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8 01:51: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理化学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物理化学实训总结

篇1

关键词:物理化学;教学做合一;快乐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258-02

一直以来,素质教育都是国家大力提倡和推广的教育形式,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对于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来说,要培养其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技能,就必须寓娱乐于教学,寓理论于实践,寓知识于应用。因此,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模式应当始终贯彻以项目化教学为主,实施“教学做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教学改革背景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笔者认为,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进而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设置课堂教学、传授理论知识,才是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所以,探索如何寓娱乐于教学的“快乐教学法”势在必行。

二、教学过程设计

以内蒙古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物理化学》教学为例。由于近年来学院实施文理兼招的招生模式,其结果是,组成的应用化工技术班学生同一班级内既有文科高中生,也有理科高中生,还有来自于中职院校的“3+2”转段生。学生层次参差不齐,情况错综驮印S捎谘生所掌握的理论基础差别太大,因此仅仅针对高中生或中职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学生的现状,必须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把不同层次的学生紧密联系起来,而唯一能够调动所有学生积极性的因素,正是学生的兴趣。

基于以上分析,课程组教师对本学院的物理化学课程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1.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其结果造成了教师的照本宣科以及学生的被动接受,从而教与学不能紧密结合甚至完全脱节,教学目的难以达到,学生的学习惰性越来越大,学习效果不佳。改革后的教学模式采取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从旁指导,而非强迫学习;学生在课堂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通过亲自动手,引发自身兴趣,真正意义上变压力为动力,充分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是积极的、主动的、认真的,从而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觉学习。这样的教学,对师生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教师由原来的全程主导改为从旁引导,而学生则由原来的主体地位上升到主导地位。

2.教学构成的重新设计。改革后的物理化学课程全部教学内容设计成五个项目模块,每个项目模块又包括理论项目、实训项目、项目设计、项目扩展、趣味实验、小结和习题。通过理论项目和实训项目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完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同时,项目设计和项目扩展部分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趣味实验提升了学生的课外学习兴趣;最后学生通过小结和习题,将项目内容重新进行思维构建,最终完全掌握所学知识。整个的教学过程,学生是在完全没有心理负担的、轻松的、愉快的环境中,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与相互磋商共同完成的。因此我们称之为“快乐教学法”。

3.考核方式的现场评价。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教学考核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实训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组成,三者的关系见表1。其中,实训成绩是通过现场实训操作和完成实训报告等情况来评价的。由于实训成绩部分是在学生每次的实训操作过程中现场给出的,为了保证学生成绩的真实性、合理性,课程组教师遵循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结合学生的实训出勤、实训操作、数据分析和实训报告书写等方面因素,每次实训都会给出详尽的成绩评价(见表2),在学生心服口服的同时,激发学生斗志,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分工合作能力。

三、阶段性成果

为了切实可行地培养好化工专业高职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2010年以来课程组教师积极参加各项培训进修,努力提高授课教师自身的专业行业技能。同时经过三年的教学探索与研究,课程组教师结合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现实水平,精心编撰了《物理化学》项目化教学改革教程[2]。本教程从最初的校本教材到正式出版发行,从一个班级的试用到三个专业学生的正式推广,已经在乌海职业技术学院使用5年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以13级应用化工(1)班学生于2014年3月实施的项目二――化学动力学教学为例,教学中的实训项目之一就是测定蔗糖水解常数,实训过程中要求学生将配制好的蔗糖溶液置于25℃的玻璃水浴中恒温。如图1所示,恒温水浴采用圆形玻璃缸作容器,通过电子继电器对加热器自动调节以实现恒温。但是由于受水浴缸形状所限,配制好的溶液如何稳定的放置于水浴中成了本次操作的难题。三个实操小组利用实训室现有资源分别提出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如图2所示。三个小组的方案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同样实现了溶液在水浴中恒温的目的。正如彭笑刚所认为的[3],“怀疑精神和独立思想是科学精神的核心部分。”只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完全能够创造出我们想象不到的奇迹。

四、教学改革展望

现阶段的物理化学教学正处于“快乐教学法”的探索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是理论项目和实训项目还没有彻底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因此现阶段的物理化学教学只能算是准项目化教学。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会重点研究项目与项目之间的相互联系,并注重与其他专业课程相衔接,进一步开发新的实训项目,充分利用课外课堂,使物理化学更加贴近生活,期望做到真正“教学做合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项目化教学。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论教育[M].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第1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42-147.

[2]闫碧莹,郭俊锁,魏凤琴.《物理化学》项目化教学改革初探[J].吉林教育,2014,(24):120-120.

[3]彭笑刚.大学教什么学什么[J].中国大学教学,2014,(8):8-10.

Analysis on the Effect of Project Oriented Teaching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YAN Bi-ying

(Wuha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Wuhai,Inner Mongolia 016000,China)

篇2

关键词:电工实训;实践教学;改革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05.040

1前言

我国教育不断向前发展,为适应现代社会对教育事业提出的新要求,需要对电工实训进行教学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各种教学资源,学校应该把他们运用到电工教学上,采用多种有用的教学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电工实训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学生在电工实训实践之前准备不充分。在开始进行电工实训时,学生对实践过程中所需用到的器件几乎不认识、不了解。在进行电工实训实践前,大部分学生主要是以学习课本的知识为主,他们在真正的电工实训的实践中很难做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心理很强,一遇到问题就向老师寻求帮助,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电工实训实践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先理论后实践,这样在实践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利于电工实训实践教学的开展。另一方面,学生在开展电工实训活动后,并没有获得实践的收获。因为在电工实训实践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只是单纯地遵照老师的指示来进行实践,几乎没有进行独立思考与分析,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进行这个实践的意义何在,导致学生在电工实训实践过后并没有得到什么收获,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造性没有得到培养与提升。

3电工实训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3.1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提高的前提是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在拥有创新能力时,高素质的学生可以更好的发挥创新能力。在电子电工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思维特征和电子学科的特点相结合,设置一些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活跃气氛的电工类活动。在活动中加入电子内容,让学生在活动的同时产生对电子内容的求知欲,在活动中掌握知识、提高学习兴趣。比如,学习了功放电路的原理以及报警器发音的原理后,可以举行“设计并安装报警器发音电路”、“制作功放电路”等活动。同时,根据具体实际情况,设置一定的奖励,或者将竞赛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计算到平时成绩中去,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这些竞赛活动,使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3.2重视实验、大胆质疑,为创新提供条件

在电子实训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实验是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另一方面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在实验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要敢于质疑。比如,学习欧姆定律时,可以借助实验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实验。同时,对于课后实验练习,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实验。借助实验得出新的解决方法,小组间进行讨论,分享结果。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可以扩宽他们的思维,有利于创新的培养。

3.3营造创新环境,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在电工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兴趣,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电子方面的知识。通过实验,让学生从实践中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为了调动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在进行实验操作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为学生营造一个比较创新的环境。

3.4将其它学科与电工结合,为创新提供源泉

将电子电工的学习和其它学科相结合,特别是物理化基础课程,可以扩宽学生的视野,为创新提供源泉。倘使学生仅仅单纯地学习电子方面知识,对其它学科不关注,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以及创新。电子工程包括的知识很多,例如化学中的离子、力学和光学上的能量等。由于学科与学科之间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关联,所以,在教学上,教师应适当地结合其它学科知识进行教学。例如,学生一方面可以通过借助化学知识将电池制作出来;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光学的原理将太阳能进行有效利用。这些结合了物理化学科进行电子电工内容学习的方式,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电子电工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自主创新。

4总结

在电工实训实践的教学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要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重视实验,大胆质疑,为创新提供条件,营造创新环境,提高学生创新意识,此外,还要将其它学科与电工结合,为创新提供源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段鹏瑶.浅析电工电子实训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科技创新导报,2015,4(7):127-128.

[2]韩淑华,侯学元,霍林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能力——高校电工电子课程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大学教育,2013,20(4):102-103.

[3]甘宇红,麦艳红,徐畅.电工自动化实训基地实践与探索——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轻工科技,2013,11(9):137-138.

篇3

【关键词】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当代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涉及科学、技术、政策等方面。技术涉及食品加工过程、分析及生物检测等技术,其管理过程涉及政策、法规、文化和消费观念等问题。目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主要涉及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加工过程中污染、不当使用添加剂、添加禁用化工原料、包装材料、掺假等诸多方面。[1]食品生产、经营与管理机构中懂得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稀缺,这就迫切需要高等院校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食品安全监管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文章以西安文理学院为例,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现状出发,准确把握学科发展方向,遵循创新人才培养规律,用先进的教学理念,重点探讨食品安全检验课程群建设,研究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等内容,从而为转型背景下应化专业建设提供一些方法与思路,这对构建地方性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

在西安文理学院应化人才培养方案中,质量检验方向培养目标是培养工业品质量检测、食品检测、环境监测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分离科学技术、近代工业分析、食品分析、环境监测等课程。专业转型过程中,西安文理学院也正在积极筹建食品检测中心,可以为学生的食品分析实践教学提供场所,建立一体化实训中心。依托校内外教学平台,构建“平台+双师”高校企业合作教学育人新模式,满足学生一体化课程教学、生产实训和顶岗实习需要,也为课程群教学多样化提供了保障。

食品分析课程体系的构建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将培养方案中的多门课程重新进行整合构建课程体系,发挥群体优势,突出特色,构建以食品分析为特色的质量检测方向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按照“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本着“基础型、应用型、技术型”的人才培养思路培养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通过与食品生产企业沟通、调研,根据食品行业需求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人才,搭建“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平台。

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设置

公共基础平台是为发展学生智能、提高综合素质、打好基础而开设的课程。如形势与政策、大学语文、英语、体育、大学信息技术基础、高等数学等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知识结构的基本骨架,是进行专业学习、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而开设的。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等。

专业核心课程围绕学科专业的要求和培养目标设置。如工业分析(工业分水质、化工产品、其他产品分析等)、食品分析、分离科学、色谱分析、化工原理、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分析化学前沿、食品理化分析、食品法规与标准等课程,整合后既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满足质量检测的能力要求,又突出食品分析特色。学生应掌握食品安全检测及食品质量管理等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在食品生产、流通、质检及消费等领域就业,从事食品分析检测、安全评价、质量管理、企业管理、科学研究及教育方面的工作。

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要体现专业性质和特色。根据市场需求和专业要求,选择开设如食品感官评定、功能性食品、食品质量体系与认证、食品添加剂、市场营销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等。

食品分析课程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非常高,食品分析实践教学是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容替代的环节。构建实践教学平台。

基础化学实验平台,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课程如:基础化学实验1-5、仪器分析实验、综合实验等。

专业实践平台,根据区域食品行业企业的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现状,联合校企专家对专业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确定学习课程。如食品理化分析实验、食品分析综合实验等。

专业实习平台包含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大一开设认知实习,大三专业实习,大四企业专业实习、企业导师岗位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专业实习采取校企合作,搭建企业操作平台,建立集“科研服务―实习―就业”于一体的实践基地;构建校企联合培养的“预就业”模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综合创新平台:指科技创新项目、课外学科实践,是课堂教育的延伸与补充,开拓学生视野和了解最新科技发展动态,实现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科研创新项目、第二课堂、各种资质技能培训考试等多种形式。激励学生参加开放实验、创新训练等。创设隐性课程,如开展“博士论坛、名师讲学、校友讲学”等系列讲学活动。

三、结束语

在n程体系构建中,还需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根据企业的需求设置课程体系,制定教学内容,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使课程体系逐渐趋于科学规范。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从而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作为新建本科院校这一方面还有很多不足,需要不断进行学习改进。

【参考文献】

[1] 肖贵平,郑宝东.新形势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的思考福建轻纺,2007.7.1-5.

[2] 许喜林,吴晖.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2007.23(11)99-100.

[3] 王芳,王衍安,李滨,郭兴启.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的生物学系列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06.

[4] 姚芳,刘靖,张Z晶,唐劲松.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食品专业课程群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01.

[5] 榻啵胡文忠,于基成,李婷婷,杜雄伟.民族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2.01.

[6] 张光杰,袁超,杜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安阳工学院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1.08.

篇4

[关键词]能力培养;模块化课程;改革

为了适应新常态下教育发展的需要,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模块化课程建设是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尝试。教育部推行和倡导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进行模块化的课程改革,在安徽合肥学院试行的模块化课程改革已初现成效,我校教务处也提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根据这些指导思想和改革目标,药学院在制药工程专业(校级特色专业、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药学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药物制剂专业(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进行了模块化改革的探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认真优化整合,积极推进模块化课程群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基础实验化学课程模块化整合成效显著

2008年,药学院开始基础化学的实验课模块化整合改革,将实验教学从理论教学中剥离,打破四大化学实验各自为政的壁垒,构建独立的基础实验化学课程体系。从2008级本科生教学中实施到现在,基础实验化学的模块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经验,为推进药学院模块化课程改革开创了良好的开端,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1.1构建完整独立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药学院将四大化学实验整合为基础实验化学,是药学、制药工程和药物制剂三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以实验基本原理、实验方法与技能训练为主,强调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课程本身的完整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出发,结合专业特点和医药领域发展需要,对陈旧、重复内容进行删改和重组,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根据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应用、从传授知识到培养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建立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实验有机结合的新体系。该课程总学时数为120,其中包含81学时基础性实验,3时综合性实验和2周综合设计性实验技能训练。

1.2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基础实验化学课程的原考核方式为根据平时出勤率、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等综合评分,其中实验报告成绩占总评分的比例较高。由于考核方式较笼统,部分学生实验操作马虎,部分实验报告还有相互抄袭的现象;指导老师对部分学生的评分不够客观真实,忽略了实验技能操作,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达不到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目的。改革考核方式后,首先明确考核项目各部分所占的比例,并大幅度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在总评分中所占比重。把原来的平时出勤率、平时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综合评分组成平时成绩,增加了期末综合考核(卷面考试和实践技能操作考试的形式),对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以口试方式进行考核,对实验装置的搭建、实验过程的操作以及注意事项等进行现场重点考核,保证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占总评50%以上。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3推进基础实验化学教学研究与改革

药学院将基础实验化学的课程改革与教学内容改革物化在教材中,成功编写了配套适用的教材《药用基础实验化学》,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教材把传统的四大基础化学实验按照知识体系与教学顺序整合为一体,充分满足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素质,从2008年使用至今教学效果良好,并且很多兄弟院校都在使用。在取得一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药学院继续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定期组织课程组骨干教师专题教学研讨活动,交流课程教学心得,总结教学经验,提出改进意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改革,申报各级教学研究项目、课程建设项目,以项目建设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2精准专业定位,明确专业核心课程

在基础实验化学课程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药学院根据学校进一步推进应用型课程改革的若干意见,在三个本科专业的基础课和核心课中全面推进模块化课程群建设,初步形成了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药学类专业理论课程模块群和“一站五区”的实践教学模块群。结合专业定位和专业核心知识能力要求,重新梳理专业核心课程与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针对药学类各专业特色凝练和各专业区分度等问题,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根据明确的专业定位和专业核心能力,组成体现专业特点的核心课程体系。药学专业定位为培养能在药物研究所、医院药房、社会药店、制药企业从事药品研发、质量分析、营销管理、合理应用和生产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包括药理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物化学和药事管理法规。制药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制药工程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产品质量意识,能在医药、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等部门从事医药产品的生产、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制药工程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包括工业药剂学、药物合成技术、制药工艺学和GMP车间与制药设备。药物制剂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药学、药剂学和药物制剂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医药、化工(化妆品)等行业从事生产技术改进、质量控制、工艺设计、新剂型开发研究、新制剂技术应用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包括工业药剂学、药用高分子与制药辅料、药物分析和GMP车间与制药设备。

3药学类专业理论课程模块群打造

根据药学类各专业不同定位和核心能力培养特点,将专业核心课程和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优化整合,以必要的、重要的基础课程为前期铺垫,构建核心能力知识体系,形成药学类专业理论课程模块群,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1)以原料药为主线的制药模块,包括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合成技术、制药工艺学等课程。模块内容包涵了从有机化合物到化学合成单元反应,从药物构效关系到药物合成的关键技术,从制药小试工艺研究到中试放大工艺等整个制药研发生产过程所需要的知识能力。

(2)以药物制剂为中心的制药模块,包括物理化学、药用高分子与制药辅料、药剂学、工业药剂学和GMP车间与制药设备等课程。内容涵盖了药物剂型的处方设计、生产工艺和设备、质量控制和新剂型开发等基本知识能力。

(3)以药品质量控制为中心的课程模块,包括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波谱分析和药物分析等课程,涉及药物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仪器设备等内容。

(4)以药物营销管理为中心的课程模块,包括药事管理学、医药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药物经济学、现代企业管理等课程。每个课程模块的组成模仿中医药组方配制的基本原则。按照“君臣佐使”基本理论,“君”和“臣”为该模块专业核心课程,“佐”和“使”为重要的基础课,将课程进行有机的组合,以满足该模块的基本知识能力要求。

4药学类专业“一站五区”实践教学模块化课程改革

2011年,药学院以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为契机,提出了“一站五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由制药工程专业推广到药学院各专业,展开实验教学体系模块化改革。“一站五区”是以培养卓越制药工程师为目的,设置卓越制药工程师培养站,分五区展开学生实践能力的系统、连续的培养,从基础到综合,从小试试验到中试放大,依次为基础实验实训区、综合实验实训区、中试实验实训区、设计与开发实验实训区和生产实习实训区。根据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一站五区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组织各专业教师召开实践教学专题研讨会,邀请企业、研究所等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参与共建一站五区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每个区设计开发出切合实际生产和实践需要的实验内容,按照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验组成基础实验实训区、综合实验实训区、中试实验实训区的实验项目。基础实验实训区包括80个基础性实验项目,综合实验实训区包括10个综合性实验,中试实验实训区包括原料药中试实验和药物制剂中试实验2个项目。把课程实验对应某一区,分区进行有机整合,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和考核要求,固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共同编写配套教学大纲和实验实训指导书。充分利用与企业共建共享的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和校办药物研究所,同时结合大学科技创新活动、挑战杯比赛、药学类实验技能大赛和产学研项目等开展设计与开发实验实训区建设,并将本科第六学期的生产实习和第七学期的毕业实习组成生产实习实训区,使本科生从进校到毕业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以连续、渐进、系统地方式铺开。在第一学期到第五学期完成第1~3区的学习和训练;在第六学期到第八学期,展开第4~5区的学习和训练。其中第六学期有9周时间集中进行生产实习,保证实践实习的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满足药学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行业需求。改变“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做法,建立学院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针对五个区不同的实践内容和特点,建立相适应的评估方式,以项目报告、设计评估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是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作出考评。一旦学生有一个实验实训区考评未通过,将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5结语

模块化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化工程,深化课程改革之路任重道远。首先应根据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应用性强”的应用型人才特点和对各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的不同要求,将模块化课程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出来;其次要通过修订课程大纲,使各模块内的课程内容衔接具有连贯性和阶梯性,有效发挥模块化课程在学生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最后要指定理论课程模块群和实验教学模块群中每个模块的建设负责人,建立各模块教学目标和培养标准,细化每门课程的改革计划和建设方案,提出配套的应用型教材编制计划,逐步落实好模块化课程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蔡敬民.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8-11.

[2]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57-60.

篇5

关键词:高炉炼铁生产课程改革建议方案

中图分类号:TF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1(a)-0000-0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高校扩招改革以来,大学生人数呈井喷式增长,每年700万左右的毕业生大潮涌入社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大高校对工科类学生培养也越来越注重在使学生掌握了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以期培养出复合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对新世纪人才的需求。《高炉炼铁生产》是冶金专业课程之一,也亟待对其进行积极的改革和创新,不断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其专业技能水平,达到“一专多能”的效果,帮助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更好的生存发展。因此,探究《高炉炼铁生产》课程改革的方案,提升学生教学质量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未来的实践来说都影响深远。

1 理论体系突出专业性

《高炉炼铁生产》的理论部分教学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高炉炼铁及铁矿粉造块两方面。第一,高炉炼铁重难点在于冶金过程的物理化学反应、热工基础、高炉炼铁流程、生产设备等内容,而这些知识的学习需要有基础数学理论、机械制图技能、力学、电子技术、计算机实操等做辅助,在实际的理论体系构建中要将这些与核心内容进行整合,而且要突出其专业性和实际应用性,为学生今后岗位操作做铺垫。第二,以铁矿粉造块理论与实践为核心的课程模块,除了最基本的物理化学原理和冶金炉热理外,更需要注重对炼铁原料、烧结所需设备的教学,并突出矿岩专业优势,为冶金专业做好专业服务,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提升其综合素质。另外,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专业相关的选修课程,主次分明,比如《耐火材料》、《铸造工艺》、《冶金炼铁环保》,既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彰显冶金专业特色。

另外,该课程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为了学生的实践打基础,因此,理论知识一定要“够用”,但是要杜绝内容交叉过度和内容不完善这两种极端。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自我学习的方式,阅读相关的专业课程书籍或者期刊文献,制定出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通过课外知识的填充让自身知识体系更加完善。

2 强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首先,应当重视实践教学课程设置,逐步增加实践课程课时,这样才能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比如某高校在对《高炉炼铁生产》课程改革后,将原有的实践课增加了原来的一半,使得实践教学课程总量达到该专业课程教学课程比例的40%,符合我国对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改革实施以来,学生对实践课兴趣更浓了,而且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学生也比较有成就感。实践教学环节的增加有助于学生深化现有的专业知识,在与实践实训相结合的环境下,其综合素质水平和岗位操作水平更强,促进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其次,提升岗位实践所需的基础性技能操作训练度。对于冶金专业学生来讲,基础技能应当涉及计算机操作与应用、数学建模、实验技能、金属加工、机械设计与制图等。每一个基础操作技能对于学生专业综合技能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在课程设置时应当确保各类课程设置均衡、协调、统一,能够将相关的知识与《高炉炼铁生产》教学联系在一起。

最后是对冶金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的改革。现阶段很多大学生毕业设计都是通过搜索相关文献,过分借鉴甚至抄袭而做出来的毕业设计,毕业设计质量普遍不高。一些高校也会让学生选择将高炉炼铁相关工艺模拟作为论文设计思路,结果造成了学生毕业设计同质化,没有创新和特点。笔者认为,毕业设计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即对烧结团的毕业设计与最后的毕业设计大论文。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将《高炉炼铁生产》课程两个核心部分都作出总结和提炼,加以自己的设计思路,作出符合生产实际的毕业设计,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也有助于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3 依托实习基地培养学生学习自主能力

一方面,各高校应当积极展开与专业相关企业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共同育人。高校领导应当对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多次实地走访和考察,并选出专业对口、环境安全、与学校人才培养理念相似的优质合作企业,并循序渐进的通过岗位参观、见习、顶岗实习或工学结合等方式,给冶金类专业学生提供真实的生产学习环境,并积极融入相关的岗位教学课程,通过情景教学、师傅带徒弟等方式,为学生创造较为合适的工程训练环境。比如某大专院校已经与当地钢铁公司展开了多年的合作,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而且仍在不断开发更优质的企业来作为卫生产学结合的实习基地,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得学生学以致用,提高了其动手能力和独立自主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将校外实习作为专业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部分,与企业相关工程师共同研发专业教材、制定学生实习期间的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实现了冶金专业的应用性改革,拓宽了高校的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思路。

另一方面,高校还应当邀请经验丰富的实习基地工程师来校通过讲座或者培训的方式,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分享,尤其是给学生们讲解在实际的高炉钢铁生产过程中宝贵生产经验,引导学生注重实践操作技能提升的意识,要不断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并主动思考,再结合在实习期间所遇到的问题,提升学生注重进行问题分析和处理的能力。另外,应当在每一个学期选派优秀教师到钢铁公司生产一线挂职锻炼和学习,并总结在企业中的问题和经验,发挥教师的引导性,使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时能够更具针对性,而且也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踏实肯干和服务一线的意识,并对其今后职业发展做出合理规划,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4结语

《高炉炼铁生产》教学改革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其还有很长的路需要前行,需要教师和学校,甚至社会的不断努力与探索。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工作的第一线,从中获取具有实践性、指导性的经验和理论知识,将其纳入到课程改革方案中来,从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具有实用性的课程教改方案,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发展和建设。

参考文献

[1]张玉柱,邢宏伟,郝素菊,胡长庆,蒋武锋.炼铁工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69-71.

[2]曹季林,韩阳.炼铁工艺课程教学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013(03):47-48.

[3]袁晓丽,万新,张明远,安娟.仿真技术在冶金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基于冶金卓越工程师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9):194-196.

篇6

对于专门课中的主干课程适当综合化就是把原来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重新调整内容与框架,构成一门新的课程。如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原大专的《晶闸管交流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系统》三门课程进行一定的调整、删节、补充后,综合为一门课程,即《直流调速技术》。

一、为什么要实行课程综合化

高等职业教育是针对职业岗位群,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实用型人才。毕业生要具有一定的岗位针对性和适应性,“主要从事成熟技术的应用和运作”,也就是说能将常规的成熟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具有一定的运用高新技术的能力和一定的横向扩展能力,为此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专业实践课和专业理论课的比例达1:1左右。实践课的加强,会使专门课的课堂教学时数相应减少。将相关的两门或两课程综合为《轧钢工艺及设备》后,在不降低原有理论深度且引进了部分新内容的前提下,对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节约了48课时;钢铁冶金专业将《钢铁冶金原理》和《物理化学》综合为《钢铁冶炼技术》,节约了62课时;有色金属冶炼专业将《重金属冶炼》、《轻金属冶炼》、《稀有金属冶炼》、《有色冶金原理》四门课程内容按工艺流程进行重组,综合为《火法冶金》、《湿法冶金》、《电冶金》三门课程,使之更利于专业实践能力的

培养。

二、课程综合化应遵循的原则

课程综合化不是学科型教材简单地加加减减,通过课程综合化,将相关知识材料有机地重新组合,并引进一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新知识。课程综合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以教学计划为依据,以培养目标为主线,按职业能力结构调整课程内容,突出重点适度地多设接口。

三、如何实施综合课的教学

实施综合课教学,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编制一个能满足课程要求的教学大纲

在编写专门课教学大纲的过程中,应将重点放在综合课大纲上。每门综合课教学大纲应组织三到五人的编写小组,由担任该课程的任课教师负责执笔,其他则为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编写小组在收集信息、阅读资料的基础上,经集体讨论确定该课程的功能与框架,由执笔者写出课程基本要求,并据此写出课程教学大纲初稿。每次审稿,必须由审稿者签署书面意见,作为执笔者修改的依据。我校的综合课教学大纲巳经由湘钢、株冶、601厂、23冶等企业的专家组成的专家顾问委员会审稿,并已修改定稿。

2.按教学大纲的要求选编教材或讲义

目前综合课教材还是以“选”为主,逐步向“编”过渡。有些课程难以选到合适的教材,须由任课教师写出讲义,并打印给学生作为教材,如钢铁冶金专业、金属压力加工技术专业、冶金机械专业都编写了部分综合课讲义。大部分选用的教材,难以达到综合课教学大纲的要求,要求教研室组织人员写出补充讲义。从试行情况看,写补充讲义以完善现有教材的不足,是一个较好的办法。

3.对任课教师必须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综合课内容面广、量大,突出了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更丰富而全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本身必须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也就是说综合课的教学质量要由“双师型”教师队伍来保证。因此,任课教应多下实验室、实训室锻炼自己。我校已采取了有关措施,鼓励教师下实践教学现场,对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则要派到生产现场进行锻炼。此外,还应聘请有关生产单位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学校来介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4.必须开发新的教学方法

课程综合化属于课程内容的改革,内容改变了必须有新方法与之适应,包括教的方法与考核的方法。对于专门课要改变一张试卷定优劣的做法,要探索新的考核方法,要加强实践能力的考核,在能力培养上要强调过程控制与目标控制相结合的方法,可实行厂校联合,工厂、企业除提供现场教学的场地、设备外,还可派出有关技术人员与专家参与教学指导,并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查。

5.应成立学生助教小组

综合课是主干专业理论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如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直流调速技术》涉及到SCR电路原理、自动控制理论、系统理论以及SCR元件的使用调试和控制系统的接线、测试、波形分析、故障检修等操作技术。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教师负担,切实保证课程要求的职业能力准确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根据自愿原则,每门综合课均可在班级内挑选几名成绩优秀、热情高的学生组成课外助教小组。教师利用课外时间对助教小组的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使之成为课内外教学活动的辅导力量,参与理论和实践教学活动的辅导。学生助教小组成员的表现记入学生成绩单的特长栏内。如实用电工技术课外实践活动小组,经教师强化训练后,既可参与理论教学课外辅导,又可帮助实验室、实训室检修仪表、准备实验等,还可让他们在实验课或实训课中协助老师参与指导。

篇7

关键词:锅炉原理;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155-02

引言:

我校《锅炉原理》课程的授课对象是能源与动力工程(原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主干专业学位课程,具有浓郁的电力生产特色。我校这门课程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课程和上海市精品课程。为了适应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强化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锅炉原理》课程是以“电站锅炉”为研究对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综合应用已学的专业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和工程燃烧学合分析的方法。本课程以其他专业基础课程(比如: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和工程燃烧学)为基础,与实际电厂生产之间联系紧密,需要在讲授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注意掌握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方法。

实验、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与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综合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锅炉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锅炉原理的基本知识及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是教学的目的也是教学的难点。为此,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习和综合性实验内容,以助学生对《锅炉原理》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方法的掌握。针对电力行业特色,课题组对《锅炉原理》课程实验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改革了实验方法、改进了考核方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包括综合性实验、锅炉实习参观、计算机仿真训练以及检修实训。在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强动手能力,拓展第二课堂、提高创新能力。

一、《锅炉原理》课程的实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实验教学的目的:通过锅炉课程的实验使学生获得锅炉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锅炉实验的基本方法,学会常规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同时借助实验中显示的物理化学的现象和数据,进一步深化对“锅炉原理”课程中有关重要理论和概念的理解。同时掌握实验基本方法,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基本要求:

(1)通过实验使学生强化对锅炉理论知识的认识、验证理论知识的结论。

(2)使学生掌握常规仪器的基本原理与使用,学会完成实验的方法和操作程序。

(3)学会从实验数据的分析中得出反映基本原理和定律的结论。

(4)整理实验过程取得的数据,完成实验报告。

(5)学习完成简单的设计性的实验。

(6)通过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和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二、《锅炉原理》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

依据实验教学的开课目的,《锅炉原理》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为综合性实验、锅炉实习参观、计算机仿真训练以及检修实训四个部分。通过综合性实验和电厂实习参观,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燃料成分、锅炉热平衡、锅炉热偏差的形成机理以及锅炉设备及系统的理解,并掌握基本实验方法和测试技术;通过计算机仿真训练,开展形象教学,可从根本上改变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涉及大型设备、复杂系统,在课堂上难以讲解和学习的设备运行及工作过程等问题;而检修实训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实践环节,也是强化学生工程师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实训,学生可以了解锅炉的泵与风机、燃烧设备等的结构特点、工作方式及有关的技术经济指标,熟悉锅炉设备的结构和性能、设计及计算方法,将理论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巩固和扩大专业知识面。

结合《锅炉原理》理论教学的授课模块:燃料及燃烧特性、燃料燃烧计算和锅炉机组热平衡、煤粉制备及系统、锅炉受热面、锅炉工作原理等,开设了相应的实验教学:燃料的工业分析实验、燃料的元素分析实验、燃料发热量测定实验、灰熔点测定实验、锅炉热平衡实验、煤粉细度测量实验、过热器热偏差实验。受实验时数的限制,上述实验部分是作为第一课堂必修实验进行的,而部分是放在第二课堂选做的。再结合校企合作平台,第二课堂上还开展了相应的锅炉检修和实训,作为相应实验课程的有力补充,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三、锅炉原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锅炉原理》课程的实验室是开放式实验室,实验分为必做和选做两类。对于教学必做的实验,由于受到实验台套数的限制,所以每个实验都按照实验台套数将学生人数控制在与实验台套数相适应的组别来排实验,使学生有独立操作机会。每次实验,实验老师都付出很多的时间和心血。对于选做的锅炉实验,学生提前一周提交实验申请,实验教师把相关的仪器、设备、系统、实验工具等准备好,学生可以随时到开放式实验室进行相关实验的操作。对于复杂的实验,学生可以自行组队,然后进入实验室进行团队协作,操作实验设备和仪器,并主动思考实验过程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通过团队合作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记录和整理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实验总结。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可有效提高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独立思考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

四、锅炉原理实验教学考核方式

实验考核是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全面检查,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查。同时,实验进行相应的考核能够给学生压力和动力,促使学生重视实验课程。实验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多是依据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质量来确定,这种实验考核方式重点考察了实验成果而忽视了做实验的过程,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也带有实验指导教师的主观性,导致一部分学生不重视实验过程,甚至出现了个别学生抄袭他人实验报告的情况,而教师仅根据实验报告是无法判定哪份报告是抄袭的,这就不可避免会出现个别对待实验敷衍了事的学生,但其实验报告写得很好,所以其实验考核成绩比那些认真做实验学生的要高的不合理现象,这会挫伤部分学生进行实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课题组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将成果考核改为过程考核。把成绩分为五部分,包括:实验准备过程、实验操作过程、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报告和实验创新。采用过程考核方式,可以考察学生的综合表现。实验准备过程考核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实验的预习情况;实验操作过程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实验操作过程的动力能力、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正确性;实验数据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及数据处理方法的合理性;实验报告主要考查学生对整个实验的综合整理能力;实验创新主要考查学生通过本次实验,在操作方法上、数据处理上有无改进或创新,或把本次实验的理念、原理等向外拓展,提出新的实验。实验教师根据以上五个环节进行综合评分,给出总评成绩。通过这种考核方式给出的实验综合成绩,实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考查。这种考核方式可充分反映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态度、知识掌握、动手能力和拓展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进一步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结束语

《锅炉原理》课程的实验教学是将《锅炉原理》教材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基础理论学习与实验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针对电力行业特色,进行了《锅炉原理》课程实验内容的设计、实验方法的改革、考核方式的改进,形成了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包括综合性实验、锅炉实习参观、计算机仿真训练以及检修实训,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增强动手能力,拓展第二课堂,提高创新能力。这种实验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教学质量提高明显。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多媒体;刀具;教学应用

一《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课程的特点

1 课程的重要性

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是研究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即刀具的合理选用与设计的一门应用课程,是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核心课程

2 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切削加工是机械加工中最基本的加工方法,金属切削离不开刀具,切削的过程是刀具与金属材料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刀具的切削条件十分恶劣,熟悉刀具的切削规律,掌握刀具类型,几何参数的选用以及掌握刀具的刃磨方法是企业对高职学生的基本技能要求,也是实现学生与企业零对接的基本条件之一

3 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

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既有理论性较强的部分,也有大量实践性较强的内容,涉及的知识多,教学难度大,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具体体现在:

刀具角度的空间几何图形十分复杂,刀具角度是用平面图形展示和标注的,刀具的立体角度转换为平面角度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空间想象力,而学生由于初学机械制图,这方面的能力还相当薄弱,对所教的内容难以理解和接受。切削过程的规律也复杂多样,由于学生没有实际经验和切身体会,教学中也没有实验条件进行模拟实验和演示,学生学习同样感到困难。

二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的特点,它能将静止的变成活动的,抽象的变成直观的,不可见的变为可见的,可用图像,声音,多种媒体表现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的优越性与仅靠板书教学是无法比拟的。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的现代化的教学方式,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掌握的知识更新,更实用,更全面,多媒体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

三 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充分发挥他的作用

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针对刀具教学的难点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有效地发挥其重要作用

1利用图片帮助学生认识,熟悉,选用各种类型的刀具

刀具的种类繁多,通过图片和动画的展示可以使学生立体的认识各类刀具,熟悉各类刀具的重要特征,从而为学生选用刀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采用动画表示刀具的角度

刀具的几何角度是刀具的灵魂,利用动画和视频可以立体的表示刀具的各个几何角度,学生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刀具的各个侧面以及各个角度的大小和正负

3采用视频教学演示刀具角度的剖切过程

刀具角度由立体转换为平面角度是通过剖切刀具再将剖切截面旋转90度形成的。这个过程在传统教学中是由语言表述加图画完成的,整个过程是静止的,平面的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现在采用多媒体的动画和视频进行演示,整个剖切转换过程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欣然理解接受,较之语言描述,两者方法效果截然不同

4采用视频演示切削过程的规律

刀具的切削过程是刀具与工件金属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在切削过程中刀具与工件相互之间会产生复杂的切削力,切削热等物理化学变化,其变化将直接影响工件的表面和内在质量以及刀具的寿命和切削效率。

通过多媒体的动画,视频,图片表示切削过程,使学生直观,真切地感受到切削过程的复杂性,切削条件的恶劣性以及对工件刀具的影响。

5利用动画和视频帮助学生安装操作刀具

刃磨,安装,使用刀具是机械技术工人的基本技能,是学生经过培养后与企业实现零对接的基本条件。刀具的角度多而复杂,学校应当教会学生规范的刃磨,安装,使用刀具的技能。首先通过多媒体视频进行这三项技能教学,直观,形象,科学而规范,学生很容易掌握操作要领,为后续实训课程以及今后实际使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多媒体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

多媒体教学确实体现出了它的优势,但它也有自己的弊端,

1. 学生做笔记难,在多媒体教学中,课件、教案、录像带等都是课前准备好的,课堂上教学节奏比较快,要求学生做到眼耳并用,稍有疏忽,前后的内容就可能衔接不上。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很难做好笔记。

2. 教师容易忽视交流、互动。

一个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以其生动的语言,并恰如其分地配以优雅的形体语言,将教学内容表达出来,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老师一般根据做好的课件来讲课,忽视了课堂上学生的实际反应和在多媒体教学中气氛,无法有针对性地组织或调整教学内容,因此授课形式呆板,教学灵活性不够,只能十分被动地跟着课件“走”。

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不能过分依赖这种形式,而忽略传统教学方法的长处,不论什么内容,统统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正确的多媒体教学应该是在需要的时候采取适当的媒体形式,师生互动更不能少。而是将两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 结束语

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实现四个转化:抽象转化为具体,抽象转化为直观,复杂转化为简单,难转化为易,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但传统教学方法也不能舍弃,它的教学特点是内容描述过程清楚,思维更具有条理性和逻辑性,与学生思维的节奏感更加合拍。两种教学方法各有特点,应当互为补偿。我们的任务是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各有侧重的进行选择,并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应用型;化工分离工程;改革;实践

2015年度“十三五”规划建议:突出教育领域六大亮点,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国家深化教育改革,有600余所高校将会重点转向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是国家实施学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大趋势。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应用型本科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不是以科研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沈阳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被选为第一批辽宁省转型发展试点专业。化工分离工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分离单元操作作为过程工业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分离技术的发展和不断进步正促进着化学工业与相关工业的发展,提高了相应的生产技术水平[1]。为满足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出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校根据自身特点,对化工分离工程课程在教学大纲、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相应的改革,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1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修改教学大纲

化工分离工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及相近化工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建立在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传递过程原理等基础课程知识之上的一门必修课程[2,3]。该课程主要研究工业生产过程中物质分离和纯化的工程技术学科,具有工程应用性强、计算过程复杂和多采用计算机编程来求解等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学习兴趣较低,教学效果不高。为解决上述问题,我校根据自身特点,对该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相应的修改,也加快本专业向应用型本科转变的步伐。修改后的大纲中减少了学生自己编程进行计算的部分,更多的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在授课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科研工作,以辽阳石花为依托,引入大量的生产实例,强调将工程与工艺相结合的观点;同时,引入常用的化工流程模拟软件,加强设计和分析能力的训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顺利实现从学生到工人角色的转变。

2培养学生能力,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2.1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科学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4]。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大量采用启发式教学。化工分离工程课程中公式较多,比较繁琐,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实例,提出问题,通过适当提问,师生互动寻求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分离过程的地位与作用时,先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有关环境变化的图片,提出影响环境的有毒有害物质有哪些?除去这些有毒有害物质有哪些方法?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潜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2对比式教学

对比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将一些具有某种联系和区别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进行讲解,找出其异同之处,从而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5]。化工分离过程内容多,编程和计算都比较复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授课过程中多采用对比教学方式,通过已学过的简单易懂的相关知识或者相同过程中不同分析方法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总结规律,加深理解。例如由双组分精馏到多组分精馏,由简捷法计算到严格法计算,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使复杂难点的知识简单化。而对共沸精馏和萃取精馏,及不同分离方案,通过对比归纳,对比找出各自优缺点,便于理解和记忆,且不易混淆。

2.3讨论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学生独立查阅文献资料的环节,将文献归纳总结后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讨论,在激烈的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把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结合到具体的生产实践中,学生学习热情高涨。通过查阅资料,学生能及时了解化工分离过程中前沿的分离技术,增加探索钻研的好奇心。

3提高教学效果,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3.1传统教学

传统教学方法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的板书讲授教学方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6]。特别是对化工分离工程这样具有工程应用背景、工艺流程复杂、计算过程复杂且计算量较大等特点的课程来说,容易使学生产生畏惧心里,学习兴趣不高。

3.2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就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进行的教学活动,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先进技术引入教学中。它以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表现形式,达到增强了学生对抽象概念、图形性质和学科定理的理解与感受,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7]。化工分离工程课程专业性强、知识综合性强、应用性强,因此课程内容多而复杂,工艺流程长而繁琐,又与实际生产过程紧密联系,为了有效解决传统教学带来的弊端,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做到优势互补。授课过程中仍以教师为主导作用,以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抽象、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工艺流程、图表)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片,动态过程的演示进行描述,即简明扼要,又生动形象,动静结合,将枯燥的理论以实际过程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又节省了教师画图、画表的时间,实现了在有限的学时内大容量、高效率的教学。此外,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校在不断完善课外学习平台,包括授课视频、实验视频、课件、配套习题、实际问题解决方法等,用现代教学手段及丰富生动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3化工流程模拟软件的应用

化工流程模拟是以工艺过程的机理模型为基础,采用教学方法来描述化工过程,通过应用计算机辅助计算手段,进行过程的物料衡算、热量衡算、设备尺寸估算和能量分析,作出环境和经济评价[8]。结合目前已经在化学工程计算领域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一些化工模拟软件可以实现数值计算及流程模拟等多种功能的特点,在化工分离工程课程教学中引入了相关的化工计算软件[9]。Microsoftoffice是常用的办公软件,其中Excel具有强大的运算功能,充分利用Excel提供的运算功能,只需输入相应的公式,无需编程,就能完成极其复杂的化工计算,计算过程简单、直观,学生非常容易掌握。由于Excel的数组公式和公式的复制功能,使Excel在计算混合物性质上显示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非常适用于处理混合物的分离计算。因此,本课程将Excel用于分离过程的计算,即实现了节省学生做作业的时间,又可在没有编程的情况下对分离过程进行严格计算,完善教学效果。同时该课程也介绍ChemCAD、Matlab、AspenPlus等化工计算软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计算机能力,增强其社会竞争能力,增加就业机会。

4培养工程意识,理论联系实际

化工分离工程课程虽然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理论性较强,但实际应用更为广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实际,通过大量引用工业生产实际情况和可研项目为实例进行讲解,将复杂深奥的理论融于简单的实际生产过程中,使问题具体化、简单化,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生产相连系,避免空洞的讲解;同时也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具有现实性和新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讲结晶分离单元操作时,引入分离催化重整装置生产的混合二甲苯中对二甲苯的实例进行讲解。指出分离体系为对二甲苯、邻二甲苯和间二甲苯的混合物,目的是分离出重要的化工原料对二甲苯,对于这样的体系应选取哪种分离方法?引导学生比较三种物料的物性,发现三种物料的沸点比较接近,但是熔点差距比较大,所以不适合用精馏的方法进行分离,而应采用结晶的方法进行分离。这样自然而然的把理论知识融到实际生产中,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另外,我校除了开设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外,还增加了设计型实验和研究型实验的开设;建设了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培训中心;建设了单元实训中心;鼓励学生参加“中国石化-三井化学杯”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0]。通过增加实训教学环节,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相互渗透,我校定期聘请邻近化工厂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到学校,讲授工厂里典型的分离工艺、生产中存在的不足及改进如何进行改进、讨论先进的分离工艺技术及清洁分离工艺。通过工厂技术人员的讲解、及与他们的交流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建设教师队伍,增加工程实践经历

作为专业课老师,除了要有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外,也要具有工程实践经历,才能把理论知识融合到实际生产中进行讲解,即丰富课堂内容,又可以将枯燥的理论具体化,对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实例进行分析、讲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本团队教师每年都参加指导学生到工厂中进行生产实习,了解生产装置运行现状、原料供应情况和产品市场需求情况。本团队老师同时也担任本专业的实验、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工作。实行有经验的老教师带领年轻教师,使年轻教师更快的成长;同时年轻教师在学校、学院的推荐下,都有机会到邻近的工厂进行培训,熟悉一线生产过程;学校、学院也为专业教师提供很多技能培训的机会,增加教师的工程实践经历。

6结语

为了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能够培养出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化工分离工程课程从多方面进行改革,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打造成特色、领军的专业。

参考文献

[1]朱家文,房鼎业.面向21世纪的化工分离工程[J].化工生产与技术,2000,7(2):1~6.

[2]张运波,刘淑荣.工厂电气控制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刘家祺.分离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4]黄永春,容元平,谢清若等.启发式教学在生化分离工厂课程中的实践[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7,18:111~115.

[5]赵小平.对比式教学在电机教学中的实践[J].学园,2015,4:180.

[6]叶庆国,徐东彦,钟立梅.多媒体与传统教学在分离工程教学中的结合[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1):52~54.

[7]冯春生.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评价指标及制作流程综述[J].教学研究,2006,(4):355~357.

[8]秦祖赠,葛利,曾玉凤等.Pro/Ⅱ在《化工分离工程》教学中的应用[J].2011,(8):186-188.

[9]曹平,李军,全学军.化工分离工程教学改革探索[J].2012,39(235):19~199.

篇10

【关键词】专业选修课;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1 引言

我国自1978年开始逐步在各高等院校推行学分制,规定本科生除了修满基础课与必修课以外,还能自主选择大量的选修课。选修课开设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素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1, 2]。通常大学选修课可以分为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为全校自由选课,任何专业均可选修,一般要求的学分不高,可以在确保主要课程系统性与完整性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领域。 专业选修课只有本专业的学生可以选,大多为专业课程,是在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外延,起到巩固、深化专业理论知识,扩展专业视野,培养创新性思维及工程应用能力的作用。专业选修课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专业选修课的教学现状并不乐观,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对原有专业选修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予以改革和完善,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2 专业选修课的现状

我国高校实行的学分制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出现了诸如学年学分制、计划学分制和弹性学分制等多种方式。当前各高校应用最多的模式就是学年学分制。这种制度是在选课制的基础之上形成和发展起来,指保留原来的学习年限,以学分来计量在规定学年中完成的学习量。专业选修课作为学分制的重要内容,对于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意义重大。

专业选修课具有区别于基础课的独特特点。它侧重深化专业知识与技能,着眼于专业知识的拓展。除此之外,专业选修课往往关注较深、较广、较新的专业技能,有较大的弹性,需要随时代变化及学生的要求进行及时调整。通常专业选修课由年轻教师担任,并且在单门课程的学时与学分上,必修课往往是选修课的两倍,且选修课的考核评估通常以一般性考查方式为主[3]。专业选修课的这些特点,尤其是学分和考核方式与必修课的差异必然导致学生甚至教师对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重视程度有所差别,忽视选修课,由此导致专业选修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使专业选修课无法达到其预想效果。

目前专业选修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难以选定合适的教材。

专业选修课的授课内容一般不仅限于某一本教材。以《功能材料》课程来说,各类教材比比皆是。但是功能材料种类繁多,这些教材的内容多是泛泛而谈。选修课也受到课时限制,上课内容无法面面俱到。除此之外,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内容需随学术理论发展、工艺技术更新需要随时做出调整,因此其内容存在不确定性。目前,我国专业选修课程的内容陈旧、实用性不强、应用范围狭窄,成为影响专业选修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2.2 师资力量薄弱。

专业选修课跟基础课相比更加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传递最新科研动态,因此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更高。目前选修课的任课教师多是由专业课教师兼任或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担任。兼职教师不仅要承担专业选修课的课程,还要负责专业基础课程,没有充分的时间备课,经常忽视专业选修课,使专业选修课从内涵到外延均不能与基础课相比。年轻教师缺乏实践历练、教学经验不足,使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效果较差。

2.3 学生缺乏主动性。

专业选修课设置的宗旨在于,尊重学生在专业方向的自主选择意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专业选修课与现在所谓的“潮”课有所不同[4],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一般只用于本专业学生的学习,因此内容多比较晦涩、枯燥,从而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除此之外,学生普遍认为选修课程不重要,很多学生选修课程的目的纯粹是为了拿学分,选而不修。备战考研者将选修课的课堂作为自习教室;忙于找工作者奔波于各类招聘会;留在课堂上听课的学生心猿意马。这导致了低下的出勤率,产生“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不仅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听课质量,也影响了教师的授课热情。学生对选修课“混学分”态度也与专业选修课的考核方式有关。专业选修课通常是考查课,教师在结课时大多会要求学生提交一份结课报告作为考核依据。学生往往是从网上查找复制一些相关内容交差。这种种现象均导致专业选修课质量降低,效率下降,起不到巩固、深化专业理论知识,扩展专业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及工程应用能力的作用。

目前造成专业选修课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校、教师与学生均不同程度忽视了专业选修课的重要性。学校缺乏统筹规划,着重增加可选专业选修课数量,忽略了课程体系是否完善及其内容是否合理的问题;多数高校专业选修课的地位不如必修课,甚至有些学校选修课教师的待遇也不如必修课,必然造成教师对专业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区别对待,忽视专业选修课;学生选课功利性强,多数为了获取学分,学习缺乏主动性,并且课程繁重,没有精力顾及选修课,从而造成选而不修的现象。为了提高专业选修课的质量首先要端正对选修课的态度,从思想上认识到开设选修课可以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多元化、具体化,对专业基础知识进行深化和应用。在此基础上对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一系列改革,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5]。

3 专业选修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3.1 课程内容优化。

目前学生选择专业选修课多数是根据课程名称进行选择,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安排选修方向指导,介绍课程的内容、目的、作用以及前置后续课程,方便学生有目的性的选择专业选修课,切实感受选修课的作用。专业选修课通常课时较少,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精选。根据学生就业和考研深造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可以选择突出方向性、前沿性和应用性的内容,尤其对于工科型院校,更应该反映专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的实际应用情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应用能力。除此之外,专业选修课可以结合必修课开设一系列的课程,以避免课程内容重复,内容繁琐。比如针对“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由于这门课程的内容繁杂,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学习的较为浅显,可专门开设“材料缺陷”、“相图”等短时选修课程,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对材料科学基础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巩固、深化。

3.2 教师素养专业化。

专业选修课需要教师能从实验过程、工厂生产工艺实例来解释理论,使理论知识得以具体化,讲课内容丰富生动,因此专业选修课教学对教师有要求更高。原则上需要由具有较强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担任,也可聘请校外专家,但是目前多数学校师资紧张,专业选修课通常由年轻教师担当,缺乏教学和实践经验,需要学校创造机会让年轻教师多从事科研活动和教学交流,在科研实践中丰富知识、经验,在教学交流中相互学习。除此之外,还可以加强团队建设,确定一名年轻老师负责课程讲解,其它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其教案和授课进行指导。既能锻炼年轻教师,丰富其授课经验,又能使课程教学内容不断得到更新和完善,提高教学质量。

3.3 授课形式多样化。

专业选修课与必修课相比更加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研究兴趣、传递科研动态以及进行学习科研方法的引导,并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当前的高等教育中,最常见的教学方法仍是教师为主的传统“满堂灌” 教学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6]。因此专业选修课教师在教学上需进行探索、改变,尝试多方位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主动性。通常可以采用课堂讨论、实例分析等启发式、探索式教学,变“教”为“导”,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比如“超导材料”,可以从电影“阿凡达”中哈利路亚山形成的可能性入手讲述超导材料产生的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根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用?(why, what, how?)”这一思路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磁悬浮列车,引导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最后安排学生分组查阅资料,自己制作超导材料的相关PPT并在课堂上进行演讲,教师做适当的点评,巩固、深化课堂中学到的内容,培养学生信息收集、整理及分析研究能力和协作精神。

另外,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具有丰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通过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媒体来表现教学内容,使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变为生动、真实、形象,全方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例如位错的形成和增殖是材料缺陷的重要组成部分,制作位错形成和增殖的flas可以使学生直接观察到位错形成和增殖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了解掌握这部分内容,并变枯燥为趣味,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比,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讲授更丰富的内容,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但是对于复杂的公式推导不建议使用多媒体教学,使用板书进行推导可使学生印象深刻,教学效果更佳。

专业选修课与必修课相比更注重专业性、实践性,尤其对于工科型本科院校,更应该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多方面手段来实现。大连理工大学侯铁珊教授主讲的“推销原理与技巧”就是将课堂搬到了企业,使学生获得了从书本上、课堂中得不到的收获[7]。工科院校的材料制备工艺、材料检测方法等相关课程也可以采用现场教学,在校实验室、实训基地或企业生产现场进行参观学习[8],并提交课程相关的报告,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深化;太阳能电池、智能建筑等前沿性强的课程采用课本知识与科研相结合的办法,由教师提出问题, 明确研究学习的目标,学生分组查阅资料,就目标问题撰写读书笔记,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学校还可以聘请技术人员担任选修课的实践教学,组成兼职教师队伍。

3.4 考核方式合理化。

建立合理、科学的课程考核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够有效地了解促进教学效果,督促学生学习,并帮助改进教学工作。专业选修课的考核制度与必修课的“一考(期末考试)”制度不同,多数为全程考核,即日常教学中的考核比重与结课考试的比重同等,考核形式上允许多种形式并存,考试内容不局限于课本[9]。

全程考核的考核方式多种多样,通常可以采用几种方式相结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实际上现在必修课使用的日常、出勤和期末考核结合的方式也是多手段结合。但是专业选修课除了单一的闭卷考试,还可以采用更丰富的考核手段。最常见的是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论文, 以此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这种方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学习空间,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网络资源丰富,很多学生仅仅在网络上找到相关内容,采用简单的复制、粘贴来完成,甚至直接打印,使这种考核方法流于形式,无法起到应有的效果。针对这种问题,可以要求学生分组撰写论文并进行课堂答辩,由教师和其它学生进行提问、评价。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课程特点,通过开卷考试、专题设计、调查报告、读书笔记、实验报告、小组辩论等方式进行考核,考查学生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采用平时累加考核也是考核的一种手段,即根据日常的出勤情况、讨论发言、作业完成情况等累计表现进行综合性考核。

4 总结语

总之,专业选修课开设的宗旨是培养全方位的专业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注意切实加强专业选修课程的建设,认识到开展专业选修课的重要性。通过研讨式教学方式和全程考核的引入,专业选修课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将迎来更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齐梅兰. 在专业选修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 中国高等教育, 2004, (11).

[2] 姜巨福, 等. 工科类学生中实施专业选修课的几点思考[J]. 科技创新导报, 2012, (6).

[3] 张小兵, 等. 高校专业选修课程教学及管理对策[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 (1).

[4] 张颖, 等. “潮课”火:选修课背后的隐忧[N]. 福建日报, 2012-08-29.

[5] 卫绍元, 等. 高校专业选修课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2, (2).

[6] 李富强. 我国高师物理师范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现状调查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 2007.

[7] 刘玉, 等. 把课堂搬到企业去[N]. 重中国教育报, 200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