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银员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4 23:02: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收银员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102-02
一、课程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在人才培养上更强调人才的岗位适应性。就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而言,其定位于培养从事现代连锁零售行业服务与管理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管理人才。从岗位升迁路径上看,绝大多数的连锁零售业基本遵循这样的路径,即:理货员、收银员、文员等柜组长、领班、主管店长、采购经理区域经理销售总监、营运总监等,几乎进入连锁零售企业就业的毕业生都必须经历一段或长或短的如理货员、收银员的岗位实践,才有机会进入更高的职位。《连锁企业门店营运与管理》课程的设置正是培养学生掌握超市门店经营管理中的理货、收银、盘点、防损及现场管理等标准化营运程序,并根据目标顾客群需求的变化来对门店经营进行定位,调整商品结构、卖场布局、商品采购、商品陈列、商品促销等工作岗位知识技能需要。《连锁企业门店营运与管理》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承担着学生吸收专业技能最重要的岗位知识技能的目标实现,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如何在该课程的建设改革中,改变以往注重理论教学的实际,形成突出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值得探讨。
二、课程建设改革思路
《连锁企业门店营运与管理》教学结合世界现代连锁企业的经营理念,紧紧把握了世界连锁经营管理的潮流,在课程建设中,需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思想:
第一,结构合理化设置,课程体系按照连锁企业门店店长职责设计,一个连锁店长应该具备基本素质要求都体现在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课程的每一章都体现出一种能力的培养。第二,工学交替化进行,每一部分的理论知识都对应着一段实训。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实训的高度结合。学生进行边学边练。第三,任务引导式教学,每一章的内容都对应着一项任务,学生通过理论学习,然后以完成该任务为学习目的。第四,讲练评相结合,本课程每一部分内容都包括三个环节――教师先讲,学生听后去练,教师对学生的练习结果作出评价。第五,理论与工作结合紧密,本课程的知识需结合现代连锁经营理念,围绕现代连锁门店的经营管理展开。
三、课程教学改革实施路径
《连锁企业门店营运与管理》课程教学由偏向理论的教学转向偏重技术能力培养的转变,需要从教学模式、方法、手段及考核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
(一)教学模式改革
形成课程需求构建以提高学生岗位工作能力为向导的教学形式,以就业形式为动力,根据连锁门店营运作业过程组织授教的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模式。
首先,从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出发,采用“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突出《连锁企业门店营运与管理》课程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和职业性,强化实训和实习等实践环节,注重课堂与实训地点的对接,将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相融合。具体来说,教学环境与主体教材的创新共同构成丰富立体的教学资源。改革传统教学方法,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方法,按照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外知识辅导等不同要求,使每个环节都可以在与之配套的教学环境中运用相应教学资源顺利开展。
其次,基于工作过程分析、构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体系时,要契合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根据学生毕业后可能会从事的职业要求,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这一主线,按照连锁经营管理学科培养目标,着重教学内容所具有的针对、实用进行教学,以构成应用性理论知识讲授、专项训练结合顶岗实习的三位一体的课程系统。理论教学实质强调内容的应用性,为学生提供了实际、实用、符合学科发展方向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则按照实际工作中的工作流程和任务进行模拟操作或真实运作,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同时,高度重视过程考核,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纳入反馈、分析、纠错、落实的程序中来,及时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做到教学用一体,围绕培养职业能力打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再次,校企共建课程体系。为增强《连锁企业门店营运与管理》课程教学效果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应用性,校企双方在充分分析大型连锁行业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岗位分析、任务分析和工作流程分析,根据培养学生从事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出发,全面建立模块化教学内容,共同开发教材,建立“主体教材―实训教材―实体教材―辅助教材―延伸学习资料”立体化的主体教材,细化职业能力,规范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然后在“多媒体教室―连锁超市实训室―大型连锁超市门店”等立体化的立体化的教学环境中,再共同采用“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二)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做合一”、“工学结合”的原则上设置课程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踊跃参与,随时随地积极思考,使工作学习相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与较强的职业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教导主要运用以下方法突出教学特点:
1.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按照课程实质设计工作任务,对目标及知识点进行陈述讲解,而后对内容推演;学生按工作任务要求在指导中演习,最终师生交流归纳。该教学法充分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理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角色扮演教学法。角色扮演重要的是应用在课程分类学习模块的单项实训中。由导师进行示范讲解要求学生掌握各岗位作业流程、每日作业安排、作业规范及作业要领。继而由学生饰演岗位角色模仿掌握与之有关的相应操作,最后师生共同点评归纳。如理货操作过程训练中,由学生饰演理货员的角色,按门店的货仓经营和货品收发按原则的掌握要领,完成作业,摹拟由总部配送商品的收、清、理货过程和由供应商配送商品的收、清、理货过程。如收银,客服演练操作过程中,由学生分别饰演收银员和消费客户,模拟来访者投诉情境下怎样办理来访意见。
正式角色扮演教学法则应用在综合实训课程模块的训练阶段,学生在校外实训分组进行真实职场环境下的正式角色化训练。教师分配实训责任人与训练方向,学生按照岗位要求,正式任职理货员、收银员、采购员、促销员、防损员、卖场管理员、店长等角色,进行顶岗训练,每个小组参与训练二个星期,小组成员轮岗训练,按实现的营业额、职责工作能力等完成份额和实训报告进行训练审核。
3.小组活动教学法。小组活动教学法即由教师提出教学任务,由学生分组落实。学习小组根据任务通过企业调研、网络搜素、项目操作等办法进行实际操作,之后进行小组集中讨论对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提出修改意见对活动过程总结,编写总结报告。活动完成后由代表发言对师生提出的疑问解惑,在教师的指点下做出最后的任务完成书。
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对所要完成的项目进行疏导、研究、总结,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对研究问题的探索,通过小组学习彼此吸收优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手段改革
围绕本课程进行现代教育技能和虚拟现实技术资本的建立和应用。
1.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运用能够刺激学生的学习探索欲,提高对知识需求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运用图片效果、声音导向、视频播放、课件展示、案例平铺等进行教学。
2.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校园网为学生提供了校园资源如:视频资源、教学平台、相关专业网站链接、专题评介、公开讲堂等为学生的自我学习提供便利条件;专业机房每周向学生开放40小时;在实训基地,运用POS系统软件对连锁经营进行模拟训练,实训内容根据公司实际运营方式进行模拟,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3.利用校内实训室,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学生需要掌握在实际操作中的一系列技能,商品的采购、设置、陈列、收银等,这些技能的培训可以通过建立学校内部实习训练室完成。再充分运用课内外训练时间对自身的配置能力进行科学的锻炼。将实训室作为现实生活中满足社会需求的事实超市对学生的行为能力进行培训。
(四)考试方法改革
课程将改变机械性的封闭式考试的处理方式和仅仅凭借试卷测定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机制,在专业的特殊性下创建符合学科特征的测评方式,力求科学合理、灵活多样。高职教育的考试的核心的理念必须以树立技能考试为准,其目的是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形成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以职业性的资格简历认证考核增加高职教育查体系内容。
四、总结
《连锁企业门店营运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实施“全程实施项目教学”的创新教学模式,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将课程知识融于项目实践,并为课程项目授学的施行构建了基于工作情境的实际工作环境,能完成教学在理论上和实际上的深度交融,理论实践一体化,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1]崔颖.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11,(3):88-90.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10.
篇2
校企“双主体”是指职业教育过程中,充分体现企业为主体、学校为主体的双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企业环境中学习、生活。学生通过上岗学习,了解现代企业的管理和工作流程,了解企业员工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感受现代企业文化。同时,根据企业需要,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一切实践活动,边学习,边实践。学校在保证专业需要的基础上,以实践教学为中心,以职业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它是一种学生全面参与企业生产、管理,突出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整合能力的教学模式。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主体是指事物的属性、关系、运动变化的承担者和载体,是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主体与客体通常作为相对应的范畴来考虑,相当于客体来讲,主体在活动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而从教育领域来讲,主体,通常是指学生和教师。本文探讨的“双主体”课程教学模式,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师生双主体概念,也不同于宏观办学层面上的双主体含义,而是微观教学活动中企业经营、教师教学的“双主体”,即通过真实的企业经营来教学,通过学生的实训来经营。
二、市场营销课程与校园超市合作实施双主体教学的实践探索
学校在校园内投资建设了一个近三百平米营业面积的校园超市,并引进广州市知名连锁经营企业广州市8字连锁店有限公司入驻独立经营,对超市实施规范化的连锁店管理,承担我校电子商务、会计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任务。
(一)实训形式的确定
学生的实训形式分为三种:岗前培训、上岗见习、顶岗实习。岗前培训主要是在专业指导老师(兼职副店长)的协调下,由企业经营方安排有经验的超市管理者对即将参加超市见习和实训的学生就经理(店长)、理货员、促销员、防损员、收银员及其他服务人员等岗位进行短期的业务培训,并组织以上人员到本企业的其他大型超市进行现场观摩、学习,为见习和顶岗实训打好基础。每次培训和现场观摩的学生人数由双方协商确定。上岗见习主要是由校园实训超市的每一个正式员工分别带领1~3名学生上岗工作,正式员工指导安排学生了解和操作本岗位的工作流程。顶岗实习主要是按照校园实训超市的管理规章制度,接受部门管理人员和超市经理(店长)的管理,服从指导教师的训练安排,以正式员工的身份轮换制上岗履行职责,完成本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因是顶岗实习,经营方需根据有关文件精神要求支付工资)。顶岗实训的人数由店长和实训指导老师根据每天运营繁忙的高低谷合理安排,建议正式员工与实训学生交叉安排上班班次,即每个运营班次中正式员工与实训学生人数各占一半,或顶岗实训组学生和正式员工交替上班(具体安排双方协商确定)。这样既能最大程度保障超市的正常运营,又能兼顾实训学生的顶岗实训。
(二)实训过程的设计
为了更好的实现校园超市实训平台功能,让同学们在校园超市学习到更多的实践知识,各专业学生将逐步完成相应形式的实训要求,具体实施依据如下(以本学期会计电算化专业《市场营销实务》36学时课程为例):
1.岗前培训
为更好地为学生实训做准备,岗前培训形式将围绕学生校园实训超市的实训内容展开,并融入《市场营销实务》课程的理论知识。培训形式以多媒体录像展示(已录制校园超市后台软件公司培训录像、8字连锁超市运营培训共近30小时录像视频)实训指导教师讲解、市场营销实训网站学习为主。该学习形式与学生上岗见习同时进行,充分做到边学边练。
2.上岗见习
考虑到既不影响校园实训超市正常运营,又能不影响学生本学期其他课程的学习前提下,经过与超市协商,拟采取学生轮班、轮岗见习的形式安排会计电算化专业1-4班(208人)从第2周开始(第1周为准备过度期间)至第15周(17-18周为学生考前复习周,实训停止)安排学生进入超市上岗见习,具体设计思路如下:(1)学分要求《市场营销实务》的校园实训超市实训占总体课程内容的一半比例(18学时)折算成时间为:18×45分钟/学时=13.5小时。因此每名上岗见习学生将以实训小组为单位,进入实训超市为期一周的轮班、轮岗实训教学任务。每天工作3小时,累计5天。(2)轮岗安排学生在校园实训超市进行的上岗见习是一个阶段性的技能实训,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实训的技能要求,采取停课2周集中实训的形式不仅影响该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进程,既不能保证学生的实训质量又会影响超市正常运营,因此考虑在不停课的情况下,学生采取分组轮班轮岗的形式进驻校园超市实训,每个学生要求实训时间为《市场营销实务》课程总学时的一半,折算成15小时。根据2010级会计专业学生人数和校园实训超市每天所能容纳的合理限度,将学生分成39个实训小组和一个管理团队12人,每组5人。按照上午、下午、晚上三班倒的原则实行轮班、轮岗见习。(3)管理机构校园超市实训成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将从2010级会计专业各个班级中均等产生,任期半年(系里发放聘书)。
3.顶岗实习
在上岗见习过程中,超市、实训指导教师、学生管理团队将会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实习考核评价,计入《市场营销实务》课程的实训成绩,成绩优秀的学生将会根据自愿的原则,下个学期接受报名。为校园超市提供有偿的顶岗实习或负责兼职的校园超市管理工作。
(三)实训内容的安排
本次实训为《市场营销实务》课程的实训部分。
(四)实训效果的评价
校园超市学生实训的考核采用考勤、录像、总结、报告、超市评价等“五维度”的考核评价方法。考核为百分制:其中考勤为20分,完成实训录像30分,汇报总结30分,实习报告10分,超市评价10分。
1.考勤
缺勤一次扣10分,并且按旷课4节处理;迟到每次扣5分;一周实习出现2次缺勤或3次迟到/早退,直接为不及格。
2.实训录像
每名学生在实习周内必须完成三个录像内容:导购视频(个人完成不超过2分钟)、收银视频(个人完成不超过2分钟)、指定超市内某品牌某商品的促销宣传或广告策划,并录制视频(小组或个人均可不超过5分钟)。
3.汇报总结
每名学生结合上述上岗见习内容撰写上岗见结;以小组为单位,制做实训PPT总结小组完成情况,播放前期制作的实训视频,实训指导教师、系里其它教师参加考核评价给予最终得分。奖励措施:校园实训超市经过最终的评价,将评出若干优秀实习生数名(人数不限),一旦实训考核成绩达到优秀等级,将由经贸系颁发“优秀收银员”,“优秀理货员”、“超市服务标兵”、“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4.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以日志形式撰写,详细记录每天实习所学到的知识、完成的工作、掌握的技能,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以及对超市提出的改进意见或建议等。
5.超市评价
超市内每名正式员工作作为学生的实训指导教师,最终对学生实训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工作表现、工作质量给予考核评价。
三、生产性实训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课程改革中“学校热企业冷”的问题
必须建立以教学企业为依托,完善的校企“双主体”生产性课程教学模式,学校提供场地、设备资金保障,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为学生安排实训岗位,岗前培训,互利双赢。
(二)学生参与课程实训热情不高的问题
必须完善现有的实训机制,深入探讨现有的“传-帮-带”教学模式,设置分级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制定轮班轮岗的课程实训安排,保障企业正常运营,对学生合理分组,最大限度降低对其他课程影响;课程考核采用“五维度”的过程性考评机制,注重能力培养;对学生顶岗阶段给予适当补助和薪酬,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
(三)课程配套的教材、实训师资少的问题
改革的有效保障是制度的建设,为了更好地引导教师撰写面向企业生产工序课程的实训教材。要制定教师参与教学企业实训、指导的管理机制和分配办法。对于教师参与实训教学给予充分认可,不断推动生产性实训课程改革的开发。
(四)学生参加生产性实训,停课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问题
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推销实务课程项目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6C-0059-02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同时具备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方式则是通过实训课的模拟训练。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虽然教学效率高,但它更适合理论类课程的教学;企业定岗实习时把学生直接安排到工作岗位上,在工作中学习,更适合以动手操作为主的职业训练。而实训课结合了两者的优势,通过模拟实际工作环境,教学采用来自真实工作项目的实际案例,教学过程中理论结合实践,更强调学生的参与式学习,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在专业技能、实践经验、工作方法、团队合作等方面提高。
推销实务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三年制电子商务专业和商务文秘专业的主要实训课程。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又要结合社会岗位需求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面对这样的情形,可选择运用项目教学法来进行推销实务课程的教学。
一次完整的项目教学往往是由以下六个环节组成:
在运用项目教学法时,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好每个环节的活动,提前做好准备(包括学生的课前准备)。在学生对旧知基本掌握的情况下,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并项目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对项目进行分析、讨论,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外出调研,将本小组的实训内容和解决项目中问题的方法写出来;每个小组根据销售员的岗位要求,分析顾客心理,拟定好推销的方案,按照本小组的方案模拟一次推销实务;本组自评,小组互评,写出总结,最后由教师进行总评。接下来教师可以推销实务课程中的一个项目“顾客异议处理”为例,谈谈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找准“项目”是项目教学法成功实施的关键,项目既要紧扣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又要切合生活和工作的实际,让学生既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又可以有所创新,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机会。最重要的是,项目一定要对学生具有吸引力,能够吸引学生去完成这个项目,并且能找到一个标准来评估学生对项目完成的情况。
商品贸易自古以来就有,但不同的时代赋予了商品贸易不同的内涵。现代社会中贸易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以电子商务为主的新贸易方式正在迅速占领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随之而来的是传统贸易的萎缩。越是这样的情况下,对于推销员的业务能力的要求也就越高,但也带来了不少诸如片面追求高业绩高回报、为了能卖出商品无所不用其极的弊端。例如,在推销商品过程中,只强调商品的优点,而不管商品是否符合顾客的需要等。因为这些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所以若教师选择“顾客异议处理”作为实训课项目,可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响应并参与到项目中来,以此展开项目教学。
篇4
一、学校出资建设,酒店自主经营
百川花园酒店是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出资兴建的四星级酒店,自2007年建成至今,酒店位于校园内,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400平方米,共有四层,整体呈“品”字型结构。酒店拥有3个不同标准的会议室,可承接20-120人不等的各类会议培训;酒店共有8个包间用以承接宴会,大厅可容纳团体就餐,咖啡厅可提供品种自助餐和西餐等料理服务;酒店拥有各式客房近80套,除去标准房、大床房外,还有日式房、老年房、欧式风格房、中式房、残疾人房等,这些特色房都有相应的设施配套。
百川花园酒店内部常规部门设置与普通星级酒店并无差异,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该酒店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是酒店员工,面向客人的一线服务人员全部是参与轮训的学生,同时酒店管理人员还要兼任学生实训的指导教师。酒店客房部、前厅、宴会部、咖啡厅和传菜间保留核心管理人员,进行常规工作的管理和督导,一线工作人员均为轮训的饭店系学生;在面点间和厨房同样是酒店的正式员工在担任日常工作,期间还有烹饪专业的学生在此轮训和学习;酒店的收银员、厨师、安保、电工等专业技术工种的任职人员是聘用员工。
考虑到酒店的经济运营和功能定位,百川花园酒店的初始投资完全来自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并委托山东百川对外交流有限公司以企业法人的形式进行经营管理。百川花园酒店承担着两项职能:其一,作为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的实训中心,除了要完成学校饭店系和烹饪系学生的实训任务外,还要完成相关课题研究、教学成果展示等;其二,独立进行对外经营,需要完成酒店运营的年度财务指标等硬性条件。
二、精简管理人员,学生轮流实训
为加强酒店经营和学生实训工作的有机结合,尤其是为了确保提高学生的实训质量,百川花园酒店结合学生特点和实际工作需要,先后多次调整管理方案,其实训工作思路如下。
(一)多形式实施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养成
针对每轮参训的学生,培训内容包括酒店介绍、应知应会、仪容仪表、日常行为规范、服务流程、酒店规章制度、职业道德、安全常识、设备维护等内容。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在每期实训过程中采用座谈、调查、表彰等不同形式进行,充分与学生沟通,使学生既能遵守酒店的制度,又能愉快融入酒店工作中。
(二)强化技能训练,提高业务水准
学生实训主要集中在餐饮部、房务部和前厅,依据酒店管理专业细分和专业化发展趋势,学生实训岗位逐步扩展到营销、总办、人事、文秘、大堂副理等工作岗位。以餐饮部为例,酒店在提高学生操作技能方面非常具体,包括餐前准备、上菜服务、餐中服务、结账程序及餐后收尾工作等现场训练,以及托盘、斟酒、摆台、餐巾折花等实际操作,利用工作之余安排学生参与酒水培训、厨房设备、菜品知识学习。房务部和前厅部等都有针对实习学生的具体的实训内容和流程安排。
(三)规范实训流程,严明激励机制
按照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的规定,实训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为配合学校安排和规范实训流程,酒店建立实训生在酒店实训期的考核档案,每批实训生到酒店安排分岗,按岗位填写学生信息登记表,复印下发各部门,原件在人事部门存档,实习结束后各部门上交实训学生综合测评表至总办,由总办汇总整理并交至学校各系部。
百川花园酒店各相关部门在每个实训周期的第四周安排学生进行技能比赛,同时邀请专业课教师和酒店中层人员担当评委,现场评出名次。根据部门技能特点和理论考试选出优秀实习生,酒店在每个实训周期最后一天召开总结大会,根据实训测评结果,通常每班评选10名优秀实习生。
三、经营和实训有机融合,造就学院派特色酒店
百川花园酒店将学生实训融入到日常经营活动中,这一模式逐渐规范化和流程化,实现了酒店经营和学生实训的有机融合。对于酒店而言,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首先必须保证经济收益平衡,实际上百川花园酒店所处地理位置相对偏僻,这就导致经营难度较大,仅是酒店的人力成本就会使其入不敷出,而结合学生实训的客观事实恰是弥补高昂人力成本的有效途径。酒店在校园内成功持续经营,并为学生实训提供了良好场所,尤其是逐渐规范的实训流程和考核方式,也提高了该专业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水平,符合当前旅游业对专业化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
在目前竞争日趋激烈的酒店市场,百川花园酒店的学院派风格逐渐显现,高标准的服务质量正成为酒店的突出优势。百川花园酒店秉承“学校是旅游行业理论的前沿阵地,酒店是实践的前沿阵地”指导思想,借鉴行业先进经营、管理和服务经验,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够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旅游教育年度2011》课题组.中国旅游教育年度报告(2011)[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1-25.
[2]于玥.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前厅服务实训室建设分析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2):144-145.
[3]王中利.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创新研究[J].北方经贸,2012(10):153-154.
[4]吴志[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毕业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伦,卢艳.基于共赢的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J].继续教育,2010(12):28-29.
[5]范恒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实践[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55-58.
[6]黄建伟.旅游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中文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2009(2):87-91.
[7]王莹, 唐静.法国酒店管理的教学特色及其借鉴意义[J].内江科技,2008(9):76-77.
[8]周艳.关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习模式优化的探讨—奥地利MODUL旅游和酒店管理学院学习的启示[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0(10):62-63.
[9]徐敏.设计自我成才之路、培养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借鉴澳大利亚蓝山酒店管理学校教学模式,也谈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西部科技,2008(31):71-73.
[10]狄保荣,王晨光,杨秀东,等.国际化背景下旅游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102-158.
篇5
【关键词】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结合;岗位需求
从赫尔巴特的学科课程理论到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再到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世界课程改革朝着合理化、综合化、多样化趋势发展。我国课程改革也在与时俱进,做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校课程改革更是迫在眉睫,下面结合我校学生会计专业学习情况和就业情况,浅析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改革。
一、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弊端
职业教育应以职业技能、岗位需求为本位,专业课程设置应与企业需求接轨,课程内容的选择及编排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就业的实际需要,在理论知识够用、实用的前提下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然而,中职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却是:
1.会计专业使用由湖南省统编的地方性教材,教材的编排结构重理论而轻实践,学生长时间接受空洞、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一方面对会计学习失去了兴趣,另一方面对会计行业认识片面肤浅,缺乏职业意识。
2.枯燥的理论课开设时间占了学生整个学习生活的三分之二,剩余的三分之一的实践课程实习效率也难以保证。以我校为例,高一、高二为专业理论学习时期,学生对会计专业岗位实践了解很少,直到高三下学期才离校实习,大部分会计专业学生并没有从事会计实习,而是以联系不大的收银员、营业员等岗位代替,这便使学生失去了对会计职业进行全面、体系、完整的认识的大好时机。
3.教师教学组织在相当长时间以灌输理论为主,教学过程没有体现“在做中悟,在悟中思,在思中学”的理念,教师的教学设计没有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4.学生只能利用高三进行校外实习,整体缺少真枪实战的经验,缺少对会计职业系统的、全面的认识,纸上谈兵多,动枪动刀少。
以上种种现状造成了中职学生学习重理论而轻实践,严重缺乏工作实战经历和独挡一面的能力,在比比皆是的大学生面前更是失去了中职生应有的竞争力,造成中职生就业难的问题。
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方向
针对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的弊端,我认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应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中心进行。
1.教材编写应加强专业课的针对性、实用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将原先的《会计实训》课程贯穿到所有的理论知识中如《财务会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等,打破原有的编排体系。
2.增加实践课课时数,提高实训实习效率,为就业打下基础。
3.专业基础理论课应以应用为目的,完成一个章节的理论课程,立即配套一章相应的实训课程,做到精讲多练,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4.加强岗位实践,增加实战经历,利用假期或实习机会体验会计工作,在体验中更深刻的认识会计工作体系,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
三、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措施
1.以适合、够用、实用为原则,自编并自用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和岗位需求的校本教材
以往我校统用湖南省编写的《会计基础》教材,这本教材的编写结构为:会计、会计要素等理论性的知识——会计分录的编制——会计凭证的填写——会计账簿的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章节之间相互独立,缺少联系。缺乏生活阅历和实践经验的高一学生很难感性的理解这些内容,所以他们学起来一个头两个大,慢慢的对会计学习失去了兴趣。这个学期我校使用了自编《会计基础》校本教材,结合学生对事务的认知能力和岗位的实际需要,这本教材打破了以往教材的编写结构:必要的理论知识——分析或填写原始凭证——填写记账凭证——会计账簿的填制——会计报表的编制。整个教材的编写遵循了经济业务发生——业务处理——会计信息产生的客观发展规律,学生更易客观的认识会计这个职业从事的工作。
另外,我觉得我校学生就业单位主要是商业企业,做为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讲,除了要加强《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的学习外,我校还可自编教材传授学生一些物流方面的知识,为学生全面的掌控商业企业的物流链和资金链从而更快的成长为企业的中层管理人才做准备。
2.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的,增加实践课程课时
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实践——理论——实践。可见,会计专业知识也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需要到实践中去验证的,做为课程设置的主管部门——学校,如果不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验证真理,学生们又怎能轻易的相信真理,又谈何对真理有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呢。
3.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教学中做到教学做合一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讲给我听,我会忘记;指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去做,我会理解”,而认知心理学认为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同途径所掌握的知识比例是不同的:听觉20%,视觉30%,视听50%,自己动手90%;我认为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让学生亲身体验这门学科,让学生对会计所从事的工作有感性的接触与认识,那么学生才能从感受中悟出职业的需求,也才能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提升自己的职业意识。
如:讲到错账的更正方法——划线更正法时,老师告诉学生:划线更正法是在记账凭证并没有出错而登记人员在登记过程中因为粗心大意等人为原因造成笔误的时候适用的。乍一听,学生不知所云。但是如果带着学生登记下面这笔业务,学生就会恍然大悟了。
采购员张三出差借支差旅费900元,出纳以现金付讫。
记账凭证登记无误:
借:其他应收款 900
贷:库存现金 900
但是出纳在登记库存现金日记账时却登记成了9000元,完全是因为人为原因笔误造成登错了。
更正方法:首先:用红笔将账簿上的错误数字划一单红线;然后,在错误数字上用蓝笔更正;最后,在更正的数字旁边盖章以明确责任。带着学生在做中学,学生易掌握,实践能力也提高了。
4.以熟悉企业会计工作流程为目的,加强企业实习
篇6
授课形式灵活多样
凡是教育,都要“按照一定的社会目的和要求,通过知识的传递促进和影响人的发展”。笔者认为,在财会课堂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入手,设计一些喜闻乐见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情景和活动,由师生做两手准备,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学习。也可尝试开展主题班会、专题讲座、交流会,出去到企业参观学习等形式来教学。
学校所在的浙江省舟山新区,区域经济活跃,区域间会更加开放化,未来的财会人员必须具有知识传递和接受信息的综合能力。笔者在教学《基础会计》生产过程的经济业务时曾这样处理,结合生活导入,春季人们做年糕、青饼的过程,让同学热烈讨论做青饼的原料、投入的设备和人工相关成本的价格,并大胆地例举生产青饼的各种料工费耗用所对应的生产部门,然后教师乘热打铁引入会计科目“生产成本”与“制造费用”归属上的区别,把会计理论知识做到生活化。让学生自觉地运用会计知识解决生活情景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这不正是学习会计所要达到的目的吗?
又如,布置一次主题班会,要求有创意地体现本班财会专业的特色。学生设计了一个小品,买面粉做蛋糕,大家分别扮演了大妈、女儿和老头,由于不懂财经知识闹出很多笑话。学生创设模拟购物,设置出纳、会计、科长岗位,又安排学生担任采购员、开票员、发货员、收款员、记账员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采购付款、凭证传递、收款发货、验收入库、会计记账等操作过程,这种形式使学生增加了学会计专业的热情和信心。多让学生体会到会计在身旁,感受会计的实用性和普遍性,也就无形中意识到学习会计的价值。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解决好“怎么做”,还要解决“如何做得更好”。
把握学生的主动性
以前的财会课堂教学,教师多是表演者、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常听到一些专业教师抱怨现在孩子真难教育,一般的说服教育不管用,严厉训斥结果换来的是学生的沉默寡言和强烈对抗。针对职高学生的这些特点,在财会课堂教学中笔者尝试进行角色转换,让学生来唱主角,教师甘当配角,把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例如,在学《基础会计》资产概念时,笔者用PPT显示一些图片,让学生选择图片“连连看”,肯德基―无形资产,各类汽车―固定资产,现钞―流动资产,然后请学生简要讲解各资产的特点,最后教师总结。这样单调的概念变成一幅幅优美丰富的画面,并以游戏方式来完成学习,同时也感受到企业即是自己的饭碗,对资产也有保护的责任。如果课堂上教师能多些对教材的补充、挖掘,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对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和培养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性有很大的作用。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由于新区经济的发展,进入舟山的人会更多,紧随着周边城市化节奏越来越快,对会计人员综合职业素养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中职财会教育作为从业准备的教育,要加强顶岗实习和强化实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把实践能力考核作为学生成绩的基本构成。在毕业前鼓励学生有目标地多考些证书,例如,财会类的可以考劳动局颁发的财会中级证,全国会计从业资格证、收银员、计算机等级证书等。
笔者在会计实务模拟时,每笔经济业务都是来源于本地企业日常会计实务,让学生学会如何填制发票、支票、收料领料单等;也利用自己在做兼职时熟悉的知识,与学生一起进入“舟山地税网”“舟山工商网”“浙江国税网”“舟山会计网”等网页,了解会计时事,并向学生介绍如何申请成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交税务报表;如何办理工商和税务的登记、年审等;也向学生渗透要注意企业信息保密,诚信守时;要学会对会计信息处理不断创新,面对经济要有忧患意识等,使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时,形成更丰富的职业素养,在操作技能上基本实现零等待,毕业后可马上实际上手。
篇7
1 课证融通,双轨递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1.1 操作型会计人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我国会计行业的现状是:建成了层次分明、各司其职的会计法律制度体系,即以《会计法》为主、以相关会计法规为辅的会计法律体系,包括会计工作管理体制、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等方面,满足了会计工作的需要,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相关性和可信性;形成了以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和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构建了国际趋同、符合我国国情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会计方法选择上突出渐进性、稳健性和适用性,在会计国际化协调过程中,采取谨慎、适用为主,分步到位的原则,与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相一致;建立了刚性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在会计人员管理上,建立了会计人员职责权限制度、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和考试制度、会计从业人员资格制度、总会计师制度、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等一系列会计人员管理制度。
但是,会计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会计人员层次结构不够合理,技能操作型会计人才短缺,会计从业人员专业学历水平偏低,持有会计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占会计从业人员的比例偏低,使得许多完善的会计方法与科学的会计技术在实施时大打折扣。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迫切需要既具备专业技能,又具有较高职业道德与人格品质的会计人才。因此,培养适应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是会计教育的主要目标。
1.2 人才培养规格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差距
一些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定位过高,会计教学中不同程度存在重理论、厚基础、宽范围、面面俱到,学校在人才培养中付出了艰巨的劳动,而大多企业招聘会计、审人才的条件之一却是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根据对企业的调查,发现企业对会审人才的要求与学校对会审人才的培养,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以至于会计专业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用人单位埋怨毕业生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只有经过培训及历练才能胜任相关会计工作,导致单位用人成本增加。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差,这无疑与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有一定的直接关系。
1.3 专业课程设置结构不够合理
当前相当的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还没有真正形成与专业知识的必需性、操作的技能性的操作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结构体系,理论课程偏多、传统模式的会计专业的课程偏多,导致培养的学生在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技能上出现重理论、厚基础、宽范围,面面俱到,而专业操作技能不扎实的现象。
1.4 缺乏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考评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有实验实训、专业实习、顶岗实习及毕业论文等形式。近几年在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方面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总体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开设实验实训课程的广度不够;欠缺校内实训的岗位情景和职业氛围;尚未充分显现校企共同合作参与的深度和成效,顶岗实习的评价方法多以学生在实习结束时上交的总结报告及实习单位的评价作为评定的依据,过程的管理和考核内容欠全面和细化,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2 课证融通,双轨递进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
课证融通,双轨递进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以职业素养及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专业课程设置结合职业考证课程教学,推行一中心,双轨制,三注重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一中心是指以强化会计、审计人才的职业技能训练 为中心。
双轨制 是指实践教学过程中,建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基础技能实训岗位模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专业实习 企业顶岗实习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采取会计、审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和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信息化处理能力训练双轨并行方式进行职业技能训练。
三注重是指:
(1)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注重基础性。人才培养的就业面向基层;人才培养的层次为最基础的操作型专门人才;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选择注重基础性。这种广覆盖、低重心的就业准备、就业策略便于会计专业毕业生很好地切入竞争异常激烈的就业市场。
(2) 配置人才培养资源时注重开放性。人才培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资源的质量。在配置人才培养资源时奉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策略,通过利用外系、外校、外单位等资源,以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3)人才培养的过程注重实践性。会计是一个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操作性、实践性,通过构建岗位认知实践专业技能单项实训专业课程实训岗位模拟实训综合实训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等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课证融通,双轨递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与职业面向
课证融通,双轨递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面向中小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的财务部门、管理部门的出纳、会计、收银员、统计员、内部审计员等岗位,旨在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熟悉出纳、报税、成本核算、会计、审计等岗位业务,熟练掌握现金收支、会计核算、纳税申报、成本核算、年报审计等日常经济业务处理的操作技能,熟练掌握手工账务处理及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能胜任出纳、会计、审计等工作岗位,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操作型会计人才。
4 课证融通,双轨递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篇8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中高职教育衔接人才培养问题是当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推动内容。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就要探索并建立灵活多样的中高职衔接模式。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不但包含招生制度、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宏观问题,还包括不同的专业以及不同课程实训内容等微观方面的衔接,但在衔接过程中,无论在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上来说,归根结底落脚点都是在课程衔接上。下面笔者以我院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办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对策。
一、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中高职公共基础学习课程衔接欠妥
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进行的是更高层次的学习,一般专业知识上衔接较为理想,但是在公共课程学习上,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尤其是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学习、财经应用文等课程上出现的问题尤为明显,在考试测试时合格率不容乐观。中职学校在培养学生时,基本按照其学校自身的性质、培养目标以及任务等进行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为体现职业院校特点,同时考虑到生源素质,一般较为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往往忽略了公共基础课程对其人文素质的影响和培养。例如,对于会计专业来说,很多中职学校在进行专业开设时以一些证书为载体,例如会计电算化合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以及收银员证等来进行教学课程的组织,强化会计相关技能的培训,这样就放松了国家要求的公共基础[1]课的学习。其次,高职院校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对中职生源和高中生源的差异没有区别对待,高职院校的生源大多为普通高中生,小部分来自“对口升学”或者“单招”的中职生,在课程的设置上,一般都是按照高中生源的标准开设课程,忽视中职生源的文化课基础以及学习能力,没有充分考虑其在专业素质和基本素质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从而导致中高职课程学习中出现衔接不到位的问题。
(二)中高职职业学习能力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糅杂
在对中职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对比中发现,二者之间的界限往往不是很清晰,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中职课程在高职学习中也会出现;从专业内容技能训练上,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重复问题。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中职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后,发现学习内容重复出现,认为自己都学过,导致不认真听讲,打消了中职生源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这种现象也给教师造成一种错觉,认为他们基础知识不牢固,有些问题似懂非懂,而且学习态度不端正,比一些无基础知识的高中生源教授起来还要困难。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之间沟通较为缺乏。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在办学上属于一个类型的学校,高职院校级别比中级高上一个级别,但是往往在当前很多高职和中职在业务上毫无沟通,使得不同的院校开设会计专业,但是二者在业务上并未有交集,双方教学交流处于一片空白;第二,在中高职教材编制上存在一定的重复性。教材是教学的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我国当前职业教育体系中,中职和高职之间未形成完整的系统,在衔接上不连贯,无论是国家还是地区都没有统一的中高职递进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对接意识欠缺,因此教材内容上相互涵盖,出现重复;第三,中高职教学都将考证作为重要内容,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院校,考取会计职业资格证以及更高层级的证书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为考证而设置了大量重复的课程,也导致出现衔接性不足的现象。
二、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有效对策
课程体系衔接是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笔者通过我院和中职学校多年的实践办学经验,总结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应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职业资格证书的[2]衔接策略
会计专业的毕业生,首先需要依托国家承认的会计专业技能资格证书作为进入会计行业的准入门槛,会计专业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首道门槛,然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步的参与更高层次的考试,初级、中级甚至高级等职业资格证书,由于工作年限的限制,学生在学习期间,只能考取两个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初级会计证书。在中职培养过程中,学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很难,一是从学校管理角度看,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难度不断加大,如果把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作为毕业的附加条件,会导致部分学生无法毕业;二是从学生自身来看,部分中职学生毕业后并不一定从事会计行业,有些学生也会通过不同的途径参与升学,并不重视取证。在课程的具体设置上,高职教育应当在第一学期进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需要考试的三门课程设置,然后根据情况对学生参加初级资格考试证书进行鼓励。在之后进行课程的设置上,难度范围不应当超出中级会计资格证书的难度,这样既可以为学生在毕业后考取会计师资格提供坚实的后盾,也能满足社会上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二)会计专业技能的衔接策略
会计是一项对技能要求较高的职业,中高职衔接不但要立足职业资格证书,更应当以专业技能衔接做保障。在进行人才培养时,根据培养层次,要求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为出纳和会计的基本技能,如珠算、点钞、小键盘录入、银行业务办理以及现金管理、日记账登记等基本操作,技能要求相对简单,在知识结构上掌握基础知识,强调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高职会计专业学生除了要求具备基本职业技能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技能,例如对总账的处理、会计报表的处理、成本核算以及纳税业务等,此外也应初步掌握一些公司的财务分析、内部控制以及风险控制等技能。高职阶段的会计技能既是中职阶段会计技能的一个延续和提升,又在层次上高于中职阶段。因此,中职和高职院校的专业技能培训应当是一个连贯的系统,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训练项目的安排上,中职阶段多强化基本技能,进行一些课内实践操作岗位技能实训即可,高职阶段应当突出学生综合技能的应用,多进行综合岗位的实训以及财务分析和管理方面的实训,更好的提升学生会计职业综合能力。
(三)会计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策略
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的会计专业课程主要核心要点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会计专业课程内容的主线。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和企业通力合作,对于职业就业岗位要科学定位,根据实际的社会需求进行课程结构的设置,将中职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起点,这样可以更好的进行课程内容的衔接。应当重视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聘请行业内专家和中职教师共同商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从而实现中高职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以会计实务课程为例,要按照难易程度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根据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在中职阶段开设“初级会计实务”,在高职阶段开设“中级会计实务”,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同时深化中职课程的内容、强化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管理能力。会计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每年的生源也在变化,教师在教学中将自我定位应当加以明确,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课程的内容加以整合和优化。例如,在进行中级会计实务的教学中,课程内容所得税会计与税费计算与纳税申报可以进行整合,成本会计的成本分析课程可以和财务报表分析进行整合等,实现课程内容的横向衔接,保证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有效性。
当前,中高职院校正在不断对会计专业的有效衔接进行探索创新,力图推进中高职教学一体化策略,以期建立中高职优势互补、衔接贯通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相信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总结,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将为职业院校学生的终身教育和持续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惠君.会计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衔接问题的思考――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J].价值工程,2013,15:256-258.
篇9
关键词:商业自动化;模块;教学;实验;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2-0216-02
一、模块化教学的基本理念
模块教学法是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一种职业教育法,实现了理论学习与操作训练的有机结合,在理论学习和操作训练之间找到了最佳的切入点。通过模块教学法的实施,可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促进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有讲有学,循序渐进,边学边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它的推广和应用,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促进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商业自动化》课程模块化教学研究
目前信息化、连锁化、网络化、全球化、多功能化和一流的服务水平已成为21世纪的商业企业追求的目标。信息化是现代商业企业立足之根本;连锁化是提高商业企业整体效益的必经之路;网络化是现代商业企业建立新型营销方式的必然结果。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对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选择先进的流通方式、经营管理模式;确定正确的营销策略;建立快速响应的商业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培养一批适应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技术经济发展要求的,懂经营、会管理、掌握高新技术的商业现代化复合型人才。因此,根据本课程的自身特点,同时以典型工作过程为主干线,我们将课程分为基础知识教学模块、实验设备及应用教学模块、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综合应用模块。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使理论和实际更好的有机结合在一起,以理论为向导指导实际操作的进行。
(一)基础知识教学模块的设置
根据《商业自动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们进行了重新整合,分为了基本模块和专业技能模块。基础知识教学模块:主要讲授《商业自动化》课程的有关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例如:什么是一维条形码?什么是二维条形码?条形码的编码原理及分类等等。专业技能模块:主要讲授有关《商业自动化》课程技能操作部分的有关原理和技术。这一模块和实验教学模块的内容是一一对应的,对实验教学模块的教学内容起到了理论指导。例如:商用电子收款机的性能与操作、商场POS系统的前台设备和后台设备的操作原理,如何选择与使用等等。
(二)实验设备及应用教学模块
1.实验教学环境及设备
硬件设备:POS机、CCD条码扫描器、桌式180度扫描器、手持激光条码扫描器、激光条码扫描器、360度条码扫描器、条码检测仪、磁卡读写器、电子秤一台(含打印机)、超市防盗系统、条码打印机、二维条码扫描器、移动数据采集等设备。软件环境:商场卖场系统、POS软件(前、后台)、条码生成软件、数据采集器内置软件、RFID支撑系统等。
2.实验教学模块
本模块共安排了5次实验教学,具体安排如下:实验一:一维条码、二维条码生成实验。实验目的:使学生了解一维条码、二维条码,熟悉条码打印软件和打印设备的使用。实验二:一维条码、二维条码识读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模拟软件,使用场景体现设备安装、设置、使用、维护和相应作用,引导学生体会设备应用。实验三:商品数据采集实验。实验目的:结合模拟软件,掌握数据采集器的应用安装、设置以及维护的方法,了解数据采集的基本原理以及与数据采集相关的基本概念。实验四:POS前后台应用实验。实验目的:了解POS机在物流销售环节应用;掌握常用POS软件使用方法;理解商业实际应用。实验五:无线设备应用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无线设备和无线应用理论结合实验,使学生了解无线设备及其在物流中的应用。
3.编写实验报告
每次实验结束之后,学生都要提交相应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分: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实验设备、实验内容、实验总结和教师评定。
(三)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综合应用模块
综合应用这一模块主要通过模拟零售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典型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项目化教学,同时为学生提供实际演练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深刻理解企业走信息化、数字化发展道路的内涵。
1.学生重组
我们采用动态管理方法,对学生进行重新组合,每四个人为一组,结合实际工作中的岗位的设定对其进行了角色的定位,例如:结合实际工作,设置了部门经理、采购员、收银员、仓库管理员等岗位,并且每做完一个流程可以互换角色。
2.综合应用项目内容及安排
综合应用项目内容及安排如下所示:项目一:系统信息基础建立;项目二:营运管理;项目三:销售管理;项目四:财务结算;项目五:盘点管理;项目六:POS前后台设备应用。
3.数据导出
学生综合训练完成之后,教师应导出相应的数据,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
(四)考核标准及成绩评定
考核标准:本课程考核分为理论部分考核和综合应用考核两部分。理论考核主要是针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考核。综合应用考核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进行考核。成绩评定:总评成绩=平时成绩×30%+(理论考核+实验成绩+综合应用成绩)×70%
三、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商业自动化》课程模块化教学法的几点收获
(一)突出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是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理论教学是为能力培养服务的,应以“够用,实用”为原则,所以我们传授理论知识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掌握,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会运用,能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推行模块化教学法,更加突出了技能训练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环节。在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标准上,与行业需要、行业考核标准紧密结合,摆脱了普教的传统模式,更加突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例如:学生经过实际训练,他们对一维条码、二维条码有了清楚的认识,能够根据所学的条码知识编制、打印条码,这为他们在商业流通领域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过去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分别由不同教师担任。往往是专业理论课教师实际操作能力差而实训课教师理论水平低。为了做好模块化教学,笔者专门参加了电子商务与物流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增强了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为更好地完成本课程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强化和拓展了教材的专业性
模块化教学有一整套完整的教学训练程序,而程序中的每个动作要领都有理论结合点。目前《商业自动化》课程大多数教材基本上都注重理论部分的讲解,对数码采集器、POS及周边设备(磁卡读写器、电子秤)等只是粗略地讲一讲,可以说只有教学没有训练。在这种状况之下使得本课程教材发生了比较大的变革,打破了现有的教材体系,加强了专业性,除了理论部分的讲解,还增加了实验部分和综合应用部分的讲解,这样有学有练,正确地解决了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生产实践所需知识综合性的矛盾。
(四)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实行模块化教学,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加牢固,特别是应用能力普遍提高。
1.拓宽了就业渠道
通过近半年的课程学习,学生的就业渠道得到了拓宽,从以前单一化走向多元化,超市、商场、物流中心、银行等企业都是他们的选择目标,不用经过培训就能直接上岗。
2.为毕业设计奠定了基础
毕业设计是完成专业教学计划、达到应用型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也是综合性最强的教学实践环节,它对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毕业生全面素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和实际训练,学生对物流中心的业务流程、商业流通领域(超市、商场等)的业务流程有了清楚的认识,为他们的毕业设计奠定了基础。
四、模块化教学的困难和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采用模块教学法,虽然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学时太少
本课程的教学时数为32学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让学生彻底掌握所学知识比较困难。因此有许多实践环节靠课上这点时间是无法完成,例如:条码资料的收集、基础数据的录入,这些环节都是利用学生业余时间完成的。还有综合应用中的财物结算、盘点管理也是利用课下时间完成的,每一次补课只能见缝插针,若是遇到全院大会、或是学生活动连课下的时间都没有,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和教师的许多负担。因此建议将《商业自动化》的学时增加到48学时或64学时,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教学。
2.缺乏具有综合性、应用性的高职院校培训教材
模块技能培训法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要求教师根据不同模块自编单元化的培训教材,这样使得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同时也增加了教学难度。从目前的角度来看《商业自动化》课程的教材还没有实验环节和综合应用环节,因此在这里建议学院能够投入一定的资金,组织相关教师来编写、并出版综合性、应用型更强的并且针对高职院校使用的《商业自动化》教材。
篇10
【关键词】网络多媒体 视听说 教学模式 专业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2-0027-02
一、引 言
专业英语,即专门用途英语,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1]专业英语开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工作岗位运用英语开展与本专业相关活动的实际能力。当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但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尤其是视听说的教学效果与培养目标还相去甚远,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20世纪60年代,实验心理学家奇瑞特拉指出,人类绝大部分的知识是通过试听手段获取的,当试听两个感官联合协作,记忆效果会较为明显。因而授课教师应正确有效地发挥其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精心设计好视听说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模仿,然后将所学变成自己的东西,从而能够真正运用于现实生活和工作中。
二、网络多媒体在视听说教学中的作用
当前,网络多媒体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现代大学英语教学中,它不仅让教学环境得到了很好的改变,在某种程度上也提高了教学效果。首先,基于网络多媒体平台下的高职高专专业英语视听说教学是一种全新的立体式英语教学。它是在传统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网络多媒体教学功能,实现多角度、多层面的教与学。[2]在网络多媒体的协助下,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和帮助学生学习。同时,这种网络多媒体平台下的教学模式集声音、文字、图像于一体,改变了传统教学内容单一、乏味的现状,充分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的互动关系。让学生沉浸在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中,借助人物的声音、表情、动作、语气、人文环境去获取语言信息,理解真实含义,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视听说的兴趣。其次,网络多媒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再次,网络多媒体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能够较好地提高学生的视听说能力。
三、视听说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H.G Widdowson(1972)指出,当前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英语学习者在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之后,在实际的语言交际运用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大困难。由此可见,英语教育应该将所学内容置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以便培养学生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去进行适当的社交活动。[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4]认为,任何一种语言的习得都是一种社会建构,语言输出对语言习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了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多媒体和情景三者融合的一种动态的创造性活动。教学设计者的任务就是根据教学需要,借助多媒体设计相关活动,从而推动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并达到有效的互动。语言学家Swain(1985)指出,语言输入应以语言输出为目的,语言输出是对语言输入的必要补充,同时也是衡量语言掌握程度的重要标志。
四、网络多媒体平台下专业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的探索
近年来,随着我国英语教学环境和条件的逐步改善,视听说教学模式逐渐兴起,将学生置于情景真实、语言纯正、形式多样的英语语言环境中,全面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使学生最大程度地获取语言信息,从而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本文以《酒店英语》视听说为例,探索以网络多媒体为平台,进行酒店专业英语视听说的语言实践课的教学模式。酒店英语视听说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是一门训练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课程。因此酒店英语视听说材料的选择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既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还应满足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做到知识性、实用性并重,这样才能体现高职高专“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
1.巧用英文影视资料,培养学生的视听语感。
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人具有天生的语言习得的能力,因此只要置身于某种语言环境中,就能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语言能力,理想的外语环境是促成学生学好外语的重要条件。[5]在教学中引进影视材料不仅可以再现真实的语言环境,而且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生活口语,潜移默化地学习西方文化、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社会背景和思维方式,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英语语言体系。英文影视资料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生动活泼的画面,还配有调动观众情绪的音乐,它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听力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还可以训练学生说的能力,真正做到“视、听、说”相结合。
在英文电影观看过程中,任务驱动十分重要,即在学生观看之前,教师要明确给学生提出任务,可以用英语评价电影里面的角色,也可用英语谈论观后感。对于听力较差的同学可以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截取电影中的某一个片段,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观看,重复、模仿朗读、背诵经典台词。如《肖申克的救赎》中的Hope is a good thing and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阿甘正传》中的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狮子王》中的Everything you see exists together in a delicate balance.等。另外,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用英语进行模拟、再现或发挥,真正将在视听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例如指导学生对给定的影片配音,学生通过反复地聆听、体验角色的语音语调,感受角色的情绪,获得较强的语感。
2.合理整合教学资源
在酒店英语视听说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局限于某一本教材,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酒店英语包括很多板块,如房间预订、接线员、前台收银员、结账、客房服务、杂项服务、投诉、预订餐桌等内容。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真正的酒店环境,即在酒店实训室虚拟酒店的各种情景,分小组完成对话,并作出评价。以教材上的相关词汇为基础,指导学生熟悉常见的各个板块的对话内容。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针对给定的话题,下载资料,模拟编对话,然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数字教学平台的教学环境,通过监听的方式了解学生练习的实际情况,并作出相应评价。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课堂导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能动性。
3.构建网络平台资源库
为提高学生的视听说能力,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网络多媒体环境下,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指导,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构建一个开放式、交互型的网络多媒体视听说教学资源库十分必要,这样既方便教师的教学又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
第一,网络多媒体教学平台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本地学习资源,如本地音频、本地视频,例如最新的英语新闻、著名演讲、记录片片段、经典英文歌曲、经典影视台词等,还有广播节目、卫星节目、各种教学课件。
第二,通过校园网链接至不同的英语学习网站,如voa.
com、等网站上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科学、健康、自然、教育、时事新闻、人物日志等。英文电影网站如,收藏着经典影片,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情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进行视听说自主学习。
第三,创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在自主学习平台上,学生除了可以利用资源库里的所有资料,还可以进行跟读、仿读、录音、对比、纠正自己的发音。
第四,创建酒店情景模拟平台,让学生在虚拟的酒店环境中进行语言操练,熟悉酒店对外工作的流程和相关语言。
第五,创建交流互动空间,使学生能随时与教师、同学进行学习交流,以达到共同提高,并构建自己的学习天地。这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都有重要意义。[6]资源库的构建将极大地丰富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同时也避免一些缺乏判断力的学生盲目地寻找视听资料进行练习,从而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五、结束语
酒店英语视听说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真实环境下对英语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视”、“听”、“说”的结合,帮助学生结合情节内容、直观画面和背景音乐进行有针对性的视听说训练,运用背诵、复述、重复、总结、对话、口头概述、影片配音等不同形式,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做到以视促听,以说带听,强调视听说结合,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实现了通过网络多媒体为平台,正确理解并处理所听到的信息并能够做出正确的回应。然而,要实现这些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不断改进和积累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 Hutchinson T,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UP,1987:18~19
2 张茜.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优势分析[J].新西部,2011(7)
3 H.G Widdowson.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 李大伟.建构主义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