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拖动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2 02:41: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机拖动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职高 电机与变压器 教学 能力培养
《电机与变压器》是电气自动化等专业学生必须学的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因为绝大多数的自动化设备都会用到电动机,电能的70%以上全用在电动机上,电动机控制技术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自动化设备的性能的好坏。因此,掌握电机的控制技术,对我们电气自动化等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电机与变压器》是电机的控制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它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各种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控制方法,如果这些原理掌握不好的话,对学生今后的深入学习是很不利的。比如,学生如果不知道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调速原理,他就看不懂类似的原理图,对电动机的调速就束手无策,学好了《电机与变压器》,再学习《电力拖动》等后续课程就比较轻松了,而且学生能从比较高的层面掌握电动机的控制技术,提升了他们的能力。
《电机与变压器》这门科理论性很强,很抽象,同时需要的基础知识多,比如,要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必须对电磁感应的方面的知识有很好的掌握。有些甚至还要求具备高等数学的知识,而我们中职学生往往这些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好。这使他们学习起来感到很困难。慢慢的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老师在台上费劲的讲,学生台下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在实训阶段,由于没有与理论知识同步,过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可能已经忘了,因此,实习老师往往还得讲解原理,这样效率很低。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本人有以下的几点想法。
一、确立目标,树立信心
职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动机的培养贯穿始终。要让学生明白专业知识对一个人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明白《电机与变压器》这门课在整个专业中的重要地位,有条件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中参观,让学生明白电机控制技术在生产实际中的作用是多么巨大。同时,老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明白其实这些技术并不是很难学,只要按照老师提供的方法,认真学习,每个学生都能学会,让学生树立信心,这样才可以开始进行教学。
二、进行课程改革
将《电机与变压器》、《电力拖动》以及相关内容的实训合成一个课程来进行,比如,在《电机与变压器》中讲了三相异步电动机为什么要进行降压启动及星——三角降压启动的原理和方法,那么马上可以将《电力拖动》中星——三角降压启动控制线路让学生进行安装和调试,在《电机与变压器》中讲了三相异步电动机转子回路串电阻进行调速的原理后,马上可以将《电力拖动》中的20/5t桥式起重机电气控制线路进行分析,在《电机与变压器》中讲了串、并励直流电动机的有关知识后,马上可以将《电力拖动》中的串、并励直流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电路进行讲解和分析。这样可以减少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学过的理论马上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验证,有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提高。学习效率很高,效果也很好。为了达到以上的目的,老师必须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对《电机与变压器》、《电力拖动》等有关教材进行重新编辑,编制出适合自己学校的校本教材。
三、加强实验实训室的建设
《电机与变压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光在课堂上讲理论,很难学好,尤其是对我们职高学生更是如此,所以有好的实验实训设备很重要,如果有条件可以请专门生产教学仪器的企业设计制作一些适合实验实训设备。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学校专门建立了的电机与变压器实训室,并购置了20台电机及电气技术实验装置,在这个装置上可以进行各种实训实验,如直流电机实验、异步电机实验、步进电动机等特种电动机实验,还可以进行各种电气控制实验,如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三相鼠笼异步电动机降压起动的控制、三相异步电动机能耗制动的控制,还可以进行电力电子技术实验项目,如正弦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实验等,通过这些实验和实训,学生对电动机的原理和控制方法有了很深的理解。有了这些实训设备后,我们老师上课积极性也高了,因为本来很复杂,很抽象的问题,现在通过实验很容易得到解决,学生很容易理解。教学效果大为感观。
四、适时引进先进的教学方式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有必要的将自己搜集或制作的flas以及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运用到实践教学中来,帮助学生理解。根据课程的内容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合适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实现素质和技能双重培养,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将电动机控制的实际问题引入教学之中
电机控制含盖电气自动化的许多方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引入与之相关,在企业中比较常用的知识,如PLC、单片机、触摸屏、各种工业组态软件,以及各种工业中常用的传感器、电磁阀、气缸等,在教这些课的时候,尽量接近或模拟实际的应用例子,比如由PLC、触摸屏等组成的料灌控制系统,由PLC、触摸屏、变频器、压力传感器等构成的恒压供水系统,由PLC、触摸屏、步进电动机、伺服电动机等组成的定位控制系统,单片机控制系统,通过这些项目的学习,学生的专业能力可以的到很大的提升,而且学习起来也不感到枯燥,很有成就感。为了做到这些,老师也要不断的进行学习,学习当今的科学技术水平,有机会多下企业,了解企业最需要哪些技术,最需要怎样的技术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开设紧跟社会形势,培养出社会、企业最需要的人才。
篇2
【关键词】教学 项目设计 一体化 教学改革 课程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083-02
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但传统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分别进行,各自为政,互不干涉。理论教师注重理论知识讲解,实习教师注重实际操作,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严重脱节,不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也造成了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更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针对这一问题,我校自建设示范院校开始积极推行一体化教学改革,经过不断探索,已基本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项目设计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项目设计一体化教学的特点
项目设计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其内涵主要是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以项目设计一体化教学模式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实习车间、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中心转变。要实现这三个转变,项目设计一体化教学应具备:教师一体化,即专业课教师既是理论教师又是实践指导教师;教材一体化,即教材既是理论课教材又是实训课教材;教学过程一体化,即把课堂搬到实习、实训基地,在教中学在学中做的模式。
项目设计一体化教学,就是通过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及共同开发课程体系等方式,加强岗位实训,采用特定教育情景和实际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的教材,以项目设计一体化教学为中心环节的授课方式。主客体角色的转变较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脱节,减少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知识的重复,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基准,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有助于弥补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高技能人才。
二、《电机及拖动》项目设计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自推行项目设计一体化教学改革以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证了《电机及拖动》项目设计一体化教学的顺利进行。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安排、组织的依据,是实施项目设计一体化教学的前提。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将《电机及拖动》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成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依据不同的知识点又分成若干个学习情景,每个学习情景都有具体理论和技能要求。这样教学过程不再是单一的学科教学,而是瞄准目标、围绕项目和学习情景的一体化教学。
2.编写《电机及拖动》一体化教材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及技能鉴定标准,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针对性、适时性、有效性原则编写了《电机及拖动一体化教材》,是实施项目设计一体化教学的基础。因此,对原有单独的各门课程的教材进行了有机整合并参照有关的专业资料,编写了《电机及拖动一体化教材》。在编写《电机及拖动一体化教材》时,我们将《电机与变压器》、《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电工仪表与测量》、《电子技术及应用》、《安全用电》、《维修电工生产实习》、《单片机技术及应用》等课程进行了合理取舍,并添加了一些新产品、新技术,形成了今天的《电机及拖动一体化教材》。
3.培养“双师型”师资
即使有了再完善的计划、再完美的教材,如果仍然采用理论教师讲理论、实习教师指导实习的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就如同空谈。所以,建设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习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关键。因此,学校下大气力进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过组织理论教师利用节假日进工厂顶岗锻炼,参加技能培训,让实习老教师传、帮、带以弥补其操作技能的不足;从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企业技术人员中引进相关师资等形式,使学校现在拥有了基本胜任本专业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4.建设项目设计一体化教学中心
要实施一体化教学,就必须具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习教学的“一体化”场所,所以项目设计一体化教学中心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保障。自2006年以来,学校加大投入,先后建成了电力拖动、电工电子、单片机及PLC、机械加工、数控机床、焊接、汽车构造、汽车电气等一体化教学中心,保证了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电机及拖动》项目设计一体化教学的开发与具体应用
1.现场参观
《电机及拖动》的对象是生产机械,生产机械的运动形式以及对电气控制的要求是设计电气控制电路的重要依据,也是掌握控制线路工作原理的基础,机械与电器的配合动作是实现生产机械自动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控制线路之前对生产机械的构造、运动形式、机械与电器的配合动作等方面有足够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为此,必须组织参观教学。在参观教学中,教师先要充分熟悉生产机械,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准备好机械部件及电机、电器的名称卡片或标牌。学生通过参观项目设计方案。
2.理论准备
在进行理论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大力提倡“互动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录像教学和投影教学等),进一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还可以使课堂教学更生动、充实,能给学生提供一个生动、形象、主体化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透彻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抓住每种控制线路的特点重点讲解。一方面,各种生产机械的电气控制线路无论怎样复杂,都不可避免地含有一些一般性的通用环节,如正转自锁控制、正反转控制、点动控制、时间控制等基本控制环节,这些环节学生都很熟悉,往往只要稍加点化,学生即可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不同的生产机械控制线路,由于其加工工艺、控制要求或设计者的构思不同,有独特的部分,这种独特部分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重点地突破这一难点,整个控制线路就迎刃而解。讲清机械与电器的联动,是讲授生产机械控制线路的关键。与机械联动的电器在何种情况下动作,哪些触头闭合,哪些触头断开,学生很难明白,直接影响对控制线路工作原理的理解,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讲清这一关键性的问题。着重于能力的培养。在理论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但要使学生熟悉教材中所介绍的几种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常见故障及其分析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控制线路图、分析线路的工作原理及其故障的能力。生产机械是多种多样的,其控制线路也是千变万化的,线路出现的故障更是变幻莫测。因此在教学中,要着重从读图方法、线路原理及其故障分析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从具体的控制线路中总结出一般规律及特点,做到独立思考,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3.项目设计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学可分两个阶段:一是到电工专业实习室进行电气配盘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然后在各种机床的电气控制模拟示教板上进行排故训练,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二是到实习工厂进行实际应用的训练,让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培养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环境的能力,掌握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结 语
实施《电机及拖动》项目设计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基本上做到以项目设计为中心、以学生能力提高为中心、以岗位要求为中心、以教、学、做一体为主要形式的组织教学。《电机及拖动》项目设计一体化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但作为未来教学改革的方式的趋势已不可动摇。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 故障排除 技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TM726 文献标识码:A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故障排除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操作是学习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线路的基础。它涉及到的内容与学科较多,且实践性较强,无论是多么复杂的线路,都是由最基本的控制线路组合而成,学生只要掌握常见的基本控制路线,就能熟练的解决电力拖动控制线路所遇到的故障问题。
1电力拖动系统的概念
拖动是指用各种原动机带动生产或工作机械(负载)产生运动以完成一定的任务。电力拖动是指各种电动机作为原动机的拖动方式。
1.1电力拖动系统的构成
电力拖动系统有四个部分组成:电动机、电机控制装置、机械传动机构、工作机械等。
1.2电力拖动控制系统结构
电力拖动控制系统是由电机及负载、电力电子变化器、控制器、检测、反馈装置等结构组成。
1.3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的目标及本质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调速系统)控制的目标是速度,电动机速控制的本质是对其输出转矩的控制。
2分析电路的原理结构
想要让学生熟练地运用电路的原理结构去分析电路故障的原因,就必须让学生先学会判断电路故障的方法,把电气原理图与电路的工作原理琢磨透,同时,在给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指导的时候鼓励学生踊跃提出问题并给出解答,只有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电路故障实训排除故障的技能。
2.1电路故障的分析方法
首先要求学生依据电路的工作原理去查看电路出现的故障现象,确定故障点的大概方位;然后再根据电路工作的原理去分析故障点所出现故障的原因有几个,是否是多个故障点所造成的电路故障;最后要求学生确定故障点及故障原因后进行排除故障,完成后让学生对这次故障点排除做好总结,从中找出故障点的原因。
2.2故障排除与技能训练
2.2.1电力拖动控制线路故障类型及现象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的故障分为软故障、硬故障、间接性故障等三种类型。软故障是指除了电源、制动器、以及电动机出现问题以外,大部分故障原因出在了机械动作失灵、触头与压接线出现接触不良及脱落、电器元件没有适当调整等现象。硬故障是指导线、电动机以及电器元件出现明显的冒烟、发热发烫、有焦臭气味甚至局部冒火花等现象,造成这种故障的原因大部分是短路、接地、过载等击穿绝缘层烧坏或者导线所致。间接性故障是指局部元件老化或接触不良及脱落等现象造成的故障。
2.2.2故障技能训练
在做故障技能训练之前,老师必须给学生做好安全教育训话,首先指导学生在做故障技能训练时以自身安全为主,其次是指导学生熟练的掌握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然后给学生进行电力拖动控制线路排除故障示范,最后指导学生在老师的安排下进行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的故障技能训练,学生做完之后并对此次的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的故障技能训练进行分析总结。
2.2.3分析故障点范围的方法
分析故障点范围的方法是排除法,排除法是指在做电力拖动控制线路故障的技能训练时,要对故障原因进行排除分析,首先分析故障出现的方位,是电器的原因还是机械的原因,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别查看故障点其中是电源出现问题还是线路出现问题,如果是线路出现问题,准确分析是主电还是控制线路出现问题,又是控制线路的哪个环节或者元件出现问题,最后对故障点进行修复。
2.2.4查找故障点的方法
查找故障点的方法有电压测量法、电阻测量法、短接法等三种。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电力拖动控制线路故障技能训练时一定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在进行电力拖动控制线路故障训练时,没有掌握正确的查找故障点方法,盲目地使用各种仪器或者测量仪等没有章法的去检查故障,这样浪费了大量的时间,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的兴趣。由此可知,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首先提高学生对学习电力拖动控制线路故障训练的实验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根据所观察的熔断器内熔丝是否熔断、各连接螺钉是否松动、安装的线路与原理图是否一致、接触器铜片有没有脱落、线路有无短线等。
在指导学生进行电力拖动控制线路寻找故障点实验过程中,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实验,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实践,根据学生的实验过程了解学生对电力拖动控制线路故障排除技能训练的掌握程度以及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并且让学生再做一次故障排除技能训练,运用设置多种故障点的方法,人为的在线路上设置元件出现故障、线路出现故障,让学生对电力拖动控制线路故障排除技能训练做到熟能生巧的程度,为以后学习复杂的电力拖动控制线路故障排除技能奠定扎实的基础。
2.2.5对故障点出现的问题进行检测
在对学生进行电力拖动控制线路教学之前,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这对学习电力拖动控制线路有很大的帮助。因为良好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学习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的故障排除技能训练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培养学生在学习电力拖动控制线路故障排除技能训练时要有目的的分析故障出现的原因,其次根据原因分析是电器元件还是电路出现故障,再次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后判断故障点的大概范围,最后对故障点进行修复解决。这样环环相扣的思维方式,不但可以节约学生进行电力拖动控制线路故障排除训练技能的时间,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电力拖动控制线路故障排除技能训练的兴趣,使学生对以后学习复杂的电力拖动控制线路故障排除技能训练时有目的的对故障点出现的问题进行测量。
在做电力拖动控制线路故障排除训练技能时,要对故障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序的检测,首先要检测机械的电源是否出现故障,其次检测电力拖动控制线路是否出现故障,再次检测元器设备是否出现故障,然后确定故障点的大概位置,最后依据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与设备的动作顺序缩小故障点的范围找出故障点,分析故障出现的原因并正确处理好故障点所出现的问题。
2.2.6分析故障点出现的原因并修复电路
一旦确定了故障点的位置,就要对故障原因进行分析。分析其原因是否因使用时间过长导致电源开关已失灵;机械动作是否失灵;触头与压接线出现接触不良及脱落;电器元件是否适当调整;导线、电动机以及电器元件是否出现明显的冒烟与发热发烫;有焦臭气味甚至局部冒火花;局部元件老化或接触不良及脱落等。找出电路的各种故障原因后,对原因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后对电路进行有序的修复,完成修复工作后对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进行运行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操作要求的顺序进行(这样可以避免再次出现故障),直到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能够正常运行为止,才算修复成功。
最后,要求学生对这次的学习《电力拖动控制线路实训故障排除》的教学实验进行总结,总结的内容包括对电力拖动系统概念的了解、电力拖动控制线路实训故障排除的技能训练、分析故障点出现的现象及原因、故障点排除的方法、故障点的修复工作等。
3结语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实训故障排除是一种使学生把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操作技能训练让学生熟练的掌握电力拖动控制系统故障排除的方法,达到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训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丽强.电力拖动生产实习教学探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5):122-123.
篇4
【关键词】电工实习 技能实训 教学方法
近几年,技校学生素质普遍越来越差,基础知识储备也越来越少,而电工对基础知识的要求比较多,这就更提高了我们的教学难度。有什么办法能提高我们的技能实习教学效果呢?结合笔者几年的电工实习教学,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共同探讨。
第一:明确电工技能实习教学的重要性,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训要互补。
现在社会所需要的电工专业技术人才应该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可技校学生在理论上无法和高校毕业生相比,我们只能在实践技能方面进行强化,使其在一定理论基础上掌握相应的技能,这样学生一毕业就能从学生身份置换为企业员工,缩短了培训的时间也为企业节省了开支。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技工学校更应明确电工技能实习教学的重要性,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加电工技能实践,为毕业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同的学校实习设施不同,教学计划就会有出入。笔者认为理论要在实践中证明,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训要互补。电工学生的学习应分三部分:(1)理论教学:包括课堂和实验,实验很重要,学生可通过实验验证已有的、经过理论证明的定理、定律,比如戴维南定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2)技能实训:学校提供专门的实训室,在连续几周的时间内给予学生实际动手的机会,包括焊接所学过原理电路,配制电力拖动中的控制线路等;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会发现问题,通过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复习理论知识,从而完成一件成功的“作品”;(3)生产实习,指的是学生经过在校两到三年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训后,学校有目的的将学生送往工厂或企业让学生继续技能的锻炼,这样学生会在实习中将所学知识很快应用到生产中,更重要的是让其提前适应企业文化及要求,完成身份置换,促进毕业后能尽快就业,生产实习期一般为一至两个学期。
这样电工实训与理论教学之间的比例至少达到1:1,自认为我们学校的这种时间分配比例是可取的。
第二,实习教师的高素质同样决定了实习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实习指导教师,知识面要广。电工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除了本工种的《电子技术》、《电力拖动》、《电机与变压器》、《电工仪表》课程外,还要掌握钳工、制图、机械等相关知识。要做到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 实习指导教师重在指导实习,那么我们实习指导教师就要具备:
1、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电工实习与理论知识结合紧密,教师的基础知识同样影响着学生分析电路的能力。
2、具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较高的电工操作水平。要指导学生,首先自己必须得心应手,体会实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重点在什么地方,难点在哪,怎么解决。对每一位学生出现的实习问题,能做到心中有数。
3、实习指导教师还应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电工班以男生居多,在平淡的实习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要求实习教师能及时妥善解决,不留后患。
第三,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兴趣,力求实习效果更好。
1、通过示范教学法进行教学
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在每学完九周理论知识后,要到电工实训室实习相同的时间。我们应该把握住此时学生的心理:对一切都感到新鲜,陌生、好奇、都想动手摸一摸、做一做、试一试。这时,在教学中采用示范教学法引导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榔头的使用方法,电工刀剖导线的角度等。在讲“电烙铁打磨”课时进行实物教学,并用锉刀做打磨电烙铁的演示。实习指导老师讲解时,力求对每一样工具的使用做出正确的示范演示,让学生开始就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2、通过多媒体手段演示教学
电工实训室由于种种原因,不可能有教材上给出的各种机床电气设备,由于没有实物,讲解时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这时,可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如讲M7140磨床、X62W万能铣床、Z3050钻床等就可以利用Flas来生动直观地讲解。虽然学生没有接触到实际机床,但对机床电气控制与机械部分的配合运动有了相对的了解,所以适时的采用多媒体教学可提高实习教学效果。
3、通过设故障加深学生对电路原理的理解
在电工实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完不成规定的课题,此时就通过带学生联系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原因,来排除故障,倡导学生能学以致用,所以,在实习教学中,只有做到教、练结合,特别是电工实习教学中的电机修理、机床电器维修、电子线路的调试等课题时要多提问、多设故障,使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互相渗透,相互协调,使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发展到理性认识,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既复习了基础理论知识,又解决在实际问题,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四,严格要求,技能训练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提高工艺水平。
在电工实习过程中,线路板上安装元器件多、工艺要求多、标准高。针对这一情况应做到对学生“作品”严格要求,设立恰当的评分标准,以达到规范化的目的。以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的安装为例,线路较多,我先要求学生复习其工作原理,使用软线连接线路后进一步加深对动作过程的理解,然后按照线路图画出其布线图,最后,按图配盘,安装过程严格要求。当试车出现控制功能不能实现的情况时,可鼓励学生共同分析,直至找出故障点,让学生体味成功,有利于树立自信心。
篇5
关键词:技工院校 电力拖动 校本课程 开发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换代,企业对用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拥有高技能、良好的社交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和社会欢迎。技工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主体,必须以能力为本位,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当前,相当多的技工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没有充分体现这一要求,还存在重理论与知识传授、轻实践与综合能力培养的倾向,制约了学生的能力培养与发展。一体化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业界的重视。笔者就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一体化校本课程的开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开发思路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作为专业技能课,在电子电工类各专业,如电子技术、自动化电气安装与维修等专业中,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具有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开发该校本课程也是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需要。
该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维修电工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以电力拖动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并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制定一体化课程体系和内容。要从对工作岗位的分析出发,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工作领域要求,并转化为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一体化校本课程的目标,再根据课程目标确定课程结构与内容及其评价方式。因此,课程的开发就要以电力拖动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对中、高级维修电工的相关工作领域及工作要求进行分析,确定其对知识结构、技能操作水平、工作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整合为课程的目标,从而构建课程结构,组织课程内容,确定课程评价体系。
一体化课程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通力支持和协助。学院领导主要在办学方向、政策、课程开发的条件等方面提供保证,专业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实施者。为保证课程的方向,真正做到“理实融合”“知行合一”,还应该搞好校企合作。如笔者所在学院与上海爱登堡电梯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并根据其岗位需求,定向培养电梯维修工,取得了良好效果。该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应建立在教师、学生、图书资料、实验实训设备、校企合作等教学资源的基础之上。
二、开发步骤
1.课程目标
紧紧围绕现代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岗位要求,结合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一体化课程的专业概况、职业能力、培养方案、教学资源和评价体系的规范性要求,制定课程目标。课程目标要在工作岗位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转换和整合,使其适应岗位需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考虑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
据此,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校本课程的目标可确立为:
(1)知识目标:熟悉常用低压电器的功能、结构及工作原理,了解电气控制线路电路图、接线图、布置图的特点,掌握绘制、识读的原则,了解常用生产机械的主要结构及运动形式,熟悉其工作原理,熟悉变频器基本结构、功能、工作原理以及常用电力电子器件,了解常用电气设备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2)技能目标:能正确使用、识别和检测常用低压电器,会读识和分析电气控制线路、接线图、电路方框图,掌握实现异步电机的启动、正反转、制动和调速控制线路、位置往返控制、顺序控制、多地控制线路的构成工作原理及其安装、调试与维修方法,掌握常用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线路的分析方法及其安装、调试与维修,熟悉变频器的选用、安装方法及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掌握变频调速系统的调试步骤和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具有良好的工作方法、作风和职业精神与素养,具有安全生产、产品质量意识、良好的团队精神和与人沟通的协作意识,具有认真、踏实的学风和创新意识。
2.课程内容
内容的确定是校本课程开发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既要符合典型工作任务的要求,理论与实践融合,适应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需求和职业资格的要求,又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技能水平、认知特点,以及学校、社会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知识、钻研技能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该一体化课程的内容应以符合典型工作任务、行业岗位特征的教学项目的形式出现,并将其拆分为具体的多个任务,进而在任务中揉入知识探究、方法介绍、技能训练、总结评价等环节,使同学在做中学、学中做,达到知行合一、态度养成、综合职业能力提高的良好效果。
该课程拟分安全用电、交流电源、低压电器、电动机,电气控制线路原理、安装、调试与维修方法,以及变频器知识及其日常维护、故障的排除六个项目,内容覆盖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3.实施要求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一体化课程,是把企业岗位的工作过程设计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且在模拟工作情景中实施、展开。因此,与传统学科式教学相比,对教师、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该一体化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作多种角色,既应该是拥有“双师型”能力的教师,又是生产、学习的组织者与管理者。教学环境既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又是学生实践的场所,教室即实训车间,书桌即工作台 ,讲台即演示台,因此相应场所、设备应具备实训车间的功效。教学方法在一体化课程中至关重要,方法得当才能效果良好、事半功倍,包含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价等环节的项目教学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切实可行、效果良好的方法。
作为一体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评价体系的确定十分重要。它应该客观地反映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目标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既有对学生学习具有甄别、导向、激励的作用,也要有促进其自我学习、增强与人沟通、培养团队精神等的功效。因此,教学中宜采取分组实施的学习方式,项目任务完成后又通过自评、互评、师评,填写考核评价表的方式,作为该一体化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反馈。
表1 考核评价表
班级 时间 场地
项目:
考核评分 学生自评 学生互评 老师评价
知识、技能 熟悉原理(10)
工艺要求(10)
装接线正确(30)
过程、方法 步骤合理(10)
规范操作(10)
情感态度 职业态度(10)
与人沟通(10)
团队协作(10)
总评分
学生(签名): 组别 工位号码 老师(签字):
参考文献:
篇6
1.引言
《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职业技术课。该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电力拖动的一般知识;熟悉掌握低压电器、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特性、应用和选用方法;掌握机床电气原理图的读图方法,能够在生产现场分析和排除机床电气故障;掌握PLC的编程方法及其在机床上的应用;了解最新电气控制技术在机床上的应用。是一门知识覆盖面广、涉及内容多、更新发展快、既强调理论而又偏重实践应用的课程,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可能直接应用的一门专业知识。
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是一种直接面向工作岗位的就业教育,而现有的重视理论忽略实践的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应这个导向,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是必然的趋势。
2.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该课程内容专业性比较强,内容较深,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中职学生存在文化基础差、知识结构不完善的一种现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差。
其次,教学方法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方法不得当,会使学生认为该课程理论性太强,内容很难,枯燥无味。
再次,在目前使用的教材中,理论性太强,缺乏理论和技能相结合的部分,而且教材中所介绍的低压电器和基本控制电路也逐渐被淘汰或被新型元件和控制方法所代替,教材中很少涉及到近年来出现的新型电子元件及控制方法,不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新产品和新技术。
最后,考核制度和方法也制约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还停留在书面试卷考核,考试成绩的好坏不能充分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程度。
综上所述,沿用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难以学生更好地掌握该门课程的内容,无法完成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必须更新观念,选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更新理论知识内容、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教学和训练在内的全方位的课程教学新体系,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全面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3.教学方法探讨
在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提到,中职教育必须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针对该培养目标和《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本课程教学方法作了如下探讨。
3.1上好第一节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兴趣是成功的先导。因此第一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怎么才能更好的吸引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发现,采用结合生活、生产实际中电机及拖动的应用案例展开教学效果最好。用提问和分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电机和拖动的案例并加以解释,学生会恍然大悟:原来校门口卷闸门的开、合是靠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的;原来冰箱的门一开就能亮灯是有行程开关在工作;原来生活中有很多的电器是需要各种电动机来带动的。一旦学生对该门学科感兴趣,他们就会愿意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门课程。
3.2加强直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采用实物、现场演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利用实物和多媒体课件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可以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介绍常用低压电器时,讲实物带进课堂,结合多媒体课件显示低压电器的内部结构和动作的动态效果,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电器的结构,又可了解它的工作原理,将枯燥的电器变得有趣。老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时候,增加和学生的互动环节,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看到的实物和多媒体课件,总结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3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理论课堂内容再丰富,都不如学生亲自动手验证。本门课程采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中学,学中做,摒弃传统的理论为主,实训为辅的教学方法,引进项目教学管理,效果比较好。
项目教学法是以实际应用为目的,通过师生共同完成教学项目而使学生获知识、能力的教学方法。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步骤一般为: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倡“个性化”的学习,主张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学生通过完成教学项目,能有效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既掌握实践技能,又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既学习了课程,又学习了工作方法,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以学习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为例。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知识结构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化的分组,每组设置一名组长(项目经理)。由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讨论项目要求,落实项目分工并实施,形成教师、组长、小组成员的三级管理体制。其次,下达任务书,老师将本次实训需要完成的项目进行简单扼要的介绍,讲授相关知识点,并组织学生讨论。明确目标后,将任务下达给各个小组,组长进行细化和分工,项目由整个小组合作完成。第三,引导学生按照项目管理的方法完成各个步骤。
咨询:由学生自行收集该项目所需要的元器件的相关资料,电路图,相关理论知识。主要锻炼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计划和决策:对资料收集情况的检验,列出元器件明细表,绘制电气原理图、元件布置图和安装接线图,并设计工作步骤。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
实施:按照图纸和设计出的工作步骤进行工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如何处理工作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提高总结归纳的能力。
检查和评估:项目完成后,根据项目任务书中需要达到的标准,由学生自查,以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自我评价能力。之后,教师再对学生自查结果进行检查和评价。在评价的时候,适当表扬和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对于项目完成较差的小组,指出他们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鼓励学生向项目完成较好的小组学习,帮助学生共同进步。
除此之外,要求学生必须做好实训前的准备,强化自学实验的效果,要求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多思考,并对实训结果做出简要分析,得出结论。另外,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实践,积极参加兴趣小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4调整考核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的考核方式多是笔试的方式,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掌握这门课程的程度,而且这个导向也不利于鼓励学生多动手实践,因此应把理论考核是实操考试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注重学生平时的考核,把平时学生课外作业、课堂讨论发言等作为考核内容。考试题注重知识运用和能力的考核,减少死记硬背的考试内容,增加综合性、应用性试题比率。
3.5加强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
《机床电气控制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为此要求任课教师除了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外,还必须具有很强的实操能力。为了适应这一要求,教师除了完成理论课讲授任务、同时应多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多了解各种机床的电气原理和操作,还要积极参与实训中心的各项工作,从整体上提高自身素质。
4.结束语
笔者通过对《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分析,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目前的教学方法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和措施,力求通过调整以解决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合格的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连赛英.机床电气控制技术(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第四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篇7
【关键词】电工学;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改革
一、电工学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电工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从六十年代开始逐渐建立并完善起来的,基础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及拖动》、《电气设备及控制》等课程的组合。各部分之间缺乏内在的相互联系,可以说是一个“拼盘”,因此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视细节的分析,而忽略了系统的整体概念和特性。这样容易使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而且极不利于应用能力的培养。
2、由于集成电路实现了材料、元件、电路和系统的统一,元件与电路的关系已经淡化乃至消失,这将带来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传统教学内容中分立元件的经典分析、计算和推理方法将失去意义和作用,那么淘汰这样的教学内容势在必行;二是由细节逐步扩展的分析方法已经不符合人们的思维模式,而由表及里、由事物的整体特性再深入到内部组成原理分析、从而再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整体规律是人们的客观思维方式。
3、教学方法落后、实验设备和内容陈旧,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大多数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
4、教学课时严重压缩,无法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实用性。因而只能对部分章节的内容进行删除,这样使学生产生误区,认为删除的内容就是不重要的。
5、实训课时偏少,使学生在校期间缺少实际锻炼的机会,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
二、课程体系改革设想
目前我院电子电气工程系、汽车与机械工程系、化学工程系和信息工程系的部分专业开设电工学课程,面对庞大的教学内容,应优化课程结构,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需求。应采用层次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所谓层次化、模块化,就是在横向设置若干教学模块,作为电工、电子知识平台的低层,同时根据学科发展,建立纵向顶层的相关课程模块,作为课程知识的扩展和延伸。电工学课程可分为五个模块:
1、电工电子理论基础 本模块属于理论分析课程,是电工学课程的首选教学模块。其基本内容有直流电路、交流电路、三相电路、暂态分析、常用电工仪表、安全用电、常用电子元器件、基本放大电路。
2、电子技术与电力电子技术 本模块包括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集成电源模块应用、交流技术基础。
3、电子技术 本模块包括集成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综合、基本集成双稳态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和触发方式、常用时序逻辑电路、集成555定时器的应用、可编程逻辑器件、模/数与数/模转换。
4、控制技术 本模块包括继电接触器控制、可编程控制器PLC、闭环控制系统。
5、电机与配电 本模块包括磁性材料与磁路、铁心线圈电路、变压器、异步电动机、控制电机、供电线路。
以上模块由各专业根据其特点和需要选用不同的模块组合,并进行整体优化。通过不同模块的组合和模块不同层次的讲授方法,就可以构成灵活多样的电工学课程体系。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1、建设一只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信息社会带来的对教学的冲击使教师的作用发生相应变化,教师的权威作用不再建立在学生被动的知识积累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能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教师要树立不断学习新知识及终身接受再教育的观念,特别是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把职业技能考证培训列入教学计划,把职业认证课程嵌入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体系,实施“双证书”教育。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真正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
2、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将“学生自学、讲授、讨论、练习、作业、实验实习”等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以学生为本,突出技能培养”的教学理念,做到了解学生,把每节课堂知识分解为全部学生必须掌握的、多数学生经过努力应该掌握的和少数尖子生可以掌握的三部分;采取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通过思考、查阅资料、讨论找出答案;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
3、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特点,研究探索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中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努力创造多媒体和网络的教学环境,尽可能的用资源库代替教材、教参,并且由师生共同编写和创建本门课程的教材和资源库。
四、实验、实训教学改革探讨
传统的实验教学处在附属理论教学的地位,缺乏独立性,因而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联系并不直接。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的,必须改革原来“以课堂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建设以实验实训教学占重要地位的新教学体系,逐步提高实验实训教学的比重。加大实验实训室建设的投入,建立智能电气平台、EDA等现代实验室和相应的实训设施,满足学科建设的需要。实验实训内容要不断更新,使其具有实用性、启发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实验实训教学可分为三个层次:
1、理论的验证及基本实验实训技能的培养 实验实训的内容是对课堂教学所学的一些内容进行验证。
2、提高动手能力的培养 改革传统的“理论―实验”旧模式为“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先进模式。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编写试题,建立试题库,制订每周技能训练计划,安排专业教师进行指导,严格考核管理,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
3、掌握高新技术能力的培养 掌握可编程控制器、单片机、数控技术、计算机仿真等技术使用和开发,并能完成小型题目的设计任务。
总之,电工学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和繁重的任务,需要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只有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新方法,才能满足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才能实现加强素质教育,培养面向21世纪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唐介.面向21世纪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总结 [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1,23(4).
篇8
关键词:电气;一体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045-02
一体化教学集理论传授、现场观摩、实践操作、技能训练为一体,集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小组讨论协作为一体,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突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促进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实训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增强了适应能力。
一、开展一体化教学改革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
所谓一体化教学,就是将技术理论课程与实习操作课程有机结合起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以实践为导向,按照实习课题将技术理论知识模块化并融于每一个实习操作步骤之中,将工艺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集于一体,以课题形式将专业工艺课融入实习课,实现了理论教室与实训教室的一体化,理论教师与实习教师的一体化,理论课与实习课教材一体化。一体化教学把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避免重复教学,把学习专业理论和训练专业技能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技能训练为主线,强化专业理论的指导作用,突出学生实习动手能力的培养。一体化教学实现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如何“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向如何“教会”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转变,从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向强化技能训练转变。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实际技能训练和生产实际过程中理解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和实际工艺过程,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和动手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由于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注意了对相关专业理论及技能知识的拓展和训练,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复合技能。
一体化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突出了劳动者的技术应用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1.有利于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生发展为目标,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式、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电气专业一体化教学根据相关生产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把理论和实际操作融为一体,以实习教学为主线,按照理论为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服务的原则,把教学课题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专业理论结合实践课题展开,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机融合,划分为多个模块,让学生分阶段对各个模块进行学习,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突出实践和操作训练环节。一体化教学的“教学做合一”的模式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做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原先难学难记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变成了鲜活的知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过程的质量和效果。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启发诱导结合所学知识展开新的思考,进行新的探索,有利于培养创新欲望和提高创新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有利于科学高效组织教学。一体化教学把理论课、工艺课、技能训练课合为一体,缩短了教学流程、减少了教学环节、最大限度的避免了重复教学,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更广泛的知识,拓展了知识面。学了就做,充分体现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学习的目的性大大增强,学到的知识直接用于实际操作,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最大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真正实现了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理论应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巩固了学过的知识,另一方面又深化和扩展了现有知识,甚至形成新的知识,零散、脱节的知识串联为一个有机整体。从2005年起,我校电气专业建设和课程的改革及创新的步伐始终没有停止,学校于2007年4月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全面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决定》,“一体化”教学随即全面展开。电气专业的课程设置是把同一专业划分为多个模块,让学生分阶段对每一模块进行学习。在开展模块教学的同时,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并行的考核形式,针对职业技能考核的实践操作项目,开展项目实训教学,想方设法探索适应学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通过多年积极探索和不断的改革实践,对一体化教学内在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实现了从重书本知识传授向书本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并重转变,从重间接知识学习向间接知识学习与直接经验获得相结合转变,从重考试成绩向注重学习过程和素质培养转变。
3.有利于对接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根据社会需求,我校电气专业“一体化”教学开设维修电工基本技能训练、电工仪表与测量、照明线路安装及检修、电机与变压器安装与检修、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常用生产机械控制线路安装与检修、电子技术应用、PLC技术应用、变频器技术实训等。同时,利用校办工厂开展工学结合、产品加工,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机融合,培养出的学生输送到企业,上手快、表现突出,得到了用人企业的好评,一些企业还委托定向培养人才。如开办了“驰宏锌锗有限公司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班”、“云南多晶硅有限公司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班”、“建水涌鑫铝业有限公司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班”等。
二、多措并举深化改革,大力提升一体化教学水平
几年的实践已经证明一体化教学有利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继续深化改革,多措并举提升一体化教学水平是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途径。
1.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电气专业教学内容包含文化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两部分,文化基础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择业观念教育和生存发展教育,专业技术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对两部分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整合,有机搭配,互相融合。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调研,结合实际,我们制定了《电气工程专业(中级)教学计划》、《电气工程专业(高级)教学计划》、《电气自动化(预备技师)专业教学计划》以及相应的校本教材等,为进一步深化一体化教学改革勾勒了框架,做出了规划。
2.科学合理设置一体化教学课题。根据国家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的实际,按照课程标准,理论课、工艺课和实习课重新整合,有机的糅合在一起,把需要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循序渐进,设置为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的一系列教学课题。依据教学大纲及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坚持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的原则,把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工艺要求、教学内容以及目的、任务、内容、方法等进行整合编写一体化教案。先后组织人员编写了《供配电与仪器仪表》、《电力拖动》、《电子技术》、《电力拖动与控制》、《电机与变压器》、《PLC》、《变频技术》、《仪器仪表与测量》、《电力拖动与机床线路》等一体化教案,为开展一体化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3.加强一体化教学的组织管理。科学有效的管理是一体化教学的保障。首先要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互相照应的原则统筹安排好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编制科学的授课计划;其次,要建立配套考核机制,加大对教师的检查督促,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评教活动,确保教学计划顺利推进和教学内容的全面落实;再次,完善教考分离制度,健全评价机制,激励教师不断提高一体化教学水平。
4.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一体化教师队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作为一名合格的一体化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较强的教学能力,还要有生产实践经验,技能操作熟练。打造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习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关键。我们通过内引外联,引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聘请企业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对现有教师实行“青蓝工程”,由老教师传、帮、带,组织教师深入企业一线锻炼、参加各种培训、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开展技能大赛等,提升教师一体化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每学期我们都组织电气专业一体化教师培训,开展评课活动,并及时通过教研活动交流提高,努力打造优秀的一体化教师队伍。
5.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是开展一体化教学的重要保证。按照一体化专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职业学校应建设相对完备的、具有一定先进性的、与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相适应的校内实习基地。经过几年的建设,电气专业现有电工电子、PLC等实训教室13个,实训工位650个,实训仪器设备2480套。为配合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计划到2014年6月,建成新的实训基地,新建实训教室8个,新增实训工位400个,新增实训仪器设备120套。
6.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一体化教学中,把艰涩、深奥、枯燥的知识以新颖、直观、动态的形式表现出来,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还可以把不能进行实验的技能项目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模拟演示,把静态形象以动态形式表现出来,并可以反复观摩。
参考文献:
[1]李一山.中等职业探索[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7.
[2]刘付勇,郝灵波.浅析一体化教学[J].中图现代教育装备,2007,(10).
篇9
关键词:高职教育;电气专业;实训环节
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是现今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是立足于协调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要求,更是就业单位招聘学生的重要条件之一,以往传统教育方法中让学生围绕书本,轻视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在电气类专业课程中这种现象更是极其普遍,此专业属于制造大类,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电气设备的广泛应用,工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电气行业已经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和主导。同时,随着装备制造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不断涌现,企业现有电气设备维修管理人员的知识老化,适应电气行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
电气专业毕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抽象概念没有实践环节支撑或者实践经验因为教学计划等种种原因制约,对真正的电气运行现场知之甚少,以至于对专业知识只限于“纸上谈兵”,就业后对工作现场设备一知半解,在校期间的知识积累无用武之地,更严重的是由新员工操作失误或违章操作造成的事故占每年电气类事故的10%以上,已经构成了用人方和高职培训矛盾的“怪圈”,在我一直从事电气实训教学的过程中,经过教学计划改革和尝试,逐步发现与实践相对应的实训课程正是扭转这种“怪圈”的有力武器。现根据以往经验和用人单位反馈,总结电气实训课程的作用为以下几点:
一、有助于学生深入掌握专业技术原理
电气类专业是技术性很强的学科,主要培养掌握电气技术、自动化技术、各种电气设备及自动化设备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要求具备能够从事供用电、各类电气设备、电气控制及自动化系统的安装、设计、调试、维护、技术改造、产品开发和技术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性能力。针对以上培养目标,单纯偏重学科理论教学,抽象概念教学、死记硬背学习的一贯教授模式肯定不能满足要求,而在专业知识初期采用具体演示的教学方式,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以促进专业知识的升华,针对电气基础理论、电气识图、电气安装、隐障排除等几个阶段性实训课可以作为理论教学的加强和延伸,成为串联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和纽带。
例如实训初期课程,学生的专业基础已经奠定,从教材上的平面或剖面图中认识的常用电气元件,却往往与实际现场使用的真实元件因型号、产地、品牌、生产时间等因素不同而有很大区别,在这类实训课程中,对照不同电压等级的实物,结合课堂上学过的工作原理进行拆装,会让参加实训的学生直观地了解电气线路中常用的元器件的应知常识,并可在其后的实训环节中应用自如,在排除故障课题中会对元件本身问题的解决游刃有余。如此的实训课程安排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其在课堂中认识和理解的不足,提高其学习效果,使学生都能够灵活便捷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
二、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专业技术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用以指导工作实践,必须经过尝试的过程,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这个过程如果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上进行,会耗费很多的时间精力,并且会影响工作的效率,如果能在学校进行,就会事半功倍。有了初期实训的基础,开始引入实际工作内容,在教学计划中的电气实训课程中设置实用的实践环节,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设置实训课题项目,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课题设计,包括作图、原理分析、元件选用、实际装配、试验、最终达到功能实现,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使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来印证所学科学理论的正确性,使它们灵活地、具有创造性地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
电气专业的实训课程我们着手从电工实验、电子技术实验、电机与拖动实训、可编程序控制实训、单片机技术实训、继电保护实训等逐步深入,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从观察实验演示到实际操作、全压测试,使其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培养的同时,灵活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不但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而且缩短了尝试摸索的时间,调动了学生探索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从而在最短时间内达到使理论技能合成的有效目的。
三、有利于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环境
轻视实训活动和社会实践的专业教育,造就了很大一批“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就业局面,用人单位无人才可用,毕业生面对专业技术问题却学无致用,已经是现今就业市场上人才短缺却又人满为患的根本症结所在。离开教条的抽象载体,丰富学生学习期间的实训环节,让学生到实验实训室直接面对技能模块和专业测试,对未来工作环境的客观实体进行操作,自然对学生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有所助益,
实训课重在模拟实际工作场所的工作内容,对实际操作环节的工作程序、安全条件、规程要求的熟悉和反复练习,会很大程序上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适应能力,在专业课结束后安排适当的见习加深印象,例如实地观察发电厂的工作环境,了解发电厂的日常运作,包括主要一次设备、二次设备、进出线情况等电气设备的布置方式,实地观察电气设备运行状态,了解变电站的电气参数测量,学习对设备异常现象进行判断和处理的方法,从而熟悉供电系统的工作内容和安全操作规程,在实践中结合所学,深化理解、总结收获,熟悉安全操作注意事项,并且发现自己专业的弱项,这种双向模拟并重的实训教学方法,更可帮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完成从理论到实践应用的过程。此外,最主要的一点,是使学生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敬业、创业精神,提高对本专业的自信和努力探索的兴趣,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才是开启学生专业深造的关键因素。
篇10
关键词:电气设计;用电负荷;照明;防雷接地
Abstract: the paper combines with the author years electrical design practice experience, the architecture electrical design considerations of the main problems and solving methods a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electrical design; Electricity load; Lighting; Lightningproof grounding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 言
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筑电气设计的建设逐渐走向自动化、节能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这对建筑电气设计有许多新的要求,这就要求广大设计人员在设计中,既要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又要保证所有的图纸审查按时通过,就必须认真把握好工程电气设计的基本要点,提高设备使用效率,从而满足建筑物功能的需要。文章结合作者多年电气设计的实践经验,对建筑电气设计中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进行了总结论述。
二、工程概况
某建筑占地约377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4000平方米,为地上四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层高4.5米,建筑总高度18米。首层主要为汽修实训室,(重型机械)数控实训室,家用电器实验室,电力拖动实验室和变配电房;二层主要为钳工实训室,制冷实训室,汽车空调实验室,中央空调实验室,电子电工实训室等;三层主要为金工实训室,模工实训室,机械原理实验室,机械作图室,电工考核室,电工技能室;四层为车工实训室,气焊实训室,变压器实验室,PLC实验室,财务软件实训室,ERP软件制作室,物流软件制作室,ERP沙盘实验室等。
弱电系统设计
弱电系统工程施工图设计的深度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1)土建施工所需预留孔洞、预埋件和线槽、桥架的定位、尺寸以及走向的工艺与敷设要求。2)做好弱电设备机房和弱电井的电源和接地预留、接地可采用联合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Ω;采用弱电单独接地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3)相对不变层(如设备层)、层面部分区间、大楼接入网的管道预埋。4)中央监控室、各类弱电机房的位置大小、平面布置要求。5)系统现场控制器(DDC)、监控点(IP/OP)的定位及安装要求。6)系统配线规格和布线要求。7)系统设备线路端接的编号和方式。施工图纸设计主要以上述图纸为主,如果图纸上表示不清楚的,可在总体说明或相应图纸中辅以文字说明,文字说明是对施工图纸的补充。由于弱电系统是采用集中统一的一体化综合设计,因此我们在进行施工平面图设计时就有可能在一套施工平面图纸上反映各子系统(除火灾报警系统按规范需另行独立设计以外)的工程预埋线管和线槽桥架的安装配线的敷设和布线方式,以及相应的设备定位。
四、供配电设计
(1)用电负荷和供电电源
本建筑主要的用电设备有:照明、插座、空调以及各种实习用车床和计算机等动力设备。根据需要在建筑内部设10KV专用的变配电房,总的设计负荷为739千瓦,由一台800KVA干式变压器运行提供单电源供电。本建筑属多层建筑,消防负荷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2006-50014(2006年版)规定设置备用应急电源,其中消防负荷主要为:应急照明、疏散照明以及消防水泵,总负荷约为15千瓦,考虑采用一台常备负荷26千瓦的柴油发电机作为应急电源,其中应急照明和疏散照明应用自带的蓄电池作为其应急备用电源。消防负荷的应急电源切换均在末端设置双电源转换开关作末端切换。
(2)低压配电系统
本配电房内低压侧采用单母线运行,在适当的地方设置应急母线段,方便柴油发电机供电。本系统采用楼层分开和照明动力负荷分开的配电方式,分别设置了独立的配电系统,由此充分实现了按功能和管理方便合理的方式进行供电。各楼层的照明和动力采用放射式系统从配电房直接由电缆供电。
(3)配电间电气设计
尽管本工程为多层建筑,考虑线路的走向和管理维修安全方便,本建筑设置了电气线路专用的垂直电缆井配电间,配电间的设备安装按照《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条文规定,如电缆桥架、照明箱、封闭母线槽之间净距应不小于100mm,配电间内高压、低压或应急电源的电气线路相互之间应保持大于300mm的间距,或采取隔离措施,并应有明显的标志,配电箱前应有不小于0.8米操作、维护距离。配电间内预留的洞口应逐曾层用无机防火材料封堵。
五、照明设计
(1)确定照度和选用光源
本工程用途主要是教学用,以实验教室为主,按照《照明设计标准》规定以及现阶段我国对照明水平的要求:普通教室的课桌照度为300lx,黑板垂直面照度500lx,普通办公室的桌面照度为300lx,应急照明的照度不小于25lx,走廊等公共休息区域照度在75~100lx之间。教室照明考虑照度的均匀度和防止眩光的要求,选用带蝙蝠翼式的直管荧光灯具,以保证光输出的扩散性、照度均匀性和有效限制眩光的产生。其中黑板灯要选用具有向黑板方向投光的专用黑板灯具。另外机械制图室以及软件制作室的光源应选用显色性较好的三基色荧光灯管。其他机床数控室有需要的可设置局部照明。
(2)照明灯具安装
本工程实验室灯具的安装高度考虑教室内放置实验用机械的具体尺寸比较大,故暂定吸顶安装;荧光灯与门窗纵向平行布置,并与黑板垂直;黑板灯安装高度3.2米,距离黑板1.1米。应急照明主要安装在走廊、楼梯等公共区域,每间隔20米设置一处,在楼梯及主要出入口设置疏散指示灯,应急照明电源采用分散布置。室内的照明控制主要采用单灯独立控制,各自设置开关按钮,开关靠近门口,方便使用和管理。
插座的布置要考虑室内机械和用电设备的布置来设置,在电焊室和家电维修室预留适当的单/三相插座箱,以备学生实习用;插座回路按照规范规定要求设置漏电保护开关进行保护。考虑到安全性,插座的安装高度控制在1.5米。软件制作室要求预留管路沟槽及出线口,设置地面插座以供桌面计算机使用。教室办公室都设置一定数量的风扇,以满足室内通风要求。在办公室和个别实验室,如对温度要求较高的微机室,设置空调开关,以备空调设备用电。
六、消防设计
消防电气设计在设计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涉及到火灾报警、扑救及人民生命财产的重要安全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按国家有关规范作好消防电气设计。
(1)消防设备及线路敷设
本工程的主要消防设备是消防水泵和应急照明,前面已经大概说明了其设置的方式和线路供电。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应急照明连续供电时间不小于30分钟,消防水泵的启动时间在1min内。一般线路的配线采用聚氯乙烯绝缘铜芯电线,消防线路的配线则应采用阻燃型或耐火型聚氯乙烯绝缘铜芯电线电缆;本工程消防线路的备用电源均采用耐火型聚氯乙烯绝缘铜芯电缆。凡消防负荷设备线路穿金属管或金属线槽敷设,且管槽均涂防火涂料。
(2)火灾报警系统
本工程设置消防手动破玻按钮系统,由校内值班室监控,室内各消防栓处设置破玻按钮,发生火警时能及时报警和启动消防设备灭火。
七、防雷接地
本建筑防雷按二类防雷建筑进行设置,这样设置主要考虑学校是人员密集和容易造成混乱和事故的场所,要特殊照顾。按照《防雷设计规范》要求,屋顶设置明敷避雷带加避雷短针,接地引下线利用结构柱柱内的两根对角钢筋;接地极则利用基础的钢筋网;接地系统为TN-S系统,采用共用接地系统形式,利用土基、桩基及地下钢筋网做联合接地体,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另外建筑内的各种金属设施均需要做总等电位联结。在配电房变压器低压进线处、配电间的层配电箱和微机室配电小箱内应分别设置一、二、三级浪涌保护器。对软件制作室等微机教室还要进行防静电处理。
八、结论
总之,建筑电气设计,最终是要给使用者一个安全、方便、经济、可靠的用电方案,学校面向的是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设计的过程中始终要遵照国家的有关技术规范和绕着满足他们的需求来进行,从整体出发,深入各个系统,力求设计达到合理和完整。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