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铣工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31 10:04: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控铣工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笔者任教《数控铣工》这门课程已经有几年的时间,当中遇到过挫折,收获过成功,不断反思和总结,本文就如何提高中职学校数控铣工教学质量,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各方面深入思考,让学生切实掌握数控铣工技能,与数控行业需求接轨。
一、科学设置课程,掌握理论基础
《数控铣工》m然是一门课程,但里面涉及的专业知识非常多:读零件图、工艺分析、程序编制、机床操作、尺寸测量等等,与众多数控课程是紧密联系的。学校和专业部必须要有远见性的目光,科学开设课程,循序渐进,才能让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1.机械制造行业通常是根据零件图进行技术交流和生产,因此读懂零件图是关键。看懂零件图所表达机件的结构,分析机件各部分的尺寸标注,并且要注意是否带有公差,是否有表面粗糙度要求。开设《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极限测量》课程,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读图技能。
2.制定正确、合理的加工工艺路线,加工工艺路线中的工序划分,加工顺序的安排和走刀路线的确定是对编制程序的充分准备。
目前的教材里面关于加工工艺分析的案例相对较少,往往造成师生的忽视和舍弃,只注重程序编制和加工,遇到复杂的零件时就会束手无策,不会加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使用《金属切削刀具》《数控加工工艺及编程》,强化分析工艺路线的教学。增加确定工艺路线的例题,在讲解时先让学生写出工艺路线,然后讲解如何根据它们编出程序。
3.数控铣床作为新一代的加工设备,具有先进性、高效性,但对操作者的素质要求也很高,否则极容易造成机床损坏甚至出现安全事故。数控铣床和普通铣床有很多的相同之处,例如切削用量的选择、工件装夹方式、加工工艺、夹具设计等。开设《铣工实训》课程,让学生先熟悉铣床加工原理,加工流程,为学习数控铣工做好技能准备。
4.在编程方面,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设一到两门软件编程课程,如我校开设了《MasterCAM X4》和《CAXA制造工程师2013》。根据不同类型的加工零件,可灵活选取更合适的程序编制方法,多样式的训练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编程能力。
5.在开设数控铣工实训之前,有必要开设一门《斯沃数控仿真加工》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论学习和车间实训之间增加一个非常好的缓冲阶段。该软件很好地模拟数控铣床的加工环境,让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电脑进行模拟操作,不存在任何的安全问题,学生可以大胆地、独立地进行学习和练习,同时解决了车间设备较少的问题。
二、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中职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积极性较低,学习自信心也相对缺乏,学习《数控铣工》这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会感到相当吃力。尽管科学地开设了课程,但是如果学生学不进去也就一切徒劳。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是学好这门课程的有力保障。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沉闷、死板的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要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程,首先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尊重中职生的个性发展,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适当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学生慢慢就被这种氛围所感染,认真投入到学习中去。
2.讲解先进制造技术,激发学生求知欲
中职学生对数控制造技术的了解通常来源于课堂教学,课本文字的叙述很难让学生产生深刻的认识。笔者利用多媒体平台教学资源,寻找很多与教学相关的先进制造技术视频和资料,给学生先讲解课堂内容的理论知识,然后播放相应的视频,学生们看得惊叹连连,兴奋不已,明白到学习这些内容能应用到这么先进的技术层面上,激发了求知欲,迫切要学好知识。
3.注重实训,实施奖励制度
训。比如介绍数控铣床操作面板,单看书本图片收效甚微,可以利用斯沃数控仿真软件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或者直接进入车间让学生进行实物演示,学生自然会深刻牢记。另外,可以用数控作品奖励学生,比如用数控铣床雕刻一个精致的图案,数控车床加工一个小奖杯,线切割加工一句励志的话,小小的鼓励却从内心深处打动学生。
三、合理安排实训,实现教学目标
学生要真正掌握好《数控铣工》这门学科,必须要到车间实训,锻炼加工技能才能学到真本领。考虑数控铣床数量的限制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应该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合理安排车间实训,确保实现教学目标。
1.安全教育
数控铣床作为机械加工设备,如果操作稍有不慎不但会损坏机床,还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教学工作应当把学生安全放在首位,实训前必须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了解安全操作规程,遇到紧急情况如何处理,保证安全事故为零。
2.实行小组实训制
数控设备数量有限,不能满足每人使用一台机床的需求。根据数控铣床的数量将班级学生分成对应的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应当合理安排,让实操性强的学生作为小组长,监督和辅助组员进行实训,汇报小组实训报告。既减轻教师的负担,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3.布置实训任务,考评和总结
每一次的实训课,教师都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布置相应的实训任务,绝不能有走过场的心理马虎应付。根据任务的难度制定加工时间,在实训过程中适当提示和帮助。实训完毕后对实训结果进行考评,师生共同总结实训心得体会,对成功之处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不足之处给予指正和鼓励,做到每一次实训课都切实掌握好知识点。
4.开展技能比赛,以赛促学
篇2
关键词 数控铣 专业课程 一体化教学 研究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一体化教学”介绍
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学习与生产实习脱节的缺陷。在教授过程中,通过以理论知识为中心,重于实践指导。学生通过一体化学习,能够更好地掌握实际操作方法,以及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在以后的实际操作中也更加有经验。
2 “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伴随着生源的滑坡,技工院校学生的基础与以前大有不同,接受技工教育的学生差异性越来越大。当前技工院校一部分学生成绩是比较优秀的,在技校学习过程中仍刻苦学习,愿意通过自己的勤奋来改变自己的学习现状,因此学习基础比较扎实,学习效果较好。然而,仍存在部分学生由于自控能力较差,再加上原先的文化课基础较低,学习习惯不良,导致了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学生们在知识结构层次上也有较大的差别,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传统数控铣教学模式中,实训教师讲解操作注意事项,给出加工工件图纸、加工工艺文件,学生编写加工程序,教师检查程序,上机加工检验合格完成课题。形式上看该指令讲解操作都完成了,但事实却非如此,工艺如何安排、参数如何确定、不同材料参数是否相同等这些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却成了讲解的盲区。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合一”思想适合于数控专业课的教学。要使学生对本专业能产生兴趣,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教育联系工作与生活实践,学以致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既懂理论又会技能的技术工人。坚持教学改革,坚持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是数控专业教学长期和紧迫的任务,教师在总结经验基础上,不断推进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进程。采用一体化教,学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均由一任课教师讲授完成。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计算机仿真、实际操作、修改调试、加工的方法,即“讲、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3 数控铣专业课程一体化实施的具体方案
3.1 教学计划与实用性的教材的制定
根据课程标准制订数控编程与操作一体化教学实施计划,编写出适用于一体化教学的实用性的教材。教师按数控编程与操作一体化教学实施计划的要求编制授课计划,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教学考核等。教学中应严格按计划进行。教师按授课计划编写教案, 填写详细教学日志。教案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突出数控铣机床操作技能。
3.2 模块化课程教学
数控铣专业所授的课程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一体化课程,即专业课程均由原来的理论与实习课内容组成,在一体化教学水平还不高的前提下,可采取模块化(课程)教学,如数控专业课可分为车工模块、铣工模块、CAD/CAM软件模块、数控车铣模块、数控维修模块、电加工类课模块等,每个模块由理论与实习两个老师一起上课,这两个老师可相互搭配、相互学习。从充分利用设备的角度出发,可采用两个平行班级在实习场地和各班教室交叉授课的原则,有效利用(下转第52页)(上接第45页)各类教学资源。
3.3 师资力量的组建
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关键在于有一支师德高尚、理论过硬、技艺高超、教学理念先进、教学能力突出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3.3.1 基本素质
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对所任教的科目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具有较强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并能应用于各种教学环节;具备指导学生参加本专业生产实践活动的能力;具备善于接受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掌握创新的一般原理和技能,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能力。教师应要求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写出课后总结,从实际操作上升到理论上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基本工作原理的理解。
3.3.2 师资力量的培养
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学校应每年安排1~2名专业课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深入生产第一线锻炼,在实践中学习企业里的各种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努力实现教师与企业、专业与职业、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对接。
拓宽师资引进渠道,扩大兼职教师比例,从合作企业一线职工中选拔聘请能工巧匠、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并加以培养、帮助其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学校稳定的兼职教师。
3.4 提高一体化实训场地的使用率
一体化教学的场地和设施与传统教学应有所不同,实训场地内除有充分的先进的实习设备、刀具、工夹量具和实习材料外,还应设置讲课场所和相应的教学设施,供专业理论和实习操作授课用,还应有电化教学、模拟教学等设施。应该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提高一体化实训场地的使用率。
4 “一体化教学”的评价督导
为保证教学质量,对“一体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应进行相关监督、指导、控制和教学效果检查等工作。督导与评价是保证一体化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督导侧重于一体化教学过程的监控,评价侧重于一体化教学结果的检测。督导与评价的对象包括教学条件(师资、教材、场地、设备)和课程(教学文件、教学资料、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分为学校内部评价督导和学校外部评价督导两个方面,以保证评价督导的客观、全面、有效。
4.1 内部评价督导
内部评价督导由学校及其相关部门负责。主要目的是随时获得信息反馈、调整教学资源、完善教学机制、评价教学质量、考核教师绩效。内部评价督导的内容、标准及形式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4.2 外部评价督导
外部评价督导可以由由学校主管部门负责,也可以由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其他第三方负责。主要目的是监控学校运行、督查教学问题、规范教学方向、评估教学质量、指导科学办学。外部评价督导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5 结语
通过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通过有效整合,采用导向型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学习,同时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技能鉴定通过率,拓宽学生就业面。因此,在技工院校数控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景玉.浅探数控铣中的几个工艺问题[J].现代农业装备,2009(3):12-34.
[2] 熊建彪.模块化教学法在数控铣工实习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9(4):45-76.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 数控加工 实训教学场所
一、传统数控加工实训教学场所设计的不足
(一)学生观看不到演示操作的具体过程
数控加工类实训具有较高的技能水平要求,对学生人身安全、设备安全等各方面要求比较多,故大多数教师采用教师理论讲解—学生观看操作—学生动手实践—教师指导讲解之类的项目化教学方法。由于学校教学无法达到工厂中师徒一对一的模式,教师演示的时候,学生围在设备周边,不利于安全的保障,且站在后面的大多数学生也无法观看到演示操作的具体过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不利于收集教学资源
数控加工类的实训课由于技能过程的重复性对时间、资金等方面要求较高,不可能对同一个训练项目重复多次训练。传统的实训教学又不能对以往的教学过程进行录制与保存,所谓的纠错只能在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当场完成。多年教学之后,能让后期学生借鉴的教学实际影像内容很不完善。
二、初级改革方案设计
2010年,我校建设新实训基地,针对之前数控加工类实训的传统教学场所存在的不足,我校提出了建设多媒体辅助教学岛的方案。
(一)基础设施
方案中的基础设施有3个摄像头、2台投影仪、1台电视机。在实训场所选择一台数控加工设备确定为教学机,在设备自身密闭加工区域的内侧安装2个摄像头,再在数控操作面板前安装1个摄像头。这3个摄像头分别监控加工区域内部和数控操作面板的加工及操作过程。教学岛前方由2台投影仪与1台电视机通过视频分配器由教师控制,分别显示3个摄像头采集的视频信息,同时利用电视机与投影仪不同的表现效果选择展示的主次。3路视频信息可以通过配备监控设备或计算机进行控制和保存。
(二)实训班级分配
由于班容量相对数控加工实训设备较多,可以考虑将班级分成数控车工与数控铣工或加工中心两大组,分别进行数控加工的技能实训,以保证每台机床上不多于3名学生。这样不仅能保证学生的实践操作时间,还能更有效地安排每个学生的工作任务,同时还能保证学生更安全地进行实训。
三、简易升级方案
(一)摄像头配备云台
如果资金许可,可考虑为加工区域内的摄像头配备云台,这样可随时调整观察的角度和方位,以便于观察。
(二)教学岛计算机与数控加工设备联网
联网后,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将设计的数控程序直接上传到数控加工设备的数控系统中,从而验证程序的正确与否。设计的过程可以由教师进行,也可以由学生代表根据教师备课的安排来进行。
四、综合型改革方案设计
随着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很多公司都针对职业院校的数控加工实训开发了大量的软件,其中有一类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实训工厂”方案。该方案将实训场所的所有数控设备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技术连接在一起,并规划有场地的监控、设备状态的监控、数据传输、教学资料整理等多个模块。
我校在规划新实训基地建设时,确定了数字化实训工厂的建设,同时将数控加工实训场地的教学岛概念与其进行整合,提出了综合性方案。
(一)整合监控资源
利用数字化实训工厂的监控系统,再加装所需数控加工设备内部的摄像头。教学过程中的观察点较多,甚至可以达到多台数控设备作为教学机使用。监控系统本身就带有录像保存功能,每节课上完都可以将教学过程的资料备份。数字化实训工厂方案中可视化项目的触摸屏,大大提升了教学过程的便利性。
(二)整合网络资源
利用数字化实训工厂的网络系统和体验中心的计算机资料,所有的计算机与数控设备都可以进行通讯、传输。学生编程的上机操作可以在体验中心内的计算机上完成,并传输到指定的数控加工设备中,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单机实训过程中,计算机可另配并单独与数控加工设备连接,也可以选择像技能大赛那样的单机运行模式,学生在设备边完成实训课项目的完整操作内容。
(三)整合配件管理
数控加工实训中学生不仅要学会操作机床进行加工,还要学会例如刀具选用、量具选用、夹具选用与制作等一系列配件的选择与管理。利用数字化实训工厂的库房管理模块,可以在实训安排的前期环节上,针对这些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亲身体验,以丰富他们的经验。
(四)整合多元化评价体系
利用网络资源和教学资源管理、学生成长过程管理,每个实训项目完成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包括学生自己都可以对项目的最终结果进行评判,在不断地积累经验中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个别实训项目中空闲的学生还可以对以前班级实训同学的作品进行研究,以增加自己的工作经验。
五、使用过程中的注意点
数控加工实训教学场所重新设计改造后,实训教学的过程也在逐步发生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提高,实训的教学效果进一步得到保证。实际教学过程中使用整个系统时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
第一,安装在加工区域内部的摄像头要注意保护和保持清洁。由于加工环境下使用切削液等因素,加工区域内应选用防水防爆型的摄像头,不用的时候尽量将其转向加工位置的后方。日常机床保养时要清洁摄像头及镜头,不得使用擦机床的布去擦拭镜头前的防爆玻璃,以免弄脏镜头。
第二,教学过程设计时,每个学生要有具体的任务,多人一组时分工要明确。
第三,加强实训基地的6S管理,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设施设备要安排专人专管。
六、反思
教学资源处于数字化实训工厂的平台当中,将其并入学校校园网也是一个可实施的工程。这样相关专业的学生在学校的任何一个校园网终端都可以对实训项目进行预习、复习等学习任务。
由于班级分散进行实训,为不加重学生学业负担和家长的支出,学生应该在完成实训项目并取得职业技能鉴定后交换一次实训的设备,了解另一类设备的操作基础。
数控加工实训教学场所的硬件建设是一个相对容易实施的项目,如何用好这些资源,开发出更能挖掘硬件和软件利用率的设计方案,是现代职业教育要研究的内容。各校对数控加工实训的教学投入较大,作为职业教育的实施部门,各校的相关系部都应该群策群力,努力研究如何使这些投入获得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罗平尔.数控车工实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11(12)
篇4
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在课堂上都讲过,但是由于脱离了实际实物,学生理解较为空洞,所以掌握的不太深刻,在实训的时候遇到同样的问题,这时候学生体现出来的感觉是朦胧的,似曾相识却又模棱两可。这也就直接体现出我们的学生普遍理论知识比较薄弱,如果老师在讲课的时候拿一些实物,对照实物给学生讲解,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加容易。
二、需要注重对学生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表达能力的培养
如今我们很多学生在铣床实习时候说车工件,在车床实习的时候说铣工件、卡盘扳手或者呆扳手叫不出名字、实习铣床不知道车床进给量的单位、实习车床不知道铣床进给量的单位、实习完一个项目不能完整表述出刚学的实训项目的加工方法等等,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其实我们必须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它对今后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三、学生不做笔记,前面学后面忘的现状必须得到改变
学生在大一学了的车床或者铣床的基本操作,到了大二基本上忘完了。针对学生刚学了机械制图和机械加工工艺之后来参加实训,对于书本上没有见过的装夹方法,新的加工方法,甚至对于自己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等等,都应该总结下来,这对于今后的学习,进一步的技能提升有很大的帮助。所以,现在的学生必须灌输“多总结,多思考,勤做笔记”的习惯。
四、学好机械加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必须共同来加强学生机械加工工艺理念的培养
理论课上老师肯定讲了基准统一,基准先行、粗精分开这些工艺原则。但是由于没有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所以理解起来比较空洞,最重要的是,如果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没有有意识的与课堂上讲的这些工艺原则相结合做强调,所以最终的结果是,学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理解这些工艺原则。所以理论课上面必须要对这些工艺原则进行讲解,让后实践环节的老师必须要有意识的针对这些工艺原则,对学生做强调讲解。例如:我们铣削六面体的时候,首先铣出一个大的平面,这就是基准先行,然后铣削其它的面均以面为基准,这就是基准统一。然后我们控制任何尺寸,均采用先粗铣余量,然后在根据余量精铣保证尺寸,这就是粗精分。所以,我们的实训老师需要借助现有的资源和条件,有意识的加强这些工艺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实训后有很大收获。
五、老师必须注意同类知识的穿插和引导,学生必须学会“对比学习”
同类知识的对比学习非常的重要,然而现在绝大多数还没有这个观念。例如:学习数控编程的时候,数控车床G90与数控铣床的G90指令意思不一样,学生必须通过对比分析,才能保证今后的使用不出错。那么,我们在带学生实习的时候必须引导学生在学习车床的时候要对比铣床,学习铣床同样要对比车床,找出他们的区别和相同点。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积极性,对加深学生记忆,扩展学生知识面起到很大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学生能迅速入门的基本法宝。
六、选择适合学生基础知识提高的教材和实训指导书
篇5
关键词:现代工程训练;综合能力;创新制造
引言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企业已经广泛采用CAD/CAM/CAE及先进制造技术和系统,高等院校必须适应企业对人才变化的需求,让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大工程背景下的实践与学习,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造型的高素质人才,避免学生毕业后面对新的工作环境束手无策。
1、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培养学生工程素质
现代工程训练已由原来单一的金工实习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方向转变,不仅要进行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也应该进行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的训练及经济、质量意识培养的训练。
长春工程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将原来的钳工、车工、铣工、磨工、制齿、焊接、铸造、锻造、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电加工、电工、电子实习进行改革重组优化分成几大模块:基础冷加工工程实训、基础热加工工程实训、钳工与钣金实训、电工电子实训、先进制造技术实训,创新设计及综合实训。
金工教研室按专业不同分别制定教学大纲,按层次从简单到复杂,由传统加工到先进制造技术,由单一项目到综合实训。并对机类一、二年级的学生及近机类、非机类的学生开展理论课程,如材料成型、金属加工工艺、现代加工技术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更加全面地熟悉和掌握现代加工技术及发展趋势,更深刻地感受到新工艺、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和融合。
2、现代工程训练代表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现代工程训练已经由原来单一工种技能训练逐步向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方向转变。现代工业的发展与制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而且这些技术的结合也越来越密切。所以工程训练不应只是传统制造工艺的训练,还应包括先进制造工艺的训练。在原有制造训练的基础上,还应对整个生产过程全面了解。并且不断跟踪新技术,使学生了解数控技术的发展方向。我校工程训练中心为了适应先进工业技术的发展趋势,近三年增加了大量的先进制造设备。目前中心开设的先进制造训练项目有: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电火花成型机、电火花穿孔机、快丝、慢丝、三坐标、成型训练等。还组建了一个柔性制造实验室,使学生通过计算机控制机器人完成立体仓库取料、加工、检测、运输的整个现代化生产流程。这些先进设备使学生了解到先进制造技术及制造工艺的发展方向。
3、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应不断进行教学改革
我校自成立工程训练中心以来,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特别是近几年,初步构建了“创新型四级工程训练体系”。工程训练分四个层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融入学生大学4年的学习生活,促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3.1工程训练一. 主要针对一年级的新生开展工程系统认识教育活动,其中分成两个阶段,首先有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师采用多媒体、展品柜的形式进行工程知识讲解和演示,然后组织学生到工程训练中心现场参观,重点参观车削加工、钳工加工、数控加工、特种加工模块,并到柔性制造实验室了解整个现代化生产线。大量的先进机械加工设备,丰富多彩的加工方式及实物作品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开阔了视野,增加了工程意识,为今后课程的开展奠定基础。
3.2工程训练四.对学生进行综合与创新能力训练,主要面对大四的学生,以选修学分、创新实践、课外科技竞赛等多种方式进行,充分利用中心的先进制造设备,结合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校级、省级、国家级的各类竞赛,为学生提供设计、制造所必备的工作环境、条件和场所。通过模拟工业产品设计、制造全过程的实践活动,对工程师所具备的工程能力和素质进行训练,锻炼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
4、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现代工程训练中心不但要引进现代化机械加工设备和加工工艺,还要有适合现代社会的教学手段及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设计各种CAI课件,借助多媒体教学、展板、挂图、展品柜等多种教学手段,采用循环分组的形式,以工程方法为主线,打破工种界限,重组训练内容,强化课程建设,提高工程训练的教学效果。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先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我中心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补充实训内容,投入大量资金购买多种教学设备及正版教学光盘和正版软件,组建了两个多媒体教室和一个CAD/CAM编程室,例如在CAD/CAM编程室学生利用PowerSHAPE、PowerMill、FeatureCAM、CATIA、UG等软件在计算机上建模,模拟刀具路径、生成加工程序。学生对此产生浓厚兴趣。通过网络系统将CAD/CAM编程室的计算机和数控机床组成一个数控加工单元,可以读取数据、参数等,实现高效柔性生产,初步实现远程设计与制造。
5、为学校及社会提供技能培训、鉴定服务
长春工程学院2003年12月成为吉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批准建立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2004年5月成为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批准建立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是国家首批确定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五所试点高校之一。2007年被吉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评为省级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中心还承担吉林省机械加工行业的技师及高级技师的社会化培训鉴定工作。针对当今社会需求和长春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教育层次的定位,我们构建了教学实训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立足校内与面向社会鉴定相结合;专、兼职师资队伍相结合;多工种、全等级技能培训相结合;完成教学、技能鉴定、支持实验室建设相结合的“五结合”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在原有的几个鉴定项目的基础上,拓宽了培训鉴定领域,新增了大量的培训鉴定项目,如管道工、泵站工、电站运行、数控加工中心、线切割、AutoCAD、CATIA等。现有1000多个鉴定项目,使学生在校期间拿到相应级别的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结束语
新世纪的高校面临更大的社会责任,我们不仅要充分开展校内学生的工程训练,而且要成为支持校内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基地,还要服务于社会,广泛开展较高水平的职业技能训练,还必须有自主的科研创新方向。2008年工程训练中心被评为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我们将不断进取,把工程训练中心建成项目齐全,设施先进,具有较强示范和辐射作用的现代工程训练基地,为争创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篇6
2002年1月,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经北京市政府批准成立,从而标志着北京拥有了一个集职前教育、职后培训、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职业需求预测、就业服务为一体,以培养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为主要发展方向的综合教育培训基地。
2006年8月,学院承办了北京市第十二届工业技能大赛暨第二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北京选拔赛,取得了5个第一名,2个第二名,2个第三名的优异成绩,囊括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的全部“金工奖”;2006年10月,在全国第二届数控技能大院长赛总决赛中,学院的三名学生取得了两个冠军和一个亚军的优异成绩。
2007年6月下旬,《教育与职业》采访了北京工业技师学院院长、高级讲师童华强。
三个接轨 腾飞的基石
成立五年来,为了贯彻好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方针,抓住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机遇,学院认真总结了多年办学的实践经验,大胆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办学规模、教学质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学院快速发展的新路子,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即“三个接轨”。
具体来说,童华强院长告诉记者,所谓“三个接轨”是指专业建设与市场接轨,办学质量与社会接轨,办学理念与国际接轨;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企业、学生及家长的需求。
具体来讲:一是专业建设必须与劳动力市场紧密结合,必须考虑到企业工作岗位对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需求以及政府对经济结构的调整方向;二是用社会化技能鉴定结果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用职业资格取证率评价学院教学质量,用学生满意率、用人单位满意率、社会培训人员合格率评价学院办学质量;三是在学院管理工作中引入国际质量管理理念,促进学院管理工作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实现“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引进和借鉴了国际劳工组织的MES(组合技能模块教学模式)、北美国家的CBE(职业能力分析教学模式)以及德国BAG课程开发方法等,对学院所设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与优化。
同时,学院运用国外先进的职教思想和教学模式,推行以职业活动导向为特色的一体化教育教学改革。与北京千秋业教育顾问公司合作,聘请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陈李翔书记担任顾问,同时聘请了赵志群博士等一批国内知名的职教专家,为学院的职业活动导向课程开发研究进行培训和指导。
记者了解到,在“三个接轨”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学院以改革为动力,不断加强软、硬件建设,使学院步入了快速发展期,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质量明显提高,办学实力显著增强。
2002年,童华强院长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2003年,学院被评为“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6年,学院被评为“北京市技校系统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并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认定为“国家高技能人才骨干师资示范培训基地”及“全国职业院校数控专业师资技师培训和鉴定点”。
面向社会科学管理
采访中,童华强院长告诉记者,学院前身是北京化工系统的一所化工技校。挂牌成立工业技师学院时,专业设置没有根本性转变。随着北京市工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特别是北京申奥成功,传统的化工技校已无立足之地。
为了寻找新的出路,学院组织有关人员做了大量的社会调研,反复研讨专业建设与市场接轨问题。
根据北京市工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学院对专业设置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撤销了与北京发展规划不相符的化工类专业,建成了以数控加工应用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为品牌专业,环境保护与生物制药为特色专业,机电应用、计算机应用为骨干专业的、面向北京市第二产业的专业体系。
这次专业调整是学院发展史上专业建设的一次革命,从根本上扭转了化工类职业院校在北京难以为继的窘迫境地,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建设与市场接轨的办学目标。
值得深思的是,该院之所以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成功地实现专业调整,一方面得益于学院领导的眼光和魄力,另一方面也与学院拥有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密不可分。
记者了解到,在管理体制上,学院实行院长负责制,按照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进行管理,下设教务处、学工处、市场部(招生、就业、培训、鉴定)、职教研究所和院办等机构,毕业生就业率在98%以上,年社会培训鉴定量达到9000人次。
GB/T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公认的科学管理方法,也是该院办学理念与国际接轨的一项尝试。2002年10月,学院正式启动管理认证工作,经过紧张的培训、文件起草、层层审核,确定了学院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编制了《质量手册》、40个程序文件、200个执行文件,经北京世标认证公司审核,于2003年底取得了认证证书。
近几年,结合管理机构、岗位职责调整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学院不断对相关文件进行完善,使之更加符合实际,运行有效。
通过认证后,学院共进行了体系文件的三次换版修订,接受了认证公司的两次监督审核,于2006年底通过了认证复评,并得到了认证公司的高度评价,为打造和树立学院品牌奠定了扎实的管理基础。
教学质量 师资保证
五年来,学院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翻了一番,达到9380人,其中高级工和技师班由建校时的不足百人,增加到1309人。
教学质量的提高,师资素质是关键。为了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学院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在职教师的培养和教育:一是学院每年都为教职工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鼓励教师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二是对新毕业分配的大学生提出职业技能要求,实习期内必须达到高级工水平,并纳入转正考核内容;三是与数控、汽修专业相关的青年教师必须要参加学院举办的学制式技师班,为搞好一体化教学打好基础。
童华强院长告诉记者,学院决定从今年起开始组织全院各系组教师上公开课、观摩课,其目的就是帮助教师加深对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的认识,提高对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把握能力,从而进一步确保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经过近几年的培养、磨练和实践,学院造就出了一支爱岗敬业、业精技高的职业教师队伍,其中也涌现出一批佼佼者:数控系主任朱永亮是北京市数控专业创新团队带头人,他作为全国最年轻的数控专家之一参与了国家数控职业资格标准的编写及制定,承担着国家级《技师培养模式和课程开发研究》课程,在数控专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2007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数控系教师杨轶锋在2005年北京市工会系统职工数控技能大赛中荣获铣工组冠军,获得了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等。
此外,学院还聚集了一批北京市甚至全国的专家、技能高手作为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成员和兼职教师。如北京机床研究所副总工艺师、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副总裁判长金福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副总裁判长、高级考评员宋放之等。
优秀师资的加盟,不仅把高超的技能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引入到学院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中,还为学院教师队伍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加大投入 设施先进
近五年来,学院投入9800余万元充实和改善数控、汽修、机电、环保制药、计算机专业等各类实训实验设施,购置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实训实验设备,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高技能人才质量的提高提供了硬件保证。
童华强院长告诉记者,学院的指导思想是“与企业零距离接轨而且技术超前”,即通过企业和市场调研,在实训设备设施购置和使用上既要与企业目前生产实际相一致,又要考虑企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前景,以达到学生在校学习和毕业工作后的生产环境相符合,并适应今后生产技术发展的需求。
据悉,学院不仅在数控实训厂房配置了国际领先的“德玛吉(DMG)五轴加工中心”、“德玛吉(DMG)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等,还在汽修实训厂房配置了各种现代化汽车检测、检修装置,其设备设施的配置水平远胜过一般的汽车修理厂和4S店。
目前,学院数控专业实训场地有6000平方米,设备280余台套(包括数控加工实训中心、特种工加工实训中心、高端数控技术实训中心、数控维修与检测实训中心、瑞典山特刀具应用技术实训中心、以色列思美创编程实训中心等);汽修专业实训场地5500平方米,设备400余台套;机电专业实训场地3000余平方米,设备近1000台套等。
其中,数控、汽修、环保制药和机电等专业的实训场地设置均能满足中级工、高级工和技师等不同层次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培训需要。
在拥有如此雄厚的实训设备的基础上,学院还承担了大量的社会培训、鉴定职能。成为北京市第033职业技能鉴定所、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点及考点、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站、北京市物业管理员鉴定站等的工种技师社会化培训和鉴定基地。
2007年7月,学院的数控专业、汽修专业、环保专业及机电一体化专业被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认定为北京市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
深入改革 成效突出
学院在筹备成立期间就对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持续的探索。随着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加深,学院于2004年参加了劳动部组织的《职业活动导向课程模式研究》课题,并被列入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八所核心院校之一。
童华强院长告诉记者,近两年,学院以数控、汽修专业为重点,采用调查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进行职业活动导向课程模式开发的试点和探索,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锻炼队伍,并带动其他专业共同改革。
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市场调研 这是职业活动导向课程开发的基础。学院采取访谈、座谈、问卷等形式,分别围绕企业、劳动力市场、学生、教师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确定了与数控和汽修两个专业对应的就业岗位和岗位群,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专业人才规格,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的分析。
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分析和职业能力分析 这是职业活动导向课程开发的重点。具体分析过程按职业岗位工作内容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工作行为层次关系,逐级递进。
课程设计 这是职业活动导向课程开发的关键。在分析企业工作任务所内含的知识点与技能点的基础上,从不同岗位所需的知识层次与技能结构出发,按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四个层次的要求进行分类,设计课程模块、教学目标、教案模板,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编制教学文件和校本教材 这是职业活动导向课程开发的成果。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文件包括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方案等。学院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设计开发了数控车工、数控铣工、汽车运用与维修等3个课程方案、17份课程标准等。同时,数学、语文、英语、职业道德、职业就业指导等也随着职业特点进行调整。
教学实践 这是对职业活动导向课程开发成果的检验。从2005年开始,该院先后在数控、汽修、机电、生物制药、计算机等专业21个教学班中进行了职业活动教学法的实验和效果监控。通过上公开课、观摩课,收集学生课堂反应,了解学生的情感和专业接受能力,评估试点教师的教学样本,并依据监控结果对教学样本和教学方法进一步修改完善。
记者了解到,职业活动导向课程体系的建立,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水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从2006年以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司、财政部教科文处、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领导先后到学院视察指导工作,他们对学院的教研教改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学院的教研教改代表了今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走向和发展方向。
校企合作 质量显著
自建校以来,培养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一直是学院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在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培养上,学院严格遵循“质量第一”的方针,从课程设计、师资配备、专业理论及实训操作等各方面都严格按高技能人才的标准进行。
根据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学院一直把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2006年初,学院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签订了关于合作建立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基地的协议。
2006年3月举办的“以色列Cimatron公司授权培训中心揭牌仪式”,使学院成为以色列Cimatron公司在北京市唯一的软件培训基地;该公司为学院免费提供了价值338万美元的E版软件。
2006年4月,学院与北京现代汽车公司共同举办了“北京汽车运用高级人才培训模式研讨会”。此前,该公司向学院赠送了两台整车、七台事故车、十几台发动机、变速箱及大量的汽车配件。此外,该公司还向学院提供了四、五十台价格优惠的整车,为学生的实训操作提供了充实的条件。
2007年7月,学院与瑞典山特维克刀具公司达成协议,在学院建立了刀具应用技术培训中心。
据悉,近两年来,学院与北京现代汽车公司、奔驰汽车公司、SMC(中国)公司、北航CAXA软件、以色列思美创公司、瑞典山特维克刀具公司、美国肯纳刀具公司、圣蓝拓数控技术公司、北方红旗精密机械制造公司、汇龙青云机电设备厂等单位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随着改革的深入,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院确保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职业教育方针的落实。在就业分配上,学院学生基本上实现了高质量就业,即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被社会、被企业认可。
近几年,学院毕业生业率均达到98%以上,学生实习期间工资最高达到3700元/月。有很多企业直接到学院选拔学生,组成企业自己的“冠名班”。如SMC公司在学院数控专业组建了“SMC青苗班”、“SMC高级工班”和“SMC技师班”;北方红旗公司组建了“红旗班”;北京现代汽车公司在学院汽修专业组建了“现代班”;美国戴安公司在学院组建了“戴安班”,而且为“戴安班”设立奖学金,其中一等奖学金为每年3000元/人。
篇7
关键词:学分制;工程训练中心;金工实习;教学;管理
Construction of the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mode under the credit system
Yang Yi, Wang Xiangjiang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421001,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in brief present situation and shortcoming of traditional mental working practice teaching for our school.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ed of credit system, some reforming teaching modes and operating system are advanced. By adjusting new plan, integrating resources, reforming management mode, enriching practice content, we can develop student’s innovation capability continuously.
Key words: credit system; engineering training center; metalworking practice; teaching; management
重视实训教学环节,发挥实训教学作用,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机械制造工程训练作为一门覆盖面很广的实践性技术基础课,不但是绝大多数理工科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不少管理类、医学类、工艺美术类学生要修读的课程。实行学分制后由于同班同学课表及上课时间完全不同,过去以班为单位的数周时间的集中实习已不可能实现,而教务处课堂教学时间均已排定,摸索一套合适的分散式工程训练模式,以适应学校的学分制改革已成为各高校的当务之急。
1工程训练的教学现状
以我校为例,工程训练中心现承担全校机械、电子等近30个专业的实习任务,每年接纳实习自然班120余个,实习人数近5000人。单就金工实习而言,学生来中心实习的时间为集中的4周、3周、2周,需要完成车、钳、数控铣等12个工种的实习,各工种的实习时间也大不相同,由于设备、指导人员有限,学生每天在中心进行不间断的12个工种轮换。实行学分制后,学生不再有集中的时间来中心实习,如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组织100多个班级在零散的时间内完成实习任务,成为摆在工程训练中心面前的一个难题。
目前大部分高校金工实习仍采用培养初级工人“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这基本解决了扩招后实习人数迅速增长的要求,满足了学生对全面认识各实习工种的需要,也方便进行实习教学的安排和管理。但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学生只是“依葫芦画瓢”,被动地参与实习,约束了学生的思维,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了一种“任务式”的模仿实习,几周下来他们只掌握了传统的应知应会,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没有得到锻炼,显然不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这种实习方式的种种弊端已显露出来,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在我校新修订的2009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工程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定工科类各专业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设计、综合、创新性训练项目。当前,我国已经有很多高校实行了学分制,对于工程训练,不同的学校也有不同的教学模式,绝大部分高校仍然实行了学年制下的集中实习,教务处在安排课表时专门腾出几周实习时间,让学生在非实习时间自主选课,这显然不是学分制的宗旨。湖南大学等高校实行分散下的集中,把实习时间以周为单位分散在整个学年,而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将原计划6周的集中实习分解为学期中的2周认识实习+暑假中4周加强和创新实习。这些教学模式各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实行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
2全面学分制的特点
全面学分制是一种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生所修学分为衡量学业完成标准,学生享有较大学习自的教学管理制度。从本质上讲,全面学分制与学年制、学年学分制的区别在于全面学分制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选择。全面学分制具备以下特点:(1)没有学制概念;(2)没有升、留级概念;(3)没有班级概念;(4)没有严格的上课时间概念;上午、下午、晚间,甚至假期都可以排课,以供不同情况的学生选课。学分制的优点主要表现在有利于多学科交叉和学生优化知识结构,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多种类型的人才,特别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还有利于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效益。
3学分制下金工实习训练体系的设想
传统的工程训练模式是按班级在集中的时间、固定的训练场地进行。随着学分制的全面实施,学生的流动性越来越大,相同班级的学生所选择的课程不再一样,上课时间和上课地点也不尽相同,分散实习势在必行。为保证训练的安全性、完整性和系统性,笔者针对金工实习教学和管理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3.1 创新实训教学理念
作为21世纪高等院校重要的实践教学基地,“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最重要目的应该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在实习中只注重基本技能训练的教学思想已不能适应当今形势发展的需要,工程训练课程建设要体现出向现代工程实践的转化,向局域网络条件下的集成技术培训方向转化,向技能与管理相结合的方向和技能与创新实践相结合的方向转化。按照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原则逐步深化中心运行机制改革,完善管理制度,加大全方位开放的力度。
3.2 改革实训教学模式
实训教学学分制改革的核心是实习教学内容与体系的革新,包括课程内容与考核方式的更新和对学生创新思维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实训教学应该打破教师演示、学生重复的传统模式,在实习教学中,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习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实习教学还必须层次化、体系化。
根据新编教学大纲的要求,各校不同专业金工实习的时间有4大类,而金工实习内容基本包括12大工种,这样各类专业每个工种的操作时间也将不同,也就是说同一个工种存在4种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完全学分制下,同一个时间单元内不同类别的专业都可以来实习,但教学内容的不同将会严重影响实习工作的进行。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拟采取“基础实习(2周)+强化创新(1周)+参观实习(1周)”的模式,详见表1。这样每类专业的实习时间分配到3个模块中,相同部分的“基础实习”中12大工种的时间、内容就完全一致,极大方便了教学工作。
“基础实习”中12大工种分散为20个单元,每个单元为半天,车、钳工安排时间较长,占5个单元,如果在多个实习段完成,两个实习段之间相隔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学生遗忘学过的知识,操作机床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因此我们要求车、钳工在连续的2天内完成(包括2个晚上,每晚2小时),一般安排在周末和公共假期。其余的10个工种,学生可以任意选取10个半天来中心完成实习,考虑到工种的衔接问题,数控车、数控铣必须分别在车工、铣工实习后才能进行。为了知识的连贯性和其他课程的需要,我们一般要求学生最好能在二年级1年内完成“基础实习”,在大三、大四完成“强化+创新”,这样给学生的创新作品提供了更多的思考、修改和加工时间。
3.3 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零件制造的整个工艺过程,我们将单一工种分离实习转变为注重制造工艺流程的整体实习,如榔头的加工采用锻造、铣削、钳工、磨削、车削、热处理等工艺。钳工实训中强化对自行车、减速器的拆装、组合实习,通过产品的拆装,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领会产品的设计思想和构思技巧,最终实现知识积累向能力的转化。另外,实习中注意项目的扩展认识,鉴于学校实训条件的限制,我们充分利用CAI课件或影像资料开展教学,如激光快速成型制造、计算机柔性制造等,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其获得企业生产的其他相关工艺和加工知识,这样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实习,大大提高实习的效果。
3.4 建立创新工作室,鼓励学生创新
工程训练中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具有诸多优势,能够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回到理论学习、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但大多数高校在创新实践过程中缺乏相关制度、必需的设备、指导教师和激励政策,使创新活动一直停留在“为参加竞赛”而被动创新的层面。近年来我校依托训练中心成立了机电创新工作室,工作室配备一定的硬件设施并组建了具有丰富工程设计和加工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鼓励有创意的学生提出立项申请,经审核后由学生选定或由实习基地选派教师指导学生将创意变成作品,并鼓励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研发团队,携手攻克科技难关,并保持创新的连续性。另外为了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我们在实训评价标准、体系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鼓励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脱颖而出。在这些活动中,从立项、资料查询到设计制造,从跨院系讨论研究问题到团队作战携手攻关,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专业信心增强了,综合能力提高了。近年来中心指导的作品获得了全国挑战杯三等奖、省挑战杯二等奖、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省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二等奖等十多项奖励,取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3.5 加强基地硬件建设
由于工程训练中心的特殊性,从一定程度上讲,设备的性能和数量决定着实训的效果,而机械设备普遍比较昂贵,而且后续使用、维护、维修费用较高,经费问题已成为各高校基地发展存在的普遍问题。况且实习不同于实验,设备不仅需要种类多,而且必须有一定的数量,零散的设备不仅不利于短学时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更将造成一人操作多人看、训练时间大大缩水的局面。近年来很多重点高校在“世行贷款”“985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经费的支持下投入大量资金,工程训练教育观念的转变、设备更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反观隶属地方的普通高校,办学经费普遍比较紧张,在前一轮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工程训练中心作为必检单位,很多高校为基地硬件建设和环境改造投入了一定经费,但与扩招后实习人数的骤增和综合性人才培养要求相比还相差甚远。按照“教育部金工课指组关于人机比的建议要求”和“工程训练中心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规范与验收标准”,我们应该在满足基本制造、现代制造保证人机比要求的同时,考虑设备的更新及种类与数量增加,并实现数控加工训练和特种加工训练网络程序传送及在线加工。
4结束语
学分制是21世纪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工程训练中心作为工科高等院校学生进行工程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实践性教学基地,既是低年级大学生的训练平台,同时也应成为面向高年级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课外科技制造和参与科研活动的实践基地。学分制的实施使以往以班级为单位同时安排金工实习的传统方法被打破,需要一种新的机制与之相适应。根据现在工程训练中心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的教学和管理设想,在保质保量完成基本训练的同时,为学校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傅水根.抓住机遇研究问题总结经验完善模式深化改革开拓前进[J].金工研究,2000,4:1~9
[2] 蒋新兰.高校学分制下选课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0,23(6):87~90
篇8
关键词: 模具专业机械加工实训教学入门阶段教学组织过程
机械加工实训教学是模具专业学生必备的重要技能,学生通过对常见普通机床的使用,能熟悉其性能,了解各类机床的工艺特点,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机械制造工艺和设备的认识,并且初步具备使用机床加工典型机械零件的能力。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的入门阶段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点:1.深入做好安全文明生产教育,加强安全意识;2.精选课题,学生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跨过机械加工的入门阶段,所选课题务必能够涵盖常见的机械加工手段;3.精心组织实施,做到实习各个环节有序衔接,每个学生都明确自己的工位和任务。
我校在模具专业学生的机械加工实训方面进行了不懈的辛勤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以下笔者就自己参与组织模具专业学生机械加工实训教学的体会来谈谈入门阶段的教学组织过程。
一、机械加工实训的前期准备
学生在参加机械加工实训之前,应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这样,在进入机械加工实训阶段以后,才能迅速进入状态,不至于出现准备仓促、茫然不知所措的现象。准备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理论知识的准备。
学生在进入机械加工之前,应该具备制图、金属材料、金属切削等专业基础知识,并且在进入机床操作之前,应该在专业的安全人员的指导下认真接受安全知识的教育。
(二)技能的前期准备。
学生在进入生产实训场地之前,应该先进行钳工等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实训项目,初步打下动手能力的基础,并且具备常用量具的正确使用能力。学生在钳加工实训阶段已经学习了钻床等设备的操作和划线、测量等操作,灵活的手工动作将有利于学生顺利过渡到机械加工阶段。
(三)安全、文明操作技术。
在机床上工作,学生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安全生产、文明生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穿戴衣帽。工作服要紧身,袖口要扎紧或戴套袖;女工要戴工作帽;不准戴手套作业,以免发生事故;高速切削时要戴好防护镜。
2.防止刀具切伤。装拆铣刀时,不能用手直接握住铣刀;铣刀未完全停止转动前不得用手去触摸、制动;装拆工件时必须在铣刀停转后进行,使用扳手时注意避开铣刀。
3.防止切屑伤害。清除切屑时要用毛刷,不可用手抓、用嘴吹;切削时不要站在切屑流出的方向。
4.机床保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悉机床性能和使用范围,在实训老师的指导下定期对机床进行一级保养。
5.场地环境。机床周围环境场地应保持清洁、无油垢;零件应妥善放于不妨碍实训正常进行的场所,使用切削液时防止外溢,并及时清理污渍。
6.工量具的保养每天进行,注意校正测量精度。
7.注意做好实训中各个过程的记录,并保管好相应的技术资料。
二、机械加工实训的入门阶段的组织
(一)熟悉将要使用的机床结构和性能。
1.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要认识每一种实训涉及的机床的结构,包括其传动机构、运动特点、电气线路,尤其要重点了解铣床的结构和性能。
铣床有多种形式,并各有特点,按照结构和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卧式升降台铣床、立式升降台铣床、龙门铣床、仿形铣床、工具铣床、数控铣床等。其中,卧式升降台铣床和立式升降台铣床的通用性最强,应用也最广泛。这两类铣床的主要区别在于主轴轴心线相对于工作台水平和垂直安置。这些特点学生务必要正确区分。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应进行机床加工尤其是铣床加工的准备工作的练习。
(1)分别进行手动进给和自动进给练习,熟悉机床的主运动和进给运动。
(2)选择和安装铣刀。铣平面用的铣刀有圆柱铣刀和端铣刀两种,由于圆柱铣刀刃磨要求高,加工效率低,通常都采用端铣刀加工平面。铣刀的直径一般要大于工件宽度,尽量在一次进给中铣出整个加工表面。在铣床上加工平面时,一般都用机用虎钳,或用螺栓、压板把工件装夹在工作台上;在大批量生产中,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可使用专用夹具来装夹。
用机用虎钳装夹工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装夹工件时,必须将零件的定位基准面紧贴固定钳口或导轨面;受力的钳口最好是固定钳口。②工件的待加工部分必须稍高出钳口,以防钳口和刀具损坏。③工件一般装夹在钳口中间,检查装夹是否牢固可靠。④装夹的工件为毛坯面时,应选一个相对大而平的面作粗基准,在钳口和工件之间垫铜皮,防止损伤钳口。
(3)用百分表校正铣床机用平口钳的装夹位置,练习装夹工件和调整工件安装的位置,学会对刀操作。进行刀具安装练习。刀具装好以后务必经过检验合格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
3.分别进行铣、刨、磨平面的加工练习,熟悉机床操作的基本技能。
(二)练习加工V型块。
在入门实训课题的选择上,笔者通过对历年来机械加工实训课题练习情况的分析,最终选定了V型块这一典型的课题。这主要是因为V型块的加工形状比较能反映机械加工常见工艺手段的运用,且难度适宜。
1.毛坯的处理。采用翻砂铸铁件作作为毛坯件,检查尺寸合格与否,钳工简单加工去除锈迹和污渍。
2.刨床粗刨六面体52×52×37。
3.立铣加工六面体50.5×50.5×35.5。
4.平面磨削加工六面体50×50×35。
5.卧铣加工中间5mm工艺槽。
6.铣削两侧V型斜面。注意将立铣头调整为45度倾斜。
7.铣削两侧30×8沟槽。
8.铣削下方305沟槽。
9.铣削T型槽。
V型块形状如下图所示。
(三)机加工实训入门课题完成情况的总结。
对学生加工完的工件按照完成的质量情况进行评分总结,对评分方案教师应该考虑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工艺方案中各个环节的顺序和衔接过程是否正确。
2.划线、测量是否正确。
3.工夹具的使用是否正确,工件装夹是否合理。
4.对刀调整的正确与否,有无撞刀等明显误操作现象。
5.工件图样上标注尺寸和形位公差的完成质量。
6.安全文明生产要求是否达到。
在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后,教师应对学生完成质量作总体评估,分析其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之处,并指导学生及时作实训总结,巩固知识。
三、机加工实训入门阶段后续环节的衔接
为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已有的初步加工能力,在入门实训结束以后教师应侧重安排好相应的后续综合加工课题。综合加工课题应考虑到前面已学的加工手段的运用,并且结合模具专业的特点,设计出模具加工中典型的型腔加工课题。对课题的工艺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充分综合利用前面已有的机床加工工艺,让学生在相当于实战的加工情境下保质保量地完成课题,具备从事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加工能力,并且为后续模具设计及加工和模具制造工艺学等课程奠定工艺认识的基础。
四、结语
我校在多年的模具专业的教学中摸索出的一整套模具专业机械加工实训的组织实施方法,经过历届学生的实训效果检验,以及和兄弟学校的交流,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教学实践的丰富,我校这种模式将不断完善和巩固。
参考文献:
[1]成型模具设计.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冲压模具设计.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3]模具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