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顶岗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31 18:40: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测量顶岗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测量顶岗实训总结

篇1

关键词:工程测量综合实训 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a)-0195-02

信息时代已经来临,我国已经确定了相应的信息产业政策及可持续发展政策,测绘学产业化的趋势比较明显。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国土行业、交通行业等的技术发展和职位要求,工程测量技术岗位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在校大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培养也逐渐提高,因此毕业班综合实训的课程设计需要不断地更新,以迎合市场的需要,满足社会工作岗位要求。

1 工程测量毕业班综合实训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过于教材化

工程测量综合实训课程是一门系统性、流程化程度均比较高的课程,但较多的高职高专院校过于教材化[1],内容繁多而重点不突出。教学老师在上课时,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和实战经历,导致在课程中缺乏重点,因此随教材的内容而走,现目前的教材更新不及时,教学内容严重落后于现状发展[2]。

1.2 教学实践性偏低,实践内容与工程实际脱节

作为综合实训,应该是让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实际工作流程,但是由于实际及个别院校老师的能力有限,导致实践性偏低。同时,在设计实践教学时,过分强调重点技术内容的学习和操作,而缺乏整套工程的完成和流畅性,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减弱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对社会工作岗位的认知比较低下,导致学生在校内掌握的实践技能与实际要求的测量技能出现脱节[3]。

1.3 校企合作缺乏实质性的表现方式

现目前的校企合作一般表现在:在企业的协助下,合作完成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但主要局限于学生课程完全结束之后;企业领导员工来校作交流[4]。因此,校企合作现在比较形式化,没有达到作为教学到社会工作岗位过渡应有的作用和状态,笔者设计将校企合作真正纳入课程教学,力求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际接触社会工作岗位。

2 工程测量综合实训的课程设计

该次研究将课程设计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校内实践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制教学,校外实习由企业和教师共同协助完成。

2.1 校内实践

根据对工程测量社会工作岗位的职业要求和高职院校的学情分析,对工程测量综合实训采取全实践教学,具体教学模式(以该校校区测绘为主如下)。

该课程的设计流程以工程测量社会工作流程为基础,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对工作流程有较为细致的理解。课程主要以项目制教学,其基本流程为布控测图绘图图形整饰、接边检查出图,在每个步骤中让学生根据对应的岗位,依据对应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完成相应的内容。学生在完成全部项目内容后,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前面所学基础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项目一“布控”,需要完成的任务主要是采集一级控制点,引入控制数据和布设图根控制网,学生需要引入的是《测量平差》、《GPS技术》、《控制测量》等课程内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需要回顾课程理论和实践内容,同时在老师的协助下,进一步夯实基础,在完成这一项目内容时,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控制测量员的部分内容,初步达到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相融合的目的。

在校内实践过程中,采用项目制,在课程初期,将小班学生分组,根据自己的人员分配,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教师担当的角色是旁听者、观察者、指导者,促进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的发展和提高。通过对2014级学生的试点教学效果可知,学生明显提高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对仪器设备的动手操作能力加强,而且遇到问题善于去主动思考分析,进而解决问题。因此,作者认为,在高职院校推广此类教学模式是有意义的[1,3,5]。

2.2 校外实习

“校企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与企业获得双赢的模式之一[4]。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加强学生校外实习的能力的培养。高校应和企业一起培养为社会所接纳、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这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对历年测量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训的特点发现,学生对校外的顶岗实习的效果不够突出,其原因主要如下。

(1)学生重视度不够。

学生认为,在学校完成课程后,就应走向工作岗位,就业岗位不一定与专业对口。另外,为了完成学校任务,随意交差,没有提高自我意识,缺乏主动精神。

(2)学校联系不到位。

学校秉持着安全送学生出校门,安全接学生回校,对于学生具体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等知之甚少,甚至毫无了解,和学生、企业的沟通也较少,无法很好的收集学生现状资料,对企业的反馈信息处理不及时,最终导致企业对学生存在不满,对学校不满,进而影响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入。

(3)老师的指导不够到位。

由于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老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工作问题,进一步协助其解决问题,而企业员工甚少有耐心来帮助和支持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和进步,因此,学生容易对工作产生消极情绪,进而怠工,最终导致企业对学校的不满。

因此,为了提高学生校外实习的效率和效果,该校教师在作设计时,要求校企合作应该是密切的、联系的、沟通的。在学生完成校内实践之后,主动联系企业,并和企业共同商定学生的培养,在整个顶岗实习期间,教师应该主动和企业、学生作沟通和联系,保证学生遇到问题能有人帮忙。另外,企业安排专门的有经验的员工,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最终使得学生能有较好的社会工作适应能力,提高就业率和好评率。

3 综合实训注意事项及总结

(1)实践过程中,注意易错点、难点以及重点,教师应加强对该处的教学和引导,不得逃避问题或轻视问题。

(2)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应该具有关联性,使得学生在完成毕业综合实训之后,能对社会工作岗位较为熟知,并且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

(3)工程测量综合实训是一门综合性项目课程,在进行相应设计时应考虑前面所学内容,同时注重W生的工作流程的掌握,在校内外合作之下,进一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率和好评率。

参考文献

[1] 张红萍.《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改的实践和思考[J].科技信息(基础理论研讨),2011(30):76.

[2] 黄丰盛.《工程测量》的教学问题及其教改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0(12):85-86.

[3] 丁锐.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测量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索[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9):40-41.

篇2

[关键词]工程测量;实训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3-0228-01

《工程测量》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既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掌握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各项操作技能。特别是近年来,测量新技术尤其是3S技术的发展,对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受到挑战,优化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从传统性教学向应用性教学转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操作能力和适应发展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探索工程测量实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工程测量实训教学体系的改革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将工程测量实训教学分为:

课堂实习、课程实习、技能强化训练及顶岗实习四大块。课堂实习是指结合课程所讲内容进行的实习。如:讲完往返水准测量的观测、记录、计算后,就要进行往返水准测量的实训,实习一般为三人一组,香菇协作,轮流观测。课程实习主要是在课程结束后所进行的实习,包括普通水准测量实习2周和施工测量实习2周。测量技能强化训练,是在校内测量实习基地进行为期4-6周的综合实习,重点是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当中,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顶岗实习是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次实习,要求学生到用人单位,在用人单位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从事技术员的外业及内业测量工作,以实现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零距离结合。为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技术工作做好准备。

二、工程测量实训环境的建设与完善

近年来,随着我院骨干院校的建设与发展,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被评为中央财政重点扶持

专业,工程测量实践教学环境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训条件、实训设施得到了根本改善。工程测量实训教学环境建设包括测量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三个方面。

2.1 测量实训室建设

在实训室建设中,走“校企合作”之路,由中铁三局、山西天测绘有限公司、黑龙经

省地质勘察所、南方测绘有限公司捐资和学院自筹共同建设有“常规测量仪器室”和“数字一体化室”。常规测量仪器室拥有经纬仪、水准仪、罗盘仪等常规测量仪器百十台套;数字一体化实训室拥有全站仪20台套、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双频实时动态测量仪GPS RTK5台套、精密水准仪、数字水准仪、扫描仪、绘图仪及各种数据处理软件等先进的实训设备。实训室建设保证了高水平创新型实训项目的开设。

2.2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建成有校园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平面控制网按照“从高

级到低级”的原则,布设一级导线网,在此基础上加密形成图根级导线网;高程控制网亦分以及布设,首级为四等闭合水准路线,在首级的基础上内插形成等外水准路线。网形的设计和网点的布设可以满足学生模拟工程实际进行实训,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与省内外相关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密切联系和合作,以签订协议

的形式,在全国各地建成一批满足教学和生产、科研需要的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如:中铁三局集团有限、中国铁建、哈尔滨铁路局、黑龙江省地质勘查院、南方测绘有限公司、山西天测绘有限公司等。遍布全国各地的校外实训基地不仅满足了历届学生毕业综合生产实习的需要,同时也为工程测量顶岗实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三、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

要提高实训教学质量,仅仅靠先进仪器设备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高素质的、创新型的实训教学队伍,因此要将实训教学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一方面,从事工程测量教学的青年教师大多数是从校门进校门,缺乏必要的工程实践经验,很难掌握施工单位对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的需要程度。有必要定期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去施工单位进修,以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来提高自身的水平;教师应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教师除了教学工作以外,还要参加一定的科研活动,承担一定的工程任务,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聘请或引进企业高技能人才“师傅”,来改善师资队伍的素质结构。高素质的实训队伍,除了具备优良的业务素质,还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如事业心、责任心、奉献精神、团队精神等。总的来说,这些措施对我院工程测量实训的教学研究水平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工程测量实训考核的改革---量化评分

实训成绩的评定不像理论考试那样有标准答案和严密的评定标准,难以量化评价。目前许多教师评定学生实训成绩,还停留在定性评价上,及时给出定量分数,也多半是主观评价,存在难以避免的弊病。如何公正客观地评价和反映学生测量实训课程成绩,是老师和学生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为此,我院在总结历年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实训成绩的量化评分。

4.1 量化评分指标的建立

工程测量实训教学量化评分指标的建立,是实现实训量化考核的基础,量化评分指标共有四大项:实习表现、完成任务情况、实习报告、技能考核。每一大项再细分,涉及到出勤、安全、纪律、组员合作、工作进度、技术方案、数据处理、图纸绘制、成果精度、仪器维护与保养、实训日志、各项操作技能等。

4.2 量化评分方法

在评分过程中,让学生参与管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实训评分时指导教师先根据各组组长任务完成情况和实习报告情况各占50%的评分方法,得各组组长分值,然后各组组长之间按照上述内容进行互评,最后得出各组组长的最后成绩;然后由各组组长对本组各组员进行评分,接着由非本组长对该组各成员评分,得出每个组员的评分成绩。整个评分过程,本着民主、公正、公开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教师始终跟踪监督指导。

此外,技能考核也与职业技能鉴定与考证制度接轨,我校将高级工程测量工的考核标准作为学生实训技能考核的标准,对学生逐一进行考核,得实训技能考核分数。考核合格者,发给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合格证书。对于考试不合格的学生,继续安排补考,直到达到要求为止。这种考核办法,给学生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能力训练创造更多机会。

总之,高职院校工程测量课程实训教学改革,必须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培养目标,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提高学生就业率。这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不断的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靳海亮.工程测量学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5,(9).

[2] 王汉雄,王嘉慧.《土木工程测量》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J].矿山测量,2007,(3).

篇3

关键词 实训基地 生产化 教学化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应按照岗位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进行培训。目前中职教育在模具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存在误区:一是重理论,轻实践;二是教学与生产岗位脱节,导致学生毕业后还需要接受工厂较长时间的再培训,延缓了上岗的时间。面对企业对“零距离”应用型模具人才的迫切需求,依托基地“两化”的模具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基地“两化”的内涵

1.1 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化的内涵

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化是把学校模具实训基地的场室建设成与实际工厂的模具制造车间完全一样,并将生产任务引到学校中来,将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给实习的学生一个工厂的生产环境,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完成生产与实训任务,掌握综合操作技能。它强调的是教学和技能训练融入生产,实现了教学、训练、生产一体化。

1.2 校外实习基地教学化的内涵

校外实习基地教学化就是改变以往校外基地单纯用于学生顶岗实习的状况,根据学生教学、实训需要,在工厂建立起稳定的教学场所。包括先进的设备和产品、规范的生产(服务、工艺)流程以及技艺精湛的指导师傅,既能安排学生实训乃至顶岗实习,学校的部分课程又可以在工厂上,由双方教师组织教学,充分体现学中干、干中学,从而实现教学与训练、训练与生产的有机统一。

2 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

新会机电职业技术学校按照教育部的文件要求,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办学路子,到目前为止,已经10年,在这么多年“工学结合”的实践中,我们感到无论是“2+1”模式,还是 “半工半读”模式,顶岗实习的学生,只是充当工厂生产线上的一名操作工,所有的安排都要服从工厂生产的需要,学生根本没机会接触模具的生产实践。

另一方面,原来的模具制造技术校内实训,由于没有与生产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制造模具过程中耗材严重。因而,学校舍不得让学生真刀实枪的制造模具,而只是让其对旧模具拆拆装装而已。

再者,中职学生基础差,欠缺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动力不足,不会学,学不会,厌倦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已经不适用中职学生的教学了。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感到原有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与企业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这实际上反映出我们学校在模具专业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加强对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把教学和技能训练融入生产,实现教学、训练、生产一体化,应该是我们进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3 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保证

3.1 师资队伍的建设

模具专业的教学涉及到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及大量的经验技术,对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有较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双师”素质。为此,我校花了三年的时间进行了模具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完成了以下目标:一是实现了不同类型师资队伍的合成。将从大学毕业分配到学校的教师、从企业引进的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从社会聘请的教师这三种成份进行融合,使之在教学过程中相互磨合,从而推动各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二是实现了教师的有序培训。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我们全面启动教师的CAI、CAD和CAM培训,使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和模具设计加工能力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分期分批送教师赴全国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培训、顶岗实践,以提高教师现代模具制造的实践能力。这样,我校形成了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基本满足了模具教学改革的需要。

3.2 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推进生产化教学改革,必须有充足而先进的实验设备、实训场所,有了这些先进的教学条件,生产化教学改革才能得到有力保证,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才能落到实处。我校近几年加大了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先后建立了钳工实训车间两个、模具拆装车间、普通车床实训车间两个、数控车床实训车间两个,模具研发和制造中心,模具CAD∕CAM培训中心,线切割实训车间,数控铣床实训车间两个,每个实训车间旁边都配备了多媒体演示教室,因为我校与多个工厂有来料加工业务,所以每个车间都有生产性任务。同时我校也建立起了模具专业校外教学化实习基地13个。这些都为学生生产化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

4 模具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1)把课堂搬到校内实训车间,实行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化,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模具专业课实践性强,抽象概念多,设备及工艺装备结构复杂。有些内容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表达,教学效果差,若把它放到学校实训车间现场讲解,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每个实训场所都有工厂的来料加工零部件,和大批的模具加工订单,我校模具专业教学除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等基础课外,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改在模具实训中心、实训车间等实习实训场地进行。例如:《机械制图》放在模具拆装车间讲解,边拆装,边讲解画图技巧,边画图。又如《模具加工工艺》是一门模具专业的主干课,但是在黑板上讲模具制造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把它放到模具加工车间边做边讲。其中上线切割电加工课时,来到线切割实训车间,教师面对实物机床讲解电加工的基本原理、线切割机床的基本结构、线切割编程指令、电参数的合理选择,学生在机床上自己动手打穿丝孔、穿钼丝、装夹工件,然后进行切割。通过这样的生产、讲授、实训一体化教学,学生不仅学会了电加工机床的操作,而且加强了对电加工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冷冲压模具》、《模具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知识》等课程学生感到很抽象,不易理解,放到模具研发和制造中心讲解,对照实物讲解疑难结构,也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模具研发和制造中心,指导老师根据工厂的产品图纸,指导学生进行模具结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绘制模具零部件图纸,进行材料的选择、采购,再进行模具零部件的加工装配——包括车、钳、铣、刨、磨、热处理、组装等,一整套工序均由学生独立完成,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化,培养了适应工作岗位的技能人才,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生产化的实训对质量的严格要求和严格的生产任务,以及加工零部件的工时管理,使学生不由自主地改变了以往散漫学习态度,在生产的氛围中,体验自己的成功感。二是大大地增强了学生技能,生产化的实训使学生接触到不同类型零部件的图纸、材料、技术要求,以及复杂的夹具、先进的刀具和量具,还有先进的加工工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读图制图能力、材料选择和认识能力,掌握了模具的技术特点,练就了模具加工技能。例如,在2012年广东省中职学生技能大赛中,我校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模具钳工都获得了全省一等奖。三是增强了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把课堂搬到校内实训车间,进行生产化的实训,就相当于为学生架起了一座通往岗位的桥梁。在校内,学生就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企业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严明的组织纪律和规章制度,以及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得到了这些锻炼的学生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

(2)把课堂搬到工厂,实行校外实习基地教学化,保证了工厂、学校、学生三方都受益。

学生来到校外实习基地——工厂后,每个班派两个老师带班,学生分为两大组,一组参与工厂顶岗实习,一组参与工厂模具制造,每隔一个星期轮换一次。而参与模具制造这一组又分为两个小组,一小组进行具体的模具制造工作:包括开料、模具钳工、车工、铣工和模具装配等;另一小组由老师和工厂技术人员根据现场实物进行讲课,讲授一些机械制图知识、模具结构知识、模具材料与热处理知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知识、模具加工工艺知识,并根据工厂需要,辅导他们自己设计一副典型的冷冲压模具或塑料注射成型模具,学生设计完成,经过老师和工厂技术人员的审核后,带上自己设计的图纸进入模具制造实训环节,根据自己的图纸来制造模具。两个小组上下午轮换。这样,我们把《机械制图》、《冷冲压模具》、《模具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知识》、《模具加工工艺》等课程带到了工厂进行教学,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校外实习基地教学化,形成了工厂、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首先,工厂方面,得到了工厂急需的操作工人,在招工难的形势下,缓解了企业用工压力。其二,为学校模具制造实习,节约了大量的材料;为学校模具制造生产化实习提供了更多的实习岗位;促进了学校教师真正“双师型”素质的培养:在工厂,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不但要管技术,更要搞管理,教学观念和技能都受到不断挑战,相对于一般的教师技能培训,工厂里面,更能给与教师全方位的培训。其三,学生完全以“工人”角色,全方位全过程体验模具生产。既学习掌握了模具生产技能,对工厂的工作氛围、规章制度、作业流程、劳动强度等进行适应,同时也了解了自己的技能水平能创造多少利润,与熟练技术工人相比差距多少,最终达到了“能够为企业创造利润,实现零距离就业”的培养目标。

5 总结

模具专业教学依托于基地“两化”,学生在“两化”基地中,通过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教学和实习交替等多种方式,逐步掌握并强化了模具制造的理论知识和模具制造操作技能,熟悉了模具制造行业先进的设备、技术路线和生产工艺,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岗位适应能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都得到了显著提高,也为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技能大赛 高职测绘专业 综合素质 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023-03

2012年首次纳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的测绘测量赛项以“强技能、增素质、展风采”为目的,充分展示了我国高职测绘专业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丰硕成果,增强了测绘类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促进和导向作用。本文就此次大赛对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高职测绘专业人才提供的宝贵经验进行总结和探讨,为今后的培养工作提供参考。

一、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测绘测量赛项的内容、赛项特点及目的意义

(一)技能大赛的内容

每支参赛队伍由4名选手组成团队进行竞赛,内容包括“测绘计算器编程”、“二等水准测量”和“1:500数字测图”。

1.测绘计算器编程:每个团队完成常规测绘计算题目、综合应用创新题目两部分。

2.二等水准测量:每个团队观测一条由3个待求点和1个已知点组成的约2km长的闭合水准路线。

3.1:500数字测图:每个团队在面积约250m×150m范围内测图。

(二)技能大赛的赛项特点

1.全部赛项都是团队竞赛形式,团队意识明显,彰显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在展现个人风采的同时,更加注重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

2.充分强调高精度、高度数字化电子仪器以及计算机测量软件的熟练应用。

3.充分强调专业综合技术能力培养,综合特性明显。

4.全面反映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赋予专业教学新的内涵,起到示范教学、促进教学改革的作用。

5.充分体现行业参与合作,产学研机制作用明显。

(三)技能大赛的目的意义

大赛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的要求,依据测绘专业的特点、结合企业测绘岗位操作技能,以促进和提高学生职业技术能力为目的。

1.大赛要求选手们熟练应用高精度、高度数字化电子仪器以及计算机测量软件,检验了学生的外业数据采集、内业数据处理等水平,反映了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赋予了专业教学新的内涵,起到了示范教学、促进教学改革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利用高新技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高职院校测绘及相关专业测量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2.通过比赛以熟、快、准的形式把高职测绘专业学生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展示出来,学生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其所学的全部专业知识精华,并进行协调、整合和运用,才能在大赛中顺利完成各项任务,达到以赛促学、学用结合的目的,进一步引导和促进我国高职测绘专业教学改革,同时起到以点带面、以个人带动群体的示范作用,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测绘人才的培养水平。

3.发挥了技能大赛对测绘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导向功能。提高质量是职业教育赢得尊严的根本措施,“强技能、增素质、展风采”为目的的技能大赛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烈的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身心素质是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也是进一步引导和促进我国高职测绘专业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测绘专业人才教学质量的关键。

4.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教学改进提供方向。参加技能大赛,对学校来说,是工学结合的好形式,它能促使教师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形成新的理解与体会,对于课程实训在课时分配中的比例、综合实训的内容安排等方面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计划中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发展方向,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将技能大赛的各项要求落实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去。

二、以技能大赛为契机,加强高职测绘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通过技能大赛可知,测绘专业学生综合素质高低主要取决于团队精神、创新能力、专业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以及身心素质。为此,应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加强高职测绘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强化高职测绘专业学生的团队精神

本次测绘技能大赛根据测绘行业特点采取团队比赛方式,只有每个选手都能发挥出最佳水平,才能保证团队取得好成绩。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高职测绘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将是工作在第一线的技术骨干,是生产第一线的管理者与组织者,要上通下达,多方协调,以“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的团队精神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做到:

1.把课堂作为团队精神培养的第一基地。目前正在进行工学结合的项目导向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就要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学生分组讨论学习的形式,对于教学任务,要求学生以一个小组、一个团队的形式来共同完成。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2.通过实洲强化团队精神培养。实训课程是完全以学生为主、锻炼学生技能的课程。指导教师可以借助实训项目的特点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在日常实训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团队,每个团队确定一个团队负责人,负责实训全过程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在实训期间要求学生在组内对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相互研讨,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交流中加大信息量,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实训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团队间人员难免会产生摩擦,通过指导教师的指导以及团队间互相讨论分析情况,在相互尊重个人兴趣和成就的基础上,发挥团结协作、优势互补的团队精神,冷静思考,作出最准确的抉择。通过实训使学生考虑事情全面周到,不再以个人利益为中心,而是更多地考虑到团队的利益,共同承担集体责任,齐心协力,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集体,逐渐强化学生的团队精神,达到“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共同进步”目的。

3.开展课外活动直接感知团队精神的意义。学校文体活动中有许多团体项目可以充分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如体育活动中的篮球、足球、排球、拔河比赛等。除定期举行文体活动外,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体验式实践培训活动,如众人齐心“过电网”、“信任背摔”等素质拓展训练的一些活动。需要团队成员间的密切配合方能顺利完成训练任务,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强化团队精神。

(二)提升高职测绘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

此次竞赛吸收了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强调高精度、高度数字化电子仪器以及计算机测量软件的熟练应用,充分强调专业综合技术能力培养,全面反映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赋予专业教学新的内涵,起到示范教学、促进教学改革的作用。因此,应通过汲取技能大赛内容和标准对原有教学项目进行改造,提炼、转化新的教学项目,不断补充和完善项目课程教学。

1.构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课程适时优化的“深海探珠”机制,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的“深海”中,探取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第一手资料,根据国家乃至国际通用的行业标准,从行业产业的实际需求“回构”专业体系,及时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保持专业与产业的紧密对接,让教材、课程及时反映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最新成果,使学生的知识面能够与测绘行业最新的发展保持同步,实现零距离上岗。

2.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强化技能教学。根据高职测绘专业人才培养特点,构建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可将学生的三年学习时间划分为“理论学习、实践训练、顶岗实习”三个时段,每个时段累计一年。同时,将实训课程体系分为基于单门课程的技能实训、基于数门课程的专门岗位技能实训、基于综合业务能力的综合技能实训和基于实际工作的顶岗实训等四个“依次递进”层次,每个层次有任务、有监控、有考核。在“依次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应强化如下专业技能的培养:

其一,测、绘、算、用四大技能。衡量高职测绘学生素质能力高低的最直观的标志就是必须掌握测、绘、算、用四大基本技能。熟练的技能必须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为此,必须加大实验、实习的教学时数,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验辅导,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内、校外测量实习实训场地,如:充分利用校园内现有的自然条件,建立校内实训场地,让学生在该场地上完成地形图、地籍图的测量实习,所测的地形图、地籍图可以用来为学校的校园规划、道路设计及校园绿化等提供可靠资料,这样既能满足实习实训的需要,又能提高实践性教学的质量。同时,应改革传统的毕业实习做法,代之以“2+1”人才培养模式或“顶岗式”实习,让学生全程参与实习单位相应工程项目的接洽、立项、技术方案设计及实施,以及质量体系的建立和管理、成果的验收等过程,使学生在这种实习方式中达到学以致用,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

其二,计算机应用能力。由于电子技术和高精尖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已在测量数据处理、信息管理、地图绘制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从数据野外采集到内业计算、处理、分析、绘图,计算机已贯穿于测量学的每个阶段,测量技术正在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在高职测绘专业应强化学生对测量数据处理软件、成图软件的使用和编程能力,让学生能够在计算机上熟练地进行数据、图形、图像的处理工作,以便今后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的需要。

其三,今后、自我发展的能力。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知识更新相当迅速。一个高职学生在校3年内只能掌握基础知识和索取知识的基本方法,今后自我发展的能力即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能力尤为重要。因此,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具体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参考书,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来解决问题,而教师在自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和为学生解惑,最后直接归纳等环节来组织教学,这样既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通过生产现场、学术期刊、杂志、网络等途径查询相关资料以及进行必要的实验来解决生产现场的问题、论证自己的观点,在资料的查询、数据的取舍、实验的安排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学生今后发展提供更大的上升空间。

其四,创新能力。测绘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会层出不穷,没有开拓创新的意识就很难做好本职工作。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建立在扎实的专业理论和良好的专业技能基础之上,而一知半解、含混不清,就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和运用技能,也就谈不上创新。因此,学校应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精心设置教学内容,让学生学得精、学得深、学得透;同时坚持一专多能的原则,积极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并授以相邻专业的基本技能,这对学生开拓创新能力非常有益。

(三)健全高职测绘专业学生的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包括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主要指性格、情感、动机、兴趣等心里特征,它参与、渗透、制约着人的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的行为的驱动力和“安全阀”,直接影响行为者的行为及其效果。技能大赛不仅是师生技能比赛,还是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的比赛,选手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稳定性成为决胜要素。这就要求在平时的训练中,除使学生具备过硬的基本功和技能技巧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全方位的指导,最大限度地克服赛场紧张、心理状态差等因素,使学生参赛时心理素质达到最佳状态,从而在众多高手中脱颖而出。

与心理素质相伴的是身体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是其他素质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艰苦的野外作业不仅要求测量人员具有吃苦耐劳和艰苦创业的精神,而且必须具有健康体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即身心素质的和谐发展需要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指导作保障。体育作为高职教育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任何时候都不能被忽视。它能够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合其年龄特征的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身体是适应社会生存的本钱”的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保持健康的身体状况。除体育课外,学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使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多样化,如课间活动、体育运动竞赛等。与此同时,学校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开设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指导课程,这种课程可以包括专门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课,也可以由一系列的讲座组成,有条件的学校还应积极开展心理咨询,目的在于使学生适应变化、调节自我,以积极的心态应对一切挑战,从而早就出一大批合格的高素质的高职测绘专业人才。

总之,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新形势,不断深化改革,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契机,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赛教结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高,培养出更多的满足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具有更高综合素质的高职测绘工程专业人才,真正实现“大赛点亮人生,技能改变命运”。

[基金项目]桂林理工大学教改工程立项项目(2012A20)

篇5

关键词:实践技能;岗位技能;岗位对接;课程改革

1、引言

为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打造圣翰教育品牌,以建筑工程测量这门课程为例,以加强课程与岗位需求对接为研究内容,分析工程测量课程改革的重点。本文主要介绍通过前期调研所得到的岗位技能及实践技能要求,然后分析为满足这些要求所要进行的课程体系调整与改革,从而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的对接。

2、选题的必要性

(1)、国家政策的支持。2016年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推进职业教育改革。面对改革的春风,我们必须要抓住有利时机,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让学生掌握真本领、学到新技能、找到好工作。

(2)、打造圣翰教育品牌的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学生毕业百分之百就业”是圣翰教育品牌的基本要求。

(3)、建筑行业发展新前景。建筑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住房城乡建设部早在2015年下半年就召开全国建筑业发展大会,并且以国务院的名义为建筑业颁发指导改革与发展的文件,这是继1984年国务院为建筑业专门发文件以来,时隔31年专门为建筑行业发文件,充分说明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建筑行业的发展和对建筑业加大领导力度的决心。未来建筑业的形式是灿烂的。

(4)、测绘技能人才的紧需。2015年6月6日,总理签批,国务院批复同意《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明确了2015――2030年全国基础测绘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在新形势下,国家对于测绘人才的需求量增大,需要一大批建筑行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测绘工作。因此掌握《工程测量》课程中的基本测绘技能以及岗位需求技能是至关重要的。

3、调研数据及资料分析

3.1、企业调研

通过企业调研,分析调研报告中施工单位对测量人员提出的岗位技能要求,我们总结了以下几项必须掌握的岗位技能:1、熟练操作各种测量仪器,包括水准仪、全站仪、GPS等。2、能够熟练进行建筑物、构筑物的测量放线。3、掌握建筑物的抄平工作,准确测设标高。4、掌握场地平整及变形监测。5、整理、分析测量资料和数据并会计算。这几项技能是对测量人员最基本的要求,通过《建筑工程测量》这门课程完全能够掌握。

3.2、同类院校调研

通过对同类院校的调研,我们了解到很多院校已经开展了关于加强课程与岗位技能需求对接的研究。包括1、积极申报建筑工程测量精品课程。以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工程测量》为例,通过教学改革,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和任务的教学模式,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教学为载体,提升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体系。西安理工大学的《建筑工程测量》精品课程中也提出了基础理论教学与现场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参加国家级省级测量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山东水利职业学院为例,连续三年取得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程测量”项目的第一名。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动手实践能力强。

4、课程调整与改革

4.1、实践技能要求

针对调研结果,结合目前学院的实训仪器及设备,对于建筑工程测量这门课程提出以下几项实践技能:1、熟练操作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基本仪器的使用;2、掌握用水准仪进行高程的测量与测设工作;3、掌握用水准仪进行水准路线的测量;4、掌握沉降观测的原理及方法;5、掌握场地测量的基本方法6、掌握角度、距离的测量与测设;7、掌握用全站仪进行点位测量及点位放样;8、掌握点位放样的具体方法;

4.2、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学校设有1000平方米的校园实训基地,用于地基放线、土地平整、基础施工等实训。利用我院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在教学中边操作边进行讲授,增加学生直观认识,让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安排仪器操作的课外辅导,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改革考试方法,增加技能考试,督促学生加强操作技能。对于先进的测绘仪器,以课堂多媒体讲授、实习和参观测绘仪器公司等多种手段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进行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的过程中,多采取任务驱动的方法进行教学。在进行单项实训时,教师给每个组安排一项具体的任务,配有实训指导书和工作任务书,根据任务的实施方案和要求,以任务的完成情况来考评过程成绩。而在综合实训阶段,给每小组的工作任务没有具体的方案,而是让每组自己编写工作方案,独立完成,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以赛促学。我院构建了包括测量大赛在内的三大平台。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通过组建测量协会、兴趣小组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比赛中让学生提升技能,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建立测量综合实训体系。目前我院已经建立了测量综合实训。包括:导线测量、三四等水准测量、场地平整、施工放样。通过这些实训项目,对学生所学测量知识及技能进行综合性考评,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处理工程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现场教学。结合施工企业对于测量员的岗位要求,组织学生到相应的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学习,听取一线施工技术人员的讲解和教师的现场授课,学习一的技术方法和生产理念。

“学而会用”、“学而有用”、“学而实用”,是本次研究项目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实现课程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岗位需求的对接,让学生在校学到的就是工作岗位中用到的。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达到学生进入实训室即进入施工现场的最终目标。

5、岗位对接

通过课程内容结合岗位需求做出的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课程目标及性质做出的调整,初步实现“所学即所用”这一目的。再通过三大实习“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学生所学知识能够融会贯通,查缺补漏,从而实现课堂所学及工作所用,达到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对接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姜留涛,张福荣等.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三岗并举”“六方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地矿测绘,2012,03

篇6

【关键词】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实训基地 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016-02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成功与否,是工学结合能否得以实现的基础,是能否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备条件。随着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的推行,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模式势在必行。

我院建筑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包括力学、建材、土工实验室,以及测量、建筑技术、建筑装饰等实训室。自2006年被立为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项目以来,经过实训场地扩建、实训装置建设、新设备扩建,以及实训环境建设等实训基地已初具规模。

一、基地建设思路与实践

1.根据职业能力需要整合实验实训室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首创了具有高职建设类特色的以培养建设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以职业能力为支撑,以真实工程项目为载体,以仿真模拟和工学交替为途径,以实现就业即能顶岗为目标的“411”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试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是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制定课程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科学设计出学习性工作任务,设计出合理的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的推行,完全颠覆了围绕理论课程进行实验实训室建设的模式。

实训基地建设要突破只限于感性认识和动作技能训练的旧模式,建立有利于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模式。[2]根据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对“411”人才培养模式中专项能力培养阶段的课程重构要求,我们将先前分属力学、建筑材料、地基基础等课程的实验室整合成建筑材料检测实训室。一方面,按照学习工作任务和项目要求调整实训场地的布局和实训设备的配置。比如,压缩了验证脆性、韧性材料的应力应变的实验场所,用于增加钢筋取样与性能检测设备的台数,将演示、验证型实验项目改革为应用型、综合型实验项目。另一方面,实验室整合的同时进行了建筑材料检测室的计量认证工作,根据实验室计量认证的要求建设实训场地。在检测设备、检测环境等方面按照检测标准要求配备,同时在检测程序、检测报告等方面都按照计量认证的要求设置。还结合工程实际需要配置了技术水平高、操控性能好的仪器设备。如增加了数字回弹仪、钢筋扫描仪、混凝土超声仪等用于建筑实体检测的先进仪器。使学生获得真实的职业能力训练。

2.按照“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教室”的要求创建实训环境

我们在测量实训室扩建过程中,结合建筑测量技术和高端测量仪器的使用,启动了5000m2仿真测量实训场地建设,利用校园及周边区域布设四等级以下测量控制点位200多个,并进行数字化成图。又购置了先进的GPS定位系统、智能全站仪等先进的工程测量仪器。学生可以在实训场地边学边练,完成集测量技术、测量仪器应用、计算机应用和绘图训练等内容的学习训练,包括工程涉及到的导线测量、高程测量、地形测绘、工程放样等项目。实训场地还可供学生完成四等以下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为地形图测绘、数据采集和定位放线提供了可靠的检核依据。我们还在各实训室设置了配有多媒体设备的教学区域,自制了仿真的节点展示、检测构件、钢筋绑扎、砌筑抹灰等多种实训装置,提供了相关的规范、标准、图集等资料,使学生的“学”与“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3]

3.按照互惠多赢原则校企共建实训室

例如,由我院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组建的“喜利得建筑紧固技术实训中心”。与行业企业共同进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可以充分利用各自在教学、人才培养、技术等资源的优势,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和工学结合的特点,使实训基地增强实训效果,强化岗位技能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用性培养。

喜利得公司是一家在建筑及建筑维护领域内为专业客户提供高质量及高附加价值产品的全球知名企业,“喜利得建筑紧固技术培训中心”将喜利得(中国)有限公司的紧固、防火封堵等先进技术和钻孔凿破、射钉固定、测量定位等尖端设备引入到我院的实践教学中来,既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训条件和技术培训,又根据喜利得公司产品的需要,通过现场演示和讲解,在中心开展产品推介和技术培训。同时,培训中心还为相关院系的师资培训、为科研以及社会服务搭设一个高水准的平台。

再如,我院与德国萨克森州建设协会、德国凯莱国际公司下属的长兴伊通公司合作,增加了砂加气混凝土砌块砌体实训的校内实训项目,考核合格的学生可取得由德国萨克森州建业促进协会及长兴伊通公司颁发的合格证书。学生实训所用的砂加气混凝土砌块全部由长兴伊通公司免费提供,学生学到了新技术新工艺、企业的新产品也得到了推广,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4.建设装备水平高、教科研共享的实训基地

在实训基地的设备配备上,既加强与课程建设的联系,更新、添置、提高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的仪器设备。同时也注重创造教科研条件,增加高、精、尖设备,提高仪器设备的现代科技含量,建设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基地。

例如,我院配置的微机控制电液伺服动三轴试验机,它可以比较灵活地改变和控制试样应力状态直接模拟各种动力作用,还可以有效地控制固结度和孔隙水压力的消长,较好地模拟不同排水条件下饱和土的动态应力应变关系。它既可用于岩石、砂土、岩浆的轴向压力和侧向压力的强度试验、土动力学试验,也可用于测定细粒土抗剪强度和有效抗剪强度参数,是目前室内土的动力特性试验先进的试验设备。然而,由于设备投入大,运行成本高,我们在为我院教师顺利开展科研项目提供有利条件的同时,还向周边企业和院校开放,提供技术服务,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二、基地建设的成效与问题

在基地建设中,我院注重跟踪技术前沿,优化实训设施,营造真实的岗位环境,努力将建筑技术实训基地建设成为既是建设类专业培养应用性人才实践教学基地,又是具教科研项目开发、行业技能培训鉴定、行业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等功能的共享型实习实训基地。

1.基地建设的成效

(1)促进了“41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

近年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对“411”人才培养模式专项能力培养阶段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将专项能力培养阶段的课程进行了重构,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更好的贯彻了工学结合的要求。依托基地的实训条件建设,完善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各专项能力培养所需的实训条件,突出了专项能力训练的重点,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专项能力训练体系。在2007级、2008级的教学计划中开设了如建筑材料检测训练、建筑识图与构造基本训练、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建筑结构基本训练等多门独立的专项职业能力训练课,不仅与理论课程构成了良好的对应补充关系,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项职业能力,也是工学结合的有益尝试。同时,实训基地建设中注重真实情景的布置,强调完整工程的体现,在提供了完整的专项能力训练条件的同时,也提供了用于感性认知、参观学习、工艺流程等多方面实训的设施。实训基地使“41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认知实践、校内实训、跟踪实践、仿真模拟、顶岗实践”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中认知实践、校内实训、仿真模拟三个环节能在校内实训基地得以完成。

(2)促进了专业课程建设和教研教改的开展

实训基地的建设,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改革等多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整体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依托完善的实训基地,专业开发了基于工作课程体系,开设了多门尝试工学结合的实践课程。另外,实训基地还有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特别是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年轻教师到实训基地进行轮岗训练,迅速提高了年轻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对于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的理解和掌握,为从事专业课程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促进了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完善了实训条件,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专业对于能力培养和能力评价的重视。完善的实训条件为能力培养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对能力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提高,为学生个人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前景。

实训基地建设使学生获得了更广泛的培训机会,培训的内容和专业有较大突破。学生除获得各种如测量放线工、钢筋工、施工员、质检员等职业技能证书、岗位证书外,还可获得校企合作开办的各类如建筑节能技术、建筑紧固技术等培训证书,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有明显提高。

(4)提高了社会服务能力,促进了基地资源共享。

建成的实训基地为我院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监理、市政工程技术、建筑装饰技术、建筑经济管理等专业承担了实训教学,校内共享专业达13个。为教师的教科研工作提供了实验场所和技术服务,有多项省厅级教科研项目和精品课程在基地进行。同时,还为我院周边院校开设相关的实训课程,以及开展了材料检验检测、测量放线、钢筋绑扎、砌筑等工种的技术培训和鉴定;为浙江省中职师资、全国高职师资开展了高技能教学能力培训;为农民工开展了钢筋、抹灰工等技术培训;还相继举办了省高校学生“天地杯”工程测量员技能竞赛和省中等职业学校工程测量技能大赛等。

2.基地建设的问题

我院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虽然已注重基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但如何保持实训基地科学、有序的发展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1)要建立基地的绩效评价体系

建立基地的绩效评价体系是推进基地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绩效评价是将资金支出与效益产出挂钩,应结合专业做好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调查、研究与论证工作,应包括项目建设工程预算表、工程进度计划的详实的建设实施方案,验收合格后应对新建实训基地的使用情况进行考核评估,以实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教研结合,提高设备利用率,确保实训基地建设发挥应有效能。

(2)要建立与企业长期合作机制

要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学院应主动与企业沟通联络,本着互惠互利实现多赢的原则,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4]在政策、经费、组织和人员等方面提供充分保证,在人员培训、技术服务、横向课题研发等方面与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3)要加强基地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有“双师型”教师队伍作支撑,引进校外专家和企业中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授课,要注重选拔既有丰富教学经验又有企业或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参加实践教学,改善现有指导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引进现代化和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逐步建成一支能保证完成实践教学、科研和开发任务的业务优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的教学管理队伍。

总之,学院要总结以往实训基地建设经验,广泛调研,勇于创新,形成实训基地整体建设、评价考核方案,推出适合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要求的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

2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2000

篇7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培养能从事一般建筑工程施工操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能进行基本技术工作的中初级专门人才。其核心任务就是能根据设计文件(图纸)按照施工程序和房屋构造方式,在相应岗位上组织基层班组共同生产出符合设计文件和现行规范要求的建筑产品。据此我们对一般建筑的组成进行“拆解”,形成专业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即将一般建筑工程“拆解”为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或结构构件),分析其内部构造联系,熟悉各构件受力特征、构造方式、工艺标准和施工方法等,同时还需要学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对一般单体建筑形成整体认知,并与相应课程形成一一对应关系。一般房屋建筑是由分项工程(或结构构件)组装成分部工程进而形成一个独立的单体建筑,这个过程涉及到施工程序、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建设法规、现行《施工规范》的应用等诸多生产实际问题。即通过“营造”形成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建造房屋服务,而非结构设计、更非规划和建筑设计。因此,围绕“如何建造房屋进行课程体系改造和设计”就成了我们进行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做法。通过“新课程体系”构造原理图解可以进一步证明我们按照建造房屋进行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改造和设计的做法是可行的。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已经把这些理论研究成果纳入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形成了“两大课程体系”和“四分段课程模块”体系。即形成了新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和新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详见本专业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图解”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图解”。

同时也形成了“四分段教学课程模块教学模式”(简称模块化教学),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新的教学模式是符合职教规律和职业教育要求的。即基本素质课程模块:包括“两课”、体育、语文、数学、物理、英语、计算机基础、劳动实践、入学教育、军训等;专业基础素质与基本技能课程模块:包括识图、识图实训、建筑CAD、建筑CAD实训、建筑力学、建筑材料、建筑材料试验与实训、认识实习、建筑构造、建筑构造实训、施工组织、施工组织实训、建筑工程预算、建筑工程预算实训等;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包括建筑工程测量、测量实训、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建筑施工技术、施工课程实训、施工工艺实习、核心技能培训、测试、双证书培训与考试、毕业设计、顶岗实训等;素质与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包括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等。有了新的比较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还是不够的,我们又根据职业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基础岗位、结合人才需求调研材料,大胆地对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取得了明显效果。根据整合后的课程我们组织编写教材,使课程、教材、教学内容均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专业课程整合与教材建设

(一)专业课程整合

课程及内容整合应围绕职业核心能力进行优化组合,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建造房屋和专业培养目标之需要。本着强化能力、优化体系、合理组合、遵循建造规律、认知规律、删减不相适应的老内容、增加新材料、新工艺、新规范、职业培训、技能考证等方面的新内容、突出应用、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进行。

(二)专业教材建设

根据新修订的专业教学计划和新的课程体系,按照“贴近工程实际、适应工程需要、反应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之职教特色要求,直接选用统编的公共基础课、选修课教材,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材,大部分采用了由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我校教师主编参编的有杨平均主编《建筑力学》(下册)、常跃军主编《建筑施工技术》、韩应军主编《建筑施工组织》、郭大州副主编《地基基础》、《混凝土与砌体结构》、杨文选副主编《建筑施工组织》、参编《混凝土与砌体结构》、王长平副主编《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李松岭副主编《建筑工程监理概念》、孙荣玲参编《建筑工程概预算》、牛元甫参编《建筑施工技术》等。建筑教研室、结构教研室组织专业教师自编了一批实用的实验指导书、实训指导书、顶岗实训指导书、毕业设计指导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在本专业的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总结

篇8

摘要:从分析建筑施工模拟实训在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方面的作用入手,讨论了建筑施工模拟实训教学改革以及相关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几个要求。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建筑施工模拟实训教学改革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目的,以建筑施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施工技术为主线,与行业、企业专家联合按基于工作过程设计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开展教学内容的改革。根据建筑工程基层管理岗位工作任务,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用5个学期完成职业基础课程领域、职业能力课程领域、职业素质拓展课程领域的知识及技能培养,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包括建筑施工模拟实训);第二阶段用1个学期的时间到校外进行顶岗实习。

1建筑施工模拟实训的现状

1.1建筑施工模拟实训的内容

目前,建筑施工模拟实训是学生于第四学期末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为期三周的实践操作实训,主要培养学生进一步掌握《建筑施工技术》的基本理论,掌握模板工、架子工、砌筑工、抹灰工施工工艺及质量检测方法,为今后从事施工员等岗位的工作打下基础,学生按小组分别进行各工种的实训操作。

1.2建筑施工模拟实训的不足之处

通过往届学生的实训,我们感受到当学生穿着工作服在实训场的氛围中操作时是充满了热情,但没过多久由于工作的艰苦、单调学生中就反应出一些情绪,借口这些工种实训不是他们今后的工作,实训工作有所懈怠,最后经过指导教师的分析帮助,学生们还是按要求完成了实训工作任务,但是通过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对于下一级的学生来讲如果不认识建筑施工模拟实训的作用就不能认真完成该项工作任务,今后对现场施工工艺开展、施工工艺操作规范、工程质量检测就没有相应的经验,在顶岗实习时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指导教师的分析观察,发现了产生消极情绪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按照各工种实训要求开展工作,属于被动型完成任务,缺乏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二是各工种独立开展实训,相互之间没有联系在一起,因此学生积极性不高。

2建筑施工模拟实训的改革

2.1建筑施工模拟实训的方案改进

针对以上情况,教研室成员经过企业调研及与企业指导教师的探讨,制定了新的实训方案,方案能促进学生运用知识能力提高,主要内容是据实训指导给出模拟工程概况,综合运用所学的《建筑制图》、《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建筑工程预算》等科目的知识,分组进行模拟施工项目施工图设计、制定可行的施工技术方案(因实训时间限制故模拟工程是简单化的一间房间)、工程量计算,各班实训小组成员根据建筑施工模拟实训指导书的要求独立完成相应的资料并合作完成实训操作,小组长俨然项目经理,小组成员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角色:技术负责人、施工员、材料员、监理员、预算员、安全员、测量员,他们的工作既有独立考核的部分又有合作完成的内容。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按照指导思路自己主导组织开展实训工作。最后成果由指导教师现场分析评比,建筑施工模拟实训项目由单一的工种实训转换为综合实训。

2.2建筑施工模拟实训的方案实施

学生从接到任务开始就充满了热情和想象,虽然是一个简单的模拟项目但是都要完成相当于一个单项工程所开展的设计、施工、验收程序,从学生对人员的精心组织安排、设计方案的反复讨论制定、实际操作的互相比较竞赛、验收时认真听取讲评及合理的争论,我们欣喜地发现这种施工模拟实训方式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通过阅读学生施工日记、施工总结及实训过程的指导,学生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施工技术方面的问题具备了一定处理和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了,工作的主动性相当高,对其中的设计问题、计算问题不厌其烦的查资料、讨论、咨询,对施工的开展更是你追我赶不甘人后,对操作工艺精益求精,有的主动对某些操作项目重新返工,学生的基础知识及综合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

在实训过程中指导教师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图纸的绘制不规范;图纸识读不熟练;设计规范不清楚;施工工艺、工种交接、施工规范不明确;操作不正确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既反应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同时也反应了教学过程的弱点,面对建筑施工模拟实训的实践教学改革,相关专业课程也应思考教学改进思路。

3建筑施工模拟实训的进一步改革——相关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建筑施工模拟实训的这种方案目前得到了认可,但通过实训反应出的问题应得到进一步解决,建筑施工模拟实训综合了各相关专业课程的知识,怎么让学生把这些课程的理论知识在实训中得到应用,教师除了根据教学大纲讲授理论知识,同时还应结合建筑施工模拟实训的要求把对应的实训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完成,这样在今后的建筑施工模拟实训中学生才能熟练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实训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建筑工程技术的专业教师在熟悉各专业课程的同时还要加强课程之间联系,认真制定理论教学大纲及实践教学大纲,对于理论教学中实践教学安排要引起重视,做好安排确实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使学生在建筑施工模拟实训中能把专业知识融汇贯通获得建筑施工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实际能力,为后面的顶岗实习打下基础。

篇9

关键词:电工学 创新型 实践动手

0 引言

《电工学》课程是高职院校电类、非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属于专业辅助课程,以理论为基础,重视实践,为学生以后更好地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以及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好电工技术的基础,并掌握基本的电工技能。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非电类专业与电工电子技术交叉融合越来越多。高职类学生理论知识薄弱,根据《电工学》课程自身的特点,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实践能力以及课程考核等方面,大胆创新改革,加强实践动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1 根据专业需求,优化教学内容

《电工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电路、电子、电气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及应用。目前市面上的教材都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我们根据专业群的需要编写了校本《电工学》教材,包括直流电基础、正弦交流电路、常见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手工烙铁焊接技术、家庭电路及用电器安装等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电路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在课程的体系和内容上进行了整体优化。对于通信技术专业,可以结合生活实际,适当强化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网络技术专业,结合综合布线和楼宇智能化,可适当强化家庭电路及用电器安装等方面的内容。在实际上反映电工电子技术在本专业的具体应用,在基础理论上,拓宽了教材内容,突出了专业特点,让学生认识到电工学课程在整个专业体系中的作用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2.1 课程的教学总体采用项目教学法,主要以正弦交流电的波形图、手工烙铁焊接、家庭用电器的使用和安装、常见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等项目作为载体组织开展教学。项目必须紧扣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以达到教学结果要求为目的,重点培养学生应用电工仪器仪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实践导向理论学习,完成项目实训后再通过实训结果学习理论知识。

2.2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授课地点统一安排在电工电子实训室,每次课程必须将讲授、练习和实训有机的结合起来,边讲边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掌握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手工烙铁焊接技术、家庭电路及用电器安装等知识。

2.3 授课教师在课堂练习过程中,要多走动,多巡查,多指导,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并在练习结束后进行总结,有必要时,还应选择个别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点评。

2.4 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综合应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图片、视频、Flas、PPT教学课件、实物展台、仿真软件、电工实验开发板等多种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 强调实践能力

传统的电工学课程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强调理论知识讲解,实训教学主要是教师验证理论知识项目,因此,必须对实训内容、实训手段以及实训方法进行改革,改善实训条件,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1 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结合专业群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面向行业的发展建设为对象,从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到课程的教学实施、顶岗见习、实习,采用“校内实践教学+企业项目开发+顶岗见习”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项目案例、企业文化、职业能力素质、专业新技术等引进教学中。

3.2 实训的内容应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实时性、创新性,实训项目应由验证型实验向设计型、创新型实验转换,实施与专业背景相结合的实训项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鼓励学生根据要求自主设计电路,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

3.3 实训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方法和手段,电工学课程教学看起来枯燥,只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问题的情境,同样会变枯燥为趣味。如欧姆定律知识,老师画出电路图,通过电工实验板搭建电路,让学生测量电压、电流等参数并记录,然后让学生比较计算,对比实际测量值和理论值,这样学生就能很快的掌握理论性很强的欧姆定律,充分体现在“做中学、学中做”。

3.4 学生单人单组实训,独立完成每个实训项目,避免偷懒和抄袭,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5 开放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室,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建立专业学习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既可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又能学习课程教学以外的专业电工技能;既为参加技能竞赛做好了人才储备,又能让兴趣小组的成员在班级教学中发挥带头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3.6 职业资格认证,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室在原有的职业资格鉴定站的基础上,优化基地培训能力,依照电工中、高级工和技师的培训、认证要求以及考试的实际需求完善实训基地的各类建设,让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接轨,进一步优化专业社会服务能力。

3.7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专业技术、先进设备、技术服务和专业培训的优势,在各类电工电子项目的开发和社会服务中,专业教师在专业技术水平、项目组织能力等方面有了显著提高,丰富了教学资源,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同时,学生通过参与企业实际项目,提升了自身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五年来,有将近师生300人次参与到各类项目的开发和社会服务中。

4 创新课程考核

4.1 考核方式采用:笔试加现场操作。

4.2 成绩评定,如表1所示。

说明:①学生考试前撰写出作品的设计报告和设计日志,采用全班公开的形式对作品的设计报告进行答疑,通过答疑的学生向任教师课提交现场操作考试的作品中所需的素材,以备现场操作考试使用。②任课教师在期末考试周内组织学生在统一时间、统一地点,根据作品设计报告书中的设计内容和设计制作步骤独立完成期末作品制作考核。

笔试加现场操作的考核方法打破了传统只有笔试的考核方式,现场操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了解,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5 通过课程的改革,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实施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互相沟通、相互提高的过程。建立一支技能过硬、创新能力强的实训教师队伍,使创新教育渗透于实训教学中。事实证明,教学质量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投入的精力是成正比的。交流越多,投入的精力越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鼓励教师多形式、多渠道参加培训学习,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及时总结经验;走出去、请进来,拓宽思路,开阔眼界,启发创新。教学质量的提高使教师的实际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促进了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有力的推动了师资队伍建设。

6 总结

本文以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室作为研究基地,结合专业需求,引进的校外实训基地项目,以提高教学质量的角度为出发点,对《电工学》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法进行深入的实践与研究,使其更加完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罗宜春.电工学(校本教材)[M].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4

年8月.

[2]王思民,朱慧.《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创新报,2010(20).

篇10

关键词:内衣纸样;实践;教学;模拟工厂

一、内衣纸样教学现状

目前中国内衣行业快速发展,但国内开设内衣专业课程的学校不多,导致内衣行业专业技能型人才严重欠缺,成为内衣行业发展的瓶颈。

培养更多内衣专业型人才,促进内衣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是当前教育机构培训的重要任务。目前国内内衣纸样教学参考教材较少,且在尚没有形成系统专业的教学模式条件下,如何有效开展内衣纸样教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内衣纸样课程开展

1.内衣纸样课程培养目标

内衣纸样是内衣设计到生产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内衣纸样课程在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内衣方向的教学中,占专业课时很大的比例,是必不可少的一门专业课程。内衣纸样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内衣制板的技能和技巧,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实践能力。根据目前社会上纸样师岗位实际技能要求:熟悉内衣制作的各道工序及工艺要求;精通看图、看单、看板做纸样;熟练电脑打板。

(1)熟悉内衣制作的各道工序及工艺要求

对内衣制衣工艺涉及的知识点都要有所认识,熟悉各种内衣制作工艺,能够根据样板编写产品工艺单,其包括工序名称、车种、针型、面、底线、工艺要求等内容。

(2)精通看图、看单、看板做纸样

对人体三围了解,掌握一定的内衣尺寸规格,掌握内衣面料,制作工艺。可以根据设计图、制单图打头样;根据内衣样板翻板、

改板。

(3)熟练电脑打板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现在很多内衣企业也使用了服装类的CAD软件,主要用于出纸样、放码、排料。电脑打板成为纸样师傅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

2.内衣纸样课程开展须解决的问题

(1)实训场所的建设

在就业导向下的中职服装专业内衣方向的内衣纸样教学,采用模拟内衣工厂出纸样流程教学方法,需匹配的实训场所和设备,但由于内衣车种较多,投入较大,很多学校没有相匹配实训场所和设备。在纸样成为可用的工业板的过程中,车板成为不可省略的环节,需要有相应的衣车设备。由于实训场所和设备的限制,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衔接不够,制约了这门课程的正常开展。

(2)模拟工厂的教学与顶岗实习存在的困难

模拟工厂的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没有相应的实训场室和充足的设备;二是班级班额过大,很难做到一对一教学辅导。

顶岗实习在实施过程中同样存在一定的难度:板房是内衣企业的核心部门,企业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必须保护其商业秘密,一般不让学生安排到板房顶岗实习。

3.内衣纸样实践教学设想

(1)内衣纸样课程相应的实训场室

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从实训场室开始,产品质量决定着人才技能的优劣。内衣纸样是一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要上好这门课程,必须有匹配的实训场室、板房实训场室和CAD实训场室。板房实训场是内衣公司重要的技术核心部门,主要是将上一道工序的设计图纸制作成为能裁剪的纸样和样衣缝制业务,为下一手的产品投产做好技术标准、质量标准的检验和准备。学校的板房实训场室的建设和设计尽可能模拟工厂,有相应的设备及内衣材料。能够满足车板试板的要求,紧扣产品生产的真实性。目前,很多内衣企业都使用CAD软件,提高工作效率。为了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相接轨,CAD实训场室建设也必不可少,它主要是整合手工纸样设计与电脑打板、放码与排板,里面配备CAD软件、读图板、绘图仪及电脑设备。

(2)“模拟工厂”帮客户款单出纸样图的教学

这一门课的教学,主要是侧重学生实践练习,通过实践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首先教内衣纸样基础,例如,人体工学相关知识、常用面料、产品各个部位名称、制作工艺等,然后教常用板型制图及结构变化的方法,最后采用“模拟工厂”给客户款单出纸样图的方法。在工厂帮客户出纸样有三种情况:一是看制单制图,二是看成品制图,三是看设计图制图。这个环节教学的过程,有三个特点:一是以学生为中心、自主性学习为主;二是学生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反馈分析、评估成果;三是教师担任板房主管角色,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

“模拟工厂”出纸样图的教学,虽然整个制图流程一样,但过程操作不一样。针对以上情况,分为三个阶段教学。

第一阶段:看制单制图,用两个月时间进行训练。首先制定制单完成工作任务,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工厂制单规格,绘制1∶1比例的工业板,自己制作成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讨论、试板、修板,不断摸索、练习,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在实践的过程也发现存在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并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积极性。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实践的情况,可以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盲点,及时对练习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讲解,对教师的教学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学生也通过教师对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的分析和总结,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提高学习能力。

第二阶段:看成品制图,用一个月时间进行训练。首先要正确测量成品的各个部位尺寸,判断面料弹性,分析其制作工艺。通过试板,然后与原板进行比较,基本没有太多出入,再进行试穿,比较翻板与原板穿着效果。这一阶段模拟工厂采用分客户负责法,一般有几个板师共同负责一个客户的制单纸样,在教学中,以组为单位,分发成品,安排学生担任组长。要求做计划、写报告,同时要把制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写入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合作及分享,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解决出样板制作中面临的技术问题与款式结构要求的差异状态,真正去亲身体验修改板、OK板的成功过程,让他们与同学合作,教师引导下去分析和解决制图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并做出和实施解决这些结构问题的方

案和计划,这样能够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兴趣。

第三阶段:看设计图制图,用一个月时间进行训练。学生交叉出设计图纸,讨论分析设计图,根据常用尺码规格制纸样。在制纸样及车成成品的过程,要学会提建议。现在有不少内衣设计师,只会画设计图,不懂纸样及工艺。在内衣企业,纸样师要有很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能够根据设计师的图纸出纸样,也要根据生产实践情况,给予设计师建议。同时,要与车板师沟通纸样制作工艺。

经过“模拟工厂”出纸样图的教学,让学生对内衣纸样有自己的理解,能够胜任内衣纸样师职位的工作,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纸样部门的工作及在工作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3)顶岗实习

在学校学习见识的款式和工艺总是很有限,只有到了岗位上,才能够真正做到与企业岗位实现“零对接”。可以通过真实的生产实习,培养学生敬业守纪、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养成良好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练就过硬的技术实践能力。这样会使他们毕业后能够很快融入企业员工团队。除了让学生在学校经历工作过程,真实生产,也可以考虑接工厂的订单创收,使消耗型实习向生产型实习转变,生产型实习向效益型实习转变。

中职的教学主要是为了就业,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能够做到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衔接。内衣纸样教学要采用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学生为主、教师为导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技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