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训练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5 19:25: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训练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企业深度参与;施工测量岗;技能强化训练;课程改革;实践
随着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测量新技术、新仪器不断应用于建筑工程中,对建筑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时代但目前建筑工程测量课程课内实训和综合实训普遍存在实训内容与工程实际应用结合不紧密、智能建造背景下测量新仪器、新技术涉及较少、实训内容碎片化、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无法满足学生毕业就能上岗的企业需求,无法达到基层一线技术骨干的培养目标。为提高学生建筑工程测量技术技能,依托学院“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筑企业深度参与,通过校企合作成立的生产教学公司,开展了课程内容对接工作内容、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聚焦专业岗位职务能力的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研究,经过实践取得了实效。
一、基于“三段递进式”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理念
建工专业依托学院“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基层一线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实施“夯实专业基础、岗位分流强化、企业实践教学”的“三段递进式”教学组织方式。对标人才培养目标,聚焦施工测量岗位胜任力,构建能力递进的“三阶段、四模块”测量课程群。第一阶段(2、3学期)通过模块一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模块二建筑工程智能测量技术课程,培养学生基础测量能力,夯实测量基础。第二阶段(4、5学期)针对分流后的施工测量岗位,通过模块三测量岗技能强化训练课程,培养学生高阶测量能力。第三阶段(6学期)企业实践培养,通过模块四测量岗企业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测量岗位综合能力。针对第二阶段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全面提升学生测量能力的要求,综合设计岗位技能强化训练项目。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依据建筑工程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实训项目;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1],基于真实在建工程开展“教学施工一体化”教学实践;引入职业岗位标准和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开展基于成果的校企“双导师”评价,以利于学生建筑工程测量系统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聚焦专业岗位职务能力开展技能强化训练
(一)基于企业测量主管岗位能力任职标准进行课程设计
联合建筑施工企业,对标企业测量主管岗位职务工作标准,聚焦施工测量岗位职务能力要求,融合智能建造中的测量技术要求,开发测量岗位能力标准,编制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课程标准。坚持基于真实工程、理实一体的改革原则,整合现有的教学内容,取消内容陈旧、滞后于实际测量工作的需要知识,增加RTK测量技术、Cass软件应用、测量机器人应用等新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2]。
(二)聚焦专业岗位职务能力开发实训项目
专业岗位职务能力是针对某一个专业岗位,根据岗位职务、岗位职责要求,应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社交能力以及个性发展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建工专业岗位职务能力,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施工管理岗、施工测量岗等专业岗位,通过校企合作“三段递进式”系统化教学培养,使学生具备专业岗位所要求的综合能力,能够胜任岗位工作。针对施工测量岗位分流强化阶段人才培养要求,联合行业、企业测量技术人员、教育专家、专业教师分析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典型测量工作任务,开发基于施工过程的系统化建筑工程测量实训项目,形成从施工准备到竣工验收的建筑工程全过程、系统化测量实训项目,包括八个施工阶段,对应十个实训项目,以及三十一个与实岗能力对应的工作任务,详见表1。程资料,明确实训内容与目标。学生根据任务书要求熟悉实训内容、编制测量方案,通过校企双师指导,修改完善形成指导实操的测量方案。现场组织实施阶段,学院教师准备好测量仪器工具,带队到达施工现场;企业导师准备好现场工作面,进入作业区前进行安全教育,检查学生安全防护设备,保证现场实训的安全性。学生按小组进入现场作业区域,在学院教师与企业教师指导下完成基于真实工程的实训任务。课后总结阶段,学生以实训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汇报,校企双师进行提问答辩,促进学生巩固知识、强化技能。下面以施工测量岗技能强化训练课程中建筑物的高程传递实训项目为例具体说明实训教学的组织与实施[3]。第一,课前准备。一是编制实训任务书。联合建筑施工企业在建工程项目,组建由企业技术及管理骨干、学院专业教师组成的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双师指导团队,共同研讨制定基于真实工程项目的“教学施工一体化”实训任务书。明确实训目标、内容。首先,实训目标。根据在建住宅楼项目建筑总平面图、施工区高程控制点进行±0.000标高测设;根据首层地面标高、结构施工图进行建筑物高程传递,在施工层测设结构0.5线,为施工层提供高程基准。其次,实训内容。根基于施工过程的十个施工测量工序、三十一个工作任务,涵盖了施工全过程典型测量工作,使学生进行建筑工程测量工作系统性训练,充分体现出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要求,真正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需求对接。
(三)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
强化训练课程涉及建筑工程完整的测量工作任务,需联合多个不同施工阶段的在建项目,包括开工准备、基础施工、地下室施工、主体结构施工、砌体工程施工等完整的施工过程,进行实训项目高效穿插,实现全施工阶段的岗位技能强化训练。通过课前准备、现场组织实施、课后总结三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组织与实施。课前准备阶段,校企教师共同编制实训任务书,收集工程资料,明确实训内容与目标。学生根据任务书要求熟悉实训内容、编制测量方案,通过校企双师指导,修改完善形成指导实操的测量方案。现场组织实施阶段,学院教师准备好测量仪器工具,带队到达施工现场;企业导师准备好现场工作面,进入作业区前进行安全教育,检查学生安全防护设备,保证现场实训的安全性。学生按小组进入现场作业区域,在学院教师与企业教师指导下完成基于真实工程的实训任务。课后总结阶段,学生以实训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汇报,校企双师进行提问答辩,促进学生巩固知识、强化技能。下面以施工测量岗技能强化训练课程中建筑物的高程传递实训项目为例具体说明实训教学的组织与实施[3]。第一,课前准备。一是编制实训任务书。联合建筑施工企业在建工程项目,组建由企业技术及管理骨干、学院专业教师组成的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双师指导团队,共同研讨制定基于真实工程项目的“教学施工一体化”实训任务书。明确实训目标、内容。首先,实训目标。根据在建住宅楼项目建筑总平面图、施工区高程控制点进行±0.000标高测设;根据首层地面标高、结构施工图进行建筑物高程传递,在施工层测设结构0.5线,为施工层提供高程基准。其次,实训内容。根据实训目标进行实训内容分解,包括如下实训任务:建筑物高程传递方案制定、建筑物底层±0.000标高测设、施工层结构0.5米线测设及检核。二是实训资料收集。联系在建项目测量主管,收集建筑物总平面图、施工平面布置图,建筑物建筑、结构施工图,及施工区高程控制点高程数据等资料。三是测量方案编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工程资料编制建筑物底层±0.000标高测设方案及建筑物高程传递方案,测量主管作为企业指导教师与学院教师审查各小组测量方案,进行总结、点评,形成适合在建项目的测量方案。学生根据测量方案,为基于真实项目的现场实践准备测量仪器和工具。第二,实训现场组织实施。一是班前安全交底。表1 聚焦专业岗位职务能力的实训项目设计学院教师带领学生前往在建项目之前检查学生安全帽、劳保鞋及服装穿戴情况。进入施工现场前由安全主管进行班前安全教育,明确施工现场危险源,提高学生安全意识。二是实训任务实施。由企业测量主管、测量员和学院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作业区域,分配实训任务。首先,建筑物底层±0.000标高测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施工现场高程控制点为后视点,使用水准测量方法在建筑物三个角点测设±0.000标高,并做好标志。其次,施工层结构0.5米线测设。用钢尺沿结构外墙,由建筑物三个角点处±0.000标高线向上竖直量取设计高差,在施工层柱子钢筋上做出0.5米线标志。测量过程中钢尺下端配重,保证钢尺铅锤。用水准仪检核施工层的三个标高点,其误差应≤±3毫米。合格后以其平均标高作为该层的0.5米标高。若建筑高度超过一尺段(30米或50米),可每隔一个尺段的高度,精确测设新的起始标高线,作为继续向上传递高程的依据[4]。第三,课后总结评价。完成实训任务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本次实训内容、工作流程、操作技巧、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制作汇报资料。并选派小组代表进行总结汇报,企业指导教师和学院指导教师听取学生汇报并进行提问答辩及考核。
三、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以真实工程为载体,开展“双导师”指导、“双场地”教学的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校企双师全程参与,理实紧密结合,以行动为导向、任务为驱动,充分发挥校内教学与现场实践的教学优势,提升学生测量综合能力。
(一)“双导师”指导与评价
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优势,联合项目测量主管、技术骨干与学院专业教师,组建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双师指导团队。企业教师与学院教师全程参与密切配合,实训前根据现场施工进度,提前确定实训项目,及时提供现场实践作业面,审查学生测量方案;实训中校企教师共同指导;实训后的课程考核由企业导师和学院导师进行“双导师”评价,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权重各占50%。通过测量知识考核、核心技能考核、职业素质考核方式进行全方位综合评价。
(二)“双场地”教学
基于真实工程,开展现场与课堂相结合的“双场地”教学,充分发挥校内教学与现场实践的双场地优势。根据真实项目工程进度,灵活安排课程实施计划,课堂教学与现场实践紧密而有效结合,使现场实践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实战演练场。学生在真实工程环境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奠定良好的专业发展基础。
(三)“双制度”管理
学院管理制度与企业管理制度相结合。学生在校内遵守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进入企业施工现场,需明确企业规章制度,遵守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促进学生安全意识的形成以及职业素质的养成。
(四)行动导向,任务驱动
教学过程以行动为导向,任务为驱动,开展基于施工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充分体现课程实践性。每个实训任务设计工作要根据测量前期准备、测量方案编制、班前安全交底、测量任务实施、测量工作检查、工作总结评价开展实践教学,学生参与真实项目测量工作,调动了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5]。
(五)强弱结合,团队协作
注重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教学。为使每位学生测量技能得到全面提升、组织协调能力不断强化,教师应分析学情,发现学生各自的优势与长处,根据学生知识与能力进行分组,形成强弱结合的合理搭配,以利于发挥不同水平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素质的共同提高。选派小组组长,明确责任义务,强调合作性原则,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学习模式,发挥团队的积极功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小组合作学会分析、总结、归纳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测量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课程改革实践,聚焦专业岗位职务能力,基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典型测量工作任务,开发基于施工全过程、系统化建筑工程测量实训项目,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考核评价体系。学生通过系统化训练,对建筑工程测量工作有了全面认识,建立起系统化测量工作思维,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学生进入企业便能够独立承担一般建筑工程测量放线工作,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参考文献:
[1]于桂阳,等.服务生猪产业链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建设与实践——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新五丰现代畜牧产业学院为例[J].湖南畜牧兽医,2022(1):40-43.
[2]魏静,林华.关于提高建筑工程测量实践教学质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21):162-163.
[3]翟翊,等.提高“现代测量学”实践教学质量的研究[J].测绘通报,2012(2):109-111.
[4]王丽,杨文军,葛科.高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21):139-140.
篇2
关键词:应用系统;模拟实训课程;实训质量;实训模式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一个典型的社会问题。长期以来,高校强调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模式,即推崇个体学习、个体能力和个性化发展。而用人单位考虑到人才的流动性,为了降低成本,希望对大学生的教育采取“拿来主义”,普遍不愿意接收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这就迫使高等学校进行实训改革。高校与企业培训最大的不同是组织模式,高校是以人为教育单位,培训机构以小组为培训单位,强调技能及协作能力的训练。目前工科大学推行的实训课程不仅可以模拟实际项目开发的真实环境,而且通过同学间的协作互助,可以解决一些教师难以触及的问题,如企业所要求的团队合作、新技术的探索与开发等[1-2]。
然而,实训与实验教学具有较大的差异,以往高校强调的实践能力多数是停留在知识体系的验证,如验证性实验较多,集成性或创新性实验相对较少。究其原因是教学时间受限,以及学生知识体系没有建立之前高校不具备开设创新性或综合性实验。这就导致许多高校较少开设综合性实验或创新性实验课程,这部分训练只有少数同学才有机会完成,如大学生的各种创新大赛等。这就导致大部分毕业生在毕业之前缺乏这部分训练,而用人单位又要求大学生具有实战经验。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力,高校推行了实训课程的
概念,即模拟未来工作的实际场景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3]。但经过近几年的实践,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带来了一些效果,但如何推广这一教学模式,如何实现实训质量的控制成为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4-5]。
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对非师范性质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两个专业进行了3年的实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校内模拟实训+企业实训体验”的模式,可以确保高校在实训过程中的质量掌控,同时也结合我国的国情,有利于节约实训成本。因此认为未来的实训教学主体仍应该是高等学校,论文对这一模式进行了介绍,并指出高校实施实训课程应注意的五点建议。
1实训课程开设现状
国内实训课程的开设情况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种模式。
1.1高校建立专业的实训基地
如在我国推行的软件学院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进行按班授课,教学进度相对统一,便于教学质量的掌控。不足之处是投入大,受实训教师的限制,实训案例的种类相对单一,实训缺乏创新性与时代性,导致实训的效果不太理想。
1.2中小型企业承担实训任务
目前国内大部分院校采取的是这种模式。即将毕业生分组送到不同的IT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训教学。该模式的优点是可以针对学生的兴趣与未来的就业趋向进行针对性地组织实训教学。该模式的不足之处是:①接收能力受限。一般的中小型IT企业接纳的学生人数有限,通常是在10人左右,无法满足按班教学的需要。②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中小型企业承担实训教学是分散进行,高校将实训内容完全交给不同的企业进行,导致教学进度不统一,实训质量难以掌控。③教学方式单一。中小型IT企业承担实训教学,通常是由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他们多数出自于工科院校,在技术方面具有优势,但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了解,缺乏教学方法和知识接受过程等认知规律方面的掌握,只是单纯从技术角度进行传授,具有师傅带徒弟的性质。④收费较高,高校难以进行长时间的实训教学。中小型企业进行的实训教学通常是按时间的长短进行收费,许多高校为了节约成本,安排的时间都比较短,因此学生在企业中只是按照企业以前的产品进行部分功能模仿式开发,缺乏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设计、功能设计、过程设计、详细设计等训练,这种实训模式导致学生缺少过程体验,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训练,对毕业后解决新问题的帮助较小。⑤高校在实训过程中存在被动性。由于学生在实训中对企业的贡献较小,对企业的效益造成一定影响,普遍存在企业对承担实训的积极性不高。
1.3专业公司承担实训任务
国内成立的许多实训项目培训学院或培训公司就属于这种形式。这种实训模式的优点是可以按班组织教学,通常有专业的实训教师进行教学指导,教学效果相对较好,但实训费用高,实训案例更新较慢,实训内容多数相对陈旧。这是由于IT业发展迅速,技术更新快,实训企业缺乏新技术的研究,一般几年后教学效果难以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目前部分高校已经放弃该模式。
2模拟实训课程
为了进行高校实训课程的探索性改革,我们在陕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进行了探索性教学改革实验,该探索过程分两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小范围实训。这一阶段是在网络安全选修课的教学与考核过程中,挑选部分实践能力较强的同学,将课程的实训成果作为考核内容,形成同一班级不同考核标准。实训内容是以信息隐藏的知识点为主线,将选取的12名同学分成4个小组,每组3人,分别对声音、文本、PE文件和图像等不同格式的文件进行信息隐藏技术研究与实现,这部分内容只是在课堂上以一个专题进行了2个小时的讲授,然后对这部分同学按照软件工程流程进行分组指导。从实验结果看,各组都基本达到了应用系统的功能需求,在同学之间产生了较大影响。第二阶段是按班级实训。本阶段在应用平台开发技术的选修课上进行,分别在2009~2010年对学院2006级与2007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训推广。这一阶段的重点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组织与管理。
2.1实训项目的选取
实训过程是将全班同学根据爱好分成了多个小组进行实训实践,实训项目是由授课教师给出指导性题目,一般要求涉及4个以上的领域,最终的题目是教师与每个小组的同学协商确定。2009年和2010年选取的实训项目名称如表1所示,这些题目是选择业界较新的技术领域进行探索性实训教学,如软件数字水印就是先研究,其中大部分时间用于研究技术与算法设计;网页游戏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瘦客机型的C/S游戏形式,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符合互联网游戏的发展趋势;Android是2006年才推出的手机操作系统及中间件平台,基于这一平台开发的资料相对较少,因此这些选题都具有较强的探索性与先进性。如图1所示为Android系统下基于Google Map的地图查询系统,该系统具有地址查询、交通线路规划与公交线路查询等功能。从实训效果看,达到了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实训目的,对训练学生创新性的系统开发非常有帮助。
图1Android系统下的线路查询
2.2实训要求
实训从三个方面进行要求:①进度要求。实训教学过程中按照软件工程和项目管理方式,根据进度管理进行组织教学,学生通过第一次课程教学中提供的软件工程材料模版,在不同的阶段,要求提交相应的需求说明书、概要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测试分析报告、项目总结报告、软件系统代码和汇报的PPT材料等。②考核要求。将教学目标放到项目过程考核之中,重视过程的训练与指导。③团队要求。由于学生存在实践能力的差异、男女性别的差异,在团队组建时,尽量兼顾这些差异,做到合理搭配项目团队。这要求教师在授课之前对班上同学情况有一个基本了解。
2.3模拟实训过程
这一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性较多的过程。该过程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①角色的转换。教师由授课者变成监督、检查和指导;学生则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单一知识点掌握到系统化的知识理解与思考。②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与自我管理。通过项目组长和副组长的管理模式,训练了部分同学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能力。③课堂组织形式的变化。授课的形式由教师授课变成教师与学生研究讨论,上课时间变成小组的协商与讨论会,教师参与到不同小组之间进行讨论,了解该小组存在的问题、进展情况、下一步的任务及目标等;尤其是在项目进行到中期时,部分学生对项目进展表现出了畏难情绪和一定程度的迷茫现象,这时教师的及时引导和鼓励就非常重要。同时,组织各小组进行一次中期汇报,让不同的小组可以相互学习,起到激励作用。
2.4成果验收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各小组之间进行团队成果展示与经验交流,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通过不同小组之间的相互交流,可以让不同小组内部进行必要的总结,发现自己小组工作的不足,同时也会发现其他小组的长处,达到取长补短的作用。这一阶段需要教师提前通知各组组长进行必要的准备,包括项目总结报告、软件系统打包、汇报的PPT材料和成果演示录像等。尤其是引导学生编写测试报告和项目总结报告,以及指导学生进行PPT的汇报与成果展示,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汇报的PPT材料要从选题背景、技术现状、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分析、详细分析、测试结果、项目总结与项目感言等内容进行介绍。汇报前教师要对PPT材料等进行必要的把关,包括PPT制作的细节和质量等。这一阶段的不同是将课堂指导变成课前指导,课堂只需要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成果的交流与展示,有利于不同组之间的比较与总结,有利于同学们寻找差距,为后续的项目开发打下基础。
2.5教师点评
这一阶段是要教师分析本次课程开设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并对不同小组根据评分标准给出小组的成绩。在总结成绩的同时,要指出各个小组的优点与不足,有利于同学们发现自己的不足,为以后的项目开发与项目管理等打下基础。通过这种模拟实训过程,再加上大学四年级的企业实训体验,2006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生在2010年的就业率达到90%以上。而2007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将再进行1~2次模拟实训实践,预计这种实训模式的教学效果将会进一步显现。
3模拟实训课程的教学
模拟实训课程是高校大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相对集中和系统的应用性综合训练,它不同于毕业设计,它是将高校的创新等活动进行普及与推广的训练,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1~3次模拟实训。根据我们实训的经验,总结出以下五点模拟实训课程的开设建议。
3.1时间选取
建议将实训时间选择在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进行,这是考虑到目前的大学四年级临近毕业,学生中大部分忙于考研、考公务员和就业面试等任务,以及学生的企业实训体验等,难以有效地组织与集中学习。因此,在大二进行模拟实训,有利于同学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对就业定位和对就业单位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在后续的大学学习中,还能进行1~2次模拟实训,则每学期可以进行1次,这样学生不仅目标更明确,而且实训的效果更佳。
3.2新知识的处理及要求
实训课程的开设要求在大学的主干课程结束之后进行,有利于同学对知识体系的掌握与理解。实训时对选题中涉及到的部分知识与内容若没有讲授或未列入教学计划,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国家或省市精品课程网站进行自学,部分技术也可以参照硕士生与博士生的毕业论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按需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项目文档撰写范例引导,一般要求教师在第一次授课时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必要的项目文档的要求与组织方式,锻炼学生文字组织与处理能力。
3.3教师选取
实训课程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这也是该类课程推进的挑战之所在。由于实训涉及到的知识点一般较宽泛,且许多内容涉及到技术的前沿领域,同时还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组教学指导。建议教学时安排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若单位具有硕士或博士点,则这样效果就更好,可以将指导硕士和博士过程中的科研案例等用于本科教学,则能明显提高实训的教学效果。
3.4场地要求
由于将实训课程演变成以讨论与交流为主,同时要提供必要的信息,建议将模拟实训课程安排到能够
接入互联网的实验室或网络机房进行,同时必须配置投影仪,以方便后期的讨论、汇报、总结与交流。
3.5教学管理
这种模拟实训课程不同于以往传统的课程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经验、科研能力、投入时间和教师的责任心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建议教学单位对该实训课程可以采取特殊的管理模式和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办法,这有助于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有助于吸引其他教师参与。
4总结与展望
本论文只是从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开发的角度进行了模拟实训课程的教学探索。从教学效果看,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实训课程训练;从教学内容看,这种教学是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从课堂的组织形式看,实训是以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性教学,这样不仅会弥补一些学生的技术短板,还能培养协作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与发展。
这种“校内模拟实训+企业实训体验”的实训模式特点有:①实训的前期工作可以在高校进行,通过校内实训来模拟企业的管理模式与组织形式,改变目前学校教育的传统模式,给学生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这也符合教育的认知规律。②经过学校的前期实训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项目能力与经验,这样到企业可以快速地融入到企业的生产之中,也便于与企业之间进行沟通,能够受到企业的欢迎。③从高校与学生的角度看,这种模式能够明显地节约实训成本,减少企业实训时间。学生只需要到企业进行短期地体验,重点体验高校与企业管理之间的差异,同时也有利于高校不断地完善这种实训模式。④培养学生的工作态度与工作方式,如团队协作与探索创新精神,符合国家对未来大学生培养的要求。
这种实训探索对其他相关专业的实训教学具有借鉴作用,未来的工作重点是探索可控的实训质量保障等。
参考文献:
[1] 杨凯,安江英. 构建基于工程实践的“工程化”师资队伍和教学模式[J]. 中国大学教学,2010(2):15-16.
[2] 查建中. 工程教育改革战略“CDIO”与产学合作和国际化[J]. 中国大学教学,2008(5):16-19.
[3] 王红. 民航院校计算机专业校内实习实训平台的建设与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9(16):139-142.
[4] 唐浩坤,刘宴兵. 以工程实践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C]. 2009年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7-40.
[5] 应宏,刘福明,熊江,等. 团队教学法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C]. 2008年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8-21.
Research on Simulated Practice Training in Computer Science
WU Zhenqiang, QIU Guoyong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Abstract: There is no general model of university’s practice training system at present. We propose a novel model of practice training that simulated enterprises training in university, and followed the really experience of practice training in an enterprise, based on the curriculum explore in near 3 years that replaced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system with the practice training in computer science. This kind of training model will guarante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really enterprises working, and will help train the engineering person with innovation ability in the university. The model of practice training in university has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the main body of training in university, the controllable qualities of practice training, the multiplicities teaching and examination forms, and the teaching organization according to class. Some advices of practice training in university are proposed in the end of paper.
篇3
【关键词】工作过程 系统化 建筑工程测量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253-02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与现有的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在于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由此,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必然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并且要以创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和总纲,来带动专业的调整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的重构、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等。
具备建筑工程测量技能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从事职业工作必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建筑工程测量”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技能课之一。在“建筑工程测量”引入项目教学法,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建筑工程测量”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把建筑工程测量理论和测量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建筑工程测量”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结合项目施工测量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达到了综合培养学生建筑工程测量的能力的目的。
1.1建筑工程测量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阶段
在建筑工程测量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阶段,采用项目教学法。每个项目均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这六个基本步骤[1],模拟实际工程测量工作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表1列举了其中几个富有代表性的几个学习任务的具体安排[2]。
1.2综合测量实训阶段
第二阶段即本课程的综合测量实训,完全采用项目教学法完成,其任务目标是模拟一个较完整的测量项目,进行指定地面范围作控制测量,在此基础上进行场地的地形图测绘,在图上布置建筑物,并将其测设到实地上。在两周的时间中,只在实训开始前集中1-2个小时,布置工作任务和明确实训要求,其余时间主要由学生分组完成测量任务。
综合测量实训也是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这六个基本步骤进行。学生首先要熟悉现场,熟悉相关规范和要求;小组讨论决定完成任务的方式和途径;据此制定工作计划,对每天的工作分工做好安排;然后实施具体的测量工作,在工作过程及最后阶段,均需注意观测成果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或返工重测;任务完成后,通过实训态度、实训纪律与团结协作、仪器操作熟练程度、内业计算及成果、实训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个人成绩的评价。
整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布置任务,督促检查、适时指导、认真总结和评定成绩。学生的自主性很高,都能自觉地甚至你追我赶地完成实训,测量知识与操作技能得到较大的提高,在工作作风、人际交往和团结协作等方面也得到了煅炼。
1.3 测量放线强化实训阶段
第三阶段即测量放线强化实训阶段,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具体实训内容有以下三方面:一是真实施工测量实训:在校园内建立“真题实作”实验楼,即按1:1的比例反复建造一座建筑物,学生可以进行轴线测设和引测、基础放线测量、标高测设、轴线投测和二层楼面弹线等常用施工测量项目的训练,测量配合施工,流程和要求与真实工程相同,使学生体验真实的测量项目。二是组织、安排学生到工地现场学习测量技术,老师或工地技术人员现场讲解测量的内容、方法和要求。三是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参加测量实践活动。
通过第三阶段的强化实训,使学生掌握放样复杂建筑的测量能力,掌握快速放线的现代测量方法和技能,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中级测量放线工职业技能岗位标准”参加由广西建设技能鉴定总站组织的“中级测量放线工”的理论和操作考试。
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建筑工程测量”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的效果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使学生较牢固地掌握测量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操作与使用,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在毕业顶岗实训和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能很快上手相关的测量工作。同时,各种不同对象、不同阶段和不同内容的任务训练,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测量精度要符合规范要求以及测量过程中要进行各种检核以避免出错,培养了学生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测量实训露天作业和工作艰苦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测量工作分组进行,配合良好才能按时按质地完成,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以下是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调查中几个方面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的评价:
(一)校外教育专家认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强化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其它社会能力。
(二)行业企业专家认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地结合,加强实际操作训练,提高课程的实用性,授课和操作之间相辅相成,针对性强。
(三)校内督导认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非常适用于“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讲授,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学生欢迎。
(四)学生认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注意提高他们的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3年对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讲授“建筑工程测量”的教师都评价都是优。
3.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建筑工程测量”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良好,对于高职教育中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工程训练;微课;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工程训练课程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在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然而,在扩大我国工程实践教学基地规模和丰富教学内涵的同时,实践时间却在不断紧缩[2]。为解决这一矛盾,有必要探索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提高工程训练教学质量。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微”教学模式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微课以其易获得、时间短、内容精、模块化、情景化等特点满足了多样化学习方式需求。本文结合成都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实际情况,谈谈工程实训教材的创新与编辑。
一、微课及其特点
微课是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过程。微课一般包含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微课具有以下四个特点:①主题突出,重点明确;②资源丰富,情境逼真;③时间短,使用方便,微视频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0 分钟),支持在线网络多种格式播放,容量小;④结构相对独立。
二、工程实训教材的创新
针对工程实训内容杂、多、广,单独讲解比较枯燥的特点,工程实训教材可以在传统纸质版的基础上添加电子版,形成微课教材。书本教材是纸质版,书页右侧二维码链接的微课视频为电子版,二者之间相互联系,成为全方位、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教材。以下举例说明工程实训微课教材内容的编排方法。表1为成都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普车实训内容。
由表1可知普车实训内容共六大块,在这一章教材的编写中,可根据内容把这一章划分成六个专题。每一个专题前面给出这一专题的框架,列出这一专题所包含的具体细化知识点,后面再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解细讲。由于对知识点进行了细化,它符合微课碎片化学习的需求,就可以对相关知识点录制微视频。在知识详解书页右边空白处给出二维扫描码链接微课视频和视频的课后习题,以方便学生学习。教材的具体编排如下图所示。
老师在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微课教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自己掌控观看视频节奏,从而有利于节省时间,由老师来重复进行理论讲解。老师则需要做好答疑工作,这样学生 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创新设计、工艺安排、实际操作机床加工等方面, 使工程训练效果突出。
三、工程训练微课的制作
微课设计是最能体现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理念的一个缩影。本节从微课知识点的选取、命题、素材的整理与搜集、教学设计等几方面谈谈工程训练微课的制作方法。
1.微课知识点的选取
教师在微课知识点的选取上可以根据往届学生的学习情况、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经验进行总结,挖掘其中重点、难点、疑点作为制作微课的知识点。对知识点的选取要“小而精”,且具备一定的独立性、示范性、代表性,选取某个具体知识的“点”,而不是抽象、宽泛的“面”。如《5 分看懂三爪卡盘的结构》就只是针对如何看懂三爪卡盘结构这个“点”而制作的微课。
2.微课命题
首先,微课要短小精悍,“小”就是主题小,要有针对性。如“工程实训绪论”这样的微课题目过大,不适合作为微课题目。其次,可以选用一些生活中容易弄混的知识点来作为微课的题目。如生铁、熟铁、钢的区别、数控电火花线切割高速、低速走丝的区别。最后,微课作为与书本配套的电子教材,通常情况下可直接选用书本中的知识点作为题目。如外圆车削操作步骤、典型轴类零件操作实例、榔头制作方法等。
3.微课素材的搜集与整理
足量的素材是制作出一个好的微课的基础,微课素材的搜集需严谨充实,无科学性错误,与所制作的微课主题相关,并尽可能与社会和学科的发展同步,使学生能了解最新的制造技术。微课素材的搜集包含以下方法:①视频的搜集与拍摄,视频可以展示一些无法实际操作的内容(出于安全考虑),如锻压操作、铸造熔炼浇注操作等;②文字、图片材料的搜集。搜集大量与实训操作、设备、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与文字。资料要紧扣主题,能直观、准确、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③动画的搜集与制作,对于教学中的一些原理类的知识点,教师最好制作一些动画,从而提高微课的观赏性,有助于学生理解讲授内容。
4.微课教学设计
在微课题目选定后,就要对其教学环节进行设计,明确教学目标。做好资源准备、确定教学过程和录制方式。以下举《电火花线切割绘图编程》的例子来进行说明,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微课麻雀虽小,但是五脏俱全,微课设计总结起来要遵循教育性、目的性、趣味性、重用性这四个原则。
四、结语
使用微课进行辅助教学,能将高深的理论知识简单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点,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微课教材能让学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对实习内容进行自学,减少教师讲课的时间,相对增加学生动手实习的机会,提高工程训练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校企合作;实训教学;项目驱动
目前,我国的IT人才队伍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现象,既缺乏高级IT人才,更缺乏熟练掌握电子信息技术的工程型、应用型人才。同时,许多地方高校的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比较陈旧,人才培养结构体系活力不足,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体系薄弱,面向实际的工程训练不足,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要求跟不上社会发展对IT人才的需求[1]。尤其是地处祖国西北边陲的新疆、兵团,技能性、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极度匮乏。
因此,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改革,调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转变教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应用型、工程型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性,适应社会要求的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新疆、兵团等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
1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石河子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围绕“实践教学如何满足社会的需求”,深入开展实践教学研究、改革与探索。近年来,学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了特色突出、整体优化的“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以加强创
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手段,积极加强校企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宽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基于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产学研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探索基于校企合作的IT专业学生实训教学模式。通过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方法,加强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素质的提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1探索基于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对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按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素质教育要求,加强高等教育的实践环节,优化实践教学管理,构建符合学校实情的、有利于信息类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成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条件。
石河子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坚持和发扬多年来形成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以实施创新教育为主线,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手段,通过建立创新实践(实训)基地、构建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习实训教学模式等措施,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院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国内外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和方案的比较研究,深入剖析专业课程体系,结合我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本着整合、优化、创新的精神,在拓宽专业、加强基础、提高素质、强化技能的原则指导下,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的系统研究与综合实践,建立多样化、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为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优化和能力结构优化创造先决条件。通过实验课程体系的优化,结合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学科竞赛和毕业设计等训练环节,采取“课堂内外结合、多种形式互补”的方式,多层次、全方位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保证 4 年实践教学不断线,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使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地融为一体。
与此同时,学院适时跟踪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社会需求、就业去向,分析人才培养链、人才供应链,通
过实践、总结和改进,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了从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就业“三级跳”的实践教学体系。
1.2探索基于校企合作的IT专业学生实训教学模式
1.2.1教学模式
实训教学是一个较为系统的、完整的实践训练环节,是高等院校实习教学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训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如图1所示。该环节采用“模块化、项目式”的教学模式,以具体项目为载体开展技能训练。
1) 模块化实训教学以校企合作为前提,依托实习实训基地(知名企业)的资源(实验条件、师资)开展教学工作,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根据专业和学生意向设置实训模块,根据社会需求和就业去向设置实训项目,学生根据兴趣和发展方向自愿选择项目。
2) 实训教学以项目为驱动。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兴趣为前提,以项目组(软件开发类为3~5人,电子综合设计类为5~10人团队)为基本单元,针对具体项目开展实战训练。其教学内容涉及基本理论、专业技能、IT领域前沿知识、社会需求、就业前景、综合素质、团队协作等方方面面;教学过程包括项目选择、技能培训、项目实施、技术交流、项目验收、汇报答辩等环节。实训项目团队角色构成分为项目经理、配置经理、系统分析师、架构设计师、设计员、数据库设计员、界面设计员、程序员、测试员等,通常情况下,团队各成员可以担任两个角色。
3) 实训教学流程主要分为前、中、后 3 个阶段,即前期准备、中间管理和后期总结。具体包括确定实训方案、按照学生志愿分模块分组、技能训练、项目实施、项目结题考核、验收答辩等环节。实训教学从管理上也分为前、中、后 3 个阶段,主要环节有实训意向调查、上报实训计划、确定实训方案、组织实施、质量监控、考核答辩、验收评估。实训实施过程分为项目过程体验、技能拓展和强化 3 个阶段,实训过程循序渐进、逐渐引入、由易到难、由浅到深,使学生能更好地进入角色、接受知识、提高技能。
4) 实训老师对实训过程详细讲解、实例分析,对相关技术和前沿知识进行短期指导性培训。学生在实训老师的指导下组队完成指定的实际项目。
1.2.2质量体系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和总结,逐步建立了集实训教学保障、内容和质量监控于一体的“模块化、项目式”实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如图2所示。
内容体系:以专业技能训练为核心,以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根据专业设置模块,根据兴趣和研究方向选择项目。以兴趣为前提、以项目为驱动。
保障体系:包括实验条件、基本资料、制度保障、师资队伍等方面。为保证实训的规范性、实训的效果和质量,学院从实验条件、师资力量、制度规范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对于实训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对于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指导和规范。学院先后修订了《实训教学管理办法(试行)》、《计科、信管、电信专业学生实训教学要求(试行)》、《实训教学大纲(试行)》、《实训教学方案》等管理文件。
监控体系:实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以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为基础,结合学校学院实践教学的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实训教学各环节进行评价与监控,使实训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目的的一个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综合作用体系。在相应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学院还设计了《实训计划及运行表》、《实训通讯录》、《实训成绩记分册(考勤表)》、《实训教学及管理质量调查表》等8个与教学质量监控相配套的记录文档。采用分组管理、项目考核、结题答辩、实训验收、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形式,通过周期性评估、阶段性考核、实地查验、日常监控、信息反馈等手段抓好信息汇总整理、评价结果分析诊断、评价结果信息反馈几个环节。
1.2.3实训考核
1) 对实训基地考核。实训结束后,学院安排实训教学验收汇报会,组织实训教学验收,对教学效果做出评估,并以此作为评价该实习实训基地(企业)能否继续承担实训教学任务的依据。
学院根据实训方案、实施计划的内容和要求组织考核验收,包括实训任务承担单位汇报、实训学生汇报、作品演示和答辩。主要考核指标包括学生实训项目质量、学生实训实验报告或研究报告、学生考勤情况、教学质量调查统计数据、评估意见等。
2) 对学生考核。实训考核实行项目结题验收和答辩汇报制,具体成绩包括出勤、项目组协作情况、项目完成情况、项目实施效果、基本技能、答辩情况、综合素质等方面。通过对项目的验收、反馈、答辩、汇报、激励和评价,形成以评促学的动力机制。
通过项目小组的汇报和答辩,由企业工程师综合平时成绩、项目结题验收成绩和答辩成绩等综合评定最终实训成绩。学院根据汇报答辩情况评选优秀团队、优秀项目负责人(经理)和优秀指导教师。
1.2.4实训的目的和意义
实训教学以学生专业技能强化训练为核心,以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通过大中型项目开发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项目团队的运作模式来训练和提高学生在团队协作、沟通交流、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实训教学是学生与社会“零”距离接触前的“热身”和“助推剂”,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参加项目开发与工程实施,切身体验和感受IT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体验团队合作精神。实训教学以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项目和案例作为教学内容,其教学过程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和提炼的过程。实训教学环节拉近了用人单位同高校、学生间的距离,打通了学生与社会接轨的渠道、拓宽了学生的就业空间,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机会[3]。
同时,开展实训教学,是以学生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为根本,在改善专业实验及实训教学环境、提升专业实验及实训教育水平方面,积极探索、深入研究[1]。加强实训教学,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专业定位,建立适应社会需求及现代科技发展需要的专业实训教学体系[4]。通过实训教学,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搭建了平台。
1.3探索产学研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研究,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路子。重视通过项目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1],并加大投入,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探索实习实训教学模式,构建实习实训教学体系。提出了产学研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和基于校企合作的IT专业学生实训教学模式。通过对国内外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和方案的比较研究,结合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广泛需求,按照“大平台、小模块”的原则,调整并优化了 3 个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并遵循“一体两翼”的方式,构建了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模块化、项目式”实训教学的实施,为整个实践体系的建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提供了支持。特别是近 3 年来,以项目为驱动的实训教学的实施,推动了从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就业的“三级跳”培养格局的形成,使实践教学驶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模块化、项目式”的实训教学模式,使高校同实习实训基地、用人单位之间更加密切合作,实现了人才供应链的无缝集成,为校企联合培养、订单式培养奠定了基础,为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建立积累了经验。同时,也为校企联合创新实验室的建立和学校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的建立积累了一定的教学和管理经验。
“模块化、项目式”实训教学模式,缩短了用人单位同高校、学生间的距离,缩短用人单位对引进人才的岗前培训期,降低了用人单位培训成本。同时,也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机会,搭建了平台[1]。参加过实训项目教学环节的学生,进入用人单位后,其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大大提高,获取新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用人单位引进人才的岗前培训期将大大缩短。许多企业表示愿意提供人力和部分设备等资源进入学校,指导学生完成实训环节,并从该过程中择优录取学生到其单位就业。
“模块化、项目式”实训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带动和辐射作用。实训教学实施以来,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间以项目为纽带,组成了研发团队,开展工程实践训练。以项目为依托的实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电子信息技术相关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带动了一部分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和项目实践锻炼,推动了我校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目前,学院的课程设计教学已经实现了核心课程、平台课程以项目形式开展,从选题、实施到结题验收、考核答辩都按照项目管理的形式进行。
2教学效果
新的教学模式效果显著,具体表现如下。
1)2006年以来,学院先后与亚沃信息、达内科技、四川华迪和克拉玛依红有软件等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项目为驱动开展实训教学已经成功进行了5年,共实施了357个项目,参与实训项目教学且已毕业的学生已有1 000余人,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5%以上。目前,大多数毕业学生已经成为行业技术骨干或业务精英,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一致好评。在实训教学验收评估调查中,学生对实训教学的总体评价优秀率占40%,良好率占50%。
2) 以项目为依托的模块化实训教学工作的实施,推进了“三级跳”培养模式的良性循环。以项目为依托的模块化实训教学工作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毕业实习质量的提高,也保障了就业压力之下的毕业设计质量。工程化、项目化的模块训练,给了学生一个完整项目的锻炼过程,有效提高了实习教学的质量,为学生进入实习基地开展实习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素质基础,得到了实习单位的肯定;来自实习基地或生产实践的毕业设计题目也随之增多,在企业工程师(导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下,毕业设计质量不断提高;为用人单位提前选拔人才、培育人才提供了便利,进而形成了从“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的良性循环,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模块化、项目式”实训教学的实施,形成了以评促学的动力机制,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主动参与SRP项目、工程实践项目、课外科技活动和教师科研课题的积极性普遍提高,参与人数逐年增多,较2005年增加了20%。近 3 年来,由学生完成并得到学院认定的“工程实践项目”20项,学院学生参与老师科研课题30余项,立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4项、学校SRP项目47项。在全国IT&AT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等竞赛中,荣获全国二等奖以上奖励27人次、自治区一等奖10人次,取得各级程序员资格的40余人,获得CCIE、CCNP、CCNA认证30余人。学院软件开发部、青年计算机爱好者协会等学生组织,面向校内外开展网站建设、系统研发、信息处理和网络维护等社会服务,赢得了到应用部门的美誉。
4) 基于校企合作的“模块化、项目式”的实训教学模式,打通了学生与社会接轨的渠道,拓宽了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空间,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机会。同时,也拉近了用人单位同高校、学生间的距离,使高校同实习实训基地、用人单位之间更加密切合作,使产学研合作得到深化,实现了人才供应链的无缝集成,为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校企联合创新实验室和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的建立积累了一定的教学和管理经验。
基于校企合作、依托项目驱动的实训教学模式,对学生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精神、综合素质的培养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基于校企合作的“模块化、项目式”的实训教学模式,成为工程型、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韩高军,王存文,王忠,等. 行业划转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武汉工程大学为例[J]. 中国大学教学, 2010(2):20-21.
[2] 陈至立. 全国高校技术创新大会[N]. 中国教育报,2000-01-14(3).
[3] 高林. 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5-36.
[4] 单小麟,于倩,郭强,等. 新时期研究型大学工程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J]. 高等理科教育,2010(1):25-26.
Study and Practice on Practical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the Module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and Projects
DU Wen-jun, LIANG Bin, ZHAO Qing-zhan, LU Guo-dong, ZHENG Hong-yi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832003, China)
篇6
P键词: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运行;校园绿化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4-0103-03
Construction of Campus Practice Base for Landscap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aking Xinjiang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Liu Xiaoju
(Landscape Technical Faculty,Xinjiang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Changji 8311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of Xinjiang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constructio of campus landscape engineering major pratice ba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y and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operation of landscap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ampus major pratice base.The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campus greening maintenance can not only ensur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but also improve the level of campus greening.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campus major pratice base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Key words:Campus practice base;Construction;Operation;Campus greening
职业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精湛、娴熟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践教学[1]。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它是一种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型的高等教育,其培养的是与企业需求“零距离”的人才,培养的是一线技术员,所以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动手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是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和顶岗实习环节的训练。实训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的重点工作之一,实训基地建设是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培养高等实用性技能人才的关键[2-3]。因此,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在职业教育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校内实训基地是实验室、实训场所、实训设备、教学导师、实训教学计划、实训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实训要素构成的统一体,涵盖了实验实训教学、职业素质训导、教学竞赛承办、职业技能鉴定、社会技能培训、双师队伍培养、高新技术推广、对外增值服务等诸多服务功能[4-5]。
1 建设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我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三段式,两联动”,它是我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在发展改革过程中获取的重要成果。它是由园林工程技术的行业背景和要求所决定的,是综合行业工作程序,以园林工程项目工作内容为载体,结合学生学习由浅入深的能力培养规律形成的。其中技术技能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其合计约占总课时量的50%。技术技能的学习必须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训练来实现。校外实训基地由于距离学校远、教学管理配套设施不完善、教学成本高等原因,不能满足学生技能学习的要求,因此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制约本专业发展及人才输出质量的瓶颈。
经过多次调研总结我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景观设计与制图,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养护,花木生产技术员等3个工作岗位培养景观设计,施工、管理养护,园林花木生产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根据这3个岗位群的技能、知识、职业素养的培养要求来建设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
2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情况
2.1 实验室 本专业目前拥有植物生理、种子检测、园林植物病虫害、土壤4个实验室,可以完成《园林植物》《园林苗圃》《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等课程的实验项目。另有一个植物标本馆正在建设中,为《园林植物》《园林树木分类与栽培技术》《园林花卉栽培技术》《草坪建植与养护技术》等课程项目中园林植物识别与考核提供了实训平台。
2.2 实训室 2008年园林工程技术技术专业作为示范重点建设专业的辐射专业建设了园林制图、园林规划设计、插花与花艺装饰3个实训室。2014―2016年通过国家师资专业点建设项目资金投入对这3个实训室进行了升级改造。可以完成相关课程园林总平面图绘制、园林总平面图识图、小游园种植平面图绘制、居住区绿地设计平面图、花篮的制作、花束的制作等共46个实训项目的学习与训练。
2.3 实训场 2008年学校在示范建设中,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作为园艺技术专业辐射专业,建成了园林植物养护实训场和园林工程实训场,由于投资所限,实训场设备不足,特别是园林工程实训场只进行了场地规整,园林工程设备及作为实训的园林工程施工要素未进行建设。
2.3.1 园林植物养护实训场 园林植物养护实训场主要结合《园林树木分类与栽培技术》《园林花卉栽培技术》和《草坪建植与养护》等课程进行园林树木、草坪、花卉的修剪、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越冬防寒等实训项目。有草坪修剪车、草坪修剪机、打草机、打孔机、修枝剪、绿篱剪、高枝剪、油锯、打药机、打坑机等仪器设备。
2.3.2 园林工程实训场 园林工程实训场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重点。该实训场包括设备维修保养实训室、沙盘工程施工实训室、园林施工放线演练区、灌溉系统施工安装演练区、植物造景实训区。服务《园林工程》《园林测量》《园林工程项目管理》《草坪建植与养护》《园林规划设计》等课程。
2.3.2.1 设备维修保养实训室 主要是存放和陈列存放、陈列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必需的园林养护机械;园林机械的保养、维修、示范及练习;操作示范园林施工器械的现场教学;园林专业学生设计、施工作品展示。
2.3.2.2 工程施工沙盘模拟演练实训室 内有1个主沙盘和7个子沙盘。主沙P供学生进行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等课程的学习,作为经典园林作品的示教道具和教研、教学活动中已完成的园林工程项目的展示。子沙盘主要是学生模拟操作演练区,可进行道路、广场、水池、坐凳、花坛、微地形、亭台、廊架、假山、雕塑的施工演练,所需材料由缩小规格的真实材料或仿真预制品代替。子沙盘均可进行安装拆卸,对学生通过模拟施工形成现代设计理念,积累竖向设计体验,对提供潜育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子沙盘针对园林施工的7项核心施工内容,供学生进行园林工程各施工要素的施工流程学习,施工方法学习,施工管理规范学习。
2.3.2.3 园林施工放线演练区 学校南区划定2 000m2范围作为园林施工放线演练区,所用仪器及工具都已具备,不需要另行购置。该区主要用于园林测量教学、园林施工放线演练。
2.3.2.4 灌溉系统施工演练区 在学校南区划定在2 000m2范围作为灌溉系统施工演练区,主要为学生提供园林绿化灌溉管线安装的练习,在该区域学生可以进行管材识别、各种绿化管网安装布置的演练。
2.3.2.5 植物造景实训区 其功能是使学生掌握本地常见园林植物的造景方法和造景流程,通过实际动手训练提升专业技能,可以完成植物造景、立体花坛、绿雕的施工展示。通过展示植物造景的作品来体现高职园林工程技术学生的实践成果,同时可以锻炼和提升专业教师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教育教学水平。
3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校园绿化养护
园林专业的在校学生按照班级划分片区,负责校园的绿化养护工作。后勤派出1名技术工人进行统筹协调,每个班级指定专任教师进行技术指导和技能考核,同时结合《园林树木分类与栽培技术》《园林花卉栽培技术》《草坪建植与养护》等课程的实训项目和教学实习完成树木、草坪、花卉的修剪、病虫害防治、移栽、浇水、施肥、越冬防寒等项目,保证校园干净整洁、生气盎然,体现农业职业院校的特点和职业氛围。
2016年5月,园林工程技术专业2014级的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完成一个时钟花坛的设计、施工和养护,完成了《园林规划设计》《园林计算机辅助制图》《园林工程概预算》等课程项目的实训,同时将学生的作品以实物的形式展现出来,体现了我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师生的专业水平。
4 校内实训基地的运行成效
我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完全由专业教师负责,仪器设备的使用、维修与养护工作等都是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本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可以完成本专业课程的实训项目,同时是开展对外服务的窗口,每年开展对外服务项目20余个;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平台,开展了8项校级课题,2项地厅级课题;满足每年的学生的职业技能鉴定和学生的职业技能大赛的需要;我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已经承办了4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景观设计项目”技能大赛,这与本专业校内实训及的的建设和完善是密不可分的。本专业的校内实训地基地充分体现了先进性、开放性、共享性。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及运行有效提高了教师的职业素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本专业在行业和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的影响力稳步提升。
本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建成后,《园林规划设计》《园林计算机辅助制图》《园林工程》《园林测量》《园林工程项目管理》《草坪建植与养护》《园林制图》等课程可以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整体上提高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5 结语
高度实践性是高职教育的特点,是高职学生的立身之本。高职院校发展的好坏与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是息息相关的。我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质量,决定了专业的发展水平、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教师的培养水平。因此,建设高水平的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开展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与校园景观绿化养护的结合,对专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毓惠,汤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管理初探[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3):281-282.
[2]戴桂荣,张泽.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共享机制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7(9):23-25.
[3]苏青,秦树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探析[J].科技导刊,2013(5中):244-245.
篇7
关键词: 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实验实训教学 探索与实践
2005年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急需的既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知识,又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能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我们在探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机械专业”)实验实训教学体系改革的过程中,从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基本规律出发,分析传统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以新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分析岗位能力,确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我们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先确定机械专业职业岗位群,然后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和相关企业专家顾问委员会论证,掌握社会对该专业高职人才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的实际需要,确定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整体目标,再按能力层次划分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由此制定出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学生在校的实践教学内容。
我们根据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实验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趋势的分析,从培养学生合理的智能结构出发,按照模块化设置思路,提出了由“课程实验教学”、“仿真实训教学”、“职业技能训练”、“校内工程训练”和“校外工程训练”五个基本模块组成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其结构见图1。
二、按能力划分模块,设计实验实训计划
我们根据所确定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按机械专业大类将实践教学的内容按能力层次划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技能三大模块,这三大模块是递进型。然后,根据这些模块的要求确定实训课程并制定教学大纲,再将实训内容划分成训练单元对应的实训项目。例如钳工训练划分为:平面划线,立体划线、錾削、锯削、锉削、钻孔、扩孔、锪孔和铰孔,攻螺纹与套螺纹,金属刮削,研磨,矫正和弯形等实训项目。
三、制订实训教学方案,创设实训教学环境
实践教学文件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课程大纲、指导书、教材、管理规章制度,等等。
我们根据机械专业特色积极进行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建设,搞好教材建设,营造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教学氛围,形成较为稳定的产学研结合、合作办学的形式,建设一个适应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环境(主要包括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和对传统实验室进行改造等内容)。
四、组织实训教学
按照实践教学计划安排,由学院教务处统一下达教学任务,组织实训指导教师根据机械专业的特色、社会需求安排实习实训内容,填写实验实训教学计划表,合理安排实习进度。系部组织实训室管理人员做好实训课程准备,制定实训方案,进行安全教育。
实训指导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认真指导、示范操作准确、讲授清楚;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间交流沟通,及时进行反馈,使教学过程在和谐、合作的环境中进行,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实训课程结束时必须布置相应的作业、安排撰写实习报告,教师批阅报告并记录成绩,通过批阅了解学生实习的效果。建立一套与教师和学生进行多层次沟通的渠道,保障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好地改进实训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
五、完善实训项目考核标准和方法,组织进行实训教学评价与反馈
我们强调实训考核过程严格按照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训项目规定的考核标准进行,注重过程考核和综合能力测评,在客观、公正、合理、严格的基础上进行考核,以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充分发挥督导的作用,除坚持教学工作常规检查外,还实行每门课程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在学生毕业离校时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填报教学日志、师生座谈会、教学问卷、各类检查性听课和总结交流及教学例会制度,形成一套比较全面的实训教学信息采集与反馈系统,并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提高监控信度,建立相应的数据系统。建立院系二级实训题库,提高教学质量机制信度,提高教师质量意识,严格教学纪律,建立领导干部听课制度等,通过建立健全实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促进实训教学质量提高。
近几年来,机械专业的学生就业率一直维持在98%以上,招生规模从2001年的30多人到2005年的200多人。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教学研究,我们逐步认识到高职院校只有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拓展思路,加强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才能建立起一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平行、相互独立,彼此联系又相互渗透,适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需要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才能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振林等.高职教育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体制研究[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2000.6,VOL16,(增刊):12-15.
[2]李东君,陈光明.数控加工技术的模块化教学探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VOL4,(2):70-72.
[3]安连锁,米增强,尚锦山等.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实验和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0,17(1):1-5.
[4]黄英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96-98.
篇8
关键词:软件专业;项目实训;项目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1-0116-03
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特别是近几年我国软件外包产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出现很大缺口,企业急需应用能力强、有实践经验和一定学习创新能力的毕业生。然而,尽管每年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生数量增长很快,由于知识脱节、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真正满足企业需求的毕业生数量有限,因此,出现了毕业生就业难,中、高端企业招人难的局面。归根结底,高等院校针对计算机软件人才的培养方式不能适应职业需求,尤其在教学实践环节上,存在许多不足。我院针对传统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结合现代企业项目管理模式,对软件专业进行了项目实训教学实践。
1 校内实践教学的现状
计算机软件的特点在于知识更新快,实现的技术手段更新快且多样化,软件人才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最新的实用技术。为了适应职业需求,许多学校开设了主流软件技术课程,如.NET, Java (J2EE) , Oracle等,并针对课程开设了各种形式的课程实践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现有的实践教学存在很多不足:
1)实践针对孤立知识点,缺乏知识点的关联性。大多数课程的实践教学安排在理论教学的2~4个学时之后,针对理论教学内容安排上机实践小作业,这种教学实践以知识点分割,不能将课程的整体内容系统的联系在一起,无法完成针对课程的综合能力训练。
2)实践针对具体课程,缺乏与前置课程、后续课程的关联性。这种实践教学往往放在理论课程结束后的1~2周,针对理论课程安排课程实践,实践项目中涵盖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但却忽略了与相关课程的关联,且因为学生的专业知识有限,只能采用虚拟项目进行实践,往往与实际脱节,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不深,不能理解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实践缺乏系统化、工程化项目,难以达到项目工程化管理和开发的训练目的,不能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企业往往采取系统化、工程化的方式进行软件开发,在项目下划分子项目、模块、子模块等,开发人员分成小组,既完成本组的工作,也要与其他小组配合工作。实践教学中往往由于学时和教学资源的限制,不能用真实项目或仿真项目进行实际开发,无法真正给予学生实际项目实践经历。
4)实践缺乏真实或仿真的实训环境,使实践过程缺少指导与监督。许多高校的实践环节安排在计算机房进行,教师布置实践任务,学生上机完成实践内容,但项目式实训要求在项目进行的各环节有必要的项目跟踪和监督机制,一旦发现问题,需要小组会议,甚至需要项目会议进行讨论,一方面,计算机房无法提供讨论的场地,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另一方面,计算机房无法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不能有效的监督学生的出勤、工作进度等信息。
5)实践缺乏软件开发与管理的行业规范,无法将学生带入真实的项目中训练,造成校内实践教学与实际项目管理开发方式的脱节。
2 项目实训教学实践
针对校内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我院面向软件专业学生,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开展了为期30天的项目实训教学实践。我院与南大富士通软件公司进行校企合作,选取计算机基础教学部的教学管理系统为实训项目,采用,C#语言,Oracle10数据库系统,windowXP环境进行开发,并引进南大富士通软件公司项目管理和开发规范指导项目。
2.1 实训环节
项目实训分7个环节:
1) 项目启动
项目启动安排在实训的第1天,为了让实训学生了解整个项目计划和目标,邀请了南大富士通的项目主管和技术主管介绍软件项目知识以及业内相关标准和规范。业内专家的经验对学生更有说服力,以此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动报告之后,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构建系统开发平台,使学生尽快进入项目。
2) 理论基础训练
报名参加实训的学生基本具有必要的专业基础,包括程序开发语言,数据库基础,软件工程基础。但很多学生对先前所学的专业课程都有所生疏,因此在项目启动后的一周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并以小型管理信息系统的Demo为例,设计数据库,针对某一具体功能完成对数据库的增、删、改、查操作。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Demo熟悉相关的专业知识,如系统需求分析,功能模块划分,数据库设计规范,SQL语言的应用;另一方面,给没有.Net编程经验的学生一个熟悉的过程,以便很快适应实训项目开发。
3) 项目训练
项目训练包括几个阶段:需求分析、功能设计、系统详细设计、数据流分析、数据库设计、编码、测试、用户手册制作。全过程按照南大富士通软件公司的项目流程标准化运作。在项目需求阶段进行项目分组,按功能模块划分成6组,每组5人。在需求之后的每个阶段,都邀请南大富士通的专业人员做相关的知识介绍和操作流程,然后每组由2个教师带领完成本组的模块。期间每个阶段,小组都进行阶段小组会议评审,阶段工作完成后,开项目评审会议,及时对项目工作进行监督和调整。
4) 项目中期汇报与评价
在项目中期,即编码工作之前,由各项目小组进行项目汇报,包括进度情况、后期工作量预计,难点问题等,并由带队教师对各小组成员的工作进行评价。
5) 项目结题
项目完成后,由各小组对本组负责的模块进行总结,演示模块功能,并听取其他小组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对小组的评价的参考;由富士通项目经理对本项目进行整体评价和总结,提出改进意见。
6) 实训调查与总结汇报
对参与实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对项目内容、项目难度、项目形式的满意度调查,项目中学生在软件流程、业内规范、实现技术方面的收获,以及对项目的意见和建议。每组抽取一个学生代表进行总结汇报。
2.2 项目实训的保障条件
1) 项目实训的软件保障
采用南大富士通软件事业本部的过程规范(SWN)组织软件开发过程,在项目需求开发阶段完成RS(调查)、BD(基本设计)、FD(功能设计),在技术方案阶段完成SD(结构设计)、DD(详细设计)、MI1(编码)和MK(测试)。并采用富士通公司的过程改进框架支持系统SPIF统一管理数据,进行版本控制和数据分析,使所有开发的参与者能随时确认整体项目的进度情况。采用企业的标准化开发规范,学生能真正投入实际软件项目开发过程,在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利于培养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
2) 项目实训的硬件保障
我院针对本次实训专门组建实训基地,模拟公司环境管理,采用专用服务器支持项目开发、采用指纹打卡设备记录出勤情况,为每位实训学生分配专用机器,提供专用会议室进行小组讨论,全程30天封闭管理,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职业氛围,全身心的投入实训学习。
3 实训效果评价
通过对实训的全程监督和实训调查,实训取得显著成效,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实训项目按时完成,全程文档、说明书齐备。通过30天的努力,实训团队完成了计算机基础部教学管理系统的开发和主要文档工作,虽然存在一些小瑕疵,经后期改进,现已投入使用。
2) 加深了学生对软件开发流程的理解。80%的学生在实训调查中表示“从未这样深刻的理解软件开发”,特别是需求开发阶段的重要性以及对后期开发工作的影响。本次实训将学生认为“软件开发就是编程”的观念彻底扭转,90%的学生认为此次实训非常贴近实际工作。75%的学生认为实训有助于理解标准化、系统化的开发方式,而并不是片面强调个人技术。
3)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项目实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项目任务分配使学生具有责任意识,在遇到困难或问题时,主动学习,向带队教师请教,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通过项目锻炼,6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4) 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分组开发、小组讨论,学生对团队合作有了深刻的认识,不仅需要团队分工,还要相互配合协调,听取意见,做出调整,才能使整个团队的开发工作顺利进行。实训结束后92%的学生愿意在此参加这种形式的实训。
4 结论
本文介绍了面向软件专业学生进行的一次项目实训实践,经过多方面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下一阶段的任务将在本次实训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做进一步改进,扩大实训规模,最终将项目实训纳入专业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方圆,邱建雄.面向软件外包的项目实训教学探索[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25):6302-6304.
[2] 冷淑君.以项目为中心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 2008(258):76-79.
篇9
关键词:课程训练;实训基地;实践教学
Abstract: training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research, knowledge chart, building materials, mechanics, measurement) corpus is a key project of teaching reform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pla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research\" the total under the topic of corpus. Since January 2011 the total task start later, in June 2011 to May 2012 to form the course training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knowledge chart, building materials, mechanics, measurement) corpus study, forms through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training course; Practice base; The practic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E25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04-0000-00
一、调研基本情况介绍
1.专业基本情况
据2010年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开办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校已达540所(包括本科和高职院校),在校生22万余人。这些数据表明该专业是在市场需求下发展势头良好的专业。根据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全国22个省53所高职院校的调研结果表明,近年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各个学校的建设情况差异很大,校内实训和实训基地建设落实的比较好的主要是国家“示范校”、“骨干校”和以建筑类为主的高职院校,而对于其他高职院校开办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而言,30%的左右的院校校内实训基地不能满足专业的需要,不能完成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导则规定的实训项目和实训基地建设的要求。个别院校根本不具备实训基地,也不开设实训项目。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与实践教学研究就是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2.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根据对国家高职示范校及骨干校的重点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其结果基本符合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土建施工类专业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基本要求。课程设置如下。
普通教育内容:
思想与道德教育;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体育等。
专业教育内容:
(1)专业基础理论:数学、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材料;测量、建筑施工、施工组织、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
(2)专业实践训练:工种实训、建筑材料检测、测量实训;施工图会审、招投标与合同、施工技术管理、技术资料管理。
拓展教育内容:
主要是为了适应学生就业专门化需求而设置,主要涉及部分土建工种操作实训、建筑结构设计实训、建筑节能施工和特殊构造实训等内容。
在非建筑类高职院校开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专业实践训练内容开设的较少,而拓展教育内容基本不开设。
3.课程训练(识图、建材、力学、测量)实训基地现状
课程训练实训基地建设及实践教学研究(识图、建材、力学、测量)子课题,主要研究对象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础理论教育中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材料及测量四门课程。通过调查发现在建筑类高职院校中建材、力学这两门课程的实训基地建设的比较好,基本能够满足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导则规定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要求,而测量课程的实训基地建设稍显薄弱,识图课程实训基地的建设由于课程的特点各个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差异较大。
二、调研分析
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发展迅速的原因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它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正处于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发展的过渡阶段,建筑业的增长速度很快,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很大。建筑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数最多,分布地域广,主要从事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活动。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结合我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建设任务量仍然逐年递增,建筑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仍将持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建筑业仍有400万技术人员的缺口,尤其是基层技术应用与管理岗位的缺口占很大比重。鉴于以上形势,各高职院校争办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方面解决了部分高职院校招生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2.各学校课程实训及实训基地基地建设差异的原因
通过对全国高职建筑类院校和非建筑类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尤其是近5年内新开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院校的调查,结果表明各院校间在课程实训和实训基地建设上差异很大。分析原因主要可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经费和场地短缺
高职建筑类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本上都是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专业开设时间长,有历史积累也比较受重视,尤其是国家示范校和骨干校在课程实训和实训基地建设上投入较大。而非建筑类的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般不是学校的重点建设专业,从资金上和场地上都得不到满足,因此课程实训和实训基地建设相对薄弱。
(2)对专业的培养目标认识不清
近几年开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校,由于是根据市场需求仓促上马的专业,在师资配备上不尽合理,一方面是原有其他专业转过来的老师和引进的应届毕业生,另一方面有很多学校采用临时外聘的方法解决教师问题。这种现象的存在客观上造成了专业内涵建设上的缺陷,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中课程设置以及专业培养目标上都存在偏差。
(3)对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缺乏经验
由于一部分非建筑类高职院校和近几年开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院校在专业建设上欠账较多,实训基地建设经验较少,这也是制约这些院校课程实训和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因之一。
三、思考建议
面对当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现状,我们认为,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某些学校的办学条件(如师资结构、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投入等),将会严重影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学生的整体水平,也会制约我国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和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
篇10
关键词:综合布线;实训;工程能力;项目教学
引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综合布线系统已成为计算机网络工程,信息工程、建筑智能弱电系统工程重要的基础设施,综合布线技术也已成为很多从事计算机网络、智能楼宇工程公司人员上岗必备的技能。
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讲解综合布线技术的知识点,课程中间穿插一些实验,学生虽能学到一点实践操作技能,但是和工程公司工程技术人员上岗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为此,我们认真分析了该课程的特点,结合市场人才要求,直接将综合布线项目建设引入课堂,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综合布线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从事工程建设的能力。
1 建立独立的实践教学管理与运行模式
根据学院的总体布局与规划,学院实训部下设建筑电气技术实训中心。实训中心的主要职能就是根据学院、实训部统一制定的教学大纲与计划,具体组织实施电气、智能专业实践性教学任务:包括电气、智能专业实践教学大纲与计划的制定,电气、智能专业独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电气、智能专业实践教材的构建与编写,电气、智能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估与反馈,科研活动的开展与实施,电气、智能专业学生成绩的考核评定,实践基地的开放,开展对校内外电气、智能专业职业技能的培训与鉴定工作,各项管理工作与管理制度的制订等。
我院独立实训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形成了一套由基础到专业,由简单验证到综合系统设计的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从事工程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学生可以通过课程内实验、专业实训较系统地培养实际操作技能,进一步提高工程建设能力。
2 综合布线实践教学环节项目教学探索
2.1 教学组织形式
项目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一个具体项目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项目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并经过独立思考和教师的指导,自己解决问题,学会自我学习的方法。根据综合布线系统课程特点,我们结合实际综合布线系统项目建设流程来确立综合布线技术知识体系结构,包括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预算、施工、测试和验收,使各个知识模块涵盖学生应掌握的工程知识,再通过项目教学法来体现这些知识模块的实际应用。学生通过参观样板工程和对设计、预算、施工、测试和验收5个知识模块的学习,切实地掌握了从设计到测试验收所必须的技能,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在完成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独立探索及合作学习的意识得到强化。有别于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项目教学法下的实践操作教学环节采用四级教学法:
(1)准备。在此阶段首先应确定课题和明确教学目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选择劳动工具与材料,并唤起学生兴趣。
(2)示范。由实践指导教师慢慢地演示操作步骤,同时阐明,做什么和为什么这么做,指出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强调重点,提示劳动安全。
(3)仿做。学生按工作步骤操作,指导教师在一边作解释,巡视并纠正大的错误并给予帮助,表扬能正确掌握要领的学生,鼓励后进学生。
(4)应用。由指导教师给出应用练习题,学生独自解决问题,要求学生不仅要正确,而且能较快熟练地解决问题,指导教师同样在一边指导纠正错误,表扬进步的,最后通过与学生谈话、提问、检查工作质量等方式评定出成绩。 在此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基本技能,职业(岗位)专业技能,而且还应重视学生的职业基本素质,包括守时、准时及工作责任心,工作态度,行为规范的训练,与人合作、协调、交往的能力,独立计划、组织、实施的能力,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建立模拟工程现场教学环境
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环境中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营造现场氛围,提高实践能力”的原则建立真实职业环境,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下,工作要求、工作规程、标准规章与工程现场相一致,按照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能要求,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
实训仪器应与工程一线使用设备、工具、机具相一致。我们模拟工程现场教学环境引进了非常先进的FLUCK测试设备(DTS1200)、光纤熔接机、各种机柜配线架、L1U、交换机、室外光纤、6类、5类UTP、大对数电缆、各种常用工具机具及模块、水晶头、管线桥架。
训练项目要真正体现与综合布线工程设计、安装、调试、测试验收相统一。实训过程中,首先由教师给出一个典型建筑底图,由学生设计综合布线系统,要求学生:采用AutoCAD或者Visio软件绘制出综合布线各类设计文件,包括设计总说明重要材料设备清单、总平面图、各楼层弱电平面工程图及管线预埋;根据施工、管线图纸,运用工具对楼层设备间的配线设备安装,某一条水平链路管线敷设,某一个工作区安装,运用FLUCK测试设备测试某一条安装好的线路,做好验收文件记录。训练项目运用新技术、新工艺,体现专业领域的先进性,让毕业生能适应目前就业要求。
2.3 项目教学实践环节的成绩评定
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方法,包括考查形式都应与理论教学有所区别。实践教学以技能训练、实际综合模拟操作项目为主,突出实际动手能力。考查内容分成应知、应会两部分。应知以笔试为主,考查学生在实际操作项目中的操作知识,包括操作过程中的劳动安全等;应会则以项目实践为主,在一定时间内,由学生解决一个或几个实际问题,以此全面考查学生的基本技能、综合能力等。
该课程项目教学实践环节的成绩从学生遵守实验实训规章制度、实际操作能力、实验实训总结完成情况、出勤情况等方面综合考核,成绩分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等。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该类课程成绩以不及格计。
(1)实验实训期间请假时间达该课程总学时的1/3以上者;
(2)实验实训期间旷课时数达该课程总学时的1/5以上者;
(3)不完成实验实训总结者;
(4)无独立操作能力,实验实训报告内容达不到合格要求者;
(5)不遵守实验室、实训车间规章制度、造成设备损坏者。
2.4 项目教学实践环境的安全机制
实践教学环境安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室、实训车间安全管理制度、规章的约束;
(2)安全知识的学习、讲座、演示、救护操作并作为应知考查内容和综合评定项目;
(3)课前安全知识教育与提醒,强调注意事项并作预警,课内巡视检查;
(4)采用具体防护措施,如放置灭火器,设置急救医疗箱,对电气、智能设备进行多重保护并进行经常性的检修与维护等措施。
3 项目教学法实践环节的作用
项目教学法是培养学生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在这一教学方法中的作用格外突出,是衡量高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
项目教学法实践环节的改革,彻底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施过程中,当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可以向教师请教,但提倡由学生自己寻找妥善的解决方法。这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应用于项目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项目教学法实践环节的改革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受到企业的青睐,使高职教育更有生命力。通过模拟生产实际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更早地接触企业、接触工程实际情况,获得生产实际的感性认识,可以实现学生与工程实际的零距离接触,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教学与人才需求的接轨。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工程造价预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