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7 16:26: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联网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物联网实训总结

篇1

关键词:职业能力;高职;物联网项目综合实务;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190-03

一、引言

2011年,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成立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2012年该专业成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确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教高函[2010]27号)文件要求,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应着力推进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办学活力,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强化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带动本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水平提升。高职专业建设的理念最终要通过课程来实现,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水平,是衡量专业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由此可见,高职的课程标准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带动本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水平提升的一项重要任务。“物联网项目综合实务”课程作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大三学年第一期开设,是重要的岗位能力课程,是对前序课程的综合运用,也是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提升。该课程首次在全国开设,具有较强的探索性。

二、物联网项目综合实务课程标准制定原则

1.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融入职业标准。课程面向学校所在区域培养物联网技术专业群应用型人才,在课程标准建设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紧紧围绕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着眼于从事具体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核心职业能力,根据能力要求来设计具体课程内容,保证教学内容与岗位核心能力的要求相吻。同时课程以项目为依托导向、采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保证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标准与课程标准全面接轨。

2.基于工作过程,突出工学结合。课程开发要基于工作过程,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来实施课程整体设计。

3.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企业合作进行课程及课程标准的开发,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制定课程教学内容,从而保证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质量。

4.立足现实,保证可实施性。课程标准开发立足专业基础、实训条件和教学团队力量,确保课程的可实施性。

三、课程标准开发流程

为保证课程标准科学和有效,需要对开发过程进行控制,课程标准开发的控制流程如下:市场需求调研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要求分析课程标准编写课程标准审核课程标准修订。在课程标准开发过程中,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单位开展调研合作,始终遵循课程标准制定原则和课程标准开发流程。

四、物联网项目综合实务课程标准

物联网项目综合实务的课程标准基本框架构成如下: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考核评价、课程实施等。

1.课程定位。本课程是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岗位能力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物联网项目建设相关岗位所需的基本概念和工程管理基础知识,能够根据客户需求编写物联网项目设计方案,能够进行物联网设备的选型和采购,能够完成物联网工程施工和调试,能够完成对物联网项目的功能测试,能够进行系统故障判断与维修,为将来从事物联网工程项目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物联网应用工程师”资格证书的基本要求。物联网是一个综合的领域,所涉及的行业种类繁多,确定课程建设的方向尤为重要,基于物联网应用领域和学院基础的分析,我们选取了智能家居这个行业作为本课程的建设内容落脚点。课程以一个真实的智能家居系统项目入手,按照物联网项目的建设进度流程,依次引入物联网项目的立项,物联网设备或产品的采购,物联网设备的安装,物联网设备的调试,物联网系统的维护和管理等几个工作任务。

2.课程目标。总体目标面向物联网应用系统集成和调试工程师、物联网设备销售经理工程师、物联网设备安装工程师、物联网项目运营师、物联网高级监理师等工作岗位,针对“智能家居”物联网工程项目的项目设计、设备选型与采购、设备安装与调试、系统维护等典型工作任务,着力培养学生物联网工程项目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正确的工作态度,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课程目标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培养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物联网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熟悉物联网工程项目各个阶段的特点及任务,了解物联网工程项目产品选型与采购的相关知识,熟悉物联网工程项目的安装调试和运行维护方法,了解施工图的识读方法。(2)技能目标。①能够根据客户需求和现场勘测设计项目方案;②能够进行物联网设备的选型;③能够根据需求进行设备的采购;④能够根据相关的技术标准在工程现场对设备进行安装;⑤能够对设备进行调试,对一般故障进行现场排查与处理;⑥能够根据设计方案和验收标准对工程进行测试和验收;⑦能够根据工程图纸指导施工;⑧能够使用相关软硬件设备和工具对系统运行状态进行检测与维护;⑨对物联网系统的日常数据进行统计与汇总,并能根据数据判断物联网项目的运行状态。(3)素质养成目标。国家教育部在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指出,高职的培养目标规定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在注重培养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因此课程的素质目标确定为: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乐观进取的工作生活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敬业精神、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意识,永不满足的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自我身心调控能力等。

3.课程内容。课程在内容设计方面突出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以“项目”为主线,构建工作情景。课程内容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新技术体验中心(别墅)智能家居项目案例构建了七个项目,分别是:项目一智能家居项目建设方案、项目二照明项目、项目三智慧家电项目、项目四智慧安防项目、项目五智慧监控项目、项目六智慧门禁系统和智能家居管理项目。课程内容的每一个项目又有具体要求,表1是项目二智慧照明项目的具体实施要求。表1教学活动的设计既有利于教师教学的实施,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同时有利于学生培养各种职业能力。

4.课程的教学评价。由于是任务引领下的学习方式,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和职业技能,所以考核必须结合课程的授课特点,变一次性考核为过程考核,即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考察学生。总评成绩由课堂表现、项目实操、项目报告和理论考试综合构成。具体考核内容和权重分配见下页表2。

以上各项独立评分,按比例记入课程总成绩,对考核结果及时进行统计分析。

5.课程建设的保障。①教材及教学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和调研,目前本课程没有现成的实例可以借鉴,需要根据市场调研、企业调研和参考相关资料编写教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北京凌阳爱普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中讯威易科技有限公司的工程师给予了指导建议,并参与了部分内容的编写。本课程授课时要注意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采取一体化教学方法,在智能家居实训室和智能家居体验中心的环境中让学生融入工作情景。同时还可以带学生体验物联网实训基地的煤矿人员定位系统及不停车系统,带领学生分析讨论。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多采取分组布置任务、小组讨论、任务驱动等教学手段,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归纳、总结,知识的系统讲解。②教师。教师需要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可通过与物联网企业的合作、实习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由于课程的工程性较强,课程内由企业工程师现场讲解设备的安装和调试的相关知识。企业工程师授课学时数不少于课程总学时的50%,企业工程师授课时校内教师作为助理,从而保证课程效果。③智能家居综合实训基地。作为课程实施的有力保障,智能家居综合实训基地分为智能家居实训室和智能家居体验中心两部分。智能家居实训室拥有9套物联网工程实训平台,采用结构化实训架作为实训项目的“柔性工位”,实验所用产品均接近实际应用系统,能够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物联网工程实训项目,确保学生可利用智能家居实训室设备搭建真实物联网项目。智能家居展示体验中心是一套两居室的样板房,完全按照实际的家居环境设计,智能家居体验中心将当前热门和最有市场潜力的智能家居产品方案引进实训基地,为高校师生接触和研究当前先进技术搭建桥梁,让学生了解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五、总结

提出了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物联网项目综合实务课程标准开发方案。该方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由于物联网专业开设时间不长,在课程建设方面还有很多问题,如师资问题、教材问题等还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喜林.浅谈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校企合作模式课程建设[J].中国电子商务,2012,(7).

[2]肖俊华,尹高飞.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建设探索[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2,(12).

[3]王雨华.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建设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1,(13).

[4]赵白云.基于能力与素质培养一体化的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

[5]柯强.物联网专业课程建设探讨[J].物联网技术,2012,(2).

[6]谢昌荣,李菊英.高职物联网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J].物联网技术,2013,(9).

篇2

【关键词】物联网;RFID技术;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11--0084-3

引言

教育信息化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在校园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了若干个热点,根据EDU-CAUSE(高等教育信息化组织)2009年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关于学术科研信息化、行政管理信息化和课程教学信息化这三个层面的实践方兴未艾,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关键议题。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教系统中极具特点的环节,在管理创新、体制创新等方面积极而努力地进行了探讨和实践,总结了较多的经验。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作为国家示范建设的项目,在其信息化建设方面更显地位突出,本文着眼于高等职业教育及其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提出以物联网技术作为信息化的载体,进行管理模式的研究和设计,探讨在新颖的技术平台上对“行政管理”和“课程教学”两个信息化建设实现有机的融合,提升实训基地的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公共实训基地,当前集中了来自于校内外诸多种类的人员、设备及培训者,其资源种类较多,管理结构复杂,既包含了实训基地自身固有的资源,也包含了企业、团体等来自于社会的校外资源,因此,根据这样的特点,管理模式设计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需要对公共资源进行分类,实训基地所拥有的公共资源包括学校本身的教师资源、设备资源和来自于外界(企业及社会其他方面)的教师资源、设备资源。

根据上述划分的结果,针对实训基地的各类使用人员进行权限的配置,建立相关的数据库和人工裁断机制,使得实训基地的使用人员能够在资源的享用方面获得对应的权限。该部分设计将是实训基地正常运行的关键部分。

实训基地的硬件和软件部分,是信息化建设能够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作为设备采集终端,需要实时地向中央计算机提供数据信息以进行权限的判断,而终端的类别也需要根据资源种类进行设定。即,根据物联网性状特点,在实训基地日常管理中,依据权限中心数据库的权限设计,实现物联网络所固有的各类连通性,从而能够实现实训基地日常情况下的无人值守管理,保证实训基地财产及生产的安全。

基于上述原则,实训基地根据物联网技术的模型进行了模式设计。

一 物联网与RFID技术

物联网实现“物物相连”的功能,当前,主流的实现依托技术为RFID技术,通过RFID标签进行身份识别,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数据采集,其原因在于,这种身份识别某些情况下不需要中控计算机再进行“认可”的动作,而仅仅通过RFID芯片上的“密钥”配合,既能够在终端实现“认可”动作,因而识别速度快,对网络支持的依赖度不高。

RFID信息读写终端将采集到的身份信息及其他有用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主控计算机,根据终端的位置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实现了对RFID标签的信息跟踪,即实现了“物联网”的功能。

与此同时,主控计算机根据RFID芯片进行了身份和权限的判断并实现全网,从而使得被使用资源的即时状态能够被实时查询得到,有力地保证了资源使用的便捷性。

二 管理的组织体系和信息网络建设

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设计中,每一个RFID芯片将与使用教科研资源的各类人员建立一对一的关系,作为人员身份的唯一标识。并根据芯片ID对各类人员进行权限分配,这种权限分配,将在管理部门通过管理平台设置实现。其中,管理平台上具有在线修改权限的功能。

如图1所示为人员、权限、跟踪三个要素。

1 人员类别的确定

如前所述,实训基地所面对的使用者中身份各异,既包含本校,又包含来自于企业及社会,主要被分为以下几个种类,各个种类的人员,在数据库中,其编号将作为Keykord而被设计归类,具有相对应的权利并被信息跟踪。

表1中,三种不同的人员具有三种不同的权利实施范围。另外,根据2010年的统计结果,对杭州湾地区实训基地来自于校外(企业)的学员及师资的结果分析,一部分专业方向上校外兼职技师的比例能够达到50%以上,且总体而言兼职师资比例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因此,在针对该群体的权限设置方面,其细节需要做更为全面的考虑。

2 权限设置原则

权限指的是使用权限。在划分了使用实训基地的人员种类之后,根据类别的不同设定出各个类别相对应权利行使的范围,包括针对设备资源的使用权利、工具的使用权利、场地的使用权利、耗材的使用权利等。

主控平台上的权限设置,包含依据标签即身份ID自动获取相应权限、权限的高级行政裁断两种,前者作为规则正常实施,而后者之所以存在,在于实践基地的管理体系是作为学校行政管理的一部分,该种权力的存在是合理且必要的。

表1中所包含的培训人员,可分为校内外两个类型加之学生群体,其具体权限分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对待。

在权限设计的数据结构中,需要将本校正常教学安排作为优先任务加以约束。

物联网及RFID技术为这种权利分配和使用的监管过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可在中央主控平台上进行权利的设定和修改,而这种设定及修改,是不需要人工办理即可实现的,与此同时,信息网络为各类资源的使用状态提供了的渠道,便于资源的监管和信息的公开。

3 资源跟踪

RFID技术提供了电子标签,电子标签中即RFID芯片,具有唯一的ID,被终端所检测并读出,根据读写终端的位置,可得知芯片ID当前所处的位置,从而实现跟踪。作为物联网的基本功能,资源的跟踪将在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有效的保证管理秩序及设备等财务的安全。

资源的跟踪,其过程简单表示如图2所示。监控网络、维护和诊断网络、数据库等三项功能对用户ID隐藏,在用户ID进入到管理体系中的同时,便在网络中建立监控链路,值得注意的是,此种监控并非图像(视频)监控,而是根据信息流的原理,依据所有存在RFID电子标签的资源所实施的一种作业日志式的数据采集。对个别种类的资源需要有特别的监控手段,本文第三部分将举例详述。

三 中控平台的建设

由第二部分可知,人员、权限和跟踪这三大要素共同构造了管理体系的组织架构,由位于核心地位的信息平台串联而构成一个完成的信息化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管理系统,其示意图如图3所示。

简而言之,图3中,依据RFID进行身份标识(表1中的内容),经过终端采集到当前身份状态,再与高级的行政命令相比较,最后得到身份的具体权限,判定标识身份的可用资源。其逻辑关系如下所示:

图3中,身份标识以RFID标签形式存在,与终端和判定

结果作为一个完整的数据结构,加之其余必要数据信息,共同构成物联网结构主体,通过物联技术和中控平台所连接的公共通信网络,实现如前所述的功能,即资源的跟踪及其所处状态的实时。

图3中的关系数据库之内,根据具体的管理规则,于软件层面进设计了各类数据之间的约束关系,以保证资源的安全和系统运行的稳定。

综上所述,RFID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物联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电子标签的设计业已成熟,各种终端具有统一的接口,建立起分布式的网络结构。在物联技术主导的实训基地教科研资源管理体系建设中,中控平台建设尤其重要,它是管理系统运行的核心部分,是数据处理、存储、命令和状态监控的中心。归根结底,是一个基于Ⅵ(虚拟仪器)的软件平台,采用了中央控制、中央裁决的分布式网络结构。

该网络利用智能化的传感器网络采集信息,不仅仅包含非接触式的终端,也有接触式的终端。对于特别的资源,例如在某些可独立运行的机电设备的使用中,采取强制的接触式终端进行专门的监控,用以保证操作者在设备操作过程中不得离开,借此以保证生产安全并责任到人。

四 运行与实践

根据以往实训基地的教科研资源在传统管理模式下运行的经验来看,信息化条件下的管理还拥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

1 制度建设

信息化条件下,教科研的管理模式采用了较为新颖的概念实施,因此,在制度层面需要给予相应的配合,尤其是在图3所示的“高级别行政裁断”的制度设计上,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优势,使得特殊的行政裁断指令能够迅速得到执行并在网络上广播。因此,改善管理观念也是新型管理模式建设的重要内容。

2 管理部门

物联网究其实质是传感器的网络,智能传感器的使用使得管理人员从诸如权限界定、例行登记等工作中解脱,但网络中,需要对监控、远程维护和故障诊断等任务或工作进行组织,减少了工作人员的数量,但是对工作能力的要求则相应提高。

五 结束语

物联网技术已经规模化的展开和运用,信息化条件下,面对一类具有较大市场和利用率的培训基地,其教科研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方式,通过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而构建,作为一种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其意义在于突破了当前普遍实施的办公自动化的概念,使得教科研项目的管理,成为一种“智慧化”管理。

篇3

关键词:无人机;编程项目;物联网;系统配置

1.意义与背景

目前,国内外大量院校都己开设物联网专业,实践课程往往都包括如下课程:c程序设计技能训练、电工与电路技能实训、计算机辅助电路设计实训、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训练、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设计、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RFID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ARM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移动互联网开发综合实训、物联网应用开发综合实训。

然而,根据对实际教学中和相关院校开设课程的调研,总结出如下几个存在的问题。

(1)缺乏真正体现物联网工程专业特色的C合性项目。物联网工程专业包括很多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元素,例如无线传感器网络、RFID、嵌入式系统课程、程序设计等。但是传统的实践课程都是单列的,没有考虑到物联网的综合应用性的本质。

(2)传统的编程实践内容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研究表明,目前学生对大部分所学的传统知识并不十分感兴趣,而对互联网的多媒体和感知技术情有独钟。

本文结合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专业课“无人机控制与影像”的专业实践教学,开发出适合学校实际的基于无人机编程项目的物联网专业实践系统配置方案。

2.无人机编程项目实践配置方案

基于无人机编程项目的物联网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无人机飞行控制、图像拍摄回传和后期处理系统的二次开发,主要包括四轴飞行器、飞行控制子系统、遥控器子系统、地面站子系统、图像回传子系统、全景图像拼接系统等。在前期的教学工作中,已经进行了无人机软件编程项目教学的初步研究,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践配置方案。

2.1四轴飞行器

四轴飞行器作为时下最热门的一种飞行器,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科学爱好者和商业公司的关注,四轴飞行器未来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四轴飞行器的智能导航可以利用机器视觉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让四轴飞行器能像人一样在复杂环境中活动。

2.2飞行控制模块

飞控子系统,拥有控制姿态自动平稳、定点高度悬停、空中平移、空中定点旋转、控制摄像机云台控制、一键自动降落、GPS导航等功能,可以机载高清运动摄像机,实时拍摄飞行中的图像。在教学中,采用Pixhawkm是一种先进的自动驾驶仪,它具有来自ST公司先进的处理器和传感器技术,ArduPilot开源飞控代码,以及NuttX实时操作系统,能够实现灵活性和可靠性控制。由于Pixhawk的所有硬件都是透明的,因此方便学生学习芯片、传感器、总线、外设等物联网硬件内容,并且由控源代码开源,也方便学生进行二次开发。

2.3遥控器

在教学中,使用2.4 G富斯FS-TH9X9 9通道遥控器,可刷ER9X等开源固件。学生可以通过电脑软件进行所有的设置,不用再看遥控器的菜单了,上位机的图形化设置界面上极方便地完成所有的设置。所有摇杆和开关任意分配通道,还有模拟开关等强大的功能。

2.4开源地面站

在教学中,利用开源地面站Mission Planner,可以实现遥控校准、加速度校准和罗盘校准和各类参数的设定。Mission Planner是Windows,系统下工作的无人机地面控制站开源软件,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在地图上的鼠标点击入口来规划,保存及加载自动任务,下载及分析由飞控板创建的任务记录。学生可以方便地利用图形界面进行测试、调试与二次开发,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5图像回传系统

在实践教学中,图像回传设备包括:7英寸雪花显示屏;两轴自平衡无刷云台,可以搭载高清运动摄像机进行拍摄,可以通过遥控器操作,通过云台中的电机转动改变操作角度。图像采集系统可以安装摄像头或者摄像机。其中机载高清摄像头1个,用于实时采集飞行中的图像,通过机载5.8 G传输模块传输到遥控器的7寸显示屏中。机载高清摄像机1个,用行中的图像的摄录,飞行器起飞前开启后,在整个飞行过程中进行录像操作。另外还包括航拍0SD模块1个,它把飞行数据叠加到摄像头的视频上,可以直观实时了解飞行器的飞行状态。该模块为双路视频输入,可前后安装两个摄像头,通过遥控器实时切换;支持Pixhawk等开源飞控用的mavlink串口协议;并在无摄像头或者摄像头出故障时,没有视频信号输入会产生一个标准的视频信号用来叠加OSD信息;配合地面站Mission Planner,使得固件升级,参数设置通过USB完成。

图1-2分别为本系统摄像头和高清摄像机的回传图像,后期学生可以对这些回传图像进行高级的图像处理、全景拼接等操作,为后续的相关课程也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 建筑功能与构造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jg153046)。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27-02

“建筑构造与功能分析”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重要专业主干课程,主要讲授建筑设计和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迄今为止高职院校主要采用理论教学的讲授方法,难以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岗位职业能力型”人才。目前发现了三个主要问题:教学方法单一化;专业课程及实训条件缺乏系统性;“闭门培养”导致了与社会需求较大脱轨。总体上,进行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建筑功能与构造分析》的有效教学方法分析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建筑功能与构造分析》课堂采用讲授加课程实训的教学模式,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能。可采用综合性教学手段以优化课程教学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讲授+课程实训”相结合,建筑设计教学与建筑构造教学相结合。《建筑功能与构造分析》由设计和构造两部分组成。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住宅、教学楼和办公楼等小型建筑设计,构造部分主要讲授从基础、墙、楼、地面、楼梯、屋顶到门窗六大基本构件的构造原理及构造方式。建筑设计和构造这两部分的教学内容孤立而枯燥,缺乏对建筑构造与建筑设计之间关系的考虑。因此,以建筑设计教学引导建筑构造教学,先讲授建筑设计理论知识,并结合建筑设计题目,再讲授建筑构造,可以更好地完成建筑构造的课程设计。

2.“互联网+资料搜索”相结合。运用项目教学法给学生布置一些建筑设计任务,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课外完成设计前期相关资料相关规范、图集搜索。

3.“互联网+课程设计指导”相结合。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运用翻转课堂式教学。课堂内,引导学生认真反复修改并完成课程设计。课堂外,通过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联网群组讨论,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课程设计指导。

4.“讲授+视频”相结合。利用BIM技术开发的仿真软件“模拟工地”,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模拟真实工地现场,并进行计算机仿真3D演练,能够最直接和现实地加强学生的最终实践认识能力。

5.“讲授+现场”相结合。将教室设在工地,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参观建筑工地施工现场,学生能够具体地看到建筑物各个构件的形状、做法、构造特点及节点细部构造,使教材上抽象的知识变得感性和具体,从而提高现实感知能力,参观结束后,及时加以回顾和总结,补充容易被学生忽略的重要细节,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建筑功能与构造分析》的教学改革新模式及意义

表1给出了以民用建筑为例的建筑设计和建筑构造部分的教学新模式。

观察表1可知,新模式不但采用了“讲授+实训”的传统教学模式,还运用了建筑设计教学引导建筑构造教学、模拟工地和“互联网+”等多种新颖教学手段。课堂内利用BIM仿真技术,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模拟真实工地现场,并进行计算机仿真3D演示。课堂外利用“互联网+”搜索资料和课程设计辅导,以及实训基地和工地现场参观。最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非课堂教学资源等课程资源,设置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并将它整合于统一的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效实现培养“岗位职业能力型”人才的教育需求,为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现实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敬辛,韩博.建筑构造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24):87-88.

[2]杨振仲,吴延风. 项目教学法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大学教育,2013(8):81-83.

[3]宋桂杰.从建筑到构造――建筑构造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6(3):61-63.

作者简介:

篇5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应用型 物联网 培养方案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6.018

0 引言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为地方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持的产业。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2014年11月获批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专业,基于此立项,在本研究中主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分析市场需求,规划培养方案,通过校企合同、项目带动实践等方式落实方案,力争培养物联网专业学生满足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

1 物联网工程人才需求能力分析

在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除了基本的素质教育、人文社科教育等知识结构外,要求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针对市场需求的RFID工程师、智能物流工程师、物联网嵌入式软件工程师、移动应用开发工程师、Java工程师(物联网web方向)、无线传感网开发应工程师等岗位的专业能力需求,开设对应的理论课程、实验课程、课程设计、项目实训和企业实习,为学生适应社会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2 物联网工程人才培养方式具体实施战略

2.1 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战略新兴应用技术型本科培养方案

在制定培养方案前对企业的人才需求做大量的调研,人才培养模式以“产业+企业+专业”的产学研用实践人才培养,坚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则,坚持知识、技能、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的原则,突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实践能力培养。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融入课程体系设计,即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将项目引入教学设计,进行“边做边学”和“项目学习”的改革尝试,通过组建一支致力于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教学团队和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来完善。同时根据课程的相关性,划分出不同的专业课群组,并设计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注重实践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建设,通过创新学分的设置,加强对学生的社会实践锻炼。

2.2 将就业信息作为反馈完善教学设计的PDCA循环

战略新兴应用技术型大学从入学到毕业,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开环的教育系统,而应该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有效信息反馈到教学设计当中。PDCA循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在教学质量管理上也发挥很大的作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基于PDCA循环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如图1所示:

PLAN指教学计划是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 DO指教学执行按照“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实施;C指教学检查评估,A则指根据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反馈信息总结改进,完善资源优化配置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文件实施体系。

就业反馈的信息包括:就业岗位,就业要求的知识体系,社会需求对人才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等。PDCA也体现在通过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项目的形式带动理论教学,通过实际的例子来讲解理论,通过验证性的实验理解理论,然后学生通过课程设计综合理论和实验的内容,最后和企业的项目实训提升自己的能力,遇到问题反馈到又一轮的学习中。

2.3 深化校企合作

在合作原则上,坚持互惠共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整合校内外两种资源,提升合作实效。在合作的理念上,学校的专业发展结合企业的产业,企业提供实习基地,和企业进行项目的合作等等方式。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服务社会作为首要任务。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校企合作对结合企业人才的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大纲,把企业的工程师作为企业导师引进教学,做到产教融合。

2.4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实施订单培养

企业可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和实训设备,并接受师生见习和实习,服务专业面向产业,也为学校面向社会推行“订单式”教育提供了基础。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养模式,根据企业需求实现订单培养,在企业、学生互选的前提下,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在确保通识教育、学科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教学的前提下,根据企业需求,安排企业急需专业理论课程或实践教学环节;在确保毕业生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将毕业实践与企业试用期打通,使学生尽快地融入企业生产。通过校企合作,增强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行业发展的契合度和依存度,提高专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度与贡献率。

3 战略新兴人才培养面临转型挑战的对策

3.1 调理管理、更新观点

观念根深蒂固,管理和利益需调整,高校的专业沿袭以往的方式,培养人才与地方人才脱节,存在重学历、重书本理论知识,轻能力,轻实践等问题。没有对高校进行分类管理的体制机制、大学发展及利益受到阻碍。地方高校转型为战略新兴应用技术型大学,教育观念和师资队伍不适应,转型要排除观念上的障碍,更新观点。

3.2 引进、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

高校要以能追赶、适应、引领产业发展的理念来推进教学改革,师资队伍非常关键。需要高质量、有实践经验、有技术专长、有专业知识的教学团队,到企业挂职锻炼,同时老师自己的科研服务教学,理论的研究带动科研,做到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3.3 教学课程资源整合建设

整合课程,编写对应的实验、实训课程大纲和讲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合并,解决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同步性;在课程建设中,调整好网络通信,物联网应用开发,嵌入式技术应用等系列相关课程的整合,调整好各内容的学时学分的分配,理清各课程关键的知识点和对应实验的理论要求,着重点放在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理论教学为实验服务,力争培养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

4 小结

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通过社会对物联网工程人才的需求,引进CDIO工程教育模式从制定培养方案开始,开展校企合作模式下以就业为导向的PDCA循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科研与应用相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校企合作等几个方面来建设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努力培养好战略新兴应用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乔柏,莫祖波.民办高校如何服务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科技企业――以广西南宁市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3(27):84-84.

[2] 吴韶波,文江川.“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2).

[3] 张培颖,郑秋梅,宫法明,朱连章.CDIO 工程教育模式在软件工程核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教育探索,2014(12)(总第 282 期):21-22.

[4] Ke Qiao, Jun Yuan, Research on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Civil Engineering Based on CDIO Concep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xcellence Program”,Proceedings of 2013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and Education Application(ICEA 2013) Volume 30.

[5] 秦晓.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under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raining Model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PDCA Cycle Management.课程教育研究,2014.11(31).

[6] 李长友,谭正航.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与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的优化.高等理科教育,2014(2).

[7] Wei Longji. Deepe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And Establish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Alliance In Travel Agency Industry To Secure Personnel Support――Take Qingdao As An Example[A]. Proceedings of 2014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System[C].2014.

[8] 胡天佑.应用技术大学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高校教育管理,2014.11(第8卷):21-24.

篇6

同时,作为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来源,高职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同步,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逐步向校企合作模式靠拢,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然而,由于校企合作模式和物联网应用技术总体起步较晚,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育尚不成熟。

针对国内外校企合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可知,国内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合作模式推广力度及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的研究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为此,在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中,需要全面落实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以实现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改革,促进国家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一、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1.1国外基于校企合作的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国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最早起源于1903年英国桑德兰特技术学院推行的“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随后在1906年推行“工学交替”这一典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后来美国安提亚克大学又在1921年全面提出合作教育模式,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呈现全球发展趋势,受到各大高职院校的欢迎[2]。

当前形势下,国外主要存在企业访问模式、与企业合作创办新型的职业学校模式、“双元制”模式以及企业―职业教育契约模式四种典型的职业教育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企业访问模式是指学生借由对相关企业的走访,掌握企业生产及业务的实际情况,最终确定将来的就业机构和岗位。企业访问模式多见于日本,许多职业学校配备有专门的企业信息室和专业指导老师,帮助学生进行企业信息的采集、被访企业的选择、被访企业的联络、企业访问计划的制定、企业现场访问的记录以及访问结果的反馈等各项企业访问活动,加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责任感。与企业合作创办新型的职业学校模式是指通过政府的发动号召,企业主动参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学校联合举办职业培训学校和机构,进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为企业和社会源源不断地输入专业技术型人才,该类人才培养模式于1988年在英国城市技术学院开始实施,发展至今已在英国大多数职业学校中取得卓越成就。

“双元制”模式是指学生在职业学校和企业两元之间同步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训,进行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有机结合,“双元制”主要应用于德国、印度等国家,要求学生在职业培训学校学习两年,随后在企业实训一年,保证学生理论知识和职业经验的双重收获。企业―职业教育契约模式是指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企业、工商协会等组织经协商签订契约,约定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此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见于美国,主要有波士顿教育协定和底特律契约两种形式,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经由专业全面的考核制度得以确保。

国外四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如下表1所示。

从上表可知,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注重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才能确保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对于国内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而言,需要立足于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认识到我国与国外在政治经济制度、传统职业教育、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参考借鉴国外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模式的优势,取长补短,深入进行国内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建符合我国当前基本国情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高质量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

1.2国内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对来说,国内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改革起步较晚,直到上世纪末国务院才开始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3]中明确提出进行“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目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主要有订单式、校企联合式、工学交替式、产学合作式以及校企互动式等五种高职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1、订单式模式

在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用人单位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制定对不同规格的人才需求,提出符合自身发展的人才订单,随后高职院校依照用人单位提出的规格、数量进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特殊培养,保证培养出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达到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

其中,教学计划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制订,以岗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方面的实际要求确定培养方案,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2、校企联合模式

在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通常是指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办班的一种办学形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下,企业与学校成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共同的责任承担方和利益共享方,双方共同出资、共同建设。

学校获得企业办学经费及师资支持,同时企业获得符合自身人才规格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校企双方成为利益共同体。

3、工学交替模式

在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工学交替”培养模式,是指校企双方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优势互补、扬长避短逐步形成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学校的每一个专业不可能都建立良好的校内学生实践基地,而企业又迫切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校企双方就牵手订立协议,把企业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学生在校接受理论知识与初步的技能培养,更高一些的实践技能培养由企业来承担。

4、产学合作模式

在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产学合作”培养模式,是由企业直接进驻学校,通过企业的生产让学生在学校零距离接触生产过程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

通过“产学合作式”培养模式,学校获得企业资助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师生可以通过观摩生产过程和接受技术人员的指导,接触并学习企业生产最前沿的知识与技能。

5、校企互动模式

在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校企互动”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主动为企业培训员工,参与企业技术革新,企业主动接受学校师生实践、学习的一种职业教育合作模式,借由校企双方主动参与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识,保证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资源得到满足的同时,符合企业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在目前的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中,不同的院校依据自身发展的传统、优势和需求,都在探索合适的合作模式,有的院校在实践中并不局限于一种合作模式,而是多种合作模式的组合融汇,以期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2.1高职校企合作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性有待提升

在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中,由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起步较晚,企业并不愿意全面主动地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其主要目的在于企业技工人才的补充。同时,高职学校由于自身办学水平有限,企业基础服务能力不够,企业和职业学校双赢的合作目标难以实现。

2.2高职校企合作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长久性有待加强

在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中,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通常借由政府、学校和企业(包括行业)的综合实情考虑进行相关制度的建设,进行自身和彼此间结构的完善和调整,强化各参与方的合作意图,确保合作能力的提升、合作过程的规范、合作结果的监督,进而保证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稳定、有序、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然而,由于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相关制度建设的保障和约束得不到满足,校企合作体系构建中的非制度因素过多,合作关系十分脆弱,难以承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任何一方都有可能因为不愿承担太大的代价而随意退出合作,给对方造成损失,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持续有效开展[4]。

2.3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性有待强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理论是指导实践的重要基础。虽然我国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已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对成功实践经验总结推广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仍然没有及时跟进,对于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度研究、发展趋势研究、动力机制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研究都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3.1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企业是校企合作的主体,高职院校与企业在新技术专业建设中能否长期合作,合作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决于合作中建立的各种保障机制。建立校企合作的法律保障机制、激励导向机制和科学评价机制,是当前校企合作中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建立法律保障机制,才可使校企合作双方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教,使双方在法律的约束下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建立激励导向机制,可以激发和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推进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可以衡量校企合作的成效,对校企合作中的各环节进行反馈和改进[5]。

3.2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为确保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效益的全面发挥,专业建设负责人需要进行企业专业人才职业岗位的专业分析,根据物联网专业的实践特性要求,在综合考虑感知、传输、网络、应用等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适当添加专业拓展类课程,根据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覆盖知识面广、应用产业链长、技术发展迅速的特点,人才培养方案要尽可能树立“大职业”教育观,尽可能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和国际视野,尽可能消除与关联专业之间的障碍,消除与国际物联网技术之间的差距,以此进行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制定,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性、全面性、科学性和有效性[6]。

3.3统筹建设人才培养团队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效益的发挥,主要在于人才培养团队的统筹建设,要求相关工作者注重物联网高端人才的引入,构建高技术、高含量的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同时及时更新人才培养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全面强化人才培养教学团队的建设,科学优化人才培养教学资源的配备建设,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以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提升为重点,实行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多元化评价,保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效益[7]。

3.4加大实训平台建设力度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效益的发挥,还在于企业实训平台建设力度的加强,确保校企合作中企业与学校的主体地位,深入促进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合作力度,强化高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力度,要求企业全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从技术和资金两方面加大人才实训平台的建设力度,配备优质的培训技能教师以促进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以资金和设备等形式的支持优化学校培训资源的配置,确保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顺利开展[8]。

3.5全面开展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

在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由于物联网新兴产业的不稳定成长性和发展前瞻性,需要普及学校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全面性,确保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发展要求的无缝对接,实时监测跟踪新兴产业技术的动态发展信息,建立全面完整的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体制,保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最大效益,最大程度上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对新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9]。

篇7

[关键词]混合学习 教学模式 创新能力 自学能力 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张志立(1964- ),男,河南许昌人,许昌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陈艳格(1982- ),女,河南许昌人,许昌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混合学习模型。(河南 许昌 46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基于校企合作混合学习模型下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B62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108-02

所谓“混合学习”,是指面对面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E-learning在线学习两种学习方式的结合,通过运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两种方式,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式与合作交流学习法学习相结合,拓展教师和学生学习空间,既实现教师的引导、监控等作用,又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新性,最终达到最佳的教授和学习效果。目前,混合型学习模式在我国高校中的应用还不是很广泛,一方面,教学工作者自身信息素养的限制;另一方面,苦于缺乏明确有效的途径、丰富有用的资源和合适的教学平台等。但是教师看到多媒体、网络等信息工具给教学带来活力,渴望通过整合提升教学质量,而现代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为传统教学改革构建智能化的教学模式提供了保障。因此,本文根据学生的具体特征和教师的实际教学经验,尝试采用混合学习方式,在物联网和网络平台基础上构建一种基于工作任务/项目为教学内容——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化、智能化的混合学习教学模式。

一、混合学习教学模式介绍

(一)利用物联网网络平台获取学生自主学习管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物联网以现有网络为基础,利用射频、传感等技术感知需要的信息,通过采集虚拟学习信息通信到网络,获取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课上实验、实习实训等环节的学习信息,并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进行分析提取,形成教学数据并可实时反馈给学生和教师。在物联网校园基础上办理“校园一卡通”,通过给学生分发带有RFID标签的一卡通监控学生的学习,监控内容包括学生考勤、教学设备使用、图书阅读、教学资源使用等情况,及时反映到网络中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在物联网网络监控督促学习的基础上,混合学习模式在教学网络平台上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方法:自主学习、交互式学习、建构学习、在线学习。学生在电子环境、网络平台中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在线学习;利用课余时间和课堂合作学习时间,自主通过网络浏览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互联网检索,并且将找到的各类相关资料,发表在Blog日志中,为其他时间学习和复习做好准备工作;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通过课堂小组学习、在线远程教学等形式实现交互式学习,使参与的学习者交互学习,达到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效果提高的目的;同时,在一定情境下,让学生主动建构学习环境,通过相互协作、会话交流等学习方法,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使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到当前所学知识的学习方法即为建构学习法。

(二)采用工作任务/项目等整合的教学内容——学生自主学习的混合学习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1.提高师生教与学广度,加强在线学习深度。为了提高师生教与学的广度,可进行教学模式、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教学要素的混合,通过对所有教学要素的优化选择和有效融合,通过网络交流、远程学习、小组学习等在线学习方法和教师合理的活动情境设计,拓宽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师生互动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广度与在线学习深度。教学媒体方面,教师可采用网络教材、电子白板、虚拟现实、图形图像、音视频流媒体、教学软件等教学工具;同时,教师可采用名师直播进行授课,既能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又为有特殊情况的个别学生提供异地上课的机会。

2.利用物联网构建智能化教学环境,拓展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把物联网技术中的传感器嵌入到教学设备中搭建物联网教学环境,提供智能化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能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学生通过自主利用智能设备用于当前的学习,阅读教学资源,可以使教学设备记录学生学习行为,采集学生学习过程动态,实时把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记录和反馈,使教学环境、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各教学环节全方位拓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工作任务/项目等整合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为主的混合学习教学模式,通过采用以下三种学习方式进行:(1)合作式小组学习。可采用每六个人一组,各组设小组长一名,通过小组讨论共同交流学习,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的学习、检查和反馈小组的学习情况。(2)案例练习法。机房实践课程中的案例实验,学生可自设任务完成相关实验,也可由教师设置案例,由学生进行实验。(3)自主学习。主要在网络上展开,学生可自定步调,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宽学习广度和深度;同时,利用E-mail、BBS、聊天工具和Web相关技术,有效开展学生个别辅导、实验成果展示和探讨等教学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3.利用物联网网络拓展课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课外实践教学环节含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课外实践学习等课外实践活动,该教学环节主要在物联网网络平台上进行,学习内容主要采用基于工作任务/项目等整合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能使学生真实体验岗位知识和能力,因此,该实践教学过程的学习监控至关重要。物联网能动态采集学生学习动态,及时提供学习过程的学习资料、指令下达等,学生可根据工作任务/项目分阶段向网络提交学习资料、学习进展等情况。通过把物联网采集的学生学习过程信息、学习态度、资源利用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和相关教学人员,使相关人员及时调整自己的不足。该教学环节主要靠学生协同工作完成,因此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协同工作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协同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三)利用物联网构建获取学习过程综合信息的学习评价系统,提高学生自我监督、调控能力

教学评价阶段是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总结及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采用基于物联网网络学习评价系统完成,评价结果可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教师根据反馈结果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学生根据评价结果,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等进行分析并及时更正、调整。教学评价处于教学活动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需通过网络评价或纸质评价进行。在评价过程中,教学评价对象主要为学生,通过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网上学习评价系统等评价方式进行。评价内容主要是对学生的知识记忆、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创新思维、协作能力、实验实践能力等多种因素进行评价。

二、混合学习教学模式运用

(一)课前准备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浏览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互联网检索,并且将找到的各类相关资料,发表在Blog日志中,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同时,通过物联网监控学生图书阅读、使用设备、教学资源等使用情况,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课前,小组成员对教师布置的作业进行讨论,明确各自任务,自主探究。成员完成之后,由小组组长组织成员间相互学习、评比,并汇总作业和评比资料报给任课教师,教师进行检查和综合指导,同时也可协作完成大作业或项目。

(二)课堂教学——创设情境

1.创设该节课的实验情境或项目。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演示或课堂直播自己的教学过程,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创设情境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性质,创设不同的情境,如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操作情境、效果情境等,对于综合实践课程或实训,采用工作任务/项目进行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或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创新欲望,让学生积极自主探究学习。

2.创设教师学生互动情境。教师创设互动情境,与学生进行交流,组织对话,采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集体讨论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给出2节课的时间(90分钟),由小组同学负责1 个专题的学习,组长进行课堂主持,小组成员分任务进行研究,并进行相关知识讲解。讲解的过程中,其他组同学可以质疑并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在此过程中适当进行点评、引导和启发,组织好合作小组,指导小组组长分工情况,及时收集、整理和分析小组组长提交的作业或作品。也可通过小组在线协作交流学习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设备及网络作为辅助工具进行。

3.课堂小结及作业布置。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利用教师提供的任务,围绕任务分步、分小组自主探索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发表意见,同时把课下做的课堂实验与理论练习作业发送到FTP上。

(三)课堂延伸

经过课上的学习,学生产生许多新的问题。课堂时间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安排学生课下进行网上交流讨论,教师可以通过课后辅导网络平台或网络课堂在线组织学生学习进行交流,学生可以借助QQ群、E-mail、个人Blog 及BBS进行自由讨论,使对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深化,且学习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最后学生对讨论的心得进行总结,并放在Blog或作为作业上传到课程网站上,小组组长将本专题学生的所有学习资料汇总,并上传到FTP或发送给教师。教师应提供各种教学资料和素材,或通过网页、视频、创新成果、实物及物联网获取的实验数据等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搜集相关教学资料学习。

(四)教学评价

在网络平台上采用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学生互评、Blog评价、网上学习系统评价等评价方式获取综合评价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自评;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教师评价;课下小组分工完成学习任务,组长负责组织成员开展理论任务和小组实验学习,理论知识研究上传到个人Blog,小组实验上传到教学平台中,以异组互评的方式讨论评定互评成绩,以个人Blog资料整理情况得出Blog评价成绩;参考各方面的评价结果及物联网获取的网络学习评价结果,系统综合得出最终的评价成绩。

[参考文献]

[1]徐宁.Moodle环境下混合型学习的研究[J].信息技术应用,2007(7).

[2]梁瑞仪.混合型学习在高校实践类课程的应用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

篇8

1.1现状笔者就2003~2013年间在中国知网上以关键词“项目教学”展开调查,结果分析如下:项目教学的研究处在蓬勃发展期.2003~2004呈下降趋势,自2005年论文数量逐年增多,尤其在2007~2010年间呈成倍递增,详见图1.

1.2如何改进项目教学项目教学基于建构主义的思想,通过学习者亲自参与、从而获取知识和习得技能.它强调以现实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项目教学在实施过程通过小组协作、自主探究实现.项目教学包含:内容、活动、情境及结果4大要素.一般步骤为:选定项目、制订计划、活动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和活动评价.

2物联网在高职项目教学中的功能

2.1项目的设计与实施项目设计是实施的前提,项目的选择为项目设计做准备.选择项目时应围绕学科或课程体系结构,结合具体内容设计典型的工作任务,依据任务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实施,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训结合、将工作情境与学习过程融合.操作流程如图2所示.在项目设计与实施中,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将项目的具体内容、实施的完整流程等信息,通过输入设备完成数据的输入操作.该任务与计算机中操作系统的功能类似,相当于一个大管家,记录并管理着所有的信息和一切活动,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作业的管理,并为用户提供所需服务.

2.2项目教学模式的运用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及应用,为项目教学提供了便捷的支持与服务.研究者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公用信息平台,构建高职项目教学体系框架,使参与其中的学习者完全公开、公平,实现透明化管理与操作,学习者可以从该平台获知自己和他人的学习状况,还可以通过交流协作互相促进.笔者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出发,尝试构建了适合高职项目教学的体系框架,如图3所示.1)教学目标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项目教学模式下,对教学目标的分析、设计主要是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依据企业或行业提供的就业岗位(群),开展具体的项目任务,通过项目训练使学习者具备企业或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考虑将学习知识与掌握技能并重,在项目实训中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2)学习内容以项目形式组织和呈现项目教学的形式是“以项目为中心”展开的,它打破了传统体系下的学科内容的连贯性,从整个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角度出发,依据学习者所具备的先前知识与经验,结合企业或行业的实际需要组织教学.项目教学模式中,把学习内容切割成一个个独立的模块,即若干个项目子任务,每个子任务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相影响.每个任务的主题都包括了学习的基本知识、方法、技能及情感几个方面的因素,各因素之间也存在相互的联系与制约.3)学习过程重视学员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从建构主义角度出发,项目教学遵循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原则,以开放性、适应性为指导,整个项目任务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实践为中心的目标,采取以小组分工的形式,通过小组与小组之间、小组中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交流,一起完成项目任务.这种分工与协作形式的运用,既体现了一个个独立的模块任务,又代表着整体化的项目内容.项目教学模式下的这种学习过程是一个和谐、互助的大环境,学习者在这一共同体中获取知识、提升技能、培养职业能力.4)教学评价引入职业标准化评价体制引入职业标准化评价,使得项目教学的评价机制更具专业化、标准化,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项目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其评价体系更显健全,评价手段更加多样化,这为项目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反馈参考,以作下一步教学的指导.

2.3“以项目为中心”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构建“以项目为中心”的虚拟学习社区,不仅给项目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环境和机会,而且还能对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及时的、智能化的判断与处理.在实际应用中,利用互联网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通过互相协作形成虚拟社区,它体现的是一种人际关系、经验的积累与共享、协作共进的凝聚力.

2.4项目教学的评价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学习者参与项目活动后的自动评价.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者与教师机通过光纤或无线网相连接,依据程序设计者和开发人员对项目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获取到的信息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以此体系设计出专业的评估软件,并在每个学习者的终端进行安装与使用.通过评价给出一些反馈信息,有助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3小结

篇9

1.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中,是以教师的讲解再配合学生的练习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老师先传授基础知识,再给学生演示教学实例,演示完成后再让学生做练习来巩固学习的知识。这种方法在教学中持续了好多年,他的好处是教学系统整个教学过程比较完整。可是这种教学方法有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教师在台上面面俱到的教,可是学生没有实际的操作经验,难以理解,老师在孜孜不倦的教,可是学生却兴趣缺乏,往往是老师累得满头大汗,学生却收效甚微。为此,我们提出了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法。

1.1教师备课以学生为主导,要准备合适的案例为学生开启网页设计的大门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人翁,教师实现备课,除了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以外,我准备大量的设计实例。网页设计在技能上更注重设计,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学习循序渐进的过程,准备各个阶段的案例项目。在学生刚开始接触网页设计之初,要给学生一个网页的整体设计思路。这时候要准备大量的成品优秀案例,最好是获奖作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学习网页设计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在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要及时的准备教学实例,这个阶段要及时地把网页设计的基础知识融入其中,这个阶段的教学实例要简单易行,让学生比较容易上手,这时候的案例要比较充裕,以大的作业量来提高学生的基础设计水平。在学生掌握了基础制作水平以后,就是学生的提升阶段了,这个阶段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是关系到整个网页设计教学的成败,这个阶段案例的选取要有代表性,这时的案例要全面可行,每一种案例都要涉及。最后的一个阶段是总结阶段,这个阶段的案例的选择要具有实用性,要采用企业的实际案例,模仿企业的运行模式来教学,案例要选取企业中实际制作项目。这样一整个备课过程下来,教师就对整个教学有了事先的良好把握。

1.2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校企一体化”的模式校企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模仿企业的运营模式,老师是项目经理人,学生是企业员工。在这种教学过程中,一开始学生就是作为新进员工参与其中的,教师指导学生做大量的基础案例项目。这种项目可以是把制作好的网页模板切片做必要的基础链接,可以是为网页设计漂亮的导航,可以是为网页优化布局。当然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加入一些简单的网页整版设计,要注意要及时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完成的好的作业案例要给予表扬,适时的肯定学生的成绩会使学生的学习更为有益。在基础案例做的比较多的情况下,学生的基础制作水准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时候要及时的推动教学进入下一个提高阶段,这时候教师要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项目经理人,提出一些有代表性的项目,比如为某酒店制作一个网站,提出各种要求,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制作完成。这阶段教学的过程,教师要有耐心,要有一定的高度,对于学生的要求要严格,对于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要马上提出,并督促学生做出优化设计。这个阶段的案例一定要全面,给学生的项目要有代表性,对目前使用范围比较广的网站设计方向要把握准确。在最后的总结阶段,教师提出的案例最好是企业所提供的,这种实例更具有实际性和探索性。比如,为宏福祥服饰有限公司制作网站。在这个网站的制作过程中,就有学生的大量参与,从选片修片到整个版面的设计,乃至后台的制作设计,学生们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在这个网站的制作过程中,学生分成了五个小组,做出了五套网站设计方案,最终有一套方案被企业录用。这种企业的教学模式在网页设计教学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3教学结果评价的改革在以往的教学中,都是以考试来评定教学结果的。在新的校企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中,我们摒弃了以往的评价模式,采用作业考评结合平时表现的模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采用平时表现,作业成绩三七开的方法来考核学生。在作业的评定中,为了使评定结果更客观,我们采用专业教师和合作企业代表共同参与学生的作业讲评,根据讲评综合给分。这种考核方法更为合理有效,不仅仅考核了学生的全面的专业技能还考核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2.有效合理的利用校内实训

在网页设计的主要授课过程结束以后,最好要安排一至两周的校内实训。在实训周内,整合学生的全部力量,完成一至两个大的企业实际项目案例。实训周是提高学生网页设计水平,培养学生成为网页设计师的良好时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选好实训项目,最好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学习过Photoshop、Dreamweaver、Flash、Div+CSS等网页设计主要软件工具以后,一直以来都是分开来使用的,这次要把他们整合在一起来使用。把网页设计的整套设计过程整个的体验一遍,选用Photoshop制作出版式配色等整体效果设计,然后切片导入到Dreamweaver中,对需要用到特殊排版的地方用Div+CSS进行设计排版。对于画龙点晴之处最好加入特点鲜明的Flash短片,这样完成的项目更具有吸引力。通过合理有效的校内实训,可以加强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10

【关键词】网络平台 大学英语视听说 教学改革 探索实践

随着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与发展,互联网教学模式在不断冲击着传统教学模式。在高校,教育资金的扶持使得W校大力建设教学实训室和实训基地,五花八门的信息化教学比赛使得教师们愈来愈热衷于教育产品的购买和使用,所有这些都迫使当今职业教育越来越倾向于网络化、科技化的教学手段。对于英语教学方面,在线网络平台产品层出不穷,本文就目前本校使用3年的“朗文交互英语”在线平台系统,总结出此平台与《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的结合,以此探索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的阶段性成效,期待取得更大进步。

一、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现状

目前在校大学生多为90后,自我意识强烈,喜欢追求新鲜事物且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很难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且英语课程本来就属于语言类、理论性强一些的课程,高职高专学生入学的成绩本来就不高,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大,但是对于网络环境和新鲜事物的兴趣比较浓厚。现在大学生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多数感到枯燥,对于教师单一、古板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也比较厌倦,尤其是教师一言堂式的授课模式阻断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二、高职高专视听说课程的尴尬状态

虽说高职院校英语系开设课程往往要多注重实用性和技能型,且视听说课程更是要求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全方位技能,可是事实是,目前高职英语视听说课程优秀教材不多,配套光盘、课件、网络资源尚待进一步开发,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符合当今发展趋势的网络平台、微课慕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等更是不多。在每年省级、国家级的信息化、网络化教学比赛中就不难看出,英语类得奖并不多,其中关于视听说课程教学模式获奖类作品更是少见,因此当代教师可借鉴的教学资源也很难得到。同时,视听说课程对于教师的能力要求也很高,教师需要掌握全方面的英语知识且懂得运用怎样的教学手段把知识传送给学生。

三、网络在线平台的使用以及阶段性成果

我校英语系于2014年引进《朗文交互英语》网络在线平台,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使用了《朗文交互英语1-4》级全部课程以及《商务联系》和《商务洽谈》类课程。当初学台的学生已经毕业、就业了,通过观察平台里学生的成绩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可以看出:

1.网络在线平台的使用提供了一个有趣的网络环境,使学习内容生动不枯燥,听力录音配上音乐和动画画面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试题的网络化设计简单操作,网络在线测评功能和名次自动排序功能大大刺激学生刷新个人成绩的欲望,这都对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平台里“进度成绩”、“单元测验”、“自主训练”、“作业布置”和“资源”等项目的设定大大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网络操作浅显易懂并且人性化设计,便于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操作。通过3年的学习与观察,发现学生很在意平时做题的“进度成绩”与“单元测试”的排名情况,通过对比着刷新分数和教师的督促指导,通过跟踪调查发现,网络平台成绩一次次刷出高分的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上,领导和同事们给出的评价也多半是“有上进心”且“工作认真负责”,这也许和平时的一点一滴的积累有关吧。

四、如何将网络在线平台与《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结合起来

经过3年的探索与实践,对于如何将网络在线平台与《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结合起来,提出如下建议:

1.将传统的课本教材与网络平台课程结合使用,但必须先整合平台教学资源,比如按照教学周和课本单元总数来划分平台教学资源单元,或是选取与课本教材相对应的单元加以应用和辅助教学。

2.如果没有适用教材则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的全部教学资源加以充分利用,许多平台资源既有生动活泼的教学观看资源也有大量的在线试题,因此教师可以选取优良的在线资源加以应用,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制作成PPT课件辅助教学。

3.视听说课程需要大量的听和说的练习,因此教师需要利用网络平台安排布置每节课的学习任务,活动可以是多样性的,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云端等网络平台技术将作业上传,作业形式可以是音频或是视频等,这样既练习了英语知识又学会了互联网的相关操作,学生也感兴趣。

五、今后改进方向

在我校3年的探索时间里,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是其中还有很多不足和困惑的地方,比如如何将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如何将网络化教学资源与视听说课程教材生态化整合,如何防止学生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和期末评定过程中作弊情况的发生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探索。

总之,社会在发展,教育也应该随之发展和进步,目前教育产品的多样化也需要教师们擦亮眼睛,同时教育工作者们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和教学手段,与时俱进方可有新的突破,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