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拆装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7 20:03: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床拆装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数控机床》课程中实施虚拟仿真教学的意义
1.课程特点必须实施虚拟仿真
《数控机床》课程涉及知识面较广,它的教学内容包含有识图能力、金属材料、力学、机械传动、公差、电气控制、液压控制、数控原理等专业知识,其专业性很强,离开了实践环境,课程的教学达不到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更谈不上专业素养的培养。本课程完全实施实践是不能满足教学内容系统化和基础理论够用的需求,根据本课程的特殊性,课程的教学应在虚拟仿真的环境中实施,完成数控结构、调试及保养等核心教学内容的学习。
2.实践需求必须实施虚拟仿真
很多职业学校的数控机床课程教学缺少实习场所,目前添置的数控维修装置一般采用实验台,对本门课程的教学不能完全适用。
3.教学改革必须实施虚拟仿真
很多学校的数控机床实验室建设跟不上数控机床市场发展的步伐,仿真系统要做到数控机床硬件为较前沿状态,能展现数控前沿技术。
二、《数控机床》课程与虚拟仿真的对接策略
1.数控机床虚拟仿真的特点
数控机床虚拟仿真的优势有投资小、直观、安全、耐用无损耗,学生可以自由地操作演练,实现反复训练及多种层次的实训教学。直观的数控仿真运行过程,采用三维动画的方式能真实地反映数控机床各系统的工作原理,把抽象的、难以表达的原理内容变得生动、形象、逼真,教师可以控制原理的演示进程。
2.数控机床仿真制作的要求
(1)数控机床仿真必须实现三维结构设计
数控机床虚拟仿真软件及课件必须能提供数控机床中各个组成部分零部件的三维实体造型,虚拟仿真中实现零件的360度的回旋查看,实现移动及缩放,充分反映各个零部件的真实结构,通过零部件的透明、隐藏和剖面属性设置,使学生能深入清楚地观察数控机床的内部结构,最终实施交互式教学。
(2)数控机床仿真必须实施虚拟拆装
虚拟拆装是理实一体化的直接体现,通过数控机床的虚拟零部件的拆装,让学生了解数控机床装配的基本知识、工艺要求及拆装顺序,既可以实现Z向、Y向、X向伺服拆装,也可以实现整机的机械拆装。仿真拆卸中列出本实验所需要用的设备、仪器、仪表、工具等,所有设备等均制作三维模型,并可跟真机一样操作使用。根据仿真中提供设备、仪器、仪表、工具等的操作使用方法或使用说明书,学生可以方便地找到故障现象、故障设置点,总结出故障原因,设定故障排除过程。
(3)数控仿真中应包含保养与维护
按照数控机床保养的内容及规定,让学生进行了仿真保养及日常维护的操作,实现理论与实训一体化的教学目的。
(4)数控仿真应加强资源库建设
通过丰富的多媒体素材、三维模型,交互操作的课例不断充实,形成专业教学的资源库;编制大量的试题,运用练习程序实现交互式练习,实现自学与训练结合,实现自动评分与教学进度管理,最终实现学生的鉴定与考核。
仿真是一种教学手段,实施仿真后再实施真实的实践体验,既是对知识的体验和再认识,也是对学生安全保护的一种方法。目前,学生安全问题放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实施仿真教学在多个环节上具有较明显的优势特征,我们有理由相信:数控机床虚拟仿真教学是教学手段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参考文献:
[1]吴波,伊延吉.仿真软件在数控教学中的应用浅析[J].科技信息,2010(19).
篇2
一、提高数控维修实训教学的基本思路
1.数控维修实训设计的指导思想
数控维修实训教学应该以“必须够用”为指导原则,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课与实训课有机融合在一起,着重于提高数控维修实践操作能力,体现技工院校实践应用性人才培养特色。
2.数控维修实训的总体方案设计
数控设备的型号繁多,数控机床结构和数控系统存在多样性。技工院校学生由于学校起点比较低、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学习数控维修技术存在不小的困难。想要有效提高数控维修实训教学质量,就要结合技工教育特点,着重于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触类旁通,掌握数控维修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笔者认为数控维修实训教学总体方案可以设计为“三个层面训练”与“六个模块结构”。其中,三个层面训练指的是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六个模块结构包括电工操作模块、电气故障诊断与维护模块、钳工操作模块、电力拖动控制模块、卧式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模块和数控维修高级工考核鉴定模块。
二、数控维修实训系统平台设计
笔者所在学院作为在江西省名列前茅的技工院校,数控专业是学院拳头专业,现拥有两个专业数控车间,基本能够满足学生实训教学的需要。为了实现上述三个层面训练以及六大模块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学院设计开发出数控维修实训系统平台,平台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每个模块之间留下端口,以便满足不同模块实训操作的需要。这套数控维修实训系统平台具有生产型机床功能,学生通过操作本套数控维修实训系统平台,能够完成数控机床的拆装、数控机床结构与性能分析、数控机床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操作训练、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等功能。
三、提高数控维修实训教学质量的对策
1.以就业为导向制定实训教学课程标准
技工院校课程教学应该以就业为导向、社会需求为依据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都应该围绕培养数控技术专业人员为教学目标,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的要求制定数控维修实训教学课程标准和实训教学内容,以满足技工院校培养企业生产管理人才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制定的数控维修实训课程标准应该贯彻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功能,使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贯彻执行于实训日常教学活动中。
2.建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的数控维修实训教学课程体系
技工院校面向社会培养生产管理一线技术人才。因此,实训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不仅要贴近生产管理一线,还要紧跟社会发展。在建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的教学课程体系中,必须根据技工教育规律对实训课程进行改革,以就业为导向、按工作过程的实际需要进行设计,打破传统将理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训分隔式教学模式,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将数控维修实训教学分成六大模块,即电工操作模块、电气故障诊断与维护模块、钳工操作模块、电力拖动控制模块、卧式铣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模块和数控维修高级工考核鉴定模块,将专业知识分解到各个模块实训教学中,着重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安排模块教学活动。
3.建立校企合作实训教学新模式
篇3
关键词:金属切削机床课程 基于工作过程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致力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应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专业课的教学也应从以理论教学为主转变为以技能训练为主。金属切削机床课作为高职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机床结构认知能力和常见故障排除能力,其知识点的掌握,对学生今后学习其他专业课乃至于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要努力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研合作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坚持导向性、协调性、效益性、创新性的原则,要开发以工作过程或生产任务为载体,最终以职业能力培养和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主要目标。
大多数高职院校仍延续传统课堂理论教学模式,单纯强调理论知识,忽略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学完本门课程后,只懂得理论,不具备实际动手能力,对于机床在实际生产中出现的故障不能及时排除,甚至在日常的使用中,不会基本的维护和保养,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为了顺应新时期的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和课程改革趋势,本门课程的教学也应积极探索以任务驱动法为主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
二、课程改革措施
笔者在总结了该课程的教学经验后,根据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以下看法。
1.重新制定课程标准等教学文件
根据机械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普通机床与数控机床维护及维修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深入企业调研后进行了分析研讨,全面整理、分析和分类,得出典型岗位金属切削机床工作任务和相应的技能点,设计教学整体框架,整理、提炼设计适宜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任务,以任务驱动法为主要教学方法,进行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完成课程的教学设计并制定课程标准。在新的教学标准的基础上,制定教学日历等教学文件。
2.进行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
我们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和学训交替的教学方法,以任务驱动为导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发出11个典型的工作任务,并对每个工作任务配备实训项目。在课程的最后,安排独立实践与综合实践项目。我们还积极推进教学手段的改革,加大多媒体教室和相关现代教育设施的建设,充分利用各种设备与器材,进一步完善教学所需的硬件、软件设施,实现了多种教学手段并举。通过购买机床调试维修仿真软件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组建机床拆装与维修实验室,在真实的机床上模拟常见故障进行实际维修,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
3.建立完善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摒弃传统教学中一张期末试卷决定成绩的考核模式,建立完善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采用学生自评、组内评价、小组间互评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进行分项目考核,兼顾学习过程和项目终结考核,融入企业岗位考核标准和内容。并结合学生反馈、同行评价、自评、教学督导评价等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进而促进教师提升教学水平。
4.建立教学资料库
为提高课堂授课效果,方便学生课下学习,建立课程教学资料库,并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建立动画库、视频教学库,将常用机床用三维动画形式建立起实体,用视频形式演示拆装过程,让学生在进行实际拆装之前对实体有充分的了解。提供图片库,收集先进机床的实物图、部件结构图、工作原理及传动系统图,丰富学生自学资料。建立习题试题库,并能实现在线测试。另外配有教学课件和教学录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供各类机床维护保养说明书、独立实践指导书等资料供学生课下学习使用,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三、结束语
金属切削机床作为机械制造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教师在传统教学方式下进行授课历时多年。改变原有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笔者希望通过以上的教学改革措施,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胡黄卿.金属切削原理与机床[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篇4
【关键词】专业人才培养;可行性分析
一、编制的依据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和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结合自动化生产设备行业的发展现状、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及我院实验实训条件、教学团队情况,以人才需求调研为依据,以我院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的骨干建设为基础,开展本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行业背景
通过走访全省多家企事业和高职毕业生的基础上,开展从业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随着陕西制造业的发展,企业对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尤其在国防科技、汽车、机床、自动生产线、包装印刷、自动控制、电力设备制造等领域人才缺口高达58%。近年来,良好的政策环境、迅速发展的区域经济和行业背景,为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培养大批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对陕西及西北地区的发展和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人才培养方案可行性论证
(一)专业历史
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始建于2007年,几年来,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为国防科技工业和陕西地方经济培养了百余名优秀人才,我院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的需要,努力把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办好、办强,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逐步扩大招生规模,近三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二)教学团队
通过建设,本专业现有教师28人,其中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任教师比例1:1;其中专业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5人,“双师素质”教师10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12人,3位教师具有职业技能鉴定中、高级考评员资格。近三年,教师50余篇,获得国家新型实用技术专利3项。
(三)实验实训条件
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拥有机电综合创新实训室、液压实训室、气动与PLC实训室、工业自动化实训室、电液综合实训室等12个专业实验实训室。与中船重工西安东风仪表厂、陕西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东方机械厂、汉江机床厂、上海英集斯自动化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在这些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和工学交替。
1、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实训室。
服务课程:可用于《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控制系统安全与保证》、《工控组态技术》、《简单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
主要设备:具备满足不少于40人学习,20个工位的可编程序控制器、编程软件、数字量实验模型、模拟量实验模型、触摸屏、手持式编程器、计算机、控制对象(PLC控制系统实验台或工控载体)、兆欧表、数字万用表、压线钳、剥线钳及电烙铁等。
实训项目:PLC硬件组态;电机正反转控制程序的设计与调试;Y-控制程序的设计与调试;红绿灯控制程序的设计与调试;运料小车控制程序的设计与调试;典型工控系统程序设计及工控组态等;以及维修电工取证相关的训练项目。
2、液压传动技术实训室。
服务课程:可用于《液压/气压传动技术与应用》、《液压/气压系统安装与调试》、《比例液压/比例气动技术与应用》、《液压/气动设备故障诊断》、《工程液压技术应用》等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
主要设备:具备满足不少于40人学习,5个工位的基础液压实验台、液压泵站、控制元件、执行元件、辅助元件、液压油、比例液压实验台、比例压力阀、比例流量阀、比例方向阀、多功能检测箱(包括流量传感器、转速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组件)、工程机械组件、用于拆装的工业液压元件、万用表、常用的机械拆装工具等。
实训项目:液压典型系统安装与调试;比例液压系统安装与调试;液压系统运行维护、故障检测、诊断与排除;典型工程液压系统安装与调试等训练项目。
3、气动传动技术实训室。
服务课程:可用于《液压/气压传动技术与应用》、《液压/气压系统安装与调试》、《液压/气动设备故障诊断》等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
主要设备:具备满足不少于40人学习,5个工位的基础气动实验台、空压机站、气动控制元件、执行元件、辅助元件、比例气动实验台、比例压力阀、压力继电器、带内置测量系统的气缸、比例阀操作模块、开关、输入输出盒、带数字量和模拟量输入输出模块的PLC、编程软件、计算机、万用表;用于拆装的工业气动元件、常用的拆装工具等。
实训项目:气动典型系统安装与调试;电气气动系统安装与调试;比例气动系统安装与调试;气动系统运行维护、故障检测、诊断与排除等训练项目。
(四)人才培养模式
在专业建设上依托行业优势,实施校企共建,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企业技术骨干参与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内容改革、专业课程教学、实习指导等关键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在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与中船重工西安东风仪表厂、陕西飞机制造工业有限公司、西电集团、东方机械厂、上海英集斯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合作,安排学生进行专业岗位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确保了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初步形成了“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手段”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五)课程与教材
篇5
关键词:模具教学;培养思路;可行性方案
一、前言
模具是现代工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工艺装备,应用于现代生产的各个行业,而模具制造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各类工业产品在现代模具的高速复制过程中,已达到了超大、超薄、超精、超复杂的水平。中国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模具设计人才奇缺是严重制约我国模具行业高速发展的瓶颈。
对具备综合知识、全面技能的模具人才的培养,是摆在当今各大专院校面前的重大课题。目前模具专业已表现出难教、难学、难懂的状况,分析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1、各大专院校及中职、中技学校,在没有充分了解当今模具技术状态的情况下,盲目开设此专业。
2、由于模具技术的不断改进,目前绝大多数模具专业教材脱离现代模具设计与制造的技术现状,各种教材相互摘抄,它给学习者带来的只是陈旧的设计与制造理念。
3、许多院校,由于机制原因,师资没有机会去企业接受现代模具的新技术和新概念,只是机械专业的一般教师,他们没有见过模具从产品分析到设计制作的全部过程,对模具的了解只停留在书本上,根本无法将现代技术转化成教学资源。
综合以上所述,制定出一套适合于现代化模具设计与模具制造技术的教学方案,将决定我们培养出什么样的模具专业的学生。
下面提出培养真正的中技与高技模具人才的思路。
二、知识结构
(一)文化基础教育。培养学生自修及适应社会基本能力(以第一学年为主),我们培养中技和高技模具人才,应定为在模具企业的预备人才。
1、基本的文化素质教育、逻辑思维能力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吃苦耐劳教育,使他们先具备良好的人品,这是他们将来要进入企业的第一要素,也是对人生发展最主要的因素;2、英语,包括专业英语、计算机英语;3、体育;4、美术(以素描及造型为主,为产品设计打基础);5、计算机。
(二)基础理论。首先普通模具概论并通过实验室各类模具的基本讲解,从感性上认识各类模具及模具的生产过程,对模具的产品,设计制造成型的过程了解,并导向出学习各类课程的必须性。可设置如下课程:
1、模具概论,模具结构;2、模具设计与制造基本数学;3、机械制图;4、材料与热处理;5、金属切削;6、公差配合与测量;7、机械常识;8、机械制造工艺。
(三)基本技能(制造方向),以实训为主。
1、理论部分
①模具基本结构:掌握一般模具(五金模具和注塑模具)的基本结构;②模具制图与识图:看懂模具结构图、零件图、产品图及技术规范;③电脑绘图:CAD绘工程图;④模具制造工艺学:各类加工工艺。
2、模具钳工实训部分:
①掌握修配与装配模具零件、开入水口、飞模、开排气槽、配凸凹冲模、配压边圈、配侧刃、装送料机构等。②加工电极及圆形模具配件,如冲头、压料板、退料板、模柄、冲套等。③学会开框、配行位、开斜导柱孔、开水口、开唧咀孔、配锁紧块、开水道、配顶针及顶针板等。④磨平面、内曲面、外曲面及零件的热处理。⑤线切割:YH、AUTOP加工软件、机床操作、掌握线割间隙及装夹校正、穿丝、紧丝等。⑥电火花:掌握放电参数的运用,学会看放电加工图,学会校铜公、装夹及设置加工工序等。⑦CNC加工:对各类型腔、型芯、凹凸模的CNC数控加工工艺规范。⑧制模综合实训:按工程图装配所有的零件、试模、修模、调试后出产品。
三、实验室配置
模具教学是很难用语言表达的一门学科,它必须按照先有感知再有认知的教学规律采取形象化教学法才能轻松完成教学。实验室配置方案分为:
1、原料展示柜:通过各种原料的展示,有形的反映各种材料的性能和特点。
2、产品展示柜:各类塑件和五金件,可让老师针对实物讲解产品与模具的关系。
3、耐高温彩色透明模具展示柜:用于课堂理论教学讲解,并配有相应的课件及动画,还可以在成型机上进行演示,并加工出产品,生动、活泼,学生易理解。
4、铝合金拆装模具展示柜:学生进行装配练习的专用模具,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并配有挂图,供学生按图装配。
5、微型成型设备:可在课堂上直接使用,可以快速装上各类模具进行成型演示,可看清楚进胶和成型的全部过程。
6、工厂旧模具展示:工厂旧模经修复后价格较便宜,特别适合教学,因为它经过多次修改后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这些修造之处正是我们对模具分析的实际依据,将大大启发学生的思考。
四、实训车间配置 (按80人2个班配置)
1、车间应有300至500平米左右。
2、钳工区:40工位,4台台钻,并用作模具装配。
3、铣工区:普通铣床是模具加工最重要的设备,模具的70%的工作量是在该设备上完成的。该设备配有数显机构,对模具制造工艺有飞跃的改进,并保证加工精度配置数量应在4台左右。
4、车工区:普通车床,用量较少,可少配置,2台即可。
5、磨工区:配置2台手动磨床(也可用于钳工磨料),该机床也是模具专用机床,再配置砂轮修整器,可完成模具多方面加工。
6、电加工区:线切割机、火花成型机,分别为各类模具进行凸凹模及型腔的加工。配置1至2台为宜。
7、数控加工区:配置数铣1至2台,数车1至2台,以供型芯和型腔的CNC加工。
8、工刀具及机床附件有完整的清单。
以上是实训车间的基本配置
五、CAD/CAM实训室
1、电脑配置40台;2、多媒体教学设施1套;3、光盘、教材、动画、挂图等配置。
六、师资培训
1、包含专业知识培训和教学流程培训。
2、培训内容包括:产品分析模具设计UG、Pro/E软件应用工艺制造实际动手制造一套模具普加工CNC加工电加工模具零件制造模具组装试模修模改模出产品参观大型模具企业模具成本预算企业管理综合总结1套自制模具及产品成果。
七、结束语
目前模具专业在全国作为热门专业,已形成遍地开花,但要教得好,还需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形成校企结合,尽快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转换成教学资源,采用形象教学法、复式教学法,横向交流教学法,尽快为我国模具工业培养出货真价实的预备人才。我们虽然不能培养出有高超技能的、企业拿来就用的人才,但我们完全可以培养出有素养、有职业道德、能在现有的技能平台上快速发展的优秀人才,并为完善模具专业教学而做出一份努力!(作者单位:常州冶金技师学院机电工程系)
参考文献:
[1]《模具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杜文宁主编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篇6
【关键词】中职 教学方法 多媒体 引导文 讨论 理实一体化
随着我国现代加工制造业的飞速发展,社会和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对他们的知识也技能结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国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上或多少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结合自己几年的教学经验,简单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学,教师是主导,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但是每个学生的接收能力不一样,学习效率不一样,学习的效果也就自然不一样,最后教师也被动,学生也不能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形式强调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规定教学内容,甚至规定了教学环节,不仅得不到很好的效果,也为国内外专家所诟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了几个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几种普遍的教学方法。
1.多媒体辅助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采用图片、声音、视频等视听元素,借助电脑、投影仪等设备,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使我们所要呈现的事物更加丰富多彩。近年来,我校大力发展计算机在各个学科的应用,使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容易操作,已经在教学中广泛的应用。
以我所任课的数控加工工艺这门课为例,数控工艺涉及面较广,车、铣、钻等等,内容涵盖机械结构、刀具、夹具、工艺基础、特种加工等等,对于一些复杂组合、晦涩难懂的部分,不仅讲解起来生涩枯燥,学生理解起来也很费劲。多媒体的应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难题。比如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这一章,没有实物,书上的平面图不仅不清楚,而且没有立体感,学生得不到感性认识,我们引入了多媒体以后,利用投影仪播放立体图片,让学生从三维角度观察机床的机械结构,同时给学生播放机床的拆装视频。讲解机床的传动系统时,还可以利用视频和动画,让学生了解机床的传动原理和结构。另外,学校引进了很多先进的软件,利用这些软件,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模拟仿真,更大程度的解决了学生只能听、看,而不能动手的弊端。在讲解机床的高速动力卡盘和一些辅助装置的时候,我们利用软件,首先让学生观看拆卸动画,每一个零件的拆卸顺序,然后让学生点击鼠标,根据自己的记忆将零件重新组装好,在组装的过程中,学生如果没有完全记住过程,系统还能够给予提示。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直观的认识,还给了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引导文教学
在我们从前的教学中,一直是以教师为主体,而学生的学习是依附于教师的。在国家教学改革的倡导下,我们改进教学方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数控加工工艺的讲解、制定是因人而异的,每个学生所制作的工艺是不尽相同的,单靠教师的讲解,不仅繁琐,而且容易限制住学生的自主思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引入引导文教学法。
例如在讲解数控加工工艺基础时,备课的同时,将课本的内容编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引导文,上课以后教师先不讲解,而是先提出若干个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阅读引导文,根据引导文找出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在根据每个同学在回答时出现的问题一一进行讲解,既省去了教师要进行的大段的讲解,同时又能在学生的回答中发现问题,也达到了因材施教的效果。
数控工艺中每道工序的加工路线都非常重要,它与工件的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直接相关,但是在讲解加工路线的时候一是加工路线非常繁琐,二是加工路线的指定虽然有规定限制,但是每人的路线可以不尽相同,这就在讲解的时候多了很多模棱两可的问题。采用引导文教学法后,学生可以根据引导文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且根据自己的理解指定加工路线。
但是,采用引导文教学法时应当注意的是,引导文的内容要适合学生的阅读水平,不能过于书面化,尽量做到学生能够读的懂。另外引导文要有条理,不能东一句、西一句。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本身就不是很好,如果东一句西一句,很难让他们找到主旨,看到最后可能什么也没弄明白。总之,引导文的内容必须是适合中职学生的。
3.理实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现在中职教育非常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到一起,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环节相对集中。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是理论,实训是实训,互相平行,学生往往在学习理论的时候没有动手操作的感性认识,在实训学习中又缺少了理论支持,特别是中职学生的一大现象就是学过的东西很快就容易忘掉,等理论课上完了,开始实训动手的时候,往往理论已经忘的差不多了。基于这种情况,我校在新教改中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数控加工工艺是一门以理论为主的专业课,很多内容理论性非常强,学生学起来生涩难懂,又没有感性认识,所以很多学生就不爱学了,或者干脆就放弃了,但是我们的学生相比较的动手能力还比较好,能够动手的事情他们就相对的更有自信。所以我们在讲授车削工艺的同时,让学生将自己的工艺方案编成程序,然后进行仿真加工,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并且在加工过程中,能够检验出工艺方案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该教学模式旨在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互进行,融为一体。一方面,提高理论教师的实践能力,实训教师的理论水平,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教师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在学练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技能,打破教师和学生的界限,教师就在学生中间,就在学生身边,这种方式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忱,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边学边练边积极总结,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当然,现代教学方法并不只有这些,还有很多更好的教学方法是我们需要去研究的,选择教学方法要因材施教,因实际情况而定,不能生搬硬套,否则不但达不到效果,反而事倍功半。我们应该根据课程的性质、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环境等多个方面考虑,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韩鸿鸾 .数控加工工艺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年7月第二版
篇7
Abstract: How to meet the needs of enterprise and society in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been a topic of concer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nd many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have carried out beneficia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electrical industry, and introduces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then combined with exploration of Senior Technical School of Sinohydro Bureau 8 Co., Ltd. in recent years, introduces the school core values of "moral skill, cultivating students' healthy growth" and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school enterprise co-integration, work study co-integration, orientation training".
关键词:电气专业;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Key words: electrical specialty;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exploration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3-0219-04
1 电气行业现状分析
1.1 行业分析
随着机电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市场需求量的稳步增长,我国目前已是全球电气自动化设备制造基地。我国各行各业对自动化电气设备的需求十分旺盛,在市场供需稳定的前提下,电气自动化行业必然有十分可观的发展前景。
由于中国水电八局高级技校为企业办校,需紧贴企业实际和需求,所以,在专业设置中,紧密依托公司,找准自身定位,贴近就业市场,培养公司及其二级单位和社会所需的电气专业技能人才。
由于历史原因,企业电气专业技能人才形成断层,极度缺乏,已经引起重视,怎样融入企业,解决企业专业技能人才的需要,为有效服务八局、服务社会、服务长株潭区域经济,形成共赢格局找到切入点。而中国水电八局高级技校是湖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有完备的师资、较好的工学结合条件、能够有效实现工学结合、顶岗定岗实习,实现企业与学校共赢,共同发展,能够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考虑。
1.2 专业分析
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每个专业都有其特定的人才需求和人才教育模式,专业之间不可能统一使用同一套人才教育模式。电气技术应用专业服务面广,行业跨度大,知识、技术自成一个体系且不间断地更新,所以专业教育模式必然不同于一些传统专业。早期中国水电八局高级技校采用的是以学科交叉融合为主的单一化的专业教学模式,课程教学中师生之间缺少互动,学生实践能力不足,思维古板,缺乏创造性,达不到岗位的用人要求。
通过对企业的调研后,中国水电八局高级技校对本专业定义为:为企业培养能够在现场工作中解决电气设备安装与维修、现场施工用电、施工用电设备的运行与检修、企业用电设备的维修与管理的技能型人才。能为现场电气设备的维修和施工的重要岗位把关,并能指导和起到技术的传帮带作用,能承担承上启下的沟通和桥梁。
2 机电一体化专业技能人才需求调研
2.1 技工(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
据调查,在被调研的企业中适合技工(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岗位主要有金属切削和机电维修和装配类两大类,各工种人数比例如表1所示。
■
在金属切削各工种中,除数控车工、数控铣工以外的工种均属于普通机床操作工。从表1所示各工种人员比例来看,普通机床操作工的数量占着较大比例,随着机电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自动化数控机床必将取代普通机床,在不久的将来,企业中的数控机床操作工会越来越多。
从机电维修和装配类岗位人员比例来看,机械维修和电气维修对专业技术有严格的要求。专业维修人员首先应该掌握机电设备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并且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符合上岗要求。就目前来看,企业中的机械维修和电气维修是有明确分工的两个专业模块,中职毕业生毕业后只能进入企业做学徒或助理,三五年后独立维修,享受高于其它工种的薪资待遇,目前社会对这类人才需求旺盛。相对来说,装配类岗位技术含量不高,上手快,但是薪资待遇低,该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多,岗位需求基本饱和。
2.2 机电岗位从业人员基本情况分析
基于上述各工种人员比例的统计数据,调研组进一步调查了机电类岗位从业人员的学历、年龄、技术等级、薪资收入等信息,具体如下。
2.2.1 年龄结构
各岗位工种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如表2所示。
2.2.2 学历结构
首先说金属切削类岗位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见表3),初中学历的技工由于技能水平有效,只适合做普通机床粗加工任务。企业招募金属切削技工时提出的学历条件多为高中或中职毕业,高职学历或大专毕业的技工可以操作金属切削机床,也可以承担简单的工艺设计或编程工作,纯工艺设计和编程任务主要由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技工负责担任。
表3为机电维修和装配类岗位从业人员学历结构。其中拥有初中学历的技工只适合简单的机械拆装任务;拥有高中/中职学历的技工适合简单的流水线装配任务,中职毕业的技工还可以通过学习实践做一些简单的机械维护、电气维修的工作,相对复杂的机修或电气维修工作只能由大专或高职毕业的技术员担任。
2.2.3 技能等级对应的人数比例及年收入
金属切削类岗位从业人员必须通过国家相关职业资质考核才符合上岗资质,按国家职业考核标准,金属切削类岗位的职业资质等级主要包括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五个级别,企业内不同等级在持有人中对应的比例详见表4,初级技师只适合粗加工任务,而企业对金属切削类岗位的最低要求是中级技师。
机电维修和装配类岗位从业人员一般都持有钳工、机修钳工、装配钳工、维修电工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及相关的上岗证,通常也包括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五个职业等级,对应的人员比例详见表4。机械维修和电气维修技术员一般为大专或本科以上机械制造、机电一体化、自动控制等专业毕业,经实践具备了高级以上技能水平的人员,技工(中职)毕业生从事机械维修和电气维修技术员岗位的比例较小。从事电气维修的人员还须参加安全生产技术知识培训,获得特种行业上岗操作证。
从表4可见,金属切削类岗位与机电维修和装配类岗位同等资质的技工的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其主要是由不同企业的经营状况所决定的。各类工种整体收入普遍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特别是具有高级技能资质的人员收入水平偏低。这在客观上造就了当前高技能人才匮乏的格局。
3 技工(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课程设置及教材使用
就现阶段的课程结构来看,机电专业的课程类目主要有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电气控制技术基础、电力拖动、安全用电、工厂供电、电工技术训练、维修电工、CAD/CAM、PLC、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工艺、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金属工艺学、金属切削机床、车工工艺学、车工技术训练、钳工工艺学、钳工技术训练、数控编程与操作、数控车(铣)削技术训练等。
原有的课程体系(包括2001年8月由教育部印发的83个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中的相关方案)和配套的教材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中职机电专业的技能教育要求,职业院校只能根据行业趋势,凭经验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没有能力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更新或深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职业技能教育的发展。
3.2 实训条件
近些年来,实训基地建设逐渐成为湖南省机电类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热点,大部分院校都在不断改进实训配置,引进了各类先进的金属切削机床和各类配套的实训基础设备,同时开设了许多实训项目,如机床排故实训、电工实训、电子实训、车工实训、钳工实训、CAD/CAM实训、PLC实训、数控车工和数控铣工实训等等,为培养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创设了优越的教育环境。但严格来讲,这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4 中国水电八局高级技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4.1 工作岗位分析
为了确保中国水电八局高级技校机电技能教育目标符合社会和企业的用人要求,该校电气组教师深入到公司的各二级单位、机电制安分局、各项目部,长高集团等多家企业进行人才需求、典型工作任务、毕业生情况等方面的调研,并深度邀请企业专家和学校一起研究电气行业发展趋势以及社会、企业在电气自动化方面的用人要求,根据调研结果编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
4.2 确定针对岗位的人才培养目标
教师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基于调研结果确定中国水电八局高级技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区域优势,根据社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结合学生特点制定职业技能培养目标,重点凸显校企合作办学特色。该校电气技术专业的技能教育目标是面向水电集团,服务长株潭区域经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四有新人。培养从事通用电气设备安装、调试、施工、使用、服务、维护与维修的第一线工作的实用性人才。
4.3 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
中国水电八局高级技校必应该把专业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教育紧密结合,除了传授专业技能,还要兼顾对学生团队精神、组织协调能力、创造性思维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敦促其养成优秀的职业素养,使职业素质教育具体化,形成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使学生不仅有一技傍身,同时具有吃苦耐劳、勤恳踏实的职业品质。另外,学院要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努力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职业教育模式。
4.4 解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4.4.1 校企共融、工学结合、定向培养
学校是公司的二级单位,由于这种先天的有利关系,一直以来为母公司培养技能人才,校企双方基于人才培养和人才供应的目的开展“订单式”职业技能教育,除了共享场地设备资源,还广泛进行技术交流和专业交流,学院的专业教学内容与企业的用人要求是一致的。在职业教育方面校企共同编制教学规划,设计课程体系,优化教学组织结构,以确保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实践技能教育紧密结合,实现“工学交替、学岗直通”,切实提高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在工学结合的技能培训中,学生的岗位技能水平从初级逐渐提升到熟练操作的级别,达到了企业的上岗要求,真正实现了“学岗直通”,并通过工学交替、学岗直通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身份无缝对接。
4.4.2 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教学内容与职业要求合一
本专业围绕电气设备安装工、电气设备运行工、电气设备维护工、设备操作工等岗位要求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学组织实施,依据职业要求安排课程,组织教学内容。岗位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合一:将同类工作任务整合成一套系统的课程体系,根据工作过程安排课程学习进度。技能标准与技能考证合一:参照职业资格取证的要求制定本专业职业技能评价标准,要求在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同时,能掌握相对应的职业技能,能够获取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特种作业证书。
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有些方面已不适应现代中职学生的教育,存在以下弊端。原有教学中以教师讲课、知识讲授为主,理论思维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评价以知识、概念、定律为载体,以教师讲好为准;理论和实践环节脱节比较严重;学生在校期间,企业不参与学生的培养目标管理。通过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在现有的教学培养模式中朝以下方式逐步改进:
①明确培养目标,让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②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突出以知识应用、能力训练为主。③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中,以完成项目任务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操作、探索,通过积极的资讯信息手段学习。④教师有意识进行角色转变,由讲课为主向积极引导,创造学生学习环境条件为主。⑤课程评价以学生学好为准。⑥学生招生开始,企业就跟进对班级和专业教学进行全程管理,并委派相关管理人员和具有相关实践经验的老师承担部分教学任务。
5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5.1 构建“以岗定课、课证融通”课程体系框架
为了体现中职职业教育的实效性,在制定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时,职业院校和企业专家共同组建教育团队,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对典型任务进行总结、归纳,以此构建一套“以岗定课、课证融通”课程体系,确定具体的行动策略,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能力设计教学内容、创设有利的学习环境,实现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换,同时逐步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根据学科的职业特点按照工作过程的先后顺序进行知识的教学和安排理实一体的教学活动。
①教学大纲模块化。②理论和实习教材融合一体。③现场调研,以及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提取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工作过程的先后顺序把专业分成公共模块、照明电路模块、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模块、PLC和变频技术模块、供配电模块以及适应企业要求的特种作业强化模块等,并以此制定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学活动。
5.2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建立“理实一体、实景训教”的教学模式。职业素质的培养始终贯穿于创新型人才教育的全过程。在以校企合作办学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校内专业知识及技能培养与校外岗位素质能力训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校企应该积极推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其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分阶段、分层次设置教学目标,采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渐进式目标的模块理实一体教学法,逐步建立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提高技术应用能力。
6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点
6.1 采用循序渐进的过程将德育教育灌穿每一学期和每一课程 为了使综合学科充分发挥其人文教育的功能,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中国水电八局高级技校做了以下探索: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转变教师的教学、质量、人才和价值观。②创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素质教育环境。③教育传统课程体系打造全新的综合学科课程结构。④全方位探寻素质教育路径,提高综合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6.2 基于核心专业技能课程推行理实一体化课程模式 学院在近两年间针对实训部分一方面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创设实训场地,另一方面始终致力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在传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围绕实践人才教育目标进行课改,为实现“理实一体、实景训教”教育模式创设条件。
6.3 校企合作成效显著 学院将区域优势与“企业”办学特色融合,基于水电集团公司提供的实训条件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将学院特有的教育教学资源与企业的技术资源充分融合,面向企业和社会推行职业教育培训、师资培训、技术服务、技能鉴定等一系列校企合作交流,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7 结束语
“工学结合、校企共融、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训练进课堂、课堂进车间、学用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教、学、做、练、用”紧密结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使原来的教室是主要学习场所、书本学习是基础,向教室与实习地点合一、理实一体化转变,做到理实合一,学生学徒合一,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合一,能有效提高中职(技工)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庄晓龙.产业升级新形势下智能化精密制造技能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6(10).
篇8
摘 要:高职院校生源素质下滑,而机械类的专业课又相对枯燥难懂,如何提升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一直是许多高校探讨的问题。技能培养兴趣小组可以通过教师带领学生,学长带领学弟一起以项目或产品的形式来接触、强化专业知识,让学生从设计、研究作品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动力,提升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 :高职 专业课程 兴趣 技能培养 提升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但高校扩招以来,高职院校生源的素质水平普遍下滑,受社会偏见的影响,学生不愿意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学生报到率和本科院校无法比拟,这些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特点就是自控能力弱,学习动力不足,或学习方法不得当。面对这样的生源,高职院校积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来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笔者所在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为此去年学院倡导各系、部成立技能人才培养兴趣小组,让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接受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教师给定的产品或学生自己创新设计的产品等形式培养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
一、技能培养兴趣小组成立的必要性
机械类课程相对来说实践性较强,高职学生在学习初期一般不感兴趣,理解不了机床设备等的机械原理、机械结构;还有高职学生基础较弱,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自主性差。这些都学习积极性差,严重制约高职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高职学生的这种学习状态的原因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
1.基础差,学生不能适应从中学的教学方法到大学教学模式的转换
首先是高职入学门槛低。高职生源状况,一般是在高中时没打好基础,成绩较差的学生考入高职。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许多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基本上都是处于填鸭式教学的氛围,在学校老师领着学生反复练习,多次模拟考试,80%以上的学生还另外参加补课班学习,进行强化学习,这样学习成绩还上不去。学生升入高职后,大多不会自主学习,厌学情况较普遍。中学主要学习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内容相对好理解,进入高职阶段后机械制图、机械原理、电工电子、可编程控制器、数控技术等如果没有专业的实践,让一些不爱学习的学生掌握这些抽象的知识是很困难的,要学好这些专业课一是要学生主动去学,二是要学生多参与实践,提高感性认识。
2.机械类专业课程难度大,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进入高职后,不能及时调整学习状态。进入高职后,要学习的课程较多,而且几乎是每一学期或两学期结束一门课程,教学进度较快,这是要求学习必须事先预习,课程自觉复习,并用一定的时间自觉强化训练。一般不会有老师像高中那样,集中辅导、集中训练。机械专业课程难度更大,一些专业名词很多同学都是第一次接触,专业内容与日常生活都有很大差距。学生普遍没有学习兴趣,学生遇到问题很少能自己查资料去解决,甚至是老师布置完成任务,学生也不能完成,消极学习的现象比较严重,遇到问题采取逃避、退缩的方式,等老师问到时才说“我不会”,甚至老师指导用什么方式、方法去解决都没有用,拿出一副“无所谓的架势”。高职院校一般是教师亲自带领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讲解原理,进行加工制造或拆装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改变现状,成立技能培养兴趣小组成为必要
如何改变目前高职学生学习现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尤其是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配合全国、省市各类技能大赛,成立技能培养兴趣小组很有必要。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想尽一切办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学校是全国百所示范院校之一,学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二、技能培养兴趣小组的具体实施
1.学院下发各专业成立兴趣小组政策性文件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职质量的各类技能人才,学院出台一系列政策性文件,要求各系部、各专业组织教师,利用现有的实习、实验设备,成立各类技能的培训小组,制订培养计划、训练流程,包括培训教师工作量计算,让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自愿报名参加各类兴趣小组,提早接触专业知识,了解哪些知识对就业、对提升专业水平有帮助,使得此项任务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各系部组织成立技能兴趣小组具体实施方案
各系部指定各专业教研室主任或专业老师制订详细的兴趣小组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大三、大二、大一学生同时学习、训练,以老带新,规定教师指导的时间,要求学生只要没有课就要在兴趣小组实训室学习。同时,参与上届学生技能大赛的培训学习,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专业知识,在实践中了解哪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重要,言传身教,使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具有感性认识。
如机械类专业成立三维工程软件使用与3D设计兴趣小组、数控编程与操作加工兴趣小组、数控设备机电联调与升级改造兴趣小组、逆向工程兴趣小组、模具设计兴趣小组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可自愿报名参加各类兴趣班,兴趣班的学生可根据专业特点限制名额,设定选拔条件,各兴趣小组主讲老师由该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和多年带领学生参加全国、省、市等各类比赛的专业教师担任。专业教师除完成基本的教学与指导外,根据历年的比赛经验布置一些任务。兴趣班中可以选拔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传、帮、带。要求所有参加兴趣班的成员,只要没有其他课程,都得到专门的实验室或实训室学习,有事向负责老师或指定的负责人请假,指导老师可根据学生作品完成情况或学生对专业技能掌握情况,进行选拔学生参加各类比赛。
3.技能兴趣小组训练过程中学生的状态
经过辅导员和专业老师的宣传,学生对各类兴趣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首先,学生可以免费多学一些知识,其次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报名,第三,学生可以参加各类比赛,增加实践技能、增加就业资本,提高就业竞争力。现在的大学生对自己有用的事还是会积极主动地去做的。但是学习是一个苦差事,如何坚持下去,苦中作乐,化被动为主动,这是需要老师去引导的。在开班之初,比如三维工程软件使用与3D设计兴趣小组,会展示一些历年获得特等奖及一等奖的参赛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对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学习兴趣提升的促进作用
1.培养学生“我要学”的内在动力
首先由专业教师宣传各类技能培养兴趣小组的作用和意义,鼓励那些想学习的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规划自己将来要从事哪方面的工作,自愿报名参加各类技能培养兴趣小组。学院机械类专业开设的兴趣小组有3D大赛兴趣小组,数控维修兴趣小组,逆向工程兴趣小组,工业设计、三维扫描兴趣小组,模具设计与加工兴趣小组,计算机硬件兴趣小组,多媒体制作兴趣小组等。
2.有助于学生真实感受产品的设计制造、安装与调试
例如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兴趣小组,通过给学生提供到现场拆装机械、拆装与调试电气设备的机会,结合相应的理论知识,学生对机械制图、机械原理的理解有一个直观、深刻的认识。如拆装刀架时蜗轮蜗杆传动原理的运用,定位销的运用,螺纹连接和运用,使学生立刻明白其原理。机床电气结构的拆装,使学生很快掌握和电气元件的使用,掌握机床电气控制原理,再通过具体的专业课程的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3D大赛及工业设计兴趣小组,通过借助UG、Solidworks、犀牛等软件把一些工业产品进行创新设计,或加入一些PLC及电气控制部分,使用自己的想法变成实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
3.有助于学生在省、市及全国各类大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各类技能兴趣小组的成立是基于全国技能大赛赛项规程,结合教师多年带学生的参赛经验,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根据学生现场实验理解理论知识,进一步提升理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自身特点,从中选拔适合参赛的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觉得能被选上是一种极大的荣誉,更加进一步努力学习,充实自己,自动自觉地反复训练,遇到不会的知识,及时想办法去解决。通过近两年的实践,笔者所在系的学生在省、市及至全国大赛多次获奖,为学院争得了荣誉,为自己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有助于带动全学院提升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
由于有些课程的特点,不适合大班授课,采用这种小班兴趣小组的形式,由教师提前教授学生一些专业知识,并通过实践进行强化,使学生很快能掌握理论上枯燥无味的专业知识。通过动手对设备进行调试,或在将自己设计出的作品做出真实作品的过程中,对遇到的问题积极解决,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带来一种成就感。这种兴趣小组有自己专门的工作室,老师和学生一起工作、学习,学生只要没其他课程,可以随时到工作室进行专业课程的研究,也可以随时带来一些对某一个兴趣小组有兴趣的其他学生过来一起学习,一起研究作品,并想办法加工制造出来,进行调试,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四、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1.兴趣小组工作室的环境与硬件设施
目前各兴趣小组工作室并没有完全真正建立起来,很多设备都在原地进行操作、实验。教师每周指导学生一次。对于新知识、新技能,对学生来说,一周一次的指导时间是远远不够地,学生平时还不让动设备,很难有太好的效果。
改进措施:由各兴趣小组提出环境与硬件配置要求,学院逐步按要求进行环境及硬件配置,专业指导教师的办公室就在工作室内,可以随时指导学生,管理学生,真正把兴趣小组工作室的所有设备运转起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2.兴趣小组教师的工作量
目前学院的兴趣小组是结合技能大赛来进行的,先进行广泛培养,再从中选择优秀的学生或优秀的作品去参加比赛。学生对参加这种兴趣小组有较高的热情,也能得到更多的机会进行实践研究。但是普遍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的费用如何解决。因为无论技能大赛还是这种兴趣小组,都是比正常教学提高了一个水平,首先教师自身的水平要求较高,其次,教师也要和学生一起不断地学习新知识,解决随时遇到的问题,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主动愿意去教、去研究,如果单纯地以行政的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很显然效果不会太好。以前存在的问题,大赛前突击培训,一个半月到两个月,工作量每个项目按40学时算,扣除税费,比正常上课给的费用都低,费力、搭时间、要求高,有些项目还有一定的危险性,教师就更不愿意主动去承担这部分的工作。
改进措施:工作量重新测算,在文件下发前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提出一个可行性方案。既让有经验的教师愿意带、愿意教,又让年轻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兴趣小组的培养中来,使教师队伍的素质也不断地得到提升。
3.兴趣小组学生作品的制作
学生进行产品的创新设计,如何使设计不单纯停留在纸面上,形成真实有效的产品,这个需要指导教师和学生反复论证,实习工厂老师配合学生把作品加工出来,再进行试验、调试、改进,使学生能真正学到有用的专业知识,通过自己的作品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机制。
具体操作办法:建议由指导教师签字确认要加工的零件,学生可拿指导教师的签字确认单到实习工厂登记就可以进行产品的加工了,原材料费用由学院或学生个人支付,实习工厂教师的人工费用由学院出。
4.不同部分的相互协作
目前学院实习工厂的实习教师都有基本工作量的要求。学校对于兴趣小组需要加工的作品请实习教师帮忙指导,如何测算工作量,是管理层应该考虑的。存在的问题是学生是你的,作品是你领学生做的,成绩是你们的,凭什么要我用我们部门的设备为你加工,各部门为了各自的利益不能互相协作。
改进措施:建议学院对于实习教师有一个保底的基本工资,学生或教师加工的作品多了,按次数、按签字以奖金的形式发放,多劳多得,让干活的人不白干,同时还会积极想办法和大家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以看笑话的心态去工作,形成一个全学院都为培养更好的学生而努力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强琛.高职院校生源状况分析[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2]王素艳.企校共同培养数控维修人才创新模式与实践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
[3]赵志坚.高职生源素质状况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4]王素艳.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制造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1.
篇9
关键词: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实验室;方案;特征;范围
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从1997年起承担了中德两国政府签署的职教师资培养的合作项目,项目合作期限共八年,分三个阶段执行。现设有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与信息工程、土木工程、工商管理四个职教师资本科专业,生源主要是职校和大专的优秀应届毕业生。学院同时还是上海市和全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重点培训基地以及中德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
根据中德合作项目要求,学院按中德双方共同开发、制定的培养模式、教学计划与大纲,培养集专业知识和技能及师范教学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职业教育高级人才。在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学院借鉴和引进德国职教师资培养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特别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大力加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
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引进
传统的工程学科教学中,通常做法是各门课程单独传授,学生很少有机会了解各种技术在实际工程中是如何被综合性应用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每门课程虽然都有相应的实验,但这些实验都是各自独立进行的。在很多情况下,实验中所使用的设备和器件很多都是实验室专用的,与工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实际设备和器件有着较大的差异。自动化技术是一门融机械、电气、电子及计算机等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技术,在这种技术中,不同领域和层次的知识与能力融会在一起。与其他工程领域相比,在自动化生产中所使用的生产设备都是资金密集型的。因此,一方面,一般教学或培训单位是没有经济实力专门为教学购置真实的、昂贵的自动化生产系统的;另一方面,拥有自动化生产系统的企业,因经济原因而不愿将其作为实训设备给学生使用。这样,学校在传授自动化技术时,只能用模型或采用计算机仿真作为一种弥补的手段,但采用模型或计算机仿真的手段,学生无法学到真实生产系统所需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半成品”,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实际的工业生产设备、器件仍然感到陌生,需要经过较长的工作岗位适应期。
同济大学职教学院在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充分地认识到了上述问题。为使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方向的职教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机会将所学到的各门专业课的知识综合性地应用到接近于生产实际的过程中,为他们走上教学岗位后应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打下基础,学院除了建立适合于现代教学法模式的几个独立的专业实验室外,正在筹建一个开放式自动化综合实验室。在这个综合实验室中,将开发一套完全接近于生产实际的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由同济大学和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共同投资。实验室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系统组成具有开放性,系统中不同生产厂家的设备可相互兼容,便于以后扩展;二是实验室资源具有开放性,实验室可面向校内外各种层次的学生或培训学员,做到资源共享,扩大受益面,使得高投资的设备取得尽可能大的社会效益。
二、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的配置
建成后的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应该能够完成不同形状和结构尺寸零件的加工。现计划在该系统中加工制造东方明珠电视塔模型、国际象棋等,从毛坯进来直到成品制成的所有工序都要在该系统中完成。为了达到这些工艺要求,系统集成了下列主要功能模块:
(一)切削加工工位
该工位由一台数控车床和一台数控铣床组成,能完成车、铣、钻的切削加工任务。数控装置采用的是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的通用PC机,操作键盘为标准的PC机键盘,操作系统为WIN95/98/2000/ME/NT4.0/XP,采用图形操作界面,具有人机对话编程功能。在这两台机床上可以选用手动、半自动、全自动数控加工方式,学生在工位上可以学习编制数控程序、操作和调整数控机床。
(二)上、下料工位
在该工位上配置一台Eshed公司的五轴机器人,通过在线模块,可以将PC机上编好的程序直接传送到机器人控制器中。学生在该工位上可以学习机器人编程语言,并学习如何操作使用机器人。
(三)仓储系统
仓储系统采用的是一个四层28个库位的立体高架仓库,共分三个区域,分别用于存放毛坯、半成品和成品零件,同时配备一个物料搬运机械手。
(四)柔性物料输送系统
在各个工位之间零件的传输,是由一个环形的可按需拼装的传送带和有轨输送小车完成的,该传送系统具有零件的传送、交换等功能。
(五)监控系统
每个自动工位都配备一个可编程控制器,各自动工位之间是通过工业局域网络(如Profibus)相连接的,由一台PC机实现系统的协调控制。为了实时监控系统中每个自动工位的工况,在这台PC机上还可实时显示各自动工位的工况信息。
三、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的特性
在综合性的专业实验室里,主要传授与实践有关的教学内容和实际的操作技能,在建立综合性的专业实验室时,必须考虑到使学习的内容与劳动过程紧密相关。因此,所要建立的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具备了下述重要特性:
(一)工业标准化特性
在系统中绝大部分的设备和器件都符合工业标准,尽可能不使用过分简化了的教学设备与器件,使学生可以在一个能反映真实生产过程的系统中学到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
(二)模块化特性
系统被设计成具有模块化的特性,也就是系统中的每个功能部件都能独立运行,重要的功能部件应该是分布式控制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对各个功能部件进行操作,而且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增减功能部件,功能部件的增减同时又不影响系统中其他功能部件的运行。
(三)结构的开放性和兼容性
由于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所建系统必须与变化了的技术要求相匹配。在设计该系统时,我们充分考虑了其硬件结构与软件系统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使得组成该系统的设备不仅能与当今其他设备相组合和匹配,而且还具有进一步开发的可能性,为将来技术更新留有余地。
(四)学习的实践特性
学生在综合性的专业实验室中学习时应该具有创造性劳动的可能性,也就是允许学生对某些设备进行拆装、更改,以使他们能够真正学到生产实际所需的专业技能。在该系统中采用的元器件虽然是工业用的,但是,在设计这些元器件时已经充分考虑到了拆装的方便性。所以,学生能较容易地把建好的系统重新拆开,然后再组装起来,而且还可以通过增减器件来对系统的配置进行重构。
(五)现代教学特性
在现代职业劳动中,劳动组织形式是以小组劳动为特征的,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学生在学校就应该了解并习惯于这种劳动组织形式。模块化柔性制造实验系统为学生提供了这种可能性,这是因为每个功能部件都能独立运行,各功能部件又通过局域网络相连接,通过协调控制连成一个系统。当学生在该系统中学习时,可以将“构建系统”作为一个学习课题,先构思出整个系统的方案,然后各小组分别对各功能部件进行设计、安装、编程和调试。在各功能部件调试通过之后,将组合系统进行整体调试。在整体调试通过之后,再对系统进行评价,最后,整个学习课题才算完成。
学习的任务是以课题的形式出现的,学生参与了从整体构思、设计直至安装、编程、调试、评价的所有学习过程,这样的学习过程符合行为导向和创造导向的教学思想。学生在这样的系统中学习,除了能学到有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能培养包括独立工作能力、决策和判断能力在内的个人能力,以及包括协作能力、交往能力以及强烈的责任心在内的社会能力。
四、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的适用范围
(一)学习内容
在该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中,可以进行下列单项或多项内容组合式的教学与培训:
数控机床操作、编程和加工功能扩展重构以及数控机床精度检查及调整
机器人的操作、调整、编程和保养
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的联机
仓储管理
传送带调整、重构和编程
传送带与仓库以及各工位之间的联机
工件检验和质量管理
计算机网络
电子、电气、气动等的安装
复杂系统的调试、维护、保养和故障查找
编制教学软件并制作新的教学媒体
(二)适用对象
由于该系统与一般的实验设备相比价格较昂贵,而且从技术的角度看系统比较复杂,所以如何充分、合理地使用好该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建成的综合性的自动化专业实验室将成为开放性实验室,主要面对下列学习对象:
1.本学院的学生。主要是已经学过专业基础课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电子与信息工程等专业不同竿级的学生。
2.同济大学其他院系的学生。为了实现资源共事,可以让本校其他院系需要做机电一体化实验的学生共同使用该实验室。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而且可以增进院系之间的合作交流。
篇10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国内外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施过程中,两个很关键的问题制约了该模式向纵深发展。第一个问题是由于多方面因素导致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目前我国就业市场尚不规范,劳动力供过于求、政企体制问题等因素导致企业对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很多校外实训基地实际上仅能进行参观式的实习,导致工学结合程度不够深入。第二个问题是指导实习的教师积极性不高。部分教师甚至认为把课备好、上好就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学院领导的事情,与他们关系不大。在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仍然忽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把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互动和长期合作,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提出“工学结合、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构建双元化教学主体,设计“工学结合、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某种标准构造模式和运行方式。教学主体的双元化体制构建就是学校和企业要密切结合,在改变学校办学思想定位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上互动;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产品业务推广上互动;在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与改善企业人才结构上互动。学校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参与专业指导委员会工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而学校的老师到企业开展相关的理论咨询和技术服务,参与技术开发、生产管理;企业学校协作攻关,开展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等。加强双方的多层次、全方位合作,形成“工学结合、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办学方针,切实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与企业一道科学界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精密机械、电子、轻工、模具等企业,培养在生产第一线,能从事模具设计、制造和维修,模具设备的调试与管理及相关产品的营销等工作。主要就业岗位如下:模具钳工、模具制造工、模具(机械)制造工艺员、助理模具设计师;次就业岗位如下:机械产品的售后服务、品质管理、产品检测等。针对行业人才需求、职业资格要求和企业岗位要求共同设计出“工学结合、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与考核,如图1所示。通过创设校企结合的内外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运作模式上比一般的工学结合模式有更为深刻的内涵。
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是以通过对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分析所获得的工作项目为单位设置课程,并组织课程内容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为落实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开发了《使用手工工具的简单模具制作》、《模具拆装与测绘》、《使用数控铣床的模具零件编程与加工》、《精密冲压模具的设计与制造》、《精密塑料模具的设计制造》和《使用数控铣床的模具件编程与加工》等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课程与生产性实训有机结合,加大课程改革力度,项目课程教学主要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过程来展开。项目课程教学通过描述工作任务、教师演示,并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学生动手制作和师生总结与评价四个步骤,最终要达到能力要求。这比传统课堂教学更直接、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以《AutoCAD项目化课程》教学——“五角星的绘制”为例,要求学生会设置点的样式,会设置对象捕捉的设置与使用,会运用“取消”、“重做”、“删除”、“重画”等命令,并能正确理解他们的含义。其工作任务是能独立、熟练地应用AutoCAD软件绘制零件图和一般复杂程度的装配图包括撰写项目报告。通过亲手操作使学生具备从事本职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识、绘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严谨细致、探究务实的职业精神和技术意识。把职业资格证书的训练内容纳入项目课程及生产性实训之中,通过技能训练,经过学院和企业共同考核合格,由校企联合颁发工作经历证书,提高了其就业能力。学院通过推行项目课程改革,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有了明显提高,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和就业率达到了95%。
三、围绕“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编写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材
教材编写要根据工作岗位,结合典型工作任务,围绕“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以“工学结合、项目引导、‘教学做思’一体化”为编写原则,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尽量采用图示、表格、文字等多元表达形式,切忌长篇大论、文字冗长繁杂。应着力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学校自编教材,开展配套的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目前该专业完成了《机械零件与结构的分析与选用》、《使用通用机床的零件加工与工艺分析》、《使用特种加工机床的零件加工》、《使用数控铣床的零件编程与加工》、《精密冲压模具的设计与制造》、《精密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等具有本院特色的企业岗位培训自编教材,实践一条独具特色的“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之路,对形成自己特色的实践环节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创建双证认证制度,实行考核方式与教学方法双改革
双证认证制度就是要求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劳动对接的重要举措,也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的必然要求。应将职业认证纳入教学计划,学校建立职业资格鉴定站(所),为职业资格认证积极创造条件。
改革考核方式和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应以岗位需求作为质量考核标准,可以采用多元的考核方式。实际教学中,要强化过程考核,可以尝试用职业资格考试取代传统的考试;上岗达标测试取论考试;完成规定项目取代课程的考试。教学方法的改革应推行项目管理教学法、行为引导法、激励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仿真模拟教学法等,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五、注重兼职教师机制,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是要有一支能够“工学结合”的教师队伍。因为不论是专业调整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设计并实施,还是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都要靠这样的教师队伍去操作完成。所谓“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就不仅仅要注重提高校内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或“双师素质”的比例,更为重要的是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校教学与生产实际始终保持着最紧密的联系,始终与前沿的技术与工艺保持着最迅速的对接和应用。我们在学院的定编、教学人员的聘任、兼职教师管理等方面都加大了政策倾斜,促使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双师”结构的团队优势。
六、密切校企关系,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业实训基地
为了加快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步伐,本院同富士康科技集团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共同投资1.2亿元在校内建成了年产值达5000万元的富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学生在校期间深入该企业进行为期8周的生产性实训。经过多年建设,还形成以电子精密零件的模具设计与制造过程为主线,以工作过程项目化课程为载体,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电子精密模具实训基地,如图2所示。该生产性实训基地拥有先进的生产型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四轴加工中心、数控线切割、数控电火花成型机、注塑成型机、三坐标测量机等设备,多次承接市下岗再就业人员培训工作和技能竞赛工作,同时为其他兄弟高职院校提供了多项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发挥了基地应有的辐射作用。目前本院各主干专业结合自身特点分别与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建立了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先后与富士康、夏普电子、三星电子、飞利浦电子、百得科技、中兴科技、西子奥的斯等183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设立了三星电子班、西子奥的斯电梯班、联通3G班等多个企业定向班。打造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已经基本满足学生的生产性实训教学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