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经营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6 08:34: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连锁经营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连锁经营实训总结

篇1

关键词:连锁经营管理;实训基地

近几年,零售连锁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连锁企业的规模和销量也在迅速扩大,连锁业态非常广泛,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商贸和服務业。连锁经营成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然而,连锁经营管理课程在我国高职院校开设的时间并不长,特别是一些院校刚刚设立连锁经营专业,对于实操性要求较高的这门课程,多数学校的课程教学内容还是以理论体系为主,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如何培养具有实操性的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课程改革。

一、开发针对性强的教材

市面上许多连锁经营管理课程的教材多是理论多、案例少,配套的案例和习题集几乎没有,给教师授课带来了一定困难。例如,专业基础课的教材要么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本,以理论知识为主,要么是中职教材的延伸版本,片面强调技能培训。此外,与专业教材配套的实训指导教材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院校应根据高职教育目标,准确定位自身的人才培养方向,向上衔接本科教育,向下衔接中职教育,由行业组织、学科专家和主讲教师自行编写和制作相关教材,并编写案例集、案例解答、习题集、试题库和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与连锁企业合作,根据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共同开发编写实训指导教材。

二、选用典型案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往很多课程中都用到了案例教学的方法,但是很多案例教学对学生来说都是听着起劲,听完后并没有领悟到精髓所在没有自己的主动性,因此效果并不是很好。对于我们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连锁经营管理来说选择合适的案例尤为重要,选择的案例必须具备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同时利用案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教师要达到案例所发挥的作用就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前期工作,密切关注目前连锁行业的发展趋势,加大对连锁各行业的了解,不断收集连锁行业的发展新动向找出具有典型性的案例进行总结归纳,把案例中现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点进行融合,这样才能使案例紧跟时代脉搏。有了合适的案例后就需要利用案例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案例需要解决的问题划分到各个小组中,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都参与到解决这个案例的问题中来,把那些积极善于思考和发言的同学和不爱发言的同学相互组合在一起,让那些善于思考和发言的同学带动不爱发言的同学共同思考问题,教师在调动了积极性的同时要适时的进行总结,这样学生会感觉到张弛有度,能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不感觉到乏味。

三、加强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

篇2

新经济呼唤新的商业模式,连锁经营是其中的主流发展模式,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培养系统掌握连锁经营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国际型、实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专门人才,连锁经营管理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它顺应了现代经营模式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行业发展,是我们需要研究的新课题,本文就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物流配送》课程设计进行探析。

关键词:

连锁经营管理;物流配送;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教育人才的方式已经从过去的传统教育模式向新教育模式转换,满足社会需求,加强技能教育。连锁经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了实现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物流配送》课程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际操作很强的一门课程,对《物流配送》课程进行合理设计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物流配送》课程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中的地位

连锁经营是指经营同类商品或服务的若干个企业,以一定的形式组成一个联合体,在整体规划下进行专业化分工,并在分工基础上实施集中化管理,把独立的经营活动组合成整体的规模经营,从而实现规模效益,连锁经营作为总部管理哲学的具体化管理方式,连锁总部必须应用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对员工进行培训、工作安排、员工的职责、员工的服务标准、店面的陈列、广告宣传、市场营销、顾客关系,顾客抱怨处理程序、存货控制程序、会计程序、现金和信贷管理程序、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处理等所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对连锁店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每一项工作予以规范化。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主要课程有连锁企业商品采购管理、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商品学、物流配送等学科,其中物流配送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

二、目前物流配送课程在教学设计上的存在着问题

1.教学内容没有统一规范化的标准作为依据

首先《物流配送》曾经是物流管理专业的重点课程,物流管理专业在专科到博士生的升学体系方面建立了一套成熟的办学等级方案,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绝大多数还停留在单一的专科办学,无法为学生提供更高层次全面发展,只有极少数的本科院校设置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绝大多数的教师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课程教育上,在该课程的内容选取上太过度依赖于物流管理专业的《配送管理》课程,而物流管理专业的《配送管理》是和《物流概念》、《运输管理》、《物流信息管理》、《仓储管理》、《第三方物流》等重点课程自动形成管理体系,而连锁经营管理是《物流管理》、《物流配送》、《门店营运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为核心与培养该专业方面的人才方案所形成的体系,但绝大多数连锁经营专业的老师仍依照《配送管理》的课程教学来组织课程,甚至更有的院校老师将连锁经营的《物流配送》与物流管理专业的《配送管理》的课程内容混为一谈,内容几乎是雷同的,没有任何区别,甚至可以说是将两个不同专业的课程划等号。高职老师在组织教学时,倾向于宽泛的课程内容,内容的主次欠缺,降低了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学生渐渐失去学习兴趣,产生了学到的知识没有什么用处的想法。

2.教学层次顺序不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过程

现在的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安排大致是:案例引入、课本理论知识讲解、实际操作、布置作业等这么个教学流程。这样的教学层次顺序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高职教育与学术性教育大不同,物流配送是一个车辆运输货物的过程,学生没有实际的观看过物流配送的整个流程,只靠想象是很难了解其中的细节,跟不上老师授课的思维,而老师只是对课本上的知识做一个系统的整理,不让学生实训观察,即便学生非常努力,也无法了解物流配送的全部内容。因此这种教学层次顺序让学生们失去学习兴趣,在上课时选择逃课、玩手机等厌学行为。

3.老师的教学方法达不到统一

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学方法不符合课程教学的需要,就达不到想要的预期教学效果。现在的课堂教学还保留着一支粉笔、一个课本、一个老师和一群学生的理论教学授课方式,粗疏的教学状态,还有很多学校老师盲目跟从这种授课方式,后来发现很多环节都不能协调,导致最终别的教学方式被搁浅,比如学生在实训时,受到学校实训条件与学校合作的企业的关系限制,只能接触到初步的知识层次,领悟不到其中的精髓,针对《物流配送》这门课程,高职老师就没有一个独立的系统化教学方式。4.教学资源比较短缺《物流配送》是实际操作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学校想要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如果只是依赖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讲解和课后的简单操作训练是很难达到物流人才培养的目标的。但是现在的物流配送专业课除了相关的精品课程符合教学资源的要求外,别的课程除了老师的讲解,学生想要继续扩展学习是难的,与课程相符合的教学资源比较少,所以要达到想要的课堂教学效果是非常不太可能的。

三、改变《物流配送》课程的教学思路

1.建立合理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物流配送》的课程标准

建立合理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物流配送》的课程标准,主要是将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和组织起来,让物流配送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规范的教学体系,符合专业的标准与培养目标,怎样防止同一节课老师们的上课内容不同,选择的教学内容不同,让课程符合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满足社会需要的岗位条件,让学生毕业后能很快的熟悉自己的工作环境,促进其在职场上的发展。改进《物流配送》课程的教学思路,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和课程技能要点,再根据院校、企业的需要,把课程内容分为选修和必修两部分,必修课是非常主要的,重点突出了企业的运行机制,所以,学生应该将与工作紧密联合的技能要点学习的扎实稳固,抓住主次。老师在教学资源准备上,应该准备足够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们得以学习。

2.教学层次顺序需要合理安排

老师在教学层次顺序的安排上,要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将课本的知识简单化、具体化、形象化,符合实际,方便学生理解接受。老师需要先将教学内容和课堂时间做一个合理的安排,尽可能的将一堂课设为一个独立完整的教学单元,让课堂保持独立连贯性,然后对教学层次顺序做一个合理安排。《物流配送》课程的实际操作性很强,老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所学的学习目标,再将课程进行梳理,然后在播放相关的物流配送视频,让学生们可以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在与实训课相配合,让学生找到学习方式使学习渐入佳境,同时老师可根据视频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提点或简单的说明,在做最后的知识总结,老师还要结合教材与实际工作情况进行点评,告诉学生在工作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些学校的条件比较好的话,可以同企业合作拍摄教学视频,以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做成合辑,完美的将工作过程还原,结合专业特色贴合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学生在上课时就像看电影一样,在看视频时就吸收了里面的知识要点,无需老师在进行讲解。上理论课,老师需将课堂上的内容做好总结,再将下次要讲的内容进行合理的部署,找一些思考题给学生,学生也可根据老师的下次所授课程内容进行预习,上实训课,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做好实训课前的准备工作,提高学生听课效率、学习兴趣,提高老师的课堂质量。

3.教学方式的更新

《物流配送》课程的特征比较明显,在进行教学时需要根据学习目标,复原配送管理工作的情景,进行实训追踪、总结评价等一系列完整的教学系统,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教学项目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实施的具体方案是:明确教学任务、做好教学前的准备、进行教学实施的讨论、制定完善的实施方案、教育成果的分析、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4.补充教学资源学生怎么才能通过课程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满足行业需求,仅靠课本上的知识是无法达成的,因此,学校应该为学生设立以物流配送课程为主的教学资源,供学生学习,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得以提高,满足行业需求。

四、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特点之一,《物流配送》课程主要是为了体现教学的实践性,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物流配送》课程需与物流管理管业的课程区分开,改进教学思路,合理安排教学层次,及时对教学方法进行更新,充实教学资源,这样才能让学生毕业后便于熟悉自己的岗位,满足行业需求。

作者:邓攀 单位: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丽娟.高职课程项目化教学实施中教学管理的探索[J].教育科学,2008.02.

篇3

一、教学内容:夯实基础,重视实践,突出实用

(一)夯实理论基础

连锁经营管理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课程密切相关:如客户关系管理、市场营销、品牌管理、消费者行为学、战略管理等。因此,在教授理论时,一方面需要掌握连锁经营管理自身所特有的一些理论知识体系,同时还需要纳入一些其他相关研究领域的理论,如连锁经营管理的经济学基础包括规模经济理论、区位选择理论等,管理学基础包括市场营销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等。因此,在理论教学时,需要尽量体现出基础性与通用性,夯实连锁经营管理的理论基础。

(二)重视经营实践

连锁经营管理是一门要求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很强的课程。因此,需要特别注重实践性,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每章授课前可以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引导,使学生通过引导案例的学习进入相关教学内容;针对连锁企业日常经营中的典型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认知,一方面可以聘请连锁企业领导或员工进入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可以安排学生到连锁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与实地调研等。

(三)突出实用内容

围绕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与安排上着力突出与连锁经营密切相关的内容,如市场定位、营销策略、门店布局、店铺设计、商品陈列、物流管理以及安全管理等基本环节或流程。针对具体实际操作问题进行深入阐述,并配合视频演示、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并结合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相关要求,确定出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突显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二、实现教学方技形式多元、灵活运用、注重实效

连锁经营管理具有覆盖范围广,涉及层面多,理论性与实践性强等特点,决定了课程教学方技的选择与使用,不能局限于一两种教学方技,应力求形式多元,灵活运用,注重实效。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合理利用。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式,可以选用多种教学方技协调使用,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形式多元

根据国内外教学改革经验,在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1)翻转课堂。转变以往教师主导课堂的教学方式,重新配置课堂内外学习时间,将学习决定权由教师转移给学生。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教师则采用讲授法或协作法来满足学生需要以及促成个体学习。

(2)换位思考。教师通过教学情境设计,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其中,并转换研究问题的角度,从不同的角度深入观察和思考,通过问题的不断提出,激发学生思维活力,牢固掌握与灵活运用专业知识。

(3)案例教学。教学案例一般源于企业的经营实践。对案例的分析也是对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的学习和总结,大多可分为课堂教学案例和专题性案例等类型。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与学习,学生提出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学习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个人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相应锻炼。

(4)角色扮演。依据某个教学情景随机选择数名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演示结束后由学生指出各个角色的演示所反映的问题,并提出如何预防或解决的方案或措施,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视频演示。在进行专题讨论或介绍连锁企业经营实践时,选择国内外知名连锁企业进行视频演示,以加深学生对连锁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深入理解。

(6)模拟软件。通过引入连锁企业经营管理软件,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对连锁企业经营管理流程的认知,如组织结构、人员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等。

(7)参观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等社会资源,通过实习和其他社会实践环节,积累实际的经营管理经验。

(8)引入实践导师。聘请连锁企业领导或员工成为学生的实践导师,对连锁企业的实践操作现身说法,增加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

(二)方技灵活运用

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每种方技都有着自身的优点,同时由于课程性质、进度安排,教材选择等的不同,也会影响到各种方技的实际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认清各种方技的优点,结合重点与难点,以及具体教学情景,因势利导,灵活运用。如翻转课堂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为真实的学习,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等,既可以对课程整体教学,也可以对某些具体章节采用;换位思考是一种参与式教学方式,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客观分析问题。教师通过问题的不断提出和深入,激发学生的思想活力,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形成新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在服务失败与补救、商品陈列与布局等方面采用;角色扮演法可以应用于门店的营销策略和店铺管理的教学中,让学生以经营者、招聘者、应聘者等身份现场演示;视频演示可以选择国内外知名企业整体运作流程,也可以通过剪辑合成知识点碎片,使学生对一些抽象概念、管理流程、问题处理等进行认知;经营模拟软件需与教学情景进行契合。当前可以选用“商道”、“流通大师”等软件,可以针对某个教学知识点,也可以针对整个企业运作流程进行模拟;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使学生通过实地调查,专家访谈等对连锁企业实践操作获得直观认知,如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商品陈列等。

(三)注重综合实效

在上述教学方法应用过程中,更需要注重各种教学方式、方法或手段的综合实效。提高综合实效需要考虑如下方面:一方面是连锁经营领域和范围的转变。由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思想的推行,使得连锁经营的涵盖范围、经营模式与管理模式等都在不断变化;二是学生的学习模式的转变。以往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填鸭的传统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今教育发展需要。碎片化学习、思考型学习、研究型学习以及实践探索型学习等被不断提出。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连锁经营的发展态势和趋势,掌握连锁门店经营管理原理,获取实战操作经验,需要通过案例教学、视频演示、经营模拟软件等各种教学方技协同,因材施教、因学施教、因势利导,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三、考核体系:方式多样,注重过程,弱化考试

连锁经营管理课程考核可以实行考核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生学习的综合表现,能反映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考核贯穿于教学的全部过程;加大对实践教学部分的考核,弱化考试的作用。对于连锁经营管理课程考核,可采用期末考试、调查报告、课程论文、比赛获奖等形式,具体考核方式可以采用小组考核或个人考核、单独评定或综合评定等。例如在综合评定中,学生成绩可以由平时成绩(70%或60%)和期末考试成绩(30%或40%)两部分构成(具体权重可由教师决定):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提问、模拟实训、出勤情况等,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平时作业考核学生完成课后作业以及调查报告等的质量;模拟实训考查学生参与各项实训活动的表现;课堂提问考查学生课堂陈述的质量;课堂出勤考核学生遵守纪律的情况;期末考试以理论笔试为主,主要是针对知识点的系统梳理,以及考查学生识记、理解和创新的能力。由于期末考试考评指标单一,效果具有短期性,可以弱化考试作用。

四、结论

篇4

关键词:高职;连锁专业;顶岗实习;职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0―0145―02

我国的连锁零售企业从起步到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导力量,仅仅用了20年的时间。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统计,2012年我国连锁百强销售规模达到187万亿元,同比增长10.8%,连锁百强企业门店总数达到9.4万个,同比增长8.0%。随着连锁经营模式的快速发展和连锁零售业的迅速崛起,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如何制定出符合连锁企业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已经成为各高等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主要任务。

1职业能力的涵义与结构

1.1职业能力的涵义

职业能力是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并且这种能力还具有跨职位和跨行业的特点。它也不是某一种知识或技能,而是对多种知识、技能、道德、品质等多种要素的整合。

1.2职业能力的基本结构

德国学者从内容角度将职业能力的基本结构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而后两种能力又常常被统称为关键能力。其中,专业能力是和职业直接相关的能力,指在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按照一定方式、方法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如管理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的能力、谈判能力、策划能力等;方法能力是指就业者在其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知识、新信息、新技能和掌握新方法的能力,是就业者的基本发展能力,如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等;社会能力是指就业者与他人交往、相互合作、共同生活和共同工作的能力,是就业者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社会行为能力,如沟通能力、人际能力、组织能力、协作能力、责任心等。

2高职连锁专业顶岗实习与职业能力培养

2.1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定位

据相关研究,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生毕业后的主要去向、初始就业岗位和工作一年左右可发展岗位如表1所示:

2.2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要求

针对以上调查,可总结出连锁经营企业对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主要包括:人际沟通及表达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抵抗压力的能力、客户服务意识及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习能力、信息收集与数据处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判断能力、预见能力、策划能力、管理能力和谈判能力等。

2.3连锁专业顶岗实习与职业能力培养

通过以上具体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要培养的是具备连锁经营与管理知识,能够胜任连锁企业包括采购、配送、收银、理货、促销、信息管理、门店管理等业务岗位的专门型高素质人才。最终能够在连锁企业总部从事商品采购、人力资源、情报分析与处理、财务等工作;在连锁门店从事店长、柜组长等工作;在物流中心能够从事配送和技术服务等工作。由此可见,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不仅仅是使学生成为连锁企业一线操作服务岗位员工,而是使他们同时具备成为基层甚至是连锁企业总部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能力。连锁专业顶岗实习的安排除了能够使学生掌握连锁企业管理方面的专业能力,还能在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

3高职连锁专业顶岗实习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笔者对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中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相关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通过分析和总结,发现连锁专业顶岗实习在职能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3.1学生对顶岗实习的认识存在偏差

连锁专业顶岗实习是为了通过实习使学生掌握连锁企业基本操作岗位,如理货、收银、防损、前台等岗位的操作技能,熟悉各基本岗位的业务流程,为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和专业实践技能的提升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经营管理综合能力和素质以及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为毕业后成功地走上社会参加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打下基础。但是在调查的过程,发现大部分学生并不能意识到顶岗实习的重要性,相反认为,实习企业给实习生支付的报酬偏低,劳动强度较大,要求较高,只是把他们做为廉价劳动力,而不是培养与培训,毕业后不太可能会在实习单位或实习岗位继续任职,因此顶岗实习意义不大。

这一现象充分反映了学生对社会和企业的心理预期很高,同时也反映出他们缺乏一定的职业规划的能力,而忽视了对个人发展的系统思考,自身职业应变能力的形成,职业能力的提升,也限制了职业能力的培养,削弱了他们参与顶岗实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3.2实习单位对顶岗实习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认识不足

虽然学校在积极地寻求一批稳固、岗位多样、数量充足的紧密型合作伙伴企业,但多数企业对接受学生实习的态度漠然,目前,与我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的顶岗实习企业主要有三家:本地沃尔玛超市、本地欧尚超市及温州人本超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企业追求的仍然是更多的经济利益,如节约成本;第二,企业大量使用顶岗实习生,为了不影响生产经营质量和效率,往往只能安排在较低层次的一线岗位,也不可能给学生提供轮岗等机会;第三,由于我校顶岗实习安排在第二学年,学生实习结束仍然要回学校继续学业,不能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因此,企业方也认为顶岗实习与学生就业关联不大,缺乏培养兴趣;第四,企业担心泄露机密。

3.3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落后

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落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院虽然为每个实习基地安排一至两位实习指导教师,但指导教师却很难长期驻点实习基地,因此难以发挥真正的指导作用;二是有些指导教师本身并不具备指导实习的水平与能力有资料表明,我国高职院校中有66.6%的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有的学校甚至高达96%,大多数教师实践工作年限偏低。据北京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检查组对北京地区14所高职办学点的调查统计资料表明,教师中平均只有25.75%的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曾下厂实践过的仅占23.9%。我院主讲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师虽然均具有“双师素质”,但真正具有企业实践工作经验的却不多,这也反映出我院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落后。可喜的是我院正在积极推进“教师进企业工作站”开展专业实践的活动,有大批年轻教师主动申报,这样既解决教师难以驻点实习基地的问题,又提高了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能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院必然能够形成一支师资结构合理,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

3.4缺乏政府政策支持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余祖光在对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中,针对影响学校和企业合作的主要因素问题调查了135家企业,调查中94家企业认为影响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是缺乏落实政策的具体措施,88家认为是企业难以承担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风险,69家企业认为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达不到企业用人要求,66家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贡献缺乏社会认可,62家企业指出在校企合作中的付出得不到经济补偿,企业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纳税减免得不到落实,61家企业认为校企合作缺乏第三方的协调服务,59家企业认为顶岗实习的时间与企业工作安排相冲突,24家企业指出校方对顶岗实习疏于管理是影响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等。虽然距该调查已过去了5年时间,各级政府也响应国家推出了职业教育政策方针,但对顶岗实习的实质性指导力度不够,具体政策难以兑现。

4提升高职连锁专业顶岗实习职业能力培养作用的对策

4.1提高师生认识,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只有正确认识和理解了职业能力的内涵、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并深化学生对职业能力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培养出具备较高综合职业能力,掌握专业高新技术,具有较高职业素质和有着高度责任心、好奇心、进取心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4.2转变学生思想,提高学生实习积极性

首先,高职连锁专业的学生要在顶岗实习时把自己当作实习单位的员工,认真对待顶岗实习实践的机会,全身心地进入工作状态,接受并熟悉企业文化氛围和职业岗位的需求,才能真正的把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技能操作过程中,达到提高操作技能水平与实践应用能力的目的。此外,由于顶岗实习过程中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和多样性,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要有一个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与挫折要及时调节身心,以便快速适应实习工作环境,既达到不断提高职业能力的目标,同时,兼顾工作任务的完成。

4.3构建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体系,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必须满足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讲究实用性、应用性与针对性,其课程结构体系要按照职业能力的要求确定,由若干个符合职业岗位(群)的课程模块构成。要把专业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施与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有效结合起来,让企业能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来。

建立校内、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专业模拟实训室,可以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理论和操作技能及时转化为实际实操能力。利用校内实习基地与校内专业模拟实训室,老师可现场对学生的操作行为进行指导,及时发现问题,掌握学生的真实职业操作水平,及时调整教学,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实习,可把学校所学专业与企业对岗位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再者企业内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可以给学生一些专业方面的指导,学生可以了解到企业的运作方式、管理模式、人际互动等,这为他们以后更好地进入职业、更快地适应职业都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

4.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产学研模式

建立合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顶岗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抓好实习环节的指导是顶岗实习的关键问题之一。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模式可以将生产、教学、科研紧密结合,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职业能力,还能促进教师和企业的配合,共同进行技术研发,增加教师参与企业管理、研发等活动的机会,提高教师的实践机会,使得教师也更能符合“双师素质”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苏敏.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浅谈[J].当代职业教育,2012,(1).

[2]吴芳.试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3]许晓惠.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

篇5

论文摘要通过对非对称竞争优势的内涵、方式和途径的分析,针对本香集团肉类连锁经营的实际,探讨了非对称竞争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发展非对称竞争的经营策略,以期为连锁经营提供参考。

连锁经营是迄今为止最具有影响与活力的经营机制,已在发达国家和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地区得到极大地发展。连锁经营不仅是一种先进的经营方式和制度,也是一种商业组织形式[1]。其主要形式有直营(正规)连锁、加盟连锁和自由连锁。在我国肉食品经营行业中,连锁经营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极大发展[2]。我国的双汇、雨润和金锣等肉食品经营大亨,都实施了连锁经营,实现了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经营。这些肉食品经营大亨的经营主要依靠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通过遍布各地的连锁销售网络实现企业的发展,主要竞争对手为各地的小型屠宰企业和食品公司,依靠集团化的成本优势占领市场。

杨凌本香农业产业集团(下文简称“本香集团”)是肉食品经营行业的后起之秀,建设了现代化的屠宰加工设备和标准化的冷链物流系统。正因为如此,在生产规模上无法和大企业竞争,经营成本又无法和小型屠宰企业相抗衡。本香集团只有找到不同的发展之路,才能实现企业的成长。非对称竞争是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本香集团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本香集团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正确定位,发挥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

1非对称竞争的界定

1.1非对称竞争的涵义

企业要想开辟新的市场,想在竞争激烈、对手林立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就要采取非对称竞争策略。非对称竞争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采用与竞争对手不同的竞争方式、竞争手段和竞争规则,非对称竞争的原则是避免和竞争对手发生正面冲突,把对手诱离其优势区域,在己方的优势区域展开竞争,掌握竞争的主动权。

1.2非对称竞争的方式

(1)产品的差别定位。同样的产品,在产品的成分、材料、质量、价格等方面有不同,这就使产品在特点上有了竞争的优势,同时也是不对称的,比如农夫山泉从不使用城市自来水,每一滴农夫山泉都有其源头,且只生产天然弱碱性的健康饮用水,坚决反对在水中添加任何人工矿物质。这就在消费者心中与其他的产品有了区分,这就是产品的特点带来的竞争力。

(2)独特的工艺技能。拥有竞争对手没有的技术、技能、工艺、流程等。产品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的稀缺性,通过独特的技能设置竞争壁垒。比如乐百氏纯净水首次提出经过27层净化,对其纯净水的纯净提出了一个有力的支持点,形成非对称的竞争能力。

(3)独有的经营模式。通过经营模式的变革,自营、联营、租赁经营等传统的模式可以通过变革,成为自己独有的模式,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模式。

(4)人文优势。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企业所有人员所信奉的准则,是为之奋斗的目标,塑造适合企业发展和员工期望的价值观,使企业能持续发展,基业长青。

(5)关系优势。企业的竞争能力与企业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脱离了该环境,企业的竞争力将不复存在,企业与政府、消费者和其他企业建立、维持良好的合作与互动关系,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1.3实现非对称竞争的途径

企业非对称竞争最根本的就是企业的非对称竞争能力,根据丹尼·米勒的研究,发现、培育、使用非对称竞争能力是实施非对称竞争的3个相扣环节[3]。企业通过总结,比较自己和其他企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提炼出一般性规律,从而发现自身拥有的非对称竞争能力。对于已经选定的非对称竞争能力,必须大力发展,企业要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大力支持,进行政策倾斜,并进行定期检查,保证这些非对称竞争能力成长过程中能够随时得到需要的资源。非对称竞争能力培育成熟后,企业要利用改变竞争规则,打击对手赢利模式的关节点,从而实现自身的生存发展。

2本香集团的连锁经营实践

本香集团位于我国唯一的农科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内,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以肉食品的安全为核心,在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形成了“饲料生产—种猪繁育—商品猪养殖—猪肉深加工—肉食品连锁专卖—有机肥生产”一条龙的本香生猪产业化发展模式,建成了“从源头到终端”完整的安全猪肉产业链,并确立了本香“标准化生产、服务三农、健康为民”的事业目标。

本香集团率先在陕西推广猪肉连锁经营模式,提出冷鲜肉概念,对所有的连锁店实行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营销策略、统一价格、统一核算。在西安、宝鸡、咸阳、榆林等地已拥有百余家家连锁店,其中直营经营4家,加盟连锁70多家,自由连锁18家。

目前,陕西市场发展肉类连锁的企业有10余家,既有当地品牌如西安方欣肉联厂的“小猪芳芳”连锁店,陕西正大的“正大肉品”连锁店,也有双汇、雨润、千喜鹤、众品、北京顺鑫等国内知名品牌的连锁店。肉类连锁市场的份额正在被这些品牌逐渐蚕食,本香集团的市场份额不足20%,本香集团要提高自己的市场份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正确定位,找到并发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使用非对称性竞争的策略。

3非对称竞争对本香集团的必要性

与双汇、雨润等其他知名品牌相比,本香集团无论在企业规模、人员素质,还是在技术能力和资金方面都不能与之抗衡,如果在市场中与其展开正面对抗,本香集团将陷入对方的优势区域,以己之短对抗对方之长,取胜的几率很小。而非对称竞争强调通过企业自身和企业所在地的特点来发掘自身优势,并围绕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与竞争对手开展战略竞争,注重竞争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且它是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有效性[4]。

4本香集团发展连锁经营的策略

4.1企业间竞争的核心是产品的竞争

本香集团的产品与其他企业的产品最大不同点是实现了“从源头到终端”的产业链条,与其他单独的屠宰加工企业有本质的区别,本香产品的原料——生猪的养殖环境是绿色的、无污染的,这是一种不可模仿、不能复制、独有的自然环境,这是其他企业所不能比拟的,找到产品的核心优势,企业要做的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这些优势传达给客户,占领客户的心智空间,当先入为主的理念传达给了客户,本香产品就与其他产品有了差异,产品就有了竞争的优势[5]。

4.2非对称竞争策略

非对称竞争的逻辑结构分为4个部分,包括战略定位、经营模式、品牌战略和营销战略。战略定位是根本,是确定企业在整个行业价值链中的角色定位,依据战略定位调整经营模式,根据经营模式来制订企业的品牌策略和营销策略,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缺一不可的,本香集团要针对自身管理技术、经营系统和品牌意识的缺失,选择并研究知名品牌企业在战略定位、经营模式、品牌策略和营销策略中的薄弱环节,在这个薄弱环节发现突破点[6]。利用这个突破点确定自己的非对称策略,并在以上4个模块中确定自己的定位,利用“单点发力”策略,放大自己,实现非对称竞争。

4.3紧抓政府公关牌

本香集团自成立以来受到了党和国家以及省市区领导的亲切关怀、帮助和指导,并得到了社会和消费者的广泛认可,获得了多项荣誉:如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现代生猪体系试验站、全国光彩事业重点项目、团中央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全国畜牧协会常务理事单位、陕西省优秀民营企业、陕西省名牌产品、陕西省著名商标、杨凌示范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先进龙头企业、杨凌示范区金融诚信企业、第十三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奖。这些突出的优势就是政府公关的优势。

4.4关系营销,突出地域品牌

本香集团与农民建立饲养收购合同关系,以“公司+生猪大县+农户”、“公司+创业实训基地+农户”、“公司+养猪协会+农户”的多种形式,在实现生猪产业化的同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给创业者提供发展的平台,确立了本香“标准化生产、服务三农、健康为民”的事业目标。这些优势是本香集团特有的,也是陕西省特有的。通过关系营销策略,打地域牌,是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7]。

5参考文献

[1] 刘雨晨.我国连锁经营发展对策思考[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1):225.

[2] 公春虎.我国连锁经营企业发展对策分析[J].消费导刊,2010(6):54.

[3] MILLER D.An Asymmetry-based view of advantage:towards an attain-able sustainabilit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961-976.

[4] 刘畅.对零售商业企业连锁经营策略的思考[J].陇东学院学报,2009, 20(3):67-70.

[5] 郭力文.后招商时代的服装连锁经营策略[J].连锁与特许:管理工程师,2007(8):76-77.

篇6

[

关键词] 连锁企业;门店营运管理;项目化;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5?0035?04

[收稿日期] 2014-07-04;[修回日期] 2014-09-27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 年度立项课题《基于“CTPE”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XJK012CZJ019)

[作者简介] 范征(1968-),男,湖南长沙人,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经贸商务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连锁企业经营管理.

一、课程的定位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校生973.6 万,年招生人数318 万[1]。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国内高职院校大都是从中专升格而来,在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课程体系始终没能彻底摆脱传统学科型教学模式的束缚,或是沿袭过去中专、中职的做法,成为中专、中职教育的“发面馒头”;或是照搬本科教育的形式,成为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培养出来的很可能就是基础理论不如本科,实际技能不如中职,毫无高职特色的学生[2],在技能、经验、知识结构的培养上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结构性失业严重。因此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高职教育不但培养学生掌握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操作和组织能力。因此,课程改革应该岗位化,即根据行业岗位群,构建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产、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工学结合、实用价值强的课程,与工作岗位互动,让学生获得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完整知识、技能,以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完成每项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精神。

目前全国大约有230 多所高等院校(主要是高职院校)开设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或方向),主要面对现代连锁商贸流通企业,培养能掌握现代连锁企业经营管理基本理论和连锁门点营运管理专业技能,熟悉连锁商贸流通企业的运作流程,能够熟练进行连锁企业各部门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与技术应用型人才[3]。“连锁企业门店营运管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根据大型连锁企业门店岗位及岗位群设置情况,并对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该岗位的能力素质模型,以培养学生门店营运管理能力为主要目标而设置的一门课程。本课程与“商品学”“连锁经营管理原理”等前导课程和“品类管理”“连锁企业采购管理”等后续课程构成完整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

我校本课程在项目课程开发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学生专业技能及管理能力的全方位塑造,设计了走进门店营运管理、规划门店布局、陈列门店商品、控制门店采购与库存、门店商品促销管理、处理门店顾客服务事项、评估门店经营绩效、管理门店安全与损耗八个学习型项目,使学生通过项目任务反复训练,让他们在校内就掌握岗位操作技能,获得职业岗位的感性认识,提高专业素质,增强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课程设计流程

根据克诺的研究,项目化课程是始于17 至18世纪的职业教育,它与自然科学家的实验、法学家的案例研究,军事参谋的沙盘练习属于同一类型的课程模式[4]。

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基础。在进行课程设置和内容设计时,首先是对连锁企业的典型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进行调研,将专业课程与典型工作岗位进行对口设计,并且每年对用人单位、行业企业和对口就业的毕业生进行市场回访,了解其人才需求的变化状况,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动态调整,以符合企业和市场的要求。

连锁零售业涉及的业态多、岗位多,经过调研分析,选取了超市、百货两种业态的采购专员、食品/百货课长、现场督导、招商专员、客服主管等五个典型岗位作为连锁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并以此来开展教学设计。通过连锁零售企业和行业专家,对五个典型岗位所需的能力和应掌握的知识进行阐述,能够清楚地看到了各项工作的过程及内容,并了解各项工作的重要程度、难易程度以及相互关联程度,并将这些知识能力与相关课程对应起来。以采购员为例,其岗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及对应课程分析如下(见表1)。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连锁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技能标准为:

(1)商务谈判能力:能够与供应商就拟采购商品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和日期等问题进行谈判,达到预期目标;能够与零售商就店铺的面积、租金和租期达成一致意见;能够就店铺的促销活动与供应商就商品交个、数量和日期达成一致意见。

(2)商品管理能力:能够正确地分析店铺的销售数据,进行商品的ABC 分析及库存管理,合理地进行商品品类组合,及时引进新品,淘汰滞销品;能够根据商品陈列的原则正确地绘制商品配置表;能够成功地策划不同主题、不同商品的促销活动。

(3)卖场布局设计能力:能够根据店铺的面积及形状,合理地进行商品的货位设计和空间布局。

(4)人际沟通能力:能够正确地处理好顾客投诉;能够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和处理员工之间的矛盾。

(5)人事管理能力:能够制定并执行部门日、周、月工作计划;能够合理地进行员工工作任务和时间的安排;能够对员工进行培训和业务指导;能够运用正确的方法考核和激励员工。

三、项目化课程开发思路

基于项目化的课程开发首先要完成的是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其具体操作过程如图1 步骤一所示。由于工作项目与职业能力分析面向专业,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定要邀请本专业领域的企业和行业专家,要求他们以岗位工作为出发点,只阐述在岗位上做哪些工作,怎么做这些工作,而无需考虑那些跟岗位工作有关的知识。通过专家们的描述,我们明确了各项工作的过程及内容,了解了各项工作的重要程度、难易程度以及相互关联程度,在这个基础上,提炼出具有学习价值的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并转化成相对独立的工作项目(一组具有相关性的工作任务组成的工作领域),然后再对工作项目进行分解和细化,获得每个工作项目的具体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任务),并对完成工作任务应掌握的职业能力做出较为详细的描述。在整合不同专家和教师的意见后,形成工作任务分析表(见表1)。

最后再跟专家们一起讨论所设置的工作项目、工作任务是否覆盖了他们先前所描述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并对职业能力进行评判和鉴定,看其是否包含了岗位工作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各项能力,然后再实施教学。在教材选取上选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最好是由任课老师与企业合作编写),并采用企业的真实经营案例作为辅助教材,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

四、项目化课程的设计

项目化课程开发的第二阶段是项目化课程的设计,其实施是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技能训练为明线、以知识掌握为暗线进行的。设计过程包括课程内容选取和学习项目设计,如图1 步骤二所示。

(一)课程内容选取

选取课程内容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典型工作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参照企业专家的建议和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进行岗位任务分析,提炼、归纳、整合所需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进而选取教学内容。这其中能力目标是主要分析对象,按照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基本能力构成金字塔式的能力构架,如图2 所示。

门店营运以顾客服务为中心有四个主要内容:商品陈列与盘点、顾客服务、商品促销及商品防损。典型的工作任务主要有:门店组织结构、顾客服务管理、商品管理、促销管理、门店安全等。因此,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放在顾客服务、商品管理、绩效控制等三大核心能力的培养上,教学内容覆盖营运标准化、门店布局、顾客服务、商品管理、门店业绩评价等连锁门店营运管理的基本内容与关键环节。见表2。

(二)学习项目设计

学习项目设计是项目化课程设计的最终目的。通过设计操作性强、预期较好的项目来实现课程内容分析中所提到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如前所述,课程被分成了八个工作项目,其中每个项目又分解成2~4 个任务进行教学,每个任务后设计了技能训练,每个项目后设计了综合实训,这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并且在学习完每个任务和项目后,通过技能训练和综合实训能及时地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情境的设计

项目化课程开发的最后一步就是教学情境的设计,如图2 步骤三所示。我们在课堂讲授中采用音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分组组讨论等教学方法,还通过“3D 门店营运实训软件”“卖场布局与商品陈列模拟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训,尽量给学生营造出出一个真实的门店经营环境,模拟实际工作中的要素,不仅从实际工作问题或情景出发,利用真实而有效的问题或情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而且还要求学生按照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或规范来解决问题,从而消除教学环节与工作环境之间的差异,使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能直接应用于实际环境中,缩短“学”与“用”之间的差距,使学生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实现学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 中商情报网.2013 年中国职业院校在校生2933.8 万[EB/OL]. askci.com/news/201406/28/281011320981.shtml,2014-06-28.

[2] 康秋林.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新课程研究,2008(5):132-133.

[3] 赵琪,赵应淇.连锁企业门店营运与管理高职课程开发探讨[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58-61.

[4] 蒋庆斌 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46-50.

篇7

关键词:创新创业;互联网+;经济管理学院

1学院创新创业工作概况

经济管理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和历史经验,在这一年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摸索出了自己的一些办法和特色,通过学院总体规划、以赛促教、开展创新创业社团、成立创新创业小组,教师引导等多种途径,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取得了2016年陕西省“互联网+”大赛三等奖、西安高新“挑战杯—彩虹人生”陕西省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三等奖、淘宝创业工作室学生自主创业项目若干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改革等成果。

1.1淘宝创业工作室

经济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早在全民创业之前就意识到了线上经营的潜力和市场,因此在2012年就与淘宝进行了校企合作对接,成立了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淘宝创业工作室,由学院多个专业学生参与,工作室利用淘宝网上创业的真实的环境,为学生提供融入企业文化的淘宝创业实验室学习平台,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网上开店实际操作技能和创业创新能力,为学生创业与成才开辟新渠道。为了淘宝创业实训基地的成功建立和正常运行,并实现基地运营目标,淘宝网作为项目的服务支撑单位,还根据学院及当地实际条件,整合一系列配套服务。淘宝创业实训基地为大学生提供校内顶岗实习岗位,同时淘宝网通过联合阿里巴巴会员企业和淘宝网会员企业,为参加淘宝创业实训基地实训的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淘宝工作室从成立以来,已经有三届共计五百余名学生开设了自己的淘宝网店,其中有一百余名学生均实现了网店的真实经营和盈利活动,甚至很多学生因为在校期间的出色创业活动和经验,在企业得到了重视和培养,能够全权负责企业的线上经营业务,还有很多学生利用网店的经营成功的得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1.2以赛促教出成果

1.2.1沙盘模拟大赛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经济管理学院在近年来十分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而沙盘模拟训练已经成为我分院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工具,学生利用沙盘模拟软件,提前进行企业的模拟经营管理、市场的模拟销售操作和电商环境下的真实企业构建及模拟网店运营,让学生初步具备了自主创业的基本能力,也获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近几年的全国企业管理沙盘大赛、市场营销沙盘大赛和电子商务沙盘大赛上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特别是2016年代表陕西省参加了全国市场营销沙盘大赛,让学生的价值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1.2.2“互联网+”大赛直接带动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

“互联网+”大赛的开展,真正将学生的创业热情点燃,而学院则充分利用大赛的平台,一是在近两年内选优秀教师参加创新创业能力专项培训课程,二是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制定时加入对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素质规划内容,三是利用学生社团、学生兴趣角、行业协会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沟通途径和学习方法的更新,四是积极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互联网+”大赛,在近年来初步取得了一些成绩,特别具有代表性的是在2016年陕西省“互联网+”大赛上获得奖励的“互联网+智慧养老”创业案例。

2“创新创业教育”典型案例———互联网+智慧养老

作为经济管理学院连锁经营管理和老年服务与管理两个专业来说,过去是没有交集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们着重于研究连锁门店的开发与设计、连锁企业门店的标准化操作、连锁企业如何通过规模效应获取盈利等问题;而老年服务与管理的学生则着重于学习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老年群体的服务偏好,常见老年病及老年人的保健护理的专业知识,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两个专业的学生走在了一起。

2.1想法初成

2015—2016年,老年服务与管理的学生走进了西安市各大养老院进行老年保健知识宣传,同时在西安几家大型企业的社区进行了退休职工的社区养老行为调查,在这几次宣传和调查中,学生发现了老年人的需求非常丰富,特别是对于传统的中国老人,居家养老是较为普遍的一种形式,而面对老人身体健康状况不佳、子女未在老人身边的情况下,很多老人连日常的生活用品采购都无法完成,更无法说去享受美好的退休生活。老年服务与管理的学生将这些问题带回了学校,刚好与连锁专业的学生在交谈中提及,而作为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伙伴西安唐久便利店正是广泛存在于西安市的各大片区之中,两个专业的学生初次走在了一起,将他们的想法告知了老师,老师和学生们反复的讨论推敲,觉得利用身边的便利店来为这些社区老人服务,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于是初步有了为老人提供便利服务的点子。

2.2调研取证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想法进行了梳理,首先进行了市场的需求情况调研和统计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2015年底我国60岁和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到16.1%和10.5%,远远超过联合国的人口老龄化统计指标。202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预计将达到2.43亿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生活问题已经引起的高度重视。切实关心这部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让他们健康快乐度过自己的晚年,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生活总体达到富裕水平。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年人消费支出的主要差别集中在居住、交通和通信费用等方面。基本生活达到富裕水平,这是社区老人的现有的生活状态。而通过调查,西安市目前60岁以上的老人达125万人之多,其中80岁以上老人也占有百分之十四。西安市人口老龄化正进入快速发展期,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进一步加剧。老年人生活保障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据介绍,目前在西安市的老人多数以家庭养老为主。现在的生活中老人在家,儿女都在外工作。老人独自在家生活这便面临更多的问题,如现在所说的空巢老人,他们只是希望得到关心和有人照顾,如何解决他们的生活和安全问题,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对西安市几个成熟社区的退休职工、老年活动中心、养老院和老年大学的抽样调查,学生统计了项目所需信息。受篇幅所限,具体信息不在此列举。

2.3方案出炉

通过前期的调查分析,学生们最终形成了产品的核心:在APP线上负责与老人和儿女的对接,和对服务企业的审核。主要有以下几个服务方面及内容。①选择可靠的蔬菜供应企业进行以小区为单元的果蔬配送。老人使用APP或者智能手环网上下单,第二天由果蔬公司专人配送到社区。②选择有资质的出租车公司如“滴滴打车”这样可以让老人用手环选择出行路线然后下单,由企业为老人服务。当老人迷路儿女找不到老人时线上锁定老人手环GPS定位找到老人。③提供一个互动的平台让同一个社区的老人互相了解进行帮扶养老,智能手环或者遥控器都有紧急救助按钮保证老人在第一时间可以得到医院和社区朋友的帮助。如果老人需要保健和检测服务也可以下单做私人订制服务,可以让儿女用APP链接老人智能手环了解老人身体,也可以自己为老人选择服务,帮助父母疗养等。④为老人搭建桥梁,做辅导公司调查选择有资质的教育机构或者组织大学生为老人服务,老人通过手环下单,利用APP了解孩子的位置和学习情况。⑤选择一些合适的企业在APP上做销售,满足老人的独特需求。日常生活用品可以用智能手环用语音的形式来进行,然后货到付款。

2.4项目实现

篇8

关键词: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工商管理

专业管理学是工商管理专业学习的必修课程,是学生掌握基本管理知识和理论的基础学科。管理学课程应用覆盖面广,各行各业对优秀管理人才的需求都很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用人单位提高了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招聘标准,尤其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及相关社会经验。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锻炼较为缺失。因此,提高对管理学人才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改革势在必行。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科学、合理、优质、创新的教学设计是保证课程教学效果的基础。随着时代的进步,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同样也要与时俱进。因此,加大专业群平台课程建设,拓宽教学课程资源,进而培养形成高素质、宽口径工商管理人才是目前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应努力的方向。

一、对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的概念理解

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就是依托工商管理专业作为核心专业,将其他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一个集合进而开发并建设的过程。

二、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的特征与作用

首先,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是围绕工商管理行业需求所设置形成的机构,专业群内部具有相通的服务对象和相近的管理技术。所以在教学中群内各专业可以实现共享资源体系、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目标,在应用和实习中还可以共用校内外实践基地。其次,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是学校经过长期办学经验总结,通过对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工商管理行业发展与趋势,并结合学校办学理念最终研究设定的机构,它可以实现校内教学资源的合理整合、分配及布局。由于专业群内各专业具有相同的学科基础,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彼此相通,因此,必然会形成高素质、专业化师资团队,从而确保实现工商管理专业的质量建设。

三、工商管理专业群管理学课程教学体系

1.财务管理专业模块包括税法实务、会计综合实训、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2.投资与理财专业模块包括税法实务、财务报表分析、金融基础、证券投资分析、财务会计。3.物流管理专业模块包括国际货运综合实训、物流实务、物流中心管理、国际货运、集装箱运输管理、现代物流管理企业物流管理。4.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模块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连锁经营实务、门店运营管理、领导科学与艺术、区域市场开发、服饰配色、现代广告学、创业综合实训。5.旅游管理专业模块包括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中国旅游景观、旅游学概论、客源国分析、导游演讲与口才训练、现代旅游英语口语、长三角旅游。

四、基于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的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要凸显实践性和创新性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必须要遵循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合理地依托和利用专业群建设资源和成果,重点加强教学设计的实践性和创新性,这是新时期背景下教学设计的根本任务与方向。2.构建产学结合的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首先,教学设计要根据企业人才需求,重点投入对相关管理课程的使用和传授,包括例如财务管理、生产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并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群的资源,做好教学内容的专项设计,以减少不必要教学内容的重复。其次,针对合作企业管理模式和经营机制,对课程教学的选取做好调整和优化,使教学设计紧紧围绕企业创新发展的目标与导向。3.增强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课程教学设计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要充分利用专业群建设的共享平台,并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对应岗位的就业特点,构建特色的职业基础课程。这些课程要贴合未来工作选择的需求,以适应并提高未来工作岗位的竞争能力。

五、结语

篇9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合作;连锁学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005-03

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深化产教融合,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立百果园学院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并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百果园学院的定位及校企合作基础

(一)百果园学院的定位

百果园学院由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与深圳市百果园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果园公司)共同成立,定位于双主体办学、双元培养的特色学院,并积极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

(二)校企双方的基本情况

百果园学院的成立是校企双方强强联手共同培养行业企业紧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2003年即被广州市政府确定为市属高等职业教育龙头院校,2014年度入选全国高校就业50强。百果园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果品连锁专卖企业,全国有近1000家直营专卖店,员工规模超过8000人,公司业务覆盖了果品流通的全产业链,计划到2030年门店数量达到15000家,力争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果品连锁销售企业,成为世界果业第一品牌。

(三)校企双方的合作基础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与百果园公司已合作三年。双方合作是基于学校连锁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及企业管管理等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职业店长”,前期合作的主要形式是订单班。公司在校企合作中承诺,学生在企业实习或工作满一年,80%的学生可以晋升为店长或总部员工,60%~70%的店长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月收入较高的店长可达到15000元以上。2014年底我校百果园店长班中有23名学生在百果园公司就职满一年,有21名学生晋升为店长或总部员工,晋升率达到91.3%。其中有学生8个月升任店长,10个月升为小区主管,1年后升任片区经理助理,目前月收入超过8000元。

二、探索双主体办学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一)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百果园学院实行校企双主体办学基础上的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暂由八人组成,条件成熟可增加行业人员及职教专家。校方委派四人,企方委派四人,理事长由校方人员担任,副理事长由企方人员担任;理事会负责学院发展规划、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和重大建设项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负责学院院长及相关项目负责人的推荐和考评,以及其他重大事项。百果园学院设院长一人由企方人员担任,执行院长一人由校方人员担任。院长与执行院长负责百果园学院的日常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以及其他行政工作。

(二)校企双方享有的权利与责任

1.企方权利。(1)有权对百果园学院的教学及管理提出要求与建议,有权要求建议校方根据企方的生产经营与行业发展的需要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设置专业、课程与开展教学及管理工作。(2)与校方共同拥有与“百果园学院”相关的全部知识产权,包括但不仅限于百果园学院徽章、图标、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及双方合作开发的课程、教材、实训实践项目、课件、视频、音频、研究项目等。(3)在条件成熟的条件下,有权与校方一起在全国开设百果园学院的连锁学院,并享有相关的权利。

2.校方权利。(1)有权对百果园学院进行监督、管理,保证教学管理符合国家法律法规、高职教育规律和学校规章制度。(2)与企方共同拥有全部与“百果园学院”相关的知识产权,包括但不仅限于百果园学院徽章、图标、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及双方合作开发的课程、教材、实训实践项目、课件、视频、音频、研究项目等。(3)在条件成熟的条件下,有权与企方一起在全国开设百果园学院的连锁学院,并享有相关的权利。

3.企方责任。(1)与校方一起探索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新模式。(2)负责专业技能课程或模块及教材的建设工作,参与公共课程、专业理论课程或模块及教材的建设工作。(3)负责专业所需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4)负责学生在企方带薪学徒及顶岗实习、录用及毕业生就业。(5)为学校教师挂职锻炼及科研工作提供便利。(6)未经校方同意,企方不得以任何形式利用双方合作的成果与其他院校联合申报教学成果奖、课程、教材、课题、培训等方面的奖励或项目,不得以任何形式利用双方探索出来的成果单独与其他院校合作开设百果园学院的连锁学院。

4.校方责任。(1)负责百果园学院的建制和根据企方要求与建议按规定进行课程设置。(2)负责按照国家和学校相关要求指导百果园学院的教学组织和管理以及学生管理工作。(3)负责牵头组织课程及教材的建设工作。(4)负责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5)保证校方派出到企方挂职锻炼的学校教师要严格遵守企方的各项工作制度,服从公司的工作安排,保守公司的商业信息。(6)保证企方师傅的培训及相关待遇。

三、校企共同推进一体化的招生与招工

百果园学院依托连锁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等专业开展人才培养,根据发展情况新增或优化以果品流通产业链为依托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各专业招生对象为符合国家和广东省招生要求的普通高中毕业生、相关专业中职毕业生或行业企业在岗人员,已经和即将推行的招生形式有以下三种:

(一)招工和招生同步

招工和招生同步的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合作,面向应届和往届中职毕业生、高中毕业生自主招生各一个班共100人,实施联合交互培养。对于中职生源的两年高职学习安排是第一学年,以学校为主,采用在校学习和企业见习交替的方式培养学徒;第二学年,企业落实学徒的工作岗位,以企业为主,采用企业导师岗位师带徒、学校导师理论辅导的方式进行多岗位或轮岗的在岗培养。对于高中生源三年的高职学习安排是在上述两年教学安排的基础上增加相关专业课程,实施三年的工学交替。在招生宣传时,为保障考生广泛而全面的知情权,学校将人才培养的模式、合作企业情况、课程开设情况、报考及录取条件、毕业与就业要求等充分告知到每一位有意向的考生。

(二)先招工再招生

先招工再招生是校企双方以自主招生的方式,面向深圳市百果园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符合报考条件的在职员工招生一个班50人,其目的是服务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百果园公司出台激励在岗员工报读现代学徒制的政策措施,校企合作双方共同委派导师,实施联合在岗培养,学徒不脱离工作岗位以网络学习和定期集中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业。

(三)先招生再招工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在管理类专业面向普通高考的生源实施大类招生,在招生简章中写明第一年不分专业,第二年可选择进入两个百果园店长班。也就是给学生一年的时间学习管理大类的通用平台课程,同时让他们了解百果园企业及校企合作情况,特别是百果园学院的运作以及百果园店长班的学习、顶岗与就业情况。在此基础上,一年后学生与企业进行双向选择,签订带薪学徒协议,明确学生的双重身份,接下来的两年学习按照现代学徒制的要求,实施校企双方的交替互融式的联合培养。学徒期满,考核合格,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企方与学生签订正式用工合同。

四、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标准

百果园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后,双方共同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职业店长,完善工学结合与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订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及相应实施方案。

(一)成立现代学徒试点教学工作委员会

在原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基础上,联合试点企业,由职教专家、企业人员、专业教师组成学徒制工作委员会,主要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课程与课程标准的建设、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学生学业评价方式的改革与实施等等。同时,该工作组还要负责选派和考核优秀的技术或管理人员担任学生的导师(师傅),一般一个师傅不宜超过三个学生。

(二)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与企业共同确立协同培养、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总体下来,学生需用1/2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约1/2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校企共同制定体现学徒制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以及工作内容和典型工作过程的来设置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构建“公共课程+教学项目+带薪学徒”为主要特征的课程体系。其中教学项目是按照高职教育规律和企业需求,在课程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和学校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开发体现“高等性”、“职业性”和“教育性”三者有机融合的项目课程。而带薪学徒就是在工作岗位上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实现“做中学”和“学中做”。在此基础上制定岗位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及考核办法,并将学生工作业绩和师傅评价纳入学生学业评价标准。

五、建设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

(一)确立校企互聘共用师资队伍的基础

为满足健康快速发展,百果园公司决定成立水果大学以确保其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有效供给。如何低成本成立百果园大学又确保有效运作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个难题,而如何获得既有专业理论基础又有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师资是企业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其策划在全国各地的高职院校建立水果大学的分校(院),并首当其冲成立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百果园学院,作为企业第一家成立的二级分校(院)。这样既解决了生源(学徒)的数量和质量问题又解决了企业对学校教师的需求问题。而学校要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需要企业的师傅,双方的互惠互利为建设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二)初步完成校企师资队伍的互聘共用

在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与百果园公司现代学徒制试点的签约仪式上,双方对首期各自选拨出10位员工进行互聘共用,他们一方面作为学生的双导师,另一方面作为校企双方各自发展所需人才的有效补充。在签约仪式上,双方颁发聘书并明确双导师的教学任务、工作职责、培训与考核以及相关待遇。在此基础上,学校每学期再派两名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2015年初派去的两位老师受聘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助理,具体工作职责是协助企业做好百果园水果大学的前期筹建工作,包括组织框架、运行机制、规章制度、课程体系的建构;协助企业做好员工职业发展的规划与研究;架起校企合作的桥梁,跟踪并深入研究百果园店长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制定岗位工作手册,为百果园学院店长的人才培养标准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提供丰富的第一手素材,并建立校企双方共通共享的课程资源。

六、确立校企双方在教学管理中的责任制度

为成功实施百果园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双方签署了校企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制定了现代学徒制的工作方案,对双方在教学管理中的责任与制度进行了明确和细化。

(一)企业在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管理职责

1.向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准确传达企业的岗位要求,包括现在及将来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2.与学校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技能训练和学业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价。

3.委派优秀的技术骨干担任学生的师傅(导师),并制定相关的制度对优秀师傅进行鼓励和支持,以调动他们对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4.遵循教育规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体现职业性,也要体现教育性,且两者要有机融合。学生在学习期间,企业应按技能逐步提升的过程和规律安排学生的岗位工作。

5.制订学徒管理办法,保障学徒权益。根据教学需要,科学安排学徒岗位、分配工作任务,保证学徒合理报酬。根据学生成长档案聘用毕业生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就业。

6.为学校教师提供挂职锻炼的岗位,积极与学校开展产学研等方面的合作,服务企业的转型升级与发展。

(二)学校在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管理职责

1.根据企业需要,明确学徒制实施的专业范围和领域以及现代学徒制试点要达到的目标。分析校企双方的优势及所具备的条件,从而确定需要培养的具体内容,并做好学徒制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2.根据企业的运作和学徒的工作岗位科学合安排教学的组织,实施多学期、弹性学制。

3.改革教学管理方式和手段,构建适合学徒制下的课程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等管理体系,建立定期检查、反馈等形式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4.明确企业师傅的教学与管理职责,为师傅提供高职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并确保师傅的课酬及相关待遇。

5.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把学到的企业经验带回学校,进行专业调整与课程改革,使之更适合学徒制教学,同时为教师发展创造条件。

6.与企业共同落实学徒的责任保险、工伤保险,确保人身安全。

七、拟在全国其他院校开设百果园连锁学院

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目的在于通过试点、总结、完善和推广,逐步扩大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范围和规模,使现代学徒制成为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度。而试点成果是否可推广、可示范,取决于选“点”的代表性、普遍性,也取决于成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百果园学院试点涉及专业是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企业管理等专业,这些专业在高职院校普遍开设。而百果园企业目前在全国有近1000家直营专卖店,计划到2030年门店数量达到15000家,力争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果品连锁销售企业,成为世界果业第一品牌。企业目前在全国与39家院校合作,而成立百果园学院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是第一家。当校企共同探索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制订出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企业师傅标准、质量监控标准及相应实施方案并经过有效实施和完善,即可迅速在全国复制,通过成立百果园连锁学院,将现代学徒制从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向全国推广。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三创”人才 长效机制

[作者简介]张伟杰(1979- ),女,山东济南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连锁企业管理;操阳(1969- ),女,辽宁沈阳人,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零售业企业管理。(江苏 南京 21116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三创’人才培养动态化机制研究”(课题编号:GZYGH2011010)、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三创’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以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连锁经营管理为例”(课题编号:2013JSJG511)和2011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三创’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B-b/2011/03/032)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3-0037-02

我国要想在未来的世界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培养具有“三创”(创意、创造、创业)意识和“三创”能力的人才,高职高专院校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创意、创造和创业应成为高职高专教育的主体甚至灵魂。

一、“三创”内涵之重新界定

传统的“三创”指的是创造、创新和创业,我们提出的“三创”把创新改为创意,指创意、创造和创业。创意指创造性的设计、构思等,它首先强调“创”字,要敢于突破以往,与众不同,勇于创新;创造是构建新理论、提出新办法、发明新东西。创意是构想,创造必须有外显的成果。创业就是创办新事业,借助外界资源将创意和创造成果落到实处,发挥实效。简而言之,创意是思维能力,要有新观念、新设计;创造是动手能力,要有新发明,新技术;创业就是利用创意和创造开创事业。

在大学生“三创”能力培养中,“创意”教育的重点在于引发创新思维和意识,培养创意技巧和方法,形成创意品格;“创造”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将创意成果化;“创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这三种教育有很多共通点,但针对性和着眼点有所不同,因此不能忽视其余两者。只有把创意、创造和创业教育结合在一起,熔炼为“三创”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发挥各自的特色,实现优势互补,培养的人才具备“三创”意识、“三创”思维和“三创”能力。当然,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主要是应用型人才,因此更应注重“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三创”人才能力模块的构建

高职院校培养“三创”人才,首先要准确分析“三创”人才应具备的能力。本文在分析“三创”人才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大量的资料,构建了“三创”人才培养的创意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三大模块(见图1)。

创意能力模块主要包括:乐意接受新观念、强烈的“质疑性”、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发散性思维能力、敏锐的感受力、直觉、冒险、极强的好奇心和过人的毅力。创造能力模块主要包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分析和总结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业能力模块主要包括:创业热情、态度、价值观、性格和专业工作能力。

创意能力中最重要的是好奇心、思维能力和质疑性的培养,重在意识;创造能力最重要的是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重在行动;创业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创业热情和创业价值观的培养,重在实现。创造、创意和创业能力有共同的特征,如思维能力既是创造能力的体现也是创意能力的体现,创意能力的培养也是创造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是创业能力的培养。

三、“三创”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的建构

搭建好“三创”人才能力模块,接下来就是如何添砖加瓦,即构建“一三三一”的长效机制(见图2)。

1.基础――培养具有“三创”精神和能力的师资队伍。这是培养“三创”人才的关键。教师首先要有“三创”意识和能力,敢于批判和标新立异,不断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和方法等进行革新。教师要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如我院制定的访问工程师项目,支持帮助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实践,参与企业研发和经营,以此培养教师的创意意识和创意能力,使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参加企业实践的教师能够了解和把握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方向,将企业的案例及时反馈到课堂,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知识。学校还要大胆聘任具有丰富创业管理经验和能力的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进行集中授课或做讲座,使教师队伍多元化。

2.保障――采取利于“三创”人才培养的教学手段。第一,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在理论课学习到一定程度后,学校应安排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如我院一般是在大二阶段,当学生初步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后就参加顶岗实习。同时,重视毕业设计环节的训练。学生的毕业设计必须选择实习企业的实际应用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根据专业知识为企业制订研究方案。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不仅有学院专业教师的指导,还有实习企业人员的指导,培养学生科学的工作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按照“三创”能力培养的思路来调整课程内容。遵循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学生为教育主体、培养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兼具并快速适应社会的职业教育理念,减少理论教学内容,以知识够用为原则,采用典型工作任务项目化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确定课程学习内容。多采用案例分析、情境模拟、小组讨论、企业参观等方式,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模拟的真实情景中,通过完成一系列任务来学习、熟悉知识,在做中学、练中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追求真知的兴趣,为学生的天赋和潜能的开发创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使学生通过网络来学习更多、更先进的信息。在课程考核中,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权重,增加实践教学内容的考核,减少理论知识的考核。

第三,设计开发“三创”能力课程体系。创意、创造和创业能力是可塑、可提高的。美国的MIT早在1948年就将创造力开发与训练课程引入课程体系,而且开设了“三创”能力培养课程体系。“三创”教育课程既是“三创”教育的形式,也是“三创”教育的平台和依托。“三创”课程体系包括三部分:一是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三创”思维;二是开设文化基础课程、人文课程,如中国历史、人生哲学、艺术与美学、电影艺术欣赏、名著选读等;三是增设“三创”课程:创造发明史、创意地位、创造心理和技能、创业社会常识、创业指导、公关和沟通等课程。

第四,创建“三创”人才培养的学生管理体系。在学生科技活动、课外辅导方面加强关于“三创”教育的知识,在毕业标准中增加关于“三创”的内容,倡导学生对自己进行长期的人生规划,鼓励学生按照个性发展和自主创业。在能正常完成学业的情况下,鼓励、支持学生在校期间创业,学校可出台相应政策支持学生创业。在不降低学业要求的前提下,改革学分制、免修制;积极推行跨专业培养制、导师制、学生评教制;实行弹性学分制、专业改选制;鼓励学生创新、冒尖,施行“三创学分制”,对于在各级各类创造、创意和创业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得发明和专利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创业,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成立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设立大学生创业网站,建立创新基地;每年一次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意、创业大赛;组织学生结合专业开展社会调查、科技服务和文化下乡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培养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给学生创业做经济后盾,为学生的“三创”教育实践提供便利条件。

3.载体――建立教学平台和创办创业园。建立教学平台。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训室、学生顶岗实习基地向学生开放,形成公共的教学平台。“三创”教育最终在于鼓励学生创业,使创业成为学生自发的追求,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始终以创业作为最高目标。这就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创业的支点,使学生获得创业的感性体验和理性把握。创业园就是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的典型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基地,主要做法是:一要鼓励学生利用创业园的优势资源从事创业活动;二要引入社会资源,吸引学生从事兼职工作,增强实践能力。

4.评价――构建“三创”人才培养效果评价体系。评价是“三创”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包括评价的主体、内容和方式。我们主要分析评价的内容和形式,拟采用人才胜任力模型来进行评价。胜任力模型是由国际知名的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麦克利兰(D.McClelland)博士倡导创立的一个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概念,具体含义为:对组织或企业中的某一个职位,依据其职责要求所提出的,为完成本职责而需要的能力支持要素的集中表示。在近三十年的发展中,胜任力模型已在国际上特别是先进企业中得到广泛运用。胜任力模型为何能运用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中?原因在于:一是胜任力与工作情景有关,具有行业性;二是胜任力模型体现在行为描述上,其特征是可衡量、可测评的,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学习获取并发展,这就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测评指明了方向。因此,可针对“三创”型人才的培养,依据其内涵和要求,将学生应学会的能力要素集中起来形成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每一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系数,建立“三创”型人才胜任力评价模型。通过问卷访谈和关键事件访谈法等方法识别“三创”人才胜任力行为特征项目,编制“三创”人才胜任力测量量表: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信息,包括专业、性别、年龄、专利、获奖等项目;第二部分为“三创”人才的胜任力行为特征描述部分,以“三创”人才能力模块为依据。学校在学生毕业之前发放量表,对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以此为依据,改革后续的“三创”人才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陈小桥.深化第二课堂 培养“三创”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8).

[2]洪燕云,何庆.创造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姜新通,李红.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三创”人才研究[J].教书育人,2008(36).

[4]罗儒国.“三创”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展望――以武汉大学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6).

[5]陆杉.高等院校实施“三创”教育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7(7).

[6]张宏烈,顾晓华.“三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