使用中的具体表现,故障现象力求详细、准确。

2.学生分组讨论能够引起该故障现象的原因,和各种故障原因的分析、检测和判断方法。并提交和陈述该小组的讨论结果。各小组在独自陈述的基础上互相补充和完善。

3.教师总结归纳讨论结果,讲解分析过程,加深学生的理解。

4.在实验用车上实现故障再现,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经验分析和常规判断。

5.使用专用检测设备进行性能检测,获得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判断。

6.制定修理计划,排除故障。

7.通过开放实训分组独立操作,加深和巩固故障的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条件要求

对底盘的参数都要能实际检测,通过检测确定其性能的好坏,检测时建议对学生实行分组,对检测数据各组进行比较,确定所使用的方法和检测过程是否正确。

学生已有基础

前期已学习《汽车传动控制系统检修》、《汽车行驶控制系统检修》等课程。

教师所需执教能力要求

熟练掌握汽车底盘的基本构造、各主要元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熟悉底盘主要参数的检测方法和检测流程。熟练使用底盘测功仪、游隙检测仪,会调整主减速器啮合间隙。

五、课程考核

1.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并重的方式考核。

过程考核由平时成绩与开放实训成绩构成;

结果考核在模块化课程结束后进行。

考核内容主要分为理论与技能考核两部分。

2.考核组织

理论考核部分由任课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卷,实行“教考阅”分离;

技能考核部分,由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制定操作流程与考核评分标准,校企教师共同实施考核。

3.考核范围

理论考核包含常见故障的诊断流程的制定、检测设备及检测参数在故障分析中的应用,系统常见故障分析、检测与诊断。

技能考核以系统拆装、检修后运行效果、故障排除后系统性能参数与标准参数的差异等可检测内容为依据,设置考核项目。

4.成绩评定

课程成绩=过程考核成绩50%+结果考核成绩50%;

过程考核成绩=平时成绩20%+开放实训30%;

结果考核成绩=课程理论考核成绩50%+课程技能考核成绩50%。

六、教材

使用教材:

《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年7月,李勇主编。

参考教材:

[1] 《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孙志刚、董大伟编著

[2]《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5月第2版,闵永军等主编

七、编制说明

编 制 人:李远武

编制单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研究室

编制日期:2021年8月

篇7

【关键词】中职;精品课;发动机;构造;维护

《拖拉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护》是教育部规定中职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现动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掌握发动机的检测和调整的方法,掌握发动机的正确使用维护过程,掌握整机、总成、部件的拆装、鉴定、互换等操作方法和技能,为学生能胜任农机销售、生产、维修、保养等岗位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国家级精品课共建共享的建设过程,进一步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研究与改革、更新教学内容与教材,完善实训条件、加强校企合作、提高社会服务能力。针对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类精品课程特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在课程设计中的体现、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课程设计的理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内容选取、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教学组织与安排、课程标准制定、校企合作机制下的教材建设、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应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课程评价、改革与创新对学生的评价与考核方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其研究内容和成果可作为其它课程建设参考。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完成是按照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式,通过对《拖拉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护》课程建设的实践,结合现代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和总结。

二、研究结果

(一)研究与实践结果

本课程依据国家中职精品课程标准,经过两年的建设与实践研究,于2013年获批为中职国家级精品课程。

(二)实践结果的分析

本课题研究历时的两年时间里,恰好是我国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时期,在此背景下,本课题研究虽然是通过《拖拉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护》课程建设进行研究,但绝不仅限一门课的具体做法,它是在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长期实践与研究基础是进行的。本课题在原有工作基础上,所进行的课程框架及资源结构规划、课程全局模块设计、课程标准制定、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教材与实训指导手册建设、精品课建设的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机制、教学模式改革、现代教学手段应用、评价模式的改革、毕业生回访、用人单位调查等研究工作,根据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详细剖析和经验总结,揭示了精品课程建设的一般规律和途径,得到了许多宝贵经验。

1. 师资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前提,因为在课程建设中人的因素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教师既是课程的设计者,又是课程的执行者。精品课程建设不是单一的工作,不与教师队伍建设和提高师资教育教学水平相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注定不会成功。因此,要重视优秀教师梯队建设,组建优秀教学团队。这样,一门精品课程教学,就不会因为某一名教师退出教学工作而中断。要着力培养能够担任精品课程教学的后续师资队伍,也就是造就大批教学名师梯队,实现优质课程教学的接力。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练型师资队伍,学校可外引内培,通过下企业锻炼,到国内知名院校进修、指导参与实验实训室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指导技能大赛等多种途径提升师资素质。

2. 课程定位

精品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课程建设规划反映了各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战略和学科、专业特点。课程建设规划制定时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我是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着眼于课程的整体优化并与地方经济结构相结合同时能反映本校的教学特色。就要在构建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实施创新与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系统配套的改革,不能盲目的拔高。从水平层次上看,重点大学、一般大学、高职高专也都有自己的课程体系与特色,所以应该存在不同层次的精品课程序列。精品课程不是高水平重点大学的专利。精品课程是分层次、多样化、适应本校实际的。

(2)“为了谁”精品课程建设是学校、学者自身的事情,精品课程是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不是哪个人自封的,也不是外部力量强加的,因此,必须坚持长期的自我建设原则,不人为拔高、不人为干涉,要自然成熟。另一方面,要给予政策和经济等各方面条件支持,加快其成长成熟的步伐。

(3)“依靠谁”在课程教材建设中,注意配套建设。课程教学内容要先进,反映本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同时要适合于学生学习;只有依靠企业,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才能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设计理念。无论是课程开发还是实施,都要落实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综合的载体就是工作“项目”或“任务”(行动化的学习内容)。每个项目、任务或模块都是一项具体的工学结合学习任务,所有教学内容的安排都要围绕学习任务的完成来展开。同时,教学内容选取是课程标准制定、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建设的重要依据,传统做法是根据学科体系选取教学内容,这种做法对于中职教育是行不通的。因此,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内容选取必须是依据工作过程,只有对职业岗位及能力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校企合作开发选取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才能实现中职课程的教学目标。

3. 任务划分

精品课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在课程建设之初就要有合理的课程框架及资源结构规划、课程全局模块设计、同时还要考虑到后续内容的补充和更新,使精品课建设成为一个长效的、动态的建设过程。结合中职学校教师教学任务重,科研时间少,且缺乏科研经验等特点,在漫长的课程建设过程中要不断调整和划分建设任务,将整个建设任务划分为若干个子任务,使参与建设的教师看到的是一个个小山丘,而不是难以逾越的一座大山。任务的划分同样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重视子任务各环节的师资力量配置,进而得到子任务间的进一步优化和组合。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问题和建设阶段性成果与科研、基础教学、专业教学、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不断建立并完善教学激励机制。

三、结论与建议

精品课程存在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甚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学生的水平也有差别。这决定了同一课程所起的作用不会相同。但这并不意味着精品课程建设要考虑和照顾方方面面。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水平,而不是要迁就现有的水平。精品课程宁少勿多,宁缺勿滥。通过少数高水平的精品课程,带动全面课程建设和提高质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达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教学与科研,以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促进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态势,是我们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龙.中国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问题,对策与相关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6.

[2] 陈京培,张廷选.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综述[J].职业教育研究,2012(05).

[3] 郑家茂,张胤.“课程”与“精品的课程”:“精品课程”解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05).

篇8

关键词:点火故障简析、供油故障、发动机故障

当今世界汽车工业飞速发展,迫切需要更多合格的高素质汽车专业技能人才,为更好的满足汽车专业教学的要求,根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故障,通过全面分析,理解,实际操作解决故障,最终撰写该文。

该文主要围绕一汽威志实训车点火不着故障展开,通过分析该车点火系统、进排气系统、供油系统等可能引发点火不着故障的原因,并且将实际检测与维修以文字的形式写入该论文,通过解决该故障,可以将问题扩散到其他车辆,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个更加清晰系统的维修分析思路及相应的维修办法。

同时,希望能与同行交流,对文中的不解或疏漏,敬请批评、指正。

1.概述

在日常生活中,汽车发动机常见几类故障,启动不了、能启动但是点火不着、点火正常但马上熄火等。首先描述该车故障现象:打开威志车点火开关至ON档,各类仪表指示灯显示正常,燃油表显示燃油充足。启动车辆,启动机带动发动机转动,但一直不着火。第二步从各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故障原因。然后根据故障原因制定并实施维修计划,维修完成,启动车辆,一切正常。最后,对此故障进行简析总结,并提出反思,为何出现此故障。

2.系统分析

根据故障现象对该故障进行原因分析,主要从点火系统、进排系统、供油系统等几方面进行分析。

2.1点火系统分析

由于电源电压正常,启动机正常转动,固首先考虑点火系统是否出现问题。那么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分析点火系统故障。

(1)点火相关保险首先考虑点火系统相关保险是否烧毁,导致点火系统故障。

(2)点火低压段分析完点火相关保险原因,在分析点火低压段线路是否正常,点火保险仍属于点火低压段线路。

(3)传感器及ECU考虑是否有正确的点火信号传输,对各类传感器进行分析;电脑ECU是否正常,是否点火正时正常。

(4)点火高压段分析高压段出现的故障。

通过对点火系统故障全方面具体的分析,做出相应的检测。

2.2进排气系统分析

(1)进排气管道故障发动机不着火,很多情况跟空燃比有关系,可能出现“闷缸”现象,致使点火不着。发动机缸进排气口可能堵塞。

(2)节气门故障节气门出现故障。

2.3供油系统分析

在供油系统分析时从供油管道、供油系统电路、燃油泵几方面进行分析。

(1)供油系统电路供油电路出现故障,会导致不供油。

(2)供油管道供油管道堵塞或断裂,且这是一个常见的故障现象。

(3)燃油泵燃油泵是供油的主要动力,燃油泵不工作,供油无动力,则点火无法正常经行。另由于燃油泵堵塞,也会导致不供油。

2.4其他故障分析

分析完可能出现的主要故障原因,还有部分其他原因,虽然这些故障现象很少出现,但也不排除有一定的可能性,如:气缸无压力;气缸漏气;发动机缸体或活塞严重变形等等情况,这些故障因为排除困难,故可将其放在最后进行检查排除。

3.该车辆故障检查与排除

3.1点火系统检查及故障排除

(1)点火相关保险检查

分别取下100A主保险,50A(B+)保险,用万用表测量通段,测量结果:正常;检测保险阻值正常。分别装上主保险及50A保险,在用试灯进行检测,正常。结论:点火保险正常。

(2)点火低压段检查

用万用表或试灯对低压段线路进行检查,检查结果:所有常火线路端电压均为12.7(负极打铁),试灯测量均亮;检测负极线均正常。分别检测各缸点火线圈插接头三颗端子线路,正常。结论:点火低压段线路正常。

(3)点火信号相关传感器及ECU检查

利用示波器检查曲轴凸轮轴位置传感器,传感器正常;检查进气温度与压力传感器,正常。分别取下各缸点火线圈插接头,检测点火信号线正常,用示波器测得点火信号波形正常。检测点火正时,正常。结论,点火信号相关传感器及ECU检查正常。

(4)点火高压段检查

拆下各缸点火线圈,观察正常。利用“跳火”实验,检测各高压线圈是否跳火,工作正常;用火花塞套筒分别取下各缸火花塞,检测正常。通过“跳火”实验得到结论:点火高压段正常。

综上所述,点火系统相关元器件及线路检测均正常,且能正确产生点火信号。故进行下一部检测与维修。

3.2进排气系统检查及故障排除

通过以上关于进排气系统故障分析,对其进行检查与维修。

(1)进排气系统检测

拆下发动机进气管,检查未堵塞,检查空气过滤器,正常。查看排气管道,启动发动机,有排气现象,正常;用手稍微阻挡进气口,有明显压力,进气正常。

(2)节气门检测

检查节气门,转动正常,检查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正常。气缸各阶段压力检测正常。

通过对进排气系统检测,检查进排气系统正常。故进行下一步检测与维修。

3.3供油系统检查及故障排除

通过分析供油系统故障,从下面几项对供油系统进行检测维修。

(1)供油系统电路检测

首先检测供油系统相关电路继电器,分别拆下主继电器和油泵继电器,测得阻值正常,打开点火开关至ON挡,主继电器工作正常。燃油泵继电器在开关打开一瞬间,检测正常,燃油泵继电器工作正常。检测燃油泵端,燃油泵端均正常。得出结论:供油系统电路正常。

(2)供油管道检查

检查供油管道正常,畅通,无泄漏。检查回油管及燃油气收集管道均正常。用大力钳取下燃油进油管,流干管道内燃油,打开点火开关,燃油并未连续泵出,得出结论:供油管道正常,但无燃油泵出。

(3)燃油泵检修

对燃油泵进行检修。用万用表测量燃油泵各端子,正常。打开点火开关,燃油泵电机工作,转动正常。拆下油箱盖,取出燃油泵,测试燃油泵电机工作正常,但无油从出油口泵出。取下过滤网端过滤网及相应部件,正常泵油。得出结论:过滤网端堵塞。

检修:用化油器清洗剂对过滤网进行喷洗清洁,直至清洗过过滤网的清洗剂变正常颜色。装复过滤网,从新测试泵油正常,故障解除。打开点火开关,启动发动机,发动机着火,工作正常。

4.总结反思

4.1总结

通过简析并排出此故障,可得到结论,出F此类故障,我们可能从各方面去进行分析,影响车辆不点火的主要因素:点火系统、点火正时、进排气系统、供油系统、以及其他发动机变形等原因。通过分析检查,该故障为燃油泵过滤网堵塞。

篇9

关键词:CCTS/DACUM(能力本位);5S;系统性;实践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224-03

一、研究背景

根据我国国情,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观,采用“能力本位”课程观。所谓的CCTS/DACUM是英文Combination of Competency and Technique system/Developing a Curriculum的缩写,即能力与技术系统相结合的课程开发的简称。这种课程开发方式既体现能力本位,即教学以技术应用能力为终点,同时又要考虑专业技术(知识)的系统性与职业岗位所需技术应用能力的系统性。其课程开发基本模式如图1所示。

汽车基础实训课程的能力结构如图2所示。

汽车专业基础实训强调的是专业的统一性和特色性,是保证学生具有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的有效手段。汽车基础实训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汽车维修等相关职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学好后续课程的基础,也是满足就业要求的必备知识,除传授基础知识外,还尝试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为学生考取汽车修理工等从业资格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在校三年中,高效、系统地完成学业,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赢得一席之地,这和我院内涵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相吻合的。

汽车基础实训包括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汽车发动机微机控制、汽车自动变速器等,涵盖了基础实训的所有内容和项目,和专业实训有效衔接,面向就业,贯通职业能力与职业资格,提升职业素质。

二、汽车基础实训课程“能力本位”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1.加强5S管理,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5S管理起源于日本,是指在生产现场中对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管理,即“5S”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etsu)、素养(Shit-suke)的缩写。大学期间,是学生职业素养形成极为关键的时期,据权威人才资源机构调查统计,企业在招聘时更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态度,强调更多的是一种对职业的操守,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实训基地5S管理可以缩短校内实训基地与汽车企业如企业4S店等在管理模式方面的距离,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实施5S管理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贯穿5S意识,并对学生5S活动进行监督和及时总结。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5S管理在实训基地的开展,否则5S管理可能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或者只是对卫生的检查而已。

2.充分调研汽车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从事教学活动的基础,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应反映教学内容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案,应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以职业素质的形成为主线,能力培养为核心,依据该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比重、学生的智能、学生基础和学习能力等情况,顺序排列教学内容的主题、分题和要点,并科学分配时间、排列教学进程。为了制定适合能力本位的课程标准,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之上,和汽车相关企业建立了良好沟通,实现了企业、行业专家参与的全体智慧集合,如北京现代汽车厂、上海大众4S店、北京安莱汽车有限公司和银建汽修等,为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完善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

3.与职业资格证书接轨,执行严格的学习评价考核体系。汽车基础实训课程标准中首次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教师是学习过程中的管理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评价采用“限低不限高”的原则进行。考核内容包括理论知识点考核(30%),实践技能考核(60%)和学习态度考核(10%)。无论是理论考核还是实践考核,学生的自我评价应和教师评价尽可能一致,只有每个项目中的子项目全部通过,该项目才算通过。不及格的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重新进行补偿训练,直到考评合格为止,这是汽车基础实训课程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我院汽车实训中心是北京市级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认定)的职业技能鉴定点和考试点。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获得“双证书”的比例,真正实现将实践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接轨,我们将职业资格证书中考核标准中的理论和实践考核要点融入实训教材,用来记载学生们已经掌握的技能项目,作为核发汽车维修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依据。这种教学方式以“职业能力训练”为载体,将技能鉴定和技能考核结合起来,突出了实践教学的针对性,避免了重复考核,提高了学生的“双证率”。

三、实践效果

综合以上成果,实际教学效果如下表所示。

汽车基础实训课程关于“能力本位”的改革和实践是教学模式的一种探索,不仅教学设施得到了改善,根据项目设置又购买了多台(套)设备,满足了各年级多门课程的实训教学任务需要;同时教师队伍的双师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教师进行有计划的充电提升自身业务能力;而且“能力本位”教材建设得到了加强,每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及实训教材都经过认真修改完善,最终装订出版成为正式的校内讲义,成为实训教学的依据,教学团队也成长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最为关键的是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目标,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在今年举办的北京市首届高职学生技能大赛中,参赛小组分获二、三等奖的好成绩。

参考文献:

[1]刘威,王显廷,张治斌.汽车4S店5S管理对高职汽车实训基地的启示[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9,(03).

[2]肖兴宇,杨柏青.创新教学模式 培养应用性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

[3]谢颂京.基于能力本位的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改革初探[J].科教文汇,2008,(01).

篇10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汽车专业 校本教材开发 教学实施

论文摘要:按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是高职院校现今的头等大事。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专业课程自身存在许多特点,使得一般的教材难以满足其教学需要,校本教材的编写成为一项迫切的需求,文章作者对汽车类专业课程校本教材的开发和教学实施进行了探讨。

一、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私人购车的迅猛增加刺激着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为适应汽车后市场人才需求全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汽车专业,以培养汽车后市场高级技能型人才。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以及飞速发展的技术,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已经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如何按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是高职院校现今的头等大事。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模式,而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其关键在于课程改革。由此引出了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选择、教材编写、双师教师培养、教学环境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组织等一系列课题。wwW.133229.Com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课程大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课程为公共及基础类,着重介绍基础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例如大学英语、大学语文、政治理论、思想品德、法律常识、形势与政策以及汽车机械识图、汽车机械基础等。第二类课程为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例如汽车结构与拆装、发动机机械检修、汽车传动系检修、汽车行驶转向制动系检修等,有一些专业课还在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不断演进,例如汽车自动变速器检修、轿车电控系统检修、柴油机电控系统检修等。与第一类课程相比,这些课程具有行动导向性强、对教学环境依赖性强、技术更新迅速等特点。由院校结合当地经济和技术的发展状况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是一种较好的方式。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工作实际,总结一些对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和经验,提出汽车专业校本教材开发的基本原则、教学实施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二、校本教材的编写

关于如何编写校本教材和提高校本教材的质量,很多相关文献中都有详细的阐述1]2]3]。笔者在实际编写教材和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又总结出以下几点认识。

1.迫切性与工学结合原则。汽车专业的教学工作者们从50年代末至今已经开发了很多优秀的汽车专业教材。然而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专业课程自身存在许多特点,使得一般的教材难以满足其教学需要,校本教材的编写成为一项迫切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汽车行业的发展在不同省市有各自的特点,地方企业需要依据环境特点制定自身的发展路线。现有的教材能从国家经济战略的高度出发,从原理上指明方向,但很难覆盖到每一种具体的情况。校本教材则能深入到基层进行调研,使教材内容来自生产第一线,使教育更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第二,汽车专业的职业教育既需要重视实践能力又不能忽视理论基础,现有的教材或强调理论与科学研究,或单独针对实践,这使得我们很难找到一本合适的教材同时兼顾两方面的要求,而同一门课程使用两本甚至多本教材无疑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并给学生带来负担。校本教材则较易做到二者的兼顾,因此为学生与老师所喜爱。第三,各学校具备的教学条件和设备不尽相同,尤其对于一些国内外的较新设备,往往还没有配套的教材可供教学使用。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接受培训并亲手实践,然后通过校本教材这一媒介把最新的知识和技能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实际操作时有据可依。从以上几点分析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专业课程校本教材开发具有迫切性与必要性,而这是与专业课程“工学结合”这一特性密不可分的。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4],因此校本教材的开发应当紧密围绕着课程来进行。我们在编写专业课程校本教材时应严格遵循“工学结合”的原则,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好教材建设规划,教材内容及结构要反映当前汽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要符合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需求,反映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整体优化,提倡选用生产一线收集的故障案例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所设计的教学工单上应列一些讨论题,但不给标准答案,这样可以激励学生打开思路,让校本教材满足教学的需求,真正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2.时效性与统筹优化原则。汽车产业发展十分迅速,更安全、更便捷、低能耗、无污染、智能化等新的需求更是不断催生出新的技术。校本教材必须有较强的时效性,并经常更新,只有时刻关注最新的动态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然而在一般情况下,投入校本教材编写的人力、物力和时间都比较有限,如何组织教师在短时间内编写时效性好的教材是一个挑战。聘请企业资深技术人员参与教材编写不失为一个良策。在横向上,笔者在编写校本教材的过程中根据课程组建了不同的教学团队,例如发动机教学团队、底盘教学团队等。教材的编写由各教学团队组织教师进行,每本教材至少由3名教师参与编写。不同团队之间尽可能实现资源共享,例如共享一些共同的注意事项、统一绘制插图等等。在纵向上,一本教材的编写时间一般是一学年,而使用时间一般是2~3年。新教材与旧的相比,在内容上约有20%的更新,这使我们的编者可以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对新技术的学习和调研,以及对教材结构的调整方面,保证了快速、高质量的教材编写。我们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注意尽可能减少那些教学中不涉及而学生又没有兴趣阅读的内容。我们还专门针对课程开发合适的校本教材,做到一本教材对应一门至多门课程,如《汽车结构与拆装》,一门课程最多使用一本教材,以减小开销并提高使用效率。在实际中,我们编写的《汽车结构与拆装》、《汽车发动机机械检修》、《电控汽油发动机检修》、《电控柴油发动机检修》、《汽车传动系检修》、《汽车行驶转向制动系检修》、《汽车自动变速器检修》、《轿车电控系统检修》、《汽车应急维修》等9本校本教材都在使用当中,没有作任何无用的开发。

三、教学场所的设计

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需要特定的教学场所,应当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情境的要求,为学生创设一个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在这个工作环境中,学生使用工具,通过与工作人员合作与沟通,完成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取得特定的工作成果,并学习到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获得必要的工作经验。教学场所设施布置合理与否,对于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以及最终实现课程目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根据实际情况,可将一体化教学场所设计成专业教室或实训车间。在专业教室中可设置针对全班的理论教学区,并为每个学生设置一个实践工位。大的专业教室还可划分为小组工作讨论区、资料查询区、实验区和实操区等,从而把理论和实践教学合二为一。专业教室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也有相应的提高。单纯的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都无法独立承担起专业教室里的教学任务。实践中,在“双师型”教师不足的情况下,可以由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共同组成教师小组承担教学任务。与专业教室相比,实训车间更强调一体化教学的实践性和生产性。按照功能的多少,可把综合实训车间设计成单一功能和多功能实训车间。在笔者所在学院的实际教学中,教学场地已由原来的一块黑板、几十张桌椅板凳的理论教室,改成了理实一体教室(相当于专业教室),如汽车发动机理实一体教室、汽车底盘理实一体教室等,有的课程如汽车自动变速器维修、汽车应急修理等就直接进入实训车间进行。学生对于这样的设计普遍反映很好。

四、教学的实施

有了教材和教学场所的基础,如何组织实施教学呢?我们在实际中根据具体情况遵循了下面几点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学生在没有教师直接帮助下,围绕已经明确的学习目标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在多变复杂的工作环境中独立选择劳动工具、设计工作方法、控制工作过程和保证工作质量的能力,较好地发展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独立学习起咨询和辅导作用。

2.行动导向的教学:通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这里的行动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行动、活动或劳动,同时还是为达到学习目标而进行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3.自我管理式的学习:教师设计和构建能够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情境和资源条件,学生以现实生活和工作情境为基础,根据自己的需要设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资源和方法,确定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从教师、同学甚至是竞争伙伴那里获得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职责只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自我管理式学习包括个体独立学习和小组学习。笔者所在学院已将所有专业课程全部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此外,教师还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用的最多的包括四阶段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岗位培训法等6]。

五、总结

高职汽车专业的实践教学既不同于普通高校也不同于其他专业的职业教育,因此其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有一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地方。在校本教材编写方面,为了更好地为课程和教学目标服务,在编写时不能一味地按照普遍原则进行,而应当有侧重地选择指导思想和原则,用工学结合与统筹优化的方法着重解决迫切性与时效性的问题。在教学场所的设计方面,需要根据实践性和生产性的需求将一体化教学场所设计成专业教室或实训车间。在教学的实施方面则应当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涂永忠.高职教材的现状与对策[j].职教论坛,2004,9(26):13.

[2]葛力力.提高校本“教材”质量的三个“切实”[j].职教论坛,2003,(10):25-26.

[3]刘平娥,罗建远.高职高专校本教材建设的探讨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5,28(446):59-60.

[4]李世春.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主要区别[j].教学与管理,2006,(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