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构造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7 23:06: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房屋构造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实训是什么?实训是内容最丰富的教科书,实训是实现创新最重要的源泉,实训是贯彻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场所,实训是完成从简单到综合、从知识到能力、从聪明到智慧转化的催化剂。
实训教学是房屋建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当代大学生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实训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纵观当今时代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实践环节在个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房屋建筑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建筑工程类的专业基础课,其掌握程度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直接影响。然而,很多学生感觉该课程的学习难度大,往往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却收效不大,这是由于该课程具有内容多、综合性强、实践性能力要求高的特点,单纯地死记硬背只能是事倍功半。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建筑构造和建筑设计原理两大部分内容,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从事中小型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施工图设计的初步能力,并为后续课程(如《钢筋混凝土结构》、《地基基础》、《建筑施工》、《建筑工程概预算》等)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
房屋建筑学实训教学,是对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构造层次、构造做法的认识实践过程,是将建筑方案设计过渡到建筑施工图设计的一次尝试,使学生了解建筑设计原理、设计方法,使学生了解建筑构造与建筑实体的密切关系,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建筑师的基本素质,并加深对建筑构造设计,即建筑施工图设计工作的认识。因此,实训内容包括:了解设计前期准备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学会利用建筑设计专用软件绘图;掌握绘制建筑施工图纸的方法和技巧。
21世纪的教育特征是以培养学生实践和创业能力为重点。房屋建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与实际联系密切,因此要紧密联系实际,尽量增加实践性活动,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房屋建筑学实训的目标:房屋建筑学实训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进行的第一次实践,是将其所学的房屋建筑学知识和建筑制图、建筑材料等课程结合起来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又是后续课程的基础。同时,房建实训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过程,是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集训。在实训中,采用真题假作,让学生逐步接触实际工程,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那么,房建实训应给予学生什么呢?
为学生提供综合性全方位的训练建筑是一个工种复杂而又相互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它需要建筑、结构、设备等的配合。因此,房建实训也需要构造、设备、经济、施工等许多课程的知识都纳入到房建中。为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房屋建筑学教学过程中,安排一周的认识实习。在五天的时间里,针对建筑类型、结构形式、施工工艺等内容,组织参观砖混、框架、框剪等多类公共建筑,以及单层、多层的工业建筑等。学生参与评图。评图是对学生设计成果的检查评定过程,如果没有学生参与,只是给出一个概括的分数,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提高。利用讨论式评图,可起到评定和促使学生提高水平的双重作用。对一同学的作业大家一起讨论、分析,并汇总意见;指出设计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及提出改进的建议。这样做,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思维能力,也锻炼了交往、表达等综合能力。最后由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成果和设计过程,谈设计体会;指导教师进行总结,肯定长处,提出问题,指出改进方向。有条件时,将优秀成果予以展览,以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还将部分好的作业留下来作为范图为以后的学生参考。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产业部门,国家的发展需要建筑业的发展,而建筑业的发展依赖于学校输送大批的建筑方面的应用型人才,这正是房屋建筑学专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正是我们探讨房屋建筑学实训改革的宗旨所在。
房屋建筑实训是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初次接触设计,由于缺乏了解,难以进入是普遍的现象。教改的重点应放在指导教师的精心策划上,通过循序渐进的指导,使学生渐入佳境,步入专业学习的正确轨道。通过对《房屋建筑学》实训各主要环节的问题分析和学生在设计中存在的心理状态分析,提出了搞好《房屋建筑学》实训的改革措施。随着时代的发展,那些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大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如何让学生通过《房屋建筑学》实训,使他们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一直是值得思考的课题。
篇2
[关键词]教学模式;现场教学;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各专业技能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为适应这个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应围绕技能型人才的素质、知识和能力三个方面,建立应用型、实践型课程教学体系。笔者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尝试。
一、教学改革内容
课堂教学是日常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房屋建筑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建筑构造原理和建筑各组成部分构成的基础知识,了解建筑设计的内容、过程、方法,学会从事中小型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施工图设计与验算。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所以在讲授中就让学生被动听讲变为自主学习,将各知识点转化为具体任务,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通过查找资料、材料整理、课堂成果展示、小组互评、教师讲评等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表达能力,取得了较好效果。还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是通过耳熟能详的案例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现场教学是充分利用学院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园周边建筑工地,将课堂搬到现场上进行,使抽象的理论直观化,使学生对建筑构件知识深刻理解。
二、房屋建筑学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应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为目标,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提供直接保障。为了切实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我们对建筑施工企业以及毕业学生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体系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两个方面进行了改革,重点强调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为日后工作打下基础。
(一)小别墅设计训练
目前高职教育虽说是三年学制,但由于有一个学期的毕业实习,学生在校时间只有两年半,部分院校甚至实施了“2+1”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真正在校时间就只有两年了。而理工类专业由于课程多、时间紧,房屋建筑学的教学重点往往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多为绘制或设计建筑局部构件。大部分学生不具备进行完整建筑设计的能力。为此我们设置了独立的小别墅设计集中实践训练,要求学生用36个学时独立完成一个小别墅的建筑设计。学生经此创新的综合实训,不但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独立的设计过程也实实在在地增强了他们查阅资料及建筑制图的能力。
(二)施工实训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单纯的理论知识只可以为他们实际工作能力提供支撑,只有经过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才能解决就业后眼高手低的问题。所以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社会实际建筑工程,开展现场教学,成为让学生将掌握的理论转化为基本技能、完成快速上岗甚至零距离上岗的不二选择。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在校内实训基地按1∶1的比例建造了一个完整的一层半的建筑模型,将民用建筑的各类构件节点展示出来,再加上建筑材料展示实训室、建筑装饰施工工艺节点展示实训室,让学生能够实实在在地看到建筑的内部构造与做法。结合房屋建筑学的教学目标,我们还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学校周边基建建筑工地进行生产实习。通过在施工现场与建筑施工人员的交谈,使学生对建筑市场、建筑材料、施工工艺、施工技术都能有更直接的感性认识,也能更透彻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
三、教学改革总结
经过两年多时间对两届学生的试验,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的效果非常明显。从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看,绝大多数学生对这种教学改革都是认可的。他们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以往单纯理论教学的枯燥无味、靠机械记忆的方式,通过自主、自觉学习,又能到实训基地和建筑工地亲自动手见习,感觉目标性非常明确,学习时更有动力。同时,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信息也表明,经过这样训练的学生基本可以实现快速上岗,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目前,该教学改革已经在本学院建工系各专业、多个课程上推广实施,应该说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今后我们将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深入探索,希望可以找到一种最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必瑜,王雪松.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指南[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樊振和.从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看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建筑教育,2007(4).
篇3
1、先进的课程设计理念。旨在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按照“通过工作获得知识”的原则,依据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设计教学内容,同时遵循学生认知学习的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融教、学、做三位一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2、课程设计思路。(1)以任务为载体,合理组织、选取教学内容。以建筑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为依据,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选择把能够充分反映现代建筑工程构造技术条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强的工作领域内容转化为学习领域内容即课程。同时,以能力为主线,对原有的《建筑制图》《房屋建筑学》《建筑施工》等课程内容重新进行了整合,将实际工作任务和构造相关理论知识融合,并将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编排,以工程实际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将相关理论知识分解到各个学习情境中,以完成各个学习情境下的实践任务来引导理论知识的学习。(2)以行动为导向优化教学过程《房屋构造》课程以就业为导向,应以学习载体所涉及的工作任务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3)“双师”指导完善教学资源。聘请校内基建处工作人员和本地区甲级设计院建筑高级工程师为课程兼职教师,以“双师”素质或“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完成教学指导任务。师资的配置确保,既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指导,又能为学生提供实训支持。通过网络资源、电子课件、视频等方式,构建课程立体的学习资源。课程的资源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支持条件。课程内容及要求通过前期大量的调查、讨论,最后确定了三个项目作为学习背景,以工作对象(基础、墙体、楼地面、楼梯、屋顶等)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都设计为一个系统化、完整的工作过程,遵循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地设计学习情境。
课程实施过程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一)任务导入:教师首先将项目引导文下发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二)资讯(相关知识):学生查阅资料,求找资讯问题答案,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并听取其他小组的汇报及教师的总结,完善自己小组的答案。(三)资讯(任务分析):教师以引导为主,带领学生任务分析,穿插提问,提出阅读要点,要求学生填写引导文中相关内容。(四)资讯(知识讲解):引入教学内容(如何实现任务),教师提示任务完成所需要的设计原理和要求,教师演示设计思路。(五)任务计划:教师布置完任务,学生按照任务要求,结合任务分析,以组为单位,提出完成任务的实施计划,并提交教师审阅。(六)任务决策:教师对小组提交的任务实施计划的优缺点进行点评,通过点评,学生对所在小组的设计思路和方法进行反思并修改计划,形成最终实施方案。(七)任务实施:学生对照任务施工图,根据自己的实施方案,模仿完成设计任务。(八)任务检查:各个小组逐一展示各自完成的任务成果,接受其他小组和教师的检查评价。(九)任务评价:通过听取其他小组的汇报及教师的总结,完善自己小组的设计成果。项目在推进的过程中,按照“教师指导、规范演示、学生操作”的教导过程认真进行,同时注重检查学生的设计成果,进行及时的纠正。在推进每个项目前,教师首先讲解房屋构造设计原理,规范要求及注意事项。同时告诉学生建筑规范的重要性,让学生养成查阅规范的良好习惯。
结语
篇4
关键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建筑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虽然近几年来各高职院校都在对其课程体系进行探索改革,但从企业反馈的信息来看,毕业生在短期内还是很难满足企业的要求。为此,我院建筑工程系在制订2004年教学计划的同时,成立了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课题研究小组。为使研究结合实际,符合社会的需求,我们聘请当地建筑业界有名的专家(21人),成立了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对研究小组进行阶段性的指导。笔者就我院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谈几点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认识。
一、以市场为导向,确立专业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面向社会,突出与市场的结合,根据社会需求确立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根据岗位能力要求构建课程体系。由此,我们的工作思路确定为:调研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与素质分析知识结构分析编写专业教育标准确定课程体系编写专业培养方案专家论证制定主干课程教学大纲专家论证定案。
首先,我们从建筑工程从业人员现状、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标准、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等几个方面,对所在郑州、南阳两地的部分大中型建筑企业进行调研。通过调研,使我们对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作内容、专业能力等有了全面了解,掌握了一些基础资料,了解到企业的急需和我们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调研也使我们了解到企业对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他们更愿意接受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能吃苦、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下表为调研情况的大致分布:
需要说明许多企业的老技术员、老质检员经验非常丰富,但没有学历(综合归为建筑工程中职毕业),另外,由于高职是近几年才出现,许多技术人员的第一学历都是中专,建设监理专业出现得也较晚,监理员大部分也是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
根据调研情况,建筑工程专业最直接的就业岗位应是现场技术员,扩展的岗位群是质检员、材料员、资料员、预算员和监理员。根据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等,其职业能力结构可分为两大部分: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岗位能力结构分析可见下图。)由此,建筑工程专业培养的目标确定为:具有一定的综合职业能力,具备建筑工程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与专业理论,具有一定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以能力为依据,加强课程体系改革职业教育是一种技术教育,是以突出技术能力培养为特色的一类教育,其课程设置就要紧紧围绕专业能力培养目标进行,不能单纯追求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按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整合课程,设计课程体系新晨
按照岗位能力的要求,我们对其进行了知识结构分析(见下表),把教学体系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专业能力的要求和“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我们把理论课程体系分为基础理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扩展知识四个模块。压缩了传统课程的教学课时,对一些相关连的课程进行了整合,例如,在《建筑结构》中减少了理论性较强的论证和计算;在《建筑设备》中增加了建筑电气的一些基本知识,删减了《建筑电气》这门课程。同时,为扩大学生就业面和现代前沿知识,在专业扩展知识这个模块中增加一些课程,如《建设监理概论》《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建设法规》等。
“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是我们制订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三个模块、四个层次来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三个模块是指知识技能实训、操作技能实训和技能证书实训。知识技能实训是指学生通过实训熟悉或掌握基本理论的一种实训或实验,如:各种实验、课程设计、大型作业等;操作技能实训是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一种实训,如:建筑施工各工种基本操作技能;技能证书实训主要是学生通过考核取得各种证书的实训,如:CAD证、预算员证。四个层次主要是指基本技能实训(建筑识图制图实训、计算机应用实训等)、专业基本技能实训(房屋构造实训、建筑材料实验等)、专门技能实训(建筑测量放线实训、工程预决算实训、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等)和综合技能实训(毕业设计、模拟建筑工程招标投标等)。
三、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为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学到一技之长,我们一方面构建了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另一方面改革某些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性教学管理。主要通过以下方法:
篇5
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构建中遵循能力本位、知识保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任务载体、实训保障的指导思想,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能力本位,知识保证: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即将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整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实现做中学、学中做、能做会学,突出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主体,教师主导:采用“行动导向六步法”组织教学,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解决职业实际问题时应具有自主咨询决策、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检查评估的能力,而教师是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学习舞台的导演。任务载体,实训保障:以建筑工程施工岗位能力为依据制定学习任务目标,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学生以实际任务承担者的角色完成课程的学习。
2课程定位
依据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建筑结构》课程为职业岗位课,是核心课程。该课程是在《建筑力学》、《建筑材料》、《建筑制图与识图》等课程的基础上构建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建立正确的结构概念,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处理一定的施工问题,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目标如下:
2.1知识目标(1)建立正确的结构概念和构造要求;(2)具有较强的结构施工图识读能力;(3)具有常见结构体系认知能力;(4)具有基本构件设计和验算能力;(5)具有施工中结构问题认知及处理能力。2.2能力目标(1)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2)能通过网络资源查找所需信息;(3)能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并进行实施;(4)善于总结经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具有辨证思维的能力。
2.3素质目标(1)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2)具有敬业爱岗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4)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学习情境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思路下的学习情境设计,以完成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为目标,融合了课程要求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在“行动导向,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下,让学生在掌握建筑结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锻炼实际工作岗位中需要运用的各种方法和综合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共为《建筑结构》课程设计以下10个学习情境和24个学习任务。
(1)结构材料学习:①建筑结构的组成分析;②材料强度指标选取。
(2)建筑结构设计方法应用:①结构极限状态的认识;②某办公楼楼面荷载效应值计算及概率极限状态实用设计表达式的应用。
(3)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①某教学楼现浇简支板设计与模型制作;②某钢筋混凝土雨篷板的设计与模型制作;③某办公楼矩形截面简支梁设计与模型制作;④某厂房肋形结构次梁设计与模型制作;⑤某厂房钢筋混凝土外伸梁的设计与模型制作。
(4)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设计:①某商铺底层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柱的设计与模型制作;②某钢筋混凝土框架柱设计与模型制作。
(5)梁板结构设计:①某工业厂房单向板肋形楼盖设计与模型制作;②双向板肋梁楼盖设计要点;③某住宅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设计与模型制作;④某住宅雨篷的设计与模型制作。
(6)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理解与模型制作。
(7)单层工业厂房设计:①单层厂房的结构布置与模型制作;②单层厂房柱设计与模型制作;③柱下独立基础认识与模型制作。
(8)钢筋混凝土多层及高层结构房屋:①多层办公楼框架结构设计与模型制作;②剪力墙结构认识与模型制作;③框架———剪力墙结构受力分析与模型制作;④高层建筑基础认识与模型制作。
(9)砌体结构房屋设计:①某多层办公楼混合结构设计与模型制作。
(10)结构施工图识读:①多层砌体结构施工图识读;②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图识读。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组织,其改革的最终落脚点是学习情境的设计。因此,《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组织中,就如何设计形象、活泼的教学情境成为教学考虑的重点问题。因此,通过在教学中构建建筑结构构件设计与模型制作的“体验情境”,对本课程的教学组织进行了改革。模型制作是按一定的缩小比例,科学合理地展示建筑结构层次、建筑物内部结构如钢筋布置等。在钢筋骨架的制作和下料过程中,必须考虑钢筋的抗震等级、锚固长度、搭接形式、保护层厚度、钢筋的弯曲调整值等因素。因此,通过制作建筑结构的钢筋骨架,不仅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对原先不甚了解的钢筋构造要求有了准确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专业学习的兴趣,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必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4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实施
课程采用“行动导向六步法”组织教学,图1、图2、图3为“某办公楼矩形截面简支楼面梁设计与模型制作”学习任务、完成任务的教学设计步骤和任务工单。在学习任务的教学设计中重点把握:①做中学、学中做、能做会学———能力本位;②把握好六个步骤,完整的工作过程———任务载体;③学生主体,教师主导;④利用任务工单引导学习过程———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习内容、控制学习进度和评价学习效果;⑤知识保证、实训保障。
5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模式,由于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要素为核心,以情境教学为方式,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整个教学过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同时,运用各种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得到锻炼,发展能力和素养有了明显的提升。其与以往学科体系下的课程模式比较,具体表现在:学生学习积极热情,学生之间和教师的主动交流、沟通明显增多;做得善于计划和思考,团队和协作精神得以显现;自学能力、信息获取与资料运用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责任心也大大增强;基本达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
篇6
关键词:“两化”原则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教学学长制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打破学科体系,建立基于工程化、系统化的教学课程体系,成为高等教育推进改革的基本发展方向。在“工学结合”课程教学理念不断深入,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更新和改进的基础上,尤其是学校提出的“教学任务工程化,工程任务课程化”(简称两化)的原则下,加强教学理论内容与实践环节的有效结合,增强学生的实验实训有效性,强调相关知识的连续性及逻辑性,最终实现学生的学以致用,实现创业和就业的保证。[1]
《建筑制图与识图》是土建类专业的骨干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和基础基础课,是后续专业课程开设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及专业技能的重要部分。该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识图与绘图能力,还要培养空间想象与构思能力,进行形体的空间分析及图解,熟练阅读和绘制建筑施工图。[2]《建筑制图与识图》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如何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实现“两化”原则下的培养目标,提高应用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一、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理论知识理解不够深刻,并对于实施教学任务工程化不够深刻。因此要改变之前的灌输式授课,寻求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实现以项目为主导,以方法为线索,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
如在讲授组合体的三面视图时,可以运用项目教学法和现场教学法,即设计一个制图模型项目,让学生首先完成立体制作,再分别三人的立体合并,组合成不同的组合体模型,依据不同的组合体模型绘制三面视图,根据项目及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评价,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完成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再从抽象的思维到具体的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建立了以动手能力培养为轴心,讲、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在课程教学中,要做到精讲多练。精讲,不仅要求对学科知识的完整和系统掌握,重点培养实际工作中的识图和绘图能力;多做识图和绘图训练,融教、学、做于一体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课和实践课同步安排,更好的消化知识;教学识图和抄绘图样,尽量采用具体的、实际的建筑工程或实际工程图样,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结合工程实际,增加感性认识,提高专业识图和绘图能力。[3]
如讲授房屋的基本组成部分时,以学校的图书馆为工程实际,让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掌握房屋的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二、灵活改变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也呈现多样化。《建筑制图与识图》对未接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从本校教学实际出发和学生实际出发,在积极推进“两化”原则的过程中,要灵活地改变教学手段,即通过实物模型、图片以及其他手段,使学生建立基本的专业知识背景,对相应的建筑图样进行识读学习。
如在讲授钢筋缓凝土构件时,以钢筋绑扎大赛为依托,以钢筋绑扎的实物模型成果进行针对性讲授,使抽象的知识得以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4]
三、加强实训实践教学环节
本课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重视课堂教学,忽视了知识与理论的有效衔接,制约了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对实际工程处理能力的发挥。在现在创新型教育的前提下,要培养以职业性和应用型的人才,势必要强化学生的实训实践。在课程教学中,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即项目作业、参观教学、专题实训等,项目作业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项目作业指导书的要求进行绘图和识图训练,定期进行指导检查、评价考核及总结,掌握绘制工程图样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识图绘图能力,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认识建筑图样,感受建筑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识读建筑工程图样奠定基础;参观教学以学校建筑物及厂房建筑为主,让学生切实了解不同建筑的构造及组成部分;专题实训主要通过项目驱动教学,以学校或典型建筑为对象,让学生动手制作成小型模型,培养识图和绘图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基本技能。
实训实践教学注重理论教学强化实训内容,实践教学贯穿理论讲授,按照学生的实际能力发展,灵活地采用先教后学或先学后教的方法,着重对学生进行知识应用和运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同步、协调、综合的发展。
四、重视学长对课程教学的辅导
高年级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系统性、完备性,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和应用都比较好。在课程教学中,要发掘积极性高,学习较好的高年级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利用实训实践课或自习集中时间,对低年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制图与识图课程重点是指导学生学会绘制和识读建筑图,使学生掌握绘制建筑图的方法。如在晚自习期间,学长组织他们进行绘图方法的讲解,在实训课上,讲授施工现场关于制图与识图的基本经验和技巧,在实践教学中,指导学生抄绘建筑图样等;在教师指导下,学长组织开展“建筑制图”技能大赛等,在增进他们之间的沟通的同事,提高学生基本技能,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完善课程教学的考核方式
考核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检查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教学环节。《建筑制图与识图》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如采用单独的考试方式不能全面的反映学生对整个系统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要兼顾实训实践的考核力度,加大实训实践的考核分值,完善考核指标和考核方案。[6]
随着“两化”原则的不断深入及发展,要突破原有课程教学的体系时,积极开展和探索适应“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渗透学校的教学理念及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理论学习和职业技能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孟春芳.谈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建筑制图课程教学[J],山西建筑,2009,35(24):217-218.
[2]李国志.《建筑制图》课在教学中培养空间想象力的重要性[J],现代营销,2012,3:343.
[3]刘迎,焦隽隽.高职《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信息,2008,36:358-359.
[4]倪树楠,姚继权.面向工程素质培养的建筑制图教学研究[J],科技信息,2008,36:422.
篇7
关键词 BIM 房屋建筑学 课程设计
房屋建筑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包括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的建筑设计以及建筑构造,课堂讲授以民用建筑的建筑设计和建筑构造为主。[1]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是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土建类非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进行的第一次独立建筑设计,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建筑的实践认知能力为目标,使学生独立运用理论知识及使用技术标准、设计规范等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2]如何通过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提高学生建筑素养,巩固房屋建筑学课程与制图课程所学知识,为后续专业课学校打好基础,成为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1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现状
课程设计作为房屋建筑学实践性教学环节,既是学生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理论的全面体现,同时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建筑设计理论、了解建筑设计步骤、学习建筑设计规范的重要环节。[3]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基本都开设在大二上学期或下学期,任务为绘制一栋房屋的完整建筑施工图,是工程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房屋建筑学课程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各高校课程设计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虽然综合了之前的制图类课程内容,但与后续课程关联小。设计采用手工绘图或者先用CAD绘图再手工描图的模式,工作量大,耗时长,很多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去思考、钻研设计内容。尤其在选题一致的情况下,设计缺乏深度和新意,雷同率高,还有学生直接从网上下载图纸试图蒙混过关。
(2)教师指导工作量大。随着房地产行业的飞速发展,土建类专业招生火爆,一个标准班的学生有40人,一名教师至少要指导两个班的学生。整个设计过程中教师至少要对每个学生的建筑平面方案、建筑立面、建筑剖面进行三次指导,这么多的指导工作让教师分身乏术,力不从心。
(3)设计时间安排不合理。课程设计的时间有两种安排,一种是在房屋建筑学理论课程结束后,在期末专门安排一周时间让学生在指定教室进行设计绘图。此时期末考试临近,学生应考压力大,难以集中精力进行课程设计,教师也无法一周全天守在教室监督学生。另一种是设与房屋建筑学同步,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己寻找教室或者在宿舍里进行绘图,教师在授课间隙对设计进行指导。这种安排模式的缺点是教师指导时间无法保证,很多学生等到最后要上交图纸前再赶工,设计质量低下。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的兴起,为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改革带来了新的方向。
2 结合BIM的课程设计改革探索
2.1 BIM概况
BIM是通过三维数字技术,建立集成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对工程项目全过程数据进行详尽表达。[4]BIM技术将传统绘制二维施工图的过程,变为建立三维立体模型的同时生成二维图纸,软件使用者在交互界面的每一个操作都能直接在二维图纸和三维模型上同步体现,设计完成的建筑模型再结合时间的概念,构成4D模型对工程进行综合管理。[5]我国高等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将BIM技术融入课程的教学改革,现在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在将课程中书面文字转换为生动立体的可交互式施工现场模拟场景,[6]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可视化的三维立体建筑信息模型对建筑设计过程及施工现场环境产生直接深刻的感性认识。[7]
2.2 结合BIM技术在课程设计教学
将BIM技术融入教学体系后,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因为紧跟制图类理论课程,开设时间早,作为学生第一次运用BIM技术进行完整建筑设计的实训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枢纽作用,其在课程体系中位置如图1所示。
在开始房屋建筑学课程的学习时,先安排学生按照毕业设计要求选题,然后在课程设计中完成毕业设计的建筑设计部分。课程设计先使用BIM建模软件Revit绘制建筑方案,经教师指导后绘制三维建筑模型,然后根据三维模型生成的二维图形,结合制图规范的要求修改为标准的施工图,打印出来作为作业上交。
课程设计在房屋建筑学理论课程中平面设计内容讲解完毕后的第6周开始,设计过程采取机房集中指导与学生业余时间绘图相结合的方式,其中教师需要每周在机房指导2节课,其余时间开放机房让学生自行学习,进度安排如表1所示。
布置设计任务后,将机房在课余时间开放8周,变为设计教室。教师每周在固定的时间去机房检查学生阶段成果,对学生个人疑问进行单独指导,对在设计中普遍存在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落实。设计时间在第6周-13周,各门课程都还没有结束,学生没有备考压力。教师指导时间充裕。
在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中建立的BIM模型,在结构设计课程上作为进行手算和计算机分析的依据,之后再根据结构计算结果补充BIM模型的配筋,调整建筑设计不合理的地方。BIM模型还可以被土木工程施工中使用的管理软件Navisworks及工程经济学课程上使用鲁班、广联达等造价软件直接读取,用于检查模型构件是否存在碰撞冲突的情况,模拟施工进度,自动生成工程量,进而以此为基础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和造价文件。
3 结语
在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中引入BIM软件Revit,使课程设计与BIM系列软件在课程体系的应用教学紧密联系到一起。作为设计成果的建筑模型可以用于后续专业课程和毕业设计,让他们更加重视课程设计。新颖的设计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符合建筑业的发展趋势,值得在未来的教学改革中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 廖荣.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5):99-101.
[2] 王秀珍,刘丹.浅析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中的管理控制――以湖南工程学院为例[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95-97.
[3 安巧霞,孙三民.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教导刊(下旬),2016(11):109-110.
[4] 齐岳,张俊华,赵文军.结合BIM技术的房屋建筑学课程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6):147-149.
[5] 李久林.大型施工总承包工程BIM技术研究与引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篇8
案例应用于建筑电气技术课程的教学,有助于教师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突破课堂教学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课堂教学具有实践性和探索性,通过对现场工程施工的实际比较,提高中职学生对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认知。教师在课堂上针对案例,详细讲解该案例涉及的知识点,构建理论知识体系,利用多媒体教学仪器引入工程图片或现场录像,加以说明。与此同时,组织学生针对案例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讨论建筑电气工程各个系统的设计组成、施工方法。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争论的关键,及时予以引导,步步深化。最为关键的是教师对案例课堂教学的概括总结,因为只有经过教师的进一步点评、总结和深化,学生的认知才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将这些平常分散学习的东西综合起来。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准备较为充足的教学素材,选择合适的真实案例,并且要有针对性、时效性、系统性,不仅能揭示学生的已学知识,而且能引入新知识,切实提升学生的能力。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使学生能够尽早地接触实际工程应用,当他们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时,不会再感到无力。
二、一体化教学法
一体化教学法就是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这种方法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某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技术服务融为一体,由同一教师主讲,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车间,教学环节相对集中,以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采用一体化教学法,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改变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而且锻炼了中职学生的动手能力,使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模拟某一建筑,设定任务,引导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自主设计其中各个电气系统,分析其工作原理。然后,请学生分小组在实训设备上,将设计好的线路安装、调试完毕,相互竞争地完成任务。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亲力亲为地探索,边学习知识,边实践操作,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具真实性、趣味性和生动性。教师在学生训练之前,指出注意事项,提出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避免操作障碍。学生做完实验后,教师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评,以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拓宽学生知识面。一体化教学法中,教师不是主导者,而是一位引导者,提出相关的知识内容后,学生便自主地探索各个电气系统的原理,边学边做,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分小组的学习与竞争,丰富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可以使中职毕业生走上社会后迅速适应社会的竞争。
三、现场教学法
现场教学法是指在自然和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师组织学生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场所开展教学活动,讲授理论知识,使抽象理论直观化。现场教学法可以使教学丰富多彩,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与课堂教学相联系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房屋建筑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现代的建筑或多或少都有电气系统的身影存在,这给建筑电气技术课程中实施现场教学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中职教师可以利用学校内部或者学校周边的建筑,带领学生仔细学习照明电路、监控系统、通信网络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防雷接地、供配电系统等相关内容。采用现场教学法,让学生接触实际的现场,对电气工程的电气设备、线路、材料的构造原理、施工过程和安装形式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有条件的话,教师甚至可以带领学生亲自到施工现场观看,使学生得到亲自动手的机会。现场教学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现场操作人员的示范动作,认真听取讲解,了解步骤、要求、注意事项等,做好笔记,对这些过程进行拍照、录像。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一个图文并茂的课堂总结。使用现场教学法,教师要提前考虑现场教学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同时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充分感知、记录,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醒学生遵守操作规程,注意安全。最后在必要和适当的时候及时进行总结,并有针对性地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深化学生的理性认识。
篇9
【关键词】VR技术;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专业教学
引言
基于原有的仿真技术,人们在实践研究中发明了VR虚拟现实技术,就我国目前而言,在很多建筑装饰设计行业中VR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3D视觉效果,在成品中加入多种效果动图,以此来增加与客户的互动感。此外VR技术的加入还打破了传统营销的模式,从原来的付完钱之后才能看到效果图到现在可以直接亲身体验感受到房屋设计后的整体视角,为销售方节约了很大的时间成本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签约的成功率。除此之外,VR技术其实所用的成相对较低,以此很多设计师可以脱离公司单独完成任务,相对较短的设计周期对于设计师来说也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与质量。
1VR虚拟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点
通过综合分析VR虚拟现实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优势:①最为显著的一个优势就是可以很直观的为客户展示出设计效果,通过VR技术不仅可以把空间感很好的全是出来,还可以模拟出室内各种动植物极其逼真的形象,为可出构造出更为真实的氛围。②增加了客户与设计者的互动感,通过课堂讲授期间,利用VR技术能够能更直观、更清晰的将所讲内容展示出来,同学们可以体验到虚拟空间的真实感,对于老师需要讲解的内容有更深深刻、更全面的了解,以实现动态教学的效果。此外,在建筑设计方面的教学充分利用VR技术进行也可以使课堂变得十分生动。③大大降低了工程预算,由于VR技术中所看到的景象并不是现实存在的,所以在此空间呈现出的建筑构造都是不需要花费经济,对于工程来说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成本预算,还可以有效的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对于建筑装饰设计工程来说必定一条非常划算的实施方案。④VR虚拟技术完成了工程中各种专业的有机结合,并且在早起发展起来的BIM技术基础之上,将设计中整体结构和水电设施进行模型化结合,对于用户来说可以更直观看到最终设计效果。此外,大量实践证明:VR技术可以极大的降低设计与实际中存在的定量误差,在设计室内效果中得到了很大的改善。⑤利用VR技术可以将传统的结构设计与装饰设计巧妙融合起来,最大化的满足客户各项需求,在实现设计装饰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的同时也为接下来设计装饰工作顺利展开奠定基础。
2建筑装饰设计专业教学中VR虚拟技术的应用
2.1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就我国目前情况来说,建筑装饰设计一般涵盖了室内构建、平面图纸、效果样图等内容。在具体的设计操作中,还会根据具体要求进行改进和完善。这一系列过程其实就是从而为到三维过度的体现。很明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的层面上,还需要更多的与实际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所以通过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体验可以充分还原场景,实现边学边动手操作,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实际操作能力。装饰设计行业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而发展的,不断涌现出的新材料都是时代进步的体现。但是有些学校为了降低预算成本,不开设相关实训场景以及新设备的引进,导致教学资源严重落后,学生们学到的知识也是相对落后的,所以在装饰设计中做出的成品也并不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面对这种情况,学校首先需要采购大量先进资源引进专业教学中,并且扩展教学学习平台,从传统一讲多听的课堂转变成一讲多操的效果,为学生们打开新思路,创造新作品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
2.2在实践操作课中的应用
对于很多建筑装饰设计的学生来说,看懂图纸必然有一定难度,经常出现图纸修改不达标或者出现大篇幅纰漏的情况。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平面图纸都是通过纸质版体现出来,尤其在建筑装饰设计中涵盖了很多剖面、立面或者其他复杂样式的构造模式,并且在设计过程中,其中的关联性十分密切。由于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很难设计出难度较大的图纸,所以很多时候其作品并不达标。对于此类情况可以采取的措施就是改进教学方案,将授课内容分部进行,首先,让同学们亲自勘查分析构造方案。接着,老师们进行示范演示,对授课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最后,让同学们亲自实操,在设计中产生的问题及时提出并给予解答,大大提高学生们接收知识的质量。但是由于局限于空间大小以及预算成本的缘故,即使是干成本的工艺品也仅仅是通过最普通的形式展现出来。但是如果利用VR技术在实操中进行训练,不仅可以让同学们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参与其中带来的趣味性也带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很好的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3VR虚拟技术在建筑装饰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3.1家居设计教学
在通过VR技术实现建筑装饰设计教学过程中,首先是将所有成员按组划分,并且每组成员分别把设计图导入建模软件中,基于三位模型的基础添加室内构造的各种设施,诠释出所要设计的室内风格,在组建玩之后,可以非常直观清晰的展现出室内装修立体效果。为了更进一步的让同学们体验到时间教学的直观性,可以在佩戴好安全设施的情况下,进入虚拟样板的室内进行考察,对于房屋中各种入口设置,家具摆放,都有整体的了解,对设计作品的同学们来说提供了有利的灵感来源。此外,VR技术还可以为同学们提供一定的虚拟空间环境,方便自由走动,并且对于室内款式、颜色等可以借助虚拟控制设备实现更换、挑选等操作,通过前后切换对比,选出更优设计样式,扩展同学们设计中思维的发散性。
3.2动态空间设计教学
所谓动态空间设计教学就是指在教学中借助VR技术实现在虚拟空间中元素的切换、对比,进而选出最优的设计方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们通过利用VR技先设计一个虚拟空间模型架构,并对其中的装饰设计进行细致讲解。一般教学步骤为:①拟订出初步的设计方案,借助VR技术实现基本的物品摆放,让同学们充分体验空间设计的真实感。②挖掘同学们的设计灵感,对于摆放位置不当的物品进行场景替换或者位置更换。③在改进设计过程中进行技术讲解,对于同学们切换后的作品给予指导和建议,并对其不恰当的拜访设计进行修改并总结,达到设计效果最佳的目标。只有通过真实体验到三位空间之中,才能给感官带来强烈的体验感。概括的来说,VR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装饰设计中的运用体现在对室内动画的制作与体验,借助VR技术构造出一个虚拟的空间环境,为设计者提供多方位的视觉空间感体验,借助于视听软件,同学们真实的感受到了装饰设计中的各个细节,通过展示一些优秀作品,更好的开动同学们设计过程中的设计灵感,全方面提高设计作品的水准与质量。
篇10
关键词:职业能力 改革 优化 加强 提高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是工程造价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该课程对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其社会应用性强,覆盖面大,是一门系统性、专业性、实践性、政策性较强的课程。本文根据《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特点,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以市场就业岗位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对该课程教学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和探讨:
一、 合理选材,优化教学内容
针对目前预算实际,我们应全面介绍定额计价和工程量清单计价两种计价模式。但由于定额具有地区性,无法选择适合各地预算实际的教材,所以,我们应根据课程教学大纲、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本地的《建设工程消耗量定额》、《装饰装修工程消耗量定额》等内容进行重组,鼓励自编教材,通过对改进后课程内容的学习,以定额计价和工程量清单计价为两条主线,将相关的知识体系系统化、全面化,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本原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信息量大,主要教学内容可分为四个模块,分别为工程造价基本理论、定额计价、清单计价及软件应用。其中工程造价基本理论包括工程造价的构成、定额的内容和应用、建设各阶段工程造价,定额计价和清单计价中又包括很多个分部工程,教学任务重,而教学课时有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主次、区分重难点展开教学。如在工程造价基本理论中重点讲解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工程结算及必备的工程造价基本理论,在定额计价和清单计价中着重介绍主体结构部分工程量的计算和计价。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既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又体现了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
二、 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
教学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就是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强化师生互动,激发主体活力,教师应以引导、启发为主,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启发学生自己对问题进行总结,形成一种活跃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根据该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讲解时以实际工程施工图为例,采用层层分析的方法,边讲边练,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重点内容突出讲解,逐层分析、步步深入;对于容易懂的教学内容,结合习题,以学生自学自练为主,教师起辅导作用,并及时进行答疑。
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教学、项目教学法相结合,通过完成任务――某教学楼工程施工图预算编制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把大的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项目,科学的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并把专业理论知识点融入到各具体的工作任务中。在教学实施过程可通过任务布置、引导问题、要点精讲、学生实操、检查评价、整理归纳的环节完成。这样的教学设计,实现了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的转换,将理论知识点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锻炼学生职业技能。
改革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效果的重要途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与房屋构造、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识图、建筑结构等课程有密切关系,这些课程作为本课程的基础,是学好本课程的必备条件。由于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这就需要在课上进行复习。采用多媒体信息化教学,可以通过图文并茂或动画的形式,形象生动的展现建筑构造、建筑施工方法等知识内容,这是传统板书无法做到的,不仅丰富了课堂课外知识,也大大的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如构件模型,以弥补学生在算量过程中由于空间想象力的不足导致不理解的现象;或利用现场实景构件,如计算梁板柱、楼地面、墙柱面、天棚工程量的时候可以教室为例展开。
三、 强化实践性教学,提高职业技能
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掌握一技之长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应给于高度重视。本课程实践性教学主要是土建工程施工图预算课程设计,它是对学生工程思想、工程观念、工程量计算、定额原理应用、造价计算等多方面能力进行综合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建筑工程施工图预算课程设计,在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训练中,以学生为主,教师辅导为辅,使学生在全面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准确应用,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格式,独立动手编制完整的土建工程施工图预算书。
构建实战型、工学结合型的计量计价教学实训课程体系,以建筑工程计量计价工作过程为向导,以造价员工作任务为中心,按职业岗位群及学生素质和能力要求,根据必需、够用、适用、实用的原则,对有关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进行科学整合,形成专业模块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四、 构建“以技能大赛为依托,夯实学生计量计价技能”的教评体系
近年来,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热烈展开,竞赛是检验教学成果和体现学生能力的一种手段,把“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发展”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建立健全各类比赛制度,把专业技能竞赛制度化、常规化,建立班级赛、校级赛、区级赛、国家赛的竞赛机制,强化学生技能训练,有效推动教学改革。
五、 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教师是教学的重要参与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业务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决定了教学的成功与否。工程计价行业的技能,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时效性,需要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了解行业信息、行业发展动态,及时更新现有的专业知识,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结构。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教师,一方面要要求学生在职业技术领域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学生学科素质、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努力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主编 宋芳.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7月版
[2]《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期刊论文.马利君.大科技・科技天地,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