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测绘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5 10:37: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制图测绘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制图测绘实训总结

篇1

关键词:机械制图;考核方法;改革

一、引言

机械制图课是机械类高等院校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是后续专业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不可或缺的基础,主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识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能力。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改观低分无能、高分低能现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真才实学适应工程和市场,良性就业、发展成才。传统的制图课偏重理论、轻视实践的考核方法,不能适应现代高职教学的目标要求,不利于人才培养,因此,要运用好考核这一指挥棒,科学、合理的考核学生制图课学习的全过程,建构理论和实践考核、课堂内外考核、过程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多元考核评价体系,力求促使学生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切实掌握理论知识和具备动手能力,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二、制图课考核的现状和弊端

(一)考核现状:制图课的第一学期,我校长期以来采用传统的闭卷笔试的考核方法,总评成绩100分,其中平时占5%,期中占25%,期末占70%。主要考核学生画法几何部分的投影基本知识、截交线、相贯线、组合体和图样画法等。第二学期以考查的形式考核,成绩按优、良、及、不及四等评定。内容有标准件、测绘零件图、装配图、计机绘图等。

(二)考核的弊端

1.方法太固化,真实性差。传统考核方法,采用100分钟的闭卷考试,以笔试成绩为主,题型一般为补漏线、补视图、单选某视图、由轴测图画三视图、改画剖视图、断面图等,由于受考试时间和试题数量的局限,题型老套单一,数量有限,知识覆盖面不全,有些试题是讲评过的练习题,有些试题多次使用,在考试内容上有很大的片面性,难能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状况。

2.比重不合理,针对性差。机械类专业如机制、模具、汽车、机电、数控等专业的学生进行制图课考试时采用统一的试卷,内容基本相同,不能体现对各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区别和特性。另外,期末成绩所占总评比重过大,平时成绩占比重过小,对制图课的学习过程失去管控,不能引导学生注重平时学习,导致有的经常旷课;有的睡觉;有的玩手机;有的人在课堂心在外;不做作业或相互抄袭,到了期末突击复习、猜题押题,为了考试而考试,成绩可信度低,教学效果差。

3.目标不明确,实践性差。机械制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国家标准、具有识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能力。而现实的考核形式和内容并没有体现以素质、能力为核心,单纯的卷面考核方式并不能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成果。零件图、装配图部分的测绘考核,对学生尽管有动手实践的要求,但几种测绘件反复使用,极易是学生懒于动手而相互抄袭。由于没有按一线技术工人的要求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核,学生现有的能力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差距甚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上岗就业。

三、制图课考核改革的实施和思考

首先,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考试的引导、激励和调控功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设置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如试卷考试、课外实训考核、答辩、制作模型、徒手绘图、测绘零件图等。其次,考试命题类型主要有选择、判断、据轴测图画三视图、补画漏线、补画视图或剖视图、改画剖视图、断面图等,以多类型、多方向引导学生勤学苦练,提高识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能力,使考试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具体的改革方法:1.为了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在考核权重上要恰到好处,考核总评=出勤10%+课堂表现20%作业20%+期中20% +期末30%,加大了平时的出勤、上课表现和作业的比重以加强学习过程的考核,扭转上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突击求得分的不良学风。2.考卷考核:闭卷考试促使学生扎实、系统、真实地掌握基本知识和方法。开卷考试目的在于考核学生物图转换的能力和工具书的使用能力,从总体上考核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掌握程度,用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3.实训考核:对于零件图、装配图部分要加大实践考核比重,考核总评=出勤10%+作业10%+实训表现20%+阶段成绩20+结果考核40%。由于制图课的第二学期是标准件、零件图、装配图、计机绘图等基本技能知识,不便用考卷考核,而用测绘零件图、装配图、软件绘图进行考核,就必须加大实践考核的评分权重,在整个实训过程中不仅要考核出勤和作业,更重要的是考核实训投入和动手表现;实训每一阶段的成绩如:拆卸、测绘及数值、画草图等;测绘结果。4.答辩考核:为了防止测绘结果出现抄袭、代画等虚假现象,不能只由图面确定分值,采用学生当面答辩的方式,答辩的内容可广泛取材,紧密联系生产实际,针对学生的测绘结果,涉及不同的知识点,包括机件的表达方法、零件图和装配图中的特殊画法、工艺结构性、公差配合、装配关系等。这些知识含盖广实践性强,可以考核学生综合读图、绘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实训考核的指挥棒督导学生深入实践,勇于动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适应就业和企需要。5.几点思考:在改革考核的实施中,要保证考核实施的可靠性、有效性,必须加大试卷考核题库的题量,尽可能的覆盖各考点部分的精细处,同一知识点的题目不仅数量大而且要类型多,难点、重点把握好,难易程度要适当;可以吸纳实验实习老师出题入库;教考分离,并且出同分量的考题四份以上,考前随机抽取;相近专业的考题不能公用,要有区分和侧重;最重要的是要严格考核、严格把关,严格学籍管理,避免一杆过和高分低能现象出现,使考核的指挥引导作用落到实处。

四、结语

“考核”这一教学环节是引导学生学习、促进教师教学的“指挥棒”,只有结合制图课目标和教学实际,不断总结和革新,制定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模式,才能真正发挥它督导“教”与“学”的指挥、调控作用,使制图教学真正面向就业和社会,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现代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机械制图;创新理念;一体化教学改革

1.技师机械制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技师院校设置机械制图课程,能培养学生的空间形象、识图和画图等能力,从而深入研究所学的专业。当前教学中存在问题有:教学是双边活动,就教师而言,首先,从教学内容看,教材容量较多,理论繁杂,课程进度紧,导致教师不能深入教授,学生一知半解。教学中缺少实践锻炼,理论不能更好联系实际,学生工作后不能直接上岗。其次,教学形式上,教具落后。传统的教具如黑板、模型、挂图等,基础较差的技校学生理解、想象起来都很吃力,因此课堂时效性差。教法单一,不适应新课改的理念,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好。就学生而言,对图纸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意考试分数和机械的操作等,忽视识图、制图精准的重大意义。此外,学校的配套设施、场地、软硬件条件等陈旧,无法适应、更新。

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理论和实习教学的方法,已很难适应现在生源素质的要求,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社会的进步迫使教学方法的变革。如果说以前教学受条件限制,缺乏器材场地等因素的制约,那么这几年随着国家对技工教育的大力投入,许多学校已经具备了开展一体化教学的条件。而注重实用,招之能用是用工原则的大势所趋。

2.如何在创新理念下探索机械制图教学一体化改革

2.1创新课程设置,使教材内容、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实际效果一体化

《机械制图》、《Auto CAD》与典型零件测绘结合的教学内容要体现行业实用和够用的原则。根据不同行业应用需要选择教学内容,坚持“必须、实用、够用”的原则,突出行业应用性和岗位的针对性,体现职业应用的特色。如先从学生熟悉的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基本形体的图纸绘制,以熟悉投影原理、图幅标准、线型使用、尺寸标注等机械制图基本常识,然后,以实际生产中机械零件的常用结构类型为依据,设置轴类零件识读与测绘、盘类零件识读与测绘、叉架类零件识读与测绘、箱体类零件识读与测绘等实训项目,如可选普通减速器为典型任务,再以减速器分解为许多子任务。这样通过零件测绘与总装配图的实训,使学生熟悉各类零件的常见结果、常用表达方法和绘图要点,熟悉公差与配合的概念,最后设计简单产品的装配测 绘。达到系统培训学生的目的。

2.2创新教学手段,使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教学一体化

现在企业生产已基本不用手工绘图,已全面普及了计算机绘图。把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结合起来上,把一部分手工绘图练习用计算机绘图替代,强化计算机绘图能力,使课程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零距离。计算机绘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典型软件AutoCAD的操作和应用。例如:在“第一章制图的基本知识”结束后,讲授“第二章AutoCAD基本知识”,介绍AutoCAD软件的基本操作、绘图界面及用AutoCAD绘制平面图形的操作方法。在讲授完“正投影和三视图”理论之后,即可插入“用AutoCAD绘制三视图”的教学,计算机绘图的内容、深浅度与制图理论教学同步。需要指出的是,计算机绘图融入机械制图教学,并非用计算机绘图完全代替手工绘图。手工绘图不仅包括动作技能训练,还包括智力技能训练(主要成分是思维训练)。绘制草图是这方面训练的较好方式,能迅速、形象、整体地记录头脑中各种思维的结果。因此,应加强草图训练。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一体化。优秀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其应用可贯穿整个制图教学过程。

2.3新教学方法,使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一体化

以往的技师机械制图教学,一般是教师讲授为主,为了让学生就业时掌握更多技能,教师不辞辛苦,一堂课从头讲到尾。学生基本是开头认真,中间糊涂,结尾睡着。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积极性和兴趣很难调动起来,潜力和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因此教师要起到主导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根据这门学科学生实现目标较多的特点,可以采用高中教学中的合作探究学习方法。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由学生选择模型、共同分析图形、了解结构、探究绘图的方案、讨论注意事项,各组选出发言人总结陈述观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巡视、启发、协助、发现问题、答疑解惑,最后总结归纳知识点,对重难点或学生解决不好的问题予以点拨。技校的学生更侧重动手和实际工作能力,这种现代教学方法与学法,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沟通、动手、应变等能力,为将来顺利上岗就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4创新教学场地,使教学地点(教室、制图室、多媒体、计算机绘图)一体化

传统的机械制图的教学场景一直都很单一,一般都在普通的教室里上课,有些条件好的学校可以在多媒体教室。这样的教学场景与学生即将从事的工作没有直接的关联,导致学生毕业后到企业还需重新培训。因此,根据工学一体的要求,学校结合学生毕业后工作的实际情况,改传统单一的教学地点为多场地教学特别是参观工厂、工厂实训和开展与工作密切相关的教学工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学到工作知识,受到企业的欢迎,就业率、满意度均大幅度提升。

2.5创新教学评价方式,使机械制图的过程和结果评价一体化

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传统评价方式仅限于考试成绩,这对应试型或理论性人才的培养有必要,但是对技校学生明显片面。教学评价标准应该包括专业、考试等成绩外的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我管理、沟通协调等综合能力。教学评价不能只看考试结果,还必须与教学过程相结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各学习小组及每个学生的表现、参与态度及能力,看到学生的不足和进步状况。每学期可以周评、月评、相结合,在动态中不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和调整,每个阶段从个体到整体都有所收获和改进。期中和期末再形成书面化的材料,由学生自评,上交作业或总结,教师再做主要评价。这样就让学生对制图水平真正重视并能实现提高。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节省教学资源。

当然,要实现机械制图的一体化教学的良好效果,需要国家对技师教育的投入,如学校教学场地和配套设施的建立,现代化综合性教室和模型的投资等。技师院校本身要注重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安排进修和培训,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理念不断提高,为机械制图教师创造出良好的学术研究和教法理论创新的氛围和平台。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完善自己,掌握新技能,更好的实现机械制图一体化教学改革目标,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篇3

Abstract: This article briefly describes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mechanical drawing reform, and discusses teaching reform from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eans, examination methods and other aspects.

关键词: 工作岗位;机械制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Key words: job;mechanical drawing;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teaching means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280-02

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在我国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普通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学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同时文件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把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作为课程教学模式。要实现这样的教学模式,而不对课程进行改革,那么只能是镜花水月,因此,课程改革始终是高等职业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核心。

高职学院的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专业的职业通用能力课程,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目前机械制图的教学方法在很多高职学院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注重传授理论知识,优点是学生对机械制图的理论知识了解较多,缺点是忽略了学生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的的培养,学生不了解机械制图在实际工作的应用,缺乏对零部件的检测能力,同时缺少企业文化熏陶。因此,为了提高机械制图的教学效果,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模具技能人才,有必要对机械制图的教学进行改革,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岗位技术要求为主线设计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为宗旨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1 教学改革探讨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都在探索机械制图的教学改革,根据多家企业的调查和这些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对机械制图的教学改革做了以下几点探讨。

1.1 教学内容改革 最近3年,我院机械类的学生主要在深圳富士康科技集团、宝钢集团、润星泰电器有限公司和铭基食品有限公司等大型公司工作,工作岗位主要是模具加工、数控编程、设备维修、产品设计和模具设计等,其中模具加工为主要工作岗位。通过走访企业和对毕业生的回访得知,从事这些工作岗位,主要需要阅图能力、测绘能力和计算机绘图能力。而目前的机械制图的教材都是采用按章节按堆砌形式来撰写的,过于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不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也不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应淡化知识分界,强化整体功能,以职业能力培养和工作过程相符来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和序化。《机械制图》的教学内容要根据相关的课程体系来确定,而机械类专业要以培养职业技能、就业能力和社会拓展能力为主线,减少相关内容重叠,侧重实用,适当减少理论教学。工科各行业职业能力最基本体现为绘图能力、读图能力和测绘能力,而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和计算机绘图这些课程内容和工科机械类专业密切相关,但在教学上往往各教各的,没有针对性,致使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课程与课程相互脱节,同时有些内容产生重叠,因此,需要改革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将原来的《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技术测量技术》和《计算机绘图》整合为《机械制图与公差》。

机械制图与公差课程根据岗位职业技能划分机械制图专业基础能力、机械制图应用能力、公差测量能力和计算机绘图能力4个教学项目,细分13个教学任务,具体划分见表1。

1.2 教学内容的整合、序化 教学组织设计是实现教

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应改变传统采用按章节、按堆砌形式来撰写的,不利综合知识的全貌,也不利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组织,而应在教学组织设计中淡化知识分界,强化整体功能,以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来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和序化。

1.2.1 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序化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将传统的按章节次序的教学内容安排修改为以专业工作过程为依据的教学内容次序,这有利于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学生就业的需求。如数控编程员岗位,就是按设备拆装——零件测绘——绘制零件图——3D建模——数控编程——操作加工等过程进行教学内容组织安排。

1.2.2 由易到难 在以生产为主线、工作过程为载体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和序化基础上,还应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次序,以最短的时间,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计算机绘图员,就是按平面二维图形绘制———组合体三视图绘制——零件图绘制——装配图绘制——三维实体造型等过程进行教学内容组织安排。

1.2.3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融为一体 计算机绘图知识穿插在机械制图内容的教学各环节,顺应了教学改革的思想。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岗位能力为本位。计算机绘图是企业需要的一种技能,计算机绘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正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将CAD的绘图环境设置和机械制图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放在一起介绍;将CAD的基本命令与正投影法、点、线、面放在一起介绍;标准件与常用件融入块的知识;零件图的徒手绘图与计算机绘图融为一体;这样做,既可以减少高职教育理论课学时少的矛盾,又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制图的基本理论,建立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1.3 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是高职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教无定法,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灵活选用,教学方法要体现四结合,即教、学、做相结合;制图、测绘、加工相结合;二维作图、三维造型、实体模型相结合;徒手绘图和计算机绘图相结合。《机械制图与公差》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有:

1.3.1 五段法 所谓五段法就是对一个知识点,采用五个阶段来实施。第一阶段是直观演示、引入新课阶段;第二阶段确定教学目标阶段;第三阶段是学生按照教学目标自学阶段;第四阶段是重点讲授阶段;第五阶段是练习和小结阶段。五段法主要适用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其特点是:教学目标明确、有利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1.3.2 项目导入的任务驱动法 项目导入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为目的,教师设置并提出可以考核的、体现技能要求的工作任务,结合学生易感知的实例或实物,讲解完成该任务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演示完成该任务的操作步骤与要点,学生在理解所讲内容的基础之上,顺利完成该任务,掌握所要求的操作技能的教学过程。该方法主要包含:提出任务阶段、信息收集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检查控制阶段和评定反馈意见阶段,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适用于应用性较强的内容,如项目三(机械制图应用),其特点是:教学任务明确,学习气氛浓厚,有利于提高团队协助精神和沟通能力,但教学进度不易保证。

1.3.3 现场教学法 现场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同时深入企业、实训基地等现场,通过对现场事实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总结出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新观点,从而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方法。现场教学法主要包括:第一阶段准备阶阶段,第二阶段为实施阶段,第三阶段为总结阶段。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适用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如任务8(测量技术)其特点是:直观性强,学习兴趣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提前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

1.4 改革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能改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学习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选择教学手段要遵循三原则,即适时性原则、适当性原则和适用性原则;机械制图教学手段主要有演示、视频等多种方式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用精品课网络资源的教学手段;行业工程师带领的真实工作教学手段;实训基地零距离的岗位工作的教学手段等。

1.5 改革考核方法 科学的教学质量督体系是教学组织实施的重要保证,每一门课程学习之后,都必须有一个考核标准来衡量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衡量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是否达标,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制图与公差课程也不例外。但是一改过去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老办法,把机械制图与公差的考核分为四大部分,每一学习任务完成后,进行第一部分考核,专门考核学生基本技能掌握的情况;当学生在完成第一项目时,进行第二部分考核,其目的是考核学生专业基本能力;第三部分是综合技能能力的考核,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个部件的拆装、零件的测绘(计算机绘图)、装配图绘制(计算机绘图)的职业综合能力,这里所说的部件要根据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部件,如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选择具有侧抽芯的注射模作为拆装实践;第四部分是考核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各占份额见图1。

2 结束语

实践教学结果表明,基于工作岗位的机械制图与公差课程改革的实施,不但能够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能在有限的实践教学周期内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并能很好地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职业能力,我们在教学中的实践效果得到社会的认可,学生就业受到企业的好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杨军莉.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数所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8).

[3]张映晖.基于人文性的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与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3(06).

[4]胡建生.机械制图[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5]王志泉.机械制图与公差[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篇4

《汽车机械制图》课程是职业院校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是学生学习机械基础、机械制造等课程的基础,如果没有图样的指导,学生将无法分析和选择加工汽车零部件方法、从而无法制造出合格的汽车零部件,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者眼高手低,一接触实习车间的实践机加工就发懵的问题,如何能打破这一制约学生发展的瓶颈,成为当前教学非常棘手的问题,打破常规教学,让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堂教学与实习车间无缝对接让呆板的课堂讲解转变为学生动手与动脑能力的结合,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用较短的时间掌握相关操作技能的要点,反过来又可以通过实践促进绘图理论的理解。结合自己对理实一体化的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摸索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模块式教学,实施理论指导实践

《汽车机械制图》课程的知识点可以分为基础知识模块、点线面模块、组合体模块、零件图模块、装配图模块,各模块之间层层递进联系密切,我认为在基础模块教学中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策略,通过教学目标与自学指导,让学生自学初步认识绘图工具与使用方法,再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工具的使用要点,展开互动式讨论纠正学生绘图中使用错误,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即高效又正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纠错中形成正确的知识。

点线面模块采用"实践带动理论"教学策略让学生参观实习车间找出四种典型零件,分析其形状找出共性问题并结合"口诀"教学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分清各种点线面的位置及特点为下一步的组合体教学打下基础。例如点的投影可以用机床顶尖为实例以点的"投影永远是点,点的位置是三坐标决定"的口诀加深点的理解。

组合体模块为形体过渡到零件的一个关键环节应采用"理论强化实践"的策略,采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各种零件的组合类型及组合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零件的千变万化和基本体的形态,紧紧抓住"读"和"画"两大环节,然后在加以典型组合体练习,采用"头脑风暴"老师不直接说出答案让学生自己找出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完善形体分析能力,并写出实习日记,让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加以巩固和提高。例如组合体中综合类较多可举支架类模型讲解组合特点和形体分析方法,辅助采用动画立体模型展示准确分析变化形式,集思广义通过不同的思路构建形体空间想象能力,并准确补画视图的图形与漏线。

零件模块采用"参观和测绘"相结合的策略,第一步让学生参观车间内的机械加工顺序,并加以记录,回到教室再观看相关的教学视频与记录对比总结出典型零件的几个相关要素;图形、尺寸、技术要求等并最终找出零件的一些共性特点,为下一步同学们学习装配图打好基础,特别注意和已学过的机械类专业课结合让理论知识点与实践相结合适应实习生产强化学生对图纸的理解。例如参观直轴的加工方法注意分析每道工艺的流程卡片及图形中的尺寸,回到教室后观看直轴视频分析直轴的图形、尺寸、技术要求加以提炼简化更容易区别其它类型零件第二步测绘零件通过测量零件的尺寸绘出草图并画出标准图纸体会零件四要素的重要性让理论在测绘过程中转变为实践经验。例如在课堂中分组让同学们测量轴类、支架类、箱体类等几类零件既可以用到绘图知识又可以用到测量技能,通过同学们的协同合作提高工作相率的同时还提高学生的机加工工艺分析能力。

二、合理控制理论与实习时间,让学生逐步适应生产环境

由于前面的模块知识需要一定时间的生产实习才能有效的转变成技能,结合前面的五个模块制定实习计划,基本比例为1:3即理论为1实践为3,例如在零件图教学过程中理论讲解各零件的特点为10课时实践测绘与标准绘图应为20-30课时,通过学生的逐渐认知、了解、掌握等4个层次逐渐内化为学生的知识技能为今后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三、采用综合实训的方法,让同学们撰写实训报告

第一步经过车工与数控实训,同学们从图纸分析到零件加工顺序分析到零件机加工步骤,让学生学以致用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从而攻破了动手能力差的难题。

第二步撰写实训报告,指导学生完成从画图到产品出厂的全过程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修正,扎实走好每一步。

四、合理选用实习环境,根据理论课的要求布置

根据模块的不同选择实习环境,例如在讲点线面的时候以钳工实训车间的工件为目标,便于学生观察零件图可采用机加工车间或仿真模拟实验室为目标,需要时可在专门的绘图室进行练习,在不同的尝试中来体验成功的乐趣。

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提出相应建议

篇5

【关键词】制图课实训;设疑;启发思维;鼓励创新

《机械制图》课是工科专业一门必修的技术基础课,同时又是一门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设计创造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程。机械图样是表达和交流技术思想的重要工具,是工程技术部门的一项重要技术文件。本课程研究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制图能力、空间思维能力、构形设计能力。本课程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中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本课程与后续的专业核心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起着桥梁和铺垫作用。它既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又是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如何让学生学好制图课,掌握扎实的制图理论和熟练的绘图技巧、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我校学生大都以高职生为主。由于年龄及知识方面的原因,学生的空间想象及对事物的认识能力较差,要想使学生用制图语言来表达一个较复杂的机件就比较困难。根据在近年来从事制图课教学的一些体会,归纳总结出学生在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视图选择及位置摆放不当。主视图是表达零件的关键视图,选择得合理与否,不但直接关系到零件结构形状表达得清楚与否,而且关系到其它视图数量和位置的确定,影响到看图和画图是否方便。为此,在选择主视图时,应首先确定零件的安放位置,再确定投射方向。

(2)剖切位置选择不当,影响了对内部结构的表达效果。在机械图中,正确、合理的选择剖切面,是剖视图能否清晰地表达物体形状及结构的重要条件。而且还能减少视图中的虚线,给读图、绘图带来方便。但在绘图设计中,不少学生剖切的位置选择不当,这些都说明了学生还没有彻底掌握好剖视图的表达方法。

(3)缺乏对空间线性尺寸的认识,缺乏空间长度的概念。其结果就是学生在绘制设计图时,画完了,画出了图框线,才知道布图有问题。

(4)尺寸标注混乱,出现重复标注及遗漏。究其原因,往往是因为学生没有完全掌握国家标准中有关尺寸标注的规定而造成的。

本人根据从事多年专业课教学的经验,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能提高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制图技能的教学方法,现介绍如下:

(1)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学生学习该课程兴趣浓厚,对所学专业充满好奇;但专业意识和职业意识薄弱,自主学习能力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适当地补充一些立体几何的基本知识,建立起一些最基本的立体空间概念。其次,通过画轴测图练习,即根据形体画轴测图,再由轴测图画出三视图;或由三视图画出轴测图,再由轴测图想象出实际形状。由此经过从立体图到平面图、再从平面图到立体图的反复训练,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普遍得到了提高。再其次,还可以一些简单而直观的方法,例如用橡皮泥让学生做一些形体,先让学生根据这些形体画出投影图,然后再让其反复观察投影与实物的关系,这样可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达到了提高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目的。另外,可提前让学生到机加工车间参观一些机械零件及具体加工过程,在头脑中先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因而在具体讲解机械制图部分时,学生就比较容易想象出零件的形状,画出的投影图也不易产生线条漏画的现象。

(2)形象教学法

要作好投影图首先应把物体的空间形象弄清楚。要弄清空间形象,可先借助教学模型、挂图、教师手势等进行仔细分析,然后逐步过渡到立体图,再发展到由投影图想象空间形体。例如在讲到螺柱连接及螺钉连接时,学生往往搞不清投影线的关系。本人采用挂图及实物,首先分析螺纹孔的加工工具――钻头的形状,因为其头部120°锥角而使加工出的孔的底部成圆锥形;然后再分析内螺纹的加工工具――丝锥头部形状,由此可知内螺纹不可能加工到孔的最底部,即内螺纹终止线不可能与底部圆锥与圆柱相接的线重合。再看螺钉或螺柱的末端,因都有倒角,所以投影图上有一根倒角线及端面线,且与轴线垂直。当螺钉或螺柱旋入螺纹孔后,画它们的连接图时,在全剖的主视图的底部就应有四条与轴线垂直的线。通过以上讲解,学生在做这类作业时就很少出现错误了。

(3)启发式教学

要做好启发式教学,就应在教学措施上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生积极性。例如在讲解制图基本知识这章节时,由于内容比较简单,因此,可先让学生自学,然后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选择恰当的思考题,如:①怎样正确使用绘图工具?②图线有几种?③如何正确的标注尺寸?④如何绘制平面图形?⑤平面图形的绘制步骤?等等,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从不同侧面提出不同的答案,最后再由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答案。通过这种启发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强了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4)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

目前我校所有班级的制图课都加入了CAD的教学内容,并且配有上机时间。通过CAD的学习,可使学生在掌握制图基本技能后快速绘图。达到增加学生认识感知能力的目的。传统的制图技巧与现代的CAD技术相结合,使得以往一些复杂难懂的问题变得容易和一目了然了,因而学生学制图的积极性也就更高了。本人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章节为单元,以课件、视频、模型为辅助教学手段,以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等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讲清各章节的内容。特别是零件设计、标准件库、装配设计等方面的内容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讲解。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还为学生将来走出校门实际接触这方面的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制图课的CAD教学,不仅仅是教学形式上的更新,更主要的还是通过此方式,能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并开拓其思维想象空间。无疑,这对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是非常有益的。

(5)开展计算机实训课程

篇6

1.理论知识没有形成系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先修课程的理论知识没有跟《机械设计基础》联系起来。《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学习,要综合运用到《工程材料》、《工程制图》、《工程力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及《机械原理》等课程的知识,由于这些课程学习时是分开单独学习的,学生在独立进行设计计算时,往往无法运用这些知识,比如不能运用力学知识去校核齿轮、轴及轴承等零件的强度;不能运用互换性原理中的公差知识去设计轴孔配合公差;不能运用工程材料的知识选择零件材料等。二是本课程内各章节知识没有形成有机整体。由于各章节基本上是以机器中不同类型的机构来进行划分的,学生在碰到多机构组合的装置时,往往不知道如何进行设计,比如不知道轴承设计的输入参数应该从轴的设计结果中获取。

2.缺乏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查阅资料解决问题是进行机械设计必备的技能之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材一般不会强调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相对匮乏。比如在查阅机械设计资料时,遇到图表不能根据横纵坐标查到所需的参数,或者遇到表格不知道表头所指代的参数,遇到新的问题不知道从目录中找到参考资料的位置等。

3.缺乏思考、生搬硬套。学生在进行设计计算时,生搬硬套比较多,机械地套用公式,或者完全按照例题参数进行设计,不考虑自己的设计任务与现有方案的差异,缺乏独立的思考。比如在进行带传动设计时,未直接给出转速(需要用其他参数计算得出),有的学生直接将例题中的转速带入计算。甚至有些学生直接照抄别人的设计结果,数据计算和结构设计都相同。

4.对设计参数缺乏宏观把握。对设计参数缺乏宏观把握主要表现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工程经验,对所设计的机构没有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宏观的概念,对其尺寸和参数也没有感性的认识,因此在设计出现明显不合理,甚至错误时,不能及时发现,直到设计后期,甚至绘图时才发现问题,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修改,影响设计成绩。比如在设计减速器时传动比分配不合理,导致制图时发现结构比例不协调等。

5.制图能力弱。制图能力弱同样是主要表现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课程设计的最后都要求学生把自己设计的装置按照国家标准要求的工程制图样式表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是因为学生对工程制图的标准掌握不够,比如标题栏格式、零件简化画法、螺纹的绘制、壳体相贯线的绘制等经常出现错误。综合上述问题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在创造能力及设计思维上相对较弱,实际上通过平时作业和操作实践,学生基本都能完全掌握单一零件的设计,比如设计带传动、设计齿轮机构、轴的结构设计等,但却在需要整合运用这些知识技能时出现了问题。这实际上就是因为心智技能的匮乏,因此,培养心智技能是提高学生机械设计能力的关键。

二、心智技能培养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1.机械设计心智技能形成分析。根据冯忠良教授的研究,心智技能的形成是阶段性的,其过程分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三个阶段。原型定向阶段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让主体掌握技能操作的原理;原型操作阶段通过实践让主体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为原型内化奠定基础;原型内化阶段在主体大脑中形成内化的思维模式,使主体能够灵活运用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根据上述理论,结合《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的实际情况,机械设计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如图1所示。机械设计心智技能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掌握基本理论、熟悉常用设计和综合设计计算三个阶段。在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整体上按照三个阶段进行划分,同时每个章节的教学同样按照三个阶段进行,甚至具体到每次课都尽可能遵循心智技能形成的过程进行,如此不断反复强化,才能提高心智技能。在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掌握基本理论、熟悉常用设计和综合设计计算三个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是:(1)讲授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设计、应用等知识;(2)讲授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的设计步骤,通过课内实训,大作业等方式加以巩固;(3)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进行机构设计,总结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形成经验反馈。而在具体某个机构或零件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也应遵循三阶段原则,教师首先讲授机构或零件的工作原理。然后按照设计步骤让学生动手练习,在此过程中不断发现和改正出现的问题,再通过针对性布置大作业及课内实训进行巩固。最后提出一些设计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独立设计的能力。

2.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在前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内容、实训教学内容和讨论教学内容。其中,理论教学内容针对机械制造专业学生必须具有通用零部件和常用机构的初步分析能力和设计能力而设置,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简化,重点讲授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带传动、齿轮传动、滚动轴承、轴、减速器等内容。实训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的重点相呼应,包括平面运动简图的测绘、机构的结构及特性分析、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参数的测定、轴系结构设计、机械传动装置的拆除和结构分析、机械创新设计。讨论教学内容则针对常用机构和零件的设计中存在不确定性的部分,例如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带传动、齿轮传动、轴等,这些机构或零件的设计往往需要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去选取参数,经常会让学生不知如何进行,因此进行讨论和总结是有必要的。

三、小结

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 一体化教学 理论 实践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土木工程建设专业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专业,《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同样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的基础课程,要想《建筑工程制与识图》的教学内容更合理,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教学的内容进行有机组合同时做到统筹安排,将教学内容变得更加有条理系统化,将重复内容尽可能的减少扩大学习范围,缩短《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教学间,提高教学速度和效率,同时在教学质量上也能明显的提高,让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的《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

1 《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传统教学探析

很多的老师和学生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都有一个错误的认识,那就是把《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当成一门非重点的基础课程。值得说明的是,在当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建筑的设计和施工都在不断的快速更新进步,这对老师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教学和学生的掌握程度对应的提高要求。那么为了适应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能力的新要求,如何更好更快的达到《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中的教学目的和知识技能的传输,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上课内容如何进行安排,什么的教学方法更适合《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这就需要教学内容内容的充分剖析,对教学需要和睦充分的解读。

但《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教学上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课程中的理论与实践脱节,一般都是先上理论基础课,再进行实际训练,理论和实际没有形成统一的合理,达到对学生对于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这么课程的教学促进作用,反而放学生之前忘后,,教学活动的层次和顺序较为混乱,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影响了学生读图能力和画图能力的培养,浪费了学生学生和学校宝贵的教学资源和师资。

2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优势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新型教育方式方法。打破更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重新整、整合、理分了教学资源,这种对于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整理是基于教育效率的现状和教学目标科学制定的。重新整合购置的教学资源,有着以学生能力提高为本位的特点,对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很好的规避了《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不科学的教学问题,在增强教学直观性同时,学生以受教育主体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对于教学的质量和人才的培养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主要有以下优势:

(1) 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应用于《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教学中时,能够很好的将测绘制图的理论知识教学和实际训练相结合,让课堂既是理论教室又是实训教室,冲破了《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理论课同实训课之间的教学壁垒,良好的课程流程和教学内容涉设计,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并轨, 大大的减少了《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学习时间,同时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有很大的提高。

(2)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理论知识教学和实际训练相结合, 将枯燥的理论和较为有趣的实践相结合,将抽象知识变成形象实物,让学生可触可感,不单单是提高学生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的三维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教学效率将得到明显的提升。

(3)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是学生毕业之后能够快速上岗,能够适应企业岗位对于知识和技能的需要。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于《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理论知识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契合了新课表对于教学的新定义,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这样的方式中学习,让理论更加扎实,实践能力也有所提高。由于实行边做边学、边学边做的教育方法策略, 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得出课程理论知识,同时让理论知识引导实践,使得实践能力得到理论知识的深化加强。理论和实践技能互相渗透,沟通推进,达到《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3针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一体化教学的保障

3 . 1 制度保障

实施一体化教学,首先就是要转变教育理念,以符合现展和学生实际情况的教育观指作为导向,推进《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进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是以学校推行一体化教学为前提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契合了新课表对于教学的新定义,达到教学的统一和协调。

3 . 2 师资保障

师资力量和素质是保证一体化教学质量的保证,让骨干教师深入企业实际体验《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操作流程,让教师和企业对接,避免出现教学和实际脱轨,实现学校企业化的教学模式。提高老师的实践能力以及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教学水平,理论和实践的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只有教师理论知识扎实,同时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方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实现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双促进。

3 . 3 设备保障

先进的教学设备是确保一体化教学有效实施的条件,加大投入力度,引进先进的设备,建造出《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教学的专业教室。方能更好更快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 周斌. 一体化教学思维的理论与实践,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

[2] 胡济群.浅谈高校教学模式改革对素质教育的影响,理论探索,2001(6).

篇8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机械制图

机械图样是“工程界的技术语言”,《机械制图》作为机电类专业的必修内容,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相互联系的基础课程,以往在制图教学中,采用的是教师课堂讲解,学生课下练习,教师批改作业然后反馈再课堂讲解的模式,学生在课堂中,没有真正发挥其课堂主体的作用,在课堂上没有“动起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采用项目教学法,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一、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动起来”

目前高职类院校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差,课堂效率低下,玩手机睡觉者居多,这种现象虽然与学生自身素质有关,但也让教师不得不反思,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自主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做到让学生“动起来”,项目教学法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1、合作共赢。项目教学法通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和学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在教学中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首先根据学生平时学习习惯和特点进行合理分组,使学生在小组中都有自己合适的学习位置,培养学生之间配合工作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需求,包括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如教师布置项目“阀体的表达”,要求学生根据阀体结构选择合适的表达方法,以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先由一名学生分析阀体结构特点,根据结构特点选择合适的主视方向,然后一名同学对阀体尺寸进行测绘,最后一名同学根据主视方向确定主、俯、左三视图草图,并标注相关尺寸,最后全组学生在图纸上按照制图的相关规定绘制三视图并标注尺寸。

2、目标明确。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要求学生实现的学习目标填鸭式的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中,厌烦心理较强,而项目教学法是把课堂目标和有关项目科学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有目的的主动学习。如项目“轴承盖的识读”,教学目标在于通过识读三视图,想象出空间结构,这一项目实际体现的是学生二维转三维的能力,分析时,一般从主视图入手,结合其他视图,按视图中的封闭线框来划分形体,由此引入形体分析法,分析零件由哪几部分、通过什么形式组合形成,最后根据各部分形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想象出零件的整体结构。

3、系统学习。项目教学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通过从简单到复杂零件的项目教学,学生对整个知识体系有了较深的理解,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项目,通过这一项目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回顾,使得学生有一个完整的思考体系,如项目“轴类零件的绘制”,教师在项目设计时可以结合学生实训情况,让学生观察轴类零件在加工时的状态,进而选择主视方向,同时对于轴类零件上的特殊结构如键槽、小孔、凹坑、螺纹等等,也可进一步引出断面图,以及螺纹连接等相关知识,通过知识体系的相互联系,对项目所涉及的内容适当拓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项目教学法具体实施过程

1、明确教学目标。教师根据高职类学生的特点,对《机械制图》的理论知识进行重组,在要求学生熟悉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一个个的项目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绘图和读图能力,从而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2、确定项目内容。以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设计合理的知识梯度,既要与书本知识紧密结合,又要有一定的难度,在不打击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既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又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拓展新的知识,来解决项目实施过程所遇到的相关问题,让每一个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都能参与到项目中。

3、项目实施细化。项目确定后,学生分组分别对各自项目进行讨论,制定项目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学生在分组活动中,可以通过讨论、分工、查找资料合作完成项目任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解决他们遇到的难题,比如对学生设计的相关零件的表达方案,即使不合适,教师也不要急于否定,可以先让他们介绍一下为什么要这样表达,在师生讨论的过程中对应相关理论知识适时引导,既增强他们的信心,又使学生能把书本知识和实物联系起来。

4、检查评估项目。项目完成后,由学生分析讲解图纸,让学生找到自己在理论知识及实际画图上的不足。然后由教师检查评分,并指出项目活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教师应和学生一起检查图纸,一起分析问题,总结和比较学生的优点,引导学生学习他人的长处,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总结评估中得到提高。

三、项目教学法实施注意问题

首先是项目的选择必须在教学大纲内,难易适中,以学生能够自主探索并有能力完成为准,其次要采用多种上课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实训场地、绘图教室、教具室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再次要重视学生的需求,尤其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只要参与项目的同学,都要给予充分肯定,慢慢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总之,项目教学法从项目选择,师生共同参与,学习成果展示,学生自我评价以及教师总结评价等方面,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教师也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达到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月明.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动起来[J].考试周刊.2015

(18)

[2]张珊珊.项目教学法在机械制图中的应用.中国高新技术

企业[JJ].2010(12)

[3]李娟.项目教学法在机电装调技术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

篇9

【关键词】高职 园林工程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4-0038-03

园林工程施工技术是园林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实践性很强;是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首批基于高职教育新理念的课改课题之一。对怎样立足农林业生产和园林工程特点,从园林工程施工岗位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有效设计并开展实践教学,高质量地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 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1.按照职业活动项目,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和比例

第一,紧贴职业活动内容,设计实践教学内容。由表1可知,该课程将复杂的施工任务进行了归纳,整合为5个实用、够用的实训项目,并细化为12个紧贴行动领域的工作任务。使学生在学习与训练、教师在教学与指导时目标明确、内容具体。第二,加强实践教学的课时数与比例。由表2可知,该课程实践教学在校内的开设途径有课堂教学和集中实训,课堂教学有教师的理论教授部分和学生训练部分,而集中实训则全部为实践训练。学时占总比例的2/3。由表3可看出:在5个项目中,占有课时比例较大的有“绿化工程”、“园林硬景工程”和“识读绘制园林施工图”,这是课程的三个重点技能。

2.遵循认知规律特点,建立循环递进的四级实践教学体系

人类对知识的学习、认知,再到熟练掌握有一个反复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知道怎样做事,了解会犯什么错误,再在有生产性质的项目中进行实训,最后到企业顶岗实习,这个过程贯穿于整个专业学习,见下图。

第一,企业见习。在入学教育时,带领学生到园林工地现场,初步了解工程方向的职业岗位和工作情况,并给予引导,使之对专业、课程有感性认识,初步确立职业发展方向。

表1 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一览表

实训项目 实训教学内容

识读绘制园林施工图 识读绘制园林总平面图;识读绘制整套园林施工图

园林土方工程施工 园林地形工程设计;土方施工

绿化种植工程施工 绿化栽植施工;绿化养护

硬景工程设计与施工 园路广场工程设计与施工;景墙工程设计与施工;水景工程设计与施工;假山工程施工

园林水电工程施工 园林给排水工程施工;园林用电工程施工

表2 课程教学时数设计一览表

项目 教学形式 周课时(节) 教学周

(周) 学时小计(节) 所占比例

(%)

课堂教学 理论 3 15 45 33.3

实践 3 45 66.7

集中实训 30 1.5 45

总学时 16.5 135

表3 各实训项目教学时数和比例设计一览表

实训项目名称 教学时数(节) 所占比例(%) 备注

课堂训练 集中实训

识读绘制园林施工图 18 2 22.2

园林土方工程施工 4 2 6.7

绿化种植工程施工 6 24 33.3

硬景工程设计与施工 12 14 29

园林水电工程施工 5 3 8.8

总学时 学时小计(节) 45 45 100

学时合计(节) 90

第二,课堂训练。当学生有了一定专业兴趣和方向时,围绕工程施工岗位工作内容,设定一些技能训练项目,分解成若干训练任务,再细化为技能点,在课堂上

――――――――――――――――――――――――

*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改革”项目研究成果

反复训练,使之熟练。这个过程允许学生不断重复、不断改正错误。

第三,集中实训。当学生对必备及常用技能熟练掌握后,安排规模和难易适中、内容较全面的真实项目进行集中实训,考验并训练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开展资讯、计划、实施、评估等过程性工作的能力。这个过程尽量避免重复、返工,但允许学生犯错误、走弯路。

第四,顶岗实习。当学生具备完成一般项目的能力时,到企业的项目中担任各工种工长的助手或者施工员、测绘员等工程类岗位职务,经过半年及以上的生产训练,职业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这个过程尽量避免重复,也要求少犯错误、少走弯路,但仍然属于实习阶段。

四级循环递进实践教学体系

由上可见,见习重在培养兴趣、明确目标;课堂是反复训练技能点;集中实训以技能运用和培养职业素养为目标;顶岗实习是“真刀实枪”参与更大规模的工程任务,接受企业文化熏陶。这四级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点到面,循环往复,递进上升,遵循认知规律。

3.立足专业生产与课程逻辑关系特点,因时开展实践教学

由于农林业生产的时令特点,园林植物栽植施工最好在早春进行,对照课程逻辑关系,应在第四学期开设,见表4。

表4 课程开设一览表

课程性质 课程名称 开设学期 总课时量(节) 备注

前导课程 园林制图 2 78

园林测量技术 3 88

平行课程 植物配置与造景 4 90 有前导性质

本课程 园林工程施工技术 4 135

平行课程 园林工程概预算 4 90 有后续性质

后续课程 园林工程项目管理 5 60

顶岗实习 5、6 840 分方向实施

4.挖掘资源,有效利用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

第一,利用实训室开展课堂演练。充分利用校内园林设计、制图实训室开展课堂训练。如施工图识读,选择真实案例全套图纸,用问题引导学生掌握识读方法、内容。再如建筑防水的施工流程,播放视频,掌握施工要点。第二,协调学院待建绿地开展集中实训。利用校园和城市中已建成的具代表性的工程案例开展课堂见习、养护训练等实训。与学院有关部门积极沟通,利用校园绿化资金,实施对新校区规划待建的绿化空地的设计、施工和养护项目训练。第三,联系合作企业开展专业顶岗实习。学生赴合作企业进行工程顶岗实习,并实现就业,效果良好,见表5。

表5 该专业近三届学生工程岗位顶岗实习及就业情况统计表

调查

对象 调查学

生人数* 工程岗位实习 工程岗位就业

人数 比例(%) 人数 占工程实习岗位人数的比例(%)

2012届 28 6 21.4 2 33.3

2013届 36 12 33.3 5 41.7

2014届 23 10 43.5 7 70

调查学生人数*:在我院该专业中随机选择一个班进行调查所得的数据

由表5可以看出,工程岗位实习和就业率逐年增长,在植物生产、设计和工程三大岗位群和其他岗位中,工程岗位实习的人数所占比重较大。该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对学生实习和就业岗位选择发生了作用。

二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1.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合理

问题:目前执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三大方向,培养目标杂、教学内容多,导致专业课程体系不合理,技能培养缺乏专一性,深度不够,很多都是浅尝辄止。

解决思路:细分专业方向,开发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开设课程有侧重。

2.课程技能训练项目之间有脱节

问题:前导、后续课程的技能训练项目间存在脱节,未进行大力整合,前导课程不能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工程集中实训项目的工作过程应是“基址调查现场测绘方案设计手绘图表现电脑表现制作模型工程造价现场施工管理完成”,但实施时出现脱节,如景观模型制作目前无法完成。

解决思路:加强教学研究和改革,突出团队建设,一个专业方向的多门课程在校期间共同完成2~4个适宜的实训项目,教师共同指导、学生打包完成。

3.教师专业技能应不断更新提升

问题:缺乏实训项目的操作标准;课程教师人数少,课程团队建设乏力;双师型、教练型师资缺乏,教师的实践能力不强。

解决思路:对现有师资培训,尤其是企业工程项目锻炼;引进有园林工程施工资质企业的工程师协同我院教师进行实践指导;招聘教师时,侧重考核实践能力,不要只注重学历和理论水平。

4.学生的参与度不够

问题:工程岗位要求有较强的吃苦精神、责任意识以及精益求精的态度,还要有交往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目前的学生往往表现出缺乏耐心、不愿吃亏、不顾大局等,不利于开展工作。

解决思路:寻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循序渐进地培养责任意识和吃苦精神;国家和行业要建立行业准入制度,从刺激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 结论

本课程实践教学经过深入改革,实施项目化教学,经过三轮教学检验以及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效果在不断优化。接下来要在共享性课程学习资源建设、课程实施效果评价、教学团队建设和带动示范方面发挥作用,才能推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h.高职《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探索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4(9)

篇10

关键词:工作过程;行动导向;园林工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049-02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在剖析园林行业岗位工作任务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高职园林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特点,重构“基于工作过程”为行动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探索与实践园林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及实践教学模式创新,通过不断的努力,基本形成了自身办学特色的雏形。

一、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依托后勤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师资力量和实训场地,长期以来为社会培养具有“四个一”并用能力的园林工程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具体如下:“一颗心”是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之心,具备从事园林行业的基本素质;“一张图”是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规划设计能力,能将一块地变成一张规划设计图的能力;“一个景”是要求学生具备施工管理能力,能将施工图纸所指定的地域进行施工管理,最终形成景观的能力;“一把种子”是指具有植物栽培管理能力,能进行植物的栽培、养护、修剪等操作技能。

二、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模式与措施

从2009年学校开办以来,学院结合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一直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

1.双证化模式的设置。该阶段课程设置的特色:主要结合“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毕业制度的实施,加强相关综合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三年不断线;“理论够用,专业实用”为能力培养主线,强调以“职业资格证书”为专业课程达标指标,注重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

2.模块化模式的设置。(1)实施两个无缝对接工程。两个无缝对接即为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对接。其中第一个无缝对接措施是一年级增设“专业认知”课程,学生进入企业,开展简单的观摩实习课程,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基本认知。第二个无缝对接措施是实施学年学分制改革,进行第二课堂选修课程设置,拓展学生多方面才能,拓宽学生就业面。(2)设置模块化课程。根据就业岗位群划分,把专业核心课程划分为三个模块:一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模块:培养学生进行小型景观的规划、设计的专业核心能力;二是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模块:培养学生进行植物栽培、修剪、维护的专业核心能力;三是园林工程与施工管理模块:培养学生进行园林土方工程、假山工程、水景工程等主要施工技术的专业核心能力。(3)培养多种技能。按照模块化培养模式实施后,学生必须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大学英语等级证书、钢筋工、园林施工员这四个证书才能毕业。除此以外,学生在校期间仍可参加CAD制图员、材料员、预算员、安全员等十三种技能培训。(4)提升实践能力。根据实训课程改革具体方案,学院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修建园林情景教室一间,园林工程实训中心一个,园林花卉种植基地400平方米,园林制图室一间,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室一间。

3.工学交替化模式的设置。(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专业技能培训。在总结模块化模式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工学结合的教学体系,一年级开设“认知实习”课程,二年级开设“专业实习”,三年级开设“顶岗实习”,从而使得实践教学三年不断线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一年级开设“认知实习”课程,要求教师联系校企合作单位派遣企业相关工程师共同授课。二年级开设“专业实习”课程,要求学生在实训教师的带领下完成课程实训,如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完成小型绿地的设计和施工等。三年级开设“顶岗实习”课程,要求学生进驻企业进行6个月的实训课程,并由企业工程师和学院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完成实训报告。(2)精选教材、整合资源、压缩课时。选用“国家级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推荐”教材,将施工员、花卉园艺工、CAD制图员和园林景观设计员的培训内容整合到专业核心课程中,压缩基础理论课时,增大实践课时,使实践课时由原来的33.22%增至50.90%。(3)突出实践课程技能训练。考核方式改革,突出实践课程技能考核。将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分开,两项考试全部合格后才能够取得相应的学分,如植物基础与分类课程考核,分为植物基础卷面考核与实训考核两种方式。卷面考核占50%,实训考核50%。其中,实训考核要求学生当场进行40种校园植物鲜标本科属种分类、性状描述、栽培要点阐述。(4)工学交替,增强就业竞争力。该培养模式下,学生在第三年入驻相关校企合作单位进行长达4个月顶岗实习,实习结束后分析企业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专业上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

4.工作过程化模式的设置。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重置课程体系。明确培养目标与要求后,依据“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设置课程,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即可,实践课程则“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应用性项目”。在工学交替化模式的基础上,对实训课程进行工作化过程具体设计,采用项目向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在真实或者模拟的环境下完成工作任务,实现与工作岗位对接。另外,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学生与后勤管理部门共同参与新校区校园植物的养护管理,同时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企合作单位,形成了3个园林实训基地,用以满足学生的实训要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针砭时事,引入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理论教学,并鼓励教师自编教材。

三、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成效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遵循高职教学一般规律,以就业岗位以及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初步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为行动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的实践教学摸索。该专业学生通过在校三年的学习,具备一般性园林工程的施工能力;具备园林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具备园林测绘与设计能力;具备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及应用能力;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施工员或CAD制图员等多项技能证书;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能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进行角色转化实用性强专业技能扎实。

通过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改革与探索,该专业的教学模式和内容更加充实,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学院的办学水平、办学效益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毛燕.园高职林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6):29-30.

基金项目:重庆能源职业学院专业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